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起訴駁回

共找到 10 筆結果(第 1-10 筆)

附民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2166號 原 告 蔡莉蓉 詳卷 送達代收人 蔡佳蓉 詳卷 訴訟代理人 蔡佳蓉 詳卷 被 告 張念慈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本院112年度金訴字第1742 號),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事 實 一、原告方面略以:  1.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35萬元,及自起訴狀 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 息。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  2.事實及理由略以:原告遭詐騙而陷於錯誤,共匯款35萬元至 被告之京城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受有損 害,依照民法第184條等損害賠償規定,請求賠償等語。 二、被告未為任何聲明或陳述,亦未提出任何書狀。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諭知無罪之判決者,對於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應以 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另按法院認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之訴不合法者,應以判決 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因犯罪而受 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於被告 及依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亦為同法487條 所明定,是附帶民事訴訟之提起,必以刑事訴訟程序之存在 為前提,若刑事訴訟未提起公訴或自訴,即不得對於應負賠 償責任之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二、本案起訴駁回:  1.被告張念慈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臺灣臺南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29049號」案件提起公訴,之後 由本院於114年3月13日,以112年度金訴字第1742號判決無 罪在案(下稱本案)。  2.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年度偵字第32509號」 案件移送併辦關於原告遭幫助詐欺取財、洗錢部分之犯罪事 實,因與本案並無法律上同一案件之關係,非起訴效力所及 ,本院無從併予審理,而退回由檢察官另為適法之處理。  3.是以,原告既為前揭退併辦部分犯罪事實之被害人,此部分 顯未經起訴,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原告向本院提起附帶民 事訴訟,與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規定未符,起訴顯不合 法,應予駁回。  4.惟原告尚得另行具狀向本院或其他有管轄權之法院民事庭提 起民事訴訟,或待刑事案件退併辦之部分由檢察官另行起訴 或追加起訴或移送併辦後,向該管法院刑事庭提起刑事附帶 民事訴訟,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八庭 法 官 盧鳳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均須 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本判決非對於刑事訴訟之判決有上訴時不得上訴。                書記官 洪筱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2025-03-13

TNDM-113-附民-2166-20250313-1

附民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135號 原 告 陳錦秀 被 告 張念慈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本院112年度金訴字第1742 號),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事 實 一、原告方面略以:  1.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0萬元,及自起訴狀 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 息。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2.事實及理由略以:原告於民國112年4月12日遭假投資為由之 詐騙,陷於錯誤,依指示匯款共計20萬元至被告之京城商業 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原告損失慘重,希望能 彌補損害等語。 二、被告未為任何聲明或陳述,亦未提出任何書狀。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諭知無罪之判決者,對於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應以 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另按法院認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之訴不合法者,應以判決 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因犯罪而受 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於被告 及依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亦為同法487條 所明定,是附帶民事訴訟之提起,必以刑事訴訟程序之存在 為前提,若刑事訴訟未提起公訴或自訴,即不得對於應負賠 償責任之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二、本案起訴駁回:  1.被告張念慈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臺灣臺南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 29049號」案件提起公訴,之 後由本院於114年3月13日,以112年度金訴字第1742號判決 無罪在案(下稱本案)。  2.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年度偵字第30156號」 案件移送併辦關於原告遭幫助詐欺取財、洗錢部分之犯罪事 實,因與本案並無法律上同一案件之關係,非起訴效力所及 ,本院無從併予審理,而退回由檢察官另為適法之處理。  3.是以,原告既為前揭退併辦部分犯罪事實之被害人,此部分 顯未經起訴,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原告向本院提起附帶民 事訴訟,與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規定未符,起訴顯不合 法,應予駁回。  4.惟原告尚得另行具狀向本院或其他有管轄權之法院民事庭提 起民事訴訟,或待刑事案件退併辦之部分由檢察官另行起訴 或追加起訴或移送併辦後,向該管法院刑事庭提起刑事附帶 民事訴訟,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八庭 法 官 盧鳳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均須 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本判決非對於刑事訴訟之判決有上訴時不得上訴。                書記官 洪筱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2025-03-13

TNDM-113-附民-135-20250313-1

附民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256號 原 告 戴林雅丹‧詠晏 被 告 張念慈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本院112年度金訴字第1742 號),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事 實 一、原告方面略以:  1.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0萬元,及自起訴狀 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 息。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  2.事實及理由略以:原告於民國112年4月12日遭不明詐騙集團 詐騙,陷於錯誤,依指示匯款共計20萬元至被告之京城商業 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被告檢察官提起公訴, 由本院以112年度金訴字第1742號審理,原告請求被告賠償2 0萬元等語。 二、被告未為任何聲明或陳述,亦未提出任何書狀。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諭知無罪之判決者,對於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應以 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另按法院認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之訴不合法者,應以判決 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因犯罪而受 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於被告 及依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亦為同法487條 所明定,是附帶民事訴訟之提起,必以刑事訴訟程序之存在 為前提,若刑事訴訟未提起公訴或自訴,即不得對於應負賠 償責任之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二、本案起訴駁回:  1.被告張念慈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臺灣臺南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29049號」案件提起公訴,之後 由本院於114年3月13日,以112年度金訴字第1742號判決無 罪在案(下稱本案)。  2.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年度偵字第1187號」 案件移送併辦關於原告遭幫助詐欺取財、洗錢部分之犯罪事 實,因與本案並無法律上同一案件之關係,非起訴效力所及 ,本院無從併予審理,而退回由檢察官另為適法之處理。  3.是以,原告既為前揭退併辦部分犯罪事實之被害人,此部分 顯未經起訴,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原告向本院提起附帶民 事訴訟,與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規定未符,起訴顯不合 法,應予駁回。  4.惟原告尚得另行具狀向本院或其他有管轄權之法院民事庭提 起民事訴訟,或待刑事案件退併辦之部分由檢察官另行起訴 或追加起訴或移送併辦後,向該管法院刑事庭提起刑事附帶 民事訴訟,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八庭 法 官 盧鳳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均須 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本判決非對於刑事訴訟之判決有上訴時不得上訴。                書記官 洪筱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2025-03-13

TNDM-113-附民-256-20250313-1

附民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2013號 原 告 蘇芬貞 被 告 張念慈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本院112年度金訴字第1742 號),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事 實 一、原告方面略以:  1.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30萬元,及自起訴狀 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 息。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 幣(下同)30萬元,及自判決繕本送達翌日起至一年內履行 判決與清償全部賠償金額,展期不履行,依法辦理強制執行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2.事實及理由略以:原告遭詐騙而陷於錯誤,共匯款30萬元至 被告之京城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00號帳戶,請求損 害賠償等語。 二、被告未為任何聲明或陳述,亦未提出任何書狀。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諭知無罪之判決者,對於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應以 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另按法院認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之訴不合法者,應以判決 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因犯罪而受 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於被告 及依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亦為同法487條 所明定,是附帶民事訴訟之提起,必以刑事訴訟程序之存在 為前提,若刑事訴訟未提起公訴或自訴,即不得對於應負賠 償責任之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二、本案起訴駁回:  1.被告張念慈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臺灣臺南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29049號」案件提起公訴,之後 由本院於114年3月13日,以112年度金訴字第1742號判決無 罪在案(下稱本案)。  2.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年度偵字第15538號」 案件移送併辦關於原告遭幫助詐欺取財、洗錢部分之犯罪事 實,因與本案並無法律上同一案件之關係,非起訴效力所及 ,本院無從併予審理,而退回由檢察官另為適法之處理。  3.是以,原告既為前揭退併辦部分犯罪事實之被害人,此部分 顯未經起訴,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原告向本院提起附帶民 事訴訟,與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規定未符,起訴顯不合 法,應予駁回。  4.惟原告尚得另行具狀向本院或其他有管轄權之法院民事庭提 起民事訴訟,或待刑事案件退併辦之部分由檢察官另行起訴 或追加起訴或移送併辦後,向該管法院刑事庭提起刑事附帶 民事訴訟,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八庭 法 官 盧鳳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均須 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本判決非對於刑事訴訟之判決有上訴時不得上訴。                書記官 洪筱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2025-03-13

TNDM-113-附民-2013-20250313-1

簡上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確認通行權存在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簡上字第149號 上 訴 人 賴博禎 訴訟代理人 陳樹村律師 龔暐翔律師 視同上訴人 賴韡綾 被 上訴 人 孫自修 訴訟代理人 蔡文彬律師 李明峯律師 邱維琳律師 許慈恬律師 吳毓容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通行權存在等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 年4月16日本院柳營簡易庭111年度營簡字第705號第一審簡易判 決提起上訴,並為訴之變更,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2日言詞辯論 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第二審訴之變更或追加,非經他造同意,不得為之,但請 求之基礎事實同一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446條第1項 、第255條第1項第2款定有明文。又法院對於民法第787條第 2項「周圍地損害最少之處所及方法」之判決性質,除當事 人提起確認之訴有確認判決之效力外,也有形成判決之效力 。有通行權之人因法院之判決,對於通行之處所及範圍取得 通行權。法院既認甲對乙之土地有通行權,自應依職權認定 何處係「周圍地損害最少之處所及方法」,不以當事人所聲 明請求之通行處所及方法為限,當事人所為通行處所及方法 之聲明,如同請求分割共有物判決分割方法之聲明,僅供法 院之參考,法院所認定通行之處所及範圍,既係在有通行權 人之通行土地之內,仍屬其聲明範圍之內(臺灣高等法院暨 所屬法院87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9號研討結果參照) 。是以民法第787條規定之袋地通行權,基於程序選擇權, 原告可提起確認之訴或形成之訴。前者係就鄰地之特定處所 及方法訴請法院確認其有無通行之權,後者依第787條第3項 準用同法第779條第4項規定,則係請求法院就鄰地損害最少 之處所及方法酌定由其通行。經查:本件上訴人於原審之備 位聲明原主張其所有坐落臺南市麻豆區興農段325地號土地 (下稱系爭325地號土地)為袋地,請求確認對被上訴人所 有之臺南市○○區○○段00000地號土地(下稱同段325-1地號土 地),如原審判決附圖所示編號A位置土地(下稱系爭A位置 土地)有通行權存在,顯係就同段325-1地號土地之特定處所 及方法訴請法院確認其有無通行之權,而屬確認之訴,惟上 訴人於本院則變更主張為形成之訴,請求本院酌定系爭325 地號土地以損害同段325-1地號土地及臺南市○○區○○段00000 地號土地(下稱同段325-2地號土地)最少之處所及方法通 行至公路等語。本院審酌同段325-1、325-2地號土地均為被 上訴人所有,原確認之訴與變更後形成之訴有社會事實上之 共通性及關連性,上訴人變更其所提起之訴為形成之訴,請 求之基礎事實同一,且無礙於被上訴人審級利益,應予准許 。 二、次按訴訟標的對於共同訴訟之各人必須合一確定者,如共同 訴訟人中一人之行為有利益於共同訴訟人者,其效力及於全 體,此參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1項第1款即明。經查:本件原 告原為訴外人賴書銘,因賴書銘於原審訴訟程序進行中之民 國112年2月10日死亡,賴書銘之繼承人即上訴人、視同上訴 人於原審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故本件訴訟對上訴人、視同上 訴人為固有必要共同訴訟,其訴訟標的對於上訴人、視同上 訴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提起上訴從形式上觀之,係有利於其 他同造共同訴訟人之行為,是上訴人提起上訴,依前揭規定 ,其效力及於視同上訴人。又視同上訴人經合法通知,未於 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463條準用第386條所 列各款情形,爰依被上訴人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 貳、實體部分 一、上訴人、視同上訴人(下合稱上訴人等)於原審主張:  ㈠先位部分:  ⒈賴書銘於87年9月18日以新臺幣(下同)737萬元向訴外人即 被上訴人之母孫陳明春(下逕稱其名)購買系爭325地號土地 及同段326地號土地,並簽訂買賣契約書(下稱系爭契約) ,系爭契約其他特約事項約定由孫陳明春提供同段325-2、3 26-2地號土地作為系爭325地號土地聯外道路使用,嗣孫陳 明春死亡,同段325-2、326-2地號土地均由孫陳明春之子即 被上訴人繼承,爰依系爭契約及繼承之法律關係,請求被上 訴人提供同段325-2、326-2地號土地作為系爭325地號土地 之聯外道路使用,並依民法第788條之規定請求被上訴人應 容忍上訴人等在同段325-2、326-2地號土地開設道路、排水 設備,及不得禁止或妨害上訴人等通行。        ⒉並聲明:確認上訴人等對被上訴人所有同段325-2、326-2地 號土地有通行權存在;被上訴人應容忍上訴人等於上開土地 開設道路(鋪設柏油或水泥)及排水設施,且不得禁止或妨 害上訴人等通行。  ㈡備位部分:        ⒈倘上訴人等先位主張無理由時,因系爭325地號土地屬袋地, 爰依民法第787條第1項規定請求確認對系爭A位置土地有通 行權;被上訴人應容忍上訴人等在系爭A位置土地開設道路 、排水設備,及不得禁止或妨害上訴人等通行。  ⒉並聲明:確認上訴人等對被上訴人所有系爭A位置土地有通行 權存在;被上訴人應容忍上訴人等於系爭A位置土地開設道 路(鋪設柏油或水泥)及排水設施,且不得禁止或妨害上訴 人等通行。 二、被上訴人於原審之答辯:  ㈠先位部分:系爭契約於87年9月18日簽訂,本件起訴日為111 年8月18日,依民法第125條規定,顯已罹於時效,被上訴人 自得拒絕給付,且系爭325地號土地北側業已鋪設柏油並作 為道路(臺南市麻豆區仁愛路29巷)供人車通行使用,自無另 於同段325-2、326-2地號土地開設道路之必要。  ㈡備位部分:系爭325地號土地北臨臺南市麻豆區仁愛路29巷, 系爭325地號土地非袋地,上訴人等自無袋地通行權,縱系 爭325地號土地屬袋地,然袋地通行權並非解決袋地之建築 問題,系爭A位置土地所示6米寬通行範圍實屬過寬,且會拆 除被上訴人所有之地上物,上訴人等主張之通行方案有疑義 。  ㈢並聲明:上訴人等之起訴駁回。 三、原審判決駁回上訴人等之起訴,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且於 本院就備位聲明第1項為訴之變更(詳上述),並聲明(見簡上 卷第214、243至244頁):  ㈠先位上訴聲明:原判決廢棄;確認上訴人所有系爭325地號土 地,就被上訴人所有同段325-2、326-2地號土地有通行權存 在;被上訴人應容忍上訴人於同段325-2、326-2地號土地開 設道路(鋪設柏油或水泥),且不得禁止或妨害上訴人通行 。  ㈡備位上訴聲明:原判決廢棄;請求酌定系爭325地號土地以損 害同段325-1、325-2地號土地最少之處所及方法通行至公路 ;被上訴人應將前項酌定通行範圍內之地上物移除,且不得 為任何妨礙上訴人通行之行為,並應容忍上訴人在前項通行 範圍土地開設道路(鋪設柏油或水泥)。 四、上訴人於本院之陳述,除與原判決記載相同者外,並補充: 系爭契約應以「賴書銘將來欲於系爭325地號土地建築時, 具有一併無條件使用同段325-2、326-2地號土地作為建築基 地內私設道路之需求時」為清償期,清償期尚未屆至,時效 無從起算;臺南市麻豆區仁愛路29巷係私設巷道,非屬供不 特定公眾通行之現有巷道,不得以系爭325地號土地北臨臺 南市麻豆區仁愛路29巷,即認系爭325地號土地非袋地,況 臺南市麻豆區仁愛路29巷坐落臺南市○○區○○段00000地號土 地,該土地共有人有不同意上訴人通行之情,則系爭325地 號土地只能藉自系爭325地號土地分割出來的同段325-1、32 5-2地號土地通行等語(見簡上卷第49至63頁)。 五、被上訴人於本院之陳述,均與原判決記載相同。並聲明:上 訴駁回(見簡上卷第244頁)。 六、兩造不爭執事項如下(見簡上卷第244至245頁):    ㈠賴書銘於87年9月18日以737萬元向孫陳明春購買系爭325地號 土地及同段326地號土地,並簽訂系爭契約(見調字卷第27至 30頁),系爭契約其他特約事項第1條約定「本件買賣標的物 包括麻豆鎮興農段325-2、326-2、355-2、354-8、354-13伍 筆土地提供作為道路使用,出賣人亦協助該兩筆土地所須資 料及蓋章以至完成符合規定使用條件(下稱系爭約款,見調 字卷第29頁)」。  ㈡孫陳明春於101年3月31日死亡,被上訴人為孫陳明春之繼承 人,因分割繼承取得同段325-2、326-2、325-1地號土地所 有權(見調字卷第47至51頁)。  ㈢賴書銘於本件訴訟繫屬後之112年2月10日死亡,上訴人、視 同上訴人為其繼承人,並於原審聲明承受訴訟,系爭325地 號土地於112年4月13日由上訴人登記因分割繼承取得所有權 。  ㈣同段325-2、326-2地號土地由南到北之現況大致為鐵條圍欄 、植栽、鐵皮地上物、水塔等物設置於其上,外人無法直接 進入該土地,而須通過被上訴人設置在同段325-1地號土地 上之大門始可進入。  ㈤系爭325地號土地北側為臺南市麻豆區仁愛路29巷私設道路, 現況為6米寬的道路(見簡字卷第211頁,卷外之歐亞不動產 估價師聯合事務所不動產估價報告書所附航照圖) 。  七、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㈠先位部分:   ⒈按請求權,因15年間不行使而消滅;消滅時效,自請求權可 行使時起算;以不行為為目的之請求權,自為行為時起算, 民法第125條、第128條分別定有明文。上訴人等依系爭契約 ,請求被上訴人應容忍其通行同段325-2、326-2地號土地, 係以不行為為目的之請求權,是其消滅時效應自債務人行為 時起算。而上訴人雖於本院主張:賴書銘與孫陳明春就系爭 約款的真意,係以「賴書銘將來欲於系爭325地號土地建築 時,具有一併無條件使用同段325-2、326-2地號土地作為建 築基地內私設道路之需求時」為清償期,清償期尚未屆至等 語,惟上訴人就此未舉證以實其說,尚難憑採。  ⒉又同段325-2、326-2地號土地上,由南到北之現況大致為鐵 條圍欄、植栽、鐵皮地上物、水塔等物設置於其上,外人無 法直接進入該土地,而須通過被上訴人設置在同段325-1地 號之大門始可進入乙節,有現場照片、航照圖、臺南市麻豆 地政事務所113年9月12日土地複丈成果圖(見簡字卷第187、 205頁,簡上卷第173、181、183、193頁)可稽,再對照系爭 325地號土地80年2月7日之農林航空圖(見簡字卷第239頁證 物袋),同段325-1、325-2、326-2地號土地上至遲於80年間 即設置有地上物,則孫陳明春自簽立系爭契約之87年9月18 日起,即未依系爭約款提供同段325-2、326-2地號土地予賴 書銘作為道路使用,則賴書銘依系爭約款之請求權自87年9 月18日起開始起算15年,至102年9月18日為請求之末日,惟 賴書銘卻於111年8月18日始提起本件訴訟,其上開請求權業 已罹於時效而消滅。  ㈡備位部分:   ⒈按土地因與公路無適宜之聯絡,致不能為通常使用時,除因 土地所有人之任意行為所生者外,土地所有人得通行周圍地 以至公路,民法第787條第1項定有明文。所謂公路不限於國 道或省市路線之公有道路,凡可供公眾通行之道路均屬之。  ⒉經查:系爭325地號土地北側臨臺南市麻豆區仁愛路29巷之道 路,道路路寬為6公尺,雖為私設通路,惟現供公眾通行使 用乙節,有原審履勘筆錄、本院履勘筆錄、現場照片、臺南 市麻豆地政事務所113年9月12日土地複丈成果圖(見簡字卷 第41頁,簡上卷第167至171、177至179、185至189、193頁) 在卷可參,堪認系爭325地號土地並非袋地,上訴人等依民 法第787、788條等規定,請求本院酌定袋地通行權、命被上 訴人不得為妨礙通行、准予開設道路等,洵屬無據。 八、綜上所述,上訴人等先位主張依系爭契約確認其有通行同段 325-2、326-2地號土地之權利,及依民法第788條請求被上 訴人容忍上訴人等於上開土地開設道路、排水設備,及不得 禁止或妨害上訴人等通行;備位主張依民法第787條請求本 院酌定通行同段325-1、325-2地號土地之處所及方法,及依 民法第788條請求被上訴人應容忍上訴人等在通行範圍開設 道路、排水設備,及不得禁止或妨害上訴人等通行,均屬無 據,應予駁回。原審為上訴人等敗訴之判決,並無不合。上 訴意旨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駁回 其上訴。 九、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十、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第 3項、第449條第1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民事第三庭  審判長 法 官 林勳煜                 法 官 施介元                法 官 王淑惠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僅得於收受本判決正本送達後20日內,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時,向本院提出上訴狀(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經本院許可後方得上訴至最高法院。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師資格者,另應附具律師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但書或第2項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若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洪凌婷

2025-03-05

TNDV-113-簡上-149-20250305-2

店簡
新店簡易庭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交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店簡字第1396號   原 告 陳嘉澤 被 告 王品翰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交通)事件,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事人就已起訴之事件,於訴訟繫屬中更行起訴,為民事 訴訟法第253條規定所不許,該條所禁止之重複起訴,自指 同一事件而言,所謂同一事件,係指同一當事人,就同一法 律關係,而為同一之請求。如有違反,依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項第7款裁定駁回。 二、原告提起本件訴訟(下稱本件訴訟),本院收文日期為民國 113年9月18日,其起訴意旨略以:被告於111年11月30日上 午,騎乘車牌號碼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沿臺北市文山 區興隆路1段由北往南方向行駛,於同日上午5時19分,行經 興隆路2段與景興路交岔路口時,與沿景興路由南往北方向 駛、原告騎乘之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發生碰撞 ,致原告人車倒地而車損人傷。就原告所受損失,原告請求 機車車損之財物損失新臺幣(下同)5萬3,300元、醫療費8 萬5,866元、就診車資2萬980元、看護費22萬3,600元、工作 損失24萬7,230元、精神慰撫金25萬元(合計88萬976元), 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91條之2規定提起訴訟等語, 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88萬976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願意供擔保請准宣告假 執行。 三、查原告前對被告提出過失傷害刑事告訴,經臺灣臺北地方檢 察署檢察官以112年度調院偵字第1775號起訴書提起公訴( 本院審理案號:112年度審交簡字第381號、113年度審交簡 上字第12號),刑事程序中,原告於113年4月9日提起附帶 民事訴訟(下稱前案附帶民事訴訟),聲明為:被告應給付 原告至少9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 年息5%計算之利息。依原告於該附帶民事訴訟提出之請求明 細,原告係請求機車車損之財物損失5萬3,300元、薪資損失 40萬元、看護費12萬2,400元、醫療費4萬3,817元、精神慰 撫金30萬元(合計91萬9,517元),業經本院核閱本院113年 度審交簡上附民字第15號全卷無誤。經核,本件訴訟與前案 附帶民事訴訟之請求總金額、明細固略有不同,然就財損部 分,均係針對同一車禍事故受損之同一機車車損請求賠償5 萬3,300元,金額完全相同;其餘請求部分,則均係基於原 告身體權受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可知其請求權基礎均屬同 一;又本件訴訟請求之本金數額為88萬976元,而前案附帶 民事訴訟請求金額為91萬9,517元,是前案附帶民事訴訟請 求範圍亦大於本件訴訟;另前案附帶民事訴訟係113年4月9 日繫屬本院,本件訴訟則係113年9月18日繫屬本院,則本件 訴訟,顯係針對於已繫屬中之事件更行起訴,可認本件訴訟 原告所提之訴不合法,且無從補正,爰裁定駁回原告之訴及 其假執行之聲請。再前案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本院將另分案 審理,不受本件重複起訴駁回而影響,併此說明。 四、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7款、第95條、第78條,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   日          新店簡易庭            法   官 陳紹瑜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   日            書 記 官 凃寰宇

2024-12-02

STEV-113-店簡-1396-20241202-1

事聲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確定訴訟費用額(聲明異議)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事聲字第72號 異 議 人 余泮欽即余坤炎之繼承人 視同異議人 余幸春即余坤炎之繼承人 余泮火即余坤炎之繼承人 余泮旺即余坤炎之繼承人 余永金即余坤炎之繼承人 上 一 人 法定代理人 余俊陞 相 對 人 宋雅蓁即宋春梅 送達代收人 何玉偵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確定訴訟費用額事件,異議人對於本院司法事 務官於民國113年8月6日所為113年度司聲字第900號裁定聲明異 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異議駁回。 理 由 一、按訴訟標的對於共同訴訟之各人必須合一確定,共同訴訟人 中一人之行為有利益於共同訴訟人者,其效力及於全體,不 利益者,對於全體不生效力,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1項第1款 定有明文。本件確定訴訟費用額事件,對於原裁定相對人余 泮欽、余幸春、余泮火、余泮旺、余永金間有合一確定之必 要,雖僅異議人余泮欽對原裁定聲明異議,然就異議事由形 式上觀之,係有利於原裁定其餘相對人,是異議效力自應及 於原裁定其餘相對人,爰併列原裁定相對人余幸春、余泮火 、余泮旺、余永金為視同異議人,先予敘明。 二、次按當事人對於司法事務官處理事件所為之終局處分,得於 處分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以書狀向司法事務官提出異 議。司法事務官認前項異議有理由時,應另為適當之處分; 認異議為無理由者,應送請法院裁定之。法院認第1項之異 議為有理由時,應為適當之裁定;認異議為無理由者,應以 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240條之4第1項前段、第2項、第 3項分別定有明文。本院司法事務官於民國113年8月6日所為 113年度司聲字第900號裁定,係於113年8月9日送達異議人 余泮欽,此有送達證書在卷可稽,則異議人余泮欽於113年8 月19日具狀聲明異議,經原司法事務官認異議無理由而送請 法院裁定,依前揭規定,本件異議在程序上自屬適法,合先 敘明。   三、異議意旨略以:  ㈠異議人之父親余坤炎對相對人起訴請求確認設定予相對人之 系爭新臺幣(下同)240萬元、300萬元、500萬元抵押權, 經歷審裁判確定在案。余坤炎於本院102年度重訴字第129號 起訴駁回後,訴訟費用均由余坤炎負擔(系爭240萬元、300 萬元、500萬元抵押權,以上共1040萬元,訴訟費用為10,35 20元)。余坤炎上訴後,繳納訴訟費用155,280元,經臺灣高 等法院臺中分院102年度重上字第132號判決確認系爭500萬 元部分余坤炎勝訴,系爭240萬元、300萬元部分余坤炎敗訴 ,訴訟費用部分,第一、二審訴訟費用由余坤炎負擔百分之 52,則相對人應負擔百分之48,相對人應負擔之費用為74,5 34元,余坤炎及相對人不服均上訴,嗣余坤炎死亡,則由異 議人承受訴訟,經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481號判決駁 回相對人之上訴而告確定,相對人確定應負擔之費用為74,5 34元。 ㈡又異議人經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481號判決發回即系爭 300萬元部分,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5年度重上更(一)字 第10號駁回異議人之上訴,異議人不服提起上訴,訴訟費用 為46,050元,經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209號予以廢棄 發回,由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7年度重上更二字第60號 號受理,異議人又再行追加請求確認系爭300萬元抵押權所 擔保之甲本票之本票債權及丙本票之本票債權不存在,訴訟 費用為30,700元,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7年度重上更二 字第60號判決廢棄系爭300萬元中之100萬元,訴訟費用部分 ,判決第一、二審(含追加之訴)及發回前第三審訴訟費用 (除確定部分外),由被上訴人負擔3分之1,餘由上訴人連 帶負擔,則異議人繳納共76,750元之訴訟費用(計算式:46 ,050元+30,700元=76,750元),相對人應負擔3分之1即25,58 3元。 ㈢以上,相對人應給付異議人之訴訟費用共100,117元(計算式: 74,534元+25,583元=100,117元)。因此,原裁定命異議人應 給付32,819元及連帶給付22,908元,以上共55,727元(計算 式:32,819元+22,908元-55,727元=55,727元),尚不足應給 付異議人共44,390元(計算式:100,117元-55,727元-44,390 元=44,390元,為程序經濟,爰請求廢棄原裁定,並駁回相 對人之聲請等語。 四、按當事人分擔訴訟費用者,在當事人一造聲請確定訴訟費用 額之情形,為避免他造另行聲請確定訴訟費用額之煩,法院 應於裁判前命他造於一定期間內,提出費用計算書、交付聲 請人之計算書繕本或影本及釋明費用額之證書。於他造遲誤 該期間者,依民事訴訟法第92條第2項規定,法院得僅就聲 請人一造之費用裁判之,但他造嗣後仍得聲請確定其訴訟費 用額。另當事人分擔訴訟費用者,法院為確定費用額之裁判 時,除他造遲誤該第92條第2項所定期間外,應視為各當事 人應負擔之費用,已就相等之額抵銷,而確定其一造應賠償 他造之差額,為同法第93條所明定。準此,當事人應分擔訴 訟費用,而由當事人一造聲請確定訴訟費用額時,必法院於 裁判前命他造於一定期間內,提出費用計算書、交付聲請人 之計算書繕本或影本及釋明費用額之證書,且他造如期提出 ,始有民事訴訟法第93條關於法院為確定費用額之裁判時, 應視為各當事人應負擔之費用,已就相等之額抵銷,而確定 其一造應賠償他造差額規定之適用(最高法院99年度台抗字 第518號裁定意旨參照)。 五、經查:  ㈠兩造間請求確認抵押權不存在事件,歷經本院102年度重訴字 第129號、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2年度重上字第132號、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481號、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 05年度重上更(一)字第10號、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20 9號、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7年度重上更二字第60號、最 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1548號裁判而告確定在案,經本院 核閱113年度司聲字第900號案卷無訛。  ㈡嗣相對人提出費用計算書,並釋明費用額之證據,聲請確定 訴訟費用額,經本院非訟事件處理中心通知全體異議人依民 事訴訟法第92條之規定,於函到5日內對相對人聲請確定訴 訟費用額表示意見,並提出費用計算書、交付相對人之計算 書影本及釋明費用額之證書。該函文於113年6月12日送達全 體異議人,此有本院送達證書附卷足憑,而異議人余泮旺固 於113年6月18日提出民事陳述意見狀,惟觀其內容,僅係就   上開請求確認抵押權不存在事件之實體事項再予爭執,並表 示最高法院裁定之第三審律師酬金過高、其經濟拮据無力負 擔訴訟費用等語,並未提出費用計算書、交付相對人之計算 書影本及釋明費用額之證書,至於其他異議人則均未表示意 見,亦未提出費用計算書、交付相對人之計算書影本及釋明 費用額之證書。是依民事訴訟法第92條第2項前段之規定, 法院得僅就聲請人一造之費用裁判之,而無依民事訴訟法第 93條規定,應視為各當事人應負擔之費用,已就相等之額抵 銷,而確定其一造應賠償他造之差額之適用餘地,則原裁定 僅先就相對人聲請確定之費用額確定之,並無違誤。  ㈢從而,異議人以原裁定命異議人應給付及連帶給付相對人之 訴訟費用額,尚不足相對人應給付異議人之訴訟費用額,而 指謫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㈣至異議人如確曾於上開請求確認抵押權不存在事件中支出訴 訟費用(即異議人主張為100,117元),參照民事訴訟法第9 2條第2項但書之規定,異議人自得依民事訴訟法第91條之規 定,另行向本院聲請確定訴訟費用額,附此敘明。     六、據上論結,本件異議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240條之4第 3項後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林依蓉 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書記官 黃英寬

2024-10-30

TCDV-113-事聲-72-20241030-1

臺灣高等法院

返還不當得利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1257號 抗 告 人 劉蓮吉 劉圓滿 陳佳伶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賴以祥律師 黃郁淳律師 相 對 人 劉蓮滿 劉建展 劉姵辰 劉欣懿 劉育維 上列抗告人因與原審被告謝雅后間返還不當得利事件,對於中華 民國113年9月4日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度重訴字第385號駁回 追加相對人為原告之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廢棄。 理 由 一、按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如其中一 人或數人拒絕同為原告而無正當理由者,法院得依原告聲請 ,以裁定命該未起訴之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 追加者,視為已一同起訴。法院為前項裁定前,應使該未起 訴之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2項 定有明文。次按公同共有債權人起訴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 係公同共有債權之權利行使,非屬回復公同共有債權之請求 ,尚無民法第821條規定之準用;而應依同法第831條準用第 828條第3項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須得其他公同共有人 全體之同意,或由公同共有人全體為原告,其當事人之適格 始無欠缺(最高法院104年度第3次民事庭會議決議意旨參照 )。 二、查,抗告人主張兩造之被繼承人劉張寶貴對原審被告謝雅后 有侵權行為、不當得利債權新臺幣(下同)760萬元(下稱 系爭債權),劉張寶貴於民國111年7月16日死亡後,系爭債 權由兩造繼承公同共有,故起訴請求謝雅后應給付760萬元 本息予劉張寶貴之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又因兩造不睦,伊 無法取得系爭債權全體公同共有人之同意,爰聲請追加相對 人為原告。依抗告人前揭主張可見抗告人係基於公同共有債 權人身分,依侵權行為、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謝雅后 向劉張寶貴之全體繼承人履行債務,依前揭說明,抗告人前 開請求屬公同共有權利之行使,其訴訟標的對於全體公同共 有人自有合一確定之必要,而應由全體公同共有人一同起訴 ,其當事人適格始無欠缺。原裁定以抗告人前開請求係為劉 張寶貴全體繼承人之利益而為請求,得由抗告人單獨起訴, 駁回抗告人追加相對人為原告之聲請,尚有未洽。抗告意旨 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非無理由。又審酌因裁定命未 共同起訴之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應由原法院使其有 表示意見之機會,如其拒絕為原告,理由是否正當,核應由 原法院審酌始得為准駁,故將原裁定廢棄發回原法院,另為 適法之處理。 三、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民事第十四庭 審判長法 官 李媛媛 法 官 蔡子琪 法 官 陳雯珊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 抗告,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 告狀。並繳納再抗告費新臺幣1千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書記官 陳韋杉

2024-10-29

TPHV-113-抗-1257-20241029-1

聲自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准許提起自訴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自字第13號 聲 請 人 陳柏瑞 代 理 人 陳欽煌律師 黃書炫律師 被 告 黃昱瑋 曾文修 孫裕焱 上列聲請人即告訴人因告訴被告等恐嚇取財得利等案件,不服臺 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分署檢察長113年度上聲議字第1432號駁 回再議之處分(原不起訴處分案號: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111年 度偵字第13279號、112年度偵字第15096號),聲請准許提起自 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告訴人不服上級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認再議為無 理由而駁回之處分者,得於接受處分書後10日內委任律師提 出理由狀,向該管第一審法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法院認為 准許提起自訴之聲請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駁回之,刑事訴 訟法第258條之1、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查 ,本件聲請人即告訴人陳柏瑞(下稱聲請人)就被告黃昱瑋 、曾文修及孫裕焱涉犯恐嚇取財得利等罪嫌,向臺灣屏東地 方檢察署提出告訴,經檢察官偵查後以111年度偵字第13279 號、112年度偵字第15096號為不起訴處分(下稱原不起訴處 分),聲請人不服而聲請再議,經臺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 分署檢察長認再議為無理由,以113年度上聲議字第1432號 駁回再議(下稱駁回再議處分)。聲請人於民國113年5月23 日收受駁回再議處分書後,於法定期間內即113年5月31日委 任律師具狀向本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等情,業據本院依職權 調取上開案卷核閱屬實,並有原不起訴處分書、駁回再議處 分書、送達證書及刑事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狀在卷可稽。是聲 請人本件聲請,於程序上即屬適法,合先敘明。 二、聲請人原告訴意旨略以:被告黃昱瑋於賭博網站賭輸新臺幣 (下同)38萬5,000元,欲向聲請人商借50萬元,惟聲請人 表示無法借款,被告黃昱瑋遂夥同被告曾文修、孫裕焱共同 基於恐嚇取財得利、強制、恐嚇之犯意聯絡,於111年10月2 4日19許,被告黃昱瑋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 ,在屏東縣○○鎮○○路00號之統一超商前搭載聲請人,向聲請 人謊稱一同前往屏東縣佳冬鄉某處借錢,並在車上與聲請人 套好如何向對方借錢,被告孫裕焱以聲請人如不簽署本票就 不給聲請人打電話,會將聲請人帶往臺中處理等語,使聲請 人心生畏懼,被告黃昱瑋以扣留聲請人手機及駕照等方式, 脅迫聲請人簽署面額42萬7,000元之本票,又要求聲請人向 伯父借錢,並在屏東縣枋寮鄉戰備跑道繞行2小時,聲請人 要求返家,被告黃昱瑋不加理會,嗣經聲請人之家人報警而 查獲,因認被告曾文修、孫裕焱與黃昱瑋共同涉有刑法第34 6條第1項恐嚇取財得利、第304條強制、第305條恐嚇等罪嫌 。 三、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意旨略以:  ㈠原檢雖傳喚聲請人到庭,惟未曉諭聲請人可以提供有利證據 及未勘驗譯文,給予聲請人表示意見機會,與未調查無異, 及未能發現事實真相之違失。被告黃昱瑋偵查庭辯稱:「陳 柏瑞用我的手機在皇家娛樂城玩掉39萬元」、「曾文修說是 不是42萬7千元,陳柏瑞就回答是,孫裕焱就拿出本票叫陳 柏瑞簽42萬7千元的本票給我」。事實真相究竟是被告黃昱 瑋賭博欠錢而向聲請人借錢,或是如被告黃昱瑋所辯上開內 容,兩者反差,原檢雖傳喚聲請人到庭,但未傳喚報案人即 聲請人母親陳曉薇到庭說明報案動機,用以釐清家人連絡不 到聲請人遭限制行動自由之真相,以發現真實。  ㈡原檢對於前述反差及為何會出現39萬元、42萬7,000元之差異 ,沒有調查釐清真相致事實未明。  ㈢聲請人之家人長時間連絡不到聲請人才會報警,被警察查獲 ,可證告訴暨報告意旨:被告黃昱瑋以扣留聲請人手機及駕 照等方式,脅迫聲請人簽署42萬7,000元之本票之真實性, 為合理可信,原檢採信被告黃昱瑋等3人辯詞之心證,有違 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  ㈣被告孫裕焱辯詞:「我千交待萬交待曾文修跟黃昱瑋要將陳 柏瑞送回去」,衡情被告黃昱瑋、曾文修已有限制聲請人行 動自由之客觀情狀存在,被告孫裕焱才會交待曾文修要放人 ,原檢認定被告黃昱瑋等人沒有強制犯行,與論理法則及經 驗法則相違。  ㈤目前社會上每人至少都擁有1支手機,且依個人喜好下載多項 APP軟體,此為一般人之社會通念,則聲請人自己有手機, 何必多此一舉拿被告黃昱瑋手機玩賭博遊戲,原檢採信被告 黃昱瑋之辯詞,實違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  ㈥原檢採信被告黃昱瑋之辯解,係聲請人拿其手機玩賭博遊戲 欠錢,此為黃昱瑋與聲請人2人之糾紛,則被告黃昱瑋駕車 搭載聲請人在車上談論還錢問題,為何被告黃昱瑋還要開車 去找被告孫裕焱及曾文修?為何是被告曾文修出面逼問聲請 人欠款金額42萬7,000元?為何要由被告孫裕焱拿本票出來 叫聲請人簽立面額42萬7,000元之本票?使被告黃昱瑋變成 毫不相關之第三人?使聲請人之家人長時間連絡不到聲請人 而報警,種種客觀情狀顯示被告黃昱瑋辯詞之真實性實有可 疑。  ㈦被告黃昱瑋辯稱聲請人欠其39萬元,而被告曾文修為何說聲 請人欠42萬7,000元,倘被告曾文修所述為真,為何不敢到 庭接受偵訊,被告曾文修辯稱「沒有限制陳柏瑞行動自由」 ,為何被告孫裕焱要交待曾文修要放聲請人回家?被告曾文 修警詢辯詞真實性已受質疑。  ㈧聲請人於原檢偵訊時稱:「我在車上等他半個小時以上,他 就來問我說要怎麼講,當時黄昱瑋有在準備要開新的店,要 裝潢,黃昱瑋就下來跟我說人家不信,要我去幫他講,還跟 我說等下人家問甚麼你就說對,才會有開頭那幕說你有沒有 欠黄昱瑋錢,我就說有,後來我想一想,這樣不對,不就變 成是我欠這筆錢,當時我有跟曾文修、孫裕炎說不對啊,我 沒有欠錢,但他們就不相信了...我有跟他們說這是黃昱瑋 賭博欠錢」,聲請人顯係遭被告黃昱瑋等3人設局陷害,此 為聲請人聲請再議時因不能閱卷而無法取得之證據。聲請人 指述既有前後差異,原檢沒有調查釐清,高雄高分檢署發現 仍為駁回再議之處分,有違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原檢依據 聲請人及被告黃昱瑋提供之在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 車之對話譯文,均是在談論如何還款,原檢未於聲請人庭訊 期間勘驗,給予聲請人對譯文內容之真實性表示意見,逕行 有利於被告3人之認定,有率斷之可議。高雄高分檢署對聲 請人之主張未為處理,逕為駁回處分,有違證據法則。被告 黄昱瑋等3人所涉共同恐嚇取財得利、共同強制、共同恐嚇 等罪之罪嫌重大,已達提起公訴標準,原檢因有違反論理法 則及經驗法則之違誤,逕予不起訴,高雄高分檢署未發回續 行偵查或命令起訴,駁回聲請人之聲請再議,未調查詳實, 違反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聲請本院准許提起自訴等語。 四、按立法者為維持對於檢察官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之外部監督 機制,並賦予聲請人提起自訴之選擇權,爰在我國公訴與自 訴雙軌併行之基礎上,將交付審判制度適度轉型為「准許提 起自訴」之換軌模式,而於112年5月30日將刑事訴訟法第25 8條之1第1項原規定之「聲請交付審判」修正通過為「聲請 准許提起自訴」。又關於准許提起自訴之審查,刑事訴訟法 第258條之3修正理由指出:「法院裁定准許提起自訴之心證 門檻、審查標準,或其理由記載之繁簡,則委諸實務發展」 ,未於法條內明確規定,然觀諸同法第258條之1、第258條 之3修正理由可知,裁定准許提起自訴制度仍屬「對於檢察 官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之外部監督機制」,其重點仍在於審 查檢察官之不起訴處分是否正確,以防止檢察官濫權。而刑 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規定:「檢察官依偵查所得之證據, 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者,應提起公訴。」此所謂「足認被告 有犯罪嫌疑者」,乃檢察官之起訴門檻需有「足夠之犯罪嫌 疑」,並非所謂「有合理可疑」而已,詳言之,乃依偵查所 得事證,被告之犯行很可能獲致有罪判決,具有罪判決之高 度可能,始足當之。基於體系解釋,法院於審查應否裁定准 許提起自訴時,亦應如檢察官決定應否起訴時一般,採取相 同之心證門檻,以「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為審查標準,並 審酌聲請人所指摘不利被告之事證是否未經檢察機關詳為調 查或斟酌,或不起訴處分書所載理由有無違背經驗法則、論 理法則及證據法則,決定應否裁定准許提起自訴。次按刑事 訴訟法第258條之3第4項規定法院審查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案 件時「得為必要之調查」,其調查證據之範圍,自仍應以偵 查中曾顯現之證據為限;復對照同法第260條對於不起訴處 分已確定或緩起訴處分期滿未經撤銷者得再行起訴之規定, 已增訂第2項,明定第1項第1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 檢察官偵查中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其後(如有 聲請准許提起自訴,含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程序)始存在或成 立之事實、證據。則前述「得為必要之調查」,其調查證據 範圍,更應以偵查中曾顯現之證據為限,不得就告訴人新提 出之證據再為調查,亦不得蒐集偵查卷以外之證據,否則, 仍將與刑事訴訟法第260條第1項再行起訴之規定混淆,亦將 使法院兼任檢察官而有回復「糾問制度」之虞;因准許提起 自訴審查制度並無如同再議救濟制度得為發回原檢察官續行 偵查之設計,法院自應依同法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規定, 以聲請無理由裁定駁回。 五、本院之判斷  ㈠恐嚇危安及恐嚇取財得利部分:  ⒈按刑法第305條之恐嚇危害安全罪,所稱以加害生命、身體、 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者,係指以使人生畏怖心 為目的,而通知將加惡害之旨於被害人而言。所謂恐嚇,僅 以通知加害之事使人恐佈為已足,不必果有加害之意思,更 不須有實施加害之行為。蓋恐嚇罪之判斷重點,實係在於被 告之行為是否足以使人心生畏懼,致危害安全(最高法院75 年度台上字第5480號、最高法院52年度台上字第751號判決 要旨參照)。次按所謂「恐嚇」,係指以足使人心生畏怖的 惡害告知他人之行為,惡害告知方式,固無限制,無論其為 口頭、書面、言語或態度,其為明示或暗示,均非所問,惟 不論告知方式為何,均須行為人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 名譽、財產之事,作為惡害告知之內容,始足當之,並應於 客觀上達於「致生危害於安全」之程度,即被害人受惡害之 通知而有不安全之感覺,如僅使他人產生困惑、嫌惡、不快 或稍許不安者,尚不足認係恐嚇。再按刑法之恐嚇行為,係 行為人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 為要件,且須有惡害通知,始足當之。所謂惡害通知,係指 明確而具體加害上述各種法益之意思表示,客觀上一般人皆 認足以構成威脅,致接受意思表示者之生活狀態陷於危險不 安之境。倘非具體明確,即難認係惡害通知。又如僅以接受 意思表示之一方之主觀感受為準,亦有悖於法律之安定性, 從而對被害人為惡害之通知,是否使被害人心生畏怖,應依 個案具體事實審酌主、客觀情形全盤判斷,不得僅憑被害人 自稱心生畏怖,即遽以該罪相繩。查,被告3人固與聲請人 因是否欠債及債務金額發生爭論,惟就其等對話過程,未見 被告3人對聲請人有何惡害之通知,亦未見聲請人有懼怕、 退縮之舉止,依當時之客觀環境、對話之全部內容,此有對 話譯文(見111偵13279卷第26-28、37-38頁)在卷可考。客 觀上難認被告3人對聲請人有何惡害通知,及聲請人有因被 告3人之言行而心生畏懼,自難認被告3人所為與刑法恐嚇危 害安全罪之構成要件相符。  ⒉按刑法第346條之恐嚇取財罪,係以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 所有為構成要件之一,若僅以恐嚇方法使人交付財物,而並 無不法所有意圖,縱令其行為或可觸犯他項罪名,要無由成 立本條之恐嚇取財罪(最高法院83年度台上字第2682號、84 年度台上字第4566號判決意旨參照)。查,聲請人於偵訊時 陳稱略以:當初黃昱瑋要跟我借50萬元,黃昱瑋在玩賭博網 站,帳號是他的,他輸很多錢,所以我才知道他輸掉的金額 是38萬5,000元,他還有打電話跟朋友借錢,叫朋友把錢匯 到賭博網站的帳號,金額應該有10幾萬,他又繼續拼,意思 就是他輸很多錢要把錢凹回來,他輸完後,就問我可不可以 借他50萬元,後來他就說要做一張本票叫我簽一張本票,就 說我有欠這筆錢,叫我爸媽要拿錢出來,我跟他說不要,他 就說好啦算了,黃昱瑋就說叫我陪他去1個朋友家,說在附 近,他說要去借錢,結果後來就去孫裕焱家,到那邊後,黃 昱瑋叫我不要下車,他在那邊進進出出,我在車上等他半小 時以上,他就來問我說要怎麼講,當時黃昱瑋跟我說人家不 信,要我去幫他講,還跟我說等下人家問甚麼你就說對,才 會有開頭那幕說你有沒有欠黃昱瑋錢,我就說有,後來我想 一想,這樣不對,不就變成是我欠這筆錢,當時我有跟曾文 修、孫裕焱說不對啊,我沒有欠錢,但他們不相信了,他們 說你剛剛說有欠,怎麼現在又說沒有,我有跟他們說這是黃 昱瑋賭博輸錢,但是他們還是不信,當時很晚了,我已經很 想回家了,我就說好好我簽,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算的,我 就沒有欠這筆錢,我怎麼會知道為何簽42萬7,000元,我只 知道黃昱瑋賭博輸錢38萬5,000元,後面就是孫裕焱講的有 買賣手機的錢,黃昱瑋說我把他的錢花掉了,所以都要算在 我頭上,所以這筆錢孫裕焱要跟我要等語,有該次偵訊筆錄 可憑。而依警卷編號1及編號3之照片觀之,聲請人簽立本票 並無遭人強制簽立本票之驚恐表情。由此過程以觀,尚難認 聲請人有受迫之情形。被告3人於案發時係因上開欠錢一事 與聲請人發生爭論,不論其等間債務金額究係38萬5,000元 或42萬7,000元,就被告3人自身想法,認其等對於該金錢可 以主張權利,自難認其主觀上有何不法所有之意圖,客觀上 亦無對聲請人實施恐嚇致聲請人心生畏懼之行為。本案雙方 對債務之認定有落差,屬民事糾紛之範疇。是被告3人所為 ,核與恐嚇取財得利罪之構成要件有間,而難以該罪相繩。  ㈡強制部分:   依聲請人於警詢及偵訊時所陳述,可知聲請人於111年10月2 4日晚上,在屏東縣潮州鎮延平路的7-11超商買東西,係聲 請人打電話給被告黃昱瑋聊天,被告黃昱瑋詢問聲請人在何 處,才由被告黃昱瑋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搭 載聲請人,且聲請人係自己1人坐在後座,還以手機連接社 群軟體INSTAGRAM,傳送:「老闆人呢你車很抖欸」等文字 ,有警卷編號3之照片在卷可參。依此可知,係聲請人先打 電話給被告黃昱瑋聊天,且搭車時聲請人自己獨自1人坐在 後座,當時仍可以使用手機,聲請人卻未向家人求助或打電 話報警,此與妨害自由或恐嚇取財之客觀情形不符。另依聲 請人及被告黃昱瑋提供之在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 之對話譯文,均是在談論如何還款,聲請人強調其伯父(案 外人莊坤展)很有名等情,此有對話譯文(見111偵13279卷 第26-28、37-38頁)在卷可考,則被告等所辯,尚非無據。 又縱聲請人之家人聯繫不到聲請人而報警,亦難以此逕行推 論聲情人即遭限制行動自由或遭脅迫簽署本票。是除聲請人 之單一指訴外,未見卷內相關事證可證,亦難認被告3人有 何行為構成強制罪。又本院調查證據範圍,應以偵查中曾顯 現之證據為限,不得就聲請人新提出之證據再為調查,亦不 得蒐集偵查卷以外之證據,如前所述,聲請人認為應再傳喚 其母親到庭說明乙節,即屬無據,附此敘明。 六、綜上所述,本案依偵查卷內事證,經本院審查結果,本件尚 難僅憑聲請人片面之指訴,遽為不利被告3人之認定,而以 恐嚇取財得利、恐嚇及強制等罪名相繩。檢察官依偵查所得 之證據,認尚無積極證據足認被告3人涉犯上開罪嫌,未達 於跨越起訴門檻,而應提起公訴之情形。原不起訴處分及駁 回再議處分既已詳予調查偵查卷內所存證據,並敘明認定被 告3人未構成各該罪嫌之所憑證據及判斷理由,其取捨證據 、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均無違背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或證據 法則,亦未見有何違法或不當。聲請人猶執前詞,指摘原不 起訴處分及駁回再議處分違誤,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倘聲請人仍認所陳為實在,因證據取捨固未 符合恐嚇取財或強制罪之構成要件,但仍得循民事或其他法 律途徑救濟之,併此敘明。 七、依刑事訴訟法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鈴淑 法 官 蕭筠蓉 法 官 沈婷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書記官 張語恬

2024-10-29

PTDM-113-聲自-13-20241029-1

消債抗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免責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抗字第26號 抗 告 人 郭國樑 輔 助 人 臺南市政府社會局 法定代理人 盧禹璁 上列抗告人因消費者債務清理聲請撤銷免責事件,對於民國113 年7月31日本院113年度消債聲字第10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一、抗告駁回。 二、抗告程序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雖借用女兒郭千華名下之玉山銀行臺 南分行帳戶(下稱系爭玉山銀行帳戶)使用,但帳戶內之資金 並非抗告人所有,而係抗告人之友人委託抗告人代為操作股 票所交付之金錢。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11年度重上字第1 28號民事判決(下稱系爭高院判決)雖認抗告人與郭千華間就 本院113年度消債聲字第10號裁定(下稱原裁定)附表一編號3 至編號8所示之不動產(下稱系爭不動產)有借名登記關係, 郭千華應將系爭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予抗告人,但系爭高 院判決尚未確定,不可遽認抗告人確實有財產。是以,抗告 人並無隱匿財產之情事,爰提起抗告,請求廢棄原裁定等語 。 二、按自法院為免責裁定確定之翌日起1年內,發見債務人有虛 報債務、隱匿財產或以不正當方法受免責者,法院得依債權 人之聲請或依職權裁定撤銷免責,但有第135條得為免責之 情形者,不在此限。債務人有前條即第134條各款事由,情 節輕微,法院審酌普通債權人全體受償情形及其他一切情狀 ,認為適當者,得為免責之裁定。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 稱消債條例)第139條、第135條分別定有明文。消債條例第1 39條立法理由係謂「法院為免責之裁定確定後,債務人有虛 報債務、隱匿財產或以不正當方法受免責等情事已然明確時 ,自不宜使其免責之效力繼續存續,爰明定法院得以裁定撤 銷免責。又為使權利關係早日確定,撤銷債務人之免責以上 述事由自法院為免責裁定確定之翌日起1年內發見者為限。 惟債務人虛報債務、隱匿財產或以不正當方法受免責等,如 合於第135條規定之情形,法院原得依審酌情形裁量免責, 自無撤銷免責之必要」。 三、經查: (一)抗告人前於民國109年5月21日聲請清算,本院以109年度消 債清字第29號裁定抗告人自109年6月19日下午5時起開始清 算程序,因抗告人並無財產足敷清償財團費用及財團債務, 本院司法事務官於109年11月23日以109年度司執消債清字第 34號裁定清算程序終止,因抗告人並無消債條例第133條、 第134條所定應不免責之事由,本院於110年4月22日以110年 度消債職聲免字第13號裁定抗告人應予免責(下稱系爭免責 裁定),系爭免責裁定業於110年5月12日確定。本院再於113 年7月31日以原裁定依職權撤銷系爭免責裁定,諭知抗告人 不免責,抗告人因而提起本件抗告等情,業經本院核閱上開 卷宗無訛。 (二)系爭免責裁定係於110年5月12日確定,因抗告人對郭千華起 訴請求返還借名登記之不動產,本院因而發見抗告人有隱匿 財產之情事,即依職權於111年2月22日分案調查系爭免責裁 定是否應予撤銷,未逾消債條例第139條規定之1年期間。 (三)抗告人於清算程序中,迭表示無財產、無業、無固定收入、 偶爾擔任臨時雜工、仰賴每月國保年金新臺幣(下同)4,493 元生活等語(見消債清字卷第13、19、85頁,司執消債清字 卷第134頁正反面)。惟抗告人卻於109年8月5日具狀對其女 郭千華起訴請求返還借名登記之不動產(本院110年度重訴字 第4號),抗告人於起訴狀主張:伊為避免名下不動產遭債權 人強制執行,乃將名下如原裁定附表一、二所示不動產借名 登記於郭千華名下,又郭千華104年8月14日新開立之系爭玉 山銀行帳戶係由伊使用,伊用來向他人借款購買股票,獲利 後再還款等語,經本院以110年度重訴更一字第3號判決抗告 人之起訴駁回,抗告人不服,提起上訴,系爭高院判決認定 :抗告人與郭千華之間,就系爭不動產有借名登記關係,郭 千華應將系爭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予抗告人,抗告人因而 提起第三審上訴,因上訴不合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於 113年9月4日裁定駁回其上訴,全案於113年9月26日確定等 情,業據本院依職權調閱上開訴訟事件全案卷宗核閱無訛, 是抗告人主張系爭高院判決尚未確定,其名下並無財產云云 ,均非可採。又抗告人與郭千華於前開訴訟中,均不爭執郭 千華名下之系爭玉山銀行帳戶,實際係供抗告人操作股票買 賣之用,系爭高院判決亦認定系爭玉山銀行帳戶自104年8月 間開立帳戶起至109年9月止期間,持續有頻繁之股票交易買 賣,截至109年9月11日系爭玉山銀行帳戶集保股票庫存股票 當日收盤資產總市值達280萬9,587元,足徵抗告人擁有相當 之資金,可供其長期操作買賣股票,並累積股票資產價值達 280餘萬元,及系爭玉山銀行帳戶絕大部分款項為抗告人之 自有資金等情明確,抗告人主張系爭玉山銀行帳戶內之款項 為其友人之資金,委託其代為操作買賣股票云云,亦無可採 。是以,上訴人確有隱匿財產之行為,足堪認定。 (四)按債務人有故意隱匿應屬清算財團之財產;故意於財產及收 入狀況說明書為不實記載之行為者,致債權人受有損害,法 院應為不免責之裁定,消債條例第134條第2、8款定有明文 。查抗告人有故意隱匿應屬清算財團之財產、故意於財產及 收入狀況說明書為不實記載,致債權人受有損害之行為,核 與消債條例第134條第2、8款不免責之事由相符,而各債權 人於清算程序中均未受任何金額之分配,抗告人違背之情節 非屬輕微,是原審依消債條例第139條之規定,據以撤銷抗 告人免責確定之裁定,經核於法並無不合。  四、綜上所述,原審認系爭免責裁定應予撤銷,於法並無違誤, 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消債法庭 審判長法 官 羅郁棣                     法 官 徐安傑                     法 官 李姝蒓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抗 告,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並繳納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書記官 張鈞雅

2024-10-28

TNDV-113-消債抗-26-20241028-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