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駁回起訴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11-220 筆)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除去妨害所有權等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18號 抗 告 人 向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指定送達處所:高雄市○鎮區○○○路00號00樓之0 新生興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指定送達處所:高雄市○鎮區○○○路00號00樓之0 兼 上二人 法定代理人 朱庭界(原名朱挺介) 抗 告 人 長谷民生大樓管理委員會 法定代理人 丁旭東 上列當事人間因請求除去妨害所有權等事件,兩造對於中華民國 113年6月28日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6年度訴字第1230號所為裁定 ,各自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裁定關於:㈠駁回本訴以長谷民生大樓管理委員會為被告 ;㈡駁回反訴及該假執行聲請,均廢棄。 二、向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生興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及朱庭界 其餘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向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向台公司)、新生興投資股份 有限公司(下稱新生興公司)、朱庭界(以下合稱向台公司 等3人)抗告意旨略以:  ㈠向台公司等3人自民國99年買受長谷民生大樓(下稱系爭大樓 )7、8、9樓房屋(下稱系爭樓層),迄今仍受阻無法正常 進出使用大門、電梯及其他本於對大樓共用部分持分所有權 所及公共空間及公共共用設施,所有權行使長期遭妨害,係 因系爭大樓未曾制訂規約,無區分所有權人(下稱區權人) 會議決議管理費收取數額及方式,丁旭東、統合營造有限公 司(下稱統合公司)為首之4、5、6、10、11樓等5戶自稱為 長谷民生大樓管理委員會(下稱長谷管委會),藉收取管理 費名義阻礙向台公司等3人對專有部分房屋及共有共用部分 之所有權行使。  ㈡訴外人李佳航以大樓總幹事名義妨害向台公司等3人行使所有 權,向台公司等3人曾提起交付電梯感應釦及大門鑰匙等訴 訟,請求法院擇一就「被告李佳航即長谷民生大樓管理負責 人」或「被告長谷民生大樓管理委員會」為勝訴判決,經原 法院101年度訴字第2166號、本院102年度上字第318號受理 (下稱前案),前案第二審認李佳航未合法擔任大樓管理負 責人,限期命向台公司等3人補正管委會之合法法定代理人 ,向台公司等3人因而「追加李佳航個人為被告」,惟未撤 回對管理負責人之起訴,前案第二審誤認向台公司等3人已 將原「對管理負責人之起訴變更為對李佳航個人之起訴」, 進而認定向台公司等3人於前案第一審「對李佳航即長谷民 生大樓管理負責人請求給付部分」視為撤回起訴。原裁定據 此錯誤認定向台公司等3人於前案第二審撤回對系爭大樓管 理負責人之起訴,並認向台公司等3人於本案以管理負責人 為被告,違反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項規定,裁定駁回本件 起訴(本訴),自有未合。縱認向台公司等3人於前案第二 審追加李佳航個人即有對李佳航管理負責人生撤回起訴之效 力,然管理負責人係以個人名義及行為管理大樓事務,不同 之管理負責人間行為各別,原裁定所謂已生撤回對李佳航管 理負責人起訴之效力範圍,僅限於對李佳航擔任管理負責人 期間之身分與行為,日後其他人擔任管理負責人期間行為, 非對李佳航管理負責人撤回起訴之效力所及。  ㈢系爭大樓住戶推舉之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下稱區權會)召集 人,不願依法召開區權會推選管理委員及主任委員,原審法 院多次公開心證表示其就區權會召集人得否視為管理委員會 之合法法定代理人,見解與前案第二審法院有異(原裁定認 召集人依法不得逕視為管理委員會之法定代理人,此與向台 公司等3人前後兩案主張一致),向台公司等3人依原審法院 公開心證,以逐次受推舉為區權會之召集人為大樓管理負責 人,逐次變更本件起訴對象,竟又遭原裁定認定抗告人於前 案撤回對管理負責人起訴,違反民事訴訟第263條第2項規定 ,以程序事由駁回起訴,致向台公司等3人無從透過訴訟除 去妨害保障所有權之行使。爰提起抗告,聲明請求廢棄原裁 定主文第一項、第二項部分,發回原法院審理。   二、長谷管委會抗告意旨略以:向台公司等3人提起本訴係以長 谷管委會為被告,嗣變更被告為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足見 其等就本訴部分已撤回對長谷管委會之起訴,原審法院就本 訴部分所為裁定並無不當。又長谷管委會反訴請求向台公司 等3人給付積欠之管理費及公共用電分攤費用、大樓修繕、 管理、維護費用,及命向台公司等3人出讓系爭樓層區分所 有權及其基地所有權應有部分,原審法院以長谷管委會無法 定代理人而未經合法代理,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4 款規定裁定駁回反訴之請求,未審酌長谷管委會已依諭知補 正合法法定代理人為丁旭東(區權會召集人),無視長谷管 委會已預備請求原審法院指定特別代理人,顯有違誤。兩造 多年來互相提告民、刑事訴訟不下5、60件,包括最高法院 等各級法院均肯認長谷管委會之法定代理人並未欠缺而裁判 ,此一見解已生有爭點效而應拘束所有法院及當事人。又最 高法院113年7月9日112年度台上字第1345號判決亦認被推選 為系爭大樓召集人者,即為長谷管委會之法定代理人,系爭 大樓4、5、10、11樓住戶既已推選丁旭東為新任區權會召集 人,並經公告於000年0月0日生效,長谷管委會於112年7月1 7日具狀陳報丁旭東為法定代理人,並聲明承受訴訟,原審 法院於108年4月3日言詞辯論期日諭知表示召集人為長谷管 委會之法定代理人,向台公司等3人亦同意召集人作為管委 會之法定代理人,丁旭東自有法定代理權。原裁定以長谷管 委會無法定代理人駁回反訴不當。爰提起抗告,聲明請求廢 棄原裁定主文第三項、第四項部分,發回原法院審理。  三、兩造在原審主張:  ㈠向台公司等3人提起本訴:   向台公司等3人以系爭樓層區權人地位提起本訴,主張遭被 告妨害其對大樓公同共有部分所有權及使用權之正常行使, 因大樓從未選任管理委員,無法組成管委會,無從由管理委 員推舉主任委員為法定代理人,應以區權人互推之召集人為 管理負責人實施本件訴訟行為,惟長谷管委會堅持大樓有管 委會,爰依第767條第1項中段規定,提起選擇合併之訴。聲 明:黃盈婷即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或長谷管委會應交付系爭 大樓大門鑰匙各乙支及可通達全大樓各樓層之電梯感應釦各 乙份予向台公司等3人,並開放該大樓地下二樓停車場避難 空間、公共電信箱、公共電力箱及所有大樓之公共空間及公 共管道間,及系爭樓層之公用廁所及茶水間予向台公司等3 人使用,並應交付該大樓地下二樓停車場避難空間之鐵門遙 控鑰各乙支予向台公司等3人(見原審訴字卷七第208頁。長 谷管委會之召集人嗣已變更為丁旭東,向台公司等3人於原 審尚未更正前開聲明)。  ㈡長谷管委會提起反訴:   長谷管委會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0、21條、第22條第1項 第1、3款,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後段及第2項規定提起反 訴,主張向台公司等3人積欠大樓自98年7月23日至107年7月 31日止之修繕、管理、維護費用各新臺幣(下同)2,143,43 1元、101年10月至106年7月之公共用電分攤費用各17,558元 (每人合計各2,160,989元)。聲明:⑴新生興公司、向台公 司、朱庭界應各給付長谷管委會2,160,989元,及其中2,143 ,431元自101年10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 利息;其中17,558元自106年9月1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 率5%計算之利息;⑵新生興公司、向台公司、朱庭界應出讓 其所有分別位於系爭樓層之區分所有權及其基地所有權應有 部分。 四、原裁定理由:  ㈠就兩造以長谷管委會為本訴被告、反訴原告部分:   原裁定認系爭大樓有管理委員會之組織,惟於李佳航任期屆 滿後未召開區權會選任管理委員,前案第二審雖認應類推適 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9條第6項、第25條第3項後段、公寓 大廈管理條例施行細則第7條第1、2、4項等規定,以召集人 為主任委員,繼續執行管委會各項事務。然系爭大樓每年推 選召集人直接作為長谷管委會之法定代理人,並一人單獨決 定或行使長谷管委會所有職權,更拒絕召開區權會選任管理 委員,違反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之規定,應僅在「未組成管理 委員會且未推選管理負責人」之情形下,始可將區權人互推 之召集人視為管理負責人。而系爭大樓形式上既存有管委會 之組織,僅係未能順利召開區權會選出新管委會成員及主任 委員,則區權人互推之召集人當然僅得作為區權會之召集人 ,不應認為其可當然成為管理負責人,否則即混淆管理委員 會、管理負責人之二軌制度,故認區權會召集人不得為長谷 管委會之法定代理人,不受前案第二審見解拘束。系爭大樓 僅有區權會之召集人,卻堅持不召開區權會議選任管理委員 ,長谷管委會即無合法法定代理人而未經合法代理,程序要 件即有欠缺,經命補正而未補正,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 項第4款規定(反訴原告或本訴被告無訴訟能力,未由法定 代理人合法代理),裁定駁回向台公司等3人以長谷管委會 為被告之本訴及長谷管委會所提之反訴。  ㈡就向台公司等3人以管理負責人為本訴被告部分:   原裁定認因大樓設有管委會,不得再由區權人推選管理負責 人,區權人推選之區權會召集人,仍無從認係管理負責人, 且向台公司等3人於前案第二審為訴之變更,僅係在變更不 合法時仍要以李佳航即長谷民生大樓管理負責人為請求對象 而已,該訴之變更經前案第二審認定合法,即係以新訴代替 舊訴,舊訴視為撤回,向台公司等3人以管理負責人為本案 之本訴被告,亦有違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項規定(於本案 經終局判決後將訴撤回者,不得復提起同一之訴),依同法 第249第1項第7款(當事人起訴違背第263條第2項規定), 應予駁回。 五、本院判斷:  ㈠兩造以長谷管委會為本訴被告、反訴原告部分:  ⒈按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條第9款規定:「管理委員會:指為 執行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事項及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工作, 由區分所有權人選任住戶若干人為管理委員所設立之組織。 」,同條第10款規定:「管理負責人:指未成立管理委員會 ,由區分所有權人推選住戶1人或依第28條第3項、第29條第 6項規定為負責管理公寓大廈事務者。」,可知管理委員會 與管理負責人非得併存。向台公司等3人雖主張系爭大樓並 未設置管理委員會,惟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之性質,乃於多 數人集合體之情形下,為順利推動公寓大廈之維護管理業務 而設置,此觀前揭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就管理委員會之定義即 明。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之訂定,係賦予管理委員會之地位法 律明文化之保障,並非否認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制定前已依區 權會決議成立之管理委員會地位,亦不因未依公寓大廈管理 條例向主管機關報備而喪失其合法性。查系爭大樓雖未向高 雄市新興區公所辦理管理組織報備(見該所106年7月21日、 110年3月3日、112年11月6日函;原審審訴卷第303頁、訴字 卷六第21頁、卷七第415頁),然系爭大樓於79年11月1日建 築完成(見原審審訴卷第163頁建物登記謄本),建商長谷 建設有限公司於80年3月22日成立長谷民生大樓管理委員會 ,並於80年間以「長谷民生大樓管理委員會」名稱向國稅局 申請稅籍登記,辦理系爭大樓公共事務之管理維護事宜,辦 公室設於大樓5樓,且以戶名「長谷民生大樓管理委員會」 在永豐銀行三民分行開設存款帳戶,歷年來與政府機關公文 往返亦均以「長谷民生大樓管理委員會」名義行文等情,據 證人林崇仁於前案證稱:我原為系爭大樓5樓之區分所有權 人,有與管理委員會約定5樓部分空間供管理委員會使用, 以抵償管理費等語(見前案二審卷三第540頁),並有高雄 市國稅局稅籍資料、長谷管委會永豐銀行三民分行存摺封面 、高雄市政府消防局、高雄市政府法制局、高雄市政府水利 局、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高 雄市政府交通局、高雄市新興區公所、高雄市政府警察局、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新興分局、財政部國有財產局、財政部國 有財產局臺灣南區辦事處等政府機關往來公文為證(見前案 二審卷一第138、139、148至153頁背面,卷二第241、237頁 背面),堪認長谷管委會確屬存在,並已實際運作多年,且 有一定之名稱、目的,固定之事務所,獨立之財產,應屬非 法人團體,具有當事人能力。向台公司等3人否認長谷管委 會之存在,並非可採。  ⒉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5條第1項、第3項規定:「區分所有 權人會議,由全體區分所有權人組成,每年至少應召開定期 會議一次。區分所有權人會議除第28條規定外,由具區分所 有權人身分之管理負責人、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或管理委員 為召集人;…。無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或無區分所有 權人擔任管理負責人、主任委員或管理委員時,由區分所有 權人互推一人為召集人。…。」,再依同條例第29條第1項、 第2項前段規定:「公寓大廈應成立管理委員會或推選管理 負責人。公寓大廈成立管理委員會者,應由管理委員互推一 人為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對外代表管理委員會。」,同條第 6項前段規定:「公寓大廈未組成管理委員會且未推選管理 負責人時,以第25條區分所有權人互推之召集人或申請指定 之臨時召集人為管理負責人。」,可知公寓大廈未組成管理 委員會,亦無推選管理負責人時,始得以互推之召集人為管 理負責人,倘設有管理委員會之公寓大廈,無主任委員或管 理委員管理大樓事務,自應由推選之召集人召開區權會,惟 該條例就未及召開區權會選任主任委員或管理委員前,應由 何人對外代表管理委員會行使權利義務,並無相關規定,兩 造就此情形得否由區權會之召集人擔任管理委員會之法定代 理人有所爭執,長谷管委會並援引兩造間其他訴訟事件,作 為召集人為管委會合法法定代理人之依據。查前案第二審雖 認就未及召開區權會選任主任委員或管理委員前,得類推適 用上開規定,以召集人為主任委員,繼續執行管委會各項事 務,案經上訴,經最高法院駁回上訴確定,兩造所涉其他民 事訴訟,亦以召集人為長谷管委會之法定代理人,然公寓大 廈管理條例就無主任委員或管理委員之情形,已明定應由區 權人推選召集人召開區權會予以選任,第47條第1款並就區 權會召集人違反第25條所定召集義務(每年至少應召開定期 會議一次)定有罰則,足見召集人有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區權 會及無主委或管委時予以選任之義務。又區權會既為每年應 定期召開,若主任委員任期屆滿或因故解任,為維護公寓大 廈之公共事務正常運作,使召集人執行管委會各項事務,亦 應認屬短期便宜措施,迄定期召開區權會選任主任委員時止 ,即無使召集人執行管委會事務之必要,始符合法律規範。 系爭大樓區權人僅有9人(向台公司等3人、林世玉、統合公 司、丁旭東、林秀芳及黃盈婷、滙豐銀行),客觀上未見有 何不能召開區權會之情形,兩造因諸多案件爭訟多年,本案 自106年4月繫屬,於原審審理期間時間非短,系爭大樓區權 人甚且先後推選統合公司、黃盈婷、丁旭東為召集人,然上 該召集人始終未曾召開區權會選任主任委員或管理委員,迭 經原審法院命其召開區權會選任管理委員,仍未為之,系爭 大樓召集人長期刻意不召開區權會,顯有悖公寓大廈管理條 例相關規定,本案既為獨立之民事訴訟,原審法院本於其法 律確信,審酌設有管委會之公寓大廈,區權會召集人之職責 在於召開區權會選任管理委員,倘另賦予其得以管委會法定 代理人身份進行公寓大廈管理事務,與該管理條例規定有違 ,本件應由召集人召集區權會選任管理委員,俾免管委會淪 為少數人把持由一人單獨決定或行使系爭大樓管委會之所有 職權、拒絕召開區權會,影響其他區權人權益,認召集人應 盡其召集義務,並於訴訟進行中裁定命兩造補正長谷管委會 之法定代理人,難謂不當。  ⒊原裁定以兩造未補正長谷管委會之法定代理人,該管委會未 經合法代理,裁定駁回向台公司等3人對長谷管委會所為本 訴請求,並駁回長谷管委會之反訴請求。按原告之訴,原告 或被告無訴訟能力,未由法定代理人合法代理者,法院應以 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 正,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4款固有明文,然無訴訟能 力人有為訴訟之必要,而無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不能行 代理權者,其親屬或利害關係人,得聲請受訴法院之審判長 ,選任特別代理人,亦為同法第51條第2項所明定。此即為 避免起訴之人對於無訴訟能力人或法人起訴時,因等待該無 訴訟能力人或法人選任法律上代理人,致訴訟久延而受損害 ,是而在當事人無訴訟能力且未由法定代理人合法代理之情 形,如其亦無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不能行代理權者,經 法院命其補正,利害關係人非不得聲請法院依法選任特別代 理人以遂行訴訟,用資補正,尚難逕以原告逾期未補正為由 予以駁回。查原審法院於108年11月18日期日當庭曉諭命兩 造於下次庭期(109年2月10日)前補正長谷管委會之法定代 理人(見原審訴字卷五第143頁),長谷管委會及區權人丁 旭東已於109年2月6日提出反訴答辯22狀,聲請法院指定反 訴之特別代理人(見原審訴字卷五第285至286頁),長谷管 委會復以109年2月3日本訴答辯暨反訴準備狀,及於109年2 月10日言詞辯論期日聲請法院指定反訴之特別代理人(見原 審訴字卷五第330至331、377頁),原審法院於109年3月23 日言詞辯論期日諭知長谷管委會應召開區權會選任管理委員 為由,駁回其請求選任特別代理人之聲請(見原審訴字卷五 第463頁),就該訴訟中駁回被告長谷管委會聲請選任特別 代理人之裁定,依法雖不得抗告,但全然以行政管理事項, 考量涉及遂行訴訟之選任特別代理人事由,就訴訟權保障觀 點而言,理由已有待商榷,此且既涉及補正事項完成與否之 前提,自應依個案各別斟酌,以免權利人喪失循訴訟程序解 決紛爭之途徑。況兩造就長谷管委會之法定代理人資格爭執 甚烈,本訴原告即向台公司等3人於108年6月12日已具狀依 前開規定聲請為長谷管委會選任特別代理人(見原審訴字卷 四第17至18頁),反訴原告即長谷管委會於原審110年12月1 5日言詞辯論期日雖稱仍主張以召集人為管委會之法定代理 人且不會變更(見原審訴字卷六第373頁),112年7月22日 反訴答辯狀復陳明如認召集人丁旭東非法定代理人,仍聲請 法院選任特別代理人(見原審訴字卷七第367至368頁),原 審法院如認長谷管委會無法定代理人,當依前開規定為其選 任特別代理人,乃逕以兩造未補正長谷管委會之法定代理人 ,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4款規定,裁定駁回向台公 司等3人對長谷管委會所為本訴請求,及駁回長谷管委會所 為反訴請求,自有未合。至兩造雖各自陳明指定特定之區權 人為特別代理人人選,惟法院本得依職權選任適當之人為特 別代理人進行訴訟,不受當事人陳明之拘束,亦無須當事人 同意該人選,附此敘明。  ⒋依前開說明,兩造已聲請選任長谷管委會之特別代理人,原 審法院仍以兩造未補正法定代理人為由,認向台公司等3人 以長谷管委會為本訴被告之起訴,及長谷管委會所提反訴, 均不合法,裁定駁回兩造此部分之請求,自有未洽。抗告意 旨指摘原裁定此部分不當,即有理由。  ㈡向台公司等3人以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為本訴被告部分:  ⒈向台公司等3人主張:其等於前案第二審追加李佳航個人為被 告,惟未撤回對管理負責人之起訴,前案第二審誤將其等原 對管理負責人之起訴變更為對李佳航個人之起訴,進而認定 其等於前案第一審對李佳航即長谷民生大樓管理負責人請求 給付部分視為撤回起訴,原裁定據此認定其等就管理負責人 起訴違反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項於法不合云云。惟查,前 案第二審判決理由明敘向台公司等3人向原審主張李佳航為 系爭大樓之管理負責人,依民法第767條、第184條之規定, 請求李佳航即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為一定行為及損害賠償, 惟因李佳航任期屆滿,向台公司等3人並未補正系爭大樓合 法之管理負責人為被告,遂於前案第二審變更以李佳航為被 告,即原訴係以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為請求對象,新訴則以 李佳航個人為請求對象,兩者身分(主體)不同,應屬訴之 變更。然原訴與新訴均涉及李佳航其人,且依據之事實及請 求給付之內容均屬相同,攻擊防禦方法得相互為用,應認原 訴及變更之訴,其請求之基礎事實同一,該訴之變更自無庸 得對造同意,應予准許。向台公司等3人變更之訴既屬合法 ,則其於前案第一審對李佳航即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請求給 付部分視為撤回起訴,前案第一審判決關於李佳航即系爭大 樓管理負責人之諭知,即非前案第二審審理範圍,並認向台 公司等3人主張遭妨害行使所有權之行為,應屬長谷管委會 所為,而非李佳航個人行為,駁回對李佳航所提變更之訴( 見原審訴字卷一第81頁前案二審判決書)。又向台公司等3 人於原審起訴之對象既為李佳航即長谷民生大樓管理負責人 ,前案第一審判決將被告李佳航即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誤 載記載為「被告李佳航」,此部分經李佳航聲請原法院將前 案第一審判決當事人欄、主文第一、三項、事實及理由欄關 於「被告李佳航」之記載,裁定為「被告李佳航即長谷民生 大樓管理負責人」,有101年度訴字第2166號更正裁定、確 定證明書可參(見原審訴字卷一第27至29頁),亦證向台公 司等3人於前案第一審係對李佳航即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起 訴,其等於前案第二審變更被告,而非追加被告,因而致其 於前案第一審對李佳航即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請求給付部分 視為撤回起訴。  ⒉向台公司等3人雖稱未曾於前案第二審撤回對管理負責人之起 訴,惟其等於原審所提106年10月6日準備書狀陳明:因前案 二審受命法官於審理中公開心證表示系爭大樓並無規約約定 管委會主委或管理負責人之任期,應依管理條例第29條第2 項但書「一年一任」辦理,李佳航之任期已於101年6月屆滿 ,向台公司等3人因而提出104年11月27日之訴之變更狀,將 前案原起訴狀所列「被告李佳航即長谷民生大樓管理負責人 」變更為「被告李佳航」,惟對被告長谷管委會部分未為任 何變更(見原審訴字卷一第150頁);及稱:向台公司等3人 於前案訴訟中,除對於前案被告李佳航之部分,係由原起訴 之「李佳航」(即長谷民生大樓管理負責人)變更為「李佳 航個人」而屬變更主體之訴之變更,僅對於該案被告李佳航 之部分方屬變更主體,對被告長谷管委會僅為減縮訴之聲明 。…。前案二審判決僅論及原告變更主體為李佳航個人部分 ,屬訴之變更而撤回原告,…,前案對於被告李佳航即長谷 民生大樓管理負責人之部分,係屬訴之變更而生撤回效力, 原告從未否認,原告於本案亦未再就被告李佳航個人,或李 佳航即長谷民生大樓管理負責人為任何請求等內容(見原審 訴字卷一第151至153頁),及於原審107年2月26日言詞辯論 時稱其等在前案二審只有針對李佳航的部分為訴之變更,前 案一審也是認定李佳航是大樓的管理負責人等語(見原審訴 字卷一第227頁),足認向台公司等3人於前案第二審確已將 「被告李佳航即長谷民生大樓管理負責人」變更為「李佳航 個人」,而為變更主體之訴之變更,前案第二審並無其等所 稱誤認為訴之變更之情事。向台公司等3人迨至112年6月6日 經原審法院詢問其等於前案第一審曾以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 為相同請求,一審判決後因變更請求對象視為撤回,有無違 反民事訴訟法第263條規定(見原審訴字卷七第209頁),向 台公司等3人始於112年6月29日具狀改稱上訴人未曾撤回對 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之起訴,僅追加李佳航個人為該案被告 ,前案第二審違反上訴人主張為錯誤認定云云(見原審訴字 卷七第271頁),無非臨訟編纂之詞,核與事實不符,其並 執此抗告,自屬無據。  ⒊按於本案經終局判決後將訴撤回者,不得復提起同一之訴, 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項定有明文。原告起訴違背上開規定 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此觀同法第249條第1項第7款規 定自明。所謂同一事件,指同一當事人就同一訴訟標的法律 關係,求為相同或正相反或可以包含代用之判決而言。向台 公司等3人於前案第一審,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規定,請求 擇一判命「被告李佳航即長谷民生大樓管理負責人」或「被 告長谷民生大樓管理委員會」,應交付系爭大樓大門鑰匙各 1支及可通達全大樓各樓層之電梯感應釦各1份,並應開放該 大樓地下2樓停車場避難空間、公共電信箱、公共電力箱及 所有大樓之公共空間及公共管道間,以及7、8、9樓之公用 廁所、茶水間予伊等使用,並應交付大樓地下2樓停車場避 難空間之鐵門遙控鑰匙各1支(見原審訴字卷一第325至351 頁前案一審判決書、第436至437頁前案二審判決書),其對 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所為請求,與本案相同,前案第一審就 此為判決後,其等於前案第二審就原以李佳航即系爭大樓管 理負責人之請求對象,變更以李佳航個人為被告,既經前案 第二審認定其訴之變更合法,向台公司等3人於前案第一審 對李佳航即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請求給付部分視為撤回起訴 ,依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項規定,於本案經終局判決後將 訴撤回者,不得復提起同一之訴,則向台公司等3人就相同 聲明再對系爭大樓管理負責人起訴,違反前開規定,依民事 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7款規定,其此部分之請求,自不合 法,應予駁回。  ⒋向台公司等3人復主張:不同管理負責人間行為各別,原裁定 所謂已生撤回對李佳航管理負責人起訴之效力範圍,僅限於 對李佳航擔任管理負責人期間之身分與行為,日後其他人擔 任管理負責人期間行為,非該撤回起訴之效力所及等語。惟 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條第10款規定,管理負責人係由區 權人推選或依第28條第3項、第29條第6項規定負責管理公寓 大廈事務,及依同條例第38條第1、2項規定:「管理委員會 有當事人能力。管理委員會為原告或被告時,應將訴訟事件 要旨速告區分所有權人。」,第39條規定:「管理委員會應 向區分所有權人會議負責,並向其報告會務。」,前開規定 於管理負責人準用之,為同條例第40條明定,即管理負責人 係依訴訟擔當法理,就管理公寓大廈職務範圍內,以自己名 義擔任訴訟事件之原告或被告,為公寓大廈全體區分所有權 人實施訴訟,被害人並得依程序選擇權,選擇非以區分所有 權人而以管理負責人為被告起訴請求,迅速而簡易確定私權 並實現私權,並使確定判決之既判力,依民事訴訟法第401 條第2項規定及於各區分所有權人。又在管理公寓大廈職務 範圍內,以管理負責人名義起訴或被訴,實質當事人為社區 全體區分所有權人,管理負責人僅為民事訴訟法第172條第1 項所稱「本於一定資格以自己名義為他人任訴訟當事人之人 」,倘任由被害人因管理負責人更替,重覆就同一請求事項 ,對嗣後選任之管理負責人起訴,將使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所 定管理負責人具有當事人能力之規定,失其意義。是以,向 台公司等3人主張其得對後來擔任大樓管理負責人就攸關該 大樓事務之同事件起訴,並無違反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項 規定云云,亦無可取。  ⒌依上開說明,原審法院就向台公司等3人以系爭大樓管理負責 人為被告部分,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7款規定裁定 駁回此部分之起訴,並無不合。向台公司等3人指摘原裁定 此部分不當,核屬無據。 六、綜上所述,原裁定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4款規定, 駁回向台公司等3人以長谷管委會為本訴被告之起訴,及長 谷管委會所提反訴,尚有未洽。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此部分 不當,聲明廢棄,為有理由,爰由本院將此部分予以廢棄, 發回原法院另為適當之處理。至原裁定依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項第7款規定裁定駁回向台公司等3人以系爭大樓管理 負責人為被告之起訴,並無不合。向台公司等3人指摘原裁 定此部分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駁回此部分抗告。 七、據上論結,本件向台公司等3人之抗告為一部有理由,一部 無理由;長谷管委會之抗告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許明進                    法 官 蔣志宗                    法 官 周佳佩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向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3人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 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並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並繳納 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再為抗告僅得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 理由,並應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如委任律師提起再抗告者,應一 併繳納再抗告費。 長谷民生大樓管理委員會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書記官 蔡佳君 附註: 再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再抗告 人為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 經法院認適當者,亦得為第三審代理人。 再抗告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及前項情形,應於提起 再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

2025-01-14

KSHV-113-抗-218-20250114-1

勞簡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給付資遣費等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簡字第17號 原 告 何峻銘 一、上列原告對於被告蔡玟誼請求給付資遣費等事件,因原告起 訴未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1項規定以訴狀表明下列起訴必要程 式事項。茲限原告應於收受本裁定之日起5日內,補正下列事項 : ㈠、原告所提被告蔡玟誼之住所無人收受,未能確定是否合法送 達?原訂民國114年1月21日14時10分庭期暫取消。原告應陳 報被告蔡玟誼正確之姓名及戶籍、住居所等正確送達地址( 如有身分證字號宜註明,以特定當事人,如無法特定,法院 得駁回起訴)。 二、原告如無法特定被告身分或積極舉證,得自行考慮是否待查 明再行起訴?(民事訴訟法第83條第1項但書規定:原告於 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撤回者,得於撤回後三個月內聲請退 還該審級所繳裁判費三分之二。) 三、依勞動事件法第32條規定,勞動事件,法院應以一次期日辯 論終結為原則。原告起訴,應自行提出正確之聲明、原因事 實、請求權基礎及可信之證據,本院始得為有利於原告之判 決。原告如有不懂法律或符合條件之情形,得向法律扶助基 金會、律師公會或洽詢專業人士協助,以維護自身權益,請 審慎處理。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洪堯讚 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書記官 李盈萩

2025-01-14

CHDV-113-勞簡-17-20250114-1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50號 原 告 玉山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黃男州 訴訟代理人 謝天時 被 告 賴俊豪(即賴冠羽之繼承人) 賴姷希(即賴冠羽之繼承人) 一、按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2項經修法後,就「起訴前」之孳 息及違約金等,均應與請求之本金(金額或價額)併算,而 徵本件裁判費。 二、上列當事人間清償借款事件,原告曾聲請對被告發支付命令 (113年度司促字第12842號),嗣被告提出異議,應以支付 命令之聲請視為起訴。而本件訴訟標的金額為新臺幣(下同 )234萬5857元(計算式詳如附表所示),應徵第一審裁判 費2萬4265元,扣除前已繳支付命令聲請費500元,尚應補繳 2萬3765元。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原告應 於收受本裁定送達10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將駁回起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王鏡明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之核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 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若經合法抗告 ,命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書記官 王宣雄 附表: 請求金額 編號 類別 計算本金 起算日 終止日 計算基數 年息 給付總額 233萬2366元 1 利息 233萬2366元 113年9月19日 113年11月26日 (69/365) 2.9% 1萬2786.48元 2 違約金 233萬2366元 113年10月20日 113年11月26日 (38/365) 0.29% 704.18元 小計 1萬3490.66元 合計 234萬5857元

2025-01-14

CHDV-114-補-50-20250114-1

刑補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刑事補償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補償決定書 113年度刑補字第9號 請 求 人 即受判決人 藍心恬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簡易庭判處有期 徒刑陸月(108年度中簡字第627號),被告不服上訴,復經本院 撤銷原判決,改判公訴不受理(108年度簡上字第228號),請求 刑事補償,本院決定如下:   主  文 請求駁回。   理  由 一、請求刑事補償意旨略以:請求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案件,於民國109年2月13日至109年5月12日遭羈押,經臺灣 臺中地方法院以108年度簡上字第228號判決公訴不受理確定 ,請求刑事補償等語。 二、補償之請求,應於不起訴處分、撤回起訴或駁回起訴、無罪 、免訴、不受理、不付審理、不付保護處分、撤銷保安處分 或駁回保安處分之聲請、第一條第五款或第六款之裁判確定 日起二年內,向管轄機關為之。刑事補償法第13條第1項定 有明文。受理補償事件之機關認為已逾請求期間或請求無理 由者,應以決定駁回之,刑事補償法第17條第1項中段亦有 明定。經查:  ㈠請求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於109年2月1 3日起羈押,109年3月6日轉為執行另案108年度易字1843號 有期徒刑6月,本院於110年1月26日撤銷原判決,改判公訴 不受理,並於110年3月9日判決確定,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 前案紀錄表、本案之起訴書、判決書在卷可稽。  ㈡請求人遲於113年11月14日始具狀向本院請求(有其聲請冤獄 賠償狀上收文期戳可憑)。又本院於114年1月3日訊問請求 人,已給予其陳述意見之機會(本院卷第69至73頁),然請 求人之請求既已逾刑事補償法第13條第1項所定2年之法定請 求期間,且屬不能補正之事項,其請求顯非合法,應予駁回 。 三、依刑事補償法第17條第1項中段,決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陳怡瑾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決定書聲請覆審,應於收受決定書後20日內,以書狀敘 述理由經由本院向司法院刑事補償法庭提出。 補償支付之請求,應於補償決定送達後5年內,以書狀並附戶籍 謄本向本院為之,逾期不為請求者,其支付請求權消滅。                書記官 蔡明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2025-01-13

TCDM-113-刑補-9-20250113-1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23號 原 告 黃美專 被 告 龍進達 一、按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2項經修法後,就「起訴前」之孳 息及違約金等,均應與請求之本金(金額或價額)併算,而 徵本件裁判費。 二、上列當事人間清償借款事件,原告曾聲請對被告發支付命令 (113年度司促字第12631號),嗣被告提出異議,應以支付 命令之聲請視為起訴。而本件訴訟標的金額為新臺幣(下同 )157萬442元(計算式詳如附表所示),應徵第一審裁判費 1萬6642元,扣除前已繳支付命令聲請費500元,尚應補繳1 萬6142元。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原告應於 收受本裁定送達10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將駁回起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王鏡明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之核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 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若經合法抗告 ,命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書記官 王宣雄 附表: 請求金額 編號 類別 計算本金 起算日 終止日 計算基數 年息 給付總額 120萬元 1 利息 100萬元 107年12月3日 113年11月21日 (5+355/366) 5% 29萬8497.27元 2 利息 20萬元 106年9月12日 113年11月21日 (7+71/365) 5% 7萬1945.21元 小計 37萬442.48元 合計 157萬442元

2025-01-10

CHDV-114-補-23-20250110-1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7號 原 告 有限責任彰化第五信用合作社 法定代理人 陳杰 被 告 李忠罃 吳淑媛(即吳世賢之繼承人) 吳美慧(即吳世賢之繼承人) 吳淑微(即吳世賢之繼承人) 一、按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2項經修法後,就起訴前之孳息及 違約金等,均應與請求之本金(金額或價額)併算,而徵本 件裁判費。 二、上列當事人間清償借款事件,原告曾聲請對被告發支付命令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113年度司促字第5730號),嗣被告提 出異議,應以支付命令之聲請視為起訴(該院移轉管轄)。而 本件訴訟標的金額為新臺幣(下同)504萬8573元(計算式 詳如附表所示),應徵第一審裁判費5萬995元,扣除前已繳 支付命令聲請費500元,尚應補繳5萬495元。依民事訴訟法 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原告應於收受本裁定送達10日內補 繳,逾期不繳,即駁回起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王鏡明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之核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 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若經合法抗告 ,命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書記官 王宣雄 附表: 請求金額 編號 類別 計算本金 起算日 終止日 計算基數 年息 給付總額 500萬元 1 利息 500萬元 113年5月4日 113年8月26日 (115/365) 2.803% 4萬4156.85元 2 違約金 500萬元 113年5月4日 113年8月26日 (115/365) 0.2803% 4415.68元 小計 4萬8572.53元 合計 504萬8573元

2025-01-10

CHDV-114-補-7-20250110-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離婚等(含夫妻剩餘財產分配)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婚字第277號 原 告 甲○○ 訴訟代理人 陳妍伊律師 吳弘鵬律師 王怡婷律師 被 告 乙○○ 訴訟代理人 林仲豪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離婚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18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或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該規定為家事事件法第51條所準用 。本件原告原起訴聲明請求被告給付至少新臺幣(下同)10 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 算之利息,後於民國113年7月16日具狀擴張聲明為請求被告 給付14萬1,733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見本院卷二第325頁),復於113年7 月23日再次變更聲明為請求被告給付14萬1,733元及自113年 7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見本院卷二 第337頁),核原告所為上開變更聲明屬擴張應受判決事項 之聲明,應予准許,合先敘明。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 (一)兩造於美國起訴離婚時,雖曾就剩餘財產部分進行分配, 然從兩造於美國經奧勒岡州本頓郡巡迴法院於111年12月8 日所為之普通離婚判決(案件編號:18DR17732號,下稱 系爭美國判決)內容及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340號判 決意旨可知,原告就系爭美國判決未計入剩餘財產分配的 財產,從未明示表示拋棄,且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是 金額數額之債權請求權,因此原告對於被告所為之夫妻剩 餘財產分配之債權請求權並未消滅,雙方於系爭美國判決 所為之分配僅屬原告債權之一部請求,是原告於我國起訴 請求被告給付未於系爭美國判決主文範圍內之剩餘財產差 額,並未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 (二)兩造之剩餘財產分配基準日應為112年4月11日而非107年8 月21日:    兩造均為中華民國國民,因長年旅居美國,遂取得美國國 籍,然婚後因個性及生活瑣事多方不合,被告亦發生多段 婚外情,被告已無與原告共組家庭或維繫夫妻關係之意念 ,原告遂於107年8月21日向美國法院起訴請求裁判離婚。 又依民法第1030條之4第1項之規定,夫妻因判決離婚者, 以起訴時為準,縱原告於112年9月4日以具狀撤回本件離 婚之一部起訴,僅就剩餘財產分配為請求,然因剩餘財產 分配之請求為離婚效力之一部,故本件剩餘財產分配基準 日應為原告起訴之日,即112年4月10日起訴狀遞至法院之 日作為剩餘財產分配之基準時點。 (三)被告向安泰商業銀行(下稱安泰商銀)之借款,不得列入 被告婚後消極財產而作為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之請求, 因被告於安泰商銀之貸款負債,已經系爭美國判決於判決 中加以審酌,並列入被告婚後之消極財產計算,倘本案中 再度列入婚後消極財產計算,顯於法未合且不公平。 (四)原告於107年8月21日所示婚後財產即股票11萬3,400元部 分,屬原告因繼承取得,因此不應計入原告婚後財產。 (五)原告得向被告請求剩餘財產分配之金額至少為14萬1,733 元:    原告於112年4月10日應計入婚後財產計算之積極財產共計 為9萬1,393元(計算式:8萬9,207元+2,186元=9萬1,393 元,如附表一所示),扣除婚後消極財產8萬8,954元,( 如附表二所示),原告於112年4月10日之婚後財產淨值僅 2,439元(計算式:9萬1,393元-8萬8,954元=2,439元)。 被告於112年4月10日應計入婚後財產計算之積極財產共計 為50萬5,062元(計算式:28萬5,904元+21萬9,158元=50 萬5,062元,如附表一所示),無須扣除被告向安泰商銀 之貸款,已如前述,是被告於112年4月10日之婚後財產淨 值即為50萬5,062元。則兩造婚後財產之差額應為50萬2,6 23元(計算式:50萬5,062元-2,439元=50萬2,623元), 又原告得請求被告婚後剩餘財產差額之半數,即為25萬1, 312元(計算式:50萬2,623元÷2=25萬1,312元,元以下四 捨五入)。並聲明:①被告應給付原告至少14萬1,733元及 自113年7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②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③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答辯: (一)系爭美國判決並未違反民事訴訟法第402條第1項規定,具 既判力,是原告本件起訴已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應依民 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7款規定駁回起訴:    原告於美國起訴離婚時,有關兩造婚後剩餘財產如何分配 ,業經系爭美國判決就兩造應分配之婚後財產比例、不動 產、車輛、退休金帳戶、銀行與投資帳戶、其他財產與資 產、債務分配等加以審理,且並未僅以兩造在美國之婚後 財產為限,對臺灣發生之婚後財產亦同為實質審理,而系 爭美國判決並無悖於我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之情形,依 實務見解,自應予以承認。是既兩造關於剩餘財產部分業 經系爭美國判決審理並判決確定在案,原告向本院起訴請 求分配兩造婚後之剩餘財產,自已違反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項第7款規定,應予以駁回。    (二)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為單一權利,權利之行使不宜割裂為 之,而其性質上乃屬金錢數額之債權請求權,並非存在於 具體財產標的上的權利,自不得就特定標的為主張,因此 原告不應就在臺灣之特定帳戶或特定之婚後不動產再行使 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況系爭美國判決亦已經針對被告於 臺灣所生之婚後債務為實體審酌,堪認系爭美國判決範圍 並未限於兩造於美國的財產,因此原告原應於美國法院判 決判決前,一併提出臺灣特定之婚後財產為主張,促使美 國法院為職權行使,然原告於美國法院審理期間未能於辯 論終結前提出,反於我國另行起訴請求分配兩造間剩餘財 產,本於既判力遮斷效之法理,原告本件請求亦牴觸系爭 美國判決之既判力,違反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7款 後段規定,亦應予以駁回。 (三)兩造間之剩餘財產分配基準日,應以原告於美國提起離婚 訴訟之時點即107年8月21日為準:    兩造婚姻因原告於美國起訴離婚而解消,依照系爭美國判 決所示,原告是在107年8月21日向奧勒岡州本頓郡巡迴法 院提起離婚訴訟,是依民法第1030條之4第1項規定及參照 最高法院97年台上字第88號、95年度台上字第2150號判決 意旨,原告於美國提起離婚訴訟後,兩造間之婚姻基礎關 係既已生動搖,自難期待一方對於他方財產之增加再行協 力、貢獻,故應以107年8月21日為兩造婚後財產範圍即其 價值之計算,以及於婚姻關係存續中所負債之基準日。 (四)原告雖主張其於107年8月21日所示婚後財產即股票11萬3, 400元部分,屬原告因繼承取得,因此不應計入原告婚後 財產云云。然原告此部分迄至言詞辯論終結前均未舉證以 實其說,是此部分主張當無理由。 (五)另無論是以107年8月21日或112年4月10日作為兩造剩餘財 產分配之基準日,被告婚後財產均為負值,並無剩餘,是 原告主張分配實無理由:    被告於107年8月21日應計入婚後財產計算之積極財產共計 為7萬8,737元(如附表一所示,計算式:4萬4,578元+3萬 4,159元=7萬8,737元),扣除其向安泰商銀貸款之金額69 8萬6,987元後(計算式:7萬8,737元-698萬6,987元=-690 萬8,250元),已無剩餘;被告於112年4月10日應計入婚 後財產計算之積極財產共計為7萬8,737元(計算式:28萬 5,904元+21萬9,158元=50萬5,062元,如附表一所示), 扣除其向安泰商銀貸款之金額491萬1,572元後(計算式: 50萬5,062元-491萬1,572元=-440萬6,510元),亦無剩餘 ,因此原告主張得分配之剩餘財產部分金額,亦屬無據。 並聲明:①原告之訴駁回。②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③如受 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94至397頁): (一)兩造於88年8月14日在美國結婚,原告於107年8月21日向 美國奧勒岡州本頓郡巡迴法院起訴離婚,經美國法院以系 爭美國判決准許兩造離婚,並就婚後剩餘財產分配及未成 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一併為裁判,嗣原告於112年8月 24日持美國離婚確定判決至我國戶政機關辦理離婚登記手 續完畢。 (二)兩造皆具有美國國籍,然原告同意並與被告合意以中華民 國法律為本件夫妻財產制之準據法。 (三)兩造合意之積極財產及消極財產範圍如附表一及附表二所 示。 四、本案爭點及本院之判斷: (一)本案爭點:   1、本件原告起訴請求被告給付未於系爭美國判決主文內之剩 餘財產差額,有無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   2、承1如否,兩造剩餘財產分配請求之基準日應為107年8月2 1日或為112年4月10日?   3、被告於安泰商銀借款金額698萬6,987元,是否應列入被告 婚後消極財產計算?   4、原告名下股票價值11萬3,490元是否應列入原告婚後積極 財產計算?   5、承前,原告可請求之剩餘財產分配之金額若干? (二)就上開爭點之認定如下:   1、本件原告起訴請求被告給付未於系爭美國判決主文內之剩 餘財產差額,並未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 (1)按訴訟法上所謂一事不再理之原則,乃指同一事件已有確 定之終局判決者而言。而所謂同一事件,必同一當事人就 同一法律關係而為同一之請求,若此三者有一不同,即不 得謂為同一事件,自不受確定判決拘束(最高法院19年上 字第278號判例要旨參照)。又一部請求是指以在數量上 為可分之金錢或其他代替物為給付目的之特定債權,債權 人僅就其中之一部分為請求,但就其餘部分不拋棄其權利 者而言。於實體法上,債權人既得自由行使一部債權;在 訴訟法上,即為可分之訴訟標的,其既判力之客觀範圍自 應以債權人於其訴所聲明者為限度。如雙方對於債權人之 債權總額或債權人有否拋棄其餘部分權利之意思,尚有爭 執,應探求債權所由生及債權人之真意,而為判斷,不得 拘泥於其所用之辭句,致與實情有所扞格。苟債權人確僅 就債權之一部,訴請債務人給付,而未明確表示拋棄其餘 部分之債權,縱在該一部請求之訴訟中未聲明保留其餘部 分之請求權,仍不因此使該未請求部分之債權歸於消滅(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340號判決意旨參照)。 (2)兩造於系爭美國判決離婚訴訟中,雖已針對兩造婚後財產 之分配進行審理,然系爭美國判決審理範圍,除將被告向 安泰商銀之借款部分納入審理外,兩造其餘於臺灣的資產 均非系爭美國判決的審理範圍一節,有系爭美國判決影本 及譯本附卷可參(見本院卷一第25至118、371至348頁) ,而依照系爭美國判決所載,原告於該案中亦未明確表示 拋棄其對於被告在臺灣資產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因此 原告縱在系爭美國判決審理中未聲明保留其餘部分之請求 權,仍不因此使該未請求部分之債權歸於消滅,是本件原 告請求被告給付之14萬1,733元既非在前案請求範圍內, 難謂與前案屬同一請求,自不得謂為同一事件,依上開判 決意旨,當非系爭美國判決效力所及,自無違反一事不再 理的問題。被告上開主張,當屬無據,無從憑採。   2、兩造剩餘財產分配請求之基準日應為107年8月21日: (1)按夫妻現存之婚後財產,其價值計算以法定財產制關係消 滅時為準。但夫妻因判決而離婚者,以起訴時為準。民法 第1030條之4第1項定有明文。其立法理由稱「夫妻剩餘財 產分配請求權,乃立法者就夫或妻對家務、教養子女、婚 姻共同生活貢獻之法律上評價,是以,剩餘財產分配請求 權既係因夫妻身分關係而生,所彰顯者亦係『夫妻對於婚 姻共同生活之貢獻』」,可見剩餘財產分配制度,是基於 考量夫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其等財產之增加,是夫妻共 同努力、貢獻的結果,故原則上賦予夫妻因協力所得剩餘 財產平均分配的權利。又關於夫妻剩餘財產差額之分配, 夫妻現存之婚後財產價值計算基準,以法定財產制關係消 滅時為準,但夫妻一旦提起離婚之訴,其婚姻基礎既已動 搖,自難期待一方對於他方財產之增加再事協力、貢獻, 是夫妻因判決而離婚,其婚後財產範圍及其價值計算基準 ,以提起離婚之訴時為準(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768 號判決意旨參照)。 (2)外國法院經合法訴訟程序所為之民事判決,原則上應予尊 重,除有民事訴訟法第402條規定情形,始例外不承認其 效力(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2213號判決意旨參照) 。換言之,我國對於外國判決採自動承認制,只要外國法 院判決無我國民事訴訟法第402條規定的情形,即應承認 其效力。本件原告於107年8月21日向美國奧勒岡州本頓郡 巡迴法院起訴離婚,經美國奧勒岡州本頓郡巡迴法院以系 爭美國判決准許兩造離婚等情,業經兩造所不爭執【見不 爭執事項(一)】,又系爭美國判決又無民事訴訟法第40 2條規定之情形,依上開說明,兩造婚姻關係即因系爭美 國判決發生效力而告消滅,是兩造婚姻關係屬因判決而離 婚,合先敘明。 (3)原告雖主張應以其在臺灣於112年4月10日起訴狀遞至法院 之日作為剩餘財產分配之基準時點等語。然兩造婚姻關係 是經美國法院判決離婚才解消,已如前述,是民法第1030 條之4第1項但書規定「夫妻因判決而離婚者,以起訴時為 準」所稱之判決,自是指系爭美國判決,況從原告在美國 提起離婚訴訟開始,兩造間的婚姻基礎已生動搖,自難期 待一方對於他方財產之增加再事協力及貢獻,因此,自應 以原告在美國提起離婚訴訟的時點作為基準日,方符合法 律規定及立法意旨。是原告依民法第1030條之1之規定請 求剩餘財產分配,即應以107年8月21日為兩造剩餘財產分 配之基準日。   3、被告於107年8月21日所示向安泰商銀借款金額698萬6,987 元,不應列入被告婚後消極財產計算:    被告於安泰商銀借款金額698萬6,987元部分,業經系爭美 國判決於計算兩造婚後財產時審酌一節,有系爭美國判決 譯本可查(見本院卷一第409至410頁),堪認此部分屬系 爭美國判決既判力所及,不應於本案再為審酌。   4、原告於107年8月21日所示名下股票價值11萬3,490元應列 入原告婚後積極財產計算:    原告主張其於107年8月21日所示之股票價值11萬3,490元 為繼承取得,不應納入婚後財產計算等語。然原告就此部 分主張,僅提出股東帳卡影本為證(見本院卷二第181頁 ),而觀之上開股東帳卡影本所示內容,只能看出原告因 除權、增資配股等原因受讓該等股數,無法看出原告受讓 該等股數的原因直接源自於繼承取得,復無其他證據可以 佐證原告上開主張,此部分難認原告已盡舉證責任,無從 認定原告所述為真。是原告於107年8月21日所示名下股票 價值11萬3,490元,應納入原告婚後積極財產計算。   5、原告無從向被告請求剩餘財產分配:     依兩造陳報及本院調取資料,其等於基準日即107年8月21 日之婚後現存財產項目、數額分別如附表三、附表四所示 ,是原告應列入剩餘財產分配金額為30萬2,558元(計算 式:6萬5,423元+15萬4,525元+11萬3,490元+1萬9,018元- 4萬9,898元=30萬2,558元),被告為7萬8,737元元(計算 式:4萬4,578元+3萬4,159元=7萬8,737元),原告婚後剩 餘財產較被告多出22萬3,821元(計算式:30萬2,558元-7 萬8,737元=22萬3,821元),被告並無剩餘財產可供分配 與原告。是原告請求被告分配剩餘財產差額,為無理由, 無從准許。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請求被告給付 14萬1,733元及自113年7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 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出之各 項證據資料,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附此 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家事事件法第51 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薛巧翊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書記官 張雅庭 附表一:兩造合意之積極財產 以107年8月21日為基準日        原告        被告 種類 項目 價值(新臺幣) 種類 項目 價值(新臺幣) 存款 第一商業銀行 6萬5,423元 存款 安泰商業銀行 4萬4,578元 存款 華南商業銀行 15萬4,525元 存款 國泰世華商業銀行 3萬4,159元 基金 華南銀行基金 1萬9,018元 以112年4月10日為基準日        原告        被告 種類 項目 價值(新臺幣) 種類 項目 價值(新臺幣) 存款 第一商業銀行 8萬9,207元 存款 安泰商業銀行 28萬5,904元 存款 華南商業銀行 2,186元 存款 國泰世華商業銀行 21萬9,158元 附表二:兩造合意之消極財產 以107年8月21日為基準日       原告       被告 項目 金額(新臺幣) 項目 金額(新臺幣) 出處 欠款 4萬9,898元 - 以112年4月10日為基準日       原告       被告 項目 金額(新臺幣) 項目 金額(新臺幣) 出處 欠款 8萬8,954元 - 附表三: 以107年8月21日為基準日        原告        被告 種類 項目 價值(新臺幣) 種類 項目 價值(新臺幣) 存款 第一商業銀行 6萬5,423元 存款 安泰商業銀行 4萬4,578元 存款 華南商業銀行 15萬4,525元 存款 國泰世華商業銀行 3萬4,159元 股票 11萬3,490元 基金 華南銀行基金 1萬9,018元 附表四: 以107年8月21日為基準日       原告       被告 項目 金額(新臺幣) 項目 金額(新臺幣) 出處 欠款 4萬9,898元 -

2025-01-10

PCDV-112-婚-277-20250110-1

虎簡
虎尾簡易庭

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虎簡字第9號 原 告 劉芯妍 上列原告與被告劉姵伶間請求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事件,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裁判費新臺幣49,119元,並 補正民事起訴狀之原告簽名或蓋章,逾期未補正,將駁回起訴。   理 由 一、按因財產權而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 定繳納裁判費,此為法定必須具備之程式。次按當事人或代 理人應於書狀內簽名或蓋章,其以指印代簽名者,應由他人 代書姓名,記明其事由並簽名,同法第117條亦有明文。又 按原告之訴,有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法院應以 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 正,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定有明文,依同法第436 條第2項規定,於簡易訴訟程序亦適用之。 二、本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查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 新臺幣(下同)4,060,340元(含票面金額400萬元及自民國 113年10月8日起計算至起訴前一日之利息60,340元),應徵 收第一審裁判費49,119元。又原告提出之民事起訴狀亦欠缺 原告之簽名或蓋章。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 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5日內補繳裁判費49,119元, 並補正民事起訴狀上原告之簽名或蓋章,如逾期不補正,即 駁回原告之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虎尾簡易庭   法 官 廖國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書記官 廖千慧

2025-01-10

HUEV-114-虎簡-9-20250110-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分配表異議之訴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7號 抗 告 人 林世煌 相 對 人 永豐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曹為實 相 對 人 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凌忠嫄 相 對 人 金曉梅 上列當事人間分配表異議之訴事件,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12月1 1日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3年度審訴字第1298號所為裁定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已於民國113年12月12日繳納第一審 裁判費新臺幣(下同)6,940元,補正起訴要件之欠缺,原 裁定駁回抗告人之起訴,顯有違誤,爰提起抗告,聲明請求 廢棄原裁定。 二、按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而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 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逾期不補正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原告之訴因逾期未補正經裁判駁回後,不得再為補正,民 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第3項定有明文。其立法理由 謂:原告之訴有該條文第1項、第2項各款規定要件之欠缺, 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原告為盡其訴訟促進義務,應依 限補正其訴之欠缺,逾期未補正,法院即駁回其訴,倘任由 原告嗣後仍可隨時為補正,將致程序浪費,延滯訴訟,為免 原告率予輕忽,應使未盡此項義務之不利益歸其承受,明定 於經裁判駁回後,不得再為補正。又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 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 欠缺此程式,經審判長限期命其補正,當事人逾限仍不補正 者,即應認其起訴為不合法。 三、經查:抗告人對相對人提起分配表異議之訴,未據繳納裁判 費,經原法院於113年10月22日以113年度補字第675號裁定 命抗告人於裁定送達之日起10日內補正第一審裁判費6,940 元,該裁定已於113年11月8日送達抗告人,有補費裁定、送 達證書在卷可稽(原審卷第99至101頁)。抗告人於上開補 費裁定送達後,未於10日內補繳第一審裁判費,有原法院民 事查詢簡答表、答詢表在卷可佐(原審卷第109至115頁), 原法院以抗告人逾期未補繳裁判費,起訴不合法為由,於11 3年12月11日裁定駁回抗告人之起訴,即無不合。又原法院 已於為裁定當日將裁定主文公告於網站上,有民事裁判主文 公告證書在卷可稽(原審卷第121、123頁),依民事訴訟法 第238條規定,已生羈束力,抗告人於原法院駁回起訴之裁 定發生羈束力後,始繳納裁判費,不生補正之效力。從而, 原裁定駁回抗告人之訴,於法並無違誤,抗告意旨指摘原裁 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郭宜芳                   法 官 徐彩芳                   法 官 黃悅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書記官 秦富潔

2025-01-09

KSHV-114-抗-7-20250109-1

湖小
內湖簡易庭

返還不當得利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湖小字第1413號 原 告 邱泓洋 訴訟代理人 郭旆慈律師 上列原告提起返還不當得利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正被告之姓名及住所或居所, 逾期未補正,即駁回起訴。   理 由 一、按,當事人書狀,除別有規定外,應記載:「一、當事人姓   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人為法人、其他團體或機關者,其名   稱及公務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二、有法定代理人、訴訟代   理人者,其姓名、住所或居所,及法定代理人與當事人之關   係。」又,民事起訴,應以訴狀表明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 提出於法院。民事訴訟法第116條第1項第1款、第2款及同法   第244條第1項第1款分別定有明文。上述規定,依同法第436   條之23準用同法第436條第2項規定,於小額程序、簡易程序   ,均適用之。 二、本件原告之起訴狀,未記載被告具體之姓名及住所或居所, 經本院依其聲請函查銀行帳戶資料,以113年9月4日113年度 湖司小調字第965號函通知原告於10日內聲請閱卷並補正, 惟原告迄未補正,其起訴不合程式。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定期間先命原告補正,如逾期未補正   ,即駁回起訴。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內湖簡易庭法 官 施月燿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書記官 朱鈴玉

2025-01-08

NHEV-113-湖小-1413-2025010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contact@know99.com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