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陳斐琪

共找到 238 筆結果(第 11-20 筆)

家親聲抗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返還代墊扶養費用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75號 抗 告 人 甲○○ 相 對 人 乙○○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間聲請返還代墊扶養費用事件,對於中華 民國112年3月29日本院112年度家親聲字第821號裁定提起抗告, 本院第二審合議庭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裁定第二項逾「相對人(即本件抗告人)應給付聲請人( 即本件相對人)新臺幣415,000元,並自民國113年3月9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部分暨該部 分程序費用之裁判均廢棄。 二、上開廢棄部分,相對人於原審之聲請駁回。 三、其餘抗告駁回。 四、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負擔十分之一,餘由相對人負擔;上 開廢棄部分之原審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 (一)原審裁定抗告人應給付扶養費新臺幣(以下同)415,000元 本息,抗告人將盡全力償還。惟因抗告人在長期失業及身體 狀況不佳的狀況下,無法一次性還清債務,更無力承擔額外 遲延利息,希望可以分期償還。 (二)抗告人為大陸籍人士,在臺灣就業及收入狀況不佳,抗告人 雖收入微薄,月入工資僅有3萬3000元至3萬5000元上下,扣 掉扶養費、每月房租、生活費、每年一次返回大陸探親費用 後,幾乎所剩無幾,甚至有時候還要仰仗老家親人接濟。但 長期以來仍然每個月支付給相對人8,000至10,000元的扶養 費,至今已一共支付相對人約500,000元扶養費,可證抗告 人從未故意不履行扶養義務。 (三)至民國111年春節後,抗告人因患急性淋巴炎,暫停工作調 養身體,抗告人當時有告知相對人暫時無法接送小孩,但是 會如期支付扶養費,不料卻遭到相對人謾罵與羞辱,此後更 是拒絕抗告人透過電話及視訊方式探視小女。111年8月,抗 告人自覺健康狀況好轉,並找到新的工作,曾數次聯絡相對 人將前往探視小孩並支付扶養費,但相對人均拒絕通話,若 回話就只有羞辱和謾罵,在此情形下,抗告人不知道如何支 付相對人費用。因長期以來抗告人都是以現金支付扶養費, 並由相對人提供收據。如採用匯款方式,難以保證抗告人得 以探視子女。 (四)為此,爰提起本件抗告,並聲明:一、原裁定廢棄。二、相 對人於原審之聲請駁回。三、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二、相對人則抗辯稱:   (一)抗告理由為斷章取義、移花接木。抗告人意欲逃脫法定義務 ,自107年8月起至113年2月,抗告人均未依法支付扶養費41 5,000元等情,事實明確,亦無爭議,故相對人以不當得利 法律關係請求抗告人返還其本息,依法有據。 (二)抗告人取簡訊內容,將支付扶養費與親子會面二事綁定處理 ,以會面作為拒絕支付扶養費理由,於法無據。抗告人所稱 相對人拒絕抗告人透過電話及視訊方式探視小女等語,所言 不實。 (三)否認抗告人所稱「…每月支付8,000至10,000元扶養費」、「 …一共支付大約500,000元扶養費」等語,故應由抗告人舉證 證明之。且抗告人經營網店多年,抗告人言「月薪33,000元 至35,000元上下…」等語,恐有不實。抗告人稱「長期無工 作能力」而「無力償還」,然事實是抗告人自107年8月開始 ,即拒絕支付扶養費。 (四)抗告人雖稱「…不知道如何支付給相對人費用」等語,然依 據相對人存款簿記錄,可見抗告人最後一次給付扶養費係於 110年7月26日,金額為10,000元,是為補交110年2至3月份 扶養費,可見抗告人所稱「不知如何支付扶養費」實屬謊言 。而其後抗告人改以現金支付相對人,是怕再遭相對人強制 執行凍結帳戶。故抗告人有隱敝財產,逃脫強制執行意為明 顯。 (五)抗告人之前對相對人所提的所謂償還計畫都沒成真,且抗告 人隱匿財產,亦導致相對人強制執行都無果,故沒有必要調 解。 (六)並聲明:如主文所示。 三、本院之判斷: (一)按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利 益;父母對於未成年之子女,有保護及教養之權利義務;對 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由父母共同 行使或負擔之;扶養之程度,應按受扶養權利者之需要,與 負扶養義務者之經濟能力及身分定之,民法第179條前段、 第1084條第2項、第1089條第1項前段、第1119條分別定有明 文。是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係本於父母子女之 身分關係而當然發生,由父母共同提供未成年子女生活及成 長所需,與實際有無行使親權或監護權,不發生必然之關係 ,故未與子女共同生活之父或母亦負有扶養子女之義務,且 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所提供之扶養義務係整體合一,倘父母 均未盡其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未成年子女自得就父 母之經濟能力、身分及子女之需要,分別請求父母就其應分 擔部分給付。準此,父母應依各自之資力,對未成年子女負 扶養義務,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用均應分擔,未成年子 女若由父母之一方單獨扶養者,自得依不當得利之規定,請 求他方償還代墊其應分擔之扶養費用(最高法院92台上字第 1699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相對人於原審主張:兩造原為夫妻,育有未成年子女曾卉欣 ,及兩造離婚後,前經本院於另案108年度家親聲抗字第125 號裁定命抗告人應自107年8月起,按月給付相對人關於未成 年子女扶養費8,000元,然抗告人至113年2月止,已累計415 ,000元扶養費未為給付等事實,為抗告人所不爭執,並有本 院本院108年度家親聲抗字第125號民事裁定暨確定證明書及 個人戶籍資料附於原審卷宗可稽,堪信為真。從而,相對人 以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抗告人應返還其代墊扶養費415, 000元,經原審裁命抗告人給付相對人415,000元,於法尚無 違誤。 (三)抗告人雖抗告稱:其為大陸籍人士,在臺就業不易、收入不 佳,扣掉扶養費,及其他生活支出後,所剩無幾等語,然抗 告人對於未成年子女每月應給付之扶養費,前經本院另案以 108年度家親聲抗字第125號裁定,酌定每月應給付未成年子 女之扶養費8,000元,該數額業據本院於該案中審酌兩造間 年齡、收入、工作能力等情,而酌定之。有關抗告人之收入 情形,業據本院另案裁定時詳為審酌,該事件既已經裁定確 定,有裁判確定證明書在卷可稽,兩造自應受其拘束。是抗 告人事後再以同一理由,拒絕按前開裁定按月支付8,000元 扶養費予相對人,於法自屬無據。且抗告人對於未成年子女 之扶養義務,乃屬生活保持義務,縱使抗告人收入有限,亦 應遵節開銷或另作開源,以使未成年子女之生活不致因此受 不利益之影響。基此,抗告人此部分之抗告,並無理由。 (四)抗告人雖另抗告稱:其患病,並提出診斷證明書為證,然觀 諸其所提出診斷證明書,其上記載其於112年10月17日、113 年3月8日門診,患有雙側唾液腺炎等語,縱可認為抗告人罹 患疾病屬實,惟抗告人縱有罹病,亦應得以透過就醫改善其 身體狀況,況依據上開診斷證明書,無法推出抗傲人因罹患 疾病而喪失工作能力等情,是抗告人以此為由拒絕按時支付 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自亦非法所許。至於抗告人另抗告稱 :遭相對人謾罵、羞辱,拒絕抗告人透過電話及視訊方式探 視未成年子女等情,則為相對人所否認,縱為屬實,抗告人 自應另以合法方式請求探視未成年子女以資救濟,然究未能 以探視未成年子女為條件,作為給付扶養費之對價。況且, 有關抗告人與未成年子女照顧同住方案,前業經本院另案以 107年度家親聲字第705號、780號民事裁定酌定兩造與未成 年子女之照顧同住時間及方式,該裁定業已裁判確定,抗告 人自得依法執行,實與本件代墊扶養費之返還並無關連。從 而,抗告人上開抗告,亦無理由。   (五)末按給付有確定期限者,債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 任。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 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 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 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遲延之債務,以支付 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 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 利率為百分之5;民法第229條第1、2項、第233第1項前段、 第203條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抗告人積欠相對人415,000元 ,相對人於原審先於112年4月7日以「民事不當得利起訴狀 」對抗告人訴請返還327,000元及自該起訴狀繕本送達抗告 人翌日起至清償日止之遲延利息,該書狀繕本嗣於112年8月 7日送達抗告人,有原審送達回證附卷可稽;然相對人嗣於1 13年3月8日則變更其聲明,以「訴之聲明變更追加狀」請求 抗告人應給付相對人扶養費415,000元及自該書狀繕本送達 抗告人翌日起算至清償日止之利息,該書狀則於113年3月8 日送達抗告人,亦有該書狀上抗告人之簽收簽名、日期為據 。基此,堪認定相對人原於112年8月7日送達抗告人之書狀 上所為之原聲明,業已於113年3月8日具狀予以變更,將本 金部分追加為415,000元,遲延利息起算日,則一併變更為 自113年3月8日翌日(即113年3月9日)起算。原審漏未審酌 上情,遽謂上開扶養費返還數額之遲延利息,應自112年8月 8日(即原起訴狀繕本送達抗告人之112年8月7日之翌日)起 算,而就此遲延利息之給付部分為不利於抗告人之裁定,恐 有未合。 (六)綜上所述,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其抗告理由雖均不可 採,惟原審就遲延利息之計算,既有上開違誤,抗告意旨就 此求予廢棄,即應予准許;其餘部分,原裁定核無違誤,抗 告意旨仍執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併求予廢棄改判,則無 理由,應予駁回。     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審酌後認與 本件裁定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項、第46條, 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 項、第449條第1項、第492條、 第95條、第79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陳佩怡                    法 官  陳泳菖                    法 官  陳斐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提起再抗告者,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僅得以「適用法規顯 有錯誤」為理由,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須按他造人數附具繕本 ),及繳納抗告費用新臺幣1500元,並需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格 之關係人為代理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陳如玲

2025-03-27

TCDV-113-家親聲抗-75-20250327-1

家繼簡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繼簡字第16號 原 告 甘美蓮 代 理 人 林雯琦律師 上列原告請求分割遺產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30日內,補正被告管宜姿之遺產 管理人或其他依法令應續行訴訟之人,或已聲請選任管宜姿遺產 管理人之證明,逾期如未補正,則駁回原告之訴。   理 由 一、按當事人死亡者,訴訟程序在有繼承人、遺產管理人或其他 依法令應續行訴訟之人承受其訴訟以前當然停止,民事訴訟 法第168條定有明文。於被告死亡後繼承人均拋棄繼承,亦 無親屬會議或親屬會議未依民法第1177條規定於1個月內選 定遺產管理人者,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得依民法第1178條第 2項規定聲請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此選任遺產管理人之程 序,非受訴法院所能依職權發動,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 項但書規定,審判長應定相當之期間先命原告補正,如原告 逾期未補正,亦無其他利害關係人、檢察官聲請選任遺產管 理人,則訴訟當然停止以待被告之繼承人、遺產管理人承受 訴訟之目的已不能達成,自無再停止訴訟以保障原告權益之 必要。法院應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3款規定,裁定 駁回其訴(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11年法律座談會民事 類提案第21號研討結果參照)。 二、經查:被告管宜姿於本件起訴後之民國113年9月25日死亡, 而其死亡後,其法定繼承人均已拋棄繼承,且無親屬會議依 民法第1177條規定將繼承開始及選定遺產管理人之事由向法 院陳明等情,有戶籍資家事事件公告查詢資料等件在卷可稽 。被告管宜姿之法定繼承人均拋棄繼承,致無繼承人可承受 訴訟,爰依前揭規定及說明,命原告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30 日內補正被告管宜姿之遺產管理人或其他依法令應續行訴訟 之人,或已聲請選任遺產管理人之證明,逾期如未補正,則 駁回原告之訴。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斐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 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書記官  陳如玲

2025-03-25

TCDV-114-家繼簡-16-20250325-1

家親聲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變更子女姓氏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親聲字第231號 聲 請 人 甲○○ 上列聲請人請求變更子女姓氏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繳納裁判費新臺幣1,000元,逾 期即駁回聲請。   理  由 一、按非訟事件法第26條規定:第13條、第14條、第15條及第17 條規定之費用,關係人未預納者,法院應限期命其預納;逾 期仍不預納者,應駁回其聲請或抗告,非訟事件法第26條規 定參照。上開規定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規定,於家事非訟事 件準用之。 二、本件聲請人於民國113年12月6日向本院提起請求變更子女姓 氏事件,依據114年1月1日修正生效前之非訟事件法第14條 規定,聲請人應繳納新臺幣1,000元之裁判費,然聲請人迄 未繳納,有本院繳費資料明細查詢單、收文資料查詢清單在 卷可稽,依據前揭說明,本院自應限期命繳納,爰裁定如主 文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斐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陳如玲

2025-03-24

TCDV-114-家親聲-231-20250324-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停止強制住院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衛字第2號 聲 請 人 胡○○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停止強制住院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1500元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家事非訟事件,因非財產關係為聲請者,應徵收費用新臺 幣1,500元,如未據聲請人預納者,法院應限期命其預納, 逾期仍不預納者,應駁回其聲請,此有家事事件法第97條準 用非訟事件法第14條第1 項、第26條第1 項規定可參。 二、本件聲請人提起停止強制住院之聲請,然未繳納裁判費,經 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3日裁定命聲請人於期間內補繳,該裁 定已於同年3月6日送達聲請人,然聲請人已逾期未為補繳, 有本院送達證書、繳費資料查詢清單、答詢表等附卷可憑。 是依上開規定,自難認本件聲請為合法,應予駁回。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斐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 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陳如玲

2025-03-18

TCDV-114-衛-2-20250318-2

家親聲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酌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字第817號 聲 請 人 甲○○ 代 理 人 李欣倫律師 相 對 人 丙○○ 代 理 人 廖慧儒律師 陳忠儀律師 關 係 人 戊○○心理輔導員 上列當事人間酌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事件,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選任戊○○心理輔導員為本件未成年子女丁○○、乙○○之程序監理人 。    理  由 一、按就有關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事件,未成年子 女雖非當事人,法院為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於必要時, 亦得依父母、未成年子女、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 利害關係人之聲請或依職權為未成年子女選任程序監理人。 為家事事件法第109條定有明文。次按法院得就社會福利主 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所屬人員、律師公會、社會工作師公 會或其他相類似公會所推薦具有性別平權意識、尊重多元文 化,並有處理家事事件相關知識之適當人員,選任為程序監 理人,亦有同法第16條第1項規定可參。   二、查本件聲請人就所生未成年子女丁○○、乙○○對相對人提起酌 定親權事件,現由本院審理中。惟因兩造就未成年子女權利 義務之行使或負擔部分意見分歧,本院除為確保未成年子女 之最佳利益、保障表意權及聽審請求權之外,為免除未成年 子女對於父母之忠誠困擾,確保子女最佳利益之詮釋能融入 子女觀點,妥善安排子女之照護及探視等事項,避免不當干 擾,確有為未成年子女選任程序監理人之必要。本件當事人 聲請選任關係人戊○○心理輔導員為本件程序監理人,本院審 酌相對人所提出(聲請人亦表示同意)之戊○○心理輔導員為 經司法院造冊之程序監理人人選,具有性別平權意識、尊重 多元文化,處理家事事件知識及兒少工作知識與能力之實務 工作經驗,足認由其擔任上開未成年子女之程序監理人,可 充分保障未成年子女之權益,復經關係人同意擔任本件未成 年子女之程序監理人,爰依上開規定,選任關係人為本件未 成年子女於本件事件之程序監理人。 三、程序監理人應儘速瞭解本件未成年子女之過去及目前受照顧 情況、心理狀態、意願、與兩造間之互動狀況、兩造之親職 能力、兩造之家屬支援系統,基於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 秉持專業立場及後附倫理規範,必要時得閱覽本案卷宗資料 ,並應提出具體評估意見的書面報告供本院參酌,附此敘明 。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斐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陳如玲 附件:程序監理人倫理規範 一、程序監理人應秉持熱誠及耐心,以客觀、公正、負責、平和 及懇切之態度,善盡程序監理人之義務。 二、程序監理人應協力促進程序之順暢、致力於維護受監理人之 主觀及客觀上之最佳利益。 三、程序監理人應於受法院選任後,以適當之方法,依受監理人 之年齡、身心發展情形及所能理解之程度,說明程序監理人 制度之目的及工作內容,告知受監理人事件進行之標的、程 序內容及可能結果,並請其配合必要之會談及程序事宜。程 序監理人應於程序期日進行中,在旁輔佐受監理人進行必要 之調查,並輔佐其閱覽相關卷宗,使其獲得必要之資訊。 四、程序監理人於受法院選任後,得於必要時向受監理人之法定 代理人、教師或其他利害關係人說明程序監理人制度之目的 及工作內容,請其配合必要之會談及程序事宜。程序監理人 並得以適當之方法,向受監理人之法定代理人或其他利害關 係人分析事件結果可能之影響,惟受監理人與其法定代理人 或其他利害關係人利益相衝突時,不在此限。第一項會談, 須經法院許可,並以有和諧處理之望,而內容以基於對於合 意之規制者為限,並在法院或其他適當場所進行之。 五、程序監理人於程序中,當受監理人程序上權利受損或有受損 害之虞時,應採取相當措施,維護受監理人之權利保障。發 現受監理人實體上權利因關係人之行為受有損害或有受損害 之虞者,應即時陳報法院知悉。 六、程序監理人應持續充實法律及相關專業知識,提升程序監理 人之專業知能。 七、程序監理人受選任後,係以關係人身分參加程序,受監理人 如為未成年子女,其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保護教養之權利 行使與義務負擔不受影響。 八、程序監理人應尊重受監理人及其家庭之隱私。 九、程序監理人因受選任知悉他人職務上、業務上之秘密或其他 涉及個人隱私之事項,應保守秘密;疑有家庭暴力(含家內 性侵害)、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所指情事或危險時 ,應依法通報並為妥適處理。 十、程序監理人未經受監理人同意,並經法院許可,不得於審理 期間接受媒體採訪、談論涉及受監理人隱私之案情或出示與 受監理人相關之照片、影像或報告;審理終結後,亦同。 十一、程序監理人應尊重受監理人、法定代理人及其他利害關係 人之性別、種族、多元文化差異,不得有歧視、偏頗的言 詞或態度。 十二、程序監理人應尊重受監理人表意權,將受監理人之願望、 想法或意願儘可能確實向法院傳達,且不得強迫受監理人 進行程序或成立調解、和解或其他合意。 十三、程序監理人應優先考量受監理人之最佳利益,不得故意曲 解法令或為欺罔之告知,致誤導受監理人為不正確之判斷 。 十四、程序監理人與未成年、老人或身心障礙之受監理人會談, 應具備兒童、少年、老人或身心障礙者發展與會談等專業 ,尊重兒童、少年、老人或身心障礙者意願之表達,並理 解兒童、少年、老人或身心障礙者感受;必要時,兒童、 少年、老人或身心障礙者應有社工或其他適當之人陪同。 十五、程序監理人應具備與其他專業合作之能力,尊重其他專業 之意見,一同為受監理人最佳利益而努力。 十六、程序監理人就家事事件所需法律或相關專業知識不明瞭時 ,得請求法院協助。程序監理人倘非律師者,不得提供受 監理人、法定代理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法律意見。 十七、程序監理人應謹言慎行,不得故為詆毀、中傷或其他有損 受監理人、法定代理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人格尊嚴之不當 行為。 十八、程序監理人不得為受監理人之法定代理人或其他利害關係 人之代理人(含訴訟代理人、特別代理人),且應避免有 使人疑其為特定受監理人之法定代理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 代理人之行為。 十九、程序監理人本人或同一事務所之執行業務人員曾受受監理 人之法定代理人委任,或有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二條所列法 官應行迴避之事由者,應自行迴避,不得執行職務。 二十、程序監理人本人或同一事務所之執行業務人員曾為受監理 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心理師等,應自 行迴避,不得執行職務。 二十一、程序監理人於執行職務過程中不得藉機招攬業務。 二十二、程序監理人不得以選任法院之名義任意對外發表言論。 二十三、程序監理人不得與受監理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關係人之 程序代理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為案件外之不正接觸、期 約或收受不當利益、往還酬應等不當行為。 二十四、程序監理人應遵守法令及其他符合程序監理人自律精神 之必要事項。

2025-03-17

TCDV-113-家親聲-817-20250317-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延長安置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護字第142號 聲 請 人 臺中市政府社會局 法定代理人 丙○○ 受安置人 甲617 (姓名年籍住所詳卷,現受安置中) 法定代理人 甲617F (姓名年籍住所詳卷)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延長安置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准將受安置人自民國114年3月14日起延長安置參個月。 二、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安置人甲617為未滿18歲之少年(依兒童 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69條規定「不得揭露足以識別兒 童及少年身分之資訊」,真實姓名、年籍、住所詳卷對照表 。受安置人於民國113年12月10日晚間洗碗時,聽到BB槍射 擊聲響以及寵物發出哀嚎聲,嗣在無預警下,其法定代理人 甲617F竟走進廚房,手持BB槍對受安置人右大腿射擊,並徒 手對受安置人摑掌三巴掌。因受安置人當下心生懼怕,故向 外求助,經聲請人派員到場評估,受安置人有「頭部疼痛、 顏面部疼痛、右下肢擦挫傷」之家庭暴力事件驗傷診斷書, 認為法定代理人之行為已危害受安置人生命安全,違反兒童 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6條。因聲請人於112年9月接獲 兒少保護體罰事件,乃調查評估列保護個案,提供家庭處遇 輔導、親職教育。期間於113年1月,因聲請人再次接獲通報 體罰,然法定代理人拒絕社政訪視及親職教育輔導,且批判 社政介入程序,並揚言攻擊社政人員,多次對著受安置人煩 言碎語「都是你害的,不要跟社工講就好了」,怪罪言語達 1小時,使受安置人備感壓力,擔心激怒法定代理人。綜上 評估,受安置人長期處於無助狀態,又因家庭內部保護機制 不足,法定代理人並未因聲請人前依職權聲請保護令約制而 改善,反而施暴態樣加劇,其身心狀態已影響受安置人之生 命安全。因家庭支持系統及保護能力不足,受安置人在家不 安全,有啟動家外保護安置之必要,經緊急安置受安置人於 適當場所,又因安置原因尚未消滅,前經依兒童及少年福利 與權益保障法第57條第2 項之規定,裁定將受安置人繼續安 置在案。茲因受安置人前開繼續安置期間即將屆滿,然經聲 請人評估受安置人之安置原因尚未消滅,非延長安置不足以 保護受安置人,為維護受安置人受照顧之權益及最佳利益, 爰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7條第2 項規定,聲請 准予裁定將受安置人延長安置3 個月等語。 二、按兒童及少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非立即給予保護、安置 或為其他處置,其生命、身體或自由有立即之危險或有危險 之虞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予緊急保護、安置或 為其他必要之處置:一、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 。二、兒童及少年有立即接受診治之必要,而未就醫。三、 兒童及少年遭遺棄、身心虐待、買賣、質押、被強迫或引誘 從事不正當之行為或工作。四、兒童及少年遭受其他迫害, 非立即安置難以有效保護;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前 條規定緊急安置時,應即通報當地地方法院及警察機關,並 通知兒童及少年之父母、監護人。但其無父母、監護人或通 知顯有困難時,得不通知之。緊急安置不得超過72小時,非 72小時以上之安置不足以保護兒童及少年者,得聲請法院裁 定繼續安置。繼續安置以3 個月為限;必要時,得聲請法院 裁定延長之,每次得聲請延長3 個月,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 益保障法第56條第1 項、第57條第1 項、第2 項分別定有明 文。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之前揭事實,業據聲請人提出戶籍謄本、 臺中市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家庭處遇建議表、兒童及少年保 護案件被害人代號與真實姓名對照表、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委 託臺中市政府社會局就兒童及少年受裁定安置前依家事事件 法第一百零八條表達意願書為證,自堪信為真實。本院審酌 受安置人目前尚無自我保護能力,然依目前狀況,受安置之 原因尚未消滅,為維護受安置人受照顧之權益及最佳利益, 聲請人聲請延長安置受安置人,於法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1 項前段規定,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斐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 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陳如玲

2025-03-14

TCDV-114-護-142-20250314-1

家財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夫妻剩餘財產分配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家財訴字第57號 原 告 甲○○ 訴訟代理人 丁威中律師 複 代理人 吳奕賢律師 被 告 乙○○ 訴訟代理人 林漢青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夫妻剩餘財產分配事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4 年2月6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500,001元,及自民國112年6月22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二、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三、本判決於原告以新臺幣166,667元為被告供擔保後,得為假 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500,001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 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法院就家事事件法第41條第1項至第3項所定得合併請求 、變更、追加或反請求之數宗事件,應合併審理、合併裁判 ,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分別審理、分別裁判:一、 請求之標的或其攻擊防禦方法不相牽連。二、兩造合意分別 審理、分別裁判,經法院認為適當。三、依事件性質,認有 分別審理、分別裁判之必要;法院就前項合併審理之家事訴 訟事件與家事非訟事件合併裁判者,除別有規定外,應以判 決為之」,家事事件法第42條規定參照。查本件被告前於民 國112年4月19日,另案起訴請求與原告離婚,並請求酌定兩 造所生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112年度司家調 字第401號);嗣經本件原告於該案繫屬中,提起反請求, 請求與本件被告離婚、分配夫妻剩餘財產、酌定未成年子女 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及請求給付扶養費等(112年度司家 調字第686號)。嗣兩造就離婚部分於112年6月21日調解成 立,故就本件請求夫妻剩餘財產分配事件及其他本反請求親 子非訟事件,因基礎事實均與兩造間離婚有關,屬相牽連, 依前開規定本文,原由本院合併審判。然嗣經被告於113年6 月20日具狀請求就剩餘財產分配部分與親子非訟事件部分予 以分別審判;且因兩造間嗣就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 負擔產生重大歧見,經原告表明希進行調解程序;復因被告 於113年9月6日提出家事準備暨答辯狀(五),陳明兩造因 剩餘財產分配事件尚未終結,致使兩造對於未成年子女住所 之協調產生爭議等情。本院因認就兩造夫妻剩餘財產分配之 紛爭若能先行獲得解決,將有利於兩造關係之重整,亦將有 利於兩造行使負擔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綜此,本院認為本 件依據事件性質,確有將夫妻剩餘財產分配事件與其他親子 非訟事件分別審判之必要,爰依前揭規定但書第3款,予以 分別審判。本件僅就其中剩餘財產分配事件部分予以裁判。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起訴主張: (一)兩造於107年8月17日結婚,未約定夫妻財產制,以法定財產 制為兩造夫妻財產制。嗣被告於112年4月19日向本院起訴請 求與原告離婚,經兩造於112年6月21日調解離婚成立(112 年司家調字第401、686號),婚姻關係自該日消滅。本件夫 妻剩餘財產分配基準日為112年4月19日。 (二)原告之婚後財產(含積極財產及消極財產)應如附表一「原告 所主張價值(新臺幣、元)」欄所示。經計算結果,原告之 婚後財產應為新臺幣(下同)225,619元。 (三)被告之婚後財產(含積極財產及消極財產)應如附表二「原告 所主張價值(新臺幣、元)」欄所示。經計算結果,被告之 婚後財產應為2,065,968元。  (四)綜上,爰依民法第1030條之1第1項規定,對被告提起本件訴 訟。並聲明:⒈被告應給付原告500,001元,及自起訴狀送達 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法定遲延利 息。⒉如受有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⒊訴訟費 用由被告負擔。 二、被告則抗辯稱: (一)就原告所主張兩造結婚日、以法定財產制為兩造夫妻財產制 、兩造離婚起訴日、調解離婚日及本件剩餘財產分配之基準 日等情,均不爭執。 (二)就原告所主張其婚後財產(含積極財產及消極財產)應如附表 一「原告所主張價值(新臺幣、元)」欄所示等情,均不爭 執(同「被告所主張價值(新臺幣、元)」欄)。 (三)就原告所主張被告之婚後財產(含積極財產及消極財產)應如 附表二「原告所主張價值(新臺幣、元)欄」其中編號1至 編號5部分,均不爭執。然就其中編號6、7、8部分,則均予 爭執,並抗辯稱:附表二編號6、7、8所示被告之婚後財產( 含積極財產及消極財產)價值,應分別如附表二編號6、7、8 「被告所主張價值(新臺幣、元)」欄所示。 (四)並聲明:⒈原告之訴駁回。⒉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三、兩造經法官試行整理爭點後,同意訂立爭點簡化協議如下( 參照本院113年12月12日言詞辯論筆錄): (一)不爭執事項:  ⒈兩造於107年8月17日結婚。  ⒉兩造夫妻財產制為:法定財產制。  ⒊被告於112年4月19日向本院起訴請求與原告離婚。  ⒋兩造於112年6月21日經調解離婚成立(112年司家調字第401   、686號)。  ⒌兩造夫妻剩餘財產分配基準日為:112年4月19日。   ⒍原告之婚後「積極/消極」財產於基準時之價值,均如附表一 所示。  ⒎被告之婚後「積極/消極」財產於基準時之價值,就附表二其 中編號1至編號5部分,均如附表二「原告所主張價值(新臺 幣、元)」、「被告所主張價值(新臺幣、元)」欄所示。 (二)爭執事項:  ⒈如附表二編號6、7、8所示之被告婚後「積極/消極」財產於 基準時之價值,應各為何?  ⒉兩造剩餘財產各為何?  ⒊原告請求被告給付50萬1元本息,有無理由? 四、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夫妻未以契約訂立夫妻財產制者,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以 法定財產制,為其夫妻財產制。又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 夫或妻現存之婚後財產,扣除婚姻關係存續所負債務後,如 有剩餘,其雙方剩餘財產之差額,應平均分配。夫妻現存之 婚後財產,其價值計算以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為準。但夫 妻因判決而離婚者,以起訴時為準,民法第1005條、第1030 條之1第1項前段、第1030條之4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二)原告主張:兩造於107年8月17日結婚,應以法定財產制為兩 造夫妻財產制。被告於112年4月19日向本院起訴請求與原告 離婚,前經兩造於112年6月21日經調解離婚成立(112年司 家調字第401、686號),婚姻關係自該日消滅;本件夫妻剩 餘財產分配基準日為112年4月19日等情,業經兩造協議不爭 執,已如前爭點簡化協議所載,應堪信為真。 (三)原告主張:原告之婚後財產(含積極財產及消極財產),均如 附表一所示等情,亦經兩造協議不爭執,有前述爭點整理協 議所示,亦堪信為真。 (四)原告所主張被告之婚後財產(含積極財產及消極財產)部分, 就其中如附表二編號1至編號5部分,業經兩造協議不爭執, 有爭點簡化協議所示,堪信為真;至於原告主張附表二編號 6、7、8部分,則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詞置辯。經查:  ⒈如附表二編號6所示不動產(下稱系爭不動產)部分:   ❶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兩造婚姻關係存續期間購買系爭不動 產,而系爭不動產前經鑑定於基準時之市價為:986萬元 ,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正心不動產估價事務所估價報告 書在卷可稽,堪信為真。   ❷就此,被告則抗辯稱:系爭不動產雖係被告婚後購買,然 係由其分別於111年3月20日、111年4月27日,自其設於合 作金庫商業銀行永康分行存款帳戶內(下稱系爭帳戶)轉 帳85萬元、111萬2238元款項,用以支付系爭不動產價金 ,而系爭帳戶於被告結婚前之餘額有118萬2061元,屬於 婚前財產,系爭不動產之基準時價值,自應先扣除婚前財 產之118萬2061元款項,始為婚後財產,經計算結果,被 告此部分之婚後財產應為8,677,939元(計算式:986萬-1 18萬2061元=867萬7939元)等語;然原告就此則主張:被 告於婚前設於系爭帳戶內之存款餘額應僅為116萬2061元 ,故被告此部分之婚後財產應為869萬7939元(計算式:9 86萬-116萬2061元=869萬7939元)等語。   ❸承上,原告所主張被告系爭帳戶之婚前餘額有116萬2061元 等情,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卷附合作金庫商業銀行交易 明細表附卷為據(參見卷一第205頁),堪信為真;就此 被告雖另抗辯稱被告之婚前餘額除前開116萬2061元外, 尚有2萬元(即共118萬2061元)等語,然為原告所爭執, 已如前述。而就被告系爭帳戶之婚前餘額尚有2萬元之部 分,固據被告另提出原證10存摺交易紀錄為證(參見卷一 第483頁),稽諸上開原證10存摺交易紀錄,雖然可見系 爭帳戶於107年8月16日時仍有餘額118萬2061元,然細繹 原證10存摺交易紀錄,可見上開餘額乃係該存摺頁面之該 頁最後一筆資料,然未見存摺下一頁頁面是否有顯示在上 開餘額後,於107年8月17日兩造結婚前之16日當日,是否 尚有其他被告之交易、提款紀錄,故未能遽論上開餘額必 然即為被告婚前之最後一筆紀錄。何況,縱使在兩造107 年8月17日結婚前,被告系爭帳戶餘額確實尚有上開2萬元 款項(即有118萬2061元餘額),然既為原告所否認,即 應由被告負舉證之責,惟揆諸上開交易明細表(參見卷一 第205頁以下),可見系爭帳戶自107年8月間起,匯出、 匯入等交易往來相當頻繁,所有現金均已混合,難以區辨 ,顯已無法區辨該等婚前之2萬元款項,是否即為數年後 被告作為被告上述於111年3月20日、111年4月27日匯款支 付系爭房屋價金之款項,依據民法第1017條第1項中段規 定,即應將上述兩造所均不爭執之116萬2061元以外之用 以支付系爭不動產價金之2萬元款項推定為婚後財產,而 被告既不能舉證證明該等2萬元款項確為婚前財產,即應 認為該2萬元並非屬於被告之婚前財產。準此,被告抗辯 稱此部分(2萬元部分)款項應為婚前財產等語,即非可 採。   ❹被告於上開爭點簡化協議後,復改抗辯稱:系爭不動產出 賣後,相關稅捐(如增值稅、房地合一稅)等均應扣除,扣 除後該部分婚後財產應為852萬1115元等語(參見卷二第16 0頁)。然被告於本件爭點爭裡協議時,並未提出此部分之 抗辯,且兩造既經作成爭點簡化協議,復不具民事訴訟法 第270條之1第3項但書所定相關事由,自均應受該爭點整 理協議之拘束。   ❺綜上,有關系爭不動產於基準時價值經鑑定為986萬元,已 如前述,扣除上述116萬2061元以婚前財產購買之價金部 分後,系爭房屋屬於婚後財產部分即應為869萬7939元( 計算式:986萬-116萬2061元=869萬7939元)。從而,即 應以該項金額作為附表二編號6所示不動產之價值。  ⒉如附表二編號7部分:   被告另抗辯稱:其婚後有向第一商業銀行貸款,該債務於基 準時之餘額為702萬2593元等情,並據其提出貸款查詢/還款 (參見卷一第489頁、即原證12)為證。原告雖對於被告所提 出原證12貸款查詢/還款資料之形式上真正並不爭執,然仍 主張:被告所提出之證據仍有不足等語。經查:原告既亦不 爭執原證12貸款查詢/還款資料之形式上真正,而觀諸上開 貸款查詢/還款資料內容,亦可見被告向該銀行之貸款餘額 於基準時尚餘702萬2593元無訛,從而被告抗辯稱於基準時 ,其貸款餘額尚有702萬2593元,應堪信為真。從而,被告 此部分之抗辯,應屬可採。即附表二編號7所示債務,應為7 02萬2593元。  ⒊如附表二編號8部分:   被告另抗辯稱:其為購置上述如附表二編號6所示不動產, 向其父丙○○借款50萬元,該借款債務於基準時仍存在等語, 雖為原告所否認,然依據卷附臺中市中山地政事務所112年1 1月24日中山地所資字第1120014168號函暨所附登記簿謄本 、異動索引(參見卷一第107-123頁),可知系爭不動產確係 被告於111年4月11日購買,並於同年5月9日移轉登記由被告 取得所有。另依據卷附合作金庫商業銀行112年11月28日合 作永康存字第1120003636號函暨所附交易明細表(參見卷一 第214頁)亦可知:丙○○確曾於111年4月22日匯款50萬元入被 告上開合作金庫商業銀行之帳戶。再者,證人丙○○亦到場結 證稱:「(提示本院卷第214 頁合庫銀行永康分行112 年11 月28日回函檢送乙○○帳戶交易明細)111 年4 月22日匯款人 丙○○、金額50萬元,是否是你匯款?作何使用?)被告為了 買房屋向我借50萬元。(是否已經還清?)還沒。(你說上面 這筆50萬元還沒有還清,還款進度為何?)完全還沒有還。( 你跟乙○○除了50萬元借款外,有無其他債權債務關係?)其 他沒有。(這筆50萬元債務,有無約定還款時間?)現在還沒 有約定,因為他剛買房,還沒有錢。(意思是只要最後有還 就可以,什麼時候還沒有關係?)是。」等語(參見本院114 年2月6日言詞辯論筆錄)。徵之上開帳戶交易明細,可知系 爭帳戶於111年4月27日匯出1,112,238元,此並與被告提出 之匯款申請書代收入傳票(參見卷二第169頁)內容相符,比 對前開異動索引所示系爭不動產買入之日期,亦可知上開匯 款時間與購買系爭不動產之時間相近,則證人丙○○稱其借款 予被告購屋乙情,應堪可採。基此,附表二編號8所示債務5 0萬元,即應計入被告之婚後債務。  ⒋據上,被告於基準日得列入剩餘財產之餘額即應為1,265,791 元(計算式如附表三所示)。 (五)綜上所述,原告於基準日得列入剩餘財產之淨額為225,922 元。被告於基準日得列入剩餘財產之淨額則為1,265,791元 。因被告婚後剩餘財產大於原告之剩餘財產,則依據民法第 1030條之1第1項規定,被告即應給付原告其剩餘財產之半數 ,即519,935元(計算式如附表三所示)。從而,原告僅請求 被告給付500,001元,即無不合。 (六)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 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 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 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又遲延之債務,以支付 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 但約定利率較高者,仍從其約定利率;而應付利息之債務, 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5, 民法第229條第2項、第233條第1項前段、第203條分別定有 明文。查本件原告起訴僅請求被告給付500,001元,應無不 合,已如前述,並自被告收受家事反起訴狀繕本之翌日即11 2年6月22日(參見卷一第13頁被告簽收日)起至清償日止,按 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七)本件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本院依家事事件 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90條第2項之規定,爰酌定相當 擔保金額宣告之;並依民事訴訟法第392條第2項之規定,依 職權宣告被告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審酌後認與 本件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80 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斐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需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 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書記官 陳如玲   附表一:甲○○於基準日之婚後(積極/消極)財產【含爭執/不爭 執事項】: 編 號 種類 名稱 原告所主張價值(新臺幣、元) 被告所主張價值(新臺幣、元) 兩造爭執或不爭執 本院認定之價值(新臺幣、元) 1 存款 郵局存款 30,077 30,077 不爭執 30,077 2 存款 中國信託銀行台幣存款 1,007 1,007 不爭執 1,007 3 存款 中國信託銀行美金存款 折合新臺幣313元(即10.25美元,以匯率30.562計算) 折合新臺幣313元(即10.25美元,以匯率30.562計算) 不爭執 313 4 保單價值準備金 富邦人壽0000000000-00號保單保價金差額 4,282 4,282 不爭執 4,282 富邦人壽0000000000-00號保單保價金差額 40 40 不爭執 40 5 保單價值準備金 三商美邦人壽000000000000號保單保價金差額 18,712 18,712 不爭執 18,712 6 保單價值準備金 三商美邦人壽000000000000號保單保價金差額 折合新臺幣171,491元(即4709.96美元,以匯率30.562計算) 171,491 不爭執 171,491 附表二:乙○○於基準日之婚後(積極/消極)財產【含爭執/不爭 執事項】: 編 號 種類 名稱 原告所主張價值(新臺幣、元) 被告所主張價值(新臺幣、元) 兩造爭執或不爭執 本院認定之價值(新臺幣、元) 1 存款 合作金庫銀行永康分行存款 531 531 不爭執 531 2 存款 台灣企銀存款 57,571 57,571 不爭執 57,571 3 保單價值準備金 南山人壽Z000000000號保單保價金差額 3,551 3,551 不爭執 3,551 4 保單價值準備金 南山人壽Z000000000號保單保價金差額 23,079 23,079 不爭執 23,079 5 保單價值準備金 三商美邦人壽000000000000號保單保價金差額 5,713 5,713 不爭執 5,713 6 不動產 臺中市○區○○段000地號土地及其上0000建號房屋(門牌號碼:臺中市○區○○○路○段000號00樓之00) 8,697,939(原告主張應扣除之被告婚前存款餘額為116萬2061元) 8,677,939(被告抗辯稱應扣除之被告婚前存款餘額為118萬2061元) 不爭執:基準時價值經鑑定為:986萬元。 不爭執:應扣除以婚前財產支付系爭不動產價金、貸款本息之部分。 爭執:婚前存款餘額。 8,697,939 7 負債 第一銀行貸款餘額 僅不爭執原證12形式上真正 (-7,022,593) 原證12 (-7,022,593) 8 負債 積欠被告之父丙○○之欠款 0 (-500,000) (-500,000) 附表三:兩造剩餘財產之計算: 一、甲○○於基準日得列入剩餘財產之淨額為225,922元(計算式: 30,077+1,007+313+4,282+40+18,712+171,491=225,922)。 二、乙○○於基準日得列入剩餘財產之淨額為1,265,791元(計算式 :531+57,571+3,551+23,079+5,713+8,697,939-7,022,593- 500,000=1,265,791)。 三、乙○○之剩餘財產大於甲○○之剩餘財產,則應給付甲○○剩餘財 產之半數為519,935元(計算式:1,265,791-225,922=1,039, 869。1,039,869/2=519,935,元以下四捨五入)。 四、甲○○僅請求500,001元及其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2025-03-13

TCDV-112-家財訴-57-20250313-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否認推定生父之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親字第78號 原 告 丙○○ 法定代理人 乙○○ 被 告 甲○○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否認推定生父事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4年1月 23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否認原告即未成年子女丙○○(男,民國000年0月0日生,國 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為其母乙○○自被告受胎 所生之婚生子女。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本件被告受合法之通知,無正當理由,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 場,經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 條所列各款之情形,依家事事 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5 條第1 項前段規定,爰依 原告之聲請,准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起訴主張:原告生母乙○○於民國113年8月2日自訴外人 洪韋辰受胎產下原告。然因乙○○於108年12月7日與被告結婚 ,並於112年10月23日始與被告離婚,原告之受胎期間係在 乙○○與被告婚姻關係存續中,原告因而受推定為被告之婚生 子女。惟因原告與被告實並不具真實血緣關係,爰提起本件 訴訟,請求否認原告為其母自被告受胎所生婚生子女等語, 並聲明:如主文所示。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庭,復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  三、本院之判斷: (一)按「從子女出生日回溯第181日起至第302日止,為受胎期間 」;「妻之受胎,係在婚姻關係存續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 為婚生子女;前項推定,夫妻之一方或子女能證明子女非為 婚生子女者,得提起否認之訴;前項否認之訴,夫妻一方自 知悉該子女非為婚生子女,或子女自知悉其非為婚生子女之 時起2年內為之;但子女於未成年時知悉者,仍得於成年後2 年內為之」,民法第1062條、第1063條定有明文。 (二)本件原告主張之前開事實,業據原告提出戶籍謄本、出生證 明書、DNA基因圖譜型別分析報告結果為證。觀諸前揭分析 報告:「丁○○與丙○○間相對應之DNA型別均無不符,故不排 除一親等直系親緣關係之機率為:99.00000000%」等語,有 上開報告在卷可按;本院參酌現代生物科學發達,醫學技術 進步,以DNA基因圖譜定序檢驗方法鑑定子女之血統來源之 精確度已達99.9%以上,是依據前開鑑定結果,自應堪認定 原告之生父應為訴外人丁○○,是本件被告即無可能為原告之 生父。基此,足認原告主張原告非其母自被告受胎所生乙情 ,應為屬實。從而,原告提起本件否認婚生推定之訴,洵屬 有據,應予准許。 四、本件否認婚生推定事件,因須藉由法院裁判始得還原兩造真 實身分關係,此實不可歸責被告,被告本可與原告互換地位 提起本件訴訟,原告本件請求雖於法有據,然被告之應訴實 為法律規定所不得不然,並屬為伸張或防衛權利所必要,是 本院認本件程序費用應由原告負擔,較為公允。 五、據上論結,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 前段、第81條第2款規定,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斐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 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新臺幣6,75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書記官  陳如玲

2025-03-13

TCDV-113-親-78-20250313-1

家親聲抗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改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121號 抗 告 人 乙○○ 代 理 人 吳亞澂律師 相 對 人 甲○○ 代 理 人 石志堅律師 複代理人 陳才加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酌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等事件 ,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4月29日本院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35、66 3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合議庭裁定如下:   主   文 一、抗告駁回。 二、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壹、本件經本院審酌全案卷證,認原審裁定之結果,經核於法要 無不合,應予維持,並引用原審裁定所認定之事實及所依據 之理由。 貳、抗告意旨略以:相對人之母親行動不便,且相對人現已與訴 外人林建洲結為夫妻同住生活,上開情形顯有影響相對人之 後援系統,及是否擔任未成年子女丙○○之主要照顧者攸關重 大,訪視報告皆未考量,實有再行調查重新訪視之必要。又 相對人對未成年子女有管教過當等行為,甚已構成家庭暴力 之虞,相對人一再以家暴之理由攻擊抗告人,汙衊抗告人不 適合擔任主要照顧者,然抗告人在為未成年子女洗澡時,卻 發現大腿有諸多瘀青傷痕,經詢問未成年子女後,才得知該 瘀青為相對人所造成,足見相對人才是侵害未成年子女身體 健康之人。又目前相對人均讓抗告人每週週末與未成年子女 會面交往,然原裁定僅同意隔週會面交往,故就扶養費及會 面交往部分,希望兩造能再協調等語。並聲明:原裁定廢棄 。  參、相對人答辯略以:相對人母親已於113年1月完成人工關節置 換手術,目前行走狀況一切良好,行走姿態正常,於平地、 坡度之地面行走及爬樓梯時,並無行動不便之情形,對於相 對人家庭支援系統並無影響。又相對人雖已再婚,然因再婚 配偶需照顧再婚配偶之母親,且再婚配偶與其前妻所生之未 成年子女約定於竹南交付前妻會面交往,故與相對人是分居 兩地,雙方僅於休假日見面。近期係因相對人於112年8月22 日發生車禍,再婚配偶才暫時搬至相對人位於烏日區之住處 協助照顧相對人及相對人之未成年子女,並將於7月份返回 竹南。相對人之再婚配偶對於相對人所生之子女視如已出, 因此再婚配偶之存在就相對人之家庭支援系統僅有加分而無 扣分,抗告人空言指摘相對人與再婚配偶同住生活顯有影響 相對人之家庭支援系統,並未提出任何事證加以釋明。且抗 告人業經本院認定有對未成年子女施以家庭暴力行為,有本 院111年家護字第1368號保護令為證,相對人並無污衊抗告 人情事。此外,抗告人針對未成年子女大腿瘀傷乙節,前向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聲請暫時保護令,業經該法院於113年11 月4日裁定駁回。相對人此次管教未成年子女,係因相對人 於113年10月23日得知未成年子女在學校欺負學姊、同學之 行為,對此非常生氣,讓相對人無法接受,若不好好管教, 恐日後成為霸凌者,方於113年10月23日當晚,持木棍要打 未成年子女手心,然因未成年子女收手,導致木棍打至未成 年子女腿上,事後相對人也立刻拿藥幫未成年子女推拿散淤 ,相對人並無抗告人所述以木棍管教小孩6、7次,此次僅係 單純偶發事件等語。並聲明:抗告駁回。 肆、本院之判斷: 一、按夫妻離婚者,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依 協議由一方或雙方共同任之。未為協議或協議不成者,法院 得依夫妻之一方、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 人之請求或依職權酌定之。行使、負擔權利義務之一方未盡 保護教養之義務或對未成年子女有不利之情事者,他方、未 成年子女、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得為 子女之利益,請求法院改定之。前三項情形,法院得依請求 或依職權,為子女之利益酌定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之內容及方 法,民法第1055條第1、3、4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法院為 前條裁判時,應依子女之最佳利益,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 意下列事項:一、子女之年齡、性別、人數及健康情形。二 、子女之意願及人格發展之需要。三、父母之年齡、職業、 品行、健康情形、經濟能力及生活狀況。四、父母保護教養 子女之意願及態度。五、父母子女間或未成年子女與其他共 同生活之人間之感情狀況。六、父母之一方是否有妨礙他方 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之行為。七、各族群之傳統 習俗、文化及價值觀。前項子女最佳利益之審酌,法院除得 參考社工人員之訪視報告或家事調查官之調查報告外,並得 依囑託警察機關、稅捐機關、金融機構、學校及其他有關機 關、團體或具有相關專業知識之適當人士就特定事項調查之 結果認定之,民法第1055條之1亦有明文。又關於未成年子 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之酌定、改定、變更,法院為審酌 子女之最佳利益,得徵詢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意見、 請其進行訪視或調查,並提出調查報告及建議,亦為家事事 件法第106條第1項所明定。又有關子女親權之行使或負擔, 當事人間如已達成該事項之協議,或由法院酌定適合之人擔 任,本於權利主體私法自治原則及司法權行使法院裁判之效 力,原則上,雙方自應受其協議或法院裁判之拘束。是若無 明顯不利於未成年子女之情形,基於為免未成年子女對生活 環境變動不適所生之維持現狀原則,法院為確保身分關係之 安定性,自不應予改定。 二、抗告人以相對人對未成年子女丙○○施以家暴為由,認應由抗 告人為未成年子女之主要照顧者,並提出未成年子女之大腿 淤青照片為證。惟查,相對人抗辯其係因未成年子女在校有 不當行為,始一時偶發因情緒激動而對未成年子女為管教過 當行為,業據相對人提出其與學校老師之LINE對話紀錄及臺 灣南投地方法院113年度司暫家護字第315號暫時保護令為證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113年度司暫家護字第315號暫時保護令 理由亦記載:「三、…相對人此次雖有以木棍毆打被害人成 傷之管教過當行為,相對人對被害人之管教手段確有改進空 間,惟依相對人行為之動機、管教頻率及程度等因素,其所 為應係當時情緒激動下之偶發事件,尚難認為已經構成繼續 發生之家庭暴力事件,又聲請人亦未再提出相關證據證明相 對人對被害人有慣常性虐待或暴力之傾向,亦難認被害人有 何繼續受相對人實施家庭暴力行為之危險,是本件應僅係單 一偶發事件」等語,有該裁定在卷可憑,堪認相對人上開抗 辯情節可採。本院審酌相對人雖有上開偶發之管教過當行為 ,然相對人已表明其事後對此次管教方式深刻檢討,會持續 精進對未成年子女之教育方式,不會再以木棍管教未成年子 女等語,足見相對人已有反省改進之決心。從而,即難僅以 相對人有上開偶發之管教過當行為,即認相對人不適任未成 年子女之主要照顧者。又相對人業已提出其母親行走正常之 證明,並說明相對人與其再婚配偶大部分時間係分居兩地之 事實。況縱有相對人母親行動不便、相對人與其再婚對象同 住之事實,亦難因此即認相對人不適任未成年子女之主要照 顧者,或此部分事實因此即屬明顯有不利未成年子女情形。 抗告人以相對人母親行動不便,相對人與其再婚對象同住等 為由,主張相對人不適任未成年子女之主要照顧者,尚非可 採。基上,抗告人無法證明相對人有不適任未成年子女主要 照顧者情事,自不能僅憑抗告人之片面指述,遽認相對人有 未盡保護教養義務,對未成年子女不利或其他疏於保護、照 顧情節嚴重之情事,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即難採取。 四、綜上,本院經綜合審酌兩造之主張、答辯暨所提事證,及相 關事證,暨未成年子女在本院表達之意見(見本院卷證物袋 內),依子女之最佳利益,審酌一切情狀,認原審裁定於法 尚無違誤或不當之處。抗告意旨猶執前詞指摘原審裁定有所 違誤或不當,尚難採取,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伍、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攻擊防禦方法及與所提 證據,經審酌後均與裁判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 附此敘明。 陸、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 事件法第46條、第21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項 、第449條第1項、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黃家慧                  法 官 陳斐琪                  法 官 江奇峰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提起再抗告者,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僅得以「適用法規顯 有錯誤」為理由,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須按他造人數附具繕本 ),及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並需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格 之關係人為代理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書記官黃鈺卉

2025-03-12

TCDV-113-家親聲抗-121-20250312-1

家救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訴訟救助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救字第49號 聲 請 人 蘇陳小桃 代 理 人 黃煦詮律師(法律扶助律師) 相 對 人 蘇智仁 蘇智文 蘇智元 上列當事人間因給付扶養費事件(114年度家親聲字第199號), 聲請人聲請訴訟救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准予訴訟救助。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提起給付扶養費事件,因無資力 支出訴訟費用,且非顯無勝訴之望,經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 基金會台中分會申請法律扶助,並經該分會准予法律扶助, 為此聲請訴訟救助等語。 二、按當事人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者,法院應依聲請,以裁定准 予訴訟救助。但顯無勝訴之望者,不在此限。法院認定前項 資力時,應斟酌當事人及其共同生活親屬基本生活之需要, 民事訴訟法第107 條定有明文。此一規定,依家事事件法第 51條規定,準用於家事訴訟事件,並得類推適用於家事非訟 事件(最高法院101 年度第7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參照)。另 按經分會准許法律扶助之無資力者,其於訴訟或非訟程序中 ,向法院聲請訴訟救助時,除顯無理由者外,應准予訴訟救 助,不受民事訴訟法第108 條規定之限制,亦為法律扶助法 第63條所明定。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之前開事實,業據聲請人提出財團法人法 律扶助基金會台中分會審查表、委任狀為證,復查無聲請人 有其他不符法律扶助要件之情形,故聲請人主張其無資力支 出訴訟費用,堪以認定。另查,聲請人提起本件聲請,非顯 無勝訴之望,亦經本院調取上開民事聲請事件卷宗審閱無訛 。揆諸上開規定,本件聲請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107 條第1 項前段,裁 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斐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 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書記官  陳如玲

2025-03-12

TCDV-114-家救-49-2025031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