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抗告權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71-80 筆)

撤緩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33號 抗 告人 即 受 刑 人 邱群翔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撤銷緩刑案件,不服本院中華民國113年9 月11日所為之113年度撤緩字第33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未知悉正本,宣判內容與實情不符等語。 二、按抗告期間,除有特別規定外,為10日,自送達裁定後起算 ,刑事訴訟法第406條前段定有明文。原審法院認為抗告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抗告權已經喪失者 ,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08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文 。再按送達於應受送達人之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不獲 會晤應受送達人,亦無法準用民事訴訟法第137條規定將文 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或受僱人者,得將文書寄存 送達地之自治或警察機關,並作送達通知書2份,1份黏貼於 應受送達人住居所、事務所、營業所或其就業處所門首,另 1份置於該送達處所信箱或其他適當位置,以為送達,又寄 存送達,自寄存之日起,經10日發生效力,刑事訴訟法第62 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136條至138條規定甚明。 三、經查,抗告人即受刑人邱群翔(下稱抗告人)因撤銷緩刑案 件,經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11日以113年度撤緩字第33號裁 定在案,該裁定正本以掛號郵遞方式寄送至抗告人位於南投 縣○○鄉○○路000○0號之住所,因未獲會晤本人,亦無受領文 書之同居人或受僱人,送達人遂於113年9月19日將該裁定正 本寄存送達於南投縣政府警察局草屯分局爽文派出所,有本 院送達證書附卷可稽。而該裁定正本於113年9月19日寄存送 達後經10日(即113年9月29日)生送達效力,並於翌日起算 10日之抗告期間,又因抗告人之住所位於南投縣中寮鄉,依 「法院訴訟當事人在途期間標準」規定,應加計在途期間3 日,故本案抗告期間至113年10月14日即已屆滿(抗告期間 末日原為113年10月12日,因該日適逢週六,故順延至同年 月14日),且抗告人自前開裁定送達後迄至抗告期間屆滿日 均無在監、在押之情形,有其臺灣高等法院在監在押全國紀 錄表存卷可考,然抗告人竟遲至114年2月20日始具狀向本院 提起抗告,此有蓋有本院收文戳之抗告人所提「刑事抗告狀 」為憑,顯已逾抗告期間;是其本件抗告違背法律上程式, 且無從補正,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08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刑事第三庭  法 官 何玉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廖健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2025-03-03

NTDM-113-撤緩-33-20250303-2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定應執行之刑並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172號 抗 告 人 嚴嘉豐 即受刑人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中華民國113年12月23 日本院113年度聲字第1172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抗告期間,除有特別規定外,為10日,自送達裁定後起 算;原審法院認為抗告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 ,或其抗告權已經喪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 上程式可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第406 條 前段、第408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在監獄或看守所之 被告,於上訴期間內向監所長官提出上訴書狀者,視為上訴 期間內之上訴,此規定並為被告提起抗告時所準用,刑事訴 訟法第351條第1項、第419條亦規定甚明。復按監所與法院 間無在途期間可言,是抗告人在監獄或看守所,如向該監所 長官提出抗告書狀,因不生扣除在途期間之問題,故必在抗 告期間內提出者,始可視為抗告期間內之抗告;如逾期始向 該監所長官提出抗告書狀,即不得視為抗告期間內之抗告, 雖監所長官即日將抗告書狀轉送法院收文,因無扣除在途期 間之可言,其抗告仍屬已經逾期(最高法院86年度台抗字第 80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經查:   抗告人即受刑人嚴嘉豐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經本院於 民國113年12月23日,以113年度聲字第1172號裁定定應執行 刑,於114年1月8日確定,並於114年1月15日送執行,有法 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憑,抗告人竟遲至114年2月19日始向監 所提出上訴狀(應為抗告),表達希望能從輕量刑,不服本院 裁定之意,有抗告人提出之上訴狀上所附法務部○○○○○○○○收 受收容人訴狀章在卷足稽,揆諸上開說明,其抗告顯已逾法 定期間,且無從補正,本件抗告不合法,依法自應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08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逸梅                    法 官 梁淑美                    法 官 包梅真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許雅華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2025-02-27

TNHM-113-聲-1172-20250227-2

家暫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暫時處分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暫字第35號 聲 請 人 林○○ ○○ 代 理 人 陳振榮律師(法扶律師) 相 對 人 蔡○○ 上列當事人間因改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等事件,聲請 暫時處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人於本院113年度家親聲字第148號改定未成年子女權利 義務行使負擔等事件撤回、和解、調解成立或裁判確定前, 得依如附表所示方式與兩造所生未成年長男甲○○(男,民國 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為會面 交往。 二、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 (一)兩造原係夫妻關係,於婚後育有未成年長男甲○○、未成年次 男乙○○(下逕稱姓名,或分別稱長男、次男),嗣兩造經本 院以103年度婚字第284號判決離婚確定,並於民國105年6月 14日重新協議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下或稱親權 ),約定甲○○、乙○○之親權分別由相對人及聲請人行使,且 依約定兩造均可隨時探視子女,不得藉故阻撓(   下稱系爭協議);而相對人於系爭協議成立後拒絕給付次男 之扶養費,經聲請人聲請褔建金門地方法院(下稱金門地院   )調解成立。詎聲請人為上開扶養費之請求後,聲請人竟自 113年4月間起微信即遭拉黑聯絡不上長男,聲請人雖嘗試打 電話亦無法聯絡上長男,致聲請人無法與長男正常會面交往   ;又聲請人雖已提起改定親權,惟該案件仍有待一定時間之 審理始得確定,為使聲請人與長男之人倫親情得以順利交流   ,在改定親權訴訟確定前,聲請人與長男之會面交往即有定 暫時狀態之急迫性與必要性等語。 (二)並聲明:1、本院113年度家親聲字第148號改定未成年子女 權利義務行使負擔等事件撤回聲請、裁判確定、和解或調解 成立以前,聲請人得依如附表所示方式與兩造所生未成年長 男甲○○會面交往。2、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二、相對人則以下列等語,資為抗辯:相對人並無任何阻礙聲請 人會面交往之行為,故認本件無核發暫時處分之必要;且若 認有核發必要,會面交往亦應由聲請人親自為之,且地點、 時間應由聲請人提前至少10日與相對人聯繫,會面交往費用 亦應由聲請人負擔等語。並聲明:聲請駁回。 三、按法院就已受理之家事非訟事件,除法律別有規定外,於本 案裁定確定前,認有必要時,得依聲請或依職權命為適當之 暫時處分。但關係人得處分之事項,非依其聲請,不得為之   ;關係人為前項聲請時,應表明本案請求、應受暫時處分之 事項及其事由,並就得處分之事項釋明暫時處分之事由,家 事事件法第85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又暫時處分,非有 立即核發,不足以確保本案聲請之急迫情形者,不得核發, 家事非訟事件暫時處分類型及方法辦法第4條亦有明文。衡 諸暫時處分之立法本旨,係為因應本案裁定確定前之緊急狀 況,避免本案請求不能或延滯實現所生之危害,是確保本案 聲請之急迫性及必要性即為暫時處分之事由,應由聲請暫時 處分之人,提出相當證據以釋明之。又法院受理家事事件法 第104條第1項第1款(關於未成年子女扶養請求、其他權利 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之酌定、改定、變更或重大事項權利行使 酌定事件)、第3款(關於停止親權事件)、第5款(關於交 付子女事件)或第113條(本章之規定,於父母不繼續共同 生活達6個月以上時,關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負擔 事件,準用之)之親子非訟事件後,於本案裁定確定前,得 為下列之暫時處分:一、命給付未成年子女生活、教育、醫 療或諮商輔導所需之各項必要費用。二、命關係人交付未成 年子女生活、教育或職業上所必需物品及證件。三、命關係 人協助完成未成年子女就醫或就學所必需之行為。四、禁止 關係人或特定人攜帶未成年子女離開特定處所或出境。五、 命給付為未成年人選任程序監理人之報酬。六、禁止處分未 成年子女之財產。七、命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相處或會面交往 之方式及期間。八、其他法院認為適當之暫時性舉措;法院 核發前項暫時處分,應審酌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並應儘 速優先處理之;此觀家事非訟事件暫時處分類型及方法辦法 第7條之規定自明。 四、經查: (一)兩造原係夫妻關係,於婚後育有未成年長男、次男,嗣兩造 經本院以103年度婚字第284號判決離婚確定,並於105年6月 14日重新以系爭協議約定長男、次男之親權分別由相對人及 聲請人行使,且依系爭協議約定兩造均可隨時探視子女,不 得藉故阻撓;又兩造於113年7月8日經金門地院調解成立, 相對人願自113年7月起至次男成年止,按月給付扶養費4,50   0元,並願給付聲請人代墊扶養費等情,有戶籍謄本、系爭 協議及金門地院調解筆錄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13至20頁)   ;而相對人雖辯稱伊並無任何阻礙聲請人會面交往之行為, 故本件無核發暫時處分之必要云云,惟聲請人無法順利探視 長男乙情,業據兩造所生次男到庭陳述屬實(見本院卷第58 頁),姑不論聲請人無法順利探視長男是否確係相對人故意 為之,然參以相對人代理人亦當庭表示若有定暫時狀態必要   ,會面交往之時間、地點,聲請人應提前至少10日與相對人 聯繫等語(見本院卷卷第58頁),核與系爭協議約定不符, 足認聲請人主張無法依系爭協議探視長男乙節,顯非子虛, 依此,可認聲請人主張本件有以暫時處分定會面交往方式之 必要乙節,已為相當之釋明,即聲請人依系爭協議與長男會 面交往,難謂係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故本院考量兩造間 尚有本案仍待相當期間始能終結之程度,為避免兩造間於本 案訴訟期間,就子女探視事宜因未達成共識而再起不必要之 爭執,是本件自有就長男會面交往事項定暫時處分之必要。 (二)本院審酌父母子女為人倫至親,不應因兩造間之爭訟而受有 影響,而長男現雖已年滿14歲,惟仍需父母雙方共同呵護、 照顧,以健全其身心發展,倘因父母雙方分居、離異,導致 與未同住之一方情感日益疏離,難認符合未成年子女之最佳 利益。又親情之維繫,應力求持續且穩定之發展,一旦中斷 ,無論將來回復與否,對未成年子女均屬不利,復參酌本件 兩造改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等事件酌仍須相當期 間始能終結之程度,且兩造間就目前應由何人擔任長男之親 權人意見未能達成一致,故在該事件撤回、調解或和解成立 或裁判確定前,以暫時處分方式定聲請人與長男間之會面交 往,以利聲請人與長男維持良好之互動及依附關係,方符其 最佳利益;考量長男之年齡、兩造意見、以往會面交往情形 、生活作息現狀暨聲請人與長男維繫親情之需要等情,依聲 請及職權酌定聲請人暫得依如附表所示探視方式及時間與長 男為會面交往,爰裁定如主文第1項所示,並諭知兩造及親 屬於該段期間應遵守事項。 五、前揭系爭訴訟事件即本案終結前如有其他情事變動,雙方均 得再為協議,不受本件暫時處分之拘束,如不能達成協議, 仍應遵循本附表所示時間及方法,如有必要,亦得檢具事證 聲請變更本件暫時處分之內容。末依家事事件法第91條本文 規定:「暫時處分之裁定,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僅對准許本 案請求之裁定有抗告權之人得為抗告;抗告中不停止執行」 可知,即使相對人因不服本裁定而提起抗告,亦不能以抗告 為由拒絕依附表所示內容讓聲請人與長男進行會面交往,均 附此說明。 六、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黃仁勇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 記 官 劉哲瑋  附表:聲請人與未成年長男甲○○會面交往之時間、方式暨兩造應 遵守事項: 壹、會面交往之方式及時間:    一、聲請人自114年起每年寒、暑假得與長男會面交往各1次,每 次至少4日,由兩造協議具體會面時間、地點,如無法達成 協議,依下列方式進行會面交往: (一)寒假:自假期開始第2日起算(以長男就讀學校公告之行事 曆為準),時間為會面第1日上午9時起連續計算,至末日晚 上8時止(例如2月1日上午9時起至2月4日晚上8時止),上 開會面交往若遇農曆春節,則於農曆春節後始進行上開會面 交往,於大年初六上午9時起連續計算4日,至末日晚上8時 止,聲請人得至長男住處接長男外出、同遊、外宿,並應準 時將長男送回長男住處。 (二)暑假:自假期開始第2日起算(以長男就讀學校公告之行事 曆為準),時間為會面第1日上午9時起連續計算,至末日晚 上8時止,聲請人得至長男住處接長男外出、同遊、外宿, 並應準時將長男送回長男住處。   二、視訊時間:在不影響長男學業及生活作息之範圍内,聲請人 得於每週二、四、六晚上7時30分至8時30分之間,以電話或 視訊聯絡長男,上開時間若遇長男補習,得延至同日晚上9 時至10時之間,相對人並應提供適當之器材供長男與聲請人 為上開視訊聯絡。 三、聲請人到場接及送回長男之時間若有延擱,得延長30分鐘。 若逾30分鐘後去接長男,相對人得拒絕當次之會面交往;若 逾30分鐘才送回長男,視同聲請人放棄下次的會面交往。前 開逾時如有不可抗力之事故(如車禍、天災等,舉例但不限   ),不在此限,聲請人並承諾會準時接送,不會將延擱的時 間當作變相成為會面交往之延長。 ⒉ 四、通知方式:聲請人應於會面交往日前7日,以適當之方式(   簡訊、電話、LINE,舉例但不限)通知相對人,無正當理由   ,相對人不得無故拒絕。如有變更手機號碼,相對人應主動 告知聲請人,若不告知,相對人不得拒絕會面交往;上開的 通知指訊息達到相對人處即可,不以相對人是否打開訊息或 是閱讀為限。 五、聲請人若無法親自接送,得委請成年之家屬或成年之第三人 代為接送,但必須於會面交往時間前1小時通知相對人,並 告知代為接送人之姓名,如不通知,相對人得拒絕會面交往   ,直到聲請人通知為止。但聲請人通知之時間已逾原定時間 30分鐘後,相對人仍得拒絕會面交往。因為送回對相對人有 利,相對人不得以送回之人沒有事先通知或不在名單內而予 拒絕。 六、相對人之地址或聯絡方式或長男就讀學校、住居所如有變更   ,或有重大危及健康之醫療事項,應隨時通知聲請人,並告 知病名及就醫醫院。 七、會面交往所生之所有費用,均由聲請人負擔。 八、上述會面交往方式及時間,得經由兩造之同意,予以協調變   更,如係重大及經常性之變更,兩造應留書面,以杜爭議,   但於長男年滿16歲時,有關會面交往之方式及期間應尊重其 意願。 貳、兩造應遵守事項: 一、兩造(含同住親友及家人)不得有危害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 之行為。 二、兩造(含同住親友及家人)不得對未成年子女灌輸反抗對造 之觀念。 三、如未成年子女於會面交往中患病或有其他急迫情形應即通知 相對人,若致相對人無法就近照料或處理時,聲請人應為必 要之醫療措施,仍須善盡對未成年子女保護教養之義務。 四、相對人應在會面交往期間交付未成年子女相關證件(例如身 分證、健保卡等,舉例但不限);聲請人應於會面交往結束 後,將前開證件交還。 五、聲請人承諾會善盡保護,包括與聲請人同住之親友及家人等   ,不讓未成年子女受到身心上的傷害,如果未成年子女有遭 受身心上的傷害,將來相對人得聲請禁止或減少會面交往。 六、兩造如無法協調,得聲請法院調解,變更會面交往之內容, 如兩造對於是否順利進行會面交往有爭執,應盡量以書面或 留下LINE等紀錄作為佐證。 七、兩造除非能提出醫學上的科學證明文件,否則不得以子女個 人不願意去聲請人或不願返回相對人住處,而任意拒絕交付 子女。

2025-02-27

CYDV-113-家暫-35-20250227-1

板秩抗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社會秩序維護法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板秩抗字第4號 抗告人即 被移送人 邵俊霖 上列抗告人即被移送人因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不服本院於 中華民國113年10月9日所為113年度板秩聲字第14號裁定(處分書 案號: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和分局113年8月8日新北警中刑字第1 135283072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對於簡易庭關於聲明異議所為之裁定,不得抗告;法院受   理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除該法有規定者外,準用刑事   訴訟法之規定,社會秩序維護法第57條第3 項、第92條分別   定有明文。次按原審法院認為抗告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   上不應准許,或其抗告權已經喪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抗   告法院認有前開情形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0   8條第1項前段、第411條前段亦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抗告人前因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經原處分 機關即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和分局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72條 第3 款之規定,處罰鍰新臺幣2,000元;嗣抗告人不服,向 本院板橋簡易庭聲明異議,復經本院板橋簡易庭以113年度 板秩聲字第14號裁定駁回異議,此有前開處分書及裁定書在 卷可按。而上揭裁定既係本院板橋簡易庭關於聲明異議所為 之裁定,依首揭社會秩序維護法第57條第3 項之規定,自屬 不得抗告。抗告人猶對上開裁定提起抗告,自非適法,應予 駁回。 三、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92條,刑事訴訟法第 411條前段,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十六庭 審判長法 官 黃志中                              法 官 游涵歆                              法 官 劉芳菁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李翰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7

PCDM-113-板秩抗-4-20250227-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損害賠償等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60號 抗 告 人 薛家鈞 上列抗告人因與薛博元等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對於中華民國 114年1月7日臺灣橋頭地方法院112年度訴更一字第1號所為裁定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抗告意旨以:原審法院於判決三個多月後,始行裁命薛道隆 等3人應為已殁之原審原告薛陳招之承受訴訟人,為有違誤 ,求予廢棄等語。 二、按當事人於言詞辯論終結後當然停止者,本於其辯論之裁判 得宣示之(民事訴訟法第188條第1項但書)。經查,原審法 院112年訴更一字第1號於113年9月2日言詞辯論終結,於113 年9月25日宣判,原告薛陳招係於113年9月14日死亡,其死 亡之時間即在言詞辯論終結之後,被告提起上訴(113年10月 25日)之前,該案現雖繫屬二審中,惟依法律規定,應承受 訴訟人或他造當事人若未聲明承受訴訟,依民事訴訟法第17 8條規定,法院亦得依職權裁定命應承受人續行訴訟,因薛 陳招死亡之時間在原審辯結前,上訴人則係於113年12月25 日提起上訴,依法律規定,上該得命薛陳招之繼承人承受訴 訟的法院為原審法院,而非上級審法院。本件薛陳招死亡, 其繼承人有子女薛道隆、薛少軒、薛惠分三人,原審因而於 114年1月7日裁定該三人為薛陳招之承受訴訟人,續行訴訟 ,合乎法律規定(至於抗告人指原審訴訟程序有無重大瑕疵 ,而合於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規定之問題,乃本案訴訟 即本院113年上字第302號本件所應審究之事項,無涉本件裁 定)。  三、況,何人享有抗告權,以受裁定之當事人或其他訴訟關係人 為限;原法院係以薛道隆、薛少軒、薛惠分三人為被裁定人 (裁定對象),命該三人應續行原告薛陳招之訴訟,原審被 告僅係訴訟對造之當事人(被告),並非受裁定之人,即就 法院依職權裁命薛道隆等三人承受續行訴訟,被告並非有抗 告權人,其提起本件抗告,並非合法,自應駁回其抗告,是 本件抗告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許明進                   法 官 張維君                   法 官 蔣志宗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芊蕙

2025-02-27

KSHV-114-抗-60-20250227-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定應執行之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162號 抗 告 人 即受刑 人 顧翔宇 (現於法務部○○○○○○○○○○○執 行中)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本院民國11 3年9月2日所為113年度聲字第1162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抗告期間,除有特別規定外,為10日,自送達裁定後起算 ,刑事訴訟法第406條前段定有明文。抗告法院認為抗告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抗告權已經喪失者 ,應以裁定駁回之,同法第408條第1項前段、第411條前段 亦分別定有明文。復按監所與法院間無在途期間可言,是上 訴人或抗告人在監獄或看守所,如向該監所長官提出上訴或 抗告書狀,因不生扣除在途期間之問題,故必在上訴或抗告 期間內提出者,始可視為上訴或抗告期間內之上訴或抗告; 如逾期始向該監所長官提出上訴或抗告書狀,即不得視為上 訴、抗告期間內之上訴、抗告,雖監所長官即日將上訴、抗 告書狀轉送法院收文,因無扣除在途期間之可言,其上訴、 抗告仍屬已經逾期(最高法院86年度台抗字第80號裁定意旨 可資參照)。 二、經查:   抗告人即受刑人顧翔宇(下稱抗告人)前因臺灣桃園地方檢 察署檢察官向本院聲請定應執行刑案件,經本院於民國113 年9月2日以113年度聲字第1162號裁定應執行之刑,該裁定 正本於113年9月12日送達在法務部○○○○○○○○○○○之抗告人, 有本院送達證書附卷可稽,並於翌日起算抗告期間10日,應 於113年9月22日抗告期間屆滿;惟抗告人遲至114年2月7日 始具狀向法務部○○○○○○○○○○○長官提出抗告,此有刑事抗告 狀首頁所蓋之該監獄收受收容人訴狀章戳可憑,是抗告人提 出本案抗告顯然逾期,依前開規定,其抗告違背法律上之程 式,且無從補正,應以裁定駁回之。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08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十九庭  法 官 高健祐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慈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2025-02-27

TYDM-113-聲-1162-20250227-2

家護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通常保護令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通常保護令                   114年度家護字第154號 聲 請 人 ○○ 相 對 人 ○○○ 上列聲請人聲請對相對人核發通常保護令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不得對聲請人及目睹家庭暴力兒童甲○○實施身體、精神或 經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 相對人不得對聲請人及目睹家庭暴力兒童甲○○為騷擾之行為。 本保護令之有效期間為貳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家事第三庭 法 官 陳奕帆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當事人均已捨棄抗告權,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書記官 張淑美 附錄: 《家庭暴力防治法條文》 第2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   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 二、家庭暴力罪:指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而成立其   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 三、目睹家庭暴力:指看見或直接聽聞家庭暴力。 四、騷擾:指任何打擾、警告、嘲弄或辱罵他人之言語、動作或   製造使人心生畏怖情境之行為。 五、跟蹤:指任何以人員、車輛、工具、設備、電子通訊或其他   方法持續性監視、跟追或掌控他人行蹤及活動之行為。 六、加害人處遇計畫:指對於加害人實施之認知教育輔導、親職   教育輔導、心理輔導、精神治療、戒癮治療或其他輔導、治   療。 第61條 違反法院依第14條第1項、第16條第3項或依第63條之1第1項準用 第14條第1項第1款、第2款、第4款、第10款、第13款至第15款及 第16條第3項所為之下列裁定者,為違反保護令罪,處3年以下有 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0萬元以下罰金: 一、禁止實施家庭暴力。 二、禁止騷擾、接觸、跟蹤、通話、通信或其他非必要之聯絡行 為。 三、遷出住居所。 四、遠離住居所、工作場所、學校或其他特定場所。 五、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 六、禁止未經被害人同意,重製、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 ,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被害人之性影像。 七、交付或刪除所持有之被害人性影像。 八、刪除或向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者或 網際網路接取服務提供者申請移除已上傳之被害人性影像。

2025-02-26

KSYV-114-家護-154-20250226-1

撤緩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252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王仲平 籍設南投縣○○市○○○街00號0○○○○○○○○)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檢察官聲請撤銷緩刑案件,不服本院中華 民國114年1月24日撤銷緩刑宣告裁定(113年度撤緩字第252號號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受刑人王仲平(下稱受刑人)因老婆中風,而 無法工作,但仍盡力打工照顧老婆以維持生計,並非無誠意 履行調解給付,且受刑人之手機門號早已因為未繳費而遭斷 訊,故無法聯繫告訴人等語。 二、按抗告期間,除有特別規定外,為10日,自送達裁定後起算 ;原審法院認為抗告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 或其抗告權已經喪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0 6條前段、第408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再按送達文書 ,除本章有特別規定外,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送達於住 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者,得將文書付 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或受僱人,刑事訴訟法第62條、 民事訴訟法第137條第1項亦有明文。 三、經查,受刑人因檢察官聲請撤銷緩刑案件,經本院於114年1 月24日以113年度撤緩字第252號裁定撤銷受刑人其緩刑之宣 告,該裁定正本已於同年2月6日送達受刑人之居所即臺中市 ○區○○街000號7樓之12,並由受僱人收受,有本院送達證書1 份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33頁),而受刑人之居所既然為臺中 市西區,故無須加計在徒期間,則受刑人之抗告期間應自裁 定正本送達翌日即114年2月7日起算抗告期間10日,於114年 2月17日抗告期限屆滿,惟受刑人遲至114年2月20日始具狀 提起抗告,有刑事抗告狀上之收狀戳章為憑,顯已逾法定抗 告期間。是受刑人提起抗告已逾越法定期間,其抗告不合法 律上程式,且無從補正,應予以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08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刑事第十四庭 法 官 魏威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附繕 本)。                 書記官 陳弘祥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2025-02-26

TCDM-113-撤緩-252-20250226-2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21號 再 抗告 人 林欣賢 上列再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聲明異議案件,不服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19日駁回其抗告之裁 定(113年度抗字第672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及第一審裁定均撤銷。 異議之聲明駁回。 理 由 一、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為刑事訴訟法第484 條所明定。該條所稱「諭知該裁判之法院」,乃指於裁判主 文具體諭知主刑、從刑等刑罰或法律效果之裁判法院而言。 又數罪併罰於裁判確定後之聲請法院定其應執行之刑,依刑 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之規定,專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 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且為維護 受刑人之權益,同條第2項明定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 偶得請求檢察官為定應執行刑之聲請。是對於檢察官就應執 行刑之指揮執行聲明異議者,自應向所執行定其應執行刑之 裁判法院為之。又法院受理案件,其審查順序,係先程序、 後實體。倘從程序方面審查結果,認為不符合程序規定要件 ,例如無管轄權、抗告人無抗告權、抗告逾期等情形,即當 逕為程序裁判,無從進而為實體裁判之餘地。受理受刑人依 前揭規定聲明異議之法院,是否為「諭知該裁判之法院」, 屬於法院管轄權有無之程序事項。倘受刑人向非諭知該裁判 之法院聲明異議,法院應以其無管轄權,從程序上予以駁回 。 二、本件再抗告人即受刑人林欣賢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先後經法院判決確定如第一審裁定附表(下稱附表)一、二所示,經原審法院分別以103年度聲字第2079號(下稱A裁定)、107年度聲字第870號裁定(下稱B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2月、16年4月確定。再抗告人具狀請求檢察官就附表一、二所示各罪拆解、重組,重新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經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於民國113年6月3日以中檢介準113執聲他2494字第0000000000號函復否准。再抗告人認如附表一、二所示各罪有「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情形,構成一事不再理之例外」情形,而得例外重新定應執行刑,不服檢察官前揭執行之指揮,向第一審法院聲明異議。經該院裁定駁回其聲明異議,再抗告人不服,向原審提起抗告。 三、惟查,本件再抗告人對檢察官否准重新定其應執行刑之執行 指揮,向法院聲明異議,依前開說明,自應向諭知A、B裁定 之原審法院為之,始為適法。則再抗告人向第一審法院聲明 異議,於法不合,第一審法院未以無管轄權駁回其聲明,已 有違誤,原裁定未予糾正,仍予維持,同有未合,均無可維 持。再抗告意旨雖未指摘及此,但此為本院得依職權調查之 事項,原裁定及第一審裁定既有未當,均應予撤銷,並由本 院自為裁定駁回再抗告人異議之聲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黃斯偉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2025-02-26

TPSM-114-台抗-321-20250226-1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254號 抗 告 人 即 被 告 翁偉誠 上列抗告人即被告因詐欺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 113年12月25日裁定(113年度簡上字第517號),提起抗告,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3項規定,以簡易判決處刑之案件,以 宣告緩刑、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有期徒刑及拘役 或罰金為限。對於簡易判決有不服者,除依同法第451條之1 之請求所為之科刑判決外,得上訴於管轄之第二審地方法院 合議庭。對於適用簡易程序案件所為裁定有不服者,得抗告 於管轄之第二審地方法院合議庭。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 1項、第2項、第4項規定甚明。適用簡易程序之案件,除依 同法第451條之1之請求所為之科刑判決,採一審終結,不得 上訴外;其餘案件(不論所犯是否為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 案件),採二審制,以管轄之第二審地方法院合議庭,為終 審法院,對該合議庭所為之裁判,不得向高等法院(或其分 院)提起上訴或抗告(最高法院114年度台抗字第117號裁定 意旨參照)。 二、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提起上訴,應以上訴 書狀提出於原審法院為之;對於簡易判決有不服者,得上訴 於管轄之第二審地方法院合議庭。第一項之上訴,準用第三 編第一章及第二章之規定(按即上訴第二審之通常程序), 刑事訴訟法第349條前段、第350條第1項、第455條之1第1項 、第3項定有明文。原審法院認為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 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上訴權已經喪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 而第二審法院認為上訴有第362條前段之情形者,應以判決 駁回之,同法第362條前段、第367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三、本院查:   抗告人即被告翁偉誠因詐欺案件,經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 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由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於民國113年7 月5日以113年度簡字第3542號簡易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月後 ,囑託法務部○○○○○○○長官送達,被告於113年11月11日收受 ,有上開簡易判決處刑書、刑事簡易判決、送達證書附卷可 稽。嗣被告不服,於113年12月4日具狀向監所長官提出上訴 書狀,因被告上訴逾期,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合議庭以113 年度簡上字第517號裁定駁回上訴,有上訴狀、上開裁定在 卷可憑。惟依前揭說明,第二審地方法院合議庭對於上訴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以判決駁回之,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合議 庭逕為上訴駁回裁定,固有違誤,然此係適用簡易程序案件 之終審法院所為,揆諸前開說明,一經裁判,即告確定,當 事人不得對之提起上訴或抗告,且不因原審所為裁定教示錯 誤,而使被告據此取得「抗告權」或「上訴權」。從而,被 告對於不得抗告之裁定提起抗告,於法不合,且無從補正, 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11條前段,作成本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侯廷昌                    法 官 陳柏宇                    法 官 陳海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徐仁豐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2025-02-26

TPHM-114-抗-254-2025022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