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林正忠

共找到 192 筆結果(第 71-80 筆)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傷害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訴字第79號 公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李佳儒 選任辯護人 侯冠全律師 上列被告因傷害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1年度偵續字第220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甲○○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傷害罪,處有期徒刑肆月。   事 實 一、甲○○係成年人,前為臺北市內湖區碧湖國民小學(址設臺北 市○○區○○路000號,下稱碧湖國小)之音樂老師,少年A01( 民國00年0月出生,案發時年滿12歲,真實姓名年籍詳卷) 於110年4月間為碧湖國小6年6班之學生。甲○○於110年4月21 日上午10時許,在碧湖國小音樂教室授課時,因認A01與部 分學生在教室內干擾上課秩序,遂交代該班座號2號之張姓 學生持記載學生座號之紙條前往導師室,紙條上記載要拿取 何人之聯絡簿至音樂教室,供甲○○註記以通知家長,A01為 確認紙條上是否有記載其座號,便跟隨張姓學生離開音樂教 室,甲○○因聽見音樂教室外有爭執聲,隨即至教室外走廊察 看,見A01為觀看紙條而抓住張姓學生後,為制止A01,竟基 於傷害之故意,先出手抓住A01,惟雙方進而發生肢體衝突 (A01所涉傷害部分,已由本院少年法庭裁定不付審理,並 經臺灣高等法院駁回抗告確定),甲○○在出手抓住A01時, 其指甲因此掐住A01雙手手臂,並於衝突過程中,推A01頭部 撞向牆面,並搥打A01之下腹部,致A01受有右側前臂擦挫傷 、左側前臂挫傷(主訴)、頭部外傷合併枕部挫傷、頭暈及 噁心(主訴)、下背部和骨盆擦挫傷、泌尿道出血等傷害。 二、案經案經A01、A01之母趙○蘭告訴暨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內湖 分局報告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證據能力之說明:  ㈠告訴人趙○蘭於警詢、偵查時之陳述:  1.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或書面陳述,除法律有規定 者外,不得作為證據,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定有明文。 經查,被告及其辯護人於本院準備程序時均爭執告訴人趙○ 蘭於警詢時陳述之證據能力,而告訴人趙○蘭於本院審理時 已到庭作證,所述與警詢時所為之陳述內容並無明顯不符, 即無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第159條之3所定例外情形存在 ,而無引用告訴人趙○蘭於警詢時所為陳述之必要,是本院 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規定,認定告訴人趙○蘭於警詢 時之陳述,無證據能力。  2.次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偵查中向檢察官所為之陳述,除顯有不 可信之情況者外,得為證據,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第2項 定有明文。惟告訴人趙○蘭於偵查時之陳述,檢察官並未告 以具結之意義及偽證罪之處罰後,依法命其具結而為證述, 則告訴人趙○蘭於偵查時之陳述,既未踐行法定程序,難以 擔保其可信性,而無從適用上開傳聞法則例外之規定,依刑 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規定,應認無證據能力。  ㈡告訴人A01於少年法庭法官訊問時之陳述:   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向法官所為之陳述,得為證據,刑 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第1項定有明文。查告訴人A01於審判外 即少年法庭訊問程序時向法官所為之陳述,依上開規定,應 有證據能力。且告訴人A01業經本院傳喚到院以證人身分接 受交互詰問,足以保障被告之反對詰問權,是告訴人A01之 此部分陳述,自得作為本案認定犯罪事實之依據。  ㈢被告及辯護人雖爭執告訴人趙○蘭於偵查時所提出告訴人A01 傷勢照片6張(見110他2129卷【下稱他卷】第41至46頁)之 證據能力,惟以上照片係以科學、機械之方式,對於拍攝當 下之狀況所為忠實且客觀之記錄,性質上並非供述證據,無 傳聞法則之適用,且無證據證明係經偽造、變造或違法取得 ,且已於審理期日提示該相片供被告及辯護人辨認並表示意 見,踐行法定調查程序而完足嚴格證明程序,自可作為論罪 之依據。至辯護人所稱因照片未拍攝到告訴人A01臉部,無 法確認是否為A01本人,然以上傷勢照片是否足以證明本案 犯罪事實,實屬證明力之範疇,應非證據能力之問題,附此 敘明。  ㈣被告及辯護人尚爭執告訴人趙○蘭所提出其與碧湖國小護理師 蘇金連、乙○○老師之LINE對話紀錄擷圖(見111偵續220卷【 下稱偵續卷】第23至35頁,110偵14729卷【下稱偵卷】第63 頁)之證據能力,理由無非無法確認上開對話紀錄確實為告 訴人趙○蘭與蘇金連、乙○○之對話。然按使用微信、IG、LIN E等通訊軟體所傳達之內容訊息,均係藉諸電信業者所提供 之上開通訊軟體傳送服務功能,經由該業者之電腦網路系統 ,將表意人表達其思想或意思之聲音、影像、文字或代替文 字之符號、圖畫等,加以傳發輸送至他人行動電話或其他電 腦終端設備者,因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性質上應屬刑 法第220條第2項規定之準文書。而文書,以其內容存在之狀 態,為證據資料,藉之推論待證事實者,屬於物證,如依其 內容所述事實之真偽,推論待證事項真實與否,則該文書與 供述證據無異,應依傳聞排除法則審究其有無證據能力(最 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7252號判決意旨參照)。查告訴人趙 ○蘭提出之上開2份對話紀錄擷圖,從形式觀之,係其與「Su ndy Sue碧湖金蓮」、「C-Webb乙○○老師」之LINE對話紀錄 ,為告訴人趙○蘭與此2人就本案事發後相互聯繫之訊息,雖 有一定意思內容之表達,然本案並非直接以該等對話陳述內 容之真偽,作為證明被告有無傷害犯行之證據,而係以該等 對話陳述本身作為證明告訴人趙○蘭曾與此2人聯繫之軌跡, 因此是以其內容存在之狀態為證據資料,依上揭判決意旨, 可認係屬物證,並無傳聞法則之適用。況證人蘇金連、乙○○ 於本院審理時亦均已到庭證稱上開LINE對話紀錄擷圖,確實 為其等與告訴人趙○蘭之對話內容無誤(見本院訴字卷第325 、329至330頁),又觀諸此等對話內容內所顯示之日期、時 間清楚,並無明顯遭剪貼覆蓋之狀況,難認有遭偽造變造之 情,復經本院依法踐行調查程序,是均應認有證據能力。  ㈤除前開證據能力之爭執外,本判決所引用其他具傳聞證據性 質之言詞或書面等供述證據,檢察官、被告及辯護人已同意 作為本案證據,未明示同意部分,則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就 其證據能力聲明異議,亦視為同意作為本案證據。本院審酌 相關陳述作成時之情況,尚無違法或證明力明顯過低之瑕疵 ,與本案待證事實復具有相當關連性,認為適當,依刑事訴 訟法第159 條之5之規定,均得作為證據。至於其餘認定犯 罪事實所憑之非供述證據,均與本案待證事實具有關聯性, 亦經本院依法踐行調查證據程序,亦查無依法應排除其證據 能力之情形,自得作為證據,而有證據能力。  ㈥至被告及辯護人雖爭執起訴書證據清單編號5所示證據方法「 碧湖國民小學110年5月27日第三次校事會議紀錄、同年月25 日調查報告、調查小組錄音檔逐字稿」之證據能力,然本院 以下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事證,並未援引此部分證據,就證據 能力部分即不予贅述,末此敘明。 二、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理由:  ㈠訊據被告雖坦稱於事實欄一所載時、地,因A01與部分學生在 教室內干擾上課秩序,遂交代該班座號2號之張姓學生持記 載學生座號之紙條前往導師室,紙條上記載要拿取何人之聯 絡簿至音樂教室,供甲○○註記以通知家長,以及A01當時為 確認紙條上是否有記載其座號,便跟隨張姓學生離開音樂教 室,被告因聽見音樂教室外有爭執聲,隨即至教室外走廊察 看等情,然矢口否認有何傷害犯行,辯稱:我一走出去時, 就被A01打了胸口,那時候我看到A01手上已經有我拿給2號 的紙條,A01一邊打我,一邊說我憑什麼寫他的聯絡簿。A01 第一次打我胸口後,又跑到我左側邊,我轉向他,他又繼續 打我的胸口,另外還有用他的腳踢我的腿,因為很痛,我潛 意識想要保護自己,所以抓住A01的雙手5秒鐘,他也反抓我 的手腕,我嚇一跳,覺得不應該抓他,怕激怒他,所以趕快 把我的手放下,之後A01還繼續跑到走廊盡頭,我看向他跑 的方向,發現他掉頭快速衝過來,像灌籃一樣助跑,狠狠地 用他的手往我的頭頂搥下去,我痛得雙手扶著肚子,並彎下 腰時,A01又往我的胸口搥了一拳。我只有抓住A01的雙手約 5秒鐘,我認為不會造成A01的雙手前臂受傷,且我先把手放 下,但他還抓著,之後我就沒有再對A01做任何攻擊動作云 云(見本院訴字卷第28至29、156頁)。辯護人則以:A01的 驗傷單係事隔多日才開立,關於A01右前及左前臂的挫傷, 因A01當天是穿長袖、長褲,當天A01攻擊被告時,被告始終 只有緊握A01的手,阻止攻擊,被告的指甲不可能穿透衣物 來造成A01的傷勢,且被告與A01素昧平生,斷無可能攻擊A0 1的頭部、腰部。再者,本案是A01先有攻擊行為,被告雖有 抓住A01的雙手,亦非基於傷害之故意,而是出於防衛目的 ,況抓住A01的手並不當然會造成有手部的傷勢,縱使造成 手部傷勢,也是在正當防衛之保護範圍等情詞,為被告辯護 。  ㈡惟被告於事實欄一所示時、地,確有與告訴人A01發生肢體衝 突,並以事實欄一所示方式,致A01受有事實欄一所示傷害 ,茲述如下:  1.有關本案之起因,業據被告於警詢時供稱:因為A01在教室 中奔跑,當下有跌倒撞到椅子,於是我制止他,但他不聽勸 ,我便寫字條請2號學生拿A01及其他同學的聯絡簿給我,我 會在上面註記,用意是告訴家長關於學生在校情形,A01當 下追至走廊看紙條上的座號號碼,因有A01的座號,A01與同 學發生爭執,我聽到爭吵聲後走到走廊看等語(見他卷第22 頁),暨於偵查時供稱:A01是在教室奔跑跌倒,因為A01怕 我寫聯絡簿,知道我請座號2號的同學去拿聯絡簿,有寫在 紙條上,我沒有告訴同學是誰被我寫在紙條上,後來A01聽 到了就跑出去追那個同學,叫那個同學把紙條給A01,因為 爭執聲音很大,那個同學知道我說不可以把紙條給任何人, 我聽到聲音就跑出去,我出去時看到A01靠在牆壁跟鞋櫃看 著紙條等語(見偵卷第15頁);並參酌座號2號之張姓學生 於000年0月0日就本次師生衝突事件曾接受碧湖國小調查小 組訪談,有碧湖國小調查小組0000000學生訪談錄音檔之逐 字稿1份附卷可參(見本院訴字卷第232至237頁),張姓學 生提及「我就穿鞋子的時候,A01就跑出來看那張紙條」、 「(那他怎麼看到的?)他就抓著我的手那樣子」、「(然 後呢?抓住你的手然後呢?)他就把它拿過來看」、「(他 就抓著你的手這樣看喔!那紙條一直都在你手上就對了喔~ 喔~那我了解你的意思了!那他抓著你的手然後直接看!那 看完以後呢?)他看到他的名字,音樂老師就走出來,幹嘛 跑去玩?」等語,可知被告確實因見到A01跑出音樂教室外 ,並聽見A01與張姓學生在走廊有爭執聲音時,亦隨即至走 廊察看,再由張姓學生之說法可知,A01當時為觀看紙條而 有抓住張姓學生之舉動,則被告在A01干擾上課秩序後,又 擅自離開教室,並強行觀看張姓學生手中紙條等情形下,被 告自當有制止A01之動機。  2.又被告係以事實欄一所示方式,與A01發生肢體衝突,並因 此受有事實欄一所示傷害等情,業據證人即告訴人A01於少 年法庭調查訊問時證稱:張同學走出教室,我就追上張同學 ,我有看字條,老師就從後面追出來抓住我的手,我沒有先 動手,是老師先動手,她攻擊我。一開始先抓住我的手,用 力掐住我的手,她指甲尖銳,然後把我往牆上撞,接著又把 我從牆上往前拉,再往前撞一次,我想掙開時她又把我往前 撞一次,第一次掙開時沒有成功,她又退後一、二步後開始 打我,有打到我下腹部等語;再於本院審理時證稱:我是快 走,應該算衝出來的感覺,我轉頭瞬間,老師就直接抓住我 ,直接掐住我的手腕,指甲掐進我手的肉裡,當時我是穿短 袖。老師好像對我講一些話,也有拖住我的身體直接拉我去 撞音樂教室的牆,所以我的頭用力撞上去,我的腰、屁股都 有直接撞上去,後來把我拉起來,又繼續拉我去撞牆,整個 過程中好像有2、3次,一直用力撞上去,我想掙脫但掙脫不 了,我只能往前掙脫,因為後面是牆,她一直把我往後面撞 ,老師還有打我的肚子,那一拳打得蠻用力的。後來我有去 保健中心,校護有拍照,好像說要聯絡家長之類的,有拍到 我的傷口。當時我整個頭有點暈,校護叫我之後要去看醫生 ,當時沒有嘔吐。我是期中考考完後才去看醫生,臀部的傷 是因為牆的旁邊還有櫃子,可能老師把我往前、往後拉時, 我的身體摩擦到櫃子或牆壁。我和老師發生衝突的地方就是 牆和櫃子之間等語明確(偵續卷第80頁,本院訴字卷第191 至194、197頁),另有告訴人A01之傷勢照片6張、博仁綜合 醫院110年4月26日乙診字第000000000號診斷證明書(乙種 )暨尿液檢查報告單、112年10月25日博總字第112102502號 函檢附告訴人A01病歷各1份在卷可佐(見他卷第9至10、41 至46頁,本院訴字卷第117至126頁)。此外,告訴人A01前 揭證述中提及其與被告發生肢體衝突之位置,係音樂教室外 走廊,牆面與櫃子之間,此節亦有碧湖國小音樂教室內、外 照片4張存卷可參(見偵卷第25頁)。至起訴書犯罪事實固 記載告訴人A01所受傷害為「胸部、左手腕、右小腿、腹部 多處挫傷及頭部鈍挫傷之傷害」,然公訴檢察官已於本院準 備程序時當庭更正為「右側前臂擦挫傷、左側前臂挫傷(主 訴)、頭部外傷合併枕部挫傷、頭暈及噁心(主訴)、下背 部和骨盆擦挫傷、泌尿道出血」(見本院訴字卷第156頁) ,此部分更正既有告訴人A01之前開診斷證明書為據,自不 影響犯罪事實之同一性,附此敘明。  3.證人即碧湖國小校護蘇金連於本院審理時到庭證稱:110年4 月21日我在碧湖國小擔任學校健康中心的護理師,A01在當 天有到保健中心,他說上音樂課時被老師弄受傷,只跟我說 手臂有兩道抓痕,我有稍微幫他擦藥,但A01拒絕讓我檢查 身體其他部位,因為他是自閉症,不讓別人碰他的身體,我 問他還有無不舒服,他也沒說哪裡不舒服,他就跑掉了。我 就趕快通報學務主任調查清楚,事後我有打電話給家長,請 家長回去觀察傷口變化,還有檢查身體有無不舒服,結果晚 上家長有傳一些照片告知受傷狀況,請我轉達給主任跟校長 。偵續卷第125頁以下是我和A01母親的對話,我有特別跟他 母親說傷口我有處理,請她再注意。我看到A01受傷的部位 是靠近手腕的上手臂,當時A01應該是穿短袖的運動服,我 很明顯就可以看到傷口等語(見本院訴字卷第328至332頁) ,亦可佐證告訴人A01與被告發生肢體衝突後,其手臂確實 有遭抓傷一情。    4.證人即告訴人趙○蘭於本院審理時證稱:110年4月21日早上1 0點多被告打電話給我,說她被A01打,我說我不相信,被告 說家長都不會相信,她說她有抓A01的手,就是指甲太長抓 他所以有受傷,我說如果只是指甲抓到受傷沒有關係。當日 下午4、5點時,校護打電話跟我說A01受傷,她要幫A01擦藥 ,A01就跑掉了,叫我回家觀察有無其他傷勢。校護就是蘇 金連,有跟我說A01受傷好像是老師抓的。學校隔天要月考 ,當天晚上9點半左右,我去安親班接A01,A01在車上邊哭 邊發抖邊跟我說他被老師打,老師抓他去撞牆還打兩次,還 打他肚子跟後背,他說他頭暈想吐,後來晚上10點多我到家 打電話給校護,校護要我拍照傳給她,她又傳給學務主任跟 校長,他們兩個有打電話給我。當天晚上我跟校護、學務主 任、校長通完電話都11點多了,A01就說頭很暈想睡覺,我 想急診室也不好睡覺,隔天要考試,我跟A01說在家裡觀察 ,我就顧他一個晚上,考完試第2天再去博仁醫院掛急診檢 查,考試是4月22日、23日等語(見本院訴字卷第316至318 、320頁),參以前揭博仁綜合醫院函覆有關A01之病歷資料 顯示,A01係110年4月23日晚間7時48分許到院急診(見本院 訴字卷第119頁),可知告訴人趙○蘭於事隔2天後始陪同A01 至醫院急診驗傷,係因事發翌日即係碧湖國小為期2天期中 考,要讓A01先專心在考試之緣故。  5.觀諸告訴人趙○蘭與證人蘇金連的LINE對話紀錄(見偵續卷 第125至137頁),告訴人趙○蘭於110年4月21日晚間9時13分 起,即自行拍下A01右後臀、右手腕、左手腕、左腰等身體 部位之傷勢照片予證人蘇金連,由證人蘇金連告知會轉傳予 學務主任及校長。以上傷勢照片,應即告訴人趙○蘭於偵查 時所提出A01之傷勢照片(見他卷第41至46頁)雖然未拍攝 到受傷者之臉部,惟衡諸案發時間與照片傳送時間之密接性 ,且證人蘇金連於案發當日下午聯繫告訴人趙○蘭後,談及A 01受傷且已處理傷口一事,告訴人趙○蘭於當日晚間9時13分 起,即陸續傳送多張傷勢照片予證人蘇金連,兼以傷勢照片 所呈受傷部位,與A01至博仁綜合醫院急診驗傷後,經醫師 診斷受有挫傷或擦挫傷之「右側前臂」(右手腕)、「左側 前臂」(左手腕)、「下背部」(右後臀)及「骨盆」(左 腰)等身體部位大抵合致,應可證告訴人趙○蘭傳送予證人 蘇金連之傷勢照片,傷者確為A01無訛。  6.另細繹告訴人趙○蘭與被告之LINE對話紀錄(見偵續卷第10 至22頁),顯示雙方於案發當日上午10時57分至下午1時51 分之間雖有持續聯繫,然告訴人趙○蘭當時尚認為A01僅有手 腕受傷,甚至言談之間向被告表達歉意;然於晚間8時27分 ,告訴人趙○蘭突然質問被告「老師,請問您有對○翰動手嗎 ?有推他撞櫃子嗎,他身上有傷」,此後僅見被告直接以通 話方式與告訴人趙○蘭溝通,並持續收回多句訊息,嗣於晚 間10時8分至10分,被告則向告訴人趙○蘭表示「我明天去教 室探望他,真的很抱歉」、「造成他的身心靈受傷,真的很 抱歉」、「我願意賠償所有的醫療費用,真的很抱歉」等語 ,待告訴人趙○蘭於晚間10時10分至11分回覆「他頭痛,可 能輕微腦震盪,腰部瘀青,腎臟不知如何?」、「醫生說, 要做檢查」等語後,被告於晚間10時33分再向告訴人趙○蘭 表示「真的很抱歉,我明天早上會去跟校長說明」等語。可 知,雙方自案發當日晚間8時27分起之對話,應係告訴人趙○ 蘭已聽聞A01之說法,並直接觀察到A01除雙手前臂受傷外, 尚有其他傷勢,欲與被告確認,而被告在告訴人趙○蘭之詢 問下,除未見有任何反駁外,甚至多次表達歉意,更逕向告 訴人趙○蘭表示「造成他的身心靈受傷」、「我願意賠償所 有的醫療費用」等負擔全責之言語,而非對告訴人趙○蘭之 質問加以澄清,益徵被告應係對A01有主動攻擊之行為,並 知悉已造成A01雙手前臂以外之傷勢至明。  7.佐以被告於本案事發後翌日即110年4月22日,在A01早自習 時間,前往A01之班級教室,由班級導師乙○○持被告之手機 錄影,被告則在講台前為發生本案向全班學生致歉一節,為 證人乙○○於本院審理時證述明確(見本院訴字卷第324至327 頁),且有告訴人趙○蘭與證人乙○○之LINE對話紀錄擷圖1份 、110年4月22日道歉影片擷圖1張及被告提出110年4月22日 道歉影像光碟1片等在卷可憑(見偵卷第63頁,偵續卷第164 頁,本院訴字卷末袋內);嗣後,被告於110年5月1日又因 本案再度向A01致歉一情,亦有110年5月1日被告道歉之錄影 光碟1片附卷可稽(見偵續卷末袋內)。以上被告二度向A01 道歉之情形,亦由本院於審理時當庭勘驗確認屬實,此有勘 驗筆錄及附件譯文1份存卷可參(見本院訴字卷第383、404- 1至404-2頁),依被告首次道歉情形觀之,被告在講台前提 及「那尤其是A01小朋友,呃…造成他…呃…身心靈的不舒服… 齁…然後…可能在拉扯的時候,有讓他受傷,所以呢,我在這 裡也跟他說對不起」等語,可知被告亦坦承案發當時雙方確 有拉扯,並因拉扯動作讓A01受傷,而非如被告所辯僅為阻 止A01對其攻擊,故而短暫抓住A01雙手後旋即鬆手。從被告 於案發後二度向A01道歉,以及首次道歉時所述內容,亦可 佐證A01前揭所述案發過程應為真實。  8.從而,被告確有如事實欄一所示對告訴人A01之傷害犯行, 應堪認定。  ㈢被告及辯護人雖以前詞辯稱被告係遭A01先行攻擊,且被告僅 有為阻止A01攻擊而抓住A01雙手,約5秒鐘隨即鬆手,無其 他攻擊動作云云,但查:  1.依本院前開論述,告訴人趙○蘭與被告之LINE對話紀錄中, 被告於案發當日晚間向告訴人趙○蘭為負擔全責之表示,以 及被告首次向A01道歉時,提及雙方有「拉扯」一事,均顯 示被告所辯情詞已難盡信。  2.至被告雖因本案肢體衝突,亦受有胸部、左手腕、右小腿、 腹部多處挫傷、頭部鈍挫傷、懷疑腦震盪等傷害,有被告之 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110年4月22日診斷證明書與 醫療費用收據暨應診日期更正後之相同診斷證明書各1份附 卷可參(見他卷第37至39頁,本院訴字卷第55頁);又告訴 人A01於案發當下,確實亦與被告發生相互肢體衝突,始致 被告受有上揭傷害,此情亦有本院少年法庭以110年度少調 字第665號、第749號裁定內容可資參酌,業據本院調閱上開 少年保護事件調查審理卷宗確認無誤。惟關於被告受傷情形 ,經檢察官於偵查時函詢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後,該院函 覆略稱:診斷證明書所示「胸部、左手腕、右小腿、腹部多 處挫傷」係依被告主訴受傷部位及疼痛部位之診療結果,又 被告頭部照片發紅,疑似發炎或受傷所致。電腦斷層顯示頭 骨無骨折、無顱內出血或其他明顯異常;但被告表示頭暈噁 心,綜整以上所述,故開立疑似腦震盪等語,有該院111年1 0月19日院三醫資字第1110063284號函檢附被告急診病歷0份 及受傷照片6張存卷可考(見偵續卷第152至160頁)。顯見 就被告辯稱遭告訴人A01攻擊之胸部、腿部,並無明顯外傷 ,且被告辯稱頭部遭告訴人A01以助跑方式由上朝下搥擊, 導致其疼痛不堪,亦無從由以上急診驗傷結果獲得印證,從 而被告所辯其單方面遭告訴人A01持續攻擊云云,實難以盡 信。  3.至辯護人提及告訴人A01當天穿著長袖衣褲,被告之指甲不 可能穿透衣物造成A01之雙手前臂傷勢。然而,告訴人A01當 天係穿著短袖上衣,此情業經告訴人A01、證人蘇金連於本 院審理時證述在卷(見本院訴字卷第192、332頁)。況且, 縱使告訴人A01於案發當天係穿著長袖衣褲,衡以當天白日 氣溫偏高,告訴人A01如將上衣衣袖捲起,亦不違常。因此 ,辯護人此部分所辯,尚難對被告為有利之認定。     ㈣辯護人再以前詞辯稱被告抓住告訴人A01之雙手,係出於防衛 目的,而主張正當防衛。然按互毆係屬多數動作構成單純一 罪而互為攻擊之傷害行為,縱令一方先行出手,而還擊(或 還手)一方在客觀上,苟非單純僅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為必 要排除之反擊行為,因其本即有傷害之犯意存在,則對其互 為攻擊之還手反擊行為,仍無從主張正當防衛。本案被告與 告訴人A01係彼此間均有出手攻擊對方之肢體衝突,故何方 先動手已非重點所在,被告既非單純對現在不法侵害為必要 反擊,顯無從成立正當防衛。  ㈤綜上所述,被告及辯護人所辯難予採信,本案事證明確,被 告之犯行堪以認定,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之法律適用:  ㈠查被告於行為時為成年人,而告訴人A01於案發時係12歲以上 未滿18歲之少年,有A01之個人基本資料查詢結果1紙附卷可 證(見他卷第31頁)。是核被告所為,係犯兒童及少年福利 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成年 人故意對少年犯傷害罪。被告以如事實欄一所示方式,接連 對告訴人A01為攻擊動作,係基於同一傷害目的之決意所為 ,侵害同一告訴人之身體法益,各舉動之獨立性均極為薄弱 ,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在時間差距上,難以強行分開,應 視為數個傷害舉動之接續施行,屬接續犯,僅論以一罪。     ㈡被告為成年人,其故意對少年犯傷害罪,應依兒童及少年福 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加重其刑。    ㈢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因認告訴人A01干擾上課 秩序在先,其後又在課堂中擅自離開教室,欲強行觀看同班 張姓學生手中紙條以確認自己是否被註記,被告在面臨告訴 人A01一再挑釁其上課權威且不受勸導之狀況下,於制止告 訴人A01時,演變成雙方肢體衝突,被告未思理性處理,反 以事實欄一所示方式傷害告訴人A01,致告訴人A01受有身體 多處傷勢,可徵其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及尊重他人身體法益之 觀念均有未足;兼衡被告犯後始終否認犯罪,迄今未能與告 訴人2人達成和解等犯後態度,兼衡被告於本院審理時自述 碩士畢業之智識程度,已婚,1名未成年子女,配偶過世, 需獨立扶養子女之家庭生活狀況(見本院訴字卷第397頁) ,暨被告之犯罪手段、告訴人A01所受傷勢等一切情狀,量 處如主文所示之刑。至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 條第1項前段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罪之加重規定,屬刑法分 則加重性質,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經加重後之法定刑 最重本刑為有期徒刑7年6月,已非刑法第41條第1項前段規 定得易科罰金之罪,是本案被告所犯之罪不得易科罰金,但 得依同條第3項規定,聲請易服社會勞動,末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丙○○提起公訴,檢察官李美金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正忠                   法 官 林琬軒                   法 官 李東益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 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林怡彣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277條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萬元以 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 ;致重傷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 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犯罪或 故意對其犯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各該罪就被害人係兒 童及少年已定有特別處罰規定者,從其規定。 對於兒童及少年犯罪者,主管機關得獨立告訴。

2025-01-20

SLDM-112-訴-79-20250120-1

附民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4年度附民字第53號 原 告 黃傑昇 被 告 黃玉樹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1120號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 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1120號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查本件附帶民事訴訟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正忠                   法 官 李東益                   法 官 林琬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鄭可歆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2025-01-20

SLDM-114-附民-53-20250120-1

交附民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交附民字第51號 附民原告 張志弘 江培榕 上二人共同 送達代收人 錢裕國律師 附民被告 王柏皓 全富企業有限公司 上 一 人 法定代理人 劉政鎔 上列被告因113年度交易字第58號過失傷害案件,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 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正忠 法 官 林琬軒 法 官 李東益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林怡彣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2025-01-17

SLDM-113-交附民-51-20250117-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傷害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易字第787號 公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周韋翰 上列被告因傷害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字第28569 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由受命法官獨任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理 由 一、本件被告周韋翰因傷害案件,經檢察官依通常程序起訴,而 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訊問中均已自白犯罪,本院認為宜由 受命法官獨任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二、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第449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正忠                   法 官 李東益                   法 官 林琬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鄭可歆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2025-01-16

SLDM-113-易-787-20250116-1

附民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499號 原 告 謝芳雨 訴訟代理人 沈思宜律師(法扶律師) 被 告 劉竣瑋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易字第325號妨害名譽等案件,經原告提 起附帶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易字第325號妨害名譽等案件,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查本件附帶民事訴訟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正忠                   法 官 李東益                   法 官 林琬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鄭可歆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2025-01-16

SLDM-113-附民-1499-20250116-1

侵訴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妨害性自主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2年度侵訴字第32號 公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AJMERA BHASKAR(印度籍,中文姓名貝斯凱) 選任辯護人 林文凱律師(法律扶助律師) 上列被告因妨害性自主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續 一字第6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 ○○○ 自民國一一四年一月十五日起限制出境、出海 肆月。   理 由 一、被告犯罪嫌疑重大,而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必要時檢察 官或法官得逕行限制出境、出海。但所犯係最重本刑為拘役 或專科罰金之案件,不得逕行限制之:一、無一定之住、居 所者。二、有相當理由足認有逃亡之虞者。三、有相當理由 足認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審 判中限制出境、出海每次不得逾8月,犯最重本刑為有期徒 刑10年以下之罪者,累計不得逾5年;其餘之罪,累計不得 逾10年,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2第1項、第93條之3第2項分別 定有明文。又被告受不起訴處分、緩起訴處分,或經諭知無 罪、免訴、免刑、緩刑、罰金或易以訓誡或第303條第3款、 第4款不受理之判決者,視為撤銷限制出境、出海。但上訴 期間或上訴中,如有必要,得繼續限制出境、出海,同法第 93條之4亦有明定。 二、經查,被告甲○○ ○○○ (下稱被告)因妨害性自主案 件,經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提起公訴,本院已於民國 114年1月15日判決諭知被告無罪,依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4 前段規定,視為撤銷限制出境、出海。惟本院判決後,檢察 官仍可依法提起上訴,現仍於上訴期間,如經上訴,日後尚 非無改判之可能。再考量被告為印度籍之外國人士,所涉嫌 者為最輕本刑有期徒刑3年以上之重罪,日後檢察官如提起 上訴,上訴理由是否足以動搖本院之無罪判決,仍有待上訴 審調查審理。簡言之,在本件尚未確定前,被告日後仍有獲 有罪判決之可能,被告本身又非我國公民,衡諸脫免刑責, 不甘受罰之基本人性,有相當理由可認被告於出境即不再入 境我國,而有逃亡之虞。從而,參酌被告被訴犯罪情節及所 犯罪名之輕重,並權衡國家刑事司法權之有效行使、被告人 身自由之私益,以及倘被告出境後未再返回接受審判或執行 之公共利益,認為確保可能上訴程序進行及刑罰執行之目的 ,仍有限制被告出境、出海之必要,復考量上訴所需作業時 間,爰裁定自114年1月15日起限制出境、出海4月,並由本 院通知執行機關即內政部移民署、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偵防分 署執行之。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2第1項第2款、第93條之3第 2項、第93條之4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正忠                   法 官 林琬軒                   法 官 李東益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怡彣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2025-01-15

SLDM-112-侵訴-32-20250115-3

侵訴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妨害性自主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2年度侵訴字第32號 公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AJMERA BHASKAR(中文姓名:貝斯凱) 選任辯護人 林文凱律師 上列被告因妨害性自主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續 一字第6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甲○○ ○○○ 無罪。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甲○○ ○○○ (中文姓名:貝斯凱 )透過通訊軟體LINE結識認知功能障礙及罹有自閉類群障礙 症合併思覺失調症,且業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 院)以109年度監宣字第807號裁定受監護宣告之AW000-A110 249(真實姓名詳卷,下稱乙 )成年女子,其後使用通訊軟 體LINE與乙 聊天,並約乙 外出見面,可知悉乙 之心智程 度、性自主理解能力及判斷能力明顯不及常人,竟基於乘機 性交之犯意,於民國110年7月6日17時30分許,在臺北市內 湖區彩虹河濱大橋下長凳上,利用乙 心智缺陷致不知抗拒 狀態,以其生殖器插入乙 之陰道及肛門,對乙 乘機性交得 逞。嗣經乙 之母AW000-A110249A(真實姓名詳卷,下稱丙 )於翌(7)日上午發覺乙 狀況有異,報警循線查悉上情, 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225條第1項之乘機性交罪嫌等語。 二、按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不 能證明被告犯罪者,應諭知無罪之判決;檢察官就被告犯罪 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刑事訴訟法第15 4條第2項、第301條第1項及第16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告 訴人之告訴,係以使被告受刑事訴追為目的,其陳述是否與 事實相符,仍應調查其他事實以資審認(最高法院52年台上 字第1300號判例意旨參照)。必也告訴人所為不利被告之陳 述,核諸社會上一般生活經驗、當然之理則及卷附其他客觀 事證並無矛盾而無瑕疵可指,且在推理上無從另為其他合理 原因之假設而足以證明,始得為不利被告之認定。又檢察官 就被告犯罪事實,應負提出證據及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所 提直接或間接證據倘不足為有罪之積極證明,或所指證明方 法無從說服法院達通常一般人均不致有所懷疑之有罪確信心 證,基於無罪推定原則,更不必有何有利證據,即應為有利 被告認定之無罪諭知(最高法院92年台上字第128號、76年 台上字第4986號及30年上字第816號判例意旨參照)。 三、無罪判決未有犯罪事實之認定,就起訴所併送卷證之取捨與 證明力判斷,不以具有證據能力者為必要,合先敘明。 四、檢察官認為被告涉有上開罪嫌,無非以被告於警詢及偵查中 之供述、告訴人乙 、丙 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證述、告訴人乙 與被告之通訊軟體對話紀錄資料、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 (下稱三軍總醫院)受理疑似性侵害事件驗傷診斷書各1份 、臺北地院109年度監宣字第807號案卷1宗、三軍總醫院北 投分院111年11月11日三投行政字第1110073579號函檢附告 訴人乙 精神鑑定報告、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10年11月 1日刑生字第1108017941號鑑定書各1份,為其主要論據。 五、訊據被告僅坦承於前開時、地,其生殖器有與乙 陰道或肛 門碰觸之情形,且堅決否認有何乘機性交之犯行,辯稱:當 時是乙 坐在我身上,從驗傷報告我看到只進去4公分,如果 我有要做這件事情,怎麼會只進去4公分。我會說我們只是 有接觸,是乙 把我的生殖器掏出來然後坐上來,我就把乙 推開,乙 坐上來的過程不到1分鐘的時間,我不知道我的生 殖器是碰到乙 的陰道或肛門。本件發生之前我與乙 見過4 次面,乙 是正常人假裝不正常,是第1次見面時乙 就這樣 跟我講,因為他想要他母親丙 回英國,如果丙 順利取得英 國簽證,乙 處在不正常身心狀態下,丙 就可以照顧乙 為 由,將乙 一起帶到英國。包括案發當天第5次與乙 見面, 我沒有覺得乙 智能狀況或精神狀態有異常,乙 只是看起來 比較懶等語。辯護人則以:㈠乙 於案發後多次更異其詞,惟 乙 於110年8月12日偵查中已清楚敘明「甲○○ ○○○ 沒 有強迫我、也沒有強暴我,也沒有逼我。我自己有脫褲子、 對方有也幫我拉下來,我沒有阻止他不要脫我褲子」、「他 沒有硬逼我,也無強迫我」、「(問:你過程中有無對被告 表示不願意?)沒有」、「(問:被告要跟你發生性行為之 前有無問過你的意願?)他好像有問過我,我印象中有問過 」、「我是自願的,我們兩個都是自願要發生關係的」等語 ,係乙 離案發時間最接近之陳述。兼以乙 因心智問題自較 一般常人容易受家人影響,我國傳統文化又有女性與陌生人 發生第一次性關係乃吃虧受害之傳統觀念,乙 上開證詞顯 較諸日後其再次翻異其詞,更為可信,遑論事發地點為來往 行人眾多之處,時值夏日天色尚明亮,被告任何強迫舉動或 乙 有任何掙扎反抗,自然非常容易被人察覺,故被告與乙 於案發時、地發生性行為係和平且不違反雙方意願;㈡再者 ,被告主觀上無法判斷乙 無合意性交之同意能力,雖檢察 官以乙 受監護宣告以及乙 精神鑑定報告欲證明乙 因心智 缺陷而缺乏合意性交之同意能力,然此一事實仍須被告主觀 上有所認知而決意違犯,方符刑法第225條第1項之主觀構成 要件。本件被告為外國人,其對我國之風俗民情文化乃至語 言文字及服裝潮流等之認知,自較一般我國人民淺薄,乙 之服裝、言語及舉止是否嚴重脫逸正常我國成年國民之標準 而可輕易辨別非正常成年人,抑或僅係稍微孤僻或較有個性 甚或木訥怕生,被告之判斷力及判斷正確性顯然不如我國一 般人民,且被告不諳中文,所有溝通均仰賴英文,乙 在英 文口語及文字上之表達能力卻又高於或至少不低於一般我國 國民,縱偶有文句不夠通順之處,很容易讓被告理解為只是 英文能力問題,甚至依被告之生活經驗,其與乙 溝通流暢 度還高於一般在生活中接觸到的我國成年人,於此情況下, 如何期待被告於短短4、5次相處接觸中發現乙 心智缺陷, 遑論判斷該心智缺陷達於無法為合意性交同意之程度;㈢案 發後乙 陸續以多個門號及帳號聯繫被告,被告雖不堪其擾 ,仍基於雙方友情持續有所回應,當乙 明確表達不願對被 告提告並請求被告告訴她如何應答時,被告出於自保當然會 要求乙 誠實告知司法機關雙方間性行為係自願之實情,此 與刻意教導乙 為不實證述以求脫罪,實屬有間等情詞,為 被告辯護。 六、經查:  ㈠被告確曾於前開時、地,以其生殖器插入乙 陰道、肛門之   方式,與乙 為性交行為:  1.乙 迭於警詢、偵查及本院審理時大抵證稱:110年7月6日15 時,我和被告在松山捷運站2號出口碰面,被告帶我走到麥 帥一橋橋下河濱步道旁下方石椅上,被告一開始先講電話, 講到約17時,被告脫下我的外褲及內褲,被告也脫下他的外 褲及內褲,露出他的生殖器,往我的肛門跟陰道戳進去。我 感覺肛門跟陰道都很痛,我有叫被告停止,但也來不及,血 已經流很多。被告是插入我的屁股,我覺得陰道也有,因為 處女膜有流血,兩天,還有發炎。我沒坐到被告的腿上,是 被告從我屁股後面插上去的,我有流血、發炎,還有驗傷等 語(見偵卷第24至25、89頁,偵續卷第23頁,本院卷第283 頁),另有乙 指認本件事發現場照片10張在卷可參(見偵 卷不公開卷第41至49頁)。  2.又乙 於偵查時就被告是否有以生殖器插入其陰道一節,雖 無法全然確認,並與其最初警詢時之說法相異。惟告訴人於 案發後翌日即同年月7日14時11分許前往醫院驗傷,經醫師 診斷乙 之外陰部有擦傷4×4公分,大小陰唇多處擦傷,處女 膜有新撕裂傷,陰道出血,另肛門亦有擦傷、紅腫等情,有 三軍總醫院受理疑似性侵害事件驗傷診斷書1份存卷可稽( 見偵卷不公開卷第71至73頁,偵續卷第33至35頁);且於驗 傷時使用棉棒採集乙 外陰部、陰道深部及肛門之檢體,經 與被告之唾液檢體,以DNA-STR鑑定法檢測後,乙 之陰道深 處棉棒精子細胞層檢出一男性體染色體DNA-STR主要型別, 與被告之型別相符。又乙 外陰部棉棒精子細胞層體染色體D NA-STR型別檢測結果為混合型,研判混有乙 與被告之DNA, 該混合型別排除乙 本身DNA-STR型別後之其餘外來型別,與 被告之型別相符。另乙 肛門棉棒檢出一種男性Y染色體DNA- STR型別,與被告型別相符,不排除來自被告或與被告具同 父系血緣關係之人等情,則有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10 年11月1日刑生字第1108017941號鑑定書1份附卷足憑(見偵 卷第203至206頁)。以上證據應可佐證乙 上開所述之真實 性,亦即被告確實曾以生殖器插入乙 之陰道及肛門。  3.按刑法所稱性交,係指以性器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口腔 ,或使之接合;或以性器以外之其他身體部位或器物進入他 人之性器、肛門,或使之接合而言,刑法第10條第5項規定 甚明。再者,刑法上性交既遂與未遂之區分,採接合說,衹 須性器或性器以外之其他身體部位進入女陰,或使之接合, 即屬既遂。又女性外陰部生殖器官,包括陰阜、大陰唇、小 陰唇、陰蒂、前庭、陰道口、處女膜外側,凡以性器或性器 以外之其他身體部位或器物進入大陰唇內側之性器之性侵入 行為,均係刑法第10條第5項所指之性交,並非以侵入陰道 為必要(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5393號、97年度台上字第 5052號、106年度台上字第2226號判決意旨參照)。由上述 實務見解可知,縱使被告辯稱其生殖器僅有與乙 之陰道或 肛門接觸,仍無礙被告對乙 為性交此一事實之認定,差異 僅在於性交既遂或未遂之法律評價,難認乙 指證被告與其 性交一事有難以採信之矛盾或瑕疵。況依前開驗傷、鑑定之 結果顯示,被告所為絕非僅止於性交未遂程度,此部分自以 乙 所述較值採信。  ㈡乙 於案發時應處於「精神障礙及心智缺陷而不知抗拒性交   行為」之狀態:  1.乙 於110年7月1日接受主管機關安排之鑑定後,認定符合第 1類「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方面之身心障礙, 障礙等級為「輕度」,而開始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一節,有乙 之身心障礙證明正反面影本、臺北市中正區公所111年5月2 6日北市正社字第1116008750號函檢附乙 身心障礙證明相關 文件各1份附卷可稽(見偵卷不公開卷第159頁,偵續病歷卷 )。再依證人即告訴人丙 於偵查時證稱:乙 有自閉症、成 長遲緩學習及自律神經綜合障礙,理解跟表達能力沒有問題 ,但別人講的話乙 可能沒有真正理解。另乙 從小就在看心 智成長科,94年至108年我把乙 送到英文唸書,共14年,沒 拿到學位,英國那邊醫院的人說乙 的陳述跟我們沒辦法溝 通,需要輔導,108年我把乙 帶回臺灣,到目前都是一樣的 狀況,臺大醫院身心科醫師建議我帶乙 去法院做監護宣告 ,醫生說乙 完全沒有思考、判斷能力等語明確(見偵卷第9 1頁,偵續一卷第18至19頁),且有醫療財團法人徐元智先 生醫藥基金會遠東聯合診所111年6月1日111年遠醫行字第02 93號函檢附乙 相關病歷資料1份存卷可憑(見偵續病歷卷) 。  2.參以,乙 於110年3月時,因臺北地院受理丙 聲請乙 為受 監護宣告人事件,函囑臺北市立萬芳醫院(下稱萬芳醫院) 對乙 進行鑑定後,鑑定人之鑑定結果略以:乙 乃「自閉症 類群障礙症合併思覺失調症」患者,鑑定時其充分以口語及 非言語表達之能力不佳,致使其為意思表示能力顯有不足; 因其語言理解、範圍、程度等較遜於常人,抽象概念無法抽 取且理解詞語之功能性概念上不穩定,同時受限於為意思表 示能力之不足,其受意思表示能力亦顯有不足。乙 可理解 簡單財務觀念,並可自行完成簡單財務處理,然對較複雜的 金融行為及其後果無法理解亦缺乏財務管理概念,明顯受其 認知功能影響。乙 因認知功能障礙及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導 致其無法綜合所知訊息進而行綜合判斷,無法辨識人際情境 可能存在之危機、對環境觀察之警覺度低、會有草率而忽略 之細節情事,乙 在此影響下其辨識意思表示之法律與事實 效果之能力明顯不能。因乙 疾病為兒童早期整體性發展遲 緩,雖經訓練可維持或加強乙 自我照顧能力,然依現今醫 療條件仍難謂經積極治療後其效果可能顯著,且無法預估社 會變遷所造成乙 須辨別可預見風險的能力基準可如目前所 推估,故推斷乙 行為能力縱然難謂無回復之可能,但其綜 合所之訊息而進行綜合判斷之能力仍為明顯障礙,應以限制 最小平衡能力與環境要求之有效措施為本,同時考量其回復 可能性,鑑定人認為乙 可為監護宣告等語,有臺北地院109 年度監宣字第807號卷宗1件(含乙 監護宣告裁定)、萬芳 醫院110年4月7日萬院精字第1100002642號函檢附乙 精神鑑 定報告書、乙 之精神科心理評鑑轉介及報告單各1份在卷可 參(見109監宣807卷第89至97頁,偵續一卷不公開卷第80至 84頁)。  3.此外,乙 於偵查時經檢察官函囑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就乙 於案發時有無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有無性認知及同意能力 、有無表達性自主決定之能力,以及乙 精神障礙或心智缺 陷之狀態,是否達一般人自其談吐、動作等外顯情狀即可知 悉之程度等事項進行鑑定,該醫院依照乙 個案史、生理及 心理檢查結果、心理衡鑑,輔以社工報告等流程進行鑑定後 ,結論認為:乙 因罹患自閉症、思覺失調症,案發當時有 顯著精神障礙及心智缺陷,嚴重影響其性認知及同意能力, 也有表達性自主能力的困難,且其精神障礙及心智缺陷之狀 態,一般人應可自與其交談、互動而察覺等語,有該院111 年11月11日三投行政字第1110073579號函檢附乙 精神鑑定 報告書1份存卷可憑(見偵續卷第98至104頁)。  4.綜上說明,乙 於本件案發時,因上開長期身心障礙疾病, 已達於不知抗拒性交行為之程度,堪以認定。  ㈢被告於本件行為時,對乙 處於上開狀態,其可趁便對乙 為 性交行為一事,其主觀上是否有所認識,並進而決意利用此 機會與乙 發生性交行為?  1.本件警詢、偵查過程,詢(訊)問重點均聚焦在乙 與被告 發生性交行為當下,是否有違反乙 意願之情形,乙 歷次陳 述略以:  ⑴110年7月8日警詢時稱:「(問:加害人有無徵求妳的同意發 生性行為?有無違反妳的意願?)他有問我要不要撫摸,但 我沒有同意與他發生性行為。有違反我的意願」、「(問: 妳遭性侵時是否有求救或反抗?)我有用手把他推開反抗他 ,有跟他說停止叫他走開。沒有求救,因為已經來不及了」 等語(見偵卷第24、26頁)。  ⑵110年8月12日偵查時稱:「(問:當天發生關係的經過?)… …被告沒有強迫我、也沒有強暴我,也沒有逼我。我自己脫 褲子、對方有也幫我拉下來,我沒有阻止他不要脫我褲子…… 」、「(問:你過程中有無對被告表示不願意?)沒有」、 「(問:你警詢中表示是對方強行脫掉妳的褲子?)不是, 他沒有強行,他沒有要不要,是很自然的發生」、「(問: 那妳有要與對方發生性行為嗎?)有啊。我有要跟他發生性 行為,因為來不及了,我不好意思拒絕別人。被告本來是不 要跟我發生性行為的,後來他看我手機上面寫我喜歡他你摸 我,但我以為他是要摸我,我不知道他是要插入」、「(問 :被告要跟妳發生性行為之前有無問過妳的意願?)他好像 有問過我,我印象中有問過。我有在吃精神科的藥,所以常 常會忘記自己做了什麼事情」、「(問:110年7月6日該次 發生性行為是妳自願還是被告以強迫方式?)我是自願的, 我們兩個都是自願要發生關係的」、「(問:有何意見?) 我是想跟你說他真的沒有強暴我,也沒有暴力、也沒有推我 。我只是因為他插入我的屁股我覺得好痛,我有叫他停止, 他就馬上停止,那時已經血流很多了」、「(問:有何意見 ?)我自己同意要跟對方發生關係,我不想騙人家。因為他 生殖器已經拿出來」、「(問:對方脫妳褲子的時候,妳有 無自己脫褲子?)對方叫我脫褲子,我也有自己脫褲子。他 叫我脫褲子的時候我知道他就是要跟我發生性行為」等語( 見偵卷第87至93頁)。  ⑶111年4月21日偵查時稱:「(問:被告將生殖器插入妳的陰 道,有無經過妳同意?)我不記得。被告插入時我痛得受不 了,我沒有說什麼,我只想要快走」、「(問:被告將生殖 器插入妳的陰道時,你有無做任何動作?)沒有。我沒有推 他或打他,因為我怕但原因不知道怎麼講」、「(問:被告 將生殖器插入妳的陰道時,他有無用任何強迫手段【包含口 頭】?)我也不太知道要怎麼講當下的情況。當時我也不想 ,就只是硬著頭皮而已。當時對方有無用什麼手段我不太記 得,我只記得當時他把生殖器拿出來,後來我就不太舒服」 、「(問:上次開庭時是否表示對方並無強迫妳發生性行為 ?)是,但是是因為對方教我這樣說。對方是被告,他用LI NE傳簡訊跟我說」、「(問:當時對方跟妳說要教妳這樣說 ,有無強迫妳一定要這樣說?)他直接跟我說要誠實講,我 就照他的意思講」等語(見偵續卷第23頁)。  ⑷觀諸乙 警詢及第1次偵查時所述,對於雙方發生性交行為當 下,其使用「沒有同意與他發生性行為」、「有違反我的意 願」、「有跟他說停止叫他走開」、「沒有強迫我」、「沒 有逼我」、「沒有表示不願意」、「我是自願的」、「我自 己同意要跟對方發生關係」等詞語,反而顯示乙 對於性行 為同意與否一事,其並非懵懂不清或不甚明瞭之人,其此部 分陳述與前開醫學鑑定之結論顯有矛盾。本院認為丙 得知 乙 與被告發生性行為後,包括是否報案及警詢筆錄應該如 何陳述,基於丙 為乙 主要照顧者之情況下,乙 實難免於 受丙 之影響;而乙 於警詢結束後迄至第1次偵查前,與被 告仍保有聯繫,是其所述亦不免受到被告之影響。因此,對 於本件案發時,乙 究竟有無當場為性自主決定之意願表達 ,應以乙 於第2次偵查時所述較可採信,也較符合前揭萬芳 醫院、三軍總醫院對於乙 身心狀態之鑑定結論。  ⑸乙 於本院審理時亦以證人身分證稱:「(問:所以妳有反抗 嗎?還是沒有?)搖頭未答」、「(問:搖頭是沒有嗎?) 嗯」、「(問:他脫妳褲子,妳都沒有反應嗎?比如妳有跟 他講我不要或者是怎麼樣?)臨時、突然,我完全沒辦法反 應過來,我反應很慢」、「(問:那妳有請他停止嗎?就是 請他停下來,不要再這樣做了?)沒有,因為我痛就忍,他 拔出來的時候,他還在外面玩他的生殖器」、「(問:所以 妳沒有要求他,是他自己拔出來的?)嗯」等語(見本院侵 訴卷第289、293頁),益徵乙 與被告發生性交行為之當下 ,因前開身心障礙疾病狀態而無從及時反應,未能以言語或 動作表達其意願予被告知悉,則被告當下能否得知乙 缺乏 性自主決定之能力,即屬有疑。   2.再者,綜觀卷存事證,難認被告於本件「案發前」已知悉乙 患身心障礙疾病一事,茲述如下:  ⑴乙 於110年7月8日警詢時稱:「(問:是否領有身心障礙證 明?)程序醫生已經走完了,但證明還沒有下來,等程序完 成才會通知我去領」、「(問:加害人是否知道妳有身心疾 病?)他不知道」、「(問:加害人有無告知妳不要把遭性 侵的事情告訴其他人?)沒有」等語(見偵卷第22、26頁) ,此觀乙 身心障礙證明上所記載鑑定日期係「110年7月1日 」(見偵卷不公開卷第159頁),亦可印證乙 於110年7月6 日下午時,應尚未領得身心障礙證明,客觀上在其與被告之 交談、見面過程,顯無出示證明並向被告解說之機會。  ⑵乙 雖於111年4月21日偵查時曾指稱:案發前我好像有告知被 告我有亞斯伯格,我是用LINE跟被告說,當時我是說disabi lity云云(見偵續卷第25頁),然乙 此部分所述,並無雙 方「案發前」之任何通訊軟體對話可資佐實,自不能單憑乙 突然更異且帶有不確定性之陳述,對被告遽為不利之認定 。  ⑶被告於歷次偵查時供稱:乙 是假裝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實際 上沒有。我們透過LINE溝通,我不覺得乙 有這方面的疾病 ,是我問乙 是否有精神障礙,因為在本案後,乙 跟她母親 有來找我,她媽媽跟我說乙 有精神障礙。本案之前我不知 道乙 有精神障礙,但我覺得乙 很懶。乙 如同正常人,跟 乙 交談中,乙 對話方式讓我認為她跟正常人一樣,通常臺 灣人英文沒那麼好,但乙 英文說得非常好,乙 也告訴我, 她為了要取得英國簽證所以假裝精神不正常,因乙 之前在 英國有被驅逐出境,現在重新申請再入境,用精神不正常就 可以讓家屬陪同,亦即讓她媽媽用旅遊簽證到英國,媽媽到 英國後,乙 再以依親的理由去英國找她媽媽,因為精神不 正常,就由她媽媽在英國照顧她,這段話是乙 見面時跟我 講的,本件發生前後也都有傳訊息跟我這樣說。乙 不曾在 我面前表現出不正常的情況,她都沒化妝,每次都穿一樣的 衣服,看起來就像生病的人,但只要開口講話對談,就知道 乙 是正常人等語(見偵卷第123至125頁,偵續一卷第10至1 1頁);與本院準備程序時被告所供情節(見本院侵訴卷第3 6至38頁)大抵相符。  ⑷證人即告訴人丙 於本院審理時:我是在乙 被性侵後才知道 被告這個人,事發後我有與被告見面,被告有打電話給乙 ,乙 笨笨的也不會跟我講,還過去跟被告見面,跟我說他 約朋友在六張犁捷運站,我有警告被告不可以再跟我女兒聯 絡,有什麼事情跟婦幼隊聯絡。在被告跟乙 的對話中,乙 有自己用英文告訴被告她有亞斯伯格症,被告卻對乙 說妳 媽媽是要控制妳。我不知道乙 在本案之前是否向被告說她 有亞斯伯格症等語(見本院侵訴卷第304至305頁)。是以, 丙 所述固然無法釐清乙 有無於案發前即曾告知過被告自己 患有亞斯伯格症一事,惟丙 確實於本案發生後曾與被告見 面,衡諸丙 當時為乙 主要照顧者,並為保護乙 不再與被 告往來之立場,被告供稱本件案發生後,其與乙 、丙 見面 時,丙 始向其告稱乙 有精神障礙一事,應可採信。  ⑸觀諸卷內被告與乙 透過通訊軟體交談之對話紀錄擷圖,大多 零散、片段,甚至大部分均缺乏對話日期,僅有被告於偵查 時所提出「Chat history with James Huang」、「Chat hi story with Carolyn」2份LINE對話紀錄文字檔(見偵續卷 不公開卷內),不但有時序先後,內容上亦較為完整,其中 「Chat history with Carolyn」之LINE對話紀錄文字檔, 時點自110年7月8日起至110年10月7日止,對話雙方為「Bob 」、「Carolyn」,此與告訴人乙 歷來提出其與被告之LINE 對話紀錄擷圖中交談雙方LINE暱稱一致,堪認「Chat histo ry with Carolyn」該份文字檔,確為被告以LINE暱稱「Bob 」與LINE暱稱「Carolyn」之乙 所為對話紀錄。細繹此份LI NE對話紀錄文字檔後,可見於110年7月16日之前,被告與乙 彼此間並無關於「disable」、「disability」、「asperg er」之對話或討論。於110年7月16日00時19分至23分之間, 當乙 向被告陳稱「I still can decide to take back the case」後,被告回稱「I don't think so」、「Because y ou are disable person」,乙 便表示「I don't have cer tificate yet」,被告又回稱「But I don't wanna touch you」、「Because you are disable person」,乙 接著表 示「I will try my best to take back my case」、「I'm not serious disability」,被告再回稱「Then y your m om is your full guardianship」,乙 則表示「I still c an decide everyday daily life things」、「It's not f ull guardianship」、「God sake I'm telling u truth I still can decide」,可知雙方雖然針對乙 是否決定撤回 告訴一事進行討論,然對話中被告有提及乙 為「disable p erson」,質疑乙 能否自行決定,乙 則不斷強調自己尚未 經判定,狀況不嚴重,且丙 並非對其完全監護,只是給予 其支援,自己仍能決定日常生活事務等等。由雙方討論之情 境,顯示被告應係甫知悉乙 為「disable person」,始由 乙 不斷解釋、說明自己之狀況,因此被告供稱其係本件案 發後經丙 告知,才得知乙 為精神障礙,以及被告於本院準 備程序時供稱:案發之後,乙 有稍微提到,我就問乙 是有 身心障礙嗎,乙 說不是百分之百等語(見本院侵訴卷第177 頁),尚非無稽。  ⑹再觀諸上開文字檔於同日00時49分至51分之對話,乙 表示「 I like u touching me」,待被告回稱「I know...but I c an't」、「N you put in my mind you are disable perso n」,乙 又表示「I'm not disable person god sake」、 「I'm asperger syndrome. So it's not disability」、 「I'm sorry to tell u I'm asperger.U know asperger」 ,當被告回稱「No」,乙 再表示「It's kind of like lea rning disability」、「If I'm asperger,do you still w anna be my friendship? N do you still wanna meet me ?」,由以上對話可徵,乙 應係案發後,於110年7月16日 凌晨,始首度向被告坦言其為亞斯伯格症之患者,此與乙 於本院審理時證稱其與被告相約見面前之聊天過程,並未與 被告分享過其患有自閉症、不太會與人溝通等語(見本院侵 訴卷第291頁)互核無違。  ⑺承上,證人丙 於本院作證時固提及乙 在其與被告之對話中 ,有以英文提到自己為亞斯伯格症患者,並提出乙 與被告1 10年8月9日LINE對話紀錄擷圖為證(見本院侵訴卷第359頁 )。經本院與前開「Chat history with Carolyn」LINE對 話紀錄文字檔核對後,丙 自行填寫此段對話日期係110年8 月9日,固然無誤,乙 確實在該日21時52分,向被告表示「 I told you I have asperger many times」,然而乙 所謂 「many times」之時點究竟係何時,從雙方對話中並無從得 知,且雙方於110年7月16日之對話紀錄,已可證乙 係此時 始向被告坦言自己為亞斯伯格症患者,則證人丙 縱使提出 此項證據,亦無從推翻本院之前開認定,附此敘明。  3.被告於110年7月6日下午與乙 發生性交行為前,主觀上是否 可從乙 外顯之談吐、動作,察覺乙 係患有身心障礙疾病之 人?  ⑴本件因乙 、被告均已將手機內111年7月6日下午案發前LINE 對話紀錄刪除,有關案發前雙方之往來與互動情形,已無客 觀事證得以究明。訊據被告對此供稱:案發前我與乙 見過4 次面,我們會討論工作的事情,討論找工作的事情,乙 看 起來比較懶惰,什麼都不想做的樣子,例如我在臉書上幫她 找工作傳給她,她去申請也錄取了,後來會說工時太長不想 做,我們還會談家庭的狀況或其他發生的事情等語(見本院 侵訴卷第35至38頁)。另乙 於警詢時陳稱:我跟被告是網 友關係,見面有4、5次了,第1次見面是在港墘捷運站,110 年6月13日下午3點半,我們就在附近公園散步。之後見面都 是被告帶我去麥帥一橋下河濱步道旁,坐在石椅上聊天等語 (見偵卷第23頁);於本院審理時證稱:「(問:你們有聊 到要去工作、面式這些事情嗎?)是他提的吧」、「(問: 那妳怎麼回應他?)我就說我有在找,要不然他會一直逼著 問」、「(問:妳有告訴他妳去面試的情況嗎?)有,要不 然我要跟他說什麼」、「(問:那個是真實的去面試狀況, 還是妳想像的?)我有真的去一家公司面試,是在內湖的英 文翻譯,可是沒有錄取」、「(問:你們碰面都聊什麼?) 他就一直叫我說妳去上網ONLINE DATING,去找其他人,或 者是他還會介紹人給我」等語(見本院侵訴卷第291、300頁 )。比對2人說法,雖在細節上或有差異,但雙方外出見面 時,不外乎以乙 之工作情形為主要話題,兼及家庭、網路 交友等附帶話題,此與一般網友對談一段時間後相約見面之 狀況並無顯著不同。  ⑵又乙 與被告最初結識,係於109年8月11日被告以臉書帳號「 Bhaskar Ajmera」使用Messenger與乙 開始交談,此有雙方 以通訊軟體Messenger之對話紀錄擷圖1份附卷可參(見偵續 一卷第71至98頁),對話內容顯示雙方於109年8月11日、12 日、14日密集交談後,嗣後直至同年10月9日才又重啟聯繫 。再由雙方交談內容,可見彼此先確認所在區域後,被告亦 無隱瞞自己已婚身分,以及自己為印度國籍人士,而被告一 直嘗試要相約乙 外出並前往酒吧見面,惟乙 持續以家人、 過晚外出為由推卻,甚至表達希望與被告之妻子外出,後續 則聊到彼此工作、家庭成員等等。是以在雙方結識之初,從 乙 之回答、應對,至多表露乙 為較為保守或內向之人,乙 與人交談時之用字遣詞,客觀上實難與「精神障礙」或「 心智缺陷」等情形加以連結。除此之外,被告於偵查時曾提 出其與乙 間之行動電話SMS訊息內容,日期含括110年6月18 日至同年9月12日之間(見偵卷不公開卷第181至200頁), 被告亦指出各則訊息中有顯示名字為「Carolyn」者均為乙 所傳送(見偵卷第125頁)。細繹此份SMS訊息內容,確有多 則來自「Carolyn_huang2005」所傳送之訊息,其中本件案 發前,包括6月24日「Hey how's today?I was missing yo u. I hope you didn't forget me.」;6月27日「Just to tell you...god sake I miss you.」、「Hey, Are you no t okay with my message?Your not replying me.Am I ha rassing you ?Am I losing you?Can you reply?」、「I can feel you are not okay with my message or me.Bec ause you are not replying me.To tell u I'm negative person.」;6月28日「May I allow to chill and relax w ith you?Please wait for me at songshan 3pm when you arrived.」、「I love western culture because it's m ore straightforward and more manner.」、「Let me squ eeze into your India culture lol」;6月30日「I'm not forcing you again,am I?Let me know.Grrr I hate it. 」、「Why your so silent?」;7月2日「Check ur line message.I will wait u there and come earlier.」;7月 3日「I miss you again as a good friend as usual」等 等,顯示乙 與被告於110年6月底至7月初時,雙方關係處於 男女感情曖昧不明之狀態,乙 試圖不斷發送訊息向被告表 達思念,希望獲取被告之回覆。由是以觀,被告與乙 於110 年7月6日下午之所以發生性行為,不無可能確係出於雙方合 意。甚且,從乙 之文字表達,被告是否能截然判斷乙 係出 於情感而願意與被告發生性行為,抑或乙 係因身心障礙疾 病導致性行為當下無法及時反應,尚非無疑。    ⑶乙 、丙 雖於偵查時提出乙 手機內仍保有本件案發後,乙 與被告於當日或翌日之LINE對話紀錄擷圖(見偵續一卷第10 1至110頁),欲由此等對話內容證明被告於行為時全然知悉 乙 缺乏性行為之相關知識,並利用乙 身心障礙之狀態而與 乙 為性行為。然而,此部分對話紀錄,乙 、丙 提出時並 未將日期擷取,縱認對話時點確實為本件案發當日或翌日,   依雙方交談內容觀之,因本次為乙 首次與異性為性交行為 ,在乙 下體與肛門均疼痛不堪、持續流血之狀況下,其因 此向被告訴苦過程,被告先說服乙 勿前往就醫,可先等待2 天讓情況好轉,當乙 提及自己害怕懷孕時,被告則安撫乙 可前往藥局購買墮胎藥,當乙 詢問何以被告想要小孩卻又 建議其購買墮胎藥時,被告則答稱其建議乙 購買墮胎藥服 用是因為乙 害怕懷孕,且被告表明自己是想與乙 當好朋友 等等。因此,以上對話充其量僅表彰乙 因初次性行為經驗 ,在徬徨不安下而向被告商量處理方式,以及最後接受被告 表達僅欲雙方維持好友關係,排除進一步發展可能,故乙 最終亦願意自己前往藥局購買墮胎藥。乙 或許在性知識方 面上較同齡女性有較為不足之處,惟此等對話仍係在被告與 乙 發生性行為後之交談,單憑此部分之對話內容,即認被 告於事前必然對於乙 缺乏性行為相關知識,甚至乙 患有身 心障礙疾病等情有所知悉,論證上過於跳躍,難以採納。   ⑷另乙 與被告於110年6月13日首次見面時,除前往公園外,乙 於本院審理時尚證稱:被告的英文口音太重,我聽不太懂 ,那時候被告拼音給我聽,他拼HOTEL,我聽不太懂他的意 思,所以我就說算了。被告跟我講HOTEL時,好像有說要帶 我去這個地方,可是後來反正我也不知道這什麼東西,我就 沒再問,我那時沒有問被告為何要帶我去這個地方等語(見 本院侵訴卷第298至299頁),乙 所述雖顯示被告與乙 首次 見面時,即希望與乙 發生性行為,即網友間俗稱之「約砲 」,然此部分情形卷內並無其他證據可佐乙 說法,被告對 此事亦無承認,乙 此部分所述僅屬單一指訴,自不待言。 實則,縱使乙 所述屬實,亦僅代表乙 生活相對單純,對於 網友見面時之「約砲」行為未曾聽聞,更何況被告在乙 表 達無意前往後,也無再以任何方式勸誘乙 前去,而無從進 一步知悉乙 對於性事之相關理解至何程度,實難僅以被告 向乙 提及前往「HOTEL」時,乙 不解其義而無意前往,即 認被告必然可從中瞭解乙 之性認知及同意能力顯然不足。  ⑸此外,本件案發前乙 曾傳送裸露胸部照片予被告一節,就此 事實之真實性,被告與乙 之說法雖相互一致,惟針對嗣後 由何人所刪除,雙方說法則有歧異(見偵續卷第16頁,本院 侵訴卷第284頁)。然而,就乙 傳送此等照片原因,基於本 件案發前,雙方關係處於男女感情曖昧不明之狀態,已如前 述,再佐以乙 於案發後之110年7月8日,陸續以手機傳送SM S訊息包括「Do you want to have kids with me?」、「I don't think your not worrying about me,you took my virgin and you still want to have fun.I'm very painf ul and hurt and sad.」、「Don't you want to go relat ionship or marry with me 2/3 years.」等等(見偵卷不 公開卷第185至186頁),顯見乙 當時與被告往來,應係出 於雙方可進一步發展成男女朋友之心態,甚至在性行為發生 後,詢問被告是否想在2至3年內與其結婚。換言之,乙 之 所以傳送裸露胸部照片予被告,實無法排除係因乙 與被告 在網路上往來、互動後,對被告存有好感而出於己願之決定 ,加以乙 於歷次就案發經過之陳述過程中,其實並非對於 男女性器官、私密處或性行為等事項全然不知之人,能否以 乙 於本件案發前曾傳送裸露胸部照片予被告一事,即認被 告早已知悉乙 性知識概念缺乏,故而唆使乙 為此舉動,恐 非無疑。  ⑹檢察官固以前開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精神鑑定報告書所持「 乙 於案發當時之精神障礙及或心智缺陷,已嚴重影響其性 認知及同意能力,也有表達性自主能力的困難,一般人應可 自與其交談、互動而察覺」之鑑定結論,認為被告對此情必 可察覺。然而,上開鑑定結論之形成,係經過醫學、心理及 社工團隊,依照其等各自之專業評估而作成,有其可信性, 而被告主觀上對於乙 患有身心障礙疾病一事是否知情,雖 不能忽視上開鑑定意見,惟被告與乙 於案發前之往來、互 動情形,仍係本院對此爭點形成心證之重要考量依據。因此 ,當卷內事證綜合審認後,在存有合理懷疑時,基於刑事訴 訟證據法則,即應從被告有利之認定。本件案發前,被告能 否藉由與乙 之往來、互動而察覺乙 患有身心障礙疾病,相 關疑點已據本院逐一論述如前。甚且,考量被告與乙 實際 相約見面係110年6月13日,至本件案發日110年7月6日為止 ,當時國內因Covid-19疫情嚴重,仍處於三級警戒期間,外 出民眾均強制配戴口罩,如有違反即逕予開罰,此有衛生福 利部疾病管制署110年6月7日、6月23日網站新聞稿可查,可 認當時乙 與被告外出見面時,應皆有配戴口罩,核與被告 於本院審理時供稱:我與乙 見面時均有配戴口罩,乙 喝飲 料時雖會拉下口罩但不會整個拿下來等語相符(見本院侵訴 卷第346頁)。參酌乙 於報案後前往現場之指認照片,其中 乙 配戴口罩之照片(見偵卷不公開卷第41、49頁),一般 人察看後,在缺乏臉部表情可供觀察下,是否仍可得知乙 係患有身心障礙疾病之人,並非毫無疑問。因此,本院基於 上述種種疑點,認為前開精神鑑定報告所稱「一般人應可自 與其交談、互動而察覺」之結論,可否套用於本件被告與乙 之情形,實非無疑。   ㈣至檢察官雖提出乙 與被告於案發後之通訊軟體對話紀錄資料 1份,欲證明被告於案發後教導乙 如何陳述案情內容,以及 刪除2人間對話紀錄,惟查:  1.有關刪除雙方110年7月6日前之LINE對話紀錄部分,被告於 偵查及本院審理時均堅稱:是乙 想要刪除,乙 叫我刪除我 們的對話紀錄,當場我們兩人就把訊息都刪除,且是乙 拿 我的手機刪除之前對話紀錄,乙 也用自己的手機刪除對話 紀錄。我覺得是因為乙 多次傳裸照給我,所以他可能想刪 除這些訊息等語(見偵續卷第16頁,偵續一卷第12頁,本院 侵訴卷第345頁)。至乙 於本院審理時固證稱被告在之前2 人見面時,曾拿取其手機將資料、相簿及擷圖刪除等語(見 本院侵訴卷第284至285頁);但與乙 於偵查時指稱:7月20 日前之對話紀錄,是我之前不小心自己按到刪除等語(見偵 續卷第24頁)顯然不一。準此,雙方110年7月6日前之LINE 對話紀錄究竟是否為被告主導下所刪除,僅根據乙 前後不 一之說法,自不足資為被告之不利事證。  2.再者,觀諸乙 、丙 於偵查時所提出,乙 與被告於案發後 之LINE對話紀錄文字檔,雖顯示被告自110年7月20日起,至 同年8月9日為止,曾有建議乙 如何在偵查庭陳述,以及要 求刪除2人對話後擷圖予被告觀看等舉止(見偵續一卷第117 至121、127至239頁)。惟被告於110年7月10日即因乙 、丙 提告妨害性自主案件,至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內湖分局偵查 隊接受詢問調查,在已知乙 、丙 對其提告後,被告出於自 保心態且不欲事情曝光,而有上開行為,實屬人之常情。況 且觀諸被告之警詢筆錄內容,警員顯然是朝「強制」性交或 猥褻之方向偵辦,是以前揭對話紀錄文字檔中,被告與乙 就案情內容討論,甚至建議乙 如何陳述等等,大抵均在強 調本件雙方發生性交行為,並非乙 受到強迫,而是乙 出於 己願,雙方並未著墨於乙 之身心障礙疾病,以及乙 當下之 性自主決定能力、能否以言語或肢體反應等等。準此,前開 事證雖指向被告事後有畏罪心態,惟被告擔憂者係本件演變 成強制性交案件,被告之以上事後舉止,難以反證被告於事 前或行為當下即知乙 患有身心障礙疾病,主觀上係基於乘 機性交犯意而為之。 七、綜上所述,本件檢察官所舉對被告不利之證據,欲證明被告 涉有乘機性交之犯行,經本院調查後,尚未達於通常一般之 人均得確信真實之程度,而仍有合理懷疑存在。是以,揆諸 首揭說明,既不能證明被告犯罪,依法應為被告無罪之諭知 ,以昭審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1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丁○○提起公訴,檢察官李美金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正忠                   法 官  林琬軒                   法 官  李東益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 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林怡彣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2025-01-15

SLDM-112-侵訴-32-20250115-4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發還保證金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1號 聲 請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黃立昇 具 保 人 梁春萍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詐欺等案件(112年度金訴字第76號),聲請發 還保證金,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梁春萍繳納之保證金新臺幣3萬元及其實收利息,均准予發還。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黃立昇因本院112年度金訴字第76號詐 欺等案件,經本院以112年度聲字第154號裁定准予新臺幣( 下同)3萬元具保後停止羈押,由具保人梁春萍於民國112年3 月13日以112年刑保字第25號收據繳納在案,嗣被告業經發 監執行,保證金應予發還等語。 二、按撤銷羈押、再執行羈押、受不起訴處分、有罪判決確定而 入監執行或因裁判而致羈押之效力消滅者,免除具保之責任 ;免除具保之責任或經退保者,應將保證書註銷或將未沒入 之保證金發還;以現金繳納保證金具保者,保證金應給付利 息,並於依刑事訴訟法第119條第3項規定發還時,實收利息 併發還之,刑事訴訟法第119條第1項、第3項、第119條之1 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本件具保人因被告詐欺案件,前經本院以112年度聲字第154 號裁定准予3萬元具保後停止羈押,由具保人繳納現金3萬元 後,將被告釋放;而被告所涉上開案件,經本院以112年度 金訴字第76號判決判處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1月(另有拘役30 日,下稱:本案),上訴後,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2年度上訴 字第5057號判決判處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9月,上訴後,經最 高法院以113年度台上字第3828號判決駁回上訴確定等節, 有本院112年度聲字第154號裁定、國庫存款收款書、法院前 案紀錄表附卷足考,上開事實即堪認定。  ㈡又被告於113年12月12日因本案入法務部○○○○○○○執行一情, 亦有卷附法院前案紀錄表可證。是被告既因本案判決有罪確 定且入監執行,具保人之具保責任業已免除,其所繳納之保 證金未經沒入,亦尚未發還,亦經本股書記官與本院會計室 確認無訛,本院即應予發還。是聲請人上開聲請於法核無不 合,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119條第1項、第3項、第119條之1第1項,裁 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刑事第九庭 法 官 林正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吳尚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2025-01-14

SLDM-114-聲-21-20250114-1

附民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392號 原 告 李昱成 被 告 陳昌隆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799號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 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799號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 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查本件附帶民事訴訟內 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 504條第1項前段,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 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正忠                   法 官 李東益                   法 官 林琬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鄭可歆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2025-01-09

SLDM-113-附民-1392-20250109-1

簡上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偽造文書等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簡上字第280號 上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郭献仁 林美英 上列上訴人等因被告等偽造文書等案件,不服本院於中華民國11 2年10月17日所為112年度審簡字第762號第一審刑事簡易判決( 起訴案號:112年度偵字第5151號),提起上訴,本院管轄之第 二審合議庭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沒收部分撤銷。 其餘上訴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審理範圍之說明:    按上訴得對於判決之一部為之。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 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1項、第3 項分別定有明文。查本案原審判決後,檢察官、被告2人均 提起上訴,並於本院準備程序、審理中分別表示僅針對量刑 ,及僅針對量刑與沒收部分提起上訴(見本院113年度簡上 字第280號卷【下稱本院卷】第64、104頁),是揆諸前揭規 定,本院僅就原判決關於被告之量刑及沒收部分審理,至於 未表明上訴之原判決關於犯罪事實、罪名等部分則不屬本院 審判範圍,故就此量刑所依附之部分,均援用原審判決(含 起訴書)所記載之犯罪事實、證據及理由(如附件)。 二、上訴意旨:  ㈠檢察官上訴意旨略以:被告2人之犯罪所得甚鉅,嚴重損及其 他繼承人之權利,且犯後未返還犯罪所得,亦未與告訴人郭 青青、郭又華、郭献義(下合稱告訴人3人)達成和解,原 審判決之量刑過輕,請撤銷原判決,更為適當合法之判決等 語。  ㈡被告2人上訴意旨略以:被告2人業與告訴人3人就遺產分割部 分達成和解並履行完畢,請求法院從輕量刑,給予緩刑之機 會;又被告2人與告訴人3人間之財產關係既已回復至合法狀 態,原審判決所宣告沒收及追徵犯罪所得部分有過苛之虞等 語。 三、撤銷改判之理由(沒收部分):   原審經審理結果,認被告郭献仁、林美英分別提領被繼承人 郭廷榮之遺產新臺幣(下同)127萬3,000元、51萬4,000元 ,均屬其等之犯罪所得,應予宣告沒收及追徵,固非無見。 惟查,原審漏未審酌被告2人所領取之款項,其中33萬7,800 元(計算式:310,050+27,750=337,800)係用於被繼承人郭 廷榮之喪葬費用,此有恩慧生命帳單明細表、臺北市殯葬管 理處收費明細表各1份在卷可查(見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1 年度他字第2490號卷第55、56頁),是原審於認定被告2人 之犯罪所得時,未扣除上開被告2人所支出之喪葬費用,已 有未合。再參以本案上訴後,被告郭献仁業與告訴人3人就 遺產分割部分達成和解並履行完畢,此觀本院112年度家繼 簡字第30號和解筆錄所記載:「兩造(即被告郭献仁及告訴 人3人)就被繼承人郭廷榮所遺留之遺產,扣除喪葬費用後 ,遺產總和為256萬1,798元,由兩造按應繼分比例均分,各 取得四分之一即64萬450元」等語即明(見本院卷第91至92 頁),並有匯款回條聯共3份在卷可查(見本院卷第93至95 頁),且據告訴人郭青青於本院審理時確認無訛(見本院卷 第111頁),是原審未及審酌此情,亦有未合,均應由本院 將原判決關於沒收部分撤銷改判,以期適法。爰認本案之犯 罪所得已發還被害人,應依刑法第38條之1第5項規定,不予 宣告沒收或追徵。 四、駁回上訴之理由(量刑部分):  ㈠按量刑之輕重,係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茍 已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而未逾越法定刑度,不得遽 指為違法;又刑罰之量定屬法院自由裁量之職權行使,但仍 應審酌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事由及一切情狀,為酌量輕重之 標準,並非漫無限制,在同一犯罪事實與情節,如別無其他 加重或減輕之原因,下級審法院量定之刑,亦無過重或失輕 之不當情形,則上級審法院對下級審法院之職權行使,原則 上應予尊重(最高法院72年台上字第6696號、85年度台上字 第2446號判決意旨參照)。從而,刑之量定係實體法上賦予 法院得自由裁量之事項,倘法院無逾越法定範圍或濫用權限 之情,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  ㈡原審審酌被告2人素行尚佳,惟其等既知郭廷榮已死亡,竟仍 冒用郭廷榮之名義將郭廷榮於郵局及永豐銀行帳戶內之存款 提領後,分別轉入被告2人之郵局及永豐銀行帳戶,顯然欠 缺法治觀念,影響其他繼承人及金融機構對於金融交易管理 之正確性,所為實不足取,兼衡其等犯後坦承犯行,然未能 與告訴人3人達成和解,及斟酌被告郭献仁為專科畢業之智 識程度、已退休,已婚,有2名成年子女,與配偶即被告林 美英同住之家庭經濟與生活狀況;被告林美英為高中畢業之 智識程度、從事勞工,已婚,有2名成年子女,與配偶即被 告郭献仁同住之家庭經濟與生活狀況,暨其等盜領之金額、 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等一切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 之刑,並諭知如易科罰金,以1,000元折算1日之折算標準, 經核原審認事用法並無違誤,縱未及審酌前述於原審判決後 之本院審理時,被告郭献仁業與告訴人3人就遺產分割部分 達成和解並履行完畢之情形,然衡以被告2人迄未取得告訴 人3人之諒解,業據告訴人郭青青於本院審理中陳述在卷( 見本院卷第111頁),並有本院113年11月29日公務電話記錄 1份在卷可查(見本院卷第97頁),是經與其他量刑因子綜 合考量後,認其所為刑之量定,並未逾越法定刑度,亦無明 顯失出失入之情形,核與罪刑相當原則無悖。從而,檢察官 及被告2人以前揭情詞提起上訴,分別請求從重量刑及從輕 量刑,均無理由,均應予駁回。  ㈢另被告2人雖求為緩刑之宣告云云。惟按緩刑之宣告,除應具 備刑法第74條所定條件外,並須有可認為以暫不執行刑罰為 適當之情形,始得為之,此屬法院裁判時得依職權自由裁量 之事項(最高法院72年度台上字第6696號判決參照)。查本 案被告2人固均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 此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佐(見本院 卷第39、41頁),固均符合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宣告緩刑 之條件,惟衡以其等迄未能取得告訴人3人之諒解,仍應藉 由刑之執行而達警惕之效,尚難認有暫不執行其上開宣告刑 為適當之情形,即不宜為緩刑之宣告,併予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1項、第3項、第369條 第1項前段、第364條、第373條(依刑事判決精簡原則,僅記載 程序法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黃德松提起公訴,檢察官林嘉宏提起上訴,檢察官 謝榮林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正忠                   法 官 李東益                   法 官 林琬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鄭可歆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附件: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2年度審簡字第762號 公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郭献仁 年籍詳卷 選任辯護人 林鵬越律師 被   告 林美英 年籍詳卷 上列被告等因偽造文書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 字第5151號),被告等於準備程序均自白犯罪(112年度審訴字 第382號),本院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如下:   主 文 郭献仁共同犯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 ,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未扣案之犯罪所得新臺幣壹佰貳拾 柒萬叁仟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 徵其價額。 林美英共同犯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 ,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未扣案之犯罪所得新臺幣伍拾壹萬 肆仟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 價額。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犯罪事實、證據及應適用之法條,除均引用檢察官起訴 書之記載(如附件)外,證據部分併補充:被告郭献仁、林 美英於本院準備程序中之自白。 二、論罪科刑:  ㈠核被告郭献仁、林美英所為,均係犯刑法第216條、第210條 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及同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 其等2人分別於郵政存簿提款單、永豐商業銀行交易傳票上 盜用郭廷榮印章蓋印文之行為,各係偽造私文書之階段行為 ,其等偽造私文書後復持以行使,各該偽造私文書之低度行 為,均應為行使偽造私文書之高度行為所吸收,均不另論罪 。又被告2人行使該郵政存簿提款單、永豐商業銀行交易傳 票以詐得款項,係利用不知情之承辦人員遂行犯行,均為間 接正犯。再被告2人就上開犯行,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 為共同正犯。  ㈡被告2人雖前後2次行使偽造私文書而為詐欺,然犯罪目的同 一,在同一日密接時間實施,侵害法益相同,各行為獨立性 極為薄弱,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難以強行分開,割裂評價 ,應視為數個舉動之接續施行,而以接續犯論以一罪。又被 告2人係以一行為同時觸犯上二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依 刑法第55條前段之規定,從一重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處斷。  ㈢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審酌被告2人之素行,此有臺灣 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稽,素行尚佳,惟其等既知 郭廷榮已死亡,竟仍冒用郭廷榮之名義將郭廷榮於郵局及永 豐銀行帳戶內之存款提領後,分別轉入被告郭献仁、林美英 之郵局及永豐銀行帳戶,顯然欠缺法治觀念,影響其他繼承 人及金融機構對於金融交易管理之正確性,所為實不足取, 兼衡其等犯後坦承犯行,然未能與告訴人郭青青、郭又華及 郭献義達成和解,及斟酌被告郭献仁為專科畢業之智識程度 、已退休,已婚,有2名成年子女,與配偶即被告林美英同 住之家庭經濟與生活狀況;被告林美英為高中畢業之智識程 度、從事勞工,已婚,有2名成年子女,與配偶即被告郭献 仁同住之家庭經濟與生活狀況,暨其等盜領之金額、犯罪之 動機、目的、手段等一切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併均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以資懲儆。  ㈣另辯護人雖為被告求為緩刑之宣告云云。惟按緩刑之宣告, 除應具備刑法第74條所定條件外,並須有可認為以暫不執行 刑罰為適當之情形,始得為之,此屬法院裁判時得依職權自 由裁量之事項(最高法院72年度台上字第6696號判決參照) 。本件被告2人均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 ,有上開前案紀錄表可佐,固均符合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 宣告緩刑之條件,其等犯後雖坦承犯行,惟衡以其等未能與 告訴人等達成和解或取得諒解,對本件犯罪所生危害並未有 何平復,仍應藉由刑之執行而達警惕之效,尚難認有暫不執 行其上開宣告刑為適當之情形,即不宜為緩刑之宣告,併予 敘明。    三、關於沒收部分:  ㈠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犯罪所得之沒收 ,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固有明文。惟共同正犯犯 罪所得之沒收、追徵,應就各人所分得之數為之。所謂各人 「所分得」之數,係指各人「對犯罪所得有事實上之處分權 限」而言。因此,若共同正犯各成員內部間,對於犯罪所得 分配明確時,應依各人實際所得宣告沒收;若共同正犯對犯 罪所得無處分權限,與其他成員亦無事實上之共同處分權限 者,自不予諭知沒收。再共同正犯各人有無犯罪所得、所得 數額各若干、對犯罪所得有無處分權等,因非犯罪事實有無 之認定,不適用嚴格證明法則,事實審法院得視具體個案之 實際情形,綜合卷證資料及調查結果,依自由證明程序釋明 其合理之依據而為認定(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3111號 判決參照)。  ㈡未扣案之如起訴書附表所示金額之款項,分別係被告郭献仁 、林美英本案行使偽造私文書犯行所得之財物,而為被告2 人之犯罪所得,復無證據足認已返還全體繼承人,即應依刑 法第38條之1第1項、第3項之規定,各於被告2人所犯罪項下 宣告沒收,併諭知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 ,追徵其價額。至被告郭献仁雖曾辯稱:提領款項用於支付 郭廷榮之喪葬費用(見他卷第49頁)等云,惟該等款項本屬 郭廷榮之遺產,於分割前依法為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自應 返還給全體繼承人作為遺產分割標的,非得由被告自行處分 ,附此敘明。   ㈢又按刑法第219條所定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者,以偽造之 印章、印文或署押為限,盜用者不在其列(最高法院48年臺 上字第1533號判決參照)。查被告2人分別於郵政存簿提款 單、永豐商業銀行交易傳票上盜蓋印章所產生之「郭廷榮」 印文,因係使用郭廷榮真正之印章所為,依上說明,既非屬 偽造印章之印文,自無從依刑法第219條之規定予以宣告沒 收。再其等所偽造之郵政存簿儲金提款單、永豐商業銀行交 易傳票等私文書2紙,雖均為其等本案犯罪所生及所用之物 ,然皆已交付郵局及銀行承辦人員辦理提領郭廷榮之存款而 為行使,均已非屬被告2人所有,亦非違禁物,爰均不予宣 告沒收。  四、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第3項、第454條 第2項、第450條第1項,刑法第28條、第216條、第210條、 第339條第1項、第55條、第41條第1項前段、第38條之1第1 項前段、第3項,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第1項,逕以簡易判決 處刑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書送達之翌日起20日內,以書狀敘 明理由(應附繕本),向本院提出上訴。 本案經檢察官黃德松提起公訴,檢察官林嘉宏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10  月  17  日          刑事第十庭法 官 李冠宜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蔡英毅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10  月  17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16條 (行使偽造變造或登載不實之文書罪) 行使第210條至第215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 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中華民國刑法第210條 (偽造變造私文書罪)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5年以下有 期徒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普通詐欺罪)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 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55條 (想像競合犯) 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者,從一重處斷。但不得科以較輕罪名所定 最輕本刑以下之刑。 附表: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 112年度偵字第5151號   被   告 郭献仁 年籍詳卷   選任辯護人 林鵬越律師   被   告 林美英 年籍詳卷 上列被告等因偽造文書等案件,已經偵查終結,認應提起公訴, 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郭献仁與林美英係夫妻,郭青青、郭又華、郭献義則分別係 郭献仁之兄弟姊妹。郭献仁明知其父郭廷榮(業於民國111 年3月3日死亡)所留之遺產應為全體繼承人所公同共有,竟 與林美英共同基於行使偽造私文書及詐欺取財之犯意聯絡, 於附表所示時間、地點,冒用「郭廷榮」之名義,在附表所 示之郵政存簿儲金提款單、永豐商業銀行交易傳票上,盜蓋 「郭廷榮」之印文,並填寫附表所示金額後,持之向不知情 之承辦人員行使之,致該等承辦人員誤認郭廷榮尚未死亡及 確有授權郭献仁、林美英提領該等款項而陷於錯誤,而如數 交付郭献仁、林美英附表所示款項。郭献仁、林美英再將附 表所示款項,分別轉入郭献仁、林美英附表所示帳戶內,足 生損害於「郭廷榮」所有繼承人及郵局、永豐商業銀行管理 客戶存款之正確性。 二、案經郭青青、郭又華及郭献義告訴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證據清單及待證事實: 編號 證據名稱 待證事實 1 被告郭献仁之供述 被告郭献仁坦承於上開時、地行使偽造私文書之事實。 2 被告林美英之供述 被告林美英坦承於上開時、地提領附表「郭廷榮」存款之事實。 3 告訴人郭青青、郭又華、郭献義之證訴 證明被告2人行使偽造私文書及詐欺取財犯行之事實。 4 郭廷榮之戶籍謄本(除戶部分) 證明郭廷榮於111年3月3日死亡之事實。 5 永豐商業銀行作業處111年6月23日函附之郭廷榮000-00000000000000號帳戶111年3月1日起至111年6月19日止之交易明細及111年3月4日交易傳票影本、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臺北郵局111年7月21日北營字第1111801027號函附之郵政存簿提款單影本及111年3月1日起至111年7月24日止之交易明細資料各1份 證明被告2人行使偽造私文書及詐欺取財犯行之事實。 二、核被告郭献仁、林美英所為,均係犯刑法第216條、第210條 行使偽造私文書、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等罪嫌。被告郭献 仁、林美英就上開犯行,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請予共同 正犯論處。被告郭献仁、林美英係以一行為,同時觸犯上開 2罪名,為想像競合犯,請依刑法第55條前段規定,從一重 處斷。又被告郭献仁、林美英2次行使偽造私文書及詐欺行 為,時間密接,侵害法益相同,各行為獨立性極為薄弱,依 一般社會健全觀念,難以強行分開,割裂評價,應視為數個 舉動之接續施行,而以接續犯論以一罪。 三、至告訴意旨以被告郭献仁、林美英上開所為,另涉有刑法侵 占罪嫌。然查,本件被告2人並無為告訴人等保管附表所示 金錢之持有關係,是被告2人所為,尚核與刑法侵占罪之構 成要件不合,自難認遽以上開罪責相繩。惟此部分如成立犯 罪,因與前開已起訴之侵占部分,有一行為觸犯數罪名之想 像競合犯關係,為法律上同一案件,應為起訴效力所及,爰 不另為不起訴之處分,併予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提起公訴。   此 致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16  日                檢 察 官 黃德松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5   月  22  日                書 記 官 程蘧涵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10條 (偽造變造私文書罪)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 5 年以下 有期徒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216條 (行使偽造變造或登載不實之文書罪) 行使第 210 條至第 215 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 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普通詐欺罪)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50 萬元以 下罰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表 編號 提款時間 提款金額 (新臺幣) 提款地點(帳號) 轉入帳戶 1 111年3月4日 127萬3,000元 士林芝山郵局(帳號00000000000000) 郵局000-00000000000000號帳戶(郭献仁) 2 111年3月4日 51萬4,000元 永豐銀行蘭雅分行(帳號00000000000000) 永豐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00號帳戶(林美英)

2025-01-09

SLDM-113-簡上-280-2025010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contact@know99.com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