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高雅敏

共找到 244 筆結果(第 121-130 筆)

家財訴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所有權移轉登記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1年度家財訴字第31號 原 告 A01 訴訟代理人 高奕驤律師 陳立涵律師 徐翊昕律師 被 告 A02 訴訟代理人 劉仁閔律師 複代理人 趙翊婷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事件,本院於113年11 月25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將坐落荷蘭如附表所示不動產之所有權辦理移轉登記予原 告。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民事事件涉及外國者,為涉外民事事件,應依涉外民事法 律適用法定其應適用本國或外國之法律。所稱涉外,係指構 成民事事件之事實,包括當事人、法律行為地、事實發生地 等連繫因素,與外國具有牽連關係者而言(最高法院105年 台上字第1956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關於涉外事件之國際 管轄權誰屬,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並無明文規定,故除由我 國法院行使管轄權,有明顯違背當事人間實質公平及程序迅 速經濟等特別情事外,原則上均應認我國法院有管轄權,並 應參酌民事訴訟法有關管轄規定之法理,妥適決定之。又夫 妻財產之補償、分配、分割、取回、返還及其他因夫妻財產 關係所生請求事件,屬家事事件法第3條第3項、第37條所定 丙類家事訴訟事件,而家事事件法、非訟事件法俱未規定該 事件之管轄權,自應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 1條第1項前段關於管轄之規定,由被告之住所地法院管轄。 二、經查,原告請求被告移轉登記坐落於荷蘭如附表所示之不動 產(下稱系爭不動產),本件自具有涉外因素,揆諸前揭說 明,我國法院對於涉外民事訴訟事件,除國際專屬管轄事件 外,均具備國際裁判管轄權;而原告係依兩造離婚協議書請 求,並無民事訴訟法第10條第1項專屬管轄之適用;且兩造 均為本國人,婚後住所設於臺北市士林區,被告於離婚後, 亦住在臺北市士林區住所,是本院有管轄權,再參以兩造均 委任律師到庭應訊,由我國法庭調查證據,亦無不便利之情 形,自無不便利法庭原則之適用,先予敘明。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起訴主張:   ㈠兩造於民國88年7月25日在我國辦理結婚登記,婚後原告外 派荷蘭工作,兩造長居荷蘭。嗣後原告為求長住久安,決 定在荷蘭置產,於96年11月14日購入「Reevelden 60,    5685HK,Best,North Brabant,The Netherlands」之荷蘭 不動產(下稱系爭不動產),分別登記二分之一產權於兩 造名下,其上之貸款、稅賦等相關費均由原告負擔。兩造 於108年8月23日合意離婚,並簽立離婚協議書(下稱系爭 離婚協議書),離婚後,原告仍長居於系爭不動產,被告 返回臺灣居住。   ㈡兩造在離婚條件上,有原告單獨取得系爭不動產全部,被 告取得新臺幣(下同)850萬元,雙方均拋棄婚後財產分 配請求權等請求權之共識,業經另案即臺灣高等法院110 年家上字第119號履行離婚協議事件(下稱另案高院)詳 加調查後確認,本件有爭點效之適用,被告於本件執與另 案高院相同之辯詞及另案高院已審酌之重複證據,強為與 另案高院確定判決意旨相反之辯詞,誠無足採,此外,亦 有原告、A08律師及被告代理人A09律師協商時之錄音暨譯 文、A08律師及A05於另案作證之筆錄、系爭離婚協議書等 證據可稽,可證兩造間去確實有口頭協議,被告亦未提出 任何足以推翻原判斷之新訴訟資料,原告之訴為有理由。   ㈢綜上所述,爰聲明:⑴被告應將如附表所示不動產之所有權 宜轉登記為原告所有。⑵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二、被告答辯則以:         ㈠原告知悉系爭不動產,由兩造共有,原告在簽訂離婚協議 時自己應將系爭不動產納入婚姻存續期間財產分配之考量 ,此由兩造離婚前一年即107年8月間郵件往來提及系爭不 動產為共有之內容,及A09律師在108年8月21日離婚協商 過程中亦轉述被告意見,被告當時有明確提及系爭不動產 ,被告也有產權,由上開證據可見,原告與被告協商離婚 時,原告係基於系爭不動產為兩造共同持有之基礎事實認 知以協商議定離婚財產分配之條件。原告明知系爭不動產 所有權共有,未於系爭離婚協議書約定系爭不動產所有權 歸屬,或約定被告應將系爭不動產移轉之條款,兩造亦無 移轉系爭不動產由原告單獨所有之合意。   ㈡系爭離婚協議書中關於系爭不動產保證人及設籍之約定, 均與系爭不動產所有權歸屬之認定無涉,無從據此推認兩 造就系爭不動產所有權歸屬有何特別約定,原告引另案A0 5證詞主張兩造有將系爭不動產歸原告所有之合意云云, 並不可採,因A05並未參與系爭離婚協議書之協商過程, 無從知悉兩造於離婚協議書之合意,且原告歷次主張與A0 5之證述內容相互矛盾,A05證言顯有疑義。   ㈢兩造於108年8月23日始達成離婚協議共識並簽署系爭離婚 協議書,前於8月14日、21日協商過程中,並未達成任何 共識或合議,原告以未底定之協商過程,反於協議書書面 明文記載,主張被告應移轉系爭不動產所有權予原告云云 ,其主張顯逾越系爭協議書明文約定,不當扭曲兩造簽訂 協議書之合意。A09律師在8月21日協商過程中有轉述被告 亦持有系爭不動產所有權,原告確實知悉系爭不動產所有 權狀態,且被告於8月23日所同意簽署之離婚協議書係約 定各自財產均歸各自所有,可證兩造於8月21日協商當時 針對系爭不動產並未有特別約定,遑論兩造有原告主張被 告應移轉所有權之合意。    ㈣原告曾允諾天母東路房屋所有權共有,被告思及兩造已共 有荷蘭房屋,最後並未向原告要求移轉前開天母東路房屋 所有權登記,始有各自財產歸各自所有之財產分配條件。 另因原告婚內長期對被告施暴之行為,原告基於過錯方彌 補心態,始有離婚協議書所載除離婚後財產歸各自所有外 ,原告另應對被告給付850萬之條件,原告事後反悔,推 託係離婚協議書未載明系爭不動產所有權約定云云,顯無 理由。   ㈤原告主張被告應依約移轉系爭不動產所有權乙節,並未經 兩造於另案審理過程中列為爭點,前述事項之認定,對於 另案判決結果之判斷亦不生影響,被告未就此為充分之舉 證攻防並為完足之辯論,系爭不動產所有權歸屬之爭議, 並非高院另案之重要爭點,而無爭點效之適用。   ㈥綜上,爰為答辯聲明:⑴原告之訴駁回。⑵訴訟費用由原告 負擔。 三、查兩造原為夫妻,於96年11月14日購入系爭不動產,分別登 記二分之一產權於兩造名下,兩造嗣於108年8月23日合意離 婚,並簽立系爭離婚協議書等情,有系爭不動產之登記文書 暨公開估價文件影本、離婚協議書等件(見本院卷㈠第57頁 至第64頁)附卷可稽。因兩造對系爭離婚協議書第二條之解 釋有歧異,被告於109年對原告提起履行離婚協議之訴訟, 請求原告給付被告550萬元及遲延利息,經本院以109年度家 財訴字第14號案件受理(下稱另案一審),於110年2月26日 判決原告應給付被告550萬元及自109年6月11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原告不服提起上訴, 經另案高院審理後,判決駁回原告上訴,原告不服再提起上 訴,經最高法院以111年度台上字第1534號裁定上訴駁回等 情,有本院109年度家財訴字第14號民事判決影本、臺灣高 等法院110年度家上字第119號民事判決影本、最高法院111 年度台上字第1534號民事裁定影本等件存卷可佐(見本院卷 ㈠第239頁至第251頁、第71頁至第86頁、第151頁至第153頁 ),並經本院調閱前開卷宗查閱在案。 四、原告主張兩造在離婚時,達成原告單獨取得系爭不動產所有 權,被告取得850萬元,雙方均拋棄婚後財產分配請求權之 口頭契約,此部分並經另案高院判決載明,有爭點效之適用 ,惟被告迄未將系爭不動產移轉登記予原告,而依該口頭契 約,為其聲明所示之請求等語,被告則否認兩造間就系爭不 動產有達成由原告單獨所有之合意,並以前詞置辯。 五、兩造於離婚時就系爭不動產是否達成由原告單獨所有之口頭 契約:   ㈠按確定判決之既判力,固以訴訟標的經表現於主文判斷之 事項為限,判決理由並無既判力,但法院於判決理由中, 就訴訟標的以外當事人主張之重要爭點,本於當事人辯論 之結果,已為判斷時,其對此重要爭點所為之判斷,除有 顯然違背法令之情形,或當事人已提出新訴訟資料,足以 推翻原判斷之情形外,應解為在同一當事人就該重要爭點 所提起之訴訟中,法院及當事人就該已經法院判斷之重要 爭點法律關係,皆不得任作相反之判斷或主張,始符民事 訴訟上之誠信原則(最高法院73年度台上字第4062號判決 意旨參照)。又按學說上所謂之爭點效,係指法院於確定 判決理由中,就訴訟標的以外當事人所主張之重要爭點, 本於當事人辯論之結果已為判斷時,除有顯然違背法令, 或當事人已提出新訴訟資料足以推翻原判斷之情形外,於 同一當事人就與該重要爭點有關所提起之他訴訟,不得再 為相反之主張,法院亦不得作相反之判斷,以符民事訴訟 法上之誠信原則而言,是爭點效之適用,必須前後兩訴訟 當事人同一,且前案就重要爭點之判斷非顯然違背法令, 及當事人未提出新訴訟資料足以推翻原判斷等情形始足當 之(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781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查被告提起另案一審時,兩造就系爭離婚協議書關於系爭 不動產所有權歸屬之真意即有爭執,並經另案一審判決於 事實及理由欄貳、實體部分三、⑴⒈至⒋部分予以認定及說 明(見本院卷㈠第245頁至第249頁)。原告就另案提起上 訴後,兩造就系爭不動產是否由原告單獨取得,仍為爭執 ,經另案高院審理後,於判決事實及理由欄內,就此爭點 認定:【㈡有關兩造磋商約定之真意為何?⒈證人即上訴人 委託之律師A08證稱:「所有協商及中間聯繫都是透過伊 ,協商條件主要是婚後財產的問題,上訴人(即本案原告 A01)在臺灣不動產都是婚前財產,婚後存款都是被上訴 人(即本案被告A02)在處理,上訴人沒剩多少錢,所以 最主要都在談上訴人荷蘭那邊的房產。因為那個房產屬於 婚後財產,伊方要求為上訴人所有,被上訴人要拋棄剩餘 財產分配請求權,上訴人一開始提出給付300萬,因為扣 掉貸款,荷蘭房地還剩約600萬元左右之價值,被上訴人 可以拿走一半,因此是300萬。後來3次協商過程從300萬 談到500萬到最後的800萬,簽約當天又加了50萬,總共85 0萬,當時是說荷蘭房產全部歸上訴人所有,且被上訴人 不得再請求剩餘財產分配,也不得請求荷蘭房產權利,當 然也包含臺灣部分。108年8月14日、21日的協商都是在A0 9律師事務所協商,被上訴人也在,但是考慮被上訴人情 緒問題,她在旁邊會議室等,談論過程中,謝律師都會跟 被上訴人溝通。108年8月23日,那天上訴人要飛回荷蘭, 我們想如果沒談成之後再說,但是謝律師及被上訴人都打 電話給我說他們下午想要談,希望可以談成,所以我們下 午又到謝律師辦公室,當場又加50萬,條件一樣是荷蘭房 產歸上訴人所有,被上訴人不得再請求任何夫妻剩餘財產 。由於當晚上訴人就要飛回荷蘭,謝律師當場打離婚協議 書,伊等一邊討論,簽完協議書,伊還陪兩造去士林戶政 事務所登記,上訴人當場給被上訴人300萬元。」、「因 為被上訴人表示荷蘭房地有擔任保證人,最後協議由上訴 人取得荷蘭房地,因此才會約定關於荷蘭房地之保證責任 由上訴人擔任」、「因為被上訴人有時還會去荷蘭住,上 訴人同意讓她設籍,但上訴人也有想過荷蘭房地如果要賣 掉,就不再借被上訴人設籍,因此才約定無償借用乙方設 籍」、「協商當時上訴人表示荷蘭房地全部登記在其名下 ,兩個禮拜之協商過程,雙方也沒有對這部分有任何質疑 ,直到簽完協議書,上訴人回荷蘭要確認荷蘭房地保證人 是否為被上訴人,才發現荷蘭房地登記兩人一人一半,因 此找被上訴人配合過戶」、「重頭到尾就是約定荷蘭房地 歸上訴人取得,因為離婚後房產一人一半可能發生問題, 所以不可能維持共有」等語(見原審卷第215-223頁)。⒉ 再依兩造於簽立系爭離婚協議書前,108年8月14日、108 年8月21日在被上訴人委託之A09律師事務所就離婚條件進 行磋商,上訴人及A08律師及A09律師之對話內容以觀(見 原審卷第100-45至100-49頁):⑴108年8月14日對話譯文 :上訴人:荷蘭的房子她也可能會要求我要給她一半。謝 律師:不是啦!如果處理掉,那邊就要放啦!不是這個概 念嗎?李律師:就是一個金額!謝律師:是一個total.上 訴人:連荷蘭那邊一起估算就是了。謝律師:對,臺荷。 李律師:對,就是一個金額!然後荷蘭那邊她就放棄了。 謝律師:對,就是不要變動你原本的不動產,因為她跟你 共有也只是給你其他的問題。上訴人:那她就要申請放棄 那邊的。謝律師:應該是這樣,這個她一定是同意。這就 是你們真的談到一個金額的話,就是溫和的結束它,不要 變動到王先生在臺荷的資產狀態,它就是應該是現金。因 為跟她共有很麻煩啊!以後還有分割的問題、共有的問題 、稅金的問題,沒有人要共有。李律師:那500的前提是 荷蘭的所有財產都放棄嗎?謝律師:那是一定的啊。⑵108 年8月21日對話譯文:謝律師:…所以那時候她才會說,如 果有一天你退休不住 在荷蘭,那你房子有沒有要給她? 這是一個選項,還是說你到時候也會賣?上訴人:…我在 荷蘭的房子到時候也是我養老金的來源,…我也必須為我 將來打算。謝律師:…她可以接受的是荷蘭的房子過給她 ,她再拿比較少的金額,……。上訴人:可是她還要再800 萬,房子還要過給她,我沒有辦法。謝律師:沒有,她就 不會,我覺得可以是…金額一定就會降!……。李律師:因 為如果牽涉到荷蘭那個房子就變得有點複雜,那後續的貸 款…。上訴人:對啊你不可能還要我繼續……。謝律師:那… 可以賣多少?李律師:大概1000吧。上訴人:現在的話其 實照它的公告地價,荷蘭公告地價跟市價差不多,臺灣是 差很多,它現在的公告地價是23、24萬左右,所以我那天 是用25萬來算,所以那天我為什麼說300萬給她,我是用2 5萬來算,再扣掉所剩貸款,所以實際上我已經有高估了 。上訴人:沒有,800萬其實就是我的底線了,其實我已 經跟大偉講就是說如果她要提高也是沒辦法,我當初為什 麼就是說謝律師妳轉達說她要800萬的時候,我後來想了 一下答應了,實際上我是顧慮到她的身體。⒊是依證人A08 所述及上開譯文內容,系爭離婚協議書主要係為處理兩造 離婚後關於財產分配之問題,兩造為避免離婚後房產共有 所衍生稅捐或日後分割之麻煩,一直以來的協商基礎都是 基於「離婚後房產不共有,荷蘭房地歸上訴人取得,被上 訴人取得現金」為前提。而考量臺灣及荷蘭均就夫妻剩餘 財產分配請求有相關之立法,上訴人慮及荷蘭房地為婚後 財產,被上訴人得就荷蘭房地主張一半之權利,因此相關 金額之協商、計算荷蘭房產之價值係以荷蘭房地價值,扣 除貸款後之價值之一半為300萬給被上訴人為協商之起價 ,且協商過程中,從未有人提及目前登記名義人係兩造聯 名或上訴人單獨所有,此觀上開譯文甚明。嗣因上訴人考 量被上訴人之身體狀況,始調高金額至最後系爭離婚協議 書所載之850萬元。且證人A08甚證稱「因被上訴人表示其 尚擔任荷蘭房地之保證人,乃於系爭離婚協議書中約定關 於荷蘭房地之保證責任由上訴人擔任」、「被上訴人有時 還會去荷蘭住,上訴人同意讓她設籍,但上訴人也有想過 荷蘭房地如果要賣掉,就不再借被上訴人設籍,因此才約 定無償借用乙方設籍」等語,已如前⒈所述,核與系爭離 婚協議書所載之旨相符,足認上訴人抗辯系爭離婚協議書 之協商共識為其取得荷蘭房地全部所有權及其事後查證才 知悉荷蘭房地為兩造共有等語,堪信為真。⒋被上訴人雖 以:不動產價值高昂,上訴人怎可能不知情荷蘭房地之產 權為兩造共有,且系爭離婚協議書第二條記載「雙方同意 辦理臺灣荷蘭離婚手續後各自財產均歸各自所有」,及系 爭離婚協議書就荷蘭房地之歸屬並未載有由上訴人單獨所 有,足認兩造協商時並無約定由上訴人單獨取得荷蘭房地 所有權云云;惟查:⑴證人即系爭離婚協議書之見證人A05 證稱:伊當時是到A09律師事務所簽屬協議書,一開始上 訴人他們還在討論,伊在大樓大廳等,下午4點半請伊上 去,簽字的時候,被上訴人及她的見證人有過來。謝律師 把打好的協議書拿給上訴人看,上訴人問謝律師,剛才協 調付了這個錢後,荷蘭房產全部歸我,怎麼沒有打上去, 謝律師回答說「都講好了不會有問題啦,書面不需要寫的 那麼詳細」等語(見原審卷第227頁),堪認上訴人當下 確曾向A09律師反映協商內容未完整記載於系爭離婚協議 書內,而A09律師則以「都講好了不會有問題」等語回應 ,上訴人始未再堅持。⑵又系爭離婚協議書雖未載明由上 訴人取得荷蘭房地之所有權歸屬,然第二條中段載有「甲 方(即上訴人)承諾負擔荷蘭不動產其上保證人責任,如 銀行對乙方(即被上訴人)有任何主張,應由甲方負擔。 」(見原審卷第25頁),則該段係約定未來荷蘭房地之貸 款保證人責任亦由上訴人負責。此觀證人A08所述「因為 被上訴人表示荷蘭房地有擔任保證人,最後協議由上訴人 取得荷蘭房地,因此才會約定關於荷蘭房地之保證責任由 上訴人擔任」等語自明,亦可看出兩造協商時之真意為荷 蘭房地之權利義務均移由上訴人處理。再觀諸108年8月21 日對話譯文(見上述⒉⑵),當時兩造在討論另一種處理方 式即荷蘭房地歸由被上訴人所有,但又考量到荷蘭房地尚 有貸款未繳清,當時A09律師提出「荷蘭房地歸被上訴人 所有,再加上一筆小金額款項」之建議,A08律師馬上提 醒「荷蘭房地尚有貸款未繳清」,上訴人即稱「對啊你不 可能還要我繼續(繳貸款)」等語(見⒉⑵所述),足認, 上訴人不可能同意被上訴人為荷蘭房地之所有權人,卻無 庸承擔任何義務。是以此點之約定以觀,亦可看出兩造實 有將荷蘭房地之相關權利義務均轉至上訴人處之意。⑶再 者,系爭離婚協議書第二條尚記載「…甲方(即上訴人) 同意以荷蘭住所無償借用乙方設籍,若甲方處分荷蘭房地 之際,即不再借用設籍」等語,益徵係以上訴人為單獨所 有人為前提,兩造始約定上訴人同意被上訴人設籍,如上 訴人處分荷蘭房地,即不再借用設籍;被上訴人雖以:因 荷蘭房地為兩造共有,因此設籍仍需上訴人同意云云;惟 倘荷蘭房地為兩造共有,依系爭離婚協議書約定之邏輯, 兩造設籍或處分荷蘭房地均應取得對方同意,何以僅有上 開單方面之記載?何以未有上訴人設籍應取得被上訴人之 同意?又倘被上訴人(乙方)欲處分荷蘭房地時,是否仍 借上訴人設籍?甚或兩造對於處分荷蘭房地意見不同時, 又該如何處理?均有未明,堪認此段記載亦係基於荷蘭房 地為上訴人單獨所有之前提為約定甚明。⑷被上訴人雖以 不動產價值高昂,上訴人不可能誤認登記名義人為何人云 云,並提出兩造106年2月21日之對話譯文證明上訴人知悉 荷蘭房地為兩造共有;惟審酌兩造之協商過程係在臺灣進 行,而荷蘭房地之相關資料並未在臺灣,因此上訴人於協 商期間確實無機會再次查證實際登記情況,且依證人A08 之證述:協商當時上訴人表示荷蘭房地全部登記在其名下 ,兩個禮拜之協商過程,雙方也沒有對這部分有任何質疑 ,直到簽完協議書上訴人回荷蘭要確認荷蘭房地保證人是 否為被上訴人,才發現荷蘭房地登記兩人一人一半,因此 找被上訴人配合過戶。伊事後有問上訴人為何會搞錯,他 說因為荷蘭房地的貸款一直由他繳納,他沒有特別去確認 等語(見原審卷第221、223頁),足認協商過程中,兩造 均未實際就荷蘭房地登記在何人名下進行查證,而逕以荷 蘭房地登記在上訴人名下之前提,進行協商給付金額。至 於被上訴人提出兩造106年2月21日對話譯文主張上訴人知 悉荷蘭房地為共有云云;然觀諸該份譯文之前後文,當時 兩造係為家庭經濟分擔問題爭吵,被上訴人向上訴人抗議 家中經濟多由其有條不紊的操持,上訴人之信用卡帳單及 荷蘭房地貸款才得以從未遲延繳付過。兩造的對話中,被 上訴人多次表示「房子是買你的名字」、「我怎麼知道, 你是所有權人啊」、「王先生,真的是買你的名字」等語 ,上訴人為安撫被上訴人則稱「老婆我們那個房子是共有 的」;被上訴人則稱「等一下對,房子共有。是啊,房子 共有」;、上訴人再以「那個房子我們當初簽契約是共有 …,荷蘭的名字是兩個人的名字,…車子為何買我名字…這 樣保險的話,因為比較便宜,所以買我的名字」等語,後 續雙方又針對裝修房屋費用、房租、玉山銀行、合庫銀行 的存款等家中經濟事務做討論(見本院卷㈡第91、101-102 頁);而依當時對話氛圍,上訴人所欲表達的意思實為「 不論名義人為何人,夫妻財產本應不分你我,利益共享, 請被上訴人相信伊」,兩造當時並非以爭執荷蘭房地之登 記名義人究為何人為主軸。是縱當時上訴人曾提到荷蘭房 地為兩造聯名,亦無法排除上訴人於2年半後之協商過程 對荷蘭房產之登記名義人為何人記憶錯誤或一時疏漏。被 上訴人所提出之此段譯文,無法為上訴人不利之認定。⒌ 綜上所述,兩造協商系爭離婚協議時,雙方口頭協商真意 確為上訴人單獨取得荷蘭房地所有權,並由上訴人支付85 0萬元予被上訴人,基於契約自由原則,契約之成立,原 則上只須當事人「意思表示合致」即可,縱兩造當時未查 證荷蘭房地之登記名義人為何人而未將後續相關過戶配合 作為一併約定於系爭離婚協議書,亦不影響兩造口頭協商 過程中關於離婚後財產分配之共識。至於兩造互為攻防之 「主觀上對房產所有權人之錯誤」及「內在動機錯誤無法 撤銷」云云,均為就荷蘭房地登記名義人究為何人有所誤 認,此不影響兩造就財產分配討論之共識為「上訴人取得 荷蘭房地,被上訴人取得金錢,離婚後房產不共有,避免 麻煩」,且此點共識亦無錯誤可言。】等語(見本院卷㈠ 第75頁至第81頁); 經核另案與本案之當事人同為兩造 ,而兩案之訴訟標的固不相同,然關於「兩造間就系爭不 動產是否達成由原告單獨所有之口頭約定」,係另案之重 要爭點,於另案訴訟中業由兩造為充分之舉證、就所舉證 據為完全之辯論後,始由另案高院為實質上之審理判斷, 而認定兩造間就系爭不動產有由原告單獨所有之口頭約定 存在。再參以被告並未舉證另案高院判決就此爭點之判斷 有違背法令之情形,被告復未提出新訴訟資料足以推翻另 案高院就此部分之判斷,是本案應有「爭點效」之適用, 兩造間就系爭不動產確有由原告單獨所有之事實,不容再 為相反之主張或判斷。   ㈢綜上,兩造間就系爭不動產有由原告單獨所有之口頭約定 ,則原告據此請求被告將系爭不動產之所有權移轉登記為 原告所有,洵屬有據。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與判決之結果 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 七、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附表:荷蘭不動產標示  土 地 部 分 縣 市 地籍編號 地籍識別碼 面  積 平方公尺 權 利 範 圍 Best Best K 3495 000000000000000 151 1/2 建物部分     建 物 門 牌 不動產稅籍編號 面  積 平方公尺 權 利 範 圍 Reevelden 60,   5685 HK,Best, North Brabant, The Netherlands 000000000000 120 1/2

2024-12-30

SLDV-111-家財訴-31-20241230-2

家親聲抗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酌定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方式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家親聲抗字第37號 抗 告 人 A01 A02 共同代理人 任秀妍律師 相 對 人 A03 代 理 人 朱立偉律師 徐子騰律師 林嘉信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酌定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方式事件,抗告人對 民國112年5月9日本院111年度家親聲字第413號民事裁定提起抗 告,本院管轄之第二審合議庭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抗告人於原審之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A03係抗告人等之子A 06之妻,其與A06育有A07、A08二名子女(以下合稱未成年 人),相對人一家居住在臺北市,並未與抗告人等同住。惟 民國110年7月13日早上,抗告人等接獲相對人通知,A06於 經營之公司自縊身亡,抗告人等多次親自或藉由第三人試圖 與相對人聯繫,但相對人均以冷漠、不回應、不接觸之方式 對待,抗告人等迫於無奈而提起本件聲請。抗告人等既為未 成年人之祖父母,雖未與未成年人同居,仍屬第三順序之法 定監護人,為此爰類推適用民法第1055條第5 項之規定,請 求酌定抗告人等與未成年人會面交往之方式及時間,如家事 聲請狀所示等語,並聲明:抗告人等在未成年人成年之前, 得與未成年人實行會面交往等語。 二、原裁定認民法第1055條第5 項「會面交往權」之規定,僅屬 父母間有其適用,祖父母對未成年之孫子女則無該條之適用 ,至能否類推適用擴及解釋祖父母對於孫子女仍有探視權 ,原裁定衡酌抗告人等與未成年人之相處,認彼此關係並未 同住生活,僅於年節始有相處機會,彼此關係難謂緊密亦難 認有高度依附關係,抗告人等之請求顯然無憑,而駁回抗告 人等之聲請。   三、抗告人等之抗告意旨略以:   ㈠原審就依附關係、孫子女最佳利益之認定,未盡調查證據 之能事,僅因雙方未同住即認定彼此關係難謂緊密,難認 抗告人等請求與該二名孫子女會面交往合於未成年人最佳 利益。然未成年人固與父母同住臺北,但與抗告人等新竹 住處均在大臺北生活圈內,交通並非遙遠,互相探視應非 難事,抗告人等與未成年人探視頻率約每兩、三周便會北 上一次,且未成年人父母忙碌時,抗告人等都會自願幫忙 照顧,未成年人與抗告人等及父系家族的關係非常親密, 另抗告人等因重視教育,亦不定時為未成年人訂閱雜誌書 刊、寄送物品等。   ㈡原審僅開一次庭,並未就上述問題對抗告人提問,便突襲 裁判,且祖孫關係如何,非僅以是否同住即得以評估,亦 未問過未成年人的意見,也完全未給予當事人任何機會說 明及證明,如此認定無緊密依附關係,自嫌率斷;原審亦 未就為何不符合未成年人之最佳利益予以交代,僅以臆測 或推定帶過;另祖父母之探視權應符合我國民間倫理親情 之習慣,得主張民法第1 條之適用,而得請求代位已故之 子A06行使親權。綜上,爰提起抗告,並聲明:⑴原裁定廢 棄,改裁定准許抗告人在未成年人成年前,得依如抗告狀 附表所示方式會面交往。⑵如不能逕為前項裁定,請准發 回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家事庭更為裁定。⑶程序費用由相對 人負擔。 四、相對人答辯意旨略以:   ㈠民法第1055條第5 項「會面交往權」之規定,係使未取得 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或負擔之他方父母,於離婚或因 婚姻無效後得繼續與未成年子女保持聯繫,了解未成年子 女之生活狀況,看護未成年子女順利成長。此為父、母基 於親權人之地位,所得享有一身專屬性之權利,並未擴及 父母以外之人,亦非屬得讓與或繼承之標的,更無類推適 用之餘。抗告人等之子A06過世後,相對人為未成年人之 母親,依法為唯一之親權人,為兩造所不爭執。抗告意旨 以抗告人等為第三順位法定監護人,聲請類推適用民法10 55條第5 項之規定,惟得否類推應探求規範目的及是否基 於同一法律理由,民法親屬編自婚姻、父母子女等章節規 範之脈絡,明顯可見由分別來自不同家庭之男女結合而為 夫妻,此家庭關係範圍不及於其他結合男女及其所生子女 以外之親屬,父母保護教養未成年子女屬其親權,且為一 身專屬權,其他親屬並無保護教養非自己所生未成年子女 之義務,自然亦不產生相對應之權利,在父母合法、適當 行使親權之情形下,任何人均不得對於其行使親權之手段 或方式予以指點、糾正、或推翻,以取代父母親權人之地 位,故立法者未明文准許祖父母有行使孫子女親權之權利 ,顯非立法者於立法時未能預見社會變遷而於立法時未規 定之漏洞。   ㈡抗告人等提出過往與未成年人之互動資料,均難認關係緊 密或有相當依附關係;抗告人等將其子A06死因歸咎於相 對人,復一再對相對人提起刑事告訴及民事訴訟,亦對未 成年人提起民事訴訟,已造成抗告人等與相對人關係惡劣 ,未成年人若須強制性與抗告人會面交往反而不利。   ㈢綜上,抗告人等與未成年人未曾同居,關係亦非緊密或有 依附關係存在,且抗告人等將其子死因歸咎於相對人,抗 告人等並非民法1055條相關規定之權利主體,亦無類推適 用之餘地,爰為答辯聲明:⑴抗告駁回。⑵抗告程序費用由 抗告人負擔。 五、按法院得依請求或依職權,為未行使或負擔權利義務之一方 ,酌定其與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之方式及期間,民法第1055 條第5 項前段定有明文,係因父母子女為人倫至親,會面交 往權不僅為子女之權利,亦屬父母之權利,其中之一方雖不 能行使負擔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對相關之探視權利,應 不得任意剝奪。又依85年9月25日修正時之立法理由謂:「 為兼顧未任權利義務行使或負擔之夫或妻與未成年子女之親 子關係 ,法院得依請求或依職權定其會面交往方式與期間 。」準此 ,會面交往權僅屬父母子女間有其適用,祖父母 對未成年之孫子女則無該條之適用(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 院103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9 號研討結果參照)。經 查:   ㈠相對人與抗告人之子A06於婚姻關係存續中育有未成年子女 A07、A08,A06死亡後,現由相對人單獨行使未成年人之 親權,抗告人等為未成年人之祖父母,並非未任未成年人 親權之父或母,有相對人及未成年人之戶籍資料查詢結果 在卷可稽(見原審卷第43頁至第48頁),縱抗告人等有探 視未成年人困難之情事,核諸前揭規定及說明,抗告人等 請求法院酌定其與未成年人間之會面交往方式及時間,顯 於法無據,是本件聲請礙難准許,應予駁回。   ㈡抗告人等雖以前詞主張渠等有與未成年人會面交往之權利 ,然祖父母並非民法第1055條第5 項規定之權利主體,不 得直接適用該條規定主張有與未成年人會面交往之權利。 又遍查民法親屬編及家事事件法等相關規定,亦無任何關 於祖父母與未成年孫子女間會面交往之明文,因此祖父母 與未成年孫子女間之會面交往,依目前現行法律並無可資 適用之規定。而立法者就此情況未設規定,是否屬法律漏 洞而予以填補,應探究民法第1055條規範目的為何。現行 民法第1055條第5 項規範目的,係為兼顧離婚後未任權利 義務行使或負擔之「夫或妻」與未成年子女之親子關係, 此親子關係與祖孫關係,親疏顯然有別,難以等同視之, 是立法者未明定祖父母有與未成年孫子女會面交往之權利 ,應非法律漏洞,既非法律漏洞,則抗告人等主張得類推 適用該規定,即難遽採;再依現今一般社會生活經驗,祖 父母與未成年孫子女間之關係,雖可見關係緊密者,惟全 然不予聞問或甚少探訪之情形,亦所在多有,難認在一般 人心中對於祖父母有與未成年孫子女會面交往之「權利」 ,已具有法的確信,亦難認是社會交往上必然之處置,非 屬民法第1 條所稱之習慣或法理甚明。綜此,抗告人等主 張有與未成年人會面交往之權利,法律上即難遽採。 六、綜上所述,抗告人等主張類推適用民法第1055條第5 項或依 習慣、法理而請求與未成年人會面交往,實屬無據,原審駁 回抗告人等之聲請,核無違法或不當之處。抗告人等猶執前 詞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舉證,經核與裁定結果 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附此敘明。 八、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家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陳文通               法 官 林妙蓁               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 抗告,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 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2-30

SLDV-112-家親聲抗-37-20241230-1

家親聲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改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等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21號 聲 請 人 A01 代 理 人 曾伊如律師 相 對 人 A02 代 理 人 林詠善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改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等事件,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應自113年1月22日起,至未成年子女A03(女、民國00年0 0月00日生)成年之日止,按月於每月5日前給付聲請人關於A03 之扶養費新臺幣壹萬捌仟元,如一期逾期不履行時,其後之六期 喪失期限利益。 相對人應給付聲請人新臺幣壹拾壹萬玖仟元,及自民國113年1月 2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聲請人其餘之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本件聲請人原聲請改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給付 扶養費及代墊扶養費等事件,嗣兩造就改定親權部份於民國 113年1月22日在本院成立和解,此有和解筆錄在卷可參(見 本院卷第209頁至第210頁),惟就給付扶養費及代墊扶養費 部分,無法達成協議,先予敘明。 貳、實體部分: 一、聲請意旨略以:   ㈠聲請人與相對人育有未成年子女A03,未成年子女A03自112 年1月12日起與聲請人同住於臺北市,聲請人就未成年子 女A03每月花費為零用金新臺幣(下同)2,500元,三餐飲 食約10,000元,交通休閒衣褲文具日常用品約6,000元、 每月補習費4,500元,網課平均每月1,500元,補充講義或 教材平均每月1,000元,美術用品耗材及電匯軟體平均每 月1,000元,保險費每月約3,500元,以上共計30,000元, 符合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之110年度臺北市平均每人月消 費支出為32,305元之生活水準,則未成年子女A03每月所 需費用以30,000元計算,應屬適當。目前未成年子女A03 由聲請人照顧,聲請人與相對人應負擔扶養費之比例為一 比二,依此比例計算,相對人每月應負擔之扶養費為20,0 00元(計算式:30,000元x 2/3=20,000元)。   ㈡承前所述,相對人每月應負擔子女扶養費20,000元,聲請 人另依民法第179條不當得利規定,請求相對人給付112年 1月12日起至113年2月12日止,共13個月之扶養費260,000 元(計算式:20,000元x13=260,000元),扣除相對人已 給付115,000元,請求代墊費用14,5000元。   ㈢綜上,爰聲明:⑴相對人應自改定子女親權裁判確定之日起 ,至未成年子女A03大學畢業止,按月於每月5日前,給付 聲請人關於未成年子女A03之扶養費20,000元,分期給付 遲誤一期履行者,其後之期間視為亦已到期。⑵相對人應 給付聲請人145,000元,及自家事準備狀繕本送達相對人 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⑶聲請 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二、相對人答辯意旨略以:   ㈠相對人應支付未成年子女A03之扶養費,應為每月5000元:    ⑴相對人為國中教師,扣除提撥退休金及健保費後,每月 收入為53,929元,主要固定開銷為房貸25,000元、信用 貸款15,289元。相對人之母罹患癌症,相對人每月給付 5,000元孝親費、成人紙尿褲約4200元、安素約2,300元 、健保費約1,187元,次女保姆費扣除補助後為9,500元 、奶粉每月3,000元、尿布每月約1,800元,未成年子女 扶養費5000元及健保費1,187元,以上固定支出即高達7 3,000元,此金額尚未加計相對人日常生活所需費用, 相對人經濟狀況早已入不敷出甚久,無力支付聲請人主 張未成年子女A03每月20,000元扶養費。    ⑵由鈞院卷第103頁訪視報告內容所載,可知未成年子女A0 3基本生活費為零用錢2500元、生活費4,000元、補習費 4,500元,共計11,000元,聲請人主張每月20,000元遠 超過未成年子女A03實際每月使用金額。聲請人未附任 何理由而主張相對人應負擔三分之二扶養費,顯無理由 ,況聲請人為銀行襄理,收入不差,於訪視報告中不願 提供其每月收入,是本件兩造給付子女扶養費比例應該 以二分之一為依據。    ⑶民法於112年1月修正通過18歲為成年,聲請人未附任何 理由,請求相對人給付扶養費至未成年子女A0322歲即 大學畢業為止,亦無理由,應給付至18歲成年為止。    ⑷兩造曾簽立離婚協議書約定無實際照顧之另一方,支付 扶養費為每月5,000元,目前相對人支付予未成年子女A 03之扶養費亦為5,000元,請鈞院審酌相對人資力狀況 及聲請人自承未成年子女A03目前每月生活費約為11,00 0元,認定以5,000元作為扶養費之金額。    ㈡代墊扶養費部分    依兩造離婚協議書記載,非實際照顧者僅需給付每月5,00 0元之扶養費,既然離婚協議之法律關係未消滅,且僅係 契約雙方地位互異,依照離婚協議書之精神而言,扶養費 用應以離婚協議所載為主,聲請人自行計算之扶養費數額 而請求代墊費之不當得利云云,實屬無據,應予駁回。   ㈢綜上,爰為答辯聲明:⑴聲請駁回。⑵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 人負擔。   三、按父母對於未成年之子女,有保護及教養之權利義務;父母 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不因結婚經撤銷或離婚而受影 響,民法第1084條第2 項、第1116條之2 定有明文。又扶養 之程度,應按受扶養權利者之需要,與負扶養義務者之經濟 能力及身分定之,民法第1119條規定甚明。故於父母離婚後 ,未行使親權之父母一方,僅其親權之行使暫時停止,其與 未成年子女之身分關係,不因離婚而受影響,亦不能免其對 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此時父母仍應就其經濟能力及身 分,與未成年子女之需要,盡其扶養義務。次按,法院命給 付家庭生活費、扶養費或贍養費之負擔或分擔,得審酌一切 情況,定其給付之方法,不受聲請人聲明之拘束;前項給付 ,法院得依聲請或依職權,命為一次給付、分期給付或給付 定期金,必要時並得命提出擔保;法院命給付定期金者,得 酌定逾期不履行時,喪失期限利益之範圍或條件,並得酌定 加給之金額,但其金額不得逾定期金每期金額之二分之一, 家事事件法第100 條第1 項、第2 項、第4 項亦有明文。又 扶養義務可分為生活保持義務及生活扶助義務,前者為父母 子女、夫妻身分關係之本質上不可缺之要素,保持對方之生 活,即係保持自己之生活,其程度與自己生活之程度相等, 互負共生存之義務;反之,後者例如兄弟姊妹間之扶養義務 ,僅有偶然的、補助的作用而已,惟於一方無法生活,他方 有扶養餘力時,始有扶養之義務。而按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 之保護及教養之權利義務,包括扶養在內,而自父母對未成 年子女行使或負擔保護及教養之權利義務本質言,此之扶養 義務應屬生活保持義務,與同法第1114條第1 款所定直系血 親相互間之扶養義務屬生活扶助義務尚有不同,故未成年子 女請求父母扶養,自不受民法第1117條第1 項規定之限制, 即不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為限(最高法院92年度台 上字第219 號民事裁判要旨參照)。而生活保持義務最重要 者,乃無須斟酌扶養供給者之給付能力,若扶養供給者無餘 力,仍須犧牲自己扶養他人。又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 義務,既不因離婚而受影響,則未成年子女若由父母之一方 單獨扶養者,自得依不當得利之規定,請求他方償還代墊其 應分擔之扶養費用(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1699號判決要 旨參照)。經查:   ㈠兩造原為夫妻,婚後育有未成年子女A03,嗣兩造於107年5 月21日兩願離婚,協議由相對人行使負擔未成年子女A03 權利義務。聲請人嗣於112年6月提起本件聲請,兩造於11 3年1月22日就改定未成年子女親權事項達成和解,約定由 聲請人行使對於未成年子女A03之親權等情,有聲請人及 未成年子女A03之戶籍謄本、兩造離婚協議書、本院112年 度家親聲字第321號和解筆錄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27頁 至第33頁、第209頁至第210頁),堪認屬實。相對人於11 3年1月22日起,雖未擔任未成年子女A03親權行使人,依 上規定,其對未成年子女A03仍負扶養義務,本院自得依 聲請人之請求,命相對人給付未成年子女A03至其成年為 止之扶養費,及返還本應為相對人分擔,而由聲請人代墊 之扶養費用,並依未成年子女之需要及兩造經濟能力與身 分,酌定適當之金額。   ㈡本院審酌未成年子女A03目前與聲請人同住於臺北市,而行 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之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中,110年度臺北 市每人每月平均消費支出為32,305元,該報告所計算之支 出項目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範圍,並有居住區域之劃 分,能反映國民實際生活之消費支出,且已包括家庭生活 所需及扶養未成年子女之各項費用,解釋上自可作為本件 未成年子女扶養費用之參考標準。參酌本院依職權調取兩 造之財產及所得資料結果,聲請人於112年度之所得為1,0 35,573元,名下財產總額為13,230元,相對人於112年度 申報之所得為1,034,368元,名下財產總額為1,622,909元 等情,有稅務電子閘門財產所得調件明細表附卷可參(見 本院卷第231頁至第238頁),可見兩造之資力相當,且可 提供未成年子女A03每月30,000元以上之消費水平,是聲 請人主張以每月30,000元作為未成年子女A03所需之扶養 費基準,應屬妥適。再參以兩造之經濟狀況及聲請人為實 際照顧未成年子女A03之人,所付出之心力較多,亦得評 價為扶養費之一部分等情,本院認聲請人與相對人應分擔 扶養費之比例為二比三,據此計算,相對人每月應分擔未 成年子女A03之扶養費為18,000元(30,000×3/5=18,000) 。從而,聲請人請求相對人自改定親權裁判確定之日即11 3年1月22日起,至未成年子女A03成年之日止,按月於每 月5日前給付聲請人有關未成年子女A03之扶養費18,000 元,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另為確保未成年子女受扶養之 權利,茲依家事事件法第107條第2項準用同法第100 條第 4項規定,酌定相對人應按月給付,如一期逾期不履行, 其後6期喪失期限利益。以維未成年子女之利益,爰判決 如主文第一項所示。又本院雖未依聲請人請求之金額判令 相對人給付,惟參酌家事事件法第126條準用同法第100 條第1項之規定,本院並不受其聲明之拘束,亦無駁回之 必要,附此敘明。   ㈢聲請人主張其代墊112年1月12日至113年2月12日計13個月 期間之未成年子女扶養費,請求相對人返還;相對人則辯 稱:依兩造離婚協議之精神,其每月僅需支付扶養費5,00 0元云云,惟兩造協議書第五條係約定:「未成年子女A03 與甲方(即相對人)共同生活,由甲方擔任主要照顧者時 ,乙方(即聲請人)按月於每月20日前,以匯款方式給付 甲方未成年子女A03之保護教養等扶養費用5,000元至未成 年子女A03中華郵政帳戶,至A03年滿20歲為止,其餘保護 教養等費用均由甲方支付。...」,是前開條款係在相對 人擔任未成年子女親權人時,兩造達成之協議內容,而現 已改由聲請人單獨行使對於未成年子女親權,兩造就未成 年子女扶養費用無法達成共識,前開離婚協議約定,自難 據以約束聲請人,相對人前開答辯,委不足採。且相對人 亦不否認未於上開期間僅給付部分之子女扶養費,則聲請 人請求相對人返還代墊之扶養費,即屬有據。又本院認未 成年子女A03每月所需扶養費用應以30,000元計算,由相 對人負擔五分之三即18,000元為適當,業如前述,扣除相 對人於前開期間支付之115,000元,是聲請人於112年1月1 2日至113年2月11日間為相對人墊付之扶養費為119,000元 (計算式:〈18,000×13〉-115,000=119,000)。綜上,聲 請人依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相對人返還代墊之未成年 子女扶養費119,000元,及自家事準備狀送達之翌日即113 年1月23日(見本院卷第187頁)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 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即無不合,應予准許。逾此範圍 ,則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核與裁 判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再一一論述,附此敘明。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104 條第3 項、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 第2 項、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2-30

SLDV-112-家親聲-321-20241230-2

監宣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監護宣告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監宣字第589號 聲 請 人 A01 上列聲請人聲請監護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案程序終結。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受監護宣告之人於監護宣告程序進行中死亡者,法院應裁   定本案程序終結,家事事件法第171條定有明文。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A01為相對人A02之姐,A02因腦膜炎 、腦中風合併失智等病症,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 ,爰聲請對A02為監護之宣告等語。 三、經查,A02已於民國113 年12月23日死亡,有本院依職權   查詢之個人基本資料查詢結果1 紙在卷可稽,是本案程序已 失其目的,而無續行之必要,依前開規定,應裁定本案程序 終結。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171 條、第164 條第3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2-30

SLDV-113-監宣-589-20241230-1

家聲抗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認可收養子女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家聲抗字第56號 抗 告 人 A04 A05 A06 A01 A03 A02 上 六 人 蔡孝謙律師 共同代理人 相 對 人 A08 即被收養人 上列當事人間認可收養子女事件,抗告人等對於本院司法事務官 於民國112年8月8日所為112年度司養聲字第72號民事裁定提起抗 告,本院管轄之第二審合議庭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相對人A10、A08於原審聲請意旨略以:收養人A10(下稱收 養人,嗣於民國112年5月27日死亡)願收養配偶A11所生之 子A08(下稱被收養人)為養子,雙方於112年5月8日訂立書 面收養契約,並經被收養人之生父A11及配偶A12之同意,而 被收養人之生母A13已死亡,爰聲請認可本件收養等語。 二、原審認收養人於112年5月8日向本院聲請認可收養,雖嗣後 於裁定認可前之112年5月27日死亡,然本件被收養人已成年 ,其與收養人間確有收養之合意,認仍有實質審酌本件收是 否符合認可收養規定之必要,爰認應續行本件之程序。考量 收養人與被收養人間因長年共同生活,存有深厚、強固之親 情連結,又本件收養查無違反收養目的,亦無免除法定扶養 義務,或對被收養人之本生父母親不利之情事,復查無民法 第1079條之4 所列收養無效原因、民法第1079條之5 所列收 養得撤銷之原因或有違反其他法律規定情形,爰准予本件認 可收養。 三、抗告人等抗告意旨略以:   ㈠本件認可收養子女事件,被收養人已年滿45歲,非未成年 之兒童或少年,亦無家事事件法第80條第3 項所定有特別 情事而有續行程序之必要,收養人於法院認可收養前死亡 ,即應以聲請不備其他要件且不能補正,依家事事件法 第97條準用非訟事件法第30條以裁定駁回,原裁定未說明 本件究有何特別情事足認有受保護必要,認事用法顯有不 當 。縱認本件有續行之必要,被收養人於原審提出之家 事聲請狀、收養契約書、收養同意書等文件,關於A10簽 名之筆跡與過往簽名筆跡並不相符,難認有收養之真意。   ㈡收養應以收養人與被收養人間有創設親子關係之合意始能 成立,收養人與A11結婚迄今30餘年均未為收養,且被收 養人尚有姐弟各一人,今收養人卻僅收養被收養人一人 。被收養人雖於原審稱係因其要出國,故將準備之文件先 讓收養人簽名,可見係倉促聲請而非親情上之建立,目的 在達成收養一人,即可由被收養人與其父共同繼承收養人 之財產,而排除收養人之姐妹即抗告人等,應屬有其他重 大事由足認違反收養目的。又被收養人自就讀高中即離家 求學,且收養人住院期間,被收養人探病次數屈指可數, 其配偶更自始未曾探訪。被收養人另陳報之見證書則均為 單方陳述;收養人之治喪由被收養人處理並列其為孝男, 僅為我國社會倫常,無足作為有利之認定。故收養人與被 收養人並無原裁定所認,長年共同生活、相互照顧、扶持 依靠等往來互動積累,而存有深厚、強固之親情連結之情 形,應不具有成年收養之必要性。被收養人更為避免抗告 人A04提出不利本件聲請之證據,竟擅將抗告人A04財物移 至倉儲公司、竊取抗告人A04手機,亦應綜合審酌。   ㈢被收養人雖提出收養人簽立收養契約後之合照、住院期間 照片、臺北榮民總醫院開立之證明書,用以證明收養人係 基於自由意志而簽立,然並無證據證明上開照片之拍攝日 期,且照片中之收養人雙眼無神,而該證明書則非經醫師 專業評估所為,且作成時間與簽立收養契約相距甚遠,則 上開證物應不足證明收養契約之簽立係出於收養人自由意 志所為。被收養人另提出收養人為其與手足投保之資料、 擔任主婚人之照片,則僅能證明收養人對其等有相當關愛 ,尚不得逕認有法律上收養之意。綜上,爰提起抗告, 並聲明:⑴原裁定廢棄。⑵相對人之聲請駁回。⑶程序費用 及抗告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四、相對人即被收養人A08答辯略以:   ㈠抗告人等之陳述並非屬實,收養人與被收養人從小相處、 情同母子,平日生活照片及影片皆已陳報原審,足證長年 相互照顧、扶持依靠等互動積累,存有深厚、強固之親情 連結,事實上已如母子。且自收養人生病後,都是由被收 養人與父親、手足輪流照顧至身故,抗告人等僅偶爾探視 並未照顧。112年4月24日收養人係在意識清楚下簽立收養 契約,並有被收養人之父及弟在場可證,而收養人因治療 疾病,手指力氣較小,然其在住院期間所寫字跡均與收養 契約相同。   ㈡被收養人與收養人已於112年4月24日合意簽立收養契約 , 並經鈞院以112年度司養聲字第72號裁定准予收養,抗告 人等如主張被收養人與收養人無收養意思,應由抗告人等 負舉證責任,而非自行臆測。至被收養人取走抗告人A04 物品,與本件無關。   ㈢另抗告人稱收養人遺有保管其亡父之金飾、借名登記房地 與有價證券,均未舉證,實則依收養人之遺產稅金融遺產 參考清單數額約為500萬元,被收養人於原審所稱確實無 誤;另抗告人以收養人數僅1人,進而推論收養人無與被 收養人發生親子關係之意思,亦屬有誤;又收養人於生前 以自己為要保人,為被收養人及手足投保人壽保險,以保 險作為照顧之方式;於被收養人及手足結婚時,收養人均 以母親身分擔任主婚人,而其後事亦由被收養人及手足處 理,並列孝男、孝女,均足證雙方間有深厚之親情連結。 爰為答辯聲明:⑴抗告駁回。⑵抗告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五、按認可收養,係家事事件法第3 條第4 項第7 款所列之丁類 家事非訟事件。同法第四編「家事非訟程序」第一章「通則 」第80條規定:「聲請人因死亡、喪失資格或其他事由致 不能續行程序者,其他有聲請權人得於該事由發生時起10日 內聲明承受程序;法院亦得依職權通知承受程序。相對人有 前項不能續行程序之事由時,準用前項之規定。依聲請或依 職權開始之事件,雖無人承受程序,法院認為必要時,應續 行之」。揆其原因在於家事非訟事件往往影響公益,因而就 聲請人或相對人有不能續行程序之情形,特別規定由其他聲 請權人聲明或法院依職權通知承受程序,另慮及若干非訟事 件標的之關係人無處分權,在無人承受程序之情形,則由法 院審酌有無承受之必要性,決定是否依職權介入該程序。該 規定列於通則編,而非列於某種特定家事非訟事件之立法方 式 ,應係對所有家事非訟事件均有適用,最高法院104年度 台簡抗字第73號民事裁定可資參照。復按收養為身分上之契 約行為,除有當事人間書面收養契約之合意外,尚須雙方當 事人向法院提出聲請,經法院認可後,始生收養之效力。法 院之認可,為收養契約成立之生效要件,在契約生效前,當 事人一方若有反悔,拒絕收養或被收養,法院自無從予以認 可 ,最高法院88年度台抗字第130號裁定可資參照。又「收 養有無效、得撤銷之原因或違反其他法律規定者,法院應不 予認可。」、「子女被收養時,應得其父母之同意。但有下 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㈠父母之一方或雙方對子女 未盡保護教養義務或有其他顯然不利子女之情事而拒絕同意 。㈡父母之一方或雙方事實上不能為意思表示。」、「被收 養者為成年人而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應不予收養之 認可:㈠意圖以收養免除法定義務。㈡依其情形,足認收養於 其本生父母不利。㈢有其他重大事由,足認違反收養目的。 」,民法第1079條第2項、第1076條之1 、第1079條之2 分 別定有明文。而民法第1079條之2立法意旨係以,成年收養 與未成年收養之情形不同,法院於認可收養時,對於未成年 收養係以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為主,成年收養則應以防止 脫法行為為主,避免成年收養時,被收養者藉收養之手段達 到免除扶養義務等脫法行為之目的。即被收養者為成年人時 ,須有意圖以收養免除法定義務或收養於其本生父母不利或 違反收養目的之情形,法院始應不予收養之認可。而收養自 法院認可裁定確定時,溯及於收養契約成立時發生效力,民 法第1079條之3 亦定有明文。經查:   ㈠本件收養人與被收養人向本院聲請裁定認可收養事件,於1 12年5月8日繫屬本院,此有聲請狀上本院收文章可參(見 原審卷第7 頁)。又收養人已於繫屬原審後之112年5月27 日死亡,亦有原審依職權調取之除戶個人資料(見原審卷 第61頁)在卷可佐,堪以採信。雖收養人於向本院聲請認 可收養後,在原審裁定認可前死亡,而有收養人死亡致不 能續行程序之情形,然收養是否經法院認可,將影響身分 關係之形成,以及後續繼承等權利義務關係之確定,對收 養人及被收養人而言,有透過法院程序確定之必要,依家 事事件法第80條第3 項規定,應認有特別情事足認被收養 人有應受保護之必要而續行程序。   ㈡再查被收養人業已成年,其與收養人間確有收養之合意, 並經生父A11及配偶A12同意本件聲請等情,業據收養人及 被收養人於原審提出收養契約書、出養同意書、收養同意 書、戶籍謄本等件在卷可稽(見原審卷第9 頁至第19頁) 。收養人雖於法院裁定認可前即已死亡,然其與被收養人 既已簽署收養書面契約,雙方確有收養之合意,其收養契 約即已成立至明。   ㈢被收養人生父A11育有二子一女,被收養人為長子,收養人 自79年3月間與被收養人生父A11結婚後,被收養人及手足 即長年受收養人照顧,至被收養人成年後仍與收養人密切 相處,彼此往來互動頻繁,收養人住院期間,亦係由被收 養人及其手足到院照顧,並經被收養人到庭陳稱:伊跟收 養人相處了35年,從12歲到現在,收養人都有照顧伊和伊 的姐弟…伊稱呼收養人「媽媽」等語;被收養人生父A11到 庭證稱:早期伊等都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因為伊太太(即 收養人)跟伊的三個孩子互動都很好…她(即收養人)一 直都有說要收養三個小孩等語;被收養人配偶A12到庭證 稱:看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相處,就像一般媽媽和小孩相 處一樣等語明確(見原審卷第79頁至第83頁),堪認收養 人與被收養人確有成立收養之真意。抗告人等雖主張被收 養人上開提出之文書,收養人之簽名與過往不相符,收養 人與被收養人間並無收養之真意,被收養人未有與收養人 長年共同生活,收養人住院期間被收養人探病屈指可數云 云,然未提出相關事證供本院審酌,其空言主張本件認事 用法不當 ,自無可採。   ㈣抗告人等復主張本件收養乃被收養人為繼承取得收養人之 遺產,與建立母子親情之意旨不符,屬有其他重大事由, 足認違反收養目的,應不予認可云云。惟按收養人與被收 養人間之動機只要正當,且無違背法律規定、公共秩序或 善良風俗,即難認有何不妥,本件並無被收養人之出養於 其本生父母有何不利之情事,今欲透過收養之法律體制即 成年收養之方式,使事實上已存在親子關係之權利主體間 ,產生法律上親子關係之連結效力,聲請認可收養之動機 與目的符合道德、法律上之正當性。此外,本件收養復無 民法所列收養無效、得撤銷之原因,或違反其他法律規定 足認有何違反收養之目的等情形,自應依首揭規定予以認 可,尚不能因收養而成立之親子關係,將發生財產之繼承 等法律效果,即遽認違反收養目的。   ㈤綜上,原裁定於法尚無不合,抗告意旨仍執前詞指摘原裁 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書證資料,經   核與本件裁判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附此敘明。 七、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家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詹朝傑               法 官 林妙蓁                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 抗告,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 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2-30

SLDV-112-家聲抗-56-20241230-1

監宣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監護宣告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監宣字第522號 聲 請 人 A02 上列聲請人聲請對相對人A01為監護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 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 、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 、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輔助人、意定監護受 任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民法 第14條第1 項定有明文。又聲請人為監護宣告之聲請時,宜 提出診斷書。且法院應於鑑定人前,就應受監護宣告之人之 精神或心智狀況,訊問鑑定人及應受監護宣告之人,始得為 監護之宣告。但有事實足認無訊問之必要者,不在此限。鑑 定應有精神科專科醫師或具精神科經驗之醫師參與並出具書 面報告。家事事件法第166 條、第167 條亦有明文。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A02為相對人A01之女,A01因思 覺失調症,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爰依法聲請准 予裁定宣告A01為受監護宣告之人,並提出A01之戶籍謄本為 證。 三、本件聲請人主張其母A01因思覺失調症,有應受監護宣告之 必要等情,固據其提出上開戶籍謄本為證。惟上開資料僅足 證明兩造之親屬關係,自難據以認定A01現況已符合應受監 護宣告之要件。經本院函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安排 進行精神鑑定,通知聲請人應偕同A01於民國113 年12月18 日上午10時45分接受鑑定,並請其應於鑑定日之前依規定繳 納鑑定費用(見本院卷第23頁)。詎聲請人無法在指定鑑定 期日前繳納鑑定費用,亦未偕同A01到醫院接受鑑定等情, 有本院公務電話紀錄存卷可考(見本院卷第25頁),以致本 件無從於鑑定人前訊問A01之精神或心智狀況,並由醫師進 行精神鑑定,而無法確認A01確有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 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 示之效果之情事,是依上開規定,尚難僅憑聲請人之主張, 遽予宣告A01為受監護宣告之人。從而,聲請人之聲請,於 法不合,應予駁回。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164 條第3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千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2-27

SLDV-113-監宣-522-20241227-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離婚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婚字第96號 原 告 A01 訴訟代理人 王柏盛律師 被 告 A02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離婚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應再開言詞辯論,並定民國114年2月17日下午2時45分,在 本院家事法庭行言詞辯論。另原告應於收受本裁定20日內具狀補 正如附件所示資料,並將繕本逕送被告。   理 由 一、按法院於言詞辯論終結後,宣示裁判前,如有必要得命再開 辯論,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10 條定有明文 。 二、經查,本件於民國113年11月22日言詞辯論終結,並定於113 年12月25日下午5時宣判,惟因尚有調查必要,依首揭規定 命再開辯論,並指定於114年2月17日下午2時45分,在本院 家事法庭行言詞辯論。 三、另原告應於收受本裁定20日內具狀補正如附件所示資料,並 將繕本逕送被告。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附件: ㈠訴之聲明第三項,請求酌定扶養費之具體數額為何?即原告願 自何時開始,於每月幾日前,按月給付被告若干金額之子女扶 養費?如逾期未履行,願依家事事件法第107條第2項、第100 條第4項規定,喪失幾期之期限利益?

2024-12-25

SLDV-112-婚-96-20241225-1

輔宣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輔助宣告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輔宣字第74號 聲 請 人 A01 上列聲請人聲請對相對人A02為輔助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   思表示,或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者,法院   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   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輔   助之宣告,民法第15條之1第1項定有明文。又聲請人為輔助 宣告之聲請時,宜提出診斷書。且法院應於鑑定人前,就應 受輔助宣告之人之精神或心智狀況,訊問鑑定人及應受輔助 宣告之人,始得為輔助之宣告。但有事實足認無訊問之必要 者,不在此限。鑑定應有精神科專科醫師或具精神科經驗之 醫師參與並出具書面報告。家事事件法第178條第2項、第16 6 條、第167 條亦有明文。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A01為相對人A02之次女,A02因 腦部腫瘤引發癲癇,致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辨識 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爰依法聲請准予裁定宣 告A02為受輔助宣告之人,並提出戶籍謄本、臺北榮民總醫 院診斷證明書等件為證。 三、本件聲請人主張其母A02因腦部腫瘤,有應受輔助宣告之必 要等情,固據其提出上開診斷證明書為證。惟上開證明並非 精神科專科醫師或具精神科經驗之醫師參與所出具之鑑定書 面報告,自難據以認定A02現況已符合應受輔助宣告之要件 。經本院函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安排進行精神鑑定 ,通知聲請人應偕同A02於民國113 年12月19日下午13時30 分前往該院接受鑑定,並請其應於鑑定日之前依規定繳納鑑 定費用(見本院卷第31頁)。詎聲請人無法在指定鑑定期日 偕同A02到院接受鑑定,亦未繳費等情,有本院公務電話記 錄存卷可考(見本院卷第33頁),以致本件無從於鑑定人前 訊問A02之精神或心智狀況,並由醫師進行精神鑑定,而無 法確認A02確有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為意思表 示或受意思表示,或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 之情事,是依上開規定,尚難僅憑聲請人之主張,遽予宣告 A02為受輔助宣告之人。從而,聲請人之聲請,於法不合, 應予駁回。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177條第2項、第164 條第3 項,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千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2-23

SLDV-113-輔宣-74-20241223-1

監宣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監護宣告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監宣字第628號 聲 請 人 A01 代 理 人 尹良律師 孫穎妍律師 林怡汝律師 相 對 人 A02 利害關係人 A03 A04 A05 A06 上列聲請人聲請監護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宣告A02(女,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 0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 選定A05(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 0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A02之監護人。 指定A06(男,民國00年0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 000號)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聲請程序費用由受監護宣告之人A02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 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 、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 屬 、檢察官、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輔助人、意定監 護受任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民法第 14條第1 項定有明文。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係相對人之次子,相對人因疑似阿茲 海默症及重聽,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亦不能辨 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為此依法聲請准予裁定宣告相對人為 受監護宣告之人等語,並提出戶籍謄本、親屬系統表、同意 書等件為證。 三、按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 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 、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 屬 、檢察官、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輔助人、意定監 護受任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民法第 14條第1 項定有明文。又法院應於鑑定人前,就應受監護宣 告之人之精神或心智狀況,訊問鑑定人及應受監護宣告之人 ,始得為監護之宣告。但有事實足認無訊問之必要者,不在 此限 。鑑定應有精神科專科醫師或具精神科經驗之醫師參 與並出具書面報告,家事事件法第167 條第1 項、第2 項分 別定有明文。又觀該條修法理由:「所謂有事實足認無訊問 之必要者,亦即經醫師診斷或鑑定明顯有精神障礙或其他心 智缺陷者,例如:植物人、重度精神障礙或重度智能障礙者 ,明顯不能為意思表示、受意思表示或辨識意思表示之效果 者為之 。」,查本件相對人A02因失智症,無法正常與人說 話,有本院民國112年11月10日公務電話紀錄乙紙附卷可稽 (見本院卷第51頁),爰認本件以囑託精神科醫師對相對人 進行鑑定即為已足,本院無訊問相對人之必要,合先敘明。 四、本院參酌鑑定人即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醫師葉宇記就相 對人之鑑定結果函覆略以:「綜合上述過去生活史、疾病史 、身體檢查與精神狀態檢查結果,本院認為宋蔡員為失智 症及憂鬱症病史之患者,其認知、語言及判斷力有顯著缺損 ,雖可言談,但回答內容往往前後不一致且有錯誤,在辨識 、理解或知悉其行為所代表之法律意義能力上已達不能辨識 其意思表示效果之程度。失智症為一慢性退化性疾病,宋蔡 員之病史亦顯示其認知功能近年來逐漸退步,依臨床常理推 論 ,恢復可能性低。」等語,此有汐止國泰綜合醫院112年 12月28日(112)汐管歷字第4649號函暨檢附之精神鑑定報 告書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5頁至第68頁),堪認相對人因 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亦不能辨識其 意思表示之效果。本件聲請,為有理由,應予准許,爰宣告 相對人為受監護宣告之人。 五、次按受監護宣告之人應置監護人。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應 依職權就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 他親屬、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一人 或數人為監護人,並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法院 為前項選定及指定前,得命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進行訪 視,提出調查報告及建議。監護之聲請人或利害關係人亦得 提出相關資料或證據,供法院斟酌。法院選定監護人時,應 依受監護宣告之人之最佳利益,優先考量受監護宣告之人之 意見,審酌一切情狀,並注意下列事項:㈠受監護宣告之人 之身心狀態與生活及財產狀況。㈡受監護宣告之人與其配偶 、子女或其他共同生活之人間之情感狀況。㈢監護人之職業 、經歷、意見及其與受監護宣告之人之利害關係。㈣法人為 監護人時,其事業之種類與內容,法人及其代表人與受監護 宣告之人之利害關係,民法第1110條、第1111條、第1111條 之1 分別定有明文。本件相對人既經監護宣告,已如前述, 自應依上開規定,為其選定監護人及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 之人。經查:   ㈠相對人配偶已歿,最近親屬為子女五人即聲請人A01、及利 害關係人A03、A04、A05、A06,此有其等戶籍資料及戶籍 資料查詢結果等件在卷可按(見本院卷第73頁至第85頁) 。而關於監護人及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之人選,最近親 屬間無法達成共識。經本院指派家事調查官進行調查,據 覆略以:「陸、總結報告:一、相對人(即受監護人)其 意願或意見:㈠訪視當日,相對人A02衣著整潔、精神狀況 尚佳,能在護理長之協助下簡單回答。㈡經家調官詢問相 對人與子女互動往來狀況、對於由何人擔任其監護人或較 希望由何人協助處理其事務部分,相對人能正確說明其生 育之子女人數(生育四子一女),其表達第三個兒子較常 來看其,第二個兒子有時候會來看其,女兒沒有來過,最 大的兒子在大陸,最小的兒子在臺中,都很少來;其表示 有事其覺得可以找第三個兒子來幫忙,其表示已不記得兒 女的電話了,其會自己吃飯,也可以自己推著輪椅移動, 其覺得住在這裡比較沒有伴。二、相對人目前受照護處所 (汐止國泰醫院護理之家)王護理長說明相對人親友前來 探視及協助處理狀況:㈠據王護理長表示,相對人已在護 理之家九年多,與護理之家簽約者是相對人之三子,若是 有事情要聯繫也是打給三子前來處理;相對人之次子、三 子均居住在附近,相對人之三子最常來,幾乎每天都會過 來,次子以前不常看到,但近期來的比較頻繁,大約一週 一次;相對人之長子人在大陸很少來,相對人之四子在臺 中也很少來,相對人之女兒其沒有見到過。㈡王護理長表 示,在疫情前,護理之家未管制探視時間,故相對人三子 每天都會前來二次,會陪相對人吃午餐及晚餐,當時幾乎 都只有三子會前來陪相對人;疫情後迄今護理站會管制家 屬之探視時間,每週二、五、六才會讓家屬進來探視,早 上只給半小時,晚上只給一小時,一天只能有一組人過來 ,現在相對人次子通常是早上過來,相對人三子通常是 晚上過來。㈢王護理長表示,相對人在護理之家,會有一 些耗材要補充,從入住迄今一直都是三子來登記付費添購 ;而相對人一週會洗澡兩天,換洗衣物也需要家屬帶回去 洗,長期以來也都是相對人三子及三子配偶拿回去洗;相 對人的健康狀況穩定,若有就醫需求,大多是醫生前來看 診,有時候也會需家屬帶去看門診,也是由相對人三子來 帶相對人去門診就醫。三、綜合分析與評估:㈠經查,本 件相對人於入住汐止國泰護理之家前,其生活財務均可自 理,毋庸仰賴他人照護;相對人入住國泰護理之家期間, 過往主要是三子會前往探視並處理相對人在護理之家換洗 衣物之清潔及耗材之補充、繳費、就醫等事宜,長子、次 子、四子係偶有探視,近期則是次子、三子較頻繁前往探 視,觀察相對人現受照顧護狀況尚屬穩定;次查,本件相 對人現對其證件及財務無實際管理能力,惟從其訪談內容 可知,其較傾向由三子協助幫忙其,復據相對人所有子女 均表示,相對人未來將於現受照護處所(即汐止國泰護理 之家)進行照護,則各聲請人與利害關係人就相對人之後 續照護安排均仍傾向維持現行照顧模式。㈡綜上所述,為 使相對人能長期獲得妥適之監護及照顧,考量相對人目前 受照護情形、相對人之意願、聲請人及利害關係人等自身 健康狀況、未來照護計畫、與相對人之互動往來情形,評 估本件宜採取單獨監護,建議可由熟悉相對人照護狀況之 三子A05擔任監護人,較能符合受監護宣告之人之最佳利 益。」等語,有本院113年度家查字第29號家事事件調查 報告附卷可參(見本院卷第365 頁至第384 頁)。   ㈡本院審酌前揭家事調查官之調查報告、聲請人A01、利害關 係人A03、A04、A05、A06所陳及其等提出之相關事證,利 害關係人A05居住鄰近相對人受照護處所且有擔任監護人 意願,又長期持續探視、實際照護相對人相關事務,相對 人並表示其信任利害關係人A05,本院認由利害關係之人A 05擔任監護人,並由利害關係人A06擔任會同開具財產清 冊之人,應較符合相對人之最佳利益。 六、末依民法第1113條準用同法第1099條之規定,於監護開始時 ,監護人A05對於受監護人A02之財產,應會同A06於2 個月 內開具財產清冊,並陳報法院,於開具完成並陳報法院前, 監護人對於受監護人之財產,僅得為管理上必要之行為,併 此指明。 七、依家事事件法第164 條第2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2-23

SLDV-112-監宣-628-20241223-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處遇安置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護字第193號 聲 請 人 新北市政府 法定代理人 A10 代 理 人 A11 受安置人 A12 法定代理人 A13 A14 上列聲請人聲請處遇安置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受安置人即被害人A12(姓名、年籍詳卷)安置於中途學校至民 國115年7月16日止。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安置人A12(姓名、年籍詳卷)為12歲以 上未滿18歲之之少年。受安置人於民國113年5月至10月間多 次逃家,後於同年10月21日凌晨被尋獲,受安置人自述逃家 期間,1 次用裸照方式、2 次用性行為方式,各與3 名男性 網友換取住宿與餐食,已有遭性剝削情事。受安置人目前有 明確創傷議題及創傷反應待處理,且受安置人家親屬間雖彼 此有連結,但尚未有足夠心力陪伴及理解受安置人身心狀態 、情緒反應,其中受安置人小阿姨有照顧意願,尚需提升創 傷知情概念、理解性事件對案主之影響及增加對於受安置人 情緒反應和身心狀態的理解。為避免受安置人因不斷離家 ,而陷入人身安全風險中,評估受安置人需透過結構且穩定 之照顧環境,搭配定期回診進行心理諮商,爰依兒童及少年 性剝削防制條例第19條之規定,聲請裁定准許將受安置人即 被害人A12安置在中途學校18個月,以維護受安置人A12之最 佳利益 。 二、「本條例所稱被害人,係指遭受性剝削或疑似遭受性剝削之 兒童或少年」、「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於被害人安置後 45日內,向法院提出審前報告,並聲請法院裁定。審前報告 如有不完備者,法院得命於7 日內補正。」、「法院依前條 之聲請,於相關事證調查完竣後7日內對被害人為下列裁定 :認無安置必要者應不付安置,並交付父母、監護人或其 他適當之人。認有安置之必要者,應裁定安置於直轄市、 縣市主管機關自行設立或委託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寄養 家庭、中途學校或其他適當之醫療、教育機構,期間不得逾 二年。其他適當之處遇方式。」,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 條例第2 條第2項、第18條第1 項、第19條第1 項分別定有 明文。 三、經查:   ㈠聲請人之上開主張,業據提出新北市政府兒童及少年性剝 削事件審前報告、本院113年度護字第169號民事裁定等件 在卷為佐(見本院卷第11頁至第27頁),堪認受安置人A1 2確屬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2 條所稱之被害人, 且業經本院依同條例第16條裁定繼續安置。   ㈡經審酌上揭審前報告內容略以:「建議處遇方式:中途學 校。理由:案主目前有明確創傷議題及創傷反應待處理, 且案家親屬間彼此有連結,但未有足夠心力陪伴及理解案 主身心狀態、情緒反應,其中案小阿姨有照顧意願,尚需 提升創傷知情概念,理解性事件對案主之影響及增加對案 主情緒反應和身心狀態的理解。為避免案主因不斷離家, 而陷入人身安全風險中,評估案主需透過結構且穩定之照 顧環境,搭配定期回診進行心理諮商,故建議安置18個月 ,以協助案主處理司法議題,穩定身心狀況,並協助復學 。」等語,併參以受安置人A12到庭表明同意本件聲請等 語(見本院卷第37頁),及其法代A13於電話表示「看受 安置人A12自己的想法」等語,認聲請人請求將受安置人A 12安置於中途學校18個月,尚值採取,爰裁定受安置人即 被害人A12安置於中途學校至115 年7 月16日止,俾利其 身心之健全發展。 四、依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19條第1 項第2 款、家事事   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1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2-20

SLDV-113-護-193-2024122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