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俞秀端

共找到 10 筆結果(第 1-10 筆)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償還犯罪被害補償金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上易字第1010號 上 訴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 法定代理人 戴文亮 訴訟代理人 鄭宗仁 張妙如 被 上訴人 A01 訴訟代理人 陳致宇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償還犯罪被害補償金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 國113年5月31日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3年度訴字第779號第一審判 決提起上訴,本院於114年1月2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廢棄。 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新臺幣陸拾貳萬元,及自民國一一三年三 月二十一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第一、二審訴訟費用,由被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上訴人法定代理人原為俞秀端,於本院審理中變更為戴文亮 ,並經其具狀聲明承受訴訟在案(見本院卷第209、213頁) ,經核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於民國106年9月至108年4月間,在其 桃園市○○區○○○路000巷00號住處(下稱○○○路住處),分別 對代號BSOOO-A109026 (以下稱A女)與代號BS000-A109027 (以下稱B女)為強制性交行為,伊所屬檢察官提起公訴(10 9年度偵字第12542號,下稱第12542號),經原審法院刑事 庭於112年4月21日以110年度原侵訴字第8號判決(下稱第8 號判決)被上訴人對於未滿14歲之女子犯強制性交罪,共3 罪,各處有期徒刑9年6月,其他被訴部分無罪,檢察官、被 上訴人均不服提起上訴,經本院刑事庭於113年1月11日以11 2年度原侵上訴字第9號判決(下稱第9號判決)上訴駁回, 被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於113年7月31日以113 年度台上字第2164號判決(下稱第2164號判決)駁回上訴確 定在案。A女、B女依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下稱被害人保護法 )規定,向伊所設犯罪被害人補償審議委員會(下稱審議委 員會)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審議委員會於112年4月11日以 110年度補審字第85號、86號決定書決定各補償A女、B女精 神慰撫金新臺幣(下同)31萬元,並於同年9月13日支付完 畢。爰依被害人保護法第12條、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下 稱被害人權保法)第101條規定對被上訴人行使求償權,請 求被上訴人給付62萬元本息等語。 二、被上訴人則以:伊未曾對A女、B女為強制性交行為,刑事確 定判決認定事實存在重大瑕疵,如認伊對A女、B女應負損害 賠償義務,被害人保護法已修正為被害人權保法,並於112 年2月8日修正公布,有關犯罪被害補償金規定自同年7月1日 開始施行,新法對補償金之定位改採國家責任,未再明文國 家於補償後可向犯罪行為人請求給付,排除國家對犯罪行為 人之求償權,上訴人係於同年9月13日支付補償金並委由財 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下稱被害人保護協會)信託管 理,屬新法修正施行後所為給付,基於從新從優法理,應優 先適用被害人權保法,上訴人不得再依被害人保護法規定向 伊求償,縱認上訴人得依被害人保護法規定為本件請求,然 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對犯罪行為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本質上 仍屬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被害人保護法第12條所規定 求償權,係源自同一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故上訴人因 給付犯罪被害人補償金予A女、B女所取得求償權,係屬法定 之債權移轉,依民法第299條規定,伊因本件債權讓與所得 對抗A女、B女之事由皆得以之對抗上訴人,上訴人所主張伊 應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之行為時間分別為107年12月、1 08年3月,迄至109年12月、110年3月為止,已罹於民法第19 7條第1項所規定2年請求權時效,伊自得依民法第144條第1 項規定拒絕給付等語,資為抗辯。   三、原審為上訴人全部敗訴判決,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其上 訴聲明:㈠原判決廢棄。㈡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62萬元,及 自原審113年度促字第1558號支付命令(下稱第1558號支付 命令)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被上訴人答辯聲明:上訴駁回。 四、兩造不爭執事項(本院卷第138、139、204、205頁):  ㈠上訴人所屬檢察官以被上訴人於106年9月至108年4月間,在 被上訴人○○○路住處,分別對A女、B女為強制性交行為提起 公訴(第12542號),經原審法院刑事庭於112年4月21日以 第8號判決被上訴人對於未滿14歲之女子犯強制性交罪,共3 罪,各處有期徒刑9年6月,其他被訴部分無罪,檢察官、被 上訴人均不服提起上訴,本院刑事庭於113年1月11日以第9 號判決駁回上訴,被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於11 3年7月31日以第2164號判決駁回上訴確定在案。  ㈡A女、B女於110年6月29日提起性侵害補償金申請,案號為110 年度補審字第85號(下稱第85號)、110年度補審字第86號 (下稱第86號),經審議委員會於112年4月11日決定依被害 人保護法第4條第1項、第5條第1項第3款、第9條第1項第5款 規定,補償A女、B女精神慰撫金各31萬元,並於同年9月13 日全數給付,委由被害人保護協會臺灣桃園分會信託管理。 五、上訴人依被害人保護法第12條、被害人權保法第101條,請 求被上訴人給付62萬元本息等情,為被上訴人否認,並以前 詞置辯,是本件爭點應為:㈠被上訴人有無對A女、B女為刑 事確定判決所認定強制性交行為?㈡上訴人依被害人權保法 第101條、被害人保護法第12條規定,對被上訴人求償62萬 元本息,有無理由?㈢被上訴人抗辯上訴人提起本件請求已 罹於民法第197條第1項規定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其依民法 第144條第1項規定得拒絕給付,是否有據?  ㈠被上訴人有無對A女、B女為刑事確定判決所認定強制性交行 為?  ⑴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於106年9月至108年4月間,在被上訴人○○○路住處,分別對A女、B女為以其生殖器接觸A女、B女下體之強制性交行為事實,有A女、B女於刑事案件偵查(見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109年度他字第325號【下稱第325號】卷第9至37、39至48頁調查筆錄、第53至71頁訊問筆錄)、審理(見桃園地院110年度原侵訴字第8號【下稱第8號】卷二第21至67頁)時證述在卷,且有A女、B女經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下稱門諾醫院)醫生檢查陰部確受有損傷,有受理疑似性侵害事件驗傷診斷書(見第8號卷一第387至391、395至399頁)可稽。又A女、B女之母D女於刑事案件審理時證述:伊在107年12月7日離婚前,已將B女託被上訴人照顧,B女持續居住於被上訴人○○○路住處,A女則自108年1月間開始住在被上訴人上述住處等語(見第8號卷一第173至187頁),證人即D女友人甲○○證述:A女、B女都住在被上訴人家等語(見第8號卷一第170、171頁),證人D女、甲○○上開證詞,核與B女所就讀小學之學生輔導資料紀錄表(下稱輔導紀錄表)108年1月2日家訪記錄所載:「父母離婚,監護權在父親那兒,5個小孩3個送回花蓮,僅留2個在大園託人24小時照顧」內容相符,亦與花蓮縣家暴中心第2類兒童少年保護案件調查報告(下稱調查報告)「調查評估記錄」欄所載:「在107年至108年實際訪視了解案主B女確實可能在108年2月前便已在蘇男(即被上訴人)家中生活(小學一年級)」、「案主A女的部分可能最早在107年12月份間陸陸續續便有前往蘇男(即被上訴人)家中留宿,但實際上真正接受蘇男照顧的時間應該比案主B女晚,並直至案母接返後於108年3月10日委託一位居住蘆竹的乙○○小姐幫忙照顧直至109年2月6日才由案外祖母接返本縣生活」內容(見第8號卷【限制閱覽卷】第44頁)一致,A女、B女確有住居於被上訴人○○○路住處事實,此與A女、B女證述住居被上訴人○○○路住處遭被上訴人為強制性交侵犯行為有所相符;另A女、B女之祖母C女於刑事案件審理時證述:伊係於109年2月7、8日自友人乙○○住處接回A女,A女在車上自己提及遭被上訴人侵害,是A女先講,後來B女才敢講,後來把事情講出來,講述內容為A女、B女的生殖器均遭被上訴人觸摸,被上訴人尿尿的地方有碰觸A女、B女的BB(即生殖器),A女、B女講的時候情緒恐慌、不穩,想講又不敢講,尤其是B女,B女說被上訴人有告知不能講,伊聽到後開始反應過來,認為怎麼會這樣,所以隔幾天就帶A女、B女去門諾醫院檢查等語(見第8號卷【限制閱覽卷】第162至182頁);證人D女於刑事案件審理時證述:伊於109年2月6日與C女帶著B女去友人乙○○家接A女,A女、B女見面後在車上才把遭被上訴人侵害的事情講出來,伊才知道這件事,且伊於108年2月16日,看到A女身上有傷痕,A女說是被上訴人打的,所以伊將A女帶回自己照顧,同年3月間將A女託給友人乙○○照顧,伊照顧A女期間,A女沒說遭被上訴人性侵害的事,只是有點反常,一直跟伊說要把B女帶走,不然就說要去看B女等語(見第8號卷一第172至187頁);證人C女、D女所證述A女、B女因久別重逢而吐露遭被上訴人強制性侵過程情節有所一致。依據上述證據所示,足認上訴人主張A女、B女遭被上訴人強制性交事實,實屬有據。  ⑵被上訴人於刑事案件偵查時不否認B女大約自107年10月開始 居住在被上訴人住處(見第12542號卷第9頁調查筆錄、第17 4頁訊問筆錄),雖被上訴人抗辯A女僅在被上訴人○○○路住 處過夜1至2次,證人即被上訴人之女丙○○、被上訴人配偶丁 ○○亦證述A女僅過夜1、2天等語(見第8號卷一第195頁、本 院112年度原侵上訴字第9號卷第386頁)。然被上訴人所辯 及證人丙○○、丁○○證述情節要與證人A女、B女、D女、甲○○ 之證詞及前述輔導紀錄表、調查報告不符,考量證人丙○○、 丁○○與被上訴人關係密切,證述內容難免有所偏頗,況且, 被上訴人所陳述及證人丙○○、丁○○所證述A女曾於被上訴人○ ○○路住處過夜事實,核與A女、B女、D女、甲○○所證述居住 過被上訴人○○○路住處之情亦有相符,經評價相關證據資料 ,可認證人丙○○、丁○○證述情節難為有利於被上訴人認定依 據。另A女、B女之父固證述沒有看過A女在被上訴人家居住 等語(見第8號卷【限制閱覽卷】第185、186頁),不僅與 被上訴人所陳述及證人丙○○、丁○○所證述A女曾於被上訴人○ ○○路住處過夜事實不符,且A女、B女之父亦證述與D女離婚 後就不知道小孩是如何照顧的等語(見第8號卷【限制閱覽 卷】第189頁),是A女、B女之父證詞,亦無從為有利於被 上訴人之認定。至於被上訴人另抗辯A女、B女所繪製現場圖 不一致,且與A女、B女所證述事發地點即被上訴人之女丙○○ 房間擺設不同,據此指摘A女、B女證述情節不實云云。然B 女確實長期居住被上訴人○○○路住處事實,為被上訴人所不 否認,且A女、B女繪製現場圖時間為109年2月間(見第325 號卷第215、217頁),距離事發時間已久,B女所繪製現場 圖與丙○○房間擺設不同,應係記憶模糊所致,無從認定B女 證述情節有所虛偽,而A女繪製現場圖時僅6歲(見第8號卷 【限制閱覽卷】第35頁),記憶及表達能力有限,更無從期 待其能正確繪製現場布置全貌,是縱使A女、B女所繪製現場 圖有所出入,仍無從為有利於被上訴人之認定。  ⑶再者,被上訴人前開強制性交犯行,既有前述證據可佐,被 上訴人前開犯行,更據上訴人所屬檢察官提起公訴,經原審 法院刑事庭於112年4月21日以第8號判決被上訴人對於未滿1 4歲之女子犯強制性交罪,檢察官、被上訴人均不服提起上 訴,本院刑事庭於113年1月11日以第9號判決駁回上訴,被 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於113年7月31日以第2164 號判決駁回上訴確定在案,已如不爭執事項㈠所示,更足徵 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對A女、B女確有刑事確定判決所認定強 制性交行為,確堪認定。  ㈡上訴人依被害人權保法第101條、被害人保護法第12條規定, 對被上訴人求償62萬元本息,有無理由?   ⑴按「依本法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一月七日修正之第五章條文 施行前規定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之案件,於修正施行後,仍 應依修正施行前之規定進行求償」。被害人權保法第101條 定有明文。揆諸立法理由謂:「本次修法刪除原第十二條有 關求償權之規定,考量公平性、規定一致性及已成立之債權 效力等,針對依舊法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之案件,國家依舊 法對於犯罪行為人或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之人仍有求償權,爰 增訂本條」。且按「犯罪被害補償金之種類及支付對象如下 :三、性侵害補償金:支付因性侵害犯罪行為而被害者」、 「補償之項目及其金額如下:五、精神慰撫金,最高金額不 得逾新臺幣四十萬元」、「國家於支付犯罪被害補償金後, 於補償金額範圍內,對犯罪行為人或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之人 有求償權」、「前項求償權,由支付補償金之地方法院或其 分院檢察署行使。必要時,得報請上級法院檢察署指定其他 地方法院或其分院檢察署為之」。112年1月7日修正前被害 人保護法第5條第1項第3款、第9條第1項第5款、第12條第1 項、第2項亦有規定。是於被害人權保法修正施行前,已按 被害人保護法規定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之案件,於被害人權 保法施行後,仍可依被害人保護法第12條規定進行求償,此 為法所明定。  ⑵上訴人主張A女、B女遭加害人即被上訴人強制性交,被上訴 人經最高法院於113年7月31日以第2164號判處罪刑確定,已 如前述,A女、B女於110年6月29日提起性侵害補償金申請, 案號為第85號、第86號,經審議委員會於112年4月11日決定 依被害人保護法第4條第1項、第5條第1項第3款、第9條第1 項第5款規定,補償A女、B女各31萬元,並於同年9月13日全 數給付,委由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臺灣桃園分會信 託管理之情,已如不爭執事項㈡所示,且有審議委員會決定 書、財政部國庫署匯款資料(見原審支付命令卷第28至32頁 )可據,A女、B女於被害人權保法112年1月7日修正施行前 ,已按被害人保護法規定向上訴人所設審議委員會申請犯罪 被害補償金,審議委員會於112年4月11日決定補償A女、B女 各31萬元精神慰撫金,並於同年9月13日支付完畢,則按被 害人權保法第101條規定,上訴人仍得依被害人保護法第12 條第1項、第2項規定對被上訴人為本件求償,請求被上訴人 給付62萬元,自屬有據。  ⑶次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 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 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 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遲延之債務,以支付 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 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 利率為百分之5。民法第229條第2項、第233條第1項前段及 第203條分別定有明文。上訴人請求被上訴人給付62萬元, 係屬不確定期限之債權,且以支付金錢為標的,則上訴人主 張被上訴人應自第1558號支付命令送達翌日即113年3月21日 (見原審支付命令卷第44頁)起計付法定遲延利息,亦屬有 據。     ⑷被上訴人雖抗辯被害人權保法於112年2月8日修正公布,犯罪 被害補償金規定自同年7月1日開始施行,新法對補償金之定 位改採國家責任,未再明文國家於補償後可向犯罪行為人請 求給付,排除國家對犯罪行為人之求償權,上訴人不得向伊 求償云云。然修正後被害人權保法雖未再明文國家於補償後 可向犯罪行為人請求給付,排除國家對犯罪行為人之求償權 ,然於被害人權保法修正施行前,已按被害人保護法規定申 請犯罪被害補償金之案件,被害人權保法第101條既明文仍 應按被害人保護法規定進行求償,乃法律特別明文,且上訴 人對被上訴人所行使本件求償權符合被害人權保法第101條 規定,已如前述,是被上訴人上開所辯,即未可採。  ㈢被上訴人抗辯上訴人提起本件請求已罹於民法第197條第1項 規定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其依民法第144條第1項規定得拒 絕給付,是否有據?  ⑴按「國家於支付犯罪被害補償金後,於補償金額範圍內,對 犯罪行為人或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之人有求償權」、「第一項 之求償權,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於支付補償金時,犯罪 行為人或應負賠償責任之人不明者,自得知犯罪行為人或應 負賠償責任之人時起算」。被害人保護法第12條第1項、第3 項定有明文。且揆其立法理由係謂:「因犯罪行為所造成之 損害,原應由犯罪行為人或其他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之人負責 賠償,國家之支付補償,係基於社會安全考量,使其能先獲 得救濟,故國家於支付補償金後,對原應負責之人自有求償 權,爰於第一項予以明文規定」、「有關國家求償權之行使 應有一定之期限,爰參考國家賠償法第八條第二項於本條第 三項規定,求償權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並自國家支付補 償金之日起算,惟國家支付補償金時,犯罪行為人或應負賠 償責任之人不明者,則自得知犯罪行為人或應賠償責任之人 時起算」(見本院卷第19頁)。準此,國家依被害人保護法 規定支付犯罪被害補償金後得行使求償權,係採行為人最終 賠償義務原則,國家雖先行給付補償金,行為人仍負最後賠 償義務,故法律規定國家給付補償金後取得求償權,而得向 犯罪行為人請求返還,其法律性質係屬法定之債權讓與,當 被害人或被害人遺屬自國家獲得犯罪被害補償金之同時,不 待另為債權讓與之意思表示,其對行為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 於該補償金範圍內即依法移轉國家,與一般債權讓與之情形 不同,且國家求償權之請求權時效並規定求償權因2年不行 使而消滅,足徵求償權之請求權消滅時效係獨立重行起算, 而非依附於犯罪被害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否則無再特別規 範必要,是國家依被害人保護法第12條規定之求償權之請求 權時效原則自應自支付補償金之日起算,例外自國家得知犯 罪行為人或應負賠償責任之人時起算,2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自無民法第197條第1項損害賠償請求權2年時效消滅規定 之適用。  ⑵查A女、B女所提本件性侵害補償金申請,審議委員會係於112 年4月11日決定依被害人保護法第4條第1項、第5條第1項第3 款、第9條第1項第5款規定,補償A女、B女各31萬元精神慰 撫金,並於同年9月13日全數給付,委由被害人保護協會臺 灣桃園分會信託管理之情,既如不爭執事項㈡所示,則上訴 人於自交付補償金之日即112年9月13日起算2年內之113年2 月6日於原審對被上訴人聲請發第1558號支付命令,於113年 3月20日送達被上訴人,其於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即同 年3月28日提出異議(見原審支付命令卷第2、3、37頁、原 審卷第7頁),依民事訴訟法第519條第1項規定,上訴人支 付命令之聲請視為起訴,上訴人對被上訴人所為本件求償權 行使,顯未罹於被害人保護法第12條第3項所規定2年消滅時 效,從而,被上訴人抗辯上訴人提起本件訴訟已罹於民法第 197條第1項規定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其依民法第144條第1 項規定得拒絕給付云云,不足採信。 六、綜上所述,上訴人依被害人權保法第101條、被害人保護法 第12條規定,請求被上訴人給付62萬元,及自113年3月21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法定遲延利息,為有理 由,應予准許。原審為上訴人全部敗訴之判決,自有未洽; 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有理由,爰由 本院廢棄改判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八、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民事第十五庭             審判長法 官 陳慧萍                法 官 潘曉玫                法 官 陳杰正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林雅瑩

2025-02-18

TPHV-113-上易-1010-20250218-1

司促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支付命令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支付命令 114年度司促字第304號 債 權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 法定代理人 俞秀端 債 務 人 徐進興 一、債務人應向債權人給付新台幣1,050,708元,及自支付命令 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 賠償督促程序費用新台幣伍佰元,否則應於本命令送達後二 十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異議。 二、債權人聲請意旨如聲請狀。 三、債務人未於不變期間內提出異議時,債權人得依法院核發之 支付命令及確定證明書聲請強制執行。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庭司法事務官 張倩影 一、債權人收到支付命令後,請即核對內容,如有錯誤應速依法 聲請更正裁定或補充裁定。 二、嗣後遞狀均請註明股別及案號。 三、案件一經確定,本院將依職權核發確定證明書,債權人不必 另行聲請。 四、債務人如有其他戶籍地以外之可送達地址,請債權人於收受 本命令後5日內向本院陳報,以利合法送達本命令。 五、債務人如為獨資、合夥、公司等營利事業團體,請債權人於 收受本命令後5日內陳報營利事業登記資料或公司變更登記 事項資料及法定代理人最新戶籍謄本(記事欄勿省略),以 利快速合法送達。

2025-01-22

SCDV-114-司促-304-20250122-2

司促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支付命令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支付命令 113年度司促字第14837號 聲 請 人 即債權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 法定代理人 俞秀端 相 對 人 即債務人 闕山河 一、債務人應向債權人清償新臺幣170,000元,及自本支付命令 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並賠償督促程序費用新臺幣500元,否則應於本命令送達 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異議。 二、債權人請求之原因事實如附件所載。 三、債務人未於不變期間內提出異議時,債權人得依法院核發之 支付命令及確定證明書聲請強制執行。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民事庭 司法事務官 陳思頴

2025-01-15

SLDV-113-司促-14837-20250115-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提供行政資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285號 原 告 謝清彥 被 告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 代 表 人 張云綺(檢察長) 被 告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 代 表 人 俞秀端(檢察長) 上列當事人間提供行政資訊事件,原告不服法務部中華民國112 年11月29日法訴字第1121350235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經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訴字第480號行政訴訟裁定移送前來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行政訴訟,應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2項之規定繳納 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 二、本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而原告聲請訴訟救助部分 經本院113年度救字第12號裁定聲請駁回,原告不服提起抗 告,經最高行政法院以113年度抗字第89號裁定駁回其抗告 確定。本院審判長於民國113年9月12日以113年度訴字第285 號裁定命原告於收受送達之日起7日內補正裁判費,該裁定 於同年月24日送達原告,有送達證書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9 頁)。原告迄未補正前開事項,有繳費狀況查詢清單、答詢 表、臨櫃繳費查詢清單及收文明細表在卷可稽(本院卷第31 -37頁),其訴顯難認為合法,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起訴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 第10款、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鄭凱文       法 官 林妙黛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書記官 李建德

2024-12-11

TPBA-113-訴-285-20241211-1

司促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支付命令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支付命令 113年度司促字第32929號 債 權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 法定代理人 俞秀端 債 務 人 陳柏豪 一、債務人應向債權人給付新臺幣(下同)柒拾捌萬壹仟貳佰肆 拾壹元,及自支付命令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 之五計算之利息,並賠償督促程序費用伍佰元,否則應於本 命令送達後二十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司法事務官提出異 議。 二、債權人請求之原因事實如債權人聲請狀所載。 三、如債務人未於第一項所示之不變期間內提出異議,債權人得 依法院核發之支付命令及確定證明書聲請強制執行。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民事第八庭司法事務官 吳宛珊 附註:事後遞狀應註明案號及股別。

2024-12-09

PCDV-113-司促-32929-20241209-1

聲自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聲請准許提起自訴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自字第17號 聲 請 人 吳怡盈 代 理 人 江彥儀律師 被 告 俞秀端 上列聲請人即告訴人(下稱聲請人)因告訴被告俞秀端過失傷害 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檢察署臺中檢察分署檢察長民國113年5月22 日113年度上聲議字第1422號駁回再議之處分(原不起訴處分案 號: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復偵字第6號),聲請准許提起 自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告訴人不服上級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認再議為無理由而 駁回之處分者,得於接受處分書後10日內委任律師提出理由 狀,向該管第一審法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此觀刑事訴訟法 第258條之1第1項規定即明。查聲請人以被告俞秀端涉犯刑 法第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嫌,向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提 出告訴,經該署檢察官實施偵查後,認被告犯罪嫌疑不足, 於民國113年4月30日以113年度復偵字第6號為不起訴處分後 ,聲請人不服聲請再議,經臺灣高等檢察署臺中檢察分署檢 察長認聲請人對原不起訴處分聲請再議,並無理由,而於11 3年5月22日以113年度上聲議字第1422號處分書駁回再議之 聲請等情,業經本院調取上開偵查卷宗審閱無訛,並有上開 案號不起訴處分書、處分書各1份在卷可參。嗣該處分書於1 13年5月27日合法送達予聲請人後,聲請人於113年6月3日委 任江彥儀律師向本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本院收狀日為113 年6月3日),亦有送達證書附於臺灣高等檢察署臺中檢察分 署113年度上聲議字第1422號卷宗及刑事聲請准許提起自訴 狀上所蓋本院收狀章暨委任狀附於本院卷可憑,是本件聲請 人聲請程式及提出聲請之期間,均合於前開規定,其聲請程 序合法,合先敘明。 二、本件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意旨如附件刑事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狀 及刑事聲請准許提起自訴補充理由狀影本所載。 三、法院認為准許提起自訴之聲請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駁回之 ,刑事訴訟法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刑事訴訟 法第258條之1規定告訴人得向法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係對 於「檢察官不起訴或緩起訴裁量權」制衡之一種外部監督機 制,法院僅就檢察官所為不起訴或緩起訴之處分是否正確加 以審查,以防止檢察機關濫權,依此立法精神,同法第258 條之3第4項規定法院審查准許提起自訴時「得為必要之調查 」,其調查證據之範圍,自應以偵查中曾顯現之證據為限; 而同法第260條對於不起訴處分已確定或緩起訴處分期滿未 經撤銷者得再行起訴之規定,其立法理由說明該條所謂不起 訴處分已確定者,包括「聲請法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復經駁 回者」之情形在內,是前述「得為必要之調查」,其調查證 據範圍,更應以偵查中曾顯現之證據為限,不得就告訴人新 提出之證據再為調查,亦不得蒐集偵查卷以外之證據,否則 ,將與刑事訴訟法第260條之再行起訴規定,混淆不清,亦 將使法院兼任檢察官而有回復「糾問制度」之虞;且法院裁 定准許提起自訴,即如同檢察官提起公訴使案件進入審判程 序,是法院裁定准許提起自訴之前提,必須偵查卷內所存證 據已符合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規定「足認被告有犯罪嫌 疑」檢察官應提起公訴之情形,亦即該案件已經跨越起訴門 檻,否則,縱或法院對於檢察官所認定之基礎事實有不同判 斷,但如該案件仍須另行蒐證偵查始能判斷應否准許提起自 訴者,因聲請准許提起自訴制度並無如同再議救濟制度得為 發回原檢察官續行偵查之設計,法院仍應依同法第258條之3 第2項前段規定,以聲請無理由裁定駁回。 四、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犯罪 嫌疑不足者,應為不起訴之處分,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2項 、第252條第10款分別定有明文。次按認定不利於被告之事 實,需依積極證據,苟積極證據不足為不利於被告事實之認 定時,即應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此有最高法院30年度上字 第816號判決意旨可資參照。 五、原不起訴處分及原駁回再議處分之理由暨事證,業經本院調 取偵查卷宗詳予審認核閱屬實,且各項論點均屬有據,未見 有與卷證資料相違,或違背經驗法則、論理法則之處。茲再 補充說明如下:  ㈠按「因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十萬元 以下罰金」,刑法第284條前段定有明文,其犯罪構成要件 以行為人對被害人之傷害結果,具有直接防護避免之義務, 且按其當時情節,係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以致發生死 亡結果者,始足構成;若事出突然,依據當時具體情形,尚 非客觀上所能注意,縱有他人傷害之結果發生,仍不得令負 過失責任,亦不能以行為人擔任某種職務,即為概括之推定 。  ㈡依機關內組織分工、分層負責之管理模式,機關首長不可能 對全部事務親自管理、監督,勢以分層授權之方式授權各科 室主管直接管理、監督業管事務。故本件「除蠟」作業,縱 係屬於身為檢察長之被告核定,「除蠟」作業之後續施作, 即由負責之總務科逕行處理,實難認被告應就「除蠟」作業 之各項具體細節均須親自施加注意、監督,尚無從期待其隨 時、立即排除辦公室走廊因「除蠟」作業所生之風險,而難 認其具有保證人地位,自亦無何等注意義務可言。  ㈢聲請意旨雖認證人葉建成可能因檢察一體而為避重就輕之證 詞。然縱使證人葉建成之證詞係表示有人因「打蠟」跌倒, 而非「除蠟」,重點仍在於被告於本件聲請人滑倒前,是否 已知有其他人滑倒一事,而依卷內事證,並無其他積極證據 可資證明被告於聲請人因本件除蠟作業而滑倒前,確實已知 此情。  ㈣依聲請人所提出之診斷證明書所載,聲請人所罹患之身心症 狀確係發生在事發後,然依卷內現存事證,是否與被告於會 議中之言論或工作分配有關,並非無疑,本諸罪疑惟輕原則 ,尚無從對被告為不利之認定。 六、綜上所述,聲請人係因加班而遇此憾事,著實令人不捨。然 被告究否涉犯刑事過失傷害罪之罪責,仍應依證據認定。本 件難認被告涉有刑法第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嫌,業經臺 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於不起訴處分書中論述甚詳,且經 臺灣高等檢察署臺中檢察分署檢察長審核該再議案件後,認 原不起訴處分並無不當,敘述理由而駁回再議之聲請,有各 該處分書在卷為憑,依上揭偵查卷宗內資料及所存證據,聲 請人告訴被告涉犯刑法第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嫌疑,尚 不能使本院認已達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規定「足認被告 有犯罪嫌疑,檢察官應提起公訴」之程度,亦即聲請人指述 之過失傷害之偵查案件,並未跨越起訴門檻,是聲請人聲請 准許提起自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七、依刑事訴訟法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王義閔                      法 官 許淞傑                   法 官 巫美蕙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許喻涵

2024-11-29

CHDM-113-聲自-17-20241129-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法官迴避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337號 抗 告 人 即 聲請人 羅文斌 上列抗告人即聲請人因聲請法官迴避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方法 院113年度聲字第3043號,中華民國113年9月26日裁定,提起抗 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如附件「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3年度聲字第3043 號刑事裁定」所載。 二、抗告意旨略以:桃園地方法院法官林大鈞、徐漢堂、曾煒庭 包庇警官林志鈞、王智瑋、洪志朋、沈炳信、吳黨元、陳毅 樺及社工鍾偉峰、陳承恩等人犯罪,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 之虞;桃園地方法院前院長李國增帶領法官姚重珍、林大鈞 、陳郁融、涂偉俊、劉淑珍等數十名法官夥同桃園地方檢察 署檢察長俞秀端及陳嘉義、徐明光、林宣慧、李亞蓓、吳其 展等數十名檢察官與資料科所有人員,集體夥同高等法院審 判長吳冠霆及2名女法官包庇警官林志鈞、時任楊梅分局督 察組組長王智瑋、組員李坤龍、時任楊梅分局分局長洪志朋 、時任桃園市警察局防治組長沈炳信、時任楊梅分局防治組 長吳黨元、家訪官陳毅樺、時任楊梅分局永安派出所所長連 英傑、副所長廖經煒、警員詹坤尚、劉岳錩等數十名警察找 社工鍾偉峰、陳承恩利用兒少法名義陷害抗告人即聲請人羅 文斌(下稱抗告人)冤獄、家破、工作、名譽、金錢重大損 失,更讓抗告人兒子因警察及社工陷害抗告人受到驚嚇還在 接受心理治療等語。 三、按當事人聲請法官迴避,限於法官有刑事訴訟法第17條各款 所列情形而不自行迴避,或有具體事實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 頗之虞之情形,此參諸刑事訴訟法第18條規定即明。所謂「 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者」,係指以一般通常之人所具 有之合理觀點,對於該承辦法官是否為公平之裁判,均足產 生懷疑,且此種懷疑之發生,存有其完全客觀之原因,而非 僅出諸當事人自己主觀之判斷者,始足當之。又聲請法官迴 避,應以書狀舉其原因向法官所屬法院為之。聲請迴避之原 因,應由聲請人釋明之,亦為同法第20條第1項前段、第2項 所明定。 四、經查:  ㈠本件抗告人向法院請求追訴被告王智瑋瀆職罪、誣告罪、妨 害名譽罪、妨害自由罪、令抗告人心生恐懼及刑法第125條 之罪,現由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以113年度自字第19號案件審 理中,此有抗告人所提書狀在卷可按(見113年度自字第19 號卷第7至11頁)。抗告人指稱其於民國113年8月1日前對桃 園地方法院法官各提2次以上刑事告訴及法官迴避狀,桃園 地方法院所有法官怎能球員兼裁判,承辦抗告人之刑事案件 ,知法犯法,死等語,而聲請法官迴避。然以法官有迴避之 原因而為迴避之聲請者,係指該訴訟業已繫屬,且現時承辦 該案件之法官而言,此觀同法第17條係規定法官迴避事由以 「法官於該管案件」甚明(最高法院104年度台聲字第188號 裁定意旨參照)。本件抗告人向法院請求追訴被告王智瑋犯 罪,現繫屬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並已分案審理,抗告人以前述 理由,聲請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所有法官全部迴避,不參與本 案之審判,揆之前揭說明,已難認為有理由,更遑論其中並 非上開案件合議庭之承辦法官,自無聲請法官迴避之實益與 必要。又抗告人於聲請法官迴避狀中未指明臺灣桃園地方法 院113年度自字第19號案件之承審法官有何應自行迴避,不 得執行職務之情形而不自行迴避,或有具體事實足認其執行 職務有偏頗之虞之情形,其聲請法官迴避既與法定聲請迴避 事由不符,亦乏具體事證足認承審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 ,原裁定駁回其聲請,洵無違誤。  ㈡抗告人雖以前詞為由提出抗告,惟按法官迴避之聲請,由該 法官所屬之法院以合議裁定之;前項裁定,被聲請迴避之法 官不得參與,刑事訴訟法第21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本 件抗告人就113年度自字第19號案件聲請法官迴避,則臺灣 桃園地方法院將抗告人所提法官迴避之聲請,分由同院另一 合議庭裁定,與上開規定要無不符。又抗告人聲請法官迴避 並無理由,原裁定已詳為闡述,抗告意旨所指各節,俱與11 3年度自字第19號案件承審法官執行職務是否偏頗並無關連 ,抗告人復未舉出113年度自字第19號案件承審法官有何刑 事訴訟法第17條各款應自行迴避事由,或審理113年度自字 第19號案件有何足認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之具體事實,其據 為抗告,自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柏泓                    法 官 羅郁婷                    法 官 葉乃瑋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程欣怡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附件: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3年度聲字第3043號刑事裁定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043號 聲 請 人 即 自訴人 羅文斌  被   告 王智瑋 (年籍、住居所不明) 上列聲請人即自訴人因被告瀆職等案件(本院113年度自字第19 號),聲請法官迴避,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自訴人羅文斌於民國113年8月1日 前對桃園地方法院法官各提2次以上刑事告訴及法官迴避狀 ,桃園地方法院所有法官怎能球員兼裁判,承辦羅文斌之刑 事案件,知法犯法,死云云。 二、按當事人聲請法官迴避,以有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1款、第2 款所列情形之一者為限,亦即須法官有刑事訴訟法第17條各 款所列應自行迴避,不得執行職務之情形而不自行迴避;或 除該等情形以外,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者,當事人始 得聲請法官迴避。若僅以空言攻訐,私意揣測,或對法官之 指揮訴訟或訊問方式不滿,均不得據為聲請法官迴避之理由 。 三、經查,本件聲請人即自訴人(下稱聲請人)羅文斌因瀆職等 案對被告王智瑋提起自訴,現經本院以113年度自字第19號 繫屬中(下稱該自訴案)。聲請人雖以如上開聲請意旨欄所 述內容,聲請該自訴案之合議庭審判長及法官迴避審理,惟 其聲請意旨中全然未敘及承辦該自訴案之審判長及法官有何 應自行迴避,不得執行職務之情形而不自行迴避,或除該等 情形以外,足認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等事由,是聲請人 既未具體釋明,僅泛言請求該自訴案之審判長及法官就該自 訴案之審理迴避,自查無上述法官迴避之法定事由,當認其 聲請為無理由而應予駁回。 四、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9   月  26  日       刑事第十庭  審判長法 官 林大鈞                 法 官 徐漢堂                 法 官 曾煒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潘瑜甄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9   月  26  日

2024-11-29

TPHM-113-抗-2337-20241129-1

桃簡
桃園簡易庭

償還犯罪補償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桃簡字第1404號 原 告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 法定代理人 俞秀端 訴訟代理人 李岱憶 被 告 凃慶源 潘金勇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償還犯罪補償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2 9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126,614元,及被告凃慶源自民國113 年10月5日起、被告潘金勇自民國113年10月18日起,均至清償日 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本判決得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被告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 款所列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被告凃慶源與訴外人劉銘任因故心生怨懟,於民 國108年5月29日1時30分許前某時,邀約被告潘金勇共同前 往與劉銘任談判,並由潘金勇另約訴外人潘金星、吳榮哲, 及吳榮哲復約訴外人董佳和、洪柏漢、呂紹任、郭彥孝等人 一同前往談判。凃慶源於108年5月29日1時30分許,以行動 電話聯絡劉銘任,得知劉銘任在址設桃園市○○區○○路000巷0 00○0號之筱玉卡拉OK店內,遂於同日2時許,由潘金星駕駛 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搭載凃慶源、潘金勇,及吳 榮哲、董佳和、洪柏漢、呂紹任、郭彥孝分別駕車或搭車均 抵達筱玉卡拉OK店附近後,凃慶源、潘金勇乃起殺意,由凃 慶源持鋁製球棒1支,潘金勇則持西瓜刀1把,共同至筱玉卡 拉OK店內,凃慶源先藉故邀請劉銘任至店外,旋即在筱玉卡 拉OK店外,由凃慶源持鋁製球棒敲擊劉銘任身體,復由潘金 勇持西瓜刀自上而下朝劉銘任身體揮砍之方式攻擊劉銘任, 劉銘任雖以左手前臂隔擋西瓜刀,仍遭砍中左手前臂、胸、 腹部,造成劉銘任受有臟器外露、橫隔(按指膈,下同)破 裂、脾臟撕裂傷、大腸破裂、左側開放性血胸、左前臂開放 性骨折等傷害,凃慶源、潘金勇見劉銘任已受有上開傷勢, 猶欲繼續追擊劉銘任,惟因筱玉卡拉OK店內之訴外人林啟舜 、潘昇奕、邱顯裕、戴妤倢等人(下稱林啟舜等人)察覺店 外有異而出店查看,凃慶源、潘金勇見狀即逃離現場,復因 林啟舜等人通知救護人員到場將劉銘任送往長庚醫療財團法 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下稱林口長庚醫院)急救,進行左橫 膈膜修補、脾臟切除、大腸修補等手術後,劉銘任乃倖免於 死而未遂,凃慶源經本院以110年度原訴緝字第2號判決共同 犯殺人未遂罪,提起上訴後,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1年度原 上訴字第39號判決上訴駁回,再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以11 1年度台上字第4326號判決駁回上訴確定;而潘金勇經本院 以109年度原訴字第50號判決共同犯殺人未遂罪,提起上訴 ,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0年度上訴字第26號判決上訴駁回, 再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以110年度台上字第4811號判決駁 回上訴確定。嗣由被害人補償審議會決議先以108年度補審 字第122號補償劉銘任醫療費新臺幣(下同)54,614元及慰 撫金100,000元合計154,614元,嗣又以110年度補審字第139 號決議廢止上開決議,扣除劉銘任已與潘金勇在臺灣高等法 院110年度訴字第12號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當庭達成和解 後支付之28,000元,補償126,614元,並已如數支付完畢, 爰依112年2月10日修正施行後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101 條、112年2月10日修正施行前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第12條第1 項、第2項前段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如主文 第1項所示。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任何聲明或陳 述。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依本法中華民國112年1月7日修正之第5章條文施行前規定 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之案件,於修正施行後,仍應依修正施 行前之規定進行求償;國家於支付犯罪被害補償金後,於補 償金額範圍內,對犯罪行為人或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之人有求 償權。前項求償權,由支付補償金之地方法院或其分院檢察 署行使,112年2月10日修正施行後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 101條、112年2月10日修正施行前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第12條 第1項、第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 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 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 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不能知其中孰為加害人者亦同 。造意人及幫助人,視為共同行為人;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 或健康者,對於被害人因此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或增加生活 上之需要時,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 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 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 償相當之金額,為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93條第 1項、第195條第1項前段所明定。  ㈡經查,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其提出刑事判決書、刑案 資料查註表、被害人補償審議會決定書、財政部國庫署支票 影本及領據、通緝簡表為證(本院卷6至37頁),並經本院 調取刑事案件卷宗核閱無訛。至被告已於相當時期受合法通 知,而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復未提出書狀以為爭執,依 民事訴訟法第436條第2項、第280條第3項前段準用同條第1 項之規定,應視同自認,是本院綜合本件調查證據之結果及 全辯論意旨,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故原告請求被告連帶 償還所補償醫療費54,614元及慰撫金100,000元,扣除28,00 0元,共計126,614元,即屬有據。 四、從而,原告依112年2月10日修正施行後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 法第101條、112年2月10日修正施行前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第1 2條第1項、第2項前段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126,6 14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凃慶源自113年10月5日起 (本院卷第50頁),潘金勇自113年10月18日起(本院卷第5 2頁),均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 由,應予准許。 五、本判決係就民事訴訟法第427條第1項訴訟適用簡易程序所為 被告敗訴之判決,依同法第389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應依 職權宣告假執行。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85條第2項。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5  日          桃園簡易庭 法 官 陳愷璘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8  日                書記官 吳宏明

2024-11-15

TYEV-113-桃簡-1404-20241115-1

司促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

支付命令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促字第5005號 債 權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 法定代理人 俞秀端 債 務 人 趙紹凱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支付命令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伍佰元由債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支付命令之聲請,專屬債務人為被告時,依民事訴訟法第 1條、第2條、第6條或第20條規定有管轄權之法院管轄,民 事訴訟法第510條定有明文;又按支付命令之聲請,不合於 第510條之規定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513 條第1項前段明文可參。 二、本件債權人向本院聲請對債務人發支付命令,經查債務人趙 紹凱籍設桃園市○○區○○路00巷00號,此有全戶戶籍資料查詢 結果附卷可稽,是其住所非在本院轄區,依前開法條規定, 債權人向本院聲請發支付命令,本院即屬無管轄權,應予駁 回。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並繳納裁判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8   日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民事庭            司法事務官 孫家豪

2024-11-08

ILDV-113-司促-5005-20241108-1

地訴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確認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不成立)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地訴字第208號 原 告 馬宣德 被 告 陳玉美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上一人 之 代 表 人 李國增 被 告 姚懿珊 李佳穎 劉佩宜 張淑芬 桃園地方檢察署 上一人 之 代 表 人 俞秀端 被 告 王俊蓉 吳亞芝 劉哲鯤 廖彥傑 上列當事人間有關確認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不成立)事件,原告 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於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理 由 一、按訴訟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 依職權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行政訴訟法第18條準用民 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定有明文。行政訴訟法第104條之1第1 項規定:「適用通常訴訟程序之事件,以高等行政法院為第 一審管轄法院。但下列事件,以地方行政法院為第一審管轄 法院:一、關於稅捐課徵事件涉訟,所核課之稅額在新臺幣 一百五十萬元以下者。二、因不服行政機關所為新臺幣一百 五十萬元以下之罰鍰或其附帶之其他裁罰性、管制性不利處 分而涉訟者。三、其他關於公法上財產關係之訴訟,其標的 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以下者。四、其他依法 律規定或經司法院指定由地方行政法院管轄之事件。」同法 第229條第1項、第2項規定:「(第1項)適用簡易訴訟程序 之事件,以地方行政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第2項)下 列各款行政訴訟事件,除本法別有規定外,適用本章所定之 簡易程序:一、關於稅捐課徵事件涉訟,所核課之稅額在新 臺幣五十萬元以下者。二、因不服行政機關所為新臺幣五十 萬元以下罰鍰處分而涉訟者。三、其他關於公法上財產關係 之訴訟,其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者。四 、因不服行政機關所為告誡、警告、記點、記次、講習、輔 導教育或其他相類之輕微處分而涉訟者。五、關於內政部移 民署(以下簡稱移民署)之行政收容事件涉訟,或合併請求 損害賠償或其他財產上給付者。六、依法律之規定應適用簡 易訴訟程序者。」同法第13條第1項規定:「對於公法人之 訴訟,由其公務所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轄。其以公法人之機 關為被告時,由該機關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轄。」。 二、本件經過:原告前與被告陳玉美、訴外人余敏慈間因家庭暴 力防治法事件,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以111年度家護字第165 6號核發通常保護令(下稱系爭保護令事件,家事法庭承審 法官劉佩宜),命原告不得對被告陳玉美實施身體或精神上 之不法侵害、並不得聯絡等行為,原告不服,提起抗告,再 經同法院以112年度家護抗字第20號裁定抗告駁回(家事法 庭承審法官張淑芬)。另原告對余敏慈所涉犯刑法妨害自由 罪嫌(下稱前開刑事案件),經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以111年度偵字第47044號提起公訴(承辦檢察官王俊蓉), 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以112年度審易字第1898號案件審查( 審查庭法官李佳穎,實行公訴之檢察官吳亞芝,公設辯護人 廖彥傑),嗣經同法院以112年度易字第993號案件審理中( 承審法官姚懿珊,實行公訴之檢察官劉哲鯤),合先敘明。 三、原告起訴意旨略以:原告係因與訴外人陳玉美、余敏慈間的 刑事及民事訴訟案件,而衍生相關事件請求確認公法上之法 律關係: 1、原告主張其與陳玉美間之系爭保護令事件,承辦法官未能依 據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調查確實證據,錯誤而核發通常保護 令。原告認為認事用法有不當連結的違誤,及適用法律命令 不合法。故系爭保護令及112年家護抗字第20號民事裁定, 顯有重大違失。 2、關於前開刑事案件所涉事實,為原告與陳玉美間有金錢糾紛 ,而其避不見面又不接聽電話,故原告至陳玉美住處商討還 款事宜是有理由之合法行為。而當日原告敲打鐵門只是在製 造聲量通知陳玉美出來應門,拿鐵鎚只是用手敲打鐵門會發 生疼痛,此屬一般常理的行為,故原告並無恐嚇陳玉美及余 敏慈之意思。且事發當時余敏慈並無害怕無緊張更無發抖的 神情或慌張,其從容不迫的狀態,是最好的證明,檢察官僅 以陳玉美及余敏慈之一面之詞,自稱其心生畏怖、居住安全 受到危害,而誣指原告犯有恐嚇罪、無故侵入住宅區域,又 監視器影像為無證據能力之證據,無法證明原告犯有恐嚇罪 之證據等情狀下,而檢察官卻據此提起公訴,此即屬檢察官 之起訴未經查證,而有所疑慮。是提起公訴之檢察官及實行 公訴之檢察官自己認為被害人是余敏慈,就針對本案件事實 證明余敏慈無實體上之生命身體無受傷無損害,既無被害證 據、亦無財產損害、余敏慈未提出恐嚇、毀損罪之告訴與請 求偵辦,則案件事實有違反提起公訴之相關規定。 3、前開刑事案件與系爭保護令事件,為陳玉美明知原告無涉犯 恐嚇罪亦無暴力相向之事,竟對原告抹黑、誣賴栽贓、陷害 虛構。而檢察官竟違背法令提起公訴,為不法的刑事審理程 序;家事法庭承審法官未能依據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調查相 關證據,引用缺乏證據、言詞有認事用法不當連結的做出非 法法院裁定公文行政處罰,並對於原告名譽人格權力影響甚 大,所以必要在此請求鈞院確認原告於系爭保護令裁定的法 律關係不存在事件。 4、原告針對陳玉美在無提出明確證據情況下做偽證一事提出告 訴。於112年度易字第993號刑事案件審理期日,陳玉美明顯 是毫無根據做偽證,且原告詰問時,承審法官卻指揮檢察官 聲明異議。此外,於此案件113年2月22日審理期日時,當法 官詢問陳玉美與原告之關係時,陳玉美稱與原告為普通朋友 關係,足徵陳玉美前為不法聲請系爭保護令,是系爭保護令 有損原告之人格權。 5、此外,任職於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之公設辯護人為原告辯護時 ,程序上未獲原告授權說出的不當言詞事件、對事實陳述有 重大疏失,是否為法律程序不合法事件之法律關係成立。 6、是上開案件均不符合程序公平正義,違反大法官釋憲平等原 則及相對性法理原則,法官及檢察官起訴審理已有執行法律 無明文規定事項,逼迫原告就範的指揮訴訟不當等惡劣不法 行為。系爭請求鈞院確認原告在與被告陳玉美聲稱以「原告 手持鐵鎚敲門後,被告陳玉美所提出告訴涉犯恐嚇安全危害 罪名」原告是為促進社會公共利益,請求確認公法上法律關 係成立(不成立)。 7、並聲明:「1、原告為行政訴訟進行請求確認被告與原告所 為事項之法律關係在公法上成立(不成立)的簡易行政訴訟 懇請鈞院准予;2、原告否認即不承認本案件涉犯恐嚇案全 危害故意犯意犯罪法律關係,原告亦否認與陳玉美發生家庭 親密法律關係,並否認與陳玉美發生暴力法律關係,系爭因 本案件係爭請求確認檢察官在刑事訴訟法上起訴原告的有違 反司法程序公平正義於公法上的法律關係有諸多事項發生原 因檢察官及法官未審先判的主觀意識又不能確定證明本案原 告恐嚇安全危害故意犯意證據之不合法強制原告參與訴訟及 刑事訴訟提起公訴要旨、事實證據及待證事實無證據能力, 原告認為前開並且提起公訴不合法之本案件原告在訴訟程序 方面請求確認有九項事件之請求確認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 不成立)。及非訴訟事件家事法庭通常保護令裁定原告受到 逞戒處分的行政處分無效之訴訟,原告認為不合法之公法上 法律關係成立(不成立)、桃園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2 2302號對被告陳玉美不起訴多項罪名等的行政處分原告認為 不合法之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不成立),並請求確認公法 上法律關係成立(不成立)之訴,原告並是為促進社會公共 利益之訴,懇請鈞院准予;3、原告在訴訟程序方面:請求 確認下列原告有八項事件之請求確認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 不成立)事件。懇請鈞院准予。」。 四、經查,原告以他案(前開刑事案件或系爭保護令事件)對造 、案件相關承審法官、提起公訴或實行公訴之檢察官、公設 辯護人、所屬法院或地方檢察署為被告,起訴主張為促進社 會公共利益、訴訟程序作為確認訴訟之標的,而為前開訴之 聲明。是以,觀諸原告上開訴之聲明及主張,已足認本件非 屬行政訴訟法第229條第2項所定應適用簡易訴訟程序之事件 ,亦非屬行政訴訟法第104條之1第1項但書所規定以地方行 政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之事件。 五、再查,被告機關所在地為桃園市桃園區,依行政訴訟法第14 條第1項、第104條之1第1項前段規定,本件應以本院高等行 政訴訟庭為第一審管轄法院,原告向無管轄權之本院地方行 政訴訟庭起訴,顯係違誤。依上開規定,本件應依職權移送 於其管轄法院,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雪玉             法 官 郭嘉               法 官 林常智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書記官 蔡忠衛

2024-10-28

TPTA-113-地訴-208-2024102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