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林妙黛

共找到 153 筆結果(第 41-50 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公司法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1418號 原 告 潘俊忠 訴訟代理人 張立宇 律師 張君宇 律師 被 告 桃園市政府 代 表 人 張善政(市長) 參 加 人 旭風國際運通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黃秀華 上列原告與被告間公司法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旭風國際運通有限公司應獨立參加本件訴訟。 理 由 一、按行政法院認為撤銷訴訟之結果,第三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 益將受損害者,得依職權命其獨立參加訴訟,行政訴訟法第 42條第1項定有明文。 二、旭風國際運通有限公司原董事潘俊霖君前於民國(下同)11 2年8月30日死亡,董事職務當然解任,其出資額新臺幣(以 下同)4,223,300元由未成年子女潘○辰君及潘○樂君繼承( 各2分之1,分別為2,111,650元);嗣潘○樂君將其中650元 出資額轉讓予黃秀華後,經潘○辰、潘○樂君及黃秀華同意改 推黃秀華為董事。112年10月4日黃秀華代表旭風國際運通有 限公司向被告申請股東出資額繼承、股東出資轉讓、改推董 事、修正章程變更登記及公司印鑑變更備查。案經被告多次 函請旭風國際運通有限公司補正相關文件並據補正後,被告 爰以113年6月6日府經商行字第11390906310號函准予登記及 備查。原告以旭風國際運通有限公司股東身份表示不服,提 起訴願,業由經濟部113年11月8日經法字第11317306460號 訴願決定駁回,原告仍不服,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三、查本案原告係針對被告核准旭風國際運通有限公司申請股東 出資額繼承、股東出資轉讓、改推董事、修正章程變更登記 及公司印鑑變更備查表示不服,而提起撤銷訴訟,本件判決 之結果,倘認原告之訴有理由,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之利 益將受損害,本院自得依上開條文之規定,依職權命參加人 獨立參加本件訴訟,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聲明不服。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5-03-03

TPBA-113-訴-1418-20250303-1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4年度交上字第14號 上 訴 人 賴錫國 被 上訴 人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所長)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0月18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1727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佰伍拾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 由,不得為之,且應於上訴理由中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 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 體事實等事由,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2條、第244 條第2項規定甚明。又依同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 規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判決 有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是 當事人對於地方法院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上訴,如依行政訴 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規定,以判決有不適用法 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原判決所 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 該法則之旨趣;倘為司法院解釋或最高行政法院之判例,則 為揭示該判解之字號或其內容。如以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 準用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 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 此項方法表明者,即難認為已對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之違背 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二、上訴人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貨車(下稱系爭車輛 )於民國(下同)113年2月29日10時22分許,行經限速70公 里之台11線158K+884處(下稱系爭路段),經雷達測速儀器 測得其時速為83公里,超速13公里,有「汽車駕駛人行車速 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20公里以內」之違規行為,經臺東 縣警察局(下稱舉發機關)於113年3月5日填製第TA2699224 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逕 行舉發。上訴人不服舉發提出申訴,經被上訴審認違規事實 明確,乃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40條 、修正前第63條第1項規定,於113年5月20日開立北市裁催 字第22-TA2699224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裁處上訴 人罰鍰新臺幣(下同)1,600元,並記違規點數1點。上訴人 不服,提起本件行政訴訟,嗣因道交條例第63條第1項修正 ,將記點處分限於當場舉發之交通違規案件,被上訴人遂依 行政罰法第5條規定,撤銷記違規點數1點部分之裁處。經本 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於113年10月18日以113年度 交字第1727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上訴人於原審之訴, 上訴人仍表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上訴人於113年6月10日遞送行政訟起訴狀內 ,並無原判決所稱上訴人主張照相機放置位置隱密,致用路 人不易察等語,而係主張沒有看到雙向測速取締之標誌。以 習慣、經驗法則,上訴人領有駕照已有40餘年,頭一次知道 有雙向測速照相之設備,請依民法第74條第1項規定,撤銷 其法律行為等語。 四、惟查,關於被上訴人認定上訴人有「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 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20公里以內」之違規乙節,原判決已敘 明:【四、本院之判斷:……㈢原告確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 之最高時速20公里以內」之違規行為,裁處內容亦合法:1. 原告於上揭時間,駕駛系爭車輛行經限速行經限速70公里之 系爭路段,經雙向照相式測速儀器測得其時速為83公里,超 速13公里,而測速取締標誌「警52」係設置在台11線159.07 公里北上車道旁,原告超速違規處係在同向158.884公里處 等情,此有舉發機關113年4月9日東警交字第1130013570號 函1份(本院卷第79至80頁)、照相式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 (本院卷第83頁)各1份、舉發照片2張(本院卷第81頁)、 速限及測速取締標誌設置照片1張(本院卷第83頁)附卷可考 ,堪認原告確有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20公里以內)行駛之 違規行為,且測速取締標誌設置處與原告違規地點之距離為 100公尺至300公尺間,舉發程序亦符合道交條例上揭規定。 2.審酌原告為系爭車輛之駕駛人,並考領有適當之駕駛執照 ,明知應依速限行駛,而當時視距良好、速限及測速取締標 誌設置亦清晰未受阻擋,並無不能注意之情事,足證原告超 速行駛主觀上有過失無訛。至原告主張並未標明測速為雙向 ,且測速儀器放置在隱密處云云,與舉發合法性與否無涉, 亦非阻卻違法之法定事由,難認可採。】(見原判決第3至4 頁)。本件上訴意旨仍重述上訴人於原審已提出而未據原判 決採納之主張,無非係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 使,指摘其為不當,而非具體表明原判決如何合於不適用法 規或適用不當,難認對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之指 摘。依首開規定及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 五、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37條 之8第1項規定即明。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 既經駁回,則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應由 上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 第237條之8第1項、第249條第1項前段、第104條,民事訴訟 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5-02-27

TPBA-114-交上-14-20250227-1

簡上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綜合所得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簡上再字第62號 聲 請 人 詹大為 相 對 人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代 表 人 吳蓮英(局長) 上列聲請人與相對人間綜合所得稅事件,聲請人對於中華民國11 3年11月18日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2年度簡上再字第86號裁定, 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準用同 法第277條第1項第4款之規定表明再審理由,此為必須具備 之程式。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 行政訴訟法第273條所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 倘僅泛言有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者,仍難謂已合法表明再 審理由,所為再審之聲請,即屬不合法。上開規定,依同法 第236條準用第283條規定,於簡易訴訟程序準用之。 二、本件聲請人前因與相對人間有關綜合所得稅事件循序提起行 政訴訟,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0年度稅簡字第10號行政訴 訟判決駁回後,聲請人不服,提起上訴,經本院110年度簡 上字第161號裁定駁回上訴而告確定(下稱前確定裁定)。 聲請人對前確定裁定聲請再審,經本院110年度簡上再字第4 8號裁定駁回其再審之聲請確定。聲請人仍然不服,先後數 次聲請再審,均經本院分別裁定駁回在案。茲聲請人以最近 一次裁定即本院112年度簡上再字第86號裁定(下稱原確定 裁定)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9款、第10款所定事由 ,聲請本件再審。 三、聲請意旨略以:原確定裁定及前確定裁定理由與所得稅法第 15條、第17條、第17條之3、第17條之4、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6條、第21條等規定不合。依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4 條第1項規定,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不得加以課稅等語。 四、經核聲請人聲請行政訴訟再審狀表明之再審理由,仍無非說 明其對於前訴訟程序確定裁判不服之理由,對於原確定裁定 以其未合法表明再審理由而駁回其聲請,究有如何合於行政 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9款所定「為判決基礎之證物係偽造 或變造」、第10款所定「證人、鑑定人或通譯就為判決基礎 之證言、鑑定或通譯為虛偽陳述」之再審事由的具體情事, 則未據敘明,依上開規定及說明,其聲請於法不合,應予駁 回。另當事人就同一事件對於法院所為歷次裁判聲請再審或 提起再審之訴,必須其對最近一次之裁判具有再審理由者, 始得進而審究其前此歷次裁判有無再審理由,本件聲請人對 於原確定裁定所為之再審聲請既不合法,自無庸審究其前歷 次裁判有無再審理由,附此敘明。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36 條、第283條、第2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 、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5-02-27

TPBA-113-簡上再-62-20250227-1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377號 上 訴 人 黃文楠 被 上訴 人 交通部公路局臺北市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戴邦芳(所長)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1月14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1096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佰伍拾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事實概要:   上訴人所有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 ),於民國(下同)113年2月4日16時18分許,在基隆市○○ 路○○○號對面,因有「在設有禁止停車標線之處所停車」之 違規行為,為基隆市警察局第二分局(下稱舉發機關)員警 依法製單逕行舉發。嗣上訴人於期限內向被上訴人提出申訴 ,案經被上訴人函請舉發機關查明上訴人陳述情節及違規事 實情形後,仍認違規事實明確,乃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下稱道交條例)第56條第1項第4款規定,以113年4月2日 北市監基裁字第25-RA7248285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 書(下稱原處分)裁處上訴人罰鍰新臺幣(下同)900元。 上訴人不服,遂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 年度交字第1096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其訴,上訴人仍 表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及訴之聲明、被上訴人於原審之答辯及聲明 、原判決認定之事實及理由,均引用原判決所載。 三、上訴意旨略以:(一)系爭地點為前方畫設停車格,後方因 剩餘空間不符利用空地申請設置臨時路外停車場辦法第6條 所定標準停車格大小而所留之空地。就行人通行而言,該空 地與後方人行道之間設置行人休息座椅,座椅形成通行之障 礙物,自不符教育部國語辭典「通行」釋義,因此亦非道交 條例第3條第1款所稱其他供公眾通行之地方。就車輛通行而 言,車輛停放於該地點,既不妨礙車道上之車輛通行,亦不 會對停車格車輛進出造成影響。又主管機關經實地勘查後已 於108年將原本○○路全線(含停車格旁)均為黃線,調整為 僅於路邊停車格前後道路路面畫設黃線,其目的在於減少車 輛進出停車格之阻礙,因車輛實施路邊停車,於停車格外側 及前後道路必須有足夠操作之空問,車輛才能順利停入停車 格,並非限制路面外側。(二)原審以該地點鋪設「柏油」 及基隆市政府函覆該地為「都市計畫用地」並以檢附使用分 區查詢結果為「道路用地」為由,認定其為道路範圍,此認 定方法並不正確。首先,柏油與水泥、石塊、泥土等均係地 面鋪設的材料之一,並非認定是否為道路的標準;而且在設 置停車格的作業程序中,自然須先完成地面整理與鋪設,才 能按標準施作停車格標線,不足畫設停車格之土地,自然無 須刨除已鋪設之材料,一則保持美觀,一則保護停車格標線 邊緣不致因車輛輾壓而崩壞。其次都市計畫中「道路用地」 在被正式開闢為道路前,不能依字面直接認為實際已作道路 使用。如某池塘被都市計畫使用分區被劃歸為道路用地,那 麼池塘就是道路了嗎?原審顯將「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 與「土地際實用」混為一談,未依按事實認定,因此做出錯 誤判決。(三)依道路交通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68條、第1 69條規定,無論是禁止停車的黃實線或禁止臨時停車的紅實 線,均劃設於距路面邊緣以30公分為度。依文字解釋「路面 邊緣」即指道路的路面邊緣,亦即超過30公分以外非屬道路 ,就此本院早已於以往判例中明白判定,有法院判例新聞報 導可證。原審僅以禁止線畫設方法之規定與禁止停車路段範 圍係屬二事為由,未能依據實際道路範圍及相關法令做出正 確判決。綜上,原判決就「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 」所敘明之「路面邊緣」、「都市計畫法」所述之道路用地 與實際道路之差異及「道交條例」對標線之外側究竟多遠的 距離算道路範圍語焉不詳,應認原判決適用法規有所不當等 語。 四、本院經核原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尚無違誤,茲就上 訴理由再予論述如下: (一)按道交條例第3條第11款規定:「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 :……十一、停車:指車輛停放於道路兩側或停車場所,而 不立即行駛。」;第56條第1項第4款規定:「汽車駕駛人 停車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600元以上1200元 以下罰鍰:……四、在設有禁止停車標誌、標線之處所停車 。」另依道交條例第4條第3項規定訂定之行為時道路交通 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68條第1項、第2項規定:「( 第1項)禁止停車線,用以指示禁止停車路段,以劃設於 道路緣石正面及頂面為原則,無緣石之道路得標繪於路面 上,距路面邊緣以30公分為度。(第2項)本標線為黃實 線,線寬除設於緣石正面者以緣石高度為準外,其餘皆為 10公分。」 (二)上訴人本件違規事實,業經原判決審認並於事實及理由欄 五、(三)記載略以:【……1、本件系爭車輛停車處所, 鋪設有柏油路面,而經本院函詢道路主管機關,業據基隆 市政府以113年8月13日基府工養參字第1130042025號函復 以該位置經查為都市計畫用地,並依檢附之使用分區查詢 結果為「道路用地」(本院卷第85至87頁),故本件停車 處所客觀上屬道路範圍,應堪認定。2、觀諸卷附採證及 現場照片(本院卷第69至73頁)可見,系爭車輛停車處之 路面上劃有黃實線,屬於設有禁止停車標線之處所無誤, 且其標繪清晰,亦可輕易辨識而無誤認之虞,故系爭車輛 經駕駛而停車於該處,揆諸前開說明,被告依上開事證, 認原告有「在設有禁止停車標線之處所停車」之違規行為 及故意,以原處分裁罰原告,即核屬合法有據。3、至原 告主張系爭車輛停放之位置,輪胎外側至黃線已超過30公 分等語。按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68條為規 範禁止停車線與路面邊緣之距離,即上開禁止線之設置位 置,非謂上開禁止線與停放車輛之距離,自可確認其規範 之禁制內容,經繪製上開禁止線之兩旁區域,依法自應解 釋均為禁止停車區域,無分線內或線外。易言之,係劃設 方式之規範要求,是為了使道路交通之標誌標線一致化且 具有明確性,所謂「為度」係指作為大致之標準,並非謂 當上開禁止線之劃設距路面邊緣30公分以上之處所已非屬 禁止停車之路段。因此,法令對於交通管制設施之如何設 置,即上開禁止線劃設方法之規定,與該等禁止線所規制 的禁止停車路段範圍,係屬二事(113年度高等行政法院 法律座談會提案4、本院110年度交上字第306號判決意旨 參照)。故原告僅以其停車處距離黃線超過30公分為由, 主張其停車處已非道路範圍,應有誤會。】等語(見原判 決第3至4頁)。 (三)上訴人主張系爭地點所劃設之黃線,其目的在於減少車輛 進出停車格之阻礙,並非限制路面外側,系爭車輛停放於 該地點,亦不妨礙車道上之車輛通行;原判決就「道路交 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所敘明之「路面邊緣」、「都 市計畫法」所述之道路用地與實際道路之差異及「道交條 例」對標線之外側究竟多遠的距離算道路範團語焉不詳, 應認原判決適用法規有所不當云云,惟查: 1、按【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68條、第169條為規 範禁止臨時停車線和禁止停車線,二者與路面邊緣之距離,即 上開禁止線之設置位置,非謂上開禁止線與停放車輛之距離 ,自可確認其規範之禁制內容,經繪製上開禁止線之兩旁 區域,依法自應解釋均為禁止臨時停車或禁止停車區域,無 分線內或線外。易言之,係劃設方式之規範要求,是為了使 道路交通之標誌標線一致化且具有明確性,所謂「為度」係 指作為大致之標準,並非謂當上開禁止線之劃設距路面邊 緣30公分以上之處所已非屬禁止停車或禁止臨時停車之路段。 因此,法令對於交通管制設施之如何設置,即上開禁止線 劃設方法之規定,與該等禁止線所規制的禁止停車或禁止臨 時停車路段範圍,係屬二事(參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交上字 第306號判決、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07年度交上字第57號判決 意旨〈該二事件所涉事實均係禁止臨時停車線〉)。】113年 度高等行政法院法律座談會提案4參照,故上訴人仍執黃 線外側非屬道路範圍,顯有誤解。 2、上訴人主張系爭車輛停放於該地點,既不妨礙車道上之車 輛通行,然按主管機關對於道路標誌、標線、號誌之設置 ,乃係盱衡當地之交通流量、路況、交通安全、行旅便利 性等因素,就是否設置、如何設置、燈號運作等事項予以 裁量決定,且此設置交通標示與否及方式之行政行為事涉 專業,如無違法情事,法院自當尊重其合目的性之判斷, 行經該處之車輛駕駛人或道路使用人,自當遵其指示以定 行止,無擅自決定有無遵守必要之理,是上訴人上開主張 ,亦無可採。縱如上訴人所稱系爭地點所劃設之黃線,其 目的在於減少車輛進出停車格之阻礙,並非限制路面外側 ,然系爭地點前後皆設有停車格,有原審卷附舉發照片可 稽(見原審卷第69、71頁),上訴人將系爭車輛停放系爭 地點,難謂就前後停車格上車輛進出時未造成阻礙。 3、又因系爭路段鋪設柏油,且停放有數輛汽車等情,有被上 訴人提出之舉發照片在原審卷可查,且依基隆市政府以11 3年8月13日基府工養參字第1130042025號函復及檢附之使 用分區查詢結果為「道路用地」等語(見原審卷第85至87 頁),足認該路段確屬道交條例第3條第1款所稱供公眾通 行之道路無誤。至於上訴人所提出之新聞報導(本院卷第 41頁),因個案違規情節有異,自不足以作為撤銷原處分 之理由,併予敘明。 五、綜上所述,原處分以上訴人「在設有禁止停車標線之處所停 車」,於法並無不合,原判決予以維持,尚無違誤,上訴意 旨無非係重述其在原審業經主張而為原判決不採之陳詞。從 而,上訴論旨求予廢棄原判決,難認有理由,應予駁回。 六、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37條 之8第1項規定即明。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 既經駁回,則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應由 上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七、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 第255條第1項、第237條之7、第237條之8第1項、第98條第1 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5-02-27

TPBA-113-交上-377-20250227-1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4年度交上字第24號 上 訴 人 楊宏驛 被 上訴 人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1月29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437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佰伍拾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 由,不得為之,且應於上訴理由中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 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 體事實等事由,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2條、第244 條第2項規定甚明。又依同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 規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判決 有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是 當事人對於地方法院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上訴,如依行政訴 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規定,以判決有不適用法 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原判決所 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 該法則之旨趣;倘為司法院解釋或最高行政法院之判例,則 為揭示該判解之字號或其內容。如以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 準用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 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 此項方法表明者,即難認為已對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之違背 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二、上訴人於民國(下同)112年9月18日下午5時7分,騎乘車牌 號碼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下稱系爭機車),行經臺北 市○○區○○街○○○巷處時,有「不依規定駛入來車道」之違規 ,經民眾於同年9月21日檢具影像檢舉,復由員警於同年10 月2日逕行舉發,並於同日移送被上訴人處理。經被上訴人 依行為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45條第 1項第3款、第63條第1項及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 基準表(下稱裁罰基準表)等規定,以112年12月28日北市 裁催字第22-AV1190565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裁決書( 下稱原處分)裁處罰鍰新臺幣(下同)900元,並記違規點 數1點。上訴人不服,於是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地方行政 訴訟庭(下稱原審)依職權移請被上訴人重新審查後,被上 訴人業已自行撤銷原裁罰主文中關於「記違規點數1點」部 分。嗣經原審於113年11月29日以113年度交字第437號判決 (下稱原判決)駁回上訴人於原審之訴,上訴人仍表不服, 遂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一)政府提供人民行使之道路往往路幅狹 窄,導致前方有人駕駛汽車以上大型車輛,即無空間從旁合 法超越或閃避,上訴人所遇情境每天發生,層出不窮,相信 絕多數人包括執法人員,都會選擇直接跨越黃線從旁繞過, 而非停在後面等到違停車駛離。因此,勢必存在多如繁星之 同樣所謂違規未被處罰,如此處罰上訴人,非增人民對政府 之不滿且嚴重違反公平性原則。又道路幅狹小設計不良,從 不改善,如○○路○○○巷,根本寬度不夠,還核准公車行駛, 旁邊又設停車格,對向有車的情況下,公車根本一邊輪胎已 在對向車道上,這樣之情況也是每天發生,甚至碧湖邊之「 ○○路○段」,名之為「路」卻窄到不行。人民承受政府公共 道路缺損,每天彼此閃避讓路,相安無事行駛在路上,其實 充滿危險。如此情況,拿雞毛當令箭,抓住人民一絲絲小違 規,就窮追猛打,完全由人民承擔道路不良的後果,嚴重違 反先進民主法治國家之行政法上信賴保護原則及誠信原則。 (二)原判決所謂上訴人不得主張不法之公平,顯有誤會, 上訴人所要強調的是,檢舉人自身極度可能亦同樣違規,其 所提之證據遠不及政府執法人員自身或靠錄影設備取得之證 據具有公信力。本件係以不具公信力之證據判決上訴人違法 ,違反證據之合法性原則等語。並聲明:原判決撤銷。訴訟 費用均由被上訴人負擔。 四、惟查,關於被上訴人認定上訴人有「不依規定駛入來車道」 之違規乙節,原判決已敘明:【五、本院之判斷:……㈡原告 前開主張均不可採,分別論述如下:⒈觀諸前開採證照片及 採證影像截圖說明,當時原告騎乘系爭機車前方雖有車輛, 然該車輛後方係顯示煞車紅燈,並非完全處於停車之狀態, 縱使該車一時未能行駛,亦非有何緊急危難之情事,原告自 應在後等待依序向前行駛,而非逕自從該車左方跨越雙黃實 線行駛於對向車道。再者,倘遇對向車道有車輛行駛而來, 因一時難以預見系爭機車之行車動線,即極易造成雙方碰撞 等交通事故之發生,其危險程度當屬不言而喻,故原告無法 以前方有車輛擋住整個車道作為免責之事由。⒉按行政行為 ,非有正當理由,不得為差別待遇,行政程序法第6條定有 明文,此即行政法上之平等原則。然行政機關若怠於行使權 限,致使人民因個案違法狀態未排除而獲得利益時,該利益 並非法律所應保護之利益,因此其他人民不能要求行政機關 比照該違法案例授予利益,亦即人民不得主張「不法之平等 」(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275號判決意旨參照)。本 件縱如原告所述檢舉人車輛有違規之情形,揆諸前開說明, 原告亦不得主張不法之平等。……】(見原判決第2至3頁), 其事實認定並未違反一般經驗法則或證據法則,原審並於11 3年11月4日函請上訴人就採證影像截圖說明及光碟表示意見 回覆在案(見原審卷第109頁),上訴人尚不符違反道路交 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第15款「 因客觀具體事實,致違反本條例規定係出於不得已之行為」 之免予舉發情形。本件上訴意旨仍重述上訴人於原審已提出 而未據原判決採納之主張,無非係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 實之職權行使,指摘其為不當,而非具體表明原判決如何合 於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難認對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 有具體之指摘。依首開規定及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 五、至上訴人主張檢舉人所提之證據遠不及政府執法人員自身或 靠錄影設備取得之證據具有公信力,故本件係以不具公信力 之證據判決上訴人違法,違反證據之合法性原則云云,惟查 ,本件上訴人之違規行為係經民眾檢具以行車紀錄器之科學 儀器取得之違規證據予以檢舉,舉發機關對於民眾之檢舉, 經查證屬實,而依法舉發(道交條例第7條之1第1項及第2項 前段規定參照)。民眾提出檢舉並未執行公權力,檢舉人亦 非屬於主管機關內部之協助執法人員,僅屬民眾自行蒐集證 據資料向主管機關舉報。而公路主管或警察機關受理民眾檢 舉之交通違規事件,只須查證屬實且無不予舉發或免予舉發 之事由時,如無從查知實際違規行為人,自得逕對汽車所有 人予以舉發,並不以民眾檢舉符合道交條例第7條之2規定之 要件為必要(最高行政法院110年度交上統字第5號判決意旨 參照)。且該採證照片經原審以肉眼觀察,亦無偽造或變造 之情,該採證照片自具有形式證據力。另本件檢舉人係以透 過網路檢舉,其檢舉時已填具檢舉人姓名、證號、地址、電 話、信箱,有被上訴人113年8月26日北市裁申字第11332070 93號函檢送檢舉人資料在原審卷可稽(見原審卷第81至85頁 ),本件並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 第23條所規定匿名檢舉或不能確認檢舉人身分等情,併予敘 明。 六、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37條 之8第1項規定即明。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 既經駁回,則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應由 上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七、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 第237條之8第1項、第249條第1項前段、第104條,民事訴訟 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5-02-27

TPBA-114-交上-24-20250227-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有關金融事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1061號 原 告 毓嘉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林文魁(董事) 上列原告與被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間有關金融事務事件,原 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105條規定:「(第1項)起訴,應以訴狀表 明下列各款事項,提出於行政法院為之:一、當事人。二、 起訴之聲明。三、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第2項)訴狀 內宜記載適用程序上有關事項、證據方法及其他準備言詞辯 論之事項;其經訴願程序者,並附具決定書。」同法第57條 規定:「當事人書狀,除別有規定外,應記載下列各款事項 :……四、應為之聲明。五、事實上及法律上之陳述。……」次 按,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亦明定:「原告之訴,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 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十、起訴不合 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又所謂起訴之聲明,為請求法院判 決之事項,應具體明確;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為起訴之 聲明所由生之事實上及法律上之主張。若起訴之聲明欠缺具 體明確,或未對應起訴之聲明表明其事實上及法律上之主張 ,其起訴即為不合程式。經限期命補正而不補正或補正不完 全者,起訴為不合法。 二、本件原告因有關金融事務事件,具狀以「金融監督管理委員 會、行政院、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國防部軍備局工程營產 中心、士林地方法院104年建字第89號法官劉逸成、高等法 院105年建上字第86號法官方彬彬、黃若美、許純芳、丹砂 企業有限公司、彰化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凱基期貨股份 有限公司、吳志豐、林玉琴、盛揚柬、加丞實業有限公司負 責人黃佐夫、鉅瀚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培倫、香的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怡筠、彰化商業銀行光復分行、彰化商 業銀行光復分行、台北銀行吉林分行、第一商業銀行臺北分 行、玉山商業銀行儲蓄部、黃佐夫、詹桂香、李麗惠、110 年度他字第10276號君股檢察官、110年度他字第1586號鼎股 檢察官、財團法人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中小企業信 用保證基金、花蓮縣警察局、劉仲雄、南友遊覽汽車有限公 司、陳輝堂、黃張玉霞、陳淑枝(永富商行)、柯春福、花 蓮地院95年度國字第2號、高等法院花蓮分院96年度上國字 第1號、最高法院109年民訴字第131號、潘忠良、李豐裕、 地政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士林地院100年度重訴字第336號、 高等法院102年度上字第44號、最高法院104年度台聲字第63 號」為被告,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惟僅「金融監督管理委 員會、行政院、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國防部軍備局工程營 產中心、花蓮縣警察局」為行政機關,而「花蓮地院95年度 國字第2號、高等法院花蓮分院96年度上國字第1號、最高法 院109年民訴字第131號、士林地院100年度重訴字第336號、 高等法院102年度上字第44號、最高法院104年度台聲字第63 號」僅係訴訟案件繫屬之案號,其他被告則為執行職務之公 務員、自然人、私法人、財團法人或人民團體等,均非行政 機關,且觀之其起訴狀(本院卷第27至51頁)、準備書狀( 本院卷第243至244頁)、準備書(2)狀(本院卷第245至24 8頁)、準備書(3)狀(本院卷第251至253頁)、準備書( 5)狀(本院卷第281至303頁)等上開書狀之記載,乃是將 其所主張事實及法律上之理由混合填寫,龐雜紛亂,難以理 解其所欲請求法院判決之事項為何,其訴之聲明並不明確。 且因其歷次書狀內容龐雜,所述甚難明瞭,難解其意,故原 告對所欲起訴之各個被告究係以何種地位提起訴訟,乃至對 於各個被告起訴之訴訟類型、訴訟標的及原因事實均不明確 ,本院亦無從審究其起訴是否合於程序要件,故本院乃於11 3年12月23日裁定命原告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補正適格之被 告、明確之起訴聲明,以及陳明其對各別被告所欲提起訴訟 之訴訟類型、訴訟標的、原因事實及法律關係,以及得提起 此行政訴訟之法律上依據,該裁定已於113年12月26日送達 ,有送達證書(本院卷第313頁)可憑。原告雖於114年1月3 日(本院收文日)提出補充判決補正(6)狀(本院卷第315 至334頁)、114年2月13日(本院收文日)提出更正錯誤判 決聲請專屬管轄(7)狀(本院卷第349至381頁),但該書 狀內容仍是龐雜紛亂,難以理解其所欲請求法院對各個被告 判決之事項為何,其訴之聲明並不明確,堪認原告未依本院 上開裁定而為補正,依首開規定,應認其起訴為不合法,應 予駁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第104條,民事訴訟法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5-02-26

TPBA-113-訴-1061-20250226-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依職權確定訴訟費用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4年度他字第2號 原 告 邱宗樺 訴訟代理人 張漢榮 律師 複 代理 人 侯傑中 律師 被 告 財政部關務署基隆關 代 表 人 張世棟(關務長) 訴訟代理人 邱凡娟 李庭偉 郭彥緯 上列原告因與被告間私運貨物出口事件(本院112年度訴字第108 6號),本院就應徵收之必要費用,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向本院繳納訴訟費用新臺幣肆佰捌拾元。 被告應向本院繳納訴訟費用新臺幣壹佰貳拾元。   理 由 一、按「訴訟費用指裁判費及其他進行訴訟之必要費用,由敗訴 之當事人負擔。」「進行訴訟之必要費用,審判長得定期命 當事人預納。逾期未納者,由國庫墊付,並於判決確定後, 依職權裁定,向應負擔訴訟費用之人徵收之。」行政訴訟法 第98條第1項前段及第100條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 二、本件原告與被告財政部關務署基隆關間,本院112年度訴字 第1086號私運貨物出口事件之訴訟進行中,經本院113年8月 21日依職權傳訊證人林家祥到庭作證,證人日旅費為新臺幣 (下同)600元,已由國庫墊付,有本院行政訴訟事件證人 鑑定人日費旅費申請書兼領據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15頁) 。該案於113年12月5日經本院判決:「原處分(即復查決定 )關於罰鍰超過875,853元之部分及併處沒入貨物之價額超 過1,167,804元之部分及該部分訴願決定均撤銷。原告其餘 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十分之二,餘由原告負擔。 」,因兩造皆未提起上訴,於114年1月6日而告確定。上開 證人日旅費核屬進行訴訟之必要費用,依行政訴訟法第100 條第2項規定,向應負擔訴訟費用之人徵收之,原告應負擔4 80元(計算式:600元×8/10=480元),被告應負擔120元( 計算式:600元×2/10=120元),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5-02-26

TPBA-114-他-2-20250226-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行政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491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林聰忠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法務部間行政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 113年11月21日本院113年度訴字第491號判決,提起上訴,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提起上訴,應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2第1項規定繳納裁判費 ,並應依同法第49條之1、第49條之3等規定,委任律師或其 他得為訴訟代理人者為其訴訟代理人,或依訴訟救助之規定 聲請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 。 二、經查,上訴人對於本院113年度訴字第491號判決起上訴,未 繳納上訴審裁判費新臺幣6,000元,亦未提出委任律師或得 為訴訟代理人者之委任狀,或依訴訟救助之規定聲請法院為 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經本院審判長於民國114年1月6 日以裁定命上訴人於收受送達後7日內補正,該裁定已於114 年1月24日送達上訴人,有送達證書在卷可憑。上訴人逾期 迄未補正,其上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鄭凱文 法 官 林妙黛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 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 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 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李建德

2025-02-20

TPBA-113-訴-491-20250220-3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文化資產保存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再字第58號 抗 告 人 林怡博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花蓮縣政府間文化資產保存事件,不服本 院高等行政訴訟庭中華民國114年2月4日113年度再字第58號裁定 ,本院裁定如下: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271條規定,依本編規定,應為抗告而誤為 異議者,視為已提起抗告;應提出異議而誤為抗告者,視為 已提出異議。次按提起抗告,應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4規 定,徵收裁判費新臺幣(下同)1,000元,此為必須具備之 程式。又依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規定,向最高 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其他事件,當事 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規定:「第1項情形 ,符合下列各款之一者,當事人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一、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 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 法學教授、副教授。二、稅務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 、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前條第2項第1款規定之資格。三 、專利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 具備前條第2項第2款規定之資格。」第4項規定:「第1項各 款事件,非律師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本案之行政法院認為 適當者,亦得為訴訟代理人:一、當事人之配偶、三親等內 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二、符合前條第2 項第1款、第2款或第3款規定。」第5項規定:「前2項情形 ,應於提起或委任時釋明之。」第7項規定:「原告、上訴 人、聲請人或抗告人未依第1項至第4項規定委任訴訟代理人 ,或雖依第4項規定委任,行政法院認為不適當者,應先定 期間命補正。逾期未補正,亦未依第49條之3為聲請者,應 以裁定駁回之。」 二、經查,抗告人不服本院民國114年2月4日113年度再字第58號 裁定(下稱原裁定),以114年2月14日(本院收文日)行政 訴訟評議狀表示異議,雖其書狀用語非以抗告為之,但觀其 內容其內容係對原裁定將該事件移送最高行政法院表示不服 之意,依上開規定,應視為提起抗告;而抗告人對於原裁定 提起抗告,未據繳納抗告裁判費,亦未依規定提出委任律師 或前述得為訴訟代理人者之委任狀,茲依前揭規定,命抗告 人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正下列事項:㈠補繳抗告裁判 費1,000元;㈡補正委任狀,或依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3第1項 規定提出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聲請。逾期不補正或補正 不完全即駁回抗告,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鄭凱文 法 官 林妙黛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李建德

2025-02-20

TPBA-113-再-58-20250220-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聲請停止執行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4年度停字第14號 聲 請 人 奚順源 相 對 人 後備指揮部國軍示範公墓管理組 代 表 人 林冠甫 訴訟代理人 陳港輝 朱柏翰 藍靖耀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停止執行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民國114年1月11日軍墓字第1140000006號函之處分,於其 行政爭訟終結確定前,停止執行。 聲請訴訟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行政訴訟法第116條第3項規定:「於行政訴訟起訴前,如原 處分或決定之執行將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且有急迫情事者 ,行政法院亦得依受處分人或訴願人之聲請,裁定停止執行 。但於公益有重大影響者,不在此限。」茲行政處分具執行 力,原則上不因人民提起行政爭訟而停止,以有效實現行政 目的。惟為兼顧受處分人及利害關係人之利益,避免其日後 縱使獲得勝訴判決,亦因原處分的即時執行,損害無法回復 ,行政訴訟法乃設有停止執行制度,以為衡平。依此,關於 停止執行的聲請,須具備:1.原處分或決定的執行,客觀上 可預期將產生損害。2.損害難以回復。3.情況緊急,非即時 由行政法院處理,難以防免。4.停止執行對於公益沒有重大 影響。5.原告的訴訟在法律上非顯無理由,行政法院始得為 停止執行的裁定。又法條稱行政法院得依受處分人或訴願人 之聲請,裁定停止執行,惟解釋上應兼指主張權利受侵害之 第三人。換言之,遇有第三人效力處分時,雖非受處分人或 訴願人亦得逕行提出聲請。 二、緣聲請人之父奚維業、母奚李翠珍先後於民國75年、79年過 世,由其三子訴外人奚國華為代表提出申請,經申准安葬於 相對人管理之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嗣奚國華於114年1月11 日委由其子奚邦和向相對人申請遷出奚維業及奚李翠珍遺骸 (下稱系爭遺骸),經相對人以114年1月11日軍墓字第1140 000006號函(下稱系爭函),核准遷出日期為114年2月21日 上午8時,聲請人於114年2月16日獲悉後,於114年2月17日 向本院聲請停止原處分之執行。 三、聲請人聲請意旨略以:   系爭遺骸為奚維業及奚李翠珍繼承人公同共有,應以共有人 過半數同意行之:奚國華未經其他繼承人同意,即逕向相對 人申請遷葬,聲請人迄至114年2月16日始知悉遷葬在即,時 間急迫,除提起本件聲請別無其他救濟方法,如不即時停止 遷葬決定之執行,俟本案提起訴訟且至裁判確定時,對系爭 遺骸及陵園之保護均為時已晚,爰提起本件聲請等語。 四、本院查:  ㈠國防部發布之國軍示範公墓與忠靈殿及忠靈塔葬厝作業程序   (下稱葬厝作業程序)第9條規定:「安葬示範公墓或安厝 忠靈殿(塔)者之遺骸或骨灰,得依遺族之申請准予遷出。 其遷出後不得再申請遷入。 第12條規定:「安葬示範公墓 或安厝忠靈殿(塔)之遺骸、骨灰遷出,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遺骸遷出:由原申請人(單位)檢附身分證及私章並 填具遺骸遷出申請表、遷出申請施工通知單及原墓遷出切結 書(格式如附件十四、十五、十六),逕向軍墓組申請辦理 ,原申請人亡故,由其餘家屬檢附證明文件,提出申請。…… 」可知安葬在國軍示範公墓之遺骸遷出後示範公墓後,不得 再申請遷入。  ㈡國軍示範公墓乃國家為表彰國軍官兵生前獻身國家之忠烈精 神,藉以激勵民心士氣,由國防部規劃籌建,其性質為公營 造物。本件五指山公墓為國防部設置,由相對人經營及管理 ,其使用規則係依據兵役法第44條第6項及同法施行細則第4 7條第3項規定授權訂定之葬厝設施管理辦法,乃採行政規則 之形式;觀其規範內容,申請使用之資格須為亡故官兵或其 未再婚配偶之遺族,且該亡故官兵不得有葬厝設施管理辦法 第5條所定各款情形之一;示範公墓之墓穴採容量管制,依 亡故官兵亡故時之功勳或階級定其安葬區域(共9區),安 葬示範公墓之遺骸或骨灰得依遺族之申請准予遷出,遷出遺 留之墓穴納入墓穴餘容量管制,由其他同階亡故官兵遺族依 規定申請安葬,不得混葬;除國軍官兵服務期間因作戰、因 公死亡或生前曾當選國軍英雄、戰鬥英雄、克難英雄及安葬 特勳區者,其本人造墓及維護費用由政府負擔外,其餘人員 應自行負擔墓穴、墓碑工程費,如遷葬他處所需費用亦應自 行負擔,惟使用墓穴無需繳納使用費及管理費(葬厝作業程 序第11點參照);由上開使用規則採行政規則之方式、申請 使用資格須無葬厝設施管理辦法第5條所定各款情形之一、 墓穴依功勳或階級進行容量管制,並非符合資格即必然得以 安葬、對於不同條件之亡故官兵收費厚薄有別等節觀之,足 認相對人對於國軍示範公墓之管理使用係採公法方式為之, 對於申請安葬於國軍示範公墓以作成處分之方式核給公營造 物利用許可。而本件奚國華委由其子奚邦和出具「國軍示範 公墓原墓遷出切結書」(本院卷第53頁)切結「願終止並放 棄墓穴再使用權,並不得再安葬於國軍示範公墓,亦不得遷 厝至國軍忠靈殿。」經相對人於遺骸遷出申請表用印核准, 乃作成准予遷葬之處分,故系爭函為行政處分。  ㈢按被繼承人之屍體為物,構成遺產,為繼承人所公同共有, 僅其所有權內涵與其他財產不同,限以屍體之埋葬、管理、 祭祀等為目的,不得自由使用、收益或處分,其管理使用必 須符合民法第828條第2項、第820條第1項規定。是若將被繼 承人遺骸交由繼承人中之一人管理處分,難謂合法。查本件 系爭函申請人資料僅「奚邦和」一人,聲請人表示其與其他 繼承人宋奚舜英、奚局英、奚受英等人均反對遷出,有渠等 出具之「拒絕遷移父母陵墓及遺骨書」在卷可稽(本院卷第 93至99頁),則相對人核准系爭函,並將聲請人父母遺骸交 給奚邦和一人,系爭函其合法性顯有疑義,此外,聲請人及 其他反對遷葬欲提起行政訴訟,尚無其訴在法律上顯無理由 之情形。且系爭函載將於114年2月21日執行,足認確有急迫 情事;一旦執行遷出後,不得再申請遷入,使用示範公墓之 權利自有損害; 遺骸若火化成骨灰,即使無礙於聲請人對 父母之祭祀,但系爭遺骸仍遭受不可回復之損害,無法回復 且無法以金錢賠償,詳言之,遺骸火化後,無法還原為骨骸 ,此項損害乃不可回復,也無法以金錢賠償,縱非如此,亦 屬其損失難以計算之賠償。再者,系爭函如停止執行,僅奚 維業及奚李翠珍遺骸繼續葬在示範公墓,於公益無重大影響 。是本院審酌上情,並依首開規定及說明,業經徵詢雙方意 見後,聲請人表示相對人「沒有給我任何公文,我沒有公文 函號,無法提起訴願,所以請相對人提供公文函號給我,讓 我可以提起訴願、行政訴訟。」等語,本件有不待訴願程序 就停止執行之意見,而逕為停止執行的必要。從而,聲請人 聲請系爭函於其行政爭訟終結確定前,停止執行,並無不合 ,應予准許。 五、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鄭凱文 法 官 林妙黛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 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 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 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李建德

2025-02-20

TPBA-114-停-14-2025022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