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楊碧惠

共找到 156 筆結果(第 131-140 筆)

花小
花蓮簡易庭(含玉里)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交通)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小額民事判決    113年度花小字第479號 原告兼下一人訴訟代理人 劉金鳳 原 告 潘國貞 住○○市○○區○○里○○○○路00巷 00號0樓 被 告 簡佑錦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交通)事件,本院於民國11 3年10月9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一、主文 ⒈被告應給付原告劉金鳳新臺幣(下同)19,750元,及自民國(下同)113年9月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⒉被告應給付原告潘國貞3,980元,及自113年9月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⒊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⒋訴訟費用1,000元由被告負擔。 ⒌本判決原告勝訴部分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19,750元為原告劉金鳳預供擔保、以3,980元為原告潘國貞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⒍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二、爭執事項 原告訴之聲明:①被告應給付劉金鳳20,400元,給付潘國貞10,100元,及均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3年9月6日(卷95頁)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②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被告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主張:被告於113年6月7日凌晨3時3分許駕駛車號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行經花蓮縣吉安鄉仁里五街及仁里十四街路口,因偏離道路駛入劉金鳳所有吉安鄉仁里五街000號住宅鐵棚,並撞擊機車再波及潘國貞停放該處車號0000-00號自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致住宅設施及車輛毀損。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2項、第191條之2規定,請求給付劉金鳳20,400元(住宅鐵棚維修費19,100元、廢棄物清理費1,300元),給付潘國貞車輛維修費10,100元。 辯稱:①我雖然因交通事故波及道路旁民房,但我沒有撞擊到仁里五街000號房屋,劉金鳳未舉證其為該屋所有權人、該屋受損之證明,提出估價單上未記載是就何屋修繕,該屋屋齡多久應計算折舊。②潘國貞未舉證為系爭車之車主,我並未撞到該車,修繕單據應計算折舊。 三、理由要領 ㈠法律依據: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91條之2、第196條。 ㈡原告主張被告駕車偏離車道撞擊4台車(含3台機車及系爭車)並致仁里五街000號房屋鐵棚受損等情,有花蓮縣警察局吉安分局函及所附車禍事故資料、照片可憑;被告在警詢中自承「我駕車過程中感到身體不適(頭暈想吐),之後失去意識撞進人家門口」、「對方機車倒下、柱子斷裂內向拖移、數花盆破裂碎裂」(卷37頁),劉金鳳警詢稱「我家門前2台機車倒下,有一台我朋友的自小客車(即系爭車)駕駛座有刮痕,我家門前的花盆被對方(被告)撞到門前碎裂,我家門前的鞋櫃被機車擠壓而破損,我跟鄰居共有的屋簷柱子2根斷掉,屋簷整個傾斜變形」(卷40頁),潘國貞(系爭車車主;卷53頁)警詢時稱「我把系爭車停在朋友劉金鳳家門口,別人(被告)撞到花盆導致花盆撞到我的車,左邊車身有被刮傷稍微凹下去」(卷42頁),故原告主張之事實堪信為真實。被告因過失侵權行為致劉金鳳所有房屋屋簷柱子斷裂及潘國貞所有系爭車受損,應依負賠償之責。 ㈢劉金鳳提出估價單記載維修費用19,100元(屋頂浪板變形更換、大樑斷裂更換、柱子斷裂換新等),廢棄物清理(10塊磚、花盆、廢土)1,300元(卷117、119頁);劉金鳳自承1,300元費用為仁里五街000號(屋主江員玲)、000號兩家廢棄物之清理(卷108頁),雖由劉金鳳支付,但僅得列計該金額2分之1即650元為劉金鳳損害。故劉金鳳得請求被告給付其所受損害回復原狀之費用為19,750元(19100+1300×1/2=19750)。 ㈣潘國貞提出估價單記載系爭車維修費用為10,100元(含左前後門鈑金2,500元、踏板校正工資800元、左前後門烤漆6,800元;卷121頁),屬車輛受損維修費用。系爭車為90年6月出廠(卷53頁),至車禍發生日113年6月7日使用期間為23年,汽車烤漆自出廠後即隨時日之增加而有所磨損甚至脫落,嗣經重新烤漆,又使原先已趨舊損之烤漆而煥然一新,其性質上與零件之更換係以新代舊類似,經將烤漆之折舊部分扣除後,潘國貞得請求被告賠償該車因毀損所減少之價額為3,980元(2500+800+6800×0.1=3980)。基上說明原告得請求如主文第1、2項,並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0規定及被告聲請宣告假執行及免為假執行,逾此之請求應併原告假執行之聲請予以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5  日           花蓮簡易庭法 官 楊碧惠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上訴狀 應表明上訴理由)並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 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按對 造人數附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亦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對於小額程序之第一審判決之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之理由,不 得為之。且上訴狀內應記載表明(一)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 具體內容。(二)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 實者。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5  日                書記官 汪郁棨

2024-11-15

HLEV-113-花小-479-20241115-1

重國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國家賠償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國字第1號 原 告 邱治翔 訴訟代理人 何俊賢律師 被 告 花蓮縣政府 法定代理人 徐榛蔚 訴訟代理人 陳郁涵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國家賠償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25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訴之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6,310,842元 ,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 計算之利息;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主張:被告怠於依 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第37條第2項第3款(下稱管制規則) 及非都市土地變更編定執行要點(下稱執行要點)第12點第2 項規定,將花蓮縣○○鄉○○段0000○000000地號7筆土地(下稱 系爭土地)之使用類別變更編定為原使用地類別「農牧用地 」,原告因買受系爭土地,受有買賣交易差價及被課徵土地 增值稅之損害,依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答 辯聲明請求駁回原告之訴。兩造陳述及證據如附件所示。 二、兩造不爭執之事實: (一)花蓮縣瑞穗鄉瑞穗段2447、2447-1、2447-2、2447-3、2447 -4、2447-5、2447-6地號土地(即系爭土地)原屬坐落於交通 部觀光局(現改制為交通部觀光署;因本院所涉及之函文為 交通部觀光局所發,下稱觀光局)核准興辦事業計畫「黃家 觀光旅館」範圍內特定農業區「遊憩用地、交通用地及國土 保安用地」(依據花蓮縣政府103年7月14日府地用字第10301 20244號函〈如附表編號2〉核准變更編定)。 (二)觀光局前以108年6月13日觀宿字第1080911920號函(如附表 編號7;卷101、102頁)通知被告該興辦事業計畫「尚未依核 定計畫開始開發者,依編定前土地使用性質或變更編定前原 使用地類別辦理變更編定」。 (三)被告於108年9月17日會同相關單位及當時土地所有權人至實 地會勘,做成會勘紀錄記載「現場仍有非農業使用設施,請 移除非農業使用設施後,再洽本府辦理後續用地變更事宜」 。  (四)原證3土地登記謄本(卷39至55頁)「注意」欄位第4項註記「 本土地有下列類別之參考資訊:非都市土地取得興辦事業計 畫核准文件辦理使用地變更編定相關資訊,請查閱土地參考 資訊」之文字。 (五)被告於110年12月13日以府地用字第1100251952號函(如附表 編號11;卷111至113頁)囑託花蓮縣玉里地政事務所(下稱玉 里地政事務所)辦理系爭土地變更編定為興辦事業計畫前原 使用地類別「農牧用地」之登記。   (六)原告於110年12月24日後收受玉里地政事務所寄發之花蓮縣 政府辦理非都市土地異動編定結果通知書(上開函文內容如 原證5;卷71、72頁)。 (七)兩造所提文書資料形式上為真正。        三、本院之判斷: (一)按依國家賠償法請求損害賠償時,應先以書面向賠償義務機 關請求;賠償義務機關拒絕賠償,請求權人得提起損害賠償 之訴。國家賠償法第10條第1項、第11條第1項前段有明定。 原告曾於112年3月10日向被告請求國家賠償,經被告拒絕(1 12年法賠字第1號),有被告拒絕賠償理由書、國家賠償申請 書可參(卷27至34、301至310頁),依據前述說明,原告得提 起損害賠償之訴。 (二)原告主張其於110年7月19日以邱弘光名義與林詩詮簽訂土地 買賣契約,以1,000萬元向林詩詮購買其所有、使用類別為 「遊憩用地、交通用地及國土保安用地」之系爭土地,並辦 理移轉登記為所有權人後,於110年12月24日收受玉里地政 事務所土地異動編定結果通知書,系爭土地使用類別均經異 動為「農牧用地」等情,提出原證2、原證5為憑,被告對於 原告提前開文書形式上為真正不爭執,惟否認原告為前述買 賣契約之買受人。經參原證2不動產買賣契約書記載買受人 為邱弘光,契約第七條約定「不動產移轉得由邱弘光指定自 己以外之第三者為登記名義人」(卷36頁),原告經受移轉登 記為系爭土地所有權人,顯係依上開契約約定受買受人邱弘 光指定而辦理登記,無法逕憑原告為系爭土地之受移轉登記 人而據認原告為實際買受人;此外,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 實亦未依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規定提出其他事證以實其 說,是其此項主張難認可採。原告既非系爭不動產買賣契約 之買受人,其主張因系爭土地使用類別編定異動受有買賣價 金之價差損害、給付土地增值稅之損害等,即難認有理。 (三)縱認原告為不動產買賣契約之買受人等情非虛,其依國家賠 償法第2條第2項規定請求國家賠償為無理由。  ⒈按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規定「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 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者,國家應負 損害賠償責任;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致人民自由或權利遭 受損害者亦同」。次按凡公務員職務上之行為符合:行使公 權力、有故意或過失、行為違法、特定人自由或權利所受損 害與違法行為間具相當因果關係之要件,而非純屬天然災害 或其他不可抗力所致者,被害人即得分就積極作為或消極不 作為,依上開法條前段或後段請求國家賠償(司法院大法官 會議釋字第469號解釋理由書參照)。從而依前開規定,國家 賠償法第2條第2項細分為兩種態樣,該項前段為公務員於執 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 利者,國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亦即不應為而為之積極作為 賠償責任;後段規定則係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致人民自由 或權利遭受損害者,國家亦應負損害賠償,亦即應有所為而 不為之消極不作為賠償責任。  ⒉按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69號解釋:「解釋爭點:依國家 賠償法第2條第2項後段請求賠償,以被害人對公務員之特定 職務有公法上請求權存在,經請求而怠於執行為限之判例, 是否違憲?」解釋文如下:「法律規定之內容非僅屬授予國 家機關推行公共事務之權限,而其目的係為保護人民生命、 身體及財產等法益,且法律對主管機關應執行職務行使公權 力之事項規定明確,該管機關公務員依此規定對可得特定之 人所負作為義務已無不作為之裁量餘地,猶因故意或過失怠 於執行職務,致特定人之自由或權利遭受損害,被害人得依 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後段,向國家請求損害賠償。」理由 書進一步闡釋:「法律之種類繁多,其規範之目的亦各有不 同,有僅屬賦予主管機關推行公共事務之權限者,亦有賦予 主管機關作為或不作為之裁量權限者,對於上述各類法律之 規定,該管機關之公務員縱有怠於執行職務之行為,或尚難 認為人民之權利因而遭受直接之損害,或性質上仍屬適當與 否之行政裁量問題,既未達違法之程度,亦無在個別事件中 因各種情況之考量,例如:斟酌人民權益所受侵害之危險迫 切程度、公務員對於損害之發生是否可得預見、侵害之防止 是否須仰賴公權力之行使始可達成目的而非個人之努力可能 避免等因素,已致無可裁量之情事者,自無成立國家賠償之 餘地。倘法律規範之目的係為保障人民生命、身體及財產等 法益,且對主管機關應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之事項規定明確 ,該管機關公務員依此規定對可得特定之人負有作為義務已 無不作為之裁量空間,猶因故意或過失怠於執行職務或拒不 為職務上應為之行為,致特定人之自由或權利遭受損害,被 害人自得向國家請求損害賠償。至前開法律規範保障目的之 探求,應就具體個案而定。」  ⒊按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係依區域計畫法第15條第1項訂定 (管制規則第1條),管制規則第37條規定「(第1項)已依目的 事業主管機關核定計畫編定或變更編定之各種使用地,於該 事業計畫廢止或依法失其效力者,各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 通知當地直轄市或縣(市)政府。(第2項)直轄市或縣(市)政 府於接到前項通知後,應即依下列規定辦理,並通知土地所 有權人:(第3款)尚未依核定計畫開始開發者,依編定前土 地使用性質或變更編定前原使用地類別辦理變更編定。」又 非都市土地變更編定執行要點第12條規定「(第1項)興辦事 業計畫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廢止或依法失其效力者,得依本 規則第37條規定提出申請變更編定;其作業程序仍應依本規 則第30條規定辦理。(第2項)前項興辦事業計畫尚未依核定 計畫開始開發者,得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逕為辦理變更編 定並通知土地所有權人。」  ⒋附表原告引用之函文為真正;被告為縣政府,依區域計畫法 第15條、第16條固有按照非都市土地分區使用計畫,製定非 都市土地使用分區圖,編定各種使用地,並將非都市土地分 區圖及編定結果予以公告,其編定結果,應通知土地所有權 人之義務。然按區域計畫法第1條明揭立法目的係「為促進 土地及天然資源之保育利用,人口及產業活動之合理分布, 以加速並健全經濟發展,改善生活環境,增進公共福利,特 制定本法。」,是以,其立法目的係為公共利益或一般國民 福祉而設之規定,尚難認「區域計畫法之規範目的係僅為保 障個別具體人民生命、身體及財產等法益,且對主管機關應 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之事項規定明確,該管機關公務員依此 規定對可得特定之人負有作為義務」。且區域計畫法亦未明 確規定特定人得享有權利,或對符合法定條件而可得特定之 人,授予向行政主體或國家機關為一定作為之請求權,自難 認符合法律規範目的係為保障人民法益之要件。  ⒌原告依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規定為請求,經細觀原告主張 之原因事實,其係認被告之公務員有怠於執行職務應作為而 不作為之疏失情事,顯係依該條項後段為請求。而原告所主 張被告應負作為義務者為管制規則第37條第2項第3款、執行 要點第12條第2項規定,經核管制規則及執行要點之母法即 區域計畫法之規範保障目的,促進公益之色彩濃厚,遠大於 保障個別具體人民生命、身體及財產之私益,並非賦予原告 有請求被告特定作為之權利,故其以此為據依國家賠償法第 2條第2項後段認被告有可得特定之作為義務且無不作為之裁 量空間,卻怠於執行職務致原告受有損害,請求國家賠償, 難認有理。末查原告引用平均地權條例第46條、土地法施行 法第40條、地價調查估計規則第2條、辦理更正公告地價、 公告土地現值作業注意要點第3點第1項、第6點等規定,亦 未賦予原告有請求被告特定作為(土地現值查估及更正)之權 利,故原告不得依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後段對被告為請求 。 四、從而,原告依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後段規定請求如其訴之 聲明,為無理由,應併其假執行之聲請予以駁回。本件事證 已明,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與舉證,均無礙勝負判斷,爰 不一一論列,在此說明。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5  日          民事第一庭法 官 楊碧惠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並繳納 上訴裁判費)。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亦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5  日               書記官 汪郁棨 【附件】爭點:原告依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規定請求如其訴之聲明,是否有理? 原告主張: 被告答辯: 1.原告於110年7月19日以原告父親邱弘光之名義與林詩詮簽訂土地買賣契約,約定由林詩詮出售系爭土地予原告,買賣價金為1,000萬元,當時依土地登記謄本記載,系爭土地之使用類別為「遊憩用地、交通用地及國土保安用地」,原告依買賣契約約定,於110年12月2日向花蓮縣地方稅務局玉里分局申報並繳交土地增值稅1,918,542元,於110年12月10日辦理系爭土地移轉所有權登記。詎原告於110年12月13日收受玉里地政事務所寄發之「花蓮縣政府辦理非都市土地異動編定結果通知書」所附編定結果清冊備註欄註記「依據花蓮縣政府110年12月13日府地用字第1100251952號函核准變更編定,另依觀光局106年3月27日觀訴字第1060600183號函告『黃家觀光旅館』之興辦事業計畫暨籌設許可失其效力」,並將系爭土地使用類別變更編定為「農牧用地」。 2.被告在接獲前開觀光局106年3月27日函告「黃家觀光旅館」興辦事業計畫暨籌設許可失其效力之決定後,即應依管制規則第37條第2項第3款規定及執行要點第12點規定,及時將系爭土地之使用類別變更編定為原使用地類別「農牧用地」,始為適法;然被告所屬公務員怠忽職守多年,應作為而不作為,未及時將系爭土地之使用類別變更編定為原使用地類別「農牧用地」,導致原告於110年7月19日簽訂買賣契約前,按當時土地登記謄本所載使用類別「遊憩用地、交通用地及國土保安用地」內容評估系爭土地可能價值及買賣價金,原告評估系爭土地價值係以鄰近土地一般建地價格為基準,而非以農牧用地價格做判斷,造成原告簽訂買賣契約時受有買賣價金價差4,392,300元。又原告本無需繳納土地增值稅,卻因被告所屬公務員之前開違失情事,必須繳納土地增值稅始能移轉系爭土地,而受有繳納土地增值稅之損害1,918,542元。合計原告所受損害為6,310,842元。被告所屬公務員之違失,明顯違反平均地權條例第46條、土地法施行法第40條、地價調查估計規則第2條、辦理更正公告地價、公告現值作業注意事項第3點第1項、第6點等規定,且與原告所受損害間有因果關係,原告無可歸責事由,被告應依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2項規定負賠償之責。 1.「黃家觀光旅館」興辦事業計畫係100年7月6日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觀光局核准興辦,系爭土地為計畫範圍內部分用地,原為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被告以103年7月14日函,囑託玉里地政事務所辦理變更編定登記為「遊憩用地、交通用地及國土保安用地」,並註記土地參考資訊限依興辦事業計畫使用。案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嗣後查明「黃家觀光旅館」尚未依核定計畫開始開發,即以觀光局108年6月13日函知被告該興辦事業計畫「尚未依核定計畫開始開發者,依編定前土地使用性質或變更編定前原使用地類別辦理變更編定」,經被告以108年9月3日函通知相關單位及原土地所有權人(含林詩詮),訂於108年9月17日至實地會勘。會勘結果因現地已多處作為非農業使用,辦理變更編定為農牧用地者,將與管制規則第6條附表一「各種使用地容許使用項目及許可使用細目表」使用地類別(五、農牧用地)容許使用項目不符,而在會勘紀錄記載「現場仍有非農業使用設施,請移除非農業使用設施後,再洽本府辦理後續用地變更事宜」,故被告於上開會勘紀錄上要求土地所有權人先移除非農業使用設施後,再洽辦後續用地變更事宜,事後被告並以108年9月19日函將會勘紀錄寄達各土地所有權人。至110年因土地所有權人迄未申請變更編定,被告遂以110年12月13日函囑託玉里地政事務所逕為辨理變更編定登記,將「遊憩用地、交通用地及國土保安用地」之使用地類別回復為變更前「農牧用地」,嗣後原告以土地所有權人身分主張變更編定,導致其財產權益受損害,向被告請求國家賠償,遭被告拒絕。由上可知,有關系爭土地之變更編定,並未有經土地所有權人或原告請求執行而被告所屬公務員怠於執行之情況。系爭土地原所有權人林詩詮全然知悉其土地因「黃家觀光旅館」興辦事業計畫失其效力,依管制規則第37條第2項第3款辦理變更編定程序中之事實。原告如主張不知前開土地將回復原使用地編定之情事,或出賣人林詩詮明知原告主觀認為系爭土地為一般建地而仍放任原告誤解,則林詩詮有未善盡民法第148條應依誠實信用方法履行義務之責任。 2.系爭土地登記謄本標示部並未有建地字樣之登載,而原告110年11月4日所申請謄本之注意欄位第四項註記「本土地有下列類別之參考資訊:非都市土地取得興辦事業計畫核准文件辦理使用地變更編定相關資訊,請查閱土地參考資訊」等文字,依一般人對買賣金額為1,000萬元之交易行為審慎以對之經驗法則,必進一步查閱其資訊內容,故原告可輕易自土地登記謄本得知土地參考資訊有關之使用管制內容,前開註記已揭明土地使用受限制訊息,足以防免第三人因不知資訊而受損害。又依管制規則第30條第6項規定意旨,縱使土地尚未變更編定回復為農牧用地,就其用途仍受有相關管制不得為其他使用之限制規定,與原告所認知「一般建地」尚屬二事。原告稱因登記謄本記載系爭土地之使用地類別致其以一般建地價格購買,實令人不解。 3.依據玉里地政事務所112年12月12日回覆被告之函文可知,系爭土地於103年9月間奉准變更編定登記後,土地使用管制已由農牧用地變更編定為遊憩用地、交通用地、國土保安用地,公告現值即酌予調整,103年至106年間,公告土地現值由每平方公尺1,600元、2,500元,逐年調整至3,100元;107年至110年間參酌系爭土地仍未按計畫開發等因素,公告土地現值調降為每平方公尺2,500元。迄至110年12月13日被告函囑玉里地政事務所辦理變更編定為「農牧用地」後,系爭土地當時公告現值每平方公尺2,500元,已屬周邊農牧用地合理價格。原告110年購買時,公告土地現值每平方公尺2,500元為周邊農牧用地之水準,且變更編定回復為農牧用地後,仍查估為每平方公尺2,500元,不論係購買土地前或後,其公告土地現值並未因變更編定或不同編定而與周邊農牧用地有所差異,此項地價資訊反應正常市場交易價格,足以提供欲購買土地之第三人不致以「一般建地」價格評估。故原告所稱因信賴登記謄本致以「一般建地」價格購買,二者間並無相對之因果關係。 4.土地增值稅納稅義務人為出賣土地之所有權人,與承買人無涉,縱買賣雙方約定於買賣總價額中扣除土地增值稅,由買方代為繳納,其實際負擔者仍為出賣人,故原告請求本項損失賠償,並無理由。被告以111年2月8日函致花蓮縣地方稅務局,僅為協助性質,原告如對該局駁回其請求退還稅款不服者,應循行政救濟程序以保全其權利。 5.非都市土地變更編定案件,實務上除有屬單一性質使用地類別變更編定(如農牧用地變更編定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亦有複數性質使用地類別變更編定(如農牧用地、水利用地、交通用地變更編定為遊憩用地、交通用地、國土保安用地或特定目的事業用地等),後者於完成用地變更編定後,或有分割、合併之情形,如興辦事業計畫廢止或依法失其效力,而尚未依核定計畫開始開發者,非由土地所有人恢復分割、合併前狀態再提出申請,行政機關無從循管制規則第37條第2項第3款規定,依編定前土地使用性質或變更編定前原使用地類別辦理變更編定。又參照管制規則第27條第1項、第30條及執行要點第12點規定,如興辦事業計畫尚未依核定計畫開始開發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廢止或依法失其效力者,原則上係由申請人提出申請變更編定,申請人遲不提出時,直轄市或縣(市)政府亦得依職權逕為變更編定並通知土地所有權人。原則上仍應由土地所有權人(申請人、開發單位)提出申請辦理為宜,行政機關應僅係基於實際而得逕為辦理變更編定,況依核定計畫變更編定之土地,業於土地參考資訊檔載明使用限制,並得於土地登記謄本上知悉,縱使原事業計畫廢止或失其效力,而未辦理變更編定前,應不生管制上之疏漏,故難認行政機關未於原興辦事業計畫失其效力即逕為辦理變更編定而有違失。 6.興辦事業計畫雖已廢止或依法失其效力,但該興辦事業計畫所涉土地辦理變更編定之情況尚須視開發單位辦理該案開發之情事而為相應之處理。觀光局後續亦以106年6月8日函請開發單位敘明本案辦理狀況,復於108年6月13日告知被告上開興辦事業計畫暨籌設案辦理之情形。再者,「黃家觀光旅館」興辦事業計畫涉及土地眾多,且使用地類別並非單一,呈現複數之情況,以系爭土地而言,就有三種不同使用地類別需要辦理變更編定,情況複雜;再者,上開興辦事業計畫之土地曾辦理合併、分割,相關界址尚待所有權人釐清、確認,更遑論被告至現場勘查後,又有非農業使用設施坐落於上開土地,開發單位或土地所有人在會勘後復未就系爭土地申請變更編定,被告乃於110年12月13日釐清、確認上開事實情狀後才依職權辦理變更編定,實無怠於執行職務,亦無違法之情。 7.原告並未有自由或權利受損害。系爭土地買受人為邱弘光,並非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土地之買受人,又如何評估系爭土地之價值錯誤而受有買賣價金差額損害。縱使原告為系爭土地之買受人(被告否認),依平均地權條例第37條規定,買受人依法無須負擔土地增值稅,原告又豈會受有土地增值稅損害。原告以每坪購買土地價金相較於鄰近土地交易價值,計算之差額作為損害賠償金額,惟上開損害及其金額之計算,不僅依法無據,且亦未提出相關證據以實其說。況所謂不動產市價或行情僅係提供作為買賣交易之參考,於實務上有關不動產買賣成交價格本因個案事實、買賣雙方議價、時機等種種因素而受影響,故不動產買賣價格本決定於買賣雙方個人認知及接受度,實難以個案之不動產買賣成交價格作互相比較。相同不動產於不同人間議定交易價格,本難相同,更遑論不同不動產,故原告主張依據鄰近土地交易價值計算其損害,並不可採。 證據: 原證1.花蓮縣政府函、國家賠償事件拒絕賠償理由書(27-34頁) 原證2.不動產買賣契約書(35-37頁) 原證3.土地登記謄本(39-55頁) 原證4.土地增值稅繳款書(57-69頁) 原證5.花蓮縣政府辦理非都市土地異動編定結果通知書(71-72頁) 原證6.花蓮縣政府111年2月8日函(73-75頁) 原證7.內政部地政司土地建物資訊查詢(185頁) 原證8.花蓮縣地方稅務局111年3月2日、111年9月2日函(237-240頁) 原證9.買賣差價計算式暨不動產實價查詢(355-357頁) 證據: 乙證1至4函(如附表編號7、9至11) 乙證5.土地參考資訊(原因發生日期103年7月14日;115頁) 乙證6.玉里地政事務所112年12月12日函及歷年地價資訊(117-119頁) 乙證7.土地參考資訊(原因發生日期110年12月13日;121頁) 乙證8.花蓮縣地方稅務局111年3月2日函(229-230頁) 乙證9.林詩詮111年10月17日申請書(231-232頁) 乙證10花蓮縣政府111年10月25日函(233頁) 乙證11花蓮縣地方稅務局111年11月8日函(234頁) 乙證12花蓮縣政府112年11月10日函(261頁) 【附表】原告所引機關函文內容要旨 日期、文號 函文內容要旨 卷頁 1 觀光局100年7月6日觀旅字第1005001434、第00000000000號 核准「黃家觀光旅館興辦事業計畫」定稿本及籌設許可 199頁 2 花蓮縣政府103年7月14日府地用字第1030120244號 核准變更編定系爭土地作為「黃家觀光旅館」用地使用,並提供相關資料於土地參考資訊內。 乙證5即115頁 3 觀光局106年3月13日觀宿字第1060600183號 通知花蓮縣政府有關「黃家觀光旅館」已逾取得觀光旅館建造執照期限致其籌設核准失其效力,所核發之興辦事業計畫定稿本併同失效,並請黃家觀光旅館有限公司提供土地現況及已進行相關行為之資料予觀光局,以利觀光局後續通知花蓮縣政府依相關規定續辦應辦事項。 204、 205頁 4 觀光局106年3月27日觀宿字第1060600183號 編號1「黃家觀光旅館」籌設許可失其效力。 199頁 5 觀光局106年8月29日觀宿字第1060011779號 說明五通知被告即花蓮縣政府依非都市土地變更編定執行要點第12點第2項規定,本於權責辦理;即被告應依非都市土地變更編定執行要點第12點第2項規定,就本件因未按興辦事業計畫(即「黃家觀光旅館興辦事業計畫」)之核定計畫開始開發,被告應依前開規定逕為辦理變更編定並通知土地所有權人。 208、 209頁 6 觀光局108年4月19日觀宿字第1070923423號 說明欄三及四,再次通知花蓮縣政府應依非都市土地變更編定執行要點第12點第2項規定,本於權責依規辦理,若有任何需協助之處,觀光局指派旅宿組輔導之 212、 213頁 7 觀光局108年6月13日觀宿字第1080911920號 請花蓮縣政府告知就已依法失效之「黃家觀光旅館」興辦事業計畫暨籌設案辦理情形。說明欄四記載:「黃家觀光旅館興辦事業計畫暨籌設既已依法失效(回復到未為核定或未同意使用之狀態),且應依法變更編定為興辦前之原使用地類別農牧用地,建請貴府惠予釐清,並儘速依上開規則第37條相關規定辦理,以維公益。」 乙證1即101至102頁、215、217頁 8 花蓮縣政府108年6月18日府觀企字第1080116868號 告知花蓮縣政府地政處及觀光處應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第37條第2項第3款之規定辦理後續變更編定事宜。 269頁 9 花蓮縣政府108年9月3日府地字第1080201341號 告知黃家觀光旅館有限公司、林詩詮、觀光局及相關單位關於「黃家觀光旅館」興辦事業計畫失其效力,花蓮縣政府會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第37條第2項第3款之規定辦理後續變更編定事宜,本案變更編定前原使用地類別分別為甲種建築用地、水利用地及農牧用地。 乙證2即103頁 10 花蓮縣政府108年9月19日府地用字第1080212493號 會同相關單位及當時土地所有權人至系爭土地現場會勘,會勘情形為:現場仍有非農業使用設施,請移除非農業使用設施後,再洽本府辦理後續用地變更事宜。 乙證3即105頁 11 花蓮縣政府110年12月13日府地用字第1100251952號 函予玉里地政事務所。主旨:請依規辦理變更編定登記。說明欄六記載:請將廢止事業計畫使用項目等即「依據花蓮縣政府110年12月13日府地用字第1100251952號函核准變更編定,另依據觀光局106年3月27日(該函文誤繕為37日)觀宿字第1060600183號函告『黃家觀光旅館』之興辦事業計畫暨籌備許可依法失其效力。」,請依規轉入參考資訊檔資料庫。 乙證4即111至113頁 12 花蓮縣政府111年2月8日府地用字第1110023042號 函予花蓮縣地方稅務局及原告。主旨記載:有關本縣○○鄉○○段0000地號等7筆土地,因目的事業主關機關觀光局廢止原核定事業計畫,且尚未依原核定事業計畫開始使用,由「特定農業區遊憩用地、交通用地、國土保安用地」逕為變更編定為同區「農牧用地」1案。說明欄六記載:本府因業務轉換及人員異動導致該項業務未能依管制規則第37條第2項第3款規定及非都市土地變更編定執行要點第12點規定及時逕為辦理變更編定為原使用地類別「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至110年12月13日府地用字第1100251952號函(貴局玉里分局副本諒達)逕為辦理變更編定為原使用類別,導致貴局玉里分局受理陳情人(即原告)110年10月26日(原因發生日期)買賣移轉課徵土地增值稅時,與當時實際應編定之始用地類別有間,致陳情人未能依土地稅法第39條之2規定提供作農業使用之農業用地,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證明。本案既有政府未及時(108年6月)逕為辦理變更編定之情形,實不能完全歸責於當事人,請貴局查明並審酌前述情事後,協助陳情人(即原告)依稅捐稽徵法第28條規定辦理退稅事宜。 原證6即73至75頁;287至289頁

2024-11-15

HLDV-113-重國-1-20241115-3

消債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更生事件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更字第48號 聲請人即債務人 劉浩宇 代 理 人 温鍇丞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當事人因消費者債務清理事件聲請更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更生之聲請駁回。 聲請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法律依據: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3條、第8 條、第9條第2項、第42條第1項、第43條第1項、第6項第3款 、第44條、第46條第3款、第151條第1項規定。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債務總額約新臺幣(下同)982,175元 ;以金融機構所提之方案調解,聲請人每月恐須負擔近13,0 00元之償還金額,已超出聲請人每月所能償還最多9,000元 之償債能力,聲請人實難以負擔如此龐大債務,故聲請人有 不能清償債務之情事。爰聲請更生。 三、本院之判斷:  ㈠聲請人以其積欠債務無法清償為由,於聲請更生前向本院聲 請調解不成立等情,經調閱113年度司消債調字第47號卷宗( 下稱消債調卷)核閱屬實,並有聲請人提出財團法人金融聯 合徵信中心查詢當事人綜合信用報告回覆書、全國財產稅總 歸戶財產查詢清單、110至111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 清單、收入切結書暨調解方案、勞保異動查詢結果等為憑( 消債調卷17至44頁,卷13至15、127至132、135至155頁)。  ㈡本院為審酌聲請人是否有消債條例所指不能清償債務或不能 清償之虞之情事,於113年7月5日通知聲請人於收受通知後2 5日內補正相關資料(卷19至20頁),聲請人代理人雖於113年 9月13日提出補正狀(卷125至126頁),惟就本院詢問事項七 至九項(含現職工作、現每月收入、債務形成原因及更生清 償方案等),該書狀載「尚待聲請人提供相關資料確認,惟 目前仍無法與聲請人取得聯繫,不論係透過LINE留言或是致 電聲請人,均未獲回應」而未作說明。聲請人雖曾於調解程 序中提出113年3月12日收入切結書,記載其甫離職,待業中 ,預期將來任職新工作後,每月還款能力為9,000元(消債調 卷41頁);然由聲請人所提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可知,聲 請人於聲請更生前兩年薪資收入介於28,800元至38,000元間 (消債調卷19頁),在聲請人未提出相關事證證明其真實所得 情形,及證明每月必要生活費用有逾衛生福利部公布之113 年臺灣省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4,230元之1.2倍即17,076元( 消債條例第64條之2第1項)等情事,自難認聲請人還款能力 僅如上開之數,是本院無從自聲請人提出之資料認定聲請人 真實之收入狀況,而有詢問聲請人之必要,乃定於113年10 月9日進行調查程序,通知聲請人到庭說明,該通知已於113 年9月13日送達聲請人(卷123頁)。聲請人經合法通知於調查 期日委由代理人到場說明,並提出民事陳報㈡狀檢附聲請人 名下銀行存款帳戶明細,然從該銀行帳戶明細中尚可見多筆 未經聲請人說明之存入款項(卷135至154頁),而聲請人迄今 仍未補正相關資料以釐清其實際收入狀況,堪認聲請人有消 債條例第46條第3款所定「無正當理由拒絕提出關係文件或 為財產變動狀況之報告」情形,已違反其應負之協力義務並 欠缺債務清理之誠意,應依消債條例第46條規定駁回其更生 之聲請。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5  日           消債法庭法 官  楊碧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按 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5  日               書記官  汪郁棨

2024-11-15

HLDV-113-消債更-48-20241115-1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344號 原 告 梁繡珠 被 告 蔣翔勝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原告起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必 須具備之程式,惟其僅繳納新臺幣(下同)1,000元,經本院於113 年9月11日裁定命原告應於收受裁定送達7日內補繳裁判費7,920 元,此項裁定已於113年9月13日送達原告,有民事裁定、送達證 書可參(卷51、55頁),原告逾期迄未補正,依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項第6款規定,其訴顯難認為合法,應併其假執行之聲請予 以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4  日           民事第一庭法 官  楊碧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按 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4  日                書記官  汪郁棨

2024-11-14

HLDV-113-訴-344-20241114-1

花原簡
花蓮簡易庭(含玉里)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花原簡字第96號 原 告 BS000-A111100 真實姓名及住居所祥卷 法定代理人 BS000-A111100A (同上) 訴訟代理人 吳美津律師(法扶律師) 被 告 陳曄修 上列當事人間因被告妨害性自主案件,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 訟請求損害賠償,由本院刑事庭裁定移送前來(113年度原侵附民 字第3號),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13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   主 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25萬元,及自民國113年4月7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二、本判決得假執行。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花蓮簡易庭法 官 楊碧惠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上訴狀 須表明上訴理由)並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 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4  日                書記官 汪郁棨

2024-11-13

HLEV-113-花原簡-96-20241113-2

花小
花蓮簡易庭(含玉里)

清償借款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小額民事判決    113年度花小字第587號 原 告 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衍茂 訴訟代理人 黃有華 被 告 柳秀娟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13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6,727元,及自民國(下同)113 年5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1.845計算之利息, 並自113年6月2日起至清償日止,逾期在6個月以內者,按上 開利率百分之10,逾期超過6個月部分,按上開利率百分之2 0計算之違約金,違約金最高收取期數為9期。 二、訴訟費用1,000元由被告負擔。 三、本判決得假執行。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花蓮簡易庭法 官 楊碧惠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上訴狀 應表明上訴理由)並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 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按對 造人數附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亦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對於小額程序之第一審判決之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之理由,不 得為之。且上訴狀內應記載表明(一)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 具體內容。(二)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 實者。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書記官 汪郁棨

2024-11-13

HLEV-113-花小-587-20241113-1

花小
花蓮簡易庭(含玉里)

給付簽帳卡消費款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小額民事判決    113年度花小字第485號 原 告 永豐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曹為實 住○○市○○區○○路00號0樓永豐商業 銀行零售管理處 訴訟代理人 鄧永茂 被 告 彭玉中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簽帳卡消費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1 月13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64,099元,及其中①3,932元自 民國(下同)113年8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14計 算之利息,②42,502元自113年8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 息百分之15計算之利息。 二、訴訟費用1,000元由被告負擔。 三、本判決得假執行。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花蓮簡易庭法 官 楊碧惠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上訴狀 應表明上訴理由)並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 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按對 造人數附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亦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對於小額程序之第一審判決之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之理由,不 得為之。且上訴狀內應記載表明(一)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 具體內容。(二)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 實者。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書記官 汪郁棨

2024-11-13

HLEV-113-花小-485-20241113-2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343號 原 告 劉侃侖 被 告 黃信忠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原告起訴並未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定繳納裁判費,其起訴 不合程式,經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11日裁定命其於收受裁定10日 內繳納裁判費15,850元,此項裁定已於113年9月18日送達原告, 有民事裁定、送達回證可參(卷47、51頁)。原告逾期迄今仍未補 正,其訴不能認為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規定 ,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2  日          民事第一庭法 官 楊碧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按 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2  日               書記官 汪郁棨

2024-11-12

HLDV-113-訴-343-20241112-1

消債抗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更生事件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抗字第4號 抗 告 人 徐偉 上列抗告人因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聲請更生事件,對於民國113 年5月3日本院113年度消債更字第2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原裁定廢棄。 抗告人徐偉自民國113年11月11日下午4時起開始更生程序,並命 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更生程序。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前於民國112年2月2日與最大債權金 融機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銀行)成 立債務清償方案,惟因抗告人尚有其他未參與前置協商債務 須償還,且抗告人收入每月約新臺幣(下同)35,000元,扣 除每月必要支出後,約僅剩餘2,000元,無法足額額償協商 之6,000元,該情形並已連續三個月,抗告人應有不可歸責 於己之事由而毀諾。另抗告人積欠無擔保債務總額為525,86 0元,未逾1,200萬元。爰提起抗告。 二、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本條例所 定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聲請更生或清算不合程式 或不備其他要件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 正者,法院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 消債條例)第3條、第8條定有明文。準此,債務人若有不能 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債務之虞,且客觀上並無濫用更生或 清算程序之情事,自應使其藉由消債條例所定程序以清理債 務。次按協商或調解成立者,債務人不得聲請更生或清算。 但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致履行有困難者,不在此限;消 債條例第151條第7項規定甚明。前開「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 」不以債務人不可預見為必要,且該項但書規定情形,僅須 於法院就更生或清算之聲請為裁判時存在即可,不以協商成 立後始發生者為限,並與債務人於協商時能否預見無關。債 務人於協商時縱未詳加思考、正確判斷,或可預見將來履行 可能有重大困難而仍冒然簽約成立協商,亦不能據此即認其 履行顯有重大困難係可歸責於債務人;又「不可歸責於己之 事由」應係指金融機構所定之協商條件過苛,致債務人於清 償協商金額後,即無法維持其基本生活,或債務人於履行協 商條件期間,因非自願性失業、工作能力減損、減薪等事由 致收入減少,或因扶養人數增加、債務人或其家人傷病等事 由致支出增加等情事;至所謂「履行有困難」即應以債務人 之收入,扣除自己及依法應受其扶養者所必要生活費用之數 額,仍不足以清償協商條件所定之數額,即足當之。 三、本院之判斷:  ㈠原審審酌抗告人於112年2月間與最大債權金融機構中信銀行 成立債務清償方案時,在台北工作,收入較多,卻於同年5 月間毀諾,表示無力負擔,顯示其工作不穩定性甚高,即不 應率爾協商致生風險,故難認抗告人有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 ;又抗告人每月收入扣除必要支出後,顯無餘額得以履行更 生方案,故原審認其聲請更生並無實益,並以原裁定駁回抗 告人更生之聲請。抗告人不服提起抗告,抗告理由如前所述 。是本件應審究者即係抗告人毀諾是否具不可歸責於己之事 由,致其履行前開債務清償方案有困難,及抗告人是否有不 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  ㈡查抗告人於112年2月間與中信銀行協商並成立債務清償方案 ,其每月應還款6,000元(原審卷第220至235頁)。又抗告 人於原審訊問時自陳其從事模板工,於臺北工作時每月有50 ,000元之收入,惟後續工作停止,抗告人回到花蓮,因受工 頭指派之工作量有差距,故於花蓮縣僅有每月35,000元(本 院卷第20頁)之收入。另抗告人每月領有行政院發放之750 元補助款(原審卷第97頁至117頁)。依上可知,抗告人之 工作性質確有不穩定性較高之特性,抗告人因在臺北之工作 終止而回到花蓮,每月之工作收入即自50,000元減少至35,0 00元,惟按上開法規意旨,縱抗告人未考量此情即與中信銀 行協商,並簽約成立債務清償方案,亦不得據此即認定抗告 人因履行債務清償方案有困難而毀諾係可歸責於己。再查, 抗告人回花蓮後,每月收入為35,750元(35,000元+750元) ,已如前述;其每月個人必要生活費用須7,386元,扶養三 名未成年子則須扶養費25,614元,每月必要支出共為33,000 元(本院卷第20頁),審酌上開金額皆未超過臺灣省每人每 月最低生活費14,230元之1.2倍即17,076元,應可採憑,故 抗告人每月收入扣除每月必要支出後,顯已無法償還每月6, 000元之協商還款金額,揆諸前揭法規意旨,抗告人因收入 減少,致其於112年5月間不足支應與中信銀行協商還款之金 額而毀諾,並於同年12月間向本院聲請更生,要屬因不可歸 責於己之事由,致難以履行債務清償方案,抗告人自得向本 院聲請更生。  ㈢次查,抗告人除每月收入35,750元外,名下有車牌號碼000-0 000之普通重型機車1台(原審卷第175頁),應已無殘值; 金融機構帳戶餘額有128元(包含郵局帳戶餘額52元、臺灣 中小企業銀行帳戶餘額76元;原審卷117頁、241頁);名下 有富邦人壽優質理財變額萬能壽險乙型之人壽保險一筆,解 約金為5,697元(本院卷第51頁)。又據抗告人債權人陳報 之債權額可知,抗告人積欠中信銀行141,403元、凱基商業 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32,720元、和潤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88,3 04元、二十一世紀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5,306元、中華電 信股份有限公司43,925元(原審卷155至167、147至153、17 5至176、183至190、243至247頁),債務總額為541,658元。 準此,抗告人債務總額扣除抗告人現有財產總額5,825元(5 ,697元+128元)後,尚餘535,833元(541,658元-5,825元) ,又抗告人自陳願撙節支出,每月以3,000元之金額還款, 是其須逾14年始得清償完畢(計算式:535,833元÷3,000元÷ 12個月=14.8年)。參諸抗告人為70年生,年齡為43歲,距 勞工強制退休年齡(65歲)尚約22年,而前開債務仍須另行 累計以年利率11.35%至16%計算之利息及違約金,抗告人尚 待支付之債務總額應屬更高,其還款年限顯然更長,實有違 消債條例協助債務人重建更生之立法本意。是本院審酌抗告 人之財產、信用、勞力及生活費用支出等狀況,堪認抗告人 客觀上經濟狀況已有不能清償債務之虞,而有藉助更生制度 調整其與債權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而重建其經濟生活之必要 。抗告人主張其有不能清償債務情事,當屬實在。 四、綜上所述,本件抗告人與最大債權金融機構達成前置協商後 毀諾,惟其毀諾係有不可歸責於己之原因,本院依其收支及 財產狀況,衡酌所積欠之債務數額觀之,顯有不能清償債務 之情事存在,應予其更生之機會。此外,本件查無抗告人有 消債條例第6條第3項、第8條或第46條各款所定駁回更生聲 請之事由存在,抗告人聲請更生,應屬有據。原裁定駁回抗 告人更生之聲請,尚有未洽,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求 予廢棄,為有理由。爰由本院廢棄原裁定,裁定准許抗告人 更生之聲請,並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更生程序如主文第2項所 示。 五、債務人於更生程序開始後,應禁止貪圖享受、節制慾望,避 免支出與其收入顯不相當之不必要花費,並提出足以為債權 人會議可決或經法院認為公允之更生方案供為採擇,而司法 事務官於進行本件更生程序、協助債務人提出更生方案時, 亦應依社會常情及現實環境衡量債務人之償債能力,並酌留 其生活上應變所需費用,進而協助債務人擬定允當之更生方 案,始符消債條例重建債務人經濟生活之立法目的,附此敘 明。 六、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有理由,依消債條例第11條第2項、 第15條、第16條第1項、第45條、民事訴訟法第492條前段,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消債法庭  審判長法官 陳雅敏                法   官 楊碧惠                法   官 沈培錚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裁定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書 記 官 胡旭玫

2024-11-11

HLDV-113-消債抗-4-20241111-2

消債全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聲請保全處分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全字第7號 聲 請 人 黃筱玫 上列聲請人聲請消費者債務清理保全處分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19條第1項之保全 處分裁定,其立法目的係為防杜債務人財產減少,維持債權 人間之公平受償,並使債務人有重建更生之機會所設,故保 全處分具有從屬性,於更生或清算之聲請事件繫屬於法院前 ,債務人不得依上開規定聲請保全處分(司法院98年第1期民 事業務研究會第9號法律問題研審參照)。又消債條例第151 條第1項所定之調解,係更生或清算程序前之前置程序,非 更生或清算程序之一部。債務人如依消債條例第151條第1項 規定向法院聲請調解,除消債條例有特別規定外(如管轄、 聲請費等),其程序進行及調解效力,應直接適用民事訴訟 法調解程序之規定。故利害關係人於該調解程序自不得依同 條例第19條規定聲請法院作成保全處分(司法院民事廳101年 第2期民事業務研究會第22號消債條例法律問題研審小組意 見參照)。 二、聲請人以其現正向本院聲請債務清理更生程序(113年度司消 債調字第156號),依消債條例第19條第1項規定,請求對新 北地院113年度司執字第96741號執行事件,就聲請人對第三 人新光人壽保險公司基於保險契約所生之金錢債權核發執行 命令程序應予停止等語。經調閱本院113年度司消債調字第1 56號卷宗核閱可知,聲請人目前僅依消債條例聲請前置調解 ,經本院受理並訂113年11月4日進行調解,堪認聲請人目前 尚無更生或清算之聲請事件繫屬於法院,依據前述說明,聲 請人不得聲請保全處分,其聲請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6  日            消債法庭法 官  楊碧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按 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6  日                書記官 汪郁棨

2024-10-16

HLDV-113-消債全-7-2024101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