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王連志

共找到 6 筆結果(第 1-6 筆)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338號 上 訴 人 王連志 被 上訴 人 交通部公路局臺北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黃鈴婷 上列當事人因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8月14日 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字第111號行政訴訟判決,提起上 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佰伍拾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 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判決有行政 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 ,同法第242條、第243條定有明文。提起上訴,應以上訴狀 表明上訴理由,並表明下列各款事項:⒈原判決所違背之法 令及其具體內容。⒉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 ,同法第244條第1項、第2項亦有明文。上開規定,依同法 第263條之5規定,於高等行政法院上訴審程序準用之。是當 事人對於地方行政法院之判決上訴,如依第263條之5準用第 243條第1項規定,以地方行政法院之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 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摘,並揭 示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 該法則之旨趣;倘為司法院解釋、憲法法庭裁判,則應揭示 該解釋、裁判之字號或其內容。如以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 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 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此項方法 表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法條規定不合時,即難認為已對 地方行政法院之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上訴自難 認為合法。所稱高等行政法院,指高等行政法院高等行政訴 訟庭;所稱地方行政法院,指高等行政法院地方行政訴訟庭 (行政訴訟法第3條之1參照)。 二、上訴人於民國112年3月12日15時12分駕駛車牌號碼0000-00 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行經花蓮縣○○鄉○○路0段 與○○路0段000巷口,因有闖紅燈之情事,為花蓮縣警察局吉 安分局(下稱舉發機關)員警以上訴人有「行經有燈光號誌 管制之交岔路口闖紅燈」之違規而以舉發機關112年3月12日 掌電字第P2OA41713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 下稱舉發通知單)當場舉發,並移由被上訴人處理。經被上 訴人審認上訴人違規事實明確,乃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53條第1項、112年5月3日修正公布、同年6月30日施行之 第63條第1項等規定,以112年8月9日北監花裁字第44-P2OA4 1713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裁處上訴人罰鍰新臺幣 (下同)2,700元,並記違規點數3點。上訴人不服,遂提起 本件上訴。 三、上訴人上訴意旨略以:舉發機關員警開立舉發通知單之程序 有誤,未實施全程錄影及錄音,證據力薄弱,且未拍到系爭 車輛車牌號碼,屬重大瑕疵,請求主管機關及本院再確認調 查證據等語。核其上訴意旨,無非係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 事實之職權行使,指摘其為不當,而非具體表明合於不適用 法規、適用法規不當、或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 之事實,難認對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之指摘。依 首開規定及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四、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後段準用第23 7條之8第1項規定即明。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 既經駁回,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應由上 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第 249條第1項前段、第237條之8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魏式瑜     法 官 林季緯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王月伶

2025-03-07

TPBA-113-交上-338-20250307-1

原交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公共危險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原交上易字第13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王連志 選任辯護人 魏辰州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公共危險案件,不服臺灣花蓮地方法院113年度花 原交易字第8號中華民國113年7月26日第一審判決(聲請簡易判 決處刑案號: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113年度速偵字第127號),提 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上訴人即被告王連志(下稱被告)及其辯護人於本院審理時陳 稱:「(問:本件被告上訴之範圍為何?)對於原審認定之犯 罪事實及罪名不爭執,僅對於刑度部分上訴」(見本院卷第6 1頁),則在檢察官未對原判決提起上訴之情況下,依刑事訴 訟法(下稱刑訴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本案本院審理範圍, 僅限於原判決所處之刑,至認定事實、論罪部分,均不在本 院審理範圍。 二、本案經本院就前揭審理範圍審理結果,認第一審所處之刑, 並無違法不當,應予維持,爰依刑訴法第373條規定,引用 第一審判決書記載之事實、證據及理由(如附件)。 三、駁回上訴之理由: (一)被告上訴意旨略以:其已於偵審中自白犯行,且本案所測 得呼氣酒精濃度僅為每公升0.43毫克,違反義務程度不高 ,又其已近00歲,同住配偶羅玉妹亦已年邁、健康不佳, 平日須賴其照顧,方得維持日常生活,請求從輕量刑等語 。 (二)經查:  1、按刑罰之量定,事實審法院本有自由裁量之權,倘量刑時 係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審酌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情 狀,而所量定之刑既未逾法定刑範圍(即裁量權行使之外部 界限),復無違反比例、公平及罪刑相當原則者(即裁量權 行使之內部界限),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最高法院111年度 臺上字第1615號、103年度臺上字第1776號判決參照)。又 在同一犯罪事實與情節,如別無其他加重或減輕之原因, 下級審量定之刑,亦無過重或失輕之不當情形,則上級審 法院對下級審法院之職權行使,原則上應予尊重(最高法院 109年度臺上字第3982號判決參照)。  2、原審以被告係犯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前段不能安全 駕駛致交通危險罪,審酌犯罪之動機及目的(主觀惡性非輕 )、犯罪之手段及情節(騎乘普通重型機車上路、騎乘時期 間為案發當日14時許起至15時30分許止、騎乘道路為省道 臺九線)、犯罪所生之危害(危害其他用路人生命、身體、 財產安全)、違反義務程度(經警測得呼氣酒精濃度為每公 升0.43毫克)、前科素行品行(於民國106年、110年間分別 犯不能安全駕駛致交通危險罪,再犯相同罪質之本案,顯 見法治觀念薄弱)、犯罪後之態度(於偵查中坦承犯行,然 於原審審理中一度否認犯行)、智識程度及生活狀況(自述 專科畢業之教育程度、無業、無需扶養人口、勉持之經濟 及家庭生活狀況)等量刑事項,以前揭犯罪情狀事項(犯罪 之動機及目的、犯罪之手段及情節、違反義務程度、犯罪 所生之危害等),於法定刑度內,劃出責任刑框架範圍,繼 而考量一般情狀事項(智識程度及生活狀況、前科素行品行 、犯罪後之態度等),具體量處有期徒刑3月(諭知以新臺幣 1,000元折算1日易科罰金),除未逾越法定刑度外,且係從 低度刑量處,客觀上難認有違反比例、公平、罪責相當等 原則。且查:  (1)被告酒後自案發當日14時許起至15時30分許止下午時段, 騎乘普通重型機車於人車往來之省道臺九線行進,嗣為警 發現行車搖晃不定(見原審卷第75頁)予以攔停,於15時43 分許測得呼氣酒精濃度為每公升0.43毫克(高於法定最低濃 度0.25毫克甚多),除見其犯罪手段嚴重、犯罪所生危害非 低外,亦見體內酒精已影響其操控車輛能力,其違反義務 之程度非輕,對其他用路人有相當程度之危險性,自應對 應其犯罪情狀判處相稱之刑罰。  (2)被告固於偵查、原審自白犯行,然於原審之初辯稱:員警 未給礦泉水漱口,若有給礦泉水漱口,酒測值應不會超過0 .25毫克(見原審卷第50頁),然被告係酒後自14時許始騎車 上路,迄於15時30分為警欄停,員警於15時43分許對被告 施以酒測,距被告飲酒後已逾15分鐘,且經原審函詢花蓮 縣警察局吉安分局,該分局函覆職務報告及所附秘錄器錄 影畫面截圖,顯示員警確有於酒測前提供全新未拆封礦泉 水予被告漱口(見原審卷第75至81頁),可見員警對被告實 施酒測並無違反法定程序。被告見函附資料後,始於原審 自白犯行(見原審卷第97頁),除見其心存僥倖外,亦有浪 費司法資源之嫌。再審酌行為人之悔悟態度,除應考量行 為人是否自白外,亦宜斟酌其係於訴訟程序之何階段為自 白,行為人於訴訟程序之不同階段自白者,法院從輕量刑 之程度亦宜有所不同,以適切反映其犯罪後之態度(刑事案 件量刑及定執行刑參考要點第15點第2項立法理由參照), 本案被告先於原審訊問時否認犯行,經原審調查證據後, 始坦承認罪,時間點尚嫌遲誤,參以本案罪證蒐集情形, 被告認罪對於案情澄清作用實屬有限,尚難給予過高評價 。另從被告素行及默視法律秩序以觀,被告前於106年、11 0年間,同因不能安全駕駛致交通危險罪,經原審先後判處 有期徒刑2月,有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35、36 頁),其於前案執畢後未久,再犯本案相同之罪,除見其素 行不佳外,亦足推認其輕忽法律秩序,遵法意識明顯不足 ,且對於其他用路人生命、身體、財產安全等一再漠視輕 忽,如再處以本案最低法定刑度(即有期徒刑2月),顯不足 以使被告覺醒刑罰法律之嚴肅性,以及其他用路人之安全 性,是從被告前案素行、遵法意識薄弱以觀,原審量處有 期徒刑3月,已從輕寬刑,自難再減輕其刑。  (3)至被告所陳前揭家庭經濟生活狀況等,然依前述2、以犯罪 情狀事項所劃出之責任刑度幅度,原審量刑已屬偏低,若 以被告年近00歲,同住配偶羅玉妹亦已年邁、健康不佳, 平日須賴其照顧等生活狀況,大幅度往有利於被告方向調 整刑度,似有過度放大一般情狀因子,有偏離行為責任主 義,往行為人責任主義傾斜之疑,又於量刑時如過度評價 犯人屬性因子(包含但不限於被告生活狀況),不僅可能忽 視責任主義所建構之人權保障機能,且由於犯人屬性因子 之過度強調,恐容易造成與犯罪分量喪失均衡之不平等處 罰,尤其為透過刑罰制裁之實現,回復因犯罪而受驚擾之 法秩序,事後之鞏固法秩序,建立社會對於規範之信賴, 並提高行為人之規範意識及喚醒其覺醒機能,自不宜刻意 放大犯人屬性因子,而有害於法之安定性及法平等之要求 。   (4)況被告上訴主張前揭量刑事由,俱為原審量刑時所審酌, 復查無評價錯誤、不當、不足等情,尚難認其上訴為有理 由。 (三)綜上所述,原判決之量刑,並無違誤或不當,被告以原審 量刑過重等為由,提起上訴,難認有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訴法第348條第3項、第373條、第368條、第36 4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蔡勝浩、吳聲彥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檢察官崔紀鎮 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信旭                法 官 張健河                法 官 顏維助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秦巧穎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185條之3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併科30萬元以下罰金: 一、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 達百分之零點零五以上。 二、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服用酒類或其他相類之物,致不 能安全駕駛。 三、尿液或血液所含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或其代謝物 達行政院公告之品項及濃度值以上。 四、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施用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 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2百萬元 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百 萬元以下罰金。 曾犯本條或陸海空軍刑法第54條之罪,經有罪判決確定或經緩起 訴處分確定,於十年內再犯第1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 徒刑或5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3百萬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 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2百萬元以下罰金。

2025-01-21

HLHM-113-原交上易-13-20250121-1

交抗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3年度交抗字第44號 抗 告 人 王連志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花蓮縣警察局吉安分局間交通裁決事件, 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0月14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 1468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規定:「交通裁決事件,除本章別 有規定外,準用簡易訴訟程序之規定。」第236條規定:「 簡易訴訟程序除本章別有規定外,仍適用通常訴訟程序之規 定。」第272條第3項規定:「民事訴訟法第四百九十條至第 四百九十二條及第三編第一章之規定,於本編準用之。」民 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規定:「第二審法院認上訴為無理由 者,應為駁回之判決。」是交通裁決事件之抗告,抗告法院 認抗告為無理由者,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準用同法第23 6條規定,再適用同法第272條第3項規定,復準用民事訴訟 法第449條第1項規定,應為駁回抗告之裁定。又依行政訴訟 法第237條之5第1項第1款規定:「交通裁決事件,按下列規 定徵收裁判費:一、起訴,按件徵收新臺幣三百元。」第23 7條之3第1項規定:「交通裁決事件訴訟之提起,應以原處 分機關為被告,逕向管轄之地方行政法院為之。」第107條 第1項第10款規定:「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 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 先定期間命補正:……十、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 」上開規定,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準用第236條之規定 ,於交通裁決事件亦適用之。 二、抗告人因不服相對人民國113年4月12日花警交裁字第P2NC00 370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事件,向本院地方行政 訴訟庭(下稱原審)提起行政訴訟,因有未繳納裁判費、未 以原處分機關為原審被告等不備程式要件之情形,經原審以 113年8月26日113年度交字第1468號裁定限期補正,該裁定 已合法送達予抗告人,抗告人逾期迄未補正,其起訴程式於 法不合,原裁定以抗告人起訴不合法,予以駁回,依前開規 定,並無違誤。 三、抗告人雖主張:因長年在外縣市討生活致無法及時領取掛號 郵件,未能準時繳裁判費,請本院再給予繳費單以利補繳等 語。然查原審命補正之裁定於113年8月30日合法送達於抗告 人起訴狀所載地址,並經抗告人之妻羅玉妹收受,有送達證 書可參(原審卷第39頁),是抗告人所稱無法及時領取掛號 郵件云云,核與事實不符,是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抗告,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本件抗告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抗告, 既經駁回,則抗告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自應由抗告人負擔 ,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五、結論: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周泰德 法 官 郭銘禮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書記官 林淑盈

2024-12-25

TPBA-113-交抗-44-20241225-1

國小上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國家賠償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國小上字第1號 上 訴 人 王連志 訴訟代理人 魏辰州律師 被上訴人 花蓮縣警察局 法定代理人 王旭昌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國家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7月 31日本院花蓮簡易庭113年度花國小字第2號小額民事判決提起上 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新臺幣(下同)1,500元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按對於小額程序第一審裁判之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 ,不得為之,又小額訴訟程序之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 並表明:(一)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二)依訴 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民事訴訟法第 436條之24、第436條之25分別定有明文。本件上訴人提起上 訴主張原判決違反民事訴訟法第468條規定而應予廢棄等語 ,形式上業已具體指摘原審判決違背法令,符合民事訴訟法 第436條之24第2項之規定,其上訴應已具備合法要件。次按 ,小額程序之第二審判決,依上訴意旨足認上訴為無理由者 ,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9第2款亦定 有明文。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略以:本件被上訴人所屬警員明知上訴人於 民國112年4月18日下午9時52分許之酒測結果為吐氣所含酒 精濃度達每公升0.17毫克,未達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 所定之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0.25毫克而涉有刑事犯罪之情, 於同日下午11時至上訴人處所外,利用上訴人不諳法律之弱 勢地位,令其在無法定義務之情形下,僅因畏懼警方公權力 而無奈隨同前往警局製作刑案調查筆錄,期間致上訴人之人 身自由受被上訴不法侵害,原審未審酌上情,遽認被上訴人 所屬警員於執行本件職務行使公權力之過程並無故意或過失 之不法,原審判決適用法規自屬不當,有判決違背法令之違 誤,爰提起本件上訴,並聲明:原判決廢棄,被上訴人應付 上訴人10萬元,及自112年11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 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三、本院之判斷: (一)按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前段規定:「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 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者,國 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是因公務員之違法有責行為而生之 國家賠償責任,其要件包括:1.行為人須為公務員;2.須為 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之行為;3.須行為係屬不法;4.須行為 人有故意或過失;5.須人民之自由或權利受到侵害;6.不法 之行為與損害之發生間須有相當因果關係。又所謂故意,係 指為加害行為之公務員,對於構成侵害行為之事實,明知並 有意使其發生;或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刑 法第13條參照)。所謂過失,係指為加害行為之公務員,雖 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或對於 構成侵害行為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刑 法第14條參照)。所謂不法,係指公務員之行為,不僅違反 法律或命令而言,舉凡客觀上欠缺正當性有背公序良俗均屬 之。再者,不法與故意或過失間之關係,實為一體之兩面, 可以互相推定。惟按行政處分之作成常涉及對事證之證據價 值判斷及相關法令之解釋,均具主觀性,若無何違常之「顯 然錯誤」或其他不法行為存在,雖嗣後因受處分人循行政爭 訟程序聲明不服,經上級機關或行政法院為相異認定而推翻 ,亦不能因此逕認為行政處分之公務員有故意或過失之不法 行為,而應負國家賠償責任。且國家依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 項前段規定所負損害賠償責任,係就公務員職務上侵權行為 所負之間接責任,必先有特定之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 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權利,該特定公 務員之行為已構成職務上之侵權行為時,國家始應對該受損 害之人民負賠償之責任。申言之,行政處分之當否,與承辦 之公務員是否構成職務上之侵權行為,原屬兩事,行政處分 縱令不當,其為此處分或執行此處分之公務員未必構成職務 上之侵權行為(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556號民事判決意 旨參照)。 (二)經查,上訴人於言詞辯論期日提出聲請調查112年4月18日警 詢筆錄及錄影、被上訴人所屬警員前往上訴人家中將上訴人 帶至警局時之密錄器錄影影像,又上訴人之訴訟代理人亦當 庭撤回調查證據(上訴人在場,未為反對),上訴人亦未就上 開密錄器之譯文及截圖(原審卷第71頁)之真正為爭執,堪認 上開密錄器之譯文及截圖為真;依密錄器之譯文及截圖,可 知警員雖有以上訴人5年內犯3次酒駕,要求上訴人至派出所 配合辦理相關程序,然上訴人僅以:「我上去拿(外套)。那 明天還可以拿(車)嗎?」、「很麻煩吶。」等語抱怨,惟並 未拒絕同行前往派出所,且在警員提醒其攜帶外套禦寒後, 自行上樓拿取外套,並自行坐上巡邏車後座,全程並未實施 強制力,未見強暴脅迫之情形,上訴人乃基於自由意願配合 前往,堪認警員並無上訴人所稱以類似「堵門」方式使上訴 人陷於意思不自由之狀態,而有不法逮捕致剝奪上訴人行動 自由之情事;又員警係因查知上訴人包含本次酒後駕車在內 ,10年內以有3次酒後駕車之行為,認應依相關法規(道交條 例第35條)製單舉發,而至上訴人之住處請求上訴人偕同回 所完成行政程序後開立舉發罰單2張,雖該2張罰單後因舉發 程序有瑕疵,而由該員警所屬之花蓮縣警察局吉安分局函請 臺北區監理所花蓮監理站撤銷在案,惟並非代表上訴人沒有 涉嫌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4條第2款、道交條例第35條 第3項之規定,揆諸首開說明,仍難認被上訴人所屬之員警 有何執行違背警察職權行使法或於職務行使公權力之行為不 法而致生上訴人之人身自由損害之情事,原審以上訴人並未 指明此情究有何違反法律強制禁止規定,客觀上又有何欠缺 正當性或有背公序良俗,自難謂有何不法侵害,核與國家賠 償之要件不合而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並無判決不適用法規 或適用不當,而有違背法令之情事。 (三)綜上所述,原審判決並無上訴人所指之違背法令情事,上訴 人提起本件上訴,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改判,依上訴 意旨足認其上訴顯無理由,揆之前揭法條規定,爰不經言詞 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 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第1、 2項、第449條第1項、第436條之19第1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陳雅敏                 法 官 施孟弦                法 官 沈培錚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判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丁瑞玲

2024-11-29

HLDV-113-國小上-1-20241129-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1468號 抗 告 人 即 原 告 王連志 上列抗告人因交通裁決事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14日1 13年度交字第1468號裁定不服提起抗告。查本件抗告,依行政訴 訟法第237條之5第1項第3款規定,應徵收裁判費新臺幣300元, 未據抗告人繳納,茲限抗告人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 逾期不繳,即駁回抗告,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 日 法 官 郭 嘉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 日 書記官 李佳寧

2024-11-01

TPTA-113-交-1468-20241101-3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1468號 原 告 王連志 上列原告因交通裁決事件,提起本件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5第1項第1款規定:「交通裁決事件 ,按下列規定徵收裁判費:一、起訴,按件徵收新臺幣三百 元。」同法第237條之3第1項規定:「交通裁決事件訴訟之 提起,應以原處分機關為被告,逕向管轄之地方行政法院為 之。」又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規定:「原告之訴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 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十、起訴不 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上開規定,依同法第237條之9 第1項準用第236條之規定,於交通裁決事件亦適用之。 二、原告提起本件行政訴訟,因有未據繳納裁判費,及未以原處 分機關為被告等不備程式要件之情形,業經本院以113年度 交字第1468號裁定限期補正,該裁定已於民國113年8月30日 合法送達予原告起訴狀所載地址,有送達證書在卷可參(本 院卷第39頁),原告逾期迄未補正,其起訴程式於法不合, 應予駁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第1項、第236條、第107條第1項第 10款、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4  日          法 官 郭 嘉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3  年  10  月  14  日                書記官 李佳寧

2024-10-14

TPTA-113-交-1468-20241014-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