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危害他人安全

共找到 42 筆結果(第 1-10 筆)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妨害自由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易字第960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HWANG JOON SANG(中譯名黃俊相) 選任辯護人 吳佳霖律師 劉威德律師 潘佳苡律師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妨害自由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 年度易字第742號,中華民國113年4月23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 號: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緝字第530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事 實 一、緣HWANG JOON SANG與鍾瑛縈自民國93年間起相識,嗣長期 合作從事電子零件等之銷售商務,惟HWANG JOON SANG於108 年6月9日後即與鍾瑛縈聯繫無著,懷疑合作之鉅額資金遭到 侵吞,不堪損失而情緒激憤,竟基於恐嚇危害他人安全之犯 意,接續於如附表編號一至四所示之時間,傳送如附表編號 一至四所示包含將尋求幫派份子加害鍾瑛縈本人及其親友之 事等內容之通訊軟體WeChat文字訊息(下稱系爭簡訊)至鍾 瑛縈所使用之WeChat帳號,以此等加害生命、身體、自由之 事恐嚇鍾瑛縈,致生危害於安全。 二、案經鍾瑛縈訴由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證據能力 一、供述證據   按被告以外之人(包括證人、鑑定人、告訴人、被害人及共 同被告等)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至 之4等4條之規定,而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法 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適當者, 亦得為證據(第1項)。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 查證據時,知有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不得為證據之情形 ,而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有前項之同意, 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定有明文。經查,本院以下所引用作 為認定被告有罪之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檢察官及 辯護人均表示同意有證據能力,且迄至言詞辯論終結前亦未 再聲明異議,本院審酌上開證據資料製作時之情況,尚無違 法不當或證明力明顯過低之瑕疵,亦認以之作為證據,應屬 適當。 二、非供述證據   本判決所引用之非供述證據,並無證據證明係公務員違背法 定程序所取得,亦無顯有不可信之情況,且經本院於審理期 日為合法調查,該等證據自得作為本案裁判之資料。 貳、認定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一、訊據被告固坦承於如附表編號一至四所示之時間傳送如附表 編號一至四所示之系爭簡訊予告訴人,惟矢口否認有何恐嚇 危害安全犯行,辯護人則為被告辯護稱:⒈告訴人於收到系 爭簡訊後,未立刻報警,而係前往可能遇到被告之香港,其 於原審作證時並稱前往香港係「為了通知住在Golden公司地 址登記處之乾姊姊」云云,亦違反經驗法則,其更於案發後 已逾1年5個月的時間才報警,並稱係為了反擊被告所為對之 提起相關民刑事訴訟,足證告訴人並未因收到系爭簡訊而心 生畏懼。⒉況香港高等法院亦認告訴人並無因被告傳送系爭 簡訊而心生畏懼急著自香港逃回臺灣、而是在臺灣已待了一 段時間,並對之課以藐視法庭之罰鍰。⒊告訴人與被告認識1 5年,雙方有充分之信賴關係。然告訴人於108年6月17日以W eChat訊息向被告報告紙上公司之銀行帳戶結餘為美金1789 萬4413元後,即避不見面、持續失聯。被告因此於106年6月 25日基於身、心處於極度緊繃狀態,一時失慮而向告訴人傳 送系爭簡訊,但被告隔日隨即向告訴人道歉,可證被告主觀 上並無恐嚇之犯意。⒋縱認被告行為該當恐嚇危安罪之構成 要件,惟斟酌本件背景係被告遭告訴人有計畫性的利用集團 性組織侵占高達美金1,800萬元,並將贓款洗錢至共犯之海 外賭場帳戶,被告基於阻止告訴人犯罪並要求其出面談判而 為自助行為,應得阻卻違法或阻卻罪責云云。 二、本院查  ㈠被告前於如附表編號一至四所示之時間傳送包含如附表編號 一至四所示之系爭簡訊予告訴人一節,業據證人即告訴人鍾 瑛縈證述明確,並有手機畫面擷圖、私權事實體驗公證書在 卷可稽,亦經被告是認無訛,首堪認定。  ㈡被告前此主張其自99年間創立韓國商Future Cell Plus CO., LTD(下稱Future Cell公司),雇用告訴人為祕書以從事電 子零件等銷售、轉售業務,嗣更基於分散風險等由,由被告 於102至105年間擔任登記負責人陸續成立賽席爾商Golden E lectronics Inc.、Worldbest Global Supplier Inc.(下 各簡稱為Golden、Worldbest公司)、英屬安奎拉商Harmony Electronics Inc.、Quantum Electronics Inc.(下各簡 稱為Harmony、Quantum公司)、香港商Jin Mian Internati onal Limited.(下稱Jin Mian公司)共5家紙上公司以建立 交易鏈,資金來源及獲益歸屬仍為Future Cell公司,而告 訴人於108年6月17日以WeChat訊息向被告報告紙上公司之銀 行帳戶結餘為美金1789萬4413元後,不再回應被告,而侵占 前揭款項(刑事部分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以111年度偵續 字第544號案件偵查中,民事部分則繫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域法院;下簡稱香港法院),被告因遭鉅 大損失而情緒崩潰,進而於108年6月26至29日接續發出如附 表編號一至四所示之WeChat訊息。就此等被告與告訴人間之 商務糾紛,得自告訴人於108年6月2日至17日間確實頻繁以W eChat訊息向被告匯報Golden公司、Worldbest公司、Harmon y公司之當日支出與總結餘,並提及支出計算項目包含有Qua ntum公司年費、銀行手續費、薪資、告訴人之子機票、禮物 、餐飲及交通費等支出,終於108年6月17日回報之結餘為美 金1789萬4413元、港幣91萬5286元、人民幣5697元,嗣後屢 經被告於108年6月25日發訊詢問發生何事、表示自己感到沮 喪並詢問告訴人在何處、要求告訴人與自己聯繫等語,惟未 獲任何回應,此節同有手機畫面擷圖可佐。嗣被告即傳送包 含如附表編號一至四所示內容之訊息同時,仍不斷提及自己 相信告訴人,也為告訴人及其子著想,願意將自己部分利潤 與告訴人對半拆分,並在律師前簽署合約,僅不得影響合作 之第三人「sharp boss」,此亦有手機畫面擷圖可佐,堪信 被告此部分辯解尚屬真實。  ㈢惟按恐嚇危害安全罪係以對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 之法益加以不法惡害之意旨通知他人,使他人產生恐怖之心 理狀態,其恐嚇之方法以言詞、文字、舉動為之,均無不可 。恐嚇本非行為人主觀上確有加害之意或客觀上已為加害之 行為,而係衡諸通常事理足認乃將使一般人心生畏懼之惡害 通知;且被害人是否心生畏懼,亦應依照社會客觀經驗法則 以為判斷基準。查被告所傳送系爭簡訊中既含有如附表編號 一至四所示關於告訴人若不接受被告之前揭商務分潤提議, 告訴人及其子等家庭成員都將面對日本、中國、臺灣幫派, 生命將陷入危險,並稱因為告訴人所為已徹底摧毀被告及其 家庭,被告也會不惜重金,即便將其欲索回之鉅額資金全部 給幫派份子,也要追殺告訴人與其子然後再自殺等語,藉此 向告訴人施壓,綜合被告前述自陳係因一時氣憤而使用前揭 加害生命、身體、自由之惡害通知語句,衡諸常情,足以使 一般人心生畏懼,核與告訴人證稱於接收前揭訊息後,心生 畏懼一情相合,而符合經驗法則,可徵被告之行為已發生恐 嚇危害安全之客觀結果,亦足佐其於行為時存在恐嚇危害安 全之主觀犯意。被告縱係基於雙方間之商務糾紛及慮及有遭 鉅大損失之情,情緒崩潰下而為傳送系爭加害生命、身體、 自由之惡害通知語句,並於108年6月29日向告訴人致歉及表 示絕不再犯,之後都會好好溝通等WeChat訊息,此僅涉及應 於量刑審酌之被告犯罪動機及犯後態度,無礙於被告本件恐 嚇犯行成立與否。至辯護人提出香港法院裁定及其中譯本, 主張被告於香港法院對告訴人為損害賠償之民事訴訟,香港 法院判定告訴人藐視法庭以及告訴人並無因被告傳送系爭簡 訊而心生畏懼急著自香港逃回臺灣等節,然此等訴訟事件既 為被告與告訴人間之民事糾紛訴訟事件,本無從撼動本件應 依我刑事訴訟法所採實質真實發現主義、法院自行調查證據 ,本於調查所得,獨立為心證之判斷認定事實,不受其他相 關判決拘束之原則;況該香港法院裁定係認定告訴人所指因 被告傳送系爭簡訊而心生畏懼而急著自香港逃回臺灣始未前 往香港開庭等節不實,而認定告訴人藐視法庭,無關於本件 被告確傳送前揭加害生命、身體、自由之惡害通知語句予告 訴人而令其心生畏懼之事實。又告訴人於收到系爭簡訊後心 生畏懼,業經本院認定如前,至被告未立刻報警、而係前往 香港,此亦係因被害人遭受被害犯罪事實後,或慮及與加害 人之情誼,或衡酌後續處理之繁瑣程序,無意立即報案處理 ,且本件更係起因告訴人與被告間之商務糾紛,相關公司亦 有設立於香港之情,告訴人前往香港處理,難認悖於常情, 或以此推認告訴人即無心生畏懼,而以此為有利於被告之認 定。  ㈣再按阻卻違法之事由,依刑法明文規定者,有刑法第21至24 條所規定之依法令行為、業務上正當行為、正當防衛、緊急 避難,其中「依法令行為」固包括民法第151條之自助行為 。然民法自助行為規定必以於「不及受法院或有關機關援助 ,必非於其時為之,則請求不得實行或其實行顯有困難者為 限」,此觀諸該法第151條之明文即知,準此,民法第151條 之自助行為規定自須具備:⒈有自助意思;⒉須為保全自己之 權利;⒊須其情事急迫而有實施自救行為之必要;⒋須限對於 債務人之自由予以拘束或財產施以押收或毀損,不逾越保護 權利所必要之程度,始可阻卻違法。自助行為之立法目的乃 係因國家設置法院之目的,在於透過嚴謹之訴訟程序及法律 適用程序,以和平之方式,解決人民間或人民與國家間之糾 紛,避免人民以強制或其他暴力手段尋求糾紛之解決,因此 人民對於權利之存在狀態與他人有所爭執,原應透過法院之 程序確定其權利之存否,不容許人民藉己力實現其權利,否 則無法維持法律應有之基本秩序。經查被告當時縱然認為告 訴人並無合法支配商務合作資金之權利,告訴人更避不見面 ,然被告仍得透過民事或刑事訴訟等紛爭解決機制處理,尚 難謂有何非於斯時以恐嚇方式為之,請求權即不得實行或實 行顯有困難情形,亦難認其以前揭行為就告訴人意思決定自 由之拘束,未逾越保護權利必要程度。是被告所為之前揭惡 害通知行為,核與自助行為之要件難認相符,自無從據以阻 卻違法或阻卻罪責。  ㈤又刑法學說上所謂「期待可能性」係指期待行為人不為該犯 罪行為而為其他適法行為,惟該行為人違反此期待而為犯罪 行為時,即生刑事責任之謂(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14 7號判決意旨參照)。經查,被告主觀上固認告訴人無意搭 理而有難以追討鉅額資金之可能性,然而仍有透過民事、刑 事訴訟取回財物、追究責任等途徑可循,除如前述外,復觀 諸被告對於前揭糾紛,嗣就刑事部分向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 提出告訴,就民事部分向前揭香港法院起訴各情,可見一斑 ,此有前揭香港法院裁定及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不起訴處分 書等可稽,自難謂其非傳送如附表編號一至四所示訊息以恐 嚇告訴人不可,是被告前揭行為,非屬欠缺期待可能性之情 形。辯護人此部分之辯詞,顯於法有違而俱難採認。  ㈥至被告另指告訴人雖稱其為公司老闆,並非僅為被告之秘書 係屬不實、告訴人侵占被告1800萬美元後,透過多位第三人 將款項輾轉匯至澳門賭場之帳戶,亦可證告訴人明知該款項 為犯罪所得,否則根本無庸大費周章為洗錢行為等節,全屬 被告與告訴人間之民事糾紛及告訴人是否涉及刑事侵占犯行 ,與本件被告恐嚇犯行無涉,末此說明。 三、綜上所述,被告所辯不足採,本件被告所犯恐嚇犯行,事證 明確,應依法論科。   參、論罪   一、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5條之恐嚇危害他人安全罪。 二、被告於如附表編號一至四所示之時間傳送各加害生命、身體 、自由之惡害通知簡訊內容予告訴人,係出於同一迫使告訴 人出面解決問題之動機,基於同一恐嚇危害他人安全之犯意 ,在密接時間、地點傳送訊息,在刑法評價上,應均視為數 個舉動之接續施行,合為包括之一行為予以評價,較為合理, 應論以接續犯。   肆、維持原判決及駁回上訴理由: 一、本院綜合調查證據結果,認原審以被告犯罪事證明確,據以 論罪科刑,並說明係審酌被告身為告訴人之商務合作夥伴, 因關係生變,未能以理性溝通方式解決糾紛,竟以危害他人 生命之事恫嚇告訴人,無助於糾紛解決,更使告訴人心理畏 懼,事後否認犯行且未與告訴人和解,犯後態度亦非佳,被 害人所受侵害程度復未受填補,所為實無足取,惟念及被告 尚無我國刑事前案紀錄,有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稽,其自 述因不堪經濟上損失,思及往來人生因此變色,情緒激動而 一時失慮之素行、犯罪動機等一切情狀,酌情量處拘役20日 ,並說明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為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認 事用法尚無違誤,量刑亦稱妥適,被告於本院審理時未到庭 而委以辯護人執前詞否認犯行,並以上情置辯,係屬無據, 並據本院指駁如前。 二、至被告上訴後雖與告訴人成立和解,和解內容依辯護人所稱 係由告訴人給付被告款項並放棄在香港扣押之金錢,此部分 量刑基礎,確與原審認定有所不同。然刑事案件之量刑,其 中犯後態度非僅有是否與被害人和解乙節,尚包含被告是否 自白、自白之時間點、有無悔悟之意、縱稱有所悔悟是否出 於真摯,更包含與被害人和解所為之努力、雙方溝通過程及 賠償方案等等因素。本件被告上訴後雖與告訴人成立和解, 然本院衡諸被告迄至本院審理終結前,經合法傳喚均未到庭 ,且於犯罪事證明確之情形下,仍委由辯護人一再否認犯罪 ,其與告訴人間之和解,亦僅係為解決雙方之民事糾紛,而 於刑事訴訟過程中,耗費司法資源將之過度連結,是本件縱 被告與告訴人成立和解,和解內容更係告訴人支付款項予被 告,仍無從為有利於被告之量刑基礎而對被告從輕量刑。 三、基此,本件被告上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伍、被告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未於審理期日到庭,爰依刑事 訴訟法第371條之規定,不待其陳述逕行判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第371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牟芮君提起公訴,被告上訴後,由檢察官王啟旭到 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十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劉嶽承                    法 官 王耀興                    法 官 古瑞君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林君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刑法第305條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 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附表 編號 傳送時間 訊息內容 一 108年6月26日 05時40分許 If you break the rule w sharp boss, you and your son may face japanese yakuza or chinese gangster soon. That means you and your son's life is in jeopardy. And Your son's life and future is totally destroyed. 二 108年6月27日 18時52分許 We're chasing you and your son, fiancei to the end of world. U can not run away or hide away.... Don't forget. Many of Chinese Japanese, Taiwanese team is chasing all of your families. Please don't be mistake. You may regret in the future if you don't accept my last proposal. 三 108年6月28日 08時21分許 Even though you're rich, but if you and your son live in a fearful life everyday, what's the meaning of your life. 四 108年6月28日 10時14分許 Don't be regret after deadline. I will do my best to destroy you and Weiwei after deadline. I bet all of your money 18mil.usd to all of gangsters to punish you....All of gangsters are haunting you to steal the money from you and kill u and your son. After you're dead, I commit suicide at same day.

2025-03-27

TPHM-113-上易-960-20250327-1

花簡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妨害自由等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花簡字第324號 聲 請 人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佳新 上列被告因妨害自由等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 3年度調偵字第291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陳佳新犯恐嚇危害安全罪,處拘役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 壹仟元折算壹日。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犯罪事實及證據,均引用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如附件)之記載。 二、論罪科刑:  ㈠按刑法第309條第1項規定所處罰之公然侮辱行為,係指依個 案之表意脈絡,表意人故意發表公然貶損他人名譽之言論, 已逾越一般人可合理忍受之範圍;經權衡該言論對他人名譽 權之影響,及該言論依其表意脈絡是否有益於公共事務之思 辯,或屬文學、藝術之表現形式,或具學術、專業領域等正 面價值,於個案足認他人之名譽權應優先於表意人之言論自 由而受保障者(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意旨參照) 。經查,本案被告陳佳新於特定多數人得共見共聞(除被告 及告訴人齊正平外尚有3人)之車內,對告訴人以「幹你娘」 、「幹你娘三小」等語辱罵之,係一種抽象之謾罵,衡以社 會通念及口語意義上一般人對於該等語言之認知,係對他人 人格之貶損辱詞,足以令人感到難堪、不快,屬污蔑他人人 格之用語,該言語即係基於攻擊性,對於聽聞者亦能體認陳 述人係以該言語作人身攻擊;況本案被告僅因不滿告訴人就 乘車相關問題加以詢問,即對告訴人所為上開不具任何實質 內容之批評、謾罵,純粹對於告訴人人格為污蔑,足使告訴 人感覺人格遭受攻擊,而貶損其名譽、尊嚴之評價。又該語 言無益於公共事務之思辨,或屬文學、藝術之表現形式,或 具學術、專業領域等正面評價之情形,堪認被告上開行為, 係於多數人共見共聞之狀況下,以前開言語侮辱告訴人,依 其表意脈絡,顯係故意公然貶損他人之名譽,已逾越一般人 可合理忍受之範圍,揆諸前揭說明,確屬公然侮辱無訛。  ㈡又刑事法律上所謂恐嚇,祇須行為人客觀上將加害生命、身 體、自由、名譽、財產等事項通知他人,而該通知事項,依 其所通知之方法、態樣、內容,以社會一般觀念加以客觀判 斷,確足以使受到惡害通知之人心生畏懼,致危及其在社會 日常生活之安全感,即足成立,不以行為人真有加害之意為 必要;而被害人是否心生畏懼,亦應本於社會客觀經驗法則 以為判斷基準。被告於案發時、地以上開言語辱罵告訴人後 ,復稱:「很屌是不是,看到你車砸一次啦」等語,被告上 開行為使告訴人心生畏懼等情,業據被告於偵查中自承在卷 (見偵卷第34頁),核與告訴人之指訴相符(見警卷第27至33 頁,偵卷第33至34頁),依一般大眾之認知,被告上開言語 已傳達將危害告訴人財產之不利訊息,而衡諸常情,與告訴 人立於相同情境、地位之一般人面對前述威脅時,通常均會 產生行為人可能進一步採取實害行為等害怕、畏怖之心理壓 力,擔憂自己之財產安全遭受危害而恐懼不安,是被告上開 所為確屬刑法所指之恐嚇行為。  ㈢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5條恐嚇危害他人安全罪、第309 條第1項之公然侮辱罪。  ㈣被告以上開言語辱罵、恫嚇告訴人之舉,依其行為時客觀情 狀觀之,均係於相近地點、綿密之時間接連同時所為,各犯 行之主觀意思活動目的單一,評價上認此情形為一行為觸犯 數罪名之想像競合犯,較為適當。是被告以一行為同時觸犯 數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之恐 嚇危害他人安全罪處斷。  ㈤爰審酌被告係成年且智識健全之人,理應知悉在現代民主法 治社會中,應本諸理性、和平之手段與態度解決糾紛,詎被 告僅因乘車問題即對告訴人心生不滿,不思理性處理,率爾 為本案犯行,所為應予非難;考量其犯後坦承犯行之態度, 暨雙方均未遵期出席故未達成調解等情(見調偵卷第3頁) ,及審酌被告前無經法院判處罪刑之素行(見卷附臺灣高等 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大學肄業之教育程度(見本院卷第 9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如易科罰 金之折算標準,以資懲儆。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4條第2項規 定,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案判決,得自判決送達之日起20日內,以書狀敘述 理由,向本院管轄第二審之合議庭提起上訴(須附繕本)。 本案經檢察官黃曉玲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花蓮簡易庭 法 官 陳映如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判決不服,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應抄 附繕本)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由請求 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 為準。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書記官 周育陞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刑法第305條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 於安全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9千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309條第1項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9千元以下罰金。 【附件】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調偵字第291號   被   告 陳佳新  上列被告因妨害自由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聲請以簡易判 決處刑,茲敘述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如下:     犯罪事實 一、陳佳新與3名友人共同搭乘齊正平所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 號營業小客車,陳佳新與齊正平因故發生爭執,竟基於公然 侮辱、恐嚇危害安全之單一犯意,在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之 情狀下,公然接續辱罵齊正平:「幹你娘」、「幹你娘三小 」等語,足以貶損齊正平之社會評價。並對齊正平出言恫嚇 稱:「很屌是不是,看到你車砸一次啦」等語,使齊正平心 生畏懼,致生危害於安全。 二、案經齊正平訴由花蓮縣警察局花蓮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陳佳新於警詢及偵查中坦承不諱, 核與證人即告訴人齊正平於偵查中之證述情節相符,並有告 訴人行車紀錄器檔案光碟及譯文與截圖在卷可稽,足認被告 之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被告犯嫌應堪認定。 二、核被告陳佳新所為,係犯刑法第305條恐嚇危害安全罪嫌、 同法第309條第1項公然侮辱罪嫌。其接續辱罵之數行為於密 切接近之時地實施,侵害同一法益,各行為之獨立性極為薄 弱,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在時間差距上,難以強行分開, 在刑法評價上,以視為數個舉動之接續施行,合為包括之一 行為予以評價,較為合理,請論以接續犯,而為包括之一罪 。首開2罪幾無間隔,堪認係出於單一行為決意密接所為, 而有局部重疊,請論以想像競合犯,從一重之恐嚇危害安全 罪嫌處斷。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0  日                檢 察 官 黃曉玲

2025-03-26

HLDM-113-花簡-324-20250326-1

中秩
臺中簡易庭

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裁定                    114年度中秩字第38號 移送機關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太平分局 被移送人 黃漢祥 上列被移送人因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經移送機關於中華民 國114年3月5日以中市警太分偵字第1140007834號移送書移送審 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黃漢祥無正當理由攜帶具有殺傷力之器械,處罰鍰新臺幣10,000 元。 扣案之水果刀壹把沒入。   事 實 理 由 及 證 據 一、被移送人於下列時、地,有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之行為: ㈠、時間:民國114年3月1日0時30分許。 ㈡、地點:臺中市○○區○○路000號。 ㈢、行為:手反握具有殺傷力之器械即水果刀於上開地點路段行 走。 二、上開事實,有下列之事項證明屬實: ㈠、被移送人黃漢祥於警詢時之供述。 ㈡、報案紀錄單、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扣押物品收據、 照片黏貼紀錄表。 三、按無正當理由攜帶具有殺傷力之器械、化學製劑或其他危險 物品者,處3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30,000元以下罰鍰,社會 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本條款之構成要件 ,須行為人客觀上有攜帶具有殺傷力之器械、化學製劑或其 他危險物品之行為,且該攜帶係無正當理由,因而有危害於 行為人攜帶所處時空之安全情形,始足當之。依上開要件, 判定行為人有無違反本條款非行,首須行為人有攜帶行為, 次審酌該攜帶行為是否係無正當理由,再衡量行為人攜帶行 為所處時空,是否因行為人攜帶該類器械,而使該時空產生 安全上危害。又本條款所稱「無正當理由」,應指行為人若 所持目的與該器械於通常所使用之目的不同,而依當時客觀 環境及一般社會通念,該持有行為因已逾該器械原通常使用 之目的及範疇,致使該器械在客觀上因本具殺傷力之故,易 造成社會秩序不安及存在不穩定危險之狀態,即屬之,當不 以行為人是否已持之要脅他人生命、身體而產生實質危險為 斷。 四、經查:  ㈠扣案之水果刀刀刃屬鋼鐵材質,質地堅硬,如持之朝人揮砍 或揮打,足以傷人甚至致命,屬具殺傷力之器械無誤,有危 害他人安全之虞。被移送人固辯稱因為在家做菜完,聽見外 面有聲音出門查看,惟被移送人行為時為深夜0時30分許, 衡諸常情尚非正常備餐時間,且移送機關於被移送人機車車 廂內查扣上開刀具,並非置於被移送人住處,復參卷附監視 器畫面截圖,核與單純查看情狀不符,是被移送人上開辯詞 ,尚無足採,其無正當理由攜帶具有殺傷力之器械,足堪認 定。  ㈡被移送人於反握此具有殺傷力之器械從振福路245巷19號住家 出門,走至振福路342號娃娃機店,其反握於後腰部之方式 與施暴者常見突然舉起攻擊他人之動作相似,不論有無使用 ,均足以使見聞者不安或恐懼,有造成社會秩序不安及存在 不穩定危險狀態之虞。被移送人攜帶上開刀械之行為顯不具 正當性,殊無疑義,尚難認被移送人攜帶上開刀械具有正當 理由存在,被移送人係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1 款之規定,應依法處罰。 五、本院審酌被移送人之智識程度、生活狀況、違反本法行為之 動機、目的、手段、違反義務之程度、違序後態度及所生之 危害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罰鍰。扣案之水果刀1 把為被移送人所有供違反本法行為所用之物,併予宣告沒入 。 六、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46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1款、第22 條第3項、第2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                  法 官 陳嘉宏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得於裁定書送達之翌日起五日內,以書狀敘述理 由,向本庭提出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林佩萱 附錄本案處罰條文: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1款 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3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30,000元以下 罰鍰: 一、無正當理由攜帶具有殺傷力之器械、化學製劑或其他危險物   品者。

2025-03-20

TCEM-114-中秩-38-20250320-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妨害自由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字第984號 公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王柏文 上列被告因妨害自由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字 第79352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王柏文犯恐嚇危害安全罪,處有期徒刑肆月,如易科罰金,以新 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扣案之空氣槍壹支(槍枝管制編號:新北鑑0000000000號)沒收 。   事 實 一、王柏文與邱徵維2人於民國112年11月5日下午4時13分許,分 別駕駛車號000-0000號(下稱本案車輛)、ANZ-3268號自用 小客車,同向行駛於新北市五股區中興路2段與新五路口處 ,2人因行車糾紛而發生爭執,王柏文竟基於恐嚇危害他人 安全、公然侮辱之犯意,搖下車窗,在上開不特定人均可共 見共聞之場合,出示空氣槍比劃(經鑑定不具有殺傷力,非 屬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4條第1項第1款所稱之槍砲), 以此加害生命、身體之事恫嚇邱徵維,致邱徵維心生畏懼而 危害其安全,並同時對邱徵維辱稱:「幹你娘機掰」,足以 貶損邱徵維之人格及社會評價。嗣邱徵維報警處理,經警於 同日,在新北市○○區○○街00巷00○0號前,對本案車輛進行搜 索,當場扣得空氣槍1支、塑鋼彈1袋,始悉上情。 二、案經邱徵維訴由新北市政府警察局蘆洲分局報告臺灣新北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前四條之規定,而 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 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證據;當事人 、代理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查證據時,知有第159條第1項不 得為證據之情形,而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 有前項之同意,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定有明文。查,檢察 官、被告王柏文於本院準備程序中對於本判決下列所引被告 以外之人於審判外陳述之證據能力均表示無意見(見本院卷 第61至62頁),且均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對各該供述證據之 證據能力聲明異議,本院審酌該等證據製作時之情形,並無 違法不當或證明力明顯過低之瑕疵,以之作為證據應屬適當 ,則依前開規定,本判決引用之供述證據均有證據能力。 二、其餘認定本案犯罪事實之非供述證據,亦查無實施刑事訴訟 程序之公務員違反法定程序取得之情形,且與本案具有關聯 性,依照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反面解釋,亦有證據能力。 貳、實體部分: 一、訊據被告固坦承曾於上揭時、地因行車糾紛與告訴人邱徵維 發生爭執,並曾說出:「幹你娘機掰」一語,惟矢口否認有 何公然侮辱、恐嚇犯行,辯稱:我當下只是因為很生氣所以 才說出「幹你娘機掰」,並沒有特別對誰罵的意思;我手上 只是拿著手機,並不是槍枝,告訴人可能是看錯云云。經查 :  ㈠被告曾於上揭時、地因行車糾紛與告訴人發生爭執,並曾大 聲說出:「幹你娘機掰」一語,為被告所不否認(見本院卷 第60至61頁),核與證人即告訴人於警詢時之證述大致相符 (見偵卷第6至7頁),並有112年11月5日行車紀錄器影像擷 圖2張(見偵卷第10頁)、新北市政府警察局蘆洲分局(下 稱蘆洲分局)112年11月5日搜索扣押筆錄及扣押物品目錄表 1份(見偵卷第12至14頁)、車輛詳細資料報表2份(見偵卷 第15、16頁)、新北市政府警察局112年11月8日新北警鑑字 第1122230638號鑑驗書1份(見偵卷第20至21頁)、本院勘 驗筆錄2份及附件1份(見本院卷第64至65、68-1至68-4、13 9頁)在卷可稽,是此部分事實,首堪認定。  ㈡被告涉犯公然侮辱罪之部分:  ⒈按刑法第309條處罰之公然侮辱行為,係指依個案之表意脈絡 ,表意人公然貶損他人名譽之言論,已逾越一般人可合理忍 受之範圍,經權衡該言論對他人名譽權之影響,及該言論依 其表意脈絡是否有益於公共事務之思辯,或屬文學、藝術之 表現形式,或具學術、專業領域等正面價值,於個案足認他 人之名譽權應優先於表意人之言論自由而受保障者(憲法法 庭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本案案發之經過,業經本院勘驗告訴人提供之行車紀錄器影 像畫面,勘驗結果如下,有本院勘驗筆錄2份及附件1份(見 本院卷第64至65、68-1至68-4、139頁)可證:  ⑴檔案名稱為「MOVA5799」,此為告訴人邱徵維駕駛之小客車 行車紀錄器錄影畫面,檔案畫面為彩色且有聲音。   播放時間00:00,畫面一開始邱徵維駕駛之小客車(下稱A 車)準備切入於三線道上之中線車道。   播放時間00:25,A車準備由中線車道切入右側車道。   播放時間00:29,A車有打方向燈的聲音。   播放時間00:30,A車由中線車道切入右側車道。   播放時間00:31,王柏文駕駛之小客車(下稱B車,即本案 車輛)長響喇叭聲。   播放時間00:32,A車女乘客說:「唉唷,你是在幹嘛。」   播放時間00:36,當時A車位置約在高架橋的第三根柱子處 ,B車由A車右方超車。   播放時間00:39,A車女乘客說:「跟人家起衝突,是你不 對欸。」   播放時間00:51,B車停駛於右側車道並搖下駕駛座側車窗 。   播放時間00:55,A車女乘客說:「他要幹嘛,要跟人家道 歉。」   播放時間00:59,本段影片結束。  ⑵檔案名稱為「LOCA58002」,此為告訴人邱徵維駕駛之小客車 行車紀錄器錄影畫面,檔案畫面為彩色且有聲音。   播放時間00:00,畫面一開始接續「MOVA5799」影片結尾。   播放時間00:01,A車當時位置約在高架橋的第一根柱子及 第二根柱子間,邱徵維說:「拍謝、拍謝。」A車緩慢向前 行駛。   播放時間00:02,王柏文說:「你是在擠什麼嗎你是在擠什 麼嗎。」   播放時間00:04,邱徵維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播放時間00:05,王柏文說:「幹你娘阿機掰。」   播放時間00:06,邱徵維說:「他拿槍欸,BQM-1393,他拿 槍出來。」   播放時間00:14,A車女乘客說:「真的喔。」   播放時間00:15,邱徵維說:「嘿。」A車停等紅燈。   播放時間00:17,A車女乘客說:「你說幾號。」   播放時間00:18,邱徵維說:「BQM1393。」   播放時間00:27,A車女乘客說:「拿槍喔。」   播放時間00:28,邱徵維說:「嗯。」   播放時間00:37,A車女乘客說:「可是你也沒錄到。」   播放時間00:42,邱徵維說:「他拿槍阿。」   播放時間00:46,A車女乘客說:「這裡是什麼路段?」   播放時間00:50,邱徵維說:「中興路3段2巷。」   播放時間00:59,本段影片結束。   自上開勘驗結果可知,被告與告訴人對話過程中,2人車窗 均開啟,2車行駛之地點亦為不特定多數人得以見聞之公共 場域,被告於案發當時係因告訴人切換車道,致其行經案發 地點時可能發生碰撞,而開始與告訴人進行對話、爭論,顯 然自現場之情形及被告、告訴人對話之前後文觀之,被告之 對話對象僅有告訴人,其所述一語亦係針對告訴人而發表, 更特別加強語氣使告訴人能夠聽見,亦足使其他在場之第三 人見聞,又被告顯然無視於告訴人數次表達抱歉,仍刻意提 高音量、強調「幹你娘機掰」,其所造成告訴人名譽、社會 人格之貶損已逾越一般人可合理忍受之範圍甚明。  ⒊參以本院於審理中補充勘驗告訴人所提出之行車紀錄器錄影 畫面,顯示被告罵上開「幹你娘機掰」之言語,明顯情緒激 動,且聲音大於其先前所說的「你是在擠什麼嗎你是在擠什 麼嗎」之言語,其中「幹」字更特別有加強語氣之情形,有 本院勘驗筆錄1份可佐(見本院卷第139頁)。告訴人於警詢 時亦證稱:112年11月5日下午4時13分在新北市五股區中興 路2段與新五路交岔口駕駛ANZ-3268號自用小客車時,遭不 詳人士駕駛車號000-0000號自小客車之駕駛,持槍恐嚇,還 逼我的車,並辱罵不雅字眼等語(見偵卷第6頁),被告亦 於本院審理中自承:我當時是從快速道路下來,告訴人一打 方向燈,馬上就切到外側車道,我當下就搖下車窗跟他說你 在開什麼,之後就接著說「幹你娘機掰」;「(問:你當時 為何會罵髒話?)我當時很生氣,他突然衝出來,我差點撞 到旁邊的機車」等語(見本院卷第60、139頁),告訴人既 能在當下之對話情境中明確辨識被告所辱罵之對象即為自己 ,被告亦不否認係因當下情境致其情緒激動後立刻說出「幹 你娘機掰」一情,況被告於偵查中即已坦承有辱罵告訴人( 見偵卷第25頁),更於本院準備程序時亦曾坦承有公然侮辱 之犯行(見審易卷第50頁),顯然被告辱稱之「幹你娘機掰 」一語,意在洩憤,且係刻意針對告訴人所為。是被告仍辯 稱我沒有刻意對誰說云云,顯然僅屬卸責之詞,並不可採。  ㈢被告涉犯恐嚇危害安全罪之部分:  ⒈自上開案發之經過觀之,告訴人係於被告對其辱稱:「幹你 娘機掰」之後相隔僅約1秒,即說出被告有持槍一事,更與 後座女乘客持續討論被告持槍,女乘客另指稱告訴人並沒有 直接攝錄到被告持槍之影像等情,有本院勘驗筆錄及附件1 份可證(見本院卷第64至65、68-1至68-4頁),是告訴人顯 係於看見被告持槍後立刻反應,並告訴後座之女乘客被告持 槍一事,衡情告訴人與被告並不相識,本無刻意誣指被告之 必要,審諸告訴人自與被告開始對話後不久即說出被告有持 槍、女乘客則回應告訴人無實際拍攝到持槍畫面之情節,告 訴人與女乘客顯係在討論緊接之時間內所發生,但未及以客 觀證據形式保存之事,與反覆思量、咀嚼說詞後才刻意捏造 證詞攀誣他人之情形有間。  ⒉復徵諸被告於本院審理中供稱:我的駕駛座離告訴人的車約 為2個人坐著的距離,當下我有搖下車窗,後來告訴人也有 搖下車窗,我有看到告訴人的手一邊比劃等語(見本院卷第 61頁),而案發時為白天、天氣晴朗、視線良好乙節,亦有 本院勘驗筆錄附件1份可證(見本院卷第68-1至68-4頁); 再者,當日本案車輛駕駛座旁邊確實置有空氣槍1支,為被 告於偵查中所自承(見偵卷第25頁),復經蘆洲分局於同日 至本案車輛搜索,亦扣得空氣槍1支,有蘆洲分局112年11月 5日搜索扣押筆錄及扣押物品目錄表1份可參(見偵卷第12至 14頁),從而,自被告與告訴人對話當時,天氣、視線均良 好清晰、2人之間並無車窗等障礙物阻隔視線,且距離相隔 甚近、本案車輛駕駛座可及之處確實亦置放空氣槍1支等情 形綜合判斷,亦可排除告訴人一時眼花,將其他物品誤認為 槍枝之可能。是被告仍辯稱告訴人應係看錯云云,實係臨訟 杜撰之詞,難以採信。  ⒊而扣案之空氣槍外型、構造與真槍極為相似,有新北市政府 警察局112年11月8日新北警鑑字第1122230638號鑑驗書1份 及所附照片4張足稽(見偵卷第20至21頁),如為一般人突 遭他人於爭論過程中出示上開空氣槍,一時之間本難以區辨 該空氣槍是否有殺傷力,準此,縱使僅單純出示空氣槍,亦 足使人認為係在表示對其生命、身體為不法加害之惡害告知 ,告訴人亦於警詢時證稱其因被告持槍而感到心生畏懼(見 偵卷第6頁),故被告於爭論過程中,出示空氣槍之行為, 已構成刑法上之恐嚇無疑。  ㈣綜上所述,本案事證明確,被告所辯均不足採信,其犯行堪 以認定,應予依法論科。 二、論罪科刑:  ㈠罪名:   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9條第1項之公然侮辱罪、同法第 305條之恐嚇危害安全罪。  ㈡罪數及競合:   被告以一行為同時觸犯上開數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從一 重之恐嚇危害安全罪處斷。  ㈢量刑審酌:   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與告訴人素不相識,遇 有糾紛本應循理性溝通或其他合法方式解決,詎被告卻以上 開方式恐嚇、公然侮辱告訴人,致告訴人心生畏懼,並使告 訴人人格及社會評價遭受貶損,所為應予非難;再衡酌被告 始終否認犯行,且未與告訴人達成和解之犯後態度,及其於 本院審理中自陳之智識程度、家庭經濟生活狀況(見本院卷 第140至141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刑, 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三、沒收:  ㈠扣案之空氣槍1支(槍枝管制編號:新北鑑0000000000號)為 被告於案發時持以恐嚇告訴人之用,業據本院認定如前,屬 供犯罪所用之物,且該空氣槍為被告所有一情,亦為被告於 警詢時所供認(見偵卷第4至5頁),是上開空氣槍自應依刑 法第38條第2項規定,宣告沒收。  ㈡至扣案之塑鋼彈1袋,則並無事證認與本案有關,爰不予宣告 沒收,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漢章偵查起訴,檢察官賴怡伶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王榆富                   法 官 鄭琬薇                   法 官 柯以樂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楊媗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05條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 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中華民國刑法第309條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 以下罰金。 ◎卷宗代號對照表 卷宗案號 代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79352號卷 偵卷 本院113年度審易字第577號卷 審易卷 本院113年度易字第984號卷 本院卷

2025-03-19

PCDM-113-易-984-20250319-1

雄秩
高雄簡易庭

社會秩序維護法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高雄簡易庭裁定 114年度雄秩字第36號 移送機關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三民第二分局 被移送人 陳維祥 上列被移送人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經移送機關於民國114 年2月27日高市警三二分偵字第11470187100號移送書移送審理,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維祥無正當理由,攜帶類似真槍之玩具槍,而有危害安全之虞 ,處罰鍰新臺幣貳仟元。 扣案類似真槍之玩具槍壹把沒入。   理 由 一、被移送人於下列時地,有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之行為   事實:  ㈠時間︰民國114年1月10日12時51分許。  ㈡地點︰高雄市○○區○○○路000號(全家便利超商內)。  ㈢行為︰被移送人於上開時、地,無正當理由攜帶類似真槍之玩 具槍,嗣為警現場盤查,並扣得被移送人所有上開攜帶類似 真槍之玩具槍1把在卷可徵。 二、上開事實,有下列證據足以證明︰  ㈠被移送人於警詢時之陳述。  ㈡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三民二分局扣押筆錄及扣押物品目錄表乙 份、扣押物品照片。  ㈢扣案之類似真槍之玩具槍1把。 三、按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5條第3款處罰之非行,係以「無正當 理由,攜帶類似真槍之玩具槍,而有危害安全之虞」為要件 ,該條款之構成要件,須行為人客觀上有攜帶類似真槍之玩 具槍之行為,且該攜帶玩具槍係無正當理由,因而有危害於 行為人攜帶玩具槍所處時、空之安全情形,始足當之。 經 查,被移送人於上開時地持本案類似真槍之玩具槍1把一節 坦承不諱,該槍外表近似真槍,有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三民二 分局扣押筆錄及扣押物品目錄表、扣押物品照片附卷可稽, 外觀上確實容易使一般民眾誤認為真槍,常人本即不易辨認 ,況被移送人於上開時地正處於隨時得取出使用之狀況,是 被移送人雖未持該玩具槍直接射擊或作為恫嚇他人之工具, 然其公然攜行並且外露於腰間,客觀上顯然具有危害他人安 全及社會安寧秩序之虞,難認被移送人辯稱:為防身使用而 有正當理由,是核被移送人所為,係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65條第3款無正當理由,攜帶類似真槍之玩具槍,而有危害 安全之虞之非行。惟念其尚未持以傷人或為其他非法用途, 違反義務及所生損害程度尚屬非鉅,且其犯後態度甚佳,而 被移送人不得以不知法令而主張免罰,復審酌被移送人違反 本法之手段、違反義務之程度以及所生之危險,量處如主文 所示之處罰用資懲儆,併啟被移送人切勿隨時無正當理由, 於公共場所攜帶類似真槍之玩具槍,因而致有危害安全之虞 。 四、扣案之類似真槍之玩具槍1把,既屬被移送人所有,且供己 違反本案社會秩序維護法行為所用之物,業據被移送人供明 在卷,爰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22條第3項規定,均諭知宣告 沒入之,俾利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大眾安全。   五、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45條第1項、第65條第3款、第22條第3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高雄簡易庭 法 官 張茹棻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服本裁定者,得於裁定書送達之翌日起五日內,以書狀敘明理 由,經本庭提起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廖美玲

2025-03-06

KSEM-114-雄秩-36-20250306-1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443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蔡聰安 (現於法務部○○○○○○○執行中)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定應執行刑聲明異議案件,不服臺灣新北 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17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4004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 ㈠、聲明異議意旨略以:受刑人前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等案件,經本院高雄分院102年度聲字第1187號裁定(下稱A 裁定)就附表一所示各罪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9年確定,另因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下稱 新北地院)107年度聲字第2023號裁定(下稱B裁定)就附表 二所示各罪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0年2月確定;前開二裁定因 不符定刑要件而接續執行,合計須執行有期徒刑29年2月, 然附表二編號4、5二罪之犯罪日期均早於附表一所示各罪之 判決確定日,是附表二編號4、5之罪與附表一所示各罪符合 定應執行刑之要件,且如附表二編號4、5之罪與附表一所示 各罪合併定應執行刑,則定應執行刑之上限為有期徒刑30年 ,下限為5年,而附表二剩餘數罪之定刑上限為11年5月,下 限為3年6月,相較於附表一之定刑上限為30年,下限為5年 ,而附表二之定刑上限為15年11月,下限為3年10月,顯然 將附表二編號4、5之罪拆出來與附表一所示之罪合併定應執 行刑,對受刑人較為有利, 是A裁定就附表一所示各罪與B 裁定就附表二所示各罪分別定應執行刑之結果致受刑人有客 觀上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受刑人因此向臺灣新北地方 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檢察官請求就附表二編號4、5之 罪與附表一所示各罪聲請定應執行刑,另就附表二剩餘數罪 聲請定應執行刑,惟遭新北地檢署於民國113年10月4日以新 北檢貞卯113執聲他4113字第1139121900號函否准受刑人之 聲請,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84條規定聲明異議等語。 ㈡、檢察官依上開已確定之裁定予以執行,並否准受刑人重新定 刑之聲請,並無違法或不當,本件聲明異議為無理由,應予 駁回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附表二編號4、5之罪既然本來就與附表一所 示各罪合於數罪併罰,且如附表二編號4、5之罪與附表一所 示各罪合併定應執行刑,定刑上限是30年,下限是5年,而 附表二剩餘數罪另為一定刑組合,定刑上限為11年5月,下 限為3年6月,相較於目前的定刑組合,附表一定刑上限為30 年,下限為5年,而附表二定刑上限為15年11月,下限為3年 10月,顯然將附表二編號4、5之罪拆出來與附表一所示之罪 合併定應執行刑,對受刑人較為有利,再綜觀受刑人之犯罪 行為均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及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非難 重複程度甚高,犯罪時間尚屬密接,依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 之規定,勢將大幅降低受刑人之刑期,反觀A裁定就附表一 所示各罪、B裁定就附表二所示各罪定刑後接續執行合計刑 期長達29年2月,幾與有期徒刑上限30年相等,有悖離恤刑 目的之虞,且重新組合既應受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限制, 亦不會造成對受刑人受有更不利之雙重危險。綜上所陳,請 求將新北檢貞卯113執聲他4113字第1139121900號函及原裁 定,另做妥適處置等語。 三、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 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 條定有明文。此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檢察 官有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情形而言。 又已經裁判定應執行刑之各罪,如再就其各罪之全部或部分 重複定應執行刑,均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不以定刑之各 罪範圍全部相同為限,此乃因定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定,具有 與科刑判決同一之效力,行為人所犯數罪,經裁定酌定其應 執行刑確定時,即生實質確定力。法院就行為人之同一犯罪 所處之刑,如重複定刑,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而遭受雙重 處罰之危險,自有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適用。故數罪併罰案件 之實體裁判,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併合處罰之其他 犯罪,或原定應執行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 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等情形,致原定執行 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或其他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 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 外,法院應受原確定裁判實質確定力之拘束,並確保裁判之 終局性。已經定應執行刑確定之各罪,除上開例外情形外, 法院再就該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複定其應執行刑,前、後二 裁定對於同一宣告刑重複定刑,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遭受 雙重處罰之危險,均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而不得就已確 定裁判並定應執行刑之數罪,就其全部或一部再行定其應執 行之刑,此為本院最近之統一見解。是以,檢察官在無上揭 例外之情形下,對於受刑人就原確定裁判所示之數罪,重行 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之請求,不予准許,於法無違,自難 指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最高法院11 2年度台抗字第888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受刑人因犯如附表一所示各罪,經A裁定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 19年確定,由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下稱屏東地檢署)檢察 官以102年度執更字第1539號案件執行;另犯如附表二所示 各罪,經B裁定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10年2月,並分別經本院 107年度抗字第1190號裁定、最高法院107年台抗字第906號 裁定駁回抗告確定,由屏東地檢署檢察官以108年度執更助 字第10號案件接續執行,有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考( 見原審卷第42至43、48至49、56頁)。而受刑人向新北地檢 署請求就附表二編號4、5之罪與附表一所示各罪聲請定應執 行刑,另就附表二剩餘數罪聲請定應執行刑,惟經新北地檢 署於113年10月4日以新北檢貞卯113執聲他4113字第1139121 900號函覆「聲請重新定應執行刑乙事於法無據,礙難准許 」等情,有該函文附卷可憑(見原審卷第15至17頁)。 ㈡、受刑人執前詞提起抗告,然附表二編號4至7所示之罪合計宣 告之刑期為有期徒刑9年8月,經臺灣屏東地方法院102年度 訴字第95號判決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4年8月;而附表二所示 各罪合計宣告之刑期為有期徒刑16年3月,經B裁定定應執行 刑有期徒刑10年2月。故附表二編號4、5之罪刑實際上已兩 次因定應執行刑而受有相當程度之扣減。倘依抗告意旨之主 張將附表二編號4、5之罪與附表一所示之罪另定應執行刑, 則其應執行刑之上限為有期徒刑23年6月(即A裁定所定應執 行刑有期徒刑19年,加計附表二編號4、5所示之刑有期徒刑 3年10月、8月),而附表二編號1至3、6至10所示之罪如重 新定應執行刑,其應執行刑之上限為有期徒刑11年3月。是 依受刑人主張重新改組定應執行之刑期總和上限為有期徒刑 34年9月(即上述有期徒刑23年6月與上述有期徒刑11年3月 之總和),超過A、B裁定應執行刑之刑期總和有期徒刑29年 2月甚多。準此,受刑人請求就附表二編號4、5之罪與附表 一所示各罪聲請定應執行刑,另就附表二剩餘數罪聲請定應 執行刑之結果,不一定對受刑人較為有利,實難認A、B裁定 分別就附表一、二所示各罪定應執行刑之結果有何客觀上過 度不利評價致對受刑人有責罰顯不相當之情事。 ㈢、綜上所述,上開二裁定既已確定,各該裁定所含附表一、二 所示之罪復無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 免、減刑等情形,致原定執行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或其他客 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 ,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法院自應受上揭確定之應執行 刑裁定實質確定力之拘束,不得就該確定裁判已定應執行刑 之數罪,其全部或一部再行定其應執行之刑,亦無許受刑人 任擇其所犯各罪中最為有利或不利之數罪排列組合請求檢察 官向法院聲請定刑。是檢察官依上開已確定之裁定予以執行 ,否准受刑人重新定刑之聲請,尚無違法或不當,原裁定據 此駁回受刑人之聲明異議,亦無違誤。是本件抗告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潘翠雪                    法 官 許文章                    法 官 商啟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潘文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附表一:本院高雄分院102年度聲字第1187號裁定(即A裁定)附 表 編號 1 2 3 罪名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4年6月,併科罰金新臺幣6萬元 有期徒刑3年6月 有期徒刑3年6月 犯罪日期 99年11月中旬某日 99年12月某日 100年1月初某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屏東地檢99年度偵字第10790號 屏東地檢100年度偵字第5753號 屏東地檢100年度偵字第5753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案號 100年度訴字第857號 100年度訴字第650號 100年度訴字第650號 判決日期 100年8月31日 100年11月3日 100年11月3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高雄高分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案  號 100年度上訴字第1621號 100年度訴字第650號 100年度訴字第650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00年11月8日 100年11月29日 100年11月29日 是否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屏東地檢101年度執更字第1631號(編號1至7所示之罪曾定應執行刑為13年) 編     號 4 5 6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3年6月 有期徒刑8月 有期徒刑4月 犯 罪 日 期 100年1月底某日 99年12月1日 99年11月29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屏東地檢100年度偵字第5753號 屏東地檢99年度偵字第2955號 屏東地檢99年度偵字第2955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案  號 100年度訴字第650號 100年度訴字第858號 100年度訴字第858號 判決日期 100年11月3日 100年11月28日 100年11月28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案  號 100年度訴字第650號 100年度訴字第858號 100年度訴字第858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00年11月29日 100年12月26日 100年12月26日 是否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是 備註 屏東地檢101年度執更字第1631號(編號1至7所示之罪曾定應執行刑為13年) 編     號     7     8 9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4年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1年6月 犯 罪 日 期 99年12月1日前約一星期內之某日 100年5月6日 100年5月6日約一星期前某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屏東地檢99年度偵字第10791號 屏東地檢100年度毒偵字第1047號等 屏東地檢100年度偵字第1047號等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屏東地院 高雄高分院 高雄高分院 案  號 100年度訴字第859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判決日期 100年10月27日 102年4月9日 102年4月9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屏東地院 高雄高分院 高雄高分院 案  號 100年度訴字第859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01年5月29日 102年5月7日 102年5月7日 是否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是 否 備註 屏東地檢101年度執更字第1631號(編號1至7所示之罪曾定應執行刑為13年) 屏東地檢102年度執字第3178號 屏東地檢102年度執字第3177號 編     號     10    11 12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4年 有期徒刑2年8月 有期徒刑2年10月 犯 罪 日 期 100年3月間某日 100年4月間某日 100年3月間某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屏東地檢100年度毒偵字第1047號等 屏東地檢100年度毒偵字第1047號等 屏東地檢100年度毒偵字第1047號等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高雄高分院 高雄高分院 高雄高分院 案  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判決日期 102年4月9日 102年4月9日 102年4月9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高雄高分院 高雄高分院 高雄高分院 案  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02年5月7日 102年5月7日 102年5月7日 是否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屏東地檢102年度執字第3177號 屏東地檢102年度執字第3177號 屏東地檢102年度執字第3177號 編     號     13     14 15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3年2月 有期徒刑5年 有期徒刑3年6月,併科罰金新臺幣5萬元 犯 罪 日 期 100年5月間某日 100年5月間某日交易間後,另於同年月間某日時 100年3月間某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屏東地檢100年度毒偵字第1047號等 屏東地檢100年度毒偵字第1047號等 屏東地檢100年度毒偵字第1047號等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高雄高分院 高雄高分院 高雄高分院 案  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判決日期 102年4月9日 102年4月9日 102年4月9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高雄高分院 高雄高分院 高雄高分院 案  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02年5月7日 102年5月7日 102年5月7日 是否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屏東地檢102年度執字第3177號 屏東地檢102年度執字第3177號 屏東地檢102年度執字第3177號 編     號 16 罪     名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併科罰金新臺幣2萬元 犯 罪 日 期 100年3月間某日起至100年5月6日查獲時止期間內某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屏東地檢100年度毒偵字第1047號等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高雄高分院 案  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判決日期 102年4月9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高雄高分院 案  號 101年度上訴字第1528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02年5月7日 是否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備註 屏東地檢102年度執字第3177號 附表二:新北地院107年度聲字第2023號裁定(即B裁定)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恐嚇危害他人安全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6 月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4月 犯 罪 日 期 101年4月10日至101年4月11日間某時 101年4月14日凌晨1、2時許 101年4月5日凌晨零時30分許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屏東地檢101年度毒偵字第1036號 屏東地檢101年度毒偵字第1036號 屏東地檢101年度偵字第3593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案  號 101年度訴字第937號 101年度訴字第937號 102年度訴字第95號 判決日期 101年8月31日 101年8月31日 102年11月7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案  號 101年度訴字第937號 101年度訴字第937號 102年度訴字第95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01年9月27日 101年9月27日 102年12月10日 是否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是    是 備註 屏東地檢102年度執字第393號 屏東地檢102年度執字第393號 屏東地檢103年度執字第133號 編號1至2所示之罪經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1年8月 編     號     4     5     6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3年10月 有期徒刑8月 有期徒刑1年8月,併科罰金新臺幣5萬元 犯 罪 日 期 100年4月間某日下午2至3時許 100年9、10月間之某日某時許 101年2、3月間之某日某時許至101年4月14日凌晨4時50分許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屏東地檢101年度偵字第3593號 屏東地檢101年度偵字第3593、4214號 屏東地檢101年度偵字第3593、4214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案  號 102年度訴字第95號 102年度訴字第95號 102年度訴字第95號 判決日期 102年11月7日 102年11月7日 102年11月7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屏東地院 案  號 102年度訴字第95號 102年度訴字第95號 102年度訴字第95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02年12月10日 102年12月10日 102年12月10日 是否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屏東地檢103年度執字第132號 屏東地檢103年度執字第132號 屏東地檢103年度執字第132號 編號4至7所示之罪經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4年8月,併科罰金新臺幣10萬元 編     號 7 8 9 罪     名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3年6月,併科罰金新臺幣5萬元 有期徒刑3年,併科罰金新臺幣8萬元 有期徒刑9月 犯 罪 日 期 101年4月7、8日之某時許至101年4月14日凌晨4時50分許 100年9月或10月間某日至100年12月7日零時40分許 100年12月6日22時許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屏東地檢101年度偵字第3593、4214號 新北地檢100年度偵字第33496號 新北地檢100年度偵字第33496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屏東地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02年度訴字第95號 101年度訴字第548號 101年度訴字第548號 判決日期 102年11月7日 103年2月12日 103年2月12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屏東地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02年度訴字第95號 101年度訴字第548號 101年度訴字第548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02年12月10日 103年3月10日 103年3月10日 是否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屏東地檢103年度執字第132號 新北地檢103年度執字第6735號 新北地檢103年度執字第6735號 編號4至7所示之罪經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4年8月,併科罰金新臺幣10萬元 編號8至9所示之罪經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3年7月,併科罰金新臺幣8萬元 編     號 10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6月 犯 罪 日 期 100年12月6日22時許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100年度偵字第33496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01年度訴字第548號 判決日期 103年2月12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01年度訴字第548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03年3月10日 是否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備註 屏東地檢103年度執字第6735號

2025-02-26

TPHM-114-抗-443-20250226-1

中秩
臺中簡易庭

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裁定                    114年度中秩字第15號 移送機關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 被移送人 羅昇杰 上列被移送人因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經移送機關於中華民 國114年2月4日以中市警二分偵字第1140004882號移送書移送審 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羅昇杰無正當理由攜帶具有殺傷力之器械,處罰鍰新臺幣3,000 元。   事 實 理 由 及 證 據 一、被移送人於下列時、地,有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之行為: ㈠、時間:民國114年1月16日13時33分許。 ㈡、地點:臺中市○區○○路000號土地公廟。 ㈢、行為:攜帶具有殺傷力之器械即菜刀。 二、上開事實,有下列之事項證明屬實: ㈠、被移送人羅昇杰於警詢時之供述。 ㈡、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五分局職務報告、現場紀錄表、照片黏 貼紀錄表。 三、按無正當理由攜帶具有殺傷力之器械、化學製劑或其他危險 物品者,處3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30,000元以下罰鍰,社會 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本條款之構成要件 ,須行為人客觀上有攜帶具有殺傷力之器械、化學製劑或其 他危險物品之行為,且該攜帶係無正當理由,因而有危害於 行為人攜帶所處時空之安全情形,始足當之。依上開要件, 判定行為人有無違反本條款非行,首須行為人有攜帶行為, 次審酌該攜帶行為是否係無正當理由,再衡量行為人攜帶行 為所處時空,是否因行為人攜帶該類器械,而使該時空產生 安全上危害。又本條款所稱「無正當理由」,應指行為人若 所持目的與該器械於通常所使用之目的不同,而依當時客觀 環境及一般社會通念,該持有行為因已逾該器械原通常使用 之目的及範疇,致使該器械在客觀上因本具殺傷力之故,易 造成社會秩序不安及存在不穩定危險之狀態,即屬之,當不 以行為人是否已持之要脅他人生命、身體而產生實質危險為 斷。 四、經查,扣案之菜刀刀刃屬鋼鐵材質,質地堅硬,如持之朝人 揮砍或揮打,足以傷人甚至致命,屬具殺傷力之器械無誤, 有危害他人安全之虞。被移送人攜帶此具有殺傷力之器械至 土地公廟,其攜帶方式又係持刀在土地公廟走來走去,不論 有無使用,均足以使見聞者不安或恐懼,有造成社會秩序不 安及存在不穩定危險狀態之虞。被移送人攜帶上開刀械之行 為顯不具正當性,殊無疑義,尚難認被移送人攜帶上開刀械 具有正當理由存在,被移送人係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 第1項第1款之規定,應依法處罰。 五、又按精神耗弱之人得減輕處罰,社會秩序維護法第9條第1項 第3款亦有明文。本件被移送人患有情感思覺失調症,有台 中慈濟醫院診斷證明書在卷可參,雖可知被移送人確實罹有 精神疾病,惟本院審酌被移送人仍可接受警方詢問製作筆錄 ,其是否已達於對外界事務全然缺乏認知理會及判斷作用, 而無自由決定意思能力之心神喪失程度,且未經專業醫師判 斷認定,亦無從認定其程度已達於全然心神喪失情形,是被 移送人確屬精神耗弱之人應可認定,爰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9條第1項第3款規定減輕其處罰。爰審酌被移送人之品行、 素行、行為動機及破壞社會秩序之程度等一切情狀,量處如 主文所示之處罰。另被移送人持有之菜刀1支,雖為被移送 人供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行為所用之物,惟係為第三人所有 ,非被移送人所有,爰不予宣告沒入,併予敘明。 六、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46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1款,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                  法 官 陳嘉宏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得於裁定書送達之翌日起五日內,以書狀敘述理 由,向本庭提出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書記官 林佩萱 附錄本案處罰條文: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1款 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3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30,000元以下 罰鍰: 一、無正當理由攜帶具有殺傷力之器械、化學製劑或其他危險物   品者。

2025-02-17

TCEM-114-中秩-15-20250217-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204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曾華翔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不服臺灣 臺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19日撤銷緩刑之裁定(113年度 撤緩字第178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發回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曾華翔(下稱受刑人)前因 ①運輸第三級毒品案件,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0年度上訴字第 2168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2年,緩刑5年,並於110年10月19 日確定在案,竟於緩刑期前之110年1月、5月及6月間,故意 再犯②恐嚇危害安全等罪,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以112年度訴 字第382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4月(共2罪)、3月(共3罪),應 執行有期徒刑10月,復經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以113年度 上易字第207號判決撤銷改判應執行有期徒刑9月確定;③於1 10年1月31日另犯恐嚇危害安全罪,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以1 12年度易字第516號、第1134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2月,嗣經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以113年度上易字第115號、第116號 判決駁回上訴確定。是受刑人確於緩刑期前故意犯他罪,而 在緩刑期內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審酌受刑人所 犯①、②、③案之犯罪型態雖非完全相同,②、③案均係以非和 平手段催討債務,而犯恐嚇危害他人安全罪,①案則係與他 人共犯運輸毒品罪,足徵受刑人法治觀念淡薄,實非一時思 慮未周,誤蹈法網所致,已足動搖前案緩刑宣告之憑據,堪 認其緩刑宣告顯難收預期效果,有執行刑罰之必要,合於刑 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1款規定,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定 撤銷緩刑之宣告等語。 二、按緩刑制度設計之本旨,除可避免執行短期自由刑之流弊外 ,主要目的係在獎勵惡性較輕者使其遷善,而經宣告緩刑後 ,若有具體事證足認受宣告者並不因此有改過遷善之意,即 不宜給予緩刑之寬典,乃另有撤銷緩刑宣告制度。又受緩刑 之宣告,於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六月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者,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 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前 條第2項之規定,於前項第1款至第3款情形亦適用之;撤銷 之聲請,於判決確定後六月以內為之,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 第1款、第2項、第75條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考其立法理由 略以:「關於緩刑之撤銷,現行法第75條第1項固已設有兩 款應撤銷緩刑之原因;至得撤銷緩刑之原因,則僅於保安處 分章內第93條第3項與撤銷假釋合併加以規定,體例上不相 連貫,實用上亦欠彈性。外國立法例,德國現行刑法第56條 及奧地利現行刑法第53條,均有『撤銷』與『得撤銷』兩種原因 ,爰參酌上開立法例增訂本條,於第1項分設4款裁量撤銷之 原因,其理由如次:㈠現行關於緩刑前或緩刑期間故意犯他 罪,而在緩刑期內受得易科罰金之有期徒刑之宣告者,列為 應撤銷緩刑之事由,因認過於嚴苛,而排除第75條應撤銷緩 刑之事由,移列至得撤銷緩刑事由,俾使法官依被告再犯情 節,而裁量是否撤銷先前緩刑之宣告;其次,如有前開事由 ,但判決宣告拘役、罰金時,可見行為人仍未見悔悟,有列 為得撤銷緩刑之事由,以資彈性適用,爰於第1項第1款、第 2款增訂之」、「本條採用裁量撤銷主義,賦與法院撤銷與 否之權限,特於第1項規定實質要件為『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 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供作審認之標準」 等語。準此,上揭「得」撤銷緩刑之情形,法官應依職權本 於合目的性之裁量,妥適審酌被告於緩刑期間內違反應遵守 事項之情節是否重大,是否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 行刑罰之必要,此與刑法第75條第1項所定2款要件,有一具 備,即毋庸再行審酌其他情狀,應逕予撤銷緩刑之情形不同 。亦即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係採用裁量撤銷主義,賦與法院 撤銷與否之權限,法院應依職權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妥適 審酌受刑人所犯前後數罪間,關於法益侵害之性質、再犯之 原因、違反法規範之情節是否重大、被告主觀犯意所顯現之 惡性及其反社會性等情,是否已使前案原為促使惡性輕微之 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 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三、次按,人身自由乃人民行使其憲法上各項自由權利所不可或 缺之前提,為重要之基本人權,應受充分之保障。剝奪或限 制人身自由之處置,除須有法律之依據外,更須踐行必要之 正當法律程序,始得為之,憲法第8條規定甚明。而受刑人 所受緩刑宣告之判決,倘經依法撤銷其緩刑確定,勢必立即 面臨該判決宣告主刑或應執行刑之執行,撤銷緩刑之裁定, 自屬剝奪受刑人人身自由基本權之裁判,法院為裁判權之行 使,本應秉持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乃至於憲法法庭112年憲判 字第9號判決意旨之一貫見解,踐行正當法律程序,具體實 現憲法第8條、第16條所賦予基本權之保障,避免受刑人上 開憲法上之權利受到恣意且不合理之侵害,尚不能因現行法 未有明文規定,即棄守憲法基本權所課以國家權力應提供制 度性保障之考量及職責。而一旦撤銷緩刑確定,受刑人之人 身自由即刻面臨被剝奪,自由與監禁之間,僅一紙裁定之隔 ,落差極大,對人身自由之干預強度甚為嚴厲,且依刑事訴 訟法第415條第1項之規定,為撤銷緩刑之裁定後,受刑人除 得向抗告法院請求救濟外,不得再抗告,其救濟途徑似窄, 故受理聲請撤銷緩刑之管轄法院於裁定前,自不能不予受聲 請撤銷緩刑之受刑人答辯、防禦之機會。 四、經查:  ㈠受刑人因上述①、②、③案,經法院分別判處上開有期徒刑確定 ,其中①案宣告緩刑5年,而②、③案係於①案緩刑前所犯,有 各該刑事判決書、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存卷可參。是受刑人 確有於①案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月以下有 期徒刑之宣告確定等情,堪以認定。  ㈡受刑人於①案緩刑前因故意犯②、③案,行為固值非難,然而,原審未以書面或言詞告知本件檢察官聲請撤銷緩刑之旨,使受刑人得就檢察官之聲請表示意見,陳明其犯②、③案之原因,以及其目前之生活狀況,以使法院得據以判斷受刑人是否僅係偶發原因始犯②、③案,或係因對法秩序之蔑視所致,復未說明本件是否顯無必要使受刑人知情並進而提出答辯,即逕認①案所為緩刑宣告顯難收預期效果,有執行刑罰之必要,已損及受刑人應受正當法律程序保障之基本權;再者,受刑人所為①案之犯罪時間為108年8月31日至同年9月15日,而②、③案之犯罪時間介為110年1月至6月間,相距1年4月以上,已間隔相當時日,且受刑人所犯②、③案為有期徒刑2月、3月、4月且得易科罰金之輕罪,如撤銷宣告刑較重之①案(有期徒刑2年)緩刑宣告,難謂無輕重失衡;又受刑人於①案經法院諭知緩刑5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向公庫支付新臺幣30萬元及提供240小時之義務勞務),而受刑人在緩刑期間內負擔條件皆已履畢,有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刑事執行案件進行單可參,原裁定顯然僅依憑前開判決書即進行判斷,逕以受刑人法治觀念淡薄,實非一時思慮未周,誤蹈法網所致,遽認①案緩刑宣告難收預期效果,未見有何其他具體之說理。苟得僅依前開判決書即可為上開推論,則刑法第75條及第75條之1即無區分之必要,只要受刑人於緩刑前或緩刑內更犯罪,一律得撤銷緩刑,則前揭立法本旨將意義盡失,亦與緩刑之目的乃避免短期自由刑之弊,並給予受刑人自新機會未盡相符。原裁定是否已獲取完整之資訊後,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而為判斷,難謂無再行研求之餘地。 五、綜上所述,受刑人提起抗告,非全無理由,為兼顧其審級利 益,應由本院撤銷原裁定,並發回原審調查後,另為妥適之 處理。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沈君玲                    法 官 孫沅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劉心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2025-02-04

TPHM-114-抗-204-20250204-1

馬簡
馬公簡易庭

妨害自由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馬簡字第214號 聲 請 人 臺灣澎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正雄 上列被告因妨害自由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3 年度偵字第1113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陳正雄犯恐嚇危害安全罪,處拘役2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 1,000元折算1日。 扣案之鋸子1把沒收。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犯罪事實、證據、應適用之法條及對被告陳正雄辯解不 採之理由,均引用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之記載(如附 件)。 二、扣案鋸子1把,係被告所有,且供其為本件犯罪所用之物, 爰依刑法第38條第2項前段之規定,宣告沒收之。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0條第1項、 第454條第2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四、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 並應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 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 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本案經檢察官陳建佑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馬公簡易庭            法 官 陳順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洪鈺筑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05條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 於安全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9,000元以下罰金。 附件: 臺灣澎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偵字第1113號   被   告 陳正雄 男 79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澎湖縣○○鄉鎮○村0鄰鎮○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妨害自由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宜聲請以簡易判決 處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陳正雄因不滿鄰居黃OO種植於澎湖縣○○鄉鎮○村鎮○00號之1 的家中龍柏樹之枝葉,成長蔓延到圍牆外,而有影響陳正雄 與其家人開車行經該處時之不便,曾屢次要求黃OO改善刈除 而未果。陳正雄遂心生不滿,而於113年8月3日下午5時35分 許,以家中自有之鋸子1把,持以鋸掉蔓延於圍牆外之龍柏 樹枝(毀損部分,未據告訴)若干數量。此時黃OO見狀予以 出聲制止並報警處理,詎陳正雄累積不滿情緒爆發,遂基於 恐嚇危害他人安全之犯意,手持鋸子衝向黃OO,並以言詞對 黃OO說「你鴨霸,要教訓你」(台語)等語,而以此加害生 命、身體、財產之言行舉止,致黃OO心生畏懼而退往家中。 此時已獲報之警方正前來現場,並當場扣得鋸子1把而悉上 情。 二、案經黃OO訴由澎湖縣政府警察局白沙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訊據被告陳正雄固不否認有持鋸子鋸樹枝等舉止,然否認有 何對告訴人黃OO予以恐嚇之犯行,並辯稱因為之前曾有多次 向黃OO反應,但他都不理,伊才會持鋸子鋸樹枝云云。惟查 ,上揭事實業據告訴人黃OO到署結證甚詳,且有告訴人以手 機錄影之影片畫面截圖,暨警方據此製作之雙方之對話譯文 復經本檢察官當庭勘驗譯文與錄影對話相核屬實,堪信告訴 人所述為真實。此外,另有現場照片5張、澎湖縣政府警察 局白沙分局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扣押物品收據、鋸 子相片2張、統號查詢個人基本資料、刑案現場照片4張、刑 案現場平面圖、澎湖縣政府警察局白沙分局講美派出所受( 處)理案件證明單、陳報單與受理各類案件紀錄表等物在卷 可按,被告上揭所辯係事後卸責之詞不足採信,其犯嫌洵可 認定。 二、所犯法條:  ㈠按刑法第305條之恐嚇罪,所稱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 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係指以使人生 畏怖心為目的,而通知將加惡害之旨於被害人,使受惡害之 通知者,因其恐嚇,生安全上之危險與實害而言。所謂恐嚇 ,凡一切之言語、舉動足以使他人生畏懼心者,均包含在內 (最高法院22年上字第1310號、26年渝非字第15號、52年台 上字第751號判決意旨均參照)。是恐嚇之方法不以言語為 限,只要行為人客觀上將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與財 產等事項通知他人,而該通知事項,依其所通知之方法、態 樣、內容,足以使受到惡害通知之人心生畏懼,致危及其在 社會日常生活之安全感,即應成立恐嚇危害安全罪。  ㈡查被告手持客觀上質地堅硬,一邊為鋸齒狀,若持以攻擊人 體,係足以傷害人的身體之鋸子,並持以走向告訴人,衡諸 一般常情,面對此情難謂並不足使人心生畏懼,且被告邊持 邊稱「我要教訓你」等語衡諸常情,該舉動本身,客觀上已 足以將加害告訴人生命、身體及財產之旨傳達予告訴人,並 使告訴人心生畏懼,佐以告訴人於警偵時結證:當時我會感 到害怕等情,可認被告當時行為之用意,應係在藉由持鋸威 嚇告訴人,進而使告訴人感到害怕,進而達到洩憤之目的, 足認被告主觀上應有恐嚇危害告訴人安全之犯意。是核被告 所為,係犯刑法第305條恐嚇危害安全罪等罪嫌。  ㈢至扣案之鋸子1把,為被告所有暨供其本案犯罪所用之物,請 依刑法第38條第2項規定宣告沒收。  ㈣本件被告行為固屬不當,然告訴人屢次未聽被告等鄰居之規 勸,就自己種植而蔓延於圍牆外之植物予以適當刈除,致被 告疊加不滿情緒,終致衍生本件刑案發生,亦難謂非無可歸 責之處,爰請予以被告適當之處罰。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0  日                檢 察 官 陳  建  佑 上述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書 記 官 陳  文  雄 附錄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05條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 於安全者,處 2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9 千元以下罰金。 本件係依刑事訴訟法簡易程序辦理,法院簡易庭得不傳喚被告、 輔佐人、告訴人、告發人等出庭即以簡易判決處刑;被告、被害 人、告訴人等對告訴乃論案件如已達成民事和解而要撤回告訴或 對非告訴乃論案件認有受傳喚到庭陳述意見之必要時,請即另以 書狀向簡易法庭陳述或請求傳訊。 所犯法條:刑法第305條

2025-01-23

MKEM-113-馬簡-214-20250123-1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竊盜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字第1112號 公 訴 人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劉欣岳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11620 號),被告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本院告知簡式審判程序 之旨,並聽取當事人之意見後,本院裁定改行簡式審判程序,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劉欣岳犯攜帶兇器竊盜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 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扣案之電纜剪壹支沒收。   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及證據,除證據部分應補充「被告劉欣岳於本 院準備程序訊問及審理時之自白(見本院卷第91、95、97頁 )」外,其餘均引用檢察官起訴書所載(如附件)。 二、論罪科刑  ㈠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21條第1項第3款之攜帶兇器竊盜罪 。  ㈡又按被告構成累犯之事實及應加重其刑之事項,均應由檢察 官主張並具體指出證明之方法後,經法院踐行調查、辯論程 序,方得作為論以累犯及是否加重其刑之裁判基礎。倘檢察 官未主張或具體指出證明方法時,可認檢察官並不認為被告 構成累犯或有加重其刑予以延長矯正其惡性此一特別預防之 必要,且為貫徹舉證責任之危險結果所當然,是法院不予調 查,而未論以累犯或依累犯規定加重其刑,即難謂有應調查 而不予調查之違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 定意旨參照)。查起訴意旨雖主張及敘明被告本案犯行構成 累犯(見本院卷第9至10頁),並提出被告之刑案資料查註 紀錄表(見偵卷第8至15頁)之記載為據,然檢察官並未被 告所為本案犯行構成累犯之事實,及應依累犯規定加重其刑 之必要「具體」指出證明之方法,揆諸前揭說明,本院自無 從就此加重事項予以審究。又基於累犯資料本得於刑法第57 條第5款「犯罪行為人之品行」中予以負面評價,本院自仍 得就被告構成累犯之前科、素行資料,列為刑法第57條第5 款所定「犯罪行為人之品行」之量刑審酌事由,以對被告所 應負擔之罪責予以充分評價,併此說明。  ㈢爰審酌被告前因施用第二級毒品案件,經本院以108年度嘉簡 字第1319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確定,於民國109年6月2日 執行完畢出監(見本院卷第25頁)及其他經法院論罪科刑之 前科紀錄(見本院卷第15至27頁),竟未從中汲取教訓而再 犯本案犯行,且其行為時之年齡為OO歲,本應努力工作以賺 取生活所得,卻不循正當途徑獲取所需,反企圖不勞而獲, 以攜帶兇器之方式,剪斷告訴人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之電纜線(線徑22平方公分、長30公尺、價值新臺幣【下同 】9,000元)竊取得手,不僅欠缺尊重他人財產權之觀念, 其用以剪斷電纜線之電纜剪亦具有危害他人安全之潛在危險 ,所為實屬不該。復衡酌被告犯後始終坦承犯行(見警卷第 3頁,本院卷第91、95、97頁),且於本院審理中已賠償告 訴人1萬1,194元(見本院卷第81至83頁、第107頁),堪認 被告尚有悛悔之念,且未使司法資源不當耗費;兼衡被告高 職畢業之智識程度(見本院卷第39頁),自陳從事粗工、日 薪1,000元、勉持、離婚、須照顧母親之家庭生活經濟狀況 (見警卷第1頁,本院卷第98頁),其本案之犯罪動機、目 的及手段,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 準。 三、沒收部分  ㈠扣案之電纜剪1支(見警卷第22、34頁,偵卷第20頁,本院卷 第13頁),為被告所有,且為供本案犯罪所用之物,業據被 告供承在卷(見警卷第2至3頁),爰依刑法第38條第2項前 段之規定,宣告沒收。 ㈡而被告因本案犯行所竊得之電纜線(線徑22平方公分、長30 公尺、價值9,000元),雖屬其犯罪所得,然被告業與告訴 人達成調解,且依約給付1萬1,194元(見本院卷第81至83頁 、第107頁),是被告賠償之金額已超過其犯罪所得,倘於 本判決再諭知沒收犯罪所得並追徵其價額,恐有受重複執行 沒收或追徵之雙重追索危險,對被告顯然過苛,依刑法第38 條之2第2項之規定,不予宣告沒收。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310條之2、第4 54條、第299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321條第1項第3款、第41條第1 項前段、第38條第2項前段、第38條之2第2項,刑法施行法第1條 之1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林俊良提起公訴,經檢察官吳咨泓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何啓榮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李承翰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刑法第321條第1項第3款 犯前條第1項、第2項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50萬元以下罰金: 一、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 二、毀越門窗、牆垣或其他安全設備而犯之。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 六、在車站、港埠、航空站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 車、航空機內而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件: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                   113年度偵字第11620號   被   告 劉欣岳 ○ ○○○ ○ ○ ○○○             ○             ○○○○○○○○○○     ○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應提起公訴,茲將犯罪 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敘述如下:     犯罪事實 一、劉欣岳前因施用毒品案件,經臺灣嘉義地方法院以108年嘉 簡字1319號判處有期徒刑6月確定,甫於109年6月2日易科罰 金執行完畢。詎劉欣岳仍不知悔改,竟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 ,基於攜帶兇器竊盜之犯意,於民國113年9月1日凌晨4時50 分,持用客觀上可對人體造成危害之電纜剪1把,前往嘉義 市○○○路000號○O前,剪取竊盜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台電公司)所有之電纜線(線徑22平方公分、長30公尺,價 值新臺幣【下同】9000元)得手。嗣經警據報調查並向臺灣 嘉義地方法院聲請搜索票於113年9月24日在嘉義市○○街000 巷00號劉欣岳住處搜索查獲作案用之電纜剪1把。 二、案經台電公司委任郭志弘訴由嘉義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報 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開事實,業據被告劉欣岳於警詢中供承不諱,核與告訴代 理人郭志弘於警詢之指述被害情節相符,亦與證人劉龍標證 稱案發之經過一致,並現場及監視器影像照片6張、作案工 具相片兩張、有嘉義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扣押筆錄、扣押 物品目錄表、扣押物品收據、被害報告單、電力(訊)線路失 竊現場調查報告表等在卷可佐,被告犯嫌已足認定。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21條第1項第3款之罪嫌。查被告 前因施用毒品案件,經臺灣嘉義地方法院以108年嘉簡字131 9號判處有期徒刑6月確定,甫於109年6月2日易科罰金繳清 釋放出監等情,有刑案資料查註紀錄表可參,被告於徒刑執 行完畢後5年內,故意再犯本案有期徒刑以上之罪,為累犯 ,請參照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審酌被告漠視法禁 ,於短期內迭次故意犯案,對於刑罰反應力薄弱,兼衡個別 預防及社會防衛之目的與需求等情,適用刑法累犯規定加重 其刑,尚不至於會發生超過其相應負擔之罪責,而違反比例 及罪刑相當原則之情形,核有加重其最低本刑之必要,請依 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加重其刑。另被告用以行竊之電纜剪 為被告所有且供本案犯罪所用之物,請依刑法第38條第2項 規定宣告沒收;被告竊得電纜線價值9000元,尚未返還告訴 人,屬於被告之犯罪所得,請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 第3項規定,予以宣告沒收,並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 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提起公訴。   此 致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檢察官 林 俊 良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5   日            書記官 彭 郁 倫 所犯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21條 犯前條第1項、第2項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6月以上5年以 下有期徒刑,得併科50萬元以下罰金: 一、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 二、毀越門窗、牆垣或其他安全設備而犯之。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 六、在車站、港埠、航空站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 車、航空機內而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2025-01-23

CYDM-113-易-1112-2025012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