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黃偉音

共找到 67 筆結果(第 21-30 筆)

監宣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監護宣告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監宣字第164號 聲 請 人 林昭明 相 對 人 江乾勇 上列聲請人聲請監護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聲請監護宣告事件,專屬應受監護宣告之人或受監護宣告 之人住所地或居所地法院管轄;無住所或居所者,得由法院 認為適當之所在地法院管轄,家事事件法第164條第1項第1 款定有明文。關於監護宣告事件,多發生在應受監護宣告之 人或受監護宣告之人生活中心即住居所地,為便利應受監護 宣告之人或受監護宣告之人使用法院及調查證據之便捷,以 追求實體及程序利益,宜以其住所或居所地法院專屬管轄, 此觀之家事事件法第164條立法理由甚明。又法院受理家事 事件之全部或一部不屬其管轄者,除當事人有管轄之合意外 ,應依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家事事件法 第6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定。 二、經查,本件相對人即應受監護宣告之人江乾勇戶籍雖設於桃 園市○○區○○路0段00巷00號,有戶籍謄本在卷可稽,惟據聲 請人表示相對人自民國113年12月10日起住在新北市三峽區 「鴻欣護理之家」,暫無回桃園居住之計畫,有本院公務電 話記錄附卷可參。本件因相對人實際居住於新北市,依前揭 規定及說明,為便利應受監護宣告之人使用法院及調查證據 之便捷,應專屬其居所地之臺灣新北地方法院管轄,爰依職 權將本件移送於該管轄法院。 三、依家事事件法第6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林文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黃偉音

2025-03-20

TYDV-114-監宣-164-20250320-1

家繼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遺贈物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繼訴字第95號 原 告 DIEU-KHANH MATHILDE HA DIEU-LINH HA 訴訟代理人 郭登富律師 上列原告與被告PENG Linda間請求給付遺贈物事件,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60日內具狀補正適格之被告當事人,及被 繼承人王美璋之全體繼承人之身分證明文件正本(且需能證明與 王美璋之親屬關係,如已死亡者,另應提出死亡證明文件),上 開文件如為外國文件者均需附中文譯文並經我國駐外單位公認證 ,逾期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原告之訴,當事人不適格者,得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 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民 事訴訟法第249條第2項第1款定有明文。當事人適格,係指 當事人就具體特定之訴訟,得以自己之名義為原告或被告, 而受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本案判決之資格而言。 二、原告起訴本於被繼承人王美璋(已歿)自書遺囑之法律關係 ,請求其繼承人給付遺贈物,自應以王美璋之全體繼承人為 被告,其被告當事人適格始無欠缺。本件原告所列之被繼承 人王美璋之繼承系統表中,臚列其配偶為李學運,無第一順 序繼承人,而第二順序繼承人父母為王培森、梁愛;第三順 序繼承人兄弟姊妹為大姊Vuong Nguyet Lien、二姐Vuong T hi Huoi、三姐王桂好、么妹PENG Linda、弟弟王金祥,無 第四順序繼承人。惟查,依據王金祥之除戶謄本上記載其出 生別為「六男」,則王美璋理應另有五名兄弟,惟原告並未 臚列該五名兄弟姓名年籍,僅表示王培森、梁愛僅生育一男 ,亦未提出證明王培森、梁愛並無生育其他五名男丁之證據 ,則所列之上開繼承系統表是否確實為王美璋之全體繼承人 即屬有疑。抑且,原告主張之Vuong Nguyet Lien、Vuong T hi Huoi分別為王美璋之大姐、二姐且現均已死亡乙節,並 未提出渠等之身分證明(含生存時之身分證明及死亡證明, 及渠等與王美璋間存有親屬關係之證明);又原告主張本件 被告PENG Linda乃為王美璋之妹,並提出附件12安樂居老人 院證明、附件15被告文件影本各一紙為證,惟該文件內容無 法證明PENG Linda與王美璋間存有親屬關係,其另提出之附 件18、19墓園證明書、墓地合葬授權書影本,亦均非PENG L inda之身分證明且均未經我國駐外單位認證之文書,該等文 件影本均不足以做為PENG Linda與王美璋間存有親屬關係之 證明。綜上,本件訴訟被告之當事人適格即有疑義,是原告 應具狀補正適格之當事人及其等與王王美璋間關係之證明文 件。 三、爰定期命原告應補正適格之被告當事人,及提出王美璋之全 體繼承人之身分證明文件正本,且該文件需能證明與王美璋 間具有親屬關係及渠等現仍生存或已歿之證明文件,又上開 文件如為外國文件者均需附中文譯文並經我國駐外單位公認 證後提出到院,逾期則駁回其訴。 四、依民事訴訟法249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林文慧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書記官 黃偉音

2025-03-19

TYDV-113-家繼訴-95-20250319-1

家繼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繼訴字第33號 原 告 宋莉娜 代 理 人 洪坤宏律師 上列原告請求分割遺產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正起訴狀上被告宋全和及宋芯 彤之法定代理人馬特斯康尼諾林、安娜瑪琳諾林之真正住所或居 所,並提出渠等最新戶籍謄本,及應提出坐落桃園市○○區○○段00 0地號土地登記(第一類)謄本、桃園市○○區○○街00巷00弄00號 之建物登記(第一類)謄本,及桃園市○○區○○街00巷00號房屋稅 籍資料,逾期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按「當事人書狀,除別有規定外,應記載下列各款事項:一 、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人為法人、其他團體或機 關者,其名稱及公務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二、有法定代理 人、訴訟代理人者,其姓名、住所或居所,及法定代理人與 當事人之關係。三、訴訟事件。四、應為之聲明或陳述。五 、供證明或釋明用之證據。六、附屬文件及其件數。七、法 院。八、年、月、日。」民事訴訟法第116條第1項定有明文 ;此之規定,於家事訴訟事件準用,為家事事件法第51條所 明定。 二、本件原告起訴,未於起訴狀上載明被告宋全和及宋芯彤之法 定代理人馬特斯康尼諾林、安娜瑪琳諾林之之真正住所或居 所,致無法送達文書,於法不合,應定期間命其補正。 三、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121條第1項、第249條 第1項第6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林文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黃偉音

2025-03-18

TYDV-114-家繼訴-33-20250318-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繼續安置福利機構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護字第69號 聲 請 人 桃園市政府 法定代理人 甲○○ 代 理 人 何政霖 相 對 人 即 被害人 A (姓名年籍住所詳對照表) 法定代理人 B (姓名年籍住所詳對照表)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繼續安置福利機構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即被害人A應自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起延長安 置於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12個月。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即被害人A(民國99年生)經桃園市 政府警察局婦幼警察隊於111年12月26日訊問,調查被害人 於同年12月間多次遭利用為對價性行為,由本院112年護字 第61號裁定自112年3月29日起繼續安置於中途學校2年。繼 續安置期間,相對人囿於過動及衝動控制議題,發生自傷、 傷人、住院治療、拒學等行為問題,安置適應狀況不佳,後 返還相對人養母照顧,觀察相對人持續沈迷網路交友,經常 深夜未歸、不服管教、中輟等行為漸為失序,相對人養母親 職能力亦缺乏彈性,顯已無法再施予保護和教養,致親子間 衝突不斷,相對人頻繁向外尋求友伴支持和情感連結,易使 相對人身陷風險情境。評估相對人現階段仍須透過小團體、 具規範性之照顧環境協助其穩定生活、就學、就診,並挹注 心理輔導資源,以建構相對人自我保護能力和意識、修復親 子關係,以保障相對人未來返回社區之正向發展,避免再落 入遭不當性對待之風險,聲請准予延長安置相對人於兒童及 少年福利機構12個月等語。 二、按經法院依第19條第1項第2款裁定安置期滿前,直轄市、縣 (市)主管機關認有繼續安置之必要者,應於安置期滿45日 前,向法院提出評估報告,聲請法院裁定延長安置,其每次 延長之期間不得逾1年。但以延長至被害人年滿20歲為止,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21條第2項定有明文。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之前揭事實,業據其提出兒童及少年性剝 削事件評估報告、本院112年度護字第61號民事裁定影本、 戶政全戶及個人資料查詢作業等件為證,堪認相對人確有遭 受性剝削之情。又依聲請人提出之前開評估報告記載:相對 人於安置機構內適應狀況不佳,且有自傷、傷人之狀況,致 機構照顧不易,機構轉換及媒合亦相當困難,故經桃園市政 府家防中心個案處遇成效會議決議由相對人養母接回照顧, 並由聲請人向法院聲請變更安置處所至醫療院所,然遭法院 駁回聲請。相對人不願意繼續安置,曾多次口頭承諾返家後 會聽從養母規範,穩定就學及生活,惟社工續予追蹤輔導期 間,觀察相對人幾乎未能遵守約定,持續深夜外出未歸、留 宿網友家中且沈迷網路交友,不願聽從養母管教,整體生活 紊亂,未有具體生涯規劃和自控能力。而相對人返家居住期 間觀察相對人養母缺乏管教策略,無法因應相對人身心狀況 調整管教方式,致親子間衝突不斷,相對人亦經常離家外宿 ,身陷於危險和風險環境中,考量相對人人身安全及避免再 遭性剝削,擬聲請延長安置於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12個月, 期待透過小團體、具規範性之照顧處所,為相對人建立生活 規範、穩定就學或培力技能、評估轉介心理輔導、穩定其就 診身心科及服藥、施予法治教育等處遇,俾利維護相對人之 身心健康及人身安全等語。 四、綜上,本院參酌相對人年紀尚輕,現階段發展心智未臻成熟 ,自我保護及區辨危機意識之能力尚有不足,相對人於113 年2月後交由養母接回照顧期間,養母教養功能有限,相對 人經常深夜外出未歸,於113年6間又再次從事性交易工作, 若未適時予以輔導與照顧,相對人確實有再度遭性剝削之危 險,為使相對人免再遭性剝削,並提供相對人穩定生活照顧 並完成學業,協助相對人身心正向發展,建立自我保護之能 力,故聲請人聲請繼續安置被害人,應屬合法妥適。又為維 持安置輔導之穩定性,爰依法將被害人交付主管機關繼續安 置於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12個月,以健全其身心發展。 五、另被害人經依第十九條安置後,主管機關應每三個月進行評 估。經評估無繼續安置、有變更安置處所或為其他更適當處 遇方式之必要者,得聲請法院為停止安置、變更處所或其他 適當處遇之裁定,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21條第1項 定有明文,從而,倘若安置期間相對人能建立正確價值觀及 自我保護能力,對於未來就學生活有所規劃,且家庭之管教 及保護能力提升,能發揮正向支持被害人之功能時,亦自得 隨時請求停止安置,附此敘明。 六、爰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1項前段,裁 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林文慧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 告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書記官 黃偉音

2025-03-18

TYDV-114-護-69-20250318-1

重家財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請求剩餘財產分配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重家財訴字第6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陳國忠(更名陳昶旭) 陳國航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朱松男間請求剩餘財產分配等事件,上訴 人對於本院民國114年2月4日112年度重家財訴字第6號第一審判 決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補繳第二審裁判費新臺幣玖萬 柒仟柒佰貳拾貳元,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上訴。   理 由 一、按提起第二審上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6第1項規定 繳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復按民國113年12月30 日修正公布之「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訴訟與非訟事件及強制執 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下稱提高徵收額數標準)第3 條第1項規定,因財產權而起訴之事件,向第二審或第三審 法院上訴,其訴訟標的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下同)10萬元 以下部分,裁判費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6第1項原定額數 ,加徵10分之5;逾10萬元至1,000萬元部分,加徵10分之3 ;逾1,000萬元部分,加徵10分之1。又按上訴不合程式或有 其他不合法之情形而可以補正者,原第一審法院應定期間命 其補正,如不於期間內補正,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法 第442條第2項亦有明文。 二、查本件上訴人請求剩餘財產分配等事件,依家事事件法第51 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6第1項規定及提高徵收額數標 準第3條第1項,上訴之訴訟標的價額為543萬3,591元,應徵 第二審裁判費9萬7,722元。茲依上開家事事件法準用民事訴 訟法第442條第2項前段之規定,限上訴人於本裁定送達後5 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上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林文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 元;其餘關於命補 繳裁判費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書記官 黃偉音

2025-03-18

TYDV-112-重家財訴-6-20250318-3

家聲抗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認可收養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聲抗字第62號 抗 告 人 即 收養人 游青山 視同抗告人 即被收養人 丁克孟(DINH KHAC MACH) 法定代理人 丁克強(DINH KHAC CUONG) 關 係 人 段氏翠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認可收養事件,抗告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11 月13日本院112年度司養聲字第149號民事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廢棄。 認可甲○○(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 000號)於民國112年6月12日收養丁克孟(男,西元0000年0月00 日生,越南籍)為養子。 聲請及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認可收養事件,除法律別有規定外,以收養人及被收養人 為聲請人,家事事件法第115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家事非訟 事件,除法律別有規定外,準用非訟事件法之規定;民事訴 訟法有關當事人能力、訴訟能力及共同訴訟之規定,於非訟 事件關係人準用之,分別為家事事件法第97條及非訟事件法 第11條所明定。另訴訟標的對於共同訴訟之各人必須合一確 定者,共同訴訟人中一人之行為有利益於共同訴訟人者,其 效力及於全體;不利益者,對於全體不生效力,民事訴訟法 第56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抗告人即收養人甲○○(下稱收 養人)對於原審裁定提起抗告,因本件聲請認可收養事件, 須以收養人及被收養人為共同聲請人,對於被收養人丁克孟 (DINH KHAC MACH,下稱被收養人)必須合一確定,依上開 規定,收養人之合法抗告,效力應及於全體,即應視被收養 人亦有合法之抗告,合先敘明。 二、按收養之成立及終止,依各該收養者被收養者之本國法,涉 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54條第1項定有明文。查收養人為我國 國民,被收養人係越南國人民,有收養人戶籍謄本、被收養 人經我國駐越南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認證之被收養人出生證 明書及中譯本在卷可稽(見原審卷第62至66頁),堪以認定 。又本件收養已合於越南國法律規定一情,亦有經我國駐越 南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認證之之越南國司法部收養局函文及 中譯本等件附卷可參(見原審卷第80至85頁)。至此,應再 依我國相關規定為認可與否之判斷,合先敘明。 貳、實體部分 一、抗告人於原審聲請意旨略以:收養人甲○○願收養配偶段氏翠 前所生之未成年子女丁克孟(男,西元0000年0月00日生) 為養子,經被收養人丁克孟之生父丁克強、生母段氏翠同意 ,雙方於民國112年6月12日訂立書面收養契約,並提出收養 契約暨同意書、收養意願切結書、戶籍謄本、收養聲請人健 康檢查表、郵政儲金存款餘額證明書、土地登記第一類謄本 、警察刑事紀錄證明、經我國駐越南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驗 證之出生證明書、離婚協議書及出養同意書等件為證,爰聲 請准予認可本件收養等語。 二、原審裁定意旨略以:被收養人現於越南係與生父及祖父母同 住,不因本件收養認可與否而使其陷於無人照顧教養之困境 ,且被收養人無與收養人、段氏翠長期共同生活之經驗,亦 未具備相當之語文能力,來臺後須面對不同語言、文化、學 校及人際關係等適應之挑戰,故認未符合收養之必要性及適 當性,而駁回本件收養之聲請。 三、抗告人抗告意旨略以:被收養人之祖父母年事已高且經濟能 力不堪負荷,無力再擔負照顧教養之責,被收養人之生父則 於另組家庭後,對被收養人之生活不聞不問。雖被收養人居 住於越南,然疫情狀況較為緩解後,寒暑假都會安排其來臺 團聚,且被收養人的妹妹丁氏梅卿已於112年11月6日在臺灣 完成收養程序,一家人一起在臺灣生活才是最有利被收養人 之安排。又臺灣對於新住民教育非常友善,各國小及許多社 會福利機構皆有開設新住民的中文教學課程,可協助被收養 人學習中文、融入臺灣社會。為此提起抗告,請求廢棄原裁 定,並准予認可收養等語。 四、按收養者之年齡,應長於被收養者二十歲以上,但夫妻共同 收養時,夫妻之一方長於被收養者二十歲以上,而他方僅長 於被收養者十六歲以上,亦得收養;夫妻收養子女時,應共 同為之,但夫妻之一方收養他方之子女,得單獨收養;收養 應以書面為之,並向法院聲請認可;收養有無效、得撤銷之 原因或違反其他法律規定者,法院應不予認可;收養自法院 認可裁定確定時,溯及於收養契約成立時發生效力,但第三 人已取得之權利,不受影響,民法第1073條第2項、第1074 條第1款、第1076條之2第2、3項、第1079條、第1079條之3 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子女被收養時,應得其父母之同意;且 法院為未成年人被收養之認可時,應依養子女最佳利益為之 ,民法第1076條之1第1項、第1079條之1規定甚明。復按民 法第1083條之1規定:法院依第1079條之1規定為裁判時,準 用第1055條之1之規定,而民法第1055條之1係規定:法院為 裁判時,應依子女之最佳利益,審酌一切情狀,參考社工人 員之訪視報告,尤應注意左列事項:(一)子女之年齡、性 別、人數及健康情形。(二)子女之意願及人格發展之需要 。(三)父母之年齡、職業、品行、健康情形、經濟能力及 生活狀況。(四)父母保護教養子女之意願及態度。(五) 父母子女間或未成年子女與其他共同生活之人間之感情狀況 。(六)父母之一方是否有妨礙他方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 行使負擔之行為。(七)各族群之傳統習俗、文化及價值觀 ;前項子女最佳利益之審酌,法院除得參考社工人員之訪視 報告或家事調查官之調查報告外,並得依囑託警察機關、稅 捐機關、金融機構、學校及其他有關機關、團體或具有相關 專業知識之適當人士就特定事項調查之結果認定之。 五、再按兒童權利公約第3條第1項規定,所有關係兒童之事務, 無論是由公私社會福利機構、法院、行政機關或立法機關作 為,均應以兒童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於判斷是否符合未成 年子女最佳利益之衡量基準,應從該子女之利益角度觀察, 兒童權利公約第12號一般性意見第2點指出,所有兒童表達 意見得到認真對待的權利,是公約基本價值觀之一,而憲法 法庭111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理由亦指明,基於我國憲法保障 未成年子女之人格權與人性尊嚴,法院於處理有關未成年子 女之事件,應基於該未成年子女之主體性,尊重該未成年子 女之意願,使其於相關程序陳述意見,並據為審酌判斷該未 成年子女最佳利益之極重要因素(最高法院113年度台簡抗字 第9號裁定意旨參照)。準此,法院是否認可收養,除應考量 收養人之適任性及出養之必要性外,尤需審酌收養有無符合 養子女之最佳利益。所稱最佳利益,當須以收養前、後對於 未成年養子女之利益為衡量,並尊重未成年子女之意願,僅 在符合未成年養子女之最佳利益下,始能准予認可收養。 六、本院之判斷:  ㈠收養人與被收養人於112年6月12日訂立收養契約書,並已徵 得被收養人生父丁克強、生母段氏翠同意之事實,業據收養 人、被收養人、段氏翠於原審訊問時到庭陳述無訛,並有收 養人提出之收養契約暨同意書、收養契約書、收養意願切結 書、戶籍謄本、經我國駐越南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驗證之出 生證明書、出養同意書(均含中譯本)等件為證(見原審卷 第62至74頁),堪信為真,是本件收養符合我國民法關於收 養形式要件之規定。   ㈡原審囑請財團法人忠義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對收養人、被收 養人、段氏翠進行訪視,訪視內容略以:收養人經濟狀況穩 定,但健康狀況上較有隱憂,親職能力普通,因此評估其收 養適任性普通。被收養人之生父母離婚後,由其祖父母主要 照顧被收養人,自被收養人自述中得知其生父甚少照顧被收 養人,在生父親職能力不足下,本件具出養必要性。另收養 人與被收養人間尚有語言隔閡,需仰賴被收養人生母與弟弟 翻譯方能雙向溝通,建議收養家庭妥適規劃被收養人中文語 言能力之學習,增進被收養人中文溝通能力,以利其適應本 國學習生活及文化。同時,被收養人在越南尚有祖父母與外 祖父母提供親屬照顧支援,被收養人之年齡亦接近成年,已 逐漸具備自我照顧能力,故評估本案具出養必要性但無急迫 性,需審慎評估是否有為被收養人轉換生活環境與融入新文 化之必要性等語,此有財團法人忠義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11 2年8月4日函所附收養事件訪視調查報告(下稱訪視調查報 告)在卷可稽。  ㈢本件具收養適任性:   經查,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生母婚齡8年,具穩定感情基礎 ,且收養人收養動機純正、工作穩定、財務狀況正常、親職 能力與照顧計畫尚可,且有主動詢問桃園新住民家庭服務中 心、新住民家庭成長協會關於被收養人教育、線上學習中文 課程之資訊,可見收養人有連結資源之能力,此有收養人之 戶籍謄本、郵政儲金存款餘額證明書、土地登記第一類謄本 、訪視調查報告等件在卷可憑(見原審卷第45至47、97至10 1頁)。又收養人與被收養人雖因地域、國籍、語言之先天 障礙,較無法有長期共同生活之經驗,惟收養人與被收養人 平日會以視訊方式互動,並由被收養人生母與弟弟居中翻譯 ,且被收養人亦曾於112年6月17日至112年8月14日來臺居住 2個多月,其在臺期間,收養人會帶被收養人一同至車行上 班,並使用肢體語言進行溝通,足徵收養人已盡力排除改善 上述地域、語言之先天障礙,收養人與被收養人間已透過漸 進式相處方式建立正向關係,堪認收養人應能提供被收養人 適當之照顧環境,故本件具收養適任性。  ㈣本件具收養必要性:   再查,被收養人於其生父母離婚後,雖與生父同住,然其生 父甚少關心或照顧被收養人,被收養人主要由祖父母照顧, 此有訪視調查報告附卷可佐(見原審卷第97至101頁)。由 上情可知,被收養人之生父未對其盡為人父之保護教養義務 ,而被收養人之祖父母年歲漸長,亦難以妥適照顧被收養人 。被收養人倘經收養人收養,即可來臺與其生母及弟、妹團 聚,並受生母及收養人之妥適照顧,亦可與收養人增強情感 連結,除可改善之生活及教育環境外,並能讓未成年之被收 養人享有溫暖家庭的歸屬感、減少其因母子分離而產生之心 理上不安全感,故本件具出養之必要性。  ㈤又被收養人於原審訊問時,已明確表示願意讓收養人收養, 並表示收養人對伊很好、會買伊喜歡吃的東西或載伊出去玩 ,伊想要來臺灣與母親共同生活,伊現在會講簡單的中文、 沒有生母在身邊就感覺沒有人會照顧及關心伊等語明確(見 原審卷第93至95頁)。依前揭兒童權利公約第12號一般性意 見第2點,上開被收養人所表達之意見,應得到被認真對待 的權利,且基於未成年子女之主體性,其希望被收養的意願 應受到相當尊重,倘被收養人經收養人收養,即可來臺受母 親段氏翠親自照顧,並能與收養人共同生活,獲得父親角色 之關懷及引導,讓被收養人享受家庭溫暖,進而使被收養人 身心、人格獲得健全發展,而符合其之最佳利益。另被收養 人雖未與收養人長期在臺灣共同生活,且中文能力尚屬不足 ,惟於112年6月17日至8月14日間有來臺與收養人及生母相 聚之共同生活經驗,且收養人已有規劃被收養人來臺後之教 養計畫,被收養人現亦有在越南透過網路學習中文,又被收 養人之生母已在臺生活多年,日後亦可從旁協助被收養人中 文聽、說、讀、寫能力之學習與培養,有利於被收養人盡快 融入家庭及社會,並銜接其在臺灣之課業學習。準此,被收 養人來臺後藉由直接在臺生活與客觀環境之影響,其中文能 力增強、並逐漸融入臺灣之生活模式,應屬可期。  ㈥綜上,本件具備收養之必要性及適任性,被收養人來臺接受 收養人與生母之扶養、照顧,方能改善被收養人之孤獨生活 及教育環境,且讓正值青春期之被收養人感受家庭的溫暖, 進而使其身心、人格方面獲得完整照顧及發展。故本件收養 符合被收養人之最佳利益,應予認可。原審駁回本件收養之 聲請,容有未洽,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有 理由,爰廢棄原裁定,並裁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七、本件認可收養之裁定,於對收養人、被收養人及其生父、生 母均確定時,發生效力(家事事件法第81條、第117 條)。 並於裁定確定後,溯及自書面收養契約成立時,發生收養效 力(民法第1079條之3 )。又法院認可或駁回兒童及少年收 養之聲請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為必要之訪視或 其他處置,並作成紀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8 條第2項定有明文,本件收養如經准許確定,主管機關應持 續為必要之訪視及協助,併此敘明。   八、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家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黃裕民                   法 官 王兆琳                   法 官 林文慧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並按他造 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並繳納再抗告費新台幣1,500元。 再為抗告僅得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並應委任律師為代理 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黃偉音

2025-03-17

TYDV-113-家聲抗-62-20250317-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離婚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婚字第76號 原 告 甲○○ 上列原告與被告乙○○間請求離婚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補繳裁判費新臺幣肆仟元,逾期 未補,即裁定駁回其訴。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或14之規定繳 納裁判費,此為法定必備之程式。再按原告起訴不合程式或 不備其他要件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 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同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亦 定有明文。 二、本件原告起訴請求離婚等事件,離婚訴訟部分依家事事件法 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4第1項規定,應徵收第一 審裁判費新臺幣(下同)3,000元;聲請酌定未成年子女親 權部分,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準用非訟事件法第14條第1項 規定,應徵收聲請費用1,000元,以上金額合計4,000元,原 告尚未繳納上開費用。茲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 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命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5日內 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林文慧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黃偉音

2025-03-14

TYDV-114-婚-76-20250314-1

家親聲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酌定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方式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親聲字第54號 聲 請 人 乙○○ 相 對 人 甲○○ 代 理 人 黃暖琇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酌定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方式事件,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兩造為夫妻關係,於民國104年10月9日結婚 ,婚後育有2名未成年子女丙○○、丁○○,惟相對人突然於112 年9月16日離家出走,並未經聲請人同意將子女丙○○、丁○○ 帶至其娘家居住至今,且拒絕聲請人至其娘家探視子女,聲 請人已將近半年沒有見到子女。為此,爰依民法第1089條之 1之規定,請求酌定聲請人與子女丙○○、丁○○之會面交往方 式等語。 二、按父母不繼續共同生活達6個月以上時,關於未成年子女權 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準用第1055條、第1055條之1及第105 5條之2之規定,但父母有不能同居之正當理由或法律另有規 定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089條之1定有明文。又據該條文 之立法理由謂「原條文有關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 擔,係由父母共同行使,如夫妻離婚,則依第1055條、第10 55條之1及第1055條之2規定,由夫妻協議,或由法院酌定、 改定或選定。惟父母未離婚又不繼續共同生活已達一定期間 以上者,其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現行法 則未有規定。為維護子女之最佳利益,爰以父母不繼續共同 生活達一定期間之客觀事實,並參酌離婚效果之相關規定, 增訂關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準用離婚效果 之相關規定。」,是民法第1089條之1之規定乃係於「夫妻 未離婚又不繼續共同生活達六個月以上者」始有適用。   三、經查:  ㈠聲請人聲請時主張兩造為夫妻關係,育有前揭2名子女,兩造 自112年9月16日起未共同生活,迄今已達6個月以上等情, 為相對人所不爭執,堪信為真實。  ㈡聲請人雖以民法第1089條之1父母不繼續共同生活達6個月以 上時,請求本院酌定與丙○○、丁○○之會面交往方式,並主張 關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準用第1055條、第 1055條之1及第1055條之2之規定。惟相對人於112年9月16日 攜子女離家後,聲請人於113年3月4日以分居6個月以上為由 提出本件酌定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方式事件之聲請,由本院 以113年度家非調字第162號受理(業於114年2月10日改分為 114年家親聲字第54號);相對人則於113年3月15日提起離 婚、酌定子女親權、給付扶養費、返還代墊扶養費及離婚之 損害賠償等訴訟,由本院以113年度婚字第180號離婚等事件 受理。嗣兩造於113年11月6日就上開離婚、子女親權、扶養 費、返還代墊扶養費及離婚之損害賠償事件達成調解,約定 丙○○、丁○○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由相對人任之,並就子女 之會面交往期間及方式達成調解同意由兩造自行協議,業經 本院依職權調取上開案卷核閱綦詳,並有113年度家移調字 第40號調解筆錄在卷可稽,堪予認定。本件兩造既已離婚, 則聲請人援引該規定聲請酌定與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方式, 自難謂有據。抑且,聲請人事後亦已與相對人就「離婚後」 與子女會面交往方式達成調解內容「應由兩造自行協議」, 聲請人即應依據上開調解內容履行,聲請人仍依前開規定請 求酌定與丙○○、丁○○之會面交往方式,於法不合,應予駁回 。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項,民事訴訟 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林文慧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 告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黃偉音

2025-03-14

TYDV-114-家親聲-54-20250314-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安置福利機構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護字第110號 聲 請 人 桃園市政府 法定代理人 甲○○ 相 對 人 即 被害人 A (姓名年籍住所詳對照表) 法定代理人 B (姓名年籍住所詳對照表) 上列聲請人聲請安置福利機構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即被害人A自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三月九日起交由桃園市政 府安置於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3個月。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即被害人A(民國98年生),經桃園 市政府警察局中壢分局於114年3月6日調查訊問,被害人於1 13年7月至114年3月間遭媒介為對價性交行為,涉及兒童及 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之情事,經評估被害人因家庭關係衝突 、經濟脆弱性及結識莠友,致落入性剝削危險情境,並陸續 遭男友施暴和媒介性剝削,復衡酌被害人家庭親職功能不彰 ,暫未能提供適切保護及教養,遂於同日依兒童及少年性剝 削防制條例第15條規定予以安置,為維護被害人人身安全及 避免再落入性剝削環境,期透過短期安置期間給予被害人保 護照顧、醫療處置及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等輔導,續予評估家 庭功能,爰依同條例第16條第2項規定,聲請准予自114年3 月9日起繼續安置被害人於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3個月,以保 障兒童及少年之最佳利益等語。 二、按「兒童或少年性剝削」,係指下列行為之一:(一)使兒 童或少年為有對價之性交或猥褻行為。(二)利用兒童或少 年為性交、猥褻之行為,以供人觀覽。(三)拍攝、製造兒 童或少年為性交或猥褻行為之圖畫、照片、影片、影帶、光 碟、電子訊號或其他物品。(四)利用兒童或少年從事坐檯 陪酒或涉及色情之伴遊、伴唱、伴舞等工作。本條例所稱被 害人,係指遭受性剝削或疑似遭受性剝削之兒童或少年。檢 察官、司法警察官及司法警察查獲及救援被害人後,應於24 小時內將被害人交由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理。 前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即評估被害人就學、就業 、生活適應、人身安全及其家庭保護教養功能,經列為保護 個案者,為下列處置:(一)通知父母、監護人帶回,並為 適當之保護及教養。(二)送交適當場所緊急安置、保護及 提供服務。(三)其他必要之保護及協助。前項被害人未列 為保護個案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其需求,轉 介相關服務資源協助。前2項規定於直轄市、縣(市)主管 機關接獲報告、自行發現或被害人自行求助者,亦同。直轄 市、縣(市)主管機關依前條緊急安置被害人,應於安置起 72小時內,評估有無繼續安置之必要,經評估無繼續安置必 要者,應不付安置,將被害人交付其父母、監護人或其他適 當之人;經評估有安置必要者,應提出報告,聲請法院裁定 。法院受理前項聲請後,認無繼續安置必要者,應裁定不付 安置,並將被害人交付其父母、監護人或其他適當之人;認 有繼續安置必要者,應交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安置 於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寄養家庭或其他適當之醫療、教育 機構,期間不得逾3個月,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2條 、第15條、第16條第1、2項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之前揭事實,業據其提出兒童及少年性剝 削事件緊短安置報告、戶政全戶資料查詢作業等件為證,並 有被害人之家事安置事件陳述意見單在卷可佐,已可堪認被 害人確有遭受性剝削之情。又聲請人提出之前開緊短安置報 告記載:被害人因親子關係不佳,離家後在外陷入經濟困境 ,認為對價性交及坐檯陪酒可快速獲取報酬並無不妥,未察 覺性剝削之危險和傷害,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恐再因相關脆 弱性落入性剝削環境。又被害人家庭親職能力不彰,未能發 揮保護及管教,尚須提升家庭功能,建議裁定被害人安置於 本市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3個月,以維護被害人人身安全等 語。又被害人於陳述意見單亦表示對於繼續安置無意見。本 院審酌被害人父親對被害人失序行為難有實質拘束力,親職 功能薄弱,且被害人現階段心智發展未臻成熟,自我保護及 區辨危機意識之能力尚不足,若未適時予以輔導與照顧,確 實有再度遭性剝削之危險,是為使被害人免再遭性剝削,並 期待被害人培養自我保護意識及建立正確價值觀,認有安置 被害人之必要。從而,聲請人聲請安置被害人,應屬合法妥 適,又為維持安置輔導之穩定性,爰依法將被害人交付主管 機關安置於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以健全其身心發展。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1項前段,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林文慧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書記官 黃偉音

2025-03-11

TYDV-114-護-110-20250311-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否認子女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親字第72號 原 告 甲○○ 被 告 丙○○ 兼 上一人 法定代理人 乙○○ 上列當事人間否認子女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及被告乙○○應攜同被告丙○○於民國114年3月31日下午2時 至桃園市○○區○○路0號「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接受親子血緣關係 之檢驗。   理 由 一、按未成年子女為當事人之親子關係事件,就血緣關係存否有 爭執,法院認有必要時,得依聲請或依職權命當事人或關係 人限期接受血型、去氧核醣核酸或其他醫學上之檢驗。但為 聲請之當事人應釋明有事實足以懷疑血緣關係存否者,始得 為之。法院為第一項裁定前,應使當事人或關係人有陳述意 見之機會。家事事件法第68條第1項及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 二、原告起訴主張:原告與被告乙○○於民國94年8月4日結婚,嗣 於113年9月3日經法院裁判離婚。原告因判決離婚至戶政事 務所欲辦理換發身分證時方發現未成年人即被告丙○○(000 年0月0日生)登記為伊之婚生子女。惟被告丙○○並非伊之親 生子女,爰依法提起本訴,請求確認被告丙○○非被告乙○○自 原告受胎所生之婚生子女等語,並提出戶口名簿為證。本件 經本院傳訊被告乙○○到庭,據其陳稱:被告丙○○確實非伊自 原告受胎所生之子女,惟表示不同意攜子女進行親子血緣鑑 定等語(見本院卷第16頁反面),則原告主張被告丙○○與其 未具有親子血緣關係乙情非完全不可採信,而被告已拒絕與 原告為親子血緣檢驗,揆諸前揭規定,自有必要限期命原告 、及被告乙○○攜同被告丙○○前往醫院接受親子血緣檢驗之必 要,爰裁定如主文。 三、原告與被告乙○○、丙○○均應遵守本院指定時間到驗,如無正 當理由拒絕配合接受親子血緣檢驗者,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 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67條、第345條之規定,本院得審酌情形 認他造之主張為真實,附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林文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書記官 黃偉音

2025-03-10

TYDV-113-親-72-2025031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