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林書英

共找到 148 筆結果(第 91-100 筆)

台聲
最高法院

請求定地上權存續期間聲請核定第三審律師酬金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台聲字第1247號 聲 請 人 即被上訴人 祭祀公業法人新北市楊六賽 法定代理人 楊政信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即上訴人饒淑伊等間請求定地上權存續期 間事件(本院113年度台上字第895號),聲請核定第三審律師酬 金,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之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為新臺幣三萬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李 寶 堂 法官 吳 青 蓉 法官 賴 惠 慈 法官 林 慧 貞 法官 許 紋 華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林 書 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2024-12-11

TPSV-113-台聲-1247-20241211-1

台聲
最高法院

強制執行聲明異議聲請訴訟救助抗告聲請訴訟救助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台聲字第1224號 聲 請 人 華茂城企業有限公司 兼法定代理人 李坤鎔 上列聲請人因與苗栗縣政府稅務局間強制執行聲明異議事件,聲 請訴訟救助,對於中華民國113年7月31日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32號),提起抗告,而聲請訴訟救助,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按當事人因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聲請訴訟救助者,關於無資力 支出訴訟費用之事由,應提出可使法院信其主張為真實並能即時 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此觀民事訴訟法第109條第2項、第284 條之規定自明。上開規定,依強制執行法第30條之1規定,於強 制執行程序準用之。本件聲請人對於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3 年度聲字第132號裁定,提起抗告,而向本院聲請訴訟救助,然 未釋明其確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之信用,致無資力支出本件 訴訟費用。聲請人復未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新北分會申請 法律扶助,有該分會函可稽。揆諸前開說明,其所為聲請,即屬 不應准許。 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無理由。依強制執行法第30條之1,民事 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李 寶 堂 法官 許 紋 華 法官 賴 惠 慈 法官 林 慧 貞 法官 吳 青 蓉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林 書 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2024-12-11

TPSV-113-台聲-1224-20241211-1

台抗
最高法院

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924號 抗 告 人 劉文明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儲康寧等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聲請再 審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8月23日臺灣高等法院裁定(113年 度再抗字第13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必對於確定裁定始得聲請之,若其裁定並未確 定,則其聲請再審,即不得謂為合法。查原法院民國113年7 月17日113年度抗字第398號裁定,係得抗告之裁定,該裁定 於同年7月30日送達抗告人,抗告人於同年月31日提起抗告 ,有卷附送達證書及民事再抗告狀可稽。抗告人既已對上開 原法院之裁定提起抗告,該裁定即屬尚未確定,乃抗告人於 該裁定確定前對之聲請再審,自非合法,原法院以裁定駁回 其再審之聲請,經核於法並無不合。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 不當,聲明廢棄,非有理由。 二、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 1項、第449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李 寶 堂 法官 吳 青 蓉 法官 賴 惠 慈 法官 林 慧 貞 法官 許 紋 華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林 書 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2024-12-11

TPSV-113-台抗-924-20241211-1

台上
最高法院

請求履行契約等

最高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2030號 上 訴 人 楊永山 訴訟代理人 陳凱平律師 葉月雲律師 被 上訴 人 吳滄岳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履行契約等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6 月18日臺灣高等法院第二審判決(111年度重上字第601號),提 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除假執行部分外廢棄,發回臺灣高等法院。 理 由 本件被上訴人主張:上訴人於原判決附表(下稱附表)所示日期 ,向伊表示其所出售之茶葉為西元1970年生產之藍印鐵餅普洱茶 (下稱1970年藍印鐵餅茶),伊誤信為真,以每片新臺幣(下同 )2萬5000元價格買受354片(下稱系爭茶餅),因此交付價金或 以附表所示等價茶葉互易,成立附表所示之買賣及互易契約(下 稱系爭契約)。嗣伊於民國108年7月初始得知藍印鐵餅普洱茶只 有西元1950年份生產,不存在西元1970年份。兩造約定交易標的 自始客觀不存在,系爭契約無效,伊得依民法第247條第1項規定 ,請求上訴人賠償損害。又上訴人謊稱系爭茶葉為1970年藍印鐵 餅茶,以此獲利,違反善良風俗且侵害伊之財產權,加損害於伊 ,伊得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後段規定,請求上訴人賠償等 情。爰依民法第113條、第179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後段、第 213條第1項、第3項、第247條第1項規定,求為命上訴人給付820 萬2800元及加計法定遲延利息之判決。 上訴人則以:被上訴人與其配偶經營茶店多年,且試喝、檢驗系 爭茶餅後始購買,伊未表示系爭茶餅為1970年藍印鐵餅茶。被上 訴人倉庫內之茶餅無法證明為系爭茶餅,原審以倉庫內1片茶餅 依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調查取證,然雲南中茶 茶葉有限公司無鑑定人資格,且該調查取證回復書(下稱系爭回 復書)內容諸多疑義,不應採認其內容。又被上訴人主張之侵權 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已罹於時效,伊得拒絕賠償。再者,目前市 面販售與系爭茶餅相似之普洱茶,價格每片2萬8000元以上,遠 高於兩造交易之2萬5000元,被上訴人未受有損害等語,資為抗 辯。 原審廢棄第一審所為被上訴人敗訴之判決,改判如其上述聲明。 係以:兩造間有買賣及互易普洱茶餅之契約關係,依被上訴人提 出之流水帳(下稱系爭帳本),並佐以證人即被上訴人之配偶許 靜美之證言,足認兩造間成立系爭契約關係,被上訴人並已依附 表D欄所示方式交付對價予上訴人。兩造於111年11月21日至汐止 倉庫共同清點,確認現場存放圓形普洱茶茶餅6箱,共計372片, 茶餅外包裝相同,其上印有紅字體「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 外圈,中間印有紅色內圈,內圈中印有一綠字體「茶」,除少部 分散裝單片外,大部分均為一桶七片裝。上訴人出售之普洱茶, 與被上訴人存放汐止倉庫內之茶餅,種類、包裝外觀、方式相同 ,數量亦相差不遠,堪認系爭茶餅除少部分飲用、贈人或提供法 院外,其餘均放置於汐止倉庫。兩造間交易標的特定為「藍印鐵 餅」之普洱茶餅,參酌系爭帳本、許靜美及兩造間於108年7月8 日對話光碟、譯文,被上訴人主張兩造交易標的為1970年藍印鐵 餅茶等語,應為真正。經檢附系爭茶餅囑託法務部轉請大陸地區 最高人民法院協助司法調查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及藍印鐵餅 等事項,該院囑託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協助訊問雲南中茶茶葉有 限公司員工楊潤,及轉囑託雲南中茶茶葉有限公司、中國土產畜 產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鑑定產品。調查及鑑定結果認中國土產畜 產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原名為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其轄之 下關茶廠於西元1970年曾生產藍印鐵餅普洱茶,但該公司及雲南 中茶茶葉有限公司自西元1970年代以後,未再授權其下茶廠生產 藍印鐵餅,送檢之茶餅非藍印鐵餅茶正品,而係仿冒中茶牌西元 1950年代生產之茶餅,有系爭回復書、調查筆錄、鑑定報告等件 可稽。上訴人陳稱伊購買之普洱茶為西元1980年、1990年及2000 年代之茶葉云云,可見明知從未持有西元1970年生產之藍印鐵餅 普洱茶,卻佯稱為1970年藍印鐵餅茶,致被上訴人誤信為真,而 締結系爭契約,並交付價金512萬5000元,及附表D欄所示與372 萬5000元等值之茶葉,侵害被上訴人意思表示之形成自由,致其 受有損害,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負賠償責任,上訴人除 應賠償價金512萬5000元,被上訴人並得依民法第213條第3項規 定,請求上訴人賠償返還茶葉之必要費用372萬5000元,以代回 復原狀。準此,被上訴人得向上訴人請求賠償之金額共計885萬 元。再者,系爭契約最早成立時間為100年4月26日,被上訴人係 於108年間,方知悉系爭茶餅非1970年藍印鐵餅茶,同年7月8日 因上訴人表示其係出售1970年藍印鐵餅茶後,始確信受上訴人詐 欺。被上訴人於109年1月8日提起本件訴訟,請求權未罹於時效 。綜上,被上訴人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上訴人給 付820萬2800元本息,洵為正當,應予准許等詞,為其判斷之基 礎。 按取捨證據、認定事實固屬事實審法院之職權,惟法院為判決時 ,應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判斷事實之真偽,且 須合於論理、經驗及證據法則,否則其事實之認定,即屬違背法 令。查系爭帳本記載「2015,楊永山,陳升福元昌,換芸印,01 大葉」(見一審卷第67頁),並未記載數量;而證人許靜美證稱 2015年時,上訴人以藍印鐵餅與被上訴人換陳升福元昌西元2015 年茶葉及西元2001年大葉茶葉,伊印象中上訴人拿14片來換等語 (見原審卷第166頁),僅證稱該次交易之鐵餅茶為14片。原審 竟認定附表編號5所示,兩造於104年3月15日以系爭茶餅35片與 西元2015年陳升福元昌茶葉一批互易,核與卷存證據資料不符, 已有認定事實不憑證據之違法。次按負損害賠償責任者,除法律 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回復他方損害發生前之原狀,民 法第213條第1項定有明文。回復原狀雖然可能,惟對債權人可能 緩不濟急,或不能符合債權人之意願時,債權人得依同法條第3 項規定,請求支付回復原狀所必要之費用以代回復原狀,逕請求 為金錢給付,但此時之金錢給付係代替原狀之回復,應以回復原 狀所必要者為限。查上訴人佯稱系爭茶餅為1970年藍印鐵餅茶, 致被上訴人誤信為真,締結系爭契約,交付價金512萬5000元, 及附表D欄所示與372萬5000元等值之茶葉與之互易,應負損害賠 償責任等,為原審認定之事實。而附表編號3、4、5互易之茶葉 ,即西元1999年孟海竹筒茶、西元2001年易武野生茶、西元2011 年陳升號普洱茶、西元2015年陳升福元昌茶葉等,倘得自市場上 購入相同種類、數量返還以回復原狀,被上訴人請求回復原狀之 必要費用,應以購入該等茶葉數量所需費用為準。原審未調查此 必要費用,逕以系爭茶餅每片2萬5000元計算互易部分回復原狀 費用,亦嫌速斷。末按損害賠償,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 定外,應以填補債權人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為限,民法第216條 第1項定有明文。同一事實,一方使債權人受有損害,一方又使 債權人受有利益者,應於所受損害內,扣抵所受之利益,必其損 益相抵結果尚有損害者,始應由債務人負賠償責任,此觀民法第 216條之1規定自明。上訴人抗辯市面上販售與系爭茶葉相似之普 洱茶,價格為每片2萬8000元以上,被上訴人就每片茶葉所得利 益逾2萬5000元云云,並提出公證書及網頁資料為證(見原審卷 第631至633、643至647、699、700頁),攸關被上訴人得否向上 訴人請求損害賠償及其數額,係屬重要之防禦方法,乃原審未於 理由項下說明其取捨之理由,復未於損害額中扣除系爭茶葉之利 益,並有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 ,求予廢棄,非無理由。 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第 478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李 寶 堂 法官 許 紋 華 法官 賴 惠 慈 法官 林 慧 貞 法官 吳 青 蓉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林 書 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2024-12-11

TPSV-113-台上-2030-20241211-1

台上
最高法院

請求確認抵押權不存在等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台上字第2004號 上 訴 人 賴炳煌 王正源 林慧柔 林寬柔 陳惠玉 張浩翔 張詠嵐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洪俊誠律師 洪翰今律師 被 上訴 人 劉年來 法定代理人 劉秋漢 訴訟代理人 陳怡成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抵押權不存在等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 國113年6月26日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第二審判決(111年度重 上字第250號),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三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按上訴第三審法院,非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又 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且提起上訴,上訴 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 暨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依民事訴訟法第46 9條之1規定提起上訴者,並應具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 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 另第三審法院應於上訴聲明範圍內,依上訴理由調查之。同法第 467條、第468條、第470條第2項、第475條本文各定有明文。是 當事人提起上訴,如依同法第469條規定,以原判決有所列各款 情形之當然違背法令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該判決 有合於各該條款規定情形之具體內容,及係依何訴訟資料合於該 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如依同法第469條之1規定,以原判決有前 條以外其他不適用法規或適用法規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 由書應表明該判決所違背之法令條項,或有關司法院大法官解釋 、憲法法庭裁判,或成文法以外之習慣或法理等及其具體內容, 暨係依何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並具體敘述為從 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原 則上重要性之理由。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上述方法表明,或其 所表明者與上開法條規定不合時,即難認為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 ,其上訴自非合法。另第三審法院就未經表明於上訴狀或理由書 之事項,除有民事訴訟法第475條但書情形外,亦不調查審認。 本件上訴人對於原判決提起上訴,雖以該判決違背法令為由,惟 核其上訴理由狀所載內容,係就原審認定:臺中市○○區○○段188 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為被上訴人所有,該土地有在民國10 9年4月16日登記之本金最高限額新臺幣(下同)1200萬元、抵押 權人為上訴人賴炳煌、王正源、林慧柔、林寛柔,及陳惠玉、張 浩翔、張詠嵐之被繼承人張添新,債務人為被上訴人及訴外人劉 昭助之抵押權(下稱系爭抵押權)。惟被上訴人於103年左右開 始出現記憶及智力退化現象,105年領有中度身心障礙證明,110 年領有重度身心障礙證明,同年11月11日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0 年度監宣字第580號裁定宣告為受監護宣告人,並選定劉秋漢為 監護人。依光田醫療社團法人光田綜合醫院(下稱光田醫院)病 歷紀錄、神經心理衡鑑報告、臺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鑑定書、補充 鑑定書及再次補充鑑定書,並佐以代書陳麗文之證言,堪認被上 訴人於105年6月7日經光田醫院診斷為阿茲海默症,於109年其意 思自由恢復至可獨立處理財務之可能性低。被上訴人於109年4月 16日簽訂系爭抵押權設定契約書,及於票據號碼000000000號、 發票日為109年4月23日、票面金額800萬元本票(下稱系爭本票) 之發票人處簽名時,確屬意識障礙,無法理解並為有效之意思表 示,所為之意思表示無效。從而,被上訴人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 中段規定,請求確認系爭土地設定之系爭抵押權,系爭本票債權 對被上訴人均不存在,及上訴人應塗銷系爭抵押權登記,為有理 由等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指摘其為不當,並就原審 所為論斷,泛言未論斷、論斷矛盾或論斷違法,而非表明該判決 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 體事實,並具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 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難認其已合法表明 上訴理由。依首揭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末查,調查證據 之方法,法院原可衡情取捨,不受當事人請求拘束。原審就被上 訴人設定系爭抵押權及簽發系爭本票時,確屬意識障礙,無法理 解並為有效之意思表示,所為之意思表示無效,已得堅強心證, 並詳述心證之所由得,及被上訴人之子劉昭助於刑事偵查中之陳 述,不足為有利上訴人認定之理由,且已說明兩造其餘攻擊或防 禦方法及所用之證據,經審酌後,不足影響判決結果,而未依上 訴人之聲請訊問劉昭助,並無未調查證據及理由不備之違法,附 此敘明。 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444條 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李 寶 堂 法官 許 紋 華 法官 賴 惠 慈 法官 林 慧 貞 法官 吳 青 蓉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林 書 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2024-12-11

TPSV-113-台上-2004-20241211-1

台簡上
最高法院

請求給付管理費

最高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台簡上字第51號 上 訴 人 林韋伶 訴訟代理人 傅文民律師 被 上訴 人 東方麒麟大廈管理委員會 法定代理人 高豐祥 訴訟代理人 吳家維律師 沈元楷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管理費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9 月20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第二審判決(111年度簡上字第568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駁回上訴人其餘上訴及該訴訟費用部分廢棄,發回臺 灣臺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本件被上訴人之法定代理人已變更為高豐祥,其具狀聲明承 受訴訟,核無不合,先予敘明。 二、被上訴人主張:上訴人自民國95年5月12日起至110年3月16 日止,為東方麒麟大廈社區(下稱系爭社區)門牌號碼○○市 ○○區○○街000號、178號B2及180號B2建物之區分所有權人(上 訴人於110年3月17日,將上開建物信託登記於第二審共同上 訴人中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名下),依系爭社區管理規約( 下稱系爭規約)第13條第2項約定,應按月給付以每坪新臺 幣(下同)55元計算即2萬169元管理費,其自105年6月起至 110年3月16日止,應繳納管理費總額為116萬43元;上訴人 自95年5月12日起迄今為系爭社區門牌號碼同上街182號B2建 物之區分所有權人,扣除系爭社區警衛室(下稱警衛室)占用 之13平方公尺,每月應給付之管理費為4萬2,704元,其自10 5年6月起至111年4月止,應繳納之管理費總額為303萬1,984 元;扣除上訴人於105年9月8日、105年9月29日繳納之7萬7, 000元,尚積欠管理費411萬5,027元。伊已於110年6月25日 催告上訴人給付,然未獲置理,爰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1 條規定、系爭規約第13條第2項約定,求為命上訴人給付411 萬5,027元本息之判決(未繫屬於本院者,不另贅述)。 三、上訴人則以:伊與被上訴人曾於97年6月17日達成協議(下稱 系爭協議),伊每月每坪應給付之管理費為25.8元。警衛室 長期無權占用伊所有182號B2建物面積13平方公尺,依民法 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79條規定,被上訴人應賠償或返還 伊自105年6月起至111年4月止,所受相當於租金之損害或不 當得利共37萬6,300元。又被上訴人疏於維護公共設施之防 水措施,致182號B2、178號B2及180號B2建物(下合稱系爭建 物)內部牆壁、天花板,長期遭滲漏水嚴重侵蝕而多處產生 剝落、發霉,甚至因受潮發臭,致伊自95年起即不能正常使 用作為商場之面積約達500坪,而持續遭受相當於租金之財 產上損害(下稱系爭漏水損害),被上訴人應依民法第184條 第1項前段負損害賠償責任。以每月每坪租金500元計算,伊 自105年6月起至109年12月止,所受損害金額共1,375萬元, 爰以其中1,275萬元債權及上開37萬6,300元債權,與被上訴 人請求之上開管理費為抵銷等語,資為抗辯。 四、原審維持第一審所為關於命上訴人給付373萬8,727元本息部 分之判決,駁回上訴人之其餘上訴,係以:系爭社區之管理 費收取標準,應依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之,除經特別授權管 理委員會決定外,非得由管理委員會逕與個別區分所有權人 協議收費標準,是系爭協議對全體區分所有權人不生效力。 上訴人自105年6月起至110年3月16日止,就182號、178號B2 及180號B2建物應繳納之管理費為116萬43元;自105年6月起 至111年4月止,就182號B2建物應繳納之管理費為303萬1,98 4元;扣除上訴人於105年9月8日、105年9月29日繳納之7萬7 ,000元,尚積欠管理費411萬5,027元,是被上訴人請求上訴 人給付411萬5,027元部分,即屬有據。警衛室占用182號B2 建物面積13平方公尺部分,為上訴人之專有部分,被上訴人 未能證明該專有部分已約定共用,上訴人自得請求返還該占 用部分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參酌鄰近房屋於111年3月間 之實價登錄紀錄,上訴人抗辯被上訴人應返還自105年6月起 至111年4月止,按每月5,300元計算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3 7萬6,300元,並以之與被上訴人之上開債權抵銷,亦屬有據 。上訴人於110年11月30日具狀就系爭漏水損害(主張損害期 間為108年1月起至110年12月止)600萬元為抵銷抗辯,被上 訴人於同年12月2日收受該份書狀,嗣上訴人於111年8月10 日具狀變更抵銷之金額為1,375萬元(主張損害期間為105年6 月起至109年12月止),惟其主張108年12月2日以前之損害部 分,即令屬實,其請求權已罹於2年時效,被上訴人並為時 效抗辯,是上訴人就該部分抵銷之抗辯,自屬無據。又上訴 人曾將182號、182號B2出租予訴外人陳柏廷(另將178號B2及 180號B2建物附送使用),約定租期為108年1月24日至111年1 月23日,嗣雙方雖於109年9月2日提前合意終止租約,惟上 開建物在租賃期間既交由陳柏廷使用,足認並無因漏水而無 法使用之情形,亦難徒以有合意提前終止之情事,即認係因 系爭建物漏水所致,是上訴人抗辯被上訴人應賠償系爭漏水 損害1,375萬元,並以其中1,275萬元債權為抵銷,均屬無據 。從而,經抵銷後,上訴人尚應給付之管理費為373萬8,727 元。被上訴人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1條規定、系爭規約第 13條第2項約定,請求上訴人給付373萬8,727元本息,為有 理由,應予准許等詞,為其判斷之基礎。 五、按債之請求權雖經時效而消滅,如在時效未完成前,其債務 已適於抵銷者,亦得為抵銷,民法第337條定有明文。又被 告對於原告起訴主張之請求,提出抵銷之抗辯,祇須其對於 原告確有已備抵銷要件之債權即可,非必俟該債權經判決確 定後始得主張抵銷。查上訴人對於被上訴人負有自105年6月 起至110年3月16日止,就182號、178號B2及180號B2建物之 管理費債務116萬43元;自105年6月起至111年4月止,就182 號B2建物之管理費債務303萬1,984元,上訴人則提出以系爭 漏水損害之損害賠償債權(損害期間為105年6月起至109年12 月止),與上開債務為抵銷抗辯,惟其中108年12月2日以前 之損害部分,即令屬實,其請求權已罹於2年時效,為原審 認定之事實。果爾,倘上訴人對於被上訴人此部分之損害賠 償債權存在,則在時效未完成前,上訴人該損害賠償債權, 與上開管理費債務,如已適於抵銷者,即非不得抵銷。原審 未詳予推求,逕以時效完成為由,駁回上訴人此部分抵銷之 抗辯,自有錯誤適用民法第337條規定之違法。而上訴人於1 08年12月2日以前究有無損害賠償債權存在,攸關上訴人得 否為抵銷之抗辯及抵銷之範圍,尚待釐清,則原審關於命上 訴人為給付部分,自無從維持。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關己 不利部分適用法規顯有錯誤,求予廢棄,非無理由。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第 2項、第477條第1項、第478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4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李 寶 堂 法官 吳 青 蓉 法官 賴 惠 慈 法官 林 慧 貞 法官 許 紋 華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林 書 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2024-12-04

TPSV-112-台簡上-51-20241204-1

台上
最高法院

請求確認優先購買權存在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台上字第1393號 上 訴 人 曾天錫 訴訟代理人 黃小舫律師 被 上訴 人 張文壹 訴訟代理人 林靜如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優先購買權存在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 國113年2月27日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第二審判決(112年度重 上字第89號),提起一部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三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上訴第三審法院,非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 ;又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且提起上 訴,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 其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 依民事訴訟法第469條之1規定提起上訴者,並應具體敘述為 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 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另第三審法院應於上訴聲明之範 圍內,依上訴理由調查之。同法第467條、第468條、第470 條第2項、第475條本文分別定有明文。是當事人提起上訴, 如依同法第469條規定,以原判決有所列各款情形之當然違 背法令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該判決有合於各 該條款規定情形之具體內容,及係依何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 法令之具體事實;如依同法第469條之1規定,以原判決有前 條以外其他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 由書應表明該判決所違背之法令條項,或有關司法院大法官 解釋或憲法法庭裁判,或成文法以外之習慣或法理、法則等 及其具體內容,暨係依何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 實,並具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 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上訴狀或理由 書如未依上述方法表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法條規定不合 時,即難認為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其上訴自非合法。另第 三審法院就未經表明於上訴狀或理由書之事項,除有民事訴 訟法第475條但書情形外,亦不調查審認。 二、本件上訴人對於原判決提起一部上訴,雖以該部分判決違背 法令為由,惟核其上訴理由狀所載內容,係就原審取捨證據 、認定事實、適用法律之職權行使所論斷:改制前高雄縣○○ 鄉○○段705地號土地(重測前為同鄉○○○段1546之7地號土地, 嗣分割出705-1、705-2、705-3、705-4地號土地,下稱原70 5地號土地)係曾張錦霞於民國54年5月14日向訴外人王連生 購買,並於56年11月27日出售予訴外人即上訴人之父曾慶煌 ,嗣於76年12月8日以買賣為原因登記訴外人洪兆華為所有 權人;被上訴人於97年4月24日聲請拍賣705、705-1、同段7 08地號土地,並於98年3月11日聲明承受而取得各該土地所 有權之事實,為兩造所不爭執。依上訴人於另件執行程序中 提出之異議狀記載,其自承坐落原705地號土地上門牌編號 高雄市○○區○○○路000號房屋(下稱系爭建物)為曾慶煌所有, 其係於71年1月30日經由協議,與曾慶煌等人共有系爭建物 ,則曾慶煌於76年間將原705地號土地所有權讓與洪兆華時 ,上訴人已為系爭建物之事實上處分權人,即與洪兆華間存 在法定租賃關係。惟被上訴人前訴請上訴人拆除系爭建物( 案列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1年度訴字第1157號),經法院會同 兩造履勘現場,發現系爭建物已廢棄無人居住,建物外牆剝 落,堆放老舊傢俱及其他廢棄雜物,落葉雜草叢生等情,且 系爭建物為加強磚造房屋,耐用年數為35年,自56年1月起 課房屋稅迄今,已超過該耐用年數,是依系爭建物之客觀情 形,非屬可繼續使用狀態,上訴人援引民法第425條之1,本 院48年台上字第1457號判決先例,主張其具有法定租賃權人 地位,亦無足取。從而,上訴人依土地法第104條第1項規定 ,請求確認其就705、705-1地號土地其中面積932平方公尺 之土地有優先購買權存在,不應准許等情,指摘其為不當, 並就原審已論斷或其他於判決結果無影響者,泛言未論斷或 論斷矛盾,違背論理法則、經驗法則,而非表明該部分判決 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 之具體事實,亦未具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 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難 認其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依首揭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 法。末查,證據調查原由審理事實之法院衡情裁量,若認事 實明瞭,自可即行裁判,毋庸再為調查。原審已敘明毋須通 知證人曾激瑞到庭之理由,並說明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 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核與本件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再 逐一論列,尚無不合,附此敘明。 三、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481條、第444 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4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李 寶 堂 法官 吳 青 蓉 法官 賴 惠 慈 法官 林 慧 貞 法官 許 紋 華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林 書 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2024-12-04

TPSV-113-台上-1393-20241204-1

台上
最高法院

請求分割遺產

最高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2361號 上 訴 人 詹穎采 訴訟代理人 韓國銓律師 被 上訴 人 詹資富 詹碧月 詹雁惠 詹錦容 詹閔淳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6月14日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第二審判決(111年度家上字第144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廢棄,發回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理 由 一、本件上訴人主張:兩造為被繼承人詹良吉、詹方慧美(分別 於民國86年7月9日、92年6月27日死亡,下稱詹良吉等2人) 之法定繼承人,應繼分各6分之1。詹良吉遺有如原判決附表 (下稱附表)㈠編號1至15及附表㈡所示遺產;詹方慧美遺有如 附表㈠編號16至67及附表㈢編號3至20所示遺產。因詹良吉等2 人於生前曾贈與被上訴人詹錦容、詹資富、詹碧月如附表㈣ 所示不動產,為特種贈與,自應歸扣。又詹資富侵占詹良吉 其他數量不詳之原木家具;詹錦容侵占詹方慧美在合作金庫 商業銀行保管箱(下稱保管箱)內之金條或金幣各1個,均屬 遺產。另被繼承人詹秀春(即詹良吉之母)於100年7月29日死 亡,兩造均為詹秀春之代位繼承人。詹秀春於生前曾贈與詹 資富新臺幣(下同)200萬元,應予歸扣。詹資富因保管詹秀 春之郵局存摺及印鑑,而侵占帳戶內之存款19萬5,495元, 應返還全體繼承人。爰依民法第1164條規定,請求分割詹良 吉等2人及詹秀春之遺產等語。 二、詹資富則以:除附表㈡所示之原木物件外,詹良吉並未留下 其他原木家具,且附表㈡所示之物,已由詹良吉生前贈與伊 ,並非詹良吉之遺產,詹錦容曾於86年4月間向詹良吉借款1 00萬元,尚未清償,此一債權應列入遺產,附表㈣編號2所示 不動產,係詹良吉等2人於76年間贈與,當時伊在金門服兵 役,並非因結婚而贈與,因伊為長孫,故詹秀春於71、84年 間各贈與伊100萬元,而伊係86年間結婚,上開金錢亦非特 種贈與,均不應歸扣,至伊所領取詹秀春郵局帳戶內金錢, 扣除喪葬費、醫療費、養護費外,所餘款項已均分予其他繼 承人等語;詹錦容則以:伊保管詹方慧美之保管箱鑰匙期間 ,僅短少附表㈢編號3之金條1條,伊願意以34萬元理賠,除 此之外,保管箱內之財物並無短少,伊否認曾向詹良吉借款 100萬元,附表㈣編號1所示不動產,係伊19歲時受贈,並非 特種贈與,附表㈡之原木物件係詹良吉之遺產,並未贈與詹 資富等語;詹碧月則以:伊並未結婚,詹良吉等2人贈與附 表㈣編號3所示不動產予伊,係其2人之財務規劃,與特種贈 與無關,附表㈡之原木物件係詹良吉之遺產,並未贈與詹資 富,伊並未聽聞詹錦容曾借款100萬元一事等語;被上訴人 詹雁惠則以:附表㈡之原木物件係詹良吉之遺產,並未贈與 詹資富,伊並未聽聞詹錦容曾借款100萬元一事等語;被上 訴人詹閔淳則以:詹秀春生前曾以詹資富名義辦理200萬元 之定存,後來詹資富就解約,將定存領走。至於附表㈡之原 木物件係詹良吉之遺產,並未贈與詹資富,伊亦未聽聞詹錦 容曾借款100萬元一事等語,資為抗辯。 三、原審廢棄第一審所為分割詹良吉等2人遺產之判決,改判就 其2人附表㈠、㈡、㈢所示遺產按各該表「分割方法」欄所示為 分割,係以:兩造為詹良吉等2人之繼承人,應繼分均為6分 之1,附表㈠編號1至15為詹良吉之遺產、編號16至67及附表㈢ 編號3至19為詹方慧美之遺產,詹閔淳曾收受詹良吉等2人特 種贈與100萬元,詹錦容、詹資富、詹碧月各自詹良吉等2人 受贈如附表㈣所示不動產等情,為兩造所不爭執。綜合兩造 之陳述、證人梁靜怡、梁清吉、何錫妹之證詞,及卷附保管 箱清點明細、保管箱財產清冊、家具照片、LINE對話紀錄等 件,相互以參,附表㈡所示原木物件,並非詹良吉於生前贈 與詹資富,應屬詹良吉之遺產,此外,則無從認定尚有其他 原木家具遭詹資富侵占或保管箱內另存放其他金幣,亦無法 證明詹錦容曾向詹良吉借貸100萬元。又詹錦容、詹資富、 詹碧月受贈自詹良吉等2人如附表㈣所示不動產,與其等結婚 、分居或營業無涉,均非特種贈與,上訴人主張將各該不動 產之價額予以歸扣,並不足採。爰審酌詹良吉等2人遺產之 性質、經濟效用及全體共有人間之利益及公平,以及詹閔淳 於詹良吉生前受特種贈與100萬元、上訴人代墊繼承必要費 用7,176元(詹碧月、詹雁惠已各按6分之1支付上訴人)等情 ,酌定詹良吉等2人如附表㈠、㈡、㈢所示遺產分割方法如各該 表「分割方法」欄所示。至於上訴人請求分割詹秀春遺產部 分,因詹秀春係於71年、84年間各贈與詹資富100萬元,為 兩造所不爭執,詹資富則於86年11月15日結婚,自難認詹秀 春係因其結婚而贈與金錢,上訴人復無法證明詹秀春係基於 分居或營業之原因而贈與,其主張應將上開200萬元予以歸 扣,自屬無據。上訴人雖復主張詹資富於詹秀春死亡前提領 其郵局帳戶內存款共計86萬9,000元,於扣除其生前之醫療 費用、喪葬費後,尚餘19萬5,495元不知去向等語,惟上開 款項既由詹資富於詹秀春生前所提領,不無承詹秀春之意而 提領,並作為其花費,且參酌詹秀春死亡時,尚遺有郵局活 期存款7,506元(已結清)及定期存款100萬元(兩造已協議分 割),倘詹資富有侵占意圖,豈有留下上開存款之理,上訴 人就此部分舉證不足,自無足採。從而,詹秀春已無遺產可 待分割等詞,為其判斷之基礎。 四、本院之判斷 ㈠、按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承受被繼承人 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但權利、義務專屬於被繼承人本 身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148條第1項定有明文。是遺產分 割前,因遺產所生之收益、負擔,均為遺產之一部分,自為 分割之標的。查原審認定附表㈠編號66所示債權即詹資富所 保管之不動產【包括附表㈠編號7、10、11所示不動產】所生 租金孳息158萬8,000元為遺產範圍,係兩造不爭執之事實。 惟上訴人提起第二審上訴,就上開租金孳息債權係主張292 萬8,000元,並針對其中附表㈠編號7所示房屋租金部分,主 張計算區間自98年8月起至112年4月止(見原審卷第189頁), 似與其在第一審程序主張該房屋租金之計算區間自98年8月 起至111年6月止(見一審訴字卷四第355、447頁),請求分割 之遺產範圍有所擴張。且原審受命法官於整理並協議簡化之 爭執或不爭執事項【含原判決所列不爭執事項第3點,即詹 方慧美現存之遺產如附表㈠編號16至67,及附表㈢編號3至19 】時,請兩造當事人簽名確認,惟上訴人並未簽名確認同意 (見原審卷第246至248頁)。原審未遑詳查,逕認上訴人就附 表㈠編號66所示租金孳息為158萬8,000元未予爭執,並據以 認定此部分之遺產範圍,於法自有未合。 ㈡、次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且法院認定事實應憑 證據,其認定倘與卷內資料不符者,或違反論理法則、經驗 法則,其事實之認定即屬違背法令,此觀同法第222條第1項 、第3項規定自明。查上訴人主張詹資富於詹秀春死亡前提 領其郵局帳戶內存款共計86萬9,000元,於扣除其生前之醫 療費用、喪葬費後,尚餘19萬5,495元不知去向等語(見原審 卷第199頁)。詹資富則抗辯伊所領取詹秀春郵局帳戶的金錢 ,於扣除喪葬費等必要支出外,所餘金額已均分給其他繼承 人等語,但為詹錦容、詹碧月、詹閔淳當場否認(見原審卷 第250頁)。似此情形,即應由詹資富就其上開所陳有利於己 之事實負舉證責任。乃原審竟認應由上訴人就詹資富所領取 詹秀春存款之流向負舉證責任,進而以其不能證明詹資富有 侵占之事實,而為不利於上訴人之判斷,自有違舉證責任分 配之原則。其次,詹資富係於86年11月15日結婚,為原審認 定之事實。上訴人並主張詹秀春於86年間為資助詹資富購買 結婚新房而贈與其200萬元,屬特別贈與,應予歸扣等語(見 一審訴字卷三第421頁;原審卷第171、177頁)。詹資富則抗 辯詹秀春係於71、84年間各贈與伊100萬元等語(見原審卷第 121頁),顯與上訴人之主張相異。原審率將詹資富之抗辯列 為兩造不爭執事項(第9點),並據為不利於上訴人之認定, 亦有認定事實不憑證據之違法。 ㈢、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廢棄,非無理由。末 查,上訴人係就第一審判決敗訴部分全部上訴,包含其請求 分割詹秀春遺產部分(見原審卷第7至9、153至155、175至17 6頁),原判決於理由項下,亦就上訴人請求分割詹秀春遺產 部分有否理由加以審認,惟原判決主文就上開部分似未記載 ,是否脫漏?案經發回,應併注意及之。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 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第478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李 寶 堂 法官 吳 青 蓉 法官 賴 惠 慈 法官 林 慧 貞 法官 許 紋 華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林 書 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2024-11-27

TPSV-112-台上-2361-20241127-1

台抗
最高法院

請求所有權移轉登記(核定訴訟標的價額)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846號 抗 告 人 黃聰霖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黃文章等間請求所有權移轉登記(核定訴 訟標的價額)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3日臺灣高等法院高雄 分院裁定(109年度上字第151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確認派下權存在與否事件,其訴訟標的價額之核定,應依 祭祀公業之總財產價額中訟爭派下權所占之比例,計算其價 額。故請求確認被告派下權不存在,其訴訟標的係否認被告 所主張對於祭祀公業之權利,關於訴訟標的之價額,即應依 被告所主張祭祀公業之總財產價額中訟爭派下權所占之比例 ,計算其價額。又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者,其價額合併計算 之,此觀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1項前段規定自明。本件抗 告人在原法院變更聲明,請求㈠確認相對人黃鶴、黃嘉祥、 黃春發、黃春來、黃文章、黃文雄、黃文華、黃文昌、黃建 成、黃建霖、黃建仁、黃明揚、黃友仁(下稱黃鶴等13人) 對於祭祀公業黃仲公之派下權不存在。㈡確認原法院102年度 上字第212號返還土地事件(下稱212號事件)於民國102年10 月16日成立之訴訟上和解(下稱系爭和解)無效。㈢相對人應 共同給付新臺幣(下同)18萬5,999元本息。㈣相對人謝振豐 、劉盧恆味應分別給付77萬4,667元、154萬9,333元各本息 。原法院以109年度上字第151號判決(下稱151號判決)駁回 其變更之訴。抗告人不服,對之提起第三審上訴。原法院以 :抗告人請求確認黃鶴等13人對於祭祀公業黃仲公之派下權 不存在部分,按祭祀公業黃仲公之財產即坐落屏東縣○○鎮○○ 段532、532-1、532-2地號土地面積×公告土地現值×黃鶴等1 3人之派下權比例計算,此部分訴訟標的價額為349萬8,095 元;請求系爭和解無效部分,其訴訟標的價額按212號事件 之訴訟標的價額288萬6,307元定之,合併抗告人請求之上開 ㈢、㈣金額,核定抗告人上訴第三審之訴訟標的價額為889萬4 ,401元,並命抗告人補繳第三審裁判費13萬3,665元,經核 於法並無違誤。抗告論旨,徒以對151號判決不服之理由, 指摘原裁定此部分不當,聲明廢棄,非有理由。 二、另按訴訟程序進行中所為之裁定,除別有規定外,不得抗告 ,民事訴訟法第483條定有明文。原裁定併命抗告人補正律 師為訴訟代理人部分,係訴訟程序進行中所為之裁定,抗告 人對之提起抗告,自非合法。 三、據上論結,本件抗告一部為無理由,一部為不合法。依民事 訴訟法第第495條之1第1項、第444條第1項、第449條第1項 、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李 寶 堂 法官 吳 青 蓉 法官 賴 惠 慈 法官 林 慧 貞 法官 許 紋 華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林 書 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2024-11-27

TPSV-113-台抗-846-20241127-1

台抗
最高法院

租佃爭議(核定訴訟標的價額)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866號 抗 告 人 林蔡鳳珠 林 信 文 林 怡 渼 林 靜 怡 林 育 彥 林 文 澤 林 怡 君 林 建 長 林 藏 如 林 美 華 王林麗卿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蘇煥智律師 張鴻翊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林麗雅等間租佃爭議(核定訴訟標的價額) 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19日臺灣高等法院裁定(111年度 上字第873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廢棄。 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新臺幣二千六百二十一萬二千八百四十 八元。 相對人應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十日內補繳第一審裁判費新臺幣二 十四萬二千七百三十六元。 抗告人應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十日內補繳第二審及第三審裁判費 各新臺幣三十六萬四千一百零四元。 抗告訴訟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件相對人為原裁定附表(下稱附表)所示地號土地(下稱 系爭土地)之共有人,以抗告人為被告,請求:㈠確認兩造 間就新北市私有耕地租約鶯三字第509、510號之耕地三七五 租賃契約(下稱系爭租約)不存在。㈡抗告人林蔡鳳珠、林建 長、林信文、林怡渼、林建和(民國111年9月14日死亡,由 林建長及抗告人王林麗卿、林藏如、林美華承受訴訟)、林 育彥、林靜怡、林怡君應將附表編號10之218(1)地號土地 面積232.88平方公尺、編號12之218(3)地號土地面積69.2 9平方公尺、編號13之218(4)地號土地面積113.26平方公 尺之地上物拆除,並將所占用之土地騰空遷讓返還相對人及 其他共有人。㈢抗告人林文澤應將附表編號14之218(5)地 號土地面積129.70平方公尺、編號15之218(6)地號土地面 積287.27平方公尺之地上物拆除,並將所占用之土地騰空遷 讓返還相對人及其他共有人。㈣抗告人應將附表編號1之155 (1)地號土地面積1771.64平方公尺、編號2之156(1)地 號土地面積3614.96平方公尺、編號3之160(1)地號土地面 積3333.04平方公尺、編號4之161(1)地號土地面積2457.7 0平方公尺、編號5之212(1)地號土地面積1121.42平方公 尺、編號6之213(1)地號土地面積437.69平方公尺、編號7 之214(1)地號土地面積394.08平方公尺、編號8之214(2 )地號土地面積939.59平方公尺、編號9之215地號土地面積 1156.70平方公尺、編號11之218(2)地號土地面積28.29平 方公尺、編號16之218(7)地號土地面積25.78平方公尺、 編號17之218(8)地號土地面積52.75平方公尺、編號18之2 18(9)地號土地面積2125.43平方公尺、編號19之218(10 )地號土地面積405.85平方公尺、編號20之218(11)地號 土地面積347.54平方公尺、編號21之219(1)地號土地面積 59.91平方公尺、編號22之219(2)地號土地面積107.22平 方公尺、編號23之220(1)地號土地面積46.08平方公尺、 編號24之220(2)地號土地面積33.47平方公尺騰空遷讓返 還相對人及其他共有人。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判決抗告人敗 訴,其等對之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法院判決駁回其等上訴 ,抗告人不服,提起第三審上訴。原法院以:相對人曾向新 北市政府耕地租佃委員會申請調處,惟經該府以系爭租約業 經○○市○○區公所公告註銷在案,且承租人未對註銷有意見或 申請續訂,無從依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26條規定辦理租佃 爭議調處,故本件係由相對人逕行起訴,非由新北市政府耕 地租佃委員會移送法院,不能免徵裁判費。相對人係以一訴 主張數項標的,訴訟目的同一,均為返還系爭土地,其訴訟 標的價額,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2項、第77條之2第1項 規定,應以起訴時系爭土地之交易價額為準。依相對人起訴 時系爭土地公告現值計算,核定本件訴訟標的價額為新臺幣 (下同)2,612萬2,848元,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24萬1,944 元,第二、三審裁判費各36萬2,916元,因兩造均未繳納, 爰裁定限期命兩造如數補繳。抗告人不服,對之提起抗告。 二、按耕地租佃爭議事件,須因當事人不服直轄市或縣(市)政 府耕地租佃委員會調處,而由該耕地租佃委員會移送司法機 關,始免收裁判費用,此觀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26條第1 項規定即明。本件既係由相對人逕行起訴,依上開規定,即 無由免徵裁判費用。查附表編號1所示新北市○○區○○段155(1 )地號土地,相對人請求返還之占用面積為1771.64平方公尺 (附表編號1誤載占用面積為1711.64平方公尺),依此計算系 爭土地於起訴時之公告現值,其訴訟標的價額應為2,621萬2 ,848元,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24萬2,736元,第二、三審裁 判費各36萬4,104元。乃原法院未察,核定訴訟標的價額為2 ,612萬2,848元,即有可議。抗告論旨,指摘原裁定關於核 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為不當,聲明廢棄,非無理由。次按當 事人對於法院核定訴訟標的價額之裁定提起抗告,關於命補 繳裁判費部分,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此觀民事訴訟法第77 條之1第4項後段規定自明。原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 分,既有未當,其命補繳裁判費部分自應併予廢棄,爰裁定 如主文第2至4項所示。末按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法院職權, 無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至本院108年度台上大字第2 470號裁定意旨,係就與本件不同之事實或法律問題闡述法 律見解,抗告人將之比附援引,不無誤會。均附此敘明。 三、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92條、第9 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李 寶 堂 法官 吳 青 蓉 法官 賴 惠 慈 法官 林 慧 貞 法官 許 紋 華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林 書 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2024-11-27

TPSV-113-台抗-866-202411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