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高雅敏

共找到 244 筆結果(第 191-200 筆)

家補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確認收養關係不存在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補字第720號 原 告 A01 上列原告A01與被告A02間請求確認收養關係不存在事件,原告起 訴未據繳納裁判費。經查:本件係非因財產權而起訴,依家事事 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4第1 項之規定,應徵收之第 一審裁判費為新臺幣(下同)3000元。茲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 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但書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 後5日內,如數補繳,逾期不為繳納,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4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4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1-14

SLDV-113-家補-720-20241114-1

監宣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監護宣告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監宣字第253號 聲 請 人 A01 上列聲請人聲請對相對人A02為監護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 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 、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 、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輔助人、意定監護受 任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民法 第14條第1 項定有明文。又聲請人為監護宣告之聲請時,宜 提出診斷書。且法院應於鑑定人前,就應受監護宣告之人之 精神或心智狀況,訊問鑑定人及應受監護宣告之人,始得為 監護之宣告。但有事實足認無訊問之必要者,不在此限。鑑 定應有精神科專科醫師或具精神科經驗之醫師參與並出具書 面報告。家事事件法第166 條、第167 條亦有明文。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A01 為相對人A02之子,A02因腦 出血病症,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爰依法聲請准 予裁定宣告A02為受監護宣告之人,並提出A02之戶籍謄本、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腦神經外科診斷證明書等件為證。 三、本件聲請人主張其父A02因腦出血病症,有應受監護宣告之 必要等情,固據其提出上開診斷證明書為證。惟上開證明並 非精神科專科醫師或具精神科經驗之醫師參與所出具之鑑定 書面報告,自難據以認定A02現況已符合應受監護宣告之要 件。經本院函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安排進行精神鑑 定,通知聲請人應偕同A02於民國113 年11月6日上午11時接 受鑑定,並請其應於鑑定日之前依規定繳納鑑定費用(見本 院卷第35頁)。詎聲請人無法在指定鑑定期日前繳納鑑定費 用,亦未偕同A02到醫院接受鑑定等情,有113年11月6日非 訟事件筆錄存卷可考(見本院卷第39頁),以致本件無從於 鑑定人前訊問A02之精神或心智狀況,並由醫師進行精神鑑 定,而無法確認A02確有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 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 之情事,是依上開規定,尚難僅憑聲請人之主張,遽予宣告 A02為受監護宣告之人。從而,聲請人之聲請,於法不合, 應予駁回。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164 條第3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4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千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4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1-14

SLDV-113-監宣-253-20241114-1

家補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給付扶養費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補字第732號 聲 請 人 A01 上列聲請人A01與相對人A02間給付扶養費事件,聲請人未繳納聲 請費。查本件係因財產權關係為聲請,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 訟事件法第13條第3 款規定,聲請人應徵收聲請費新臺幣(下同 )2,000 元。茲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6條第1 項 規定,限聲請人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如數補繳,逾期不 為繳納,即駁回其聲請,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4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4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1-14

SLDV-113-家補-732-20241114-1

家繼訴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塗銷所有權移轉登記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1年度家繼訴字第26號 原 告 賴思翰 賴孟庭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王永富律師 被 告 林韋伶 林佳立 蔡專理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徐崧博律師 沈佳儀律師 胡俊暘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塗銷所有權移轉登記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又因財產   權而起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定繳納裁判費。家   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第6 款、第   77條之13定有明文。 二、本件原告起訴,僅繳納部分裁判費,經本院於民國113 年2 月7日以裁定命原告於收受裁定送達後10日補繳裁判費新臺 幣317,040元,該裁定已於113年2 月19日送達原告之受僱人 ,有送達證書2紙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209頁、第211頁) 。原告不服前開裁定提起抗告,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3年度 家抗字第49號民事裁定駁回抗告,原告不服復提起再抗告, 亦經最高法院以113年度台抗字第676號民事裁定將再抗告駁 回,並已確定在案,原告迄未補繳前開裁判費等情,亦有本 院答詢表2紙附卷可憑(見本院卷第214-17頁、第214-19頁 ),是依上開規定,原告之訴顯難認為合法,應予駁回。 三、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第6 款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1-13

SLDV-111-家繼訴-26-20241113-2

家聲抗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暫時處分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聲抗字第36號 抗 告 人 王OO 相 對 人 顏OO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暫時處分事件,抗告人對本院於民國113年2月 5日所為112年度司家暫字第73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管轄之第二 審合議庭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事件經本院審酌全案卷證,認原審判決之結果,經核於法 並無不合,應予維持,並引用附件原裁定記載之事實及理由 。 二、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並非阻撓相對人與未成年子女顏OO會 面交往,係因相對人曾否認自身為顏OO之生父,相對人應先 證明其為顏OO之生父,如相對人確為顏OO之生父,抗告人同 意在保障顏OO身心安全之情形下,讓相對人與顏OO會面交往 ,原裁定逕以相對人所提出之通訊軟體對話紀錄即准許相對 人與顏OO會面交往,恐將使非生父行使對顏OO會面交往權, 自有違誤。退步言之,倘相對人真為顏OO之生父,然兩造在 交往期間,相對人即與諸多女性有複雜往來關係,且十餘年 來對抗告人多有言語羞辱、經濟控制及肢體暴力等家庭暴力 行為,相對人於知悉抗告人懷孕後,除曾否認伊為顏OO之生 父外,更詛咒抗告人及顏OO死亡,希望顏OO是死胎,更稱倘 若抗告人要墮胎,伊一毛錢都不會負擔云云。相對人於抗告 人懷孕、待產及生產期間均未給予任何協助,而抗告人產後 出院返家,並未在相對人住處定居,蓋相對人每每心情不佳 即動輒驅趕抗告人及顏OO離家,導致抗告人經常必須帶同顏 OO返回自身住所居住,且相對人想盡理由拒絕分擔顏OO之費 用,亦致抗告人必須獨自負擔顏OO一切開銷。雖相對人如此 對待抗告人及顏OO,抗告人仍選擇忍受,只希望顏OO能有完 整家庭,詎於112年10月8日,抗告人懷中抱著顏OO與相對人 發生爭執,抗告人見相對人有出手攻擊之意,多次制止相對 人以防顏OO受傷,相對人卻絲毫不顧顏OO之安危,仍出手攻 擊、推打抗告人,導致抗告人及顏OO均有受傷,抗告人此時 才認清相對人根本不在意顏OO,為避免顏OO再遭受相對人實 施家暴行為,方選擇離開相對人。然相對人卻在雙方關係結 束後,一反常態聲稱伊對顏OO充滿疼愛、提起訴訟爭取親權 ,更以兩造共同經營之事業為談判籌碼,要脅抗告人必須同 意讓相對人認領顏OO,相對人此等異常行為,抗告人唯恐是 相對人為繼續控制抗告人之手段,更擔憂相對人與顏OO進行 會面交往,相對人可能將對於抗告人之不滿發洩在顏OO身上 ,對於顏OO所不利。基此,抗告人認在相對人與顏OO間有無 親子關係未經判明之情形下,不應讓相對人與顏OO會面交往 ,倘真要讓渠等進行會面交往,至少應由社福機構監督會面 交往,且不應使相對人與顏OO同宿,以免損害顏OO之身心等 語,並為抗告聲明:㈠原裁定廢棄。㈡相對人於原審之聲請駁 回。 三、相對人答辯略以:兩造交往十餘年,抗告人於111年告知相 對人其懷孕之消息,期間相對人陪同抗告人經歷懷孕、生產 之過程,未成年子女顏OO出生當日相對人亦在場見證,之後 更帶同顏OO返家,實際撫育顏OO,直至抗告人片面將顏OO帶 離家中為止,是相對人與顏OO確為真實之父子關係。相對人 於提起本件暫時處分聲請時,即陳明願意接受親緣鑑定,並 以通訊軟體善意詢問相對人能否攜同未成年子女進行親子鑑 定,然抗告人卻顧左右而言他,不斷以與本案無關之情事指 責相對人,導致本件難以進行親子鑑定,然本件於進行親子 鑑定後,所有紛爭即塵埃落定,抗告人捨此不為,終日避重 就輕,不願正視本事件,其所辯實不足採。相對人雖稱相對 人曾對於抗告人及顏OO施暴云云,然相對人否認之,實則11 2年10月8日中午,兩造發生爭執後,抗告人脅迫要將顏OO帶 走,並自顧自地在相對人房間內整理自己與顏OO之物品,直 至當晚10時許,相對人打算回房就寢,只好跟抗告人表示自 己要休息了,希望抗告人把東西移至客廳、隔日在整理,但 抗告人卻故意抱著顏OO坐在地上,與相對人僵持不下、不願 離開,不時語帶挑釁,製造爭吵情境,相對人欲輕碰抗告人 之肩膀,示意其儘快離開房間,勿再加劇爭端,毫無傷害抗 告人與顏OO之意圖,但抗告人先反應激動地推開相對人之手 ,並營造出受到家庭暴力之情境,實不可採。抗告人主張相 對人與諸多女性往來、對抗告人實行家暴、不願支付扶養費 用、以二人共同經營事業威脅抗告人云云,均與事實不符, 且無任何證據可證。本件既屬未成年子女之會面交往暫時處 分事件,相對人既為未成年子女顏OO之生父,對於顏OO並無 任何不利之情事,其間之會面交往權非但為子女之權利,亦 屬父母之權利義務,抗告人將諸多與本件無關之事混為一談 ,意欲混淆視聽,實屬不該。而相對人自112年10月迄今已 長達6個月以上未見到未成年子女顏OO,縱使抗告人收受原 暫時處分裁定後,仍持續藉故不讓相對人探視未成年子女。 綜上,抗告人之主張均無理由,請鈞院依法駁回其抗告等語 ,並為答辯聲明:抗告駁回。 四、按法院就已受理之家事非訟事件,除法律別有規定外,於本 案裁定確定前,認有必要時,得依聲請或依職權命為適當 之暫時處分。但關係人得處分之事項,非依其聲請,不得為 之。關係人為前項聲請時,應表明本案請求、應受暫時處分 之事項及其事由,並就得處分之事項釋明暫時處分之事由。 第一項暫時處分,得命令或禁止關係人為一定行為、定暫時 狀態或為其他適當之處置。關於得命暫時處分之類型及其方 法,其辦法由司法院定之,家事事件法第85條第1、2、3、5 項定有明文。又暫時處分,非有立即核發,不足以確保本案 聲請之急迫情形者,不得核發,家事非訟事件暫時處分類型 及方法辦法第4條法有明文。揆其立法意旨,乃基於家事非 訟事件之職權性及合目的性,並為因應本案裁定確定前之緊 急狀況,避免本案請求不能或延滯實現所生之危害,是確保 本案聲請之急迫性及必要性即為暫時處分之事由,應由聲請 暫時處分之人,提出相當證據以釋明之。末按,法院受理家 事事件法第104條第1項第1款、第3款或第113條之親子非訟 事件後,於本案裁定確定前,得為下列之暫時處分:㈠命給 付未成年子女生活、教育、醫療或諮商輔導所需之各項必要 費用。㈡命關係人交付未成年子女生活、教育或職業上所必 需物品及證件。㈢命關係人協助完成未成年子女就醫或就學 所必需之行為。㈣禁止關係人或特定人攜帶未成年子女離開 特定處所或出境。㈤命給付為未成年人選任程序監理人之報 酬。㈥禁止處分未成年子女之財產。㈦命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相 處或會面交往之方式及期間。㈧其他法院認為適當之暫時性 舉措;法院核發前項暫時處分,應審酌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 益,並應速優先處理之,此觀家事非訟事件暫時處分類型及 方法辦法第7條之規定甚明。 五、經查: (一)兩造原係男女朋友,抗告人未婚於000年0月00日產下一子 即未成年子女顏OO(男、民國112年5月15日),顏OO並未 經生父認領,因此於戶政資料之父親姓名欄為空白,而相 對人一再主張其為顏OO之生父,抗告人則持續否認上情, 相對人為此已向本院訴請確認親子關係存在,併請求酌定 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及負擔,現由本院以113年度親 字第2號事件審理中,有相對人之家事起訴暨暫時處分聲 請狀、兩造及未成年子女顏OO之個人戶籍資料查詢結果, 本院前案紀錄表等可稽(分別見原審卷第7至16頁第29至3 3頁、本院卷第13頁),且為兩造所不爭,首堪認定。是 相對人既已提起家事事件法第104條第1項第1款所定之本 案聲請事件,其提起本件暫時處分之聲請,程序上尚無不 合,先予敘明。 (二)相對人主張其為顏OO之生父,兩造及顏OO原先同住在相對 人住處,嗣抗告人於112年12月間擅自攜同顏OO離家,此 後持續藉故妨礙相對人探視顏OO,導致相對人無法維繫與 顏OO間之父子親情,本件確有核發相對人與顏OO會面交往 方式及期間內容暫時處分之急迫性及必要性等語,業據提 出兩造間通訊軟體對話紀錄為證(原審卷第19至23頁)。 抗告人則否認相對人為顏OO之生父,並辯稱:相對人於抗 告人懷孕期間曾否認其為顏OO之生父,本件於相對人證明 其為顏OO之生父前,不宜驟使相對人與顏OO進行會面交往 云云,並提出兩造間通訊軟體對話紀錄為證(本院卷第29 至35頁)。然查,抗告人於本院113年度親字第2號確認親 子關係存在等事件於113年5月14日、113年7月30日均到庭 自陳:那時候我懷孕時我們已經分手,我認為(指顏OO) 是相對人的孩子,希望安排親子鑑定;(問:答辯?)確 實有親子關係存在等語,有本院言詞辯論筆錄2份在卷可 按(本院卷第104、107頁)。足見抗告人已不再爭執相對 人為顏OO之生父,則其再執此為由拒絕相對人探視顏OO, 自屬無據,委無可採。 (三)抗告人主張相對人於112年10月8日對伊與顏OO施暴,本件 縱認有核發相對人與未成年子女間會面交往方式與期間內 容之暫時處分之必要,亦應在社福機構進行監督會面云云 ,固據提出錄影光碟1份為證。相對人則堅決否認有對抗 告人及顏OO實施家庭暴力等情事。然查,抗告人因認相對 人對伊與顏OO實施家庭暴力行為,前向本院聲請對於相對 人核發通常保護令,惟經本院另案審理後認依抗告人所提 錄影光碟內容,均未見有抗告人所稱相對人對其為毆打施 暴、或造成顏OO頭部紅腫之內容,亦難認定相對人確於11 2年10月8日有毆打致抗告人與顏OO受傷之事實,經本院於 113年7月10日以113年度家護字第344號裁定駁回抗告人之 聲請,有本院上揭通常保護令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11 1至113頁),堪予認定。則抗告人一再主張相對人對於顏 OO實施家暴,本件有在社會福利機構進行監督會面之必要 云云,難認有據。況相對人於原裁定於113年2月5日作成 後仍無法順利探視未成年子女顏OO,兩造嗣於113年5月14 日另案確認親子關係存在等事件之言詞辯論期日,經本院 協調下,雙方同意由臺北市政府駐地方法院家庭暴力暨家 事事件聯合服務中心(下稱家暴中心)安排暫時會面,亦 有本院言詞辯論筆錄可稽(本院卷第105頁),則相對人 於未經核發保護令,且業獲原暫時處分裁定准予其以原裁 定附表所示之方式與期間與顏OO進行會面交往等前提下, 亦願意釋出善意退讓一步,應抗告人所要求改至家暴中心 以監督會面方式探視子女,要難僅憑抗告人片面主觀之想 法或臆測,即認有強命相對人於本案聲請終結前均在社會 福利機構進行監督會面之必要,是抗告人上開主張,亦屬 無據。 六、綜上所述,原院審酌兩造間並無婚姻關係,亦未再同住生活 ,惟兩造於分居時就顏OO之會面交往方式及期間未有約定, 迄今無法達成共識,考量未成年子女長期欠缺父愛恐影響其 人格正常發展,認本件確有核發暫時處分之急迫性及必要性 ,再審酌合理分配兩造與未成年子女相處培養親情之機會、 避免干擾抗告人及未成年子女生活作息,以及考量顏OO係3 歲以下之幼兒,且自112年10月起即未曾與相對人會面交往 及同住,原審因認宜採取循序漸進之方式進行會面交往,爰 酌定相對人與顏OO會面交往之方式及期間如主文所示,經核 均無違誤,應予維持。抗告意旨仍執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 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料,經 斟酌後認對裁判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駁,附此敘明。 八、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家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詹朝傑               法 官 高雅敏               法 官 林妙蓁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 抗告,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 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書記官 李苡瑄

2024-11-13

SLDV-113-家聲抗-36-20241113-1

監宣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監護宣告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監宣字第363號 聲 請 人 A01 相 對 人 A02 上列聲請人聲請監護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宣告A02(女,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 0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 選定A01(男,民國00年0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 00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A02之監護人。 指定A03(女,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 0號)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聲請程序費用由受監護宣告之人A02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係相對人之三子,相對人因巴金森失 智症,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亦不能辨識其意思 表示之效果,為此依法聲請准予裁定宣告相對人為受監護宣 告之人等語,並提出戶籍謄本、親屬系統表、同意書、臺北 榮民總醫院診斷證明書及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證明影本等件為 證。 二、按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 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 、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 屬 、檢察官、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輔助人、意定監 護受任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民法第 14條第1 項定有明文。又法院應於鑑定人前,就應受監護宣 告之人之精神或心智狀況,訊問鑑定人及應受監護宣告之人 ,始得為監護之宣告。但有事實足認無訊問之必要者,不在 此限 。鑑定應有精神科專科醫師或具精神科經驗之醫師參 與並出具書面報告,家事事件法第16條第1 項、第2 項分別 定有明文。又觀該條修法理由:「所謂有事實足認無訊問之 必要者 ,亦即經醫師診斷或鑑定明顯有精神障礙或其他心 智缺陷者 ,例如:植物人、重度精神障礙或重度智能障礙 者,明顯不能為意思表示、受意思表示或辨識意思表示之效 果者為之。 」,查本件相對人A02因巴金森失智症,致不能 為意思表示、受意思表示或辨識意思表示之效果等情,有臺 北榮民總醫院診斷證明書、相對人障礙等級為「極重度」之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證明影本、本院113年8月2日公務電話紀 錄各乙紙在卷可證(見本院卷第9 頁、第11頁、第23頁), 爰認本件以囑託精神科醫師對相對人進行鑑定即為已足,本 院無訊問相對人之必要,合先敘明。 三、本院參酌鑑定人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醫師方 勇駿就相對人之鑑定結果函覆略以:「現在生活狀況及身心 狀態:㈠身體理學檢查:身材略顯豐腴,四肢僵硬、肌肉萎 縮且無力,腹部有胃造廔口,身上裝設導尿管。㈡精神狀態 檢查:⒈意識:清醒。⒉表情:呆滯。⒊行為:乘坐輪椅,雙 手略為顫抖。⒋語言:可對答,但僅能說少數字詞。⒌思考: 內容貧乏。⒍知覺:未見幻覺或其他異常。⒎定向感:無法辨 認時間地點;可辨認在場人物。⒏注意力:略顯分心 。⒐記 憶力:遠程記憶力及近程記憶力均顯著下降。⒑計算能力: 完全缺損。⒒判斷力:完全缺損。㈢日常生活能力:⒈日常生 活自理情形:進食、如廁、盥洗、穿衣、沐浴、交通皆需協 助。⒉經濟活動能力:完全缺損。⒊社會性:完全缺損。鑑定 結論:㈠陳女之精神狀態相關診斷為『失智症』 。㈡陳女因前 項診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不能受意思表示 、不能辨識 其意思表示之效果,亦不能管理處分自己之財產 。㈢陳女所 患上述診斷之預後差,預期難以改善。」等語,此有臺北市 立聯合醫院113年10月15日北市醫陽字第1133063850號函暨 檢附之精神鑑定報告書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37頁至第40頁 ),堪認相對人因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 示,亦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本件聲請,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爰宣告相對人為受監護宣告之人。 四、次按受監護宣告之人應置監護人。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應 依職權就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 他親屬、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一人 或數人為監護人,並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法院 為前項選定及指定前,得命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進行訪 視,提出調查報告及建議。監護之聲請人或利害關係人亦得 提出相關資料或證據,供法院斟酌。法院選定監護人時,應 依受監護宣告之人之最佳利益,優先考量受監護宣告之人之 意見,審酌一切情狀,並注意下列事項:㈠受監護宣告之人 之身心狀態與生活及財產狀況。㈡受監護宣告之人與其配偶 、子女或其他共同生活之人間之情感狀況。㈢監護人之職業 、經歷、意見及其與受監護宣告之人之利害關係。㈣法人為 監護人時,其事業之種類與內容,法人及其代表人與受監護 宣告之人之利害關係,民法第1110條、第1111條、第1111條 之1 分別定有明文。經查:相對人既經監護宣告,已如前述 ,自應為其選定監護人及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本 院審酌相對人之三子即聲請人A01、子女A04、A03、A05、A0 6、媳婦A07等最近親屬商議後,推派由聲請人A01擔任監護 人、相對人之六女A03擔任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此有同 意書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17頁至第18頁、第35頁),而聲 請人、A03分別為相對人之三子與六女,彼此關係密切,具 有相當之信賴關係存在,適於執行上述職務,因認由聲請人 擔任監護人,並指定A03擔任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應符 合相對人之最佳利益,爰裁定如主文第2 項、第3 項所示。 又依民法第1113條準用同法第1099條、第1099條之1 規定, 於監護開始時,監護人對於受監護宣告人之財產,應會同會 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於2 個月內開具財產清冊,並陳報法院 ,於開具完成並陳報法院前,監護人對於受監護宣告人之財 產,僅得為管理上必要之行為,併此敘明。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164 條第2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1-13

SLDV-113-監宣-363-20241113-1

監宣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監護宣告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監宣字第179號 聲 請 人 A01 相 對 人 A02 上列聲請人聲請監護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宣告A02(男,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 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 選定A01(女,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 0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A02之監護人。 指定A04(男,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 0號)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聲請程序費用由受監護宣告之人A02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係相對人之配偶,相對人因晚發型阿 茲海默氏病等症,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亦不能 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為此依法聲請准予裁定宣告相對人 為受監護宣告之人等語,並提出戶籍謄本、親屬系統表、同 意書、淡水馬偕紀念醫院乙種診斷證明書及中華民國身心障 礙證明影本等件為證。 二、按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 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 、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 屬檢察官、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輔助人、意定監護受 任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民法第14條 第1 項定有明文。又法院應於鑑定人前,就應受監護宣告之 人之精神或心智狀況,訊問鑑定人及應受監護宣告之人,始 得為監護之宣告。但有事實足認無訊問之必要者,不在此限 。鑑定應有精神科專科醫師或具精神科經驗之醫師參與並出 具書面報告,家事事件法第167 條第1 項、第2 項分別定有 明文。又觀該條修法理由:「所謂有事實足認無訊問之必要 者 ,亦即經醫師診斷或鑑定明顯有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 陷者 ,例如:植物人、重度精神障礙或重度智能障礙者, 明顯不能為意思表示、受意思表示或辨識意思表示之效果者 為之。 」,查本件相對人A02因晚發型阿茲海默氏病等症, 致不能為意思表示、受意思表示或辨識意思表示之效果等情 ,有淡水馬偕紀念醫院乙種診斷證明書、本院民國113年5月 31日電話紀錄各乙紙在卷可證(見本院卷第11頁、第23頁) ,爰認本件以囑託精神科醫師對相對人進行鑑定即為已足, 本院無訊問相對人之必要,合先敘明。 三、本院參酌鑑定人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醫師方 勇駿就相對人之鑑定結果函覆略以:「現在生活狀況及身心 狀態:㈠身體理學檢查:身材壯碩,肢體活動略顯不靈活, 外觀無異常發現。㈡精神狀態檢查:⒈意識:清醒。⒉表情 : 淡漠。⒊行為:活動量低。⒋語言:完全缺損。⒌思考:難以 測知。⒍知覺:難以測知。⒎定向感:難以測知。⒏注意力: 對叫喚有反應,但易分心。⒐記憶力:難以測知。⒑計算能力 :難以測知。⒒判斷力:難以測知。㈢日常生活能力:⒈日常 生活自理情形:進食、如廁、盥洗、穿衣、沐浴 、交通皆 需協助。⒉經濟活動能力:完全缺損。⒊社會性:僅可與家人 有低度互動。鑑定結論:㈠江員之精神狀態相關診斷為『失智 症』。㈡江員因前項診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 、不能受意思 表示、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不能管理處分自己之財 產。㈢江員所患上述診斷之預後不佳,預期將繼續退化。」 等語,此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113年10月18日北市醫陽字第1 133064876號函暨檢附之精神鑑定報告書在卷可稽(見本院 卷第45頁至第50頁),堪認相對人因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 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亦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本件 聲請,為有理由,應予准許,爰宣告相對人為受監護宣告之 人。 四、次按受監護宣告之人應置監護人。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應 依職權就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 他親屬、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一人 或數人為監護人,並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法院 為前項選定及指定前,得命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進行訪 視,提出調查報告及建議。監護之聲請人或利害關係人亦得 提出相關資料或證據,供法院斟酌。法院選定監護人時,應 依受監護宣告之人之最佳利益,優先考量受監護宣告之人之 意見,審酌一切情狀,並注意下列事項:㈠受監護宣告之人 之身心狀態與生活及財產狀況。㈡受監護宣告之人與其配偶 、子女或其他共同生活之人間之情感狀況。㈢監護人之職業 、經歷、意見及其與受監護宣告之人之利害關係。㈣法人為 監護人時,其事業之種類與內容,法人及其代表人與受監護 宣告之人之利害關係,民法第1110條、第1111條、第1111條 之1 分別定有明文。經查:相對人既經監護宣告,已如前述 ,自應為其選定監護人及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本 院審酌相對人之配偶即聲請人A01、相對人之母A03、姐江寶 玉、弟江東益、子A04、媳婦鍾雅雯等最近親屬商議後,同 意由聲請人A01擔任監護人、相對人之子A04擔任會同開具財 產清冊之人,此有同意書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9 頁至第10 頁、第31頁),而聲請人、A04分別為相對人之配偶與子, 彼此關係密切,具有相當之信賴關係存在,適於執行上述職 務,因認由聲請人擔任監護人,並指定A04擔任會同開具財 產清冊之人,應符合相對人之最佳利益,爰裁定如主文第2 、3 項所示。又依民法第1113條準用同法第1099條 、第109 9條之1 規定,於監護開始時,監護人對於受監護宣告人之 財產,應會同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於2 個月內開具財產清 冊,並陳報法院,於開具完成並陳報法院前,監護人對於受 監護宣告人之財產,僅得為管理上必要之行為,併此敘明。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164條第2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1-13

SLDV-113-監宣-179-20241113-1

家親聲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酌減給付扶養費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家親聲字第443號 聲 請 人 A01 代 理 人 孫治平律師 相 對 人 A02 代 理 人 張博鍾律師 許慧鈴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酌減未成年子女扶養費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兩造於民國105年8月30日結婚,婚後育有未 成年子女A03,嗣兩造於110年10月7日在鈞院調解離婚,並 經鈞院以111年度家親聲字第44號、第172號,裁定未成年子 女A03之權利義務行使及負擔由相對人單獨任之,另聲請人 應按月給付相對人關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新臺幣(下同) 2 萬元。上開裁定所依之事實係110年8月間起訴時,聲請人 時任游泳教練及救生員,月薪約7 萬元,且相對人為實際照 顧未成年子女之人,認聲請人每月分擔2 萬元為適當。惟因 疫情關係,聲請人於111年11月辭去原職,嗣先後任職活動 企劃及現職約聘救生員,現收入已大幅下降,不宜以原裁定 依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之111年度臺北市每人每月平均消費支 出為33,730元及聲請人當時月收入為判斷標準,如依原裁定 給付扶養費,則聲請人每月生活費顯已低於112年每月生活 必需(必要生活費)數額一覽表中臺北市居民之最低生活費 19,013元之1.2倍即22,816元,故依法請求酌減扶養費等語 。綜上,爰聲明:⒈聲請人自民國112年11月起至A03成年之 日止,按月於每月10日前給付相對人關於A03之扶養費新臺 幣11,408元。⒉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二、相對人則以:   ㈠聲請人自稱在110年8月時在天母國中擔任游泳教練兼游泳 池救生員,然依教育部之防疫管理指引可知,學校游泳池 在110年8月開始雖有受管制但並無強制關閉,聲請人離職 為疫情趨穩之111年11月,聲請人應係自行離職與疫情無 關。又原裁定係於112年9月28日作成,與聲請人所主張之 離職日即111年11月相距約10個月,是聲請人於離職後應 有充分時間得於審理期間陳報經濟變動情形;聲請人復稱 於113年2月辭去新職,並於113年4月任職約聘救生員,二 者收入差距甚微,聲請人本可自行衡量,足證聲請人於審 理期間即已知悉其經濟情形有所變動,且明知無新事實可 適用情事變更,而以更換工作使新事實發生,非在判決確 定後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之事由且聲請人無法預料,與情 事變更之要件未合。   ㈡聲請人主張不宜以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之臺北市每人每月平 均消費支出,而應以每月生活必需數額作為給付扶養費之 判斷依據,然實務多以前者作為未成年子女扶養費用支出 計算,且聲請人於原審曾以書狀表示對於以上開標準計算 扶養費不爭執,並反請求相對人應給付15,491元,而相對 人每月薪資約為3萬2千元,現聲請人之薪資仍比相對人高 ,卻反倒要求給付較低之扶養費用。況聲請人曾在原審 社工訪視中稱其有即將到期之200 萬存款,並還有其他定 存,殊難想像僅一年餘即將款項全部花用完畢,聲請人此 部分主張顯無理由。   ㈢綜上,聲請人主張請求酌減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實屬 無理由,爰為答辯聲明:⒈聲請駁回。⒉程序費用由聲請人 負擔。 三、按命為給付家庭生活費用、扶養費或贍養費之確定裁判或成 立之和解,如其內容尚未實現,因情事變更,依原裁判或和 解內容顯失公平者,法院得依聲請人或相對人聲請變更原確 定裁判或和解之內容,家事事件法第99條、102 條第1 項定 有明文。再按,扶養之程度及方法,當事人得因情事之變更 ,請求變更之;契約成立後,情事變更,非當時所得預料 ,而依其原有效果顯失公平者,當事人得聲請法院增、減其 給付或變更其他原有之效果,亦為民法第1121條、第227 條 之2 第1 項所明定。所謂情事變更原則,旨在規範契約成立 後有於訂約當時不可預料之情事發生時,經由法院裁量以公 平分配契約當事人間之風險及不可預見之損失。是法律關係 發生後,為其基礎或環境,於法律效力終了前,因不可歸責 於當事人之事由,致發生非當初所得預料之劇變,如仍貫徹 原定之法律效力,顯失公平者,法院即得依情事變更原則加 以公平裁量而為增減給付或變更其他原有之效果。而是否發 生非當初所得預料之劇變,應綜合社會經濟情況、一般觀念 及其他客觀情事加以判斷(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336號 裁判要旨參照)。且依上開情事變更原則之規定,請求法院 增減給付者,其性質為形成之訴,於判決確定時發生形成效 力 ,其法律關係即因該形成判決確定而創設、變更或消滅 。 四、經查:   ㈠兩造於110年10月7日在本院調解離婚,並經本院以111年度 家親聲第44號、第172號裁定由兩造所生未成年子女A03權 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由相對人單獨任之,聲請人並應按月 於每月10日前給付相對人關於未成年子女A03之扶養費2 萬元,如一期逾期不履行時,其後之六期喪失期限利益, 有上開裁定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21頁至第32頁),堪予 認定。   ㈡聲請人主張其現職每月收入扣除勞健保前為33,000元(見 本院卷第151 頁),依原裁定給付扶養費將無法維持生活 ,而有酌減扶養費必要云云,然聲請人先後於書狀、本 院調查時自陳係自願辭去工作等語(見本院卷第13頁、第 147 頁、第151 頁),足見聲請人並非因疫情而被迫離職 ,或因其他個人因素而遭資遣或無法繼續工作,而係綜合 考量個人利害及客觀情勢後所作之決定,則此種因聲請人 主動辭職而導致之情事變更,堪認屬可歸責於聲請人之事 由所致,是聲請人今將可歸責於己、主觀意願造成自己收 入降低之不利益,轉嫁於相對人與未成年子女,進而主張 情事變更,有違事理之平;復審酌聲請人為69年出生,現 年43歲,有工作能力,為具一定社會歷練及智識之青壯年 ,應有相當之工作營生能力,其日後生涯規劃中非無以其 他管道或兼職以覓得較高薪工作之機會。況一時工作轉換 ,實不影響聲請人原有工作能力,聲請人亦未舉證證明其 工作能力有何減損,是聲請人徒憑現今月薪與先前全年所 得有落差,率爾主張工作能力降低,亦難憑信。揆諸上開 說明,自難認本件有情事變更原則之適用。   ㈢綜上所述,本件聲請人前揭主張事由,難謂符合情事變更 。從而,聲請人請求其應自112年11月起至A03成年之日止 ,按月於每月10日前給付相對人關於A03之扶養費減少為1 1,408元,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 項、民事訴訟 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千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1-13

SLDV-112-家親聲-443-20241113-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繼續安置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護字第169號 聲 請 人 新北市政府 法定代理人 甲○○ 代 理 人 丙○○ 受安置人 江○○ (姓名、年籍詳卷) 法定代理人 張** (姓名、年籍詳卷) 練□□ (姓名、年籍詳卷)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繼續安置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受安置人江○○(姓名、年籍詳卷)自民國113年10月25日15時40 分起繼續安置三個月。 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受安置人江○○(姓名、年籍詳卷)為12 歲以上未滿18歲之之少年。受安置人於民國113年5月至10月 間多次逃家,後於同年10月21日凌晨被尋獲,受安置人自述 逃家期間,1 次用裸照方式、2 次用性行為方式,各與3 名 男性網友換取住宿與餐食,已有遭性剝削情事。現綜合評估 受安置人之身心及行為狀況,及受安置人之法定代理人(即 受安置人外祖父母)、主要照顧者(即受安置人小阿姨)及 次要照顧者(及受安置人大阿姨)皆表示難以有效保護約束 受安置人,評估非繼續安置難以有效保護受安置人再次落入 及遭受性剝削之危險情境。為維護受安置人之最佳利益,聲 請人業於113年10月22日15時40分予以緊急安置,茲因受安 置人非72小時以上之安置無法妥予保護,爰依兒童及少年性 剝削防治條例第16條規定,聲請准予繼續安置3 個月 ,以 維護受安置人權益等語。 二、按使兒童或少年為有對價之性交或猥褻行為;拍攝、製造、 重製、持有、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販賣或支付對 價觀覽兒童或少年之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 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物品,係屬兒童或少年性剝削   ;檢察官、司法警察官及司法警察查獲及救援被害人後,應 於24小時內將被害人交由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 理;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即評估被害人就學、就業 、生活適應、人身安全及其家庭保護教養功能,經列為保 護個案者,得送交適當場所緊急安置、保護及提供服務;直 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緊急安置被害人,應於安置起72小 時內,評估有無繼續安置之必要,經評估有安置必要者,應 提出報告,聲請法院裁定;法院受理聲請後,認有繼續安置 必要者,應交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安置於兒童及少 年福利機構、寄養家庭或其他適當之醫療、教育機構,期間 不得逾3 個月;此分別為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2 條 第1 項第1 款、第3 款、第15條第1 項、第2 項第2 款、第 16條第1 項、第2 項所明定。經查,本件聲請人主張上揭事 實 ,業據提出兒童及少年性剝削事件緊短安置報告、受安 置人之戶籍資料等件為證(見本院卷第37頁至第43頁);另 受安置人之法定代理人張**到庭稱 :伊同意受安置人繼續 安置等語;受安置人亦到庭稱:伊同意繼續待在安置機構等 語(見本院卷第17頁)。本院考量受安置人風險評估意識薄 弱、不懂自我保護,亦缺乏兒少性剝削受害意識,受安置人 之外祖父母對於受安置人管教無力,暫無法提供穩定生活、 適當保護等情,為保護受安置人江○○權益及身心安全,認聲 請人所稱尚無不合,其請求受安置人江○○繼續安置3 個月為 有理由,應予准許。 三、依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19條第1 項第2 款、家事事 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1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1-11

SLDV-113-護-169-20241111-1

養聲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宣告終止收養關係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養聲字第7號 聲 請 人 A01 相 對 人 A02 已出境,現應送達處所不詳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宣告終止收養關係事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以113年度養聲字第58號裁定移送前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予終止聲請人A01(男,民國00年0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 :Z000000000號)與相對人A02(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 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間之收養關係。 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A02為聲請人A01之養父,於民國56年 2月14日收養聲請人,但聲請人被收養後仍與生母同住,並 自聲請人21歲當兵返家後,就未再見過相對人,且自84年2 月9日出境後至今無入境紀錄,雙方已失聯近30年,兩造間 父子關係有名無實,缺乏親子間之感情與信賴,徒有收養形 式,而無實質父子親情之維繫,並有不能回復之情況,依社 會一般觀念,具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兩造間之收養關係,爰依 民法第1081條第1 項第4 款規定,請求准予終止兩造間之收 養關係等語,並聲明:㈠宣告終止兩造間之收養關係。㈡程序 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二、相對人經本院合法通知未到庭,亦未提出任何書狀作何聲明   或陳述。 三、按養父母、養子女之一方,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得 依他方、主管機關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宣告終止其收養關 係:一、對於他方為虐待或重大侮辱。二、遺棄他方。三、 因故意犯罪,受二年有期徒刑以上之刑之裁判確定而未受緩 刑宣告。四、有其他重大事由難以維持收養關係,民法第10 81條第1 項定有明文。又上揭法文係概括規定,目的在使終 止收養之原因更有彈性,所謂「其他重大事由」,應考量收 養之目的,依一般社會通念,斟酌各種情事綜合觀之,如認 養父母與養子女間之感情與信賴出現破綻,無法回復原來之 狀態而維持有如親子般之關係時,即屬難以繼續收養關係之 重大事由。經查:   ㈠本件聲請人主張相對人於56年2月14日收養聲請人,但相對 人自92年11月14日出境迄今,未與聲請人聯繫,業據聲請 人提出戶籍謄本為證(見本院卷第41頁、第43頁),並有 本院依職權查詢之相對人入出境記錄存卷可憑(見本院卷 第23頁),堪信聲請人上揭主張為真實。   ㈡本院審酌兩造雖因收養而有親子關係之形式,卻未共同生 活或建立實質之親情關係,聲請人被收養後仍與生母同住 ,相對人自聲請人退伍後,兩造即無聯繫,至今已逾30 年之久,且相對人於92年11月14日出境後未再返臺,兩造 多年來未曾見面、聯絡,足認兩造間之感情及信賴已有破 綻,而與收養係為成立擬制親子關係之本旨相違。從而 ,本件收養之目的既無從達成,自堪認聲請人主張兩造間 有難以維持收養關係之重大事由存在為真正,從而,聲請 人依民法第1081條第1 項第4 款之規定,聲請宣告終止兩 造間之收養關係,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 項,民事訴訟 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1-11

SLDV-113-養聲-7-2024111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