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非常上訴程序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11-120 筆)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256號 聲 請 人 即受刑 人 汪信宏 上列聲明異議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對檢察官之執行 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聲請人即受刑人汪信宏(以下簡稱聲請人) 於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89年度毒偵字第3074號案件處 理時即戒毒成功,於90年間又因違法尿驗遭判處戒治二期, 於戒治成功後,改保安處分、獲得釋放,無奈又遭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11月,此11個月有期徒刑一罪二罰,為此,聲明異 議等語。 二、按受刑人或其他有異議權人對於檢察官執行之指揮聲明異議 之時機,應以檢察官指揮執行之刑罰正在執行中為前提,檢 察官指揮執行刑罰之程序如已執行完畢,即無從撤銷或變更 檢察官不當之執行,而無以聲明異議程序予以救濟之實益( 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1384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聲請人前於民國90年間,因連續施用第一級毒品等行為,經 本院於民國90年10月8日以90年度訴字第980號判決判處應執 行有期徒刑11月,於同年月26日確定,入監執行後,於92年 5月25日因徒刑執行完畢出監,此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 紀錄表1份附卷可稽,合先敘明。  ㈡依照前揭說明,聲請人既然已入監執行完畢,即無復以聲明 異議程序予以救濟之實益可言,是本件聲明異議,自屬無理 由,應予駁回。 四、況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 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 條固定有明文。惟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就 執行之指揮違法及執行方法不當等情形而言。判決確定後即 生效力,檢察官如依確定判決內容為指揮執行,自難指檢察 官執行之指揮為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最高法院100年度 台抗字第936號裁定意旨參照)。又刑罰之執行,由檢察官 依指揮書附具之裁判書為之,刑事訴訟法第457條第1項、第 458條亦規定明確。準此,除法院之確定判決或定執行刑之 確定裁定有違法情事,經非常上訴或再審程序,加以撤銷或 變更者外,原確定裁判有其執行力,檢察官即應據以執行。 而刑事訴訟法第484條之聲明異議,係以受刑人或其法定代 理人或配偶,對於檢察官就確定裁判執行之指揮,認為不當 者,方得為之,倘對法院所為之判決或裁定不服者,則應循 上訴或抗告程序尋求救濟。如判決業經確定,則應另行依再 審或非常上訴程序加以救濟,非得以聲明異議方式為之(最 高法院101年度台抗字第301、662號裁定意旨參照)。因此 ,聲請人縱認本院90年度訴字第980號判決判處應執行有期 徒刑11月確定一事,有違法裁判之虞,應另行依再審或非常 上訴程序加以救濟,非得以聲明異議方式為之,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陳淑勤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楊雅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2025-02-07

TNDM-113-聲-2256-20250207-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42號 抗 告 人 即受刑 人 陳俊文 上列抗告人因聲明異議案件,不服臺灣雲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2月31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042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陳俊文認其犯罪時間均 屬同期間內所為,因經檢察官先後起訴,始而分別審判;而 原審並未就聲明抗告人整體犯罪行為態樣、時間觀察,即定 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9年6月,顯然不利於抗告人。為避免因 抗告人案件先後起訴、審判,而影響其權益及司法公平性之 實現,並應整體考量抗告人於同一期間內所為之犯行、抗告 人本身人格特性、犯罪目的、動機、手段、程度、犯後態度 等綜合判斷下,請求予以重新量刑,給予抗告人一公理、公 平之裁定等語。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定有明文。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就執行之指揮 違法或執行之方法不當等情形而言。換言之,聲明異議之客 體(即對象),係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限,若對於法院之 判決或裁定不服者,應依上訴或抗告程序救濟;又裁判已經 確定者,如該確定裁判有認定事實錯誤或違背法令之不當, 則應另循再審或非常上訴程序處理,尚無對其聲明異議或聲 請重新定其應執行刑之餘地。是倘受刑人並非針對檢察官執 行之指揮認有不當,而係對檢察官執行指揮所依憑之刑事確 定裁判不服,卻對該刑事確定裁判聲明異議或聲請重新定應 執行刑者,即非適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614號判決 意旨參照)。 三、經查,抗告人前因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詐欺、偽造文書等 案件,經臺灣雲林地方法院以113年度聲字第96號裁定,定 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9年6月,嗣經抗告人提起抗告經本院以 113年度抗字第290號裁定駁回而確定,由臺灣雲林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以113年度執更字第464號指揮執行,抗告人現於○○ ○○○○○○○○○○執行中等情,有前開裁定、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 案紀錄表等件在卷可稽。而觀諸抗告人抗告意旨,其意實係 指摘本案裁定就其所犯數罪定應執行刑過重,故請求更為較 輕刑度裁定之意。依首揭說明,須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 當者,始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則聲明異議之對 象乃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行為,而非檢察官據以指揮執行之科 刑裁判。茲抗告人並未指出檢察官有何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 或其執行方法有何不當之處,其僅就原確定之本案裁定所定 之應執行刑,循聲明異議程序再事爭執,核與刑事訴訟法第 484條規定須對檢察官刑之執行或執行方法有指揮違法或不 當情形不符。又本案裁定既已確定,須該裁定或應執行之數 罪中有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 刑、更定其刑等致原定執行刑之基礎已經變動之情形,檢察 官始得據以聲請更裁。茲檢察官據原確定之本案裁定所定之 應執行刑指揮執行,本依法院確定之裁定執行,於法無違, 法院並無重行審酌及更為裁判之餘地。 四、綜上所述,原裁定據此駁回抗告人之聲明異議,並無不當。 抗告意旨仍執前詞,請求撤銷原裁定,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錦佳                    法 官 吳書嫺                    法 官 吳勇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王杏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2025-02-06

TNHM-114-抗-42-20250206-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聲請發還保證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86號 抗 告 人 即 具保人 蔡月英 上列抗告人因被告翁佳憲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不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28日駁回聲請發還保 證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102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略以:被告翁佳憲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 ,經原審法院法官指定保證金新臺幣(下同)15萬元,抗告 人即具保人蔡月英繳納現金後,將被告釋放。被告所涉上開 案件,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下稱臺南地院)以93年度訴字 第1374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4月併科罰金5萬元,被告上 訴後,嗣撤回上訴而確定。該案經移送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 執行,檢察官以被告逃匿為由,聲請沒入保證金,經臺南地 院於民國94年7月29日以94年度聲字第1096號裁定(下稱前 裁定)准予沒入,嗣經確定,並已執行完畢。抗告人於前裁 定確定並執行完畢後,再為本件發還保證金之聲請,自無從 發還。並敘明於聲請意旨所述被告於前裁定生效前,已經緝 獲入監,並無逃匿之情事部分,尚非前裁定確定後,向原審 聲請發還保證金所得審究,應由抗告人另依法律規定尋求救 濟等旨。經核並無違誤。 二、抗告意旨仍執與聲請意旨相同之陳詞,主張被告於94年7月2 9日遭緝獲入監,已無逃匿情事,臺南地院仍於同日以前裁 定沒入保證金,卻未說明被告未符合逃匿要件仍沒入保證金 之理由,應無實體拘束力,請發回原審為適當之處理等語。 核係就原裁定已說明論駁之事項,再事爭執,本件抗告為無 理由,應予駁回。至前裁定(即沒入保證金之確定實體裁定 )若有抗告意旨所主張之違背法令情形,此為最高檢察署檢 察總長是否依刑事訴訟法第441條規定提起非常上訴程序之 問題(本院113年度台非字第180號判決參照),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莊松泉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2025-02-05

TPSM-114-台抗-86-20250205-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12號 抗 告 人 蘇品睿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臺南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19日駁回其聲請再審之裁定(113 年度聲再字第108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再審及非常上訴制度,雖均為救濟已確定之刑事判決而設, 然再審係為確定判決有認定事實錯誤而設之救濟程序,非常 上訴程序則在糾正確定判決之法律上錯誤,如認確定判決有 適用法律不當或違背法令情事(例如適用累犯之加重規定不 當),應循非常上訴程序尋求救濟,不得聲請再審。又刑事 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 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 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 之判決者,得聲請再審」。所謂「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 係指與原確定判決認定罪名比較,應受相異且法定刑較輕之 「罪名」而言。至有無刑罰加重原因(例如累犯加重),是 否應受輕於原判決所宣告之「刑」,僅屬量刑事由,不屬此 「罪名」之範圍,不得據以聲請再審。 二、本件抗告人蘇品睿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對於 原審法院99年度上訴字第1062號確定判決(下稱原判決,抗 告人提起上訴後,經本院以100年度台上字第3596號判決, 從程序上駁回上訴),聲請再審,其聲請意旨如原裁定理由 一所載。 三、原裁定就抗告人聲請再審所述,關於「原判決適用刑法第47 條規定就累犯加重其刑而違反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部 分,非屬認定事實錯誤,無從依再審程序救濟;另關於「依 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意旨,原判決應減輕刑度 」部分,因該憲法法庭判決非屬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 6款所謂足使「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 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之新事實或新證據,無從作為聲 請再審之依據。因認本件再審之聲請為無理由,依同法第43 3條前段規定予以駁回。已說明其駁回之法律依據及判斷之 理由,經核於法無違。至原裁定理由欄三之㈠、㈡部分說明聲 請再審意旨援用司法院釋字第775條解釋及憲法法庭112年憲 判字第13號判決意旨部分,與得憑以聲請再審之要件不符。 則本件再審之聲請為無理由,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 規定予以駁回,原裁定理由欄三之㈢雖誤為不合法,誤引同 法第433條前段規定,然於結果並無影響,附此敘明。 四、抗告意旨略以: ㈠依司法院釋字第185號解釋意旨,確定終局裁判適用之法律或 命令,或其適用法律、命令所表示之見解,經司法院依人民 聲請解釋認與憲法意旨不符,其受不利確定終局裁判,得以 該解釋為再審或非常上訴之理由,已非法律見解歧異問題。 又司法院釋字第725號、第741號解釋亦指出,凡司法院曾就 人民聲請解釋憲法,宣告聲請人據以聲請之確定終局裁判所 適用之法令,於一定期限後失效者,各該解釋之聲請人均得 就其原因案件據以請求再審或其他救濟,檢察總長亦得據以 提起非常上訴,以保障釋憲聲請人之權益。 ㈡抗告人曾以原判決所適用刑法第47條第1項累犯一律加重本刑 之規定,有違憲疑義聲請解釋,經司法院作成釋字第775號 解釋,則原裁定以抗告人非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 款所定情形,駁回其再審之聲請,顯已違背上開解釋意旨, 為保障釋憲聲請人之權益,自得以釋憲理由為再審或非常上 訴之理由,請求撤銷原裁定,發回原審,開啟再審程序等語 。 五、惟查:司法院釋字第725號解釋固賦予受不利確定裁判而聲 請解釋之人,得就聲請之原因案件據以請求再審或其他救濟 ,檢察總長亦得據以提起非常上訴,以為特別救濟。然究竟 應以再審、非常上訴,抑或其他方法救濟,仍應視其聲請之 原因案件之性質而定,非謂必得以「再審」之方式救濟。依 上說明,原判決得否適用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就累犯加重 其刑,即屬有無刑罰加重原因,是否應受輕於原判決所宣告 之「刑」,僅屬量刑事由,不屬此「罪名」之範圍,不得據 以聲請再審。抗告意旨仍執與聲請再審之相同陳詞,主張原 判決就適用法律錯誤部分得聲請再審,就原裁定已說明論駁 之事項,再事爭辯,顯不足採。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莊松泉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2025-02-05

TPSM-114-台抗-12-20250205-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523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昭仁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440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昭仁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拾陸年拾月 。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數罪,先後 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0條第1項第1款、同條第2 項、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 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本件數罪併罰應執行刑之宣告之原則性說明  ㈠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 行之刑;又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3 條、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又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 ,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得易 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 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 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 刑法第51條規定定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應依第51 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同法第50條、第53條分別定有 明文。準此,合於數罪併罰之數罪,其中有得易科罰金之罪 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須經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始得依 刑法第51條第5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㈡法律上屬於裁量之事項,有其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並 非概無拘束。依據法律之具體規定,法院應在其範圍選擇為 適當之裁判者,為外部性界限;而法院為裁判時,應考量法 律之目的及法律秩序之理念所在者,為內部性界限。法院為 裁判時,二者均不得有所逾越。在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 ,定其應執行之刑之案件,法院所為刑之酌定,固屬裁量之 事項,然仍應受前述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之拘束。  ㈢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2項、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案件之 定其應執行之刑,明定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而分 屬不同案件之數罪併罰有應更定執行刑之情形,倘數罪之刑 ,曾經定其執行刑,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 在法理上亦應同受此原則之拘束。亦即,另定之執行刑,其 裁量所定之刑期,不得較重於前定之執行刑加計後裁判宣告 之刑之總和。  ㈣數罪併罰已經裁判定應執行刑確定之各罪,如再就其各罪之 全部或部分重複定應執行刑,均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不 以定刑之各罪範圍全部相同者為限。然已經定應執行刑確定 之各罪,如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 ,或原定應執行刑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 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等情形,致原裁判定刑 之基礎已經變動,或其他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 ,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 法院即不受原確定裁定實質確定力之拘束;另為保障受刑人 之程序利益,除顯無必要或有急迫情形外,法院於裁定前, 允宜予受刑人言詞、書面或其他適當方式,對本件定應執行 刑案件陳述意見(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抗大字第4 89號裁定意旨參照)。   ㈤酌定應執行刑時,係對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數罪之總檢視 ,自應權衡行為人之責任與上開刑罰經濟及恤刑之目的,俾 對於行為人所犯數罪為整體非難評價。在行為人責任方面, 包括行為人犯罪時及犯罪後態度所反應之人格特性、罪數、 罪質、犯罪期間、各罪之具體情節、各罪所侵害法益之不可 回復性,以及各罪間之關聯性,包括行為在時間及空間之密 接程度、各罪之獨立程度、數罪侵害法益之異同、數罪對侵 害法益之加重或加乘效應等項。在刑罰經濟及恤刑之目的方 面,包括矯正之必要性、刑罰邊際效應隨刑期而遞減(採多 數犯罪責任遞減之概念)、行為人所生痛苦程度隨刑期而遞 增、行為人復歸社會之可能性,以及恤刑(但非過度刑罰優 惠)等刑事政策,並留意個別犯罪量刑已斟酌事項不宜重複 評價之原則,予以充分而不過度之綜合評價。  三、審酌本件各罪定刑與上述有關事項之具體情形  ㈠受刑人陳昭仁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臺灣基隆地方法 院(下稱基隆地院)及本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確定 在案,各罪亦均為最先裁判確定日(民國112年1月16日)前 所犯,且本院為最後事實審之法院,有如附表所示各該判決 書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稽。  ㈡本件如附表編號2、3所示之罪,前經本院113年度聲字第2959 號裁定定應執行刑16年8月,業已確定在案,有該裁定附卷 可佐(見本院卷第33至35頁),而與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 經本件檢察官聲請另定應執行刑,據前揭說明,核屬前開刑 事大法庭裁定意旨所指可重新定應執行刑之情況,尚不生牴 觸本院113年度聲字第2959號裁定實質確定力之問題,合先 敘明。   ㈢又如附表編號1所示得易科罰金與如附表編號2至3所示不得易 科罰金之各罪,固合於修正後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 ,惟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有受刑人簽名並 按捺指紋之「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依修正刑法第50條受刑人 是否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聲請狀」在卷可稽(見本院 卷第17頁),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本院應依同法第51 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有期徒刑。  ㈣本院聽取受刑人之意見後(受刑人具狀表示:案號112年度台 上字第1445號定有期徒刑15年6月,違反罪刑不相當原則, 牴觸憲法比例原則,應得依憲法112年度憲判字第13號意旨 再減輕其刑二分之一,望鈞院將113年度聲字第2959號裁定 所定應執行刑16年8月,重新定應執行刑,將原先附表編號2 之15年6月之刑期減為7年9月,再與附表編號1、3重新定應 執行刑,見本院卷第163頁),雖受刑人認應將113年度聲字 第2959號裁定所定應執行刑16年8月,重新定應執行刑云云 ,惟定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定,具有與科刑判決同一之效力。 行為人所犯數罪,經裁判酌定其應執行刑確定時,即生實質 之確定力。本件受刑人所稱之112年度台上字第1445號刑事 判決既無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赦免、減刑等 情形,亦無客觀上有刑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其原裁判定 刑之基礎尚無可動搖,本院自當受原應執行刑確定裁定實質 確定力之拘束。如受刑人認該確定判決有認定事實錯誤或違 背法令之不當,應另循再審或非常上訴程序以資救濟,核與 定應執行刑無涉,尚非本院所得審究。    ㈤本院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編號2所示販賣第一級毒品罪 及編號3所示販賣第二級毒品罪,侵害法益與罪質相近,與 編號1所示施用第二級毒品罪,其犯罪態樣不同;就犯罪時 間部分,編號1至3所示各罪之時間各為如編號1至3「犯罪日 期」欄所示日期,各罪間之犯罪時間尚非密接,足見各罪間 雖均屬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具相當程度之關連性, 惟獨立程度高;又如附表所示各罪均未侵害不可替代性、不 可回復性之個人法益;復考量受刑人上述對本件定應執行刑 之意見,本院以其各罪宣告刑為基礎,爰依前開說明,考量 如附表所示整體犯罪予以評價受刑人之人格特性與犯罪傾向 、數罪對法益侵害之效應、附表編號2、3曾經定應執行刑有 期徒刑16年8月、各次行為次數、如附表所示各罪宣告刑總 和上限及各刑中最長期者等情狀後整體評價其應受矯治之程 度,本於公平、比例、罪刑相當等原則及整體法律秩序之理 念等之要求,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至受刑人所犯如附 表編號1所示之罪,原雖得易科罰金,惟因與不得易科罰金 之如附表編號2、3所示之罪併合處罰結果而不得易科罰金時 ,即無庸為易科罰金之記載。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 51條第5款、第50條第1項但書、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刑事第二十一庭審判長法 官  謝靜慧                    法 官  汪怡君                    法 官  楊志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韻如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5月 有期徒刑15年6月 有期徒刑5年6月 犯罪日期 111/07/11 109/03/10~109/03/11 109/11/13~109/11/14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基隆地檢111年度毒偵字第1326號 基隆地檢109年度偵字第3847、5532、7100號、110年度偵字第660號 基隆地檢109年度偵字第3847、5532、7100號、110年度偵字第660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基隆地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號 111年度基簡字第 1047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 2194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 2194號 判決日期 111年11月29日 111年11月29日 111年11月29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基隆地院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案號 111年度基簡字第 1047號 112年度台上字第 1445號 112年度台上字第 1445號 判決日期 112年1月16日 112年5月4日 112年5月4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否 否 備註 基隆地檢112年度執字第645號 基隆地檢112年度執字第924號 (編號2、3經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聲字第2959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6年8月)

2025-02-05

TPHM-113-聲-3523-20250205-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貪污治罪條例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363號 抗 告 人 鄭振三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貪污治罪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 院中華民國113年9月24日駁回聲請再審之裁定(113年度聲再字 第66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之判決確定後 ,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 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 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同條第 3項規定:「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 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 之事實、證據」。準此,依此原因聲請再審者,應提出具體 之新事實或新證據,由法院單獨或綜合案內其他有利與不利 之全部卷證,予以判斷;如提出或主張之新事實、新證據, 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無法對原判決認定之事實產 生合理懷疑,不足以認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 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即無准予再審之餘地。是 聲請再審之理由,如僅係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 ,或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 院依職權取捨證據持相異評價,即使審酌上開證據,仍無法 動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者,亦不符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之 要件。又再審係為確定判決有認定事實錯誤而設之救濟程序 ,非常上訴程序則在糾正確定判決之法律上錯誤,倘認原確 定判決有適用法律不當或違法之情形,核屬非常上訴程序之 範疇,並非聲請再審所得救濟。 二、本件原裁定以: (一)抗告人鄭振三因違反貪汙治罪條例案件,對於原審法院100 年度上訴字第874號刑事確定判決(經本院101年度台上字第 1695號判決從程序上予以駁回。下稱原判決)聲請再審,其 聲請意旨略如原裁定理由一所載,主張:⑴張哲嘉家族所有○ ○縣○○鎮○○段130、130之1、131、131之1、132等地號土地( 下稱系爭土地),依土地登記簿(再證3)之記載,其編定使用 種類為「特定農業區甲種建築用地」,關於指定建築線之申 請,應適用「(內政部頒)實施區域計畫地區建築管理辦法」 (再證1),原判決以「彰化縣建築管理自治條例」(再證2)為 其認定圖利之依據,所適用之法律即有錯誤。⑵依「實施區 域計畫地區建築管理辦法」第11條規定,建築基地臨接公路 時,方應向當地主管建築機關申請指定建築線,系爭土地係 私設通路連接產業道路,故免申請指定建築線,案發時抗告 人因驟接派令、未諳法令,僅知建築線指定之法律效果為建 築物之界線,核發雖不免輕率,惟並非以現有巷道指定建築 線,縱誤為建築線指定,因彰化縣員林鎮公所依法既無「實 施區域計畫地區」建築管理事物管轄權,欠缺行政程序法第 15條得受委任辦理之法規依據,則抗告人所為建築線之指定 ,即屬未具實質效力之行政處分,原判決以該無法律效果之 行政處分據為認事用法之依據,顯違背刑事訴訟法規定。⑶ 彰化縣政府(下稱縣政府)回覆其配偶(張素珠)之民國110年1 2月6日之函文(再證4)說明農牧用地做為私設通路使用之申 請,處理期間最多2月,原判決引用證人薛文鈞所為需時6至 8月之證詞,即屬有誤。⑷原判決既以「彰化縣建築管理自治 條例」為論據,所傳喚作證對象應是縣政府建設局建築管理 科人員,其所載之16名證人卻僅黃文贒係縣政府人員,又係 與建築管理無關之城鄉計畫科人員。⑸指定建築線之法律效 果,依建築法第48條規定僅是建築界線,非如原判決所認建 築線可增加建坪;縱可增加建坪,系爭土地經建築線指定後 ,總樓地板面積增加15倍,系爭土地價格僅增加0.25倍,漲 幅顯違反比例原則;因員林鎮公所未徵收工程受益且地主已 繳畢土地增值稅,建築線指定不會影響法定容積率,故非屬 土地漲價因素,決定建築用地價格的是其分區及使用編定, 因此系爭土地出售時之土地漲價總額為自然漲價與改良費用 (闢建產業道路之工程費)之和,原判決計算不法利益重複計 入闢建產業道路工程費,違反憲法第143條第1項第3款及平 均地權條例第35條前段之規定。是原判決認定犯罪事實所憑 證據及認定之理由,有證據未合法調查、理由矛盾與判決不 適用法則情事,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聲請 再審等語。 (二)惟查: 1、上開聲請再審意旨之主張(下稱再審主張)⑴、⑵部分,係爭執 原判決究應適用何種法律之爭執,此部分屬非常上訴之範圍 ,即系爭土地是否確因適用實施區域計畫地區建築管理辦法 第11條規定而無庸申請建築線指定等情,並非再審程序得論 究以救濟之事項。 2、再審主張⑷部分,原判決已載明卷內16名證人(含黃文贒)於調 詢之陳述均無證據能力,故均未予引用,抗告人指該等證人 係原審法院傳喚之證人,已有誤會,且原判決經向縣政府函 查本案相關事證,獲覆:該府無本案相關申請及審查文件資 料,建請逕向業務權責機關員林鎮公所查詢等旨,是傳喚縣 政府建設局建築管理科人員為調查,難謂得以證明本案犯罪 事實,此部分主張非「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 斟酌」之漏未審酌之證據,即非符合再審之新證據。 3、再審主張⑶部分,薛文鈞之證詞(縣政府核准變更土地使用之 時間需6至8個月),並未述及申請建築基地私設道路處理究 需耗費多少時間,與抗告人所指申請建築基地私設道路處理 期間並無關連,而縣政府函文(再證4)係說明農牧用地做私 設通路使用之申請處理時間,而非私人提供土地設置道路「 申請變更地目」處理所需時間,且與薛文鈞證述之內容亦不 相干,該縣政府函文無論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均 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而欠缺「確實性」。 4、再審主張⑸部分,原判決就抗告人具有指定建築線之權限、建 築線指定與可申請建築之總樓地板面積關係、因抗告人違法 指定建築線之行為致間接圖利他人獲得不法利益之總額計算 等情,係依卷內抗告人之供述、證人張哲嘉之證述,及○○縣 ○○鎮公所98年8月6日函附抗告人之差假情形、抗告人於本案 陳情書上「主辦」欄內之簽擬意見或核章、抗告人主驗系爭 「大饒里產業道路工程」之驗收紀錄、彰化縣建築管理自治 條例、員林鎮公所之開標紀錄、工程竣工報告單、員林鎮公 所以公款支付闢建上開道路工程費用之內部簽呈、張哲嘉等 與黃明堆簽訂之不動產買賣契約書等證據,而認定抗告人有 原判決所載之犯罪事實,核無違背經驗及論理法則之情事, 此部分之主張不足以動搖原判決認定抗告人確有違法圖利之 犯罪事實,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要件亦有未 合。 5、綜上所述,抗告人所執聲請再審理由,或應循非常上訴之救 濟途徑而屬程序不合法,或所提證據不符聲請再審之法律規 定,或對原判決已詳述心證理由之認事用法再行爭辯,核無 理由,抗告人不得僅因法院最終判決結果與其想像不一致, 而逕認定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行使有所違誤,其以前開情詞等 事由據以聲請再審,應予以駁回。經核並無違誤。 三、抗告意旨略以:原判決錯誤適用「彰化縣建築管理自治條例 」第2條規定,認系爭土地未臨接道路僅可申請建築面積為6 60平方公尺,不知適用「實施區域計畫地區建築管理辦法」 第11條規定,甲種建築用地之建蔽率60%、容積率240%,且 可以私設通路連接道路。另「彰化縣建築管理自治條例」第 4條第2項第3款規定:已開闢之私設通路出具經公證之土地 所有權人同意書無條件同意該私設通路供公眾通行使用即可 符合現有巷道條件,供指定建築線指示用途。依此,系爭土 地由地主自費施作私設通路,然後依上開規定出具經公證之 提供公眾通行使用同意書,即可符合現有巷道要件取得建築 線指示,因系爭土地與公路間之土地為農牧用地,故需取得 縣政府覆函,依此方式前後僅需時約3月,對照本案地主出 具土地使用同意書後,由公所發包工程、施工、驗收前後耗 時約9月。其所提縣政府110年12月6日覆函(再證4),旨在證 明薛文鈞所證以公費由公所施作產業道路係最快取得現有巷 道指示建築線乙情毫無根據,係屬捏造,且影響判決之正確 性及浪費司法資源。原判決錯誤認定事實在先,將系爭土地 誤認為都市計畫農業區建地目土地,致錯認事實、誤用法令 ,浪費司法資源、耗費抗告人壯年時光,請准予聲請再審等 語。 四、抗告意旨所指各節,並未具體指摘原裁定究竟有如何違法或 不當之情形,係置原裁定明確之論斷及說明於不顧,仍執其 向原審聲請再審之主張暨陳詞,徒憑己意,再事爭辯,及對 於原判決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任意指摘原裁定違法,應認 其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段景榕 法 官 汪梅芬 法 官 何俏美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洪兆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珈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2025-02-05

TPSM-113-台抗-2363-20250205-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5號 再審聲請人即 受判決人之妻 連憶逞 代 理 人 王聖傑律師 受判決人 陳凱彬 上列聲請人因受判決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對於本院11 2年度上訴字第437號,中華民國113年1月31日第二審確定判決(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401號,起訴案號:臺灣高雄地 方檢察署109年度偵字第14949號、第15220號、第15716號、第17 786號、第19742號、第20097號、第20438號、110年度偵字第261 3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理 由 一、關於聲請再審權人部分:   按受判決人本人及其配偶,得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 刑事訴訟法第427條第2、3款分別定有明文。本件再審聲請 人甲○○為受判決人之配偶,有受判決人之戶籍資料查詢結果 在卷可憑,是本件聲請再審之程序合法。 二、聲請意旨略稱:  ㈠原確定判決無非係以:按緩刑之宣告除須係受2年以上有期徒 刑、狗役或罰金之宣告,認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外,尚須具 備「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或「前雖 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但於執行完畢或赦免 後,5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為限,此觀刑法第74條第1項規定自明。且所謂「因故意犯 罪而受有期徒刑之宣告」者,是否執行在所不問。因而前受 有期從刑之宣告雖經同時諭知緩刑,苟無同法第76條其刑之 宣告失其效力之情形,仍不得於後案宣告緩刑(最高法院90 年台上字第1998號判決)。被告乙○○前因販賣毒品未遂案件 ,經原審於110年2月24日判處有期徒刑1年2月,緩刑3年確 定,於同年4月15日送執行(上訴卷一第193頁)。則於鈞院 判決時,被告乙○○既已受有期徒刑之宣告,且並無刑之宣告 失其效力之情形,前案販賣日期(109年6月)與本案係於10 9年7月間相近,惟本件被告乙○○共犯4罪,且均係既遂,縱 經合併審判,所宣告之刑未必一定在2年以下,被告乙○○請 求宣告緩刊,亦屬無據。  ㈡受判決人乙○○基於販賣三級毒品以營利之犯意,以微信及Fac eTime與買家聯繫,達成交易含有「4-甲基甲基卡西酮」毒 品咖啡包之合議後,即於109年7月I日15時31分許至21時30 分許,前往高雄市四處交付毒品咖啡包(外包裝為彩色小惡 魔)數包予四名買家既遂,並當場收取購毒價金,共同販賣 第三級毒品,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2年度上訴字第437 號刑事判決後,被告不服而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113年度 台上字第2204號刑事判決駁回上訴定讞。與前案(高雄地院 109年度訴字第721號毒品案,未上訴二審)為一人犯數罪的 相牽連案件,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本應合併審理,然原確 定判決卻因不同級法院分開審理,導致被告無法爭取緩刑宣 告,有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及判決理由不備之當然違背法令 。被告所涉前案販賣行為及本案確定判決之兩案,既符合合 併審判的要件,且合併審判旨在避免重複調查事證的勞費及 裁判的歧異,符合訴訟經濟及裁判一致性的要求,對於已認 罪的聲請人在量刑上亦有合併定其應執行刑,甚至因合併審 理對於尚無犯罪紀錄的被告形式上始能考量是否併宣告緩刑 等利益,爰應依職權裁定命前後兩案移送合併審判。臺灣高 等法院高雄分院本應審酌聲請人因販賣第三級毒品之事,基 於類似案件相同處理之原則,爰依職權裁定命前案將該案移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合併審判,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未 依職權裁定之既有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有判決確定前已存 在而未及調查斟酌之證據。  ㈢原確定判決未審酌下列被告乙○○之犯後態度、販賣毒品之數 量、獲利、工作狀況、家庭狀況等有利於被告之量刑及緩刑 資料,故原確定判決尚屬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 定「判決確定前已存在而未及調查斟酌」之證據,聲請人自 得據此提起再審:  ①被告乙○○於109年7月間販賣共20包毒品價金僅新臺幣7050元 ;被告乙○○販賣次數、對象、數量及金額均非鉅,與一般職 業販毒者動輒販賣上百、上千公克之中、大盤商相比,惡性 顯然較輕,且被告乙○○就確定判決附表二編號3、4所販賣之 毒品係受共同被告指示交付毒品,並非自行與買家協商毒品 交易事宜,被告造成社會整體侵害之程度較小。又觀諸卷內 證據,並無證據證明被告乙○○平時專以販賣毒品維生,被告 乙○○現從事鐵皮工作,具穩定收入。被告乙○○經歷此次教訓 後當知所警惕,不會再為賺取蠅頭小利而讓自己身陷司法泥 浮,被告乙○○僅因一時思慮不周而鑄下大錯,現已深刻醒悟 。被告乙○○現有甫出生之未成年子女,且其母親鄭小萱屬中 度身心障礙,上揭人皆須被告乙○○照護。揆諸實務見解,依 一般國民社會感情,應認有情輕法重而有顯可憐恕之處,被 告乙○○得依刑法第59條規定減輕刑度。原確定判決並未審慎 審酌被告乙○○犯後態度良好、坦承犯行、販賣毒品數量甚少 、獲利不多、現有正當工作、未成年子女甫出生、被告乙○○ 母親屬中度身心障礙需被告乙○○照顧等對於被告乙○○有利之 量刑和緩刑資料。  ②量刑及緩刑雖屬於事實審法院之職權,然原確定判決僅以「 縱經合併審理,所宣告之刑未必一定在2年以下」,認被告 乙○○請求宣告緩刑係屬無據,實屬速斷,構成判決理由不判 之違法。懇請鈞院就刑之量定、緩刑,為客觀性裁量與認定 ,倘認原確定判決於量刑、緩刑上確有失之過當或未全盤審 酌對於被告乙○○有利之量刑資料等情形,自應將原確定判決 撤銷。懇請鈞院應細譯個案量刑是否妥當,是否尚未完足評 價對於聲請人乙○○有利之量刑資料,而不應僅以尊重原判決 量刑、緩刑之認定等語,逕予駁回。故緩刑確自屬刊事訴訟 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判決確定前已存在而未及調查 斟酌」之證據,聲請人自得據此提起再審等語。 三、按:  ㈠判決確定之後,如有錯誤,應循非常上訴及再審制度以為救 濟,再審係為認定事實錯誤而設;非常上訴則在糾正法律上 錯誤,二者目的迥然不同。如認確定判決有違背法令情事, 應依循非常上訴程序尋求救濟,不能逕行提起再審。  ㈡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 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 綜合判斷,足 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 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同條第3 項規定:「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 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 事實、證據」。準此,依此原因聲請再審者,應提出具體之 新事實或新證據,由法院單獨或綜合案內其他有利與不利之 全部卷證,予以判斷,如提出或主張之新事實、新證據,單 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倘無法產生合理懷疑,不足以 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者,即無准予再審之餘地(最 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174號裁定意旨參照)。  ㈢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稱應受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 之判決者,條文既曰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自與輕於原 判決所宣告之「罪刑」有別,係指與原判決所認罪名比較, 其法定刑較輕之相異罪名而言,至於宣告刑之輕重、緩刑與 否,乃量刑問題,不在本款所謂罪名之內(最高法院111年 度台抗字第1347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聲請意旨主張「本案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2年度上訴字 第437號刑事判決後,被告不服而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113 年度台上字第2204號刑事判決駁回上訴定讞。與前案(高雄 地院109年度訴字第721號毒品案)為一人犯數罪的相牽連案 件,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本應合併審理,然原確定判決卻 因不同級法院分開審理,導致被告無法爭取緩刑宣告,有調 查之證據未予調查及判決理由不備之『當然違背法令』」部分 :此部分顯係主張本案判決違背法令,則其自應依循非常上 訴程序尋求救濟,不能逕行提起再審,此項主張顯然於法不 合。  ㈡聲請意旨主張「被告所涉前案販賣行為及本案確定判決之兩 案,既符合合併審判的要件,且合併審判旨在避免重複調查 事證的勞費及裁判的歧異,符合訴訟經濟及裁判一致性的要 求,對於已認罪的聲請人在量刑上亦有合併定其應執行刑, 甚至因合併審理對於尚無犯罪紀錄的被告形式上始能考量是 否併宣告緩刑等利益,爰應依職權裁定命前後兩案移送合併 審判。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本應審酌聲請人因販賣第三級 毒品之事,基於類似案件相同處理之原則,爰依職權裁定命 前案將該案移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合併審判,臺灣高等法 院高雄分院未依職權裁定之既有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有判 決確定前已存在而未及調查斟酌之證據」部分:聲請意旨僅 空言本件確定判決「既有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判決確 定前已存在而未及調審酌證據」,主張本院應准予再審而將 上開二案合併審理,並未指出原審有何應調查而未調查之證 據,更未提出或請求本院為其調查該有利於受判決人之證據 ,此部分主張自無理由。    ㈢聲請意旨主張「原確定判決僅以『縱經合併審理,所宣告之刑 未必一定在2年以下』,認被告乙○○請求宣告緩刑係屬無據, 實屬速斷,構成判決理由不備之違法。懇請鈞院就刑之量定 、緩刑,為客觀性裁量與認定,倘認原確定判決於量刑、緩 刑上確有失之過當或未全盤審酌對於被告乙○○有利之量刑資 料等情形,自應將原確定判決撤銷。懇請鈞院應細譯個案量 刑是否妥當,是否尚未完足評價對於聲請人乙○○有利之量刑 資料,而不應僅以尊重原判決量刑、緩刑之認定等語,逕予 駁回。故緩刑確自屬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判 決確定前已存在而未及調查斟酌』之證據,聲請人自得據此 提起再審等語」部分:此項聲請意旨均反覆指摘原判決之量 刑、緩刑有所不當,請求重新審酌量刑、緩刑等事項,然「 宣告刑之輕重、緩刑與否,乃量刑問題,不在本款(刑事訴 訴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謂罪名之內」,有上述最高法 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347號裁定意旨可參,業如前述,故聲 請意旨仍針對原確定判決關於宣告刑、執行刑、緩刑與否等 事項聲請再審,於法不合。  ㈣綜上所述,聲請再審意旨之主張,或係主張原審有違法之處 ,而非再審程序所能處理,或僅主張原審有漏未審酌之事項 ,卻未提出、指出該漏未審酌之事證,或係主張原確定判決 之量刑、緩刑不當,均難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 6款再審之規定。從而,本件再審之聲請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且聲請再審意旨之各項主張均顯然與法不合,故本院認 為顯無必要通知聲請人及其代理人到場,聽取檢察官及受判 決人之意見,附此說明。 據上論結,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書記官 曾允志

2025-02-04

KSHM-114-聲再-5-20250204-2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83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程天富 (現在法務部○○○○○○○○○○○執行中) 上列聲明異議人因公共危險案件,不服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聲明 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程天富(下稱受刑 人)因觸犯不能安全駕駛罪遭本院判處有期徒刑4月,目前 於法務部○○○○○○○執行中,而罰金刑為財產刑,於履行社會 勞動期間內,若有錢繳納罰金者,自應准許;履行部分社會 勞動後,因有第三項之情事,而執行罰金所易服之勞役者, 於勞動期內,若有錢繳納罰金者,自應准許;受刑人目前66 歲,患有重度感冒,引起肺炎,一天比一天虛弱,連下工廠 也無法作業,請法官給予受刑人以罰金繳納易服勞動之刑等 語。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定有明文。所稱「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檢察官有 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情形而言。換言 之,聲明異議之對象,係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限,若對於 檢察官據以執行之判決或裁定不服者,應依上訴或抗告程序 救濟;又裁判已經確定者,如該確定裁判有認定事實錯誤或 違背法令之不當,則應另循再審或非常上訴程序處理,尚無 對其聲明異議之餘地。是倘受刑人並非針對檢察官執行之指 揮認有不當,而係對檢察官執行指揮所依憑之刑事確定裁判 不服,卻對該刑事確定裁判聲明異議者,即非適法(最高法 院111年度台抗字第293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公共危險案件,經本院以113年度虎交簡字第84號 判決判處有期徒刑4月確定,經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下稱 雲林地檢署)函請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下稱彰化地檢署) 代為執行,嗣受刑人聲請易服社會勞動,經彰化地檢署准予 易服社會勞動,惟受刑人僅履行2小時,無法配合社會勞動 (具狀表明不願履行社會勞動而請求入監執行),經彰化地 檢署檢察官發監執行等情,有上開刑事簡易判決、法院前案 紀錄表、法院在監在押簡列表、執行筆錄、雲林地檢署113 年8月23日雲檢亮木113執2428字第1139025770號函、彰化地 檢署113年10月1日彰檢曉執丙113執助883字第1139049537號 函、彰化地檢署113年12月18日彰檢曉執丙113執再助87字第 1139064187號函、彰化地檢署社會勞動案件撤銷聲請書、彰 化地檢署觀護人辦理易服社會勞動結案報告書、彰化地檢署 刑案系統觀護終結原因表【社會勞動】、彰化地檢署檢察官 執行指揮書(甲)在卷足參。惟依前開說明,檢察官依據上 開確定判決指揮執行,自無執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 當可言。  ㈡另觀諸聲明異議意旨,雖就檢察官前開執行指揮聲明異議, 然其並未敘明檢察官對其前揭罪刑執行之指揮,究有如何違 法或顯然不當之情形,於法不合。是檢察官根據本院113年 度虎交簡字第84號確定判決核發指揮書予以執行,經核並無 違法或不當情事,受刑人所執前詞,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84 條規定之要件不符,顯非適法,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黃震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                 書記官 沈詩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2025-02-01

ULDM-114-聲-83-20250201-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731號 聲明異議人 即受刑人 游晨瑋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妨害自由案件,對於臺灣士林地方檢 察署檢察官之執行指揮命令(113年度執字第5570號)聲明異議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詳如附件「刑事聲明異議狀」所載。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定有明文。又執行機關對於審判機關所為之裁判,並無審查 內容之權,故裁判是否違法,並非執行機關所得過問,是聲 明異議之對象,應係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行為,而非檢察官據 以指揮執行之裁判(最高法院87年度台抗字第80號、108年 度台抗字第79號裁定意旨參照)。而所稱「檢察官執行之指 揮不當」,係指檢察官有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其執行方法 有不當等情形而言,是檢察官如依確定判決、裁定指揮執行 ,即無執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之可言。至於原確 定判決、裁定,是否有認定事實錯誤或違背法令之不當,應 循再審或非常上訴程序以資救濟,尚無對之聲明異議之餘地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抗字第345、982號、108年度台抗字第 770號裁定意旨參照)。準此,聲明異議之對象乃檢察官之 執行指揮行為,而非檢察官據以指揮執行之裁判。 三、經查:  ㈠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游晨瑋(下稱受刑人)前因妨害自由案 件,經本院以112年度訴字第41號判決處有期徒刑5月,如易 科罰金,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檢察官及受刑人均不服提 起上訴後,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3年度上訴字第321號將原判 決撤銷,改判處有期徒刑8月,嗣受刑人再提起上訴,經最 高法院以113年度台上字第3969號上訴駁回確定等情,有法 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  ㈡觀諸本件聲明異議意旨,無非係指摘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   1年度偵字第8442號案件承辦檢察官及偵查佐未依刑事訴訟   法規定,向受刑人本人合法送達傳票,即強制開庭,嚴重違   反正當法律程序,該程序違法,損害受刑人防禦權,構成重   大程序瑕疵等情事,而未具體指明檢察官所為執行之指揮及   其執行方法有何違法、不當,揆諸前揭說明,此等事項非聲   明異議程序所得審究,而與聲明異議之要件未合。  ㈢受刑人固又主張定應執行之刑尚未確定,本件執行即屬違法 云云。惟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案件,應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 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受刑人 僅得請求檢察官向法院提出聲請,尚無直接向法院聲請之權 ,是受刑人以定應執行刑尚未確定本件即不得執行,亦非合 法。  ㈣至受刑人雖有聲請再審,惟該再審案件業經最高法院於民國1 13年11月13日以113年度台聲字第233號裁定聲請駁回,亦有 法院前案紀錄表可憑,是受刑人執此認應停止執行乙節,亦 屬無據。 四、綜上,受刑人所執聲明異議事由,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規定之要件不符,顯非適法,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七庭法 官 李育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丁梅珍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2025-01-24

SLDM-113-聲-1731-20250124-1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92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林初九 上列聲明異議人因定應執行刑案件,對本院111年度聲字第2833 號裁定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林初九(下稱受刑 人)前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罪,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下稱臺中地院)109年度訴字第8 83號判決各判處有期徒刑2年6月、1年6月,應執行有期徒刑 3年8月確定(下稱甲案);復因傷害致人於死罪,經本院11 0年度上訴字第3218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7年4月確定(下稱 乙案);前開各罪嗣經本院111年度聲字第2833號裁定應執 行有期徒刑9年6月。臺中地院未經受刑人請求,即逕行就其 所犯甲案之2罪,予以定其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3年8月,致 受刑人所犯甲案嗣與乙案合併定應執行刑時,刑度下限自有 期徒刑2年6月提高至3年8月,顯不利於受刑人。受刑人就前 開所犯各罪,均為自首,且全額賠償被害人,服刑迄今已將 近5年,然本院111年度聲字第2833號裁定應執行刑時,刑度 下限不當提高,顯有瑕疵,懇請重新裁定云云。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 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罰執行,由檢察 官依指揮書附具之裁判書為之,刑事訴訟法第484條、第457 條第1項前段、第458條前段定有明文。執行機關對於審判機 關所為之裁判,並無審查內容之權,故裁判是否違法,並非 執行機關所得過問,是聲明異議之對象,應係檢察官之執行 指揮行為,而非檢察官據以指揮執行之裁判,故所稱「檢察 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檢察官有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 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情形而言;檢察官如依確定判決、裁定 指揮執行,即無執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之可言, 至於原確定判決、裁定,是否有認定事實錯誤或違背法令之 不當,應循再審或非常上訴程序以資救濟,尚無對之聲明異 議之餘地;倘受刑人並非針對檢察官執行之指揮認有不當, 而係對檢察官執行指揮所依憑之刑事確定裁判不服,卻對該 刑事確定裁判聲明異議或聲請重新定應執行刑者,即非適法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字第79、1717號、111年度台抗字第 614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等案件,經臺中地院於109年8月19日以109年度訴字第883號 各判處有期徒刑2年6月、1年6月,並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8 月確定(即甲案);復因傷害致人於死案件,經本院於111 年2月15日以110年度上訴字第3218號判處有期徒刑7年4月, 嗣經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793號判決上訴駁回確定( 即乙案);嗣再經本院111年度聲字第2833號裁定就上開甲 案、乙案之罪,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9年6月等情,有上開各 該刑事判決、裁定在卷足參。依前開說明,檢察官依據本院 上開確定裁定指揮執行,自無執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方法 不當之可言。  ㈡觀諸受刑人聲明異議意旨,無非係就本院定應執行刑之裁定 有所爭執,惟法院裁定應執行刑之量刑多寡,並非檢察官執 行指揮可得置喙,依前開說明,受刑人如就原確定裁定認有 量刑過重或其他違背法令之虞,應另循其他法定程序以為救 濟,非屬得聲明異議之事由。準此,受刑人聲明異議所指並 非具體指摘本件執行檢察官有何執行指揮之違法,或其執行 方法有何不當之處,自非聲明異議程序所得審究。 四、綜上,受刑人所執聲明異議之事由,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84 條規定之要件不符,顯非適法,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十五庭 審判長法 官 陳芃宇                    法 官 林彥成                    法 官 陳俞伶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朱家麒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2025-01-24

TPHM-114-聲-192-2025012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