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趙德韻

共找到 249 筆結果(第 161-17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束縛身體處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793號 聲 請 人 法務部○○○○○○○○ 被 告 郭子僑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本院113年度訴字第930號),經本院裁 定羈押,陳報人於民國113年11月24日先行對被告為束縛身體之 處分,陳報本院核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法務部○○○○○○○○對郭子僑於民國一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因急迫 先行施用戒具,應予准許。   理 由 一、陳報意旨略以:受羈押之被告郭子僑於民國113年11月24日 因身體不適,需提帶其出舍房至診間看公醫門診,然因假日 警力薄弱,看診收容人遠超出戒護人員,顯非戒護能力所及 ,為防止脫逃,乃依羈押法第18條第2項、第4項規定,經看 守所長官核准後,於同日上午10時12分許,先行施用手銬戒 具1付,並於同日上午10時49分解除戒具,爰依法陳報法院 裁定核准等語。 二、按被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經為羈押之法院裁定核准,看守所 得單獨或合併施用戒具、施以固定保護或收容於保護室,並 應通知被告之辯護人:一、有脫逃、自殘、暴行、其他擾亂 秩序行為之虞。二、有救護必要,非管束不能預防危害。第 2項情形如屬急迫,得由看守所先行為之,並應即時陳報為 羈押之法院裁定核准,法院不予核准時,應立即停止使用, 羈押法第18條第2項、第4項定有明文。 三、經查,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本院於113年8月12日訊問後裁 定羈押,並於同年11月12日起延長羈押在案。本院審酌被告 自述身體不適,為照護被告健康,有離開舍房至公醫就診之 必要,適因當時警力薄弱,看診人數超過戒護人員,恐被告 有脫逃之虞,故戒護人員施用法定戒具即手銬1付,且於看 診返回舍房隨即解除戒具,施用戒具期間不長,又於事後立 即陳報本院,足認此次施用戒具係為確保羈押目的之達成且 未逾越必要程度,合於上述規定意旨。從而,陳報人依上開 規定,對被告為前述束縛身體之處分,於法有據,應予准許 。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羈押法第18條第2項第1款、第4項,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5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5  日

2024-11-25

TPDM-113-聲-2793-20241125-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1415號 原 告 廖佳慧 被 告 曾冠穎 上列當事人間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930號詐欺等案件,原告提起 附帶民事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理 由 一、按法院認為原告之訴不合法者,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訟 法第502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同法第487條第1項所定附帶 民事訴訟之被告,除刑事被告外,固兼及於依民法負損害賠 償責任之人。惟所謂「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係指該刑 事案件中依民法規定應負賠償責任之人而言。故刑事附帶民 事訴訟之原告所主張之共同加害人,必以在刑事訴訟程序中 經認定係共同侵權行為之人,始得謂為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 人,否則對之提起是項附帶民事訴訟,即難謂合法(最高法 院104年度台附字第10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經查,被告曾冠穎所涉詐欺等案件,經本院以113年度訴字 第930號刑事判決判處罪刑在案,有起訴書及該判決書在卷 可稽,依起訴書所載,檢察官未起訴被告曾冠穎共同詐欺原 告,本院上開審理結果,亦未認定被告曾冠穎有參與詐欺原 告之情事而屬為共同侵權行為之人,從而,本件原告對被告 曾冠穎提起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為不合法,應予駁回。又原 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依據,應併予駁回 。 三、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於本判決如不服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20 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2024-11-22

TPDM-113-附民-1415-20241122-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1395號 原 告 李雅儒 被 告 郭子僑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113年度訴字第930號),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29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貳萬壹仟玖佰捌拾玖元,及自民國一百一 十三年九月十四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 息。 本判決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貳萬壹仟玖佰捌拾玖元為原 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被告民國112年8月間起,加入包含暱稱「吻仔魚 」及其他年籍姓名不詳人士所屬3人以上之詐欺集團(下稱 系爭詐欺集團),由被告擔任提款車手。被告即與系爭詐欺 集團不詳成員,共同基於三人以上共犯詐欺取財與掩飾、隱 匿詐欺犯罪所得所在及去向而洗錢之犯意聯絡,先由系爭詐 欺集團不詳成員於112年8月14日下午4時20分許,透過電話 向原告佯稱,為巧連智兒童雜誌業者,因公司遭駭客入侵須 解除訂單,致原告陷於錯誤,依指示於112年8月14日下午5 時43分,匯款新臺幣(下同)2萬1,989元至合作金庫銀行帳 號0000000000000(戶名:王玟雅),旋遭被告提領後層轉 予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收受,致原告受有損害,爰依民法 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被告應 給付原告2萬1,989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我在監所無力賠償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 駁回。 三、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 訴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 害;附帶民事訴訟之判決,應以刑事訴訟判決所認定之事 實為據,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第500條前段分別定 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 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 害賠償責任,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前段 分別定有明文。所稱「共同侵權行為」,係指數人共同不 法對於同一之損害,與以條件或原因之行為。加害人於共 同侵害權利之目的範圍內,各自分擔實行行為之一部,互 相利用他人之行為達其目的者,即不失為共同侵權行為人 ,應對於全部所發生之結果,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最高 法院78年度台上字第2479號、103年度台上字第2647號民 事判決論旨參照)。 (二)經查,被告加入系爭詐欺集團擔任車手工作,先由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於112年8月14日下午4時20分許,透過電話向原告佯稱其為巧連智兒童雜誌業者,因公司遭駭客入侵須解除訂單云云,致原告陷於錯誤,依指示於112年8月14日下午5時43分,匯款2萬1,989元至詐欺集團成員指定之帳戶內,旋遭被告提領後層轉予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收受,致原告受有損害等節,業經本院以113年度訴字第930號刑事判決審認明確。是被告與系爭詐欺集團成員共同為上述詐欺行為,致原告受有匯付款項2萬1,989元之財產上損害,應可認定。揆諸首揭說明,被告及其他詐欺集團成員即須對原告負連帶責任,原告自亦得對於被告及詐欺集團成員中之一人或數人或全體,同時或先後請求給付全部或一部之損害賠償。是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之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自於法有據。 (三)原告得向被告請求之上開賠償金額,屬無確定期限之給付 ,而本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繕本已於113年9月13日 送達被告(見附民卷第9頁),則原告請求加計自上開起 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即113年9月1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 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即屬有據,亦應予准許。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2萬1 ,989元,及自113年9月1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 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五、末按民事訴訟法關於假執行之規定,於附帶民事訴訟準用之 ,刑事訴訟法第491條第10款定有明文。而標的金額或價額 在10萬元以下者,法院為被告敗訴之判決時,應依職權宣告 假執行,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0亦有明文。本件是適用小 額訴訟程序所為被告敗訴之判決,應由法院職權宣告假執行 ,並依民事訴訟法第392條第2項規定宣告被告得預供擔保而 免為假執行。原告雖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准為宣告假執行, 惟其聲請僅在促使法院為此職權之行使,本院不受其拘束, 無再命原告提供擔保之必要,爰不另為駁回之諭知。 六、本件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依法免納裁判費,兩造於本件訴 訟程序中復無其他訴訟費用支出,爰不另為訴訟費用負擔之 諭知。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2項 、第491條第10款,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0、第392條第2項,判 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於本判決如不服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20 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2024-11-22

TPDM-113-附民-1395-20241122-1

聲自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准許提起自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自字第90號 聲 請 人 億泰國際實業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趙添豪 聲請代理人 陳達德律師 被 告 柯孟嫻 上列聲請人因詐欺等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長民國113 年1月16日113年度上聲議字第865號駁回聲請再議之處分(原不 起訴處分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43669號), 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告訴人不服前條之駁回處分者,得於接受處分書後10日內 委任律師提出理由狀,向該管第一審法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 ,刑事訴訟法第258條之1第1項定有明文。查本案聲請人即 告訴人億泰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億泰公司)以被告柯孟嫻 涉有刑法第215條、第216條及第220條第2項之行使業務上登 載不實準文書及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等罪嫌為由提出告 訴,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北地檢署)檢察官於民 國113年1月29日以111年度偵字第32380號為不起訴處分後, 聲請人不服聲請再議,嗣經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長於113年3 月20日以113年度上聲議字2953號處分書,認再議之聲請無 理由,為駁回再議之處分在案,聲請人於113 年3月22日收 受該處分書之送達後,於法定期間10日內之113年4月1日委 任律師向本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等情,業經本院依職權調取 前揭偵查卷宗核閱無訛,核其聲請合於再議前置原則及強制 律師代理之要件,並於法定聲請期間提出聲請,是本件聲請 准許提起自訴程式合於首揭法條規定,先予敘明。 二、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意旨如聲請自訴准許狀所載(如附件)。 三、按立法者為維持對於檢察官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之外部監督 機制,並賦予聲請人提起自訴之選擇權,爰在我國公訴與自 訴雙軌併行之基礎上,將交付審判制度適度轉型為「准許提 起自訴」之換軌模式,而於112年5月30日將刑事訴訟法第25 8條之1第1項原規定之「聲請交付審判」修正通過為「聲請 准許提起自訴」。又關於准許提起自訴之審查,刑事訴訟法 第258條之3修正理由指出:「法院裁定准許提起自訴之心證 門檻、審查標準,或其理由記載之繁簡,則委諸實務發展」 ,未於法條內明確規定,然觀諸同法第258條之1、第258條 之3修正理由可知,裁定准許提起自訴制度仍屬「對於檢察 官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之外部監督機制」,其重點仍在於審 查檢察官之不起訴處分是否正確,以防止檢察官濫權。而刑 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規定:「檢察官依偵查所得之證據, 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者,應提起公訴。」此所謂「足認被告 有犯罪嫌疑者」,乃檢察官之起訴門檻需有「足夠之犯罪嫌 疑」,並非所謂「有合理可疑」而已,詳言之,乃依偵查所 得事證,被告之犯行很可能獲致有罪判決,具有罪判決之高 度可能,始足當之。基於體系解釋,法院於審查應否裁定准 許提起自訴時,亦應如檢察官決定應否起訴時一般,採取相 同之心證門檻,以「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為審查標準,並 審酌聲請人所指摘不利被告之事證是否未經檢察機關詳為調 查或斟酌,或不起訴處分書所載理由有無違背經驗法則、論 理法則及證據法則,決定應否裁定准許提起自訴。再刑事訴 訟法第258條之3第4項雖規定法院審查是否准許提起自訴案 件時「得為必要之調查」,揆諸前開說明,裁定准許提起自 訴制度仍屬「對於檢察官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之外部監督機 制」,調查證據之範圍,自應以偵查中曾顯現之證據為限, 不可就聲請人所新提出之證據再為調查,亦不可蒐集偵查卷 以外之證據,應依偵查卷內所存證據判斷是否已符合刑事訴 訟法第251條第1項規定「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否則將使 法院身兼檢察官之角色,而有回復糾問制度之疑慮,已與本 次修法所闡明之立法精神不符,違背刑事訴訟制度最核心之 控訴原則。再者,法院為准許提起自訴之裁定時,案件即進 入審判程序,顯見法院裁定准許提起自訴之前提,必須偵查 卷內所存之證據,已符合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所定足認 被告有犯罪嫌疑,檢察官應即提起公訴之情形,即案件已跨 越起訴門檻,被告需有「足夠之犯罪嫌疑」,並非所謂「有 合理可疑」而已,始應為准許提起自訴之裁定。倘案件尚須 另行蒐證偵查,始能判斷應否准許提起自訴,因聲請准許提 起自訴制度,並無如再議制度得為發回由原檢察官續行偵查 之設計,法院即應依同法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以聲請無 理由裁定駁回之。 四、本件聲請人以上開理由認被告柯孟嫻涉有刑法第215條、第2 16條及第220條第2項之行使業務上登載不實準文書罪及同法 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等罪嫌,而向本院聲請准許提起 自訴,經查本件臺灣高等檢察署處分書及原檢察官不起訴處 分書已於處分書理由欄內說明略以: (一)被告係於110年2月17日起至聲請人公司任職,有被證1及告 證1之聘僱契約書在卷可佐,另再參以卷附聲請人公司所提 出告證6-1被告考勤系統原始資料係記載「人工代」(經由 人工輸入)乙情,有該告證6-1資料乙份在卷可參,足認被 告確實自110年2月17日方至聲請人公司任職該節屬實,則被 告所辯其於110年2月間甫至聲請人公司任職,交接期間尚需 由在任員工教導如何操作如何人工輸入及核算,其彼時並不 熟悉聲請人公司如何登載出缺勤並核算薪資,110年2月之出 缺勤紀錄係由聲請人公司其他員工核算輸入,其並未變造11 0年2月份之出缺勤紀錄等情,衡與常情無違,堪予採信。 (二)又觀之卷附一零四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104公司 )112年4月12日一法字促20233LA01007號回函內容及所附聲 請人公司上傳資料,聲請人公司並未使用104公司企業大師 提供之「門禁打卡系統」及「打卡API串接服務」;聲請人 公司有使用104公司企業大師提供之「自動上傳打卡」服務 ,104公司系統僅記錄上傳人員上傳之紀錄(如附件EXCEL檔 案,紀錄區間:2021/3~2023/3,合計2年;上傳人員為:柯 孟嫻、林芷卉、ValerieYao等3員),「自動上傳打卡」功 能,其步驟需人員手動操作居多,並由客戶手動上傳-符合 企業大師規範的打卡資料(excel格式),並設定系統比對 時間,系統自動於設定時間,比對並完成打卡資料檔案;及 被告係自110年3月23日才開始使用「自動上傳打卡」功能」 ,有該104公司上開回函及所附資料在卷可佐,亦核與被告 所辯其有於110年3月致電詢問104公司可否直接匯入出勤紀 錄檔案到程式,而不需要用人工輸入,經104公司答覆後有 利用104公司「自動上傳打卡」功能服務自動上傳導入出缺 勤紀錄,且聲請人公司於被告之後係由員工林芷卉接手使用 該「自動上傳打卡」服務之事實相合;再觀之聲請人所提出 告證5-3及告證6-3被告於110年4月份之出勤打卡紀錄內容, 聲請人就其指述被告故為業務上登載不實之上班打卡時間部 分,迄未提出被告於110年4月份上班打卡之卡鐘(非大門或 會議室)時間紀錄,而聲請人公司之110年4月份之上班打卡 時間紀錄,又係使用104公司之「自動上傳打卡」服務,業 如前述,是聲請人指述被告有於110年4月份故為業務上登載 不實上班時間乙情,實乏所據,尚難遽予採憑。   五、本院審酌全卷後,認原不起訴處分及駁回再議處分就聲請人 於偵查、再議時所執陳事項均予以斟酌,並詳加論述所憑證 據及其認定之理由,且無卷內不利被告之事證未經檢察機關 詳為調查或斟酌,或不起訴處分所載理由違背經驗法則或論 理法則之情事,爰予以引用之,聲請人仍執陳詞爭執,並無 可採。 六、綜上所述,本件聲請人雖執上開理由認被告涉有行使業務上 登載不實準文書罪及詐欺取財罪等罪嫌,而向本院聲請准許 提起自訴,惟經本院詳查全卷,並未發現其他積極證據足資 證明被告有何聲請人所指之犯嫌,故原檢察官及臺灣高等法 院檢察署檢察長均認被告之犯罪嫌疑不足,分別予以不起訴 處分及駁回再議之聲請,於法尚無違誤。聲請意旨猶執前詞 對於上開處分指摘求予准許提起自訴,非有理由,應予駁回 。 七、依刑事訴訟法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鄧鈞豪                    法 官 林記弘                    法 官 趙德韻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陳靜君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5  日

2024-11-22

TPDM-113-聲自-90-20241122-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1480號 原 告 章智勇 被 告 郭子僑 曾冠穎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113年度訴字第930號),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29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拾柒萬伍仟壹佰零伍元,及被告郭子僑自 民國一百一十三年十月二日起、被告曾冠穎自民國一百一十三年 十月十三日起,均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 本判決得假執行。但被告如各以新臺幣捌萬捌仟元為原告預供擔 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被告郭子僑自民國112年8月間起、被告曾冠穎自1 12年9月間起,加入包含暱稱「吻仔魚」、呂冠民其他年籍 姓名不詳人士所屬3人以上之詐欺集團(下稱系爭詐欺集團 ),被告郭子僑擔任提款車手、被告曾冠穎擔任收水之工作 。被告2人即與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共同基於三人以上 共犯詐欺取財與掩飾、隱匿詐欺犯罪所得所在及去向而洗錢 之犯意聯絡,先由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於112年9月11日晚 間8時許,透過電話向原告佯稱其為瓦斯通公司之業者,因 重複訂購須取消訂單云云,致原告陷於錯誤,依指示共匯款 新臺幣(下同)17萬5,105元至詐欺集團指定之帳戶內,旋 遭被告等人取走,致原告受有損害,爰依民法侵權行為之法 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7萬 5,105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 利率5%計算之利息;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郭子僑辯以:我在監所無力賠償等語置辯。並聲明:原 告之訴駁回。 三、被告曾冠穎辯以:我目前無力賠償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 之訴駁回。  四、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附帶民事訴訟之判決,應以刑事訴訟判決所認定之事實為據,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第500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所稱「共同侵權行為」,係指數人共同不法對於同一之損害,與以條件或原因之行為。加害人於共同侵害權利之目的範圍內,各自分擔實行行為之一部,互相利用他人之行為達其目的者,即不失為共同侵權行為人,應對於全部所發生之結果,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最高法院78年度台上字第2479號、103年度台上字第2647號民事判決論旨參照)。 (二)經查:被告2人加入系爭詐欺集團,分別擔任車手、收水工作,先由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於112年9月11日晚間10時39分許,透過旋轉拍賣網頁向原告佯稱其欲購買其賣場商品,因其帳號被凍結而無法匯款云云,致原告陷於錯誤,依詐欺集團之指示分別於:⑴112年9月11日晚間10時50分,匯款2萬9,988元至元大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戶名:蘇誌丞)帳戶、⑵112年9月11日晚間11時10分,匯款1萬4,985元至上開元大商業銀行帳戶、⑶112年9月11日晚間10時43分,存款14萬5,102元至上開元大銀行帳戶(共計19萬75元),旋遭被告郭子僑提領後,再於翌(12)日0時1分許將款項放置特定位置,隨即由接獲指示之被告曾冠穎前往收取後交予呂冠民(尚未到案,由本院另行審結),再由呂冠民將詐得款項交付詐欺集團之不詳成員收受,致原告受有損害等節,業經本院以113年度訴字第930號刑事判決審認明確。是被告2人與系爭詐欺集團成員共同為上述詐欺行為,致原告受有前揭匯付款項之財產上損害,應可認定。揆諸首揭說明,被告及其他詐欺集團成員即須對原告負連帶責任,原告自亦得對於被告及詐欺集團成員中之一人或數人或全體,同時或先後請求給付全部或一部之損害賠償。是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之規定請求被告2人賠償17萬5,105元部分,自於法有據。 (三)原告得向被告請求之上開賠償金額,屬無確定期限之給付 ,而本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繕本分別於113年10月1 日送達被告郭子僑、於113年10月2日寄存送達被告曾冠穎 ,並自000年00月00日生送達之效力(見附民卷第9、11頁 ),則原告請求加計自上開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即被告 郭子僑自113年10月2日起、被告曾冠穎自113年10月13日 起,均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即屬有據 ,亦應予准許。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17萬 5,105元,及被告郭子僑自113年10月2日起、被告曾冠穎自1 13年10月13日起,均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末按民事訴訟法關於假執行之規定,於附帶民事訴訟準用之 ,刑事訴訟法第491條第10款定有明文。本件為所命給付金 額未逾50萬元之判決,爰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1項第5 款、第392條第2項規定,依職權宣告原告勝訴部分得假執行 ,另依職權宣告被告得預供擔保而免為假執行。原告雖陳明 願供擔保,聲請准為宣告假執行,惟其聲請僅在促使法院為 此職權之行使,本院不受其拘束,無再命原告提供擔保之必 要,爰不另為駁回之諭知。 七、本件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依法免納裁判費,兩造於本件訴 訟程序中復無其他訴訟費用支出,爰不另為訴訟費用負擔之 諭知。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4 91條第10款,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1項第5款、第392條第2項,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於本判決如不服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20 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2024-11-22

TPDM-113-附民-1480-20241122-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1464號 原 告 林佳慧 被 告 郭子僑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113年度訴字第930號),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29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肆萬玖仟玖佰捌拾參元,及自民國一百一 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 利息。 本判決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肆萬玖仟玖佰捌拾參元為原 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被告民國112年8月間起,加入包含暱稱「吻仔魚 」及其他年籍姓名不詳人士所屬3人以上之詐欺集團(下稱 系爭詐欺集團),由被告擔任提款車手。被告即與系爭詐欺 集團不詳成員,共同基於三人以上共犯詐欺取財與掩飾、隱 匿詐欺犯罪所得所在及去向而洗錢之犯意聯絡,先由系爭詐 欺集團不詳成員於112年8月14日下午5時12分許,透過電話 向原告佯稱其為巧連智兒童雜誌業者,因公司遭駭客入侵須 解除訂單云云,致原告陷於錯誤,依指示於112年8月14日晚 間6時15分,匯款新臺幣(下同)4萬9,983元至合作金庫銀 行帳號0000000000000(戶名:王玟雅)之帳戶內,旋遭被 告提領後層轉予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收受,致原告受有損 害,爰依民法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 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4萬9,983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願供擔保請准 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我在監所無力賠償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 駁回。 三、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 訴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 害;附帶民事訴訟之判決,應以刑事訴訟判決所認定之事 實為據,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第500條前段分別定 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 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 害賠償責任,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前段 分別定有明文。所稱「共同侵權行為」,係指數人共同不 法對於同一之損害,與以條件或原因之行為。加害人於共 同侵害權利之目的範圍內,各自分擔實行行為之一部,互 相利用他人之行為達其目的者,即不失為共同侵權行為人 ,應對於全部所發生之結果,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最高 法院78年度台上字第2479號、103年度台上字第2647號民 事判決論旨參照)。 (二)經查,被告加入系爭詐欺集團擔任車手工作,先由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於112年8月14日下午5時12分許,透過電話向原告佯稱其為巧連智兒童雜誌業者,因公司遭駭客入侵須解除訂單云云,致原告陷於錯誤,依指示於112年8月14日晚間6時15分,匯款4萬9,983元至詐欺集團成員指定之帳戶內,旋遭被告提領後層轉予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收受,致原告受有損害等節,業經本院以113年度訴字第930號刑事判決審認明確。是被告與系爭詐欺集團成員共同為上述詐欺行為,致原告受有匯付款項4萬9,983元之財產上損害,應可認定。揆諸首揭說明,被告及其他詐欺集團成員即須對原告負連帶責任,原告自亦得對於被告及詐欺集團成員中之一人或數人或全體,同時或先後請求給付全部或一部之損害賠償。是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之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自於法有據。 (三)原告得向被告請求之上開賠償金額,屬無確定期限之給付 ,而本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繕本已於113年9月27日 送達被告(見附民卷第33頁),則原告請求加計自上開起 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即113年9月2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 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即屬有據,亦應予准許。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4萬9 ,983元,及自113年9月2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 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五、末按民事訴訟法關於假執行之規定,於附帶民事訴訟準用之 ,刑事訴訟法第491條第10款定有明文。而標的金額或價額 在10萬元以下者,法院為被告敗訴之判決時,應依職權宣告 假執行,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0亦有明文。本件是適用小 額訴訟程序所為被告敗訴之判決,應由法院職權宣告假執行 ,並依民事訴訟法第392條第2項規定宣告被告得預供擔保而 免為假執行。原告雖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准為宣告假執行, 惟其聲請僅在促使法院為此職權之行使,本院不受其拘束, 無再命原告提供擔保之必要,爰不另為駁回之諭知。 六、本件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依法免納裁判費,兩造於本件訴 訟程序中復無其他訴訟費用支出,爰不另為訴訟費用負擔之 諭知。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2項 、第491條第10款,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0、第392條第2項,判 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於本判決如不服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20 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2024-11-22

TPDM-113-附民-1464-20241122-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1485號 原 告 翁靜涓 被 告 郭子僑 曾冠穎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113年度訴字第930號),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19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參萬元,及被告郭子僑自民國一百一 十三年十月五日起、被告曾冠穎自民國一百一十三年十月十八日 起,均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本判決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參萬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 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按當事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之理由不到庭或到庭不為辯論 者,得不待其陳述而為判決,刑事訴訟法第498條前段定有 明文。本件被告曾冠穎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爰 不待其陳述,由原告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主張:被告郭子僑自民國112年8月間起、被告曾冠穎自112年9月間起,加入包含暱稱「吻仔魚」、同案被告呂冠民、其他年籍姓名不詳人士所屬3人以上之詐欺集團(下稱系爭詐欺集團),被告郭子僑擔任提款車手、被告曾冠穎擔任收水之工作。被告2人即與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共同基於三人以上共犯詐欺取財與掩飾、隱匿詐欺犯罪所得所在及去向而洗錢之犯意聯絡,先由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於112年9月11日晚間10時39分許,透過旋轉拍賣網頁向原告佯稱其欲購買其賣場商品,因其帳號被凍結而無法匯款云云,致原告陷於錯誤,依指示於112年9月11日晚間11時1分,匯款新臺幣(下同)4萬123元至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帳號0000000000000000(戶名:林嘉嘉)之帳戶內,旋遭被告郭子僑提領3萬元後,再於翌(12)日0時1分許將款項放置特定位置,隨即由接獲指示之被告曾冠穎前往收取後交予呂冠民,再由呂冠民將詐得款項交付詐欺集團之不詳成員收受,致原告受有損害,爰依民法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3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郭子僑辯以:我在監所無力賠償等語置辯。並聲明:原 告之訴駁回。 三、被告曾冠穎於最後言詞辯論未到庭,惟前曾到庭答辯:我沒 有拿到3萬元等語置辯。   四、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附帶民事訴訟之判決,應以刑事訴訟判決所認定之事實為據,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第500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所稱「共同侵權行為」,係指數人共同不法對於同一之損害,與以條件或原因之行為。加害人於共同侵害權利之目的範圍內,各自分擔實行行為之一部,互相利用他人之行為達其目的者,即不失為共同侵權行為人,應對於全部所發生之結果,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最高法院78年度台上字第2479號、103年度台上字第2647號民事判決論旨參照)。 (二)經查,被告2人加入系爭詐欺集團,分別擔任車手、收水工作,先由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於112年9月11日晚間10時39分許,透過旋轉拍賣網頁向原告佯稱其欲購買其賣場商品,因其帳號被凍結而無法匯款云云,致原告陷於錯誤,依指示於112年9月11日晚間11時1分,匯款4萬0,123元至詐騙集團成員指定之帳戶內,旋遭被告郭子僑提領3萬元後,再於翌(12)日0時1分許將款項放置特定位置,隨即由接獲指示之被告曾冠穎前往收取後交予呂冠民(尚未到案,由本院另行審結),再由呂冠民將詐得款項交付詐欺集團之不詳成員收受,致原告受有損害等節,業經本院以113年度訴字第930號刑事判決審認明確。是被告2人與系爭詐欺集團成員共同為上述詐欺行為,致原告受有匯付款項3萬元之財產上損害,應可認定。揆諸首揭說明,被告及其他詐欺集團成員即須對原告負連帶責任,原告自亦得對於被告及詐欺集團成員中之一人或數人或全體,同時或先後請求給付全部或一部之損害賠償。是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3萬元,自於法有據。 (三)原告得向被告請求之上開賠償金額,屬無確定期限之給付 ,而本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繕本分別於113年10月4 日送達被告郭子僑、於113年10月7日寄存送達被告曾冠穎 ,並自000年00月00日生送達之效力(見附民卷第27、29 頁),則原告請求加計自上開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即被 告郭子僑自113年10月5日起、被告曾冠穎自113年10月18 日起,均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即屬有 據,亦應予准許。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連帶給付 3萬元,及被告郭子僑自113年10月5日起、被告曾冠穎自113 年10月18日起,均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末按民事訴訟法關於假執行之規定,於附帶民事訴訟準用之 ,刑事訴訟法第491條第10款定有明文。而標的金額或價額 在10萬元以下者,法院為被告敗訴之判決時,應依職權宣告 假執行,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0亦有明文。本件是適用小 額訴訟程序所為被告敗訴之判決,應由法院職權宣告假執行 ,並依民事訴訟法第392條第2項規定宣告被告得預供擔保而 免為假執行。原告雖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准為宣告假執行, 惟其聲請僅在促使法院為此職權之行使,本院不受其拘束, 無再命原告提供擔保之必要,爰不另為駁回之諭知。 七、本件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依法免納裁判費,兩造於本件訴 訟程序中復無其他訴訟費用支出,爰不另為訴訟費用負擔之 諭知。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刑事訴訟法第498條前段 、第502條第2項、第491條第10款,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0、第 392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於本判決如不服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20 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2024-11-22

TPDM-113-附民-1485-2024112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詐欺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930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呂冠民 具 保 人 王秀雯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字第465 62號、113年度偵字第12545號、113年度偵緝字第1564號、113年 度偵緝字第1565號、113年度偵緝字第1567號、113年度偵緝字第 1568號、113年度偵緝字第1569號、113年度偵緝字第1570號、11 3年度偵緝字第1571號、113年度偵緝字第1572號、113年度偵緝 字第1573號、113年度偵緝字第1574號、113年度偵緝字第1575號 、113年度偵緝字第1576號、113年度偵緝字第1577號、113年度 偵緝字第1578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王秀雯繳納之保證金新臺幣貳拾萬元及實收利息沒入之。   理 由 一、按「具保之被告逃匿者,應命具保人繳納指定之保證金額, 並沒入之。不繳納者,強制執行。保證金已繳納者,沒入之 」、「前項規定,於檢察官依刑事訴訟法第93條第3項但書 及第228條第4項命具保者,準用之」、「依第118條規定沒 入保證金時,實收利息併沒入之」、「第118條第1項之沒入 保證金,以法院裁定行之」,刑事訴訟法第118條第1項、第 2項、第119條之1第2項、第12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二、經查,被告呂冠民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指定保證金額新 臺幣20萬元,並由具保人王秀雯於民國112年12月13日提出 同額現金保釋被告。然本院以113年度訴字第930號案件審理 中,經合法傳喚被告應於113年10月1日到庭行準備程序,另 一併函知具保人應督促被告到庭,而被告未到庭且拘提無著 等情,有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被告具保責付辦理程序單、暫 收訴訟案款臨時收據及國庫存款收款書(存單號碼:刑字第 00000000號)(見112偵46562第423至427頁)、本院對被告 及具保人之送達證書、本院113年10月1日報到單及準備程序 筆錄、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拘票及報告書、被告及具 保人之戶籍查詢及在監在押紀錄表等件在卷可稽,又被告現 未在監,足見被告已經逃匿,揆諸上開說明,具保人所繳納 之保證金及實收利息,應予以沒入。 三、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118條、第1項、第119條之1第 2項、第121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2024-11-22

TPDM-113-訴-930-20241122-2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488號 原 告 朱奕蓁 被 告 郭子僑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930號詐欺等案件,經原告提起刑 事附帶民事訴訟。查其事件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 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將本案附帶民事訴訟移 送本院民事庭。至原告另對同案被告呂冠民提起之附帶民事訴訟 部分,因同案被告呂冠民現尚未到案,應待其刑事案件部分到案 審結後,再依法處理,附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鄧鈞豪 法 官 郭子彰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2024-11-22

TPDM-113-附民-1488-20241122-2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1303號 原 告 林麗娜 被 告 郭子僑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113年度訴字第930號),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19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肆萬玖仟玖佰捌拾肆元,及自民國一百一 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 利息。 本判決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肆萬玖仟玖佰捌拾肆元為原 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被告民國112年8月間起,加入包含暱稱「吻仔魚 」及其他年籍姓名不詳人士所屬3人以上之詐欺集團(下稱 系爭詐欺集團),由被告擔任提款車手。被告即與系爭詐欺 集團不詳成員,共同基於三人以上共犯詐欺取財與掩飾、隱 匿詐欺犯罪所得所在及去向而洗錢之犯意聯絡,先由系爭詐 欺集團不詳成員於112年10月26日中午12時許,透過臉書向 原告佯稱,欲購買其販賣之床墊,需以賣貨便交易云云,致 原告陷於錯誤,依指示於112年10月27中午2時17分,匯款新 臺幣(下同)4萬9,984元至台新國際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 000000(戶名:黃郁仁)之帳戶內,旋遭被告提領後層轉予 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收受,致原告受有損害,爰依民法侵 權行為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被告應給 付原告4萬9,984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我在監所無力賠償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 駁回。 三、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 訴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 害;附帶民事訴訟之判決,應以刑事訴訟判決所認定之事 實為據,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第500條前段分別定 有明文。復按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 負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民法 第184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 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同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 定。所稱「共同侵權行為」,係指數人共同不法對於同一 之損害,與以條件或原因之行為。加害人於共同侵害權利 之目的範圍內,各自分擔實行行為之一部,互相利用他人 之行為達其目的者,即不失為共同侵權行為人,應對於全 部所發生之結果,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最高法院78年度 台上字第2479號、103年度台上字第2647號民事判決論旨 參照)。 (二)經查,被告加入系爭詐欺集團擔任車手工作,先由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於112年10月26日中午12時許,透過臉書向原告佯稱,欲購買其販賣之床墊,需以賣貨便交易云云,致原告陷於錯誤,而依指示於112年10月27中午2時17分,匯款4萬9,984元至詐欺集團成員指定之帳戶內,旋遭被告提領後層轉予系爭詐欺集團不詳成員收受,致原告受有損害等節,業經本院以113年度訴字第930號刑事判決審認明確。是被告與系爭詐欺集團成員共同為上述詐欺行為,致原告受有匯付款項4萬9,984元之財產上損害,應可認定。揆諸首揭說明,被告及其他詐欺集團成員即須對原告負連帶責任,原告自亦得對於被告及詐欺集團成員中之一人或數人或全體,同時或先後請求給付全部或一部之損害賠償。是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之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自於法有據。 (三)原告得向被告請求之上開賠償金額,屬無確定期限之給付 ,而本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繕本已於113年8月27日 送達被告(見附民卷第21頁),則原告請求加計自上開起 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即113年8月2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 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即屬有據,亦應予准許。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4萬9 ,984元,及自113年8月2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 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五、末按民事訴訟法關於假執行之規定,於附帶民事訴訟準用之 ,刑事訴訟法第491條第10款定有明文。而標的金額或價額 在10萬元以下者,法院為被告敗訴之判決時,應依職權宣告 假執行,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0亦有明文。本件是適用小 額訴訟程序所為被告敗訴之判決,應由法院職權宣告假執行 ,並依民事訴訟法第392條第2項規定宣告被告得預供擔保而 免為假執行。原告雖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准為宣告假執行, 惟其聲請僅在促使法院為此職權之行使,本院不受其拘束, 無再命原告提供擔保之必要,爰不另為駁回之諭知。 六、本件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依法免納裁判費,兩造於本件訴 訟程序中復無其他訴訟費用支出,爰不另為訴訟費用負擔之 諭知。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2項 、第491條第10款,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0、第392條第2項,判 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於本判決如不服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20 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2024-11-22

TPDM-113-附民-1303-2024112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