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停止審判

共找到 222 筆結果(第 11-20 筆)

他調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調查停止審判原因是否消滅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06年度他調字第1號 被 告 廖志榮(已歿) 指定辯護人 張紋綺公設辯護人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03年度偵緝字第531 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院於民國103年12月4日所為停止審判裁定,應予撤銷。   理 由 一、按停止審判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繼續審判,刑事訴訟法第 298條定有明文。 二、查被告廖志榮涉犯詐欺罪,經檢察官提起公訴後,由本院以 103年度易字第925號案件審理中;惟被告於民國103年10月8 日在法務部○○○○○○○○羈押中因腦內出血,經該所戒送至醫療 財團法人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亞東紀念醫院急診,並轉往 財團法人基督長老教會馬偕紀念醫院淡水分院(下稱馬偕醫 院)手術治療後,呈意識喪失,昏迷指數約8分,依馬偕醫 院臨床診治經驗判斷,被告短期內恢復意識機會不大,建議 至少治療半年以上等情,復經本院於103年12月4日,依據刑 事訴訟法第294條第2項之規定,裁定停止審理,並依規定報 結該案,改分106年度他調字第1號案件調查中。嗣被告於11 4年2月1日死亡,有戶役政資訊網站查詢-個人基本資料查詢 結果等件附卷可稽,是原停止審判之原因業已消滅,自應繼 續審判。 三、依據刑事訴訟法第220條、第29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許凱傑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陳福華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27

TPDM-106-他調-1-20250327-1

金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違反證券交易法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07年度重訴字第 23號 108年度金訴字第135號 公 訴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曾麗珍 選任辯護人 吳秀菊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偽造有價證券等案件、違反證券交易法等案件(本 院107年度重訴字第23號、108年度金訴字第135號),經檢察官 提起公訴(106 年度偵字第2600號、106 年度偵字第8543號、10 6 年度偵字第16524號、106 年度偵字第23692 號、106 年度偵 字第27436 號、106年度偵字第27440 號、107 年度偵字第6989 號、107 年度偵字第8287號;106年度偵字第30222號、107年度 偵字第2498號、107年度偵字第18539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被告曾麗珍停止審判。   理 由 一、按被告因精神或其他心智障礙,致不解訴訟行為意義或欠缺 依其理解而為訴訟行為之能力者,應於其回復以前停止審判 ,民國112年12月15日修正公布,同年月17日施行之刑事訴 訟法第294條第1項定有明文。立法理由略以:原條文第1項 停止審判之事由,僅限於心神喪失,而未及於其餘精神或其 他心智障礙之情形,對被告程序保障及訴訟照料難謂周妥, 並考量被告對訴訟行為所生基本利害得失之理解或辨別能力 ,以及依其理解或辨別而為訴訟行為之控制或防禦能力,例 如為自己辯護、與其辯護人商議訴訟策略或為相關溝通討論 之能力等,乃確保公正審判程序及被告訴訟權益所必要,爰 參考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2條著眼於實質平等之合理調整 、第13條平等及有效獲得司法保護之意旨,將本項「心神喪 失」,修正為「因精神或其他心智障礙,致不解訴訟行為意 義或欠缺依其理解而為訴訟行為之能力」,俾資明確。又本 項規定旨在維護程序法上之相關權益及規範目的,所稱「訴 訟行為」,係指構成訴訟並產生訴訟法上效果之行為,包括 法官之訴訟行為、當事人之訴訟行為及其他訴訟關係人之訴 訟行為。 二、經查,被告曾麗珍因偽造有價證券等案件、違反證券交易法 等案件,經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提起公訴,現由本院 107年度重訴字第23號、108年度金訴字第135號審理中,惟 被告因「腦中風,重度血管性失智症」,臨床上無回復之可 能性,目前需他人協助完全照護下,始得能勉強維持合宜的 生命品質,家庭與社會處理等適應行為完全不能,在經濟、 社區活動、社會活動等方面,辨識、判斷、預期自己之行為 與效果亦完全不能等情,經本院家事庭以113年度監宣字第5 7號民事裁定被告曾麗珍受監護宣告確定,業經本院調取該 案卷宗確認無誤。綜上,足認被告有因精神及心智障礙,致 不解訴訟行為意義或欠缺依其理解而為訴訟行為能力之情形 ,已無法有效、實質進行訴訟,合於首揭停止審判之事由, 揆諸上開規定,本件應於被告回復以前停止審判。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9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陳炫谷                                       法 官 林莆晉                                        法 官 林欣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鍾巧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2025-03-27

TYDM-108-金訴-135-20250327-1

憲裁
憲法法庭

聲請人因審理最高法院 111 年度台上字第 206 號偽證罪案件,聲請法 規範憲法審查。

憲法法庭裁定 114 年憲裁字第 5 號 聲 請 人 最高法院刑事第五庭 上列聲請人因審理最高法院 111 年度台上字第 206 號偽證罪 案件,聲請法規範憲法審查,本庭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不受理。 理 由 一、本件聲請人因審理最高法院 111 年度台上字第 206 號偽證 罪案件,認刑法第 168 條關於證人、鑑定人、通譯,於檢 察官偵查時,供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偽陳述部分(下稱系 爭規定一),及刑事訴訟法第 186 條第 1 項關於證人應命 具結之規定(下稱系爭規定二),未排除於偵查中檢察官訊 問證人之適用,牴觸憲法,經裁定停止審判程序,聲請法規 範憲法審查。 二、聲請人主張要旨 (一)系爭規定一,侵害被告訴訟防禦權 1.系爭規定一之構成要件,包括「檢察官偵查時」,德國 、美國或日本,證人在檢察官偵查時所為證述,均不會 成立偽證罪,刑事訴訟不論採當事人進行主義或職權進 行主義,均有武器平等原則的適用。 2.偽證罪成立的前提,必須證人於供前或供後「具結」, 具結係擔保證言真實性的形式要件,依系爭規定二前段 之規定,凡列為證人者,強制均須具結。 3.刑事訴訟法第 196 條規定之立法理由揭示:證人唯有 在法官已合法訊問之前提下,始得不再行傳喚,以與傳 聞法則之理論相符。為保障被告憲法上對質詰問權,偵 查中訊問證人,如未賦予被告對質詰問權之保障,審判 中必須補正此程序之欠缺。於檢察官偵查中必須具結證 述之證人,其證言如涉及被告犯罪事實是否成立,原則 上於審判中仍必須到庭具結證述,行交互詰問程序,並 使被告有與之對質詰問之機會。此時,證人會有兩次具 結後所為之證述,偵查及審判中所為之證述如有前後不 一,甚至矛盾,即面臨偽證罪之處罰,是否合理? 4.檢察官於偵查中,除以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證人之方法, 直接由犯罪嫌疑人或關係人取得供述證據外,亦可依刑 事訴訟法第 97 條第 1 項、第 184 條第 2 項規定, 透過犯罪嫌疑人、證人、鑑定人等供述對質,有助釐清 案情並確認偵查方向;「對質」相較審判程序的交互詰 問,亦同屬偵查階段取得供述證據的一環。另外,偵查 實務常態,幾乎難得一見檢察官依刑事訴訟法第 248 條第 1 項規定,進行被告與證人對質的程序,且該規 定所指「詰問」,實質上應認仍屬「對質詰問」性質, 非類如法庭審理程序的交互詰問。反對詰問始為程序上 最有效的發現真實的利器,但偵查程序的人證調查,容 許檢察官命證人具結,卻不必,也不可能進行交互詰問 或有效對質,證人只因為必須具結,因而透過系爭規定 一,產生偽證刑責的壓力。 5.證人因畏懼其證述前後不一,會遭到偽證罪的追訴,因 此可想而知會選擇與偵查中證言一致的立場,以免於偽 證罪的追訴,而反於真實的供述內容。在偽證罪處罰偵 查中具結證言的前提下,被告美其名於審判中有反對詰 問的利器,實質上卻不敵偵查中早因具結而定錨的結論 。 6.檢察官偵查不公開,其所為供述保全,非如法官於公開 法庭所為來得可信。國家以刑罰效果確保檢察官偵查中 取得證言的證據能力,甚至證明力,但辯護人偵查中卻 連自行詢問證人的依據都沒有,不僅明顯與當事人進行 主義精神牴觸,更是對被告防禦權的實質侵害,有違憲 法第 7 條平等原則。 7.倘使證人於偵查中為虛偽證言,導致被告經起訴,其於 審判中願據實以告,修正於偵查中有礙司法公正之虞的 證述,其對於偽證罪所保障妨害司法公正的法益,已無 侵害,甚且尚屬有功,反而須就其於偵查中具結所為虛 偽證述行為受罰,可知本條處罰於檢察官偵查時的具結 陳述,有違憲法第 23 條之比例原則。 8.系爭規定一從中華民國 24 年刑法公布施行至今從未修 正。參諸我國刑事訴訟法已改採當事人進行主義原則為 主,以及憲法第 8 條法官保留原則,檢察官不應享有 強制處分權的現代思潮,實有改弦易張之必要等語。 (二)系爭規定二,違反正當法律程序 1.在嚴格證明法則下,要求證人必須具結的程序,並非規 範檢察官的偵查程序,毋寧是對法官在審判程序中的要 求,屬於檢察官起訴後,對於認定犯罪事實有無的法定 確認程序。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制就檢察官偵查階段, 對犯罪嫌疑人以外之人的供述證據保全,係全然比照法 官訊問證人之職權,並因證人具結規定之共用,導致法 官與檢察官所製作證人供述筆錄之證據評價幾近相同。 足見檢察官偵查中所為訊問,已因具結而取得證據能力 的確保。是否合理?有無侵害被告之訴訟防禦權,是否 有違當事人進行主義的制度設計精神?是否侵害被告憲 法上的對質詰問權,而有違憲法第 8 條的正當法律程 序及第 16 條的訴訟權保障? 2.檢察官於偵查階段就證人供述證據之保全,因未採行「 對審制度」,僅檢察官單方面要求證人具結,卻不可能 踐行交互詰問。而是否令被告對質,也是可有可無,此 種僅有具結,卻無其他法定調查程序的實施,更足證檢 察官得要求證人具結的不當。此時檢察官實不應擁有與 法官一樣的程序要求權力。 3.檢察官得命證人具結,會混淆偵審區別,誤導審、檢訴 訟定位的不同;實施偵查當事人一方之檢察官,卻可適 用屬於獨立超然中立客觀第三方的法院權責,如此規範 體例明顯不妥,有偏重檢察官,更輕忽對造的辯護人權 利之虞。 4.犯罪偵查階段關於供述證據的取得,屬強制處分的本質 ,此等強制處分權力,交由檢察官自行發動行使,亦不 符歷來大法官解釋所強調正當法律程序及法官保留原則 的要求。 5.偵查機關藉由犯罪嫌疑人以外之人取得供述證據的行為 ,原則上並非出於追究供述者刑事責任的立場。且目擊 者、被害人等證人供述的證據資料,多係協助偵查機關 追訴犯罪,實不宜授權檢察官得實施強制要求到場,避 免相關「友性證人」心不甘、情不願積極配合,反有所 保留,有害真實。 6.系爭規定二關於證人應命具結之規定,於檢察官偵查中 及法官審判中無分軒輊一體適用,已與當事人進行主義 之設計有悖,更有違正當法律程序、法官保留原則,進 而侵害被告訴訟防禦權。 7.立法設計上,不應強制命證人具結。或許,賦予檢察官 有所裁量權,且證人得「拒絕具結」;如欲使證人具結 ,仍應在法官面前為之。我國已有「強制處分專庭」設 計,其「偵查法官」的設置,自能因應需求。 8.檢察官於偵查中之證人,不適用具結規定後,由於審判 程序仍有傳訊證人強制須具結,亦不致影響不起訴處分 之正確性,因而不影響證言真實性,甚或司法公正及正 確性等語。 三、按各法院就其審理之案件,對裁判上應適用之法律位階法規 範,依其合理確信,認有牴觸憲法,且於該案件之裁判結果 有直接影響者,得聲請憲法法庭為宣告違憲之判決;其聲請 應以聲請書記載應受審查法律位階法規範違憲之情形及所涉 憲法條文或憲法上權利、聲請判決之理由、該法律位階法規 範在裁判上適用之必要性及客觀上形成確信其違憲之法律見 解等,憲法訴訟法(下稱憲訴法)第 55 條、第 56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定有明文。所謂「裁判上應適用之法律位階法 規範」,係指法院就其審理之原因案件,作成終局裁判所必 須適用之法律。所謂「依其合理確信,認有牴觸憲法」,聲 請法院應於聲請書詳敘其就應受審查法律位階法規範之闡釋 ,以及對據以審查之憲法規範意涵之說明,並基於以上見解 ,提出其確信應受審查法律位階法規範違反該憲法規範之論 證,且其論證客觀上無明顯錯誤者,始足當之(司法院釋字 第 371 號、第 572 號及第 590 號解釋意旨參照)。聲請 法院就其聲請審查之法律規範,僅存有違憲與否之疑義,客 觀上仍有作成合憲解釋之可能;或其關於聲請審查之法律規 範牴觸憲法之主張,欠缺必要之法理論證;或所提出之法理 論證,客觀上存有明顯謬誤者,均難謂聲請法院已提出客觀 上形成確信法律為違憲之具體理由,其聲請即與憲訴法第 55 條所定要件不合。又,法院聲請法規範憲法審查,其聲 請不合法或顯無理由者,憲法法庭應裁定不受理,憲訴法第 32 條第 1 項亦定有明文。 四、系爭規定一部分 (一)按法官就其裁判上應適用之法律位階法規範,須有認牴觸 憲法之合理確信,始得聲請法規範憲法審查,是聲請書應 載明其聲請審查之法律規定違憲之情形,及所違反之憲法 條文或憲法上權利,並應詳敘其就聲請審查之法律規定之 闡釋,及對據以審查之憲法規範意涵之說明,進而提出確 信應受審查法律規定違反該憲法規範之法理論證,已如前 述。就系爭規定一所涉憲法上權利而言,綜觀聲請書所陳 內容,聲請人主要係主張系爭規定一侵害「被告訴訟防禦 權」,間或提及憲法第 7 條平等原則、比例原則、法官 保留原則、正當法律程序等。惟查,聲請人雖以相當之篇 幅,陳述其主張系爭規定一侵害被告訴訟防禦權之理由, 然聲請人於此所稱被告,係指證人為虛偽陳述所涉刑事案 件之被告(或稱犯罪嫌疑人),並非系爭規定一所處罰之 證人;換言之,聲請人主張系爭規定一違憲所據之憲法上 權利,乃第三人(即證述所涉案件之被告)之「訴訟防禦 權」,而非系爭規定一所處罰之證人之「訴訟防禦權」。 系爭規定一作為刑罰實體性規定,縱使其對相關證述所涉 案件被告之刑事訴訟程序產生某種實質影響,該等被告於 此是否即享有憲法位階之「訴訟防禦權」,已非無商榷餘 地,遑論「被告訴訟防禦權」究如何得為聲請人確信系爭 規定一違憲之憲法論據,未見聲請人為相關說明,僅一再 浮泛主張檢察官偵查中訊問證人,可能影響被告對質詰問 權等。另聲請人雖亦提及憲法第 7 條平等原則、比例原 則、法官保留原則、正當法律程序等,但均未見提出系爭 規定一究如何涉及並牴觸該等憲法規範之說明。就此而言 ,本件此部分之聲請,已不符法官聲請法規範憲法審查, 應載明應受審查法律位階法規範所涉憲法條文或憲法上權 利,並就其憲法規範意涵詳予說明,進而提出確信應受審 查法律位階法規範違反該憲法規範之法理論證之要求。 (二)又聲請人主張系爭規定一違憲之主要理由,無非認系爭規 定一成立之前提,須證人於供前或供後具結,而於檢察官 偵查中須具結陳述之證人,其證言如涉及被告犯罪事實是 否成立,原則上於審判中仍須到庭具結陳述,證人會有兩 次具結後所為證述,如有前後不一或矛盾者,即須面臨偽 證罪之處罰;且偵查程序之人證調查,容許檢察官命證人 具結,卻不必也不可能行交互詰問或有效對質,證人只因 系爭規定一之規定產生偽證刑責之壓力,造成被告反對詰 問或對質詰問權形同虛設等語。核其所陳,實僅就系爭規 定一關於證人於供前或供後具結之要件規定,於實務運作 所可能產生之影響(例如證人可能須為 2 次具結、可能 面臨偽證罪之處罰、被告於偵查階段無法對證人為具實效 之反對詰問等),及偵查階段得命證人具結之制度設計之 合理性等,抒發一己之見,且其陳述內容,主要著眼於檢 察官於刑事偵查程序之證人證述程序之進行方式等;就系 爭規定一作為犯罪處罰規定,究如何對系爭規定一之規範 對象之何等憲法上權利,造成如何之違憲侵害,欠缺必要 之法學理據與論證。整體而言,聲請人實難謂已就系爭規 定一提出客觀上形成確信其為違憲之具體理由。 (三)聲請人另提及「德國、美國或日本,證人在檢察官偵查時 所為證述,均不會成立偽證罪」等語,惟即便其所述為真 ,外國法制規定,本非系爭規定一違憲與否之理據。況刑 事實體法與程序法制錯綜複雜,各國法制設計均有不同, 難以割裂而為局部條文之形式性比較,進而主張我國法制 設計方式違憲。 (四)綜上,本件關於系爭規定一之聲請,核與憲訴法第 55 條 所定要件不合。 五、系爭規定二部分 (一)就系爭規定二所涉憲法上權利而言,綜觀聲請書所陳內容 ,聲請人雖主張系爭規定二違反「正當法律程序」,間或 提及法官保留原則、被告訴訟防禦權等,惟系爭規定二究 如何涉及並牴觸上開憲法規範或權利,實未見聲請人為必 要之說明。就此而言,本件此部分之聲請,亦不符法官聲 請法規範憲法審查,應載明應受審查法律位階法規範所涉 憲法條文或憲法上權利,並就其憲法規範意涵詳予說明, 進而提出確信應受審查法律位階法規範違反該憲法規範之 法理論證之要求。 (二)又聲請人主張系爭規定二違憲之主要理由,無非認系爭規 定二關於證人應命具結之規定,有強制處分之性質,屬法 官保留範圍,應僅法院審判程序始得適用,檢察官不應享 有命證人具結之權力,系爭規定二未排除檢察官偵查程序 之適用,即違反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等。惟何以證人應具 結之要求,屬強制處分,應僅得由法官為之,未見聲請人 提出必要之法理論據以支持其說;其所陳內容,率皆屬聲 請人就相關刑事訴訟制度設計之合理性與妥適性,所提出 之一己主觀見解與刑事政策主張,非屬聲請人用以表明其 確信系爭規定二違憲之具體理由。整體而言,聲請人就系 爭規定二規範範圍及於檢察官偵查程序之規定,實難謂已 提出客觀上形成確信其違憲之法學理據與論證。 (三)綜上,本件關於系爭規定二之聲請,核與憲訴法第 55 條 所定要件不合。 六、據上論結,爰依憲訴法第 32 條第 1 項規定,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憲法法庭 審判長大法官 謝銘洋 大法官 呂太郎 楊惠欽 蔡宗珍 蔡彩貞 朱富美 陳忠五 尤伯祥 大法官就主文所採立場如下表所示: ┌──────────────┬──────────────┐ │同意大法官 │不同意大法官 │ ├──────────────┼──────────────┤ │呂大法官太郎、楊大法官惠欽、│謝大法官銘洋、陳大法官忠五、│ │蔡大法官宗珍、蔡大法官彩貞、│尤大法官伯祥 │ │朱大法官富美 │ │ └──────────────┴──────────────┘ 【意見書】 協 同 意 見 書:蔡大法官彩貞提出。 朱大法官富美提出。 不 同 意 見 書:尤大法官伯祥提出,謝大法官銘洋加入、 陳大法官忠五加入「一」部分。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朱倩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2025-03-26

JCCC-114-憲裁-5-20250326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聲請停止審判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94號                          第95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黃世 選任辯護人 施清火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黃世因偽造文書案件(本院112年度訴字第461 號)、偽造有價證券案件(本院112年度訴字第583號),聲請停止 審判,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詳如附件。 二、按犯罪是否成立以他罪為斷,而他罪已經起訴者,得於判決 確定前,停止本罪之審判,刑事訴訟法第295條固有明定。 惟刑事案件裁判,不受其他刑事案件拘束。故他罪裁判,僅 足供本罪參考,法院仍應直接審理,發現真實;意即刑事訴 訟法第295條規定「犯罪是否成立以他罪為斷,而他罪已經 起訴者,得於其判決確定前停止本罪之審判」應否停止審判 ,屬於法院依職權裁量事項(最高法院76年度台上字第5433 號判決參照)。是應否停止審判,乃法院依職權裁量之事項 ,當事人並無聲請權,其聲請僅促請法院為職權之發動而已 。 三、聲請人即被告黃世聲請停止本院112年度訴字第461、583號 案件之審判,除程序上未享有此一權限外,又聲請人雖經臺 灣南投地方法院112年度聲自第2號裁定准予對證人楊有家偽 造文書案件提起自訴,惟法官承審案件,認事用法應本於法 律之確認,該案之訴訟結果有利或不利於當事人一造,皆不 能率認該案確定與否構成聲請人所涉犯之本案偽造文書及偽 造有價證券案件之先決問題,故不合於刑事訴訟法第295條 所定要件,本院亦不得據此而停止審判,併予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許佩如                               法 官 劉彥君                               法 官 吳孟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蔡忠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不得抗告。 附件:刑事停止審判聲請狀影本1份。

2025-03-25

ULDM-114-聲-95-20250325-1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聲請停止審判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94號                          第95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黃世 選任辯護人 施清火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黃世因偽造文書案件(本院112年度訴字第461 號)、偽造有價證券案件(本院112年度訴字第583號),聲請停止 審判,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詳如附件。 二、按犯罪是否成立以他罪為斷,而他罪已經起訴者,得於判決 確定前,停止本罪之審判,刑事訴訟法第295條固有明定。 惟刑事案件裁判,不受其他刑事案件拘束。故他罪裁判,僅 足供本罪參考,法院仍應直接審理,發現真實;意即刑事訴 訟法第295條規定「犯罪是否成立以他罪為斷,而他罪已經 起訴者,得於其判決確定前停止本罪之審判」應否停止審判 ,屬於法院依職權裁量事項(最高法院76年度台上字第5433 號判決參照)。是應否停止審判,乃法院依職權裁量之事項 ,當事人並無聲請權,其聲請僅促請法院為職權之發動而已 。 三、聲請人即被告黃世聲請停止本院112年度訴字第461、583號 案件之審判,除程序上未享有此一權限外,又聲請人雖經臺 灣南投地方法院112年度聲自第2號裁定准予對證人楊有家偽 造文書案件提起自訴,惟法官承審案件,認事用法應本於法 律之確認,該案之訴訟結果有利或不利於當事人一造,皆不 能率認該案確定與否構成聲請人所涉犯之本案偽造文書及偽 造有價證券案件之先決問題,故不合於刑事訴訟法第295條 所定要件,本院亦不得據此而停止審判,併予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許佩如                               法 官 劉彥君                               法 官 吳孟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蔡忠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不得抗告。 附件:刑事停止審判聲請狀影本1份。

2025-03-25

ULDM-114-聲-94-20250325-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銀行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910號 上 訴 人 張維智 選任辯護人 林彥廷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銀行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 民國114年1月8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緝字第1號,起訴 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01年度偵緝字第1220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以上訴人張維智經第一審判決論處其犯民國107年1 月31修正公布前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前段之非法經營收受存 款業務罪刑後,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刑之部分提起上訴,經 原審審理結果,撤銷第一審判決所處之刑,改判量處如其主 文第2項所示之刑,已詳敘審酌所憑之依據及判斷之理由。 三、刑事妥速審判法(下稱速審法)第7條規定:自第一審繫屬 日起已逾8年未能判決確定之案件,除依法應諭知無罪判決 者外,法院依職權或被告之聲請,審酌下列事項,認侵害被 告受迅速審判之權利,且情節重大,有予適當救濟之必要者 ,應減輕其刑:一、訴訟程序之延滯,是否係因被告之事由 。二、案件在法律及事實上之複雜程度與訴訟程序延滯之衡 平關係。三、其他與迅速審判有關之事項。係以案件自第一 審繫屬日起已逾8年未能判決確定為其要件之一,惟非一旦 逾8年未判決確定,即當然認被告受迅速審判之權利受侵害 且情節重大,法院仍應綜合審酌上開各款情形,如認被告受 迅速審判之權利確已受侵害且情節確屬重大,有予適當救濟 之必要時,始減輕其刑。速審法第7條第1款所稱「訴訟程序 之延滯,是否係因被告之事由」,係指如訴訟程序因被告逃 亡而遭通緝、因病而停止審判、另案長期在國外羈押或服刑 、意圖阻撓訴訟程序之順利進行,一再無理由之聲請迴避等 ,屬被告個人事由所造成案件之延滯而言。 四、原判決對於本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於101年9月27日繫屬於 第一審法院,迄原審於114年1月8日宣判時,雖已逾8年,惟 經審酌後認仍無速審法第7條減刑規定之適用,已說明:上 訴人不服本件第一審判決,於103年11月26日提起上訴後, 於原審審理期間之104年4月23日即出境未歸,經原審法院於 105年1月15日發布通緝,迄於113年10月18日始緝獲到案, 其逃亡期間已逾8年,佔本件繫屬至今大多數時間,足見本 件訴訟程序之延滯,係可歸責於上訴人所致,自無適用前揭 規定減刑之餘地等旨。上訴意旨雖以:上訴人係於本件繫屬 於第一審法院2年7月之後,因生活收入需要始出境賺錢,並 遭大陸方面司法機關逮捕入監服刑,導致無法返臺,其一出 監後立即返臺到案,足見本件訴訟程序之延滯並非全然可歸 責於上訴人。上訴人年事已高,於國外服刑後仍願返臺接受 法律制裁,足見對於先前作為已澈底悔悟,客觀上已無藉由 長時間之自由刑予以矯正之必要,原判決未對其減刑,已屬 違背法令等語。惟卷查:上訴人經通緝後,雖於111年5月19 日入境,惟並未歸案,嗣於113年10月18日始經警方緝獲到 案,有卷附通緝紀錄表、入出境資訊連結作業查詢資料、通 緝案件移送書可憑。參以上訴人於原審陳稱:其出境後至大 陸處理基金案件,在大陸坐了4年牢,大約在108年5月19日 釋放,嗣即前往泰國,並於新冠疫情嚴峻時回臺灣,那時覺 得沒有到要到案的時間,心理沒準備好配合司法機關調查而 未歸案等語。足認上訴人縱於大陸地區遭受關押,惟其人身 自由受拘束結束後,仍前往他國持續逃亡而未到案接受審判 ,本件訴訟程序之延滯,主要係因上訴人個人事由所造成。 原判決未予減刑,尚無不合。上訴意旨顯非依據卷內資料而 為指摘,並非上訴第三審之適法理由。 五、依上所述,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庚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2025-03-24

TPSM-114-台上-910-20250324-1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停止審判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75號 聲請人 即 自 訴 人 林佳諠 代 理 人 黃和協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自訴人提起自訴,聲請停止審判,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本件自訴人已對被告張瑜庭、柯羽芳提起民 事訴訟,爰依刑事訴訟法第333條前段規定,聲請停止審判 等語。 二、自訴人所提起之本院114年度自字第2號案件,業經本院於民 國114年3月21日為不受理判決,已無自訴案件得以停止審判 ,故本聲請停止審判案件因已失所附麗,自無理由,應予駁 回。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王素珍                    法 官 陳怡潔                    法 官 陳彥志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邱筱菱

2025-03-24

CHDM-114-聲-275-20250324-1

單聲沒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宣告沒收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單聲沒字第14號 聲 請 人 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朱家震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3年度毒偵字 第645號),聲請單獨宣告沒收(114年度聲沒字第41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扣案如附表所示之物沒收銷燬之。 扣案之注射針筒1支沒收。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按違禁物不問屬於何人所有,均沒收之,且 得單獨宣告沒收,刑法第38條第1項及同法第40條第2項分別 定有明文。又查獲之第一級、第二級毒品及專供製造或施用 第一級、第二級毒品之器具,不問屬於犯人與否,均沒收銷 燬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文。經查 ,被告朱家震先前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臺灣基隆 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年度毒偵字第645號為不起訴處分確 定後,扣案之白色粉末1包,經鑑定含有海洛因成分,屬第 一級毒品,扣案之注射針筒1支亦為被告施用毒品所用之物 ,爰依刑法第40條第2項、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 項、刑法第38條第2項等規定,聲請單獨宣告沒收銷燬扣案 之海洛因1包及注射針筒1支等語。 二、按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屬於犯罪行 為人者,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刑法第38 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第38條第2項、第3項之物、第38條之1 第1項、第2項之犯罪所得,因事實上或法律上原因未能追訴 犯罪行為人之犯罪或判決有罪者,得單獨宣告沒收,同法第 40條第3項亦定有明文。參酌刑法第40條修正之立法理由略 以「…惟因沒收已修正為具獨立性之法律效果,故其宣告, 不必然附隨於裁判為之,且犯罪行為人因死亡、曾經判決確 定、刑法第19條等事由受不起訴處分或不受理、免訴、無罪 判決者;或因刑法第19條、疾病不能到庭而停止審判者及免 刑判決者,均可單獨宣告沒收之」等語,是倘若案件事經檢 察官為不起訴處分或予以行政簽結,而屬因法律上或事實上 原因未能判決有罪之情形,對於個案中屬於刑法第38條第2 項之物,仍得單獨宣告沒收。另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刑 法第40條第2項定有明定,而海洛因係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 條第2項第1款所稱之第一級毒品,自禁止非法持有、施用, 若非法持有、施用,即屬違禁物無訛,是經查獲之第一級毒 品海洛因,應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l項前段規定沒 收銷燬,且得依刑法第40條第2項規定單獨宣告之。 三、經查:  ㈠被告朱家震涉嫌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因其業於113年 8月12日死亡,故由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年度毒 偵字第645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有上開不起訴處分書及臺 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供查考;上開案件中扣案如附 表所示之物及注射針筒1支等物,均係員警於本案所查扣等 情,除經被告供述在卷之外,亦有證人即查獲當場之在場人 呂俊明之證述,及基隆市警察局第一分局搜索扣押筆錄暨扣 押物品目錄表、自願受採尿同意書、基隆市警察局第一分局 偵辦毒品案件尿液檢體對照表、查扣現場採證照片及扣案物 照片、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股分有限公司濫用藥物檢驗報 告、同公司毒品證物檢驗報告、戶役政資訊網站查詢-個人 戶籍資料(略以:113年8月12日死亡)等證據方法在卷可稽 。  ㈡扣案如附表所示之物經鑑驗結果,確均檢出海洛因成分乙節 ,復有附表所示之鑑定資料存卷可佐,是該等物品均內含第 一級毒品海洛因,屬違禁物無誤;併同沾染毒品後難以完全 析離之包裝袋,整體應視為查獲之毒品,核屬違禁物無疑, 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應予沒收銷 燬。  ㈢至扣案之注射針筒1支亦經被告生前供述為施用毒品所用之物 ,因被告有前述事實上、法律上之原因不能起訴,亦未能判 決有罪之情形,則聲請人聲請本院將扣案之注射針筒1支單 獨宣告沒收,亦應認有理由。  ㈣從而,聲請人上開聲請,於法有據,均應予准許。又經鑑驗 耗盡之毒品,既已滅失,自無庸宣告沒收銷燬,附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36第2項,刑法第11條、第38條第2 項、第40條第2項、第3項,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 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李謀榮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陳維仁 附表: 扣案毒品 重量 鑑定結果 鑑定書 出處 白色粉末壹包 毛重0.92公克、淨重0.609公克、使用量0.001公克、剩餘量0.608公克 第一級毒品海洛因 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毒品證物檢驗報告 偵卷第237頁

2025-03-24

KLDM-114-單聲沒-14-20250324-1

單聲沒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宣告沒收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單聲沒字第25號 聲 請 人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江建原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聲請單獨宣告沒 收(113年度毒偵字第1216號、114年度聲沒字第43號),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附表編號1至4之物均沒收銷燬,附表編號5至7之物均沒收。 其餘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詳如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書(如附件) 。 二、按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屬於犯罪行 為人者,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刑法第38 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第38條第2項、第3項之物、第38條之1 第1項、第2項之犯罪所得,因事實上或法律上原因未能追訴 犯罪行為人之犯罪或判決有罪者,得單獨宣告沒收,同法第 40條第3項亦定有明文。參酌刑法第40條修正之立法理由略 以「…惟因沒收已修正為具獨立性之法律效果,故其宣告, 不必然附隨於裁判為之,且犯罪行為人因死亡、曾經判決確 定、刑法第十九條等事由受不起訴處分或不受理、免訴、無 罪判決者;或因刑法第十九條、疾病不能到庭而停止審判者 及免刑判決者,均可單獨宣告沒收之」等語,是倘若案件事 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或予以行政簽結,而屬因法律上或事 實上原因未能判決有罪之情形,對於個案中屬於刑法第38條 第2項之物,仍得單獨宣告沒收。另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 ,刑法第40條第2項定有明定,而甲基安非他命、大麻均係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2項第2款所稱之第二級毒品,自 禁止非法持有、施用,若非法持有、施用,即屬違禁物無訛 ,是經查獲之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大麻,應依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l項前段規定沒收銷燬,且得依刑法第4 0條第2項規定單獨宣告之。  三、經查:被告前遭查獲施用第一級毒品、第二及毒品案件,經 送觀察、勒戒後,因認其無繼續施用之傾向,於民國113年1 0月18日釋放出所,並由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年 度毒偵緝字第191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故其經警於113年7 月1日查獲施用第二級毒品案件乃受上開觀察、勒戒效力所 及,故經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予以行政簽結,此情亦 經本院核閱卷證確認無訛。而被告經警於113年6月27日持本 院核發之搜索票搜索查扣附表所示之物,其中附表編號1至4 之物經送鑑定分別檢出含有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N,N- 二甲基安非他命、大麻等成分,並有本院113年度聲搜字第6 07號搜索票、嘉義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搜索扣押筆錄暨扣 押物品目錄表、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113年7月18日草療鑑 字第1130700199號鑑驗書在卷可參。而被告於警詢中供稱: 扣案之甲基安非他命、大麻是113年6月25日購買取得,扣案 吸食器是伊本人吸食毒品所用,扣案捲菸器是伊將大麻混入 香菸吸食所用之物,扣案小台磅秤是伊秤量買回來毒品的重 量以免吸食過量、大台磅秤是秤麵粉,筆記本是以前工作所 用,夾鏈袋是伊用來裝糖尿病藥品所用等語(見警卷第3至5 頁),堪認附表編號1至4之物乃被告遭查獲施用第二級毒品 後所剩餘之物或其持有之第二級毒品,另附表編號5至7之物 則為被告施用第二級毒品或預備供其施用所用之物,至於其 餘物品則非與其所涉施用第二級毒品犯行有關聯性。則扣案 如附表編號1至4之物即屬遭查獲且不得非法持有、施用之違 禁物、第二級毒品,依前開說明,除取樣鑑驗用罄部分外, 所剩餘之毒品自得依法聲請法院單獨宣告沒收銷燬,至於直 接用以盛裝前開毒品之包裝袋,以現今所採行之鑑驗方式仍 會殘留微量毒品而無法將之完全析離,亦應將之與其內所盛 裝之違禁物視為整體,併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 前段規定併宣告沒收銷燬之。另被告遭警於113年7月1日查 獲施用第二級毒品犯行因受另案觀察、勒戒效力所及而予以 行政簽結,乃符合前述因事實上、法律上之原因未能判決有 罪之情形,則聲請人聲請本院將附表編號5至7之物單獨宣告 沒收,亦應認有理由。至於其餘扣案物品,依被告所述均難 認與其施用第二級毒品有何實質關聯性,聲請人也未提出足 認其餘物品與被告施用第二級毒品犯行有何關連性之事證, 故此部分之聲請難認有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第455條之36第2項,毒品危害防制 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11條、第38條第2項、第40條 第2項、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郭振杰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附 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黃士祐 附表: 編號 扣案物品名稱、數量 1. 含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N,N-二甲基安非他命成分淡黃色晶體1包(淨重0.8061公克,驗餘淨重0.7993公克)。 2. 含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成分晶體1包(淨重0.2973公克,驗餘淨重0.2422公克)。 3. 含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大麻成分菸草(淨重1.2150公克,驗餘淨重0.9620公克)。 4. 含第二級毒品大麻成分菸草(淨重0.5325公克,驗餘淨重0.2081公克)。 5. 吸食器3組。 6. 捲菸器1台。 7. 小台磅秤1台。 8. 大台磅秤1台。 9. 夾鏈袋1批。 10. 筆記本1本。

2025-03-18

CYDM-114-單聲沒-25-20250318-1

單聲沒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單獨宣告沒收扣押物(智慧財產案件)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單聲沒字第14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上列聲請人因商標法案件(113年度他字第7060號),聲請單獨 宣告沒收(114年度聲沒字第49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扣案如附表所示之物沒收。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北地檢署)11 3年度他字第7060號商標法一案,因查無實際行為人,前經 同署檢察官於民國113年7月27日簽結在案,惟扣案仿冒如附 表所示商標之護膚油1瓶,爰依法聲請單獨宣告沒收等語。 二、按違禁物或專科沒收之物得單獨宣告沒收,刑法第40條第2 項定有明文。次按侵害商標權、證明標章權或團體商標權之 物品或文書,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商標法第 98條亦有明定。而依商標法第98條105年11月30日修正之立 法理由:104年修正公布之刑法增訂沒收專章規定,且刑法 施行法第10條之3規定,上開刑法修正條文自105年7月1日施 行,施行日前制定之其他法律關於沒收、追徵、追繳、抵償 之規定,不再適用,惟商標侵權物品雖非屬刑法第38條第1 項之違禁物,然其性質不宜任令在外流通,若刪除現行條文 絕對義務沒收之特別規定,回歸適用刑法規定,為沒收時尚 須確認該等物品之權利歸屬及正當事由取得等事實,增加依 職權沒收之舉證與認定程序,並可能發還所有人而再度回流 市場,將有礙取締仿冒之成效,爰維持絕對義務沒收之規定 等語,可知商標侵權物品雖非違禁物,然其性質不宜任令在 外流通,屬於應採絕對義務沒收之「專科沒收之物」,故得 依刑法第40條第2項規定聲請法院單獨宣告沒收甚明。末按1 04年12月30日增修、10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40條增設第3 項規定:「第38條第2項、第3項之物、第38條之1第1項、第 2項之犯罪所得,因事實上或法律上原因未能追訴犯罪行為 人之犯罪或判決有罪者,得單獨宣告沒收」,其立法理由已 說明,因沒收已同時修正為具獨立性之法律效果,故其宣告 ,不必然附隨於裁判為之。且為排除事實上或法律上原因之 追訴障礙,對於因事實上或法律上原因未能追訴犯罪行為人 之犯罪或判決有罪者,例如犯罪行為人因死亡、曾經判決確 定、欠缺責任能力等事由受不起訴處分或不受理、免訴、無 罪判決者;或因罹患疾病不能到庭而停止審判者及受有罪判 決之免刑判決者,均可單獨宣告沒收之。亦即,得適用單獨 宣告沒收之程序者,不論是犯罪物或犯罪所得沒收,亦不分 是行為人或第三人之沒收,皆包括在內,抑且對違禁物或專 科沒收之物,亦可單獨宣告沒收。故在不能證明被告犯罪之 情形,檢察官聲請沒收者為違禁物或專科沒收之物時,自得 單獨宣告沒收。 三、經查,臺北地檢署113年度他字第7060號商標法一案,因查 無實際行為人,經同署檢察官於113年7月27日簽結在案乙情 ,有同署檢察官113年7月27日簽呈1份在卷可按(見臺北地 檢署113年度他字第7060號卷<下稱他卷>第71-72頁)。又該 案所扣得如附表所示之物,屬侵害商標權之物品,有經濟部 智慧財產局商標註冊簿列印資料5份、中英文鑑定報告各1份 、扣案物照片10張等附卷可稽(見他卷第29-35頁、第42-46 頁、第49-52頁,本院卷第9頁)。揆諸前揭說明,上開扣案 物核屬專科沒收之物。是聲請人聲請就該扣案物單獨宣告沒 收,經核並無不符,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第455條之36第2項,商標法第98條 ,刑法第11條、第40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四庭 法 官 謝昀芳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劉穗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附表: 編號 扣案物名稱 數量 商標權人 註冊/審定號 1 仿冒「BIO-OIL & drop device」、「百洛」、「BIO-OIL」、「PurCellin Oil」商標圖樣之護膚油 1瓶 英屬維爾京群島商日內瓦實驗室公司(GENEVA LABORATORIES LIMITED)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2025-03-18

TPDM-114-單聲沒-14-2025031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