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聲請再審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61-70 筆)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16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方志明 上列聲請人因詐欺案件,對於本院113年度上易字第321號,中華 民國114年1月9日第二審確定判決(一審判決:臺灣屏東地方法 院113年度易字第335號,起訴案號: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113年 度調偵字第148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再審聲請意旨略稱:我沒有要詐欺,那天是有事情先走,我 朋友劉憲庭還在那邊,事後我跟告訴人即茵茵的店老闆娘陳 玉美說會付款,告訴人也說沒有關係,同意不要告我,但開 庭時並未傳喚到庭交互詰問,告訴人未將「不要告我」這部 分說明清楚;又審理時書記官說明跟告訴人調解,分期還錢 ,既然書記官指示調解,依法就是要變更罪名,已經不符合 詐欺罪名;再者,我常到該卡拉OK店消費,從未積欠帳款, 本次只是尚未付款,況且全臺灣客人積欠卡拉OK店、酒店而 簽帳的情形很多,這應該是很平常的事情,不應論以詐欺取 財罪,法院判處有期徒刑7月也實屬過重,以上均為新證據 ,希望再審重新審理,諭知無罪或較輕刑度等語。 二、按刑事訴訟再審制度,乃判決確定後,以認定事實錯誤為由 而設之特別救濟制度,兼顧刑事訴訟之發現真實,及發揮再 審特別程序之個案救濟功能,以避免冤抑。而刑事訴訟法第 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 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 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 ,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又同條第3項規定:第1 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 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 且該事證本身可單獨或結合先前已經存在卷內之各項證據資 料,予以綜合判斷觀察,合理相信足以動搖原有罪之確定判 決,而為受判決人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 之判決者,始得聲請再審。是為受判決人利益聲請再審所憑 之新事證,除須具有未經判斷之嶄新性(或稱新規性)外, 尚須具備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而足以動搖原確定判 決所認定事實之確實性(或稱明確性、顯著性),二者均不 可或缺,倘未兼備,因與上揭法定聲請再審事由不符,應認 其聲請再審為無理由。至於所謂「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 係指與原判決所認之罪名比較,其法定刑較輕之相異罪名而 言;至於同一罪名之有無加減刑罰原因,僅足以影響科刑之 範圍,惟其罪質並無改變,即與罪名是否相異無關,自不得 據為聲請再審之原因。從而自首、未遂犯、累犯等刑之加減 ,並不屬於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指罪名之範圍 。而宣告刑之輕重,乃量刑問題,亦不在本款所謂罪名之內 。 三、經查: ㈠、聲請人經本院113年度上易字第321號判決認其雖有與告訴人 調解,但未給付任何賠償,又聲請人於一審審理時坦承犯行 ,上訴後改口否認犯罪,然已有告訴人等證據可為勾稽,仍 認事證明確,聲請人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一 審判處有期徒刑7月及諭知未扣案犯罪所得新臺幣(下同)1 萬5,000元沒收追徵,要屬適當,於114年1月9日駁回上訴而 判決確定,此有判決書、前案紀錄表在卷為佐,就認定聲請 人犯詐欺取財罪及證據取捨之理由,已詳述所憑之依據及得 心證之理由。 ㈡、聲請人聲請再審,主張告訴人有表示不提告、沒關係,但卻 未於審理時到庭證述,即屬未予調查之新證據云云,然聲請 人於一審審理時坦承犯行,依據告訴人於警詢證稱:民國11 1年7月30日16時許,方志明(按:即聲請人)帶劉憲庭來我 們店裡消費,消費到一半之後,方志明跟我的員工田玉蓮講 ,先拿櫃台裡的5,000元給他,說要發小費,回家後會馬上 拿回來還給我們,但他拿到5,000元後人就跑走了,獨留劉 憲庭在現場,酒、菜的費用1萬元都沒有付,現場劉憲庭說 一星期會拿錢回來,結果都沒有拿來。所以我總共損失1萬5 ,000元;我要對方志明、劉憲庭提告等語(警卷第5至7頁) ;再於偵查中具結證述:我認為劉憲庭也是被害者,因為第 一次見面就是方志明帶他到我們店,是方志明向我們櫃台借 款,說等一下就會還,借完後方志明就跑了,留劉憲庭在我 們店內,劉憲庭當時說他沒錢,但可以寫借據,他回去處理 看看,但等一星期劉憲庭也沒拿錢回來。我只是希望方志明 把錢還回來,我們就不追究;劉憲庭有寫字條給我,簽他的 名字跟蓋指印,是在我們店內寫的,警察說如果一週後他沒 拿錢回來再提告;後來打電話都找不到他們,他們家人也不 還,拖了好幾個月,我覺得方志明惡意把我的錢騙走就不還 我,所以才提告等語(偵一卷第69至71頁);證人劉憲庭於 警詢亦證稱:方志明約我去吃飯喝酒,我跟方志明說我沒錢 ,他說沒關係他會處理,結果喝到一半他就離開,我也覺得 莫名其妙;店家叫警察來,我有寫字條給老闆娘等語(偵一 卷第71頁);證人即告訴人之員工田玉蓮於偵查中具結證述 :方志明跟我們櫃台借5,000元,現金是我交給方志明,他 當時說等一下回去拿過來,劉憲庭也還在我們店內,所以我 就相信方志明,結果他就一去不回。我們有叫劉憲庭支付, 但他說他連手機都沒有帶,他也沒錢,我們叫警察來處理, 警察過來後有說讓他先寫借據,隔天回來處理,結果隔天他 也沒拿錢來,我們也找不到他;當時方志明他自己叫小姐進 來他要發小費,我有跟他說老闆娘不在,但因為他常來消費 ,而且他說隔天會還,所以才借給他;方志明在8月13日隔1 0天後有用LINE跟我說隔天要還錢,但隔天沒還,之後就失 聯等語(偵一卷第68、69、71頁),前述證人均已詳述聲請 人詐欺取財之過程,即聲請人並無任何支付能力,於進入店 內消費、向櫃台借得5,000元,皆無還款給付之意,即自始 具有不法所有意圖,並未為任何簽帳,逕自離開現場,讓亦 無任何支付能力之友人劉憲庭在場,各該情狀所示顯然非僅 簽帳未償還之民事債務不履行,又告訴人已經表示要對聲請 人提告,均足以佐證聲請人於一審認罪供述與事實相符,原 判決認定聲請人構成詐欺取財罪,並無違誤,即縱使法院審 理時並未傳喚告訴人,對於犯罪事實之認定亦無影響。又刑 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並非告訴乃論之罪,從無撤回 告訴,不會因為告訴人表示不追究或者不提告,而認為不構 成詐欺取財罪,即雖然聲請人與告訴人在本院二審審理時, 於113年8月20日以1萬元成立調解,並約定於113年9月28日 、10月28日各給付5,000元,調解筆錄亦載明「告訴願意宥 恕聲請人」,亦有調解筆錄在卷為佐(本院二審院卷第77至 78頁),聲請人迄今均未為分毫賠償(見本院卷第41頁), 則告訴人縱使尚未取得任何賠償金錢,仍表示因為成立調解 故而願意原諒聲請人,此部分於判決時已有所審酌,而無論 告訴人表示不予追究或者宥恕聲請人,均僅是量刑考量,仍 無法動搖原判決論以詐欺取財罪之認定,與提起再審必須符 合「新事實、新證據」之要件顯不該當。 ㈢、至於聲請人主張書記官指示調解,即表示要變更罪名云云。 惟調解與否是聲請人自行與告訴人協商,並非受何人指示, 亦無任何法律規定調解就是要變更法條,原本構成詐欺取財 罪也不會因為調解變成無罪,聲請人此部分主張,並無任何 法律依據,難認有憑。 ㈣、另聲請人希望從輕量刑云云,然聲請人於本院二審審理時即 與告訴人達成調解,但卻未任何賠償,確定判決均已審酌, 則單純請求從輕量刑,其罪質並無改變,亦與罪名是否相異 無關,此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要件不符,仍 不得據該條事由為聲請再審之原因(至於聲請人並未主張本 件有刑事訴訟法第421條所定「重要證據漏未審酌」之再審 要件,且所陳再審理由形式上亦不符合該要件)。是再審意 旨所指上開事證,無論係單獨或結合先前已經存在卷內之各 項證據資料,予以綜合判斷,均未能因此產生合理之懷疑, 而有足以推翻原確定判決所認事實之蓋然性,難認與刑事訴 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之「確實之新證據」相符。聲 請人徒就原確定判決已論述綦詳之事項,徒憑己意再為爭執 ,自與法定再審之要件不合。 ㈤、綜上所述,聲請再審意旨所指上開事證,難認符合刑事訴訟 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從而,本件再審之聲請為無 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 法 官 施柏宏                    法 官 黃宗揚                    法 官 林青怡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書記官 呂姿穎

2025-03-26

KSHM-114-聲再-16-20250326-1

台抗
最高法院

誣告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521號 再 抗告 人 張德明 上列再抗告人因誣告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中華民國114年2月7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4年度抗字第65號), 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刑事訴訟法第426條 第1項定有明文。又再審程序係就已確定之判決發現事實上 錯誤時所設之救濟方法,故應以實體確定判決為聲請再審之 客體,方為適法。次按受理再審聲請之法院,應先審查再審 之聲請是否具備合法條件;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 定者,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規定,應以裁定駁回之;必再 審之聲請合法,始能進而審究其再審之聲請有無理由。是以 ,受判決人所犯案件倘係經第二審法院為實體上之判決確定 者,其聲請再審應向第二審法院為之;若向第一審法院聲請 再審,則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顯已違背上開規定,自應予駁回 。 二、本件再抗告人張德明因誣告案件,經第一審即臺灣苗栗地方 法院(下稱苗栗地院)於民國111年10月12日以111年度訴字 第285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0月,嗣經再抗告人不服提起上 訴,經原審法院為實體審理後,於112年1月12日以111年度 上訴字第2788號判決駁回上訴,再抗告人復提起第三審上訴 ,經本院認其上訴不合法律上程式,於112年6月8日以112年 度台上字第2069號判決從程序上駁回上訴確定等情,有臺灣 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及各該判決書在卷可稽。是本件再 審案件之管轄法院應為第二審實體確定判決之原審法院,而 非為第一審判決之苗栗地院。再抗告人向無管轄權之苗栗地 院聲請再審,其聲請程序自難謂合法,且無從補正。原裁定 因而維持苗栗地院所為駁回再審聲請之裁定,將再抗告人之 抗告駁回,經核於法並無不合。 三、再抗告意旨並未依據卷內資料,具體指摘原審維持第一審從 程序上駁回其再審聲請之裁定有何違法、不當,僅泛稱本案 已由原審法院以114年度聲再字第20號審理,並於114年2月 27日開庭,依法應送該股審理等語,係與本案聲請再審管轄 法院歸屬之判斷無關事項。依首揭說明,核其再抗告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齡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26

TPSM-114-台抗-521-20250326-1

台抗
最高法院

誣告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429號 再 抗告 人 白國豊 上列再抗告人因被告楊文宏誣告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24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4年度抗字第191號 ),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再審係為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所設之救濟程序,再審之對 象應僅限於有罪、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確定判決,此觀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至第422條規定自明。至於確定裁定,並無 準用上開再審之規定,自不得為再審之對象;又依同法第42 8條第1項前段規定,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聲請再審,僅得由 管轄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及自訴人為之。告訴人並無為 受判決人之不利益聲請再審之權利。 二、本件原裁定以:本件再抗告人白國豊係對被告楊文宏涉犯誣 告罪提出告訴,經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1年度偵 字第16906號為不起訴處分,並經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長以1 13年度上聲議字第4088號處分書,駁回再抗告人之再議聲請 ,再抗告人復向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經該 院以113年度聲自字第49號裁定予以駁回確定等情,有各該 不起訴處分書、處分書及裁定在卷可稽。依上揭說明,該駁 回聲請准許提起自訴之裁定,自不得作為聲請再審之對象, 且再抗告人非自訴人,自無得對被告之不利益聲請再審之權 利,乃再抗告人為被告之不利益,對該確定之裁定聲請再審 ,顯非合法,因而維持第一審駁回再抗告人聲請再審之裁定 ,駁回再抗告人在第二審之抗告,經核於法並無違誤。再抗 告意旨,仍執己見,漫詞指摘原裁定不當,並無理由,應予 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段景榕 法 官 洪兆隆 法 官 何俏美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汪梅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珈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6

TPSM-114-台抗-429-20250326-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分配表異議之訴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18號 聲 請 人 陳伯勳 蔡秀蓮 同上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蔡致仁間分配表異議之訴聲請再審事件, 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24日本院確定裁定(113年度聲再字第12 5至128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民事 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上開規定 依同法第507條,於聲請再審時準用之。查本院113年度聲再 字第125至128號(下稱原確定裁定)係不得抗告之裁定,於 民國113年12月24日確定,並於114年1月9日送達聲請人,有 原確定裁定、送達證書可稽(見本院卷第37至38、59至61、 65至67、71至73、77至79頁),聲請人於114年2月6日聲請 再審(見本院卷第3頁),未逾30日不變期間,先予敘明。 二、次按當事人聲請再審,雖聲明係對某件裁定為再審,但審查 其再審訴狀理由,實為指摘原確定裁定或前次之再審裁判如 何違法,而對該聲明不服之再審裁定,則未指明有如何法定 再審理由,自可認為未合法表明再審理由,逕以其再審之聲 請不合法駁回之(最高法院101年度台聲字第1056號裁定意 旨參照)。 三、經查,聲請人前因與相對人間分配表異議之訴事件,對如附 表「本院裁定」欄所示確定裁定聲請再審,經本院以聲請人 陳伯勳聲請再審已逾30日之不變期間(如附表編號1至3所示 部分)、未表明符合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如附表編號4所 示部分)及聲請人蔡秀蓮非屬如附表「本院裁定」欄所示確 定裁定之當事人為由,認聲請人聲請再審不合法,而以如附 表「駁回裁定」欄所示裁定駁回其等再審之聲請確定(即原 確定裁定),有各該裁定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37至38、43 至50頁)。聲請人雖以原確定裁定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 項第1款、第2款之再審事由,聲請再審,然核其書狀所載, 無非說明其對於如附表「本院裁定」欄所示確定裁定不服之 理由,就原確定裁定究有如何合於前揭條款規定之具體情事 ,則未據敘明,顯未合法表明再審理由,依前說明,其聲請 自非合法,應予駁回。聲請人對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既屬 無據,前訴訟程序自無從再開或續行,則如附表「本院裁定 」欄所示確定裁定即非本件聲請再審程序所得審究,附此敘 明。 四、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聲請均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民事第二十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張松鈞                法 官 楊舒嵐                法 官 許勻睿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書記官 莫佳樺  附表 編號 本院裁定 左列裁定確定日 駁回裁定 1 本院112年度上字第528號裁定 (核定訴訟標的價額) 113年7月29日 113年度聲再字第125號 2 本院112年度上字第528號裁定 (駁回第三審上訴) 113年9月12日 113年度聲再字第126號 3 本院112年度上字第528號裁定 (退還溢繳裁判費) 113年9月12日 113年度聲再字第127號 4 本院112年度上字第528號裁定 (駁回如附表編號2所示裁定之抗告) 113年10月11日 113年度聲再字第128號

2025-03-25

TPHV-114-聲再-18-20250325-1

聲再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16號 聲 請 人 王翊倫 即 被 告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對於本院中華 民國113年7月10日所為之112年度訴字第702號第一審確定判決( 起訴案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7581、19168號 ),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及刑罰停止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意旨如刑事再審聲請狀所載(如附件)。 二、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暨同條第3項所規定之新事 實或新證據,係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 ,暨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等具有新穎性(或稱未判斷資 料性)要件之事實或證據,且須該事實或證據,單獨或與先 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 或罪名者,亦即具有顯著性(或稱確實性或合理可信性)要 件,二者不可或缺,始符合上開條項所指之新事實或新證據 ,而得以據為聲請再審之適法事由(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 字第1640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聲請再審意旨略謂:警方前調取聲請人王翊倫中國信託銀行 交易明細有於民國111年1月25日、29日各匯新臺幣(下同) 3千元、8千5百元、4千元至毒品上游(即陳文海、黎秋五) 提供之中國信託銀行帳戶,原審不察,未傳喚上游陳文海、 黎秋五詢問,致無法適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減 刑之規定等情。惟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關於供 出毒品來源,減免其刑寬典之規定,其中所稱「供出毒品來 源」,依其文義及立法目的解釋,係指供出與其所犯罪有關 的「本案毒品來源」而言,若被告所供出的資訊與自己所犯 的本案無關,僅能認為提供他案線報,縱然警方因而查獲他 案的正犯或共犯,祇能就其和警方合作的犯罪後態度,於本 案量刑時加以斟酌,尚不能逕依上揭規定予以減輕或免除其 刑。又上揭所稱「毒品來源」,係指毒品犯罪行為人原持有 供己犯同條項所列各罪的毒品,源自何人之謂;所言「查獲 」,除指查獲該其他正犯或共犯外,並兼及被告所指其毒品 來源其事。故所謂「供出毒品來源,因而查獲」,須被告詳 實地供出毒品來源具體事證,因而使有偵查(或調查)犯罪 職權的公務員知悉,而對該上游人員發動偵查(或調查), 並因而破獲其犯罪者而言。具體以言,倘被告所犯同條項所 列之罪之犯罪時間,在時序上較早於該正犯或共犯供應毒品 之時間,縱然該正犯或共犯確因被告之供出而被查獲;或其 時序較晚於該正犯或共犯供應毒品之時間,惟其被查獲之案 情與被告自己所犯同條項所列之罪之毒品來源無關,均無此 減刑寬典的適用(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833號判決意 旨參照)。查聲請人因警方查獲陳致維毒品案件溯源,於11 1年7月12日再查獲聲請人,聲請人並供出毒品上游,警方始 查獲陳文海、黎秋五販毒案件,惟聲請人為供出毒品上游, 於111年7月12日、9月20日、10月11日警詢及111年10月11日 偵訊時所供向陳文海、黎秋五購毒細節,均無一語提及其於 111年1月25日、29日各匯3千元、8千5百元、4千元係向陳文 海、黎秋五購毒等情(經調閱陳文海、黎秋五違反毒品危害 防制條例案件卷宗〈下稱上游卷宗〉之0000000000號警卷第25 -35頁、第39、40頁、第45-52頁可佐),嗣檢察官依聲請人 「供出毒品來源」之內容偵查後,以111年度偵字第25999、 26000號、112年度偵字第4373號將陳文海、黎秋五以犯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之販賣第二級毒品罪提起公訴,並 認第1次販賣甲基安非他命給聲請人係111年2月25日22時11 分許,嗣本院及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均為相同之認定等情 ,有該起訴書、本院、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判決可佐 (見上游卷宗之本院112年度訴字第127號卷第5-15頁、第35 3-362頁、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12年度上訴字第865號卷 第411-417頁可佐)。又本院於113年2月21日就聲請人違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行準備程序,聲請人及辯護人均未請 求傳喚陳文海、黎秋五作證,另審理前約2個月臺灣臺南地 方檢察署於113年4月2日以南檢和毅111偵17581字第1139023 313號函附陳文海、黎秋五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之上 揭起訴書、本院、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判決,存卷供 參。嗣於113年6月4日本院審理聲請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 例案件時,①調查證據完畢後,審判長問尚有證據請求調查 ?聲請人及其辯護人均稱無;②受命法官詢問時,聲請人供 稱111年2月4日晚上10點多陳致維要伊幫他拿甲基安非他命 ,當天晚上伊去南台科技大學那邊幫陳致維拿毒品,並先代 墊款項等語;③科刑辯論時檢察官對聲請人適用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第17條第1項減刑規定提出質疑,惟聲請人及其辯護 人均未就此部分表示意見(經調閱聲請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 條例案件卷宗之本院112年度訴字第702號卷第187-194頁、 第253-285頁、第367、369、376、377、382頁可佐),足見 聲請人於111年2月4日賣給陳致維之甲基安非他命係其於同 日自毒品上游販入之甲基安非他命甚明,顯與聲請人於111 年1月25日、29日各匯3千元、8千5百元、4千元至陳文海、 黎秋五指定之帳戶之事實無關,聲請意旨主張原審漏未斟酌 聲請人上揭匯款乙節,有應減刑之事由,顯無理由。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雖稱發現新事實而聲請再審,然未提出何 可動搖原判決之新事實,其聲請再審自無理由,應予駁回。 又本件再審聲請既經駁回,則聲請人聲請停止其刑罰之執行 ,即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    五、末按聲請再審之案件,除顯無必要者外,應通知聲請人及其 代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所稱「顯無 必要者」,係指聲請顯屬程序上不合法且無可補正,或顯無 理由而應逕予駁回,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前段、法院辦理 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77條之4定有明文。本件再審 聲請之理由既有上述顯無理由而應逕予駁回之情形,本院認 無踐行通知聲請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意見等程序之必要,附 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 法 官 鍾邦久                    法 官 蔡奇秀                    法 官 高如宜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憶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25

TNDM-114-聲再-16-20250325-1

台聲
最高法院

請求塗銷所有權移轉登記再審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231號 聲 請 人 簡誌重 法定代理人 李堉臣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慶隆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間請求塗銷所有權 移轉登記聲請再審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3月20日本院裁定( 113年度台聲字第338號),聲請再審,經臺灣高等法院裁定移送 前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應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501條第1項第4 款規定表明再審理由,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所謂表明再審 理由,必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法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 事,始為相當;倘僅泛言有何條款之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 事者,尚難謂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如未表明再審理由,法 院無庸命其補正。本件聲請人主張本院113年度台聲字第338 號確定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 13款所定事由,對之聲請再審,經核其聲請狀內表明之再審 理由,無非說明其對於前訴訟程序確定裁判不服之理由,對 於原確定裁定究有如何合於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 規定之具體情事,則未據敘明,依上說明,其聲請自非合法 。又原確定裁定既未經廢棄,則前訴訟程序無從再開或續行 ,本院即無須就原確定裁定之前次裁判即本院112年度台聲 字第554號確定裁定回溯審究是否合法及有無再審事由,併 予敘明。   二、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第 502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沈 方 維 法官 方 彬 彬 法官 陳 容 正 法官 李 國 增 法官 陳 麗 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區 衿 綾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25

TPSV-114-台聲-231-20250325-1

聲再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2號 聲 請 人 即受判決人 張建宏 代 理 人 張藝騰律師 蔡杰廷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等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113 年7月16日112年度訴字第525號刑事判決(起訴案號:臺灣彰化 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525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再審聲請意旨略以:如附件刑事聲請再審狀所示,聲請人之 代理人張藝騰律師並到庭陳稱:聲請人有找到實際傾倒之人 ,也就是黃裕元,且當時證人即地主兒子李正雄當場看過, 另聲請人雖有在稽查紀錄表上簽名,但聲請人不識字,並不 代表有書面之自白,最後向本院聲請傳喚證人黃裕元、李正 雄並調查稽查時之錄影資料等語。 二、按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 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 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 得聲請再審;此所謂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 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 、證據,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分別定有明 文。準此,所謂「新事實」或「新證據」,須具有未判斷資 料性之「新規性」,舉凡法院未經發現而不及調查審酌,不 論該事實或證據之成立或存在,係在判決確定之前或之後, 就其實質之證據價值未曾予評價者而言。如受判決人提出之 事實或證據,業經法院在審判程序中為調查、辯論,無論最 終在原確定判決中本於自由心證論述其取捨判斷之理由;抑 或捨棄不採卻未敘明其捨棄理由之情事,均非未及調查斟酌 之情形。通過新規性之審查後,尚須審查證據之「顯著性」 ,此重在證據之證明力,由法院就該新事實或新證據,不論 係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須使再審法院對原確定判 決認定之事實產生合理懷疑,並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而為 有利受判決人之蓋然性存在。而該等事實或證據是否足使再 審法院合理相信足以動搖原有罪之確定判決,而開啟再審程 式,當受客觀存在的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所支配,並非聲請 人任憑主觀、片面自作主張,就已完足。如聲請再審之理由 僅係對原確定判決之認定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 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 據持相異評價,縱法院審酌上開證據,仍無法動搖原確定判 決之結果者,亦不符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之要件(最高法 院109年度台抗字第1099號、110年度台抗字第1750號裁定意 旨參照)。   三、本院經調取卷宗及聽取檢察官、聲請人、代理人之意見後, 判斷如下:  ㈠原確定判決依憑聲請人之供述及證人李東成、洪佳佑、周士 恩、邱聰祥之證述、彰化縣環境保護局111年8月15日彰環稽 字第1110050142號函、本案土地所有權狀、現場照片、彰化 縣環境保護局111年5月18日環境稽查工作紀錄、111年5月18 日稽查照片、111年10月22日警員職務報告、彰化縣環境保 護局112年7月13日彰環廢字第1120044072號函暨彰化縣廢棄 物清理稽查紀錄工作單(111年12月20日)、稽查照片、彰 化縣環境保護局112年8月3日彰環廢字第1120048876號函、 彰化縣環境保護局111年6月14日彰環稽字第1110035331號書 函暨裁處書、111年8月11日彰環廢字第1110049347號函暨裁 處書、111年10月20日彰環廢字第1110067197號函暨裁處書 、113年4月2日彰環廢字第1130018719號函及所附罰鍰繳納 收據等調查證據之結果,並綜合卷內證據資料,認定聲請人 與不詳之人,基於單一犯意,於民國111年5月17日前某時許 ,持續將本案廢棄物從不詳地點載運至本案土地傾倒之犯行 。並已於判決理由中詳述其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 定犯罪事實之心證理由。  ㈡聲請意旨雖以發現新事實、新證據為由,主張實際傾倒本案 廢棄物至本案土地之人係黃裕元等語。惟聲請人辯稱其並非 實際傾倒本案廢棄物至本案土地之人乙節,業經原確定判決 於理由欄二㈢載敘:依照證人邱聰祥、周士恩證述,聲請人 有與彰化縣環境保護局人員一同至本案土地稽查,再一同回 到外中派出所就稽查工作紀錄內容為確認,且經證人邱聰祥 向聲請人告知及確認其上記載之內容、所涉之法條及後續處 理之相關情形,再交由聲請人閱覽後簽名,則聲請人係在知 悉該稽查工作紀錄是認定其為本案廢棄物傾倒之行為人之情 形下,在該稽查工作紀錄之現場稽查或處理情形欄、事業代 表簽名欄處簽名。而向稽查人員表明為行為人、願被作為裁 罰及課予清除義務之行為主體,並在稽查工作紀錄上簽名, 均係承認為廢棄物傾倒之行為人之展現,以聲請人自述國中 畢業、之前經營公司之智識程度及社會經驗,對此自無不知 之理。再者依據證人洪佳佑、周士恩證述、111年11月21日 現場照片、聲請人之供述,認定聲請人於111年5月17日至11 1年11月21日間某日,曾前往本案土地將廢棄物堆集中,且 依照彰化縣環境保護局112年7月13日彰環廢字第1120044072 號函暨彰化縣廢棄物清理稽查紀錄工作單(111年12月20日 )、稽查照片、彰化縣環境保護局112年8月3日彰環廢字第1 120048876號函,聲請人有於111年11月21日至111年12月20 日間某日,曾花錢委請他人清除本案土地上之廢棄物。另依 彰化縣環境保護局111年6月14日彰環稽字第1110035331號書 函暨裁處書、111年8月11日彰環廢字第1110049347號函暨裁 處書、111年10月20日彰環廢字第1110067197號函暨裁處書 、113年4月2日彰環廢字第1130018719號函及所附罰鍰繳納 收據,聲請人曾經彰化縣環境保護局裁罰,並依裁處書繳納 罰鍰,衡諸常情,倘聲請人非傾倒本案廢棄物行為人,其何 須至本案土地將廢棄物集中、花錢委請他人清除本案土地上 之廢棄物,以及繳納本案土地遭棄置廢棄物未限期改善之罰 鍰。且依證人李東成、周士恩、洪佳佑之證述,111年5月17 日前往本案土地時,確實有看到該處有廢土、機具等情,而 認聲請人於111年5月17日前某時許,有與不詳之人,以數台 不詳車輛,自不詳地點接續載運共計140立方公尺未經合法 分類之營建工程剩餘土石方,棄置在本案土地上,並就聲請 人所辯稱並非實際傾倒之人詳為指駁。  ㈢再審聲請意旨固主張黃裕元是實際傾倒者等語,惟聲請人於 本院訊問時陳稱:事情發生那天我就知道黃裕元是實際傾倒 者,黃裕元有在現場等語(見本院卷第82頁),然聲請人於11 2年1月10日偵訊時係陳稱:黃裕元是挖土機司機,他有經我 委託去把土清掉,他有去開挖土機,結果黃裕元、陳家祥都 有跟我說村莊的人路不給我們走,所以我們就沒有處理,我 沒有去那邊倒土,我只是好意等語(見本院卷第126頁),始 終均未提及實際傾倒者係黃裕元,則聲請人所述,已與偵訊 所述有異,又聲請人既未提出上開證人未經原確定判決調查 、斟酌,且足以動搖原判決結果之證詞,自難認已提出具體 可供調查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況縱使黃裕元係實際倒土之人 ,亦僅係黃裕元是否為共犯之問題,並無從使聲請人獲得無 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亦與刑事訴 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新證據」要件不合,尚不足以 動搖原確定判決而為有利聲請人之認定。是以聲請人請求本 院再傳喚黃裕元、李正雄到庭詰問,難認係有利於聲請人之 證據調查,無從取代原確定判決認定聲請人違反廢棄物清理 法之犯罪事實,自無傳訊黃裕元、李正雄之必要。  ㈣聲請理由所指聲請人為不識字,請求本院調查稽查時之錄影 資料以及聲請傳喚證人即聲請人之國小老師施秀暖,然原確 定判決於理由欄內已詳為說明除聲請人簽名其上之稽查工作 紀錄外,證人邱聰祥有向聲請人告知及確認其上記載之內容 、所涉之法條及後續處理之相關情形,再交由聲請人閱覽後 簽名,則聲請人縱使不識字,亦無礙聲請人知悉該稽查工作 紀錄是認定其為本案廢棄物傾倒之行為人之情形下,在該稽 查工作紀錄之現場稽查或處理情形欄、事業代表簽名欄處簽 名之認定。是以聲請人請求本院發函調取稽查時之錄影資料 以及聲請傳喚證人施秀暖,均不足以影響原確定判決,非屬 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3第1項第1項所定法院應調查之證據, 自無調查之必要。 四、綜上所述,足見原確定判決顯然就聲請人所為上開主張業已 審酌詳加論列,並綜合相關證人之證述及卷附相關物證加以 調查,本於自由心證予以取捨及判斷,而認定聲請人之犯行 明確,此觀諸原確定判決理由欄之論述自明,並無足生影響 於判決之重要證據漏未審酌之情。亦即無論係單獨或結合先 前已經存在卷內之各項證據資料,予以綜合判斷,均未能因 此產生合理之懷疑,而有足以推翻原確定判決所認事實之蓋 然性,難認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之「確實 之新證據」相符。從而,本件再審之聲請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梁義順                   法 官 宋庭華                   法 官 陳建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書記官 林明俊

2025-03-25

CHDM-114-聲再-2-20250325-1

台簡聲
最高法院

聲請監護宣告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簡聲字第9號 聲 請 人 吳文彥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吳家慧間聲請監護宣告事件,對於中華民 國113年10月16日本院裁定(113年度台簡聲字第52號),聲請再 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終審法院之裁定,除合於法定再審事由得聲請再審外 ,不容以其他方法聲明不服。本件聲請人不服本院113年度 台簡聲字第52號確定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雖以異議為 之,但仍應視其為聲請再審,而依該程序調查裁判,合先說 明。 二、次按對於本院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 17第2項規定預納裁判費;如其前訴訟程序應委任律師為訴 訟代理人,並應依同法第507條準用第505條、第466條之1第 1項前段規定,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此為必須具備之程 式。上開規定,依家事事件法第96條規定,於家事非訟事件 之確定本案裁定聲請再審準用之。聲請人對於原確定裁定聲 請再審,未據預納裁判費及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前經本院以 裁定命聲請人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補正,此項裁定已於民國 114年2月21日送達,有卷附送達證書足據。茲已逾相當期間 ,聲請人仍未補正,其聲請自非合法。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家事事件法第96條、第97 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507條、第502 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沈 方 維 法官 陳 麗 玲 法官 陳 麗 芬 法官 陳 容 正 法官 方 彬 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胡 明 怡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5

TPSV-114-台簡聲-9-20250325-1

聲再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7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黃裕勛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即受判決人因竊盜等案件,對於本院112年度 易字第101號刑事確定判決,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黃裕勛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伍日內,補正提出據以聲請再審之原確 定判決之繕本或釋明請求本院調取之正當理由,及補正聲請再審 之具體理由及證據。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應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繕本及   證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但經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之繕   本,而有正當理由者,亦得同時請求法院調取之;法院認為   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   律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第   429條、第433條定有明文。 二、經查,聲請人即受判決人黃裕勛聲請再審,然未附具請求再 審案件之原判決之繕本,亦未釋明有何無法提出原判決繕本 之正當理由,且未具體敘明有何刑事訴訟法第420條所列舉 之再審原因及具體事實,復未附具足以證明再審事由存在之 證據。依照上開法律規定,本件聲請再審之程序顯然違背規 定,因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尚可補正,爰命其應於主文所示 之期間內,為如主文所示事項之補正或釋明,逾期未補正或 釋明者即裁定駁回之。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但書之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蔡立群                   法 官 蔡政晏                   法 官 陳昱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書記官 趙雨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2025-03-25

TTDM-114-聲再-7-20250325-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迴避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9號 抗 告 人 謝宗賢 上列抗告人聲請迴避聲請再審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4年2月14日 本院114年度聲再字第9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人應於本裁定正本送達翌日起5日內,繳納聲請再審及抗告 裁判費共新臺幣3000元,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抗告。   理 由 一、按應為抗告而誤為異議者,視為已提起抗告,民事訴訟法第 495條前段定有明文。本件抗告人對於本院114年度聲再字第 9號裁定,於民國114年3月14日提出「民事異議狀」聲明不 服,依上規定,視為已提起抗告,合先敘明。 二、次按對於確定之裁定聲請再審、提起抗告,應依民事訴訟法 第77條之17第2項、第77條之18及000年0月0日生效之臺灣高 等法院民事訴訟與非訟事件及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 準第4條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法定必備之程式。又抗告不 合程式或有其他不合法之情形而可以補正者,原法院應定期 間命其補正,如不於期間內補正,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 訟法第495條之1準用同法第442條第2項定有明文。 三、查抗告人對於113年11月6日本院113年度聲字第415號確定裁 定,聲請再審,未繳納聲請再審裁判費新臺幣(下同)1500 元,復對於114年2月14日本院114年度聲再字第9號裁定(即 駁回抗告人對於上開裁定之再審聲請),提起抗告,亦未繳 納抗告裁判費1500元。茲命抗告人於本裁定正本送達翌日起 5日內,繳納聲請再審及抗告裁判費共3000元,逾期未補正 ,即駁回其抗告。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民事第二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黃珮禎               法 官 葉珊谷               法 官 張嘉芬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書記官 陳昱霖

2025-03-25

TPHV-114-聲再-9-20250325-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