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請准許提起自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自字第31號
聲 請 人
即 告訴人 張林秀霞
代 理 人 易帥君律師
賴嘉斌律師
鄭思婕律師
被 告 黃郁文
上列聲請人即告訴人因被告涉犯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檢察署
臺中檢察分署檢察長中華民國113年2月21日所為113年度上聲議
字第584號駁回再議之處分(原不起訴處分案號:臺灣臺中地方
檢察署檢察官112年度偵續字第260號),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告訴人不服前條上級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認再議為無
理由之駁回處分者,得於接受處分書後10日內委任律師提出
理由狀,向該管第一審法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法院認准許
提起自訴之聲請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駁回之,刑事訴訟法
第258條之1第1項、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查
本件聲請人即告訴人張林秀霞以被告黃郁文涉犯三人以上共
同詐欺取財罪嫌,向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提出告訴,
經該署檢察官於民國113年1月4日以112年度偵續字第260號
為不起訴處分後,聲請人不服,聲請再議,經臺灣高等檢察
署臺中檢察分署檢察長於113年2月21日以113年度上聲議字
第584號處分書駁回再議,該處分書於113年2月26日送達予
聲請人及其送達代收人蕭琬璇,嗣聲請人於113年3月4日委
任律師向本院提出本件聲請,並未逾越法定異議期間等情,
業經本院調閱上開案件卷宗核閱無訛,並有前述不起訴處分
書、駁回再議處分書、送達證書、委任狀及刑事准許自訴聲
請狀上之本院收文戳章附卷可查,是本件准許提起自訴之聲
請合於首揭法條規定,先予敘明。
二、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意旨詳如附件「刑事准許自訴聲請狀」及
「刑事准許自訴聲請補充理由狀」所載。
三、按刑事訴訟法之「聲請准許提起自訴」制度,其目的無非係
欲對於檢察官起訴裁量有所制衡,除貫徹檢察機關內部檢察
一體之原則所含有之內部監督機制外,另宜有檢察機關以外
之監督機制,由法院保有最終審查權而介入審查,提供告訴
人多一層救濟途徑,以促使檢察官對於不起訴處分為最慎重
之篩選,審慎運用其不起訴裁量權。是法院僅係就檢察機關
之處分是否合法、適當予以審究。且法院裁定准許提起自訴
,雖如同自訴人提起自訴使案件進入審判程序,然聲請准許
提起自訴制度既係在監督是否存有檢察官本應提起公訴之案
件,反擇為不起訴處分或緩起訴處分之情,是法院裁定准許
提起自訴之前提,仍必須以偵查卷內所存證據已符合刑事訴
訟法第251條第1項規定「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檢察官應提
起公訴之情形,亦即該案件已經跨越起訴門檻,並審酌聲請
人所指摘不利被告之事證是否未經檢察機關詳為調查或斟酌
,或不起訴處分書所載理由有無違背經驗法則、論理法則及
證據法則,決定應否裁定准許提起自訴。又刑事訴訟法第25
8條之3第4項雖規定法院審查是否准許提起自訴案件時「得
為必要之調查」,揆諸前開說明,裁定准許提起自訴制度仍
屬「對於檢察官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之外部監督機制」,調
查證據之範圍自應以偵查中曾顯現之證據為限,不可就告訴
人所新提出之證據再為調查,亦不可蒐集偵查卷以外之證據
,應依偵查卷內所存證據判斷是否已符合刑事訴訟法第251
條第1項規定「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否則將使法院身兼
檢察官之角色,而有回復糾問制度之疑慮,已與本次修法所
闡明之立法精神不符,違背刑事訴訟制度最核心之控訴原則
。
四、經本院依職權調閱前開原不起訴處分及原處分書之偵查案卷
結果,認原不起訴處分書及原處分書,就偵查卷內所存證據
,敘明證據取捨及事實認定之理由逐一指駁,且所述之理由
確已針對何以被告未構成聲請人所指上開罪嫌,為法律上之
判斷,且未有違反論理法則或經驗法則之情事。本院就聲請
人重複爭執之相同主張不再為論駁外,另補充理由如下:
㈠按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罪之成立,以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
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為要件,
而所謂詐術,必須被詐欺人因其詐術而陷於錯誤,若行為人
所用方法,不能認為詐術,亦不致使人陷於錯誤,則不得遽
以該罪相繩(最高法院46年台上字第260號、82年度台上字
第3532號判決意旨參照)。從而,行為人如非自始基於不法
取財之意圖,客觀上亦無施用詐術之行為,或並無損害發生
,或所受損害非由欺罔行為陷於錯誤所致,均不得遽以詐欺
罪相繩。蓋刑法詐欺取財罪之立法意旨,係以禁止於經濟行
為中使用不當方法進而得利為規範目的,然經濟行為因其行
為本質及類型,於交易領域中有其特有之行為特性,法律原
則上固應保障交易之秩序,於具體案例中,亦應顧及當事人
雙方為交易行為時,是否具有具體情事,足認交易當事人所
為行為違背正當經濟秩序而應予制裁,否則,經濟行為本身
原寓有不同程度之不確定性或交易風險,交易雙方本應自行
估量其主、客觀情事及搜集相關資訊,以作為其判斷之參考
。以借貸、承攬或投資行為為例,交易之當事人本應自行考
量對方之資格、能力、信用,及交易內容之投資報酬率、資
金風險等等因素,除有該當詐欺罪之具體情事外,非謂當事
人之一方有無法依約履行之情形,即應成立詐欺罪,否則刑
事詐欺責任與民事債務不履行責任將失其分際。因債務人於
債之關係成立後,未依債之本旨履行契約者,原因不一而足
,舉凡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致給付不能,或因合法主張權
利抗辯而拒絕給付,甚或負債之後另行起意給付遲延,皆有
可能發生,非可遽以推定行為人自始即無意給付,況刑事被
告依法不負自證無罪之責任,若無足可證明行為人自始出於
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意圖之積極證據,依證據法則及論
理法則,仍應認其拒絕給付或遲延不為履行,為債務不履行
之民事糾葛,要難以單純債務不履行之狀態,擬制推測其行
為之初已有詐欺之故意。
㈡查被告擔任負責人之歐瑪聖絲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歐瑪
聖絲公司)所推出之虛擬貨幣歐拉幣(下稱歐拉幣)確係存
在乙節,業經原不起訴處分及原處分書稽之卷內客觀事證,
並佐以證人吳家成證述內容認定:被告經營之歐瑪聖絲公司
所代理發行之歐拉幣確實可用於消費或其指定之通路,且歐
瑪聖絲公司與美天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發行之悠遊卡持
卡人,亦確可享有搭乘捷運、台鐵、購買遠東航空國內線機
票等折扣優惠,是歐瑪聖絲公司所製作之宣傳文件及被告以
該宣傳文件對外舉辦說明會,均係宣傳實際存在之歐拉幣,
被告所為並非虛偽招攬消費者投資之施用詐術行為甚明,而
與詐欺罪之構成要件有間。再者,聲請人既自願投資確係存
在之虛擬貨幣歐拉幣,對於網路及新興金融商品投資、市場
環境,應有相當了解及查證能力,亦應知悉任何交易或營利
活動本存有一定風險,而應於投資前充分審酌評估;況任何
投資行為皆有失敗之風險,特定之投資行為是否有利可圖,
為投資人之主觀價值判斷及衡量基礎,聲請人既願投入資金
,顯係自認此等投資有利可圖,應已評估投資風險及收益後
仍決意為之,縱使投資結果不如預期,致聲請人受有財產損
失,應僅係民事爭訟之問題,亦難僅憑嗣後獲利未如預期之
客觀事態,即率爾推認被告於介紹投資虛擬貨幣歐拉幣之初
,即有虛構、隱瞞投資重要事項之施用詐術行為,而遽以刑
事詐欺罪責相繩。
㈢另就聲請人指摘被告向其佯稱歐拉幣可換回現金為施用詐術
之行為云云,固據提出其合作金庫銀行存款存摺內頁為證,
然為被告所否認。查上開存款存摺內頁僅可證明歐瑪聖絲公
司於110年11月1日匯款新臺幣31,870元予聲請人等節屬實,
惟該筆款項與聲請人指訴之歐拉幣可隨時換回現金並無任何
必然關聯,在無其他積極證據足以認定被告於介紹聲請人購
買歐拉幣之初即有藉以詐財之本意下,要難僅因歐拉幣投資
獲利未如預期等發生糾紛情事,即推論被告必然自始蓄意詐
欺。
五、綜上所述,檢察官調查證據、採認事實確有所據,其認事用
法亦無明顯違背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或相關證據法則之情形
。是本件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意旨,猶執陳詞,指摘原不起訴
處分及原處分書意旨不當,主張被告涉犯加重詐欺罪嫌等情
,並無法使本院依卷內現存證據達到足認被告有犯罪之嫌疑
而應由檢察官提起公訴之心證程度。換言之,本件並無足以
動搖原偵查結果之事實認定,而得據以裁定准許提起自訴之
事由存在,自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高思大
法 官 李宜璇
法 官 傅可晴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廖春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TCDM-113-聲自-31-2025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