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再審案件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21-230 筆)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偽造有價證券等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5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徐維生 代 理 人 連立堅律師 李淑欣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偽造有價證券等案件,對於本院100年度上訴字第1 527號,中華民國100年12月22日第二審確定判決(最高法院101 年度台上字第1009號;第一審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9年度訴 字第1602號;起訴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98年度偵字第3343 8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再審之意旨  ㈠原確定判決認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徐維生(下稱聲請人)偽造 「徐紳生」簽名,簽發發票日民國94年7月2日、票面金額新 臺幣(下同)7,180,000元之本票,並交付予告訴人石秋蓉 。又依告訴人指稱其原據聲請人自稱名為「徐紳生」,於98 年1月間,始據聲請人稱已改名「徐維生」等情。惟告訴人 與聲請人為多年牌友,原已知悉聲請人真實姓名為「徐維生 」。然依聲請人子女日前尋獲告訴人出具聲請人之收據,其 上有聲請人親筆書寫「茲收到徐維生欠款新台幣伍萬元正  借款人:石秋蓉 95.3.23」,顯然告訴人於95年3月23日即 已知悉聲請人真實姓名,並無所稱98年方才知悉一事。  ㈡聲請人於上開本票上簽署之姓名為「徐維生」,並非「徐紳 生」,經查常人簽署姓名時,本有可能因簽名時狀況而呈現 字跡潦草或端正之差別。日前聲請人之子女尋獲有聲請人簽 名之文件,其上「徐維生」之簽名字樣與上開本票上之簽名 相同,交付之對象並均知悉聲請人之姓名,故無刻意製造不 同簽名方式之動機,爰請求將各該單據連同上開本票一併送 筆跡鑑定,即可證明聲請人並未偽造「徐紳生」之簽名簽發 票據。  ㈢聲請人家族與前夫楊忠正於81年10月9日共同成立久錪企業有 限公司(下稱久錪公司),經營業務包含代辦攬載客貨、代 辦各項航政、商港手續、代辦照料船舶、船員、旅客或貨物 及辦理檢修事項、代辦船舶建造、買賣、租傭介紹、交船貨 接傳等手續,及協助處理其他交通部核定之有關委託船務代 理事項等與船邊交易生意有關。有聲請人子女整理家裏時發 現之久錪公司章程、章程修正對照表、股東同意書、變更登 記委託書、高雄市船務代理商業同業公會會員證書及經濟部 商工登記公司資料查詢股務網站查得之久錪公司基本資料可 稽,足證聲明人有經營船邊交易生意之經驗,如有懷疑,並 請向主管機關函查久錪公司之設立及變更登記資料,證明聲 請人供稱因經營船邊交易生意而向告訴人借貸並非無據。  ㈣聲請人確實認識名為「李永彬」之男子,並據表示其經營旋 彬公司,惟待聲請人投資金額越來越多時,其人卻突然消失 無蹤。常人遭身分不明人士詐騙財務之情況並非少見,確定 判決以聲請人不識「李永彬」之真實姓名,即貿然投資大筆 金額顯與常情有違,反而與現在投資詐騙橫行之情況相悖, 故即便聲請人不識其人真實姓名,亦不能遽認聲請人辯稱向 告訴人借貸之款項交付「李永彬」投資船邊生意為不實。且 聲請人之子女整理家裏而發現發票人為旋彬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旋彬公司)及李永彬、發票日95年3月17日、面額新臺 幣(下同)236,000元,並蓋有第一商業銀行花蓮分行章及 「拒絕往來戶」章,顯見聲請人於95年間執有該支票,並因 不獲付款而未妥善保管,以致於案件審理時,無法提出該支 票以證明確有交付款項。又該票之退票理由係拒絕往來戶, 而非發票人印章不符,是聲請人直到審理時仍均堅信其人為 旋彬公司負責人李永彬。至於該公司是否已於86年間撤銷登 記、負責人是否李永彬則非告訴人(聲請人)所能知悉。如 本院仍有疑義,請向第一商業銀行花蓮分行函查是否確經聲 請人提示而遭以拒絕往來戶退票。  ㈤綜上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聲請准予再審 云云。並提出前開收據、郵政國內匯款執據2份、第一商業 銀行存款存根聯2份、郵政跨行匯款申請書2份、郵政國內匯 款執據、久錪公司章程、章程修正對照表、股東同意書、變 更登記委託書、高雄市船務代理商業同業公會會員證書、經 濟部商工登記公司資料查詢服務網頁資料、支票等物為證。       二、相關規範之說明   按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 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 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刑事訴 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定有明文。是須該新事實或新證據 ,確實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足認受有罪 判決之人應受更有利之判決,方能依該條款准許再審。而聲 請再審案件之事證,於判斷是否符合此要件,當以客觀存在 之經驗法則、論理法則為審查,尚非任憑聲請人之主觀、片 面自我主張為斷。至聲請人所提出或主張之新事實、新證據 ,若自形式上觀察,核與原確定判決所確認之犯罪事實無所 關聯,抑或無從動搖該事實認定之心證時,當無庸贅行其他 之調查,自不待言(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579號裁定 參照)。 三、本院之判斷  ㈠本件聲請人因偽造有價證券等案件,經本院100年度上訴字第 1527號即原確定判決以其明知未從事銷售日常用品予靠岸船 舶之貿易,竟向告訴人石秋蓉佯稱:因從事銷售日常用品予 靠岸船舶之生意,需資金供週轉云云,致告訴人陷於錯誤, 誤認聲請人係借款從事上開貿易,得以該貿易所得清償借款 ,而同意借款,聲請人即自93年9月20日至94年5月16日間, 連續以匯款或自其子之銀行帳戶轉帳至聲請人指定帳戶等方 式,交付744萬元予聲請人。又聲請人於94年間,並基於偽 造有價證券之犯意,未經其妹林徐紳生之同意,在不詳地點 ,以在本票發票人欄偽造「徐紳生」之簽名及署押方式,偽 造發票日94年7月2日、面額718萬元之本票一紙,並持以行 使而交告訴人收執以充擔保,嗣告訴人因屆期亦未獲清償, 始知受騙等情,並以包括告訴人匯款至楊曜如高雄銀行帳戶 之匯款回條聯共20紙、高雄銀行98年1月8日高銀營字第0980 000004號函暨所附楊曜如開戶資料、自93年7月1日至96年7 月31日止交易明細資料各1份、支票影本3張(支票號碼分別 為:OO0000000、OO0000000、OO0000000,面額分別為:90 萬元、150萬元、120萬元)、臺北市政府98年11月23日府產 業商字第09890928900號函及商工登記資料查詢系統表各1份 、商工登記資料查詢系統表1份、經濟部中部辦公室99年5月 26日經中三字第09934755180號書函暨所附旋彬股份有限公 司登記資料影本1份、「李永彬」年籍資料、內政部警政署 刑事警察局100年11月23日刑鑑字第1000141838號函、本票 原本1紙、被告於偵訊中筆錄之簽名等為其認定事實之依據 。認為應分別成立修正前刑法第56條、刑法第339條第1項連 續詐欺取財罪、第201條第1項偽造有價證券罪論罪,並維持 原審依序判處聲請人有期徒刑三年、三年四月,應執行有期 徒刑五年六月之判決,有判決書在卷可憑,並經本院依職權 調得全案卷證核閱在案。經核其判決已經綜合全案證據資料 ,本於事實審採證認事之職權認定事實,並於理由欄詳述其 認事用法之各項理由,與客觀存在之經驗法則、論理法則盡 皆相符,要無不合。  ㈡聲請意旨雖執前開情詞及證據資以聲請再審,惟查:  ⒈本件聲請人以從事銷售日常用品予靠岸船舶之生意為由,向 告訴人詐欺取財之事實,已經原確定判決依既有事證,認定 聲請人向告訴人取得之款項,既未用於投資,亦未從事船邊 交易(理由欄貳、一、㈢),並已詳述其認定之依據及理由 。聲請意旨雖提出前開久錪公司之公司章程等相關資料及高 雄市船務代理商業同業公會發給該公司之會員證書等物為據 ,認為能證明聲請人與其前夫曾經經營船務相關之事業,並 請求調查旋彬公司之資料云云,然姑不論聲請人此前是否如 聲請意旨所稱有經營船邊交易生意之經驗一節,與前開原確 定判決認定其對告訴人為詐欺取財行為之情節,原無衝突, 其所述此一事實自形式上觀察,與原確定判決所確認之犯罪 事實已無所關聯。今查,有關久錪公司、旋彬公司之相關登 記資料,原已存在卷內而已經原確定判決調查綦詳,並說明 久錪公司於93年11月9日即已廢止登記,旋彬公司更早於86 年間即撤銷登記,是聲請人縱令提出久錪公司於83年間曾經 高雄市船務代理商業同業公會發給會員證書,然亦無解於該 公司於上開時間已經廢止登記之事實,自無從動搖前開原確 定判決認定之事實。至於上開聲請人另提出旋彬公司及李永 彬所簽發,並經戳蓋退票章之面額236,000元支票一紙為證 ,並聲稱此乃之前因不獲付款而未妥善保管,以致於案件審 理時,無法提出之證據云云。惟查,上開支票此前除經聲請 人在偵查中即已提出在卷(偵二卷第38頁),並已經原確定 判決為綜合判斷所考量,顯然欠缺證據之新規性。茲依其票 據客觀呈現之狀態及金額,既無從顯示聲請人持有該票之原 因,亦與聲請人據此聲稱向告訴人借款而遭其人詐騙之金額 迥不相合,是聲請意旨提出前開相關公司資料及支票等物並 重為爭執,顯然無礙於原確定判決對其犯罪事實之認定,客 觀上亦無就旋彬公司再為調查之必要。  ⒉其次,原確定判決認定聲請人於借錢之始即未將本名告知告 訴人,而係假藉其妹「徐紳生」名義向告訴人詐取錢財(理 由欄貳、一、㈡),並就認定聲請人於本件簽發予告訴人之 面額718萬元本票上之簽名字樣,確為其妹之名「徐紳生」 ,而非自己姓名「徐維生」之依據,均已說明綦詳(理由欄 貳、二、㈠),猶指明相關簽名字樣經送內政部警政署刑事 警察局鑑定,已經該局函覆:就字跡為何(字)之研判為個 人主觀意識之認定,非屬鑑定事項等旨,已然敘明此一事實 並非筆(字)跡鑑定所證明之事項,聲請人重為送鑑定之請 求,顯無調查必要。另就聲請人提出其向其他人為匯款等資 料為據,重行爭執其在上開本票上簽署之字樣並非徐紳生。 然姑不論該等文件上之簽名字樣就形式上而言,與被告在本 件本票上簽署之字樣仍各有所別、非盡一致,是否能逕予判 定其字樣均為製作人為書寫同一字所寫出並作為比對之基礎 ,已非無疑,原無資為調查之必要及實益,遑論更進一步審 查聲請人在各該其他場合是否亦有冒名、偽造簽名,甚至另 構成犯罪等情事,尚難認為與原確定判決所確認之犯罪事實 有所關聯。申言之,本件聲請人簽署於上開本票上之簽名確 係冒簽「徐紳生」,而非「徐維生」,除經原確定判決詳述 認定之依據外,茲依聲請人此前於偵查中及法院審理時,既 自承於簽發該本票之前,原已擅自冒用其妹徐紳生之名簽發 另一面額500多萬元之本票(第一張)予告訴人(未據檢察 官偵查起訴),隨後於換票時,方才又簽發系爭本票(第二 張)並再交付(偵一卷第98頁、偵二卷第32頁、院一卷第24 頁)等情,經核與證人即聲請人之妹林徐紳生於偵查中及一 審法院審理時所述,關於事後始經聲請人告知其情之證詞相 符,堪信為真。衡情,告訴人對於先後兩張均為聲請人簽發 並交付之本票上所示簽名字樣有無異同,既無不能辨識並於 第一時間察覺之情;而依聲請人所述,其交付系爭本票(第 二張)與告訴人之目的,亦在擔保上開所欠之高額債務,今 依擔保制度之目的及作用,既在補充債務人清償能力及信用 之不足,則告訴人就其對聲請人之債權苟已取得第三人(聲 請人之妹林徐紳生)名義之(第一張)本票為擔保,又豈有 無端放棄,接受聲請人以自己(徐維生)名義簽發之(第二 張)本票換回而喪失向第三人追償機會之理。足徵聲請人就 上述先後簽發之兩張本票,均係以「徐紳生」之名義製作、 簽署,原確定判決認定系爭本票係聲請人以徐紳生名義簽發 而偽造,自無可議。聲請人為聲請再審而提出上開單據、資 料縱令為真,要亦無礙於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  ⒊另就聲請人於事發迄今已歷10餘年、將近20年後,突又提出 告訴人以「徐維生」為對象所開立,日期記載為95年3月23 日,內容係表明收到其人還款5萬元之收據,據以指稱告訴 人至少於95年間即已知悉聲請人本名,並指摘告訴人於偵查 中陳稱至98年間提告後,方才知悉聲請人本名等情與事實不 符,聲請人並無偽造以徐紳生為發票人之本票,亦無詐欺告 訴人之犯行云云。然而:  ⑴本件依聲請人此前於檢察官偵查時,自行提出曾就本案清償 告訴人數筆款項之手寫明細中,並無所稱此筆於當日為清償 之紀錄可資對應,反觀在其所列寥寥數筆之還款紀錄中,卻 恰有「98年」3月23日曾經給付相同數額即現金5萬元之紀錄 (偵卷第37頁)。是若告訴人上開先後提出之清償明細及還 款收據均為真正,且告訴人主觀上就開立收據對象之認識亦 果為聲請人本人無訛,則其收據上關於日期之記載,即顯係 「『98年』3月23日」之誤寫,自不待言。  ⑵反之,依告訴人石秋蓉於本院傳喚到庭調查時,雖自承依字 跡判斷,上開聲請人提出之收據應為其本人製作無誤,但因 時間久遠,對於書立該收據之原因則已不復記憶。然依其在 同一期日既另證稱:「她(聲請人)那時跟我講她叫徐紳生 ,她的妹妹是徐維生,而且她好像中間有說過,有時候她的 錢是她的妹妹再跟她借去週轉,她的妹妹在做國軍福利品中 心那邊。」(再審卷第199頁)等語。對照聲請人因本案經 告訴人以「徐紳生」為其姓名而提出告訴,並於首次到案經 檢察官問以為何告訴人以此名為其稱謂時,既已陳稱:徐紳 生是我妹妹,她(告訴人)可能「誤認」我是徐紳生(偵一 卷第39頁)等語,足徵告訴人與聲請人二人於本件金錢借貸 往來之過程中,確有涉及與聲請人妹妹相關之互動情節、或 曾據提及其人之訊息,告訴人主觀上並因而存在渠姊妹姓名 一為「徐紳生」、一為「徐維生」之認知。質言之,本件苟 如聲請人上開於檢察官訊問時所述意旨,告訴人於雙方往來 之過程中,其主觀上所認知之「徐維生」係指聲請人之妹( 林徐紳生),則聲請人提出上開收據於日期記載「95年」3 月23日縱令無誤,當時告訴人依聲請人所述,在收得聲請人 之妹返還其透過聲請人向告訴人借得之款項後,以「徐維生 」(即其當時對於妹妹姓名之認知)為對象而開立收據,並 仍交予聲請人,亦無可議。  ⑶從而,今對照既有包括聲請人此前於偵查中之陳述,及其自 行提出清償紀錄明細表在內之既有事證,及告訴人於本院訊 問時所為之證詞,聲請人提出之上開收據所示日期,若非告 訴人於開立時,將日期由98年3月23日誤寫為95年3月23日; 即為其當時因主觀對聲請人妹妹姓名之認知,乃將欲開予妹 妹之收據姓名書寫為「徐維生」。不論為何,其收據之呈現 對於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均全然不生影響,聲請人據此聲 請再審,亦有未合。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前開指為聲請再審依據之新事實、新證據 ,客觀上既顯然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 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規定之要件即有未 合。聲請人經本院依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規定合法傳喚而 未到庭陳述意見,本院經傳喚告訴人到庭以證人身分證述, 並聽取到場之聲請人代理人及檢察官陳述之意見,認為本件 聲請再審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陳中和                    法 官 林柏壽                    法 官 陳松檀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書記官 李佳旻

2024-12-09

KSHM-113-聲再-15-20241209-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243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林宏池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聲請再審案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應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繕本及 證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但經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之繕 本,而有正當理由者,亦得同時請求法院調取之。又聲請再 審,應提出原判決之繕本,以確定聲請再審之案件及其範圍 ;惟原判決之繕本如聲請人已無留存,而聲請原審法院補發 有事實上之困難,且有正當理由者,自應賦予聲請人得釋明 其理由,同時請求法院為補充調取之權利,以協助聲請人合 法提出再審之聲請。如聲請人於聲請時未釋明無法提出原判 決繕本之正當理由,法院應依第433條但書之規定,定期間 先命補正原判決繕本;經命補正而不補正,且仍未釋明無法 提出之正當理由者,法院應以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而裁 定駁回(刑事訴訟法第429條立法理由參照)。而所謂敘述理 由,係指具體表明符合法定再審事由之原因事實而言;所稱 證據,係指足以證明再審事由存在之證據,倘僅泛言有法定 再審事由,而未敘明具體情形,或所述具體情形,顯與法定 再審事由不相適合,或未提出足以證明再審事由存在之證據 ,均應認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最高法院102年度台抗 字第615號裁定意旨參照)。又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 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可以補 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第429條、第433條分 別定有明文。   二、本案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林宏池(下稱再審聲請人)向本 院聲請再審,其所提書狀之案號欄記載為「108年度584字第 10899034141號」,顯未載明聲請再審之案號,且未附具原 判決之繕本,或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繕本之正當理由,亦未 敘明聲請再審之具體理由及證據,再審聲請人究係對何案號 之確定判決聲請再審,尚有不明。且觀其聲請再審意旨僅記 載其對人生之體悟、自身心境之抒發及希望能依刑法第59條 減刑判18年等語,所附新聞剪報資料亦難認與其自身案件有 何關聯性,此有民國113年11月13日刑事聲請異議再審狀在 卷可參(見本院卷第3至10頁),依再審聲請人之聲請內容 ,顯未具體表明符合法定再審事由之原因事實,亦未提出足 以證明再審事由存在之證據,實難謂已以再審書狀敘述具體 理由,有違聲請再審之程序規定,惟屬得補正之事項,本院 乃於113年11月19日依法裁定命再審聲請人應於裁定正本送 達後5日內,補正原判決之繕本或釋明無法提出之正當理由 ,並補正再審之具體理由及證據。而本院上開裁定正本經送 達後,已由再審聲請人於113年11月22日親自收受,然迄今 仍未補正原判決之繕本或釋明無法提出之正當理由,亦無提 出聲請再審之具體理由及證據,此有卷附本院送達證書、收 文資料查詢清單、收狀資料查詢清單等在卷可稽(見本院卷 第25至30頁)。是依上開規定,本件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 定,且未據再審聲請人依限補正,應予駁回。 三、按聲請再審之案件,除顯無必要者外,應通知聲請人及其代 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但無正當理由 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者,不在此限,刑事訴訟法第429 條之2固定有明文。惟考其立法理由謂:為釐清聲請是否合 法及有無理由,除聲請顯屬程序上不合法或顯無理由而應逕 予駁回,例如非聲請權人聲請再審,或聲請顯有理由,而應 逕予裁定開啟再審者外,原則上應賦予聲請人及其代理人到 庭陳述意見之機會,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俾供 法院裁斷之參考等情。從而,再審之聲請程序上不合法,經 法院定期間命聲請人補正而逾期未補正者,既應以裁定駁回 ,自屬顯無必要通知聲請人到場之情形,是本案即無通知再 審聲請人表示意見之必要,附此說明。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郭瑞祥                 法 官 陳玉聰                 法 官 胡宜如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書狀(須 附繕本)。                 書記官 詹于君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2024-12-09

TCHM-113-聲再-243-20241209-2

交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交聲再字第118號 抗 告 人 即 聲請人 杜佩芬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再審案件,不服本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13日 裁定(113年度交聲再字第118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其第二審法院所為裁定, 不得抗告,刑事訴訟法第405條定有明文。次按原審法院認 為抗告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抗告權已 經喪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08條第1項前段 亦有明文。 二、本件抗告人對本院113年度交聲再字第118號駁回聲請再審裁 定,向本院提出抗告,因抗告人所犯之刑法第284條前段之 過失傷害罪,核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不得 上訴第三審案件。茲抗告人對本院所為上開不得抗告之案件 所為裁定提起抗告,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且不可補正,稽諸 首開說明,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08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錦佳                    法 官 吳勇輝                    法 官 吳書嫺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高曉涵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2024-12-09

TNHM-113-交聲再-118-20241209-2

聲簡再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簡再字第9號 抗告人即 聲 請 人 林信華 選任辯護人 吳炳輝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再審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30日 所為第二審裁定(113年度聲簡再字第9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405條規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之案件,其 經第二審法院所為裁定,不得抗告。是以對第二審法院所為 裁定得否抗告,端視該案件是否為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而定 (最高法院92年度台抗字第60號裁定意旨參照)。次按對簡 易判決所為第二審上訴,準用第三編第一章及第二章除第36 1條以外之規定;對於適用簡易程序案件所為裁定之抗告, 準用第四編之規定,刑事訴訟法第455之1條第3項、第5項定 有明文。從而,對於簡易判決,提起第二審上訴,經管轄第 二審之地方法院合議庭為第二審判決者,因第三編第三章有 關第三審規定,不在刑事訴訟法第455之1條第3項所定準用 範圍內,則不得對上述簡易案件之第二審判決提起第三審上 訴,故對簡易判決提起第二審上訴,經管轄第二審之地方法 院合議庭為第二審判決者,對於該管轄第二審地方法院合議 庭所為裁定,自不得提起抗告。 二、經查,抗告人即再審聲請人林信華(下稱抗告人)因犯違反 保護令案件,對於本院112年度簡上字第198號確定判決聲請 再審後,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30日以113年度聲簡再字第 9號裁定駁回,抗告人不服,向本院提起抗告。揆諸首揭說 明,本案原確定判決既屬於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則 抗告人對於管轄之第二審即本院合議庭所為駁回再審聲請之 裁定,提起本件抗告,於法不合,且無從補正,自應予以駁 回。 三、至本院113年10月30日之裁定固然記載「如不服本裁定,應 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之教示規定,然此 乃誤載,並不因此使抗告人得據以合法提起抗告之效,蓋得 否抗告,係以法律規定為準,不因裁定附記有誤而改變,故 該誤植之記載仍不發生本院上開裁定因此更易為得抗告之法 律效力(最高法院69年台抗字第137號判決意旨參照),附 此敘明。 四、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08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刑事第十五庭  審判長法 官 蕭雅毓                  法 官 張瑞德                  法 官 廖建瑋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 附繕本)                  書記官 蘇秋純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2024-12-09

TNDM-113-聲簡再-9-20241209-3

審裁
憲法法庭

聲請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之聲請再審案件,聲請裁判及法規範 憲法審查。

憲法法庭裁定 113 年審裁字第 904 號 聲 請 人 吳偉欽 上列聲請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之聲請再審案件,聲請 裁判及法規範憲法審查,本庭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不受理。 理 由 一、本件聲請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之聲請再審案件, 認最高法院 113 年度台抗字第 1672 號(下稱系爭確定終 局裁定)、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113 年度聲再字第 77 號刑事裁定(即系爭確定終局裁定之原審裁定,下稱系爭裁 定),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4 條第 2 項前段「……販賣 第二級毒品者,處無期徒刑或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規定( 聲請人誤植為 7 年,下稱系爭規定),牴觸憲法,依憲法 訴訟法(下稱憲訴法)第 59 條規定,聲請裁判及法規範憲 法審查。其主張意旨略以:系爭規定就同一毒品相關犯罪, 未區分犯罪情節輕重,明文異其法定刑度,不符憲法罪刑相 當原則及第 23 條比例原則;本案屬情節極為輕微、顯可憫 恕之個案,未適用刑法第 59 條規定減輕聲請人刑度,致聲 請人受有罪責與處罰不相當之過苛刑責;系爭裁定有重大違 背法令之判決瑕疵,牴觸諸多憲法原則,與憲法所保障基本 權利不符等語。 二、按人民於其憲法上所保障之權利遭受不法侵害,經依法定程 序用盡審級救濟程序,對於所受不利確定終局裁判及其所適 用之法規範,認有牴觸憲法者,得自用盡審級救濟之最終裁 判送達後翌日起之 6 個月不變期間內,聲請憲法法庭為宣 告違憲之判決;聲請不合程式或不備憲訴法所定要件者,審 查庭得以一致決裁定不受理,憲訴法第 59 條及第 15 條第 2 項第 7 款定有明文。 三、查系爭裁定非憲訴法第 59 條第 1 項所稱之依法用盡審級 救濟程序之確定終局裁判,聲請人不得據以聲請裁判及法規 範憲法審查;系爭規定未為系爭確定終局裁定所適用,聲請 人不得對之聲請法規範憲法審查;核其餘聲請意旨所陳,僅 屬以一己之見解,爭執法官認事用法所持見解,尚難謂客觀 上已具體敘明系爭確定終局裁定究有何違憲之處。是本件聲 請與憲訴法上開規定之要件均不合,本庭爰依上開規定,以 一致決裁定不受理。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憲法法庭第二審查庭 審判長大法官 呂太郎 大法官 蔡宗珍 大法官 朱富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朱倩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2024-12-09

JCCC-113-審裁-904-20241209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229號 抗告人 即 再審聲請人 楊立宇 上列抗告人即再審聲請人因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宜蘭地方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9月25日裁定(113年度聲再字第3號),提起抗 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再審聲請人楊立宇(下稱抗告人 )前因誹謗等案件,經臺灣宜蘭地方法院以110年度簡字第2 62號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就散布文字誹謗罪部分判處 拘役50日確定在案(其餘犯罪不予贅述)。抗告人就上開散 布文字誹謗罪部分,提出其與「阿肥ㄟ」之對話紀錄(下稱 系爭對話紀錄),作為新證據聲請再審,然查:抗告人於原 裁定附表(下稱附表,一併附錄於後)所示時間指摘之內容 (按:即原確定判決認定被告之加重誹謗內容),係發表有 關告訴人林秀玲男女關係混亂,或告訴人黃利偉與其當時之 配偶即告訴人林秀玲發生婚外情有床第之事,並均為告訴人 林秀玲、黃利偉所否認,又抗告人自承其與告訴人林秀玲已 於民國108年10月18日解除婚姻關係,且依抗告人於偵查中 提出其與「黃意文」年份不詳之對話紀錄,堪認抗告人對於 所指摘如附表所示之內容,純屬臆測,並無實證(按:即原 確定判決論斷與卷存證據資料相符,並無違誤);又系爭對 話紀錄,時間不詳,且內容與附表所指摘之內容無涉,尚無 法對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產生合理懷疑,或不足以動搖 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另抗告人於聲請意旨、原審訊問 時主張刑法誹謗罪免責條款、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部分 ,因告訴人黃利偉、林秀玲非公眾人物,其男女關係、私德 與公共利益無關,其亦無忍受他人隨意指摘、傳述其個人感 情、婚姻生活之義務,揆諸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 理由意旨,抗告人之言論自由應退讓於告訴人名譽權與隱私 權之保護,自無從依刑法第310條第3項本文規定主張不罰。 是抗告人所執之詞及所提出之新證據,並未使原審法院對原 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產生合理懷疑,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而 使抗告人應受無罪判決,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 規定聲請再審之要件明顯不符,應予駁回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  ㈠抗告人前因告訴人林秀玲(即抗告人之前妻)於雙方婚姻關 係存續期間,坦承與告訴人黃利偉經常前往卡拉OK唱歌喝酒 ,又黃意文(即告訴人黃利偉之前女友)於108年9月向抗告 人告知,林秀玲與黃利偉通聯甚密,是抗告人認為黃利偉係 林秀玲之外遇對象,而為附表所指摘之內容,上情經抗告人 於偵查中向檢察官一再陳明,惟檢察官當下回覆抗告人:「 已婚女性搭男性友人便車是很正常的,不能借搭嗎?」,顯 已違反經驗法則。  ㈡依檢察官倫理規範第9條、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項等規定, 檢察官應嚴守罪刑法定及無罪推定原則,非以使被告定罪為 唯一目的,而法院對公平正義之維護或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 關係事項,應依職權調查之。抗告人已於偵查中提出相關事 證(包含抗告人與黃利偉之對話紀錄),足以證明黃利偉涉 及刑法第240條第2項妨害婚姻及家庭、抗告人所言均無不實 ,檢察官即應依職權調閱告訴人黃利偉、告訴人林秀玲及其 母沈蘭芳於108年8月20日至108年10月18日之通聯紀錄,證 明抗告人所述與黃意文所言時間點吻合。  ㈢抗告人聲請再審所提出系爭對話紀錄部分,黃意文也有與此 人(「阿肥ㄟ」)對話,請依法辦理。  ㈣綜上所述,依中華民國憲法第11條規定,人民有表現意見之 言論自由,本件抗告人於附表所指摘之內容,係因抗告人之 婚姻及家庭受到危害,而以疑問、溝通、思辨、輿論批評, 表達個人言論之自我防衛及言論自由,抗告人現有判決確定 前已存在而未及調查斟酌之新事證,爰依法提起抗告等語。 三、按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 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 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 得聲請再審;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 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 之事實、證據(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 準此,所謂「新事實」或「新證據」,須具有未判斷資料性 之「新規性」,舉凡法院未經發現而不及調查審酌,不論該 事實或證據之成立或存在,係在判決確定之前或之後,就其 實質之證據價值未曾予評價者而言。如受判決人提出之事實 或證據,業經法院在審判程序中為調查、辯論,無論最終在 原確定判決中本於自由心證論述其取捨判斷之理由;抑或捨 棄不採卻未敘明其捨棄理由之情事,均非未及調查斟酌之情 形。通過新規性之審查後,尚須審查證據之「顯著性」,此 重在證據之證明力,由法院就該新事實或新證據,不論係單 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須使再審法院對原確定判決認 定之事實產生合理懷疑,並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而為有利 受判決人之蓋然性存在。而該等事實或證據是否足使再審法 院合理相信足以動搖原有罪之確定判決,而開啟再審程式, 當受客觀存在的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所支配,並非聲請(抗 告)人任憑主觀、片面自作主張,就已完足(最高法院113年 度台抗字第1689號裁定意旨參照)。從而,受判決人如提出 新事實或新證據,至少形式上或所稱待證事實足以認定合於 新規性及顯著性,倘提出未能特定、調查之事證或無關聯之 待證事實,致無從形式上判斷者,即難認為符合前開再審事 由。 四、經查:  ㈠抗告意旨所稱檢察官答覆之語句、或如何調查之問題,未據 抗告人提出釋明屬實,亦非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各款所 定再審事由,無從作為准許依據。  ㈡抗告人於原審提出系爭對話紀錄截圖1張,作為聲請再審之新 證據,對話內容略為:「來,你就跟我確認你在哪邊放林秀 玲我前妻下車讓黃利偉接走」、「不好意思,你昨天告訴我 ,黃利偉叫你載林秀玲我前妻從桃園龜山坐到那邊下車呢? 」、「載到三星的小7下車」等語(原審卷11頁);抗告人 並於原審訊問時稱:「阿肥ㄟ是告訴人的朋友,我不知道叫 什麼名字」,之前是告訴人(黃利偉)唆使「阿肥ㄟ」將其 前妻林秀玲載到三星7-11等語(原審卷61、63頁)。據上, 系爭對話紀錄截圖對話之「阿肥ㄟ」人別不詳、對話紀錄時 間不詳、截圖真實性不詳,其是否屬實而具有「新規性」, 可堪置疑。縱寬認具備新規性,但其內容僅係抗告人與不詳 之「阿肥ㄟ」對話,而「阿肥ㄟ」既無特定人別資料以供調查 ,更無從釋明系爭對話紀錄之真實性,難以認定上開事證單 獨或與其他證據合併判斷,而可動搖原判決,並無「顯著性 」可言。原審就此業已指出無法對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 產生合理懷疑,或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等旨 ,核無違誤。  ㈢至於抗告意旨主張言論自由、自我防衛等語,原審裁定業已 根據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理由意旨、刑法第310 條第3項規定詳為論述,明白剖析抗告人如附表指摘之內容 ,係對於非公眾人物,與公共利益無關且僅涉及他人私德, 自應退讓於告訴人名譽權與隱私權之保護,而無從主張刑法 第310條第3項前段規定不罰,經核並無違法或不當之論斷。 再者,抗告意旨所為主張,亦不符合其他阻卻違法事由,且 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各款要件俱無關聯,無從據為再 審事由。    ㈣從而,聲請再審及抗告意旨所持事由,不符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1項各款再審要件規定。其所提供之系爭對話紀錄截圖 及陳述,不足以認定其屬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 定「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無從據以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 綜合判斷,進而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或可使抗告 人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確定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 抗告意旨仍執陳詞,或係對於無關再審事項而為主張,或係 就原裁定已明白論敘之事項,再事爭執,均難認有據。 五、綜上所述,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許泰誠                    法 官 鍾雅蘭                    法 官 施育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朱海婷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附表(同原審裁定附表): 編號 時間 臉書帳號暱稱 誹謗方式及內容 1 108年11月28日 「LingChi」 以被告之帳號留言稱:「叫天宇工程黃利偉出面處理他帶我老婆林秀玲去睡覺的事情」等語 2 108年11月底某日 「甘偉偉」 以被告之女楊子琳之帳號留言稱:「黃利偉啊!林秀玲都去欣富跟工人亂睡覺你不知道嗎?」等語 3 108年11月底某日 「漿建華」 以被告之帳號留言稱:「叫天宇工程黃利偉出面處理他帶我老婆林秀玲去睡覺的事情」等語 4 108年11月底某日 「有多久」 以被告之女楊子琳之帳號留言稱:「黃利偉是不是覺得宜蘭人的老婆很好睡?」等語 5 108年11月底某日 「黃棋傑」 以被告之父楊長開之帳號留言稱:「黃利偉是不是覺得宜蘭人的老婆很好睡?」等語

2024-12-09

TPHM-113-抗-2229-20241209-1

審裁
憲法法庭

聲請人因履行租約及其再審案件,聲請裁判憲法審查。

憲法法庭裁定 113 年審裁字第 895 號 聲 請 人 鄧瑋羚 訴訟代理人 曾至楷 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履行租約及其再審案件,聲請裁判憲法審查,本庭 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不受理。 理 由 一、本件聲請人因履行租約及其再審案件,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北簡易庭 110 年度北簡字第 12716 號民事簡易判決(下 稱系爭判決一)、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臺北簡易庭 111 年度 北再簡字第 3 號民事簡易判決(下稱系爭判決二)及臺灣 臺北地方法院 112 年度簡上字第 547 號民事判決(下稱系 爭確定終局判決),有違憲疑義,聲請裁判憲法審查。其聲 請意旨略以:(一)系爭確定終局判決令承租人負無過失責 任為出租人補繳稅額,逾越私法契約解釋界限,牴觸憲法第 15 條保障財產權及第 19 條人民納稅義務之規定;(二) 系爭判決二認系爭判決一送達不合法而未確定,系爭確定終 局判決未將案件發回第一審法院,侵害未獲送達一方受憲法 第 16 條保障之審級利益、訴訟權保障,自屬違憲裁判等語 。 二、按人民於其憲法上所保障之權利遭受不法侵害,經依法定程 序用盡審級救濟程序,對於所受不利確定終局裁判認有牴觸 憲法者,得自用盡審級救濟之最終裁判送達後翌日起之 6 個月不變期間內,聲請憲法法庭為宣告違憲之判決;聲請不 合程式或不備憲法訴訟法(下稱憲訴法)所定要件者,審查 庭得以一致決裁定不受理,憲訴法第 59 條及第 15 條第 2 項第 7 款定有明文。又,憲訴法第 59 條第 1 項所定裁判 憲法審查制度,係賦予人民就其依法定程序用盡審級救濟之 案件,認確定終局裁判解釋及適用法律,有誤認或忽略基本 權利重要意義,或違反通常情況下所理解之憲法價值等牴觸 憲法之情形時(憲訴法第 59 條第 1 項規定立法理由參照 ),得聲請憲法法庭為宣告違憲之判決。是人民聲請裁判憲 法審查,如非針對確定終局裁判就法律之解釋、適用悖離憲 法基本權利與憲法價值,而僅爭執法院認事用法所持見解者 ,即難謂合於聲請裁判憲法審查之法定要件。 三、查系爭判決一及二均非屬用盡審級救濟程序之確定終局裁判 ,聲請人自不得對之聲請裁判憲法審查。本件就系爭確定終 局判決聲請裁判憲法審查部分,核聲請意旨所陳,僅屬以聲 請人一己之見解,爭執系爭確定終局判決認事用法所持見解 ,尚難謂客觀上已具體敘明系爭確定終局判決就相關法律之 解釋、適用,究有何誤認或忽略基本權利重要意義,或違反 通常情況下所理解之憲法價值等牴觸憲法之情形。是本件聲 請與憲訴法上開規定之要件不合,本庭爰依上開規定,以一 致決裁定不受理。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6 日 憲法法庭第二審查庭 審判長大法官 呂太郎 大法官 蔡宗珍 大法官 朱富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朱倩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2024-12-06

JCCC-113-審裁-895-20241206

台抗
最高法院

誣告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358號 抗 告 人 張德明 上列抗告人因誣告聲請再審案件,不服本院中華民國112年8月24 日駁回其抗告之裁定(112年度台抗字第1130號),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按本院係終審法院,案件一經裁判,即屬確定,當事人不得提起 抗告或再抗告。本件抗告人張德明因誣告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 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2年度聲再字第117號駁回其再審聲請之裁 定,向本院提起抗告,經本院112年度台抗字第1130號裁定駁回 。復於民國113年11月25日提出「抗告狀」,提起抗告,依上述 說明,自為法所不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5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洪于智 法 官 林婷立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劉藝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2024-12-05

TPSM-113-台抗-2358-20241205-1

台抗
最高法院

誣告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168號 再 抗告 人 蘇王玉梅 上列再抗告人因誣告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中華民國113年10月9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3年度抗字第380號) ,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明定:「有罪判決確定後 ,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 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 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同條 第3項並規定:「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 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 成立之事實、證據」。是得據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之 「新事實」、「新證據」,固不以有罪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 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者為限,其在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 之事實、證據,亦屬之;然該事實、證據,仍須於單獨觀察 ,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後,得以合理相信其足以動搖原 確定之有罪判決,使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 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始足當之。次按聲請再審 得同時釋明其事由聲請調查證據,法院認有必要者,應為調 查;法院為查明再審之聲請有無理由,得依職權調查證據, 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3定有明文。觀諸其立法意旨,係指再 審聲請人倘無法院協助,甚難取得相關證據以證明所主張之 再審事由時,固得不附具證據,而釋明再審事由所憑之證據 及其所在,同時請求法院調查。法院如認該項證據與再審事 由之存在有重要關聯,在客觀上有調查之必要,即應予調查 。且法院對於受判決人利益有重大關係之事項,為查明再審 之聲請有無理由,亦得依職權調查證據。然若從形式上觀察 ,法院縱予調查,該項新證據亦無法使法院對原確定判決認 定之犯罪事實產生合理懷疑,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即無 調查之必要。 二、本件再抗告人蘇王玉梅因誣告案件,經第一審法院108年度 訴字第426號判決有罪確定(下稱「原確定判決」)。 三、原裁定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之規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 ,已就再抗告人聲請再審意旨及其抗告意旨所指各節,逐一 敘明下列各旨: ㈠原確定判決認定再抗告人誣告所憑之證據之一,為再抗告人 於審理時之自白,再抗告人提起再審改口翻稱其所為之自白 不實,雖非不得以之作為新事實或新證據聲請再審,但是否 足以推翻或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應受較諸一般非 此情者,更為嚴格的審查。第一審以再抗告人聲請再審所提 之密錄器內容以及同行女警邵怡絜等證據,並非漏未審酌之 重要證據,而其中密錄器內容已經原確定判決審酌;至邵怡 絜雖未經傳喚,然從形式上觀察,該傳喚之結果也不足以動 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而無傳喚必要為由,認定再抗告人否認 犯罪所提之聲請再審理由,欠缺顯著性,與刑事訴訟法第42 0條第1項第2、6款、第2項、第421條規定之再審要件不符等 情,已論述明確。 ㈡另再抗告人未提出證人許哲源已因虛偽陳述而經法院判刑之 確定判決或相關憑證,亦未提出任何刑事訴訟不能開始或續 行非因證據不足之證明,再抗告人所執再審之理由及證據與 卷內證據綜合判斷,不足推翻原確定判決有罪之認定,第一 審因而駁回再抗告人之再審聲請,經核並無違誤,再抗告人 所提抗告並無理由,予以駁回。 四、經核原裁定所為論述,俱與卷內資料相符,揆諸首揭說明, 於法並無不合。 五、再抗告理由略以:再抗告人對邱淑珍提告傷害之案件,經臺 灣高雄地方檢察署為不起訴處分,再抗告人看到該不起訴處 分書中竟出現與此傷害案件無關之證人即員警許哲源之證詞 ,認為許哲源是事後才到現場,許哲源不可能目睹傷害情節 ,其竟出面作有利於邱淑珍之證述,乃對許哲源提出偽證之 告訴(按再抗告人提告許哲源偽證部分,業經本案確定判決 認為再抗告人之前開提告行為為誣告確定)。但與上開偽證 案件相關之爭執是發生在再抗告人住處之天井處(按許哲源 係到場處理該天井處所生糾紛之員警),而再抗告人提告許 哲源誣告之案件是發生在商店內(按指再抗告人在商店內指 摘許哲源袒護邱淑珍、收紅包而被訴侮辱公務員),檢察官 將2件案件混為一談,並因而起訴再抗告人公然侮辱、誣告 ,再抗告人因而被判刑並因而賠償許哲源新臺幣20萬元,再 抗告人對此深感不服等語。 六、惟原裁定已經敘明再抗告人所提之事實及證據,如何均欠缺 顯著性,另敘明其未提出許哲源因虛偽陳述而經法院判刑之 確定判決或相關憑證,亦未提出任何刑事訴訟不能開始或續 行非因證據不足之證明,認再抗告人之再審聲請及其所提抗 告均無理由而駁回其抗告。再抗告人未具體指出原裁定有何 違法不當,且置原裁定明白之論斷於不顧,再事爭執,難認 有據,應認其再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5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林立華 法 官 王敏慧 法 官 莊松泉 法 官 李麗珠 法 官 陳如玲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廷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6 日

2024-12-05

TPSM-113-台抗-2168-20241205-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457號 抗 告 人 即 聲請人 汪道輝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屏東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0月21日裁定(113年度聲再字第3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 (一)聲請人甲○○經本院108年度易字第197號判決認其犯刑法第 310條第1項意圖散布於眾,指摘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之 誹謗罪判處罪刑確定,並就認定聲請人犯罪及證據取捨之 理由,詳述所憑之依據及得心證之理由,有本院前開判決 書、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憑(見本院卷第11至25、43至44頁 )。 (二)查聲請人主張原確定判決所憑之證件(見本院卷第74頁【 即附件第28頁】,應係證據之誤寫)係偽造等語,並未提 出「已證明」原確定判決引用之人證、物證係偽、變造、 偽證及自己遭誣告等「確定判決」,僅以卷內既有且經原 確定判決審酌取捨之證據為相異評價,並任意解讀,是其 此部分聲請,與刑訴法第420條第1項第1至3款及第2項規 定不符。 (三)刑事聲請再審狀理由一至理由八部分(見本院卷第47至74 頁【即附件第1至28頁】),均係主張聲請人與告訴人之 其他訴訟案件情節,或其他與本案聲請人被訴犯行無關之 案件或事實,聲請人並未提出或主張與本案有關之新事實 、新證據。 (四)刑事聲請再審狀理由九主張應將本案移交有管轄權檔案機 關之原審法院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新北市政府警 察局三重分局偵查隊云云(見本院卷第74頁【即附件第28 頁】)。然此部分觀之聲請人所提出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三 重分局112年11月22日新北警重刑字第1123809605號書函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少年法庭106年5月16日北院隆刑少10 6行政字第1號函文(見本院卷第27至33頁)之意旨,堪認 聲請人係請求本院查明告訴人更名前是否涉犯相關竊盜案 件,而此部分業據原確定判決理由欄敘明:「又被告所述 之告訴人係小偷、涉有偽造文書等內容,業經司法機關調 查認定不能證明其為真實」等語(見本院卷第22頁),且 原審查無告訴人曾有竊盜之前案紀錄,有告訴人之臺灣高 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見原審卷第41至42頁)在卷可稽 。足徵聲請人此部分聲請調查之證據,業經原確定判決審 認及調查,而不足以影響聲請人有罪之認定,自非足以動 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之新證據,本院自毋庸再為無 益之調查。綜上所述,聲請再審意旨所指上開事證,無論 係單獨或結合先前已經存在卷內之各項證據資料,予以綜 合判斷,均未能因此產生合理之懷疑,而有足以推翻原確 定判決所認事實之蓋然性,難認符合修正後刑事訴訟法第 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之確定性、顯著性或明確性要件。 從而,本件再審之聲請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二、抗告意旨如附件。 三、按「有罪之判決確定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受判決人之 利益,得聲請再審:一、原判決所憑之證物已證明其為偽造 或變造者。二、原判決所憑之證言、鑑定或通譯已證明其為 虛偽者。三、受有罪判決之人,已證明其係被誣告者」、「 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及第五款情形之證明,以經判決確定, 或其刑事訴訟不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者為限,得聲請 再審」,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1、2、3款、第2項分別 定有明文。又聲請再審時須提出證人已因犯偽證罪經法院判 刑確定,或其刑事訴訟程序不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所 致之相關證據,其再審之聲請程序方屬合法(最高法院111年 度臺抗字第840號裁定參照)。 四、又按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 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 、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 ,得聲請再審;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 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 立之事實、證據,104年2月4日修正公布,於同年月6日施行 之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定有明文。揆其修 正意旨,乃放寬聲請再審之條件限制,所謂發現之新事實、 新證據,不以該事證於事實審法院判決前已存在為限,縱於 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亦屬之。惟須該事 證本身可單獨或結合先前已經存在卷內之各項證據資料,予 以綜合判斷觀察,認為足以動搖原有罪之確定判決,而為受 判決人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 始得聲請再審。倘未具備上開要件,即不能據為聲請再審之 原因。又再審制度,係為發現確實之事實真相,以實現公平 正義,而於案件判決確定後,另設救濟之特別管道,重在糾 正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錯誤,但因不能排除某些人可能 出於惡意或其他目的,利用此方式延宕、纏訟,有害判決之 安定性,故立有嚴格之條件限制。修正後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1項第6款、第3項規定,放寬再審之條件限制,承認「 罪證有疑、利歸被告」原則,並非只存在法院一般審判之中 ,而於判罪確定後之聲請再審,仍有適用,不再刻意要求受 判決人(被告)與事證間關係之新穎性,而應著重於事證和 法院間之關係,亦即祇要事證具有明確性,不管其出現係在 判決確定之前或之後,亦無論係單獨(例如不在場證明、頂 替證據、新鑑定報告或方法),或結合先前已經存在卷內之 各項證據資料,予以綜合判斷,若因此能產生合理之懷疑, 而有足以推翻原確定判決所認事實之蓋然性,即已該當。申 言之,各項新、舊證據綜合判斷結果,不以獲致原確定判決 所認定之犯罪事實,應是不存在或較輕微之確實心證為必要 ,而僅以基於合理、正當之理由,懷疑原已確認之犯罪事實 並不實在,可能影響判決之結果或本旨為已足。但反面言之 ,倘無法產生合理懷疑,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 實者,仍非法之所許。至於事證是否符合明確性之法定要件 ,其認定當受客觀存在之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所支配。從而 ,聲請人依憑其片面、主觀所主張之證據,無論新、舊、單 獨或結合其他卷存證據觀察,綜合判斷之評價結果,如客觀 上尚難認為足以動搖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者,同無准許再 審之餘地。經查本件原審法院就抗告人即聲請人甲○○(下稱 聲請人)各項聲請,認為不符聲請再審之事由,於裁定中已 經分別敘明,聲請人不服原審裁定而提起抗告,其抗告意旨 除徒執陳詞就原裁定已經明確說明之事項,再事爭辯外,無 非抄錄最高法院關於再審規定之見解,及與本案無關之憲法 第85條公務員任用制度、蔣介石時期歷史、組織不當取得財 產處理條例、少年事件處理法、公告行政程序法、政府資訊 公開法、個人資料保護法、檔案法等,就原確定判決認定之 事實重為爭執,顯非依法聲請再審之理由。此外,聲請人復 未指摘原裁定之認事用法有何違法不當之處,其仍執相同聲 請再審理由提起抗告,要均無礙於原裁定之結果,是其抗告 即難認為有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5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李璧君                    法 官 鍾佩真                    法 官 石家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5   日                    書記官 林家煜

2024-12-05

KSHM-113-抗-457-20241205-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