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曾育祺

共找到 153 筆結果(第 51-6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4756號 原 告 第一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邱月琴 訴訟代理人 陳品吟 被 告 凱斯東數位行銷有限公司 兼 法定代理人 蘇尚志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8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如附表所示之本金、利息及違約金。 訴訟費用新臺幣1萬7830元由被告連帶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 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被告凱斯東數位行銷有限公司(下稱凱斯東公司 )於民國111年4月29日邀同被告蘇尚志為連帶保證人,與原 告簽訂借據,向原告分別借款新臺幣(下同)40萬元、160 萬元,借款期間均自111年4月29日起至116年4月29日止,約 定利息按中華郵政公司2年期定儲利率指數加計年息1.905% 機動計算(違約時為年息3.5%),前12個月為還本寬限期, 每月15日按月計付利息,自第13個月起每月15日依年金法按 月平均攤付本息,如未按期償還本息,其逾期在6個月以內 部分,按上開約定利率10%;逾期6個月以上部分,按上開約 定利率20%計算之違約金。嗣凱斯東公司尚餘如附表編號1、 2所示之本金及自利息欄所示起息日起之利息未按期清償, 依約被告凱斯東公司已喪失期限利益,應即清償如附表編號 1、2所示之本金、利息及違約金。又蘇尚志既擔任連帶保證 人,自應就前揭債務負連帶清償責任。爰依消費借貸及連帶 保證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如主文第1項 所示。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僅以支付命令聲明異議狀陳述 因債務尚有糾葛,提出異議。 三、經查,原告就其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提出約定書、保證書 、借據、放款客戶授信明細查詢單、貸款逾期未繳通知函及 回證等件為證,是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正。從而,原告依消 費借貸及連帶保證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如附表所 示之本金、利息及違約金,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1萬7830元,應由被告連帶負擔,爰確 定如主文第2項所載。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85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民事第六庭  法 官 曾育祺 本判決得上訴。 附表:(金額幣別均為新臺幣,日期紀元均為民國) 編號 項目 本金 利息 違約金 0 原借款金額:40萬元 33萬5719元 自113年1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3.5%計算。 自113年2月16日起至113年8月15日止,按左列利率10%;自113年8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左列利率20%計算。 0 原借款金額:160萬元 134萬2888元 自113年1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3.5%計算。 自113年2月16日起至113年8月15日止,按左列利率10%;自113年8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左列利率20%計算。 合計 167萬8607元 (略) (略)

2025-01-22

TPDV-113-訴-4756-2025012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本票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5號 抗 告 人 周銘發 相 對 人 和潤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劉源森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本票裁定事件,抗告人對本院於民國113年10 月9日所為113年度司票字第28438號民事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執票人向本票發票人行使追索權時,得聲請法院裁定後強 制執行;在票據上簽名者,依票上所載文義負責;票據上之 簽名,得以蓋章代之,票據法第123條、第5條第1項、第6條 分別定有明文。又本票執票人依上開法條之規定,聲請法院 裁定許可對發票人強制執行,係屬非訟事件程序,法院僅就 形式上審查得否准許強制執行,此項裁定並無確定實體上法 律關係存否之效力,如發票人就票據債務之存否有爭執時, 應由發票人提起確認之訴,以資解決(最高法院56年度台抗 字第714號、57年度台抗字第76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相對人聲請意旨略以:伊執有許愛珠及抗告人於民國112年8 月16日共同簽發之付款地在臺北市、金額新臺幣(下同)30 萬元、利息按年息16%計算、免除作成拒絕證書、到期日113 年8月17日之本票1紙(下稱系爭本票),詎於到期日經提示 未獲付款,爰提出系爭本票,聲請裁定就上開金額及自113 年8月1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16%計算之利息准許強制執行 等語。經原審裁定准許就上開30萬元及自113年8月18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年息16%計算之利息為強制執行。 三、抗告意旨略以:許愛珠及抗告人於112年8月16日共同簽發本 票,經由許愛珠向相對人貸款15萬元約定到期日為113年8月 17日,抗告人為保證人,其中貸款合約書等文件確不是抗告 人本人簽字,印章也未是抗告人本人所用印,如何准許此項 機車貸款,抗告人至今僅有2個月貸款金額未繳,相對人向 本院聲請本票裁定,經本院准許強制執行,惟系爭本票及貸 款合約書等文件所蓋用之印章及簽名均非抗告人所為,爰依 法提起抗告,求為廢棄原裁定。    四、經查,相對人依票據法第123條規定聲請裁定許可強制執行 ,業據其提出與所述相符之系爭本票為證,而抗告人既於系 爭本票上簽名,揆諸上開規定,自應依票上所載文義負責, 原審依形式上審查予以准許,並無違誤。抗告人雖主張印章 遭盜蓋,或有清償部分借款,或實際債權金額與系爭本票金 額並不相符云云,無論屬實與否,核屬實體法上權利義務關 係存否之爭執,尚非本件非訟程序所得審酌,應依訴訟程序 另謀解決。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五、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林瑋桓                   法 官 曾育祺                   法 官 陳智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簡辰峰

2025-01-20

TPDV-114-抗-15-20250120-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除權判決(股票)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除字第1607號 聲 請 人 黃玉倩 上列聲請人聲請除權判決(股票)事件,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如附表所示之證券無效。 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上開證券,經本院以113年度司催字第1070號公示催告。 二、所定申報權利期間,已於民國113年10月8日屆滿,迄今無人 申報權利。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564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民事第六庭  法 官 曾育祺 本判決不得上訴。 以上正本證明係照原本作成。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月     日                 書記官 林祐均 附表:                  113年度除字第1607號 編號 發行公司 股票號碼 張數 股數 001 中興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0087-ND-0158965-0 1 1000 002 中興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0087-NX-0006487-5 1 330

2025-01-17

TPDV-113-除-1607-2025011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分割共有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0年度訴字第4745號                     111年度簡字第28號 原告兼被告 陳秀錦 訴訟代理人 曾朝誠律師 複代理人 賴錫卿律師 被 告 林慶文 高幼珉 高瑞顓 高瑞顒 高黃春枝 高瑞穎 高維澤 李林淑卿 林映辰 林洛儀 林淑祈 林淑真 徐淑芬 蕭見輝 林風日(兼林宏猷之繼承人) 廖駿彰 吳美珠 翁黃春慧 黃麗娟 黃巧足 黃靖雅 黃富美 林冠甄(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林人意(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林紅杏(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林麗華(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林宇哲(即林柏祥承受訴訟人) 倪午軍(即倪陳碧雲之繼承人)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吳恆輝律師 原告兼被告 謝建國 被 告 李金生 蕭漢森 朱玉愛 上四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謝殷倩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分割共有物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20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如附表一所示兩造土地准予合併分割如附圖三所示,其中新北市 ○○區○○段000地號土地分配予謝建國,由謝建國按附表二補償價 格欄所示之金額補償予共有人欄所示之人,新北市○○區○○段000 地號以如附圖三方式分割,其中A1、A2所示部分分配予陳秀錦、 謝建國、李金生、蕭漢森、朱玉愛,由之依照附表三分割後應有 部分比例欄所示比例維持共有,標示B部分分配予附表一編號1至 28之被告,以如附表四分割後應有部分比例欄所示比例維持共有 。 訴訟費用由兩造按附表一應有部分比例欄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當事人死亡者,訴訟程序在有繼承人、遺產管理人或其他 依法令應續行訴訟之人承受其訴訟以前當然停止;承受訴訟 人,於得為承受時,應即為承受之聲明,他造當事人,亦得 聲明承受訴訟。民事訴訟法第168條、第175條分別定有明文 。經查,林宏猷、林柏祥、倪陳碧雲分別於訴訟進行中死亡 ,其中林宏猷之繼承人林風日、林冠甄、林人意、林紅杏、 林麗華及林柏祥之繼承人林宇哲、倪陳碧雲之繼承人倪午軍 均聲明承受訴訟,是本案兩造當事人如附表一所示,揆諸前 開規定,於法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兼被告陳秀錦、謝建國、被告李金生、蕭漢森、朱玉愛 (以下合稱陳秀錦等5人,或逕稱其名)之主張、答辯略以: (一)新北市○○區○○段000地號土地、同區段465地號土地(下分 稱464地號、465地號土地,合稱系爭土地)係相鄰土地, 為如附表一所示之當事人分別共有,權利範圍如附表一應 有部分欄所示,並均經共有人同意合併分割。系爭土地無 依法令、目的或經協議不能分割之情事,因兩造無法就分 割方式達成共識,致無法完整使用,參以系爭土地共有人 眾多,持分互異,倘以原物分配,除共有人分得土地面積 甚小,不易利用外,亦無法發揮土地應有部分之價值,應 採取變價分割使共有人依照應有部分分配價金為宜。 (二)倘不以變價分割方式為之,則分割方案應採取465號土地 分配予謝建國,由謝建國依照附表二之金額補償該土地共 有人,464地號如附圖一方式分割,其中附圖一A1、A2所 示共計1589.16平方公尺分配予陳秀錦等5人,依照附表三 應有部分比例維持共有,標示B部分共計3979.04平方公尺 ,分配予附表一編號1至28所示被告(以下逕稱其名,合 稱28人),以如附表四所示比例維持共有。464地號臨接 文山路二段寬度共27公尺,應平均分配陳秀錦等5人、林 慶文等14人,各13.5公尺之鄰路寬度(下稱己案)。因陳 秀錦等5人獲分配之系爭土地地勢崎嶇蜿蜒不方整,相較 之下難以利用,經濟價值顯然較低,採取已案,較為合理 公平。 (三)末林慶文等28人主張之由廖駿彰購買陳秀錦、謝建國應有 部分之方案,未考慮李金生、蕭漢森、朱玉愛不願與林慶 文等28人維持共有,日後將再生另一分割共有物之訴,造 成司法資源之浪費。    (四)爰依民法第823條第1項前段、第824條第2項第2款、第5項 規定,請求分割系爭土地等語,並先位聲明:請准將系爭 土地變價分割,所得價金按如附表一「應有部分」欄所示 比例分配。備位聲明:請准將系爭土地分割如己案。 三、被告林慶文等28人答辯略以: (一)系爭土地由被告林慶文等28人之家族間,自祖先繼承多代 ,長久以來,皆由林家及高家人維持共好,簡單耕作使用 至今,陳秀錦等5人自109年以買賣方式取得應有部分後, 旋即提起本案,破壞原共有人間家族使用之和平共好,且 陳秀錦持有約7%,謝建國持有約1%,不應以少數共有人之 意見,變更多數人使用方式,應維持系爭土地共有狀態, 維護共有人間土地感情,並保有利用、維護系爭土地。是 如採取變價分割,464地號土地總價約為新臺幣(下同)2 億5000萬元,一般人不可能參與標售或行使優先承買權, 反造成不當炒作土地牟取暴利行為,而陳秀錦、謝建國於 變價分割後,亦係取得出售價金,廖駿彰願購買陳秀錦、 謝建國應有部分,使系爭土地歸於林慶文等28人繼續共有 ,應有部分比例如附表五所載,並由廖駿彰分別補償陳秀 錦91萬6988元、謝建國2萬2868元(下稱丙案)。 (二)如採取原物分割,則應將465號土地分配予謝建國,由謝 建國依照附表二之一所示金額補償該土地共有人,464地 號如附圖二方式分割,其中附圖二A1、A2所示共計1589.1 6平方公尺分配予陳秀錦、謝建國、李金生、蕭漢森、朱 玉愛,依照附表三應有部分比例維持共有,附圖二標示B 部分共計3979.04平方公尺,分配予林慶文等28人,以如 附表四所示比例維持共有,至464地號臨文山路二段之寬 度27公尺之分配,則以464地號土地東側地界線延伸切直 至464地號臨接文山路二段處,其中1.24公尺分配予陳秀 錦5人,餘25.76公尺分配予林慶文等28人(下稱辛案), 等語置辯。並聲明:系爭土地應予分割如丙案。 四、不爭執事項(見本院110年度訴字第4745號卷,下稱本院卷 ,卷一第388頁、卷二第387至388頁): (一)兩造共有坐落系爭系爭土地,應有部分如附表一所示。 (二)兩造就系爭土地無不分割之協議。 五、本院之判斷 (一)各共有人,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隨時請求分割共有物。 但因物之使用目的不能分割或契約訂有不分割之期限者, 不在此限;共有物之分割,依共有人協議之方法行之;分 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效完成 經共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命為 下列之分配:一、以原物分配於各共有人。但各共有人均 受原物之分配顯有困難者,得將原物分配於部分共有人。 二、原物分配顯有困難時,得變賣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 各共有人;或以原物之一部分分配於各共有人,他部分變 賣,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共有人部分相同之相鄰數不 動產,各該不動產均具應有部分之共有人,經各不動產應 有部分過半數共有人之同意,得適用前項規定,請求合併 分割,民法第823條第1項、第824條第1項、第2項、第6項 前段分別定有明文。經查,系爭土地使用分區、使用地類 別為空白,屬都市計畫內用地,無地上物登記,並無耕地 面積分割限制,有新北市新店地政事務所111年1月19日新 北店地測字第1116072012號函及所附附件、111年5月13日 新北店地測字第1116078022號函可佐(見本院簡易庭110 年度店簡字第1374號卷,下稱店簡卷,第301至303頁、本 院卷一第397至398頁),是系爭土地無依法令、物之使用 目的不能分割之情形,且兩造就系爭土地並未訂有不分割 之特約亦如前述,是原告依民法第823條第1項、第824條 第2項、第6項規定,訴請裁判合併分割系爭土地,於法有 據,應予准許。 (二)次按現行民法第824條,有鑑於共有物之性質或用益形態 多樣複雜,對於裁判上分割共有物之分割方法,採多樣及 柔軟性之規定。依該條第2項第2款之規定,如原物分配有 困難時,雖得變賣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惟共 有物之裁判上分割,仍以原物分割為原則,必須以原物分 割有事實上或法律上之困難,例如原物性質上無法分割或 分割將減損其價值之情形,始得依變賣之方法分配價金, 以維護共有物之經濟效益,及兼顧共有人之利益與實質公 平。倘共有物在性質上並無不能分割或分割將減損其價值 之情形,僅因共有人各執己見,難以整合其所提出之分割 方案者,法院仍應斟酌共有物之性質、共有人之利害關係 、經濟價值及利用效益,依民法第824條所定之各種分割 方法為適當之分配,尚不能逕行變賣共有物而以價金分配 於各共有人(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336號判決意旨 參照)。經查,系爭土地合計為5568.2平方公尺,現況位 於深坑區文山路二段與平埔街交口附近,464地號土地有 鄰接同區之文山路二段之道路,系爭土地上為少許雜物, 主要為雜草、鐵皮搭建棚子2個、部分作物等情,有本院 勘驗筆錄及現場照片存卷可憑(見本院卷一第475頁、第4 87至491頁、第497至501頁、第505至513頁、店簡卷第375 至379頁),本院審酌系爭土地面積非微,如依兩造前述 主張答辯之次要方案予以分割,兩造分得之面積尚稱完整 ,無面積過於零碎、不利開發之虞,再464地號土地已鄰 路,亦無因分割而使兩造分得部分土地成為袋地之情,是 本件並無因原物分割而使系爭土地難以為通常使用或顯然 減損價值之虞,以原物分配要無困難,自無予以變價分割 或將部分共有人之應有部分純以金錢補償之必要。 (三)再就原物分配方案,陳秀錦等5人,及被告林慶文等28人 之方案分別為已案及辛案,其所分配面積、位置均相同, 僅464地號土地之鄰路寬度不同。本院審酌辛案以464地號 土地之東側地界線延伸切至臨文山路2段處,雖使林慶文 等28人分得之B部分土地形狀完整且臨路寬度寬達25.76公 尺,然陳秀錦等5人分配之A1臨路寬度僅1.24公尺,僅得 供人通行,分割後如擬運用系爭土地,施工機具、一般車 輛均無法自其分得之臨文山路2段處進出,勢需借道通行4 64地號土地林慶文等28人分得之B部分或鄰近之同區段467 地號土地,徒增紛爭,而非適當之分割方案。次就陳秀錦 等5人之主張之已案,其分得之臨路寬與林慶文等28人相 同均為13.5公尺,然已案臨路部分之分割線,致陳秀錦等 5人分得之A1臨路土地,過於畸零難以運用,且造成林慶 文等28人臨路處寬度遭過度侵入,與之分配所得之B部分 面積,出入路寬之大小不甚相符,亦難認為適當之分割方 案,陳秀錦雖主張因所分得系爭土地崎嶇蜿蜒,價值較低 而需分配臨路寬度,基於衡平原則請求分配13.5公尺予陳 秀錦等5人,然就其分得之系爭土地部分價值較低及分配 之臨路寬加寬後價值提昇為何,未見其提出證據以佐,難 謂可採。末系爭土地前經兩造於測繪時,另有庚案,即46 5號土地分配予謝建國,由謝建國依照附表二之金額補償 該土地共有人,464地號如附圖三方式分割,其中附圖三A 1、A2所示共計1589.16平方公尺分配予陳秀錦等5人,依 照附表三應有部分比例維持共有,標示B部分共計3979.04 平方公尺,分配林慶文等28人,以如附表四所示比例維持 共有。464地號臨接文山路二段寬度共27公尺,應分配陳 秀錦等5人9公尺,分配林慶文等28人18公尺之鄰路寬度。 而審酌此案臨路部分之分割線,陳秀錦等5人分得之A1臨 路處土地,較已案方整,不致過於畸零難以運用,寬度亦 足以供機具、車輛進出無礙,且不致過度侵入林慶文等28 人分配B部分土地。此臨路路寬分配,亦與陳秀錦等5人、 28人分配土地面積大致相當,而得衡平兩造使用上經濟效 益,而為適當之分割方案,爰採為本件分割方法,又兩造 對於如採取庚案後,均同意謝建國應補償共有人之金額如 附表二,464地號土地A1、A2陳秀錦等5人,按附表三應有 部分比例分配,B部分28人按附表四應有部分比例分配。 審酌附表三、四比例均為分割前原來之應有部分比例,合 計非全部(即非1分之1),爰依照共有人間前述比例分配 如附表三、四分割後應有部分比例欄所示,並補償如附表 二。 六、綜上所述,原告請求裁判合併分割系爭土地,為有理由,應 予准許。本院審酌上情,認系爭土地宜採原物分割,如庚案 所示,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 七、末按因共有物分割、經界或其他性質上類似之事件涉訟,由 敗訴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命 勝訴之當事人負擔其一部,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定有明文 。查本件分割共有物之訴,核其性質屬形成訴訟,法院本不 受原告聲明分割方案之拘束,如准予裁判分割,原告之訴即 為有理由,並無敗訴與否之問題,況兩造本可互換地位,原 告起訴雖於法有據,然被告之應訴乃法律規定所不得不然, 且兩造均因本件裁判分割而均蒙其利,本件應負擔之訴訟費 用自應由兩造依如附表一「應有部分」欄所示比例分擔較符 公平原則,爰就訴訟費用負擔判決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與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 據,經審酌後認與本件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 述,併此敘明。 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385條 第1項前段、第80條之1,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民事第六庭法 官 曾育祺       附圖一:本院卷二第117頁 附圖二:本院卷二第121頁 附圖三:本院卷二第119頁       附表一: 編號 當事人 新北市○○區○○段000號 同區段465號 應有部分比例 應有部分比例 0 林冠甄(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100/10500 10/1050 0 林人意(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100/10500 0 0 林紅杏(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100/10500 0 0 林麗華(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187/10500 0 0 林宇哲(即林柏祥之繼承人) 2/42 2/42 0 林慶文 2/42 2/42 0 高幼珉 1/42 1/42 0 高瑞顓 1/42 1/42 0 高瑞顒 1/42 1/42 00 高黃春枝 1/42 1/42 00 高瑞穎 1/42 1/42 00 高維澤 1/42 1/42 00 李黃淑卿 2/210 2/210 00 林映辰 2/210 2/210 00 林洛儀 2/210 2/210 00 林淑祈 2/210 2/210 00 林淑真 2/210 2/210 00 徐淑芬 452/7000 0 00 蕭見輝 1/49 1/49 00 倪午軍(即倪陳碧雲之繼承人) 1/49 1/49 00 林風日 713/10500 122/1050 00 廖駿彰 661/7000 1/7 00 吳美珠 1/49 1/49 00 翁黃春慧 661/35000 1/35 00 黃麗娟 661/35000 1/35 00 黃巧足 661/35000 1/35 00 黃靖雅 661/35000 1/35 00 黃富美 661/35000 1/35 00 謝建國 00000/245000 9170/122500 00 李金生 00000/245000 9010/122500 00 蕭漢森 00000/245000 9010/122500 00 朱玉愛 2838/245000 1205/122500 00 陳秀錦 2838/245000 1205/122500 附表二:本院卷二第345至349頁  附表二之一:本院卷二第369至370頁      附表三: 原應有部分比例 分割後應有部分比例 00 謝建國 00000/245000 00000/69910 00 李金生 00000/245000 00000/69910 00 蕭漢森 00000/245000 00000/69910 00 朱玉愛 2838/245000 2838/69910 00 陳秀錦 2838/245000 2838/69910 合計 00000/245000 1    附表四   編號 當事人 原應有部分比例 分割後應有部分比例 0 林冠甄(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100/10500 7000/525270 0 林人意(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100/10500 7000/525270 0 林紅杏(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100/10500 7000/525270 0 林麗華(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187/10500 00000/525270 0 林宇哲(即林柏祥之繼承人) 2/42 00000/525270 0 林慶文 2/42 00000/525270 0 高幼珉 1/42 00000/525270 0 高瑞顓 1/42 00000/525270 0 高瑞顒 1/42 00000/525270 00 高黃春枝 1/42 00000/525270 00 高瑞穎 1/42 00000/525270 00 高維澤 1/42 00000/525270 00 李黃淑卿 2/210 7000/525270 00 林映辰 2/210 7000/525270 00 林洛儀 2/210 7000/525270 00 林淑祈 2/210 7000/525270 00 林淑真 2/210 7000/525270 00 徐淑芬 452/7000 00000/525270 00 蕭見輝 1/49 00000/525270 00 倪午軍(即倪陳碧雲之繼承人) 1/49 00000/525270 00 林風日 713/10500 00000/525270 00 廖駿彰 661/7000 00000/525270 00 吳美珠 1/49 00000/525270 00 翁黃春慧 661/35000 00000/525270 00 黃麗娟 661/35000 00000/525270 00 黃巧足 661/35000 00000/525270 00 黃靖雅 661/35000 00000/525270 00 黃富美 661/35000 00000/525270 合計 000000/735000 1 附表五: 卷二第366至367頁。

2025-01-17

TPDV-110-訴-4745-2025011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分割共有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1年度簡字第28號 原 告 謝建國 訴訟代理人 曾朝誠律師 複代理人 單祥麟律師 被 告 林宏猷(殁) 林柏祥(歿) 林慶文 高幼珉 高瑞顓 高瑞顒 高黃春枝 高瑞穎 高維澤 李林淑卿 林映辰 林洛儀 林淑祈 林淑真 蕭見輝 倪陳碧雲 廖駿彰 吳美珠 翁黃春慧 黃麗娟 黃巧足 黃靖雅 黃富美 李金生 蕭漢森 朱玉愛 陳秀錦 前列李金生、蕭漢森、朱玉愛、陳秀錦共同 訴訟代理人 謝殷倩律師 被 告 林宜諳(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林冠綸(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林冠甄(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林人意(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林紅杏(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林嬋娟(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林麗華(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林風日(兼林宏猷之繼承人) 林宇桑(未繼承)非當事人 林宇哲(即林柏祥之繼承人) 前列林慶文、高幼珉、高瑞顓、高瑞顒、高黃春枝、高瑞穎、高 維澤、李林淑卿、林映辰、林洛儀、林淑祈、林淑真、蕭見輝、 倪陳碧雲、廖駿彰、吳美珠、翁黃春慧、黃麗娟、黃巧足、黃靖 雅、黃富美、林宜諳(即林宏猷之繼承人)、林冠綸(即林宏猷之 繼承人)、林冠甄(即林宏猷之繼承人)、林人意(即林宏猷之繼承 人)、林紅杏(即林宏猷之繼承人)、林嬋娟(即林宏猷之繼承人) 、林麗華(即林宏猷之繼承人)、林風日(兼林宏猷之繼承人)、林 宇哲(即林柏祥之繼承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吳恆輝律師 複代理人 伍君媛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分割共有物事件,本院於■中文日期轉換■言詞辯 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訴訟費用由被告__負擔。 本判決於原告以新台幣■中文金額轉換■元供擔保後,得假執行 。   事 實 一、原告方面:   (一)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及為以供擔保為條件之假執 行宣告。   (二)陳述:   (三)證據:提出__ 二、被告方面: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準備書狀 作何聲明或陳述。   理 由 一、程序方面:   本件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 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 二、得心證之理由:   (一)原告主張之事實,已據其提出與所述相符之__為證, 原告之主張為可採信。   (二)原告據以提起本訴,請求__,即無不合,應予准許。 三、假執行之宣告: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核無 不合,爰酌定相當擔保金額准許之。 四、結論: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 、第78條、第85條第2項,第390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民事第六庭  法 官 曾育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林祐均

2025-01-17

TPDV-111-簡-28-2025011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6315號 原 告 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黃俊智 訴訟代理人 陳冠宏 被 告 呂恒緯 林曉娟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3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如附表所示之本金、利息及違約金。 訴訟費用新臺幣2萬0305元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於原告以新臺幣65萬元為被告供擔保後,得假執行。但被 告如以新臺幣193萬6962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但以關於由一定法律 關係而生之訴訟為限;前項合意,應以文書證之,民事訴訟 法第24條定有明文。本件依兩造簽訂之貸款契約第19條約定 ,兩造合意以本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依前揭規定,本院就 本件訴訟自有管轄權。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 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被告呂恒緯邀同被告林曉娟為連帶保證人,於民 國113年7月1日與原告簽訂貸款契約,分別向原告借款新臺 幣(下同)180萬及20萬元,借款期間均自113年7月9日至11 8年7月9日止,自借款日起,約定利息按中華郵政股份有限 公司2年期定期儲金機動利率加計年息0.575%機動計算(本 件違約時之約定利率為年息2.295%),如被告遲延還本,本 金自到期日起,照應還款項,逾期在6個月以內部分,按上 開約定利率10%,逾期超過6個月部分,按上開約定利率20% 計算之違約金。嗣呂恒緯僅繳本息至113年9月9日止,即未 再繳納,尚餘如附表編號1、2所示之本金及自利息欄所示起 息日起之利息未按期清償,依約其已喪失期限利益,應即清 償如附表所示之本金、利息及違約金。爰依消費借貸法律關 係,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㈠如主文第1項所示;㈡願供擔 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 三、經查,原告就其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提出貸款契約、增補 契約、放款交易明細查詢單、原告銀行放款指標利率及計息 公告、財團法人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債權管理部通知函、 催告函等件為證,是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正。從而,原告依 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如附表所示之本金、利 息及違約金,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請求宣告假執行,核無不合,爰酌定相 當之擔保金額准許之,並依職權宣告被告如預供擔保,得免 為假執行。 五、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2萬0305元,應由被告負擔,爰確定如 主文第2項所載。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民事第六庭  法 官 曾育祺 本判決得上訴。 附表:(金額幣別均為新臺幣,日期紀元均為民國) 編號 項目 本金 利息 違約金 0 借款金額:180萬元 174萬3265元 自113年9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2.295%計算。 自113年10月9日起至114年4月8日止,按左列利率10%;自114年4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左列利率20%計算。 0 借款金額:20萬元 19萬3697元 自113年9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2.295%計算。 自113年10月9日起至114年4月8日止,按左列利率10%;自114年4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左列利率20%計算。 合計 193萬6962元 (略) (略)

2025-01-17

TPDV-113-訴-6315-20250117-1

勞再易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返還不當得利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再易字第3號 再審原告 何亞萍 再審被告 內政部 法定代理人 劉世芳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不當得利等事件,再審原告對於民國113 年2月7日本院112年度勞簡上字第40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民事 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再 審原告於民國113年2月20日收受本院112年度勞簡上字第40 號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於同年3月20日提起本件再審 之訴,則自知悉時起算,尚未逾30日法定不變期間,合先敘 明。 二、在審被告法定代理人,原為林右昌,嗣變更為劉世芳,並經 其聲明承受訴訟,核與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175條、第17 6條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再審原告主張: (一)再審原告補充未經斟酌之證物、新證物如下:   1.行政院61年6月6日臺61人政肆字第15366號令略以:各機 關學校臨時工友年資准予併計,核給工友退職金。該令並 未廢止或停止適用,應洽請中文系教授說文解字,原確定 判決就此未詳查究明、調查證據及認定事實。   2.行政院人事行政局67年10月7日67局肆字第18532號函略以 :凡各機關學校臨時人員,爾後補為正式工友,其服務年 資未曾中斷時,准予併計辦理退職,原確定判決對此有利 證據未予採認及論斷。   3.於勞基法施行後因臨時人員存廢研議,結合營建署約200 餘人抗議陳情,再審被告遂有「編餘工友處理原則」補償 方案,以內政部87年6月11日台87內總字第8786685號函報 請行政院以「謀職金」名義給予該等人員臨時年資補償, 然再審被告未依「編餘工友處理原則」規定確實執行,且 仍持續雇用臨時人員,並且於87年時還報請行政院給予補 償,行政院也予同意,再審被告自始未依「編餘工友處理 原則」的規定確實執行,反又引用該規定剝奪再審原告權 益,原確定判決並未就此論列。   4.依據再審被告於111年7月8日台內總字第111035788號函, 可知會議內容為討論工作調整、年資併計問題,非如原確 定判決所稱僅具宣導效果。因無會議紀錄,再審原告一再 請求傳喚證人調查證據,皆未被接受,置之不理,漠視人 權。   5.再審原告提出已名冊登錄資料及退休簽呈佐證,林蘇阿月 是在67年1月1日以臨時工友到職(未於64年11月3日前進 用),於73年10月1日補實(未於70年6月30日前補實); 沈田和蘭於70年7月1日以臨時工友到職(未於64年11月3 日前進用),於79年2月16日補實(未於70年6月30日前補 實),其等退休簽呈就退休金及退職補償金皆有併計臨時 年資,則對再審原告不得為差別待遇。 (二)原確定審判決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適用法規不當情形   1.行政院於64年核定「編餘工友處理原則」,由人事局於64 年11月3日以64局壹字第23522號通函實施,規定對於當時 已受僱之臨時工友(包含臨時技工及臨時駕駛),應比照 編制內工友發給半數之一次退職金,自66年度起,於5年 內(即70年6月30日以前)予以遣散完畢,不得留用,嗣 後亦不得再行僱用臨時工友,其逕以未經授權之行政函釋 排除64年11月3日以後進用之臨時工友或70年7月1日以後 始改僱為編制內正式工友之臨時工友年資,顯已牴觸勞動 基準法第10條及第84條之2規定,與法律優位原則有違。 且屬違憲應受憲法法庭嚴格審查。   2.原確定判決雖以工友管理要點、編餘工友處理原則作為在 審原告當時應適用之法律,然再審原告於60年9月26日至7 0年11月30日時年資應依照當時之事務管理規則,工友管 理要點則尚未訂定,而事務管理規則已規定就臨時員工年 資銜接,准予併計。94年間,事務管理規則廢止,訂立工 友管理要點,及其逐點說明,工友管理要點內未就廢止之 事務管理規則內臨時員工定義納入條文內,則逐點說明之 臨時員工定義並無意義,不可規制再審原告。而依據實體 從舊之法理,原則適用行為時之法規,再審原告之年資應 按當時適用之法令即事務管理原則,而非工友管理要點。   3.再審原告已提出書函、函釋表明臨時員工之年資均應併計 ,原確定判決認為前開書函、函釋僅針對退休工作年資, 非退休金給予標準,惟工作年資與退休金結合一體,不得 割裂適用,而原告既已成就退休年資,應依照勞基法標準 給予退休金。   4.原確定判決認再審原告於70年11月30日前為臨時員工,然 人事進用一定先簽奉核准,再審被告無法提出簽呈,僅提 供異動表,而再審原告退休簽呈內無臨時技工記載,原確 定判決有認定事實不依證據之違法。   5.原確定判決認發放退休金、退職補償金均屬事實行為,然 此經簽呈、機關首長判行,即具法律效果,非事實行為而 舉強制性、約束性,再審原告經核發退休金後,已逾1年1 1月時程,處理程序違反行政程序法第51條第2項所定之2 個月期限,而有信賴保護原則。且再審原告經再審被告公 文、通知書受領一次退休金,並經內政部勞工退休準備金 監督委員會審查決議通過,兩造已達成意思合致,原確定 判決顯然違背信賴保護原則。   6.原確定判決認本案為私法行為,不受行政程序法拘束,然 私法行為如與憲法義務相違背,應以憲法義務遵守為優先 ,部分機關為所欲為,就臨時年資部分併計,部分不計, 部分給予補償,違背憲法第7條平等權、第15條工作權、 第153條及釋字第727號、第457號。   7.再審被告於起訴狀自承有過失,其錯誤之意思表示,已逾 民法第90條之1年除斥期間,且再審原告行使權利顯違背 誠信原則。     (三)爰依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第13款規定,提起 再審之訴,並聲明:(一)原確定判決廢棄,再審被告於 前審之訴駁回。(二)命再審被告返還原確定判決標的金 額41萬3223元及利息3萬2596元。 二、再審被告則以:     再審原告執其於原確定判決上訴時已主張事由重複作為再審 理由,已違反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但書之再審補充性原 則。而原確定判決依照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及說明,認定 年資併計者僅退休條件,退休金採取分段適用,係就法律規 定事項所為之法律上見解,非適用法規顯有錯誤,再審原告 另前審已提出、前審事實審終結前已存在之證據,辯稱為新 證物,與民事訴訟法第1項第13款規定有違,並聲明:再審 原告之訴駁回。 三、經查: (一)再審原告主張重要證物漏未斟酌部分:   1.按民事訴訟法第497條係規範通常訴訟程序之第二審判決 之再審事由,本件為簡易訴訟程序,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436之7條之規定。又按對於簡易訴訟程序之第二審確定終 局裁判,如就足影響於裁判之重要證物,漏未斟酌者,亦 得提起再審之訴或聲請再審,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7定有 明文。所謂就足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斟酌,係指在 前訴訟程序之言詞辯論終結前,已存在並經證據聲明之證 物,確定判決非認為不必要而未為調查,或已為調查而未 就調查之結果予以判斷,且該證物足以影響確定判決之結 果者而言。申言之,該項證物如經斟酌,原判決將不致為 如此之論斷,若縱經斟酌亦不足影響原判決之內容,或原 判決曾於理由中說明其為不必要之證據者,均與本條規定 之要件不符。   2.再審原告固提出名冊登錄資料及退休簽呈以佐訴外人林蘇 阿月、沈田和蘭之臨時員工年資均併計,而應對在審原告 為相同之處理,惟該等人員之任職起日、轉為正式員工時 間等客觀條件均有不同,卷內亦乏證據可佐其等進用之依 據或規範均與原告相同,此並經原確定判決斟酌該證據後 ,認訴外人個案情形,不足影響其認定,難謂再審原告前 開主張可採。   3.再審原告以行政院61年6月6日臺61人政肆字第15366號、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67年10月7日67局肆字第18532號函、內 政部87年6月11日台87內總字第8786685號函,主張機關學 校之臨時工友、臨時人員補為正式工友者,應核給退職金 ,且應給予謀職金名義之臨時年資補償云云,然此均非本 案依照勞動基準法請求給付退休金之相關依據,亦難認可 採。   4.再審原告另以111年7月8日台內總字第111035788號函主張 說明三所載座談會已承諾協商年資併計,然此經原確定判 決認定座談會之與會人不具代理權而難認協商成立,且無 調查證據之必要,再審原告主張,亦無可採。    (二)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適用法規顯有錯誤部分:   1.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者,得以再審之訴對於確定終局判決 聲明不服,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固定有明文。 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係以確定判決所適用之法規,顯 然不合法律規定,或與司法院現尚有效之大法官解釋或最 高法院現尚有效之判例顯然違反,或以消極的不適用法規 ,顯然影響判決者而言(最高法院86年度台再字第102號 判決意旨參照),並不包括漏未斟酌證據,認定事實錯誤 及在學說上諸說併存致發生法律上見解歧異之情形(最高 法院60年台再第170號、63年台上字第880號、96年度台上 字第1884號裁判意旨及司法院釋字第177號解釋參照)。   2.就兩造間於適用勞動基準法前之年資及退休金如何計算, 業經原確定判決認定:再審原告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 ,此前工作年資之資遣費、退休金給予標準,按當時應適 用之法令或各事業單位自訂規定或勞雇雙方協商計算之。 再審原告仍執此主張「編餘工友處理原則」、人事局於64 年11月3日以64局壹字第23522號函文違背勞動基準法第10 條及第84條之2規定,與法律優位原則有違、違憲云云, 已無足採。   3.原確定判決已就再審原告應適用之法規、暨其沿革、廢止 之銜接等節,詳敘說明適用之法規略為:行政院核定編餘 工友原則,規範64年11月3日以前進用之臨時工友,應於7 0年6月30日前發給半數之一次退職金,遣散完畢,此後年 資不得併計,此前改僱為編制內工友者,其臨時工友年資 得予併計。而原事務管理規則於94年7月1日廢止後,由工 友管理要點第365條第3款規定:曾依據法令規定進用之本 機關按月支給工資臨時員工年資銜接,具有證明文件者, 服務年資准予併計,工友管理要點第24點立法說明則規範 臨時員工需為依照編餘工友處理原則,於70年6月30日前 改僱為編制內工友,甚為明確。再審原告徒憑個人想法, 主張前述規範、立法說明無從規制原告,仍請求以廢止之 法規計算原告年資,並無可採。   4.原確定判決已就再審原告所提出書函、函釋表明僅針對退 休工作年資,非退休金給予標準,並依照勞動基準法第84 條之2、同法施行細則第5條之規定,確認工作年資得合併 計算,至退休金給予標準,應分段適用。再審原告主張年 資與退休金給予標準均不得割裂適用云云,亦無可採。   5.至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認再審原告於70年11月30日前 為臨時員工,屬於認定事實不依證據之違法云云,惟依前 說明,此核非適用法規錯誤情形,其主張亦無可採。   6.再審原告主張發放退休金具法律效果,應適用行政程序法 第51條第2項所定之2個月期限,且其縱為私法行為,兩造 已達成意思合致,未經合法撤銷,再審被告更有憲法義務 ,不應違背平等原則云云,然此經原確定判決認定發放為 事實行為,且屬私法自治,不受行政訴訟法相關規定拘束 ,而因個別員工任職職位、年資、起始期間不同,而給予 不同之給付,亦無違憲法平等原則。 四、綜上所述,原確定判決並無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7、第496 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再審事由存在,再審原告執以提起本件 再審之訴,顯無理由,爰依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2項規定, 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勞動法庭 審判長 法 官 林瑋桓                 法 官 劉宇霖                 法 官 曾育祺

2025-01-14

TPDV-113-勞再易-3-20250114-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國家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國字第65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許煌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經濟部等間請求國家賠償事件,上訴人提 起上訴到院,未依法繳納第二審裁判費。查本件上訴利益為新臺 幣(下同)100萬元,應徵第二審裁判費1萬9800元。茲依民事訴 訟法第442條第2項規定,限上訴人於收受本裁定後7日內如數向 本院繳納,逾期未繳,即駁回其上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民事第六庭 法 官 曾育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書記官 林祐均

2025-01-10

TPDV-112-國-65-20250110-2

勞小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工資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勞小字第25號 原 告 紀仁彬 被 告 同隆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王詠絮 訴訟代理人 蔣昕佑律師 唐嘉瑜律師 張博皓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資等事件,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移送前 來(111年度勞小字第96號),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20日言詞辯 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9萬6346元,及自民國111年7月29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9萬6346元為原告預 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原告於民國109年9月1日起至被告任職,約定工 資月薪新臺幣(下同)4萬元,惟被告積欠110年4、5月份薪 資及代墊款未給付,共計9萬6346元。被告固提出薪資簽收 單佐證已給付,然此為被告所偽造之文書,爰依兩造間勞動 契約請求被告給付等語。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9萬6346 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 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則以:兩造間之勞動契約在110年5月間已經合意解除, 該時所積欠原告之110年4、5月份薪資及代墊款,因經營困 難,遂改以現金如數給付,並經原告親自簽署員工離職切結 書、現金支出簽收單及離職金領取確認書(下稱系爭文件) 。再經被告提出原告於被告公司任職期間所簽署之交貨清單 及委修單上,與前述文件簽名筆跡相同,足證上開文件均為 原告親筆簽名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 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經查,原告主張任職被告之110年4、5月份薪資暨代墊款分 別為6萬8123元、2萬8223元,共計9萬6346元,業為被告所 不爭執(見本院卷第281頁),並有薪資單在卷可佐(見臺 灣臺中地方法院111年度勞小字第96號卷,下稱臺中地院卷 ,第21頁),應堪信為真實。   四、本院之判斷: (一)按請求履行債務之訴,被告就原告所主張債權發生原因之 事實自認,而抗辯該債權因清償而消滅,則清償之事實, 應由被告負舉證之責任,此觀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規 定自明(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1993號判決意旨參照) 。     (二)被告既對原告對之有薪資、代墊款債權等節不爭執,僅抗 辯債務已清償消滅,依據前開說明,應就其已清償債務之 事實,提出證據以實其說。而被告固提出系爭文件以佐其 已清償原告,而系爭文件之現金支出簽收單,載有原告「 110年4月薪資、伙食費、零用金及溢付,扣除勞健保金額 如下:6萬8123元」;「110年5月薪資,伙食費,零用金 ,扣除勞健保金額如下:2萬8223元」,請領人均署名原 告(見本院卷第59頁),惟經原告否認署名之真正。經本 院將系爭文件上之原告署名,併同原告不爭執之民事起訴 狀、民事抗告狀、民事補正狀、新北市政府勞工局勞資爭 議調解紀錄、原順安汽車修配廠委修單、支出證明單、力 昇堆高機行應收帳款明細單上之簽名及原告於辯論期日之 當場簽名,委請法務部調查局及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鑑定兩類文件是否為同一人所為,其分別回覆:「現有資 料歉難鑑定」;「現有資料無法認定」(見本院卷第231 至232頁、第277至278頁),已乏證據以佐系爭文件為原 告所親簽。再經本院審視原告所不爭執之民事起訴狀、民 事抗告狀、民事補正狀、新北市政府勞資爭議調解紀錄簽 收單之筆跡(見臺中地院卷第17頁、第19頁、臺灣臺中地 方法院111年度勞小抗字第1號卷,下稱抗告卷,第12頁、 第34頁、第86頁),均較為工整,與系爭文件上原告署名 ,明顯不同而無法比對。就原告於辯論期日之當場簽名、 原順安汽車修配廠委修單、支出證明單、力昇堆高機行應 收帳款明細單上之簽名(見本院卷第69頁、第133頁、第2 07至215頁),雖較為潦草而類似,然與系爭文件上原告 署名比對,其中彬字之「林」,兩者之筆劃結構及形狀亦 屬有異,尚難逕以肉眼判斷兩者之筆跡相同。再被告固提 出員工簽署之同類文件佐證被告因經營困難,遂均改以現 金給付員工(見本院卷第117至121頁、第285至289頁), 然其餘員工簽名文件縱為真正,亦無從佐證系爭文件均為 原告簽名。綜此,被告抗辯其已清償原告,均無可採。 (三)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 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 權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 其他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遲延之債務, 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 延利息;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 據者,週年利率為5%,民法第229條第2項、第233條第1項 前段、第203條定有明文。就原告請求之9萬6346元,原告 請求被告應自起訴狀送達翌日即111年7月29日(見臺中地 院卷第51頁)起至清償日止,計付法定遲延利息,亦屬有 據。 五、原告依兩造間勞動契約規定,請求被告給付9萬6346元,及 自111年7月2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為有理由,應予准許。本件係勞工之給付請求訴訟,並經本 院就本判決主文第一項為雇主敗訴之判決,應依勞動事件法 第44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同時宣告 被告得供擔保而免為假執行,並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曾育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書記官 林祐均

2025-01-10

TPDV-112-勞小-25-20250110-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追加工程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32號 原 告 中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周志明 訴訟代理人 張菀萱律師 複代理人 王莉雅律師 上列原告與被告空軍作戰指揮部間請求給付追加工程款事件,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繳第一審裁判費新臺幣111萬60 70元,如逾期未繳,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上列原告與被告空軍作戰指揮部間請求給付追加工程款事件 ,原告起訴未繳納裁判費。查原告起訴請求之金額為新臺幣 (下同)1億2909萬0183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之法 定利息,其訴訟標的金額為1億2909萬0183元,依民事訴訟 法第77條之13等規定,應徵第一審裁判費為111萬6070元。 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定相當期間命原 告補繳第一審裁判費如主文所示,逾期不繳納,即依法駁回 其訴。 二、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第249條第1項但書,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民事第六庭  法 官 曾育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月     日                    書記官 林祐均

2025-01-10

TPDV-114-補-32-2025011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