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楊智勝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31-240 筆)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公司法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156號 再 抗告 人 徐耀發 上列再抗告人因違反公司法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 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9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3年度抗字第5 49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刑事訴訟法第426條 第1項定有明文。又再審程序係就已確定之判決發現事實上 錯誤時所設之救濟方法,故此所謂「原審法院」,原則上係 指審理事實之原審級法院而言。次按受理再審聲請之法院, 應先審查再審之聲請是否具備合法條件;法院認為聲請再審 之程序違背規定者,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本文規定,應以 裁定駁回之;必再審之聲請合法,始能進而審究其再審之聲 請有無理由。是以,受判決人所犯案件倘係經第二審實體判 決確定者,其聲請再審應向事實審之第二審法院為之,若向 第一審法院聲請再審,則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顯已違背上開規 定,自應予駁回。 二、本件原裁定以:再抗告人徐耀發因違反公司法案件,經臺灣 苗栗地方法院(下稱第一審法院)以109年度訴字第433號判 決判處罪刑,上訴後經原審法院以1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為 實體判決而仍判處罪刑,再抗告人提起第三審上訴,本院以 110年度台上字第5618號判決,認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 ,從程序上駁回上訴確定等情,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 錄表及上開判決書在卷可憑。再抗告人聲請再審,本應對原 審法院1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確定實體判決(下稱原判決) 為之,並由該院為管轄法院。再抗告人向第一審法院聲請再 審,其聲請程序違背規定,顯屬不合法,第一審法院認無從 命補正,亦無通知再抗告人到場聽取其意見之必要,而予駁 回,核無違誤。因而維持第一審所為駁回再審聲請之裁定, 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經核於法尚無不合。  三、再抗告意旨略以:原判決指再抗告人為發耀興業有限公司董 事,為公司法第8條第1項所規定之公司負責人,然該公司於 民國100年9月22日即案發日尚未設立登記,而不存在,何來 再抗告人因共同辦理公司登記而有違反公司法之犯罪。再抗 告人係委任證人范信鑾會計師辦理公司設立登記事宜,范信 鑾於執行職務時之不法行為,再抗告人並未參與,顯不能成 立犯罪。原判決係非法之判決,應負國家賠償責任,本件具 有新事實及新證據,自得聲請再審等語。 四、再抗告意旨,並未具體指摘原裁定以前揭理由駁回其聲請再 審有何違法或不當,僅係就原判決之採證、認事為實體上之 爭執,依憑己意而為指摘,主張本件合於再審之要件。本件 再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林庚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2024-12-11

TPSM-113-台抗-2156-20241211-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947號 上 訴 人 詹峰庚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 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8月1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541 號,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34932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院裁量之權限 ,就第一審判決關於上訴人詹峰庚犯如其附表一編號1至3所 載各犯行,分別論處其附表一編號1至3所示販賣第二級毒品 3罪刑,並定其應執行刑及為相關沒收之宣告。因上訴人明 示僅對於第一審判決之刑部分提起上訴,原審審理結果,認 第一審判決未適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減輕 其刑,容有未洽,因而撤銷第一審判決之刑及定應執行刑部 分之判決,改判分別量處如原判決附表甲編號1至3第二審主 文欄所示之刑,並定其應執行刑。已詳敘審酌之依據及裁量 之理由。 三、刑法第59條之適用,必其犯罪之情狀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 同情,認為即予宣告法定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有適用餘 地;且適用與否,係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未 依該規定減輕其刑,除有違法或濫用情事,自不得執為提起 第三審上訴之理由。本件上訴人於原審提出全國醫療服務證 明卡,以其健康狀況為由,請求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 刑,原判決已敘明不予酌減其刑之理由,無違法可言。上訴 意旨以原判決無充分證據,即對上訴人病情進行不當推論, 嚴重違背無罪推定原則,無視於其請求依刑法第59條規定減 輕其刑,指摘原判決違法。惟原判決僅係就上訴人上開主張 及證據資料,說明如何不適用刑法第59條之規定酌減其刑, 並非用以認定其有罪之積極證據,尚無所指違反無罪推定原 則之情。此部分上訴意旨係就原審裁量職權之合法行使及原 判決已斟酌說明之事項,依憑己意所為之指摘,顯非適法之 第三審上訴理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已允許上訴人僅針對判決 之刑、沒收或保安處分提起一部上訴。本件第一審判決後, 僅上訴人提起第二審上訴,明示只就第一審判決之刑部分聲 明不服,原審因而只針對上訴人提起第二審上訴請求救濟之 刑之相關事項,以第一審論斷認定之事實與罪名,作為罪責 判斷即科刑之評價基礎。上訴意旨以:本件員警違法釣魚, 變造不實證據,執行搜索、扣押及檢查扣案手機之程序均違 法,並對上訴人進行言語、身體霸凌,原審亦未充分保障其 基本權利,迫使其在疲勞狀況下自白,況基於原審認定之事 實,其與證人間之毒品交易應是轉讓而非買賣,原判決僅憑 不正取得之上訴人自白、LINE對話紀錄、轉帳紀錄、證人具 結之證述作為認定其有罪之依據,顯有採證、論罪之違誤等 語。核係就第一審已判決確認,且未據提起第二審上訴表示 不服,非屬第二審審理範圍之犯罪事實及罪名,於提起第三 審上訴時,再為爭執主張,亦非第三審上訴之適法理由。 五、依上所述,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2024-12-11

TPSM-113-台上-4947-20241211-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311號 抗 告 人 黃鼎恩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 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29日定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 第1389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數罪併罰,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 51條第5款定有明文。執行刑之量定,係事實審法院裁量之 職權,倘其所酌定之執行刑,並未違反刑法第51條各款所定 之方法或範圍(即法律之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違背公平 、比例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即法律之內部性界限) ,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二、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黃鼎恩因犯如其附表編號(下稱編號) 1至3所示案件,先後經判處罪刑確定,檢察官聲請合併定應 執行刑,經審核認聲請為正當,裁定定其應執行刑。並說明 係審酌其所犯各罪均屬毒品犯罪,其罪質、犯罪動機、態樣 、侵害法益均相同,犯罪時間介於民國111年11月至112年4 月間,惟各罪間之關聯性低、獨立程度較高,併斟酌抗告人 矯正之必要性、刑罰邊際效應隨刑期而遞減、其復歸社會之 可能性、定應執行刑之恤刑目的,及所應注意之公平、比例 等原則,暨編號1之罪,曾定應執行有期徒刑6年4月,並考 量抗告人就本件定應執行刑以書面表示「無意見」等一切情 狀,而為酌定。經核於法並無違誤。 三、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所犯均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罪 ,犯罪類型、態樣、動機及侵害法益均類似,整體重複性高 ,係同一期間內所犯,僅因檢警偵辦進度不同,經檢察官先 後起訴,使抗告人之權益明顯受損,原裁定就上情未予審酌 ,顯屬不當,請撤銷原裁定,另酌定較適當之刑等語。 四、惟查:原審於裁定定其應執行刑時,係綜衡卷存事證及抗告 人所犯數罪類型、各罪之侵害法益、個別罪質內容,及抗告 人之行為態樣等相關情狀,作為檢視抗告人之人格特質、斟 酌判斷其本件整體犯罪應受非難評價程度,而決定其酌定應 執行刑高低之依據。所定之應執行刑,未逾越法定界限,並 無明顯過重而違反比例原則或公平正義之情,與刑罰經濟、 刑法定應執行刑之恤刑考量等法律規範目的之內部性界限, 亦無違背。經核並無不合。抗告意旨,係對原審已說明之事 項及其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依憑己意而為指摘,或僅表達 抗告人個人對於從輕定應執行刑之期待,均不可採;其另以 所犯各編號之罪經分別起訴與判決,逕認致其權益受損等語 ,亦無從執以指摘原裁定有何違法或不當。本件抗告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林庚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2024-12-11

TPSM-113-台抗-2311-20241211-1

台上
最高法院

偽造有價證券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887號 上 訴 人 陳文清 上列上訴人因偽造有價證券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8月3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重訴字第26號,起訴案號: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06年度偵字第2600、8543、16524、23692 、27436、27440號,107年度偵字第6989、8287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陳文清有如原判決犯罪事實 欄(下稱事實欄)一之㈡㈢、二、三所載各犯行均明確,因而 撤銷第一審之科刑判決,變更起訴法條,改判就事實欄一之 ㈡㈢、二、三部分依序論處上訴人共同偽造有價證券罪刑(尚 想像競合犯詐欺取財未遂罪)、共同偽造有價證券罪刑(尚 想像競合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未遂罪及業務侵占罪)、 收集偽造有價證券罪刑,並定其應執行刑及為相關沒收之宣 告。已詳敘其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 理由。 三、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如其判斷 無違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又刑法關 於正犯、幫助犯(從犯)之區別,係以其主觀之犯意及客觀 之犯行為標準,凡以自己犯罪之意思而參與犯罪,無論其所 參與者是否係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皆為正犯,其以幫助他 人犯罪之意思而參與犯罪,其所參與者,如係犯罪構成要件 之行為,亦為正犯,必以幫助他人犯罪之意思而參與犯罪, 其所參與者又為犯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始為幫助犯。原 判決綜合上訴人於原審之自白,證人徐鴻甲、廖學麟、葉國 崇、許茗鑫、曾麗珍、吳昊恩(上6人均為同案被告)、陳 榮基、鄧瑛妃、宋月英、邱秋香(上4人依序為桃園市復興 區農會〔下稱復興區農會〕總幹事、會計部主任、信用部出納 及職員)、游燕美、邱文英(上2人均為聯邦商業銀行大園 分行行員)、陳繼忠(受上訴人委託代刻印章之人)、張思 瑜(上訴人之助理)、呂宙、曾勝河等人之證詞,暨案內相 關證據資料,憑為判斷認定上訴人之自白與事實相符,其確 有事實欄一之㈡㈢、二所示共同偽造有價證券之犯罪事實,已 依序記明所憑證據及認定之理由。並敘明上訴人已知悉原判 決附表(下稱附表)二所示10張偽造支票,並非經復興區農 會合法簽發之支票,仍分擔代為偽刻「陳榮基」印章之工作 ,供廖學麟偽蓋在附表二所示10張偽造支票上,再共同持交 曾麗珍而行使之,是認上訴人確與廖學麟、徐鴻甲間就事實 欄一之㈢之犯行,具有犯意聯絡、行為分擔,已論述明白; 復就上訴人要求廖學麟再提供附表三所示之支票時,已然知 悉廖學麟並無取得復興區農會支票之合法管道,猶仍要求廖 學麟利用職務取得該支票,其2人間就事實欄二所示犯行如 何互有犯意聯絡、行為分擔,而為共同正犯之理由,亦說明 綦詳。凡此,概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所為論斷 說明,並不悖乎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無違法可言。上訴意 旨以上訴人並未直接參與偽造有價證券之過程,只是配合廖 學麟等人,將印鑑文件交付陳繼忠刻印,其所扮演之角色及 參與之行為僅是仲介的角色,屬幫助犯,應論以刑法第30條 、第31條、第201條第2項之罪,原判決竟論以較重之罪,指 摘原判決違法等語。核係置原判決明白說明於不顧,以自己 之說詞,持不同之評價,而為指摘,並非上訴第三審之合法 理由。 四、量刑輕重及執行刑之量定,均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 事項。原判決已具體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科刑等相關一切情 狀,依卷存事證就上訴人犯罪情節及行為人屬性等事由(包 含上訴人犯罪所生危害及犯罪後於原審坦承犯行等節),在 罪責原則下適正行使其刑罰之裁量權,已針對各量刑之決定 ,詳述其理由,客觀上未逾越法定刑度,無悖於罪刑相當原 則,難認有逾越法律規定範圍、濫用裁量權限之違法情形, 且與定執行刑之內外部界限無違。又量刑係法院就繫屬個案 犯罪之整體評價,故其判斷當否之準據,應就判決之整體觀 察為綜合考量,不可摭拾其中片段,遽予評斷或為指摘。且 具體個案中,不同行為人之犯行情節或個人量刑事由各異, 無從比附援引其他共犯被告之宣告刑高低,指摘本件量刑為 違法。上訴意旨以原審就事實欄一之㈡㈢犯行量處上訴人有期 徒刑6年6月,而同案被告則分別僅判處有期徒刑5年或4年10 月,上訴人雖為共犯,然未直接參與偽造有價證券之過程, 僅是配合交付印鑑文件,卻科以較重之刑,顯失公允,其如 事實欄三部分所取得支票並非供行使之用,且於支票時效期 間並未提示或行使票據上權利,並無損害第三人之行為,惡 性並非重大,原審就其此部分犯行量處有期徒刑3年4月,實 屬過重,且其犯後已坦承犯行,量刑基礎已有變更,指摘原 判決量刑過重等語。無非係就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徒 以自己之說詞,指為違法,亦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五、依上所述,本件關於共同偽造有價證券、收集偽造有價證券 部分,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又上訴人對於 得上訴第三審之共同偽造有價證券部分之上訴,既應從程序 上予以駁回,則與之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業務侵占罪及詐欺 取財未遂罪(分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4款、第5款不 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第一審及原審判決均認為有罪 )部分之上訴,自無從為實體上審判,亦應從程序上予以駁 回。又本院既從程序駁回上訴,上訴人請求從輕量刑,無從 審酌,併予說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2024-12-11

TPSM-113-台上-4887-20241211-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藥事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556號 上 訴 人 KHOO KHIM WEI(丘沁偉)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藥事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 年7月23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1584號,起訴案號:臺 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093號),提起上訴,本院判 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撤銷第一審之無罪判決,變更起訴法條,改判論 處上訴人KHOO KHIM WEI(丘沁偉)犯轉讓禁藥罪刑及宣告 沒收。已詳敘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理由。 三、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如其判斷 無違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原判決綜 合判斷上訴人於原審之自白、證人即受讓甲基安非他命之陳 博展之證述、卷附第一審勘驗上訴人與陳博展之對話錄音光 碟筆錄及陳博展之臺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濫用 藥物檢驗報告等相關證據資料,認定上訴人確有本件轉讓禁 藥犯行。並敘明:上訴人之任意性自白如何與事實相符,為 可採信。陳博展應知上訴人交付之物為毒品,上訴人係犯藥 事法第83條第1項之轉讓禁藥罪等由甚詳。所為論列說明, 與卷證資料悉相符合,亦不違背經驗、論理法則。 四、上訴意旨以:上訴人出生之年應為民國79年。又原判決事實 記載陳博展接獲通訊軟體LINE暱稱「MICH」之人私訊,為促 使其出面處理訴訟糾紛而同意見面一節,與事實不符。另由 陳博展與證人楊澤祖之通訊軟體對話紀錄,可知陳博展與楊 澤祖設局陷害上訴人,致其受騙為違法行為,其無主動犯意 ,請依「毒樹果理論」,宣告其無罪。再者,陳博展與楊澤 祖涉犯誣告、恐嚇取財及強制罪,卻未見檢調偵辦。又警方 於其聲請提審時,以密錄器錄影畫面翻拍照片取代錄影影片 ,作為逮捕其之證據。且當日係由楊澤祖帶員警至現場,員 警只逮捕上訴人,任由陳博展離開。警方辧案有嚴重瑕疵, 致查獲過程真相未明,原審未予釐清,有所違誤等語。 五、惟查:原判決當事人欄關於上訴人出生之年「89年」之記載 ,顯係「79年」之誤寫,不影響當事人同一性之認定及判決 之本旨,屬得更正之事項,上訴意旨執此指摘,難認係適法 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又英美法制所謂毒樹果實理論,乃指先 前違法取得之證據,有如毒樹,本於此而再行取得之證據, 即同毒果,為嚴格抑止違法偵查作為,原則上絕對排除其證 據能力。上訴人以其受騙為違法行為,主張其應依毒樹果實 理論宣告無罪,容有誤會。其餘所述,核係對原審採證、認 事之職權行使、原判決已說明及於判決無影響之事項,依憑 己意指為違法,或為事實之爭辯,俱非適法上訴第三審之理 由。 六、依上所述,本件上訴違背法令上之程式,應予駁回。又本院 既從程序上駁回上訴人之上訴,其請求宣告緩刑,自無從審 酌,併予說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楊智勝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2024-12-11

TPSM-113-台上-4556-20241211-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5034號 上 訴 人 張明宏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中華民國113年8月23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914號, 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40622、44512、4 7654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次 按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提起上訴,應以上 訴書狀提出於原審法院為之;第二審法院認為上訴有第362 條前段之情形者,應以判決駁回之;第367條之判決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49條前段、第350條第1項、 第367條前段、第372條分別定有明文。又送達於住居所、事 務所或營業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者,得將文書交付與有辨 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或受僱人,民事訴訟法第137條第1項亦 有明文;而依刑事訴訟法第62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137條 規定於刑事訴訟準用之。是倘文書已付與此種有辨別事理能 力之同居人或受僱人,其簽收訴訟文書之效力,應與送達本 人收受相同,至該同居人或受僱人已否轉交,何時轉交,則 均非所問。 二、本件上訴人張明宏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經第一審法院於 民國113年5月30日以113年度金訴字第148號判決判處罪刑後 ,該判決正本於113年6月4日送達上訴人位於臺中市潭子區○ ○路0段00號之居所,因未獲會晤本人,而將文書交付與有辨 別事理能力之受僱人(即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收受等情, 有送達證書足憑。依首揭說明,該判決書已合法送達。又因 上訴人之居所係在臺中市潭子區,依法院訴訟當事人在途期 間標準規定,在途期間為3日,則上訴期間應自發生送達效 力翌日即113年6月5日起算20日,扣除在途期間,至同年6月 27日(星期四)24時屆滿(非紀念日或其他休息日),上訴 人遲至同年月28日始具狀向第一審法院提出上訴,有刑事聲 明上訴狀之收狀章可稽。原審以其上訴逾期,且無從補正, 不經言詞辯論,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於法並無不合。 三、上訴意旨略稱:上訴人主觀上不具幫助一般洗錢之故意,第 一審判決認定其有罪,顯與經驗法則有違,又其所構成累犯 之前案與本案之罪質、類型不同,第一審判決依累犯規定加 重其刑,亦與罪刑相當原則不符,請撤銷原判決,改諭知上 訴人無罪等語。 四、前揭上訴意旨,對於原判決以上訴逾期,駁回其上訴,究有 何違背法令,並未依據卷內資料,而為指摘,其上訴為違背 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2024-12-11

TPSM-113-台上-5034-20241211-1

台上
最高法院

妨害公務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690號 上 訴 人 胡寶仁 選任辯護人 洪宇謙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妨害公務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6 月27日第二審更審判決(112年度上更一字第131號,起訴案號: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3022號),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撤銷第一審關於論處上訴人胡寶仁犯駕駛動力交 通工具對依法執行職務之公務員施強暴罪刑部分之科刑判決 ,變更起訴法條,改判論處其犯駕駛動力交通工具對依法執 行職務之公務員施強暴罪刑。已詳敘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 及理由。 三、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如其判斷 無違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  ㈠原判決綜合判斷證人即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交通分隊 警員陳怡達之證述、上訴人之部分供述、卷附第一審勘驗陳 怡達於案發時攜帶之密錄器檔案筆錄暨畫面截圖、臺北市立 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診斷證明書、民國111年2月17日函及 所附陳怡達急診病歷、傷勢照片等相關證據資料,認定上訴 人確有本件犯行,並敘明:陳怡達於現場向前來支援之員警 表示「而且她前面已經輾過我兩次腳趾頭了」,如何不影響 上訴人騎乘機車撞擊輾壓陳怡達右側腳踝之認定。陳怡達將 闖紅燈之上訴人攔停後,當場製單舉發,並告知上訴人得拒 簽、拒收,惟仍須完成後續告知權利之程序始可離去。陳怡 達所踐行當場舉發之程序,合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 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0條第1項、第2項第1款、第11條第1 項第1款之規定。上訴人刻意不配合警方之合法舉發,不顧 穿著警察制服之陳怡達站立於其騎乘之機車前方,催動油門 欲強行騎乘機車離去現場,而兩度撞擊陳怡達右側足踝,致 陳怡達之右側足踝因遭機車撞擊輾壓受傷,並非單純不慎擦 撞陳怡達,所為已達妨害陳怡達執行職務之程度。其確有駕 駛動力交通工具對依法執行職務之公務員施強暴之主觀犯意 及行為。上訴人所為:其未消極不配合陳怡達攔查開單,也 非故意騎乘機車朝陳怡達衝撞,是陳怡達一直靠近、擋住其 行進方向。其以避開陳怡達的方式右轉,且一直按煞車,但 不小心撞到陳怡達,所為並非強暴行為,亦無妨害公務之犯 意。又陳怡達僅向前來支援之員警表示「而且她前面已經輾 過我兩次腳趾頭了」,並未表示足踝挫傷,可見其只有輾過 陳怡達的腳趾頭,陳怡達右側足踝挫傷非其造成之辯解,如 何不足採納等由甚詳。所為論列說明,與卷證資料悉相符合 ,亦不違背經驗、論理法則。 ㈡上訴意旨仍執前詞,並稱:其於現場已提供姓名及身分證字 號,據實告以無機車駕照,並無消極不配合、妨害警方舉發 之情事。且其離開現場後,員警仍可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 例及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規定舉發, 其無留置於現場之義務,員警不得阻擋機車強制其留置於現 場。又其於機車接觸陳怡達身體時,及時煞停向後倒車,再 次向前行駛時,亦刻意向右閃避、繞過陳怡達站立處,並未 對陳怡達為任何攻擊、反制行為,顯未達到強暴之程度。足 徵其無駕駛動力交通工具對依法執行職務之公務員施強暴之 主觀犯意及行為。原審未詳查其所為是否已達強暴之程度, 亦未考量陳怡達攔阻之行為是否合法,遽行認定其成立駕駛 動力交通工具對依法執行職務之公務員施強暴,有判決不適 用法則或適用不當及理由不備之違法。另其於原審僅承認騎 車離去時有輾壓陳怡達之腳趾頭,並未表示陳怡達右側足踝 挫傷為其所致。且上訴人既向右(陳怡達左側)偏行駛離, 機車前輪不至於撞到陳怡達左脛,亦不可能造成陳怡達右側 足踝受傷。陳怡達之證詞前後矛盾,與常理不符。本案密錄 器復未拍攝到其造成陳怡達傷勢之影像。原審未要求其與陳 怡達模擬現場經過,釐清陳怡達之傷勢是否其造成,有應於 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之違誤等語。  ㈢惟查:原審本於採證之職權行使,就陳怡達之證言,參酌卷 內相關證據資料,予以取捨,為證明力之判斷,並無上訴意 旨所指違法情形。又上訴人騎乘機車朝何方向衝撞,與陳怡 達何腳遭撞擊輾壓,並無必然關連。原判決未就此部分說明 ,顯於判決不生影響。另上訴人於原審(上訴審)確曾坦承 陳怡達右側足踝係其所傷,有審判程序筆錄在卷可稽。陳怡 達之右側足踝傷勢係遭上訴人騎乘機車撞擊輾壓所致之事證 已臻明確,上訴人於原審復未請求與陳怡達模擬現場經過, 原審未再為無益之調查,自無調查未盡之違誤。其餘所述, 核係對原審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原判決已說明及於判決 無影響之事項,以自己之說詞或持不同之評價,而為事實上 之爭辯,並非上訴第三審之適法理由。 四、其餘上訴意旨,經核亦係就原審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原 判決已說明及於判決無影響之事項,任意指摘為違法,或為 事實之爭辯,均與首揭法定之第三審上訴要件不合。 五、依上所述,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蔡廣昇 法 官 楊智勝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2024-12-11

TPSM-113-台上-4690-20241211-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280號 抗 告 人 王柏瀚 上列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 華民國113年9月30日定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231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王柏瀚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先後經法 院判處如其附表編號(下稱編號)1至3所示之刑確定,合於 定應執行刑之規定。又編號1所示之罪,所處之刑不得易科 罰金,但得易服社會勞動;其餘編號所示之罪,所處之刑不 得易科罰金,亦不得易服社會勞動。抗告人依刑法第50條第 2項規定請求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核屬正當。依刑法 第51條第5款之規定,審酌抗告人所犯案件之犯罪態樣、時 間間隔、侵犯法益、各罪依其犯罪情節所量定之刑,及比例 原則、罪刑相當原則等自由裁量權限等情,而為整體評價, 復參考抗告人於原審提出之陳述意見調查表,定應執行有期 徒刑2年。經核其所定應執行刑,既在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合併已定應執行刑之刑期以下,並未逾越法定界限,亦無 濫用裁量權之情事,尚無違法或不當。 二、抗告意旨援引關於定應執行刑之其他案例,並主張:依抗告 人所犯各罪觀之,其犯罪之目的、動機、手段幾乎相同,犯 罪時間亦相當接近,雖民國94年修正之刑法已刪除關於連續 犯之規定,惟就司法實務面而言,應可視為同一種連續之行 為;原裁定所定之應執行刑,遠高於同類型其他受刑人所受 之處罰,顯然對其不利,難謂與法律之內部界限及刑罰公平 性無違,難以令人折服;請求從輕給予其最為有利之裁定, 俾便悔改向善,早日回歸社會、家庭等語。 三、惟查:(一)原裁定所定之應執行刑,既合於法律規定之外 部性界限,又較合併之前所定之執行刑的總和為少,並未逾 越裁量之內、外部界限,亦無違反雙重評價禁止或罪責相當 原則,尚難指為違法或不當。(二)抗告意旨所引他案之定 應執行刑情形,因個案情節不同,無從據以指摘原裁定之裁 量為不當。(三)其餘抗告意旨,或係對原審裁量權之適法 行使,依憑己意而為指摘,或係表達其主觀之期待。本件抗 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鄧振球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洪章銘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2  日

2024-12-11

TPSM-113-台抗-2280-20241211-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證券交易法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1472號 抗 告 人 吳光訓 代 理 人 吳孟勳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證券交易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中華民國113年6月20日駁回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 3年度聲再字第22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稱得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 請再審之新事實或新證據,除須具有「嶄新性」外,尚須具 備「確實性」特性,二者均不可或缺,倘未兼備,自無准予 再審之餘地。是縱屬未經原確定判決法院發現、調查或審酌 之「新證據」,仍須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而足以動 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者,始足當之。所提出之新事實 或新證據,是否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認定之犯罪事實,而得 開啟再審程序,固無須經嚴格證明,達到無合理可疑的確切 心證,惟仍須透過綜合判斷觀察,針對新證據與既有卷存事 證相互比較、審認結果,認形式上或客觀上即足以動搖原確 定判決之證據結構,進而使審理再審聲請之法院對原確定判 決認定之事實基礎產生合理懷疑,因而有可能達成追求有利 判決之再審目的(標),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 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蓋然性存在者,始足當之 。倘判斷後尚不足以發生前述之動搖,或僅係對原確定判決 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或就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持相異評價 ,即均不符合提起再審的要件。另再審聲請人固得於聲請再 審時同時聲請調查證據,惟倘其未釋明所欲調查之證據與再 審事由存在之關聯性,或從形式上觀察,法院縱予調查,該 項新證據亦無足使法院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犯罪事實產生合 理懷疑,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即無依同法第429條之3規 定為調查之必要。 二、本件抗告人吳光訓就原審法院110年度重金上更二字第1號判 決(下稱原判決,抗告人就該判決提起第三審上訴,經本院 112年度台上字第509號判決,以其上訴違背法律上程式,予 以駁回),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聲請再審 及停止刑罰執行,其再審聲請意旨略如原裁定理由欄一所載 。原裁定以:㈠原判決係綜合審酌抗告人之供述、證人即證 券帳戶所有人吳承宗、梁文漢之證述及其他相關事證,認定 抗告人係透過由其實際支配、使用之原判決附表(下稱附表 )1編號6至8、11、13至16所示之證券帳戶買賣捷超通訊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捷超公司)之股票,抗告人聲請再審 所提出之聲證2至8、18至20等證據及聲請傳喚相關營業員到 庭作證,不論係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均不足以動 搖原判決所認定之上開事實。㈡聲請意旨認聲證9之「武永生 教授鑑定意見書」,可證明證券交易法第155條第1項第5款 規定所謂之「相對成交」,應達「重大性」之程度始謂違法 ,並聲請傳喚武永生作證。惟該鑑定意見書係抗告人自行委 託武永生所作成,並非審判長、受命法官或檢察官依法選任 或囑託為鑑定,屬審判外之書面陳述,不得作為證據,原判 決亦未援引作為對抗告人有利之證據,況法院依法獨立審判 ,認定事實及適用法律均不受其他法院之判決、學術理論或 學者意見所拘束,該鑑定意見書已難認係「證據」,且原判 決已說明是否構成犯罪、構成要件如何解釋,屬審判核心之 法院職權認定事項,認無調查必要而駁回傳喚武永生之聲請 ,自非再審之「新證據」;另聲證10之王志誠教授著「沖洗 買賣之認定基準」、聲證11之陳俊仁教授著「論證券交易法 操縱行為禁止之理論基礎與規範缺失-以沖洗買賣觀察」、 聲證12之林孟皇法官著「論沖洗買賣之構成要件、法律適用 與罪數問題」等文章,及聲證13之本院106年度台上字第778 號判決、聲證14之本院102年度台上字第3448號判決、聲證1 5之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2年度金上訴字第41號判決,分 別係學術論文或裁判書類,性質上均不屬於「證據」,更非 「新證據」;聲證16之王志誠教授及聲證17之林志隆會計師 ,均經原審法院審理本案時傳喚到庭以鑑定人之身分具結作 證,並經原判決於理由欄中說明不採為對抗告人有利認定之 理由,自非「新證據」。㈢聲證21之本院106年度台上字第31 11號判決,係法院之裁判書類,並非證據,更非「新證據」 ,且該判決內容主要係在闡釋證人、鑑定人及鑑定證人之區 別,尚與聲請意旨所謂以鑑定人身分傳喚吳宗澔(製作捷超 公司「股票交易分析意見書」之人)到庭及命其具結,是否 發生合法具結之效力,並無直接關聯。況縱原判決將無證據 能力之證據作為對抗告人不利之認定依據,亦屬是否適用法 律錯誤而得提起非常上訴之範疇,並非得以聲請再審之合法 事由。㈣抗告人雖主張聲證22之「櫃檯買賣中心105年9月2日 證櫃視字第10500237482號函檢附本案投資人交易資料之光 碟」,足以證明於捷超公司股價上漲幅度最大之時段,抗告 人均為賣超。惟操控公司股價以形成價格落差後,趁勢低買 高賣以賺取價差,本屬違反證券交易法第155條第2項、第1 項第4款、第5款規定常見之犯罪手法,故抗告人之部分交易 行為係在捷超公司股價上漲幅度最大之時段,賣出之張數大 於買進之張數而形成賣超,尚不足以證明其無犯高買證券罪 之主觀意圖或行為,抗告人主張原判決未實質判斷上開證據 之價值,具有「未判斷資料性」而屬「新證據」,自非可採 。㈤本件聲請再審意旨,係就原判決證據取捨及證明力判斷 等職權事項再行爭執,對已經審酌之相關事實再為對己有利 之詮釋,並非新證據,或雖屬新證據,但不符合聲請再審之 要件。因認本件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均無理由,而 予駁回,已詳述其論斷所憑依據及理由。 三、抗告意旨略以:㈠若結合聲證2、3(108年間證券商等回函) 、聲證5至8、18至20(即本案判決確定後經聲請人之辯護人 函詢兆豐、富邦等相關證券公司之回函及律師函)及聲證4 即證人柯盈吟、梁文漢於原審法院108年度重金上更一字第2 號案件(下稱更一審)民國108年11月20日之證述等新證據 ,與證人吳承宗於第一審之證述、抗告人於第一審審理中之 供述等資料綜合判斷,可證明抗告人並無使用附表1編號6至 8、11、13至16所示吳承宗、梁文漢證券帳戶下單買賣捷超 公司股票之事實,無從藉以與抗告人使用之帳戶達成密接時 間、相當價格而為相對成交之行為,足以推翻原判決此部分 認定之事實,原裁定竟認聲證2至8、18至20等證據不具顯著 性,且未再傳喚相關營業員到庭證述,顯屬違法。㈡即使是 文獻資料、媒體報導、學術論文、學者意見或法院裁判書類 ,如未經原判決審酌,仍均屬適格之再審新證據。依聲證9 之鑑定意見書、聲證10至12之文章、聲證13至15之法院判決 、聲證16至17之證詞與法律意見、聲證22光碟之交易資料等 新證據,倘與卷存捷超公司於分析期間股價漲跌圖、財團法 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下稱櫃買中心)之股票交易 分析意見書等資料綜合判斷,應可證明附表一所示帳戶縱與 抗告人之帳戶就捷超公司股票有互為成交之情形,因不符合 相對成交應於密接時間內委託之要件,不具有「重大性」, 且客觀上顯無從創造交易活絡之表象,抗告人買賣捷超公司 股票並無「連續高價買進」而有影響股價之行為,亦與捷超 公司分析期間之股價推升或漲跌無相當因果關係。原裁定並 未就上開具有嶄新性之證據,與卷存證據資料綜合判斷是否 足以使抗告人受無罪等判決,徒謂:抗告人部分交易行為係 在捷超公司股價上漲幅度最大之時段且均為賣超,不足證明 抗告人並無高買證券罪,即有違法。㈢依聲證21及本院其他 相類似判決意旨,「股票交易分析意見書」須由製作人以證 人身分具結並到庭接受交互詰問,始具有證據能力。原判決 引用捷超公司之「股票交易分析意見書」,卻誤以鑑定人身 分傳訊製作人吳宗澔到庭作證,命其具鑑定人之結文,並非 以證人身分訊問並命具結,該股票交易分析意見書既欠缺法 定程式,自非合法之證據資料,原判決援引為判決基礎,而 為對抗告人不利之認定,已非適法。原裁定對於聲證21判決 之意旨亦容有誤會。上開聲證21之判決具有嶄新性及確實性 ,綜合鑑定人吳宗澔之結文(抗證1)等新證據,應足推翻 原判決之認定,原裁定未綜合判斷是否足使抗告人受無罪或 更有利之判決,亦有違法等語。 四、經查:  ㈠原判決依憑抗告人之部分陳述(包含其於調查局詢問〔下稱調 詢〕時供稱於97、98年間,為免所持有之捷超公司股票遭斷 頭,故有使用附表1之22個帳戶〔含附表1編號6至8、13、14 、16所示吳承宗帳戶〕買賣該公司股票等情)、證人孫釗明、 薛明珠、柯盈吟(均為證券營業員)、吳承宗、吳怡利、梁 文漢(抗告人使用之各該帳戶所有人)等人各於調詢、偵訊 及審理之陳述、證券帳戶開戶資料、捷超公司股票買賣交易 明細、本件股票交易分析意見書暨卷內其他相關資料,認定 抗告人係使用吳承宗、梁文漢等人頭帳戶,而實行高買證券 、相對成交之犯行,並敘明:吳承宗於第一審所為抗告人只 會告知當天出售股票張數,並未說用多少錢賣出,其即請營 業員自己看市場狀況去交易,不用逐筆確認之陳述,與事實 不符,不足為抗告人有利之認定,抗告人既實際出資購買捷 超公司股票、負責股票交割款,應由其決定股票之交易時間 與交易價格,始合於事理等旨(見原判決第9至10頁、第20 至23頁)。是抗告人既可直接或透過間接指示等方式利用他 人帳戶買賣股票,帳戶所有人出具授權書與否,於抗告人相 對成交行為之認定並無影響,縱或帳戶所有人未出具授權書 委託抗告人,抑或出具之授權書係委託他人,均不能為抗告 人有利之認定。至柯盈吟於更一審108年11月20日證述吳承 宗委由其於盤中自行判斷下單出售捷超公司股票等詞,核與 抗告人、吳承宗等人於調詢所述情節及抗告人係實際出資買 賣交割股票之人,應由其自行決定出售事宜之事理不符,且 吳承宗於第一審所為之陳述既不足採,亦無從僅憑柯盈吟前 揭證述,即得為有利於抗告人之認定。另梁文漢同日於更一 審之證詞內容,亦無從推認證明抗告人係概括授權梁文漢賣 出股票之事實。是原判決就抗告人所主張於己有利之柯盈吟 、梁文漢於更一審之證詞(即聲證4),未予交待說明,乃 事實審法院本於判斷之職權,而為證據取捨之當然結果,無 礙於其犯罪事實之認定。本件原裁定已敘明聲請再審意旨所 舉之聲證2至8、18至20等證據及證券商回函所載內容,以及 抗告人聲請傳喚相關營業員作證,均僅能證明委託人(帳戶 所有人)形式上有或無出具授權書予代理人之事實,此等事 證,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均不足以動搖原判決所 認定抗告人實際支配、使用附表1編號6至8、11、13至16所 示吳承宗、梁文漢帳戶下單買賣捷超公司股票之事實(見原 裁定第7至9頁),而未傳喚相關營業員到庭證述。於法尚無 不合。抗告意旨㈠仍執前詞,就原判決取捨證據持相異評價 ,而對原判決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指摘原裁定違法,自非 有據。  ㈡具備特別知識、經驗之人,不論是否以鑑定人或鑑定證人之 身分於法院陳述意見,若其意見具備證據適格性,且可以補 充法院特別知識或經驗之不足時,固均可資為法院認定事實 時之參考,但特定社會事實是否該當於犯罪構成要件之法律 判斷,本屬法院認事用法之職責,不得由具備特別知識或經 驗之人代為判斷、決定,自屬當然。聲證9為抗告人於更一 審所提出,由抗告人自行委請武永生教授就證券交易法第15 5條第1項第5款「相對成交」行為判斷標準所出具之鑑定意 見書,聲證10至12為學者、教授或法官之文章、聲證13至15 及21為法院判決見解、聲證16至17為鑑定人王志誠教授及林 志隆會計師之證詞與法律意見、聲證22為櫃買中心檢附之股 票交易資料光碟。惟前開資料,部分係原判決案卷內既存之 證據,業經審理調查,並經原判決併予斟酌,或審酌後所不 採,已不具備前述之「嶄新性」;而以上鑑定意見、文章、 判決等資料就證券交易法相關條文之判斷與解釋,固具學術 研究價值,然於抗告人之行為是否符合「相對成交」要件, 及有否構成違反證券交易法犯行之判斷上,僅具參考意義, 無從取代法院認事用法之職責,是此等資料無論單獨或與先 前證據綜合判斷之結果,均難認具有足以使原判決之事實認 定產生合理懷疑之蓋然性,而不符合「確實性」要件。原裁 定就聲證9至17、21、22,業已說明如何非屬適格聲請再審 之新證據,或雖屬新證據,但無論單獨或與先前證據綜合判 斷之結果,均難認足以使原判決認定之有罪事實產生動搖, 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聲請再審之要件不相符合 等旨(見原裁定第9至12頁)。雖原裁定所持部分理由與前 揭說明未盡相同,然其認非屬得據以聲請再審之新證據之結 論,於法並無不合。抗告意旨㈡徒憑己見,指摘原裁定就再 審「新證據」之判斷違法,或就此等證據是否足以動搖原判 決而使抗告人受無罪等判決,再事爭執,均非有據。    ㈢原裁定就聲證21之本院判決,已敘明其性質為法院之裁判書 類,非屬得據以聲請再審之所謂新證據,況縱如抗告人主張 因吳宗澔之具結程序有瑕疵,原判決引用無證據能力之本案 股票交易分析意見書為判決基礎,亦僅屬是否得提起非常上 訴之範疇等旨(見原裁定第11頁),而認此部分爭議並非本 件再審程序所得審酌,並非得聲請再審之合法事由。經核並 無不合。抗告意旨㈢猶爭執原判決有此程序或採證之違法, 影響實體結論之正確性,並逕主張因此即得推翻原判決關於 抗告人利用他人帳戶從事相對成交、連續高買股票之認定事 實,指摘原裁定未予准許開始再審而違法,亦無理由。   五、綜上所述,原裁定認抗告人提出上開證據及所持理由,不合 於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再審要件與事由,駁回 其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核無不當。抗告意旨仍主張 其憑以聲請再審者確屬新證據,已符合刑事訴訟法再審規定 之要件,徒憑己意,再事爭辯,執以指摘原裁定違法、不當 ,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抗告意旨於原審裁定後始 提出之抗證2(抗告人刑事非常上訴聲請狀)、抗證3(最高 檢察署113年3月21日函),均非原聲請再審之理由,本院無 從審酌,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林庚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2024-12-11

TPSM-113-台抗-1472-20241211-1

台上
最高法院

家暴妨害性自主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5095號 上 訴 人 何○道 (人別資料詳卷) (在押) 上列上訴人因家暴妨害性自主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 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3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侵上訴字第123 6號,起訴案號: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2511號,1 13年度偵字第2395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審以上訴人何○道經第一審認定其犯如第一審判決犯 罪事實欄一㈠、㈡至㈣、㈤、㈥及㈦犯行明確,依序論處上訴人對 於未滿14歲之女子為性交1罪刑、對於14歲以上未滿16歲之 女子為性交3罪刑、以他法使少年被拍攝性影像1罪刑、引誘 使少年自行拍攝性影像2罪刑,並定其應執行刑及為相關之 沒收宣告後,上訴人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之量刑部分提起上 訴,經審理結果,維持第一審關於刑之部分的判決,駁回其 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所憑之依據及理由。 三、量刑輕重及執行刑之量定,均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 事項。原判決已具體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科刑等相關一切情 狀,依卷存事證就上訴人犯罪情節及行為人屬性等事由(包 含上訴意旨所指上訴人之生活狀況一節),在罪責原則下適 正行使其刑罰之裁量權,已針對各量刑之決定,詳述其理由 ,客觀上未逾越法定刑度,無悖於罪刑相當原則,難認有逾 越法律規定範圍、濫用裁量權限之違法情形,且與定執行刑 之內外部界限無違,無違法可言。上訴意旨泛言指摘原判決 就引誘使少年自行拍攝性影像部分各判處有期徒刑3年10月 ,有欠妥當,應予酌減。並以上訴人需照料76歲母親、未滿 12歲之幼兒,並需償還和解金,另負有扶養同居人3名子女 之責,其為家中經濟重要來源等情,請求從輕量刑等語。係 就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泛為指摘或請求從輕,顯非合 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已允許上訴人僅針對判決 之刑、沒收或保安處分提起一部上訴。本件第一審判決後, 僅上訴人提起第二審上訴,明示只就第一審判決之刑部分聲 明不服,原審因而只針對上訴人提起第二審上訴請求救濟之 刑之相關事項,以第一審論斷認定之事實與罪名,作為罪責 判斷即科刑之評價基礎。上訴意旨以: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一 之㈥、㈦所示犯行,係於民國112年9月某日多次要求、拜託及 112年10月4日至同年月30日止,應視為同一犯罪,並非犯意 個別,行為互殊,原判決此部分予以分論併罰,較為牽強等 語。核係就第一審已判決確認,且未據提起第二審上訴表示 不服,非屬第二審審理範圍之犯罪事實及罪名,於提起第三 審上訴時,再為爭執主張,亦非第三審上訴之適法理由。 五、依上所述,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2024-12-11

TPSM-113-台上-5095-2024121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