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訴訟實施權

共找到 192 筆結果(第 51-60 筆)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返還土地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再字第4號 再審 原告 石豊田 訴訟代理人 涂朝興律師 再審 被告 中華民國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中區分署 法定代理人 趙子賢 訴訟代理人 林琦勝律師 參 加 人 彰化縣大村鄉公所 法定代理人 賴志銘 訴訟代理人 楊錫楨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返還土地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華民國105年11月2 9日本院105年度上字第24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並為訴之變 更,本院於114年2月5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本院105年度上字第24號民事確定判決廢棄。 再審被告應將其所管理坐落○○縣○○鄉○○段000地號土地於民國54 年4月27日以中華民國為所有權人之土地總登記予以塗銷。 再審原告其餘變更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被告負擔;變更之訴訴訟費用由再審被告負 擔2分之1,餘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但再審之理由知悉在後,自知悉時起算。民 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2項定有明文。按「本法修正施行前 已繫屬而尚未終結之人民聲請法規範憲法審查案件,不適用 第62條第1項前段關於宣告確定終局裁判違憲並廢棄發回管 轄法院之規定」、「前項聲請案件,判決宣告法規範違憲且 應失效者,就已確定之原因案件,聲請人得依法定程序或判 決意旨請求救濟」、「第1項聲請案件,自聲請案件繫屬之 日起至判決送達聲請人之日止,不計入法律規定原因案件再 審之最長期間」,憲法訴訟法第91條第1項、第2項前段及第 3項規定分別定有明文。本件再審原告請就求返還土地事件 ,認本院105年度上字第24號民事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 援引適用之最高法院70年台上字第311號民事判例(下稱系 爭判例),有牴觸憲法第15條保障財產權等疑義,於民國10 7年1月9日聲請解釋憲法,經憲法法庭於112年12月29日以11 2年憲判字第20號判決(下稱20號憲法判決)以「日治時期 為人民所有,嗣因逾土地總登記期限,未登記為人民所有, 致登記為國有且持續至今之土地,在人民基於該土地所有人 地位,請求國家塗銷登記時,無民法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 最高法院70年台上字第311號民事判例關於『…系爭土地如尚 未依吾國法令登記為被上訴人所有,而登記為國有後,迄今 已經過15年,被上訴人請求塗銷此項國有登記,上訴人既有 時效完成拒絕給付之抗辯,被上訴人之請求,自屬無從准許 』部分,不符憲法第15條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宣告 其違憲。再審原告聲請解釋憲法,於107年1月9日繫屬於司 法院,屬111年1月4日憲訴法修正施行前已繫屬而尚未終結 之案件。系爭判例既經宣告違憲,且應不再援用,再審原告 自得依20號憲法判決意旨,根據上開憲訴法規定,自本案繫 屬司法院之日起至判決送達聲請人之日止,不計入法律規定 原因事件再審最長期間,依法提起再審之訴。再審原告主張 其於113年1月9日始收受20號憲法判決,有憲法法庭雙掛號 信封可證(本院卷第19頁),其知悉再審理由後已於113年1 月31日提起本件再審之訴,尚未逾前揭30日之不變期間。則 再審原告提起本件再審之訴,應屬合法,先予敘明。 二、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者   ,係指確定判決所適用之法規,顯有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憲法法庭裁判意旨顯然違反,或有消極 的不適用法規,顯然影響判決者而言,不包括漏未斟酌證據 、認定事實錯誤、理由不備或矛盾之情形在內(最高法院11 2年台再字第24號判決意旨參照)。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 決援引之系爭判例,有牴觸憲法第15條保障財產權等疑義, 而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並依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 款規定提起本件再審,原確定判決業經憲法法庭以20號憲法 判決判認與憲法第15條確有牴觸,如上所述,則原確定判決 即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情形,從而再審原告以前揭事由提 起本件再審,為有理由,應予准許。承上,再審原告提起本 件再審為有理由,且依後開論述(本院判斷六、㈡)應將本 院原確定判決,予以廢棄。 三、按除本編(再審程序編)別有規定外,再審之訴訟程序,準 用關於各該審級訴訟程序之規定,民事訴訟法第505 條定有 明文。又在第二審為訴之變更或追加,非經他造同意,不得 為之。但第255條第1項第2款至第6款情形,不在此限。同法 第446條第1項亦有明定。準此,在第二審法院之再審程序, 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46條第1項規定,為訴之變更或追加,固 非法所不許。惟再審之訴必須具備法定再審理由,始得就原 確定判決已終結之訴訟更為審判,並進而為訴之變更或追加 (參照最高法院106年度台抗字第1262號裁定意旨)。再審 原告嗣於114年1月2日變更聲明為:再審被告應將所其管理 系爭土地於54年4月27日以中華民國為所有權人所為之土地 總登記予以塗銷,並將其中共有人石○所有之應有部分29/12 0,回復登記為再審原告及其他石○之繼承人全體公同共有( 本院卷第261頁),業經再審被告同意(本院卷第322至323 頁),自應准許。又再審原告所為訴之變更既應准許,原請 求可認為已因而視為撤回,則第一審就原訴所為判決,自當 然失其效力,本院即應專就新訴(即變更後第2項聲明)為 裁判,無須更就該判決之上訴為裁判(參照最高法院71年度 台上字第3746號判決意旨),併此敘明。 四、再審原告之主張:系爭土地係分割自重測前○○段○○○小段000 地號土地(下稱000號土地,於日據時期分割出000-0號及系 爭土地),在日據明治42年7月16日原登記為伊祖父石○等人 共有。臺灣光復後政府於51年間辦理全國土地總清查,並於 54年間辦理土地總登記,但因當時教育不普及、資訊貧瘠及 權利意識不足,石○不知其事致未辦理申報,遭視為無主土 地處理登記為國有(現由參加人彰化縣大村鄉公所管理)。 惟台灣光復後所舉辦之總登記,其目的在整理地籍,僅為地 政機關清查土地之程序,與物權登記無關,並不影響光復前 原所有權人因登記取得之物權,總登記並應就原來登記簿土 地台帳及權利憑證之狀態為之,且系爭土地辦理總登記當時 之大村鄉鄉長賴○○曾代理系爭土地共有人石○○提出申報,縱 申報書上未記載共有人之住所及持分,但相鄰之000地號土 地登記簿業已載明,並有戶籍資料可查,登記機關有無蓋章 則係其內部作業問題,應不影響申報之效力,自不能視為無 主土地,亦不能因已完成國有登記即謂伊已喪失權利。況系 爭土地登記為國有後,仍一直由伊、兄長及堂兄弟等人占有 使用,在政府停止徵收田賦前,並繼續以石○等人名義繳納 田賦代金,足見系爭土地並非國有,應由伊及石○之繼承人 繼承。系爭土地為伊先人所有,依法即應受法律之保護,地 政機關明知系爭土地非無人申報之無主土地,就權利人之申 請拒不辦理,仍為無主公告並登記國有,參諸民法第101條 規定,依舉輕明重之法理,其妨害原所有人完成登記之不正 當行為,應視為既已完成登記,且依20號憲法判決意旨,並 無罹於時效之問題,是人民基於土地所有權人地位,請求國 家塗銷登記時,並無民法時效抗辯之適用。又系爭土地於日 據時期台帳載有共有人石○、石○、○○、石○○、石○○等6人, 此6人即為日據時期之土地登記謄本(本院卷第277至284頁 )所記載之共有人,因石○○一脈之持分已移轉予石○及○○二 人,其等間之應有部分比例應分別共有為石○29/120、石○○ 為60/120、○○為11/120、石○○為15/120、石○(石○○係石○之 子)為5/120。爰依民法第1147條、第1151條、第767條、第 828條第2項準用第821條之繼承及共有物回復請求權之規定 ,請求再審被告將系爭土地登記予以塗銷,並回復登記為伊 及石○之繼承人全體公同共有等語。並聲明:㈠原確定判決廢 棄;㈡再審被告應將其所管理系爭土地於54年4月27日以中華 民國為所有權人所為之土地總登記予以塗銷,並將其中共有 人石○所有之應有部分29/120,及回復登記為再審原告及石○ 之繼承人全體公同共有。 五、再審被告則以:20號憲法判決雖已諭知再審原告得提起再審 之訴,然因系爭土地已移撥由參加人管理,再審被告已非管 理機關,無法將系爭土地為移轉登記等處分,再審原告對再 審被告提起再審之訴,已欠缺權利保護必要。又系爭土地並 無日據時期土地登記簿之登載,土地台帳亦未記載住所及持 分,54年辦理總登記時,又因系爭土地之申報書中,申報人 及所有權人未蓋章、住所不全,登記機關清理員亦未蓋章, 在逾期未申請登記下,始經認定為無主土地,且經公告期滿 無人提出異議,登記成為國有土地,並無違法之處,原權利 人即喪失權利,土地台帳資料不能作為認定系爭土地所有權 人為石○等人共有之依據等語。答辯聲明:再審之訴及變更 之訴均駁回。 六、本院判斷:  ㈠按財政部設國有財產局(102年1月1日改制為國有財產署), 承辦國有財產之取得、保管、使用、收益及處分事務,此觀 國有財產法第1條及第9條第2項之規定自明。準此,凡因有 關國有財產之處分涉訟者,除別有規定外,應以國有財產署 為原告或被告,其當事人之適格始能謂無欠缺。至受撥用國 有財產之管理機關,就該國有財產固有使用權,對無權占用 國有土地之人,得代表國家為保存行為之行使,請求返還該 被占用之國有財產,惟如涉及國有財產之得、喪、變更之訴 訟,單純之管理機關並無訴訟實施權(參照最高法院107年 度台上字第1871號判決意旨)。查系爭土地於54年4月27日 辦理總登記時,所有權人登記為中華民國,原登記管理者為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目前移撥由參加人管理,有土地登記公 務用謄本、地籍異動索引、土地登記第一類謄本可佐(見臺 灣彰化地方法院104年度訴字第191號卷〈下稱第191號卷〉第8 3至84頁)。系爭土地雖已移撥參加人管理,惟依前揭判決 意旨,凡因有關國有財產之處分涉訟者,仍應以國有財產署 為被告或原告,當事人之適格始能為無欠缺,是再審被告抗 辯再審原告提起本件再審,欠缺權利保護必要云云,洵無足 採。  ㈡台灣光復後,政府辦理之土地總登記,其目的在整理地籍, 僅為地政機關清查土地之一種程序,與物權登記無關。又台 灣光復後訂定公布之「台灣地籍釐整辦法」、「台灣省土地 權利憑證繳驗及換發書狀辦法」,亦均旨在使日據時期已取 得土地之權利人,得依繳驗憑證或其他簡便方法為土地總登 記,而達整理地籍、清查土地之目的而已,並不影響光復前 原權利人已取得之物權。自不能認為土地既經台灣光復後地 政機關辦理土地總登記程序而登記為國有,原權利人即不得 以光復前日據時期之土地登記主張權利(最高法院101年度 台上字第1226號判決意旨參照)。查系爭土地在日據時期雖 無土地登記簿之記載,僅土地台帳記載為再審原告之祖父石 ○等人共有。而日據時期土地台帳固僅為日本政府徵收地租 (賦稅)之冊籍,由主管地租機關所保管,當時土地所有權 人得繳納手續費請求發給土地台帳謄本,以作為查對地租之 參考,其性質核與土地登記機關所發給之土地所有權狀及土 地登記簿之謄本尚屬有間(內政部71年11月27日71台內地字 第125490號函意旨參照)。惟系爭土地既係分割自000號土 地,而依000號土地日據時期之土地登記簿所載,該土地係 登記為石○等人共有(見第191號卷95至96頁),再參以土地 台帳之記載,自可推知系爭土地在日據時期亦即為石○等人 共有。系爭土地雖於54年間辦理土地總登記時,依無主地處 理登記為國有,但揆諸前揭說明,應不影響光復前石○等人 已取得之共有權利,亦不能因系爭土地於總登記時已登記為 國有,即謂石○或其繼承人已喪失權利,再審被告執此抗辯 ,亦無可採。  ㈢關於土地登記之效力,土地法第43條固明定:「依本法所為 之登記,有絕對效力。」然我國實務一貫見解,認此規定係 為保護因信賴登記取得土地權利之第三人而設,並無於保護 交易安全必要限度外,剝奪真正權利人權利之意,在第三人 未取得土地權利前,真正權利人對於登記名義人自仍得主張 之。98年1月23日修正公布之民法第759條之1規定亦依此見 解。土地登記本身僅具有推定權利歸屬之效力,不能作為認 定權利取得或消滅之絕對依據。是當土地所有權之登記與真 實權利狀態不一致時,真正所有人為回復其權利之圓滿狀態 ,原則上仍得對登記名義人行使物上請求權,而請求塗銷登 記及返還土地。此權利具財產上價值,自應受憲法第15條財 產權之保障。日治時期登記為人民所有之土地,倘其權利狀 態未依中華民國法令登記,致經登記為國有土地者,人民雖 仍得本於所有人地位行使物上請求權,請求國家塗銷登記時 ,無民法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參照20號憲法判決意旨)。 又按所有人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得請求除去之,民法第76 7條第1項中段定有明文。再審原告為系爭土地之共有人之繼 承人之一,已如前述,系爭登記既妨礙再審原告就系爭土地 之所有權,則再審原告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中段、第821條 、第828條第2項規定,變更請求再審被告塗銷系爭土地於54 年4月27日以中華民國為所有權人所為之土地總登記予以塗 銷,於法有據,應予准許。且依前揭20號憲法判決意旨,該 請求權並無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  ㈣系爭土地於再審被告為第一次總登記前,未曾依臺灣地籍釐 整辦法、臺灣省土地權利憑證繳驗及換發權利書狀辦法及臺 灣省各縣市政府辦理土地權利公告辦法等相關規定完成總登 記程序,依35年10月2日發布施行之土地登記規則第43條規 定辦理登記,屬尚未完成登記,則再審被告塗銷系爭於54年 4月27日以中華民國所有權登記後,系爭土地所有權當然回 復為無主所有之狀態,再審原告除訴請再審被告塗銷系爭移 轉登記外,並就其中共有人石○之應有部分29/120,請求回 復登記為再審原告及及石○之繼承人全體公同共有,於法無 據,應予駁回。 七、綜上所述,再審原告指摘原確定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 第1項第1款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理由,求予廢棄,為有 理由,應予准許;另再審原告變更聲明請求再審被告應將其 所管理系爭土地於54年4月27日以中華民國為所有權人所為 之土地總登記予以塗銷,核屬有據,亦予准許,爰判決如主 文第1、2項所示,逾此範圍之請求,於法無據,應予以駁回 。 八、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據,經本 院審酌後,核與本件之結論,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贅述,附 此敘明。 九、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為有理由,變更之訴一部有理由、 一部無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杭起鶴                   法 官 郭玄義                   法 官 吳昀儒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 師資格者,另應附具律師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 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但書或第2項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裁判費。                   書記官 邱曉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2025-02-19

TCHV-113-再-4-20250219-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返還派下全員證明書等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上字第83號 上 訴 人 巨信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蕭春美 訴訟代理人 朱宏杰律師 被上訴人 祭祀公業林美 法定代理人 林勝雄 訴訟代理人 陳怡成律師 複代理人 陳泓翰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派下全員證明書等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 民國112年1月19日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11年度訴字第986號第一審 判決提起上訴,本院於114年1月22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被上訴人主張:伊未依祭祀公業條例申報、登記,非祭祀公 業法人,為非法人團體,於民國72年2月12日即選任林勝雄 為管理人,並依祭祀公業土地清理要點辦理申報。林勝雄未 經全體派下員同意,於104年7月23日以伊管理人身分與上訴 人簽署專任委託契約書(下稱系爭契約書),另於同日並以 林勝雄個人身分簽署同一內容之專任委託契約書。系爭契約 書主要內容如附表「A版欄位」部分之內容(下因欲與如附 表「B版欄位」所示契約書區別,故有時將系爭契約書稱之 為A版契約書)。上訴人基於系爭契約書,於104年12月15日 代理伊依祭祀公業條例第18條申請備查派下員變動,並因而 取得臺南市○○區○○000○00○00○○○○○0000000000號函所發還伊 有加蓋區公所印信之伊派下員死亡繼承變動名冊、變動後派 下全員系統表、繼承變動派下員名冊、變動後派下現員名冊 、派下全員證明書正本(下稱甲資料);復於107年11月2日 向林勝雄取得如附件所示印模之伊大小印章(下稱系爭印章 );再於108年10月23日代理伊辦理土地分割而取得伊所有 之臺南市後壁區福安段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地號土地之所有權狀(下稱系爭所有權狀);另於不詳時日 自林勝雄取得台南縣政府72年5月19日七十二府民禮字第473 18號函所發還伊有加蓋縣政府印信之派下員異動報告表、派 下員林保堂系統表、祭祀公業林美管理暨組織規約(下稱系 爭規約)、管理人選任書正本(下稱乙資料;並與甲資料、 系爭印章、系爭所有權狀合稱系爭文件)。系爭契約書之目 的在於解散伊,然伊規約無解散之相關約定,非經伊全體派 下員承認,不得解散,但系爭契約書未經伊全體派下員同意 ;縱認系爭契約書係在銷售土地給第三人,但按系爭規約第 7條規定,應依照土地法第34條之1規定辦理,惟同意系爭契 約書之派下員顯然未過半數,遑論應有部分合計過半數,遑 論逾3分之2,是系爭契約書對伊自不生效力,則上訴人基於 系爭契約書,所為上開取得甲資料、系爭印章、系爭所有權 狀、乙資料等行為,均無依據,俱屬無因管理,又系爭契約 書既然不生效力,上訴人缺乏持有伊所有系爭文件之依據, 自應將系爭文件返還伊等情。爰依民法第173條第2項準用第 541條第1項、第767條第1項前段規定,擇一求為命:㈠上訴 人應將甲資料正本返還被上訴人。㈡上訴人應將乙資料正本 返還被上訴人。㈢上訴人應將系爭印章及系爭所有權狀返還 被上訴人之判決(原審為被上訴人勝訴之判決,上訴人聲明 不服,提起上訴)。並答辯聲明:上訴駁回。 二、上訴人則以:被上訴人派下員共計50位,扣除派下員中訴外 人林育民改名為林榆凱為同一人外,伊已取得35份被上訴人 派下員所簽署之專任委託契約書,顯已有逾半數之被上訴人 派下員同意處分坐落臺南市○○區○○段000○000 ○000○000○000 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自無可能再授權由林勝雄代為 提起本件訴訟,是被上訴人欠缺訴訟實施權,當事人不適格 ,林勝雄提起本件訴訟亦非為合法代理;況被上訴人主張林 勝雄代表其所簽訂之系爭契約書不生效力,卻依然由林勝雄 代表提起本件訴訟,非另行選任特別代理人,顯然本件訴訟 未經合法代理,本件訴訟有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4款 之情形;且被上訴人先由林勝雄代表與伊簽訂系爭契約書, 又提起本件訴訟,主張系爭契約書不生效力,亦有民事訴訟 法第249條第1項第8款之情形,自應予駁回。又伊主要業務 係為祭祀公業依法辦理土地產權清理整合,系爭契約書受託 事項分為第一階段之「清理與規劃」及第二階段之「銷售與 處分」,伊已完成第一階段之事務,自可進行「銷售與處分 」,並將買賣價金扣除約定之委任報酬後交付予被上訴人, 但因系爭規約中並未規定處分公業不動產後買賣價金分配問 題,又依照現行規定,祭祀公業之財產為全體派下員公同共 有,除解散祭祀公業始能分配祭祀公業財產外,並無其他辦 法可使該買賣價金順利分配予全體派下員,遂建議透過修改 規約方式,補充解散祭祀公業之相關規定,以維護全體派下 員之權益,但修改規約仍須經派下員大會決議,並向主管機 關備查後始生效力,絕無僅憑系爭契約書即解散被上訴人之 可能。是以系爭契約書之目的並非解散被上訴人,而係為處 分被上訴人所有之系爭土地;嗣陸續有派下員反應A版契約 書條文過於簡陋,且有部分派下員希望可保留土地、紀念祖 先,伊遂於107年間修改製作成如附表「B版欄位」部分之內 容(下稱B版契約書),B版契約書第3條之受託事項改為第 一階段之「公業派下財產之清理」及第二階段之「公業財產 之處理」,不論A、B版契約書,目的均為處分被上訴人之財 產,且伊取得委任報酬之條件並非解散被上訴人。伊與被上 訴人派下員簽立專任委託契約書,受託處理相關事務,依A 、B版契約書第9條規定持有相關文件,自有依據。縱認兩造 間之委任契約已經終止,伊並應返還系爭文件,然本件係因 被上訴人片面終止委任,伊自得依民法第261條準用第264條 規定為同時履行抗辯,主張於返還被上訴人所請相關文件時 ,被上訴人應依照系爭契約書第8條規定,給付伊土地清理 登記售出後之總值15%做為受任之酬勞。系爭土地前經超然 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進行估價後,鑑定金額為新臺幣(下同 )1億0,187萬7,090元,據此計算,被上訴人應同時給付伊1 ,528萬1,564元(計算式:101,877,090元×l5%=15,281,564 ,元以下四捨五入),及自111年7月1日起至給付之日止, 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伊始同意將系爭文件返還 被上訴人等語,資為抗辯。並上訴聲明:㈠原判決廢棄。㈡被 上訴人在第一審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  ㈠被上訴人為祭祀公業,非祭祀公業法人,被上訴人之管理人 為林勝雄。  ㈡系爭規約一共有9條,無規定解散,則解散應依民法第828條 規定取得全體派下員之同意。  ㈢系爭規約第7條內容為:「本公業不動產之處分,應依照土地 法第34條之1規定辦理,並得授權管理人全權處理。」是處 分不動產應依土地法第34條之1第5項準用第1項規定,以共 有人過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過半數之同意行之;但其應有 部分合計逾3分之2者,其人數不予計算。  ㈣上訴人持有系爭文件。  ㈤臺南市後壁區公所於104年12月21日以所民字第1040855008號 函准予變動派下現員名冊,是被上訴人經臺南市後壁區公所 備查之派下員共計50名。  ㈥上訴人於103年間分別與林秀卿、林蔚傑、林士祥、林士賢、 林采依、林金字、林金郁、林婉如、林琪英、林聖翔、林顯 丞、林勝雄、林良全、林秀芬簽訂專任委託契約書;於107 年間分別與林川元、林岳宗、林岳顯、林育賢、林俊宏、林 昭順、林昭鵬、林素眞、林素燕、林國昭、林雅惠、林雅鳳 、林榆凱、邱林麗華、趙文豪、趙家慧簽訂專任委託契約書 ;於108年間分別與林瑞昌、林文藻、林瑞智、林良星、林 瑞松、林瑞陽、林景山、林日興、林景盛簽訂專任委託契約 書,扣除尚未經臺南市後壁區公所備查之林雅惠、林雅鳳、 趙文豪、趙家慧等4人後,上訴人共計與36位(按其中林育 民與林榆凱為同一人)簽訂專任委託契約書。  ㈦形式上被上訴人於104年7月23日與上訴人簽訂專任委託契約 書(即系爭契約書),系爭契約書第3點㈠受託事項記載:「 委任人專任委託受任人全權辦理下列事項:㈠清理與規劃: 受任人受委託專任,全權辦理委任人公業不動產之清理、派 下變動申報、改選管理人、增修訂規約、相關程序備查、更 正、協調與調解、土地之合併分割規劃、排除侵害等等,以 便於辦理公業解散及處分銷售委任人公業不動產作業之一切 相關事宜。委任人並同意委由受任人仲介代理銷售公業不動 產或委託第三人銷售土地。(仲介費用另以契約約定之)」 、第8點委任終止記載:「本委任書經雙方同意後始得終止 。若委任人欲片面終止或中途委任行為時,於取得財產之範 圍内,仍應依第7條規定給付受任人報酬」(系爭契約書是 否生效,兩造則有爭執)。 四、兩造爭執事項:  ㈠被上訴人管理人林勝雄提出本件訴訟是否有合法代理權?  ㈡被上訴人主張林勝雄未經全體派下員同意,與上訴人公司簽 署之系爭契約書對被上訴人不生效力,是否有理由?有無民 法第107條或第169條但書之適用或類推適用?  ㈢被上訴人依民法第173條第2項準用第541條第1項,及第767條 第1項前段規定,擇一請求上訴人返還系爭文件,是否有據 ?  ㈣若系爭契約書對被上訴人有效成立,則上訴人主張依民法第5 48條第2項、系爭契約書第7條規定,被上訴人應於取回系爭 文件同時,給付委任報酬1,528萬1,564元及自111年7月1日 起算之法定遲延利息,是否有理由?  五、本院之判斷: ㈠⒈上訴人抗辯祭祀公業是由派下員組織而成,多數派下員之真   意始能代表祭祀公業之真意,被上訴人派下員共50名,伊已 取得35份派下員所簽署之專任委託契約書,顯然逾半數派下 員同意委任伊處分系爭土地,自無可能再授權由林勝雄代為 提出本件訴訟,是被上訴人欠缺訴訟實施權,當事人不適格 ,林勝雄提起本件訴訟亦非為合法代理,符合民事訴訟法第 249條第1項第4款之情形云云,被上訴人則主張林勝雄為伊 之管理人,其自可合法代伊提起本件訴訟,又伊本件請求交 付系爭文件,係屬給付之訴,自有訴訟實施權,亦非當事人 不適格等語,經查:  ⑴按非法人之團體,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者,有當事人能力, 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3項定有明文。所謂非法人團體,係指 有一定名稱及事務所、營業所,並有一定目的及獨立之財產 。又祭祀公業條例雖已於97年7月1日施行,惟祭祀公業未依 該條例第21條、第22條規定向主管機關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 者,仍不失為非法人團體,有當事人能力,應按非法人團體 之例,載為「某祭祀公業」,並列管理人為其法定代理人( 最高法院97年8月12日97年度第2次民事庭會議決議參照)。 又未成立法人之祭祀公業,公業内部規章定有管理人產生方 法者,依其規定,此有内政部71年5月29日71台内民字第811 75號函釋内容可資參考。  ⑵本件被上訴人並未向主管機關為祭祀公業法人登記,為兩造 所不爭執,固堪認定,惟被上訴人有一定之名稱,置管理人 1人,原址設臺南縣○○鄉(改制後為臺南市○○區○○○村○○00號 ,並以紀念林美公,祭祀歷代祖先,以飲水思源,慎終追遠 ,並秉承創業德意,敦睦派下員,繼續宗祠為目的,且有獨 立之財產等情,有派下現員名冊、土地登記謄本、系爭規約 可證(見原審卷第47至55、69至109、125至131頁),被上 訴人於72年2月12日經派下員議決同意推選林勝雄為管理人 ,有被上訴人管理人選任書在卷可稽(見原審卷第133至135 頁),且被上訴人之管理人為林勝雄,亦為兩造所不爭執( 見兩造不爭執事項㈠),是被上訴人屬非法人團體,而有當 事人能力,又依上開說明,其提起訴訟,應列管理人為其法 定代理人,故林勝雄以法定代理人身分代表被上訴人提起本 件訴訟,自屬合法。上訴人辯稱被上訴人本件訴訟有未經合 法代理,而符合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4款之情形云云 ,要無足取。  ⑶按所謂當事人適格,係指就為訴訟標的之特定權利或法律關 係,得為當事人而實施訴訟,具有受本案判決之資格而言。 判斷當事人是否適格,應對特定具體訴訟之訴訟標的法律關 係,應在何特定當事人間予以解決,方屬適當而具有法律上 之意義,此與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存否,係屬訴訟實體上有 無理由之問題,並不相同。故在給付之訴,除依實體法或程 序法之規定,其權利之行使或義務之負擔,必須數人共同為 之,即須數人一同起訴或一同被訴,始有實施訴訟之權能( 固有必要共同訴訟)者外,原則上若被上訴人主張其為訴訟 標的法律關係之權利主體,他造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義務 主體,其當事人即為適格。上訴人雖抗辯被上訴人逾半數派 下員同意委任伊處分系爭土地,故被上訴人違反其過半派下 員之意思,提起本件訴訟,欠缺訴訟實施權,當事人不適格 云云,然依本件被上訴人主張系爭契約書對伊不生效力,請 求上訴人返還系爭文件等情觀之,可知本件爭議之訴訟標的 法律關係,係被上訴人所主張上訴人應將系爭文件返還被上 訴人之義務,應為給付之訴,而被上訴人主張其為前揭訴訟 標的法律關係之權利主體,上訴人為該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 義務主體,且無應得被上訴人逾半數派下員同意始得起訴之 限制,揆諸前揭說明,本件被上訴人自有實施訴訟之權能, 其當事人適格並無欠缺,上訴人此部分之辯詞,要無可採。  ⒉上訴人另抗辯被上訴人主張林勝雄代表其所簽訂之系爭契約 書不生效力,卻依然由林勝雄代表提起本件訴訟,而非另行 選任特別代理人,顯然本件訴訟未經合法代理,符合民事訴 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4款之情形云云,按無訴訟能力人有為 訴訟之必要,而無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不能行代理權者 ,其親屬或利害關係人,得聲請受訴法院之審判長,選任特 別代理人,民事訴訟法第5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所謂法定 代理人不能行代理權,不僅指法律上不能(如經法院宣告停 止其權利)而言,固然亦包括事實上之不能(如心神喪失、 利害衝突等)在內。惟查,本件爭議雖然牽涉系爭契約書是 否不生效力,但被上訴人於本件訴訟,係依系爭契約書是否 不生效力後之法律關係,本於民法第173條第2項準用第541 條第1項、第767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上訴人將系爭文件 返還被上訴人甚明,可知被上訴人為請求權人,上訴人為給 付義務人,而林勝雄為被上訴人之管理人,業據前述,則林 勝雄本於法定代理人之資格,為被上訴人請求上訴人履行債 務,亦即返還系爭文件,核其行為與被上訴人之利益並無利 害衝突,依法不得代理之情形,故無依民事訴訟法第51條第 2項之規定,另外選任特別代理人代被上訴人為訴訟行為之 必要,上訴人主張本件未另行為被上訴人選任特別代理人, 有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4款之情形,難謂可採。  ⒊上訴人再抗辯被上訴人先由林勝雄代表與伊簽訂系爭契約書 ,又提起本件訴訟,主張系爭契約書不生效力,有民事訴訟 法第249條第1項第8款之情形云云。按起訴基於惡意、不當 目的或有重大過失,且事實上或法律上之主張欠缺合理依據 ,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8款固 有明文,惟第249條第1項第8款之立法理由以:「被上訴人 起訴所主張之事實或法律關係,倘於客觀上並無合理依據, 且其主觀上係基於惡意、不當目的,例如為騷擾上訴人、法 院,或延滯、阻礙上訴人行使權利;抑或一般人施以普通注 意即可知所訴無據,而有重大過失,類此情形,堪認係屬濫 訴。…為維上訴人權益及合理利用司法資源,應將不得為該 濫訴列為訴訟要件。」是構成濫訴須兼具客觀上無合理依據 及主觀上基於惡意之要件。本件被上訴人雖主張其管理人代 其簽訂之系爭契約書不生效力,而提起本件訴訟,請求上訴 人返還系爭文件,然契約由法定代理人簽訂後,事後發現該 契約不生效力,進而據此主張權利之事實,所在多有,自不 得僅因此,即謂被上訴人所提訴訟係基於惡意而為,又被上 訴人主張之法律關係為民法第173條第2項準用第541條第1項 、第767條第1項前段規定,客觀上尚非「無合理依據」,至 於系爭契約書是否不生效力,被上訴人得否依上開規定,請 求上訴人交還系爭文件,乃屬訴有無理由之問題,與民事訴 訟法第249 條第1項第8款所定情形有間,上訴人據上開理由 ,辯稱被上訴人提起本件訴訟,有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 第8款之情形云云,亦無可採。  ㈡被上訴人主張伊管理人林勝雄未經伊授權為解散祭祀公業或 處分系爭土地之行為,無權代表伊於104年7月23日與上訴人 簽署系爭契約書,系爭契約書對伊不生效力,上訴人應返還 系爭文件等語,為上訴人所否認,並以前詞置辯:  ⒈按祭祀公業依法成立祭祀公業法人者,其解散依祭祀公業 條 例第33條規定辦理。祭祀公業未成立法人,依法訂有規約 者,其解散依其規約規定辦理。無規約者,其解散依民法第 828條規定經全體派下員之同意後辦理之。祭祀公業土地及 建物依照祭祀公業條例第50條規定申辦所有權變更登記為派 下員分別共有或個別所有,不須經解散程序報民政機關備查 (内政部97年12月02日内授中民字第0970732955號函參照) 。經查:  ⑴林勝雄於104年7月23日係以被上訴人管理人身分,與上訴人 簽立系爭契約書,此觀系爭契約書約定即明(其上載:委任 人:林勝雄〈林勝雄印〉〈祭祀公業林美印〉,見原審卷第311 頁),應堪認定。  ⑵被上訴人主張系爭契約書係為解散祭祀公業等語,固為上訴 人所否認,惟觀諸系爭契約書,從文義而言,其中「清理與 規劃」欄業記載「以便於辦理公業解散」;又「銷售與處分 」欄記載「受任人(按指上訴人)完成前項事務後,得委任 估價師進行市場價格之評估…做為售價之依據」,可見公業 解散是銷售與處分公業土地之前提,又上訴人於109年8月20 日於「祭祀公業林美進度說明會」中,對於目前公業辦理說 明㈢中說明:倘若派下們未能先行支付增值稅,須待新規約 明定公業財產分配方式後,「再行解散程序」分配土地予各 派下員等語(見原審卷第111頁),業已明確強調要修訂新 規約,行解散程序,故系爭契約書委任事項確實包含解散被 上訴人。上訴人否認系爭契約書委任事項確實包含解散被上 訴人,尚難採取。  ⑶本件被上訴人非祭祀公業法人,雖訂有系爭規約(見原審卷 第141至147頁),然系爭規約並未規範解散事宜,亦未授權 管理人為解散被上訴人相關事務,則依上說明,被上訴人之 解散自應依民法第828條規定,經全體派下員之同意後始得 辦理之,而兩造就系爭契約書並未經全體派下員同意一事, 並未爭執,自堪信為真。  ⒉按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其處分、變更及設定地上權、永 佃權、地役權或典權,應以共有人過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 過半數之同意行之;但其應有部分合計逾3分之2者,其人數 不予計算;上開規定於公同共有準用之;土地法第34條之1 第1、5項亦有規定。次按祭祀公業係祀產之總稱,屬於派下 員全體所公同共有,依民法第828條第2項規定,其處分及其 他之權利行使,除法律或契約即公業規約另有規定外,應得 派下員全體之同意。是此項祀產為土地時,其處分除公業規 約另有規定外,土地法第34條之1第5項已有特別規定,依該 項規定準用同條第1項之結果,應以派下員過半數及其「潛 在的應有部分」(派下權比率)合計過半數之同意為之,但 其「潛在的應有部分」合計逾3分之2者,其人數可不予計算 。又所謂祀產之處分及其他權利之行使,除直接使祀產所有 權發生得喪變更、設定負擔等物權行為外,尚包括以祀產所 有權發生得喪變更、設定負擔等為內容之負擔行為(最高法 院95年度台上字第1233號、84年度台上字第238號、110年度 台上字第3061號判決意旨參照)。上訴人固辯稱上訴人已取 得36份被上訴人派下員所簽署之專任委託契約書,扣除林榆 凱重複簽署部分後,上訴人仍取得35份即過半數被上訴人派 下員所簽立之契約書,已可處分系爭土地,且系爭契約書之 目的非為解散被上訴人,上訴人已與逾半數派下員簽訂專任 委託契約書,達成委任合意云云,惟為被上訴人所否認,並 以前開情詞置辯。經查:  ⑴依臺南市後壁區公所於104年12月21日以所民字第1040855008 號函准予變動派下現員名冊,被上訴人經臺南市後壁區公所 備查之派下員共計50名,有上開函所附派下全員系統表及派 下現員名冊在卷可稽(見原審卷第37至55頁)。被上訴人雖 主張除有規約規定,或依祭祀公業條例第4條第3項規定外, 本件伊派下之女子均非派下員,縱使該些女子業經後壁區公 所准予備查為伊之派下員,然此均無法使伊派下之女子成為 伊派下員中之一員,故扣除後伊派下員為39名,其中僅各有 10名派下員簽立A版、B版契約書,扣除上開重複者,合計僅 有19名簽署云云,然按基於民法規定男女繼承權平等,祭祀 公業條例施行後之祭祀公業,即不宜再依宗祧繼承之習俗排 除女性繼承派下之權利,爰規定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後,祭祀 公業及祭祀公業法人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應 以共同承擔祭祀者列為派下員,觀諸祭祀公業條例第5條之 立法理由自明。從而,為落實該條例第5條之立法目的,祭 祀公業及祭祀公業法人之派下員發生繼承事實時,其繼承人 不分男女,原則均應推定為派下員,除非當事人表示不願意 共同承擔祭祀,提出相關書面文件,得由管理人、派下員、 利害關係人於系統表切結註記,不列入派下現員名冊外,否 則,符合派下員資格之繼承人,均應列入派下全員系統表及 派下現員名冊内,並向行政機關申請公告徵求異議,以維護 派下員權益(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995號判決意旨參 照)。準此,被上訴人此部分主張,顯與祭祀公業條例第5 條之立法目的相違,揆諸前揭說明,應認祭祀公業派下女子 經列入派下全員系統表及派下現員名冊内者,仍非不得享有 派下員權益。是被上訴人此部分主張,尚難採取。被上訴人 派下員全員確為50人,應堪認定。  ⑵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各派下員(含林勝雄)所簽訂之系爭契約 書(內容如A版契約書所示),觀其內容,就系爭土地,係 約定將土地銷售第三人,此顯然涉及被上訴人所有系爭土地 之買賣及處分。又關於被上訴人系爭土地處分事宜,依系爭 規約第7條規定:「本公業不動產之處分,應依照土地法第3 4條之1規定辦理,並得授權管理人全權處理。」是處分不動 產應依土地法第34條之1第5項準用第1項規定,以共有人過 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過半數之同意行之;但其應有部分合 計逾3分之2者,其人數不予計算(見兩造不爭執事項㈢)。 至於上訴人雖辯稱系爭規約除規定,依照土地法第34條之1 規定辦理外,亦得授權管理人全權處理,故管理人自己即可 決定如何處分系爭土地云云,然其所謂「並得授權管理人全 權處理」,仍視被上訴人派下有無授權其管理人即林勝雄全 權處理,但上訴人就被上訴人派下確有上開授權一事並未舉 證證明之,是上訴人主張管理人自己即可決定如何處分系爭 土地云云,即難採取。  ⑶上訴人固辯稱其已取得35份被上訴人派下員所簽署之專任委 託契約書,業已超過半數同意處分系爭土地云云,但被上訴 人則辯稱:A版、B版屬於不同契約,不可合併計算等語。查 被上訴人50名派下員,共有15名簽立A版契約書,20名簽立B 版契約書,有A版、B版契約書可稽(見原審卷第195至223頁 ,第225至231、235至243、251、253、257、329至343頁) ,扣除其中林育民改名為林榆凱為同一人外,固堪認上訴人 確有取得A版、B版契約書共35份為真,惟A版契約書就系爭 土地,係約定將土地銷售第三人;而B版契約書則不再限於 銷售第三人,亦開放派下員選擇出售或登記為派下分別共有 (公同共有),並視個案需要依法辦理所有權變更登記為派 下員分別共有或個別所有,足見A版、B版契約書,就系爭土 地之處分方式容有不同,可認A、B版本契約書之契約目的、 受託事項均有不同,難認為成立相同之法律關係;又上訴人 所提B版契約書之20份,其派下員或僅單獨勾選同意或在「 土地分別共有(公同共有)」之欄位後簽名,或全未勾選亦 未簽名,而「土地分別共有(公同共有)」欄位為A版契約 書所無,可見其等並未同意A版契約書將土地銷售第三人之 意見。因此,計算被上訴人派下員是否同意處分系爭土地時 ,自不得將兩種版本之契約書合併計算。準此,同意系爭契 約書即以銷售給第三人方式處分系爭土地之系爭公業派下員 僅有15名,顯未超過派下全員之半數,上訴人亦未舉證證明 同意上開處分方式之派下員,其等潛在之應有部分已超過3 分之2,則上訴人辯稱其業已超過半數派下員同意處分系爭 土地云云,要難採取。又系爭契約書係以系爭土地所有權發 生得喪變更為內容之負擔行為,依上開說明,自須超過派下 全員之半數,或潛在之應有部分超過3分之2 之同意,上訴 人另辯稱系爭契約書為負擔行為不受限制云云(見本院卷二 第47頁),亦難採取。  ⒊按所謂代理,係代理人於代理權限内,以本人之名義,為意 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必以本人授與代理權,再由代理人於 代理權限内,以本人名義向契約相對人或由相對人受意思表 示,其效力始能直接歸屬於本人,或經本人承認,始生效 力 (民法第103條、第170條參照)。依上,可知簽立15份A 版契約書之派下員,依該契約書第3條規定同意解散被上訴 人,不符民法第828條規定經全體派下員之同意解散祭祀公 業之規定;而同意以將土地銷售第三人之派下員15名,經核 其人數顯然未超過派下員之半數,自無可能依土地法第34條 之1出售系爭土地,是依據上訴人提出其與被上訴人之派下 員簽訂之A版契約書觀之,尚難認業已符合解散祭祀公業及 處分系爭土地之規定,則林勝雄既未取得權限,自無權再將 上開權限轉授權予上訴人。  ⒋按無代理權人以代理人之名義所為之法律行為,非經本人承 認,對於本人不生效力。前項情形,法律行為之相對人,得 定相當期限,催告本人確答是否承認,如本人逾期未為確答 者,視為拒絕承認,民法第170條定有明文。準此,無權代 理人所為之法律行為,非經本人承認,對於本人不生效力, 屬效力未定之法律行為,該法律行為發生效力與否,繫於本 人是否承認,本人如已為承認,該無權代理法律行為即對於 本人確定發生效力;本人如拒絕承認或視為拒絕承認,該無 權代理法律行為即確定對於本人不生效力。又代表與代理固 然不同,惟其情形均是由無權之人代表或代理本人為法律行 為,基於同一法理,無代表權人代表本人(法人或非法人團 體)所為之法律行為,應類推適用民法第170條第1項規定, 若經承認,始對本人發生效力;反之,本人若拒絕承認或視 為拒絕承認,該無權代表法律行為對於本人即不生效力。林 勝雄為被上訴人之管理人,業據前述,其並無權限,卻代表 被上訴人簽訂系爭契約書,屬無權代表行為,應類推適用無 權代理之規定,被上訴人提起本件訴訟,請求上訴人返還系 爭文件,要已明確拒絕承認,則林勝雄代表被上訴人簽訂系 爭契約書,屬無權代表行為,對於被上訴人不生效力。  ⒌上訴人雖辯稱有構成表見代理云云。然而:  ⑴按代理人於代理權限內,以本人名義所為之意思表示,直接 對本人發生效力;代理權係以法律行為授與者,其授與應向 代理人或向代理人對之為代理行為之第三人,以意思表示為 之;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或知他人表示為 其代理人而不為反對之表示者,對於第三人應負授權人之責 任,民法第103條、第167條、第169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準此而言,民法上之代理,係採顯名主義,代理行為須由代 理人以本人名義為之,其所為意思表示或所受意思表示,始 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若行為人係以自己名義與他人為法律 行為,並非立於代理本人之法律上地位,而以該本人名義與 他人為法律行為,則其所為顯與代理行為無涉,自無適用表 見代理規定之餘地。  ⑵再者,「代表」與「代理」制度,其法律性質及效果並不相 同。代表人為本人(即被代表人)之機關,其所為代表之行 為,即為本人之行為,當然由本人承受其效力,無所謂效力 歸屬之問題。而代理人與本人則係兩個權利主體間之關係, 代理人之行為並非本人之行為,僅其效力歸屬於本人。衡諸 上開關於表見代理之規定,係指代理人之代理行為,雖無代 理權,但因有可使第三人信其有代理權之理由,因而使本人 對於第三人負授權人之責任,是該表見代理行為,仍須以先 有代理行為之存在為要件。又表見代理在本質上仍屬無權代 理,須以行為人未經本人授與代理權,而以本人名義所為之 代理行為始有適用,且僅於意定代理始有適用,至於代表或 法定代理,則無適用表見代理規定之餘地(最高法院79年台 上字第2012號判例意旨參照)。  ⑶依上所述,表見代理之本質,係屬無權代理行為,其外觀須 先有代理行為之存在為前提。惟參諸系爭契約書之內容,並 無任何林勝雄立於代理人之地位,而以祭祀公業林美本人名 義,與上訴人簽訂系爭契約書之記載,則林勝雄既無代理祭 祀公業林美本人名義之外觀行為,自難認林勝雄立於祭祀公 業林美管理人地位與上訴人簽訂系爭契約書之行為,應適用 表見代理之規定。況查,系爭契約書之簽訂,尚難認業已符 合解散祭祀公業及處分系爭土地之規定,而不生效力,被上 訴人之管理人無從取得解散祭祀公業或處分系爭土地之權利 ,即屬無權代表簽訂系爭契約書,業據上述;又系爭契約書 既僅有15名派下員同意,則除上開同意之15名派下員外,其 餘派下員既不同意,自無何具體之積極行為足以使上訴人信 其以代理權授與管理人,況其餘派下員既不同意系爭契約書 ,自已表示反對之意思,亦無何知管理人表示簽訂系爭契約 書而不為反對表示行為之事實,均難認被上訴人就系爭契約 書之簽訂,在外觀上有構成表見代理之事實存在。  ⒍上訴人固抗辯被上訴人限制或撤回林勝雄簽訂系爭契約書之 代理權,依民法第107條規定,不得以之對抗善意之其云云 ,惟按民法上所謂代理,係指本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由他 人代理本人為法律行為,該代理人之意思表示對本人發生效 力而言。故必先有代理權之授與,而後始有民法第107條本 文「代理權之限制及撤回,不得以之對抗善意第三人」規定 之適用(最高法院62年台上第1099號裁判意旨參照)。而無 規約者,其解散依民法第828條規定經全體派下員之同意後 辦理之;又系爭規約第7條規定:本公業不動產之處分,應 依照土地法第34條之1規定辦理,此為處分系爭土地之法律 規定,依上說明,被上訴人未就解散公業或系爭土地之處分 ,以代理權授與林勝雄,則林勝雄即無權代表簽訂系爭契約 書,自無上開民法第107條本文規定之適用。上訴人抗辯被 上訴人限制或撤回林勝雄簽訂系爭契約書之代理權,依民法 第107條規定,不得以之對抗善意之其云云,尚無可採。  ㈢第查,上訴人於原審審理中稱其係依據系爭契約書而占有系 爭文件(見原審卷第373頁);惟按未受委任,並無義務, 而為他人管理事務者,其管理應依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 思,以有利於本人之方法為之。第540條至第542條關於委任 之規定,於無因管理準用之。受任人因處理委任事務,所收 取之金錢、物品及孳息,應交付於委任人。民法第172條、 第173條第2項、第54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上訴人雖與被 上訴人之管理人林勝雄簽立系爭契約書,然系爭契約書之效 力並不拘束被上訴人,業據上述;上訴人既未受被上訴人合 法委任,並無義務處理被上訴人之解散及處分系爭土地等事 務,則上訴人上開行為應屬無因管理,其占有被上訴人系爭 文件,即屬於法無據。又上訴人持有系爭文件,為兩造所不 爭執(見不爭執事項㈣),上訴人雖以其與過半數之派下員 簽訂專任委任契約書,持有系爭文件,自屬有據云云,然系 爭文件屬被上訴人所有或應由其持有,若交付他人,應依其 意思,任何派下員並無將之交付他人之權限,而系爭契約書 對被上訴人不生效力,業據上述,被上訴人亦提起本件訴訟 請求上訴人交還系爭文件,顯然被上訴人無將系爭文件繼續 讓上訴人持有之意思,上訴人自不得違反被上訴人意思,繼 續持有系爭文件,否則即為取得依權益內容應歸屬於被上訴 人之物品,是上訴人徒以其與過半數之派下員簽訂專任委任 契約書,抗辯其持有系爭文件,自屬有據云云,自非可採。 從而被上訴人主張依民法第173條第2項準用第541條第1項規 定,請求上訴人返還系爭文件,應屬有據。至於被上訴人另 選擇合併主張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上訴人返 還系爭文件,核屬選擇的訴之合併,即無再予審酌之必要, 附此敘明。   ㈣上訴人雖復抗辯被上訴人單方解除系爭契約書所示之委任關 係,其得依民法第261條準用第264條規定為同時履行抗辯, 亦即上訴人同意於被上訴人依系爭契約書第8條規定給付1,5 28萬1,564元及自111年7月1日起至給付之日止,按週年利率 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予其之同時,返還系爭文件予被上訴人 云云,然民法第264條第1項規定:「因契約互負債務者,於 他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但自己有 先為給付之義務者,不在此限。」所謂同時履行之抗辯,乃 因成立或履行上有牽連關係之雙務契約而生,倘雙方之債務 ,非本於同一之雙務契約而發生,縱令雙方債務在事實上有 密切之關係,或雙方之債務雖因同一之雙務契約而發生,然 其一方之給付,與他方之給付,並非立於互為對待給付之關 係者,均不能發生同時履行之抗辯(最高法院59年台上字第 850判例參照)。縱使兩造間有委任契約存在,依民法第541 條之規定,受任人所負交付所收取之物予委任人之義務僅為 附隨義務,與委任人給付報酬之給付義務間尚不具對價關係 ,應不能發生同時履行之抗辯,何況兩造間並無委任關係存 在,已如所述。此外,上訴人未再舉證證明就交付系爭文件 ,兩造間有何具有對價關係之法律關係存在,應不能發生同 時履行之抗辯,更遑論系爭契約書對被上訴人不生效力,本 無上訴人所述解除契約之情形存在,且契約既不生效力,被 上訴人亦無給付系爭契約書約定報酬之義務,自無與交還系 爭文件間,發生對價關係,是以上訴人主張於被上訴人給付 報酬前,其得拒絕交付系爭文件云云,洵非可採。 六、綜上所述,被上訴人依民法第173條第2項準用第541條第1項 規定,請求上訴人應將系爭文件返還被上訴人,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從而原審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並無不合。上訴 論旨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駁回其 上訴。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八、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 、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張季芬                    法 官 王雅苑                    法 官 謝濰仲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上訴人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 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出 理由書狀(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時應提出委 任律師或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師資格者,另應 附具律師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訴訟法第466條 之1第1項但書或第2項(詳附註)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被上訴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書記官 盧建元 【附註】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 ⑴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但上 訴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 ⑵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上訴人 為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 經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第三審訴訟代理人。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2第1項: 上訴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規定,聲請第 三審法院為之選任律師為其訴訟代理人。 附表:     A 版     B  版 主要內容 契約標的:委任人標的土地坐落:臺南市○○區○○段000○000○000○000○000地號。  解散前及解散後之公業財產分配與登記方式,以公業規約(或相關法律規定)分配辦理之。 受託事項:委任人專任委託受任人全權辦理下列事項: ㈠清理與規劃:受任人 受委託專任,全權辦理委任人公業不動產之清理、派下變動申報、改選管理人、增修訂規約、相關程序備查、更正、協調與調解、土地之合併分割規劃、排除侵害等等,以便於辦理公業解散及處分銷售委任人公業不動產作業之一切相關事宜。委任人並同意委由受任人仲介代理銷售公業不動產或委託第三人銷售土地。(仲介費用另以契約約定之) ㈡銷售與處分: ⒈受任人完成前項事務後,得委任估價師進行市場價格之評估並製成評估報告書以為參考,做為售價之依據,銷售期間三個月。屆期倘未成交,則改以公開標售方式續行出售,第一次標售價格暫定為前述銷售底價,以出價最高價者得標;若無人投標則另行協議調降售價再次公開標售,依此類推至售出為止,但出售之每坪土地價格不得低於公告現值,且無異議授權受任人全權處理相關書狀補發、簽約、收受價金、移轉、處分、履行契約義務等事宜。公開標售過程全程由律師見證,投標内容應刊登於蘋果日報、自由時報及相關公會。 ⒉地上物拆遷補償方式:得委請估價師進行地上物之拆遷補償報告,並製成報告書以供參考,作為補償之依據。 委任報酬:土地清理登記售出後之總值支付15%做為受任人之酬勞。 契約標的:委任人標的土地坐落:臺南市○○區○○段000○000○000○000○000○地號。解散前及解散後之公業財產分配與登記方式,以公業規約(或相關法律規定)分配辦理之。(如清理結果有出入,應以清理之結果為準) 受託事項:委任人專任委託受任人代為辦理下列事項: ㈠清理與規劃: ⒈公業派下財產之清理:  ⑴派下之清理:派下(變動)申報、改選管理人、增修訂規約、相關程序備查、更正,取得民政機關核發之派下全員系統表即派下現員名冊。  ⑵財產之清理:清查公業所有之財產,取得民政機關核發之不動產清冊,必要時向地政機關辦理管理人變更及取得新所有權狀。 ⒉公業財產之清理:  ⑴清查公業前積欠之稅賦或未領取之款項。  ⑵依現況實地勘測製作測量成果圖。  ⑶查明原各房使用、讓售、歸就之情形及範圍。  ⑷公業財產處分時所需文件之研擬及製作。  ⑸地上物協調與調解,排除侵害等等,而地上物拆遷補償方式得委請估價師進行地上物之拆遷補償報告,並製成報告書以供參考,作為補償之依據。  ⑹公業財產處分方式。(同意請打勾簽名)   ①出售☐簽名—   ②分別共有(公同共有     )☐簽名—  ⑺視個案需要依法辦理所   有權變更登記為派下員   分別共有或個別所有。  ⑻俟公業清理完竣,依公   業決議視個案需要協助   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或   建立祭祀嗣堂。  ⑼協助公業土地或資金之   處理方式,按派下員開   會協商或依法令規定作   為派下員應分配之比率   。  ⑽協助處理公業土地最有   益之合併規劃,以提高   土地利用價值。委任人   並同意由受任人仲介代   理銷售公業不動產或委   託第三人銷售土地(仲   介費用另以契約約定之   )。 委任報酬:土地清理完成後總值之15%為受任人之報酬(土地如有出售,以售價計算;未出售者,以公告現值計算)。

2025-02-19

TNHV-112-上-83-20250219-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2940號 原 告 邱映琁 被 告 伊吉邦社區管理委員會 法定代理人 鄭棟坤 訴訟代理人 劉旂延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等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4 年1月20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當事人喪失訴訟能力或法定代理人死亡或其代理權消滅者 ,訴訟程序在有法定代理人或取得訴訟能力之本人,承受其 訴訟以前當然停止;前開所定之承受訴訟人,於得為承受時 ,應即為承受之聲明;聲明承受訴訟,應提出書狀於受訴法 院,由法院送達於他造,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175條第1 項、第176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公寓大廈應成立管理委員 會或推選管理負責人,公寓大廈成立管理委員會者,應由管 理委員互推一人為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對外代表管理委員會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9條第1項、第2項亦分別定有明文。 經查,被告即伊吉邦社區管理委員會之法定代理人於本院審 理期間由涂清利先後變更為蔡芙蓉、鄭棟坤等情,有新北市 新莊區公所民國113年10月18日報備事項存參函文及管理委 員會臨時會議紀錄附卷可參(本院卷第61頁至65頁),並業 據蔡芙蓉、鄭棟坤具狀聲明承受訴訟(113年度重小1860號 卷《下稱重小卷》第199頁、本院卷第71至72頁),並續行訴 訟,核無不合,先予敘明。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被告放任社區公共機電設備與排風口噪音24小時 精神轟炸原告,原告填寫維修單,被告只回應社區老舊就結 案。原告打110報警也沒用、打1999申訴電話,環保局以未 超標無法開罰。侵入原告住處之噪音有夜間在頂樓製造敲打 聲或弄出大聲響、頂樓排風口高分貝噪音、原告所有448號 與446號共同牆壁低頻噪音。原告入住到被告不修漏水前後 沒有上開噪音,嗣被告拒絕頂樓漏水損害原告室內之修繕, 雙方交惡。原告從111年5月後即開始遭受一連串各種社區噪 音轟炸報復。噪音來源包括24小時機電噪音與半夜突然啟動 的機電與排風口噪音,強制原告睡眠中斷,長期睡眠不足, 損害身體健康及精神疲勞轟炸,嚴重侵害原告生理、精神健 康及居住安寧權。爰依民法第793條、第18條規定,請求原 告解決、除去公共設備發出的噪音;依據民法第184條、第1 94條、第195條,請求被告賠償原告精神損害等語。並聲明 : ㈠被告應停止噪音侵入原告住宅即新北市○○區○○○道○段00 0號18樓。㈡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0萬元及自民事 追加訴之聲明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 之利息。 二、被告則以:原告自111年起提出告訴主張社區噪音吵到原告 住家及居住睡眠至今。原告於113年11月28日晚間7時30分, 要求總幹事至原告住家18樓聽聲音。幾乎沒有聽到任何馬達 聲音。隨即到頂樓電梯機房查看,電梯正常作業。同層住戶 表示沒有聽到馬達干擾聲。自112年至今多次民事訴訟,都 是噪音干擾問題,經物業公司總幹事及電梯公司專業技術人 員查證與環保局人員偵測,均未有超標不正常分貝及敲打平 台地板聲音等語,資為抗辯。並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本院之判斷: ㈠、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條第9款規定,管委會係由區分所有 權人選任住戶若干人為管理委員所設立之組織,旨在執行「 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事項」及「公寓大廈管理維護事務」 ,於完成社團法人登記前,僅屬非法人團體,固無實體法上 完全之權利能力。然現今社會生活中,以管委會之名義為交 易者比比皆是。於民事訴訟法已有第40條第3項:「非法人 之團體,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者,有當事人能力」規定之外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更於第38條第1項明文規定:「管理委 員會有當事人能力」,明文承認管委會具有成為訴訟上當事 人之資格,得以其名義起訴或被訴,就與其執行職務相關之 民事紛爭享有訴訟實施權;並於同條例第6條第3項、第9條 第4項、第14條第1項、第20條第2項、第21條、第22條第1項 、第2項、第33條第3款但書,規定其於實體法上亦具享受特 定權利、負擔特定義務之資格,賦與管委會就此類紛爭有其 固有之訴訟實施權。故管委會倘基於規約約定或區分所有權 人會議決議所為職務之執行致他人於損害,而應由區分所有 權人負賠償責任時,其本身縱非侵權行為責任之權利義務歸 屬主體,亦應認被害人得基於程序選擇權,並依上開同條例 第38條第1項規定及訴訟擔當法理,選擇非以區分所有權人 而以管委會為被告起訴請求,俾迅速而簡易確定私權並實現 私權,避免當事人勞力、時間、費用及有限司法資源之不必 要耗費。否則,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管委會有當事人能力 ,即失其意義,當非立法本意(此亦有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 字第790號判決可供參照),從而,被告具有侵權行為能力 ,應無疑義。 ㈡、次按土地所有人於他人之土地、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有瓦斯 、蒸氣、臭氣、煙氣、熱氣、灰屑、喧囂、振動及其他與此 相類者侵入時,得禁止之。但其侵入輕微,或按土地形狀、 地方習慣,認為相當者,不在此限;人格權受侵害時,得請 求法院除去其侵害;有受侵害之虞時,得請求防止之;因故 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 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違反保護他人 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行為 無過失者,不在此限;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 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 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 額,民法第793條、第18條第1項、第184條、第195條第1項 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於他人居住區域發出超越一般人社會生 活所能容忍之噪音,固應屬不法侵害他人居住安寧之人格利 益;惟所謂「噪音」之認定,應依是否超越一般人社會生活 所能容忍之客觀標準決定,尚非單憑當事人主觀感受為據; 且居住安寧之人格利益,與從事一般合理社會活動之自由, 均屬依法應受保障之權利;倘相鄰建築物間,他人因合理社 會活動產生之聲響與振動,未逾一般人依當地環境、生活作 息狀況、社會觀念等所能容忍之範圍者,即難謂有不法侵害 他人居住安寧之情事。又按噪音管制法所稱之噪音,係指超 過管制標準之聲音,為該法第3條所明定。另直轄市及縣( 市)主管機關得視轄境內噪音狀況劃定公告各類噪音管制區 ,其管制區之劃分原則、劃定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準則 ,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噪音管制之音量及測定之標準,由 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噪音管制法第7條第1項、第9條第2項分 別著有規定。是中央主管機關行政院環境部(下稱環境部) 乃依噪音管制法第7條第1項之授權發布噪音管制區劃定作業 準則,將噪音管制區劃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環境亟需安寧之 地區;第二類為供住宅使用為主且需要安寧之地區;第三類 為以住宅使用為主,但混合商業或工業等使用,且需維護其 住宅安寧之地區;第四類為供工業或交通使用為主,且需防 止噪音影響附近住宅安寧之地區。另噪音管制標準則係環境 部依噪音管制法第9條第2項之授權,考量國人處在不同土地 使用型態或不同時段情境下對噪音的接受度及需求程度不同 ,同時針對產業發展之衡平進行通盤考量,斟酌區內噪音狀 況訂定各類噪音管制區之管制音量。準此,符合噪音管制標 準之聲音,可認為符合一般人社會生活所能容忍之程度。原 告住家位於社區大樓,應屬以住宅使用為主且需要安寧之地 區。而第二類管制區依噪音管制標準第2條、第8條規定,其 噪音管制標準值為上午7時至晚上7時(日間)不得超過全頻 (20Hz至20KHz)57分貝、低頻(20Hz至200Hz)37分貝;於 晚上7時至晚上10時(晚間)不得超過全頻52分貝、低頻32 分貝;於晚上10時至翌日上午7時(夜間)不得超過全頻42 分貝、低頻27分貝。故於判斷原告住處是否有超越一般人社 會生活所能忍受之噪音侵入,自應以上開噪音管制標準值為 依據。 ㈢、原告主張被告放任逾一般人社會生活能所能忍受之機電及頂 樓敲打聲等噪音侵入其住處,惟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詞置 辯。依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規定,自應由原告就其所主 張有利於己之事實先負舉證之責。經查,原告雖提出自行蒐 證噪音之檔案光碟及照片,其中亦有以儀器測量顯示音量之 照片為憑,欲證明原告住處確實存有噪音侵入之事實等情。 然原告提出上開光碟及照片內容至多僅能證明原告進行錄音 且有錄得部分聲響之事實。至於錄影(音)之地點及錄取之 方式則無從得知,更有甚者部分光碟之影像係一片漆黑,無 法辨別錄影(音)地點為何,即使錄製地點並非漆黑一片, 亦無法斷定錄製之地點即為原告住家。其次,原告係以其手 機自行蒐證錄音,並非以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檢定合格及經校 正且在有效期間內之噪音計等儀器進行測量,亦未說明有請 專業人員依照標準規範(例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頒定之「環 境噪音測量方法」)所制訂之程序進行測量,錄製內容及結 果已難認符合專業而具有正確信。再者,縱使原告提出證據 光碟中內所錄製聲音地點確實係於原告家中所錄製,然聲響 發生之原因為何,是否即為被告所負責維修管理之公共機電 設施,亦乏所據。又審以原告自承其已多次報警,並向新莊 警局、工務局、環保局等單位申訴,因未超標而未作進一步 處理等語(本院卷第99頁),及新北市政府案件回復通知表 示新莊分局及環保局於113年4月18日22時許至現場稽查,雖 有不明噪音源運轉中,經量測音量均符合噪音管制標準等情 在卷可佐(重小卷第59頁);復佐以原告居住之樓層尚有同 層其他住戶,倘頂樓確實有人敲打或頂樓排風口不時有發出 高分貝令人難以忍受之噪音,或原告所有448號與隔鄰446號 共同牆壁確實整日有發出低頻令人難以忍受之噪音,衡情同 層住戶或隔鄰住戶亦會同受干擾,而有所反應。然原告並未 提出其他住戶有同受干擾之具體事證。自難認定被告管理維 修之公共機電設施確實有發出超越一般人社會生活所能容忍 之噪音。 四、綜上所述,原告未能舉證證明被告就其負責維修之公共機電 有發生超越一般人社會生活所能容忍之噪音,即難認被告有 不法侵害原告之居住安寧之人格權。從而,原告依民法第79 3條、第18條規定,請求被告應停止噪音侵入原告住宅即新 北市○○區○○○道○段000號18樓;依民法第184條、第195條規 定,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10萬元精神慰撫金及自民事追加訴 之聲明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均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六、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無理由,因此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民事第七庭  法 官 王婉如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書記官 張育慈

2025-02-19

PCDV-113-訴-2940-20250219-2

海商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給付保險金等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海商字第9號 原 告 陳成娣 訴訟代理人 何華修 楊申田律師 何宗翰律師 被 告 旺旺友聯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洪吉雄 訴訟代理人 利美利律師 被 告 兆豐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梁正德 訴訟代理人 許志勇律師 被 告 龍鴻航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田貴寶 訴訟代理人 張志堅律師 被 告 高旗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鍾嘉村 訴訟代理人 李昭益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保險金等事件,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關於追加高旗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之訴駁回。   理 由 一、按: (一)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得不經言詞辯論 ,逕以判決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 間先命補正:一、當事人不適格或欠缺權利保護必要。二 、依其所訴之事實,在法律上顯無理由,民事訴訟法第24 9條第2項定有明文。所謂當事人適格,係指具體訴訟可為 當事人之資格,得受本案之判決而言。此種資格,稱為訴 訟實施權或訴訟行為權。判斷當事人是否適格,應就該具 體之訴訟,依當事人與特定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定之,且 當事人適格為訴權存在之要件,屬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事 項。 (二)又當事人是民事訴訟之主體,指以自己名義行使民事訴訟 權請求判決之人(原告)及其相對人(被告)。訴訟法上 之當事人,原則上指形式上當事人(如第一審之原告及被 告),不一定是實體法上權利義務歸屬主體。代位訴訟係 債權人依民法第242條規定,代位債務人行使其對第三債 務人之權利,以自己為原告而以第三債務人為被告所提之 訴訟,屬法定之訴訟擔當。而債權人基於民法第242條規 定,代位行使債務人之權利,自無再以被代位人(即債務 人)為共同被告之餘地(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14號 、107年度台上字第92號判決、107年度台上字第314號、1 07年度台抗字第22號裁定等意旨,及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 法院107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12號審審查意見)。    二、經查,原告起訴時原依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第4 項、訴外人 高旗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高旗旅行社)與被告旺旺友 聯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旺旺產險))之責任保險契 約第22條約定,主張保險理賠事故發生,請求旺旺產險應給 付原告保險金新臺幣(下同)140萬元及利息。嗣追加依民 法第242條規定代位債務人高旗旅行社向旺旺產險行使請求 保險金140 萬元之權利,除追加備位聲明聲請求旺旺產險應 給付高旗旅行社140 萬元,及自民國111 年1 月21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週利率10%計算之利息,並由原告代位受領等語 外,原告復追加高旗旅行社為共同被告。惟查,原告既代位 債務人高旗旅行社行使對旺旺產險之權利,依前揭意旨所示 ,此代位權之行使屬,屬法定之訴訟擔當,高旗旅行社於本 件訴訟並無訴訟實施權,原告自不得再以被代位人高旗旅行 社為共同被告,則原告追加高旗旅行社之訴訟,自屬當事人 不適格,爰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 三、據上論結,本件原告就高旗旅行社之追加之訴於法不合,依 民事訴訟法249條第2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饒志民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龔惠婷

2025-02-18

KSDV-112-海商-9-20250218-1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訴字第193號 原 告 張仁源 締優開發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上 一 人 法定代理人 賴志賢 原 告 黃靖貽 上列原告與被告黃懿慈等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收受本裁定送達翌日起10日內補正已獲員林國宅公寓大 廈管理委員會或被告以外之員林國宅公寓大廈全體區分所有權人 授與本件訴訟實施權之證明文件(如授權書、管理委員會會議紀 錄),逾期不補正,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按原告之訴,當事人不適格者,法院得不經言詞辯論,逕以 判決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 正,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2項第1款定有明文。次按當事人 適格,係指當事人就具體特定之訴訟,得以自己之名義為原 告或被告,而受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本案判決之資格(最 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539號判決參照)。是在給付之訴, 原告須主張自己為給付請求權人,對於其主張為義務人提起 ,始屬當事人適格。 二、經查,原告主張渠等為員林國宅公寓大廈(下稱員林國宅) 之區分所有權人,被告分別為違法選任出之員林國宅第7、8 、9屆管理委員或連署推舉管理負責人,業經法院確認選任 無效確定。被告於各自任期中未經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即 逕自由員林國宅管理費中違法支出部分款項,造成員林國宅 社區住戶管理費遭受重大損害,而使員林國宅管理委員會( 下稱員林國宅管委會)或區分所有權人受有損害,爰依侵權 行為法律關係,請求被告對員林國宅管委會或全體區分所有 權人負損害賠償責任等語,並聲明:㈠被告黃懿慈、黃淑真 、林振豐、李一聰、張京鳳、蔡秀滿、胡景翔、游明樽、高 綾霙、張荐圍、何來香、洪麗玉、蔡麗如、黃玉華、陳進發 應給付員林國宅管委會或員林國宅全體區分所有權人新臺幣 (下同)144萬2,868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㈡被告王嘉政、林淑媚、尤 正宏、高綾霙、曹珮珊、陳慈美、劉建宏、何瑞娟、魏玉葉 、陳進發、賴仙妃、凃清林、游宏榕應給付員林國宅管委會 會或員林國宅全體區分所有權人74萬7,480元及自起訴狀繕 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㈢王 嘉政、陳慈美、尤正宏、高綾霙、被告賴玟伶、黃素珍、劉 建宏、何瑞娟、吳秋霞、魏玉葉、江廷鏞、劉福盛、賴仙妃 、賴昌松、張美珍、曹芸蓁、林錦陽、簡治平應給付員林國 宅管委會會或員林國宅全體區分所有權人66萬4,078元及自 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 息。㈣王嘉政應給付員林國宅管委會或員林國宅全體區分所 有權人33萬7,312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㈤張荐圍、劉建宏、劉福盛、 被告高玉銘、高綾霙、黃素珍、陳慈美、劉憲成、吳秋霞、 陳柏瑞、賴仙妃、賴昌松、張美珍、曹芸蓁、林錦陽、曹秀 育、郭秋松、曹彩鳳、彭杏、賴淑絹、吳高樂應給付員林國 宅管委會會或員林國宅全體區分所有權人175萬4,465元及自 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 息。依原告主張之事實,受害之人乃員林國宅管委會或員林 國宅全體區分所有權人,得依侵權行為法律規定請求損害賠 償之人應係員林國宅管委會或全體區分所有權人,本件原告 係行使員林國宅管委會對被告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 因管理委員會有當事人能力及公共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之 職務,此為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8條第1項、第36條第7款所 明定,倘公共基金遭被告不法動用,參照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第18條,公共基金屬全體區分所有權人公同共有財產,公同 共有債權之行使,依民法第831條準用同法第828條第3項規 定,須得公同共有人全體同意或由公同共有人全體為原告, 其當事人適格始無欠缺。準此,本件訴訟自應以員林國宅管 委會或被告以外之全體區分所有權人為原告,當事人始為適 格,故原告以自己名義提起本件訴訟,當事人並不適格,爰 依首揭規定,命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翌日起10日內補正獲 員林國宅管委會或被告以外員林國宅全體區分所有權人授與 本件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訴訟實施權之證明文件(如授權書、 管理委員會會議紀錄),逾期不補正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陳弘仁                   法 官 范馨元                   法 官 張亦忱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書記官 黃明慧

2025-02-18

CHDV-114-訴-193-20250218-1

聲再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0號 再審聲請人 盧國智 再審相對人 蔡穎卿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再審聲請人對於中華民國113 年11月6日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9號確定裁定提起再審之訴,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聲請駁回。 再審聲請費用由再審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再 審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民事訴訟法 第500條第1項及第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次按裁定已經確 定,而有第496條第1項或第497條之情形者,得準用民事訴 訟法第五編有關再審程序之規定聲請再審,同法第507條亦 有明文。經查,本件再審相對人請求再審聲請人損害賠償事 件,經本院高雄簡易庭於民國112年12月13日以112年度雄小 字第1515號判決(下稱原一審判決)在案,嗣經再審聲請人 提起上訴,經本院於113年5月20日以113年度小上字第15號 裁定(下稱第15號裁定)駁回上訴確定,再審聲請人於同年 6月4日對第15號裁定聲請再審,經本院於同年6月27日以113 年度聲再字第4號裁定(下稱第4號裁定)駁回再審聲請確定 ;再審聲請人復於同年7月16日對第4號裁定聲請再審,另經 本院於同年9月27日以113年度聲再字第6號裁定(下稱第6號 裁定)駁回再審聲請確定;再審聲請人又於同年10月21日對 第6號裁定聲請再審,經本院於同年11月6日以113年度聲再 字第9號駁回再審聲請確定(下稱原確定裁定),而再審聲 請人於同年11月11日收受原確定裁定,業經本院調取原確定 裁定事件卷宗核閱無訛(原確定裁定卷第35頁),並有上開 判決、裁定在卷可佐,是再審聲請人於同年11月13日就原確 定裁定聲請再審,尚未逾30日之不變期間,合先敘明。 二、聲請意旨略以:再審聲請人對瑞士鄉廈大樓(下稱系爭大樓 )騎樓之外牆面(下稱系爭牆面)為噴漆,而系爭大樓河西 路7號1樓房屋(下稱系爭房屋)在地政機關保存登記資料, 其專有部分僅有騎樓、1樓、2樓範圍,並未包括系爭牆面, 故依臺灣高等法院相關實務見解,及系爭大樓住戶規約第2 條第3項約定,系爭牆面應屬系爭大樓之共用部分。原一審 判決竟認定系爭牆面屬系爭房屋所有權人翁振銘之專有部分 ,顯有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法規不當之違法,原確定裁定 漏未審酌;而系爭牆面既屬共用部分,依系爭大樓住戶規約 第20條第1項第3款及第21條第22款約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第10條第2項規定,應由管理委員會執行管理、修繕之責, 是就系爭牆面之毀損,再審相對人並無訴訟實施權,其起訴 求償當事人不適格,法院應認其訴為無理由予以駁回,求為 廢棄原確定裁定並駁回再審相對人之訴等語。 三、按聲請再審,應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501條第1項第4 款規定表明再審理由,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所謂表明再審 理由,必須指明確定裁判有如何合於法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 事,始為相當,倘僅泛言有何條款之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 事,或僅對前訴訟程序之確定裁判有所指摘,而對所聲請再 審之確定裁定則未表明有何法定再審原因,均難謂已合法表 明再審理由。如未表明再審理由,法院無庸命其補正(最高 法院111年度台聲字第742號裁定意旨可資參照)。從而,當 事人聲明係對某件裁定聲請再審,但其聲請再審訴狀理由卻 係指摘該確定裁定以前之裁判如何違法,自不能認為業已合 法表明再審理由。 四、經查,本件再審聲請人對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惟觀其再審 理由,無非均係針對原訴訟程序之原一審判決有所指摘,主 張原一審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法規不當之違法,至於其 所聲請再審之原確定裁定究有如何合於再審理由之具體情事 ,則未據再審聲請人敘明,揆諸前揭說明,本件再審聲請自 非合法,應予駁回。 五、綜上,本件再審聲請不合法,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何悅芳                   法 官 楊景婷                   法 官 鄭 瑋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書記官 楊姿敏

2025-02-18

KSDV-113-聲再-10-20250218-1

民秘聲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聲請秘密保持命令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民秘聲字第6號 聲 請 人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彥良 代 理 人 呂紹凡律師 潘皇維律師 李佶穎律師 相 對 人 張家瑋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本院111年度民營更一字第1號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事件,聲請秘密保持命令,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張家瑋律師就附表所示資料,不得為實施本院111年度民 營更一字第1號事件訴訟以外之目的而使用,或對未受秘密保持 命令之人開示。   理 由 一、按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民國112年1月12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 ,已繫屬於法院之智慧財產民事事件,適用本法修正施行前 之規定,112年1月12日修正、同年8月30日施行之智慧財產 案件審理法第75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本院111年度民營更 一字第1號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事件(下稱本案訴訟),係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修正施行前即110年7月16日繫屬於本院 ,此有民事起訴狀上之本院收狀章在卷可證(見本院110年 度民營訴字第7號卷第15頁),本件應適用修正前之規定, 合先敘明。 二、聲請意旨略以:   聲請人為本案訴訟原告,於訴訟中提出如附表所示訴訟資料 ,經本院肯認具有秘密性、高度經濟及商業價值,且聲請人 已採取合理保密措施,均為本院112年度民秘聲字第12號、1 12年度民秘聲字第42號、112年度民秘聲字第46號及113年度 民秘聲字第33號等裁定對其他相對人核發秘密保持命令在案 。茲因本案訴訟被告李宏遠之訴訟代理人張家瑋律師,未為 前開裁定效力所及,依法聲請對張家瑋律師核發秘密保持命 令等語。 三、按當事人或第三人就其持有之營業秘密,經釋明符合下列情 形者,法院得依該當事人或第三人之聲請,對他造當事人、 代理人、輔佐人或其他訴訟關係人發秘密保持命令:當事 人書狀之內容,記載當事人或第三人之營業秘密,或已調查 或應調查之證據,涉及當事人或第三人之營業秘密。為避 免因前款之營業秘密經開示,或供該訴訟進行以外之目的使 用,有妨害該當事人或第三人基於該營業秘密之事業活動之 虞,致有限制其開示或使用之必要。前項規定,於他造當事 人、代理人、輔佐人或其他訴訟關係人,在聲請前已依前項 第1款規定之書狀閱覽或證據調查以外方法,取得或持有該 營業秘密時,不適用之。受秘密保持命令之人,就該營業秘 密,不得為實施該訴訟以外之目的而使用之,或對未受秘密 保持命令之人開示,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1條定有 明文。次按前開規定明定當事人或第三人就其持有之營業秘 密,經釋明符合該條項1、2款情形者,法院得依該當事人或 第三人之聲請,對他造當事人、代理人、輔佐人或其他訴訟 關係人發秘密保持命令。其立法目的係為兼顧營業秘密之保 護,及因不許或限制他造當事人之閱覽或開示,妨礙他造當 事人之辯論之利益衝突,故明定秘密保持命令之制度,以防 止營業秘密因提出於法院而致外洩之風險,此觀其立法理由 自明。可知秘密保持命令之制度,除鼓勵營業秘密持有人於 訴訟中提出資料,以協助法院作出適正裁判外,受秘密保持 命令之人亦得因接觸該資料進行實質辯論,而無損於其訴訟 實施權及程序權之保障。當事人兩造均係訴訟事件之主體, 而參與訴訟事件進行之人員,除當事人兩造外,其代理人、 輔佐人或應該等人員要求而從事準備工作之輔助人,亦包括 在內。倘為進行訴訟活動必要而有接觸營業秘密之人,依修 正前智慧財案件審理法第11條第1項之立法意旨,皆有受秘 密保持命令之必要。而有無核發命令必要,則依法院之裁量 為之(最高法院107年度台抗字第625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聲請人提出如附表所示訴訟資料,業經本院112年度 民秘聲字第12號、112年度民秘聲字第42號、112年度民秘聲 字第46號及113年度民秘聲字第33號對本案訴訟其他被告及 訴訟代理人裁定核發秘密保持命令在案,並認定如附表所示 訴訟資料內容,涉有聲請人非交易市場上為一般及該類資訊 之人所普遍知悉之公開資訊,且具有實際或潛在之經濟價值 ,聲請人提出之資料存取控制作業程序文件、勞動契約書第 7條保密義務條款等管制措施(見本院110年度民營訴字第7 號限制閱覽卷㈡第811頁至第821頁),可知上開關於系爭電 腦程式之訴訟資料內容經聲請人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足認 聲請人已釋明所示訴訟資料之內容屬營業秘密。再者,前開 裁定亦認聲請人係於本案審理時提出上開訴訟資料,相對人 並未自閱覽書狀或調查證據以外之方法知悉或持有上開訴訟 資料之內容,則該等營業秘密如經開示或供該訴訟進行以外 之目的使用,應有妨害當事人或第三人基於該營業秘密之事 業活動之虞,而有限制其開示或使用之必要。是以聲請人聲 請就附表所示資料,對相對人張家瑋律師核發秘密保持命令 ,經核尚無不合,應予准許。 五、依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3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智慧財產第二庭 法 官 李維心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本秘密保持命令,自本命令送達相對人時起發生效力。 受秘密保持命令之人,其住所或居所有遷移時,應向法院陳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林佳蘋

2025-02-18

IPCV-114-民秘聲-6-20250218-1

保險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保險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保險字第24號 原 告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吳誠文 訴訟代理人 黃欣欣律師 黃雍晶律師 被 告 台灣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李泰宏 訴訟代理人 張慧婷律師 受告知人 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UK Limited 法定代理人 Peter Zaffino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保險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6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玖仟貳佰壹拾肆萬陸仟壹佰肆拾陸元,及 自民國一一三年三月三十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 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於原告以新臺幣參仟零柒拾貳萬元為被告供擔保後 ,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玖仟貳佰壹拾肆萬陸仟壹佰肆拾 陸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但以關於由一定法律 關係而生之訴訟為限;前項合意,應以文書證之;被告不抗 辯法院無管轄權,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以其法院為有管 轄權之法院,民事訴訟法第24條、第25條分別定有明文。查 兩造簽立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勞 務採購契約書(下稱系爭契約)第17條第5項約定合意以甲 方(即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下 稱海洋中心)所在地之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卷一第 138頁),海洋中心所在地為高雄市茄萣區(卷一第105頁) ,固堪認兩造間合意以臺灣橋頭地方法院定第一審管轄法院 ,惟被告到庭不抗辯並已為本案之言詞辯論,揆諸前揭規定 ,本院應有管轄權。 二、次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 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 5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查原告起訴聲明:被告應給付原 告新臺幣(下同)9,214萬2,146元,及自民國112年8月25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10%計算之利息(卷一第9頁);嗣於 113年5月30日具狀變更聲明為:被告應給付原告9,214萬6,1 46元,及自112年8月25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10%計算之 利息(卷第279頁),此係擴張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核與 前揭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三、又按法定代理人之代理權消滅者,訴訟程序在有法定代理人 承受其訴訟以前當然停止;第170條規定,於有訴訟代理人 時不適用之;第170條所定之承受訴訟人,於得為承受時, 應即為承受之聲明,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173條前段、第 175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查被告之法定代理人原為吳政忠 ,嗣於113年7月1日變更為吳誠文並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有 民事聲明承受訴訟狀、民事委任狀、行政院113年7月2日院 授人培字第11330249801號函、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第8 屆董事及監事聘兼名單(卷一第369-375頁)為憑,核與前 揭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四、另按按所謂「當事人適格」,係指具體訴訟可為當事人之資 格,得受本案之判決而言。此種資格,稱為訴訟實施權或訴 訟行為權。判斷當事人是否適格,應就該具體之訴訟,依當 事人與特定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定之(最高法院96年度臺上 字第1780號判決意旨參照)。分公司為受本公司管轄之分支 機構,並無獨立之財產,為謀訴訟上便利,現行判例雖從寬 認分公司就其業務範圍內之事項涉訟,有當事人能力,但不 能執此而謂關於分公司業務範圍內之事項,不得以總公司名 義起訴(最高法院66年臺上字第3470號判決意旨參照)。查 原告所設海洋中心為原告之分支機構,則海洋中心因與被告 間簽立系爭契約而涉訟,其權利義務歸屬於原告,揆諸前揭 說明,原告提起本件訴訟當事人適格,附此敘明。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原告所設海洋中心具有可供海底探測之船舶勵進 號,海洋中心於111年2月間就勵進號上總價值逾6億元以上 之水下遙控無人載具(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下稱 系爭ROV)、震測系統及其他有繫纜儀器等重大科學儀器之 投保事項辦理招標業務,由被告高雄分公司於111年3月得標 ,並簽有系爭契約,被告應依據海洋中心於招標規範中所列 各保險標的、投保金額及數量等承保各儀器設備因保險事故 所生毀損滅失之風險,承保風險之一為因海上、河流、湖區 或其他可航行區域之風險所生保險標的物之毀損或滅失。保 險標的物其中A、C項均適用倫敦保險人協會時間船體險保險 條款(Institute Time Clause-Hulls 1/10/83,下稱ITC保 單條款),保險期間為111年4月6日凌晨時起至112年4月5日 結束時止。嗣勵進號111年10月間至臺東外海進行LGD-T52航 次水下探測作業,於111年10月22日上午5時44分進行佈放系 爭ROV,惟系爭ROV入水不久後即斷訊,操作人員至甲板觀測 時研判系爭ROV已落海,當日上午6時11分確認系爭ROV最後 掉落在深度371公尺之海床上(下稱系爭事故)。經海洋中 心聯絡銓日儀企業有限公司詢問打撈ROV之費用,經回應縱 未計入海洋中心自行安排平台船及拖船費用仍至少需2100餘 萬元;另經原製造商表示系爭ROV掉落時其接線盒可能暴露 在外致內部元件無從修復,接線盒內部組件可能持續惡化, 考量需支出之打撈、運送、檢查成本,重新購組新的ROV較 為節省成本,因此縱本件非實際全損,亦達推定全損程度。 原告就ROV主體(A項投保標的物)、ROV附隨儀器(C項投保 標的物)依保險契約請求被告給付保險金9,214萬6,146元, 詎被告迄未給付保險金。爰依ITC保單條款第6.1.1條、保險 法第34條,請求被告給付保險金9,214萬6,146元及利息等語 ,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9,214萬6,146元及自112年8月2 5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10%計算之利息;㈡願供擔保請准 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被告於得標後簽給編號000000000000之保險單( 下稱系爭保單),約定就海洋中心所有含系爭ROV等水下探 勘使用之諸多儀器設備(即系爭保單內A項水下作業設備、C 項安置於甲板上操作使用設備),以ITC保單條款承保。嗣 被告委聘再保險人推薦之海事保險公證人Matthews Daniel 進行調查,依公證報告可知系爭ROV於系爭事故時係根據海 洋中心與空軍簽訂之ED11038P082PE水下作業合約(下稱系 爭空軍契約),進行探測墜海軍機、水下目標物繩索纏繞等 作業,而原告以事涉軍機為由,拒絕提出當次作業中確實經 裝載於系爭ROV上落海遺失相關設備之明細及數量,或僅提 出海洋中心自製及拍攝之清單及相片搪塞,致被告無從判斷 發生系爭事故之風險,是否屬ITC保單條款承保範圍。系爭 事故係原告及空軍共同施行以營利為目的之海上打撈救難作 業,與保險招標時稱進行學術性科學探測工作相去甚遠,兩 者所需面對及承擔之風險與應收保費均不同,是原告發生系 爭事故之原因及風險,並非被告以ITC保單條款承保之風險 ;原告使用系爭ROV時風力達蒲氏風力5級風,超出設備允許 範圍,違反製造商規定;系爭事故滅失之系爭ROV與被告承 保之ROV設備非同一,被告並無給付保險金之義務或責任等 語,資為答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獲不利判決, 請准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三、得心證之理由:   查海洋中心與被告間成立系爭契約及系爭保單,並約定保險 標的物分為A項海上水下作業保險標的物、B項陸地運輸保險 標的物、C項甲板上保險標的物,保險期間自111年4月6日0 時起至112年4月5日24時止,有系爭保單、海洋中心招標規 範、系爭契約(卷一第15-139頁)為憑,復為兩造無爭執, 應堪認屬實。至於原告主張被告應給付保險金,則為被告所 否認,並以前詞置辯,茲論述如下:  ㈠系爭事故屬於系爭保單以ITC保單條款所承保之範圍:  ⒈ITC保單條款第1.1條約定:依本保險之規定於全部時間内, 本保險承保船舶不論有無引水人在船之航行或揚帆航行、試 航、及協助、和拖帶受難之船舶或小艇,但除習慣性或於需 要協助時至第一個安全港地為止,船舶不得被拖帶,或從事 經由被保險人及/或船舶所有人及/或經理人及/或租傭船人 以契約安排之拖帶或救助服務。本1.1條不排除與裝卸有關 之習慣性拖帶(The Vessel is covered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is insurance at all times and has   leave to sail or navigate with or without pilots,to go on trial trips and to assist and tow vessels or   craft in distress, but it is warranted that the   Vessel shall not be towed, except as is customary or to the first safe port or place when in need of   assistance,or undertake towage or salvage services   under a contract previously arranged by the Assured and/or Owners and/or Managers and/or Charterers.This Clause 1.1 shall not exclude customary towage in   connection with loading and discharging.)(卷一第32 、267、309頁)。ITC保單條款第6.1.1條約定:本保險承 保被保險標的物因海上、河川、湖泊或其他可航行之水域之 危險(This insurance covers loss of or damage to the   subject-matter insured caused by perils of the seas rivers lakes or other navigable waters)(卷一第33、 268、310頁)。  ⒉查海洋中心LGD-T52空軍探測作業,於111年10月22日進行之 航次目的與作業大綱為:航次目的:⒈本中心協助空軍至台 東外海進行探測作業;⒉本中心派遣「勵進」研究船、關鍵 技術組、大洋探測組人員進行水下探測作業。作業大綱:⒉2 022/10/20~10/23(作業時間約4天),主要會進行下列作業 :⑴先以ROV進行水下目標物確認的動作,在天候狀況、海況 、風速等環境許可狀態下進行探測作業;⑵討論與確認水下 作業進行方式,先尋找與掛勾600kg ROV回收至甲板上;⑶確 認各項作業許可狀態下,進行水下目標物繩索纏繞作業,水 下目標物繩索纏繞束緊與繫帶完成後,將重絞機吊掛纜繩放 置水下目標物附近與纏繞束緊繩索結合後,通知工作船「羅 福輪」至站點作業海域附近等情,此有海洋中心「勵進」研 究船探測作業通報(卷二第58-59頁)可參,應堪認系爭ROV 係以探測作業為目的,且未有打撈軍用戰鬥機殘骸之任務。  ⒊被告雖主張依險公證人Matthews Daniel出具之公證報告,認 定:LGD-T52航程的操作位置、目的、所安排的行程及項目 負責人(臺灣空軍)皆強烈顯示,於2022年10月22日所部署 的系爭ROV,和先前在2022年7月21日用於打撈軍機殘骸而滅 失的小型ROV位置和目的都是相關聯的,而且很可能就是為 了打撈該軍用戰鬥機。此類作業一開始保險人就書面明示不 允許,明顯符合下列除外不保條款:1.是處於不尋常有危險 的環境及情況下進行作業。4.在空間侷限的結構體及船、機 殘骸附近進行作業。9.搬移或棄置障礙物、船骸、貨物或其 他任何物品的工作(除經本保險合約允許者除外)。既然已 符合上揭保險除外不保條款,再保險人認為根據本件再保合 約條款不應予理賠〔the location of the subject   voyage LGD-T52,its objectives,scheduled itinerary   and project owner(Taiwanese Air Force)all strongly suggest that the ROV deployed on October 22,2022   can be associated with the location and/or recovery of the smaller ROV that was lost in an earlier   attempt to recovery the jet wreckage on July 21,   2022,and potentially to recover the wreckage of the military fighter jet itself.As this type of   operation was not specifically agreed in writing by Underwriters prior to commencement,it appears that   the following Operational Specific Exclusions have   operated:1.the undertaking of operations in   unusually hazardous circumstances.4.Non routine   operations within confined structures or wreckage.9. Removal or disposal of obstructions,wrecks,cargoes   or any other thing whatsoever(save in relation to   the Wreck Removal cover provided under this Policy )Having raised the abovementioned conditions and   exclusions with Underwriters,they have concluded   that coverage is not provided under the subject   Reinsurance policy.We therefore propose to close our file,marked 'No Clam',and suggest that Underwriters may wish to do likewise.〕(卷一第265、357頁)。惟依 被告所提公證報告記載:2022年3月14日臺灣空軍所有幻象   2000戰鬥機在一次例行訓練活動中於台東志航空軍基地往南 大約10海里處墜毀,其駕駛員則棄機、啟用緊急逃生降落傘 並獲救。進一步報導陳述,臺灣軍方曾立刻派人前往調查並 打撈飄浮於水面的飄落物,但飛機主機體並未被發現,軍方 因此與被保險人Tori簽定合約,以搜尋及打撈該架落海的噴 射機。據我司了解,第一次試圖撈救該飛機機體是在2022年 3月21日施作,此次作業在3月25日因連接救難船與e9該戰機 的纜繩斷脫而告失敗。其後根據2022年7月26日公眾媒體後 續的報導,第二次試圖定位並撈救該機殘骸的時間在2022年 7月21日。此次行動也是由Tori利用較小且較便宜的ROV執行 定位及撈救作業。據該報導說明,2022年7月21日使用的ROV 重量為600公斤,其價值則為4千萬元。據該報導進一步指出 ,在該次工作開始不久後,該ROV在水面下水深約40米處因 其操控纜繩斷裂而滅失。我司發現2022年7月21日ROV滅失事 件的背景,與本件於2022年10月22日ROV滅失事件的背景非 常相似(On February 24,2023 we were made aware of re ports in the public domain by local Taiwanese news c hannel EBC News,and others,that on March 14,2022   during a routine training exercise,a Mirage 2000   military fighter jet belonging to the Taiwanese Air Force crashed approximately 10 nautical miles south of the Zhihang Base in Taitung.We understand that   the pilot escaped by deploying the emergency escape parachute and was rescued.Further reports state that the Taiwan military was immediately deployed to   check and recover floating debris.However,the main   jet structure could not be located,and the military therefore contracted the Insured,TORI,to locate and recover the sunken jet.We understand that an initial attempt to recover the jet was performed on March   21,2022.This operation purportedly failed when a   rope securing the recovery vessel to the jet broken on March 25,2022.According to a later report within the public domain,dated July 26,2022 a second   attempt to locate and recover the jet wreckage was   made on July 21,2022.This operation was also   performed by TORI and utilised a smaller,less   expensive ROV to locate and recover the jet.The   report states that the ROV deployed on July 21,2022 weighed 600 kilograms and had a value of NTD   40,000,000.The report further advised that shortly   after deploying the ROV overboard at a depth of 40m below the surface,the ROV tether broke and the ROV   was lost.We note that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ROV   loss on July 21,2022 appear to be very similar to   the loss circumstances of the subject ROV on October 22,2022.)(卷一第255、349頁),足見被告所提公證報 告係以媒體報導內容推測海洋中心於111年7月21日滅失另一 具小型ROV為協助軍方打撈軍機殘骸作業,並遽推測系爭事 故與前次目的相同。惟被告委託之海事保險公證人未實際見 聞系爭事故發生經過,自無從僅依媒體報導推斷系爭事故發 生原因為原告協助空軍打撈軍機殘骸所致。則依被告所提公 證報告實無從證明系爭ROV確係因打撈軍機殘骸而滅失,自 無從為被告有利之認定。  ㈡原告所設海洋中心佈放系爭ROV符合海洋中心重大科儀使用實 施細則之規定:  ⒈按海洋中心重大科儀使用實施細則第4條第2項第3款規定:「 為維護人員與設備安全,作業期間海況需於蒲福風級5級 ( 浪高2.5公尺)以下」等語(卷一第412頁)。又按法規範稱 以下者,俱連本數計算,此觀諸社會秩序維護法第5條、中 華民國刑法第10條第1項規定即明。   ⒉查依被告所提出之公證報告其中公證人意見(Adjusters'   Comments)記載:涉案的ROV是在2022年10月22日當臍帶纜 繩失效而導致ROV失控掉落至海床。根據被保險人所說明事 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及船舶甲板日記所記錄的氣候報告,很 顯然該ROV在被佈放時間,其風力是蒲氏風力表5級的風力, 根據被保險人所告知,其內部操作程序及製造商的操作指引 說明,該ROV都應該只能在風力低於5級以下時被佈放,因此 被保險人此行為很顯然違反了下列條款:承保設備不應在超 過製造商設定的操作許可的參數範圍,或在此操作方式下會 增加設備受損或滅失風險的情形下操作(包含但不限於深度 ,水流,能見度,波浪,浪湧,海面氣候條件)〔The   subject ROV was lost when it's umbilical/tether   cable failed resulting in the ROV's uncontrolled   descent to the seabed on October 22,2022.Based on   the timings of the Insured's incident timeline and   the vessel log's weather report it appears that the ROV was deployed at a time when the wind force was   recorded at level 5 on the Beaufort Scale.The   Insured has advised that internal procedures and the ROV manufacturer's guidelines state that the ROV   should only be deployed when wind force is below   Beaufort Scale level 5.This would appear to be in   breach of the following condition:the Insured equip- ment shall not be operated in conditions that exceed the manufacturer's specified tolerance/operating   parameters or in such a way as to create an   increased risk of Loss or Damage(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depth,current,visibility,heave,swell,sur- face conditions)〕(卷一第265、357頁)。應堪認系爭   ROV被佈放時風力為蒲氏風力表5級,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 原告所設海洋中心佈放系爭ROV時符合海洋中心重大科儀使 用實施細則第4條第2項第3款規定之「作業期間海況於蒲福 風級5級以下(包含5級)」,而被告亦未提出系爭ROV製造 商規範之其他安全限制,則被告辯稱海洋中心佈放系爭ROV 時違反海洋中心重大科儀使用實施細則及製造商所規定安全 限制云云,洵無可採。  ㈢按定值保險契約,為契約上載明保險標的一定價值之保險契 約;保險標的,以約定價值為保險金額者,發生全部損失或 部份損失時,均按約定價值為標準計算賠償,保險法第50條 第3項、第73條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定值保險,乃為法律所 許可之以保險契約訂定時,約定之價值代替保險事故發生時 實際之保險價值,而為計算損害之標準。查保險標的物A項 海上水下作業保險標的物推定全損者包含:⒈水下遙控探測 研發載台及週邊裝備(ROV)—水下部分(型號Triton XLX l 50hp)投保金額為5,775萬2,086元、⒉深海型多自由度機械 手臂(型號Schilling TITAN4)投保金額為932萬2,000元、 ⒊多自由度高荷重油壓取樣輔助工具(型號Schilling TITAN 4)投保金額為970萬元、⒋深海慣性導航聲納整合系統(型 號IXSEA PHINS6000+DVL)投保金額785萬4,816元、⒌6000公 尺級高功率水下弧光燈具單燈4組(型號Deepsea SeaArc2 4 00W HMI)投保金額為314萬9,500元、⒍水下導航避碰輔助設 備(型號Kongsberg HD Pan & Tilt Zoom Camera 5200Metr e OE14-522FC-0009)投保金額為114萬4,900元;C項甲板上 保險標的物推定全損者包含:⒈載具避障連續掃測聲納收發 器(型號Kongsberg MS1171 Multi-Frequency Profiling S onar Head)投保金額為74萬5,868元、⒉機械手臂2公升油壓 補償器(型號Schilling Comp, 2 Liter, 8-10 psi, Manip ulator)投保金額為10萬8,678元、⒊多自由度高荷重油壓取 樣輔助工具專用攝影機(型號Schilling Titan4 wrist cam era lit, NTSC)投保金額為26萬8,131元、⒋ROV下掛式工具 籃(型號ROV Tool Sled)投保金額為98萬6,717元、⒌下掛 式工具籃專用油壓缸(型號SUS316   Hydraulic Cylinder)投保金額為9萬3,450元、⒍深海定點 自動導航聲納元件(型號Sonardyne Homer 4000m 0000-000 -00)投保金額為102萬元等情,有系爭保單(卷一第21、27 頁)、原告財產攜出申請單(卷一第169-171頁、卷二第61 頁)、系爭ROV及附隨儀器照片(卷一第173-177頁)為憑, 復參以系爭ROV製造商回覆海洋中心函文略以:因為貴中心 目前無法確認設備所在地,我們最好的假設是不論該設備受 損嚴重有否,他都已經漂流離開原有的航道及位置,這表示 他的主框架和架構比較有可能未受損,但是考慮到因為臍帶 電纜被拉出設備之外,終端接線箱呈開放狀況,我們幾乎可 以確定箱體內的零組件已經無法修理。其他接線箱雖然獨立 於這個迴路,但是隨著時間的經過,非常有可能已經毀損。 電纜線及其他設備現在也可能產生疲勞現象而劣化。考慮到 該設備在水中的時間,我懷疑大多數的陰極防蝕現在都已經 惡化,以致於主框架和相關接線箱都有腐蝕的現象,但是腐 蝕到什麼程度則難以判斷。結論是如果這個設備無法很快被 發現,我們認為全部更換可能是最能節省費用的方法。某些 項目當然有可能可以再使用,但是考慮到裝運及檢查的費用 ,恐怕也未必能夠比較經濟(Given that you have been u nable to locate the vehicle our best assumption is t hat vehicle was trimmed light or slightly heavy and has potentially drifted off course from its original poisition.This means that damage to the main frame   and structure is a less likely.However given that   the termination JB was left open due to the   umbilical being pulled through the vehicle is almost a certainty that all components within that box are beyond repair.The other junction boxes are isolated from this circuit but as time goes by its likely   that they will deteriorate.Cables and bellophragms   will also now be showing signs of fatigue and will   be deteriorating.Due to the timescale the vehicle   has been in the water I suspect most of the cathodic protection will have deteriorated by now so the   vehicle frame and associated junctions boxes will be now be showing signs of corrosion.To what extend   this is at is difficult to judge.In closing if the   vehicle is not found soon I would say that its most likely that a full replacement will be the most cost effective solution.Certain items may be re-usable   but coupled with the cost of shipping and inspection it becomes something of a false economy.)(卷一第   146、333頁),堪認原告主張保險標的物於系爭事故中全損   洵屬有據。本件定值保險之保險標的物投保金額合計9,214 萬6,146元(計算式:5,775萬2,086+932萬2,000+970萬+785 萬4,816+314萬9,500+114萬4,900+74萬5,868+10萬8,678+26 萬8,131+98萬6,717+9萬3,450+102萬=9,214萬6,146),從 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保險金9,214萬6,146元,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    ㈣按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   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   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五;給付無確定期限者   ,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   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   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   有同一效力,民法第233 條第1 項前段、第203 條、第229   條第2 項分別定有明文。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9,214萬6 ,146元,及自民事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3年3月30日(卷 一第205頁)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 由,應予准許。  ㈤至原告雖主張其於112年8月7日發函被告請求給付保險金,被 告至遲可於112年8月9日收受該函,則自其受通知後第16日 即112年8月25日起,原告即得依保險法第34條第2項規定請 求依年息10%計算之利息云云。惟按保險人應於要保人或被 保險人交齊證明文件後,於約定期限內給付賠償金額。無約 定期限者,應於接到通知後15日內給付之;保險人因可歸責 於自己之事由致未在前項規定期限內為給付者,應給付遲延 利息年利1分,保險法第34條定有明文,足見須於「交齊證 明文件後」,保險人始應於接到通知後15日內給付賠償金額 ,且須因「可歸責於保險人」致未在該期限內為給付者,保 險人始應按年息10%給付遲延利息。查依原告112年8月7日致 被告之函文記載:公證公司於7月24日以電郵要求海洋中心 提供涉及第三人機密資訊等情,本院將儘速回復公證公司, 惟在此重申任何調查均應具有合理性與關聯性,若非依法令 或依保單條款之不賠事由,請儘速處理本案賠款,以免衍生 爭議等語(卷一第180頁),及依被告112年9月8日致覆原告 之函文記載:根據海洋中心招標規範之記載及說明,該中心 向本公司投保之ROV,其使用操作之目的,乃係「海底地形 測繪」及海底攝影與採樣等科研工作,且於每次操作前均會 將所操作之海中設備,執行作業區域等航行及作業計畫,預 為通報相關單位。但本公司所委公證人前請海洋中心惠予提 供並說明,該中心於111年7月遺失ROV事件之相關資訊,以 及海洋中心所稱,於111年10月發生本件事故當次之航行及 操作計畫等文件時,卻遭該中心以發生於000年0月之事故與 本公司無涉,而發生於10月之事故又因事涉機密,故迄仍未 將本公司所委公證人要求提供之上指相關資訊及證明文件予 以提出,以供查核及理算等語(卷一第184頁)。應堪認原 告於112年8月7日發函被告請求給付保險金時尚未依被告所 委公證人要求提供系爭事故發生前操作ROV之執行作業區域 等航行及作業計畫,則被告因認仍須相關資訊及證明文件始 得查核及理算保險金,而未於收受原告112年8月7日函文通 知後15日內給付賠償金額,難認係可歸責被告事由致未於該 期限內為給付。而原告復未提出證據證明其於112年8月9日 確已交齊完整證明文件予被告,揆諸前揭規定,原告主張被 告應依保險法第34條第1項、第2項規定自112年8月25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年息10%給付利息云云,核與上開規定不符, 尚難准許。 四、綜上所述,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保險金9,214萬6,146元,及自 113年3月3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部分,為 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則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   五、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關於其勝訴部分,爰酌 定相當擔保金額准許,並依民事訴訟法第392條第2項規定, 依聲請為被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之宣告。至原告敗訴 部分,假執行之聲請即失其附麗,應併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經本院 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論述,併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民事第八庭  法 官 姚水文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書記官 吳華瑋

2025-02-17

TPDV-113-保險-24-20250217-1

國小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國家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國小上字第2號 上 訴 人 許志文 被 上訴人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 法定代理人 張隆興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國家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6月4日 本院臺北簡易庭113年度北國小字第4號第一審判決不服,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第二審訴訟費用新臺幣1,50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小額程序第一審裁判之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 ,不得為之,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4第2項規定甚明。又依 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第2項準用第468條、第469條第1至5 款規定,小額事件之上訴,所謂判決違背法令係指判決不適 用法規或適用不當,或有同法第469條第1至5款情形之一者 而言,不包括同法第469條第6款所定判決不備理由或理由矛 盾之情形。是於小額事件中所謂違背法令,並不包含認定事 實錯誤、取捨證據不當或就當事人提出之事實或證據疏於調 查或漏未斟酌之判決不備理由情形。再按,於小額事件之上 訴程序,原判決依其理由雖屬不當,而依其他理由認為正當 者,應以上訴為無理由;小額程序之第二審判決,依上訴意 旨足認上訴為無理由者,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民事訴訟法 第436條之32第2項準用第449條第2項、第436條之29第2款分 別定有明文。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及上訴意旨略以:上訴人於民國110年11月7 日駕駛承租之計程車,行經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與錦西街口 時,遭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下稱大同分局)寧夏派 出所員警攔查臨檢,未經查證即以原告涉嫌侵占該車輛,違 法濫權逕行扣押該車輛,致上訴人受有營業收入損失、保證 金遭沒收之損失、車內配備損失及精神慰撫金之損害,故請 求被上訴人賠償該損害額之半數。上訴人於原審誤繕被告為 被上訴人,實際上擬起訴之對象係大同分局,原審未命補正 即裁定駁回其訴,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規定;且 本件大同分局員警執勤,違反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第 231條第2項、警察職權行使法第3條第1項規定,爰提起上訴 ,請求廢棄原判決等語,並聲明:㈠、原判決廢棄;㈡、大同 分局應給付上訴人新臺幣(下同)90,071元,及自起訴狀繕 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三、本件未經言詞辯論,故無被上訴人之聲明或陳述。 四、經查: ㈠、按中央或地方機關,有當事人能力,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4項 規定甚明。次按,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之機關,係指 就法定事務,有決定並表示國家意思於外部,而依組織法 律或命令設立,行使公權力之組織,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 準法第3條第1款定有明文。又是否為行政機關,應以有無 單獨之組織法規、有無獨立之編制、預算及有無印信之標 準判定之(參照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239號判決) 。再按,原告之訴,有當事人不適格情形者,法院得不經 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 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2項第1款規定 甚明。而「所謂『當事人適格』,係指具體訴訟可為當事人 之資格,得受本案之判決而言。此種資格,稱為訴訟實施 權或訴訟行為權。判斷當事人是否適格,應就該具體之訴 訟,依當事人與特定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定之。一般而言 ,訴訟標的之主體通常為適格之當事人。雖非訴訟標的之 主體,但就該訴訟標的之權利或法律關係有管理或處分權 者,亦為適格之當事人。又在給付之訴,只須原告主張對 被告有給付請求權者,其為原告之當事人適格即無欠缺」 ,此有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780號判決可資參照。 ㈡、本件上訴人於原審以被上訴人為被告,請求被上訴人賠償上 訴人90,071元,而被上訴人係依臺北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第 6條第1項訂定之「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組織規程」設立,且以 編制表訂定各職稱之官職等及員額(參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組 織規程第11條第1項),被上訴人並有獨立編列之預算及印 信,有臺北市總預算案之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局本部)單位 預算之分預算、被上訴人於原審民事委任狀上所蓋印信可參 (見本院卷第69至76頁、原審卷第123頁),足認被上訴人 具有單獨之組織法規、編制、預算及印信,得獨立對外表示 意思行使公權力,上訴人所提復係請求被上訴人賠償金錢損 害之給付之訴,揆諸上開說明,被上訴人自屬地方行政機關 ,具有當事人能力,其就本件訴訟亦有訴訟實施權,為適格 之當事人。 ㈢、原審未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2項第1款規定,裁定命上訴人 補正,即同時以程序上被上訴人不具當事人適格,上訴人起 訴顯無理由,以及實體上大同分局員警行為並無違法,不負 國家賠償責任及侵權行為責任,而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就 上訴人指摘欠缺當事人適格部分之判斷固有未恰,惟原判決 另於實體部分以大同分局員警執法程序符合法律規定,並無 不法,判決駁回上訴人之訴,就此部分涉及原審證據取捨及 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上訴人僅陳明大同分局員警違反之法 令,未指明原判決有何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或有民 事訴訟法第469條第1至5款之情形,揆諸首開說明,難認原 判決有何判決違背法令情形。 五、綜上所述,被上訴人具有當事人能力,且為適格之當事人, 原判決以大同分局員警執法符合法律規定,駁回上訴人之訴 ,並無判決違背法令之情事,則依上訴人之上訴意旨,已足 認上訴為無理由,爰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其上訴。 原判決就被上訴人欠缺當事人適格部分之認定,雖有未洽, 惟結論並無二致,仍應予以維持。上訴意旨求予廢棄改判, 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第二審訴訟費用額,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金額,並應 由上訴人負擔。 七、據上論結,本件上訴顯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 第1項、第2項、第449條第2項、第436條之29第2款、第78條 、第436條之19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蔡政哲                             法 官 林志洋                                      法 官 吳佳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判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簡 如

2025-02-14

TPDV-113-國小上-2-20250214-1

重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確認管理權不存在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訴字第115號 原 告 臺中市潮洋里廖氏望照公宗親會(原福德祠) 兼法定代理 人 廖福謙 原 告 廖福謙 廖福瑞 廖壽廷 廖進福 廖瑞傑 追加原告 廖慶樑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方文献律師 被 告 臺中市西屯區潮洋福德祠管理委員會 兼法定代理 人 陳素貞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張繼圃律師 複代理人 林佳鈺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確認管理權不存在等事件,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原告主張: 一、原告臺中市潮洋里廖氏望照公宗親會,章程略以「本會為依 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潮洋里廖氏望照公 宗親會為名,服務弱勢族群為宗旨。…第七條:本會會員分 下列三種:一、正式會員:凡設籍本市或於本市工作,贊同 本會宗旨、年滿20歲有行為能力、具有廖清漢公、廖清秀公 、廖炳煌公等三脈之後代子孫含冠夫姓之媳)資格者,填具 入會申請書,經理事會通過,並繳納會費後,為正式會員( 本市宗親,上限51人)。正式會員亦為管理人資格之條件, 正式會員應每年繳清正式會員之會費。管理人經選舉後共9 人,其職務為管理本會福德祠之土地。管理人選舉辦法由理 事會決議另訂之。…」,係由廖氏宗親(即廖清漢公、廖清 秀公、廖炳煌公等三脈之後代子嗣)為主體之社團組織,係 為維護管理福德祠財產所成立之人民團體組織,並為管理維 護原福德祠及其所有之土地(含坐落臺中市○○區○○段000地 號土地)及坐落其上臺中市○○區○○0路00號潮洋福德祠建物 等財產所成立之人民團體組織。 二、原告廖福謙為臺中市潮洋里廖氏望照公宗親會理事長,且為 廖清漢公之孫。自民國35年土地總登記前以來迄今,坐落臺 中市○○區○○段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所有權人福德 祠)及其上潮洋福德祠建物(主祀福德正神)之管理人自始 即由廖氏子孫廖清秀、廖炳煌、廖清漢等3人任之(廖和、 廖慶祿接續任之),是自日據時期起長久以來上開土地及建 物均係由廖姓子孫管理權之事實甚明。惟於約69多年間,廖 氏後代子孫或因不詳法律相關規範及權利,致遭被告等無權 占有系爭土地及建物(原福德祠)迄今,被告等並自詡渠為 真正有權管理之人,而原告等則被排除在外,以致迄今產生 潮洋福德祠管理權之爭議。 三、被告等既非土地建物之所有權人或管理人,亦非潮洋福德祠 建物之原始起造人,也非建物完成後即由其管理或受託管理 ,是被告等並無任何管理潮洋福德祠之權源,自對原管理潮 洋福德祠之管理權不存在。原告及追加原告為管理人廖清秀 、廖炳煌、廖清漢等3人之後代子孫,繼承管理權而為管理 權共有人,原告等自可基於福德祠財產所有權人共同管理人 (之繼承人)之資格,在保存福德祠財產之範圍內,自得為 保存福德祠財產必要之處置,對系爭土地及建物行使所有物 返還請求權而對被告等提起本件訴訟。被告等自起訴前5年 內起無權占用系爭土地及其上潮洋福德祠建物,獲得相當於 租金之利益,系爭土地之109年申報地價8240元/平方公尺, 依土地法第105條準用第97條規定以土地申報地價年息10%計 算,起訴前5年之不當得利為1,088,092元【計算式:占用面 積264.10m2×8240×10%×5年】,及請求被告等給付自113年1 月19日起至完成返還之日止按月給付之不當得利18,135元【 計算式:占用面積264.10m2×8240×10%÷12】。 四、並聲明:    ㈠確認被告等對坐落臺中市○○區○○段000地號土地及坐落其上臺 中市○○區○○0路00號潮洋福德祠之管理權不存在。  ㈡被告等應將坐落臺中市○○區○○段000地號土地及坐落其上臺中 市○○區○○0路00號潮洋福德祠建物返還予原告等及其他共有 管理人。  ㈢被告等應給付原告廖福瑞、廖福謙、廖壽廷、廖進福、廖瑞 傑、廖慶樑等如附表所示各181,348元,及自民國113年1月1 9日起至返還完成之日止按月給付如附表所示各3,022元相當 租金之不當得利。 貳、被告則以:原告並非廖慶祿之子孫,不僅無管理權限,亦不 具備確認利益。就本件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並無訴訟實施權 ,當事人不適格,應駁回原告之訴。 參、本院之判斷: 一、原告所提確認訴訟部分:  ㈠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又原告之訴,有當事人不適格或欠缺權利 保護必要者,法院得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但其 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民事訴訟法第 247條第1項前段、第249條第2項第1款分別規定甚明。又所 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 ,原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且此 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最高法院52 年台上字第1240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原告既主張系爭土地及福德祠管理人為廖慶祿,並有系爭土 地登記第一類謄本(所有權人福德祠、管理人廖慶祿)、44 年7月2日變更管理人為廖慶祿之資料、臺中市西屯區公所函 覆之資料在卷可參(本院卷第143、248頁、第277至283頁) ,並本於管理權人身分提起本件確認訴訟,然廖慶祿之繼承 人即第一順位直系血親卑親屬並非原告(參原告所提繼承系 統表,本院卷第297頁),原告均非廖慶祿繼承人,則原告 主張其繼承管理權而得提起本件確認之訴,即屬無據。另按 確認他人間法律關係存否之訴,雖非法所不許,惟仍應以原 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為要件。查,縱若福德祠應 由廖慶祿之繼承人管理,亦與原告無關,與原告間並無任何 法律上之利害關係,其法律上地位並無不安,故原告起訴請 求確認,自無確認之法律上利益,爰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 決駁回之。 二、原告所提給付訴訟部分:  ㈠按原告之訴,依其所訴之事實,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者,法院 得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2 項第2款定有明文。所謂在法律上顯無理由,係指依原告主 張之事實觀之,無須經調查,在法律上顯然不能獲得勝訴之 判決者而言。      ㈡查,承上所述原告既非管理權共有人之一,則有關返還所有 物之法律關係亦非以原告為實體權利義務歸屬主體,有關相 當於租金不當得利之金錢債權債務關係亦非以原告為實體權 利義務歸屬主體,縱若被告為無權占用,原告主張被告應返 還系爭土地及福德祠暨給付不當得利予原告之聲明,在法律 上顯無理由,爰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至於原告 請求返還予「其他共有管理人」部分,原告請求被告返還予 「他人」,而非返還予原告,於給付訴訟即屬當事人不適格 ,亦應予駁回。    ㈢原告雖請求追加廖慶祿之繼承人廖春安等人為原告(本院卷 第290、294頁),然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規定「訴訟 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如其中一人或數 人拒絕同為原告而無正當理由者,法院得依原告聲請,以裁 定命該未起訴之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追加者 ,視為已一同起訴。」,原告均非廖慶祿之繼承人,與追加 被告廖春安等人並無合一確定之必要,原告請求追加原告與 法不合,附此敘明。   肆、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2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顏銀秋 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書記官 許馨云

2025-02-13

TCDV-113-重訴-115-2025021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