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蘇珍芬

共找到 161 筆結果(第 71-80 筆)

重家繼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重家繼訴字第33號                 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118號 原 告 即 反請求被告 周亞美 訴訟代理人 李漢鑫律師 蕭美玲律師 李穎皓律師 被 告 即 反請求被告 周志奇 周志忠 被 告 即 反請求原告 周亞藍 上 一 人 訴訟代理人 廖儀婷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等事件,茲因事實尚有欠明瞭之處, 應命再開言詞辯論,並指定於民國114年3月12日上午9時20分在 本院新店院區第三法庭另行言詞辯論,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蘇珍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抗告。 書 記 官 羅 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2025-01-10

TPDV-112-重家繼訴-33-20250110-1

輔宣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輔助宣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輔宣字第167號 聲 請 人 李亮輝 應受輔助宣 告 之 人 陳富華 關 係 人 李昱潔 李昱明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輔助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宣告陳富華(女、民國00年0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 000000號)為受輔助宣告之人。 選定李亮輝(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 000000號)為受輔助宣告人之輔助人。 聲請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受輔助宣告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為應受輔助宣告之人陳富華之配偶, 陳富華因○○,致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辨識其意思 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為此,爰依民法第15條之1第1項 、第1113條之1、第1111條及家事事件法第174條之規定,聲 請對陳富華為輔助之宣告,並選任聲請人為其輔助人等語。 二、按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 思表示,或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者,法院 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 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輔 助之宣告;民法第15條之1第1項定有明文。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之事實,業據其提出戶籍謄本、最近親屬 同意書、願任同意書、親屬系統表、診斷證明書等件為證。 本院於鑑定機關即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鑑定醫師前訊問陳 富華:其知悉自己之年籍、家庭成員,並同意本件聲請及聲 請人為輔助人等情,有本院民國113年11月28日訊問筆錄可 佐。另陳富華經鑑定後,結果為:陳員(按即應受輔助宣告 之人陳富華)目前臨床精神醫學上之診斷為○○○。陳員之溝 通、思考、判斷力及認知功能表現皆達○○○○之○○,短期內無 法恢復。評估陳員之「○○、○○、○○○○」,暨「○○○○○○」之○○ ○○,均○○○○○,而其「○   ○○○○○,○○○○○○○○○○○○○○○」,已「○   ○○○」;換言之,其在財務方面「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 ,或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已達「○○○○○○   ○○○○○○○○」等語,有該院113年12月19日院三醫勤字第11300 77130號函檢附之精神鑑定報告書在卷可稽。本院審酌陳富 華之精神障礙與心智缺陷之程度,並參諸上開訊問結果、鑑 定報告內容及聲請人、應受輔助宣告之人陳富華之意見,認 陳富華於為意思表示、受意思表示及辨識意思表示效果之能 力,均無不能之情形,但顯有不足,實有賴他人從旁予以輔 助之需要而符合受輔助宣告之要件,爰依法宣告陳富華為受 輔助宣告之人。 四、次按受輔助宣告之人,應置輔助人,民法第1113條之1 第1 項定有明文。又法院為輔助之宣告時,應依職權就配偶、四 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主管機關 、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一人或數人為輔助人; 法院選定輔助人時,應依受輔助宣告之人之最佳利益,優先 考量受輔助宣告之人之意見,審酌一切情狀,並注意下列事 項:㈠受輔助宣告之人之身心狀態與生活及財產狀況。㈡受輔 助宣告之人與其配偶、子女或其他共同生活之人間之情感狀 況。㈢輔助人之職業、經歷、意見及其與受輔助宣告之人之 利害關係。㈣法人為輔助人時,其事業之種類與內容,法人 及其代表人與受監護宣告之人之利害關係,此觀民法第1113 條之1第2項準用同法第第1111條第1項、第1111條之1規定甚 明。 五、本院綜合上情,斟酌聲請人為陳富華之配偶,核屬至親,為 陳富華生活事務處理主要照顧者,且有意願擔任輔助人,又 無不適或不宜擔任輔助人的原因,而最近親屬及陳富華均同 意由聲請人擔任輔助人;再參酌輔助宣告制度立法目的,在 於保護受輔助人對外為法律行為時,不因其控制能力及辨識 能力顯有不足而受有不利之影響,故如由聲請人為陳富華之 輔助人,應屬符合陳富華之最佳利益,爰依前揭規定選定聲 請人為陳富華之輔助人。末按受輔助宣告之人為下列行為時 ,應經輔助人同意。但純獲法律上利益,或依其年齡及身分 、日常生活所必需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5條之2第1項定有 明文。可知受輔助宣告之人並未喪失行為能力,且依法並未 完全剝奪其財產處分權。另同法第1113條之1規定,並無準 用同法第1094條、第1099條及第1099條之1、第1103條第1 項規定。參以,家事事件審理細則第145條亦規定,法院為 輔助宣告,無庸併選任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是輔助人對 於受輔助宣告人之財產,並無規定應與經法院或主管機關所 指定之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故本件毋庸指定會同開具財產 清冊之人,附此敘明。 六、依家事事件法第164條第2項、第177項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蘇珍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書 記 官  羅 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2025-01-06

TPDV-113-輔宣-167-20250106-1

監宣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變更為監護宣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監宣字第691號 聲 請 人 張琪景 應受監護宣 告 之 人 張楊阿英 關 係 人 張惠鈴 張淳棋 張丞菘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變更為監護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宣告張楊阿英(女、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 0000000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 選定張琪景(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 000000號)為受監護宣告之人之監護人。 指定張丞菘(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 000000號)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聲請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受監護宣告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為應受監護宣告之人張楊阿英之子, 張楊阿英因○○○○○○○○○○○○○,送往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下 稱雙和醫院)治療及怡和醫院進行復健,前雖經本院於民國 112年3月27日以111年度監宣字第706號裁定宣告為受輔助宣 告之人,並選定聲請人為輔助人確定在案(下稱系爭裁定) 。惟張楊阿英住院治療至今,病情持續惡化,致已不能為意 思表示、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為此 ,爰依民法第15條之1第3項及第14條第1項規定,聲請准予 對張楊阿英變更為監護宣告等語。 二、按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 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 、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 、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 。受輔助宣告之人有受監護之必要者,法院得依民法第14條 第1項規定,變更為監護之宣告,民法第14條第1項、第15條 之1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受輔助宣告之人,法院認有受監護 宣告之必要者,得依聲請以裁定變更為監護宣告,家事事件 法第175條第1項亦有明文。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之事實,業據提出系爭裁定及確定證明名   、戶籍謄本、最近親屬同意書、願任同意書、親屬系統表、 身心障礙證明等件(見本院卷第7至31頁、第43頁、第49至5 9頁、第81至85頁)為證。本院於鑑定機關即雙和醫院鑑定 醫師前訊問張楊阿英:其不知悉自己姓名、對於聲請人、關 係人張淳棋不甚知悉等情,有本院113年12月5日訊問筆錄可 佐(見本院卷第97、98頁)。另張楊阿英經鑑定後,結果為   :張楊阿英原本即診斷為○○○○,111年7月突發○○○○   ,急診後發現○○○○○○、○○○○,○○檢查,皆顯示其○○○○○○○○○○ ,出院後,其○○功能仍○○○,無法○○○○○○,也無法○○○○○○, 為全面性○○症   ,有顯著○○障礙及○○障礙,完全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 示,或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且張楊阿英○○後已經2年,○ ○症仍無法改善,可確定無回復之可能,已達監護宣告之程 度等情,有該院113年12月23日雙院精字第1130013   477號函檢附之精神鑑定報告書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99至1 07頁)。本院審酌訊問張楊阿英之神障礙狀態及心智缺陷之 程度,並斟酌上開之鑑定報告,認張楊阿英已達不能為意思 表示、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之程度,符 合受監護宣告之要件,爰依法宣告張楊阿英為受監護宣告之 人。 四、又按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應依職權就配偶、四親等內之親 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主管機關、社會福利 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一人或數人為監護人,並同時指定 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法院選定監護人時,應依受監護宣 告之人之最佳利益,優先考量受監護宣告之人之意見,審酌 一切情狀,並注意下列事項:受監護宣告之人之身心狀態與 生活及財產狀況、受監護宣告之人與其配偶、子女或其他共 同生活之人間之情感狀況、監護人之職業、經歷、意見及其 與受監護宣告之人之利害關係,民法第1111條第1項、第111 1條之1第1款至第3款分別定有明文。 五、本院審酌張楊阿英已不能為意思表示、受意思表示,或不能 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且未指定意定監護人,有司法院意定 監護契約管理系統查詢結果在卷可參;而聲請人為張楊阿英 之子,核屬至親,為其生活事務處理主要照顧者,同意擔任 張楊阿英之監護人,無不適任之情形,且獲得其他親屬關係 人張惠鈴、張淳棋之同意,有其等之願任書及最近親屬同意 書等件在卷可憑,應能盡力維護其權利,並予以適當之照養 療護,是本院認由聲請人張琪景擔任張楊阿英之監護人,應 屬符合受監護宣告之人之最佳利益。另關係人張丞菘為張楊 阿英之子,核屬至親,亦同意擔任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有其願任書可憑(見本院卷第85頁),且無不適任之情形, 依法指定其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以保障受監護宣告之人 之權益。又依民法第1113條準用同法第1099條、第1099條之 1之規定,於監護開始時,監護人對於受監護宣告人之財產 ,應會同關係人於二個月內開具財產清冊並陳報法院,且於 財產清冊開具完成並陳報法院前,監護人對於受監護人之財 產,僅得為管理上必要之行為,併此敘明。 六、依家事事件法第164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蘇珍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書 記 官  羅 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2025-01-02

TPDV-113-監宣-691-20250102-1

家繼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履行協議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家繼訴字第46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林文寶 被 上訴人 即 原 告 林秀緞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履行協議事件,上訴人對本院於民國113年11 月29日所為第一審判決不服,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十日內,繳納第二審裁判費新臺幣柒萬 伍仟捌佰玖拾捌元,逾期未繳足,即駁回其上訴。   理 由 按提起民事第二審上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6規定繳納 第二審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又上訴人如未繳納裁判 費,原第一審法院應定期間命其補正,如不於期間內補正,應 以裁定駁回之,此觀家事事件法第51條、家事事件審理細則第 41條第1項準用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6第1項、第442條第2項規 定即明。次按訴訟標的之價額,由法院核定;核定訴訟標的之 價額,以起訴時之交易價額為準;無交易價額者,以原告就訴 訟標的所有之利益為準,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 分別定有明文。前開規定,於計算上訴利益準用之,同法第46 6條第4項亦有明定。  經查,本件被上訴人即原告林秀緞起訴主張上訴人即被告林文 寶應將附表所示不動產應有部分3分之1移轉予被上訴人。嗣經 本院判決被上訴人全部勝訴,上訴人聲明上訴,並請求原判決 不利於上訴人部分廢棄;上開廢棄範圍,被上訴人在第一審之 訴駁回,是本件上訴利益為新臺幣(下同)5,007,845元(計算 式:附表所示不動產起訴時價值15,023,534元×應有部分比例1 /3=5,007,845元,元以下四捨五入),應徵第二審裁判費75,8 98元,未據上訴人繳納。茲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 法第442條第2項規定,限上訴人於本裁定送達後10日內,如數 補繳,逾期未繳足,即駁回其上訴,特此裁定。  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蘇珍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書 記 官  羅 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附表: 臺北市○○區○○段○○段000地號土地 15,023,534元 計算式: ⒈房屋總面積為60.86㎡【層次面積48.97㎡+陽台面積2.06㎡+共有部分9.83㎡(854.66㎡×115/10000=9.83㎡,小數點以下二位四捨五入)=60.86㎡。】。 ⒉左列房地依內政部不動產實價登錄查詢服務網查詢結果,於本件起訴前1年內之建物土地之實價登錄交易紀錄,單價平均為每平方公尺246,854元【計算式:(275,741元+188,4  67元+265,205元+258,004元)÷4=246,854元,元以下四捨五入】,據此估算左列房地於起訴時之價值約為15,023,534元(60.86㎡×246,854元=15,023,534元,元以下四捨五入)。 臺北市○○區○○段○○段000○號建物即門牌號碼臺北市○○區○○路0段000號3樓

2025-01-02

TPDV-112-家繼訴-46-20250102-2

家繼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交付遺產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0年度家繼訴字第75號 原 告 陳弘美 陳璦莉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李劭瑩律師 陳建瑜律師 複 代理人 涂登舜律師 被 告 陳文子 兼 訴訟代理人 陳照美 被 告 陳積玉 訴訟代理人 徐東昇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交付遺產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2年9月1日所 為之民事判決原本、正本應更正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原本、正本如附表「原記載內容」欄所示之錯誤,更正如 附表「更正記載內容」欄所示。   理 由 一、按判決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法院得隨 時或依聲請以裁定更正之,其正本與原本不符者亦同,民事 訴訟法第23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家事訴訟事件,除本法別 有規定者外,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家事事件法第51條復 有明文。 二、查本院前開之判決原本及正本有如主文所示之錯誤,爰依職 權予以更正。 三、依首開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蘇珍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書 記 官  羅 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附表: 欄位 原記載內容 更正記載內容 主文欄、事實及理由欄 陳嘉豐 陳嘉豊 附表一編號7面積欄 194㎡ 189.13㎡ 附表一編號11面積欄 1783㎡ 1,784.47㎡ 附表一編號12面積欄 116㎡ 116.28㎡ 附表一編號13面積欄 953㎡ 953.99㎡ 附表一編號14面積欄 141㎡ 141.52㎡ 附表一編號15面積欄 25㎡ 17.84㎡

2025-01-02

TPDV-110-家繼訴-75-20250102-4

家聲抗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宣告改用分別財產制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聲抗字第100號 抗 告 人 陳英絨 非訟代理人 陳郁婷律師 相 對 人 李信佳 非訟代理人 蘇家宏律師 林正椈律師 葉書妤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宣告改用分別財產制,抗告人對民國113年8月 30日本院112年度家婚聲字第7號民事裁定提起抗告,本院合議庭 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相對人於原審聲請及答辯意旨略以:兩造於民國86年11月12日 結婚,婚後共同居住於臺北市○○區○○○路0段000巷00號(下稱A 路住處),結婚時未約定夫妻財產制,因抗告人婚後僅專注於 個人娛樂,完全無心於照顧與經營家庭,使兩造關係動搖,甚 至已分房多年無夫妻之實,多年來與相對人接觸也多僅為索取 金錢,甚連噓寒問暖之語皆難以得見,相對人多次與抗告人溝 通皆不獲回應,無奈之下,僅得以Email向抗告人表明「在生 活上,我使用的音響、房間、室內裝潢更改,在沒有我同意下 擅自使用變更處置;家裡也無法維持適當整潔」,並表示「在 協商進行中,在彼此生活無法合宜相處下,我會先搬離A路居 處」後,便於同日即111年9月1日搬離由其購置之A路住處,抗 告人收獲前揭Email後,僅於同年月23日以Email回覆「依你9/ 1日之電子郵件表明要搬離A路,部分個人物品你已搬走,亦未 返家居住。綜觀以上你的言行業已充分表達你要放棄這段婚姻 的決心。所以請你在10/6之前,將剩餘的私人物品搬走。如你 因故未能配合,該等物品將被移至元祺房間。」,顯見兩造於 111年9月1日後確已有分居之事實且為抗告人明知,足徵抗告 人亦有與相對人分居之意。現兩造已分居達27月有餘,且相對 人亦已將其主要通訊地址皆更改為現居之大埔街住處,兩造分 居期間,相對人僅於甫分居時極少次前往A路住處拿取己身物 品,除此之外均未返回A路住處,抗告人亦未有挽留之意,並 自112年起,以分居為由進行分別報稅;另由兩造往來之書信 可知,雙方對於日常生活已生齟齬,實已難回復或維持共同生 活。抗告人雖稱其於分居之前或之後,皆時常對相對人表示關 心云云,惟其所提對話紀錄非但皆係兩造分居(即111年9月1 日)前,更皆為片面、斷續之截圖,無從以此即認雙方未有分 居之意;再者,抗告人所提出稱與相對人母親之對話,亦屬無 來由、片面擷取之內容,其對話時間亦屬未知。又抗告人辯稱 兩造本係約定各自獨立生活、各自獨立工作之婚姻模式等語, 惟其所提對話紀錄乃數年以前、單方、片段擷取,要無從以此 證其說,更遑論抗告人前已自承其於婚後即「辭去工作成為家 庭主婦」;況且,抗告人所提之111年度綜合所得稅註銷申報 申請書及網路電子結算申報收執聯,亦無從證立其所言相對人 方為以分居申報所得稅之人,凡此種種,除顯與事實不符,更 可徵兩造對兩造間婚姻及相處之情形,認知及感受相差甚鉅, 價值觀亦有極大落差,可認兩造實有難於維持共同生活之情。 相對人於兩造分居後提起本件聲請,然調解過程不甚順利,抗 告人非但從無意願以調解弭平兩造間紛爭之意,且在相對人坦 承以待時,多對相對人有所隱瞞、在協商兩造剩餘財產分配之 金額時,多有不當苛扣相對人所得分配金額之情,並將其國泰 世華銀行之帳戶結清後,將其中新臺幣(下同)3,098,296元之 存款藏匿無蹤,更於調解中主張其已將A路住處擅自增貸之4,1 80萬元於2年內揮霍完畢,實已不當減少其婚後財產,而侵害 相對人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原裁定准予相對人改用分別財產 制之聲請,並無違誤等語,並聲明:抗告駁回。 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婚後即為婚姻、家庭盡心盡力,於兩造 所生之女就讀小學四年級時,更辭職成為家庭主婦,全心投入 照顧女兒的一切學習及生活,即便相對人曾於110年間離家四 個多月,抗告人更未曾有過多干涉;且縱使相對人外遇在先, 抗告人仍不斷表示願意原諒,甚至於在兩造結婚紀念日致送兩 造女兒之高中畫作予相對人,故兩造並無難以維持共同生活之 情況。又相對人於111年9月起,不僅片面書面通知欲搬離兩造 共同居住之A路住處,並且趁抗告人出國請鎖匠安裝主臥室鎖 頭,企圖製造兩造難於維持共同生活關係之假象。抗告人雖於 111年9月23日電子郵件向相對人表示限期將剩餘之私人物品搬 走,惟衡諸常情,此內容僅係一般夫妻間吵架鬥嘴之言論而已 ,實非抗告人之真意,且相對人期間仍有返回A路住處,迄今 仍未將其私人物品搬走。抗告人不論在相對人表達欲分居之前 或之後,皆時常對相對人表達關心之情、並代相對人對其母親 盡孝,更曾向國稅局更正111年度房貸列舉扣除額,減少相對 人應補繳的綜合所得稅。另相對人自111年7月起即不支付抗告 人家庭生活費用,至今已累積764萬餘元,抗告人遂增貸以支 付A路住處貸款及兩造女兒之扶養費,故相對人雖未盡其於兩 造婚姻應扮演之角色與責任,抗告人仍持續守護家庭以及兩造 婚姻,從未動搖。至兩造婚後綜所稅部分,均係由抗告人每年 以共同生活向國稅局合併申報,抗告人上傳111年度綜所稅申 報資料後,按習慣通知相對人該年度應繳所得稅額,抗告人並 不知悉相對人已自行向稅捐稽徵處改以分居申報並計算稅額, 僅於112年6月5日接獲國稅局電話通知,有重複申報情形後, 方在未持有相對人之身分證下,註銷自己先前以共同生活所申 報之紀錄,因而始有相對人於原審提出之原審聲證12號應納稅 額計算表。又相對人無法查調抗告人財產資訊之原因,實係因 上一年度相對人已自行勾選分居申報,故相對人自己以分居報 稅而無法查調抗告人財產,卻反誣指係抗告人對其不再信任, 所言不實。原審未察,遽以111年9至10月之兩封電子郵件往來 ,認兩造關係破裂而宣告改用分別財產制,實有未洽。為此, 爰依法提起抗告等語,並聲明:㈠原裁定廢棄。㈡上開廢棄部分 ,相對人即聲請人於第一審之聲請駁回。㈢聲請及抗告程序費 用均由相對人即聲請人負擔。 按夫妻得於結婚前或結婚後,以契約就本法所訂之約定財產制 中選擇其一,為其夫妻財產制。夫妻未以契約訂立夫妻財產制 者,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以法定財產制,為其夫妻財產制。夫 妻之一方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時,法院因他方之請求,得宣告 改用分別財產制:一、依法應給付家庭生活費用而不給付時。 二、夫或妻之財產不足清償其債務時。三、依法應得他方同意 所為之財產處分,他方無正當理由拒絕同意時。四、有管理權 之一方對於共同財產之管理顯有不當,經他方請求改善而不改 善時。五、因不當減少其婚後財產,而對他方剩餘財產分配請 求權有侵害之虞時。六、有其他重大事由時。夫妻之總財產不 足清償總債務或夫妻難於維持共同生活,不同居已達六個月以 上時,前項規定於夫妻均適用之,民法第1004、1005條、第10 10條分別定有明文。民法第1010條第1項固係規定因可歸責於 夫妻之一方時,他方得請求法院宣告改用分別財產制之事由, 惟第2項其立法理由係考量如夫妻感情破裂,不能繼續維持家 庭共同生活,且事實上不同居已達六個月以上時,如原採法定 財產制或分別財產制以外之約定財產制者,茲彼此既不能相互 信賴,自應准其改用分別財產制,俾夫妻各得保有其財產所有 權、管理權及使用收益權,減少不必要之困擾;且明定夫妻雙 方均得為請求,可見縱其事由應由夫妻之一方負責,應負責之 一方亦非不得為該項請求(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613號裁 定、111年度台簡抗字第124號裁定、98年度台上字第957號判 決要旨參照)。 經查,兩造於86年11月12日結婚,婚後未訂立夫妻財產制一情 ,為兩造所不爭執(見原審卷第7、143頁),並有兩造戶籍謄本 (見原審卷第15頁)可憑,堪以認定。又相對人主張之事實,業 據其提出相對人寄至抗告人電子郵件乙封、抗告人回復相對人 訊息截圖、抗告人傳遞予相對人之GMAIL信件截圖、相對人之 監理服務網會員專區截圖、本院112年度家調字第905號調解通 知書、本院112年度家全字第36號裁定、抗告人之國泰世華銀 行古亭分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存款結餘證明書、112 年7月3日抗告人之國泰世華銀行放款結餘證明書、A路住處土 地及建物謄本、抗告人111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 、抗告人於112年間辦理111年度所得稅結算申報之計算、相對 人於113年間申報綜合所得稅限制查調之提示等件為證(見原審 卷第17至19頁、第205至223頁、第357至361頁)。抗告人雖主 張111年9月23日電子郵件僅係一般夫妻間吵架鬥嘴之言論且相 對人期間仍有返回A路住處,並未將其私人物品搬走云云,惟 所謂同居關係,指以共同生活之意思同居一處而言,而依兩造 對話紀錄(見原審卷第19頁),抗告人曾限期要求相對人將其私 人物品全數搬離A路住處,相對人亦回覆表示請抗告人將私人 物品取出於A路住處之主臥房,以便其將主臥房上鎖,可證雙 方已無共同生活之意與可能。縱相對人有將部分用品放置在A 路住處,惟審酌上開物品均為日常衣物及日用品,相對人離家 僅1年有餘,恐有許多日常生活用品未及搬離,從而,其偶爾 返回A路住處拿取物品或使用該房屋,亦無悖於常情。參以, 兩造離婚等事件目前正由本院審理中(本院112年度婚字第267 號),足見兩造顯有難於繼續共同經營家庭生活之情,如准兩 造改用分別財產制,將有助於兩造儘早確定各自財產,進而確 保各自財產之所有、管理權及使用、收益權,以避免兩造間之 紛爭日益擴大,而符合上述之立法目的。是以,相對人主張兩 造已難於維持共同生活,並分居已達六個月以上,依民法第10 10條第2項規定,請求宣告兩造間夫妻財產制改用分別財產制 ,洵屬有據。原審准予宣告改用夫妻分別財產制,合於規定, 並無違誤。抗告人仍執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求為廢棄原裁定 ,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家事事件法第95條本文所謂應使因 該裁判結果而法律上利益受影響之關係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 包括以書狀陳述意見。本件兩造業以書狀陳述甚詳,並經本院 審酌兩造於原審之陳述、所提事證後,認已得為裁判,故無再 行言詞審理程序之必要,附此敘明。 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核與裁定 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家事第二庭審判長 法 官  劉台安               法 官  温宗玲               法 官  蘇珍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抗 告,應於收受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並繳納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書記官  羅 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2024-12-31

TPDV-113-家聲抗-100-20241231-1

輔宣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輔助宣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輔宣字第105號 聲 請 人 鄭詩穎 應受輔助宣 告 之 人 鄭筱涵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輔助宣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為應受輔助宣告之人鄭筱涵之妹,鄭筱 涵因○○○○,致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辨識其意思表示 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為此,爰依民法第15之1條及家事事 件法第177條之規定,聲請宣告鄭筱涵為受輔助宣告之人,並 選定聲請人為輔助人等語。 按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 表示,或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者,法院得因 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 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輔助之宣告 ,民法第15條之1第1項定有明文。準此,若無前揭情狀,自無 從為輔助宣告。又法院應於鑑定人前訊問應受監護宣告之人。 但有礙難訊問之情形或恐有害其健康者,不在此限。輔助宣告 ,非就應受監護宣告之人之精神或心智狀況訊問鑑定人後,不 得為之。鑑定應有精神科專科醫師或具精神科經驗之醫師參與 ,家事事件法第167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且為家事事件 法第178條第2項所準用。準此,鑑定乃聲請輔助宣告事件之法 定要件,並需當事人協同踐行之。另家事非訟事件,除法律別 有規定外,準用非訟事件法之規定。而非訟事件之聲請,不合 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 補正者,法院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 件法第30條之1亦有規定。 查,聲請人聲請對鄭筱涵為輔助宣告事件,固提出戶籍謄本、 心理衡鑑報告、親屬會議同意書、親屬系統表等件為證,本院 並依聲請人之指定,委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對鄭筱涵為精神鑑 定,並於鑑定醫師前訊問鄭筱涵:其知悉自己姓名、手足情形 ,並同意本件聲請及聲請人為輔助人等情。然聲請人經鑑定醫 師告知應受輔助宣告之人鄭筱涵恐未達輔助宣告標準,聲請人 同意撤案,故取消鑑定等節,有該院民國113年12月24日北市 醫松字第1133080570號函、本院113年9月26日訊問筆錄等件附 卷可考(見本院卷第50頁、59頁)。是本件因欠缺當事人協力 ,致本院無從判斷鄭筱涵是否符合輔助宣告之要件。從而,聲 請人之聲請難謂為適法,應予駁回。 依家事事件法第177條第2項、第164條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蘇珍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書 記 官  羅 蓉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2024-12-31

TPDV-113-輔宣-105-20241231-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確認親子關係存在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親字第49號 原 告 乙○○ 法定代理人 丙○○ 被 告 甲○○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親子關係存在事件,本院於民國一百一十 三年十二月十八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確認原告乙○○(女、民國0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 0000000號)與被告甲○○(男、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 編號:Z000000000號)間之親子關係存在。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被告與原告之生母丙○○於民國111年5月初相識而 後開始交往,並於同年5月底,被告即邀請丙○○搬入被告位 於新北市○○區○○路0段000○0號6樓住處(下稱系爭住所)共 同居住,並給予原告母親系爭住所之鑰匙。被告與丙○○交往 期間,多次表達欲生養子女之意,同居期間亦無採取任何避 孕措施,且於丙○○發現懷孕時,意陪同產檢,支付產檢費用 ,被告並經訴外人即其友人丁○○夫妻之推薦,預訂系爭住所 附近之雙和醫院產後之家以便丙○○產後坐月子休養。詎丙○○ 懷孕14週時,被告於111年11月14日以個性不合為由,提出 分手,將丙○○半夜趕出系爭住所,並頻頻以Line通訊軟體、 委派自稱為被告乾姊之不詳女子等方式,威逼丙○○自行墮胎 。丙○○告知被告,多項檢測均顯示胎兒正常,如施以人工流 產顯違反法律規定,且當時胎兒已大,墮胎將造成母體受損 等情,被告仍於111年12月19日以通訊軟體Line告知丙○○, 將為其腹中胎兒作「陰靈法會」後,即將丙○○之Line手機均 予封鎖。丙○○經深思熟慮後,為免日後造成遺憾,獨自苦撐 孕程,極力保全自身及胎兒安危,使原告得以於112年5月6 日平安出生。丙○○於生產前一週,尚須大腹便便之際,與被 告至法院就112年度家護字地688號案件進行法律程序,被告 明知丙○○之產期狀況,然至今未曾對原告關心聞問,致戶籍 登記為無父之非婚生子女。丙○○身為原告之法定代理人,認 被告違反人義道德、有失其責。為此,爰依法提起本訴請求 確認兩造親子關係存在等語。並聲明:如主文所示。 二、被告則以:伊與原告法定代理人於111年5月至同年11月14日 同居,原告法定代理人工作不穩定,而且詐騙,與其他異性 過從甚密,於111年10月27日自行離開兩造同住處,原告有 可能於斯時受胎,伊是被原告法定代理人威脅支付產檢費。 伊與原告法定代理人已經分開,伊告訴原告法定代理人不可 能有未來,伊也不可能娶他,但原告法定代理人還半夜私闖 民宅、騷擾伊,伊曾聲請核發保護令及提起毀損告訴等語, 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按就法律所定親子關係有爭執,而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 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親子關係存在或不存在之訴,家事事件 法第67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 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原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 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而且此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 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原告主張兩造間確有親子血緣關係存 在,但為被告所否認,致其現無法在戶籍上登記被告為原告 之父,而父母子女關係是否存在,不但影響雙方身分,且有 關於雙方因該身分而產生之法律關係亦將隨之變動。是兩造 間之親子關係存否即屬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 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之狀態,可藉由法院以確認判決除 去,足認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核與家事事件法第67條第1項、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 項 之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四、經查,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其提出兩造對話內容、出 生證明、蕙生醫院病歷等件為證。又兩造經法務部調查局為 親子鑑定,結果認一親等血緣關係機率為99.99%,原告極有 可能為被告所生,有法務部調查局113年9月4日調科肆字第1 1303233170號函檢附之鑑定報告書在卷可參。本院參酌現代 生物科學發達,醫學技術進步,以DNA基因系統檢驗方法鑑 定親緣關係之精確度極高,且並無任何反證可以證明原告與 被告無親子血緣關係,是堪信原告主張為真實。從而,原告 請求確認其與被告間之親子關係存在,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 於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78 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蘇珍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書 記 官  羅 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2024-12-31

TPDV-113-親-49-20241231-1

家訴聲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訴聲字第10號 聲 請 人 即 原 告 蓋永平 訴訟代理人 徐松龍律師 蔡沂彤律師 相 對 人 即 被 告 蓋永正 訴訟代理人 戴家旭律師 許寧珊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等事件(本院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101號),聲請人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以新臺幣肆佰伍拾萬元為相對人供擔保後,許可就相對人 所有如附表所示之不動產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理 由 聲請意旨略以:兩造均為被繼承人蓋如九之法定繼承人,被繼 承人於民國112年12月13日死亡,聲請人至國稅局辦理繼承事 宜時發現原為被繼承人名下財產如附表所示之不動產(下稱系 爭不動產),已然於111年11月11日以贈與為原因關係,移轉登 記予相對人,惟斯時被繼承人之失智狀態屬於重度認知功能障 礙,故其與相對人間之贈與行為及移轉所有權行為應屬無效。 聲請人現已依民法第821條、第828條、第1148條第1項前段、 第1151條、第179條及第767條第1項中段等規定,向本院訴請 相對人將系爭不動產移轉登記予兩造公同共有後,並依民法第 1164條請求分割被繼承人之遺產,刻由本院以113年度重家繼 訴字第101號事件(下稱本案訴訟)審理中。為使第三人知悉系 爭本案訴訟情事,俾免受不測損害,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54條 第5項規定聲請就系爭不動產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等語 。 按訴訟標的基於物權關係,且其權利或標的物之取得、設定、 喪失或變更,依法應登記者,於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原告 得聲請受訴法院以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前項聲請 ,應釋明本案請求;前項釋明如有不足,法院得定相當之擔保 ,命供擔保後為登記。其釋明完足者,亦同;第5項裁定應載 明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民事訴訟法 第254條第5至8項定有明文。上開規定,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 規定,於家事訴訟事件準用之。又因被繼承人死亡而繼承開始 時,若繼承人有數人,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 為公同共有,此觀民法第1147條、第1148條第1項及第1151條 規定自明。 經查: ㈠聲請人提起本案訴訟,主張為蓋九如之繼承人,且蓋九如將系 爭不動產贈與相對人之行為無效,請求相對人將系爭不動產移 轉登記予兩造公同共有後,分割蓋九如之遺產,並提出系爭不 動產建物登記第二類謄本、土地登記申請書、財政部臺北國稅 局贈與稅繳清證明書等件為證(見系爭本案訴訟卷第77至109頁 ),堪認係本於其為蓋九如遺產之繼承人即公同共有人,而就 系爭不動產對相對人為物權關係之請求,且系爭不動產之取得 、喪失或變更依法應為登記,核與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規 定要件相符。相對人辯稱聲請人主張之事實,其權利或標的物 之取得係依法律規定或形成判決,而非法律行為,登記僅為處 分要件,而非生效要件,與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規定之要 件不符云云,尚非可採。又本案訴訟現仍由本院審理中,自非 屬不合法或顯無理由,聲請人已就本案訴訟為必要之釋明,其 釋明雖有不足,然得由法院定相當之擔保以補其釋明之不足, 而就系爭不動產為許可訴訟繫屬事實登記之裁定。 ㈡又法院定擔保金額而為許可訴訟繫屬事實登記之裁定者,該項 擔保係備供相對人因不當登記所受損害之賠償,其數額應視個 案情節,依標的物受登記後,相對人難以利用或處分該標的物 所受之損害為衡量之標準。本院審酌本件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雖不能禁止、限制相對人自由處分、收益系爭不動產,然因 該登記之存在,實際上仍妨礙第三人與相對人進行交易之意願 ,致相對人處分系爭不動產產生重大困難,依前揭說明,相對 人因繫屬登記所受之損害,應以該期間因難以處分系爭不動產 取得換價利益所衍生之利息損失為準,以此作為法院酌定擔保 數額之計算標準,且該數額不得逾越同類事件中於假扣押、假 處分時酌定之擔保金額(民事訴訟法第254條規定106年6月14 日修正理由第五點參照)。爰審財政部臺北國稅局遺產稅免稅 證明書核定系爭不動產價額合計為新臺幣(下同)16,847,872 元(見系爭本案訴訟卷第227頁,計算式:4,148,697元+12,031 ,675元+533,600元+133,900元=16,847,872元),已逾150萬元 ,屬得上訴第三審之事件,參考少年及家事法院審理期限規則 、各級法院辦案期限實施要點規定,繼承之家事訴訟事件第一 、二、三審辦案期限分別為2年6月、2年6月、1年6月,合計為 6年6月,則相對人因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而可能受有之損失約 為5,475,558元(計算式:16,847,872元×6年6月×5%=5,475,558 元,小數點以下四捨五入),另考量各審級之送達、上訴及分 案等期間,暨聲請人資金運用所受影響等一切情狀,衡酌本件 訴訟繫屬事實登記未禁止或限制聲請人處分登記標的,與保全 程序造成之損害情節尚有不同等情,於取概數後,認本件擔保 金額應以450萬元為適當。 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蘇珍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書 記 官  羅 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附表: 編號 種類 坐落地段、地號、建號、門牌 面積 (平方公尺) 權利範圍 價值 (新臺幣) 1 土地 臺北市○○區○○段○○段000000000地號 1462 14666分之43 4,148,697元 2 土地 臺北市○○區○○段○○段000000000地號 113 4分之1 12,031,675元 3 房屋 臺北市○○區○○段○○段000000000○號(建物門牌:臺北市○○區○○○路○段00號10樓之00) 60.38 13分之12 533,600元 4 房屋 臺北市○○區○○段○○段000000000○號(建物門牌:臺北市○○區○○路000號4樓) 76.60 全部 133,900元 合計 16,847,872元

2024-12-31

TPDV-113-家訴聲-10-20241231-1

家提抗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提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提抗字第7號 抗 告 人 梁麗麗 上列抗告人聲請提審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1月21日本院113 年度家提字第37號所為裁定提起抗告,本院合議庭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並無任何不法行為,不服原裁定駁回抗 告人之提審聲請,爰依法提起抗告,請求廢棄原裁定等語。 按精神衛生法所稱之「嚴重病人」,係指病人呈現出與現實脫 節之怪異思想及奇特行為,致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經專科醫師 診斷認定者;嚴重病人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經專科 醫師診斷有全日住院治療之必要者,其保護人應協助嚴重病人 ,前往精神醫療機構辦理住院;嚴重病人若拒絕接受全日住院 治療者,直轄市主管機關所指定之精神醫療機構得予緊急安置 並進行強制鑑定;強制鑑定結果仍有全日住院治療必要,經詢 問嚴重病人意見,仍拒絕接受者,應檢附相關證明文件向審查 會申請許可強制住院,現行有效之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4款、第 41條第1至3項分別定有明文。又人民被法院以外之任何機關逮 捕、拘禁時,其本人或他人得向逮捕、拘禁地之地方法院聲請 。受聲請法院,於繫屬後24小時內,應向逮捕、拘禁之機關發 提審票,並即通知該機關之直接上級機關。但被逮捕、拘禁人 已回復自由者,得以裁定駁回之。法院審查後,認為不應逮捕 、拘禁者,應即裁定釋放;認為應予逮捕、拘禁者,以裁定駁 回之,並將被逮捕、拘禁人解返原解交之機關。聲請人或受裁 定人不服駁回聲請之裁定者,得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以書狀 敘明理由,抗告於直接上級法院。抗告法院認為抗告不合法或 無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提審法第1條第1項前段、第5條 第1項第3款、第9條第1項、第10條第1、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參酌提審法第5條之立法理由,法院對於提審之聲請,除無 提審之必要者外,原則上均應向逮捕、拘禁之機關發提審票, 提審被逮捕、拘禁人以查明其逮捕、拘禁是否合法。至於被逮 捕、拘禁人已回復自由者(包括有附條件的具保、責付或限制 住居與無附條件的釋放)或已死亡者,法院事實上無從提審, 明定駁回提審聲請之程序事由,避免進行重覆或無實益之程序 。是以,受逮捕或拘禁人如於聲請提審遭法院駁回後,已回復 自由,縱有提出抗告,抗告法院應本於上開立法意旨,應認抗 告無理由而予駁回。 經查,抗告人罹○○○○○,自民國74年起即發病,多次因症狀影響 而住院,惟未就診,且無病識感,近4年完全未接受治療,症 狀持續並干擾鄰居,於113年10月初被害想法轉移至其前夫而 對之咆哮,且干擾行為加劇,並在住處擺放螺絲起子之危險工 具及於門後吊掛鋸子、刀具,暨在室內燒棉絮、紙張、樹葉, 經其前夫報警而送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為急診評估, 經該院專科醫師診斷並鑑定為嚴重病人,有全日住院治療之必 要者,因抗告人拒絕接受,該院乃向衛生福利部申請許可強制 住院審查獲准,原審據此駁回抗告人之提審聲請等情,業經本 院查明無訛。然抗告人提出本件抗告後業於113年12月18日出 院一節,有本院公務電話記錄附卷可佐。是抗告人業已回復自 由,其受拘禁之狀態已不復存在,法院已無須審酌原審駁回提 審聲請是否妥適,揆諸上開說明,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 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家事第二庭審判長 法 官  劉台安               法 官  温宗玲               法 官  蘇珍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羅 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2024-12-31

TPDV-113-家提抗-7-2024123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