搜尋結果:林文達

共找到 43 筆結果(第 1-10 筆)

金重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證券交易法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1年度金重訴字第19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張子洋 選任辯護人 吳至格律師 張敦威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本院111年度金重訴字第19號違反證券交易 法案件,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扣案如附表所示之物准予發還張子洋。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張子洋(下稱被告)因違反證 券交易法案件,經扣押如附表所示之物,因被告於偵查中即 已認罪,且本案於民國113年11月25日辯論終結,考量被告 遭扣押之手機及筆記型電腦中,不乏諸多具個人紀念價值之 電磁紀錄,爰聲請發還該物等語。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 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扣押物未經諭知沒收者,應即發還,但上訴期間內或上訴 中遇有必要情形,得繼續扣押之,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 、第142條第1項、第317條分別定有明文。所謂扣押物無留 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收之物,又無留作證據之必要者, 始得依上開規定發還;倘扣押物尚有留存之必要者,即得不 予發還。又該等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要,並不以係得沒收之 物為限;而有無繼續扣押之必要,應由事實審法院依案件發 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 三、經查,被告因違反證券交易法案件,業經本院於114年3月31 日以111年度金重訴字第19號判決在案。而扣案如附表所示 之物為被告所有,且為法務部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查扣等情 ,有法務部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扣押物品清單在卷可佐(見 偵10卷第171頁)。觀諸本院前開判決理由中已說明並無證 據證明上開扣押物與本案犯罪有關,亦非違禁物或專供犯罪 所用之物,而不予宣告沒收,為顧及被告財產權之保障,本 院認上開扣押物已無留存或繼續扣押之必要。從而,被告聲 請發還如附表所示之扣押物,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林柔孜                    法 官 趙耘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文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附表: 編號 品名 數量 備註 1 Iphone 10R手機 1支 法務部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被告張子洋扣押物品清單編號2(D-1-2) 2 msi筆記型電腦 1臺 法務部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被告張子洋扣押物品清單編號3(D-1-3)

2025-03-31

TPDM-111-金重訴-19-20250331-8

重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違反證券交易法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1年度重附民字第84號 原 告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 法定代理人 張心悌 訴訟代理人 蕭凱中律師 曾禎祥律師 被 告 沈瑋 陳明煒 李偉雄 彭向陽 上列被告等因違反證券交易法案件(111年度金重訴字第19號) ,經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按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 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刑事訴訟法第 504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被告沈瑋、陳明煒、彭向陽、李偉雄因違反證券 交易法案件,經原告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 中心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因其內容繁雜,非 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 前段,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審理,特此裁定 。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林柔孜                    法 官 趙耘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林文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PDM-111-重附民-84-20250331-1

重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違反證券交易法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1年度重附民字第84號 原 告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 法定代理人 張心悌 訴訟代理人 蕭凱中律師 曾禎祥律師 被 告 秦禮明 黃文瑞 葉佳萍 藍靜嫻 上列被告因違反證券交易法案件(111年度金重訴字第19號), 經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理 由 一、原告訴之聲明及陳述:詳如附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所 載。 二、被告未提出書狀,亦未以言詞為任何聲明或陳述。 三、按刑事訴訟諭知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者,應以判決駁 回原告所提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為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 前段所明定。經查,本件被告秦禮明、黃文瑞、葉佳萍、藍 靜嫻因違反證券交易法案件,業經本院以111年度金重訴字 第10號判決被告秦禮明、黃文瑞、葉佳萍、藍靜嫻無罪在案 ,依首開規定,原告所提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自應予判決駁回 。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承學                    法 官 林柔孜                    法 官 趙耘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本判決如不服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20日 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林文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PDM-111-重附民-84-20250331-2

板簡
板橋簡易庭

損害賠償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板橋簡易庭民事簡易判決 112年度板簡字第50號 原 告 藍劉玉花 訴訟代理人 藍宇晴 被 告 潘靜瑩 林書安 林科邑 林家逸 兼 前四人 訴訟代理人 林國松 被 告 林文達 陳秀琴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於中華民國114年2月25日言詞 辯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林國松、潘靜瑩、林書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50萬元 ,及自民國113年12月15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 算之利息。 二、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林國松、潘靜瑩、林書安連帶負擔。 四、本判決第一項得假執行。 五、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被告林國松與潘靜瑩係夫妻,林書安、林科邑、 林家逸則係渠等子女;林文達與陳秀琴係夫妻,上述被告7 人,明知非依銀行法組織設立登記之銀行,不得經營收受存 款業務,且不得以收受借款、投資或使加入為股東或其他名 義,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而約定或 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利息或其他報酬,竟意圖為自己不法 所有,基於違反銀行法及加重詐欺之犯意,於民國105年12 月間起,針對聾啞人士群體,多次在新北市、桃園市等地之 速食餐廳舉辦說明會,假借以新加坡、馬來西亞虛擬貨幣MB I為投資標的,宣傳:「投資MBI虛擬貨幣一年可獲利至少2. 5倍至3倍,採會員等級制度,若介紹朋友即可升級,額外拿 到對碰獎金,每月分紅」、「投資MBI馬來西亞虛擬貨幣, 一年可獲利一倍、兩年兩倍、三年四倍」之投資方案,再借 以「被告陳秀琴夫妻投2個白金(119萬)可以賺238萬,投 資兩年來分享給很多其他朋友,上個月一次還本210萬,連 同之前已經還本240萬」所謂成功素例云云,以之吸引投資 人,致原告陷於錯誤,分別在106年9月、107年間,將新臺 幣(下同)17萬元、33萬元現金,交付給被告林書安。是以, 被告等人共同以違反銀行法、詐欺等方式,向原告收受款項 或吸收資金,爰依侵權行為法律關係,提起本訴,並聲明:㈠ 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113年12月15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㈡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 執行。 二、被告抗辯: ㈠、被告林國松、潘靜瑩、林書安、林科邑、林家逸抗辯:我不知 道我這個行為觸犯銀行法,我不認識原告,這次案件開庭才 第一次看到,原告說有交付現金給我們我也不知道,原告所 提的證據不足,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㈡、被告林文達、陳秀琴:我們不同意原告的主張,原告的錢不是 給我們的,如果原告有拿錢給我們,我們願意還,但我們沒 有在原告處拿到錢等語,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本院卷第306頁):   兩造就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2年度偵字第16930 號 、113年度偵字第30694號起訴書所載的客觀事實部分不爭執 (此開起訴書內容詳見本院卷第121-143頁)。 四、本院之判斷: ㈠、原告於民國114年1月22日所提出的主張、證據資料(攻擊方法 ),本院認為若要審酌該等內容,會導致訴訟的延滯,故不 予審酌,說明如下: 1、簡易訴訟程序事件,法院應以一次期日辯論終結為原則,民 事訴訟法第433條之1定有明文。立法者之意思顯然是希望簡 易訴訟程序之事件可以儘早審理終結,非有特殊原因,不應 多次開庭而延宕訴訟。又依同法第196條第1項、第2項之規 定,攻擊或防禦方法,除別有規定外,應依訴訟進行之程度 ,於言詞辯論終結前適當時期提出之;當事人意圖延滯訴訟 ,或因重大過失,逾時始行提出攻擊或防禦方法,有礙訴訟 之終結者,法院得駁回之。 2、本院在113年10月間曾發函通知原告,其應就其主張之內容盡提出證據之義務(本院卷第113頁),後於第一次言詞辯論期日(114年1月17日)前,本院也曾通知原告若有其他主張或書狀,應於文到10日內提出並檢附證據、繕本後送達給被告,該通知於113年12月14日送達原告,原告於本院所規定的期間並未提出其他主張或證據,後本院在該言詞辯論期日中發覺本件部分被告非有手語通譯顯然難以進行訴訟,此屬於較為特殊的情況,難以當庭一次言詞辯論終結,故當庭定於114年2月25日進行第二次言詞辯論並安排手語通譯,本院當庭再次通知原告,若有主張或書狀,必須檢附繕本(當庭叮嚀所謂繕本就是要一模一樣,給法院什麼資料,就必須給被告什麼資料,這是民事訴訟法第119條第一項的明文規定;本院卷第203頁),後原告於114年1月22日提出書狀於本院(本院卷第213-287頁),卻於第二次言詞辯論期日(114年2月25日)當天自陳:我寄送給被告的書狀沒有附照片也沒有附追加起訴書等證據等語(本院卷第302頁),可見原告並未遵守法律的規定及法院的指示,故原告在114年1月22日所提出的書狀,就不是一個合法、遵期的提出,佐以該書狀(包含證據)內容約74頁,故本院認為,在沒有特殊理由下,原告提出頁數甚多的書狀(包含證據)給本院卻不給被告完整繕本的行為,顯屬無視法律規定及法院之指示,也漠視被告之防禦權,此開行為至少有重大過失無疑。 3、又因為原告未能合法、遵期的將書狀(包含證據資料)交給被 告,法院若准許本件審酌原告於114年1月22日提出的主張或 證據,就必然無法遵照立法者之預設即儘早將簡易事件審結 ,因為法院就必然要再開一次言詞辯論期日(在本件而言, 就是要進行第三次言詞辯論),然後命原告提出繕本,待法 院、被告閱覽完後才能再次進行言詞辯論,即原告此舉,顯 然破壞了立法者對於簡易訴訟程序事件應儘早審結的立法預 期,明顯會造成訴訟的延滯,故本院原則上對於不遵守法律 規定(民事訴訟法第119條第1項)或本院指示所提出的主張、 證據,不予以審酌,始能確實督促當事人遵守法律規定及法 院之指示,且如此也才能保障被告的防禦權,避免原告以此 方式突擊被告,佐以原告也自陳希望法院不要就本案一直開 庭(本院卷第221頁),可見本件確實不宜另外定言詞辯論期 日而延宕審結之進度。基此,本院對於原告逾時提出的證據 (攻擊方法),係屬可歸責於原告且有重大過失,依民事訴訟 法第196條第2項,就此攻擊方法應予駁回,故本件不審酌原 告於114年1月22日以書狀提出的證據資料。 4、民事訴訟是一個獨立的訴訟,並不是說刑事案件那邊被告應 該已經知道某某證據、某某事情後,原告就可以豁免在民事 訴訟中依照民事訴訟法之規定提出證據之義務,蓋民事法院 也要依據法律、證據進行審判,若原告沒有依照民事訴訟法 的規定將證據提出於本院且將繕本給被告,就應承擔在民事 訴訟中可能有不利益之後果,併此敘明。 ㈡、被告林國松、潘靜瑩、林書安之行為,該當於共同侵權行為 ,應連帶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說明如下: 1、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 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 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 、第2項、第185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又非銀行不得經營 收受存款、受託經理信託資金、公眾財產或辦理國內外匯兌 業務;以借款、收受投資、使加入為股東或其他名義,向多 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而約定或給付與本 金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股息或其他報酬者,以收受存款 論,銀行法第29條第1項及第29條之1亦有明文。故當行為人 有上開行為,即屬違法行為,倘因此而使人受有損害,即應 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 2、兩造就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2年度偵字第16930 號、 113年度偵字第30694號起訴書所載的客觀事實部分並不爭執 ,根據該起訴書所載,訴外人張譽發擔任負責人之MBI集團 ,以旗下社群網站mface附設之「MFC CLUB」網站作為虛擬 貨幣GRC遊戲代幣平台,並由訴外人戴通明負責在我國發展 下線組織,對外吸收資金,並宣稱投資之內容只漲不跌、每 6個月可增值成為1.5倍,以此顯不相當之紅利或報酬吸引他 人投資。後訴外人王金木藉由戴通明介紹而參與「MFC CLUB 」網站,被告林國松則為其下線,被告林國松夥同其妻即被 告潘靜瑩、其女即被告林書安來進行本該屬於銀行才能進行 之業務,該等3人除招開投資說明會外,也有撰寫及介紹投 資方案,並且收取款項,該等3人以此方式招攬原告及其他 被害人進行投資,並宣稱可以獲利1倍、2倍之報酬,故客觀 上,被告林國松、潘靜瑩、林書安之行為已該當違反銀行法 之構成要件。 3、而被告林國松、潘靜瑩,之前就曾經因為違反銀行法而遭法 院判決有罪確定,故此開2人應該知悉銀行法之規定,即不 可以任意對外吸收資金、收受投資,也不可以約定顯不相當 之紅利或報酬,也不能以此為宣傳內容吸引他人交付資金, 但被告2人卻協助王金木為此開行為,另外也有招開投資說 明會、撰寫及介紹投資方案,主觀上縱然沒有故意,也至少 有過失無疑。 4、至於被告林書安之部分,本院考量到我國關於非法吸金之案 件並不少,針對非銀行不可以任意對外吸收資金、收受投資 ,也不可以約定顯不相當之紅利或報酬,也不能以此為宣傳 內容吸引他人交付資金等情,也經電視新聞及報章雜誌等大 眾傳播媒體多所報導,政府亦極力宣導,期使民眾注意防範 ,一般人對此當應有所認識,而被告為智識能力正常且具有 相當社會歷練之成年人,對此自難諉稱不知,基此,本院認 為被告林書安應該可以判斷本件所涉及之投資項目已有非法 吸金之嫌,被告林書安卻仍向原告等人介紹、說明投資方案 ,並收取款項(詳見不爭執事項的起訴書及本院卷第43-49頁 的照片),除了客觀上已經參與甚深外,主觀上也至少有過 失。 5、基上所述,被告林國松、潘靜瑩、林書安所為,客觀上已違 反銀行法第29條、第29條之1規定,主觀上也至少有過失, 且行為共同,被告林國松、潘靜瑩、林書安即應對原告連帶 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是被告林國松、潘靜瑩、林書 安所辯,並不可取。 ㈢、在不審酌原告114年1月22日所提出之資料的前提下,被告林 科邑、林家逸、林文達、陳秀琴部分,原告舉證尚嫌不足, 故此部分原告請求尚難准許: 1、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277 條定有明文。除非被告對於原告主張債權 發生原因事實為自認,否則就應該先由原告就其主張的原因 事實,負舉證之責任,必須證明其為真實後,被告於其抗辯 事實,始應負證明之責任,此為舉證責任分擔之原則(最高 法院43年台上字第377號判決意旨參照)。又民法侵權行為 之成立,須行為人因故意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亦即行為 人須具備歸責性、違法性,並不法行為與損害間有「相當因 果關係」,始能成立,且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人 ,對於侵權行為之成立要件應負舉證責任。 2、被告林科邑、林家逸部分:   根據兩造不爭執事項所載之起訴書,其內容並未記載被告林 科邑、林家逸有何參與詐騙或對原告吸金之行為,又原告於 言詞辯論時陳稱:用以證明被告林科邑、林家逸有侵害原告 權利行為之證據就是本院卷第271、273及277頁的照片等語( 本院卷第305頁),然此開證據因為原告沒有合法的把書狀及 證據繕本給被告,已經違反法律規定(民事訴訟法第119條第 1項)及法院之指示而有侵害被告防禦權之問題,本院已經決 定不予審酌(理由已詳如前述),故此開證據不能作為有利於 原告之認定。而扣除掉本院不予審酌之證據,卷內別無其他 證據可以證明被告林科邑、林家逸確實有侵害原告權利之行 為,基於舉證責任分配原則,應由原告承擔此部分事實未能 證明其存在之不利益,即本件尚難認定被告林科邑、林家逸 侵權行為成立。 3、被告林文達、陳秀琴部分:   根據兩造不爭執事項所載之起訴書,其內容並未記載被告林 文達、陳秀琴的行為與原告有何因果關係,又原告於言詞辯 論時陳稱:用以證明被告林文達、陳秀琴有本件侵權行為之 因果關係的證據就是本院卷第277頁的照片等語(本院卷第30 5頁),然同前述之理由,此開證據屬於本院不予審酌之範圍 ,故不能作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而扣除掉本院不予審酌之 證據,卷內別無其他證據可以證明被告林文達、陳秀琴的行 為與原告受損害間有何因果關係,基於舉證責任分配原則, 應由原告承擔此部分事實未能證明其存在之不利益,即本件 尚難認定被告林文達、陳秀琴侵權行為成立。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林國松、 潘靜瑩、林書安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113年12月15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應予准許,逾 此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不應准許。 六、本件係簡易訴訟案件,依同法第389條第1項第3款,本院就 原告勝訴部分,職權宣告假執行。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 行之聲請已失所依據,應予駁回。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之證據, 核與判決結果無影響,毋庸再予一一論述,附此敘明。又民 事訴訟法第199條規定,審判長並無闡明令當事人提出新訴 訟資料之義務,當事人於事實審未主張之情事、未聲請調查 之證據,審判長本無闡明、調查之義務,更無未闡明即為突 襲裁判之可言(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022號裁判意旨參 照)。本件中,原告所舉之證據不能立證其部分請求已如前 述,而法官不宜闡明、告知當事人其應該如何主張、如何提 出證據、如何調查,去幫助當事人去建構其請求權依據,因 法官如此所為,等同因為法官之行為而增加另一方當事人敗 訴風險,有違法官中立性。又當事人於言詞辯論終結後所提 出之主張或證據,既為言詞辯論終結後提出,本院無從予以 審酌。 八、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板橋簡易庭 法 官 沈易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庭(新北市○○區○○路0 段00巷0號)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 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 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1   日 書記官 吳婕歆

2025-03-31

PCEV-112-板簡-50-20250331-4

監宣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監護宣告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監宣字第274號 聲 請 人 林文達 相 對 人 林英雄 關 係 人 林文富 上列聲請人聲請監護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宣告林英雄(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 000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 二、選定林文達(民國00年0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 00000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之監護人。 三、指定林文富(民國00年0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 00000號)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四、聲請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受監護宣告之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為相對人之長子,相對人於民國 111年2月23日,因腦梗塞併發後遺症,至今不能為意思表示 或受意思表示,無法處理自己事務,依民法第14條第1項等 規定,聲請人請求由其擔任相對人之監護人,並指定關係人 即相對人之次子林文富擔任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二、按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 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 、四親等之親屬,最近1 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 、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受監護 宣告之人應置監護人;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應依職權就配 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1 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主 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1 人或數人為監 護人,並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法院選定監護人 時,應依受監護宣告之人之最佳利益,優先考量受監護宣告 之人之意見,審酌一切情狀,並注意下列事項:㈠受監護宣 告之人之身心狀態與生活及財產狀況。㈡受監護宣告之人與 其配偶、子女或其他共同生活之人間之情感狀況。㈢監護人 之職業、經歷、意見及其與受監護宣告之人之利害關係。㈣ 法人為監護人時,其事業之種類與內容,法人及其代表人與 受監護宣告之人之利害關係,民法第14條第1 項、第1110條 、第1111條第1 項、第1111條之1 分別定有明文。 三、本院審酌下列證據,認相對人應受監護宣告,並選定聲請人 為監護人,另指定關係人林文富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㈠戶籍謄本、親屬系統表。  ㈡親屬同意書:相對人最近親屬均同意選定聲請人為監護人, 並指定關係人擔任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㈢為恭醫療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診斷證明書、急診病歷、出 院病歷摘要、門診醫囑單、住院護理紀錄。  ㈣依訪視調查表,可認定選任聲請人擔任相對人之監護人及指 定關係人擔任會同開具相對人財產清冊之人,符合相對人之 最佳利益。  ㈤精神鑑定報告:相對人因失智症,認知功能退化,目前其對 一般事物的理解、認知、判斷能力極度受損,因此其為意思 表示、受意思表示及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之能力達完全不 能之程度。 四、末按監護人於執行有關受監護人之生活、護養療治及財產之 職務時,應尊重受監護人之意思,並考量其身心狀況與生活 狀況;監護開始時,監護人對於受監護人之財產,應依規定 會同本院選定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於二個月內開具財產清冊 ,並陳報法院;於前條之財產清冊開具完成並陳報法院前, 監護人對於受監護人之財產僅得為管理上必要之行為;監護 人對於受監護人之財產,非為受監護人之利益,不得使用、 代為或同意處分;監護人代理受監護人購置或處分財產,或 就其居住之建築物或基地出租、供他人使用或終止租賃,非 經法院許可,不生效力;民法第1112條、第1113條準用第10 99條、第1099條之1 、第1101條第1 項、第2 項規定甚明, 附此敘明。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164 條第2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許蓓雯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附繕本 ,並繳納抗告費用。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書記官 蔡旻言

2025-03-25

MLDV-113-監宣-274-20250325-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詐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訴字第94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郭子寧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38315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追加起訴意旨略以:被告郭子寧於民國108年間加入潘奕彰、 林耿宏、林若蕎(上3人所涉詐欺等罪嫌,業經提起公訴)等人所 組成詐欺集團犯罪組織IMBA,為該集團旗下MPR分會之業務 員,依循林耿宏、林若蕎及分會長所傳授之詐銷話術,對不特定 人推銷虛擬貨幣FITC幣、NFTC幣及BNAT幣。郭子寧經IMBA提 供上開虛擬貨幣白皮書後,已知悉白皮書中均未載明項目方 團隊成員真實人別、姓名,無法查證各幣種發展、項目應用 營運是否屬實,而實際落地應用亦與白皮書所載應用場景不符 ,相關資訊又均來自IMBA組織內部難以驗證真實性,且其又 經林耿宏、林若蕎等人要求必須以個人名義進行銷售、向投資人 宣稱可直接接洽項目方,不得透露IMBA組織、林耿宏與本案虛 擬貨幣之關聯性,避免投資人察覺曾涉及千蕎集團IBCoin虛 擬貨幣詐騙,而對本案虛擬貨幣產生質疑,應可預見依林耿宏 、林若蕎及各分會長指示對外推銷上開虛擬貨幣可能涉及詐欺 等不法行為,竟仍與該詐欺集團成員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 有,基於三人以上,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詐欺取財之犯 意聯絡,於111年7月前某時,透過通訊軟體Line向洪裕堃自 稱為理財顧問,佯稱FITC幣、NFTC幣及BNAT幣未來發展將與 比特幣相同等語,致洪裕堃陷於錯誤,於111年7月29日前某 時在不詳地點,交付現金新臺幣(下同)20萬元予被告郭子寧 ,另於同年7月29日在臺北市○○區○○○路0段000號星巴克咖啡 店內,交付現金60萬元予被告郭子寧,投資FITC幣、NFTC幣 及BNAT幣共計80萬元。嗣上開虛擬貨幣於ProEx交易所上架 後,價格不斷下跌,洪裕堃始悉受騙。因認被告郭子寧涉犯 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3款三人以上共同以網際網路對公 眾散布犯詐欺取財罪嫌,且與本院業已繫屬之113年度金重 訴字第40號案件間,為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 關係,而依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之規定追加起訴等語。 二、按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別定 有明文。又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得就與本案相牽連之 犯罪或本罪之誣告罪,追加起訴,同法第265條第1項定有明 文。又所謂「相牽連之案件」,係指同法第7條所列:㈠一人 犯數罪;㈡數人共犯一罪或數罪;㈢數人同時在同一處所各別 犯罪;㈣犯與本罪有關係之藏匿人犯、湮滅證據、偽證、贓 物各罪者而言。再刑事訴訟法第265條規定,允許與本案相 牽連之犯罪,得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追加起訴,而與本案 合併審判,其目的在訴訟經濟及妥速審判。其中,「一人犯 數罪」乃是指「人」同(即本案起訴之人與追加起訴之人相 同)而事不同之追加犯罪事實(即本案之犯罪事實與追加起 訴之犯罪事實不同),為客觀犯罪事實之合併審判;而「數 人共犯一罪或數罪」係指共犯關係之情形,乃事同(即本案 起訴之犯罪事實與追加起訴之犯罪事實同一)而追加者為共 犯,為主觀之合併審判。據此,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所 指與「本案」相牽連之犯罪,應僅限於與「檢察官最初起訴 之案件」相牽連者,而不及於嗣後追加起訴之犯罪,如此方 符合追加起訴之法定限制要件,並無礙於妥速審判與被告之 訴訟防禦權,倘檢察官追加起訴之犯罪與「檢察官最初起訴 之案件」不具相牽連關係,而係與嗣後追加起訴之犯罪具有 相牽連關係者,其追加起訴即於法未合,更不符訴訟經濟之 目的,法院自無從併予審理。 三、經查:    ㈠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續字第284號、113年 度偵字第3229號、第3410號、第3411號、第3412號、第3413 號、第3414號、第3415號、第3416號、第3417號、第3686號 、第3687號、第3688號、第4519號、第4697號、第4698號、 第4699號、第4700號、第4701號、第7569號、第9697號、第 9698號、第9699號、第9703號、第9704號、第9705號、第97 08號、第9709號、第9710號、第9711號、第9712號、第9870 號、第9871號、第12897號、第13370號等起訴書認被告潘奕 彰等32人(不包括被告郭子寧)涉犯詐欺等案件,而提起公 訴,由本院以113年度金重訴字第22號審理中(下稱本案起 訴),本案起訴之犯罪事實並無包括被害人洪裕堃。  ㈡嗣檢察官再以110年度偵字第6239號、第18221號、111年度偵 字第7376號、第12709號、第12988號、第20020號、調偵字 第2083號、112年度偵字第12915號、112年度偵緝字第2059 號、113年度偵字第8105號、第9579號、第12813號、第1431 6號、第15036號、第15846號、第17362號、第18259號、第1 8916號、第19070號、第19103號、第22796號、第22892號、 第23347號、第23348號、第23481號、第23729號、第26054 號、第26055號、第26271號、第27103號、第27104號、第27 105號、第27106號、第27107號、第27108號、第27109號、 第27110號、第27111號、第27112號、第27113號、第27114 號、第27115號、第27116號、第27117號、第27118號、第27 276號、第27277號、第27278號、第27279號、第27280號、 第27281號、第27282號、第27283號、第27284號、第27285 號、第27286號、第27287號、第27288號、第27289號、第27 290號、第27291號、第27292號、第27293號、第27294號、 第27295號、第27296號、第27297號、第27298號、第27299 號、第27300號、第27301號、第27302號、第27303號、第27 304號、第27305號、第27306號、第27307號、第27308號、 第27309號、第27310號、第27311號、第27312號、第27313 號、第27314號、第27315號、第27316號、第27317號、第27 318號、第27319號、第27320號、第27321號、第27322號、 第27323號、第27324號、第27325號、第27326號、第27327 號、第27328號、第27329號、第27330號、第27331號、第27 332號、第27333號、第27334號、第27335號、第27336號、 第27337號、第27338號、第27339號、第27340號、第27341 號、第27342號、第27343號、第27344號、第27345號、第27 346號、第27347號、第27348號、第28003號、第28246號、 第28247號、第28248號、第28249號、第28250號、第28251 號、第28723號、第28829號、第28831號、第37349號、第38 002號、第44094號、第44094號等追加起訴書,認與原起訴 案件為一人犯數罪及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案件,追加起訴 被告潘奕彰等133人(包括被告郭子寧)涉犯詐欺等案件, 由本院以113年度金重訴字第40號(下稱追加起訴①)審理中 。  ㈢茲檢察官又以113年度偵字第38315號追加起訴書,認被告郭子寧犯詐欺案件與追加起訴①為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案件,而提起本件追加起訴(下稱追加起訴②),而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被害人為洪裕堃。然依前述,檢察官之本案起訴中被告並無被告郭子寧,起訴之犯罪事實並不包括被害人洪裕堃,而本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係被告郭子寧涉犯詐欺被害人洪裕堃,與前述本案起訴之被告、被害人均不相同,顯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與本案起訴並不相同。又依前述,刑事訴訟法第265條所謂「本案」,係指檢察官最初起訴之案件,檢察官得依法追加起訴之相牽連案件,須與「檢察官最初起訴之案件」具相牽連關係,且追加起訴之相牽連關係僅限於本案起訴之被告或犯罪事實,並不及於追加起訴後始為被告之人或追加之犯罪事實,亦即不容許「牽連之牽連」、「追加之追加」,否則案件將牽連不斷、追加不休,而延宕訴訟,有違追加訴訟之制度目的。是本件追加起訴②除已於追加起訴書上載明為本件追加起訴①之相牽連案件,顯係「追加之追加」,追加起訴並不合法外,本件追加起訴②之被告郭子寧與本案起訴之被告並不相同,被害人洪裕堃亦與本案起訴無關,則本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及被告,與原起訴之「本案」亦無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一罪或數罪之相牽連關係。揆諸上開說明,與刑事訴訟法第265條規定之追加起訴要件即有不符。是本件追加起訴自不合法,且無從補正,爰不經言詞辯論,逕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玟瑾追加起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十八庭 法 官 趙耘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林文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2025-03-24

TPDM-114-訴-94-20250324-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詐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訴字第100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劉冠廷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35560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追加起訴意旨略以:被告劉冠廷於民國109年間加入潘奕彰、 林耿宏、林若蕎(上3人所涉詐欺等罪嫌,業經提起公訴)等人所 組成詐欺集團犯罪組織IMBA,並自112年初接任該集團旗下MF N分會之分會長;其明知虛擬貨幣BNAT幣、NFTC幣實際均係 由潘奕彰、林耿宏等人指示渠等實質掌控之王牌交易所、ProE X交易所員工在以太坊、幣安鏈上使用智能合約功能所鑄造「 ERC-20」或「BEP-20」規格之代幣,本質僅為以電腦程式產 出之電子訊號,鑄造成本低廉,並無實際應用前景,也無實 際穩定得以流通變現之大型合法、合規平臺或交易所可供交易 虛擬貨幣,亦明知發行虛擬貨幣所編製之白皮書內容不得有虛 偽、詐欺、隱匿或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情事,且經營虛擬貨 幣之平臺或交易所,不得使用詐欺、虛假買賣、與他人通謀等 方式引誘虛擬資產交易,竟仍與該詐欺集團成員共同意圖為 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三人以上,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詐 欺取財之犯意聯絡,於111年9月間在通訊軟體Instagram刊登 投資虛擬貨幣廣告,吸引不特定人注意,黃兆億因而與被告 劉冠廷聯繫,雙方相約於同年9月16日在臺北市○○區○○○路0 段00號敦南摩天大樓內星巴克咖啡店見面,席間被告劉冠廷 向黃兆億佯稱「BNAT幣、NFTC幣目前價格很低,但現在越來 越多人投資後,價格就會水漲船高,越早買賺越多,如同投 資土地」等語,致黃兆億陷於錯誤,當場與被告劉冠廷簽訂 買賣契約書2份,分別投資BNAT幣4萬元及NFTC幣16萬元,黃 兆億並匯款20萬元至被告劉冠廷所指定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000-000000000000號帳戶。嗣後黃兆億遲遲無法出售所投資 之BNAT幣、NFTC幣,復於113年初查得上開虛擬貨幣涉及詐 欺之新聞後,始悉受騙。因認被告劉冠廷涉犯刑法第339條 之4第1項第2、3款三人以上共同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犯詐 欺取財罪嫌,且與本院業已繫屬之113年度金重訴字第40號 案件間,為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關係,而依 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之規定追加起訴等語。 二、按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別定 有明文。又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得就與本案相牽連之 犯罪或本罪之誣告罪,追加起訴,同法第265條第1項定有明 文。又所謂「相牽連之案件」,係指同法第7條所列:㈠一人 犯數罪;㈡數人共犯一罪或數罪;㈢數人同時在同一處所各別 犯罪;㈣犯與本罪有關係之藏匿人犯、湮滅證據、偽證、贓 物各罪者而言。再刑事訴訟法第265條規定,允許與本案相 牽連之犯罪,得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追加起訴,而與本案 合併審判,其目的在訴訟經濟及妥速審判。其中,「一人犯 數罪」乃是指「人」同(即本案起訴之人與追加起訴之人相 同)而事不同之追加犯罪事實(即本案之犯罪事實與追加起 訴之犯罪事實不同),為客觀犯罪事實之合併審判;而「數 人共犯一罪或數罪」係指共犯關係之情形,乃事同(即本案 起訴之犯罪事實與追加起訴之犯罪事實同一)而追加者為共 犯,為主觀之合併審判。據此,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所 指與「本案」相牽連之犯罪,應僅限於與「檢察官最初起訴 之案件」相牽連者,而不及於嗣後追加起訴之犯罪,如此方 符合追加起訴之法定限制要件,並無礙於妥速審判與被告之 訴訟防禦權,倘檢察官追加起訴之犯罪與「檢察官最初起訴 之案件」不具相牽連關係,而係與嗣後追加起訴之犯罪具有 相牽連關係者,其追加起訴即於法未合,更不符訴訟經濟之 目的,法院自無從併予審理。 三、經查:    ㈠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續字第284號、113年 度偵字第3229號、第3410號、第3411號、第3412號、第3413 號、第3414號、第3415號、第3416號、第3417號、第3686號 、第3687號、第3688號、第4519號、第4697號、第4698號、 第4699號、第4700號、第4701號、第7569號、第9697號、第 9698號、第9699號、第9703號、第9704號、第9705號、第97 08號、第9709號、第9710號、第9711號、第9712號、第9870 號、第9871號、第12897號、第13370號等起訴書認被告潘奕 彰等32人(不包括被告劉冠廷)涉犯詐欺等案件,而提起公 訴,由本院以113年度金重訴字第22號審理中(下稱本案起 訴),本案起訴之犯罪事實並無包括被害人黃兆億。  ㈡嗣檢察官再以110年度偵字第6239號、第18221號、111年度偵 字第7376號、第12709號、第12988號、第20020號、調偵字 第2083號、112年度偵字第12915號、112年度偵緝字第2059 號、113年度偵字第8105號、第9579號、第12813號、第1431 6號、第15036號、第15846號、第17362號、第18259號、第1 8916號、第19070號、第19103號、第22796號、第22892號、 第23347號、第23348號、第23481號、第23729號、第26054 號、第26055號、第26271號、第27103號、第27104號、第27 105號、第27106號、第27107號、第27108號、第27109號、 第27110號、第27111號、第27112號、第27113號、第27114 號、第27115號、第27116號、第27117號、第27118號、第27 276號、第27277號、第27278號、第27279號、第27280號、 第27281號、第27282號、第27283號、第27284號、第27285 號、第27286號、第27287號、第27288號、第27289號、第27 290號、第27291號、第27292號、第27293號、第27294號、 第27295號、第27296號、第27297號、第27298號、第27299 號、第27300號、第27301號、第27302號、第27303號、第27 304號、第27305號、第27306號、第27307號、第27308號、 第27309號、第27310號、第27311號、第27312號、第27313 號、第27314號、第27315號、第27316號、第27317號、第27 318號、第27319號、第27320號、第27321號、第27322號、 第27323號、第27324號、第27325號、第27326號、第27327 號、第27328號、第27329號、第27330號、第27331號、第27 332號、第27333號、第27334號、第27335號、第27336號、 第27337號、第27338號、第27339號、第27340號、第27341 號、第27342號、第27343號、第27344號、第27345號、第27 346號、第27347號、第27348號、第28003號、第28246號、 第28247號、第28248號、第28249號、第28250號、第28251 號、第28723號、第28829號、第28831號、第37349號、第38 002號、第44094號、第44094號等追加起訴書,認與原起訴 案件為一人犯數罪及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案件,追加起訴 被告潘奕彰等133人(包括被告劉冠廷)涉犯詐欺等案件, 由本院以113年度金重訴字第40號(下稱追加起訴①)審理中 。  ㈢茲檢察官又以113年度偵字第35560號追加起訴書,認被告劉 冠廷犯詐欺案件與追加起訴①為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數罪 之相牽連案件,而提起本件追加起訴(下稱追加起訴②), 而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被害人為黃兆億。然依前述,檢察 官之本案起訴中被告並無被告劉冠廷,起訴之犯罪事實並不 包括被害人黃兆億,而本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係被告劉 冠廷涉犯詐欺被害人黃兆億,與前述本案起訴之被告、被害 人均不相同,顯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與本案起訴並不相 同。又依前述,刑事訴訟法第265條所謂「本案」,係指檢 察官最初起訴之案件,檢察官得依法追加起訴之相牽連案件 ,須與「檢察官最初起訴之案件」具相牽連關係,且追加起 訴之相牽連關係僅限於本案起訴之被告或犯罪事實,並不及 於追加起訴後始為被告之人或追加之犯罪事實,亦即不容許 「牽連之牽連」、「追加之追加」,否則案件將牽連不斷、 追加不休,而延宕訴訟,有違追加訴訟之制度目的。是本件 追加起訴②除已於追加起訴書上載明為本件追加起訴①之相牽 連案件,顯係「追加之追加」,追加起訴並不合法外,本件 追加起訴②之被告劉冠廷與本案起訴之被告並不相同,被害 人黃兆億亦與本案起訴無關,則本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 及被告,與原起訴之「本案」亦無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一 罪或數罪之相牽連關係。揆諸上開說明,與刑事訴訟法第26 5條規定之追加起訴要件即有不符。是本件追加起訴自不合 法,且無從補正,爰不經言詞辯論,逕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玟瑾追加起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十八庭 法 官 趙耘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林文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2025-03-24

TPDM-114-訴-100-20250324-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詐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訴字第129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蔡昕蓉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39562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追加起訴意旨略以:被告蔡昕蓉於民國110年間加入潘奕彰、 林耿宏、林若蕎(上3人所涉詐欺等罪嫌,業經提起公訴)等人所 組成詐欺集團犯罪組織IMBA,為該集團旗下MJE分會之業務 員,依循林耿宏、林若蕎及分會長所傳授之詐銷話術,對不特定 人推銷虛擬貨幣FITC幣及NFTC幣。被告蔡昕蓉經IMBA提供上 開虛擬貨幣白皮書後,已知悉白皮書中均未載明項目方團隊 成員真實人別、姓名,無法查證各幣種發展、項目應用營運 是否屬實,而實際落地應用亦與白皮書所載應用場景不符,相 關資訊又均來自IMBA組織內部難以驗證真實性,且其又經林耿 宏、林若蕎等人要求必須以個人名義進行銷售、向投資人宣稱 可直接接洽項目方,不得透露IMBA組織、林耿宏與本案虛擬貨 幣之關聯性,避免投資人察覺曾涉及千蕎集團IBCoin虛擬貨 幣詐騙,而對本案虛擬貨幣產生質疑,應可預見依林耿宏、林若 蕎及各分會長指示對外推銷上開虛擬貨幣可能涉及詐欺等不 法行為,竟仍與該詐欺集團成員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 基於三人以上,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詐欺取財之犯意聯絡 ,於111年1月5日前某時,透過通訊軟體LINE以「先買先贏 搶占先機」等話術,招攬曾靖婷辦理信用貸款投資FITC幣及 NFTC幣,致曾靖婷陷於錯誤,經被告蔡昕蓉介紹辦理信用貸 款新臺幣(下同)97萬7,970元,並於111年1月5日在臺中市○○ 區○區○路0號臺中高鐵站內交付現金85萬元予被告蔡昕蓉, 投資FITC幣35萬元及NFTC幣50萬元。嗣曾靖婷於網路搜尋如 何出售虛擬貨幣時,查得FITC幣及NFTC幣涉及詐欺之相關新 聞後,始悉受騙。因認被告蔡昕蓉涉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 項第2、3款三人以上共同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犯詐欺取財 罪嫌,且與本院業已繫屬之113年度金重訴字第40號案件間 ,為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關係,而依刑事訴 訟法第265條第1項之規定追加起訴等語。 二、按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別定 有明文。又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得就與本案相牽連之 犯罪或本罪之誣告罪,追加起訴,同法第265條第1項定有明 文。又所謂「相牽連之案件」,係指同法第7條所列:㈠一人 犯數罪;㈡數人共犯一罪或數罪;㈢數人同時在同一處所各別 犯罪;㈣犯與本罪有關係之藏匿人犯、湮滅證據、偽證、贓 物各罪者而言。再刑事訴訟法第265條規定,允許與本案相 牽連之犯罪,得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追加起訴,而與本案 合併審判,其目的在訴訟經濟及妥速審判。其中,「一人犯 數罪」乃是指「人」同(即本案起訴之人與追加起訴之人相 同)而事不同之追加犯罪事實(即本案之犯罪事實與追加起 訴之犯罪事實不同),為客觀犯罪事實之合併審判;而「數 人共犯一罪或數罪」係指共犯關係之情形,乃事同(即本案 起訴之犯罪事實與追加起訴之犯罪事實同一)而追加者為共 犯,為主觀之合併審判。據此,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所 指與「本案」相牽連之犯罪,應僅限於與「檢察官最初起訴 之案件」相牽連者,而不及於嗣後追加起訴之犯罪,如此方 符合追加起訴之法定限制要件,並無礙於妥速審判與被告之 訴訟防禦權,倘檢察官追加起訴之犯罪與「檢察官最初起訴 之案件」不具相牽連關係,而係與嗣後追加起訴之犯罪具有 相牽連關係者,其追加起訴即於法未合,更不符訴訟經濟之 目的,法院自無從併予審理。 三、經查:    ㈠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續字第284號、113年 度偵字第3229號、第3410號、第3411號、第3412號、第3413 號、第3414號、第3415號、第3416號、第3417號、第3686號 、第3687號、第3688號、第4519號、第4697號、第4698號、 第4699號、第4700號、第4701號、第7569號、第9697號、第 9698號、第9699號、第9703號、第9704號、第9705號、第97 08號、第9709號、第9710號、第9711號、第9712號、第9870 號、第9871號、第12897號、第13370號等起訴書認被告潘奕 彰等32人(不包括被告蔡昕蓉)涉犯詐欺等案件,而提起公 訴,由本院以113年度金重訴字第22號審理中(下稱本案起 訴),本案起訴之犯罪事實並無包括被害人曾靖婷。  ㈡嗣檢察官再以110年度偵字第6239號、第18221號、111年度偵 字第7376號、第12709號、第12988號、第20020號、調偵字 第2083號、112年度偵字第12915號、112年度偵緝字第2059 號、113年度偵字第8105號、第9579號、第12813號、第1431 6號、第15036號、第15846號、第17362號、第18259號、第1 8916號、第19070號、第19103號、第22796號、第22892號、 第23347號、第23348號、第23481號、第23729號、第26054 號、第26055號、第26271號、第27103號、第27104號、第27 105號、第27106號、第27107號、第27108號、第27109號、 第27110號、第27111號、第27112號、第27113號、第27114 號、第27115號、第27116號、第27117號、第27118號、第27 276號、第27277號、第27278號、第27279號、第27280號、 第27281號、第27282號、第27283號、第27284號、第27285 號、第27286號、第27287號、第27288號、第27289號、第27 290號、第27291號、第27292號、第27293號、第27294號、 第27295號、第27296號、第27297號、第27298號、第27299 號、第27300號、第27301號、第27302號、第27303號、第27 304號、第27305號、第27306號、第27307號、第27308號、 第27309號、第27310號、第27311號、第27312號、第27313 號、第27314號、第27315號、第27316號、第27317號、第27 318號、第27319號、第27320號、第27321號、第27322號、 第27323號、第27324號、第27325號、第27326號、第27327 號、第27328號、第27329號、第27330號、第27331號、第27 332號、第27333號、第27334號、第27335號、第27336號、 第27337號、第27338號、第27339號、第27340號、第27341 號、第27342號、第27343號、第27344號、第27345號、第27 346號、第27347號、第27348號、第28003號、第28246號、 第28247號、第28248號、第28249號、第28250號、第28251 號、第28723號、第28829號、第28831號、第37349號、第38 002號、第44094號、第44094號等追加起訴書,認與原起訴 案件為一人犯數罪及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案件,追加起訴 被告潘奕彰等133人(包括被告蔡昕蓉)涉犯詐欺等案件, 由本院以113年度金重訴字第40號(下稱追加起訴①)審理中 。  ㈢茲檢察官又以113年度偵字第39562號追加起訴書,認被告蔡 昕蓉犯詐欺案件與追加起訴①為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數罪 之相牽連案件,而提起本件追加起訴(下稱追加起訴②), 而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被害人為曾靖婷。然依前述,檢察 官之本案起訴中被告並無被告蔡昕蓉,起訴之犯罪事實並不 包括被害人曾靖婷,而本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係被告蔡 昕蓉涉犯詐欺被害人曾靖婷,與前述本案起訴之被告、被害 人均不相同,顯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與本案起訴並不相 同。又依前述,刑事訴訟法第265條所謂「本案」,係指檢 察官最初起訴之案件,檢察官得依法追加起訴之相牽連案件 ,須與「檢察官最初起訴之案件」具相牽連關係,且追加起 訴之相牽連關係僅限於本案起訴之被告或犯罪事實,並不及 於追加起訴後始為被告之人或追加之犯罪事實,亦即不容許 「牽連之牽連」、「追加之追加」,否則案件將牽連不斷、 追加不休,而延宕訴訟,有違追加訴訟之制度目的。是本件 追加起訴②除已於追加起訴書上載明為本件追加起訴①之相牽 連案件,顯係「追加之追加」,追加起訴並不合法外,本件 追加起訴②之被告蔡昕蓉與本案起訴之被告並不相同,被害 人曾靖婷亦與本案起訴無關,則本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 及被告,與原起訴之「本案」亦無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一 罪或數罪之相牽連關係。揆諸上開說明,與刑事訴訟法第26 5條規定之追加起訴要件即有不符。是本件追加起訴自不合 法,且無從補正,爰不經言詞辯論,逕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玟瑾追加起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十八庭 法 官 趙耘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林文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2025-03-24

TPDM-114-訴-129-20250324-1

中簡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偽造文書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中簡字第2803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林文達 蘇麗雪 上列被告等因偽造文書等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113年度偵字第38189號、第44142號),判決如下:   主 文 林文達犯侵占遺失物罪,處罰金新臺幣參仟元,如易服勞役,以 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又共同犯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處有期徒 刑參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均緩刑貳年。 未扣案之犯罪所得票號AJ0000000號支票壹張沒收,於全部或一 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蘇麗雪共同犯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處有期徒刑參月,如易科罰金 ,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緩刑貳年。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之犯罪事實、證據及應適用之法條,除補充下列事項外 ,其餘均引用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之記載(如附件) :  ㈠證據部分補充「永豐工程實業社帳戶存摺封面及內頁影本」 、「被告林文達、蘇麗雪(下合稱被告2人)於本院所為之 自白」。  ㈡起訴書犯罪事實一第8行關於「...提示兌領」之記載,應補 充為「...提示兌領,足生損害於陳易隆、謝自信、高志賓 及票據交易流通之正確性」。  二、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林文達不思以正當方式 獲取財物,於拾獲他人遺失之支票後,未思返還失主,反而 擅自據為己有,且未尊重文書名義人之正確性,復起意與被 告蘇麗雪共同在本案支票領款人欄偽造受款人署押後,持向 銀行提示兌領,幸因該支票業經掛失止付而未兌現,所為實 有不該,應予非難;惟考量被告2人犯後終能坦承犯行,犯 後態度尚可,且與告訴人高志賓達成調解(被害人謝自信亦 同意此調解結果),並當場履行全部調解款項,有本院調解 筆錄、電話紀錄表可佐(中簡卷第31至33頁),兼衡被告2 人之犯罪動機、手段、所生危害,被告林文達於警詢中自承 之學歷、家庭、經濟狀況,暨被告林文達前有施用毒品及多 次公共危險之前科、被告蘇麗雪無犯罪紀錄之素行等一切情 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就被告林文達所處之罰金 刑部分,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就被告2人所處之有期 徒刑部分,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三、緩刑:   被告林文達前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 畢後,5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 被告蘇麗雪未曾因故意犯罪而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等情 ,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渠等因一時疏 忽,致罹刑典,於犯後均坦認犯行,並已與告訴人調解成立 ,且如數給付賠償金完畢等情,業如前述,告訴人亦同意給 予被告2人緩刑自新機會,信渠等經此偵審程序教訓,當知 警惕,而無再犯之虞,本院經綜核各情,認本件所宣告之刑 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規定,宣告 緩刑2年,以啟自新。 四、沒收:   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犯罪所得之沒收, 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刑 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定有明文。經查,被告林文 達所侵占之票號AJ0000000號、面額新臺幣(下同)15萬800 0元支票1張,未據扣案,且依被告林文達於偵查中供稱:我 今天有帶那個支票過來,銀行有退票給我等語(38189號偵 卷第72頁),足徵該支票仍在被告林文達持有中,並未實際 合法發還或賠償告訴人,為其本案侵占犯行之犯罪所得,自 應依前揭規定宣告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 沒收時,追徵其價額。至上開支票同屬被告2人犯罪所用及 所生之物,又該支票領款人欄有被告蘇麗雪偽造之「陳易隆 」署押1枚,本應依刑法第38條第2項及同法第219條規定宣 告沒收該支票暨偽造之署押,惟該支票已依刑法第38條之1 第1項前段、第3項規定宣告沒收及追徵,自無庸再重為沒收 、追徵之諭知,併此敘明。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0條第1項、 第454條第2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六、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判決之日起20日內,向本院提 起上訴(須附繕本),上訴於本院管轄之第二審地方法院合 議庭。 本案經檢察官鄭葆琳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臺中簡易庭  法 官 蔡有亮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不服判決,應備理由具狀向檢察官請求上訴, 上訴期間之計算,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起算。                 書記官 陳任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附錄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216條 行使第 210 條至第 215 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 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中華民國刑法第210條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 5 年以下 有期徒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337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占遺失物、漂流物或其他 離本人所持有之物者,處 1 萬 5 千元以下罰金。 【附件】: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偵字第38189號                   113年度偵字第44142號   被   告 林文達 男 50歲(民國00年00月00日生)             住○○市○區○○路0段0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蘇麗雪 女 70歲(民國00年0月0日生)             住○○市○區○○路0段0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等因偽造文書等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聲請以簡 易判決處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林文達於民國113年6月26日17時許,在臺中市西屯區河南路 近文心路某處工地,拾獲由謝自信簽發交予高志賓保管用以 支付購屋斡旋金之票號AJ0000000號支票、面額新臺幣15萬   8000元、受款人陳易隆之支票乙紙(下稱本案支票),竟意圖 為自己不法所有,予以侵占入己。詎林文達復與其母蘇麗雪 共同基於行使偽造私文書之犯意聯絡,由林文達於113年6月 27日將本案支票交由蘇麗雪在支票領款人欄偽簽「陳易隆」 簽名後,持向永豐商業銀行北臺中分行提示兌領,經銀行人 員發現該支票已申請掛失止付遂通報臺灣票據交換所臺中分 所,為該分所人員報警處理循線查悉上情。 二、案經高志賓訴由臺中市政府警察局霧峰分局報告暨本署檢察 官簽分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詢據被告林文達固坦承有上揭侵占遺失物犯行,惟堅決否認 有何偽造文書犯行,辯稱,伊沒有要母親在本案支票簽「陳 易隆」的名字,伊也不知道母親在支票上簽「陳易隆」名字 這件事等語;被告蘇麗雪固於偵查中坦承於本案支票領款人 欄偽簽「陳易隆」簽名,惟辯稱:伊本來是要寫自己的名字 ,是銀行櫃檯小姐叫伊簽「陳易隆」名字等語。然查,被告 林文達於偵查中亦供稱:伊工作比較忙,平常就會請母親去 幫忙提示支票,大部分是公司的票,都已經蓋好章了等語, 則被告林文達既經常委請被告蘇麗雪至金融機構提示支票, 被告蘇麗雪焉有不知支票「領款人欄」不得偽簽他人姓名之 理?而被告林文達既將拾獲且不知受款人真實身分之本案支 票交由被告蘇麗雪至金融機構提示,其主觀上當有任由被告 被告蘇麗雪偽簽他人姓名之不確定故意甚明,是被告林文達 、蘇麗雪前開所辯,顯係飾卸刑責之詞,委無足採。此外, 復有證人即告訴人高志賓於警詢之指訴、證人謝自信於警詢 之證述暨本案支票正反面影本、退票理由單、掛失止付票據 提示人資料查報表、票據掛失止付通知書、遺失票據申報書 等在卷可稽。本案事證明確,被告2人犯嫌,洵堪認定。 二、核被告林文達所為,係犯刑法第337條之侵占遺失物及同法 第216、210條之行使偽造私文書等罪嫌;被告蘇麗雪所為, 係犯刑法第216、210條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嫌。被告蘇麗雪 偽造署押,係偽造私文書之階段行為,又偽造私文書之低度 行為應為行使偽造私文書之高度行為所吸收,均不另論罪, 請依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嫌論處。又被告2人就行使偽造私文 書部分,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請論以共同正犯。另被告 林文達所犯上開2罪嫌間,犯意各別,行為互殊,請予分論 併罰。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2  日                檢 察 官 鄭葆琳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書 記 官 陳郁樺

2025-03-21

TCDM-113-中簡-2803-20250321-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確認決議無效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訴字第3046號 原 告 林文達 林妤珊 施昀杞 林承澤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柯劭臻律師 被 告 臺中市西屯、南屯區辰億自辦市地重劃區重劃會 法定代理人 張富茗 訴訟代理人 蔡本勇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決議無效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院於民國113年6月21日所為停止訴訟程序之裁定撤銷。   理  由 一、本院前以本院112年度訴字第1448號確認決議無效等事件, 其判決結果為本件之先決問題,依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1項 規定,於民國113年6月21日裁定本件於本院112年度訴字第1 448號確認決議無效等事件訴訟終結確定前,停止訴訟程序 。現因原告欲撤回本件訴訟,亦經被告同意,認無再停止訴 訟程序之必要,爰依民事訴訟法第186條規定,依職權撤銷 原停止訴訟程序之裁定。 二、依民事訴訟法第1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民事第五庭 法 官 陳昱翔 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繕本 ),並繳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許瑞萍

2025-03-18

TCDV-112-訴-3046-20250318-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