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民

39 篇判決書中提及

相關判決書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077號 上 訴 人 陳政銘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中華民國113年9月2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705號, 起訴案號: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5115號),提起 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究有無違法,與上訴 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陳政銘有原判決犯罪事實所 載之幫助洗錢等犯行明確,經新舊法比較後,因而維持第一 審依想像競合犯規定,從一重論處其幫助犯行為時洗錢防制 法第14條第1項之一般洗錢罪刑之判決,駁回其在第二審之 上訴。已詳敘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 心證理由,對於上訴人否認犯行之供詞及所辯各語認非可採 ,亦已依據卷內資料詳加指駁,有卷存資料可資覆按。 三、證據之取捨與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倘其採證 認事並不違背證據法則,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又證據之證 明力如何,由事實審法院本於確信自由判斷之,此項自由判 斷之職權行使,苟係基於吾人日常生活之經驗,而未違背客 觀上應認為確實之定則,且已敘述其何以為此判斷之理由者 ,亦不容漫指為違法,而據為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再所 謂補強證據,並非以證明犯罪構成要件之全部事實為必要, 倘得以佐證被告自白或證人指證之真實性,而能予保障其陳 述之憑信性者,即已充足。   原判決認定上訴人上揭犯行,已綜合卷內相關證據,詳敘憑 為判斷以上訴人之學識、社會生活及工作歷練,應可預見將 個人金融機構帳戶無償提供或高價出售或出租予陌生人使用 ,而遭陌生人利用作為犯罪工具,並製造犯罪所得金流斷點 ,致使無法查明犯罪所得去向及真正提領贓款之犯罪者,惟 僅因供博弈使用以獲取高額的報酬,或係因為高薪之工作, 仍逕交付其申辦之台新國際商業銀行帳戶(帳號詳卷,下稱 本案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密碼、印章、網路銀行帳號及 密碼等資料予身分不明之詐欺集團成員使用,堪認有縱使他 人使用其提供之本案帳戶作為從事詐欺取財、洗錢犯罪,亦 不違背其本意之幫助意思及犯行,所為該當幫助詐欺取財、 幫助洗錢罪構成要件之理由綦詳,對於上訴人否認犯行,辯 稱係因誤信網路求職廣告,而遭陳樺韋(即暱稱「奶茶、茶 董」)所屬詐欺集團強逼交付本案帳戶資料云云,究竟如何 不足採信,及所提另案陳樺韋起訴書、相關警詢筆錄,何以 無足為其有利之認定,其審酌之依據及取捨判斷之理由。凡 此,概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合法行使,核其論斷說明,衡 諸經驗及論理等證據法則皆無違背,亦無上訴意旨所指僅以 證人陳樺韋之證述作為唯一證據而有欠缺補強證據、或以臆 測方式認定事實及理由不備等違法。 四、上訴意旨猶以:其係為求職之故遭陳樺韋(即暱稱「奶茶、 茶董」)矇騙,至臺中赴約後,被強逼交出本案帳戶資料及 手機,自難認其主觀上有何幫助洗錢之故意,並因手機遭詐 欺集團取走,而難以提供當初之對話紀錄或臉書貼文截圖以 為佐證,且陳樺韋及所屬詐欺集團成員持電擊棒、鋁棒或甩 棍毆打被拘禁者,致其中3人死亡等情,業經臺灣士林地方 法院111年度矚重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判處重刑,足見陳樺韋 於原審之證述係避重就輕、脫免刑責之詞,不足採信,原判 決未明,採信陳樺韋之證詞,逕認其係自願交付本案帳戶資 料予詐欺集團使用,有違經驗及論理法則,並違反無罪推定 原則等詞,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有何違背 法令之情形,徒就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以及原判 決已明確論斷說明之事項,徒以自己之說詞,任意指為違法 ,要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 。應認其關於幫助犯一般洗錢罪部分之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 程式,予以駁回。又上開得上訴第三審之部分,既從程序上 駁回,則對於與第一審同判決有罪之想像競合犯刑法第30條 第1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犯詐欺取財罪部分之上訴 ,核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所列不得上訴於第三 審法院之案件,且無同項但書規定之情形,自亦無從為實體 上審判,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楊力進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齡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19

TPSM-114-台上-1077-20250319-1

台上
最高法院

妨害性自主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153號 上 訴 人 王肇朗 選任辯護人 林劼穎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妨害性自主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 民國113年11月28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侵上訴字第90號,起訴 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48202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於原判決究竟有無違法,與 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王肇朗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量刑之 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理結果,撤銷第一審對上訴 人所犯乘機性交未遂罪關於量刑部分之判決,改判量處如其 主文第2項所示之刑,已詳述如何審酌量刑及何以不予上訴 人緩刑宣告之理由。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三審上訴。 三、刑之量定、是否適用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或宣告緩刑,均屬 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範疇。原判決已說明以上訴人之責 任為基礎,審酌上訴人為圖一己性慾之滿足,造成告訴人心 理上難以磨滅之恐懼與傷害,至今仍於身心科就醫治療中, 有告訴代理人所提之藥袋照片足憑,應予非難,上訴人於警 詢、偵查、第一審及原審準備程序均否認犯行,至原審審判 期日方坦承犯行,上訴人雖有和解意願,但告訴人並無和解 意願,顯見告訴人仍不能原諒上訴人,考量告訴人及告訴代 理人之意見,兼衡上訴人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及其自 述之高中畢業,從事保險經紀人,月收入約新臺幣6萬元、 未婚、沒有小孩,有母親要照顧扶養等智識程度、職業、家 庭生活經濟狀況,再考量上訴人所為,屬對個人性自主決定 權有重大危害之犯罪,及告訴人所受傷害至深等一切情狀, 改判量處上訴人如其主文第2項所示之刑等旨,既未逾越處 斷刑範圍,並無違公平正義情形,又未濫用自由裁量之權限 ,而予以維持,此乃屬原審刑罰裁量權之適法行使,自不容 任意指為違法。原判決另補充敘明檢察官聲請調閱告訴人之 病歷資料一節,因上開證據已足以證明告訴人因此受創而仍 在治療中,因認無再調取之必要等情。茲查,本件告訴人遭 上訴人性侵害後精神所受影響為何一節,並非攸關上訴人是 否有本件被訴犯行之判斷,自無須嚴格證明,原審依據告訴 人所述,佐以告訴人提出之就診後醫師開立藥品之藥袋,衡 諸常情,已足以判斷告訴人所述伊遭上訴人性侵害後,心理 上有難以抹滅之傷害與恐懼等情,與經驗法則無違,足徵告 訴人所述非虛,因而未調取告訴人之相關就診資料等情,經 核違誤或不當,亦不容上訴人任意指為不當。原判決再析明 上訴人本件犯行於依刑法第27條第1項前段規定減輕其刑後 ,何以並無情堪憫恕而有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之必 要,復考量告訴人迄今仍不願意原諒上訴人,不願與其和解 ;上訴人於警詢、偵查、第一審及原審準備程序均否認犯行 ,至原審審判期日始坦承犯行,犯後態度不佳,不足以保證 上訴人經此偵、審之教訓後,即無再犯之虞,難認上訴人有 暫不執行刑罰為適當之情形,爰不為緩刑宣告之諭知等情, 已於理由內論敘甚詳。此乃事實審法院刑罰裁量職權之適法 行使,並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或濫用其量刑權限,自 不得執此指摘原判決違法。 四、上訴意旨置原判決所為明白論斷於不顧,徒謂:原判決未適 用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所為之量刑過重、復未予緩刑宣告 ,殊有不當等語。經核係憑持己見,對於事實審法院刑罰裁 量之適法職權行使,徒以自己之說詞,任意指摘,與法律規 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揆諸首揭規 定及說明,本件上訴為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2025-03-05

TPSM-114-台上-1153-20250305-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97號 上 訴 人 李汶樺 選任辯護人 湯 偉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7月25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1986號 ,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39918號,111 年度偵字第5949、21450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關於輸入禁藥、運輸第四級毒品、販賣第四級毒品部分: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李汶樺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輸入禁 藥(同時尚犯販賣禁藥)罪、運輸第四級毒品(同時尚犯私 運管制物品進口)罪、販賣第四級毒品罪及一般洗錢罪(此 部分之第三審上訴並未敘述理由,詳後)之量刑(包括宣告 刑及定應執行刑)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理結果因 而撤銷第一審對上訴人所犯上開4罪關於量刑(包括宣告刑 及定應執行刑)部分之不當判決,改判如其主文第2項所示 之宣告刑,並就得易服社會勞動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有期 徒刑部分、併科罰金部分分別定應執行刑,暨諭知併科罰金 部分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已詳述如何審酌量刑之理由。上 訴人不服,提起第三審上訴(關於一般洗錢罪部分並未敘述 理由,詳理由貳)。 三、上訴人上訴意旨略稱:㈠、上訴人於民國110年元月初至同年 9月2日,並不知本案減肥藥膠囊所含「西布曲明」成分係禁 藥,亦不知「西布區明」於110年9月2日經公告列為第四級 毒品,是其輸入、運輸、販賣本案減肥藥膠囊行為,應有刑 法第16條規定「禁止錯誤」之適用餘地,乃原判決未依該規 定減輕其刑,自有未洽。㈡、關於運輸第四級毒品部分,在 海關檢驗時,即遭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關務人員察覺有異, 乃通報法務部調查局嘉義市調查站人員調查,在調查員控制 下,該批貨品被送至新竹物流嘉義營業所,俟貨主即上訴人 前來取貨時,即將上訴人逮捕,衡情上訴人此部分犯行僅止 於未遂階段,詎原審遽以運輸第四級毒品既遂罪刑相繩,殊 有不當。㈢、關於販賣第四級毒品、運輸第四級毒品部分, 上訴人之犯罪情狀顯可憫恕,然原判決未適用刑法第59條規 定酌減其刑,非無不當云云。 四、惟查:   ㈠、除有正當理由而無法避免者外,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刑事 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此為刑法第16條對於學理 上所謂「違法性錯誤」(又稱「法律錯誤」)之立法,係就 違法性錯誤之效果所設之規定。惟法律之頒布,人民即有知 法守法之義務,故如主張本條因不知法律而免除其刑之規定 ,必須以有正當理由而無法避免者為限,否則仍不得因不知 法律而免除其刑事責任。依原判決所載,上訴人為本案此部 分行為時,業已30餘歲,其自陳為高中畢業,曾受僱從事服 飾工作,復自106年間獨資設立企業社擔任負責人,足見其 為具有通常智識能力之成年人,並非不知世事者或與社會脫 節之人,參以上訴人明知所輸入之減肥藥膠囊含「西布曲明 」成分而屬主管機關所列管藥品,則以其智識程度、工作經 驗,於販售或再次輸入此等減肥藥膠囊前,本即負有主動查 詢義務,衡以現今通訊發達,以電話、網路向相關主管機關 或得以提供專業意見之個人詢問、查明「西布曲明」除列為 禁藥管理外,是否經公告列為毒品,抑或自行在網路上搜尋 相關新聞、網頁資料,均非難事,上訴人非無查詢販賣上開 減肥藥膠囊是否合法之管道及方式,然卷內既無上訴人善盡 探查違法與否義務之證據,顯無誤信其行為為合法之證據, 其縱有欠缺違法性認識,但在客觀上並無正當理由,且未達 於不可避免之程度,亦無可非難性低於通常之情形,自無刑 法第16條減輕或免除其刑之適用等旨,經核並無違誤或不當 。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未審酌其應有刑法第16條「禁止錯誤 」之有利情況,逕為不利之認定,有不適用法則及理由不備 之違法云云,顯係出於對法律規範之誤認,殊非屬上訴第三 審之合法理由。 ㈡、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所稱「運輸毒品」,按照舊刑法之立法 例,原限於「自外國販運」或「自外國輸入及輸出於外國」 而言;嗣後為防止煙毒之蔓延,廢止前之禁煙治罪暫行條例 始擴張其範圍,不僅處罰國際間之轉運及輸送毒品行為,即 國內之運輸亦在規範之內。而現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立法 目的,既在截堵毒品之流通,以根絕其禍害,在解釋上自應 從同;且不論是否意在圖利,究係為他人抑或為自己,更不 論其運輸方法係海運、空運、陸運或海陸空聯運,皆包括在 內。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所稱運輸毒品行為,係指本 於運輸意思而轉運與輸送毒品之情形而言,不論係自國外輸 入或國內各地間之輸送,凡將毒品由甲地運輸至乙地,均屬 之,倘其有運輸意圖者,一有搬運輸送之行為,犯罪即已成 立,並非以運抵目的地為完成犯罪之要件。故行為人若知悉 為毒品而故意受託運送,或為國際間之轉運者,均同有運輸 毒品罪之適用。次按運輸毒品罪之成立,並非以所運輸之毒 品已運抵目的地為要件;區別既遂、未遂之依據,以已否起 運離開現場為準,如已起運離開現場,其運輸行為即已完成 ,不以達到目的地為既遂之條件。茲查原判決已明白認定上 訴人於110年10月26日於獲悉本案含有第四級毒品「西布曲 明」成分之減肥藥膠囊,經不知情之航空貨物承攬業者運送 來臺後即申報進口,在桃園國際機場遠雄倉儲快遞貨物進口 專區等待查驗時,遭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關務人員以X光機 進行檢查時發現可疑,乃通報法務部調查局嘉義市調查站人 員調查,在調查員控制下,該批貨品被送至新竹物流嘉義營 業所,俟上訴人出面取貨時,即將上訴人逮捕等情,並於理 由中說明其憑以為上開認定之證據綦詳。因本件含有第四級 毒品「西布曲明」成分之減肥藥膠囊,業經航空公司及倉儲 公司相關人員自飛機上卸貨及運至倉儲公司之貨棧存放,且 於完成報關手續後再經送往遠雄進口快遞貨物專區,業經開 始並完成起運過程而輾轉數度移動所處地點,縱尚未運抵上 訴人指定之新竹物流嘉義營業所前,即經關務人員發現可疑 ,而通報調查人員處理,因其運輸行為即已完成,核與運輸 既遂之要件相符。上訴意旨仍以自己之說詞,爭執本件運輸 第四級毒品犯行應屬未遂云云,依上述說明,要屬誤解,同 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㈢、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之規定,必於犯罪之情狀,在客觀上足 以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予宣告法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者 ,始有其適用,且其適用與否,法院本屬有權斟酌決定,縱 未於判決說明何以不予適用之理由,亦無違法可言,不得據 為上訴第三審之理由。原判決已就上訴人本件犯罪之情狀何 以並無可憫恕之情而應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之餘地 ,敘明甚詳,並無違法可指。上訴意旨徒以自己說詞,指摘 原判決未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予以減輕其刑,有不適用法則 及理由不備之違法等語,要係對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 任為爭執,洵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貳、關於一般洗錢部分: 查第三審上訴書狀,應敘述上訴之理由,其未敘述者,得於提起 上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於原審法院,已逾上述期間,而於第三 審法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上訴理由書狀者,第三審法院應以判決 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82條第1項、第395條後段規定甚明。本 件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原審判決,於 113年8月16日提起上訴,關於一般洗錢部分並未敘述理由,迄今 逾期已久,於本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依上開規定,其此部分之 上訴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2025-01-22

TPSM-114-台上-97-20250122-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248號 上 訴 人 沈曉琦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中華民國113年6月26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33號, 起訴案號: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8354號),提起 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 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 違背法令為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 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 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 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 式,予以駁回。至於原判決究竟有無違法,與上訴是否以違 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審因上訴人沈曉琦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其刑之部 分提起一部上訴,而維持第一審判決所宣告之刑,駁回上訴 人此部分在第二審之上訴。已以第一審認定之事實為基礎, 並補充說明如何審酌量定之理由。 三、原判決已說明第一審判決係以上訴人之責任為基礎,具體審 酌上訴人之犯罪情狀與行為人情狀等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事 由,而為量刑,至於其在提起第二審上訴後所為認罪之表示 ,暨其前提出願以每月給付新臺幣2,000元之方式,賠償被 害人半數受害金額之調解條件,雖經被害人郭枷琳表示同意 ,然未成立調解或為賠償,且為被害人蕭惠蘭、林宇慶所不 同意,均不影響第一審就相關量刑因子之評價,故認第一審 之量刑係屬妥適,而予維持及補充說明理由。核其量刑既未 逾越處斷刑範圍,且無違比例、罪刑相當等原則,乃原審刑 罰裁量權之適法行使,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 四、上訴意旨置原判決之論敘於不顧,徒謂:其已認錯且釋出最 大誠意提出調解條件,請審酌其因家中急需用錢,並非心存 僥倖而犯罪,且有中風之父親與罹患精神疾病之姐姐需要照 顧,從輕量刑等語,為唯一理由,對於原判決之量刑究竟如 何違背法令,並無一語涉及,難謂已符合法定之第三審上訴 要件。又原審判決後,洗錢防制法雖於民國113年7月31日修 正公布,自同年8月2日施行(第6、11條除外),本件經整 體比較新舊法結果,修正後之規定並未較有利於上訴人,原 判決未及為新舊法比較適用,於本件判決結果尚不生影響。 其關於幫助犯一般洗錢罪部分之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 應予駁回。至所犯與該罪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幫助詐欺取 財罪部分,本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所列不得上 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且無同條第1項但書所定得例外提 起第三審上訴之情形,自無從適用審判不可分原則而為實體 之審理,此輕罪部分之上訴同非合法,亦應從程序上併予駁 回。又本件既從程序上駁回,則上訴人請求量處較低之刑, 即無從審酌,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劉方慈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2025-01-22

TPSM-114-台上-248-20250122-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43號 上 訴 人 YUSUP AMINUDIN(中文姓名:努丁,印尼籍)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9月26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 第859號,起訴案號: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4652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於原判決究竟有無違法,與 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YUSUP AMINUDIN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 於量刑之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理結果,仍維持第 一審關於上訴人共同販賣第二級毒品共2罪關於宣告刑、定 應執行刑部分之判決,駁回上訴人就此部分在第二審之上訴 ,已詳述如何審酌量刑之理由。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三審上 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其已深知所為涉及不法且不當,深感悔悟, 已坦承全部犯行,並供出毒品來源,足見其已有改過遷善之 心,乃原審對上訴人量刑過苛,非無可議等語。 四、惟查:按刑之量定,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的事項;法 院就具體個案犯罪,已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在法 定刑度之內予以裁量,苟未濫用其職權,即無違法。原判決 已說明第一審以上訴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其明知其所販售 之毒品為第二級毒品,不得非法販賣,且毒品對於他人身心 健康、社會秩序之危害至深且鉅,施用毒品者容易上癮而戒 除不易,仍無視於國家杜絕毒品之禁令,共同販賣以牟利, 加速毒品擴散,肇生他人施用毒品之來源,戕害本國國民身 心健康,且有孳生其他犯罪之可能,所為實不足取;惟念及 上訴人坦承犯行之犯後態度,兼衡其販賣之毒品數量、價格 、共同販賣毒品參與程度及角色、犯罪手段、智識程度及生 活狀況等一切情狀,於依序適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 2項、第1項規定遞減其刑後,分別量處上訴人有期徒刑2年5 月、有期徒刑3年6月,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4年,並依刑 法第95條規定,諭知上訴人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驅 逐出境,既未逾越法定刑範圍,又未濫用自由裁量之權限, 並無偏執一端或輕重失衡情形,第一審之量刑並無違誤不當 之處,應予維持等旨。俱屬刑法第57條所定量刑所應審酌之 事由,既未逾越處斷刑範圍,且無違公平正義、比例原則、 罪刑相當原則,已敘明何以第一審判決所為之量刑及定應執 行刑,應予維持之理由綦詳,核俱屬其刑罰裁量權之適法行 使,自不容任意指摘違法。上訴意旨置原判決所為明白論斷 於不顧,徒謂:第一審之量刑過重,乃原判決竟予維持,不 無違誤云云。經核無非係就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以及 原判決已明確論斷說明之事項,任意加以指摘,顯不足據以 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式。揆之首揭說明,本件上 訴為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2025-01-22

TPSM-114-台上-143-20250122-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貪污治罪條例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83號 抗 告 人 李朝卿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貪污治罪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 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20日定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4 49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2項、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案 件之定應執行之刑,明定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而 分屬不同案件之數罪併罰有應更定執行刑之情形,倘數罪之 刑,曾經定其執行刑,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 ,在法理上亦應同受此原則之拘束。是以,另定之執行刑, 其裁量所定之刑期,不得較重於前定之執行刑加計後裁判宣 告之刑之總和。又法院於裁量另定應執行之刑時,祇須在不 逸脫上開範圍內為衡酌,而無全然喪失權衡意義或其裁量行 使顯然有違比例原則之裁量權濫用之例外情形,並不悖於定 應執行刑之恤刑目的者,即無違裁量權之內部性界限。 二、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李朝卿因犯如其附表(下稱附表)編號 1至98所示違反貪污治罪條例數罪,先後判處所示之刑,均 已確定在案。而上開數罪均係裁判確定前所犯,檢察官聲請 合併定應執行刑,經審核認聲請正當,裁定定其應執行刑為 有期徒刑21年2月,經核其裁量所定之刑期,並未較重於所 示各罪(附表編號1至17)前定之執行刑(為有期徒刑16年6 月)與附表其餘所示各罪之宣告刑加計後之總和,未逾外部 界限及內部界限,並說明衡酌抗告人之意見、所犯各罪犯罪 類型、時間、態樣及侵害法益之同質性暨行為次數等情狀為 整體評價而裁處,顯非以累加方式定其應執行刑,並大幅度 折讓調降甚多刑度(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數罪全部宣告刑 度總計為有期徒刑656年4月),給予適度恤刑,亦無責罰顯 不相當之情形,復未逸脫前揭範圍為衡酌,無違不利益變更 禁止原則,於法即無違誤。至司法院訂頒之「刑事案件量刑 及定執行刑參考要點」(下稱參考要點)僅供法院裁量刑罰 時參考,不影響審判權之獨立行使(參考要點第27點參照) ,暨他案犯罪情節及應審酌之事由與抗告人所犯各罪未盡相 同,亦即均不得援引為本案有否裁量濫用之判斷。抗告意旨 徒臚列抽象之刑罰裁量理論與法令及援引參考要點、他案判 決情形,指摘原裁定未考量抗告人所犯各罪,因檢察官同時 偵查,但分別起訴、判刑,亦未依該要點第22至26點關於定 執行刑相關規定審慎評價,致所定應執行刑過重,違反禁止 雙重評價原則、比例及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並增長其 獲假釋復歸社會之時間,或謂應審酌其犯後態度,身體健康 狀況及家庭情狀等詞,求為寬減之裁處,係對原裁定定執行 刑裁量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揆諸上揭說明,其抗告為 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楊力進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齡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2025-01-22

TPSM-114-台抗-83-20250122-1

台抗
最高法院

強盜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52號 再 抗告 人 高振家 上列再抗告人因強盜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10月4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3年度抗字第2037號) ,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又數罪併罰,有2裁 判以上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 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應執行之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 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1條第5款、第53條定有明文。至數罪 併罰如何定其應執行刑,應由法院視個案具體情節,以各罪 所宣告之刑為基礎,本其自由裁量之職權,依刑法第51條所 定方法為之,如未逾越法定刑度範圍,復符合比例原則,自 無違法可言。 二、本件原裁定以再抗告人高振家犯如第一審裁定附表(下稱附 表)編號1至4所示強盜等罪,分別經判決確定在案(附表編 號1、2所示之本院111年度台上字第5578號、112年度台上字 第4614號判決,均係以上訴不合法為由,駁回再抗告人之第 三審上訴,此部分「確定判決」欄所示之法院及案號,更正 如該編號「最後事實審」之法院及案號),各罪行為時間俱 在附表編號1所示之最早判決確定日期前,合於數罪併罰定 應執行刑要件,第一審法院因而認本件檢察官之聲請為正當 ,並予再抗告人表示意見之機會後,酌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1 年,係在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且未 逾其中部分曾經定應執行刑加計其他未曾合併定刑之宣告刑 總和,復已審酌再抗告人所犯各罪之情節、態樣、類型、時 間間隔、行為關聯及其所犯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罪 數反映之人格特質與犯罪傾向、施以矯正之必要性及刑罰權 邊際效應,兼衡責罰相當與刑罰經濟等原則,而予適當之恤 刑,符合法律授與裁量定應執行刑之目的。另就再抗告人提 起第二審抗告,主張本件應待其尚未審結之其他案件判決確 定後,再為合併定應執行刑等語,說明本件僅就檢察官聲請 之範圍酌定應執行刑,倘若另有合於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要 件之其他案件,應由檢察官另向法院聲請。因認再抗告人指 摘第一審裁定違法不當,為無理由,駁回再抗告人在第二審 之抗告。核與定應執行刑之要件相符,且已綜合審酌再抗告 人所犯各罪及其關於本件定應執行刑之意見,而予整體評價 。於法尚無違誤。 三、再抗告意旨臚列抽象之刑罰裁量理論,或謂其因罹患精神疾 病,失去理智而犯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且未實際參與附表 編號2、3、4所示各罪,仍配合調查,毫無隱瞞,繳納犯罪 所得,並積極追討自己遭詐騙所受損害,以賠償強盜案件被 害人,復自行報到入監執行,表現良好,請考量其為家中經 濟支柱,給予自新機會等與定應執行刑無直接關聯性之事由 ,依憑其個人之主觀意見,對原裁定適法裁量權之職權行使 ,任意指摘,應認其再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劉方慈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2025-01-22

TPSM-114-台抗-52-20250122-1

台上
最高法院

妨害性自主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62號 上 訴 人 楊智文 選任辯護人 黃馨瑩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妨害性自主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中華 民國113年7月3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侵上訴字第27號,起訴 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9625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於原判決究竟有無違法,與 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院之推理作用 ,認定上訴人楊智文有事實欄所載以藥劑及對被害人為錄影 犯強制性交罪之犯行,因而維持第一審關於論處上訴人以藥 劑及對被害人為錄影犯強制性交罪刑,暨諭知相關沒收部分 之判決,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述憑以認定犯罪 事實之依據及得心證之理由。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三審上訴 。 三、上訴人上訴意旨:上訴人與告訴人A男(姓名及年籍資料均 詳卷)係合意性交,乃原判決未予詳查,遽以A男單方片面 與事實不符之指述,論處上訴人加重強制性交罪刑,顯有違 誤云云。 四、惟查:按第三審為法律審,應以第二審所確定之事實為判決 基礎。又取捨證據及認定事實,乃事實審法院職權之行使, 倘其採證認事暨對證據證明力所為之判斷,不悖於通常一般 人日常生活之經驗,又未違背客觀上所認為確實之定則,並 已敘明其何以為此判斷之心證理由者,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 。原判決依據上訴人之供述,稽以A男之證詞,參酌卷附原 審勘驗現場錄影監視器拍攝上訴人與A男為性行為錄影內容 之結果、第一審勘驗上訴人警詢錄音之結果、上訴人與A男 間Line對話紀錄、A男內褲上殘留檢體之DNA鑑定結果、徵引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函文暨上訴人取得史帝諾斯安眠藥之始末 等證據資料,相互衡酌判斷,憑以認定上訴人有本件以藥劑 及對被害人為錄影犯強制性交犯行,並就上訴人否認犯罪及 所辯其與A男係合意性交云云之辯解,何以與事實不符而不 足以採信,依據卷內資料詳加指駁及論述其取捨之理由綦詳 ,俱有卷附相關訴訟資料可資覆按。核其所為之論斷,尚與 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無違。上訴意旨猶執於原審相同之陳詞 ,任意指摘原判決違法,無非係對於原判決已詳加論敘說明 之事項及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持憑己見而為不 同之評價,且重為事實之爭執,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 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要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本件上訴人之上訴皆不合法律上之程 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2025-01-22

TPSM-114-台上-62-20250122-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148號 抗 告 人 蘇柏恩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29日定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30 26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數罪併罰,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 51條第5款定有明文。至所定執行刑之多寡,屬實體法上賦 予法院依個案自由裁量之職權,如所為裁量未逾上述法定範 圍,且無濫權情形,即無違法可言。 二、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蘇柏恩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先後經判處如其附表所示之刑確定,合於定應執行刑之規定 ,乃依抗告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就有期徒刑部分定其應執行之 刑,審酌各罪之犯罪情節、類型、行為次數等情,就其所犯 各罪為整體非難評價,並給予抗告人對本件定應執行刑表示 意見之機會,而在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部分原定應執行刑 與他宣告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7年2月, 並未逾越法律規定之界限,亦無濫用裁量權情形。經核於法 尚無違誤。 三、抗告意旨徒臚列抽象之刑罰裁量理論與法令及援引案例事實 不同之他案,並未具體指摘原裁定有何違法或不當,泛言坦 承犯行,犯後態度良好,原裁定違反責任遞減、比例以及相 當原則,請求撤銷原裁定,重新量定最有利之應執行刑等語 ,核係對原審刑罰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齡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2025-01-22

TPSM-114-台抗-148-20250122-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88號 抗 告 人 蘇銘昌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15日定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29 61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應由臺灣高等法院更為裁定。 理 由 一、按刑法第50條規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 得易科罰金之罪。二、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 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 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 定定之。」故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而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 書之情形者,依同條第2項規定,賦予受刑人定刑選擇權, 除受刑人於判決確定後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外,不 適用併合處罰之規定,以符合其實際受刑利益。 二、本件原裁定雖以抗告人蘇銘昌因犯販賣第二級毒品等罪,先 後經判處如其附表(下稱附表)編號1至29所示之刑確定, 且經檢察官聲請合併定其應執行刑,而就前開各罪合併定應 執行有期徒刑11年6月。惟查,附表編號1至23所示販賣第二 級毒品各罪,均為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附表編號24至29 所示轉讓禁藥各罪則為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依首揭規定, 非經抗告人行使刑法第50條第2項所賦予之定刑選擇權,不 得合併定應執行刑。原審不察,逕就抗告人所犯前開得易服 社會勞動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各罪,合併定其應執行刑,自 有違誤。抗告人指摘原裁定不當,非無理由,應將原裁定撤 銷,由原審法院更為妥適之裁定,期臻適法並保障抗告人之 審級利益。另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訴訟基本權之意旨,民國 112年12月27日修正公布、同年月29日生效施行之刑事訴訟 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依刑法第 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 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備具繕本,聲請 該法院裁定之。法院於接受繕本後,應將繕本送達於受刑人 。」以充分保障受刑人之資訊請求及意見陳述等聽審權,並 提昇法院定刑之妥適性;又附表編號1至23所示不得易服社 會勞動各罪、編號24至29所示得易服社會勞動各罪,前經臺 灣基隆地方法院於同一判決(111年度訴字第459號、112年 度訴字第93、194號)分別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1年6月、有期 徒刑8月後,僅抗告人明示就其刑之部分判決提起第二審上 訴,原審法院審理後,就本件附表編號6(第一審判處有期 徒刑5年2月)、24(第一審判處有期徒刑4月)撤銷改處較 輕之刑,於重定其應執行刑時,自受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 拘束。案經發回,應併注意及之。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劉方慈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2025-01-22

TPSM-114-台抗-88-2025012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