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民法繼承

共找到 136 筆結果(第 131-136 筆)

司繼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拋棄繼承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繼字第3827號 聲 請 人 陳家煌 陳家賢 上列聲請人聲明拋棄繼承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繼承權人始得拋棄繼承權,無繼承權之人,自無拋棄繼承 權之必要,此參民法繼承篇有關拋棄繼承之規定自明。次按 ,繼承因被繼承人死亡而開始,而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 依左列順序定之:一、直系血親卑親屬,二、父母,三、兄 弟姊妹,四、祖父母;民法第1138條所定第一順位之繼承人 以親等近者為先,民法第1138條、第1139條、第1147條分別 定有明文。末按,第1138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於繼 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 承其應繼分,民法第1140條亦定有明文。 二、本件聲明狀意旨略以:被繼承人廖吳粉於民國113年8月22日 死亡,聲請人為被繼承人之孫子女,爰檢具相關文件,具狀 聲明拋棄繼承云云。 三、經查,聲請人陳家煌、陳家賢二人為被繼承人廖吳粉之孫子 女等情,有聲請人提出之繼承系統表、戶籍謄本為證,惟被 繼承人廖吳粉尚存第一順位繼承人即被繼承人之長子廖俊謀 並未辦理拋棄繼承,有聲請人所提繼承系統表及本院職權調 閱之親等關聯資料案件等件附卷可稽。既如上述,聲請人二 人尚無繼承被繼承人廖吳粉遺產之權,自無拋棄繼承權之必 要。從而,本件聲請人二人之聲明,於法不合,應予駁回。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1項前段、第23 條、第2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五、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並繳納抗告費新台幣一千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5  日 家事法庭 司法事務官  黃尹貞

2024-10-15

TNDV-113-司繼-3827-20241015-1

家繼訴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家繼訴字第9號 原 告 吳佩諭 訴訟代理人 莊國禧律師 被 告 吳子鈞 曾文楷地政士(被告吳裕銘財產管理人) 吳明憲 吳文國 上 一 人 特別代理人 李偉廷律師 被 告 吳秀英 吳青真 吳青樺 吳貞儀 吳佩珊 吳明偉 吳昇曉 吳子建 吳明蒼 吳明寬 吳金霙 吳叔真 上列當事人間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30日言詞辯論 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吳錫鏞之繼承人被告吳青真、吳青樺、吳貞儀、吳佩珊、吳明偉 、吳昇曉應就被繼承人吳謀森所遺如附表一所示遺產辦理繼承登 記。 兩造就被繼承人吳謀森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應予分割如附 表二「分割方法」欄所示。 訴訟費用由兩造依附表二所示比例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無訴訟能力人有為訴訟之必要,而無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 理人不能行代理權者,其親屬或利害關係人,得聲請受訴法 院之審判長,選任特別代理人,民事訴訟法第51條第2項定 有明文,此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規定並準用於家事訴訟事件 。查本件被告吳文國前經宣告為受監護宣告之人,並由被告 吳秀英擔任監護人等情,有個人戶籍資料(完整姓名)查詢 結果在卷,而被告吳秀英於本件分割遺產事件與其同為繼承 人,利害關係衝突,不宜由其行使法定代理權,爰依家事事 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51條第1項、第2項規定,依原告 聲請為其指定李偉廷為特別代理人,先予敘明。 二、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或擴張、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 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2、3款定有明文,該規定依 家事事件法第51條為家事訴訟事件所準用。查原告於起訴狀 送達後,追加請求被告吳子建、吳明蒼、吳明寬、吳金霙、 吳叔真、吳青真、吳青樺、吳貞儀、吳佩珊、吳明偉、吳昇 曉就附表一所示遺產辦理繼承登記(見卷一第129頁),嗣 因訴訟繫屬中,被告吳子建、吳明蒼、吳明寬、吳金霙、吳 叔真業已辦理繼承登記而撤回請求,此部分追加與撤回與本 件請求分割遺產屬同一原因事實,於法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 三、本件除被告吳昇曉、吳文國之特別代理人李偉廷律師外,其 餘被告均經合法通知,於最後言詞辯論期日未到場,核無民 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 用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定,依原告之聲請,由其 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訴外人吳謀森為伊之祖父,吳謀森於昭和00年( 民國00年)00月00日死亡,遺有坐落彰化縣○○鄉○○段○0000 地號土地(面積3057.74平方公尺,下稱系爭土地)之應有 部分1/4,吳謀森之繼承人為吳裕淦、吳裕溢、吳裕鐘、吳 裕隆、吳裕林、吳錫鏞、吳裕銘等7人,兩造為吳謀森之繼 承人及再轉繼承人,應繼分比例詳如附表二所示,而吳裕林 、吳錫鏞已登記為系爭土地之公同共有人,然渠等已於起訴 前死亡,吳錫鏞之繼承人為被告吳青真、吳青樺、吳貞儀、 吳佩珊、吳明偉、吳昇曉,其等怠於就其再轉繼承之系爭土 地辦理繼承登記,爰請求如訴之聲明第1項所示。又兩造就 被繼承人吳謀森所遺系爭土地始終無法達成分割協議,爰依 民法第1146條前段之規定請求就被繼承人吳謀森所留之遺產 予以分割等語。 二、被告答辯略以:  ㈠被告吳裕銘之遺產管理人曾文楷地政士、被告吳佩珊答辯略 以:同意以應繼分分割。  ㈡被告吳昇曉答辯略以:伊父親吳錫鏞尚有其他遺產,吳錫鏞 之繼承人曾協議吳錫鏞就系爭土地之應繼分由伊單獨取得, 如吳錫鏞其他繼承人有爭議,吳錫鏞之繼承人就系爭土地應 維持公同共有,待與吳錫鏞之其他遺產一併分割等語。  ㈢被告吳明蒼:同意以應繼分分割。  ㈣被告吳文國之特別代理人:同意原告主張,以應繼分分割。  ㈤其餘被告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或以任何 方式為聲明或陳述。 三、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因繼承、強制執行、徵收、法院之判決或其他非因法律行 為,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應經登記,始得處分其 物權,民法第759條定有明文。共有不動產之共有人中有人 死亡時,於其繼承人未為繼承登記以前,固不得分割共有物 。惟於分割共有物訴訟中,請求繼承人辦理繼承登記,並合 併對渠等及其餘共有人為分割共有物之請求,不但符合訴訟 經濟原則,與民法第759條及強制執行法第130條規定之旨趣 無違(最高法院69年台上字第1012號民事裁判意旨參照)。 經查,訴外人吳錫鏞為被繼承人吳謀森之子,吳錫鏞已死亡 ,其繼承人為被告吳青真、吳青樺、吳貞儀、吳佩珊、吳明 偉、吳昇曉,惟上開被告迄未就被繼承人吳謀森所遺如附表 一所示遺產之公同共有部分辦理繼承登記,有原告提出之系 爭土地登記謄本、戶籍資料在卷可憑。揆諸上開判決意旨, 原告請求被告吳青真、吳青樺、吳貞儀、吳佩珊、吳明偉、 吳昇曉就渠等之被繼承人吳謀森所遺如附表一所示遺產之公 同共有部分辦理繼承登記,於法自無不合,應予准許,爰判 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 ㈡吳謀森之繼承人及應繼分:  1.按民法繼承編施行法第1條規定「繼承在民法繼承編施行前 開始者,除本施行法有特別規定外,不適用民法繼承編之規 定」,旨在使繼承開始於民法繼承編施行前之繼承事件,繼 續適用民法繼承編施行前之繼承法規或習慣。故發生於00年 00月00日之前,應適用臺灣繼承舊慣之繼承事件,不因之後 民法繼承編規定施行於臺灣而受影響(大法官會議釋字第66 8號解釋理由書參照)。又按「繼承開始(即被繼承人死亡 日期或經死亡宣告確定死亡日期)於臺灣光復以前者(34年 10月24日以前),應依有關臺灣光復前繼承習慣辦理。繼承 開始於臺灣光復後(34年10月25日以後)至74年6月4日以前 者,依修正前之民法親屬、繼承兩編及其施行法規定辦理。 繼承開始於74年6月5日以後者,應依現行民法親屬、繼承兩 編暨其施行法規定辦理」、「日據時期臺灣省人財產繼承習 慣分為家產繼承與私產繼承兩種。家產為家屬(包括家長在 內)之共有財產;私產係指家屬個人之特有財產。家產繼承 因戶主喪失戶主權而開始……戶主喪失戶主權之原因:㈠戶主 之死亡……」、「因戶主喪失戶主權而開始之財產繼承,其繼 承人之順序為:㈠法定之推定財產繼承人。㈡指定之財產繼承 人。㈢選定之財產繼承人。第一順序之法定推定財產繼承人 係男子直系卑親屬且係繼承開始當時之家屬為限。女子直系 卑親屬及因別籍異財或分家等原因離家之男子直系卑親屬均 無繼承權……第二順序指定及第三順序選定之財產繼承人,應 依當時之戶口規則申報……」、「戶主無法定之推定戶主繼承 人時,得以生前行為指定繼承人或以遺囑指定繼承人。如未 指定時,親屬得協議為選定繼承人。指定或選定之繼承人無 妨以女子或非家屬者充之」,繼承登記法令補充規定第1至4 點定有明文。又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下列順序定之: ⑴直系血親卑親屬,⑵父母,⑶兄弟姊妹,⑷祖父母;第1138條 所定第1順序之繼承人,有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 者,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同一順序之繼 承人有數人時,按人數平均繼承,但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 此限;配偶有相互繼承遺產之權,其與第1138條所定第1順 序之繼承人同為繼承時,其應繼分與他繼承人平均,與第2 順序或第3順序之繼承人同為繼承時,其應繼分為遺產2分之 1,現行民法第1138條、第1140條、第1141條、第1144條第1 、2款分別定有明文,且74年修正前民法亦有相同之規定。  2.查被繼承人吳謀森於00年00月00日死亡,死亡時為戶主,依 日治時期之繼承習慣,其第一順序之法定財產繼承人係男子 直系卑親屬即吳裕淦、吳裕銘、吳裕溢、吳裕鐘、吳裕隆、 吳裕林、吳錫鏞等7人,應繼分各1/7,渠等除吳裕銘之外均 已死亡;再就系爭遺產之再轉繼承部分,吳裕淦之應繼分已 由被告吳子均為繼承登記、吳裕溢之應繼分已由原告吳佩諭 為繼承登記、吳裕鐘之應繼分已由被告吳明憲繼承登記、吳 裕隆之應繼分已由被告吳秀英、吳文國為繼承登記,吳裕林 之應繼分已由被告吳子建、吳明蒼、吳明寬、吳金霙、吳叔 真繼承登記、吳錫鏞之應繼分則尚未為繼承登記,吳錫鏞之 長男吳國輝於繼承發生前死亡,故由其女吳貞儀、吳佩珊代 位繼承等節,有戶籍謄本、繼承系統表、土地謄本為憑(見 卷一第61至75頁、第133至237頁)。是就系爭遺產之應繼分 而言,被告吳子均、吳佩諭、吳明憲各為1/7;被告吳秀英 、吳文國乃公同共有1/7(應繼分各為1/14);被告吳子建 、吳明蒼、吳明寬、吳金霙、吳叔真乃公同共有1/7(應繼 分各為1/35);被告吳青真、吳青樺、吳明偉、吳昇曉、吳 貞儀、吳佩珊乃公同共有1/7(吳青真、吳青樺、吳明偉、 吳昇曉之應繼分各為1/35;吳貞儀、吳佩珊為1/70)。  ㈢系爭遺產之分割方法:   1.按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 為公同共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但法律另有規定 或契約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151條、第1164條定 有明文。又民法第1164條所稱之「得隨時請求分割」,依同 法第829條及第830條第1項規定觀之,自應解為包含請求終 止公同共有關係在內,俾繼承人之公同共有關係歸於消滅而 成為分別共有,始不致與同法第829條所定之旨趣相左,庶 不失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之立法本旨。是以,終止遺 產之公同共有關係,應以分割方式為之,將遺產之公同共有 關係終止,改為分別共有關係,性質上亦屬於分割遺產之方 法(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2609號、82年度台上字第748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2.查原告主張吳謀森遺有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惟因各繼承人 未能達成協議而無法分割等情,有土地謄本為證。復查無兩 造就附表一所示遺產另訂有契約或有不得分割之情形,然兩 造迄未能達成遺產分割之協議,是原告主張附表一所示遺產 係吳謀森所遺留之財產而為兩造繼承之範圍,並請求分割遺 產,於法有據。又原告主張應依兩造之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 別共有等情,本院審酌附表所示之不動產以原物分割,並無 困難,惟本件吳錫鏞之再轉繼承人即被告吳昇曉到庭稱:被 繼承人吳錫鏞除附表一所示土地外,尚有其他財產由被告吳 青真、吳青樺、吳明偉、吳昇曉、吳貞儀、吳佩珊共同繼承 ,渠等就吳錫鏞其餘遺產尚未達成分割協議,亦未終止公同 共有關係,就系爭遺產部分,吳錫鏞之繼承人仍應維持公同 共有等語,並提出彰化縣○○鎮○○段000地號土地、新北市○○ 區○○段000○號建物、同段00、00-0地號土地謄本為憑(見卷 二第107至117頁),足認吳錫鏞尚有其他遺產尚未分割,是 本院認被告吳青真、吳青樺、吳明偉、吳昇曉、吳貞儀、吳 佩珊所再轉繼承吳謀森之應繼分1/7,即系爭土地之1/28仍 應維持公同共有,而與吳錫鏞之其他遺產一併處理,較為適 當。至被告吳明蒼即吳裕林之繼承人到庭稱:就原告之分割 方案依應繼分分割為分別共有沒有意見等語(見卷二第36頁 )。是本院審酌附表一所示不動產之性質、經濟效用及公平 原則,認將其等對吳謀森遺產之公同共有關係,除吳錫鏞該 房子孫以應繼分分割1/7與其他被告分別共有(內部仍維持 公同共有),其餘被告依應繼分比例分割改為分別共有,除 於法無違外,亦不損及全體共有人之利益,為免公同共有關 係久延,致影響彼此權益,為求符合繼承人之利益,將附表 一所示之不動產按附表二所示方法分割,自屬適當公平。 四、綜上所述,原告請求吳錫鏞之繼承人救吳謀森之遺產為繼承 登記,及裁判分割吳謀森之遺產,本院認應按附表二「分割 方法」欄所示之方法分割,爰判決如主文第一項所示。 五、末按因共有物分割、經界或其他性質上類似之事件涉訟,由 敗訴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命 勝訴之當事人負擔其一部,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定有明文 ,此規定亦為家事訴訟事件所準用,觀之家事事件法第51條 規定即明。查裁判分割遺產之形成訴訟,法院決定遺產分割 之方法時,應斟酌何種分割方法較能增進共有物之經濟效益 ,並兼顧兩造之利益,以決定適當之分割方法,不受原告聲 明之拘束,亦不因何造起訴而有不同,故原告請求分割遺產 之訴雖有理由,惟均由敗訴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非公平, 是本件訴訟費用之負擔,應由兩造各依應繼分比例負擔始屬 公允,爰依職權酌定如主文第三項所示。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 第80條之1。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4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王姿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判決上訴,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4  日 書記官 呂怡萱 附表一:被繼承人吳謀森之遺產內容及分割方法 編號 遺產項目 1 彰化縣○○鄉○○段○0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面積3057.74平方公尺、應有部分1/4) 附表二:兩造對被繼承人吳謀森遺產之分割方法及訴訟費用負 擔比例 編號 姓名 分割方法(分割後應有部分) 應繼分及訴訟費用負擔比例 1 吳子均 系爭土地1/28 1/7 2 吳明憲 系爭土地1/28 1/7 3 吳秀英 系爭土地1/56 1/14 4 吳文國 系爭土地1/56 1/14 5 吳青真 公同共有系爭土地1/28 1/7(連帶負擔) 6 吳青樺 同上 7 吳貞儀 同上 8 吳佩珊 同上 9 吳明偉 同上 10 吳昇曉 同上 11 吳子建 系爭土地1/140 1/35 12 吳明蒼 系爭土地1/140 1/35 13 吳明寬 系爭土地1/140 1/35 14 吳金霙 系爭土地1/140 1/35 15 吳叔真 系爭土地1/140 1/35 16 吳裕銘 系爭土地1/28 1/7 17 吳珮諭 系爭土地1/28 1/7

2024-10-14

CHDV-113-家繼訴-9-20241014-2

苗簡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終止地上權登記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苗栗簡易庭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苗簡字第534號 原 告 林建鏵 被 告 王彥蓁即王玫珍 鄭羽嫻即鄭碧蓮 鄭羽淇 鄭羽甯 蔡鴻照 蔡玥玲 蔡宜臻 蔡耀霆 蔡寶賢 蔡靖紜 陳興隆 陳興忠 陳興華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終止地上權登記事件,本院不經言詞辯論,判 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按原告之訴,有當事人不適格之情形者,法院得不經言詞辯 論,逕以判決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 間先命補正,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2項定有明文。而所謂「 當事人適格」,係指具體訴訟可為當事人之資格,得受本案 之判決而言。此種資格,稱為訴訟實施權或訴訟行為權。判 斷當事人是否適格,應就該具體之訴訟,依當事人與特定訴 訟標的之法律關係定之,且當事人適格為訴權存在之要件, 屬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事項(參見最高法院95年度台抗字第 78號及96年度台上字第1780號等民事裁判意旨)。又訴訟標 的對於共同訴訟之各人必須合一確定者,必須一同起訴或一 同被訴,其當事人之適格,始能謂無欠缺。再原告起訴於當 事人適格有欠缺者,係屬訴無理由,法院應以判決駁回之, 不得認為不合法,以裁定形式予以裁判(最高法院29年渝抗 字第347號判例、90年度台上字第1322號判決意旨足參)。 二、原告主張:原告與被告王彥蓁、鄭羽嫻、子○○、丑○○、辛○○ 、戊○○、己○○、癸○○、壬○○、庚○○、丁○○、乙○○及丙○○等人 (除被告王彥蓁外,下合稱被告鄭羽嫻等12人)為坐落苗栗 縣○○鎮○○段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之所有權人,被 告王彥蓁之應有部分為2分之1,原告則與被告鄭羽嫻等12人 維持公同共有2分之1。因系爭土地上存有訴外人王池仔於民 國39年設定如附表所示以建築房屋為目的之地上權(下稱系 爭地上權),其上並存有王池仔所有同段233建號即門牌號 碼為苗栗縣○○鎮○○里00號建物(下稱系爭建物),而王池仔 於34年2月14日死亡,原告與被告均為王池仔之繼承人。系 爭土地雖有設定系爭地上權及系爭建物存在,惟系爭地上權 設定迄今已逾70年,系爭建物因建築久遠而老舊,現已長年 無人使用,系爭地上權及系爭建物存在與利用現狀已不合系 爭土地之經濟價值,而無存續必要,爰請求終止系爭地上權 等語。並聲明:請求終止系爭地上權設定登記。 三、經查: (一)系爭土地現登記為兩造所共有,原告與被告鄭羽嫻等12人 公同共有2分之1,被告王彥蓁之應有部分為2分之1;又系 爭土地於39年設有以建築房屋為登記目的之系爭地上權, 其上並建有系爭建物,而系爭地上權之權利人王池仔於34 年2月14日死亡,兩造均為王池仔之繼承人且均未為拋棄 繼承,並已辦理系爭土地之繼承登記,然均未就系爭建物 及系爭地上權辦理繼承登記等情,有原告所提王池仔之全 戶戶籍謄本手抄本、繼承系統表、兩造戶籍謄本、拋棄繼 承通知、系爭土地及建物之登記第一類謄本在卷可稽(見 本院卷第61頁至第151頁、第229頁至第239頁),自堪先 認屬真實。基此,原告請求終止系爭地上權,揆諸前揭說 明,自應以王池仔之全體繼承人為被告或追加為原告(按 請求終止地上權設定登記之訴為形成之訴,係請求判決變 更共有土地所設定地上權之內容,依土地法第34條之1第1 項規定,需以共有人過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過半數,或 其應有部分合計逾3分之2之共有人同意行之,此參最高法 院106年度台抗字第73號裁定意旨),方屬當事人適格, 合先敘明。 (二)又查,王欽為王船仔之養子,而王船仔為王池仔之四男, 王欽於起訴前即92年6月8日死亡(見本院卷第73頁),另 王船仔則晚於王欽而於94年4月5日死亡,王欽之配偶為王 瑞月,王欽尚有子女王彥蓁及王莘貴、王寀安、王怡理等 4人(見本院卷第67頁王船仔繼承系統表及第75至79頁戶 籍謄本),又王彥蓁及王莘貴、王寀安、王怡理等人均查 無對於王欽、王船仔為拋棄繼承之情,此亦為原告所不否 認,是堪認為真。而按,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左列 順序定之:一、直系血親卑親屬。…;又第1138條所定第 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 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民法第1138條及 第1140條分別定有明文。是王欽既早於王船仔死亡,則渠 對王船仔之繼承權當應由渠直系血親卑親屬即王彥蓁及王 莘貴、王寀安、王怡理等4人代位繼承其應繼分,亦即王 彥蓁及王莘貴、王寀安、王怡理等4人亦應為王池仔所有 系爭土地、建物及地上權之繼承人。另王船仔既為王池仔 之繼承人,而渠於起訴前即94年4月5日死亡(見本院卷第 69頁),斯時渠尚有一養女張王秀琴(見本院卷第67頁原 告所提王船仔之繼承系統表),而參諸原告所提之張王秀 琴戶籍資料(見本院卷第81頁),既未見王船仔與渠養女 張王秀琴間有何終止收養之記載,亦未見原告陳報張王秀 琴有對王船仔為拋棄繼承之情事,則當認張王秀琴亦應為 王船仔、王池仔之繼承人,尚無疑義(至張王秀琴等人於 王船仔死亡時亦漏未就上開不動產及地上權辦理繼承登記 部分,亦尚未經原告追加提出此部分聲明)。基上,依前 揭說明,原告自應將上開王池仔之繼承人王彥蓁及王莘貴 、王寀安、王怡理等4人、張王秀琴同列為被告或追加為 原告,方屬當事人適格。 (三)而查,王莘貴、王寀安、王怡理(下稱王莘貴等3人)為 王欽之子女(見本院卷第75頁至第79頁),其等代位取得 王欽對王船仔之應繼分,而王船仔為王池仔之繼承人,王 船仔於起訴前即94年4月5日死亡,而應由王彥蓁及王莘貴 、王寀安、王怡理等人取得王船仔對王池仔之繼承權,均 如前述,則王彥蓁等4人與其餘王池仔之繼承人就系爭土 地、建物及地上權當屬公同共有關係。承此,原告前於11 3年6月5日以民事補正狀追加王莘貴等3人為被告(見本院 卷第59頁),本屬適法;然則,原告嗣於113年7月12日另 具民事撤回聲請狀,以王莘貴等3人前已協議由被告王彥 蓁1人就被繼承人王欽所遺之系爭土地為分割繼承登記為 由【此參系爭土地登記第三類謄本記載甲○○○○○○、原因發 生日期94年4月5日(即王船仔死亡日)、登記原因為分割 繼承可明,見本院卷第29頁】,而撤回對王莘貴等3人之 起訴(見本院卷第241頁)。然按,我國民法繼承係採當 然繼承主義,繼承效力之發生,與繼承人之意思無關,倘 有繼承之事實發生,除拋棄繼承或民法另有規定外,凡非 專屬於被繼承人本身之財產上權利、義務,自繼承開始時 即由繼承人繼承,觀諸民法第1147條、第1148條第1項、 第1174條、第1175條規定自明。又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 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而公同共 有物之處分及其他之權利行使,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得 公同共有人全體之同意,同法第828條第3項、第 1151條 著有明文。因此,倘非屬公同共有人處分公同共有物,或 其他權利行使之行為,尚無適用民法第828條第3項規定之 餘地,自不以經全體繼承人同意為必要。依上開說明,王 池仔所遺系爭土地、建物及地上權之權義既為渠繼承人全 體公同共有,則王彥蓁及王莘貴、王寀安、王怡理等4人 得否經其等4人協議即逕就系爭土地協議辦理分割繼承登 記,已非無疑。甚且,系爭建物及地上權現尚未經王池仔 之全體繼承人辦理繼承登記,則原告於起訴時,自應以王 池仔之上開全體繼承人為被告或追加為原告(且應先就此 補正相關聲明),亦即仍應將王莘貴等3人列為本件被告 ,始具當事人適格。 (四)又查,蔡鴻輝為王池仔之三男王金錠(75年3月4日死亡) 之養女蔡王秀枝(98年9月13日死亡)之長男,同為王池 仔之繼承人,然其於起訴前之102年1月19日死亡(見本院 卷第117頁),而其全體繼承人即子女蔡謹安、蔡謹至及 兄弟姊妹辛○○、戊○○、己○○等人皆已為拋棄繼承,此有原 告所提之繼承系統表及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函附卷可參(見 本院卷第65頁、第151頁),是原告自應為其聲請選任遺 產管理人,並追加該遺產管理人為被告,方屬適法。 (五)然則,本院前於113年9月13日以苗院漢民安113苗簡534號 庭函通知(見本院卷第279頁至第280頁),命原告應於該 文到14日內具狀補正本件王池仔之全體繼承人為被告,而 該函已於113年9月18日合法送達予原告;惟原告於收受該 通知後,迄今均未提出相關補正資料,有本院送達證書及 民事查詢單(見本院卷第281頁至第283頁)附卷可考。綜 上,揆諸前揭說明,則原告提起本件終止地上權設定登記 訴訟,當事人適格自有所欠缺至明。 四、綜上所述,原告提起本件訴訟,依其所訴之事實,既有當事 人不適格之情形,其訴顯無理由,爰不經言詞辯論程序,逕 以判決駁回之。 五、據上結論,本件原告之訴顯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 第2項第1款、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1  日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苗栗簡易庭                法 官 許惠瑜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 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1  日                書記官 劉碧雯 附表: 登記次序 權利種類 權利人 收件年期 字號 權利 範圍 存續期間 設定 權利範圍 其他 登記事項 0000-000 地上權 王池仔 民國39年 通霄字第000476號 全部 1分之1 無限期 壹部貳參坪 建築房屋

2024-10-11

MLDV-113-苗簡-534-20241011-1

抗更一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遷讓房屋等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抗更一字第310號 抗 告 人 楊吳奈美 上列抗告人因請求遷讓房屋等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2月19日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2980號、111年度訴字第1122號 裁定提起抗告,經最高法院發回,本院更為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除確定部分外)廢棄。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1年度訴字第1122號事件應由黃○○、楊○○、 楊○○、楊○○為楊○○之承受訴訟人。 理 由 一、查楊○○起訴主張臺中市○區○○段○○段0000地號土地及其上建 物(下稱系爭房屋)為伊與○○○共有,伊自民國109年6月起 即未委任○○○處理系爭房屋出租事宜,惟○○○及抗告人(為楊 ○○之母)竟將系爭房屋出租予○○○,○○○無權占有系爭房屋, 故請求○○○自系爭房屋遷出並給付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 由原法院以110年度訴字第0000號審理(下稱本訴)。抗告 人則於本訴中對楊○○、○○○等人提起主參加訴訟,主張上開 房地為其所有,請求楊○○移轉登記該房地予抗告人(案號: 原法院111年度訴字第0000號,下稱主參加訴訟),原法院 於111年9月19日裁定命○○○、○○○、○○○追加為主參加訴訟之 原告(見主參加訴訟卷二第203至205頁)。嗣楊○○於000年0 月00日死亡,抗告人於112年9月21日具狀僅就主參加訴訟聲 明由楊○○之繼承人即其配偶黃○○、子女楊○○、楊○○、楊○○( 下稱黃○○等4人)承受訴訟(見主參加訴訟卷三第229至230 頁),楊○○於112年10月2日具狀就本訴及主參加訴訟聲明由 黃○○等4人承受訴訟(見主參加訴訟卷三第243至245頁、本 院前審卷第121至122頁),○○○律師則持楊○○111年8月26日 所立代筆遺囑(見主參加訴訟卷三第257至259頁,下稱系爭 遺囑),主張其為楊○○遺囑執行人,於112年10月4日具狀就 本訴及主參加訴訟聲明由其承受訴訟(見主參加訴訟卷三第 253至259頁)。經原審裁定由○○○律師就本訴及主參加訴訟 為楊○○之承受訴訟人,並駁回抗告人及楊○○上開聲明承受訴 訟之聲請,抗告人及楊○○不服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前審 裁定廢棄原裁定准由○○○律師就本訴及主參加訴訟為楊○○之 承受訴訟人,並駁回抗告人及楊○○之其餘抗告。抗告人不服 提起再抗告,經最高法院廢棄本院前審裁定關於駁回抗告人 之其餘抗告部分(即抗告人聲明就主參加訴訟由黃○○等4人為 楊○○之承受訴訟人部分)。 二、抗告意旨略以:伊否認系爭遺囑之真正及效力,且非謂立有代筆遺囑暨指定有遺囑執行人即可由遺囑執行人一概承受訴訟,主參加訴訟非屬遺囑執行人之職務範圍,故○○○律師不得聲明承受訴訟。另楊○○已對○○○律師及黃○○、楊○○、楊○○,起訴請求確認系爭遺囑無效及○○○律師遺囑執行人身分不存在,並對○○○律師聲請定暫時狀態之處分,經本院113年度抗字第00號裁定准楊○○供擔保後,○○○律師在遺囑無效事件終局裁判確定、撤回或和解前,不得執行楊○○遺囑執行人之職務,故○○○律師自不得承受訴訟,而應由楊○○之繼承人即黃○○等4人承受主參加訴訟。為此抗告聲明:原裁定廢棄,本件應由原法院更為裁定。  三、經查:  ㈠楊○○於本訴及主參加訴訟中死亡,黃○○等4人為其配偶及子女 ,係其全體繼承人,○○○律師提出系爭遺囑,主張楊○○喪失 繼承權,且楊○○指定由○○○律師為其遺囑執行人等情,有楊○ ○之繼承系統表及其與黃○○等4人之戶籍謄本、○○○(楊○○之 父、抗告人之夫)繼承系統表、系爭遺囑附卷可稽(見前審 卷第109至115、123至134頁、主參加訴訟卷三第257至259頁 )。  ㈡按當事人死亡,非其繼承人、遺產管理人或其他依法令應續 行訴訟之人,不得聲明承受訴訟;他造當事人,亦得聲明承 受訴訟;承受訴訟之聲明有無理由,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 法院認其聲明無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此觀民事訴訟法 第168條、第175條第2項、第177條第1項、第2項規定即明。 又遺囑執行人有管理遺產並為執行上必要行為之職務,其因 此項職務所為之行為,視為繼承人之代理,為民法第1215條 所明定。是該條所定遺囑執行人有管理遺產之權限,即應以 與遺囑有關者為限,逾遺囑範圍之遺產,其管理處分及訴訟 實施權並不歸屬於遺囑執行人。又按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 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 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 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 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民法第1194條定有明文。經 查,系爭遺囑(見主參加訴訟卷三第257至259頁)記載:「 立遺囑人楊○○…為身後的事項預作安排,特立本遺囑。本人 指定○○○律師、○○○律師、○○○實習律師為見證人,由本人口 述遺囑意旨,○○○實習律師筆記、宣讀、講解,經本人認可 後,全體見證人及本人簽名完成」。是依系爭遺囑形式上觀 之,係楊○○在3名見證人面前口述其意旨,由見證人之一○○○ 筆記、宣讀、講解,經楊○○認可後,再於遺囑末端記明年、 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並由見證人全體及楊○○同行簽名, 已符合代筆遺囑之法定要件。系爭遺囑復記載「一、本人全 部的遺產由楊○○以外的全體繼承人按應繼分比例繼承。二、 本人次女楊○○行為乖張,極為不孝,公開誣指本人有外遇、 家庭暴力等行為,對本人有重大侮辱之情事,悖於人倫,本 人依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規定表示其不得繼承本人之遺 產。三、本人指定○○○律師為遺囑執行人,執行本遺囑事宜 ,遺囑執行費用由本人遺產支付」等語,參照系爭遺囑第一 、三條內容,可知其指定○○○律師執行之遺囑事宜,為由楊○ ○以外全體繼承人按應繼分比例繼承楊○○「全部遺產」之事 務,故○○○律師管理遺產之權限範圍,應及於全部遺產,而 主參加訴訟之標的既關涉楊○○遺產,即應屬○○○律師執行系 爭遺囑之範疇。然因楊○○已對○○○律師及黃○○、楊○○、楊○○ ,起訴請求確認系爭遺囑無效及○○○律師遺囑執行人身分不 存在,由原法院112年度家補字第0000號遺囑無效事件(下稱 遺囑無效事件)受理在案,楊○○並對○○○律師聲請定暫時狀態 之處分,經本院113年度抗字第00號裁定(經最高法院113年 度台抗字第000號裁定駁回抗告確定,下稱第00號裁定)准楊 ○○供擔保後,○○○律師在遺囑無效事件終局裁判確定、撤回 或和解前,不得執行楊○○遺囑執行人之職務(見本院前審卷 第135至166、53至66頁)。○○○律師現既經第00○裁定禁止執 行楊○○遺囑執行人之職務確定,則在遺囑無效事件終局裁判 確定、撤回或和解前,自不得以楊○○遺囑執行人身分承受訴 訟。原裁定未慮及此,命由○○○律師就本訴及主參加訴訟為 楊○○之承受訴訟人以續行訴訟,自非妥適,此部分已經本院 前審裁定廢棄確定在案,主參加訴訟即不得由○○○律師承受 訴訟。原裁定命○○○律師承受訴訟而駁回抗告人之聲明,自 有未洽。  ㈢按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 其不得繼承者,喪失繼承權,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定有 明文。又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 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定有明文。依上述民法第1145 條第1項第5款規定,構成喪失繼承權之要件有二:其一為繼 承人對被繼承人有重大虐待或侮辱之情事;其二須經被繼承 人表示繼承人不得繼承。又剝奪繼承人之繼承權,攸關該繼 承人財產上之重大利益,繼承人基於與被繼承人一定之身分 關係而取得繼承權,其地位應受法律保障,茍無喪失繼承權 之法定事由,任何人包括被繼承人均不得剝奪其地位,此為 我民法繼承篇採「當然繼承主義」之當然解釋。系爭遺囑第 二條雖記載:楊○○有公開誣指楊○○外遇、家庭暴力等行為, 對楊○○有重大侮辱之情事,楊○○依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 規定表示其不得繼承楊○○之遺產云云,並舉本院110年度上 字第000○確認股東會決議無效等事件(該案上訴人為楊○○, 被上訴人為○○國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等,下稱股東會決議無 效等事件)110年12月14日準備程序筆錄中楊○○之證詞(見主 參加訴訟卷三第261至274頁)為證。惟查,楊○○於前開準備 程序係以證人身分證稱「(楊○○訴訟代理人○○○律師問:109 年4月7日是否有去○○公司?)我有去,但我去的時候我父親楊 ○○是跟我討論工作的事情,討論完後,他突然拿出一張文件 叫我簽名…當初我在○○公司做得好好的,他突然不要我去上 班,一直叫我留職停薪,他不資遣我還說我感覺良好,罵我 廢物垃圾,身為小孩被父親這樣罵(開始流淚),我父親希望 我能夠支持他,他才突然拜託我,突然對我很好,他從以前 就沒有在關心我,那天他拿出這文件給我,上面的字都是他 寫的,我怎麼可能答應他…」等語(見主參加訴訟卷三第263 頁),核係履行證人作證義務,並針對楊○○訴訟代理人○○○ 律師所詢詳盡回答,尚難認有對楊○○構成重大虐待或侮辱情 事,其既無喪失繼承權之法定事由,任何人包括被繼承人楊 ○○均不得剝奪其繼承人之地位,楊○○自不因系爭遺囑前開記 載而喪失繼承權。楊○○既未喪失繼承權,且○○○律師已不能 執行遺囑執行人職務,即應由楊○○之全體繼承人即黃○○等4 人共同承受主參加訴訟。 四、綜上所述,原裁定駁回抗告人聲明由黃○○等4人承受主參加 訴訟之部分,尚有未洽。從而,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此部分 不當,求予廢棄,為有理由,爰由本院將原裁定此部分廢棄 ,裁定如主文第二項所示。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7  日 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黃裕仁                法 官 劉惠娟                 法 官 蔡建興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再為抗告應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 如提起再抗告者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理由狀( 須按照他造人數附具繕本)並繳納抗告裁判費新台幣1000元,同 時委任律師或具有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代理人。 書記官 詹雅婷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7   日

2024-10-07

TCHV-113-抗更一-310-20241007-1

重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訴字第168號 原 告 陳王堅 被 告 陳秀芬 陳王村 陳王義 陳王維 陳瑞瑤 陳怡良 陳怡君 陳怡儒 陳八龍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三、原告處罰鍰新臺幣(下同)12萬元。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 (一)門牌號碼桃園市○○區○○路000號、○○路000號地上物及其基 地(以下分稱○○路房地、○○路房地,合稱系爭房地)為訴 外人王貴之遺產。因王貴並無其他子嗣,訴外人即原告祖 母陳吳阿玉遂命訴外人即原告之父母陳培宏、賴玉純於民 國00年00月00日生下原告後,過繼予王家,經由過房書承 接王貴香火,此為死後立嗣繼承,日據時期養親無子,以 立嗣為目的而收養之過房子及螟蛉子,與現行民法繼承編 施行法第七條所稱之「嗣子女」相當。 (二)原告祖母陳吳阿玉念及系爭房地本即王家所有,而欲將之 登記為原告所有。然因當時訴外人即原告之叔伯陳培聰、 陳培智、陳王輝、陳王徵、陳培乾及被告甲○○已著手分家 ,且已出售博愛路房地,所得價金由陳培智、陳王輝、陳 王徵均分。故於58年4月5日清明節祭祖之親屬會議中,由 原告生父與各房親屬立下財產協議書,同意以祖父陳炎成 遺產之一半予原告繼承做為交換條件。 (三)惟被告不但不未履行財產協議書之約定,更於98年之訴訟 答辯中辯稱財產協議書為祭祀祖先之用,顯然被告既不願 意履行契約也不願意移轉先祖遺產建物予原告,已對原告 造成生計困境。被告嗣於000年0月間另行出售中山路房地 予第三人,對原告顯已構成給付不能,原告依民法226條 第1項之規定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爰依民法第226條、第 179條、第184 條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擇一請求判 決等語。並聲明:(一)被告戊○○、乙○○、丙○○、丁○○、 壬○○應給付原告各196萬元。(二)被告庚○○、己○○、辛○ ○應給付原告各668萬元。(三)被告甲○○應給付原告2,01 0萬元。 二、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一)原告濫行起訴,應予駁回   ⒈按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8款規定「原告之訴,有下列 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 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八、起訴基於惡意、不 當目的或有重大過失,且事實上或法律上之主張欠缺合理 依據。」又所謂「起訴基於惡意、不當目的或有重大過失 ,且事實上或法律上之主張欠缺合理依據」,係指原告起 訴所主張之事實或法律關係,倘於客觀上並無合理依據, 且其主觀上係基於惡意、不當目的,例如為騷擾被告、法 院,或延滯、阻礙被告行使權利;抑或一般人施以普通注 意即可知所訴無據,而有重大過失之情形(民事訴訟法第 249條之修正理由第1 點參照)。   ⒉原告起訴狀所載內容,前已提起100年度家訴字第202號案 件,然因未補正而遭駁回。嗣又陸續提出100年度家訴字 第379號案件、103年度重訴字第405號、105年度重訴字第 455號及112年度重再字第2號案件,然均因無理由而遭駁 回。原告於本件訴訟中所列被告,雖與前開案件並非全然 相同,然依前開判決以觀,原告均僅以相同事證重複為相 同主張,並未提起其他新事實或證據,足認原告起訴顯然 欠缺事實上及法律上合理依據。   ⒊又原告提起上開案件均遭駁回,且依上述105年度重訴字第 455號判決所示,原告曾與被告甲○○約定,不再以任何方 式接觸或騷擾被告甲○○及其親友,日後並不得再就祖產提 出任何主張及訴訟。然原告仍持續提起訴訟,並經105年 度重訴字第455號判決原告應給付被告甲○○懲罰性違約金1 00萬元。原告經上開判決應給付違約金後,復又再提起本 件訴訟,足見其起訴係基於騷擾被告以圖獲取金錢之惡意 ,依上開規定,即應予駁回。 (二)原告應處罰鍰12萬元 ⒈按民事訴訟法第249條之1第1、3項規定:「前條第1項第8 款,或第2 項情形起訴基於惡意、不當目的或有重大過失 者,法院得各處原告、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新臺幣十 二萬元以下之罰鍰;第1 項處罰,應與本訴訟合併裁判之 ;關於訴訟費用額,應併予確定。」 ⒉本件原告起訴係基於惡意,已如前述。本院斟酌原告提起 之案件數量雖非多,然已多次遭判決駁回,甚至與他人協 議不再就祖產為爭訟後,仍提起訴訟而遭判決應給付被告 違約金100萬元後,竟又再提起訴訟。顯見其濫行起訴之 惡性重大,非處以最高額度之罰鍰,難生警示之效力,爰 處原告罰鍰12萬元。 三、綜上所述,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事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之1第1、3項規定,處原告罰鍰12萬 元。 四、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95條、78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4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周仕弘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表明抗 告理由,如於本裁定宣示後送達前提起抗告者,應於裁定送達後 十日內補提抗告理由書(須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4   日                書記官 蘇玉玫

2024-10-04

TYDV-113-重訴-168-20241004-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1509號 原 告 趙心婕 被 告 田騏睿(即田芳) 訴訟代理人 簡詩家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5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或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項但書第3款定有明文。本件原告原訴之聲明為:㈠被 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15,000元,及自民國104年1 月2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㈡原告願 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3年度訴字 第935號卷〈下稱士院卷〉第10頁),嗣當庭將訴之聲明㈠變更 為:被告應給付原告515,000元,及自104年1月27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本院卷第189頁),核 屬擴張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揆諸前揭規定,並無不合,應 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被告於102年1月27日向被繼承人即原告之父趙任 尉借款515,000元(下稱系爭借款),並於102年3月4日簽立 借據1張(下稱系爭借據),被告應於104年1月27日返還系爭 借款,詎被告於清償期屆至後仍未依約還款,趙任尉多次向 被告催討無果,嗣趙任尉於105年6月30日去世,原告為趙任 尉之唯一繼承人,爰依民法繼承及消費借貸法律關係提起本 件訴訟等語,並聲明:如前開變更後聲明所示。 二、被告則以:被告雖於103年9月22日離婚後與趙任尉交往及同 居,惟未向趙任尉借貸系爭借款,原告所提系爭借據模糊不 清,被告否認其形式真正,況原告亦未能提出趙任尉曾交付 系爭借款予被告之證明等語置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 。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277條本文已有明定。次按稱消費借貸者,謂 當事人一方移轉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所有權於他方,而約定 他方以種類、品質、數量相同之物返還之契約,民法第474 條第1項定有明文。稱消費借貸者,於當事人間必本於借貸 之意思合致,而有移轉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所有權於他方之 行為,始得當之。是以消費借貸,因交付金錢之原因多端, 除有金錢之交付外,尚須本於借貸之意思而為交付,方克成 立。倘當事人主張與他方有消費借貸關係存在者,自應就該 借貸意思互相表示合致及借款業已交付之事實,均負舉證之 責任,僅證明有金錢之交付,未能證明借貸意思表示合致者 ,仍不能認為有該借貸關係存在(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 1045號判決意旨參照)。又按私文書應由舉證人證其真正。 但他造於其真正無爭執者,不在此限,同法第357條定有明 文。  ㈡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固提出系爭借據1紙、被告車內之行車 紀錄器錄音譯文及訴外人曾龍華傳送給趙任尉之簡訊內容照 片等件為憑(本院卷第123、167、171、185頁),並稱:因 趙任尉先前曾委任假律師即訴外人吳金興對被告提起訴訟, 經士林地方法院以104年度訴字第1350號清償借款事件(下 稱前案)受理,故系爭借據之正本被吳金興取走而未能提出 ;另被告男友曾龍華傳給趙任尉的訊息亦可證明被告有收到 系爭借款等語,然本院依職權調閱前案卷宗,卷內僅有系爭 借據影本(前案卷第12頁),遍查無系爭借據之正本,無從 判斷原告所提出之影本是否與正本相符。而原告所提之系爭 借據,經被告否認其形式上真正,觀諸原告起訴時所提系爭 借據照片(士院卷第14頁),為黑白列印,其上有多處折痕 ,左下方處空白,紙張下緣有撕毀痕跡,另其於113年9月2 日民事陳報狀所附系爭借據(本院卷第185頁)則為彩色列 印,系爭借據放置於被告戶口名簿之上,原左下方空白處放 置被告身分證影本,三份資料同時拍攝,惟該戶口名簿與身 分證為103年核發,晚於系爭借據簽立日期102年3月4日,顯 然趙任尉非同時取得上開資料,系爭借據照片既為電腦列印 資料,無從排除有拼湊剪接或修圖後再列印之可能,復以系 爭借據記載內容為「2013年1月27号像趙任尉借515,000新台 币.大寫:伍拾壹万伍仟」,亦無法認定趙任尉已將系爭借 款交付被告,自難以原告所提系爭借據認定趙任尉與被告間 成立消費借貸關係。又依原告所提出之行車紀錄器錄音譯文 內容觀之,被告稱:「我盡量在兩個月內啦 把錢還你啦」 、「好不好」、「我禮拜一回去搬東西」等語(本院卷第16 7頁),然被告通話對象是否確為趙任尉已屬有疑,況被告 僅泛稱會還錢,全未言明為何筆借款、金額為何,亦無從據 此認定被告已收受515,000元之借款。另原告所提曾龍華傳 送之簡訊照片內容為「放心,你告訴我的51萬5,我會幫他 還的……」等語(本院卷第165頁),可知係趙任尉先告知曾 龍華金額515,000元,曾龍華表示會幫被告還款,究竟該款 項是否曾經交付被告、因何種原因交付等節均未見原告提出 證明,原告主張依消費借貸關係請求被告給付515,000元本 息,即屬無據。  ㈢又原告聲請就系爭借據進行筆跡鑑定(本院卷第169頁),以 明系爭借據為被告所簽立,然原告所提為系爭借據照片而非 原本,原告亦表示無從提出原本(本院卷第29頁),自無從 進行鑑定。至原告聲請通知證人即吳金興之助理謝至瑜到庭 作證(本院卷第169頁),以明趙任尉曾將系爭借據正本交 給吳金興之事實,惟證人到庭至多僅能證明趙任尉曾交付系 爭借據予吳金興,就系爭借據之形式真正仍未能證明,自均 無調查之必要。  ㈣另原告聲請就該行車紀錄器錄音為聲紋鑑定,以確認被告通 話對象為趙任尉等語,然趙任尉已過世,且行車記錄器錄音 範圍僅限於車輛內外,未及於遠在他處之人,此由原告所提 譯文大多記載「趙任尉在電話裡說話(聽不清)」即足佐之 ,又縱認被告通話對象為趙任尉,亦難單憑該譯文認定被告 承認有收受系爭借款及與趙任尉間就系爭借款有借貸合意。 至原告聲請通知證人曾龍華到庭作證(本院卷第29頁),惟 曾龍華所悉均係透過趙任尉轉知,其究非被告本人,亦未見 聞借貸過程,自均無調查必要。  ㈤至於原告聲請調閱被告及趙任尉自100年起至105年止及訴外 人即趙任尉父親趙江102年間多個帳戶交易明細,以明趙任 尉曾交付系爭借款給被告之事實,惟原告起訴主張被告於10 2年1月27日向趙任尉借貸系爭借款,借款時間特定,原告既 未能提出該時交付系爭借款之證明,反請求大量調閱上開期 間多個帳戶之交易明細,核係無法充分掌握其主張之必要事 實與證據,企圖藉由大量搜集上開交易記錄從中獲取新事實 或新證據,藉以支撐其主張為真。則其聲請調閱上開資料乃 屬對於證據方法未有明確記載之摸索證明,此項證據聲明自 不合法,本院認無調查之必要。 四、綜上所陳,原告所提證據均無法證明被告與趙任尉間存有消 費借貸關係,從而,原告依繼承及消費借貸法律關係,訴請 被告給付515,000元,及自104年1月27日起至清償日止,按 週年利率5 %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之 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  五、本件為判決之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陳述並所提證 據均與本件之結論無礙,爰不再一一論述,附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呂如琦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 20 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4   日                書記官 楊晟佑

2024-10-01

TYDV-113-訴-1509-2024100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