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張oo

共找到 21 筆結果(第 1-10 筆)

消債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更生事件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更字第90號 聲 請 人 即債務人 林筠芹 代理人 楊宗霖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當事人聲請消費者債務清理更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即債務人甲○○自民國114年3月28日下午4時起開始更生程 序。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更生程序。   理 由 一、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且無擔保或無優 先權之本金及利息債務總額未逾新臺幣(下同)1,200萬元 者,於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請 更生;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 ,應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 、居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 之調解;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3條、第4 2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所謂「不能清償」,指債務人因欠 缺清償能力,對已屆期之債務,全盤繼續處於不能清償之客 觀經濟狀態者而言。又所謂「不能清償之虞」,係指依債務 人之清償能力,就現在或即將到期之債務,有不能清償之蓋 然性或可能性而言。易言之,債務人之狀態如置之不理,客 觀上得預見將成為不能清償之情形而言,此將來發生不能清 償之事實,不必達到高度之確信。至於債務人之清償能力, 則包括財產、信用及勞力(技術),並不以財產為限,必須 三者總合加以判斷仍不足以清償債務,始謂欠缺清償能力而 成為不能清償。債務人之清償能力係處於流動性狀態,聲請 時與法院裁定時之清償能力未必一致,應以法院裁定時為判 斷基準時。(99年11月29日第2屆司法事務官消債問題研討第 4號司法院民事廳消債條例法律問題研審小組意見參照)   二、法院開始更生程序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日、時,並即 時發生效力;法院裁定開始更生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 務官進行更生或清算程序;必要時,得選任律師、會計師或 其他適當之自然人或法人一人為監督人或管理人,消債條例 第45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亦有明文。 三、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前向金融及非金融機構借款,嗣因故 無法清償,目前尚有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合計591,869 元未清償,聲請人聲請更生前二年之收入數額為新臺幣(下 同)688,043元、必要生活支出為667,042元,餘額為21,001 元,債權人良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不願表態是否願比照最大 債權銀行國泰世華股份有限公司出之利息全免之清償方案, 無法達成調解,聲請人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形,聲請人有不 能清償債務之情形,聲請人為一般消費者,未曾從事營業, 復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爰依消債條例第 3條及第42條第1項規定向本院聲請更生等語。 四、經查: (一)聲請人主張有不能清償債務或不能清償之虞,提出財產及收 入狀況說明書、債權人清冊、調解不成立證明書、聲請人及 其子女身心障礙手冊、聲請人及其子女戶籍謄本、低收入戶 證明書、聲請人110及111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 、聲請人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勞保被保險人投保資 料表、臺北地方法院執行命令、聲請人婆婆潘筱華之112年 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及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 詢清單、聲請人名下彰化銀行、中國信託銀行、中華郵政、 國泰世華銀行存簿內頁影本、以聲請人為要保人之保單帳戶 價值一覽表、保險業通報作業資訊系統資料查詢結果回覆書 、與乙○○之借款契約影本在卷可稽。 (二)聲請人擔任國泰人壽股份有限公司業務,並無底薪,每月收 入係業績獎金,並提出存摺內頁明細影本供本院核對堪認聲 請人所述為真,經本院計算,聲請人近6月(統計自113年民 國113年8月31日至114年1月31日止)薪資獎金收入總額為197 ,395元,平均收入為32,899元,本院以此作為計算聲請人收 入之計算標準。   (三)經查,聲請人名下有以其為要保人,其未成年子女張oo為被 保險人之保單價值準備金(保單號碼為0000000000、0000000 000),截至114年2月19日止共8,301美元,本院以臺灣銀行1 14年2月19日美元即期匯率買入價為新臺幣32.7元兌1美元換 算後價值為新臺幣271,443元【計算式:8,301*32.7=271,44 3】,本院以此作為計算聲請人之財產價值。 (四)債務人必要生活費用,以最近一年衛生福利部或直轄市政府 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定之,消債條例第6 4條之2第1項定有明文。聲請人個人日常生活必要費用部分 ,審酌聲請人負債之現況,基於社會經濟活動之互賴及誠信 ,該日常生活所需費用,自應節制開支,不得有超越一般人 最低生活標準之享受,否則反失衡平,本院參酌衛生福利部 所公告114年度臺灣省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用標準之1.2倍為 18,618元,則聲請人每月最低生活費除有特殊情形並有證據 證明者外,自宜以前開數額為度,始得認係必要支出。聲請 人主張每月必要生活費用為17,076元(低於前開標準),扶養 未成年子女張oo支出11,000元,高於上開標準,經本院命聲 請人說明,聲請人表示係配偶原從事自營九人座小客車司機 ,經0403地震後毫無收入,於113年8月從事房屋仲介,並無 底薪僅有獎金,迄今尚未有收入,且配偶尚須扶養其母親, 故未成年子女張oo之日常生活開銷均係由聲請人負擔等語, 本院審酌聲請人並未提出配偶之薪資轉帳存摺或薪資單及財 產清冊供本院核對,僅提出其婆婆之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 料清單、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尚難認聲請人主張真 實,本院以9,309元【計算式:18,618/2=9,309】作為聲請 人與配偶分擔後之未成年子女張oo之每月必要生活支出之金 額,綜上,聲請人每月必要生活支出總計為26,385元【17,0 76+9,309=26,385】。 (五)聲請人陳報無擔保或有優先權之債務合計為591,869元,經 本院命債權人陳報,國泰世華商業銀行陳報無擔保或無優先 權之債權金額總額為57,073元、良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陳報 無擔保或無先權之債權金額總額為538,541元;債權人乙○○ 前經本院命其陳報債權金額,其未陳報,本院依消條例第47 條第5項之規定,視為其陳報無擔保或無先權之債權金額總 額為320,000元,合計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為419,483元 【計算式:57,073+538,541+320,000=915,614】,本院以此 作為債務人債務計算之基礎。 (六)聲請人每月收入扣除必要生活費用餘額為6,514元【計算式 :32,899-26,385=6,514】,聲請人為00年0月生,目前距離 法定退休年齡尚餘17年餘,名下財產現值為271,443元(保單 價值準備金),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權總額為915,614元, 扣除聲請人名下財產並不計算債務所生之利息,尚須99期始 得清償【計算式:(915,614-271,443)/6,514=98.89】,已 逾更生方案最長年限,如考量高額利息(債權人國泰世華銀 行利息利率為15%、良京實業公司利息利率為8.96%、乙○○無 利息),則永無清償之可能,顯與消債條例欲調節債權人與 債務人間權利關係之本旨不符。本院另斟酌良京實業股份有 限公司已對聲請人為強制執行(臺北地方法院113年度司執字 第30801號),依消債條例之立法目的尚有保障債權人之公平 受償,本院認應准許聲請人得藉由更生程序清理債務。 五、綜上所述,聲請人有不能清償債務之虞之情堪為真實,應予 其更生之機會。此外,本件又查無債務人有消債條例第6條 第3項、第8條或第46條各款所定駁回更生聲請之事由存在, 則債務人聲請更生,洵屬有據,應予准許,並命司法事務官 進行本件更生程序,爰裁定如主文。 六、債務人於更生程序開始後,應禁止貪圖享受、節制慾望,避 免支出與其收入顯不相當之不必要花費,並提出足以為債權 人會議可決或經法院認為公允之更生方案供為採擇,而司法 事務官於進行本件更生程序、協助債務人提出更生方案時, 亦應依社會常情及現實環境衡量債務人之償債能力,並酌留 其生活上應變所需費用,進而協助債務人擬定允當之更生方 案,始符消債條例重建債務人經濟生活之立法目的,附此敘 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消債法庭  法 官 沈培錚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記官 丁瑞玲

2025-03-28

HLDV-113-消債更-90-20250328-1

家繼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家繼訴字第24號 原 告 甲oo 乙oo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李文平律師 複代理人 張照堂律師 被 告 丙oo 訴訟代理人 湯文章律師 複代理人 劉昆鑫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事件,本院於民國114 年2月19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確認被告丙oo對被繼承人丁oo遺產之繼承權不存在。 二、被告丙oo應將被繼承人丁oo所遺如附表編號9、10所示之不 動產以繼承為原因之登記予以塗銷。  三、被繼承人丁oo如附表所示之遺產,應依如附表「本院分割方 法」欄所示之方法分割。 四、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為原告甲oo、乙oo主張其等為被繼承人丁oo之姐、被告 為被繼承人丁oo之子,因被繼承人丁oo業已自書遺囑(下稱 系爭遺囑)將附表所示房地均交由甲oo繼承,然被告擅自辦 理繼承登記將前開房地移轉登記於被告名下,為此請求被告 履行遺囑等情。兩造之聲明、陳述及證據如附件所示。 二、兩造不爭執之事項(兩造所不爭執,且有兩造戶籍資料、被 繼承人除戶資料、被繼承人子女戊oo之拋棄繼承准予備查函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遺產稅核定通知書、第三人己oo、張oo 及吳oo之除戶資料等件在卷足佐): (一)被繼承人丁oo於民國111年8月31日死亡,甲oo、乙oo為被繼 承人丁oo之姐,被告為被繼承人丁oo之子,訴外人戊oo為被 繼承人丁oo之女。 (二)被繼承人丁oo之女戊oo於111年9月7日拋棄對被繼承人丁oo 之繼承,並經本院准予備查。   (三)遺產範圍:被繼承人丁oo所遺如附表編號1至10所示之財產 。 (四)被繼承人丁oo之父己oo於94年12月24日死亡;母張oo於110 年6月12日死亡;被繼承人丁oo之兄吳oo於108年6月12日死 亡。   三、本院之判斷: (一)系爭遺囑為被繼承人丁oo親自書寫而屬真正,理由如下: 1、按自書遺囑者,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 簽名;如有增減、塗改,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 另行簽名,民法第1190條定有明文。是遺囑應依法定方式為 之,自書遺囑,依民法第1190條之規定,應自書遺囑全文, 記名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否則不生效力(最高法院28年度 上字第2293號裁判意旨供參)。   2、被告雖主張系爭遺囑中,部分遺囑內容非被繼承人丁oo之筆 跡,故系爭遺囑無效等語,然本院將被告亦不爭執為被繼承 人丁oo親自書寫之手寫記帳表、現金收支簿等文件,送請法 務部調查局就系爭遺囑與上開被繼承人丁oo生前書寫之筆跡 進行比對,經該局文書暨指紋鑑識實驗室鑑定結果認為:甲 類筆跡(即系爭遺囑上筆跡)與乙類筆跡(即上開送鑑定資 料上筆跡)筆劃特徵相同,有該局112年7月19日調科貳字第 11203253770號函所附鑑定書在卷可證。 3、況證人楊oo復於本院審理程序中具結證稱:系爭遺囑上「楊 oo」的簽名是我親自在醫院會客的地方簽的,我簽名的時候 有看遺囑的內容,被繼承人丁oo也有跟我說遺囑的內容等語 (見本院卷一第264頁)。 4、從而,鑑定結果既認系爭遺囑之筆跡與確定為被繼承人丁oo 親自書寫之多份文件筆劃特徵相同,並有見證人楊oo、蔡oo 於系爭遺囑上簽名,已足認定系爭遺囑確係被繼承人丁oo所 書,且符合民法第1190條規定之法定要件。 (二)被告因對被繼承人丁oo有重大侮辱之情事,經丁oo表示而喪 失繼承權,理由如下: 1、按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 其不得繼承者,喪失其繼承權,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定 有明文。所謂虐待,謂予被繼承人以身體上或精神上痛苦之 行為,且不以積極行為為限,更包括消極行為在內。又此表 示,除以遺囑為之者外,為不要式行為,亦無須對於特定人 為表示。又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所謂對於被繼承人有重 大之虐待情事,係指以身體上或精神上之痛苦加諸於被繼承 人而言,凡對於被繼承人施加毆打,或對之負有扶養義務而 惡意不予扶養者,固屬之,即被繼承人終年臥病在床,繼承 人無不能探視之正當理由,而至被繼承人死亡為止,始終不 予探視者,衡諸我國重視孝道固有倫理,足致被繼承人感受 精神上莫大痛苦之情節,亦應認為有重大虐待情事(最高法 院72年度台上字第4710號、77年度台上字第59號判決參照) 。所謂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侮辱情事,係指毀損被繼承人 人格價值的行為,且以重大為必要,是否為重大侮辱之情事 ,須依客觀的社會觀念衡量之,即應考慮當事人之教育程度 、社會地位、社會倫理觀念及其他一切情事,具體決定之, 不得僅憑被繼承人之主觀認定。 2、證人楊oo於本院審理程序中具結證稱:丁oo之前是我的員工 ,後來是我教會的小組成員,丁oo平常會跟我分享一些親情 的闡述;丁oo與子女的關係不好,在丁oo前夫生病時她有去 探視,但去的時候好幾次被她小孩拒絕,小孩罵她不要來亂 、不要來討錢,在她前夫過世後,她有講到她有投保,保險 理賠需要前夫的死亡證明才能請領,她有跟小孩要,她的小 孩有說「我寧願不要領,也不要讓你領」,這些事讓她心情 很難過;丁oo之後生病後,小孩只有看過一次,她說小孩也 對她愛理不理的,親戚朋友來關心時也會問小孩怎麼沒有來 ,讓她的心理有很難過的感覺,她也很難過當初對小孩這麼 好,小孩居然都不理她;丁oo有跟我說小孩跟她的關係不好 ,所以她不想給小孩繼承,她那時本來打算去公證,但因為 疫情而且她身體不好,所以請我幫忙,她有提到她小孩對他 的態度,讓她心理不好受,所以很明確表示不想讓兩個小孩 繼承。她也有提到她的小孩都沒什麼去看她,也沒扶養她, 這些話是她立遺囑前大約一個禮拜的時間當面跟我說的,丁 oo說她覺得還是要保留一些顏面,所以遺囑中沒有寫明剛才 我說的這些情形等語(見本院卷一第263頁至第265頁),經 核與被告LINE備忘錄中記載「108年6月13日我爸去世 數月 後以誘勸方式要求我提供資料領保險被我拒絕」(見本院卷 一第303頁),及被告於書狀中主張「自此之後開始就親眼 見到母親出軌多名男性,被告請求母親停止這樣的行為,但 母親以死相逼,自後依然不改,全家人都被逼無奈,只好容 忍母親這一行為」(見本院卷二第74頁)等情大致相符,堪 認證人楊oo前開證述內容應可採信。 3、本院審諸被繼承人丁oo生前罹病,亟需子女陪同、探視以寬 慰、延緩病情,詎被告竟主觀上認為被繼承人丁oo與多名男 性出軌而與被繼承人丁oo關係產生嫌隙(此部分被告未提證 據以實其說),進而不願再與被繼承人丁oo修復關係,未探 視關心被繼承人丁oo,揆諸上開說明,自造成被繼承人丁oo 精神上莫大痛苦,而屬對被繼承人有重大虐待、侮辱之情節 。從而,被告既對被繼承人丁oo有前揭重大虐待情節,復經 被繼承人於遺囑表明不得繼承之意旨,依民法第1145條第1 項第5款規定,自喪失對被繼承人之繼承權。   (三)綜上所述,被繼承人丁oo所立之系爭遺囑符合法定方式,且 被繼承人丁oo非無遺囑能力,是系爭遺囑自屬合法有效,而 系爭遺囑記載「名下座落花蓮縣○○鄉○○村○○○街000號之不動 產及花蓮一信、花蓮二信、中國信託之存款和保險身故理賠 等相關事宜均指定由二姊甲oo全權處理繼承。註一:本人丁 oo之子女丙oo及戊oo,因以繼承前夫張少映之遺產,生活保 障無虞,故不予做分配」,故被繼承人丁oo以系爭遺囑指定 將上開遺產全部歸由甲oo繼承,而被告業因對丁oo有重大虐 待、侮辱之情節,且經丁oo表明不得繼承,而喪失繼承權; 丁oo之女戊oo亦已於111年9月7日拋棄對丁oo之繼承,故被 繼承人丁oo之繼承人為原告等人,原告請求被告應將附表編 號9、10所示不動產之登記予以塗銷,並就被繼承人丁oo所 遺如附表所示之遺產均由甲oo繼承取得,即屬有據,應予准 許。 (四)按訴之預備合併,必先位之訴無理由,法院始應就備位之訴 為裁判。如先位之訴有理由,法院即無庸就備位之訴為裁判 。本院既認原告先位之訴為有理由,則依法自無庸就原告備 位請求加以裁判,併此敘明。 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或證據,本院均 已依聲請全部調查完畢,經核與本件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 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附此敘明。   五、據上論結,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邱佳玄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張薏芹                    附表: 編號 種類 遺產項目 權利範圍或金額 (以新臺幣為單位) 分割方法 1 存款 花蓮一信 53元 由甲oo取得。 2 存款 一卡通票證股份有限公司 520元 3 投資 元大證券花蓮分公司 6股 4 投資 花蓮二信 6股 5 存款 花蓮一信 260,965元 6 存款 花蓮一信 4,320元 7 存款 花蓮二信 427,710元 8 投資 花蓮一信 2000元 9 房屋 花蓮縣○○鄉○○村○○○街000號 權利範圍:全部 10 土地 花蓮縣○○鄉○○段000000000地號 權利範圍:全部 11 存款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842,893元 附件:

2025-03-26

HLDV-112-家繼訴-24-20250326-2

家繼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家繼訴字第24號 原 告 甲oo 乙oo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李文平律師 複代理人 張照堂律師 被 告 丙oo 訴訟代理人 湯文章律師 複代理人 劉昆鑫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事件,本院於民國114 年2月19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確認被告丙oo對被繼承人丁oo遺產之繼承權不存在。 二、被告丙oo應將被繼承人丁oo所遺如附表編號9、10所示之不 動產以繼承為原因之登記予以塗銷。  三、被繼承人丁oo如附表所示之遺產,應依如附表「本院分割方 法」欄所示之方法分割。 四、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為原告甲oo、乙oo主張其等為被繼承人丁oo之姐、被告 為被繼承人丁oo之子,因被繼承人丁oo業已自書遺囑(下稱 系爭遺囑)將附表所示房地均交由甲oo繼承,然被告擅自辦 理繼承登記將前開房地移轉登記於被告名下,為此請求被告 履行遺囑等情。兩造之聲明、陳述及證據如附件所示。 二、兩造不爭執之事項(兩造所不爭執,且有兩造戶籍資料、被 繼承人除戶資料、被繼承人子女戊oo之拋棄繼承准予備查函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遺產稅核定通知書、第三人己oo、張oo 及吳oo之除戶資料等件在卷足佐): (一)被繼承人丁oo於民國111年8月31日死亡,甲oo、乙oo為被繼 承人丁oo之姐,被告為被繼承人丁oo之子,訴外人戊oo為被 繼承人丁oo之女。 (二)被繼承人丁oo之女戊oo於111年9月7日拋棄對被繼承人丁oo 之繼承,並經本院准予備查。   (三)遺產範圍:被繼承人丁oo所遺如附表編號1至10所示之財產 。 (四)被繼承人丁oo之父己oo於94年12月24日死亡;母張oo於110 年6月12日死亡;被繼承人丁oo之兄吳oo於108年6月12日死 亡。   三、本院之判斷: (一)系爭遺囑為被繼承人丁oo親自書寫而屬真正,理由如下: 1、按自書遺囑者,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 簽名;如有增減、塗改,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 另行簽名,民法第1190條定有明文。是遺囑應依法定方式為 之,自書遺囑,依民法第1190條之規定,應自書遺囑全文, 記名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否則不生效力(最高法院28年度 上字第2293號裁判意旨供參)。   2、被告雖主張系爭遺囑中,部分遺囑內容非被繼承人丁oo之筆 跡,故系爭遺囑無效等語,然本院將被告亦不爭執為被繼承 人丁oo親自書寫之手寫記帳表、現金收支簿等文件,送請法 務部調查局就系爭遺囑與上開被繼承人丁oo生前書寫之筆跡 進行比對,經該局文書暨指紋鑑識實驗室鑑定結果認為:甲 類筆跡(即系爭遺囑上筆跡)與乙類筆跡(即上開送鑑定資 料上筆跡)筆劃特徵相同,有該局112年7月19日調科貳字第 11203253770號函所附鑑定書在卷可證。 3、況證人楊oo復於本院審理程序中具結證稱:系爭遺囑上「楊 oo」的簽名是我親自在醫院會客的地方簽的,我簽名的時候 有看遺囑的內容,被繼承人丁oo也有跟我說遺囑的內容等語 (見本院卷一第264頁)。 4、從而,鑑定結果既認系爭遺囑之筆跡與確定為被繼承人丁oo 親自書寫之多份文件筆劃特徵相同,並有見證人楊oo、蔡oo 於系爭遺囑上簽名,已足認定系爭遺囑確係被繼承人丁oo所 書,且符合民法第1190條規定之法定要件。 (二)被告因對被繼承人丁oo有重大侮辱之情事,經丁oo表示而喪 失繼承權,理由如下: 1、按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 其不得繼承者,喪失其繼承權,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定 有明文。所謂虐待,謂予被繼承人以身體上或精神上痛苦之 行為,且不以積極行為為限,更包括消極行為在內。又此表 示,除以遺囑為之者外,為不要式行為,亦無須對於特定人 為表示。又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所謂對於被繼承人有重 大之虐待情事,係指以身體上或精神上之痛苦加諸於被繼承 人而言,凡對於被繼承人施加毆打,或對之負有扶養義務而 惡意不予扶養者,固屬之,即被繼承人終年臥病在床,繼承 人無不能探視之正當理由,而至被繼承人死亡為止,始終不 予探視者,衡諸我國重視孝道固有倫理,足致被繼承人感受 精神上莫大痛苦之情節,亦應認為有重大虐待情事(最高法 院72年度台上字第4710號、77年度台上字第59號判決參照) 。所謂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侮辱情事,係指毀損被繼承人 人格價值的行為,且以重大為必要,是否為重大侮辱之情事 ,須依客觀的社會觀念衡量之,即應考慮當事人之教育程度 、社會地位、社會倫理觀念及其他一切情事,具體決定之, 不得僅憑被繼承人之主觀認定。 2、證人楊oo於本院審理程序中具結證稱:丁oo之前是我的員工 ,後來是我教會的小組成員,丁oo平常會跟我分享一些親情 的闡述;丁oo與子女的關係不好,在丁oo前夫生病時她有去 探視,但去的時候好幾次被她小孩拒絕,小孩罵她不要來亂 、不要來討錢,在她前夫過世後,她有講到她有投保,保險 理賠需要前夫的死亡證明才能請領,她有跟小孩要,她的小 孩有說「我寧願不要領,也不要讓你領」,這些事讓她心情 很難過;丁oo之後生病後,小孩只有看過一次,她說小孩也 對她愛理不理的,親戚朋友來關心時也會問小孩怎麼沒有來 ,讓她的心理有很難過的感覺,她也很難過當初對小孩這麼 好,小孩居然都不理她;丁oo有跟我說小孩跟她的關係不好 ,所以她不想給小孩繼承,她那時本來打算去公證,但因為 疫情而且她身體不好,所以請我幫忙,她有提到她小孩對他 的態度,讓她心理不好受,所以很明確表示不想讓兩個小孩 繼承。她也有提到她的小孩都沒什麼去看她,也沒扶養她, 這些話是她立遺囑前大約一個禮拜的時間當面跟我說的,丁 oo說她覺得還是要保留一些顏面,所以遺囑中沒有寫明剛才 我說的這些情形等語(見本院卷一第263頁至第265頁),經 核與被告LINE備忘錄中記載「108年6月13日我爸去世 數月 後以誘勸方式要求我提供資料領保險被我拒絕」(見本院卷 一第303頁),及被告於書狀中主張「自此之後開始就親眼 見到母親出軌多名男性,被告請求母親停止這樣的行為,但 母親以死相逼,自後依然不改,全家人都被逼無奈,只好容 忍母親這一行為」(見本院卷二第74頁)等情大致相符,堪 認證人楊oo前開證述內容應可採信。 3、本院審諸被繼承人丁oo生前罹病,亟需子女陪同、探視以寬 慰、延緩病情,詎被告竟主觀上認為被繼承人丁oo與多名男 性出軌而與被繼承人丁oo關係產生嫌隙(此部分被告未提證 據以實其說),進而不願再與被繼承人丁oo修復關係,未探 視關心被繼承人丁oo,揆諸上開說明,自造成被繼承人丁oo 精神上莫大痛苦,而屬對被繼承人有重大虐待、侮辱之情節 。從而,被告既對被繼承人丁oo有前揭重大虐待情節,復經 被繼承人於遺囑表明不得繼承之意旨,依民法第1145條第1 項第5款規定,自喪失對被繼承人之繼承權。   (三)綜上所述,被繼承人丁oo所立之系爭遺囑符合法定方式,且 被繼承人丁oo非無遺囑能力,是系爭遺囑自屬合法有效,而 系爭遺囑記載「名下座落花蓮縣○○鄉○○村○○○街000號之不動 產及花蓮一信、花蓮二信、中國信託之存款和保險身故理賠 等相關事宜均指定由二姊甲oo全權處理繼承。註一:本人丁 oo之子女丙oo及戊oo,因以繼承前夫張少映之遺產,生活保 障無虞,故不予做分配」,故被繼承人丁oo以系爭遺囑指定 將上開遺產全部歸由甲oo繼承,而被告業因對丁oo有重大虐 待、侮辱之情節,且經丁oo表明不得繼承,而喪失繼承權; 丁oo之女戊oo亦已於111年9月7日拋棄對丁oo之繼承,故被 繼承人丁oo之繼承人為原告等人,原告請求被告應將附表編 號9、10所示不動產之登記予以塗銷,並就被繼承人丁oo所 遺如附表所示之遺產均由甲oo繼承取得,即屬有據,應予准 許。 (四)按訴之預備合併,必先位之訴無理由,法院始應就備位之訴 為裁判。如先位之訴有理由,法院即無庸就備位之訴為裁判 。本院既認原告先位之訴為有理由,則依法自無庸就原告備 位請求加以裁判,併此敘明。 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或證據,本院均 已依聲請全部調查完畢,經核與本件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 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附此敘明。   五、據上論結,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邱佳玄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張薏芹                    附表: 編號 種類 遺產項目 權利範圍或金額 (以新臺幣為單位) 分割方法 1 存款 花蓮一信 53元 由甲oo取得。 2 存款 一卡通票證股份有限公司 520元 3 投資 元大證券花蓮分公司 6股 4 投資 花蓮二信 6股 5 存款 花蓮一信 260,965元 6 存款 花蓮一信 4,320元 7 存款 花蓮二信 427,710元 8 投資 花蓮一信 2000元 9 房屋 花蓮縣○○鄉○○村○○○街000號 權利範圍:全部 10 土地 花蓮縣○○鄉○○段000000000地號 權利範圍:全部 11 存款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842,893元 附件:

2025-03-26

HLDV-112-家繼訴-24-20250326-1

家繼訴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家繼訴字第53號 原 告 王OOO 被 告 張OO 張OO 張OO 阮OO 阮OO 陳OO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11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兩造就被繼承人張OO所遺如附表一編號5至11、編號21所示 之遺產,應予分割如附表一「分割方法」欄所示。   二、訴訟費用由兩造依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方面:被告等人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 經審認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依家事事件法 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定,依原告之聲 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二、原告主張: ㈠、被繼承人張OO於民國104年12月6日死亡,遺有如附表一所示 之財產。原告及被告張OO、張OO、張OO為被繼承人之子女; 被告阮OO、阮OO為被繼承人次女張OO(102年8月19日死亡) 之子女,為代位繼承人;被告陳OO為被繼承人長女張OO(11 2年6月23日死亡)之配偶,為再轉繼承人,兩造應繼分如附 表二所示。 ㈡、被繼承人所留之遺囑僅針對部分遺產,此部分已依遺囑辦理 登記及分配,詳如附表一備註欄所載。附表一編號2、3土地 則經以土地法34條之1方式於105年11月7日出售,編號4土地 為嘉義市政府徵收(改列為編號21)不在本案分割範圍內。 惟尚有剩餘遺產亟待處理,剩餘部分遺產(附表一編號5至1 1土地及編號21徵收補償金)並無不能分割之情形,亦無不 分割之約定,惟兩造對遺產分割無法達成協議,爰依民法第 1164條規定,請求按應繼分比例分配予兩造。 三、被告方面: ㈠、張OO、張OO、阮OO、阮OO、陳OO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 未提出書狀作何說明或陳述。 ㈡、張OO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惟提出書狀陳述意見略以:被 繼承人留有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公證之遺囑,被繼承人死亡 後,張OO以通訊軟體將公證書傳給兩造,被繼承人遺產之處 理交由合法代書處理,若認有必要,請求傳喚代書提供相關 資料。被繼承人遺產中尚有共有土地,張OO請求依土地法第 34條之1,以多數決方式將此共有土地出售,將賣得之價金 按應繼分分配予兩造等語。  四、按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 姊妹及祖父母順序定之;又前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以 親等近者為先;民法第1138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於 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 繼承其應繼分;同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數人時,按人數平均繼 承。但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配偶有相互繼承遺產之 權,其與民法第1138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同為繼承時, 其應繼分與他繼承人平均,民法第1138條、第1139條、第11 40條、第1141條、第1144條第1款分別定有明文。其次,按 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 公同共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但法律另有規定或 契約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此為民法第1151條、第1164條 所明定。又共有物之分割,依共有人協議之方法行之。分割 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效完成經共 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命為下列之 分配:㈠以原物分配於各共有人。但各共有人均受原物之分 配顯有困難者,得將原物分配於部分共有人。㈡原物分配顯 有困難時,得變賣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或以原 物之一部分分配於各共有人,他部分變賣,以價金分配於各 共有人。以原物為分配時,如共有人中有未受分配,或不能 按其應有部分受分配者,得以金錢補償之。以原物為分配時 ,因共有人之利益或其他必要情形,得就共有物之一部分仍 維持共有,民法第824條第1項至4項分別定有明文。再者, 公同共有物分割之方法,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準用關於共 有物分割之規定,民法第830條第2項亦定有明文。又共有人 就共有物之分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法院得因任一共有人 之請求,依民法第824條命為適當之分配,不受共有人主張 之拘束。是遺產之分割方法,法院有自由裁量之權,不受共 有人主張之拘束,然法院選擇遺產分割之方法,應具體斟酌 公平原則、各繼承人之利害關係、遺產之性質及價格、利用 價值、經濟效用、經濟原則及使用現狀、各繼承人之意願等 相關因素,以為妥適之判決。  五、本院之判斷: ㈠、原告主張被繼承人張OO於民國104年12月6日死亡,原告及被 告張OO、張OO、張OO為被繼承人之子女;被告阮OO、阮OO為 被繼承人次女張OO(102年8月19日死亡)之子女,為代位繼 承人;被告陳OO為被繼承人長女張OO(112年6月23日死亡) 之配偶,張OO死亡時之繼承人為配偶及子女陳俊銘、陳俊瑋 、陳慧霙共4人,其等已為張OO遺產之分割協議,由陳OO分 得張OO繼承自被繼承人張OO之遺產,為再轉繼承人。兩造之 應繼分,如附表二所示等情。有戶籍謄本、被繼承人張OO之 分割協議書影本、土地登記謄本等在卷可查。 ㈡、被繼承人死亡時遺有附表一所示遺產,其中編號1土地、編號 12建物(即高雄市大順一路房地)依被繼承人之遺囑分歸被 告張OO單獨取得,並已辦妥繼承登記;編號13至20之存款及 現金等,兩造亦已按遺囑完成分配完畢。編號2、3土地依土 地法第34條之1方式於105年11月7日出售,編號4土地為嘉義 市政府徵收,有徵收款304,050元(因遺產未分割故無法領 取)等情,有遺產稅繳清證明書、土地登記謄本、被告張OO 提出之公證遺囑、嘉義市政府108年7月25日府地用字第1081 613696號函在本院卷及113年家繼訴字第27號卷內可查。被 繼承人如附表一編號5至11所示之土地已辦妥公同共有之繼 承登記。又被繼承人如附表一編號5至11所示土地及編號4土 地經市政府徵收後之徵收款(即編號21之現金)均無遺囑禁 止分割,亦無因物之使用目的不能分割之情形,兩造間亦無 不得分割之約定,惟迄未達成分割之協議等情形,業據原告 陳述明確,且被告經合法通知並未具狀或到庭為爭執。被告 張OO稱請求依土地法第34條之1變價分割則屬分割方法之抗 辯。原告訴請判決分割上開遺產,應屬有據。 ㈢、原告主張將附表一編號5至11所示之土地、編號21現金按應繼 分比例分割,土地部分保持分別共有等情;被告張OO、張OO 、阮OO、阮OO、陳OO等,經合法通知未對分割方法表示意見 。被告張OO具狀稱請求依土地法第34條之1變價分割云云, 實則欲依土地法第34條之1變價需先有買主存在,如無人願 意購買土地無法出售。本院將土地按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 共有後,兩造一樣可以依土地法第34條之1規定出售土地, 並不影響被告張OO之主張。本院考量按應繼分分割為分別共 有,可顧及公平性,日後兩造可以再協議如何使用或出售。 本院斟酌系爭遺產之特性、繼承人之利益、公平性等情事, 認上開遺產由兩造按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各繼承人 間得自由處分其應有部分,亦得依協議為利用、分管,或依 土地法規定予以處分,以追求不動產之利用效率,較符合全 體共有人之利益、公平性及經濟效用,故認上開遺產以原物 分割,由兩造依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為適當。 六、綜上所述,被繼承人所遺如附表一編號5至11、21所示之遺 產應按如附表一所示之方式分割,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 。 七、原告所提分割遺產之訴,核其性質,兩造本可互換地位,本 件原告就分割遺產部分之起訴雖於法有據,然被告之應訴乃 法律規定所不得不然,且本件分割結果,繼承人均蒙其利, 該部分訴訟費用之負擔自以參酌兩造就系爭遺產應繼分之比 例分擔,較為公允。爰酌定裁判費之負擔如主文第2項所示 。 八、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 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第78條、第80條之1、第85 條第1項但書,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洪嘉蘭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書記官  曹瓊文 附表一:被繼承人張OO之遺產及分配結果 編號 種類 名稱 應有部分(面積:㎡)/金額(新臺幣/元) 分割方法 備註 1 土地 高雄市○○區○○段○○段000地號 10000分之105 已依遺囑辦理繼承登記予張OO 2 土地 嘉義市○村段000地號 10000分之2684 兩造於105年11月7日出售 3 土地 嘉義市○村段00000地號 10000分之2684 兩造於105年11月7日出售 4 土地 嘉義市○村段000地號 全部 經嘉義市政府徵收 5 土地 嘉義市○村段000地號 全部(168.4㎡) 由兩造依附表二所示比例保持共有 6 土地 雲林縣○○鄉○○段000地號 3分之1(1374.34㎡) 同上 7 土地 雲林縣○○鄉○○段000地號 28800分之2112(1035.71㎡) 同上 8 土地 雲林縣○○鄉○○段000地號 28800分之2112(2199.28㎡) 同上 9 土地 雲林縣○○鄉○○段000地號 28800分之2112(445.29㎡) 同上 10 土地 雲林縣○○鄉○○段000地號 全部 (1000.04㎡) 同上 11 土地 花蓮縣○○市○○段0000地號 全部 (4㎡) 同上 12 房屋 高雄市○○區○○里○○○路000號2樓之1 全部 已依遺囑辦理繼承登記予張OO 13 存款 嘉義市農會北興分部 84,646元 已依遺囑分配予兩造 14 存款 彰化銀行博愛分行活期存款 12,740,390元 已依遺囑分配予兩造 15 存款 彰化銀行博愛分行定期存款 2,500,000元 已依遺囑分配予兩造 16 存款 高雄銀行活期存款 795元 已依遺囑分配予兩造 17 存款 國泰世華東高雄分行活期存款 1,770元 已依遺囑分配予兩造 18 現金 死亡前2年內贈與財產 13,010元 已依遺囑分配予兩造 19 現金 應領未領銀行利息 1,534元 已依遺囑分配予兩造 20 現金 應領未領老農漁津貼 3,733元 已依遺囑分配予兩造 21 現金 嘉義市○村段000地號徵收補償費 304,050元 由兩造依附表二所示應繼分比例分配。即王OOO、張OO、張OO、張OO、陳OO分得各50,675元;阮OO分得25,338元、阮OO25,337元 附表二:兩造之應繼分比例及附表一所示土地分得比例 編號 繼承人 應繼分暨訴訟費用負擔比例 附表一編號5、10、11土地分割後之應有部分比例 附表一編號6土地分割後之應有部分比例 附表一編號7、8、9土地分割後之應有部分比例 1 王OOO 1/6 1/6 1/18 352/28800 2 張OO 1/6 1/6 1/18 352/28800 3 張OO 1/6 1/6 1/18 352/28800 4 張OO 1/6 1/6 1/18 352/28800 5 阮OO 1/12 1/12 1/36 176/28800 6 阮OO 1/12 1/12 1/36 176/28800 7 陳OO 1/6 1/6 1/18 352/28800

2025-03-25

CYDV-113-家繼訴-53-20250325-1

家聲抗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拋棄繼承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聲抗字第6號 抗 告 人 張OO 張OO 上 二 人 法定代理人 張OO 洪OO 上列抗告人聲明拋棄繼承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4年1月16日本院 113年度繼字第2063號民事裁定提起抗告,本院第二審合議庭裁 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主文第2項部分廢棄。 抗告人丙○○、乙○○聲明拋棄對於被繼承人甲○○遺產之繼承權,准 予備查。 抗告程序費用由被繼承人甲○○之遺產負擔。   理 由 一、抗告人於原審聲請意旨略以:被繼承人甲○○(男,民國00年 0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生前最後籍 設:嘉義縣○○鄉○○村○○00號)於113年9月26日死亡,抗告人 係被繼承人之孫,於113年12月16日接獲通知始知悉為繼承 人,自願拋棄繼承權,爰依法具狀聲明拋棄繼承權,請准予 備查等語。 二、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丙○○、乙○○均為未成年人,經函請 補正拋棄繼承係為其等利益之相關釋明資料,惟未見補正。 依原審卷內之資料尚不足以證明被繼承人所遺債務大於遺產 ,而致抗告人等繼承被繼承人遺產將有不利益之情事。其等 拋棄繼承將因而喪失因繼承取得之特有財產,顯然不利於抗 告人。從而,本件拋棄繼承權之聲請,於法不合,應予駁回 。 三、抗告意旨略以:113年度繼字第2063號及113年度繼字第1849 號案件之被繼承人均為甲○○,在113年度繼字第1849號案件 中已經提出被繼承人之遺產清冊及債務大過遺產之證明資料 ,請求調取上開卷宗即明。原裁定否准抗告人拋棄繼承之聲 明,恐有違誤,請求廢棄原裁定,對抗告人拋棄繼承之聲明 准予備查等語。 四、按未成年子女,因繼承、贈與或其他無償取得之財產,為其 特有財產;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父母對未成 年子女之特有財產,有使用、收益之權,但非為子女之利益 ,不得處分之,民法第1087條、第1086條第1 項、第1088條 第2 項分別定有明文。又繼承權之拋棄屬處分行為,從而無 行為能力人拋棄其繼承權,依上開民法第1088條第2 項之規 定,除非為其利益,否則法定代理人不得依同法第76條之規 定,代為拋棄繼承之意思表示,如代為之在法律上亦屬無效 。又繼承人向法院為拋棄繼承權之表示,係屬非訟事件性質 ,法院固僅須為形式上之審查為已足,無庸為實體上之審究 ,然如前所述,未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是否為其子女之利 益而代為拋棄繼承權,事關拋棄繼承權之單獨行為是否確屬 有效或應歸無效之問題,該要件即應屬於形式上審查的範圍 ,此與是否害及其他繼承人權利之實體問題有別。綜上,未 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為子女拋棄繼承時,法院就其所陳報 之資料,對法定代理人「是否為子女之利益」而拋棄繼承, 應為形式審查(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98年法律座談會民 事類提案第13號研討結果參照)。 五、經查,本件被繼承人甲○○前於113年9月26日死亡,抗告人丙 ○○、乙○○分別為10歲、9歲之限制行為能力人,為被繼承人 之孫等情,此有戶籍謄本在卷可參。又被繼承人之配偶、子 女均已聲明拋棄繼承,並經本院以113年度繼字第1686號、1 13年度繼字第1849號准予備查,亦有繼承系統表可查,且經 本院依職權調取上開案卷核閱無誤。抗告人目前依民法第11 76條第5項規定,為被繼承人之法定第一順位繼承人。抗告 人於113年12月16日接獲本院通知知悉為繼承人後,於同年 月18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向本院聲明拋棄繼承,自符合民 法第1174條之程序要件。原裁定認抗告人及其等之法定代理 人未補正相關資料證明被繼承人有負債大於資產之情形,故 認抗告人之法定代理人允許抗告人聲明拋棄繼承,不符抗告 人之利益,因此駁回其聲請。惟抗告人提起抗告時業已表明 請求調取本院113年度繼字第1849號案卷,該案卷內可見被 繼承人之遺產稅財產參考清單、各類所得資料清單等,足認 被繼承人並未遺有財產,此外並有抗告人法定代理人出具之 (負債超過遺產)切結書在卷可查。依形式上審查,足認抗 告人之法定代理人係為抗告人之利益,同意抗告人等聲明拋 棄繼承,核屬有據。 六、綜上,被繼承人負債大於財產,本件拋棄繼承應符合抗告人 之最佳利益,原審未及審酌上情,裁定駁回抗告人拋棄繼承 之聲明,尚有未洽,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 為有理由,爰廢棄原裁定,並對抗告人拋棄繼承之聲明裁定 准予備查。  七、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 法 官 陳寶貴                   法 官 葉南君                   法 官 洪嘉蘭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再為抗告 應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並應委任律師為代理人。 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抗告人為 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經法 院認適當者,亦得為第三審代理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書記官 曹瓊文

2025-03-10

CYDV-114-家聲抗-6-20250310-1

家他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依職權裁定確定訴訟費用額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他字第10號 聲 請 人 張OO 兼法定代理人 張OO 代理 人 田欣永律師 複代理人 吳俐萱律師 相 對 人 許富閔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扶養費等事件,本院依職權確定程序費用 額,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張OO、張OO應向本院繳納之程序費用額確定各為新臺幣66 7元,並自本裁定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 五計算之利息。 相對人應向本院繳納之訴訟費用額確定為新臺幣666元,及自本 裁定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   理  由 一、按經准予訴訟救助者,於終局判決確定或訴訟不經裁判而終   結後,第一審受訴法院應依職權以裁定確定訴訟費用額,向   應負擔訴訟費用之當事人徵收之;家事非訟事件,除法律別 有規定外,準用非訟事件法之規定,民事訴訟法第114條第 1項及家事事件法第97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法院未於訴訟 費用之裁判確定其費用額者,於訴訟終結後,第一審受訴法 院應依聲請以裁定確定之;依第一項及其他裁判確定之訴訟 費用額,應於裁判確定之翌日起,加給按法定利率計算之利 息,民事訴訟法第91條第1項、第3項亦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係由聲請人聲請相對人給付扶養費及代墊之扶養 費,聲請人聲請訴訟救助,經本院以113年度家救字第29號 裁定准予暫免繳納程序費用在案。聲請人張OO請求相對人給 付新台幣(下同)732,000元及遲延利息;聲請人張OO請求 相對人自裁定確定之日起,至張OO年滿20歲之日止,按月於 每月5日前給付20,000元等語。上開事件經本院以113年度家 親聲字第127號裁定確定,第一審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 聲請人張OO及聲請人張OO各負擔3分之1,業經本院依職權調 取前述卷宗核閱屬。 三、查聲請人張OO為000年00月0日生,自裁定確定時(即114年2 月7日)至其年滿20歲止(即124年11月7日)共計約請求130 期之扶養費。再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19條準 用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0之規定,因定期給付或定期收益涉 訟,以權利存續期間之收入總數為準;期間未確定時,應推 定其存續期間。但其期間超過10年者,以10年計算。是以, 此部分核定標的金額為240萬元(計算式:2萬元×12月×10年 =240萬元)。再加上聲請人張OO請求之732,000元,合計為3 ,132,000元。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修正前)非訟事件法 第13條規定,應徵收第一審聲請程序費用2,000元。再依上 開裁判之比例計算後(元以下四捨五入,並予以調整為共2, 000元),爰依職權確定訴訟費用及法定遲延利息如主文所 示。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19條,民事訴訟法第11   4條第1項前段、第91條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洪嘉蘭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 記 官  曹瓊文

2025-03-03

CYDV-114-家他-10-20250303-1

嘉簡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竊盜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4年度嘉簡字第141號 聲 請 人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VU KHAC NAM(中文名:武克南)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4年度 偵字第1270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甲 ○○ ○ 犯踰越牆垣竊盜罪,共參罪,各處有期徒刑參月, 如易科罰金,均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應執行有期徒刑伍月 ,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犯 罪 事 實 及 理 由 一、本院認定被告甲 ○○ ○ 之犯罪事實及證據,與檢察官聲 請簡易判決處刑書之記載相同,茲引用之(如附件)。 二、論罪科刑 ㈠、刑法第321 條第1 項第2 款之「毀越」,乃指毀損、踰越, 毀與越不以兼有為限,若有其一即克當之。又按刑法第321 條第1項第2款所稱「越」係指踰越或超越,祇要踰越或超越 門窗、牆垣或其他安全設備,使該門窗、牆垣或其他安全設 備喪失防閑作用,即該當於上開規定之要件。惟如係從門走 入或開鎖啟門入室,均不得謂為踰越大門。經查,國高中之 校園基於安全考量,避免閒雜人等任意進入而影響學生之就 讀環境,四周多設有圍牆,其圍牆之設置,自有防閑之目的 ,而被告係以攀爬踰越校園圍牆進入該校園內行竊,致使該 校園圍牆失其防閑之效用,已符合刑法第321條第1項第2款 「踰越牆垣」之加重竊盜構成要件。核被告所為,均係犯刑 法第321 條第1 項第2 款之踰越牆垣竊盜罪。 ㈡、被告所犯本案3 罪,被害法益不同,且被告行竊時可明確知 悉乃係不同之被害客體,犯意各別,行為互殊,應予分論併 罰。 ㈢、按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接受裁判者,減輕其刑,刑法第62 條前段定有明文,此所謂「自首」,係以犯人在犯罪未發覺 前,向該管公務員自承犯罪,而受法律之裁判為要件,所謂 發覺,係指有偵查犯罪職權之公務員已知悉犯罪事實與犯罪 之人而言,所謂知悉,固非以確知其人犯罪無誤為必要,而 於對其發生嫌疑時,即得謂為已發覺;但此項對犯人之嫌疑 ,仍須有確切之根據得為合理之可疑者,始足當之,若單純 主觀上之懷疑,要不得謂已發生嫌疑(最高法院75年台上字 第1634號判例、72年台上字第641 號判例參照)。經查,被 告於民國114年1月8日22時15分許,為警盤查確認其為越南 籍逾期居留之身分時,員警尚不知曉被告本案行竊之客觀情 事,乃被告供出甫從校園內竊取財物後攀牆出來,經警調閱 監視器補足證據。因此,員警於盤查被告時,至多僅為單純 主觀上之懷疑,此有本院公務電話紀錄表1份存卷可參(見本 院卷第29頁),足見本案被告係於其犯罪行為未有偵查權限 之機關發覺前,主動向員警坦承竊盜犯行,而接受裁判,合 於自首之要件,爰依刑法第62條前段之規定,分別減輕其刑 。 ㈣、按刑法第59條規定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其所謂「犯罪之情狀」,與同法第57條規定科刑時應審酌之 一切情狀,並非有截然不同之領域,於裁判上酌減其刑時, 應就犯罪一切情狀(包括第57條所列舉之10款事項),予以 全盤考量,審酌其犯罪有無可憫恕之事由(即有無特殊之原 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以及宣告法定低度 刑,是否猶嫌過重等等),以為判斷(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 字第6157號判決意旨參照)。經查,本案被告翻越高中圍牆 ,踰越牆垣進入校園行竊,非但危害社會治安,更造成學生 恐慌不安,且係因現行犯遭警查獲後始返還所竊財物,與事 後知有悔意而與被害人和解賠償損失的情形,仍屬有別。故 本院認為並無刑法第59條減刑之適用。另被害人中有2人為 未成年人,惟被告為越南籍人士,對於我國學制及被害人之 實際年齡,未必有所認知,且與被害人素未謀面,難認其於 本案犯行時知悉被害人中有未滿18歲之人。卷內復無其他足 認被告知悉被害人中有未滿18歲之人等事證,依罪證有疑, 利於被告原則,認無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 第1項前段加重其刑之適用,附此敘明。 ㈤、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率爾利用夜間攀爬圍牆 侵入校園內,分別竊取被害人3人之財物,欠缺尊重他人財 產法益之觀念,所為誠屬不該;惟念其犯後坦承犯行,在台 灣並無其他犯罪前科(見法院前案紀錄表;本院卷第7頁), 且所竊得之財物,業經由警方交還被害人,此有贓物認領保 管單3 紙在卷可稽(見警卷第31-33頁);兼衡被告行竊之動 機、手段、學歷、所竊得之財物價值、智識程度及家庭經濟 狀況等一切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如易科 罰金之折算標準。並衡酌其所犯3罪侵害法益、對侵害法益 之加重效應及時間、空間之密接程度,而為整體評價後,定 其應執行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如主文所示。 三、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犯罪所得已實際 合法發還被害人者,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刑法第38條之1 第1 項前段、第5 項分別定有明文。經查,被告所竊得之物 ,雖屬其犯罪所得,然於查獲後,均經警方返還被害人,已 如前述,既已實際合法發還被害人,爰均不予宣告沒收,附 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第454條第2項,逕以簡易判決 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五、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 20 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 狀(應附繕本)。 本案經檢察官簡靜玉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嘉義簡易庭  法 官 林正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 20 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應附繕本)。 告訴人或被害人對於判決如有不服具備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者, 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為準。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陳奕慈 附錄法條: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21條 犯前條第 1 項、第 2 項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 6 月以 上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 50 萬元以下罰金: 一、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 二、毀越門窗、牆垣或其他安全設備而犯之。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 六、在車站、港埠、航空站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   車、航空機內而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件: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4年度偵字第1270號   被   告 甲 ○○ ○  (越南籍)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已經偵查終結,認為宜以簡易判決處刑, 茲敘述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如下:     犯罪事實 一、甲 ○○ ○ 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竊盜之犯意,於 民國114年1月8日19時許,至嘉義市○區○○路0段000號之國立 嘉義高中,翻越圍牆後進入該高中,徒手竊取乙○○所有之現 金新臺幣(下同)3,600元、未成年之少年徐OO(00年00月生) 所有之現金610元、未成年之少年張OO(00年0月生)所有之現 金1,900元,得手後旋於同日22時15分許,為警盤查查獲。 二、案經嘉義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證據 (一)被告甲 ○○ ○ 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自白。 (二)被害人乙○○、徐OO、張OO於警詢中之指述。 (三)自願受搜索同意書、搜索及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被 害報告單、贓物認領保管單、保管物品領回收據、照片。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21條第1項第2款踰越圍牆加重竊 盜之罪嫌。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檢察官 簡 靜 玉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書記官 傅 馨 夙

2025-02-14

CYDM-114-嘉簡-141-20250214-1

監宣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准許處分受監護宣告人之財產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監宣字第29號 聲 請 人 李桂錦 送達代收人 江玉幼 相 對 人 張麗霜 上列聲請人聲請許可處分受監護宣告之人張麗霜之財產事件,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聲請人代理受監護宣告之人甲○○依附件遺產分割協議書就被繼 承人張OO(女,民國00年0月00日出生,民國113年10月17日死亡 )之遺產為分割登記。 聲請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受監護宣告人甲○○負擔。   理  由 一、按成年人之監護,除民法親屬編第四章第二節有規定者外, 準用關於未成年人監護之規定,民法第1113條定有明文。次 按,監護人對於受監護人之財產,非為受監護人之利益不得 使用、代為或同意處分;監護人為下列行為,非經法院許可 ,不生效力:一、代理受監護人購置或處分不動產。二、代 理受監護人,就供其居住之建築物或其基地之出租、供他人 使用或終止租賃,民法第1101條亦定有明文。 二、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即受監護宣告之人甲○○前經本院以10 0年度監宣字第11號裁定為受監護宣告之人,並選任張OO為 監護人,張OO過逝後經本院以113年度監宣字第386號裁定選 任聲請人為監護人。因受監護宣告人之母親即被繼承人張OO 於113年10月17日死亡,為辦理遺產繼承事宜,依民法第111 3條準用第1101條第1、2項規定,聲請鈞院准許聲請人代理 受監護宣告之人張OO依遺產分割協議書內容代為遺產分割協 議等語。 三、經本院調查: ㈠、聲請人為受監護宣告人甲○○之弟媳,經本院以100年度監宣字 第11號裁定為受監護宣告之人,並經本院以113年度監宣字 第386號裁定選任聲請人為監護人等情,有裁定影本附卷可 憑,並經本院調取上開卷宗查閱屬實,聲請人前揭主張,自 堪信為真實。 ㈡、聲請人並非被繼承人張OO之繼承人,與受監護宣告之人甲○○ 間無利害關係,應無故意損及受監護宣告之人甲○○權益而同 意代為訂立不利受監護宣告之人甲○○權益之遺產分割協議方 案。再查,被繼承人張OO之遺產價值估算約新台幣(下同) 5,550,506元,有遺產稅免稅證明書之記載可參,甲○○之應 繼分為4分之1,換算應繼分價值為1,387,627元(元以下四 捨五入),依附件之遺產分割協議書所示,甲○○取得被繼承 所遺之財產為存款共計1,430,874元,已超過其應繼分,未 有損害甲○○權益之情形。是以,本院審酌前述各情,聲請人 聲請准許處分受監護宣告之人甲○○就其所繼承被繼承人張OO 之遺產,依附件遺產分割協議書辦理遺產分割繼承登記,於 法尚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164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洪嘉蘭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書 記 官  曹瓊文

2025-02-04

CYDV-114-監宣-29-20250204-1

家親聲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給付未成年子女扶養費等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字第127號 聲 請 人 甲○○ 兼法定代理人 乙○○ 共 同 訴 訟代理 人 田欣永律師 複 代理 人 吳俐萱律師 相 對 人 丙○○ 上列當事人間返還代墊扶養費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相對人應自本裁定確定之日起,至聲請人甲○○(民國000年0 0月0日生)成年之日止,按月於每月5日前,給付聲請人甲○ ○扶養費新臺幣7,000元,並由聲請人乙○○代為管理支用;前 述給付,自本裁定確定之日起,如有遲誤1期履行者,其後1 2期(含遲誤期)視為亦已到期。 二、相對人應給付聲請人乙○○新臺幣152,880元,並自民國113年 8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三、聲請人甲○○、聲請人乙○○其餘聲請駁回。 四、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聲請人甲○○及聲請人乙○○各負擔3 分之1。   理 由 壹、程序方面:按家事事件法第3條第5項第12款規定之「扶養事件」,係指除未成年子女請求父母扶養事件以外之扶養事件(立法理由六參照),依同法第74條規定,屬於家事非訟事件。是親屬間扶養事件,包含共同扶養義務人間請求返還代墊扶養費者,均屬家事非訟事件,此觀家事事件審理細則第128條第1項第4款規定即明(最高法院102年度台抗字第757號裁定意旨參照)。本件聲請人乙○○請求部分,既係因代墊扶養費有所爭執而涉訟,依上開說明,自屬家事非訟事件,合先敘明。 貳、實體方面: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 ㈠、聲請人甲○○(民國000年00月0日出生,下稱未成年子女或聲 請人甲○○)為聲請人乙○○與相對人所生之非婚生子女,經相 對人於105年2月19日認領,並約定由兩造共同行使親權。嗣 於105年9月30日重新協議,由聲請人乙○○單獨行使親權。 ㈡、兩造同居期間,相對人曾對聲請人乙○○實施家暴行為,經臺 灣彰化地方法院於107年4月20日核發107年度家護字第195號 保護令,命相對人應給付未成年子女扶養費每月新台幣(下 同)2萬元予聲請人乙○○。嗣同法院於109年4月13日以109年 度家護聲字第9號裁定,延長並變更原保護令内容,命相對 人應自109年11月13日起給付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每月1萬元 予聲請人乙○○。然相對人僅於109年10月起至111年8月間, 以自己或何玉珍之名義小額匯款,共計79,000元。 ㈢、聲請人乙○○請求相對人給付代墊扶養費732,000元部分:未成 年子女於105年2月19日經相對人認領,自應與聲請人乙○○共 同負起保護教養及扶養未成年子女之責。惟自未成年子女出 生以來,均由聲請人乙○○獨自扶養,相對人未分擔照顧子女 之責任。扣除聲請人乙○○得依前開保護令請求之扶養費(即 107年4月20日起至111年4月20日止,聲請人乙○○得逕依保護 令裁定請求)後,其餘部分依起訴狀所載以每月2萬或1萬元 之基準計算(見家調字卷第11頁)。相對人抗辯已清償部分 ,其中匯入未成年子女帳戶的金額僅109年7月6日之8,000元 、109年7月20日之3,000元、109年8月26日之3,000元、109 年9月15日之5,000元、110年9月6日之1萬元、110年10月2日 之1萬元,共計3萬9,000元;聲請人乙○○請求相對人給付代 墊扶養費732,000元。 ㈣、聲請人甲○○向相對人請求按月給付2萬元扶養費部分:相對人 為上班族,月薪約4萬餘元,而聲請人乙○○因膝蓋疾病,經 歷多次手術治療,無法久站,僅能從事打零工工作,並無固 定收入,為低收入戶。綜合相對人與聲請人乙○○之工作能力 、薪資收入,可認相對人經濟能力顯然較聲請人乙○○為優渥 ,再參111年度嘉義市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為23,173元, 然該金額僅平均標準,尚需考量未成年子女實際生活狀況及 花費,且目前物價水準持續高漲、通貨膨脹嚴重,未成年子 女每月所需之生活費以25,000元估算,由聲請人乙○○及相對 人依1:4比例分擔。是以,相對人每月應負擔未成年子女扶 養費為2萬元。 ㈤、就相對人抗辯已支付扶養費上百萬云云說明如下: 1、相對人稱分別於104年10月30日、107年3月11日、107年3月13 日匯款予聲請人乙○○之友人,金額共計8萬元云云。惟查,1 04年10月30日之3萬元金流,乃帳號:00000000000000匯入 相對人帳戶之款項,並非相對人之匯款。聲請人乙○○不知悉 帳號:00000000000000及帳號:0000000000000等帳戶為何 人所有,也從未指示相對人匯款予聲請人乙○○友人,故相對 人主張曾給付8萬元之扶養費云云,應屬無據。 2、相對人稱於108年12月31日至110年10月2日陸續匯款予未成年 子女甲○○,金額共計141,000元云云。惟查,108年12月31日 之1,000元金流,乃甲○○帳戶匯入相對人帳戶之款項,並非 相對人之匯款。且109年9月30日之1萬2,000元(自帳號:00 000000000000000000000匯入)、110年2月2日之1萬5,000元 (自帳號:00000000000000000000000匯入),亦非相對人 所給付之費用。至其餘部分,聲請人乙○○已分別於起訴狀所 列之79,000元及前述39,000元扣除。 3、相對人稱於106年7月4日至108年12月26日陸續匯款予聲請人 乙○○之姊姊張oo,金額共計821,245元云云。惟查,此部分 款項是聲請人乙○○曾向姊姊張oo借款資助相對人,遂由相對 人直接匯款返還借款予張oo,與本案扶養費之給付無涉。 ㈥、並聲明:1、相對人應給付聲請人乙○○732,000元,及自起訴 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相對人應自本裁定確定之日起,至原告甲○○年滿20歲 之日止,按月於每月5日前給付未成年子女甲○○扶養費每月 新台擎20,000元,如遲誤一期履行者,其後之12期視為全部 到期。 二、相對人抗辯以:我總共匯了100多萬給聲請人乙○○,並非沒 有負擔扶養費。兩造自未成年子女出生後都住在一起,直到 聲請人乙○○向彰化地方法院保護令後才分居。聲請人乙○○拿 到保護令後就揚言要給錢才能夠看到未成年子女。110年8月 26日聲請人乙○○下午4點半去彰化員林的法院找我說要車子 ,我也答應後續也有過戶,並表示若後續乙○○不讓我看小孩 ,我就不會給錢,但乙○○告知小孩送去寄養家庭(被安置) 。107年度家護字第195號保護令核發後我每月給付扶養費2 萬元至108年;108年12月26日我還匯款72萬元至聲請人乙○○ 指定帳戶等語。並聲明:聲請駁回等語。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父母對於未成年之子女,有保護及教養之權利及義務;父 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不因結婚經撤銷或離婚而受 影響,民法第1084條第2項、第1116條之2條分別定有明文。 而所謂保護與教養,應包括事實之養育行為及扶養費用之負 擔,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負有之保護扶養義務係一種「生 活保持義務」,並非「生活扶助義務」,亦即父母對未成年 子女之扶養義務不以未成年子女「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 力」為必要。又參諸上揭法條規定,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 扶養義務,係本於父母子女之身份關係而當然發生,由父母 共同提供未成年子女生活及成長所需,與實際有無行使親權 或監護權,不發生必然之關係,亦即父母離婚後,不論是否 為行使親權人之一方,均無得免除其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 義務。 ㈡、次按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 利益,雖有法律上原因,而其後已不存在者,亦同,民法第 179條定有明文。而扶養義務人履行其本身之扶養義務,致 他扶養義務人得因此不必盡其應盡之扶養義務而受有利益, 此時他扶養義務人所受之利益為「免履行扶養義務」之利益 ,而為履行扶養義務者即因逾其原應盡之義務,而受有損害 ,兩者間即有因果關係存在,故父母之一方單獨扶養未成年 子女時,自得依不當得利之規定請求他方償還代墊其應分擔 之扶養費用。 ㈢、關於聲請人甲○○(未成年子女)請求按月給付扶養費部分: 1、扶養費數額:未成年子女有賴雙親予以扶養照顧,且有食衣 住行育樂等基本生活需要,而負扶養義務者所負義務為生活 保持義務,應以其生活需求及雙親經濟情況、身分等為標準 ,由法院審酌支出情況及子女年齡與生活所需一切情況,以 定其數額。查: ⑴、兩造之收入及財產狀況如下:聲請人乙○○主張相對人每月收 入約4萬元云云,未提出任何證據證明,且由相對人勞保投 保資料可見,其於112年5月30日自東盈營造股份有限公司退 保,現無勞保投保資料,且有勞保投保時亦僅為部分工時。 聲請人乙○○112年度所得申報資料為98,966元,名下無財產 ;相對人112年度所得申報資料為17,000元,名下無財產, 有稅務電子閘門財產所得調件明細表可參。然聲請人乙○○為 00年0月00日生、現年48歲,相對人為00年0月00日生、現年 45歲。且無證據顯示有喪失或減損工作能力之情事,聲請人 乙○○空言主張因膝蓋疾病無法久站云云,未能提出相當證據 證明,自難驟信為真實。聲請人乙○○與相對人保守估計均至 少可獲得相當於基本工資即28,590元(此為114年度之金額 )收入,是本院認以上開金額估算其等之收入為合理。 ⑵、未成年子女現居住在嘉義市,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之各年度 年度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中之嘉義縣自110年起至112年止,每 人每月平均消費支出之金額分別為23,365元、23,173元、25 ,599元。若以上開標準計算全家三口每月花費將超過7萬元 ,顯然並非兩造僅相當於基本薪資之收入可以負擔;何況相 對人尚有一名000年0月00日出生之未成年子女需扶養。又11 3年度臺灣省最低生活費為每人14,230元。以兩造之收入狀 況,本院認未成年子女扶養費以每月14,000元計算為宜。 2、給付比例部分:聲請人乙○○主張應由相對人負擔5分之4云云 ,顯未舉證證明相對人收入狀況有未明顯高於聲請人乙○○之 情事,何況相對人另有未成年子女要扶養,有戶籍查詢資料 在卷可參。再者,聲請人乙○○實際照顧未成年子女付出相當 的時間精力,應予以評價。本院衡酌上述各情,認為扶養費 負擔比例,以1比1為適當。據此計算,相對人每月應負擔未 成年子女的扶養費為7,000元(14,000*50﹪),並應給付至 其成年之日止。 3、聲請人主張相對人應給付扶養費至其年滿20歲止云云。惟按 ,民法規定之成年年齡為18歲、並非20歲。再按,直系血親 相互間互負扶養之義務,受扶養權利者,以不能維持生活而 無謀生能力者為限,民法第1114條第1款、第1117條第1項分 別定有明文。可知父母對「成年」子女關於扶養義務之成立 ,須具備二要件,即「扶養權利人不能維持生活」及「無謀 生能力」。所謂不能維持生活,係指不能以自己之財產及勞 力所得以維持自己之生活而言。所謂無謀生能力,包括無工 作能力,或雖有工作能力而不能期待其工作(如因病不能工 作、因照顧幼兒而無法工作等),或因經濟不景氣而不能覓 得職業等情形而言。未成年子女18歲以後即已成年,是否不 能維持生活且無謀生(打工)能力,尚未可知。是此部分聲 請,為無理由。 4、法院命給付扶養費之負擔或分擔,得審酌一切情況,定其給 付之方法,不受原告聲明之拘束。前項給付,法院得依聲請 或依職權,命為一次給付、分期給付或給付定期金,必要時 並得命提出擔保。法院命給付定期金者,得酌定逾期不履行 時,喪失期限利益之範圍或條件,並得酌定加給之金額。但 其金額不得逾定期金每期金額之二分之一。此亦為家事事件 法第100條第1、2、4項所明定。且子女扶養費之給付方法, 應準用上開規定,家事事件法第107條第2項亦有明文。扶養 費屬定期金性質,乃維持受扶養權利人生活所需之費用,其 費用之需求係陸續發生,故應以分期給付為原則。又因按月 給付之金額,為恐日後相對人有拒絕或拖延之情形,不利於 未成年子女之利益,併依上揭規定,酌定相對人自本裁定確 定時起,如有遲誤1期履行,其後之12期(含遲誤期)視為 亦已到期。   ㈣、聲請人乙○○依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代墊扶養費732,000元 部分: 1、按未成年子女與父母之一方共同居住,其等之日常生活所需 各項費用,多由同居一處之父或母支出,此係一般常情,是 以與未成年子女同居一處之父或母,主張已給付未成年子女 之扶養費者,為一般常態事實,依舉證責任分配原則,就已 按月給付子女扶養費之常態事實不負舉證之責(最高法院10 8年度台簡抗字第103號裁定意旨參照)。 2、聲請人乙○○請求相對人應給付104年11月1日至107年4月30日 、111年5月1日至113年5月31日代墊扶養費部分(亦即自未 成年子女出生起至113年5月31日止,扣除保護令有效期間10 7年4月20日(自該107年5月起算)起至111年4月20日(算至 11年4月止)止之扶養費);相對人則抗辯在聲請人乙○○提 出保護令前兩造同住,並非僅聲請人乙○○負擔未成年子女扶 養費,且已給付百萬元等語。經查: ⑴、依聲請人提出之107年度家護字第195號保護令記載可知,兩 造確為同居關係,保護令中更詳述衝突起因,為居住在一起 買菜時發生之事,是以聲請人乙○○請求自未成年人出生後自 107年4月30日止之扶養費部分,因兩造當時同居生活,難以 區分生活花費由何人支出,未成年子女非僅與聲請人乙○○同 住,是此部分主張為無理由。 ⑵、聲請人乙○○請求自111年5月1日至113年5月31日代墊之扶養費 部分;經本院向彰化縣政府函詢未成年子女是否有安置之情 形,該府以114年1月8日府社工字第114500237號函覆稱:個 案自109年12月6日開始至111年8月5日結束安置等情(見本 院卷第95頁)。未成年子女受安置期間並非與聲請人乙○○同 住,故非由聲請人乙○○負擔扶養費,聲請人乙○○請求111年5 月1日起至同年8月5日止代墊之扶養費部分(即安置期間) ,亦無理由。 3、從而,聲請人乙○○得請求代墊扶養費之期間僅111年8月6日至 113年5月31日止,共計21月26日。依上述酌定相對人每月應 負擔之扶養費數額為7,000元,以此標準計算21月26日(即2 1.84月,小數點二位下四捨五入)之扶養費總額為152,880 元(7,000*21.84)。 4、相對人主張已支付近百萬元扶養費云云,然從相對人提供之 匯款資料,實無從判斷確有已支付之情況。又聲請人乙○○表 明同意扣除之79,000元、39,000元部分,匯款時間並非在本 院認定相對人支付之代墊扶養費之期間(即111年8月6日至1 13年5月31日)。是以前開金額應於計算其他時期扶養費時 (例如以保護令聲請強制執行時扣除)扣除為合理。 5、相對人於上述152,880元範圍內受有「免履行扶養義務」之利 益,聲請人乙○○因逾其原應盡之義務,而受有損害。聲請人 乙○○依民法第179條前段不當得利之規定,請求相對人返還 上開期間代為墊支之扶養費用共152,880元,為有理由,應 予准許。爰裁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㈤、命給付未成年子女扶養費為非訟事件,不受原告聲明之拘束 者,僅以定其給付扶養費之方法(含扶養之程度)為限,其 請求金額如超過法院命給付者,即應於主文諭知駁回該超過 部分之請求,以明確裁判所生效力之範圍。使受不利裁判之 當事人得據以聲明不服,並利上級法院特定審判範圍及判斷 有無請求之變更、追加或反請求(最高法院105年度台簡抗 字第4號裁定意旨參照)。相對人應給付未成年子女之扶養 費、應給付聲請人乙○○代墊之扶養費,已如前述,則聲請人 2人逾此範圍之請求,則屬無據,應予駁回。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甲○○即未成年子女請求相對人自本裁定確 定之日起至其成年之日止,按月於每月5日前給付扶養費7,0 00元,並自本裁定確定時起,前述給付如有遲誤1 期履行者 ,其後之12期給付(含遲誤期),視為亦已到期。聲請人乙 ○○另依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相對人償還其代墊之未成 年子女扶養費152,880元部分,均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 範圍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125 條第2 項、第104 條第3 項,裁定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洪嘉蘭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書 記 官  曹瓊文

2025-01-15

CYDV-113-家親聲-127-20250115-1

司家聲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返還擔保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家聲字第452號 聲 請 人 邱OO 相 對 人 張OO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返還擔保金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於本院110年度存字第1811號擔保提存事件所提存之擔保 金新臺幣445,500元,准予返還。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訴訟終結後,供擔保人證明已定20日以上之期間,催告受 擔保利益人行使權利而未行使,或法院依供擔保人之聲請, 通知受擔保利益人於一定期間內行使權利並向法院為行使權 利之證明而未證明者,法院應依供擔保人之聲請,以裁定命 返還其提存物,民事訴訟法第104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 前開規定,於其他依法令供訴訟上之擔保者準用之,並為同 法第106條所明定。次按家事訴訟事件,除本法別有規定者 外,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亦為家事事件法第51條所明定 。又其所謂之「訴訟終結」,在准予停止執行所供擔保之情 形,即應係指強制執行法第18條所定據以停止執行之本案訴 訟終結。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與相對人間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 聲請人前遵本院110年度家聲字第222號民事裁定,為供擔保 聲請停止執行,以本院110年度存字第1811號擔保提存事件 提存445,500元在案。茲因本案訴訟業經和解成立而告終結 ,聲請人並以存證信函限期催告相對人即受擔保利益人行使 權利,相對人迄今仍未行使權利,為此聲請返還擔保金等語 。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聲請人提出本院110年 度家聲字第222號民事裁定、110年度存字第1811號提存書、 本院110年度家訴字第26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家上 易字第14號和解筆錄、本院民事執行處函等件影本、郵局存 證信函用紙及中華郵政掛號郵件回執正本等件為證,復經本 院依職權調閱相關卷宗查核無誤,並有本院查詢表查詢兩造 訴訟繫屬之查詢結果在卷為憑。從而,聲請人聲請返還如主 文所示之擔保金,與首揭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四、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並繳納裁判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家事法庭 司法事務官 陳品尚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2025-01-13

TYDV-113-司家聲-452-2025011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