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江翠萍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51-60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584號 上 訴 人 葉家洋 林子芸 陳瑩杰 上列上訴人等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 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8日第二審判決(112年度上訴 字第3123號,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334 25、36140、36858、39238、41328、41329號),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上訴人葉家洋、林子芸部分 一、本件經原審審理結果,認為林子芸有如原判決犯罪事實欄所 載之與上訴人陳瑩杰共同販賣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予葉 家洋未遂之犯行明確,因而維持第一審關於論處林子芸共同 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罪刑,並諭知相關沒收、沒收銷燬之判 決,駁回林子芸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其調查證據之結果 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心證理由。另以葉家洋就第一審判決 關於其所犯販賣第二級毒品共2罪及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罪 部分,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之量刑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檢 察官則未上訴,而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之規定,僅以 第一審判決關於葉家洋所犯上開3罪之量刑妥適與否為審理 範圍。經審理結果,維持第一審就葉家洋上開犯行所處宣告 刑之判決,駁回葉家洋在第二審之上訴,亦已詳述其量刑所 憑依據及裁量理由。 二、犯罪事實之認定,證據之取捨及其證明力如何,乃事實審法 院自由判斷之職權,如其取捨不違背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 即不得指為違法,而據為上訴第三審之理由。又所謂補強證 據,其所補強者,不以事實之全部為必要,只須因補強證據 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結果,依社會通念,足使犯罪事實獲 得確認者,即足當之。原判決綜合證人葉家洋、周慶龍(警 員)之證詞、陳瑩杰所為不利於林子芸之證述,及卷附陳瑩 杰與葉家洋間通訊軟體TELEGRAM(下稱TELEGRAM)對話內容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鑑驗書等證據資料,認定林子芸有 前述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之犯行等情;復載敘:⑴如何認定 林子芸、陳瑩杰原即有販賣毒品之犯意,非因葉家洋配合警 方佯與陳瑩杰聯繫購買毒品事宜,始萌生販毒犯意,本件警 方所為非屬陷害教唆,而係偵查犯罪技巧範疇內之合法釣魚 ,因此蒐集之證據資料具有證據能力;⑵就陳瑩杰所為:其 原要先向上手林子芸賒借毒品交付葉家洋,但因林子芸表示 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故與其同往本件交易地點之證述,如 何與其與葉家洋間TELEGRAM之對話內容相符,且林子芸為警 查獲時隨身攜帶之甲基安非他命重量(毛重18.45公克,驗 前淨重17.1527公克)與陳瑩杰允諾葉家洋交易之半台17.5 公克相近等事證相符,而具有憑信性;⑶陳瑩杰於第一審翻 異前陳,改稱:其雖向林子芸商借毒品交付葉家洋,但林子 芸以其自己要施用而拒絕,故擬改向藥頭「阿草」購買毒品 。至林子芸會到交易現場是因要等其一起去用餐,偵訊時因 檢察官很凶,且其為求交保,始為不實之陳述云云,如何不 足採信,及證人翁坤在、許玉霞所為之證言,如何均不足為 有利於林子芸之認定,且就林子芸否認犯行所辯各節,何以 不足採納,亦皆斟酌卷內資料詳加指駁、論斷。凡此,概屬 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所為論斷說明,無悖於論理 法則及經驗法則,並非僅憑陳瑩杰之供述為唯一證據,尤非 單以推測或擬制之方法為裁判基礎。林子芸上訴意旨泛謂其 非陳瑩杰之毒品上游,若是,豈會冒險至交易現場,又何以 會帶與毒品交易無關之翁坤在、許玉霞同往?況其遭警方查 扣之毒品重量未及半台18公克。原判決僅憑陳瑩杰單一之陳 述,別無補強證據,復無視陳瑩杰、翁坤在、許玉霞對其有 利之陳述,逕為其不利之認定,於法有違云云,尚非適法之 第三審上訴理由。又原判決既已依調查證據所得,認定本件 警方之偵查作為非屬陷害教唆,而係機會提供型之誘捕行為 ,核無不明瞭之處,況原審於審判期日,審判長訊問:「就 犯罪事實、刑之加重、減輕或免除其刑事由,尚有何證據請 求調查?」時,林子芸及其原審選任之辯護人皆答「沒有」 ,並未聲請勘驗警方密錄器之相關影帶資料,以查明本件是 否屬陷害教唆。因林子芸未聲請調查,且欠缺調查之必要性 ,原審未就該部分進行調查,自與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 而未予調查之違法情形有別,林子芸上訴意旨此部分指摘, 同非適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 三、刑之量定,屬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原判決已敘明葉家 洋本案各犯行,如何均構成累犯,有加重其刑之適用,及其 所為,如何符合刑法第25條第2項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 條第2項減輕其刑之規定,依法先加重其刑後遞減之;且說 明葉家洋供出陳瑩杰,雖與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 減免其刑規定之要件不符,然第一審仍將此列為有利之量刑 因子,並以葉家洋之責任為基礎,審酌刑法第57條所列情狀 而為量刑,尚屬妥適,而予以維持之理由,自屬裁量權之行 使,尚難指為違法。葉家洋上訴意旨漫謂其犯後坦承犯行, 配合警方誘捕上游,原判決維持第一審量處之刑顯然過重云 云,尚難憑為第三審上訴之合法理由。 貳、陳瑩杰部分        按第三審上訴書狀,應敘述上訴之理由,其未敘述者,得於 提起上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於原審法院,已逾上述期間, 而於第三審法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上訴理由書狀者,第三審 法院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82條第1項、第395條 後段規定甚明。本件陳瑩杰因不服原審判決,於民國113年   10月29日提起上訴,並未敘述理由,迄今逾期已久,於本院 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依上開規定,其上訴自非合法,應予駁 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江翠萍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上-584-20250313-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88號 抗 告 人 李俊翰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 中華民國113年12月30日定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3187 號,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228號),提 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又數罪併罰,分別宣 告其罪之刑,其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 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應執行之刑期,但不得逾30 年,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及第51條第5款分別規定甚明。又 執行刑之量定,係法院自由裁量之職權,倘其所酌定之執行 刑,並未違背刑法第51條各款規定所定之方法或範圍,及刑 事訴訟法第370條所規定之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即法律之 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原則或整體法律秩 序之理念(即法律之內部性界限)者,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 或不當。 二、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李俊翰因犯如其附表所示違反個人資料 保護法等罪,經法院判處如其附表所示之有期徒刑確定。檢 察官向原審法院聲請合併定其應執行之刑,核屬正當,因而 定其應執行之刑為有期徒刑4年6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 1,000元折算1日,既在其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 以下,且未逾原裁定附表編號1、4所示之罪先前所定之執行 刑,加計同附表其餘編號所示之罪宣告刑之總和,且已審酌 該附表所示各罪犯罪類型、犯罪時間、犯罪情節、行為態樣 、手段與動機,並考量抗告人之主觀惡性與犯罪危害程度, 而為整體非難之評價程度,兼衡刑罰邊際效應隨刑罰而遞減 ,抗告人所生痛苦程度隨刑期而遞增,及其復歸社會之可能 性等事項,並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及刑事訴訟法第   370條所規定之法律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濫用裁量權而有 違反法律內部性界限之情形,此核屬原審定應執行刑裁量職 權之適法行使,自無違法或不當可言。抗告意旨徒憑己見, 謂其與部分被害人達成和解,且於強制治療後再犯率降低, 請求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4年云云,顯係對於原審定執行 刑裁量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應認本件抗告為無理由, 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林海祥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邱鈺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抗-388-20250313-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587號 上 訴 人 林尚融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 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23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78 9號,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33592、451 06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非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 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本件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林尚 融有其犯罪事實欄所載與林軒帆(業經原審判刑確定)同時 販賣混合其附表一編號1所示第二、三、四級毒品之梅錠, 暨混合其附表一編號2所示第三級毒品之毒品咖啡包,以及 第三級毒品愷他命未遂之犯行,因而依想像競合犯之規定, 從一重論處上訴人共同販賣第二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之毒 品未遂罪刑(累犯),並諭知相關之沒收。嗣上訴人提起第 二審上訴,原審則以上訴人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 ,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此部分之量刑(含酌減其刑)提 起上訴,經審理結果,認第一審判決之量刑容有未洽,因而 撤銷第一審判決所處之刑,改判量處上訴人有期徒刑5年8月 ,已詳述其憑以裁量之依據及理由。 二、刑罰之量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倘其量刑合於法律所規定 之範圍,並無顯然失當或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者 ,自不能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而刑 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必其犯罪情狀確可憫恕,在客觀 上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認為即予以宣告法定最低度刑, 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原判決已說明上訴人本件犯罪, 依其犯罪情節,如何在客觀上不足引起一般人同情,並無情 輕法重之情形,因而未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等旨甚 詳,核其此部分論斷,於法尚無違誤。且原判決已敘明如何 以上訴人之責任為基礎,依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事項而為量 刑,經核既未逾越法定刑範圍,亦無顯然失當或違反公平、 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之情形,自屬裁量權之適法行使,亦難 遽指為違法。又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固明揭毒 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1項對販賣第一級毒品者之處罰,一 律以無期徒刑為最低法定刑,有過度僵化之虞;並認為對諸 如無其他犯罪行為,且依其販賣行為態樣、數量、對價等, 屬情節極為輕微,顯可憫恕之個案,縱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 酌減其刑,仍嫌情輕法重,致罪責與處罰不相當時,法院仍 得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俾符憲法罪刑相當原則等旨,然該 判決係處理情節輕微個案構成顯然過苛處罰之情形,乃憲法 罪刑相當原則之具體實現。原判決就上訴人本件犯罪,已依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及刑法第25條第2項規定遞減 輕其刑,販賣第二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之毒品罪之法定刑 縱使嚴苛,已受該等法定減輕事由之修正,獲得緩和,原判 決對上訴人之宣告刑,既與罪刑相當原則無違,且上訴人本 件犯罪在客觀上並無情輕法重之情,業如上述,即無前開憲 法判決所指情節輕微個案構成顯然過苛處罰,悖離憲法罪刑 相當原則之情形,原判決未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 並無不合。上訴意旨徒憑己見,援引上開憲法判決,謂其於 整體犯罪位居末端角色,且販賣毒品數量非鉅,復坦承犯行 ,已誠摯悔悟,原判決未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違反 罪刑相當及比例原則云云,而據以指摘原判決違法,自非適 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三、其餘上訴意旨均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 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徒就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 ,以及原判決已明確論斷說明之事項,漫事爭論,顯與法律 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揆之首揭說 明,應認本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林海祥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邱鈺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上-587-20250313-1

台上
最高法院

強盜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892號 上 訴 人 楊正吉 李彣竒 共 同 選任辯護人 蘇士恒律師 莊容安律師 張瀚升律師 上 訴 人 楊順帆 選任辯護人 張育嘉律師 上 訴 人 黃鉦育 上列上訴人等因強盜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 113年7月26日第二審判決(111年度上訴字第2623號,起訴案號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09年度偵字第9028號),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有無違法,與上訴是 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本件原審經審理結果,認為上 訴人楊正吉、李彣竒、黃鉦育、楊順帆均犯行明確,因而維 持第一審依想像競合犯之規定,從一重論處楊正吉、李彣竒 、黃鉦育、楊順帆結夥3人以上強盜罪刑之判決,駁回楊正 吉、李彣竒、黃鉦育、楊順帆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述調查 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心證理由。 貳、楊正吉、李彣竒、黃鉦育、楊順帆之上訴意旨,分述如下: 一、楊正吉、李彣竒之上訴意旨略以:㈠告訴人莊東原詐欺楊正 吉新臺幣(下同)350萬元,故自願簽署700萬元之本票、借 據,及提供車輛作為還款擔保,債務談判過程平和,並無強 暴情事,原判決置證人吳佩儒、林鴻志、許育銓、共同被告 黃鉦育之證述於不顧,僅以告訴人前後矛盾、與客觀證據不 符之單一指述,而無其他補強證據,遽為楊正吉、李彣竒不 利之認定,顯屬違法。㈡告訴人簽署之700萬元本票未載發票 日期,係屬無效本票,而無財產價值,700萬元借據因失所 附麗,亦無價值;至告訴人簽署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小客 車(下稱本案汽車)讓渡證書、讓渡使用委託書(切結書) 、權利車讓渡合約書、委託買賣同意書、汽車買賣合約書, 及交付之本案汽車鑰匙亦無財產價值,縱認有價值,亦遠低 於楊正吉對於告訴人之債權數額,故楊正吉、李彣竒並無取 得任何財產利益,亦無不法所有意圖,原判決對此未加調查 說明,即有調查未盡及理由不備之違法。 二、楊順帆上訴意旨略以:㈠本案除上訴人4人外,檢察官亦提起 第二審上訴,惟原判決未就檢察官之上訴是否無理由為說明 ,遽予駁回,顯屬違法。㈡原判決固認定告訴人遭楊順帆毆 打之時間係民國108年12月6日晚間11時許,然並無證據佐證 ,亦與其他證據不符,自屬違法。㈢黃鉦育業已提出診斷證 明書證明有與告訴人互毆,原判決對此證據未說明不可採之 理由,逕以吳佩儒證稱事後返回現場未見異狀,即認黃鉦育 前開所述不可採信,亦屬違法。㈣許育銓僅稱其停留1個多小 時後離去,且並未全程在場,原判決率予推論許育銓係當日 晚間11時許離去,且未見聞告訴人簽立文件及交付汽車鑰匙 ,即認吳佩儒、林鴻志2人證稱告訴人係自願簽立文件、交 付汽車鑰匙為不可採,同有違法。㈤告訴人就上訴人等毆打 次數,前後所述不一,且除告訴人片面指述外,亦無其他補 強證據足認確有其他不詳之人參與本案犯行,原判決逕認上 訴人4人係屬結夥3人以上強盜,自屬違法。   三、黃鉦育上訴意旨略以:㈠告訴人就其遭毆打、逼迫簽立本票 、汽車讓渡書、交付汽車鑰匙時究有何人在場,前後所述顯 有矛盾,亦與聲紋鑑定結果不符,原判決謂告訴人前後證述 情節相符,並徒以告訴人之片面指述,認定係楊正吉、李彣 竒離開後,黃鉦育等人毆打告訴人並逼迫告訴人為上開行為 ,顯屬違法。㈡告訴人之病歷資料僅能證明告訴人於108年12 月7日前往林新醫療社團法人林新醫院(下稱林新醫院)就 診時有受傷,無從證明告訴人受傷之原因及有無因而簽立上 開文件,且依雙向通聯資料,告訴人於108年12月7日可對外 撥打電話,益證告訴人並未遭限制行動自由,且本案係發生 於前一日(即108年12月6日),亦與前開雙向通聯資料無關 ,原判決僅以告訴人片面指述,而無其他補強證據,率予認 定黃鉦育犯行,亦屬違法。㈢原判決徒以吳佩儒、林鴻志僅 係前往家騰數位通訊公司(下稱家騰公司)處理手機申辦手 續,且與許育銓前後所述略有出入,即認吳佩儒、林鴻志所 述不可採信,同屬違法。 參、採證認事,係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其對證據證明力所為之判 斷,如未違背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復已敘述其憑以認定之 心證理由,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而證人之陳述有部分前後 不符,或相互間有所歧異時,究竟何者為可採,法院仍得本 其自由心證予以斟酌,非謂一有不符或矛盾,即應認其全部 均為不可採信;若其基本事實之陳述,與真實性無礙時,仍 非不得予以採信。又被害人之指述,不得作為有罪判決之唯 一證據,必須調查其他必要之證據,以察其是否與事實相符 ,然補強證據之補強範圍,並不以犯罪事實之全部為必要, 只要其中重要部分經過補強,而足以擔保被害人指述之真實 性,且補強證據與被害人之指述相互利用,足使犯罪事實獲 得確信,即為已足。本件原判決主要係依憑上訴人4人所為 不利於己之陳述,佐以證人即告訴人於偵訊及第一審審理時 之證詞,再參酌卷附林新醫院診斷證明書、病歷資料、受傷 照片、告訴人之行動電話雙向通聯資料查詢、本票7張、借 據、讓渡證書、本案汽車之讓渡證書、讓渡使用委託書(切 結書)、權利車讓渡合約書、委託買賣同意書、汽車買賣合 約書之翻拍照片等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之推理作用,認定 上訴人4人確有原判決犯罪事實欄所載之本案犯行,並非僅 憑告訴人之證述為唯一證據,核無違反證據法則可言;原判 決並說明上訴人4人所辯:並無毆打告訴人云云,如何不可 採信;許育銓於第一審所為證言,如何不足為上訴人4人有 利之認定而不予採取;許育銓、吳佩儒、林鴻志、黃鉦育於 原審所為證言,如何係屬迴護上訴人4人之詞,欠缺可信性 ;告訴人主張楊正吉提出之錄音檔案,並非楊正吉、李彣竒 在現場之錄音云云,雖與聲紋鑑定結果相悖,而不可採信, 然如何不足為上訴人4人有利之認定等旨,係合乎推理之邏 輯規則,尚非原審主觀之臆測,核與證據法則不相違背,難 認有何採證及理由不備之違法情事。楊正吉、李彣竒、黃鉦 育上訴意旨空言指摘告訴人之證言並無補強證據,楊順帆上 訴意旨爭執告訴人部分證述內容並無補強證據,依上開說明 ,自均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又犯強盜罪而有刑法第32 1條第1項第4款所稱之結夥3人以上之情形,固應以在場共同 實行或在場參與分擔實行犯罪之人為限,不包括同謀共同正 犯者在內,惟依原判決之認定,上訴人4人均有前往家騰公 司,並基於加重強盜之犯意聯絡,推由李彣竒藉詞不讓告訴 人離去,楊正吉則要求告訴人承擔債務,再由黃鉦育、楊順 帆等人毆打告訴人,使告訴人不能抗拒而交付上開財物,自 已該當加重強盜罪之構成要件,楊順帆上訴意旨徒以除告訴 人指述外,並無其他補強證據足認尚有上訴人4人以外之人 參與本案犯行,指摘原判決認定上訴人4人犯加重強盜罪係 屬違法,自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又告訴人就其遭毆打 之次數、其遭毆打時楊正吉與李彣竒有無在場等細節,前後 所述雖有歧異,然此為原判決經證據取捨之結果,且上開歧 異客觀上尚不足以推翻原判決此部分事實之認定,原判決縱 未逐一說明取捨之理由,於判決結果仍無影響,要難執為上 訴第三審之適法理由。另黃鉦育固提出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 之診斷證明書(見偵9028卷第113頁),辯稱其有與告訴人 互毆並因而受傷,然觀諸其傷勢均為手部之擦挫傷,核與告 訴人所受傷勢遍及頭部、臉部、頸部、後胸壁、肋骨、手部 等處,甚至告訴人之左側2根肋骨有閉鎖性骨折、雙側性後 胸壁挫傷等嚴重傷害,足認2人所受傷勢顯不相當,且與黃 鉦育所辯互毆情節亦有不符;況黃鉦育於警詢時先否認有毆 打告訴人之情,直至員警以告訴人之診斷證明書提出質疑時 ,始稱兩人酒後爭吵並打架云云(見偵9028卷第68頁),是 黃鉦育上開診斷證明書,顯亦不足以推翻原判決此部分事實 之認定,原判決援引吳佩儒之證言,認為黃鉦育所辯不可採 信,雖未一併說明前開黃鉦育之診斷證明書不可採信之理由 ,而有違疵,然不影響事實之認定,仍無違法可言。再者, 吳佩儒於原審審理時固證稱於其客人(即林鴻志)還沒到的 時候,告訴人就已經有先拿鑰匙出來云云(見原審卷二第37 3頁),核與許育銓證稱其並未見聞告訴人簽立本票、借據 及交出車子鑰匙之過程等語(見第一審卷第282頁)有異, 且林鴻志係於晚上9點多抵達家騰公司,業經林鴻志證述明 確,許育銓則證稱其於家騰公司停留1個多小時,並與李彣 竒一起離去等語(見第一審卷第275頁),足見吳佩儒與許 育銓均在場見聞,卻有前述相異之證述內容,原判決以許育 銓前開證詞,認定吳佩儒所為證詞不可採信,即無違法可指 ,縱許育銓並未明確證稱其係於當日晚間11時離去,亦於判 決本旨不生影響。上訴人4人之上訴意旨,對原判決採證認 事職權之合法行使,徒憑己見,任意指摘,自均非適法之第 三審上訴理由。 肆、按刑法上強盜罪所謂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係指 行為人自知對於該項財物或利益並無法律上正當權源,仍欲 排除正當權利人之使用、收益、處分,而將該財物或利益據 為己有或使他人占有,以資為使用、收益、處分等經濟上使 用之意。又「意圖」本係行為人之目的方向與主觀意向,縱 經立法者執為強盜罪之主觀不法要素,然並不以意圖之實現 為成罪之要件,即並不以果能對於該財物或利益為使用、收 益或處分,以實現其利欲之目的者為必要。是行為人自始即 知其自被害人所取得之物或利益,其價額低於或等於其對於 被害人之債權者,固可謂行為人並無不法所有之意圖;然倘 行為人明知其自被害人所取得之物或利益,其價額遠高於其 對於被害人之債權,縱事後因故未能實現其使用、收益、處 分之目的,自難認無不法所有之意圖。本件原判決依憑卷內 證據資料,認定上訴人4人取得告訴人簽立之本票7張、借據 1張、讓渡證書、本案汽車之讓渡證書、讓渡使用委託書( 切結書)、權利車讓渡合約書、委託買賣同意書、汽車買賣 合約書各1份,及本案汽車之鑰匙1副,其中本票7張之面額 均為100萬元,合計達700萬元,已遠逾告訴人積欠楊正吉之 350萬元債務,至上開本票雖未填寫發票年、月、日,依票 據法第120條第1項第6款、第11條第1項規定,而屬無效本票 ,致上訴人4人之不法所有意圖難以藉由尚未填寫發票日期 之上開本票予以具體實現,惟依前開說明,尚無從僅憑此即 認上訴人4人並無不法所有意圖;況上訴人4人除取得上開本 票7張外,另取得告訴人簽立、借款金額達700萬元之借據1 張,益難認上訴人4人並無不法所有意圖。楊正吉、李彣竒 上訴意旨謂告訴人簽署之700萬元本票係無效本票,故700萬 元之借據因失所附麗,亦無價值云云,顯非可採。原判決雖 未說明前開本票既有如上瑕疵,如何仍不影響上訴人4人不 法所有意圖之認定,而有微疵,然並不影響事實之認定,仍 無違法可言。楊正吉、李彣竒上訴意旨徒以前詞,指摘原判 決違法,自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伍、又檢察官提起本件第二審上訴,係以第一審判決依刑法第59 條規定酌減上訴人4人之刑為不當,資為上訴理由(見原審 卷一第61至63頁),原判決業已敘明所以援引刑法第59條規 定酌減上訴人4人之刑之理由(見原判決第22頁),核即係 認第一審判決之認事用法並無不當,應予維持,並駁回檢察 官之第二審上訴之意,於判決結果仍無影響,楊順帆上訴意 旨以原判決未說明檢察官之上訴是否無理由,遽予駁回,顯 屬違法云云,自非有據,且係對己不利之主張,有悖於上訴 利益,核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 適合。 陸、其餘上訴意旨均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 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徒就原判決已明確論斷說明之 事項,暨不影響於判決結果之枝節問題,漫事爭論,顯與法 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揆之首揭 說明,應認其等之上訴為違背法律上程式,皆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張永宏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邱鈺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3-台上-4892-20250313-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76號 再 抗告 人 蕭書翰 上列再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 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9日駁回其抗告之裁 定(114年度抗字第28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又數罪併罰,分別宣 告其罪之刑,其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 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應執行之刑期,但不得逾30 年,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及第51條第5款分別規定甚明。又 執行刑之量定,係事實審法院自由裁量之職權,倘其所酌定 之執行刑,並未違背刑法第51條各款規定所定之方法或範圍 ,及刑事訴訟法第370條所規定之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即 法律之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原則或整體 法律秩序之理念(即法律之內部性界限)者,即不得任意指 為違法或不當。 二、本件第一審即臺灣彰化地方法院以再抗告人蕭書翰所犯如其 裁定附表所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所處之刑,均合於 前揭定應執行刑之規定,因而依檢察官之聲請,以裁定定其 應執行之刑為有期徒刑4年8月。再抗告人不服第一審裁定, 向原審法院抗告意旨略以:其所犯數罪均屬罪質相同之毒品 犯罪,責任非難重複程度高,於合併定應執行刑時應酌定更 低之刑,第一審裁定未衡酌再抗告人所犯罪責具重複性,量 刑顯有過重。且其所犯第一審裁定附表編號1至11所示之罪 ,與同附表編號12之罪,本屬同一案件,惟就該附表編號   1至11之罪,另案經裁定合併定應執行刑,第一審受限於另 案裁定而作出不利再抗告人之裁定,爰請求撤銷第一審裁定 ,重為適法之量刑云云。原裁定則以:第一審裁定所定應執 行刑係就其附表所示各宣告刑中刑期最長之有期徒刑以上, 各刑合併之有期徒刑以下之範圍內,定其應執行之刑為有期 徒刑4年8月,未逾第一審裁定附表編號1至11所示之罪先前 所定應執行刑,加計同附表編號12所示之罪宣告刑之總和, 且衡酌再抗告人之犯罪類型、情節、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 一性、不法與罪責程度、施以矯正之必要性等一切情狀,整 體評價其應受矯治之程度等情,經核並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 5款及刑事訴訟法第370條所規定之範圍,且符合量刑裁量之 法律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認第一審裁定所定之應執行 刑,為法院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且與法律規範之目的、精 神、理念及法律秩序亦不相違背,亦無違法或不當之情形。 又刑案偵查程度及訴訟程序審理時序本有不同,無從強求必 然合併審理,其所為定應執行刑自屬有別,尚難執為第一審 裁定有何違誤之論據,因認其抗告為無理由,而裁定予以駁 回,經核於法尚無違誤。本件再抗告意旨謂其坦承犯行,出 於真誠悔意,應酌定較輕之應執行刑云云,並泛詞指摘原裁 定維持第一審裁定所定應執行刑為不當,顯係對於法院定應 執行刑裁量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揆之首揭說明,本件 再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林海祥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邱鈺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抗-376-20250313-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506號 上 訴 人 王博右 選任辯護人 胡鳳嬌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0月9日第二審判決(112年度上訴字第4584號,起訴案號: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20089號、112年度偵字第163 4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非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認定上訴人王博右有其犯罪 事實欄一所載與莊鎮宇(業經另案判刑)及暱稱「西南將」 、「祺哥」、「元」等不詳姓名、年籍之成年人,共同以非 法方法剝奪告訴人陳治翰行動自由之犯行;暨其犯罪事實欄 二之㈠所載與上開暱稱「西南將」、「元」之成年人及所屬 詐欺集團成年成員,共同對其附表二編號1、2所示告訴人葉 奕君、黃麗年為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洗錢之犯行;以及 其犯罪事實欄二之㈡所載與暱稱「LOVE」之不詳姓名、年籍 的成年人,共同對其附表二編號3至12所示告訴人林沛忻等1 0人為洗錢等犯行。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上開犯罪事實欄二 部分之科刑判決,比較行為時及裁判時法律,適用最有利之 規定,改判均依想像競合犯之規定,從一重論處如原判決附 表二編號1、2所示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各罪刑(共2罪) ,及論處同附表編號3至12所示洗錢各罪刑(共10罪),並 諭知相關之沒收及追徵;另比較行為時及裁判時法律,適用 最有利之規定,維持第一審關於上開犯罪事實欄一部分,論 處上訴人共同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罪刑之判決,而駁回上訴人 此部分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其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 認定之理由。 三、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均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倘其採 證認事並未違背證據法則,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上訴 第三審法院之適法理由。本件原判決依憑上訴人之供詞,及 證人陳治翰、張庭嘉、陳竟瑋,暨其附表二所示告訴人葉奕 君等12人(下稱葉奕君等12人)之證述內容,復參酌卷內陳 治翰之護照、器官捐贈同意書、健康檢查證明書、身分證、 全民健康保險卡、臺灣居民來往大陸地區通行證、COVID-19 疫苗接種紀錄卡等翻拍照片、葉奕君等12人之匯款資料暨與 詐欺集團成員之對話紀錄擷圖,以及上訴人與暱稱「西南將 」、「LOVE」、「Louis Vuitton」等人間通話紀錄擷圖, 暨其他證據資料,而據以認定上訴人有其犯罪事實欄所載前 開非法剝奪陳治翰行動自由,及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洗 錢等犯行,已詳敘其採證認事之理由。並就上訴人所犯非法 剝奪陳治翰行動自由部分,將上訴人之供詞,及上訴人與暱 稱「西南將」之人間通話紀錄擷圖,互為勾稽,認上訴人自 始即與暱稱「西南將」、「元」等人接洽並參與陳治翰出賣 器官之過程,其明知所謂「集中管理」係將其等所稱「豬」 、「人頭」控制在飯店內,不得任意進出,且其不僅主導陳 治翰買賣腎臟一事,更將陳治翰帶至暱稱「元」之人處,嗣 後再親自至飯店與陳治翰對話,其對於陳治翰斯時於飯店內 無法自由進出之狀態,顯然知之甚詳等情,因認上訴人所辯 :陳治翰未曾告知其遭限制行動自由一事,其不知「元」等 人控制陳治翰行動自由云云為不可採;另就上訴人所犯三人 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洗錢部分,依據陳治翰於第一審證稱: 我跟上訴人說要賣腎後,上訴人當時跟我說「辦這個本子可 以先借給『他們』使用,後面沒有任何問題」等語,及上訴人 於第一審所供稱:其實我以器官為理由,誘使陳治翰出國, 從事詐欺集團之工作,但並未出國成功,因當時陳治翰並不 想要從事非法工作,所以我才會以賣器官方式誘導他等語, 認上訴人明知「西南將」及「元」等人均係詐欺集團成員並 從事詐欺取財行為,且其等收受陳治翰帳戶並非使陳治翰得 以收取出售腎臟之款項,仍向陳治翰借用帳戶後交付予「元 」,而供「元」所屬詐欺集團成年成員使用,其與「西南將 」、「元」及所屬詐欺集團其他成年成員間,顯有三人以上 共同詐欺取財及洗錢之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等情,復參酌卷 內上訴人與暱稱「LOVE」、「Louis Vuitton」等人間對話 紀錄擷圖內容,以及證人蘇峻永、邱翊銘、蔣勝秦、邱亞萱 所證述:其等分別將如原判決附表一編號2至4、6所示之銀 行帳戶交予他人使用等情,認上訴人取得如原判決附表一編 號2至6所示帳戶之個人資料後,再將之轉交付予暱稱「LOVE 」之人,供其作為對原判決附表二編號3至   12所示告訴人詐欺,使該等告訴人匯入款項之用等情,並就 上訴人所辯:其從通訊軟體「臉書」取得該等帳戶資料後傳 給暱稱「LOVE」之林塋靜,但她並沒有表示收購,所以沒將 該等帳戶交給「LOVE」或其他人云云,何以不足採信,以及 蘇峻永、邱翊銘、蔣勝秦、邱亞萱之部分證詞,如何不足以 資為有利於上訴人之認定,已斟酌卷內資料詳加指駁,及說 明其取捨之理由甚詳。其論斷說明俱有前揭證據資料可稽, 且不違背證據法則及論理法則。而關於上訴人犯意之認定, 係原審採證認事之職權,其此項職權之行使,既無違背證據 法則之情形,自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上訴意旨置原判決明 確之論斷於不顧,猶執上開蘇峻永、邱翊銘、蔣勝秦及邱亞 萱之部分證詞,並持上述辯解,就前開犯罪之單純事實再事 爭辯,且謂其受暱稱「元」等人之利用,並無證據證明其與 詐欺集團成員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云云,而據以指摘原判 決違法,自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四、其餘上訴意旨,經核亦係就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 及原判決已明確論斷說明之事項,任意指摘為違法,或單純 為事實上之爭執,暨其他不影響於判決結果之枝節問題,漫 事爭論,難認已符合首揭法定之第三審上訴要件,依上說明 ,應認其關於非法剝奪他人行動自由、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 財及洗錢部分之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又 上訴人對於上開洗錢重罪部分之上訴,既不合法律上之程式 而應從程序上駁回,則與該罪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詐欺取 財輕罪部分,本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修正前 第4款)所列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第一、二審均 為有罪之論斷),自無從適用審判不可分原則一併加以審理 ,亦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林海祥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丁淑蘭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上-506-20250313-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504號 再 抗告 人 畢經武 上列再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聲明異議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 高雄分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24日駁回其抗告之裁定(114年度抗 字第3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 ,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定有 明文。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係指就刑之執行或 其方法違背法令,或雖非違法而因處置失當,致受刑人蒙受重 大不利益者而言。檢察官如依確定裁判內容指揮執行,即無執 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之可言。至於該確定裁判,是 否有認定事實錯誤或違背法令之不當,應循再審或非常上訴程 序以資救濟,尚無對之聲明異議之餘地。 本件原裁定以再抗告人畢經武以其所犯如原裁定附表(下稱附 表)「編號」欄編號(下稱編號)1至21所示之罪刑,雖經臺 灣高雄地方法院(下稱高雄地院)依檢察官之聲請,以112年 度聲字第1652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8月確定。然其並未 同意檢察官向法院聲請合併定刑,且其如編號1所示詐欺罪之 宣告刑,業經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准予易科罰金並分期 繳納,其雖未如期繳納,但並未喪失1次繳納易科罰金之權, 為此請求撤銷上開112年度聲字第1652號裁定,另就附表編號1 所示之罪單獨執行云云。惟查:前揭112年度聲字第1652號裁 定既已確定在案,即具有實質之確定力,非經非常上訴或其他 適法程序予以撤銷或變更,不得再行爭執。檢察官依該裁定指 揮執行並無違法。又附表編號1至8之各罪,檢察官係依再抗告 人填載之同意書,向原審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原審法院並於 民國110年10月21日以110年度聲字第1505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 徒刑2年8月確定,再抗告人嗣雖於113年5月27日填具「受刑人 是否同意聲請定執行刑調查表」表示暫不聲請,惟已在該裁定 確定之後,且未向法院提出。再者,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 科罰金之罪一旦合併定刑,即不得再主張原檢察官先准予易科 罰金部分之刑,仍可易科罰金。是而再抗告人抗告意旨主張檢 察官未經其同意,擅自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違反其聲請易 科罰金之請求權云云,自屬無據。因認檢察官之指揮執行並無 違法或不當,第一審駁回再抗告人之聲明異議,為無不合,乃 予維持,而駁回再抗告人在第二審之抗告等旨。 再抗告意旨略以:其就附表編號1之罪,業已繳納部分易科罰金 ,後續雖未如期繳納,但仍有選擇將剩餘之易科罰金1次繳納 之權,惟檢察官未經其同意,擅自向法院就附表各罪聲請定應 執行刑,剝奪其可易科罰金之權利云云。  經查:再抗告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21所示各罪,前經高雄地院 以112年度聲字第1652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8月,並經 原審法院以112年度抗字第404號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及 經本院以113年度台抗字第295號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再抗告而 告確定等情,有再抗告人之法院前案紀錄表可參。上開裁定既 經確定,則檢察官依此指揮執行,即無違法可言。至再抗告人 若認上開確定裁定有違法,乃得否循非常上訴程序救濟之問題 ,非屬聲明異議之範圍。準此,再抗告人本件聲明異議,於法 自有不合。原裁定維持第一審駁回再抗告人聲明異議之裁定, 其所持之理由雖未盡周妥,然結論並無二致。再抗告意旨徒以 前詞,漫事指摘,難認為有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江翠萍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抗-504-20250313-1

台聲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聲明不服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44號 聲 明 人 廖聖旨 上列聲明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對本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22 日第三審判決(114年度台上字第173號),聲明不服,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聲明駁回。 理 由 按本院為終審法院,案件一經裁判,即屬確定,當事人不得更有 所聲請或聲明。本件聲明人廖聖旨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 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上訴字第3607號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 經本院判決後,復具狀聲明不服,依前述說明,自為法所不許, 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江翠萍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廷彥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2025-02-27

TPSM-114-台聲-44-20250227-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3016號 上 訴 人 王鈺傑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 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4月11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 第247號,起訴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30684 、52711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王鈺傑以脅迫使少年D男自行拍攝性影像部分撤銷, 發回臺灣高等法院。 其他上訴駁回。 理 由 壹、撤銷發回部分 一、本件原審以上訴人王鈺傑就第一審判決關於其對被害人即少 年D男(姓名年籍詳卷)所犯以脅迫使少年自行拍攝性影像 罪部分,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之量刑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 檢察官則未上訴,而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之規定,僅 以第一審判決關於該部分犯行之量刑妥適與否為審理範圍。 經審理結果,維持第一審就上開犯行所處宣告刑之判決,駁 回上訴人此部分在第二審之上訴。固非無見。 二、告訴乃論之罪須經告訴、法院之組織合法及法院具有審判權 、管轄權等,皆係判決合法應具備之前提條件。於上訴權人 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量刑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之情形, 第一審法院認定之犯罪事實、罪名,固非第二審法院審查之 範圍。惟第二審法院於上訴範圍內合法調查科刑證據,或依 第一審判決記載之內容,發現第一審判決欠缺前揭判決之合 法要件,或是否具備尚有疑義,基於上訴制度乃在糾正下級 審判決之違誤、法院負有作成合法正確判決之義務、前述判 決合法之前提要件具有公益性質,非屬當事人所得處分,以 及若須待判決確定,再另行開啟特別救濟程序予以救濟,亦 有違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科刑一部上訴之規定,在於實 現加速訴訟與減輕司法負擔之立法意旨。於此情形,第二審 法院之審理及調查範圍則例外不受上訴權人科刑一部上訴所 拘束,仍應依職權調查究明是否具備前揭合法要件。又檢察 官受理一般刑事案件,發現被告於犯罪時未滿18歲者,應移 送該管少年法院。但被告已滿20歲者,則應適用少年事件處 理法第四章之規定進行偵查,認應起訴者,應向少年法院提 起公訴,少年事件處理法施行細則第7條第1、2項定有明文 。而依法應由少年法院管轄審判之刑事案件,如由普通法院 管轄審判者,其判決為管轄錯誤;於未設有少年法院之地區 與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應由少年法庭審判之刑事事件,如由 普通刑事庭審判者,為法院組織不合法。查本件依第一審判 決附表一所記載之事實:上訴人係於民國108年7月經由Disc ord社群通訊軟體結識D男,其明知D男為少年,竟以提供遊 戲攻略交換,引誘D男以手機自拍製造其裸體、生殖器、肛 門等猥褻之數位照片、影片等電子訊號傳送供其觀覽,繼以 若不繼續拍攝、傳送,即將前揭猥褻電子訊號公開散播到網 路上,使D男心生畏懼,依指示繼續於108年7月間傳送自行 拍攝前述部位之猥褻數位照片、影片等電子訊號予上訴人等 情,如果無訛,其認定上訴人對D男為本案犯行之時間為「1 08年7月間」。而上訴人為00年0月00日出生,於   108年7月25日前為未滿18歲之少年。則上訴人對D男為前揭 犯行之時間究竟係108年7月1日至24日間,抑或7月25日至31 日間,不僅事涉第一審判決就上訴人此部分犯行,究應由普 通刑事庭或少年法庭審判,其法院之組織始為適法,亦攸關 原判決之法院組織是否合法,依前開說明,原審調查範圍自 不受上訴人科刑一部上訴所拘束,應依職權詳加調查釐清並 論述說明。況上訴人行為時若為未滿18歲之少年,亦有刑法 第18條第2項得減輕其刑規定之適用,難謂對上訴人刑之量 定不生影響。乃原審就此未予審認、調查,復未說明認定上 訴人為上開犯行時已滿18歲之理由,致此部分事實不明,本 院無從為其此部分適用法則是否允當之審斷,自有調查職責 未盡及理由欠備之違法。     三、上訴意旨執以指摘原判決此部分違法不當,非無理由,應認 原判決關於上訴人以脅迫使少年D男自行拍攝性影像部分有 撤銷發回更審之原因。     貳、上訴駁回部分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本件原審以上訴人明示僅就第 一審判決關於其如該判決事實欄及附表所載對被害人A男、B 男、C男、E男、F男(均少年,姓名年籍資料皆詳卷)犯行 之量刑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檢察官則未上訴,而依刑事訴 訟法第348條第3項之規定,僅以第一審判決就上訴人前述犯 行量刑妥適與否為審理範圍。經審理結果,維持第一審就上 訴人所犯以脅迫使少年自行拍攝性影像共4罪(對A男、B男 、C男及E男所為部分;對E男部分,另想像競合犯以網際網 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罪及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恐嚇取 財罪),及以詐術使少年自行拍攝性影像罪(對F男所為; 想像競合犯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詐欺取財罪)所處宣告刑之 判決,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就關於前述量刑部分之上訴。已 詳述其量刑所憑之依據及裁量之理由。 二、刑之量定,屬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事項。原判決已說明第一審 判決就上訴人前述犯行,係以上訴人之責任基礎,斟酌刑 法第57條所列各款情事而為量刑,尚屬妥適,而予以維持之 理由,自屬裁量權之行使,尚難指為違法。且查上訴人除以 詐術使F男自行拍攝性影像之犯行外,尚同時對F男為詐欺取 財犯行,難謂其對F男之犯罪情節較對B男、C男所犯為輕。 又上訴人對A男、E男為本案犯行之期間雖有2月、1日之別, 惟其上開期間對A男,係接續以脅迫方式使A男自行拍攝性影 像,成立接續犯包括一罪,而對E男,則同時犯以脅迫使少 年自行拍攝性影像罪、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為詐欺取財 罪及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恐嚇取財罪,而依想像競合犯規定 ,從一重之以脅迫使少年自行拍攝性影像罪處斷。則原判決 認上訴人對F男、B男、C男犯行之不法及罪責內涵相當;對E 男犯行之不法與罪責內涵高於其對A男所為,而維持第一審 就上訴人對F男、B男、C男所犯,量處相同刑度,就上訴人 對E男所犯處以較其對A男所犯為重之刑度,要無違法可言。 上訴意旨泛謂其使F男、B男、C男拍攝性影像之手段強度不 同,原判決卻處以相同之刑,而其對E男犯罪期間僅1日,對 A男為2個月,原判決就其對E男部分卻量處較A男部分為重之 刑度,均於法有違云云,並非合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 三、其餘上訴意旨,經核亦均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 判決有何不適用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之情形,同非適法之 第三審上訴理由。依上所述,應認上訴人關於此部分之上訴 皆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均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第397條、第401條,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江翠萍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廷彥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2025-02-27

TPSM-113-台上-3016-20250227-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87號 抗 告 人 陳世傑 籍設新北市三重區新北大道1段9號6樓 (新北市三重戶政事務所) (現於法務部矯正署宜蘭監獄執行中)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30日定其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 3423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2項、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案件之定 其應執行之刑,明定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而分屬不 同案件之數罪併罰有應更定執行刑之情形,倘數罪之刑,曾經 定其執行刑,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在法理上 亦應同受此原則之拘束。亦即,另定之執行刑,其裁量所定之 刑期,不得較重於前定之執行刑加計後裁判宣告之刑之總和。 又法院於裁量另定應執行刑時,祗須在不逸脫上開範圍內為衡 酌,而無全然喪失權衡意義,或其裁量行使顯然有違比例原則 之裁量權濫用情形,即無違法可言。 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陳世傑因犯如原裁定附表(下稱附表 )編號1至3所示之各罪,經法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 。茲檢察官依抗告人之請求就附表所示各罪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並無不合。爰審酌抗告人所犯附表所示各罪分係傷害罪、共 同販賣第三級毒品罪、參與犯罪組織期間所為之加重詐欺取財 罪,犯罪時間相隔數月,各該犯罪侵害之法益、罪質及犯罪動 機均不相同,並考量抗告人犯罪所反應之人格特質、定刑之外 部界限及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等應遵守之內部界限、刑罰經濟 及恤刑之目的、矯正之必要性、刑罰邊際效應及抗告人復歸社 會之可能性等情,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4月等旨。經核於法 並無不合或不當。 抗告意旨略以:其坦承犯行、犯後態度良好、情節亦非重大, 而定應執行刑當著重在矯治教化,而非重罰,原裁定所定之刑 顯然過重,且較他案裁判所定之應執行刑為重,難謂符合比例 原則、罪刑相當原則及平等原則云云。 經查原裁定已敘明其酌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5年4月之理由甚詳 ;且其裁量所定之刑,係就上開罪刑中之最長期(有期徒刑2 年6月)以上,部分原定應執行刑與他刑合併之刑期(有期徒 刑5年9月)以下,核未逾越法律規定之界限,亦無濫用裁量權 之情形,且較附表所示各罪總刑度(有期徒刑24年5月)已大 幅減讓,尚難認有何違反公平正義原則及比例原則之可言。又 他案之量刑,因個案情節不同,難以比附援引,本件尚無從引 用他案酌定應執行刑之比例,作為原裁定是否適法之判斷基準 。抗告意旨置原裁定已明白論敘之事項於不顧,就其定應執行 刑裁量權之適法行使,漫事指摘,難認有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江翠萍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廷彥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2025-02-27

TPSM-114-台抗-387-202502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contact@know99.com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