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罪責相當原則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81-190 筆)

交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過失傷害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交上易字第10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蘇小雲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過失傷害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 年度審交易字第1313號,中華民國113年11月1日第一審判決(起 訴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32387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蘇小雲緩刑貳年。   事實及理由 一、審理範圍: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上訴得明示僅 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經查,本件被告 蘇小雲(下稱被告)僅對原審判決關於量刑提起上訴(本院 卷第48頁);依上開規定,本院就被告以經原審認定之犯罪 事實、論罪為基礎,僅就原審判決之量刑部分是否合法、妥 適予以審理。 二、被告上訴意旨略以:其與告訴人林德春(下稱告訴人)已經 達成和解,請求從輕量刑,並給予緩刑等語。 三、減輕事由:   本件車禍事故發生後,乃經報案人或勤指中心轉來資料未報 明肇事人姓名,處理人員前往傷者就醫之醫院處理時,被告 在場並當場承認為肇事人,有上開自首情形記錄表在卷可稽 (見偵卷第55頁),堪認被告符合自首之要件,爰依刑法第 62條前段規定,減輕其刑。 四、維持原判及駁回上訴之理由:  ㈠原審認被告罪證明確,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騎 乘機車參與道路交通,本應小心謹慎以維自身及他人之安全 ,竟疏未注意上開規定致發生本件交通事故,造成告訴人身 體受傷,所為應予非難,兼衡告訴人所受傷勢、被告本件過 失程度、犯後坦承犯行之態度,及自陳高職畢業之智識程度 、已婚,自陳從事會計工作、需扶養2名未成年子女、經濟 狀況小康之生活情形等一切情狀,量處有期徒刑2月,並諭 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經核原判決量刑應屬妥適。  ㈡被告上訴雖執前詞請求從輕量刑云云,惟按量刑係法院就繫 屬個案犯罪之整體評價,為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 事項。量刑判斷當否之準據,應就判決之整體觀察為綜合考 量,不可摭拾其中片段,遽予評斷。刑法第57條第10款所稱 犯罪後之態度,包括行為人犯罪後,有無悔悟等情形;犯後 態度如何,尤足以測知其人刑罰適應性之強弱。被告坦承犯 行,固可予以科刑上減輕之審酌,惟究竟在何一訴訟階段認 罪,攸關訴訟經濟及是否出於真誠之悔意或僅心存企求較輕 刑期之僥倖,法院於科刑時,自得列為是否予以刑度減讓之 考量因子,縱審酌後未執為刑度減讓之事由,亦無違反罪責 相當原則之可言(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286號判決參照 )。本件被告所犯刑法第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法定本 刑為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之罪,原審 已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並衡酌被告騎乘機車未注 意車前狀況及兩車並行之間隔,於事故地點,貿然從右側超 越其同向前方由告訴人所騎乘之機車,致告訴人受有傷害, 而於法定刑度之內,量處有期徒刑2月,並諭知易科罰金折 算標準,客觀上均無明顯濫權或失之過重之情形,亦未違反 比例原則,自難認有何違法或不當;至被告於本院固已與告 訴人成立和解,然衡酌已給予被告緩刑之寬典(詳如後述)及 「修復式司法」理念之實現,在權衡被告接受國家刑罰權執 行之法益與確保告訴人損害彌補之法益衡平之前提下,認原 審量處之刑度,尚稱妥適。從而,被告上訴指摘原審量刑不 當,尚非有理,應予駁回。 五、緩刑之說明:   被告前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本院被告前案紀錄 表在卷可稽,被告因一時輕忽,致罹刑典,其於原審判決後 已與告訴人達成調解,並已給付全部調解金額新臺幣5萬8,2 50元,有新北市三重區公所調解委員會函及調解書在卷可憑 (見本院卷第39至41頁),告訴人並提出陳述意見狀表示: 同意給予被告緩刑等語(見本院卷第35頁),堪認被告確有 顯現思過及填補告訴人損失之誠意,並獲告訴人之寬宥,經 此偵查、審判及刑罰宣告之教訓,應知所警惕,本院認其宣 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2款規定 ,宣告緩刑2年,以啟自新。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鄭淑壬提起公訴,檢察官洪敏超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十三庭 審判長法 官 連育群                    法 官 陳思帆                    法 官 劉為丕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林鈺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84條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 ;致重傷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0萬元以下罰金。

2025-03-12

TPHM-114-交上易-10-20250312-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971號 上 訴 人 莊秀蘭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9月24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原上訴字第194號,起 訴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4793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以上訴人莊秀蘭經第一審判決論處其販賣第二級毒 品2罪刑、共同販賣第二級毒品罪刑及定其應執行之刑,並 諭知相關沒收宣告後,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刑之部分提起上 訴,經原審審理結果,維持第一審判決所處之刑及所定之執 行刑,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審酌所憑之依據及判 斷之理由。 三、上訴意旨略以:㈠上訴人所犯販賣第二級毒品3罪,經第一審 法院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於偵查及審判中自 白)及刑法第59條遞減其刑,若處最低之宣告刑2年6月,即 足以使上訴人知所警惕、罪責相符。本件第一審判決就其所 犯各罪均量處有期徒刑2年10月,仍有過重,原判決以第一 審判決係於法定刑度內量刑,並無明顯過重,駁回上訴人之 上訴,似有違誤。㈡上訴人販售之第二級毒品數量甚微,對 象僅2人,手法與侵害法益均相同,獲利非鉅,所生危害輕 微,責任非難重複程度較高,於併合處罰時,自不宜酌定較 高之應執行刑。自上訴人之整體犯行以觀,以原審所宣告之 刑即有期徒刑2年10月作為應執行刑,顯已達罪責相當及特 別預防之刑罰目的。原判決酌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8月, 容有過重而違反比例原則之虞等語。   四、惟查:刑之量定及定應執行刑,俱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 量之事項。原判決關於量刑,認第一審判決就上訴人所犯各 罪,均依前述各該減輕規定遞減其刑後,已以其之責任為基 礎,具體審酌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事項(包括其販售毒品之 對象、數量、金額,犯後坦承犯行之態度,兼衡其智識程度 、家庭經濟情況等一切情狀),分別為刑之量定,並定其應 執行之刑,已大幅寬減其刑期,符合恤刑本旨,與罪責相當 原則無違,核屬妥適,而予維持。經核其所宣告之刑及所定 之執行刑,既未逾越法定刑度及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之範 圍,又無濫用刑罰裁量權、違反比例原則之情形,尚於法無 違。上訴意旨係就原審量刑裁量職權之行使及原判決已說明 之事項,以自己之說詞、持不同之評價,而為指摘,並非上 訴第三審之適法理由。   五、依上所述,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陳如玲 法 官 林庚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2025-03-12

TPSM-114-台上-971-20250312-1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338號 公 訴 人 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楊至程 指定辯護人 陳俞伶律師(本院約聘辯護人) 上列被告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 (113年度偵字第3803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甲○○犯非法持有非制式手槍罪,處有期徒刑肆年陸月,併科罰金 新臺幣拾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扣案之非制式手槍壹枝(含彈匣貳個,槍枝管制編號0000000000 )、非制式子彈柒顆,均沒收。   犯罪事實 一、甲○○明知具有殺傷力之槍、彈乃列管之違禁物,未經中央主 管機關許可,不得持有之,於民國109年間某日,自友人李 宗錦(已歿)處取得具殺傷力之非制式獵槍1把(槍枝管制 編號0000000000,下稱前案獵槍)、非制式手槍1枝(槍枝 管制編號0000000000,下稱本案手槍,含彈匣2個)、非制 式子彈10顆而持有之,於112年4月11日上午9時38分許,為 警查獲前案獵槍後(警方未查獲本案手槍、彈匣及子彈), 竟另行起意,基於非法持有具有殺傷力之非制式手槍及子彈 之犯意,持有本案手槍(含彈匣2個)、非制式子彈10顆, 並於113年4月22日將本案手槍及子彈寄藏在不知情之傅智威 所承租位於苗栗縣○○市○○里○○00號住處1樓沙發底下,嗣於 同年月25日警方另因妨害性自主案件到上開地點搜索而發現 扣得本案手槍及子彈,甲○○於警方尚不知槍、彈為何人持有 前,坦承為其所持有而自首接受裁判,警方並在甲○○包包內 扣得彈匣2個。 二、案經苗栗縣警察局苗栗分局報告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偵查起訴。   理 由 甲、有罪部分:   壹、證據能力之說明: 一、本判決所引用被告甲○○(下稱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 詞或書面陳述,業經本院於審判程序對當事人提示並告以要 旨,檢察官、被告及辯護人均未就其證據能力聲明異議(本 院卷第80、128至130頁),應認已獲一致同意作為證據,本 院審酌相關陳述作成時之情況,尚無違法或證明力明顯過低 之瑕疵,與本案待證事實復具有相當關連性,認為適當,不 論該等傳聞證據是否具備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至第159條 之4所定情形,依同法第159條之5第1項規定,均得作為證據 。 二、以下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非供述證據,均無違反法定程序而 取得之情形,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反面規定,自得作為 本案證據使用。 貳、得心證之理由: 一、上開犯罪事實,業據被告於警詢、偵訊、本院準備程序及審 理時均坦承不諱(113年度偵字第3803號卷《下稱偵卷》第28 至30、111至112頁,本院卷第79至80、131至135頁),並有 自願受搜索同意書(偵卷第51頁)、苗栗縣警察局苗栗分局執 行同意搜索證明書(偵卷第63頁)、搜索現場相片(偵卷第89 至93頁)、搜索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偵卷第53至57 、59頁;65至69、71頁)、搜索現場照片及查獲現場照片(偵 卷第89至94頁)、本院勘驗警方搜索錄影檔案之勘驗筆錄( 本院卷第139至151頁)、苗栗縣警察局槍枝性能檢測報告表 (偵卷第77至87頁)在卷為憑。又被告持有之本案手槍、子 彈,經送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以檢視法、性能檢驗法、 試射法等方法鑑驗結果,認⑴送鑑手槍1枝(槍枝管制編號00 00000000,含彈匣2個),係非制式手槍,由仿手槍外型製 造之槍枝,組裝已貫通之金屬槍管而成,擊發功能正常,可 供擊發適用子彈使用,具殺傷力。⑵送鑑子彈10顆,均係非 制式子彈,由口徑9mm制式空包彈組合直徑約8.9mm金屬彈頭 而成,採樣3顆試射,均可擊發,具殺傷力,有該局113年6 月26日刑理字第1136053602號鑑定書存卷可查(偵卷121至12 4頁)。是被告之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可資採憑。 二、綜上所述,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行堪予認定,應予依法論 科。 參、論罪科刑部分: 一、按刑事法上一事不再理原則,在屬包括一罪之繼續犯固應適 用,但並非所有反覆或繼續實行之行為,皆一律可認為包括 之一罪,而僅受一次評價,仍須從行為人主觀上是否自始即 具有單一或概括之犯意,以及客觀上行為之時空關係是否密 切銜接,並依社會通常健全觀念,認屬包括之一罪為合理適 當者,始足以當之。尤以行為人實行犯罪後,於經司法警察 (官)或檢察官查獲後,其反社會性及違法性已具體表露, 行為人已有受法律非難之認識,其主觀上之犯意及客觀上之 犯罪行為,俱因此而中斷,包括一罪之犯行至此終止。行為 人主觀上難謂與查獲前之犯罪行為係出於同一犯意,客觀上 受一次評價之事由亦已消滅,自不得再與前案以一罪論(最 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3378號判決意旨參照)。又按繼續 犯,係指行為人以單一犯罪之意思及行為,持續地侵害一個 法益,在法益侵害之狀態未除去前,該犯罪行為仍繼續進行 ,縱有數個繼續實行之行為,考量其違法內涵之一體性,在 評價上仍然視為單一行為,論以單純一罪為已足;倘依客觀 事證,可認其主觀之單一犯意已中斷,縱仍利用原繼續犯之 狀態而為,尚難評價為單一行為,應認係另行起意,為不同 之數行為,而以數罪論處。持有槍、彈罪,其持有之繼續為 行為之繼續,屬繼續犯,亦即一經意圖犯罪而持有槍、彈, 罪即成立,其犯罪之完結須繼續至持有行為終了之時為止。 然而行為人若同時持有多把槍枝、子彈(甲、乙槍及子彈) ,於持有行為繼續中,倘已經司法警察(官)或檢察官查獲 其中部分槍枝(甲槍、子彈),行為人於遭查獲之際,其反 社會性及違法性既具體表露,並有受法律非難之認識,應認 其主觀上之單一決意及客觀上之繼續行為,俱因此而中斷, 原繼續犯之犯行(即持有甲、乙槍及子彈行為)至查獲時即 告終止。若行為人遭查獲後,猶再繼續持有其他尚未被查獲 之槍枝、子彈(乙槍、子彈),應認係另行起意,難謂其主 觀上與查獲前之犯罪行為係出於同一犯意,為前案持有行為 之繼續,是若其前後持有行為,僅概括受一次刑罰評價,評 價即有不足,自不得再與已遭查獲之前案同以一罪論,俾與 憲法上罪責相當原則相侔(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1563號 、112年度台上字第3122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被告於本院審理時供稱本案手槍、子彈與前案獵槍都是李宗 錦在109年間交給他的,本案槍彈係前案案件所未搜得之物 (本院卷第132頁),而被告於112年4月11日上午9時38分許 ,為警查獲持有前案獵槍而經判處罪刑確定,有本院112年 度訴字第384號、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3年度上訴字第19 7號判決(本院卷第153至159、161至164頁)及臺灣高等法 院被告前案紀錄表1份在卷可佐,被告既於112年4月11日已 為警查獲前案獵槍,被告已有受法律非難之認識,其主觀上 之犯意及客觀上之犯罪行為,俱因此而中斷,其持有非制式 槍彈之犯行乃終止,揆諸前開判決意旨,被告於112年4月11 日上午9時38分許為警查獲前案獵槍後,再繼續持有本案手 槍(含彈匣)、子彈至113年4月25日為警查獲止,其持有本 案槍、彈之繼續犯時間,係另行起意,屬另一獨立犯行之案 件,此部分與持有前案獵槍並非同一案件,無為前案判決既 判力所及可言,應為實體罪刑之判決。 三、核被告所為,係犯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7條第4項之非法 持有非制式手槍罪、同條例第12條第4項之非法持有子彈罪 。被告同時非法持有具殺傷力之子彈10顆,應僅成立單純一 非法持有子彈罪,而不以其所持有之子彈數量而成立數罪。 另被告同時未經許可持有本案手槍及子彈,乃係一行為觸犯 數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前段之規定,從一 重論以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7條第4項之非法持有非制式 手槍罪。 四、刑之減輕:  ㈠本案警方係因調查妨害性自主案件而至案發地點經在場人同 意執行搜索,於警方在案發地點沙發下起獲本案手槍、子彈 後,被告即告知警方為其所有,有苗栗縣警察局苗栗分局職 務報告(本院卷第119頁)、本院審判筆錄(本院卷第128頁 )、勘驗警方搜索錄影檔案之勘驗筆錄在卷可參(本院卷第 139至151頁),而搜索之地點非被告所承租、搜索時在場之 人尚有證人鍾家棋、陳奕潔,有證人鍾家棋、陳奕潔之警詢 筆錄(偵卷第31至37、39至45頁)及本院前開勘驗筆錄附卷 可查,是於被告告知警方本案手槍、子彈為被告所持有之前 ,尚難認警方已有相當證據,合理懷疑本案手槍、子彈為被 告所持有,應認被告係於有偵查犯罪權限之公務員發覺前, 自首而接受裁判,爰依刑法第62條前段規定減輕其刑。另被 告所持有之本案手槍、子彈已先為警方查獲,本案彈匣2個 ,亦係警方另在被告所持有之背包內查獲,並非被告主動告 知警方,故被告所為與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18條第1項 所定之「報繳其持有之全部槍砲、彈藥、刀械者」尚屬有間 ,附此敘明。  ㈡被告無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之適用:   刑法第59條規定之酌量減輕其刑,必須犯罪另有特殊之原因 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使予以宣告法 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此所謂法定最低度 刑,固包括法定最低本刑;惟遇有其他法定減輕之事由者, 則應係指適用其他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其刑後之最低度刑而言 。倘被告別有法定減輕事由者,應先適用法定減輕事由減輕 其刑後,猶認其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即使科以該減輕後之 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得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 刑(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744號判決意旨參照)。經查 ,槍枝犯罪嚴重危害國內治安,對於社會治安之危害甚大, 且被告前已為警查獲前案獵槍,明知具有殺傷力之槍彈為法 律所管制,仍另行起意,無故持有本案手槍、子彈,在客觀 上尚不足以引起一般同情,並無任何情堪憫恕之情狀。再者 ,被告所涉犯行,經依刑法第62條前段規定減輕其刑後,法 定最低度刑本得減至有期徒刑2年6月,故被告應無宣告最低 度刑,猶嫌過重,尚須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之情形。 本院斟酌上情及全卷證據資料,無從認定被告有何客觀上特 殊原因,或有何情堪憫恕等情形,是不再依刑法第59條規定 遞減其刑。辯護人主張被告應依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本院 卷第137頁),並無理由。 五、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為警查獲前案獵槍後, 知悉槍枝對他人生命財產安全及社會秩序危害至鉅,仍無視 國家制定法律嚴加查緝取締之禁令,未經許可持有本案手槍 、子彈,且持有期間長達1年,又攜帶至他人租屋處寄藏, 對於他人生命身體財產安全及社會治安均帶來相當程度之威 脅及潛在危險,實不足取,併考量被告所持有之槍、彈數量 、種類,犯後坦承犯行之態度,兼衡被告於本院審理時自述 為高職畢業之智識程度,入監前經營檳榔攤及酒吧之經濟狀 況,及離婚、育有2名未成年子女之生活狀況(本院卷第135 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刑,並就罰金部 分,依刑法第42條第3項前段規定,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標 準。   六、沒收:  ㈠按違禁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刑法第38條 第1項定有明文。扣案之非制式手槍1枝(含彈匣2個,槍枝 管制編號0000000000)、非制式子彈7顆,經鑑驗均具有殺 傷力,屬違禁物,應依刑法第38條第1項規定宣告沒收。  ㈡至於鑑定中已供試射之非制式子彈3顆,既喪失完整子彈之構 造及功能,不再具有殺傷力,爰不予宣告沒收。 乙、不另為免訴諭知部分:   公訴意旨認被告持有本案手槍、子彈之時間係自109年間某 日起,惟被告自109年間某日起至112年4月11日前案遭警查 獲止,持有本案手槍、子彈之犯行,因與前案獵槍具同時持 有關係,屬一行為犯之,已為前案確定判決效力所及,原應 諭知免訴,因公訴意旨認此部分與本案成罪部分具有一罪關 係,基於審判不可分原則,爰不另為免訴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依判決精簡原則 ,僅記載程序法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蕭慶賢提起公訴,檢察官曾亭瑋、呂宜臻到庭執行 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羅貞元                   法 官 郭世顏                    法 官 紀雅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均應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書記官 陳信全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7條 未經許可,製造、販賣或運輸制式或非制式火砲、肩射武器、機 關槍、衝鋒槍、卡柄槍、自動步槍、普通步槍、馬槍、手槍或各 類砲彈、炸彈、爆裂物者,處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併 科新臺幣3千萬元以下罰金。 未經許可,轉讓、出租或出借前項所列槍砲、彈藥者,處無期徒 刑或5年以上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 徒刑;處徒刑者,併科新臺幣5千萬元以下罰金。 未經許可,持有、寄藏或意圖販賣而陳列第1項所列槍砲、彈藥 者,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以強盜、搶奪、竊盜或其他非法方 法,持有依法執行公務之人所持有之第1項所列槍砲、彈藥者, 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1項至第3項之未遂犯罰之。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12條 未經許可,製造、販賣或運輸子彈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 刑,併科新臺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 未經許可,轉讓、出租或出借子彈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 刑,併科新臺幣3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3年以上10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7百萬元以下罰金。 未經許可,持有、寄藏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子彈者,處5年以下有 期徒刑,併科新臺幣3百萬元以下罰金。 第1項至第3項之未遂犯罰之。

2025-03-12

MLDM-113-訴-338-20250312-1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40號 聲 請 人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張元騰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字第23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張元騰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張元騰因犯竊盜等案件,先後經判決 確定如附表,符合數罪併罰之要件,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 條第5款之規定,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 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 ,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之檢 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定有明 文。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 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刑法第50條 第1項前段、第53條分別定有明文。又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 ,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 。但不得逾三十年。刑法第51條第5款亦有明文。惟數罪併 罰中之一罪,依刑法規定得易科罰金,若因與不得易科罰金 之他罪,併合處罰結果而不得易科罰金時,原可易科部分所 處之刑,自亦無庸為易科折算標準之記載(司法院院字第27 02號解釋、司法院釋字第144號解釋及第679號解釋理由書意 旨可資參照)。故在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定其應執行 之刑時,若有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併合處罰 結果而不得易科罰金時,原可易科部分所處之刑,自亦無庸 為易科折算標準之記載。另所謂「裁判確定前」,應以聲請 定執行刑之各罪中最先裁判確定案件之確定時為準;換言之 ,必須其他各罪之犯罪行為時,均在最先一罪判決確定前始 符合數罪併罰之條件,只要所犯各罪均符合最先一罪裁判確 定前所犯,即應由執行檢察官聲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 定其各罪之應執行刑,縱令所犯數罪中有一罪刑已經執行完 畢,仍應就其所犯各罪宣告刑更定應執行刑,在所裁定之執 行刑尚未執行完畢前,各罪之宣告刑,尚不發生執行完畢之 問題;不能因犯罪之一部分所科之刑業經執行完畢而認檢察 官之聲請為不合法;至已執行部分,自不能重複執行,應由 檢察官於指揮執行時扣除之,此與定應執行刑之裁定無涉( 最高法院81年度台抗字第464號、82年度台抗字第313號、86 年度台抗字第472號、第488號、88年度台抗字第325號判決 意旨參照)。又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事項,尚非概無法律性 之拘束,在法律上有其外部界限及內部界限。前者法律之具 體規定,使法院得以具體選擇為適當裁判,此為自由裁量之 外部界限。後者法院為自由裁量時,應考量法律之目的,法 律秩序之理念所在,此為自由裁量之內部界限。法院為裁判 時,二者均不得有所踰越。在數罪併罰而有二裁判以上,應 定其應執行刑之案件,法院所為刑之酌定,固屬自由裁量事 項,然對於法律之內、外部界限,仍均應受其拘束(最高法 院94年度台非字第21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張元騰所犯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不得易科罰金,而附 表編號1、3、4所示之罪則得易科罰金,依照刑法第50條第1 項但書、第2項之規定,除非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其應 執行之刑,否則上開各罪應不得併合處罰,而使受刑人喪失 易科罰金之利益。惟受刑人就附表所示各罪,業已請求檢察 官聲請合併定其應執行之刑,此有受刑人出具之臺灣雲林地 方檢察署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案件是否請求定應執行刑調 查表1張在卷可稽,是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聲請人之聲 請於法有據,應予准許。  ㈡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各罪,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及本院 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分別確定在案,此有附表各罪之刑 事簡易判決、刑事判決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 茲聲請人以本院為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聲請定受刑人 應執行之刑,核屬正當。另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至3所示之 罪,經本院以113年度聲字第786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 ,依前揭判決意旨,本院就附表所示各罪再為定應執行刑之 裁判時,除不得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法律之外部界限 外,亦應受內部界限之拘束,即不得重於上開所定之執行刑 與其餘各罪之刑加計後之總和,即有期徒刑1年4月。爰衡酌 罪責相當原則及特別預防之刑罰目的,具體審酌受刑人如附 表所示整體犯罪過程之各罪關係、各行為之行為方式、危害 情況、彼此間之時間與空間關係、偶發性、各別刑罰規範之 目的、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輕重罪間體系之平衡、 所犯數罪反應出之行為人人格特性及犯罪傾向、加重效益及 整體犯罪非難評價等總體情狀,暨受刑人對於本案如何定應 執行刑無意見等情,有上開調查表及本院陳述意見調查表各 1份存卷可佐等一切情狀,合併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至原合於刑法第41條第1項前段規定得易科罰金之罪,因與 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合併處罰之結果,自亦不得易科罰金,無 須再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2項 、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簡伶潔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                書記官 金雅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附表:受刑人張元騰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侵占罪 加重竊盜罪 毀損他人物品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9月 有期徒刑2月 犯 罪 日 期 112年5月15日 112年8月4日 112年2月18日 偵查 機關 年度 案號 機關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 案號 112年度偵字第8224號 112年度偵字第56938號 113年度偵字第3401號(聲請書誤載,本院逕予更正)  最  後  事  實  審 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案號 113年度簡字第57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291號 113年度六簡字第155號 判決 日期 113年4月23日 113年5月28日 113年6月17日  確  定  判  決 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案號 113年度簡字第57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291號 113年度六簡字第155號 判決 確定 日期 113年5月23日 113年6月25日 113年7月31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否 是 備    註 ①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1467號。 ②編號1至3經本院以113年聲字第786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 ③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更字第788號。 ①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11055號。 ②編號1至3經本院以113年聲字第786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 ③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更字第788號。 ①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2700號。 ②編號1至3經本院以113年聲字第786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 ③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更字第788號。 編    號 4 (以下空白) 罪    名 竊盜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4月 犯 罪 日 期 113年1月15日 偵查 機關 年度 案號 機關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 案號 113年度偵字第4382號  最  後  事  實  審 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案號 113年度簡字第230號 判決 日期 113年10月8日  確  定  判  決 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案號 113年度簡字第230號 判決 確定 日期 113年11月19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備    註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114年度執字第23號。

2025-03-12

ULDM-114-聲-140-20250312-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819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彭定發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 年度執聲字第546 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彭定發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有期徒刑部分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 叁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彭定發因犯竊盜等案件,先後經判決 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5 款規定,(就有 期徒刑部分)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 1 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經查受刑人因犯竊盜等案件,經法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 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茲檢察官依受刑人請求聲請就有期 徒刑部分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應定其 應執行之刑。 三、爰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4 罪之行為類型、侵害法益及 犯罪相隔時間,綜衡其上開各罪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   、對其施以矯正之必要性、刑罰經濟、邊際效應及復歸社會 之可能性等一切情狀,基於罪責相當原則,而為整體非難評 價後,於定執行刑之外部性及內部性界限內,就有期徒刑部 分定其應執行之刑。又本件受刑人於向檢察官聲請定刑時, 業經受刑人併就定刑範圍陳述意見,有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 114 年度執聲字第546 號執行卷附受刑人簽署之定刑聲請切 結書可稽,且本件定應執行刑4 罪,其中編號1 至3 所示之 3 罪有期徒刑部分,前已曾經定應執行刑1 年,再與編號4   所示1 罪徒刑6 月更定應執行刑,可裁量定應執行刑之刑度 有限,因認無再傳詢受刑人陳述意見之必要,爰逕予裁定,   附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 項、刑法第50條第2 項、第51條 第5 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彭 全 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蕭 琮 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名 洗錢防制法 竊盜 竊盜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1萬元,罰金如如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9月 有期徒刑2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罪日期 111.10.14~ 111.10.16 111.07.05~ 111.07.06 112.10.21~ 112.11.22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桃園地檢 112年度偵字第5016號等 桃園地檢 112年度調偵字第165號 新北地檢 113年度偵字第6140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2年度金簡上字第130號 112年度審易字第992號 113年度簡字第925號 判決 日期 112.11.28 112.11.16 113.04.09 確 定 判 決 法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2年度金簡上字第130號 112年度審易字第992號 113年度簡字第925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2.11.28 113.02.06 113.05.21 備註 桃園地檢 113年度執字第1754號 桃園地檢 113年度執字第2892號 新北地檢 113年度執字第9018號 編號1至3所示罪刑有期徒刑部分,前曾經本院 113年度聲字第3081號裁定,定應執行刑1年 編    號 4 罪名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罪日期 111.07.05~ 111.07.06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桃園地檢 112年度調偵字第165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院 桃園地院 案號 112年度審易字第992號 判決 日期 112.11.16 確 定 判 決 法院 桃園地院 案號 112年度審易字第992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3.02.06 備註 桃園地檢 113年度執字第2893號

2025-03-12

PCDM-114-聲-819-20250312-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643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高宇家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 年度執聲字第440 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高宇家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有期徒刑部分應執行有期徒刑捌月 ,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高宇家因犯偽造文書等案件,先後經 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5 款規定,(   就有期徒刑部分)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 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經查受刑人高宇家因犯偽造文書等案件,經法院先後判處如 附表所示之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茲檢察官聲請就有期徒 刑部分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應定其應 執行之刑。 三、經函詢受刑人陳述意見後,爰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4   罪之行為類型、侵害法益及犯罪相隔時間,綜衡其上開各罪 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對其施以矯正之必要性、刑罰 經濟、邊際效應及復歸社會之可能性等一切情狀,基於罪責 相當原則,而為整體非難評價後,於定執行刑之外部性及內 部性界限內,就有期徒刑部分定其應執行之刑。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 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 款   、第41條第8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彭 全 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蕭 琮 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洗錢防制法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2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2萬元,有期徒刑如易科罰金、罰金如易服勞役,均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罪日期 112.05.07 112.08.05 112.02.15~ 112.03.10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桃園地檢 112年度毒偵字第2672號 臺北地檢 112年度毒偵字第2377號 新竹地檢 113年度偵緝字第183號等 最 後 事實審 法院 桃園地院 臺北地院 新竹地院 案號 112年度壢簡字第1455號 112年度簡字第3255號 113年度金訴字第444號 判決 日期 112.07.31 112.11.23 113.09.10 確 定 判 決 法院 桃園地院 臺北地院 新竹地院 案號 112年度壢簡字第1455號 112年度簡字第3255號 113年度金訴字第444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2.09.13 113.01.09 113.10.09 備註 桃園地檢 112年度執字第15332號 臺北地檢 113年度執字第852號 新竹地檢 113年度執字第4296號 編號1至3所示罪刑有期徒刑部分,前曾經新竹地院113年度聲字第1362號裁定,更定應執行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編    號 4 罪名 偽造文書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罪日期 111.09.17~ 111.09.18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 112年度偵緝字第5283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3年度審簡上字第69號 判決 日期 113.11.15 確 定 判 決 法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3年度審簡上字第69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3.11.15 備註 新北地檢 114年度執字第1139號

2025-03-12

PCDM-114-聲-643-20250312-1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定應執行刑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353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士暘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2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字第1615號、114年度執聲字第265號),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林士暘所犯如附表編號一至二所示各罪(共二罪)所處之刑,應 執行有期徒刑貳年貳月。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林士暘因詐欺等案件,先後經判 決確定如附表(詳後一覽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 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 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查本件受刑人因犯如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罪(共2罪),經 先後判處如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有期徒刑確定在案,有各該 案件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按。茲聲請人以本院為 上開案件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 本院審核各案卷無誤,認為聲請為正當,考量受刑人所犯如 附表所示各罪之犯罪類型、犯罪時間、行為態樣及侵害法益 等,綜合斟酌受刑人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及對其施 以矯正之必要性,暨罪責相當原則、比例原則、定應執行刑 之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各節,以及受刑人關於本件詢問 回覆無意見等語,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三、本件聲請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其中編號1及2之「犯罪日 期」之「113/05/01」均增加「113/04/28」。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八庭  法 官 盧鳳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 附繕本)                 書記官 洪筱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2025-03-12

TNDM-114-聲-353-20250312-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642號 上 訴 人 黃威綸 選任辯護人 張藝騰律師 蔡杰廷律師 上 訴 人 王俊明 林邵奇 共 同 選任辯護人 林建群律師 黃妘晞律師 上 訴 人 姚承佑 錢冠宇 上列上訴人等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中華 民國113年9月6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594號,起訴案 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18944號,111年度偵字 第8134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以上訴人黃威綸、王俊明、林邵奇、姚承佑、錢冠 宇等5人(下稱上訴人5人)經第一審判決依想像競合犯規定 ,均從一重論處上訴人5人均犯三人以上共同以電子通訊對 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未遂罪刑(尚犯參與犯罪組織罪), 並分別為相關沒收之宣告後,提起第二審上訴,均明示僅就 第一審判決之刑部分提起上訴,原審審理結果,認第一審判 決未適用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47條第1項前段規定減輕 其刑,容有未洽,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上訴人5人之刑部分 之判決,改判各量處有期徒刑8月。已詳敘審酌之依據及裁 量之理由。 三、刑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必須犯罪另有特殊之原因與環 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使予以宣告法定最 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此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 裁量之事項。原判決就上訴人5人請求依刑法第59條規定減 輕其刑一節,已敘明本件不予酌減其刑之理由,屬其裁量職 權之適法行使,並無上訴意旨所指不適用法則或理由不備之 違法可言。又稽之原審筆錄記載,錢冠宇及其辯護人於原審 準備程序時均未提出或聲請調查其有合於上開減刑規定之證 據資料,至原審審判期日,經審判長詢問:「尚有何證據請 求調查?」錢冠宇及其辯護人均稱:「沒有」等語,有原審 準備程序及審判筆錄可稽。原審因而未為無益之調查,亦無 錢冠宇上訴意旨所指調查未盡之違法。上訴人5人上訴意旨 指摘原判決未依上開規定減輕其刑,有不適用法則、調查未 盡或理由欠備之違法等語。核係對原審裁量職權之合法行使 及原判決已斟酌說明之事項,依憑己見而為指摘,顯非適法 之上訴第三審理由。 四、刑之量定,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原判決關於 上訴人5人之量刑,已以其等之責任為基礎,具體斟酌刑法 第57條所列各款事項(包括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角色 分工、犯罪所生危害、犯罪後態度、素行、智識程度及生活 狀況等一切情狀),分別為刑之量定。所處之刑,既未逾越 法定刑度,亦無違反比例、罪責相當原則等情形,此屬原審 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難認有濫用其裁量權限之違法情形。 至他案被告因所犯情節或量刑審酌條件有別,基於個案拘束 原則,自不得比附援引他案被告之量刑執為原判決有違背法 令之論據。黃威綸上訴意旨以其另案犯行較本案為重,然另 案所處之刑度較本案為輕,指摘原審量刑過重等語,上訴人 5人之上訴意旨均指摘原判決未依刑法第57條規定從輕量刑 ,顯與罪刑相當原則有違等語。均非上訴第三審之適法理由 。 五、依上所述,本件上訴人5人之上訴皆違背法律上之程式,均 予駁回。又本院既從程序駁回上訴,姚承佑請求酌減其刑, 無從審酌,併予說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陳如玲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2025-03-12

TPSM-114-台上-642-2025031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刑並諭知易服勞役標準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351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張日信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249號、114年度罰執字第173號),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張日信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如附表所示之罰金刑,應執行罰 金新臺幣壹萬貳仟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張日信因侵占等案件,先後經判決確 定如附表所示之罰金刑,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7款規 定,定其應執行之刑,並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爰依刑 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而數罪併罰有二以上 裁判者,依第51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其宣告多數罰金 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 額,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1條第7款、第53條分別定有 明文。又易服勞役以新臺幣(下同)1,000元、2,000元或3, 000元折算1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1年,刑法第42條第3項亦 定有明文。 三、經查: (一)本件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前後經如附所示之法院 判處如附表所示之罰金刑確定,而附表編號1所示各罪首 先判決確定日為民國113年9月4日,附表編號2所示各罪之 犯罪時間均在上揭日期之前,有各該刑事判決及臺灣高等 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憑,是聲請人就附表所示各罪 所處之刑,聲請最後事實審之本院定應執行之刑,核與前 揭規定相合,應予准許。 (二)經本院將本件聲請書繕本暨定應執行刑一覽表送達於受刑 人後,受刑人未於期限內表示意見,有本院函文暨附件、 送達證書及收文收狀資料查詢清單在卷可憑(見本院卷第 29至35頁)。爰審酌受刑人所犯附表所示之罪均為侵占遺 失物罪,罪名及罪質相同,犯罪時間則分別落在民國112 年7月間、113年4至5月間,酌以罪數反應之受刑人人格特 性、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暨刑罰經濟與罪責相當原則 ,並衡以各罪之原定刑期、定應執行刑之外部性界限及內 部性界限等節為整體非難之評價,就附表所示之刑定其應 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並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7款、 第42條第3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刑事第四庭  法 官  李佳靜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李璁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附表:

2025-03-11

TPDM-114-聲-351-20250311-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定應執行之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65號 聲 請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宏生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414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林宏生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陸月 。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林宏生因妨害公務等案件,先後經判 決確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及第50 條第2項(聲請書漏載,應予補充),定其應執行之刑,爰 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得易科罰金之罪與 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不在此限。惟如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 定應執行刑者,仍依刑法第51條規定定之,此觀刑法第50條 第1項但書第1款、第2項規定自明。次按數罪併罰,有二裁 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 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 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 年,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同有明定。又數罪併罰中之 一罪,依刑法規定得易科罰金,若因與不得易科之他罪併合 處罰結果而不得易科罰金時,原可易科部分所處之刑,亦無 庸為易科折算標準之記載(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144號、第6 79號解釋意旨參照)。 三、經查,受刑人因如附表所示之案件,先後經法院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並均確定在案等情,有各該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 錄表附卷可考。又其中如附表編號1、3所示之罪所處之刑得 易科罰金,如附表編號2、4所示之罪所處之刑則不得易科罰 金,核屬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1款所示不得併合處罰之情 形。惟受刑人業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請求檢察官向本院 聲請定應執行刑乙節,有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依102年1月23 日修正之刑法第50條調查受刑人是否聲請定應執行刑調查表 附卷足佐。準此,檢察官以本院為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 ,聲請就受刑人如附表所示各罪定其應執行之刑,於法並無 不合,應予准許。爰依前揭法條規定,本於罪責相當原則之 要求,在法律所定之外部性界限範圍內,考量受刑人所犯如 附表編號1至3所示之3次施用毒品罪,與如附表編號4所示之 1次駕駛動力交通工具妨害公務執行罪間,其犯罪類型及所 侵害之法益迥然有別;惟其所犯3次施用毒品罪部分,犯罪 時間相距非遠,行為態樣、手段並無不同,且本質上皆係戕 害個人身心健康之病患型犯罪,其多次施用行為對於危害社 會法益之加重效應應屬有限;再參諸受刑人對本件定應執行 刑表示「無意見」之陳述(見本院卷第59頁),暨綜合斟酌 受刑人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及對其施以矯正之必要 性,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1款、 第2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刑事第十五庭 法 官 郭于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魏瑜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附表:

2025-03-11

TYDM-114-聲-565-2025031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