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扣押物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81-90 筆)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發還扣押物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12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林巧宜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3年度原訴 字第13號),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林巧宜(下稱被告)因貴院11 3年度原訴字第13號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扣押iPh one XR手機1支在案,該扣案物屬被告所有,並無扣押之必 要,爰依法聲請發還扣押物等語。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 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扣押物未經諭知沒收者,應即發還。但上訴期間內或上訴 中遇有必要情形,得繼續扣押之,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 、第142條第1項前段、第317條分別定有明文。又所謂扣押 物無留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收之物,且又無留作證據之 必要者,始得依上開規定發還;倘扣押物尚有留存之必要者 ,即得不予發還。又該等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要,並不以係 得沒收之物為限,且有無繼續扣押必要,應由事實審法院依 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最高法院101年度台抗字 第125號裁定意旨參照)。是扣押物有無繼續扣押必要,審 理法院自得依職權衡酌訴訟程序之進行程度、事證調查之必 要性,而為裁量。 三、經查,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警扣得被告所 有iPhone XR手機1支,嗣被告經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以其涉犯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罪嫌,提起公訴,並由本院以 113年度原訴字第13號案件審理中,業經本院核閱上開卷宗 無訛。惟本案尚未審結,則上開扣案物是否為被告被訴上開 犯行所用之物,實屬未明,而仍待釐清,難謂已無留存之必 要,尚不宜在本案未確定前逕予發還。從而,為日後審理之 需暨保全將來執行之可能,當有留存之必要,應俟全案確定 後,由執行檢察官依法處理為宜,是本件聲請,無從准許, 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吳育汝                   法 官 粘柏富                   法 官 孫偲綺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李珈慧

2025-03-18

CYDM-114-聲-212-20250318-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發還扣押物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98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戴利昌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詐欺等案件(本院113年度上訴字第5168號 ),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戴利昌(下稱聲請人)涉犯詐 欺等案件,經本院113年度上訴字第5168號判決在案,則該 判決附表編號30至31、33至34之扣案物,確與本案案情無關 ,因此聲請發還云云。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為保全追徵,必要時 得酌量扣押犯罪嫌疑人、被告或第三人之財產。刑事訴訟法 第133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又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 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其係贓物而無第三人主張權利者,應發還被害人。扣押物未 經諭知沒收者,應即發還;但上訴期間內或上訴中遇有必要 情形,得繼續扣押之。同法第142條第1項、第317條亦分別 定有明文。而所謂扣押物「無留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 收或追徵之物,且又無留作證據之必要者,始得依上述規定 發還。其有無繼續扣押必要,應由法院依案件發展、事實調 查,予以審酌。從而,扣押物在案件未確定,而仍有留存必 要時,法院自得本於職權依審判之需要及訴訟進行之程度, 予以妥適裁量而得繼續扣押,俾供審判或日後執行程序得以 適正運行(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33號裁定參照)。 三、經查:  ㈠聲請人因詐欺等案件,經警於民國113年1月16日18時12分許 ,查扣聲請人所指之OPPO黑色手機、SAMSUNG手機1支、新臺 幣27,600元、印章(戴利昌)2個(即本院113年度上訴字第 5168號判決附表編號30至31、33至34)等情,有基隆市政府 警察局第三分局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在卷可憑(見11 3年度偵字第674號卷第27至35頁),先予敘明。  ㈡經查:   ⒈聲請人被訴詐欺等罪,經臺灣基隆地方法院以113年度金訴 字第125號判決,認定被告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未遂 罪,判處有期徒刑10月,並宣告「扣案如附表編號12所示 文書上偽造『永慈投資』印文、『陳葉梁』署押、印文各1枚 ,如附表編號24至27所示之物,均沒收」。   ⒉嗣經聲請人提起上訴,本院於113年12月19日以113年度上 訴字第5168號判決,關於沒收部分予以撤銷改判為「扣案 如附表編號8、12、24至27所示之物,均沒收」,關於其 他上訴駁回,本案仍得上訴第三審等情,有前開刑事判決 、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參。   ⒊又聲請人於114年3月10日收受本院刑事判決正本,迄今上 訴期間仍未屆滿,因此本案尚未判決確定,縱然被告所指 扣案物品,未經原審或本院宣告沒收之,然因上開扣案物 品非無於後續審理時調查引用作為犯罪證據之可能,是於 本案確定前,尚難逕認上揭扣案物品與聲請人之犯罪事實 或沒收標的無關。   ⒋從而,本院衡酌日後審判、執行程序之需求,認有繼續扣 押留存本案扣案物之必要,不宜先行裁定發還,應俟案件 確定後,如未宣告沒收,再由執行檢察官依法處理。  ㈢綜上所述,聲請人聲請發還上開扣押物品,於法未合,應予 駁回。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郭豫珍                    法 官 黃美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彭威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2025-03-18

TPHM-114-聲-598-20250318-1

單聲沒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單獨宣告沒收扣押物(智慧財產案件)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單聲沒字第22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王靜豪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違反商標法案件(112年度偵字第37800號), 聲請單獨宣告沒收扣押物(114年度執聲字第390號),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扣案仿冒「YSL」商標之包包伍個均沒收。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王靜豪違反商標法一案,業經臺灣臺北 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37800號為緩起訴處分確 定,且期滿未經撤銷。而扣案之仿冒「YSL」商標之包包5個 ,經鑑定認屬仿冒品,爰依商標法第98條、第40條第2項之 規定,聲請單獨宣告沒收之。 二、按侵害商標權、證明標章權或團體商標權之物品或文書,不 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商標法第98條定有明文。 又違禁物或專科沒收之物得單獨宣告沒收,刑法第40條第2 項亦有明文。 三、經查,被告前因違反商標法案件,經聲請人以112年度偵字 第37800號為緩起訴處分,於民國112年11月27日確定,並於 113年11月26日緩起訴處分期滿未經撤銷,有前揭緩起訴處 分書、刑案資料查註紀錄表及報告書等在卷可佐。又扣案之 仿冒「YSL」商標之包包5個,經鑑定結果確屬仿冒品,有鑑 定報告書、高雄關扣押貨物收據及搜索筆錄、商標單筆詳細 報表等件足資憑據,且為被告於偵查中所自承,堪認上開扣 案物確屬侵害商標權之物品無訛,是聲請人聲請單獨宣告沒 收,經核於法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36第2項,商標法第98條,刑法第40 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林記弘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洪婉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7

TPDM-114-單聲沒-22-20250317-1

單聲沒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單獨宣告沒收扣押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單聲沒字第53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曾昭榮 籍設福建省金門縣○○鎮○○路0號0樓(金門○○○○○○○○○) 第 三 人 雙盈行銷實業有限公司 清 算 人 梁柱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違反銀行法案件,聲請單獨宣告沒收犯罪所得之孳息,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附件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書所載。 二、按我國刑法總則編關於沒收之規定,於105年7月1日新法修 正施行前,係將之列為從刑(修正前第34條參照),僅於修 正前第38條第1項規定「左列之物沒收之:一違禁物。二供 犯罪所用或犯罪預備之物。三因犯罪所得之物。」嗣歷經10   4年12月30日、105年6月22日增訂、修正公布,列為總則編 第5章之1「沒收」專章(修正後第38條至第40條之2計6條)   ,均自105年7月1日施行。修正後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規定   :「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第2項規定   :「犯罪行為人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因下列 情形之一取得犯罪所得者,亦同:一明知他人違法行為而取 得。二因他人違法行為而無償或以顯不相當之對價取得。三 犯罪行為人為他人實行違法行為,他人因而取得。」;第3 項規定:「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 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並於105年7月1日修正施行之 刑法第2條第2項規定沒收適用裁判時之法律。按刑法第38條 之1第1項、第2項規定之犯罪所得,因事實上或法律上原因 ,未能追訴犯罪行為人之犯罪或判決有罪者,得單獨宣告沒 收,同法第40條第3項亦有明定。因上開修正後之沒收規定 ,係屬刑罰及保安處分以外之法律效果,具有獨立性,已非 刑罰從刑之一種,其宣告不必然附隨於裁判為之,且犯罪行 為人因死亡、曾經判決確定、刑法第19條等事由受不起訴處 分或不受理、免訴、無罪判決者,或因刑法第19條、疾病不 能到庭而停止審判者及免刑判決者,均可單獨宣告沒收之。 是沒收之刑事程序,係以物為訴訟對象之對物訴訟,係為排 除因事實上或法律上原因追溯障礙所生之特別程序規定   ,與以人為對象之對人訴訟有別。另依逃犯失權法則(Fugi   tive Disentitlement),犯罪行為人逃避刑事訴追而遭通 緝時,不論犯罪行為人在國内或國外,法院得不待其到庭逕 為沒收與否之裁判,因此立法者乃參照德國刑法第73條、第 76a條、日本刑法改正草案第76條、第78條、美國聯邦法典 第28篇第2466條、反貪腐公約第54條第1項第c款及UNODC 20   0 5年防制洗錢與資助恐怖行動法範本,於刑法第40條第3項 增訂上揭因事實上或法律上原因未得追訴犯罪行為人之犯罪 或判決有罪者,得單獨宣告沒收之規定,此為修正理由所揭 示。可見所謂「因事實上或法律上原因」,係指被告因疾病 不能到庭、逃匿、死亡、欠缺責任能力等情形,無從接受司 法機關之偵查、審判,或受不起訴處分、不受理、免訴、無 罪判決而言。 三、經查:  ㈠聲請意旨係以被告曾昭榮本院發布通緝,而如附表編號1至3 「帳戶內款項金額」欄所示之犯罪所得均經臺灣高等法院以 107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21號判決諭知沒收外,尚有因而產 生之孳息,亦聲請單獨宣告沒收等語,固非無見。  ㈡惟查,關於扣案即附表編號1至3所示之犯罪所得,考諸刑法 第38條之1第4項之立法理由略以:「現行犯罪所得之物,若 限於有體物,因範圍過窄,而無法剝奪犯罪所得以遏止犯罪 誘因。反貪腐公約第二條第d款、第e款、巴勒摩公約、維也 納公約均指出犯罪所得係指因犯罪而直接或間接所得、所生 之財物及利益,而財物及利益則不問物質抑或非物質、動產 抑或不動產、有形抑或無形均應包括在內。然司法院院字第 二一四○號解釋,犯罪所得之物,係指因犯罪『直接』取得者 ,故犯罪所得之轉換或對價均不能沒收,範圍過狹,無法澈 底剝奪不法利得。爰參照德國刑法第七十三條第二項、日本 刑法第十九條第一項第四款、日本組織犯罪處罰法第二條第 三項、日本麻藥特例法第二條第四項,增訂第四項,明定犯 罪所得包括其違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物、財產上利益及其 孳息均為沒收範圍。另犯罪所得之沒收,其沒收標的須係來 自違法行為,即不以定罪為必要,其舉證以該行為該當犯罪 構成要件,具違法性為已足,爰參考德國刑法第七十三條第 一項、第二項,增訂第四項」。是依前揭立法意旨,為澈底 剝奪犯罪所得,根絕犯罪之誘因,犯罪所得之「孳息」當為 沒收之標的。又因如附表編號1至3所示之犯罪所得,係於本 案偵審中依法扣押,其扣押之範圍除該犯罪所得之本金外, 解釋上自當包括其所生「法定孳息」。如非如此,豈非被告 曾昭榮、第三人雙盈行銷實業有限公司或其他合法繼受上開 帳戶內犯罪所得金額之人,在法院已依法扣押該本金之情況 下,尚可動用、領取該孳息?進而,在法院宣告沒收之情形 ,亦應為相同之解釋,即法院既已宣告沒收該犯罪所得之本 金,其效力自應及於其「法定孳息」,否則亦會產生前揭被 告、第三人或其他合法繼受前揭犯罪所得金額之人,於法院 宣告沒收本金後,尚得對該「法定孳息」主張權利之荒謬結 論,此顯然與前揭立法理由所揭示之澈底沒收犯罪所得之本 旨不符,而為本院所不採。是應認法院對「犯罪所得」沒收 之宣告,其效力應當然包括其「法定孳息」。故本案前揭判 決主文第12項既已指明沒收,其效力當應及於上開款項本金 所生「法定孳息」,當無須再依刑法第40條第3項之規定單 獨宣告沒收。如非依此解釋,將徒生執行檢察官尚須花費不 必要之訴訟成本,向各該法院在本金沒收之諭知外,另為無 益之單獨宣告沒收聲請,諒非立法本旨所要求,實無必要。 至本案「法定孳息」應沒收之金額、範圍如何,是否應參考 如民事強制執行程序中之計算方式,例如以執行日當日為計 算基準,以特定該孳息之計算期間及金額,此本應為執行檢 察官應依法計算之職權範圍,難認法院得介入而影響檢察官 之權限,併此敘明。 四、綜上所述,本案聲請即於法未合,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十六庭 法 官 程欣儀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賴訓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7

TPDM-113-單聲沒-53-20250317-1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聲請發還扣押物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91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温奇臻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強盜等案件(本院113年度訴字第368號), 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扣案之手機壹支(廠牌:IPhone 12 Pro Max;IMEI1:00000000 0000000;IMEI2:000000000000000)發還予温奇臻。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下稱被告)温奇臻所有手機 經扣押在案,因該手機與本案無關,請求准予發還等語。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 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第142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 文。所謂扣押物無留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收之物,且又 無留作證據之必要者,始得依前開規定發還;倘扣押物尚有 留存之必要者,即得不予發還。另該等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 要,並不以係得沒收之物為限,且有無繼續扣押必要,應由 審理法院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故扣押物在案 件未確定,而扣押物仍有留存必要時,事實審法院得本於職 權依審判之需要及訴訟進行之程度,予以妥適裁量而得繼續 扣押(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字第1484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被告因強盜等案件,為警於民國113年10月13日扣押被告所有 之手機1支(廠牌:IPhone 12 Pro Max;IMEI1:000000000 000000;IMEI2:000000000000000)等物,嗣該案經臺灣屏 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年度偵字第13181號、第13255號 、第13256號提起公訴,由本院以113年度訴字第368號案件 審理,並於114年3月6日宣判等情,有搜索扣押筆錄暨扣押 物品目錄表、本案起訴書、本院審判筆錄可稽,堪以認定。  ㈡而依本案起訴書所載,檢察官未聲請沒收上開扣案手機,復 無證據證明上開扣案手機與本案犯行有關或屬違禁物,是本 件聲請,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第142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王以齊                   法 官 吳品杰                   法 官 林鈺豐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書狀敘述抗 告之理由抗告於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書記官 邱淑婷

2025-03-17

PTDM-114-聲-291-20250317-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聲請發還扣押物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96號 聲 請 人 沈家鴻 上列聲請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本院108年度金訴字第20 號),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沈家鴻因詐欺案經本院108年度金訴 字第20號判決確定,申請領回本案之扣案物等語。 二、按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 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其係贓物而無第三人主張權利者, 應發還被害人;扣押物因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之請求, 得命其負保管之責,暫行發還,刑事訴訟法第142條定有明 文。又按執行裁判由為裁判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指揮之 。但其性質應由法院或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指揮, 或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刑事訴訟法第457條第1項定有 明文。故確定裁判之執行,以檢察官指揮執行為原則,一般 情形,並無法院之參與,例外關於實體裁判形式之疑義及裁 判與其執行之異議,法院始予介入。而所謂性質上應由法院 或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指揮執行者,係指法院在訴 訟程序進行中所為關於訴訟程序之裁判,諸如羈押、具保、 責付等處分。此際,檢察官係當事人之一,性質上無從由其 指揮執行。至於所謂有特別規定者,如刑事訴訟法第470條 第1項但書所定情形,以及少年法院或少年法庭法官就少年 保護事件所為裁定之指揮執行是。又確定裁判之執行,非僅 限於刑罰之執行,尚包括保安處分、罰鍰、保證金沒入及扣 押物之發還等(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612號裁定意旨參 照)。是法院審理案件時,扣押物有無繼續扣押必要,雖應 由審理法院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然案件如未 繫屬法院,或已脫離法院繫屬,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要,是 否發還,應由執行檢察官依個案具體情形,予以審酌,裁判 一經確定,即脫離繫屬,法院因無訴訟關係存在,原則上即 不得加以裁判。 三、經查,聲請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本院以108年度 金訴字第20號論罪科刑,上訴後,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08年 度上訴字第3013號撤銷改判原判決附表一編號1、2、7、8所 示部分,其餘上訴駁回,並就撤銷改判及上訴駁回部分定應 執行有期徒刑3年10月,上訴後,經最高法院以110年度台上 字第1663號判決駁回上訴確定,而送士林地檢署於110年3月 15日分案執行,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查, 揆諸上開說明,該案已脫離本院之繫屬,則該案之扣押物有 無留存必要及是否發還,應由執行檢察官依個案具體情形予 以審酌,本院無從辦理。是聲請人向本院聲請發還扣押物, 於法不合,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 法 官 雷雯華                    法 官 葉伊馨                    法 官 李欣潔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品妤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7

SLDM-114-聲-296-20250317-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發還扣押物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830號 聲 請 人 黃國書 (現在法務部○○○○○○○○○○○執行中) 上列聲請人因本院113年度簡字第2007號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案件,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緣聲請人黃國書因多條詐欺、毒品等案件經 本院判決確定,扣案之手機非屬犯罪工具,爰請求准予發還 等語。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 要者,不待案件之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之命令發 還之;扣押物未經諭知沒收者,應即發還。刑事訴訟法第13 3條第1項、第142條第1項前段、第317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據此,法院審理案件時,扣押物有無繼續扣押必要,雖應 由審理法院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然案件如未 繫屬法院,或已脫離法院繫屬,則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要, 是否發還,應由執行檢察官依個案具體情形,予以審酌,故 此時如仍向原審法院聲請發還,即非適法(最高法院97年度 台抗字第12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聲請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於民國 113年6月19日以113年度簡字第2007號判處罪刑確定等情, 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考,是聲請人於上開案件脫離本院 繫屬後之114年3月6日始就該案聲請發還扣押物,依前揭說 明,其聲請即非屬適法,應予駁回;至聲請人如欲就前開案 件聲請發還扣押物,應向執行檢察官請求發還,由執行檢察 官依個案具體情形,予以審酌,併此指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二十七庭 法 官 吳丁偉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張槿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7

PCDM-114-聲-830-20250317-1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發還扣押物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86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陳豐杰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案件(113年 度訴字第394號),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陳豐杰於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 113年度偵字第9171號(聲請書誤載為第394號)、第12886號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案件,曾經扣押鐵管1支、長 鋼管2支、復進簧2支、鐵管1支、砂輪機1台、電鑽1台、電 鑽鑽頭1支、線鉅機1台、夾距2台、、IPhone手機1支、現金 新臺幣67,800元(下稱聲請發還之扣案物),然該案已於民國 114年1月21日為本院判決確定在案,聲請人為應受發還人, 故請准將上開物品發還等語。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 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第142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 文。所謂扣押物無留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收之物,且又 無留作證據之必要者,始得依上開規定發還;倘扣押物尚有 留存之必要者,即得不予發還。又該等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 要,並不以係得沒收之物為限,且有無繼續扣押必要,應由 事實審法院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最高法院10 1年度台抗字第125號裁定要旨參照)。 三、經查,聲請人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394號違反槍砲彈藥刀械 管制條例等案件,經本院於114年1月21日宣判,聲請人已於 114年2月19日聲明上訴,是該判決尚未確定(聲請人認已判 決確定,顯有誤解),則扣案之前開聲請發還之扣案物,即 有隨訴訟程序之發展而有其他調查之可能,難謂已無留存之 必要,為日後審理之需要及保全證據,自有繼續扣押之必要 ,不得先行發還。是被告聲請發還上開聲請發還之扣案物, 礙難准許,應予駁回。若後續隨訴訟程序發展,上開扣押物 倘已無庸作為證據,即無另行調查之必要時,究竟係由權責 機關依職權發還,或由被告另向權責機關聲請發還,要屬另 事,附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林正雄                                法 官 洪舒萍                                 法 官 陳威憲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附 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李振臺

2025-03-17

CYDM-114-聲-186-20250317-1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聲請裁定發還扣押物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422號 聲 請 人 陳敏潓 上列聲請人即告訴人就被告吳連合等人詐欺等案件(本院112年 度原金訴字第40號、112年度金訴字第1404號),聲請發還扣押 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告訴人陳敏潓因遭詐欺集團詐騙, 於民國112年3月6日匯款新臺幣(下同)68萬元,於112年3 月8日匯款25萬元至旋益工程行吳連合之京城銀行000-00000 0000000號帳戶(下稱本案帳戶)。被告吳連合等人涉犯詐 欺等案件,經本院以112年度原金訴字第40號、112年度金訴 字第1404號審理,現已判決確定。本案帳戶凍結前最後1筆 由聲請人於112年3月8日匯入之25萬元,並未經諭知沒收,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317條規定,請求本院准予發還本案帳戶 內該筆或剩餘款項,以彌補聲請人所受損失等語。 二、按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 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又法院審理案件時,扣押物有無繼 續扣押必要,雖應由審理法院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 斟酌,然案件如未繫屬法院,或已脫離法院繫屬,扣押物有 無留存之必要,是否發還,應由執行檢察官依個案具體情形 ,予以斟酌,裁判一經確定,即脫離繫屬,法院因無訴訟關 係存在,原則上即不得加以裁判(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 第612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被告吳連合、石為澤因詐欺等案件,經本院於113年1 月19日以112年度原金訴字第40號、112年度金訴字第1476號 判決判處被告吳連合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10月;被告石為澤 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6月,緩刑4年,被告吳連合於113年3月6 日確定,被告石為澤於113年3月5日確定,均已送檢察官執 行等情,有上開判決及被告2人法院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 考。參考前述說明,裁判一經確定,該案已脫離法院繫屬。 惟聲請人於114年3月10日始具狀向本院聲請裁定發還扣押物 ,是關於本案扣押物發還事宜,本院無從辦理,應由檢察官 依個案具體情形審酌。從而,聲請人向本院聲請發還扣押物 ,於法不合,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陳金虎                   法 官 潘明彥                   法 官 張郁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 附繕本)                   書記官 陳冠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7

TNDM-114-聲-422-20250317-1

單聲沒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單獨宣告沒收扣押物(智慧財產案件)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單聲沒字第25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楊家權 胡育嘉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違反商標法案件(112年度偵字第36067號), 聲請單獨宣告沒收扣押物(114年度聲沒字第94號),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扣案仿冒「SK-Ⅱ」商標之青春露貳拾件均沒收。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楊家權、胡育嘉等2人(下合稱被告2人 )因違反商標法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2 年度偵字第36067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扣案之仿冒「SK-Ⅱ 」商標之青春露20件,經鑑定認屬仿冒品,爰依商標法第98 條、第40條第2項之規定,聲請單獨宣告沒收之。 二、按侵害商標權、證明標章權或團體商標權之物品或文書,不 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商標法第98條定有明文。 又違禁物或專科沒收之物得單獨宣告沒收,刑法第40條第2 項亦有明文。 三、經查,被告2人前因違反商標法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36067號為不起訴處分,於113年8 月28日確定等情,業經本院核閱上開卷宗無訛,並有上開不 起訴處分書在卷可查。又扣案仿冒「SK-Ⅱ」商標之青春露20 件,經鑑定結果,係屬侵害商標權物品,有鑑定報告、智慧 財產局商標單筆詳細報表、搜索扣押筆錄及照片等件附卷可 參,堪認上開扣案物確屬侵害商標權之物品無訛,是聲請人 聲請單獨宣告沒收,經核於法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36第2項,商標法第98條,刑法第40 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林記弘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洪婉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7

TPDM-114-單聲沒-25-2025031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