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第三審上訴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91-100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677號 上 訴 人 劉忠衍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中華民國113年10月16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1313號 ,起訴案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續字第87、102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有無違法,與上訴是 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定上訴人劉忠衍有如原判決事實欄所 載犯行明確,因而撤銷第一審判決,改判仍依想像競合犯規 定,從一重論處上訴人幫助犯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後段 洗錢罪刑(下稱幫助洗錢罪,尚犯幫助詐欺取財罪),並為 相關沒收之宣告。已詳敘其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 定犯罪事實之理由。 三、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如其判斷 無違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原判決綜 合上訴人之部分供述、證人即如原判決附表所示被害人之證 述及卷附相關證據資料,相互勾稽結果,憑以認定上訴人確 有本件幫助洗錢之犯行,依序記明所憑之證據及認定之理由 。復敘明依上訴人之學識與社會經驗,且自陳知悉金融帳戶 重要性及認識交付金融帳戶供他人使用可能遭人作為犯罪工 具之風險,其對於所申設金融帳戶資料之保管、使用權限管 控程度,警覺性與謹慎度較諸一般人更高,卻不做任何查證 輕易將其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下稱中信銀)帳戶(下稱本案 帳戶)資料交出任由不詳之人使用,亦未向收取其帳戶資料 之人留下聯絡資訊或方式以利取回本案帳戶存摺、提款卡, 況其自陳曾向中信銀辦理貸款,對於中信銀辦理貸款時所需 資格、審核手續自知之甚詳,竟對該不詳之人悖於先前貸款 手續及常情之行為極力配合而無絲毫懷疑,顯悖於常情,且 由本案帳戶為其辦理紓困貸款之扣款帳戶,其交付本案帳戶 資料前已將款項提領至僅餘新臺幣(下同)25元,明顯無法 繳納此後之貸款本息(3,401元),亦未再存入款項以供扣 繳,任令中信銀自行由他人匯入本案帳戶內款項扣繳,取得 本案帳戶之不詳之人事後亦未對此有所質疑等節以觀,足見 上訴人於交付本案帳戶予他人實已涉及詐欺取財或洗錢等財 產犯罪,如何於主觀上可預見上情而具幫助洗錢之不確定故 意,已論述其詳。復就上訴人所辯交付本案帳戶僅係為辦理 貸款,由代辦業者用以美化帳戶等詞,如何不足採納等旨, 依調查所得詳予論駁。所為論斷說明,俱有各項證據資料在 卷可稽,既係綜合調查所得之各直接、間接證據,本於事實 審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及推理作用,予以判斷而為認定,並 未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無違法可言。上訴意旨以:上 訴人只是為辦理貸款而交付本案帳戶,交由代辦業者美化帳 戶,原審未查明上訴人因此有何獲利,遽認其具有幫助洗錢 故意,指摘原判決有理由不備之違法等語。係置原判決已說 明論斷之事項於不顧,仍執原審所不採之辯解,重為事實上 爭執,顯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四、依上所述,本件關於得上訴第三審之幫助洗錢部分,其上訴 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又上訴人對於得上訴第三審 部分之上訴,既應從程序上予以駁回,則與之有想像競合犯 關係之幫助詐欺取財罪(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 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第一審及原審判決均認為有 罪)部分之上訴,自無從為實體上審判,亦應從程序上予以 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2025-03-19

TPSM-114-台上-677-20250319-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042號 上 訴 人 林雅淳 原審辯護人 謝子建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 113年10月16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2480號,起訴案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42577、45572號),由原 審辯護人代為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有無違法,與上訴是 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為上訴人林雅淳之犯行明確,因而撤 銷第一審之科刑判決,改判論處上訴人犯幫助洗錢罪刑(想 像競合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 取財罪,處有期徒刑4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下同)5萬元, 併諭知有期徒刑如易科罰金、罰金如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從形式上觀察,並無判決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稱: ㈠上訴人因需錢孔急,始交付自己帳戶之提款卡及密碼,有別 於原判決所稱「出價蒐購或以其他方式向他人收集金融帳戶 」之情形。而上訴人當時既有貸款需求,其帳戶自當幾無餘 額;且上訴人若已預見該帳戶可能遭詐欺集團成員作為詐欺 、洗錢之犯罪工具,一旦受騙之被害人追究帳戶持有人責任 ,上訴人勢必無從躲藏,且須承擔嚴重後果。原判決僅憑上 訴人交付提款卡時,帳戶內餘額極少,再參以其生活經驗與 智識程度,即謂上訴人應可預見提供提款卡、密碼,極有可 能作為詐欺、洗錢之用,此一推論顯與經驗法則有違。 ㈡一般債信不良之人雖無法從金融機構取得貸款,惟現實社會 中仍存在其他貸款機制,諸如以不同之擔保(扣押身分證、 簽本票)、利息計算方式(月利計算、預扣利息)、核貸作 法(不經徵信而僅提供小額貸款)及催債手法,均與原判決 所稱「交易常規」、「貸款基本觀念」未必相同。上訴人雖 於LINE對話中表示「我就慘了」,但當時係慮及對方避不見 面致損失帳戶且貸款無著,並未想到該帳戶會用於不法目的 ;且上訴人亦不斷以LINE確認後續貸款處理情形。又上訴人 知悉該帳戶曾入帳10萬元,且距當時已相當久遠,才會相信 對方所稱大筆金額匯入後,若久未使用會遭鎖住帳戶之說詞 。原判決忽略現今詐欺集團所使用之詐騙手法花招百出,上 訴人亦有受詐之可能性,僅憑交易常情而為不利於上訴人之 認定,有違經驗法則。   四、惟按: ㈠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均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倘其採 證認事並未違背證據法則,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適法 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又審理事實之法院,其認定被告犯罪事 實所憑之證據,並不以直接證據為限,間接證據亦包括在內 ,凡綜合調查所得之各種直接及間接證據,本於推理之作用 得其心證,而為事實之判斷,若與經驗及論理法則無違,即 與完全憑空推測迥異,自不容任意指為違法。 ㈡原判決依憑上訴人坦承其有將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國泰世華 商業銀行帳戶之提款卡交予「陳專員」指定之人,並以LINE 告知密碼等情;佐以告訴人陳岳志、曾益祺、林奇生之陳述 ,及前述銀行帳戶交易明細與其他相關證據資料,認定上訴 人有原判決事實欄所載之幫助洗錢犯行。並說明:⒈上訴人 於本案發生時,其智識程度正常,且具相當社會生活經驗, 又於偵查中自承其過去向銀行借款時,銀行並未要求其交付 提款卡並告知密碼,足見上訴人已具備貸款基本觀念,對於 交付提款卡予他人可能成為詐欺集團犯罪工具,尚難諉為不 知。⒉上訴人於民國111年(原判決誤載為110年)1月9日寄 送帳戶資料時,前述銀行帳戶之餘額分別為0元、257元,與 實務上一般幫助詐欺取財案件之行為人在交付提款卡時,帳 戶內僅有極少餘額之情形相符。而上訴人向「陳專員」申辦 貸款時,僅以LINE聯繫,並未見過對方,亦未提供任何財力 證明以供徵信,其對於「陳專員」之背景、地址據點、為何 能提供無擔保貸款等節一無所知,竟率然提供提款卡及密碼 予對方,亦與一般人所認知之辦理貸款流程及常情相違。⒊ 依上訴人與「陳專員」之LINE對話紀錄,可知上訴人對於「 陳專員」要求其將提款卡等物放在紙盒內拍照並寄出,而非 簽約時當面交付,已生懷疑並知悉有異;上訴人並表示其沒 有對方之任何身分資料,一旦對方消失,「我就慘了」等語 。惟上訴人卻仍執意將提款卡寄送對方使用,其對於前述銀 行帳戶很可能作為詐騙他人財物等不法目的使用,當已有所 預見。⒋金融實務上,並無所謂大筆金額匯入帳戶後,因久 未使用而遭銀行鎖住之情形;且上訴人欲向「陳專員」借款 之金額僅約5萬元或10萬元,明顯有別於大額匯款。而上訴 人之銀行帳戶亦曾入帳10萬元以上,其應能知悉該帳戶不致 因此即遭銀行鎖住。況所謂「測試」帳戶可否匯入款項,未 必須將提款卡交付他人,始可為之。足認上訴人所辯對方要 求測試帳戶,以確認可以正常撥款等語,並非可採等旨(見 原判決第4至14頁)。亦即,原判決已就上訴人所為何以成 立幫助洗錢罪、其所辯如何不足採取,依據卷內資料逐一指 駁及論述其取捨之理由甚詳。核其論斷,尚與經驗法則及論 理法則無違,自不能指為違法。又銀行貸款與民間借貸之審 核條件雖有不同,但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必須提供相當擔保或 收入證明、以免日後求償無門之基本思維,並無二致。則上 訴人縱因資金短缺而有申辦貸款需求,本應檢附其現有之薪 資收入及財產證明文件,用以表彰其還款能力無虞,尚無交 付數個銀行帳戶提款卡之必要。就上訴人申辦貸款何須交付 前述2家銀行帳戶提款卡之原因,上訴人於偵查中先稱:「… …我問為何要提款卡,對方說怕我拿了錢就跑了,沒有保障 ,我就被說服了……」等語(見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 偵字第19190號卷第117頁);後又改稱:對方說如果貸款下 來,帳戶內會有一大筆錢,銀行會覺得異常,所以必須測試 帳戶可以正常撥款等語(見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 字第42577號卷第68頁),前後所述已有未合。況上訴人所 提供之帳戶縱經測試得以正常提領,惟一旦出現「陳專員」 所稱之大筆金錢流入,銀行仍有可能判定為異常交易。則上 訴人將提款卡先行交予「陳專員」進行功能測試,與該帳戶 於日後是否因大額款項進出而遭銀行察覺異常,二者間欠缺 實質關聯性,尚難作為上訴人提供帳戶資料之合理化事由。 且依上訴人於偵查中陳稱:「(問:妳提供上開帳戶資料, 當時有無懷疑對方是詐騙集團?)第一時間有……,且我給他 的帳戶裡面是沒有錢的,他們只是要確認,收到卡片就會跟 我對保了」等語(見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425 77號卷第69頁)。可知上訴人對於「陳專員」可能為詐欺集 團成員而騙取其提款卡使用乙情,主觀上已有認識及預見, 卻仍刻意將帳戶餘額無多之提款卡,寄送至「陳專員」指定 之處所,使「陳專員」及其所屬詐欺集團成員得以任意支配 運用,上訴人當可察覺對方恐有藉此遮斷金流以逃避國家追 訴、處罰之虞,而與一般正常申辦貸款之情形明顯有別。原 判決以上訴人所辯貸款申辦流程有諸多不合常情之處,併同 本案其他直接及間接證據,本於推理作用,而認上訴人有幫 助洗錢之不確定故意,於法並無不合。至於原判決有關詐欺 集團以收購或其他方式取得帳戶之論述,係在說明現今民眾 對於將帳戶資料輕率交予他人,可能淪為詐欺、洗錢犯罪用 途乙情,多已有所認知。則上訴人提供提款卡及密碼,縱非 起因於他人之出資價購,因上訴人已將自己之帳戶資料輕率 交予他人使用,即與原判決上開論述意旨無違。上訴意旨擷 取原判決之部分論述,率謂有不符經驗法則之違法情形等語 ,無非係就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及原判決已明白論 斷之事項,以自己之說詞,任為相異之認定,自非適法之第 三審上訴理由。  五、綜上所述,上訴意旨徒執其不為原審所採信之前述說詞,依 憑己意,再事爭執,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 法情形不相適合。應認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 回。以上得上訴第三審部分之上訴,既因不合法而從程序上 予以駁回,則與之有想像競合裁判上一罪關係之刑法第30條 第1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幫助詐欺取財部分,因屬刑事訴 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之罪,且無同 條項但書例外得上訴第三審之情形,自無從為實體上審判, 應併從程序上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19

TPSM-114-台上-1042-20250319-1

台上
最高法院

侵占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135號 上 訴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分署檢察官鍾岳璁 被 告 歐子信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侵占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中華民 國114年1月14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易字第415號,起訴案號 :臺灣橋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調偵緝續字第2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按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各款所規定之案件,經第二審判決者 ,除第二審法院係撤銷第一審法院所為無罪、免訴、不受理或管 轄錯誤之判決,並諭知有罪之判決,被告或得為被告利益上訴之 人得提起上訴外,其餘均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為該條所明定 。又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各款所規定之案件,若第二審法院 撤銷第一審法院所為被告有罪之判決,改諭知被告無罪、免訴、 不受理或管轄錯誤之判決者,檢察官自不得為被告之不利益提起 第三審之上訴。本件被告歐子信被訴涉犯刑法第335條第1項侵占 罪嫌,經原審審理結果,撤銷第一審論處被告侵占罪刑之不當判 決,改判諭知被告無罪,核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4款所 列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且無前開但書規定得例外提起 第三審上訴之情形,檢察官此部分之上訴,顯為法所不許,應予 駁回。本件為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自不因原判決附載 之教示規定誤載「檢察官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本判決後20日內 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字樣,而有所不同,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19

TPSM-114-台上-1135-20250319-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195號 上 訴 人 LE QUYET TIEN(中文姓名:黎決進,越南籍)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12月26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4862號,起 訴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13776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黎決進經第一審判決依想像競合犯,從 一重論處犯販賣第三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之毒品2罪刑、 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三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之毒品罪刑及沒 收、追徵宣告,並定應執行刑及諭知應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 免後,驅逐出境,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量刑部分不服而提起 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理結果,撤銷第一審關於其事實欄( 下稱事實欄)二、三所處之刑及所定執行刑等部分之判決, 改判科處如其附表(下稱附表)編號2、3所示之刑;維持第一 審關於事實欄一所處之刑部分之判決,駁回其該部分在第二 審關於刑之上訴,已敘明審酌裁量之依據及理由。 三、上訴意旨略稱:其始終坦承犯行,深具悔意,既依毒品危害 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卻又(依同條例第9條 第3項)加重其刑,致所量處之各宣告刑及所定應執行刑均過 重而有罪刑不相當之情形;又其販賣毒品次數僅2次,所售 毒品數量非鉅,情輕法重,原判決未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 其刑,自有違誤等語。 四、刑之量定,係實體法上賦予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 苟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 狀,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偏執一端,致明顯失出失 入情形,即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以為第三審上訴之理由。   原判決就上訴人所犯上揭各罪,已綜合審酌刑法第57條科刑 等一切情狀,就所犯各罪悉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9條第3項 、同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先加重後減輕其刑,事實欄二、 三之犯行再依同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遞減輕其刑(均先加後 減)後,在罪責原則下適正行使量刑之裁量權,而撤銷事實 欄二、三犯行之宣告刑,改判科處如附表編號2、3所示之刑 ,並維持第一審就事實欄一犯行科處之宣告刑,及更定應執 行刑為有期徒刑6年。核所量定之各刑罰,已兼顧相關有利 與不利之科刑資料,就其坦承犯行之犯後態度併列為量刑之 綜合審酌因素,所定執行刑非以累加方式,亦給予相當之恤 刑,客觀上並未逾越法定刑度及範圍,亦與罪刑相當原則無 悖,難認有濫用其裁量權限之違法情形。又應否依刑法第59 條酌量減輕其刑,法院本屬有權斟酌決定,故未酌減其刑, 既不違背法令,自不得執為提起第三審上訴之理由。原審審 酌上訴人所犯上開各罪之犯罪情狀,認無可憫恕之事由,已 闡述理由明確,未依該條規定再酌減其刑,無違法可指。上 訴意旨單純就原審前述量刑裁量權之合法行使,徒以自己說 詞,任意指為違法,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其之上訴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段景榕 法 官 汪梅芬 法 官 何俏美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洪兆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珈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2025-03-19

TPSM-114-台上-1195-20250319-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964號 上 訴 人 彭仲偉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12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 第944號,起訴案號: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續字第7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究有無違法,與上訴 是否以違法為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為上訴人彭仲偉有所載違反槍砲彈 藥刀械管制條例各犯行明確,因而維持第一審依想像競合犯 ,從一重論處上訴人共同犯非法寄藏非制式手槍罪刑之判 決,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載敘其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 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心證理由,就上訴人否認犯罪各辯詞 ,認非可採,亦依調查所得證據予以論述指駁,有卷存資料 可資覆按。 三、上訴意旨略稱:㈠其未答應為同案被告吳宗翰(業經判處罪 刑確定)保管扣案之本案槍枝子彈,並有聯絡吳宗翰取回槍 枝,主觀上無為吳宗翰保管藏匿槍枝之故意;吳宗翰於第一 審所稱本即無打算藏槍之有利證言,何以不可採信,原判決 未說明取捨判斷理由;㈡原判決維持第一審量處之有期徒刑3 年10月刑度,已有未當,理由卻記載為有期徒刑3年6月,於 法有違。 四、犯罪事實之認定、證據之取捨及證明力之判斷,俱屬事實審 法院之職權,此項職權之行使,倘不違背客觀存在之經驗法 則或論理法則,即不違法,觀諸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1項規 定甚明,自無許當事人任憑主觀妄指為違法,而資為合法之 第三審上訴理由。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 院採證認事之職權,已詳敘憑為判斷上訴人確有所載與莊士 鋒(另由檢察官通緝中)共同受吳宗翰委託保管本案槍彈, 並藏置於其駕駛之小客車副駕駛座腳踏墊上之事實,上訴人 於警偵訊供稱知悉莊士鋒轉交之物為本案槍彈,吳宗翰上車 後並詢問槍彈藏放處所之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堪以採信 ,因認其主觀上知悉莊士鋒交付保管之物係吳宗翰持有之槍 彈,猶同意藏置於小客車內,在吳宗翰下車期間,或駕車載 運本案槍彈至其他處所活動或停留在附近等候,主觀上有為 吳宗翰保管本案槍彈而寄藏之意,所為已該當非法寄藏非制 式手槍、子彈罪構成要件之理由綦詳,對於吳宗翰偵審中證 稱本案槍彈有以衣物包裹或置於包包內,上訴人不知情等說 詞,何以不足為上訴人有利之證據,上訴人主張無寄藏槍枝 犯意等辯詞,如何委無足採,亦依調查所得之證據指駁明白 ,概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合法行使,所為論斷說明,與經 驗法則及論理法則俱屬無違,且綜合調查所得之各直接、間 接證據而為論斷,依所確認之事實,論以前揭非法寄藏非制 式槍枝之罪,無所指未憑證據認定事實、理由不備之違法。 又原判決既已說明採信吳宗翰所供於住處開槍後,擔心遭警 方查獲,指示莊士鋒將本案槍彈交付予上訴人保管等旨之證 言,參酌卷內其他證據佐證不虛之理由,以事證明確,縱未 同時說明吳宗翰其餘與判決本旨不生影響之相異供述,何以 不足為上訴人有利之認定,乃事實審法院本於判斷之職權, 而為證據取捨之當然結果,無礙於其犯罪事實之認定,仍與 不備理由之違法情形有間。 五、刑之量定,係實體法上賦予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 苟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 狀,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偏執一端,致明顯失出失 入情形,即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以為第三審上訴之理由。 原判決就上訴人所犯上揭之罪,已記明如何以行為人之責任 為基礎,綜合審酌刑法第57條科刑等一切情狀,依刑法第59 條規定減輕其刑後,在罪責原則下適正行使其量刑之裁量 權,維持第一審科處有期徒刑3年10月之刑度,核其量定之 刑罰,已兼顧相關有利與不利之科刑資料,客觀上並未逾越 法定刑度,亦與罪刑相當原則無悖,難認有濫用其裁量權限 之違法情形。至理由欄於量刑審酌說明雖記載量處有期徒刑 「3年6月」,惟綜以全判決意旨,顯為「3年10月」之誤載 ,無礙於判決本旨,非不得由原審依聲請或本於職權裁定更 正,尚與所指理由矛盾之違法有間。 六、綜合前旨及其餘上訴意旨,無非係對於原判決已說明之事項 及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或單純就原審前述量刑 裁量權之合法行使,或不影響於判決本旨事項之枝節問題, 徒以自己說詞,任意指為違法,難謂已符合首揭法定上訴要 件,應認其之上訴為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段景榕 法 官 洪兆隆 法 官 何俏美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汪梅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珈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2025-03-19

TPSM-114-台上-964-20250319-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949號 上 訴 人 陳冠仁 選任辯護人 張繼圃律師 鄭皓文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 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5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 訴字第898號,起訴案號: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71 10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第一審認定上訴人陳冠仁之犯行明確,因而論處上訴人 犯以違反本人意願之方法使少年被拍攝性影像未遂罪刑(處 有期徒刑3年8月),並為沒收之諭知。上訴人僅就第一審判 決之刑提起第二審上訴;原審審理後,維持第一審之量刑, 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述其憑以量刑之依據及理 由;核其論斷,俱有卷存證據資料可以佐證,從形式上觀察 ,並無判決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稱: ㈠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2項、第3項之規定,縱然上訴人僅就 第一審判決之刑度或沒收提出上訴,僅能認為關於犯罪事實 、罪名不為爭執而已,並非上訴範圍已不包括犯罪事實及罪 名;況刑度之認定係根據犯罪事實及罪名而來,二者難以切 割。原判決認為上訴人僅就第一審判決之刑提起第二審上訴 ,至於犯罪事實、罪名及沒收均不在上訴範圍之列,有不適 用法則或適用不當、判決所載理由矛盾之違法情形。 ㈡上訴人當時只有將手機畫面打開,未進入到拍攝畫面,如何 能認定已著手於本案犯罪?原判決對此並未載明認定之依據 及理由。又上訴人縱有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6條所 定之拍攝、製造等客觀行為,但未有對價關係或因此獲有利 益,也無對兒童或少年以不對等之權力、地位取得性影像, 不應逕依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論罪。上訴人所為僅構 成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 319條之1第1、4項(或刑法第319條之2第1、4項)之罪。原 判決依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論處,有判決不適用法則 或適用不當之違法。 ㈢上訴人曾被診斷出有「對立反抗性」人格,又因與當時女友 發生感情及金錢糾紛,何以不符合「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 ?上訴人在歷次審判並非不承認犯行,且未拍攝到被害人之 性影像,何以無情輕法重、犯情可憫之處?而本件能否適用 刑法第59條,不應以上訴人有無與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達 成和解為準。原判決對此未妥慎斟酌並詳敘理由,又未論及 上訴人係欲在被害人不知之情形下拍攝如廁影像,與其他以 強暴、脅迫等手段拍攝他人性交或猥褻行為之差異性,不依 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有判決不適用法則、適用不當、不載 理由或理由矛盾之違誤。 四、惟按: ㈠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一部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 項定有明文;第二審法院應就原審判決經上訴之部分調查之 ,同法第366條亦有明文。可見第二審法院之審判範圍僅限 於「原審判決經上訴之部分」,不及其他,否則即有未受請 求之事項予以判決之違法。倘當事人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 於刑之部分提起上訴,對於犯罪事實及論罪則表明不予爭執 ,於此情形,上訴審法院原則上僅應就當事人明示上訴之範 圍加以審理,對於當事人未上訴之犯罪事實及論罪部分,未 贅為審查,即難謂於法有違。本件上訴人及辯護人張繼圃律 師於原審均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量刑(包括應否宣告緩 刑)之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對於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之犯罪 事實、罪名及沒收部分並未一併上訴(見原審卷第182至183 頁)。足見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有其犯罪事實欄所載違反 本人意願之方法使少年被拍攝性影像未遂犯行及罪名之適用 ,因未經上訴人聲明上訴,而非原審所得審認;原判決未審 酌上訴人之犯罪事實及罪名,即不能指為違法。上訴意旨猶 執前詞,主張其尚未達於著手犯罪之階段,且本件不應依兒 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6條第5項、第3項之規定論處, 並指摘原判決認為第二審上訴範圍不及於犯罪事實及罪名, 有不適用法則、適用法則不當及判決理由矛盾之違法情形等 語;係以自己之說詞,任意詮釋法律,並就原審無從審酌之 犯罪事實及罪名再為爭辯,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 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  ㈡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得酌量 減輕其刑,刑法第59條定有明文。是本條之酌量減輕其刑, 必須犯罪另有特殊之原因、背景或環境,在客觀上顯然足以 引起一般人同情或憫恕,認為即予宣告法定最低度刑猶嫌過 重者,始有其適用;且適用與否,係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 自由裁量之事項,未依該規定減輕其刑,除有違法或濫用情 事,不得執為提起第三審上訴之理由。原判決已說明上訴人 之本案犯罪何以無刑法第59條適用之理由,略以:上訴人於 國中校園內,先尾隨身穿校服之告訴人A女(姓名詳卷)進 入女廁,再著手偷拍A女如廁,雖經A女及時發現異狀致未得 逞,然上訴人所為已使A女深受驚恐與壓力,嚴重傷害A女之 心理健康。又上訴人自承其手機內有他人如廁之影片,係供 己欣賞自慰使用等語;其於本案猶試圖拍攝取得A女如廁之 性影像,難認有何足以引起一般人同情之特殊原因或環境; 且上訴人經適用未遂犯規定減輕其刑後,所能量處之最低度 刑已大幅降低,依一般國民社會感情,難認有何情輕法重或 情堪憫恕之情形等旨(見原判決第3至4頁)。亦即,原判決 已就上訴人本案犯罪並非基於特殊之原因、環境或背景,以 致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認為即使宣告法定最低 度刑猶嫌過重等情形,予以說明,經核於法並無不合,亦無 濫用裁量職權之違誤,更非因上訴人未與A女或其家屬達成 和解,即不予適用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又上訴人於警詢時 表示其身心狀況良好,並無任何疾病(見偵卷第21頁),無 從僅憑其於民國100年10月25日之就診紀錄(見偵卷第129頁 ),率認上訴人行為時有「對立反抗性」之違常情狀。且上 訴人縱與女友發生感情及金錢糾紛,本當循合法途徑謀求解 決,自不應藉由拍攝國中女生如廁過程,作為一己宣洩情緒 之管道,徒使無辜少年畏懼害怕而產生心理陰影。原判決認 上訴人之本案犯罪不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或憫恕,無情輕 法重情形,尚無不合。上訴意旨率謂原判決未依刑法第59條 酌減其刑而有所違誤,顯係對於原判決已明白論斷之事項, 再為爭執,自非適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   五、綜合前旨及其他上訴意旨,仍置原判決之明白論斷於不顧, 對於事實審法院前述職權行使,依憑己意,任意指摘,並非 合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 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林英志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19

TPSM-114-台上-949-20250319-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203號 上 訴 人 黃家俊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中華民 國113年11月19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562號,起訴 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3219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查第三審上訴書狀,應敘述上訴之理由,其未敘述者,得於提起 上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於原審法院,已逾上述期間,而於第三 審法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上訴理由書狀者,第三審法院應以判決 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82條第1項、第395條後段規定甚明。本 件上訴人黃家俊因加重詐欺罪(尚同時觸犯一般洗錢罪、行使偽 造私文書罪、行使偽造特種文書罪)案件,不服原審判決,於民 國113年12月23日提起上訴,並未敘述理由,迄今逾期已久,於 本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依上開規定,其關於加重詐欺罪部分之 上訴自非合法,應予駁回。又上訴人對於犯加重詐欺罪(尚同時 觸犯一般洗錢罪、行使偽造私文書罪)部分之上訴,不合法律上 之程式而從程序上駁回,則與上開之罪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輕 罪即行使偽造特種文書罪部分,本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 1款所列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第一、二審均為有罪之 論斷),自無從適用審判不可分原則一併加以審理,該部分之上 訴亦非合法,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後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19

TPSM-114-台上-1203-20250319-1

台聲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聲明不服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58號 聲 明 人 林宜燕 上列聲明人因加重詐欺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114年2月12日第 三審判決(114年度台上字第28號),聲明不服,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聲明駁回。 理 由 一、按本院為終審法院,案件一經裁判,當事人不得更有所聲請 或聲明。又依刑事訴訟法第441條規定,判決確定後,發見 該案件之審判係違背法令者,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得向本院 提起非常上訴。故僅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有提起非常上訴之 權限,並無許由被告等原確定判決當事人逕行提起之餘地。 二、本件聲明人林宜燕因加重詐欺案件,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 院以112年度金上訴字第551號判決論處罪刑,因不服向本院 提起第三審上訴,經本院以其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依刑 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規定,從程序上判決駁回其上訴後, 復向本院具狀聲明不服即「聲(申)請非常上訴」,依上開 說明,自為法所不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楊力進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齡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19

TPSM-114-台聲-58-20250319-1

台上
最高法院

過失致人於死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80號 上 訴 人 翁順鵬 上列上訴人因過失致人於死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 院中華民國112年10月4日第二審判決(112年度交上訴字第1950 號,起訴案號:臺灣南投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748、2034 、2035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翁順鵬犯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於死而 逃逸罪所處之宣告刑及定應執行刑部分撤銷,發回臺灣高等法院 臺中分院。 其他上訴駁回。 理 由 壹、撤銷發回部分: 一、本件第一審判決以上訴人翁順鵬有如其引用之起訴書犯罪事 實欄一所載肇事逃逸部分犯行,論處上訴人犯刑法第185條 之4第1項後段之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於死而 逃逸罪刑。第一審判決後,檢察官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 量刑部分提起上訴,經原審審理結果,撤銷第一審關於上訴 人此部分科刑之判決,並適用刑法第47條第1項累犯加重其 刑規定,改判量處有期徒刑2年4月,固非無見。 二、惟刑事訴訟程序之目的,在確定國家刑罰權之有無及其範圍 ,其審判乃以追訴開始,而追訴必須由檢察官或自訴人依法 提起並實行公(自)訴,形成三面關係之訴訟構造,在對審 制度下,由檢察官(自訴人)與被告對立,依當事人對等原 則,互為攻擊、防禦;法院則立於中立地位,依據法律獨立 審判。犯罪被害人如未提起自訴,而由檢察官代表國家提起 公訴者,縱經法院依法裁定准許參與訴訟,仍非當事人,僅 依附於公訴程序,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41至44、同條之4 6、47等規定,取得部分之訴訟主體地位及權利,而有選任 代理人、卷證資訊獲知權、在場權及陳述意見權。被害人訴 訟參與制度之立法目的,在使被害人得藉由參與程序在場陳 述對證據(含證明力)及科刑範圍之意見,以維護被害人之 訴訟權益,並非使被害人成為「準公訴人」,故並無聲請調 查證據、對質詰問、詢問被告及獨立提起上訴等實質訴訟權 利,仍須請求檢察官協助為之(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4項、 第344條第3項規定參照),以符合三面關係之訴訟構造。關 於被告構成累犯之事實及應加重其刑之事項,攸關刑罰加重 且係對被告不利之事項,應由檢察官負主張及實質舉證責任 。參與訴訟之被害人陳述關於被告構成累犯之事實及應加重 其刑之意見,僅供法院於量刑時參考,並無拘束力(刑事訴 訟法第310條參照)。法院於聽取被害人陳述被告構成累犯 之事實並應加重其刑之意見後,自應立於補充性之地位,依 刑事訴訟法第288條第4項之規定,曉諭檢察官主張並具體指 出證明之方法,經法院踐行調查、辯論程序,方得作為論以 累犯及是否加重其刑之裁判基礎;法院如未曉諭,檢察官亦 未主張及具體指出證明方法,可認檢察官認為被告並無構成 累犯或有加重其刑之必要,法院自不能逕依職權調查累犯相 關證據,並予加重其刑,否則即屬取證不當之訴訟程序違背 法令。 三、原判決理由明載起訴書及檢察官於第一審審理時均未主張上 訴人關於肇事逃逸犯行部分構成累犯之事實,第一審判決亦 未適用累犯規定加重其刑等語(見原判決第6頁第29至31行 )。且本件僅檢察官提起第二審上訴,並明示對第一審判決 之刑上訴;依其上訴書之記載,亦僅指摘第一審判決之量刑 過輕,不符罪刑相當原則等旨(見原審卷第13、14頁);其 後於原審準備程序期日及審判期日,檢察官於陳訴上訴要旨 時皆稱:「如上訴書所載」等語;嗣於審判期日科刑辯論程 序,對於審判長曉諭就本案科刑部分(含科刑資料、科刑範 圍及「是否依累犯規定加重其刑」等)辯論,猶僅稱:請審 酌上訴人犯罪情狀及對被害人家屬造成重大傷痛,犯後復無 悔改誠意,量處適當之刑等語(見原審卷第63、92、96頁) 。上情如果無訛,則檢察官經原審審判長曉諭後,似仍未主 張上訴人關於肇事逃逸部分犯行構成累犯之事實及具體指出 證明方法。原判決以被害人訴訟參與代理人於原審審判期日 提出書狀,指摘第一審未適用累犯規定加重其刑,於法有違 等語。因代理人與檢察官之立場一致,可認檢察官同意代理 人意見,對於上訴人關於肇事逃逸犯行部分構成累犯事實及 應加重其刑之事項,已負主張及實質舉證責任等語(見原判 決第5頁第27行至第6頁第6行),核與原審審判筆錄之記載 並非適合。原審逕依職權調查累犯相關證據後,認定上訴人 關於肇事逃逸犯行部分成立累犯,並加重其刑,依上開說明 ,自非適法。   四、以上或為上訴理由所指摘,或為本院得依職權調查之事項, 且原判決上開違誤影響此部分科刑事實之確定,本院無可據 為裁判,應由本院將原判決關於上訴人犯駕駛動力交通工具 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於死而逃逸罪所處之宣告刑及定應執行刑 部分撤銷,發回原審法院更為審判。 貳、駁回部分: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且必須依據卷內訴訟資 料為具體之指摘,並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 式者,始屬相當。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有如其引用之起訴 書犯罪事實欄一所載過失致人於死犯行,論處上訴人犯刑法 第276條之過失致人於死罪刑。第一審判決後,檢察官明示 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量刑部分提起上訴,原審審理結果,撤 銷第一審關於上訴人此部分科刑之判決,改判量處有期徒刑 3年2月,已詳述審酌之依據及裁量之理由。 二、按刑罰之量定,事實審法院本有自由裁量之權,倘量刑時係 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審酌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情狀, 而所量定之刑既未逾法定刑範圍,復無違反比例、公平及罪 刑相當原則者,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原判決以上訴人之責 任為基礎,依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事項,具體審酌上訴人為 避免警方攔查,竟以長距離高速方式倒車,撞擊後方騎乘機 車之被害人張瑜修等情,因認上訴人違反交通注意義務程度 嚴重,並造成被害人傷重不治死亡,以及案發後上訴人並未 與死者家屬達成和解賠償損害,兼衡其素行、智識程度、家 庭生活狀況,及被害人經抽血檢驗結果,換算呼氣後酒精濃 度為0.35mg/L,然其酒後駕車行為,與本件事故發生之過失 比例甚低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上所述之刑。本院經核,既未 逾越法定刑度範圍,亦無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等 裁量權濫用之情形。上訴意旨謂原審未囑託鑑定以釐清雙方 肇事責任比例云云,據以指摘原判決撤銷改判如上所述之刑 過重云云,顯非依據卷內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究有如何違背 法令之情形,徒就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加以指摘 ,顯不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式。依首揭說 明,上訴人關於過失致人於死部分之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 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第397條、第401條,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林英志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明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2025-03-19

TPSM-113-台上-80-20250319-1

台上
最高法院

請求損害賠償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上字第326號 上 訴 人 安新建築經理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高志尚 訴訟代理人 許兆慶律師 翁嘉均律師 陳澐樺律師 被 上訴 人 李承政 訴訟代理人 林聖峰律師 被 上訴 人 劉永淳 訴訟代理人 柏有為律師 吳書緯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 30日臺灣高等法院第二審判決(111年度重上字第530號),提起 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三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上訴第三審法院,非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 。又提起上訴,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其以民事訴訟法 第469條所定事由提起第三審上訴者,應於上訴狀內表明: 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依同法第469條之1規定提起上訴者, 並應具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 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同法第467條、 第470條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而依同法第468條規定,判決 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依同法第469條規 定,判決有該條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當 事人提起第三審上訴,如合併以同法第469條及第469條之1 之事由為上訴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該判決所違 背之法令條項,或有關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憲法法庭裁判 ,或成文法以外之習慣或法理等及其具體內容,暨係依何訴 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並具體敘述為從事法之 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原則 上重要性之理由。如未依上述方法表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 開法條規定不合時,即難認為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其上訴 自非合法。 二、本件上訴人對於原判決提起第三審上訴,雖以該判決違背法 令為由,惟核其上訴理由狀所載內容,均係就原審取捨證據 、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所論斷:上訴人為訴外人信義房屋仲 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信義房屋公司)之孫公司、安信建築 經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信公司)之子公司,被上訴人李 承政、劉永淳原分別係安信公司交易管理處執行副總經理、 下轄履保二部作業組經理,因安信公司履保二部業務自民國 104年1月1日起改由上訴人承做,分別改任職上訴人公司總 經理、履約保證服務部執行經理。上訴人104年度稅額出款 、履約保證協議動用出款、履約保證結案單出款作業流程( 下稱系爭內控規範),均係沿用安信公司履保二部103年1月 間所適用之作業流程,而系爭內控規範若經確實執行,通常 不致發生因地政士浮報土地增值稅而超支款項或僅憑地政士 傳真偽造之價金履約保證動用專戶款項協議書,即將履約保 證專戶內款項撥付予第三人之情形,難認上訴人已證明其於 104年4月至7月間、104年6月至105年7月間因履保專戶內款 項遭地政士不法領取之損害與系爭內控規範不足間具相當因 果關係。且信義房屋公司對系爭內控規範具體內容知之甚詳 ,針對系爭內控規範歷經至少2年稽核結果,亦未認該制度 有何缺失應予修正,雖安信公司於103年10月至11月間發生 訴外人即地政士毛欣怡未將交屋尾款匯入履約保證專戶情事 ,然無從認為李承政當時知悉毛欣怡涉有不法或系爭內控規 範存有易遭地政士不當挪用履保專戶資金而應修正之重大風 險,亦無可能期待徵信人員隨時查詢更新地政士前科立即汰 除,堪認李承政係在當時可得資訊下,已盡其應負之注意義 務。另劉永淳非公司法所定任命程序選任之經理人,其執行 職務須受指揮監督,而為適用勞動基準法之員工,僅為上訴 人之受僱人,就上訴人內控制度之制訂或修正不具決核權限 ,且無證據顯示系爭內控規範有重大缺失及毛欣怡等地政士 有顯然不適任情事。從而,上訴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1項、 民法第544條規定及同法第277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上訴人 不真正連帶給付新臺幣2,692萬6,925元本息,為無理由等情 ,指摘為不當,並就原審命為辯論或已論斷或其他與判決結 果不生影響者,泛言謂為違法,而非表明該判決所違背之法 令及其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 ,更未具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 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難認其已合法 表明上訴理由。 三、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4 44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官 吳 麗 惠 法官 鄭 純 惠 法官 徐 福 晋 法官 邱 景 芬 法官 管 靜 怡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陳 禹 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2025-03-19

TPSV-114-台上-326-2025031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