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黃晴維

共找到 176 筆結果(第 1-10 筆)

家救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訴訟救助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救字第27號 聲 請 人 潘彥君 非訟代理人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屏東分會 黃泰翔律師 相 對 人 潘芳榮 上列當事人間反請求免除扶養義務事件,聲請人聲請訴訟救助,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予訴訟救助。   理 由 一、按當事人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者,法院應依聲請,以裁定准 予訴訟救助。但顯無勝訴之望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 107 條第1 項定有明文。又經分會准許法律扶助之無資力者 ,其於訴訟或非訟程序中,向法院聲請訴訟救助時,除顯無 理由者外,應准予訴訟救助,法律扶助法第63條亦有明定。 二、本件聲請人以其與相對人間反請求免除扶養義務事件(114 年度家補字第133號),因無資力支出聲請程序費用,聲請 訴訟救助,並提出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專用委任狀、申 請人資力審查詢問表、財政部南區國稅局112 年度綜合所得 稅各類所得清單、全國財產稅總歸戶查詢清單、屏東縣新園 鄉中低收入戶證明書等件為釋明,聲請人之主張應屬可信。 且核其性質非顯無勝訴之望,依前開說明,本件聲請核無不 合,應予准許,爰依法律扶助法第63條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家事法庭法 官 黃惠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黃晴維

2025-03-31

PTDV-114-家救-27-20250331-1

家繼訴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家繼訴字第2號 原 告 傅貴春 被 告 賴春 傅明輝 傅雨笙 傅雨帆 傅昊 上 一人 之 訴訟代理人 丁華香 上列當事人間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18日言詞辯論 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繼承人傅春連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應依附表一「分割方 法」欄所示方法分割。 訴訟費用由兩造依如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負擔。   理 由 壹、程序方面:   按家事訴訟事件,除本法別有規定者外,準用民事訴訟法之 規定;言詞辯論期日,當事人之一造不到場者,得依到場當 事人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家事事件法第51條、 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被告等經合法 通知,無正當理由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之一,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 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定,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 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起訴主張:原告為被繼承人傅春連之長女,被繼承人於 民國(下同)109年5月28日死亡,兩造均為其繼承人,有戶籍 謄本、繼承系統表可證。被繼承人死亡遺有如附表一所示遺 產,遺產價額經財政部國稅局核定為新臺幣(下同)0,000,00 0元,被繼承人遺產應由兩造繼承,爰依民法第1151條、第1 164條規定,請求按附表二兩造之應繼分比例,分割如附表 一所示遺產,並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訴訟費用由被告 負擔。 二、被告等均未於本院114年3月18日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 出任何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被告傅明輝則於本院114年2 月18日言詞辯論期日到場,陳述該等土地父母均有說好要如 何分割,對原告主張按應繼分比例分割無意見。被告賴春則 表示該等遺產應由傅明德孩子即傅雨笙、傅雨帆、傅昊及傅 明輝分得等語。 三、本院之判斷:  ㈠原告主張被繼承人傅春連於109年5月28日死亡,遺有如附表 一所示之遺產,兩造分別為被繼承人之子女及孫子女,共同 繼承上開遺產,迄今兩造仍無法達成分割遺產之協議等情, 業據其提出被繼承人及兩造戶籍謄本、繼承系統表、財政部 南區國稅局遺產稅免稅證明書、土地登記第一類及第三類謄 本、房屋稅課稅明細表及稅籍證明書等件在卷可稽,亦有本 院職權查調之兩造個人戶籍資料在卷可佐,並為到庭之被告 賴春及傅明輝所不爭執,其餘被告傅雨笙、傅雨帆、傅昊則 經本院合法通知,均未到庭陳述或提出任何書狀為聲明或陳 述,是原告主張被繼承人傅春連遺有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 兩造無從就被繼承人之遺產為分割協議,堪信為真。  ㈡又按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下列順序定之:一、直系血 親卑親屬。二、父母。三、兄弟姊妹。四、祖父母。按同一 順序之繼承人有數人時,按人數平均繼承;配偶有相互繼承 遺產之權,其應繼分,依左列各款定之:一、與第1138條所 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同為繼承時,其應繼分與他繼承人平均 。民法第1138條、第1141條前段、第1144條第1款定有明文 。查原告與被告傅明輝為被繼承人之子,被告賴春為被繼承 人之配偶,被告傅雨笙、傅雨帆、傅昊為104年4月3日死亡 之傅明德之子,均為代位繼承人,兩造均為被繼承人之遺產 繼承人,已如前述,則兩造同為繼承時,依前揭說明,系爭 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兩造應繼分比例如附表二所示。至於 ,被告傅明輝陳述父母已說好該如何分配財產及被告賴春陳 述系爭遺產應由被告傅雨笙、傅雨帆、傅昊及傅明輝繼承一 節,則未提出相關證據(如遺囑等)以實其說,為本院所不 採。  ㈢次按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 部為公同共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但法律另有規 定或契約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此為民法第1151條、第11 64條定有明文。又分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協議決定 後因消滅時效完成經共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得因任何共有 人之請求,命為下列之分配︰一、以原物分配於各共有人。 但各共有人均受原物之分配顯有困難者,得將原物分配於部 份共有人。二、原物分配顯有困難者時,得變賣共有物,以 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或以原物之一部份分配於各共有人, 他部份變賣,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上開分別共有物之分 割方法於公同共有物之分割亦準用之,此為民法第824條第2 項及第830條第2項定有明文。另終止遺產之公同共有關係, 應以分割方式為之,將遺產之公同共有關係終止改為分別共 有關係,性質上係屬分割遺產方法之一(最高法院82年台上 字第748號判決要旨參照)。再遺產分割,依民法第1164條 、第830條第2項之規定,應由法院依民法第824條命為適當 之分配,不受任何共有人主張之拘束(最高法院49年台上字 第2569號判例要旨參照)。法院選擇遺產分割之方法,應具 體斟酌公平原則、各繼承人之利害關係、遺產之性質及價格 、利用價值、經濟效用、使用現狀及各繼承人之意願等相關 因素,以為妥適之判決。查原告主張附表一所示遺產,應依 如附表二所示兩造之法定應繼分比例分割,被告傅明輝於本 院114年2月18日言詞辯論期日到庭表示無意見,其他被告則 未表示意見。本院爰審酌兩造意見及本件遺產之性質、經濟 效用等情,認由兩造按如附表二所示應繼分比例分配為適當 ,爰裁判分割如主文第1項所示。 四、末按,因共有物分割、經界或其他性質上類似之事件涉訟、 由敗訴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 命勝訴之當事人負擔其一部,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定有明 文。查裁判分割遺產之形成訴訟,法院決定遺產分割之方法 時,應斟酌何種分割方法較能增進共有物之經濟效益,並兼 顧兩造之利益,以決定適當之分割方法,不受原告聲明之拘 束,亦不因何造起訴而有不同,是本件原告請求裁判分割遺 產雖有理由,惟關於訴訟費用之負擔,應由兩造即繼承人全 體各按其應繼分比例負擔,始屬公允,爰諭知如主文第2項 所示。 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 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第80條之1,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黃惠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黃晴維                  附表一:被繼承人傅春連遺產 編號 種 類 名 稱 金額 (新臺幣) 分割方法 1 屏東縣○地○鄉○○段000地號土地 (面積:6040平方公尺、權利範圍:全部) 000,000元 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2 屏東縣○地○鄉○○段000地號土地 (面積:5970平方公尺、權利範圍:全部) 000,000元 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3 屏東縣○地○鄉○○段00地號土地 (面積:25600平方公尺、權利範圍:全部) 0,000,000元 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4 屏東縣○地○鄉○○段000地號土地 (面積:3220平方公尺、權利範圍:2分之1) 000,000元 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5 屏東縣○地○鄉○○段000地號土地 (面積:4280平方公尺、權利範圍:全部) 000,000元 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6 屏東縣○○鄉○○村○○0000號房屋(未辦保存登記建物) (面積:93.7平方公尺、權利範圍:全部) 00,000元 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附表二:兩造應繼分比例 繼承人 賴春 傅貴春 傅明輝 傅雨笙 傅雨帆 傅昊 應繼分 1/4 1/4 1/4 1/12 1/12 1/12

2025-03-31

PTDV-114-家繼訴-2-20250331-1

家補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免除扶養義務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補字第156號 聲 請 人 李德華 相 對 人 張祐銓 上列聲請人聲請免除扶養義務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法院受理家事事件之全部或一部不屬其管轄者,除當事 人有管轄之合意外,應依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 法院。」、「關於請求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事件,除本法別 有規定外,專屬受扶養權利人住所地或居所地法院管轄。」 ,家事事件法第6 條第1 項前段、第125 條第1 項第2 款分 別定有明文。 二、本件聲請人設籍台北○○○○○○○○○,居台北市○○區○○路0巷0號1 0樓之2,並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有管轄權,已據其在聲請狀 陳明,卻仍向本院遞狀,本件應專屬由受扶養權利人即聲請 人住所地法院即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管轄,聲請人誤向無管轄 權之本院聲請,自有未合,爰依職權移送於有管轄權之法院 ,並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家事法庭法 官 黃惠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書記官 黃晴維

2025-03-26

PTDV-114-家補-156-20250326-1

家補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補字第94號 原 告 李懿蓉 被 告 張錦梅 被 告 張心蘋 被 告 張嬑瑄 被 告 張錦花 被 告 李穆生 被 告 李月娥 被 告 李志祥 被 告 潘張如美 被 告 張正浩 被 告 潘張如娟 被 告 張勻柔 被 告 潘如華 被 告 潘如玉 被 告 張麗惠 被 告 張清吉 被 告 梁瑋錡 被 告 梁煒晟 被 告 梁羽玟 被 告 陳嘉瑩 上列原告聲請分割遺產事件,未據繳納裁判費用。本件訴訟標的 金額為新台幣(下同)1,118 元【(15,700+15,600)×1/28), 元以下四捨五入】,依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訴訟與非訟事件及強制 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第2條第1項、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 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定應徵收費用1,500元,茲依家事事件 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 受本裁定送達7 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家事法庭法 官 黃惠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台幣1,500 元;其餘關於命補 繳裁判費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黃晴維

2025-03-24

PTDV-114-家補-94-20250324-2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死亡宣告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亡字第24號 聲 請 人 林智惠 相 對 人 林氏秋霞 林氏秋金 上列聲請人因宣告林氏秋霞、林氏秋金死亡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准對失蹤人林氏秋霞(昭和10年即民國00年0月00日生,失蹤前 最後住所:○○○○○○○○000○○)、林氏秋金(昭和12年 即民國00年0月0日生,失蹤前最後住所: ○○○○○○○○000○○)為宣告死亡之公示催告。 該失蹤人應於本公示催告最後揭示於法院公告處、資訊網路及其 他適當處所之日起陸個月內,向本院陳報其生存,如不陳報,本 院應宣告其為死亡。 無論何人,凡知該失蹤人之生死者,均應於上開時日以前,將其 所知之事實,陳報本院。   理 由 一、按失蹤人失蹤滿10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死 亡之宣告,民國71年1月4日修正前之民法總則第8條第1項定 有明文。次按失蹤人失蹤滿7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 檢察官之聲請,為死亡之宣告,71年1月4日修正之民法總則 第8條第1項亦有明文。又民法總則第8條之規定,於民法總 則施行前失蹤者,亦適用之。民法總則施行前已經過民法總 則第8條所定失蹤期間者,得即為死亡之宣告,並應以民法 總則施行之日為失蹤人死亡之時。修正之民法總則第8條之 規定,於民法總則施行後修正前(18年10月10日施行,臺灣 地區於34年10月25日光復後始適用民法之規定,71年1月4日 修正公布,72年1月1日施行)失蹤者,亦適用之。但於民法 總則修正前,其情形已合於修正前民法總則第8條之規定者 ,不在此限,民法總則施行法第3條亦定有明文。再按法院 准許宣告死亡之聲請者,應公示催告,家事事件法第156條 第1項亦有明文。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緣聲請人為坐落新北市○○區○○段000地 號土地之所有權人林樣之再轉繼承人(見卷第11-35頁),為 辦理土地繼承登記事宜,聲請人向戶政事務所申請林樣之全 體繼承人戶籍謄本,經查被繼承人林樣之養女「林𧔖」(即 聲請人之曾祖母)日據時期設籍於高雄州屏東市綠町223番戶 戶籍資料,有記載「林氏秋霞」、「林氏秋金」為「林𧔖」 之私生子女,惟查無其光復後戶籍資料;經屏東○○○○○○○○○ 以113年7月30日屏市戶字第1130002104號函覆:「經以戶籍 數位化功能查詢渠等接續戶籍資料,該戶35年初次設籍申請 書資料記載,查無與林氏秋霞及林氏秋金相符資料」(見卷 第39頁)。聲請人檢附上開函文委由地政士向新北市中和地 政事務所辦理土地繼承登記,經該所寄發補正通知書,命聲 請人應依繼承登記法令補充規定第91點規定先辦妥林氏秋霞 及林氏秋金死亡登記或死亡宣告登記。經聲請人詢問其餘父 執輩親屬,均無人認識或聽說過林氏秋霞及林氏秋金2人, 且無光復後任何設籍資料,自光復後起算失蹤迄今已逾78年 ,音訊全無生死不明。按修正生效前之民法第8條規定及修 正生效之民法總則施行法第3條第1、3項規定,爰提出相關 文件,依現行民法第8條及家事事件法第154條、第156條聲 請為林氏秋霞及林氏秋金死亡宣告等語。 三、經查,聲請人之上開主張,業據其提出新北市○○區○○段000 地號土地第一類謄本、繼承系統表、被繼承人及再轉繼承人 之戶籍謄本、失蹤人林氏秋霞、林氏秋金之戶籍謄本、屏東 ○○○○○○○○○113年7月30日屏市戶字第1130002104號函、新北 市中和地政事務所土地登記案件補正通知書、申請書、臺北 ○○○○○○○○○113年12月11日北市文戶資字第1136008457號函、 林樹霞全體繼承人戶籍謄本及繼承系統表等件為證,又關係 人即林樹霞之長女何數精具狀陳述「因身體不適,於114年3 月18日調查期日無法到庭,印象小時候曾聽母親說過她還有 2個妹妹,分別叫秋霞、秋金,但在她很年輕的時候她們就 離家沒有聯繫了,母親林樹霞與林氏秋霞並非同人,應該只 是姊妹關係。」等語(見卷第185頁)。依卷附失蹤人林氏秋 霞、林氏秋金戶籍資料記載,渠等設籍於○○○○○○○○000○○(見 卷第37頁戶口調查簿),此後均查無渠等仍生存、活動之情 形,亦查無渠等民國35年初次設籍後之相關戶籍資料,又佐 以關係人何數精之陳述,其母林樹霞與失蹤人林氏秋霞為姊 妹關係,並非同一人,復查無林樹霞於○○○○○○○○000○○設籍 之相關資料,此有上開屏東○○○○○○○○○113年7月30日屏市戶 字第1130002104號函、關係人何數精114年3月8日民事陳報 狀、臺北○○○○○○○○○113年12月11日北市文戶資字第11360084 57號函可稽。而國民政府於34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後,曾於 35年4月間實施戶口清查,嗣於35年10月1日辦理初次設籍登 記,而失蹤人於臺灣光復後未辦理初設戶籍登記之原因,不 外乎失蹤、死亡等因素所致,此為眾所週知之事實。復參酌 失蹤人林氏秋霞、林氏秋金僅有日據時期戶籍資料,查無光 復後相關設籍資料,可見日據時期戶籍簿冊並無失蹤人死亡 記事資料,光復後亦無失蹤人之設籍資料等情,則依現存事 證,雖無法直接認定失蹤人林氏秋霞、林氏秋金死亡之事實 ,惟可認失蹤人林氏秋霞、林氏秋金至遲於35年10月1日起 即處於失蹤狀態,已符合得為死亡宣告之10年法定期間,堪 信聲請人之主張為真,是本件聲請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15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黃惠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書記官 黃晴維

2025-03-21

PTDV-113-亡-24-20250321-1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死亡宣告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亡字第5號 聲 請 人 邱俊榮 相 對 人 邱松霖 上列聲請人因宣告邱松霖死亡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對失蹤人邱松霖(男、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 Z000000000號、失蹤前最後住所:屏東縣○○鄉○○村○○路00號)為 宣告死亡之公示催告。 該失蹤人應於本公示催告最後揭示於法院公告處、資訊網路及其 他適當處所之日起陸個月內,向本院陳報其生存,如不陳報,本 院應宣告其為死亡。 無論何人,凡知該失蹤人之生死者,均應於上開時日以前,將其 所知之事實,陳報本院。   理 由 一、按失蹤人失蹤滿七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 請,為死亡之宣告。失蹤人為八十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三 年後,為死亡之宣告。失蹤人為遭遇特別災難者,得於特別 災難終了滿一年後,為死亡之宣告。民法第8條定有明文。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失蹤人邱松霖(男、民國00年0月0日生 、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失蹤前最後住所:屏東 縣○○鄉○○村○○路00號)於民國(下同)106年12月21日17時許 ,於枋寮漁港出海捕魚後即失蹤,迄今杳無音訊、生死不明 ,已失蹤逾7年,爰依民法第8條、家事事件法第154條規定 聲請對失蹤人邱松霖為死亡宣告之公示催告等語。 三、按法院准許宣告死亡之聲請者,應公示催告,家事事件法第 156條規定甚明。聲請人主張之前開事實,業據其提出戶籍 謄本、屏東縣政府警察局枋寮分局枋寮派出所受(處)理案 件證明單及失蹤人口系統資料報表各1件為證,復經本院職 權調閱失蹤人邱松霖入出境紀錄、案件繫屬紀錄及就醫紀錄 ,有入出境資訊連結作業查詢結果、臺灣高等法院全國前案 資料查詢結果、索引卡查詢證明、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 署114年2月26日書函暨門診申報紀錄明細表(見卷第13-16頁 、第17-35頁、第37-48頁)為佐,依前揭相關資料所示,均 查無失蹤人邱松霖106年12月21日後之門診申報紀錄、入出 境及在監在押或案件繫屬等資料,堪信聲請人之主張為真, 是本件聲請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15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黃惠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書記官 黃晴維

2025-03-19

PTDV-114-亡-5-20250319-1

家繼簡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家繼簡字第24號 原 告 郭正山 被 告 郭家榮 被 告 鄭翊晴 訴訟代理人 鄭采青 上列當事人間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4 年3 月4 日言詞辯 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繼承人郭槁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由兩造依如附表二所示 之應繼分比例分配。 訴訟費用由兩造依如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家事訴訟事件,除本法別有規定者外,準用民事訴訟法之 規定;言詞辯論期日,當事人之一造不到場者,得依到場當 事人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家事事件法第51條、 民事訴訟法第385 條第1 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被告郭家榮 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 訴訟法第386 條各款所列情形之一,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 用民事訴訟法第385 條第1 項前段規定,爰依原告之聲請, 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二、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又不變更 訴訟標的,而補充或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者,非為訴 之變更或追加。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本文、第256條分 別定有明文,前揭規定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規定,於家事訴 訟事件亦有準用。又民法第1164條規定之遺產分割,其訴訟 標的法律關係為形成訴權,其目的係為廢止全部遺產公同共 有關係,法院為裁判分割時,得審酌共有物性質、經濟效用 等因素為分割,而不受共有人主張拘束。故當事人關於遺產 範圍、分割方法主張之變更、增減,均屬補充或更正法律或 事實上之陳述,尚非訴之變更、追加。查原告原起訴聲明僅 就附表一編號六屏東縣農會存款訴請分割,嗣於本院114年1 月9日準備程序時主張將附表一編號6以外之遺產一併分割, 核屬補充事實上之陳述,於法相符。   貳、實體部分: 一、本件原告起訴主張:原告為被繼承人郭槁之子,被繼承人於 民國113年9月2日死亡,被告郭家榮(為郭正雄之子,郭正 雄於100年5月23日死亡,早於郭槁死亡)、鄭翊晴(為郭政 成之女,郭政成於112年11月4日死亡,早於郭槁死亡)為代 位繼承人,為被繼承人之孫子女。被繼承人於死亡時遺有如 附表一所示之遺產未分割,由兩造共同繼承。而被告郭家榮 行蹤不明而無法聯絡,兩造間無法協議分割,且附表一所示 遺產未有不分割契約,亦無不能分割之限制,爰依民法第11 64條規定,請求按附表二兩造之應繼分比例,分割如附表一 所示遺產,並聲明:如主文第一項所示、訴訟費用由兩造按 應繼分比例負擔。 二、被告郭家榮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任何書狀,作 何聲明或陳述。被告鄭翊晴則表示無意見。 三、本院之判斷 (一)本件原告主張被繼承人郭槁已於113年9月2日死亡,遺有 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兩造分別為被繼承人之子及孫子女 子女,共同繼承上開遺產,迄今兩造仍無法達成分割遺產 之協議等情,業據其提出被繼承人之戶籍謄本、繼承系統 表、財政部南區國稅局遺產稅免稅證明書在卷可稽,是被 繼承人遺有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堪信為真。而被告郭家 榮經合法通知均未到庭,是原告主張兩造無從就被繼承人 之遺產為分割協議,尚足採信。 (二)又按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下列順序定之:一、直系 血親卑親屬。二、父母。三、兄弟姊妹。四、祖父母。按 同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數人時,按人數平均繼承;配偶有相 互繼承遺產之權,其應繼分,依左列各款定之:一、與第 1138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同為繼承時,其應繼分與他 繼承人平均。民法第1138條、第1141條前段、第1144條第 1 款定有明文。 (三)查原告為被繼承人之子,被告均為代位繼承人,兩造均為 被繼承人之遺產繼承人,已如前述,則兩造同為繼承時, 依前揭說明,其應繼分應平均,是系爭遺產應由兩造平均 繼承,即每人三分之一。 (四)次按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 全部為公同共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但法律另 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此為民法第1151條 、第1164條定有明文。又分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 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效完成經共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得 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命為下列之分配︰一、以原物分配 於各共有人。但各共有人均受原物之分配顯有困難者,得 將原物分配於部份共有人。二、原物分配顯有困難者時, 得變賣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或以原物之一部 份分配於各共有人,他部份變賣,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 。上開分別共有物之分割方法於公同共有物之分割亦準用 之,此為民法第824 條第2 項及第830 條第2 項定有明文 。另終止遺產之公同共有關係,應以分割方式為之,將遺 產之公同共有關係終止改為分別共有關係,性質上係屬分 割遺產方法之一(最高法院82年台上字第748 號判決要旨 參照)。再遺產分割,依民法第1164條、第830 條第2 項 之規定,應由法院依民法第824 條命為適當之分配,不受 任何共有人主張之拘束(最高法院49年台上字第2569號判 例要旨參照)。法院選擇遺產分割之方法,應具體斟酌公 平原則、各繼承人之利害關係、遺產之性質及價格、利用 價值、經濟效用、使用現狀及各繼承人之意願等相關因素 ,以為妥適之判決。查原告主張附表一所示遺產,應依如 附表二所示兩造之法定應繼分比例分割,被告鄭翊晴之訴 訟代理人到庭亦表示無意見。爰審酌兩造意見及本件遺產 其性質上非不可分等情,認由兩造按如附表二所示應繼分 比例分配為適當,爰裁判分割如主文第1項所示。 四、末按,因共有物分割、經界或其他性質上類似之事件涉訟、 由敗訴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 命勝訴之當事人負擔其一部,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 定有明 文。查裁判分割遺產之形成訴訟,法院決定遺產分割之方法 時,應斟酌何種分割方法較能增進共有物之經濟效益,並兼 顧兩造之利益,以決定適當之分割方法,不受原告聲明之拘 束,亦不因何造起訴而有不同,是本件原告請求裁判分割遺 產雖有理由,惟關於訴訟費用之負擔,應由兩造即繼承人全 體各按其應繼分比例負擔,始屬公允,爰諭知如主文第2 項 所示。 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 民事訴訟法第385 條第1 項前段、第80條之1 ,判決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家事法庭法 官 黃惠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黃晴維                 附表一:被繼承人郭槁遺產 編號 種 類 名 稱 金額(新臺幣) 分割方法 1 台灣銀行屏東農科園區分行 1000元及其孳息 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2 台灣銀行屏東農科園區分行 85元及其孳息 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3 台灣土地銀行屏東分行 3元及其孳息 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4 中華郵政公司麟洛郵局 12元及其孳息 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5 中華郵政公司鹽埔郵局 626元及其孳息 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6 屏東縣農會 43,621元及其孳息 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7 儲值卡一卡通票證股份有限公司 200元 按附表二應繼分比例分配。 附表二、兩造之應繼分比例: 繼承人 郭正山 郭家榮 鄭翊晴 應繼分 3 分之1 3 分之1 3 分之1

2025-03-18

PTDV-113-家繼簡-24-20250318-1

家聲抗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拋棄繼承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聲抗字第26號 抗 告 人 即 聲明人 甲○○ 代 理 人 江和恭 抗 告 人 丙○○(即聲明人江秋娥之繼承人) 上列當事人間聲明拋棄繼承事件,抗告人對於本院民國113年10 月25日所為之113年度司繼字第952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原裁定關於駁回抗告人甲○○後開第二項部分暨訴訟費用裁判均廢 棄。 抗告人甲○○聲明拋棄對於被繼承人乙○○遺產之繼承權,准予備查 。 其餘抗告駁回。 第一審程序費用二分之一及抗告人甲○○抗告程序費用由被繼承人 乙○○之遺產負擔。其餘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丙○○負擔。   理 由 一、原審聲明意旨略以:抗告人甲○○與江秋娥(已歿,即抗告人 丙○○之母)為被繼承人乙○○之繼承人,被繼承人乙○○(男, 民國51年8月25日出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生前最後住所:屏東縣屏東市潭墘里12鄰崇明四街33巷27號 )於民國(下同)113年2月18日死亡,抗告人甲○○與江秋娥自 願拋棄繼承權,爰依法向本院聲明拋棄繼承權,請求准予備 查。 二、原審裁定略以:抗告人甲○○於原審提出者係申請目的為「不 動產登記」之印鑑證明,難以證明抗告人甲○○確有為拋棄繼 承之真意,並經本院通知抗告人甲○○於通知送達翌日起15日 內補正申請目的為「拋棄繼承」之印鑑證明,惟抗告人甲○○ 逾期仍未補正,難以確認其有辦理拋棄繼承之真意,與法律 規定不符,應予駁回;另原聲明人江秋娥則於原審未提出印 鑑證明,無從確認其是否有拋棄繼承之真意,嗣江秋娥之女 林昀諠於113年7月19日來電本院表示江秋娥已死亡,經本院 職權查詢原聲明人江秋娥已於113年7月14日死亡,其既已死 亡,其對被繼承人乙○○聲明拋棄繼承是否具認知及表達拋棄 繼承權之意思表示能力均未可知,本院自無從認定江秋娥所 為拋棄繼承權之聲明是否為其本人之意思表示。從而,有關 抗告人甲○○與原聲明人江秋娥聲明對被繼承人乙○○拋棄繼承 ,於法未合,應予駁回等語。 三、抗告意旨略以:  ㈠抗告人甲○○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佳,致對於原審補件通知 認知有誤,抗告人甲○○業就本件提起抗告時補正抗告人甲○○ 之印鑑證明1份到院,原法院駁回抗告人甲○○之聲請尚有未 洽,為此請求廢棄原裁定,並准予抗告人甲○○之拋棄繼承聲 請等語。  ㈡抗告人丙○○為原聲明人江秋娥之女,江秋娥於113年4月11日 接獲存放派出所之信件通知函時,已無行動能力及意思表示 能力,生活無法自理,於高雄市泰祥綜合長照機構入住安養 中。因江秋娥身心狀況無法親自辦理印鑑證明,故於113年5 月1日向台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下稱高少家法院)聲請 江秋娥為監護宣告(高少家法院113年度監宣字第422號), 以利由監護人代為辦理申請印鑑證明用於原審拋棄繼承後續 作業。惟江秋娥身體健康不穩,於113年4月中旬後反覆住院 ,於113年7月1日始完成監護宣告之精神鑑定程序,然於原 審與高少家法院113年度監宣字第422號作業進行中,江秋娥 於113年7月14日過世,以致監護宣告案件程序中斷,無法辦 理申請江秋娥之印鑑證明。抗告人丙○○為江秋娥之女,江秋 娥之其他子女亦甚瞭解江秋娥拋棄繼承之意願,願積極辦理 江秋娥對於被繼承人乙○○拋棄繼承之聲請程序,原審未酌上 情,遽為駁回拋棄繼承之聲明,難謂合理,為此提起抗告, 請求准予江秋娥拋棄繼承聲明等語。 四、經查:  ㈠被繼承人乙○○於113年2月18日死亡,先順位繼承人江慧靜、 江婉君等向本院具狀聲明拋棄繼承,經本院准予備查後,本 院依職權於113年3月25日通知第三順位繼承人即抗告人甲○○ 、原審聲明人江秋娥因此為被繼承人乙○○之繼承人,抗告人 甲○○、原審聲明人江秋娥於113年5月22日向本院聲請拋棄對 被繼承人乙○○之繼承權等情,業據其等於原審提出本院113 年3月25日屏院昭家親字第113司繼382號函、戶籍謄本、繼 承系統表、聲明拋棄繼承權狀及抗告人甲○○申請目的為「不 動產登記」之印鑑證明、高少家法院函覺民診所協助鑑定江 秋娥精神或心智狀況(113年度監宣字第422號對江秋娥為監 護宣告事件)函文等件為證(原審卷第5至12頁、第17、19 、21、23、25、33頁),堪信為真。  ㈡抗告人甲○○部分:   ⒈按繼承人得拋棄其繼承權;前項拋棄,應於知悉其得繼承 之時起三個月內,以書面向法院為之,民法第1174條第1 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又按非訟事件之聲請,不合程 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 以補正者,法院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家事非訟事件,除法 律別有規定外,準用非訟事件法之規定,非訟事件法第30 條之1及家事事件法第97條亦分別定有明文。是以,拋棄 繼承事件,係屬非訟事件,法院對於繼承人以書面所為拋 棄之表示,雖無庸作實體上之審究,但有關非訟事件之程 序上事項,仍應作形式上審查,如管轄之有無,當事人能 力、訴訟能力之有無、由代理人聲請者,其代理權之有無 、非訟事件費用之繳納、非訟事件之書狀是否合於法定之 程式等項,其有欠缺得依非訟事件法補正者,應命補正, 逾期不補正,法院得以裁定駁回。   ⒉原審裁定以抗告人甲○○提出之印鑑證明之申請目的為「不 動產登記」,與拋棄繼承之聲請意旨不符,經通知限期補 正,抗告人甲○○未依期補正,逕予駁回拋棄繼承之聲請, 固非無見。惟抗告人甲○○既已於法定期間內提起抗告,關 於此得補正之事項,在本案尚未確定之前,自得補正,抗 告人已於原審裁定後提出申請目的為「拋棄繼承」之印鑑 證明(本院卷第17頁),足證其確有為本件拋棄繼承之意 ,則前開得補正事項已足知其真意,應認抗告人甲○○本件 聲請拋棄繼承為合法,應准予備查。   ⒊是以,抗告人甲○○於原審裁定後已補正申請目的為「拋棄 繼承」之印鑑證明,雖不無遲延補正之情事,然印鑑證明 並非拋棄繼承生效要件,家事事件法第132條並未規定為 聲請必備程式,僅確認拋棄繼承真意而已,是抗告人甲○○ 所為之抗告,為有理由,爰廢棄原裁定關於此部分,並對 抗告人甲○○之聲明拋棄繼承,裁定准予備查。  ㈢抗告人丙○○部分:   ⒈按因裁定而權利受侵害之關係人,得為抗告,家事事件法 第92條第1項定有明文。本件抗告人丙○○為原審聲明人江 秋娥之繼承人(見原審卷第79頁),對於原審裁定提起抗告 ,於法有據,合先敘明。次按繼承人得拋棄其繼承權;而 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左列順序定之:一、直系血親 卑親屬。二、父母。三、兄弟姊妹。四、祖父母,民法第 1138條、民法第1174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拋棄繼承 權屬無相對人之單獨行為,且具有身分行為之性質,著重 行為人本人真意而須確有拋棄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 、義務之意思,否則如該拋棄之人缺乏其意思或行為能力 ,致其欠缺拋棄之合法真意者,其所為拋棄依法自不生效 力,是以拋棄繼承為不合法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家 事事件法第132條第3項亦定有明文。   ⒉抗告人丙○○雖以前詞抗辯,然查,原審聲明人江秋娥於接獲本案通知其為繼承人函時已無生活自理、行動及表達意識之行為能力,已據抗告人丙○○於抗告狀中陳明(本院卷第11頁),因其無法親自申請核發印鑑證明,而經江秋娥之次女林昀諠向高少家法院聲請監護宣告,由高少家法院以113年度監宣字第422號受理在案,江秋娥經高少家法院指派之鑑定人即高雄覺民診所王興耀醫師鑑定,於113年7月1日鑑定時,江秋娥意識很迷糊,反應很遲鈍因一氧氣管在鼻孔,無法言語,偶而張眼,對痛刺激並無反應,對於現場認知測驗(由醫師詢問)無法以點頭、搖頭反應,而係沉默;於113年5月15日至6月12日在民生醫院第三次住院期間,此時段意識仍很迷糊,未見醒來等,經醫師參酌其身心障礙證明及112年8月起之病歷等,鑑定結果認「江員患有:『1.中度失智症;2.代謝性腦病變』,目前與人互動,理解能力很差,反應遲緩,其認知測驗中,下列項目都有嚴重缺損(定向力、計算能力、抽象思考能力及現實反應能力),這缺損無法恢復,其意思能力目前已喪失,現實生活上易受他人引導而受騙,呈現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意思表示之效果,建議:鈞長考慮江員監護宣告。」等語,有113年7月8日精神鑑定報告書在卷可參,並經本院調閱高少家法院113年度監宣字第422號卷宗查核屬實,足見於113年7月1日江秋娥已因患有中度失智症、代謝性腦病變等症狀而達需監護宣告之程度。固然抗告人丙○○抗辯稱江秋娥之子女皆清楚瞭解江秋娥有拋棄繼承之意願,然林昀諠於113年5月1日向高少家法院聲請監護宣告時,對於江秋娥病症之描述為:無法自理,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血氧值偏低,需有人24小時照應,對於外界的訊息反應不明顯,有該聲請狀在卷可稽,且與抗告人丙○○於抗告狀所陳「江秋娥於接獲本案通知其為繼承人函時已無生活自理、行動及表達意識之行為能力」一致,抗告人丙○○抗辯其等子女均了解江秋娥辦理拋棄繼承之意願,究否為江秋娥能辨識意思之狀況下所為之表示,已屬有疑,且未能提出客觀事證足以證明江秋娥當時尚有意思表示能力,客觀上自難謂江秋娥於原審拋棄繼承聲明出於其本意所為。原審以無從認定江秋娥是否確有拋棄繼承之真意無從准予備查,認事用法並無違誤。  ㈣綜上所述,抗告人甲○○聲明拋棄對被繼承人乙○○遺產之繼承 權,於法並無不合,自應准予備查。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此 部分不當,求予廢棄,為有理由,本院爰廢棄原裁定關於抗 告人甲○○之部分,並裁定如主文第1、2項所示;而原裁定駁 回江秋娥拋棄繼承之聲明,經核並無不當,抗告人丙○○抗告 意旨所執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原裁定,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家事事   件法第97條、第127條第4項,非訟事件法第46條、第21條第 1 項,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項、第492條、第449條第1 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陳威宏                  法 官 張以岳                  法 官 黃惠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為抗告。 如提再抗告,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委任律師為代 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黃晴維

2025-03-14

PTDV-113-家聲抗-26-20250314-1

家補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補字第120號 原 告 李茂松 訴訟代理人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屏東分會 陳韋利律師 被 告 李茂榮 被 告 楊李春梅 被 告 張李春蘭 上列原告聲請分割遺產事件,未據繳納裁判費用。本件訴訟標的 金額為新台幣(下同)317,250 元(1,269,000×1/4),依臺灣 高等法院民事訴訟與非訟事件及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 第2條第1項、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定 應徵收費用4,360元,茲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7 日內補繳, 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家事法庭法 官 黃惠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台幣1,500 元;其餘關於命補 繳裁判費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書記官 黃晴維

2025-03-13

PTDV-114-家補-120-20250313-1

家補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否認婚生子女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補字第123號 原 告 林○吟 被 告 林○熙 被 告 徐○文 上列原告與被告間請求否認婚生子女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 判費。查本件係非因財產權而起訴之事件,依臺灣高等法院民事 訴訟與非訟事件及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第2條第2項、 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4規定,應徵第一 審裁判費新臺幣4,500 元。茲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 法第249 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7 日 內,逕向本院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家事法庭法 官 黃惠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書記官 黃晴維

2025-03-13

PTDV-114-家補-123-2025031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