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倪永祖

共找到 16 筆結果(第 11-16 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土地增值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432號 原 告 陳煒仁 被 告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 代 表 人 倪永祖(處長) 上列原告因土地增值稅事件,不服臺北市政府中華民國113年2月 15日府訴一字第11260866362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機關之違法行政處分,認為損害其權利 或法律上之利益,經依訴願法提起訴願而不服其決定者,得 向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機關對其依法 申請之案件,於法令所定期限內應作為而不作為或予以駁回 ,認為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違法損害者,經依訴願程序後 ,得向行政法院提起請求該機關應為行政處分或應為特定內 容之行政處分之訴訟,此觀行政訴訟法第4條、第5條規定甚 明。所謂行政處分,係指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公法上具體事件 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之單 方行政行為。而所謂「依法申請之案件」,係指人民依據法 律有請求行政機關作成一定行政處分之公法上請求權而言, 至單純陳情、檢舉、建議或請求等,則不包括在內,若非「 依法申請之案件」,行政機關之答覆即不生准駁之效力,自 非行政處分,人民即不得對之提起行政爭訟,行政法院應依 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所規定不備其他要件而不能 補正,以裁定駁回其訴。 二、原告原所有臺北市市萬華區萬華段2小段79地號土地(於民 國【下同】90年5月4日經地政機關辦理合併登記為同段同小 段65地號;下稱系爭土地),位於臺北市政府興辦老松國小 擴建工程範圍內,前經改制前臺北市政府地政處77年12月20 日北市地四字第58092號公告徵收,公告期間30日(自77年1 2月21日起至78年1月19日止),系爭土地徵收補償費經原告 於78年3月13日具領完竣,並經被告課徵土地增值稅在案。 嗣原告於108年間向被告所屬萬華分處(下稱萬華分處)主 張系爭土地實際徵收日為88年6月30日,申請撤銷因徵收系 爭土地所為核課土地增值稅之處分並退還稅款,經萬華分處 以108年8月6日北市稽萬華甲字第1084304687號函(下稱108 年8月6日函)復原告略以,經查系爭土地係於土地稅法83年 1月7日修正公布前被徵收,課徵土地增值稅,並無違誤。原 告不服萬華分處108年8月6日函等,提起訴願,被告以108年 10月25日北市萬華甲字第1084408540號函(下稱108年10月2 5日函)通知原告撤銷萬華分處108年8月6日函,並通知原告 略以,經查系爭土地係於土地稅法83年1月7日修正公布前被 徵收,被告依行為時(66年7月14日制定公布)土地稅法第3 9條規定課徵土地增值稅,並無違誤,亦無稅捐稽徵法第28 條第2項規定之適用,原告所請無法准予辦理等情。原告不 服被告108年10月25日函,循序提起訴願、行政訴訟,經本 院以110年3月25日109年度訴字第236號判決駁回,並於110 年4月29日判決確定在案。嗣原告以112年11月21日書面向臺 北市政府(下稱北市府)陳情略以:「……貴府教育局自認徵 收無處分所以徵收違法扣除增值稅48萬餘元就是二次裁決請 求說明法律依據……」經萬華分處以112年11月27日北市稽萬 華甲字第1120008567號函復略以:「主旨:臺端申請退還本 市萬華區萬華段2小段79地號土地(90年5月4日合併後為萬 華段2小段65地號土地)土地增值稅一案,經查臺北高等行 政法院110年3月25日109年度訴字第236號判決駁回在案,並 於110年4月29日判決確定……。」原告嗣再以112年11月29日 書面向北市府陳情略以:「……請求確認違法並准予撤銷……」 經萬華分處再以112年12月6日北市稽萬華甲字第1123001705 號函(下稱112年12月6日函)復略以:「主旨:臺端申請退 還本市萬華區萬華段2.小段79地號土地(90年5月4日合併後 為萬華段2小段65地號土地)土地增值稅一案,經查本分處 前以112年11月27日北市積萬華甲字第1120008567號函復在 案………。說明:……二、旨揭地號土地依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 年3月25日109年度訴字第236號判決駁回,並於110年4月29 日判決確定。」原告不服萬華分處112年12月6日函,提起訴 願,業經北市府113年2月15日府訴一字第11260866362號訴 願決定不受理,原告仍不服,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三、原告起訴主張略以:依土地徵收條例第19條、第13條規定、 司法院釋字第180號、第423號解釋及112年憲判字第19號判 決,本案與前案不同理由,一自認無處分,二就是二次裁決 ,重點在二次裁決,三因請求權基礎事實不同,屬不同事件 ,所以沒有既判例影響民事訴訟法第400條規定、司法院釋 字第758號解釋等語,並聲明:(一)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 撤銷。(二)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四、經查,原告以112年11月29日申請書以:「主旨因為通知11 月27日北市稽萬華甲字第1120008567號請求確認違法並准予 撤銷申請書依據老松國小案通知11月27日北市稽萬華甲字第 1120008567號請求確認違法並准予撤銷。理由:一、105年 新事實新證據無既判例影響368號解釋準用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1項第6款。二、高行判決非終審解釋368號」(原處分 卷一第28頁),經被告所屬萬華分處112年12月6日函復略以 :「主旨:臺端申請退還本市萬華區萬華段2小段79地號土 地(90年5月4日合併後為萬華段2小段65地號土地)土地增 值稅一案,經查本分處前以112年11月27日北市稽萬華甲字 第1120008567號函復在案,請查照。說明:一、復臺端112 年11月29日申請書。二、旨揭地號土地依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10年3月25日109年度訴字第236號判決駁回,並依該院110 年5月19日院楨愛股109訴00236字第1100005230號函,於110 年4月29日判決確定。」(本院卷第53頁),觀諸萬華分處1 12年12月6日函之內容,僅係說明原告之請求已經本院判決 駁回並告確定,實未就公法上具體事件為任何實體之論究或 作出決定,亦未直接行使公權力而發生法律效果,原告之權 利或法律上利益不因萬華分處112年12月6日函而受損害,故 萬華分處112年12月6日函要非行政處分,從而,原告就萬華 分處112年12月6日函提起本件行政訴訟,其起訴即不備合法 要件,應予駁回。 五、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第104條、民事訴訟法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4-12-31

TPBA-113-訴-432-20241231-1

稅簡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房屋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稅簡字第69號 113年12月10日辯論終結 原 告 左淑惠 被 告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 代 表 人 倪永祖 訴訟代理人 陳可宗 李美璇 上列當事人間房屋稅事件,原告不服臺北市政府中華民國113年8 月12日府訴一字第11360832722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本件係原告不服被告核課房屋稅之關於稅捐課徵事件涉訟, 且所核課之稅額共新臺幣(下同)21,003元,係50萬元以下 ,依行政訴訟法第229條第2項第1款規定,應適用同法第2編 第2章規定之簡易訴訟程序。 貳、實體方面: 一、爭訟概要:      原告所有臺北市○○區○○路0段000巷00號0樓房屋〈課稅面積10 2.5平方公尺,原權利範圍全,嗣分別於民國112年3月1日及 113年1月3日各贈與1/4持分予案外人左淑菁〉(下稱系爭房 屋),前經被告核定按自住用稅率1.2%課徵房屋稅在案。嗣 被告所屬文山分處(下稱文山分處)於113年間查得系爭房 屋自108年11月25日起供出租使用,核屬行為時房屋稅條例 第5條第1項第1款及臺北市房屋稅徵收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 第1款第2目前段規定之「非自住之其他供住家用房屋」,被 告乃以113年3月27日北市稽文山甲字第1135202478B號函( 下稱原處分),核定系爭房屋應自108年12月起改按非自住 之其他住家用稅率2.4%課徵房屋稅,並依稅捐稽徵法第21條 第1項第2款、第2項等規定,補徵系爭房屋109年至112年按 非自住之其他住家用稅率(2.4%)與自住住家用稅率(1.2% )課徵之差額房屋稅分別為3,325元、6,137元、6,060元及5 ,481元(共計21,003元)。原告不服,申請復查,經被告以 113年5月14日北市稽法乙字第1133000724號復查決定書(下 稱復查決定)予以駁回,原告不服而提起訴願,經臺北市政 府以113年8月12日府訴一字第11360832722號訴願決定書( 下稱訴願決定)予以駁回,原告遂向本院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 二、原告起訴主張及聲明: (一)主張要旨:   1、原告係於88年6月間取得系爭房屋所有權狀(權利範圍全 )。因原告另有位於臺北市○○區○○路0段000巷0號0樓房產 (權利範圍1/2)部分已申報自用住宅供家人居住使用迄 今,依當時法令規定自用住宅限於申報戶籍所在地一處, 故系爭房屋自持有起供出租使用,並向被告申報租賃所得 至112年11月間。為減輕舍妹左淑菁經濟負擔(左淑菁無 自用住宅,長期在外租賃房屋),將系爭房屋辦理贈與, 為節省贈與稅,分4年辦理,合先敘明。   2、系爭房屋如前述,除有財政部臺北市國稅局申報核定綜合 租賃所得稅及依訴願決定理由三後段:「…財政部北區國 稅局板橋分局113年2月22日北區國稅板橋綜字第11320666 27號函所附4份系爭房屋租賃契約書等資料影本附卷可稽 」,但文山分處稅籍底冊並未更正,仍依原告稅籍底冊資 料課徵房屋稅率1.2%,至112年3月1日及113年1月3日原告 各贈與1/4持分予左淑菁,文山分處始發現系爭房屋稅率 課徵錯誤(應為2.4%),並補徵109年至112年非自用住宅 稅率差額計21,003元,原告認為被告把不可歸責當事人( 即原告)之事由甩給原告不合理。   3、又訴願決定理由四之(二)後段:「…納稅義務人於房屋 使用情形變更時,應於30日內向主管稽徵機關申報…」乙 節,因本案系爭房屋自始即供出租,並無變更使用情形, 另納稅義務人收到政府核發之稅單(如地價稅、房屋稅、 契稅…等任何稅單)繳納通知書內容記載之事項,一般都 不會詳細核對,因相信政府不會錯,錯的是一般平民納稅 義務人不是嗎?   4、綜上所述,原告認為被告應返還所繳房屋稅差額21,003元 才合法、合理。 (二)聲明: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含復查決定)均撤銷。 三、被告答辯及聲明: (一)答辯要旨:   1、本件原告所有系爭房屋經文山分處查得自108年11月25日 起供出租使用,致不符臺北市房屋稅徵收自治條例第4條 第1項及住家用房屋供自住及公益出租人出租使用認定標 準第2條供自住使用之規定,補徵109年至112年差額房屋 稅之事實,有臺北地政雲公務端建物標示部及所有權部查 詢資料、109年至112年房屋稅主檔查詢、109年至112年課 稅明細表、財政部北區國稅局板橋分局113年2月22日北區 國稅板橋綜字第1132066627號函檢附之房屋租賃契約書等 資料附卷可稽。   2、原告主張自88年間持有系爭房屋起即供出租使用,並經財 政部臺北國稅局申報核定綜合所得稅租賃所得,系爭房屋 稅率課徵錯誤不可歸責於原告,請求被告撤銷原處分並退 還所繳房屋稅差額21,003元,分述如下:   ⑴按稅捐稽徵法第21條及第22條規定,在核課期間5年內,經 另發現應徵之稅捐者,仍應依法補徵,且核課期間之起算 ,係自該稅捐所屬徵期屆滿之翌日起算。次按行為時房屋 稅條例第5條、第7條及臺北市房屋稅徵收自治條例第4條 第1項等規定,住家用房屋供自住或公益出租人出租使用 ,房屋稅稅率為1.2%;持有臺北市非自住之其他供住家用 房屋在2戶以下者,房屋稅稅率為2.4%;房屋有變更使用 情形時,納稅義務人應於30日內申報。   ⑵經查原告所有系爭房屋原按自住用稅率課徵房屋稅,嗣經 文山分處查得該房屋自108年11月25日起供出租使用,已 不符合自住使用之要件,自無從按自住用稅率1.2%課徵房 屋稅。蓋因課稅相關之資料或事實多由納稅義務人掌握, 如有不符稅法規定時,應由納稅義務人負申報義務,俾使 稅捐稽徵機關得據以正確核課稅捐。倘納稅義務人未依規 定辦理申報,經稽徵機關查獲,即應依法補徵。況被告每 年房屋稅開徵前均有發布新聞稿(刊登於本處網站及財政 部稅務入口網)及公告,並於寄發房屋稅及地價稅繳款書 時加附宣導插條,告知納稅義務人,房屋使用情形變更, 應在變更之日起30日內主動向稽徵機關申報變更。   ⑶次查,原告檢附之被告109年至112年全期房屋稅轉帳納稅 證明,其使用情形均為住家(自住或公益出租),是原告 可由此得知與系爭房屋實際供出租使用之情形不同,應在 使用情形變更之日起30日內主動向稽徵機關申報變更。是 依法令規定,被告核定系爭房屋自108年12月起改按非自 住之其他住家用稅率2.4%課徵房屋稅,並依稅捐稽徵法第 21條規定,補徵109年至112年按非自住之其他住家用稅率 2.4%與自住用稅率1.2%課徵之差額房屋稅合計21,003元, 並無違誤。原告主張,委難憑採。另原告已於113年4月3 日申報系爭房屋使用情形變更為自住用,經被告以113年4 月11日北市稽文山甲字第1135101688號函,核定系爭房屋 面積51.25平方公尺(持分1/2)自113年4月起按自住用稅 率1.2%課徵房屋稅,併予敘明。從而,被告原核定,揆諸 前揭規定,並無不合,復查決定及訴願決定遞予駁回,亦 無違誤。   ⑷綜上所述,原告之訴為無理由。  (二)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爭點:   原告以被告就課徵系爭房屋房屋稅之稅率錯誤乃不可歸責於 原告,故被告不應補徵前揭差額房屋稅,是否可採? 五、本院的判斷: (一)前提事實:    「爭訟概要」欄所載之事實,除原告主張如「爭點」欄所 載外,其餘事實業為兩造所不爭執,且有原處分影本1份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隨課109年、110年、111、112年房屋 稅繳款書影本各1紙(見原處分卷第1頁至第6頁)、臺北 地政雲公務端建物標示所有權查詢資料及異動索引內容影 本1份、臺北市稅捐稽徵處房屋稅主檔查詢4份、臺北市稅 捐稽徵處房屋稅109年、110年、111年、112年課稅明細表 各1紙、稅籍歷年主檔查詢1份、112年3月1日及113年1月3 日契稅資料查詢各1紙(見原處分卷第13頁至第32頁)、 使用執照存根及附表影本1份(見原處分卷第33頁至第36 頁)、財政部臺北國稅局綜合所得稅核定通知書109年度 、110年度申報核定影本各1份(見原處分卷第77頁至第80 頁)、復查決定影本1份(見原處分卷第101頁至第105頁 )、訴願決定影本1份(見原處分卷第142頁至第146頁)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板橋分局113年2月22日北區國稅板橋 綜字第1132066627號函影本1紙、房屋租賃契約書影本4份 (見本院卷第75頁至第105頁〈單數頁〉)足資佐證,是除 原告主張部分外,其餘事實自堪認定。 (二)原告以被告就課徵系爭房屋房屋稅之稅率錯誤乃不可歸責 於原告,故被告不應補徵前揭差額房屋稅,不可採: 五、本院的判斷:   1、應適用之法令:   ⑴房屋稅條例:    ①第3條:     房屋稅,以附著於土地之各種房屋,及有關增加該房屋 使用價值之建築物,為課徵對象。    ②第5條第1項第1款、第2項(113年1月3日修正施行前):     房屋稅依房屋現值,按下列稅率課徵之:     一、住家用房屋:供自住或公益出租人出租使用者,為 其房屋現值百分之一點二;其他供住家用者,最低 不得少於其房屋現值百分之一點五,最高不得超過 百分之三點六。各地方政府得視所有權人持有房屋 戶數訂定差別稅率。     前項第一款供自住及公益出租人出租使用之認定標準, 由財政部定之。     ⑵稅捐稽徵法:    ①第21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前段:     稅捐之核課期間,依下列規定: 二、依法應由納稅義務人實貼之印花稅,及應由稅捐稽 徵機關依稅籍底冊或查得資料核定課徵之稅捐,其 核課期間為五年。     在前項核課期間內,經另發現應徵之稅捐者,仍應依法 補徵或並予處罰。      ②第22條第4款:     前條第一項核課期間之起算,依下列規定:     四、由稅捐稽徵機關按稅籍底冊或查得資料核定徵收之 稅捐,自該稅捐所屬徵期屆滿之翌日起算。   ⑶住家用房屋供自住及公益出租人出租使用認定標準(113年 4月25日修正施行前):    ①第1條:     本標準依房屋稅條例第五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    ②第2條:     個人所有之住家用房屋符合下列情形者,屬供自住使用 :     一、房屋無出租使用。     二、供本人、配偶或直系親屬實際居住使用。     三、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全國合計三戶以內。   ⑷臺北市房屋稅徵收自治條例(113年7月1日修正施行前):    ①第4條第1項第1款第1目、第2目:     本市房屋稅依房屋現值,按下列稅率課徵之:     一、住家用房屋:     (一)供自住或公益出租人出租使用者,為百分之一點 二。     (二)持有本市非自住之其他供住家用房屋在二戶以下 者,每戶均為百分之二點四;持有三戶以上者, 每戶均為百分之三點六。    ②第9條:     房屋使用情形或持有戶數變更,其變更日期,在變更月 份十六日以後者,當月份適用原稅率,在變更月份十五 日以前者,當月份適用變更後稅率。   ⑸行政程序法: ①第117條: 違法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原處分機關得依 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其上級機關,亦得為之。但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撤銷︰ 一、撤銷對公益有重大危害者。 二、受益人無第一百十九條所列信賴不值得保護之情形 ,而信賴授予利益之行政處分,其信賴利益顯然大 於撤銷所欲維護之公益者。 ②第118條第1項本文:     違法行政處分經撤銷後,溯及既往失其效力。 ③第121條第1項:     第一百十七條之撤銷權,應自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關 知有撤銷原因時起二年內為之。     2、查原告所有系爭房屋(課稅面積102.5平方公尺,原權利 範圍全,嗣分別於112年3月1日及113年1月3日各贈與1/4 持分予案外人左淑菁),前經被告核定按自住用稅率1.2% 課徵房屋稅。嗣文山分處於113年間查得系爭房屋自108年 11月25日起供出租使用,系爭房屋屬行為時房屋稅條例第 5條第1項第1款及臺北市房屋稅徵收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 第1款第2目前段規定之「非自住之其他供住家用房屋」等 情,業如前述,是被告據之乃以原處分核定應自108年12 月起改按非自住之其他住家用稅率2.4%課徵房屋稅,並依 稅捐稽徵法第21條第1項第2款、第2項等規定,補徵系爭 房屋109年至112年按非自住之其他住家用稅率(2.4%)與 自住住家用稅率(1.2%)課徵之差額房屋稅分別為3,325 元、6,137元、6,060元及5,481元(共計21,003元),揆 諸前開規定,依法洵屬有據。   3、雖原告執前揭情詞而為主張;惟查:    系爭房屋既自108年11月25日起供出租使用,而屬行為時 房屋稅條例第5條第1項第1款及臺北市房屋稅徵收自治條 例第4條第1項第1款第2目前段規定之「非自住之其他供住 家用房屋」,則被告於113間發現之前核定系爭房屋按自 住用稅率1.2%課徵房屋稅核屬違誤後,乃於113年3月27日 以原處分核定系房屋自108年12月起改按改按非自住之其 他住家用稅率(2.4%)課徵房屋稅,並補徵系爭房屋109 年至112年按非自住之其他住家用稅率(2.4%)與自住住 家用稅率(1.2%)課徵之差額房屋稅,均屬依法有據,已 如前述;再者,被告補徵該等差額房屋稅,並非對原告之 處罰,自無行政罰法關於責任條件(故意或過失)之適用 ,是不論被告先前就課徵系爭房屋房屋稅之稅率錯誤一事 ,是否可歸責於原告,均不影響被告就該差額房屋稅補徵 之合法性,是原告所稱核屬誤會而無足採。 (三)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兩造其餘的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 資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 述之必要,一併說明。 六、結論:原處分認事用法,均無違誤,復查決定及訴願決定遞 予維持,亦均無不合。原告訴請撤銷,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法 官 陳鴻清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李芸宜

2024-12-31

TPTA-113-稅簡-69-20241231-1

司繼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選任遺產管理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繼字第2156號 聲 請 人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 法定代理人 倪永祖 關 係 人 詹連財律師 上列聲請人聲請選任被繼承人吳秀玉之遺產管理人事件,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選任詹連財律師(營業處所:臺北市○○區○○○路0段00號3樓之1) 為被繼承人吳秀玉(女、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 :Z000000000號、生前最後住所:臺北市○○區○○○路000號7樓、 民國112年10月4日死亡)之遺產管理人。 准對被繼承人吳秀玉之繼承人為承認繼承之公示催告。 被繼承人吳秀玉之大陸地區以外之繼承人,應自前項公示催告公 告於司法院網站之日起,1年內承認繼承;大陸地區之繼承人, 應自吳秀玉死亡之日起3年內以書面向本院為繼承之表示。上述 期限屆滿,無繼承人承認繼承時,被繼承人吳秀玉之遺產,於清 償債權,並交付遺贈物後,如有賸餘即歸屬國庫。 聲請程序費用新台幣壹仟元由被繼承人吳秀玉之遺產負擔。   理 由 一、按先順序繼承人均拋棄其繼承權時,由次順序之繼承人繼承 ,其次順序繼承人有無不明或第四順序之繼承人均拋棄其繼 承權者,準用關於無人承認繼承之規定。次按繼承開始時, 繼承人之有無不明,而無親屬會議或親屬會議未於1個月內 選定遺產管理人者,利害關係人得聲請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 ,並由法院依公示催告程序,定6個月以上之期限,公告繼 承人,命其於期限內承認繼承,此觀民法第1176條第6項、 第1177條、第1178條規定自明。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被繼承人吳秀玉滯欠聲請人107年至112 年使用牌照稅共約新台幣77,862元,惟其於民國112年10月4 日死亡,其繼承人均已拋棄繼承或死亡,是否仍有應繼承之 人不明,且其親屬會議未於1個月內選定遺產管理人,致聲 請人無法對其遺產行使權利,爰依法選任被繼承人之遺產管 理人等語。 三、查聲請人之主張,業據提出個人戶籍資料、繼承系統表、本 院家事法庭函、欠稅查詢情形表、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 詢清單、欠稅人存款明細等件影本為證,復經本院依職權調 取112年度司繼字第2910號、113年度司繼字第327號案卷查 核無誤,堪信為真實。經核聲請人之聲請與首揭規定尚無不 合,爰選任詹連財律師(業徵得同意)為被繼承人吳秀玉之 遺產管理人,並限期命繼承人為承認繼承之公示催告。又遺 產管理人待本案確定後,尚須依民法第1179條之規定,進行 對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受遺贈人公示催告之程序,附此敘明 。 四、爰裁定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裁定,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家事法庭 司法事務官 翟天翔 附註:本院於本裁定送達聲請人之日起20日內,依法將裁定公告    於司法院網站,聲請人可自行至司法院網站查詢。

2024-12-26

TPDV-113-司繼-2156-20241226-1

訴更一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土地增值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2年度訴更一字第87號 113年11月21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陳煒仁 輔 佐 人 李朝真 被 告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 代 表 人 倪永祖(處長) 訴訟代理人 魏雅慧 兼 送 達 代 收 人 陳秀蓮 被 告 臺北市建成地政事務所 代 表 人 沈瑞芬(主任) 訴訟代理人 張桂瑛 黃耀群 許媁婷 被 告 臺北市政府 代 表 人 蔣萬安(市長) 訴訟代理人 陳金同 葉香君 范植軒 上列當事人間土地增值稅事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110 年度訴字第1058號裁定駁回後,原告提起抗告,經最高行政法院 112年度抗字第118號裁定廢棄本院110年度訴字第1058號裁定關 於駁回原告聲明2、3暨該訴訟費用部分,發回本院更為審理,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第一審及發回前抗告審訴訟費用,除確定部分外,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按行政訴訟法第111條第1、2項規定:「(第1項)訴狀送達 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經被告同意或行政 法院認為適當者,不在此限。(第2項)被告於訴之變更或 追加無異議,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視為同意變更或追加 。」原告起訴時僅列臺北市稅捐稽徵處為被告(原審卷第21 頁、第71頁),案經最高行政法院發回本院更為審理後,原 告於113年7月16日以陳報狀追加臺北市建成地政事務所、臺 北市政府為被告(本院卷第147頁)。被告臺北市建成地政 事務所、臺北市政府無異議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本院卷第 183-190頁),依上開規定,視為同意追加。 二、爭訟概要: ㈠、原告原為臺北市萬華區萬華段2小段79地號土地(90年5月4日 經地政機關辦理合併登記為同段同小段65地號土地,下稱系 爭土地)之所有權人。系爭土地位於臺北市政府興辦老松國 小擴建工程範圍內,經改制前臺北市政府地政處以77年12月 20日北市地四字第58092號公告徵收土地,公告期間30日( 自77年12月21日起至78年1月19日止),有關系爭土地徵收 補償費,經計算地價補償費為新臺幣(下同)3,296,370元 ,加計加成補償費1,318,548元,扣除土地增值稅481,617元 後為4,133,301元。系爭土地經被告課徵土地增值稅在案, 且徵收補償費經原告於78年3月13日具領完竣。 ㈡、嗣原告於108年間向被告所屬萬華分處(下稱萬華分處)申請 撤銷因徵收系爭土地所為核課土地增值稅之處分並退還稅款 ,萬華分處以108年8月6日北市稽萬華甲字第1084304687號 函復。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被告臺北市稅捐稽徵處以10 8年10月25日北市稽萬華甲字第1084408540號函(下稱被告1 08年10月25日函)復。原告不服被告108年10月25日函,提 起訴願經決定駁回。原告仍不服,循序提起行政訴訟,經本 院以110年3月25日109年度訴字第236號判決駁回確定。 ㈢、嗣原告於110年5月4日以書面向萬華分處請求說明前開老松國 小徵收案,原告被扣之土地增值稅金額為何,經萬華分處以 110年5月10日北市稽萬華甲字第1104302026號函復原告系爭 土地被徵收之土地增值稅為481,617元。原告旋於同年月13 日向萬華分處以書面(下稱申請書)表示:「……依據萬華甲 字第1104302026號5月10日……請求准予撤銷481,617元土地增 值稅捐……。」經萬華分處以110年5月19日北市稽萬華甲字第 1104302259號函(下稱系爭函)復略以:「主旨:臺端請求 撤銷本市萬華區萬華段79地號土地(90年5月4日合併為萬華 段2小段65地號土地)土地增值稅481,617元土地增值稅一案 ,依本院109年度訴字第236號判決結果為原告之訴駁回,請 查照。……。」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決定不受理,循序提起 本件行政訴訟,並聲明:「1、訴願決定、系爭函均撤銷。2 、撤銷系爭土地所有權變更登記為臺北市政府,應登記為原 告所有。3、准予原告繼續使用。」經本院以110年度訴字第 1058號裁定(下稱前裁定)駁回。原告對前裁定提起抗告, 經最高行政法院112年度抗字第118號裁定(下稱發回裁定) 將前裁定關於駁回原告聲明2、3暨該訴訟費用部分均廢棄, 應由本院更為裁判。其餘抗告駁回。是上開原告聲明1「訴 願決定、系爭函均撤銷」的部分已先行確定,非本件更審之 審理範圍。 ㈣、在本件更審之準備程序、言詞辯論程序,經本院受命法官、 審判長依發回裁定意旨向原告闡明後(本院卷第73-79、183 -186頁),原告仍聲明:「1、撤銷系爭土地所有權變更登 記為臺北市政府,應登記為原告所有。2、准予原告繼續使 用。」聲明1、2之訴訟類型均屬撤銷訴訟。(本院卷第76-7 8頁),並以113年7月16日陳報狀追加臺北市建成地政事務 所、臺北市政府為被告。(本院卷第147頁)。 三、原告起訴主張及聲明: ㈠、土地補償費到現在還沒有依法給原告,到現在還沒有處分, 如何預算撥付。依土地徵收條例第49條要免增值稅,土地不 能與建物合併徵收,房屋徵收的部分沒有處分,連徵收計畫 也沒有。原告聲明「撤銷系爭土地所有權變更登記為臺北市 政府,應登記為原告所有」之訴訟類型還是撤銷訴訟不變, 不是課予義務訴訟,也不是一般給付訴訟。原告聲明「准予 原告繼續使用」之訴訟類型是撤銷訴訟等語。 ㈡、並聲明:1、撤銷系爭土地所有權變更登記為臺北市政府,應 登記為原告所有。2、准予原告繼續使用。 四、被告臺北市稅捐稽徵處之答辯及聲明: ㈠、原告主張之土地補償費、徵收,不在系爭函的範圍,原告主 張繼續使用有關徵收部分非被告權管事項。系爭函非行政處 分,依發回裁定意旨,被告臺北市稅捐稽徵處並非發回更審 之被告等語。 ㈡、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五、被告臺北市建成地政事務所之答辯及聲明: ㈠、原告主張被告要撤銷土地跟建物的徵收登記回復為原告所有 ,但這個案子在77年5月2日行政院核准徵收,80年有一起公 告徵收建物,原告在78年3月13日領取了土地徵收補償費,8 3年6月23日領取了建物的補償費,在徵收處分未被撤銷之前 ,徵收登記是為有效等語。 ㈡、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六、被告臺北市政府之答辯及聲明: ㈠、原告有對系爭土地徵收提訴願、行政訴訟,經本院95年度訴 字第1512號判決及最高行政法院97年度裁字第932號裁定駁 回在案。原告一直主張我們沒有辦理徵收,但這都已經法院 判決在案等語。 ㈡、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七、本院之判斷: ㈠、按行政訴訟法第4條第1項規定:「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機關之 違法行政處分,認為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經依訴願 法提起訴願而不服其決定,或提起訴願逾3個月不為決定, 或延長訴願決定期間逾2個月不為決定者,得向行政法院提 起撤銷訴訟。」第5條規定:「(第1項)人民因中央或地方 機關對其依法申請之案件,於法令所定期間內應作為而不作 為,認為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損害者,經依訴願程序後, 得向行政法院提起請求該機關應為行政處分或應為特定內容 之行政處分之訴訟。(第2項)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機關對其 依法申請之案件,予以駁回,認為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違 法損害者,經依訴願程序後,得向行政法院提起請求該機關 應為行政處分或應為特定內容之行政處分之訴訟。」前者為 撤銷訴訟,以撤銷損害人民權利或法律上利益之行政處分為 目的;後者為課予義務訴訟,以請求法院判命行政機關作成 行政處分為目的。至於依行政訴訟法第8條規定提起一般給 付訴訟,係訴請行政法院判命行政機關為財產上給付或作成 行政處分以外之其他非財產上給付(例如為某種事實行為或 單純高權行為)。次按提起任何訴訟,請求法院裁判均應以 有權利保護必要為前題,而對於訴訟類型之選擇,本身即含 有訴之目的實踐的意義,選擇錯誤而為訴之聲明,則難於達 成訴之目的,起訴即欠缺權利保護之必要。又,行政法院因 當事人聲明或陳述有不明瞭或不完足之情形,業已依職權闡 明使其敘明或補充後,應尊重當事人處分權之自主決定,依 其訴之聲明及所主張之請求權基礎為裁判,此稽之行政訴訟 法第218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8條規定可明(最高行政法院 111年度抗字第82號裁定參照)。 ㈡、依發回裁定意旨,本件應釐清原告有無增列臺北市政府、臺 北市建成地政事務所為被告之意,以及原告聲明關於「撤銷 系爭土地所有權變更登記為臺北市政府,應登記為原告所有 」、「准予原告繼續使用」之訴訟種類為何?究係行政訴訟 法第5條之課予義務訴訟或行政訴訟法第8條之一般給付訴訟 (本院卷第38頁)。經本院依發回意旨闡明,關於追加被告 部分,原告雖於113年1月30日準備程序稱沒有要追加臺北市 政府、臺北市建成地政事務所為被告,本件只有1個被告即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本院卷第74、75頁),惟原告嗣以113 年7月16日陳報狀追加臺北市政府、臺北市建成地政事務所 為被告(本院卷第147頁),且於113年11月21日言詞辯論期 日經本院審判長闡明確認(本院卷第184頁),是原告確實 有追加上述被告;關於聲明之訴訟類型,原告於113年1月30 日準備程序稱聲明「撤銷系爭土地所有權變更登記為臺北市 政府,應登記為原告所有」之訴訟類型還是撤銷訴訟不變, 不是課予義務訴訟,也不是一般給付訴訟,聲明「准予原告 繼續使用」之訴訟類型是撤銷訴訟(本院卷第77-78頁)。 嗣經本院審判長於113年11月21日言詞辯論期日再次闡明後 ,原告仍稱是撤銷訴訟,原告要先打撤銷訴訟,再打課予義 務訴訟等語(本院卷第184-185頁),可知原告經闡明後仍 選擇撤銷訴訟類型,而非課予義務訴訟或一般給付訴訟。 ㈢、查原告請求撤銷系爭土地所有權變更登記為臺北市政府,應 登記為原告所有,准許原告繼續使用,其目的是將系爭土地 所有權變更登記為原告,並希望由原告使用系爭土地。惟系 爭土地業經徵收確定,並依法發放補償費,而登記為權利人 臺北市所有。原告雖申請收回被徵收土地,然經本院95年度 訴字第1512號判決、最高行政法院97年度裁字第932號裁定 駁回而確定。嗣原告自102年起,反覆就系爭徵收案提起行 政爭訟,迭經行政法院裁判駁回在案,其中原告請求確認公 法上徵收關係不存在,亦經本院107年度訴字第330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裁字第303號裁定駁回確定,有臺北市 不動產數位資料庫—土地標示部、所有權部(見原處分卷第3 頁)、相關裁判(見本院110年度訴字第1058號卷第217頁至 第228頁)及索引卡查詢結果(見前開卷第257頁至第264頁 )在卷可稽。是徵收處分既未經撤銷、廢止或因其他事由而 失效,原告主張被告不作為,而逕行提起本件撤銷訴訟,請 求撤銷系爭土地所有權變更登記為臺北市政府,改登記為原 告,准許原告繼續使用,自屬欠缺權利保護必要。又,原告 前開請求與被告臺北市稅捐稽徵處無涉,原告仍堅持列臺北 市稅捐稽徵處為被告,乃當事人不適格,亦應駁回。 八、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料 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述之必要 ,附此敘明。 九、結論:原告之訴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周泰德 法 官 郭銘禮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 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四、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書記官 林淑盈

2024-12-19

TPBA-112-訴更一-87-20241219-2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選派清算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字第75號 聲 請 人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 法定代理人 倪永祖 相 對 人 聖瑋智國際有限公司 上列聲請人聲請選派相對人聖瑋智國際有限公司清算人事件,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解散之公司除因合併、分割或破產而解散外,應行清算, 公司法第24條定有明文。復按公司之清算,以全體股東為清 算人。但本法或章程另有規定或股東會另選清算人時,不在 此限;不能依第79條之規定定清算人時,法院得因利害關係 人之聲請,選派清算人;清算人與公司之關係,除本法規定 外,依民法關於委任之規定,公司法第79條、第81條、第97 條分別定有明文,並依公司法第113條第2項規定,於有限公 司準用之。又報酬縱未約定,如依習慣或依委任事務之性質 ,應給與報酬者,受任人得請求報酬,民法第547條並有明 文。第按依非訟事件法第177條準用同法第174條規定,選派 清算人應給付報酬,並由公司負擔,且依非訟事件法第21條 規定,非訟事件程序費用,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由聲請人負 擔;與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3所示由法院核定鑑定人報酬之 性質相當,故非訟事件法第26條第2項所示「費用」應解為 包括法院酌定選派清算人之報酬金額在內,法院得先命當事 人一造單獨預納或兩造平均預納清算人之報酬,其後依非訟 事件法第174條規定,以裁定為清算公司應負擔選派清算人 報酬之諭知;相對人公司既已無財產可供給付清算人報酬, 法院於選派該公司之清算人後,因清算人未預收報酬即無法 進行清算事務,倘聲請人不願意墊繳清算人報酬,先前所為 選派程序即無從執行,徒增法院業務負擔,如要求法院墊付 清算人報酬,因將來亦無法透過強制執行程序追回代墊費用 ,亦將造成法院額外負擔,非訟事件法第26條既規定聲請人 未預納者,法院得拒絕其聲請。是以,法院選派清算人時, 不僅應審酌清算人是否具有處理公司事務之專業智識能力、 對於公司事務是否熟稔,以免損及股東權益及國內經濟秩序 外,尚應審酌清算公司是否仍有資產足以支付清算期間清算 人報酬等各項清算費用,若該公司名下已無資產,選派清算 人徒然增加清算公司之負債,顯無實益,即不應准許,應予 駁回。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已滯欠民國102、104、105、107 、111、112、113年度使用牌照稅共計新臺幣(下同)4萬8, 282元,而相對人已為解散登記並選任唯一股東譚家名為清 算人,惟譚家名業於112年12月10日死亡,法定繼承人亦全 體拋棄繼承,是相對人不能依公司法之規定定清算人。為保 障稅捐稽徵,爰依公司法第322條規定,聲請裁定選派相對 人之清算人等語。 三、經查,相對人於109年7月22日經臺北市政府以府產業商字第 10952164900號函解散登記在案,有經濟部商業司商工登記 公示資料查詢服務(見本院卷第15頁)附卷可稽,依首開規 定,相對人自應行清算程序。又相對人選任之清算人譚家名 已於112年12月10日亡故,譚家名之法定繼承人均拋棄繼承 等情,有聲請人提出之相對人公司變更登記表、公司章程、 股東同意書、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3年5月27日士院鳴家巧11 3年度司繼642字第1139013289號函、個人基本資料、家庭成 員(三等親)資料查詢清單等件(見本院卷第19至33頁、第 43至61頁)可考,是聲請人以其為相對人稅捐債權之利害關 係人,聲請為相對人選派清算人,於法固無不合。惟依聲請 人所提出之相對人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欠稅人 存款明細(見本院卷第39至41頁),相對人名下僅有存款13 3元,復經本院調閱相對人之財產及所得資料(見本院卷第8 3至85頁),其確無任何財產及所得,堪認相對人無資力支 付清算人之報酬甚明,而聲請人已明確表示無法先行預納該 等報酬費用(見本院卷第99頁),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聲 請人聲請選任相對人之清算人,實徒增相對人之負債,顯無 實益,故本件聲請礙難准許,應予駁回。 四、末按對於法院選派或解任公司清算人、檢查人之裁定,不得 聲明不服,非訟事件法第175條第1項定有明文。所謂對於法 院選派或解任公司清算人、檢查人之裁定,不得聲明不服, 除對於法院准許選派或解任公司清算人、檢查人之裁定,不 得聲明不服外,對於法院駁回聲請人聲請選派或解任公司清 算人、檢查人之裁定,亦不得聲明不服(最高法院92年度台 抗字第144號裁定要旨參照),附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民事第五庭 法 官 張庭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   日                書記官 蔡庭復

2024-10-25

TPDV-113-司-75-20241025-2

司繼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選任遺產管理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繼字第1590號 聲 請 人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 法定代理人 倪永祖 關 係 人 王耀星律師 上列聲請人聲請選任被繼承人周政安之遺產管理人事件,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選任王耀星律師(營業處所:新竹縣○○市○○○路0段00號4樓)為 被繼承人周政安(男、民國00年0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 Z000000000號、生前最後住所:臺北市○○區○○街000巷00號4樓、 民國112年1月4日死亡)之遺產管理人。 准對被繼承人周政安之繼承人為承認繼承之公示催告。 被繼承人周政安之大陸地區以外之繼承人,應自前項公示催告公 告於司法院網站之日起,1年內承認繼承;大陸地區之繼承人, 應自周政安死亡之日起3年內以書面向本院為繼承之表示。上述 期限屆滿,無繼承人承認繼承時,被繼承人周政安之遺產,於清 償債權,並交付遺贈物後,如有賸餘即歸屬國庫。 聲請程序費用新台幣壹仟元由被繼承人周政安之遺產負擔。   理 由 一、按先順序繼承人均拋棄其繼承權時,由次順序之繼承人繼承 ,其次順序繼承人有無不明或第四順序之繼承人均拋棄其繼 承權者,準用關於無人承認繼承之規定。次按繼承開始時, 繼承人之有無不明,而無親屬會議或親屬會議未於1個月內 選定遺產管理人者,利害關係人得聲請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 ,並由法院依公示催告程序,定6個月以上之期限,公告繼 承人,命其於期限內承認繼承,此觀民法第1176條第6項、 第1177條、第1178條規定自明。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被繼承人周政安滯欠聲請人112年使用 牌照稅共計新台幣1,620元,惟其於民國112年1月4日死亡, 其繼承人均已拋棄繼承或死亡,是否仍有應繼承之人不明, 且其親屬會議未於1個月內選定遺產管理人,致聲請人無法 對其遺產行使權利,爰依法選任被繼承人之遺產管理人等語 。 三、查聲請人之主張,業據提出戶籍資料、繼承系統表、本院家 事法庭函、欠稅查詢情形表、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 單、欠稅人存款明細等件影本為證,復經本院依職權調取11 2年度司繼字第680號案卷查核無誤,堪信為真實。經核聲請 人之聲請與首揭規定尚無不合,爰選任王耀星律師(業徵得 同意)為被繼承人周政安之遺產管理人,並限期命繼承人為 承認繼承之公示催告。又遺產管理人待本案確定後,尚須依 民法第1179條之規定,進行對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受遺贈人 公示催告之程序,附此敘明。 四、爰裁定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裁定,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2  日          家事法庭 司法事務官 翟天翔 附註:本院於本裁定送達聲請人之日起20日內,依法將裁定公告    於司法院網站,聲請人可自行至司法院網站查詢。

2024-10-22

TPDV-113-司繼-1590-2024102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