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唐玥

共找到 197 筆結果(第 101-11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052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游益豪 指定辯護人 本院公設辯護人許文哲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3年度訴字 第897號),聲請具保停止羈押,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本案並無羈押之原因及必要,請予交保代替 羈押等語。 二、按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人之人或辯護人,得隨時具保,向法院 聲請停止羈押,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按羈 押之目的,在於確保刑事偵查、審判程序之完成及刑事執行 之保全。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有法定羈押之原因,非予羈 押,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或執行,即有羈押之必要者,得羈 押之。所謂必要與否,應由事實審法院斟酌訴訟進行程度及 其他一切情形而為認定,故受羈押之被告除有刑事訴訟法第 114條所列情形之一,經具保聲請停止羈押不得駁回外,如 以其他原因聲請具保停止羈押,其准許與否,事實審法院應 有裁量之職權。 三、經查:  ㈠本件聲請人即被告游益豪涉犯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經檢察官提起公訴,本院於民國113年8月2日訊問後,認被 告游益豪涉犯起訴書起訴之各罪名犯罪嫌疑均重大,均有事 實足認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且 有事實足認有反覆實施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3項之販賣 第三級毒品罪之虞,非予羈押顯然進行追訴審判,有羈押之 必要,而於同日予以羈押,並禁止接見通信在案,復經本院 裁定自113年11月2日、114年1月2日起延長羈押2月,並禁止 接見通信,合先敘明。  ㈡訊據被告游益豪僅坦承部分犯行,惟其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 例第4條第3項之販賣第三級毒品、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 第1項後段之參與犯罪組織罪嫌、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7 條第4項之非法持有非制式手槍罪,均有卷內共同被告、證 人之證述、搜索扣押筆錄、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鑑定書、內政 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鑑定書、監視器翻拍照片、車籍資料、 通訊軟體對話紀錄截圖等件可佐,堪認被告游益豪涉犯上開 起訴罪名之犯罪嫌疑重大。  ㈢參以卷內對話紀錄,可知本案販毒集團人數眾多,具有幫派 性質,本案共同被告自承有刪除對話紀錄之舉動,且於部分 被告落網後,被告游益豪並有處理、甚至出售未扣案毒品以 湮滅證據之行為,再考量本案販毒集團係以組織性之方式多 次販賣第三級毒品,經手毒品數量甚鉅,且具有上游供貨、 調度、小蜜蜂派送等眾多職務之完整、綿密之分工,共同被 告間已有勾串、滅證之行為,且其間就犯罪分工、利得及罪 責等具有利害關係,均有影響其他共犯、證人及受到影響之 高度可能性,且考量共同被告於本院審理程序之證述過程中 ,仍多有前後翻異其詞、維護特定共同被告或推諉於其他共 同被告之情形,有事實足認有勾串、滅證之虞,再本案被告 游益豪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3項販賣第三級毒品之 罪嫌,為最輕本刑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亦有相當理由認 有上開勾串、滅證之虞,此外,本案為有規模之販毒集團模 式,依起訴書附表即列有17次販賣第三級毒品犯行,亦堪認 有事實足認被告游益豪確有反覆實施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 條第3項之販賣第三級毒品之虞,而均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 第2款、第3款、第101條之1第1項第10款之羈押原因。 ㈣復審酌本案尚定有114年1月2日、114年1月9日、114年2月13 日、114年2月20日、114年2月27日、114年3月6日審理期日 ,將依序傳喚共同被告李俊緯、陳國豪、劉兆緯、劉燿銘、 傅峻熙及傳喚證人丁家晟、盧星鋕等人到庭作證之審理進度 ,以及審酌本案被告游益豪涉嫌販賣第三級毒品之數量甚大 ,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國家刑罰權遂行之公益考量,以及羈 押對被告游益豪人身自由之不利益、防禦權行使之限制暨為 避免被告規避或妨礙審判或執行之危險,並考量現今網路、 通訊軟體發達,被告游益豪若經釋放在外,可輕易透過其他 行動裝置、通訊軟體與共犯或證人聯繫,是認其他侵害較小 之替代手段,均不足以確保本案日後審判及執行順利進行, 是無從以具保、限制住居等手段達成防免被告游益豪湮滅、 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目的,亦無從預防被告 游益豪若經釋放在外,而再犯同種類犯罪之可能,而仍有羈 押之必要性。此外,本案復查無刑事訴訟法第114條所列各 款不得駁回具保聲請之情形,是本案聲請人聲請具保停止羈 押,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 玥                    法 官 王子平                    法 官 邱于真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素霜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2024-12-23

TPDM-113-聲-3052-20241223-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1678號 原 告 楊明琛 被 告 李依明 上列原告對被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事件,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訴之聲明及陳述:詳如附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所 載。又因本件原告起訴不合法(詳後述),故無被告之聲明 或陳述。 二、按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應於刑事訴訟起訴後第二審辯論終結 前為之。又按法院認為原告之訴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以判 決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88條前段、第502條第1項分別定 有明文。故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以有刑事訴訟之存在為前提 ,如刑事訴訟並未起訴,或刑事訴訟終結後,即無提起附帶 民事訴訟之餘地,倘原告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其訴自非合 法,法院當應判決駁回之。 三、查原告於民國113年10月14日具狀向本院對被告提起刑事附 帶民事訴訟,然原告所提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並未 記載被告繫屬本院之刑事訴訟案號。又原告提起本件刑事附 帶民事訴訟時,被告並無刑事案件繫屬本院,此有被告之臺 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案件索引卡查詢清單在卷可參 ,故原告提起本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時,既無被告之刑事訴 訟繫屬本院,依照上述說明,其提起本件附帶民事訴訟,即 不合法,應依法判決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 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玥                    法 官 張家訓                    法 官 王子平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於本判決如不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 訴狀。                   書記官 楊雅涵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2024-12-23

TPDM-113-附民-1678-20241223-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053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陳國豪 指定辯護人 蔡婉婷律師(義務辯護)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3年度訴字 第897號),聲請具保停止羈押,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本案並無羈押之原因及必要,請予交保代替 羈押等語。 二、按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人之人或辯護人,得隨時具保,向法院 聲請停止羈押,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按羈 押之目的,在於確保刑事偵查、審判程序之完成及刑事執行 之保全。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有法定羈押之原因,非予羈 押,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或執行,即有羈押之必要者,得羈 押之。所謂必要與否,應由事實審法院斟酌訴訟進行程度及 其他一切情形而為認定,故受羈押之被告除有刑事訴訟法第 114條所列情形之一,經具保聲請停止羈押不得駁回外,如 以其他原因聲請具保停止羈押,其准許與否,事實審法院應 有裁量之職權。 三、經查:  ㈠本件聲請人即被告陳國豪涉犯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經檢察官提起公訴,本院於民國113年8月2日訊問後,認被 告陳國豪涉犯起訴書起訴之各罪名犯罪嫌疑均重大,均有事 實足認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且 有事實足認有反覆實施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3項之販賣 第三級毒品罪之虞,非予羈押顯然進行追訴審判,有羈押之 必要,而於同日予以羈押,並禁止接見通信在案,復經本院 自113年11月2日、114年1月2日裁定延長羈押2月,並禁止接 見通信,合先敘明。  ㈡訊據被告陳國豪於本院審理中表示:伊並無起訴書犯罪事實 一㈡所載之販賣第三級毒品予真實姓名年籍不詳、暱稱「小 白」之人之行為,但願意坦承全部犯行(本院卷一第347頁 ,卷三第185頁),其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3項販 賣第三級毒品、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後段之參與犯 罪組織罪嫌,均有卷內共同被告、證人之證述、搜索扣押筆 錄、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鑑定書、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鑑 定書、監視器翻拍照片、車籍資料、通訊軟體對話紀錄截圖 等件可佐,堪認被告陳國豪涉犯上開起訴罪名之犯罪嫌疑重 大。  ㈢參以卷內對話紀錄,可知本案販毒集團人數眾多,具有幫派 性質,本案共同被告自承有刪除對話紀錄之舉動,且於部分 被告落網後,被告陳國豪並有處理、甚至出售未扣案毒品以 湮滅證據之行為,再考量本案販毒集團係以組織性之方式多 次販賣第三級毒品,經手毒品數量甚鉅,且具有上游供貨、 調度、小蜜蜂派送等眾多職務之完整、綿密之分工,共同被 告間已有勾串、滅證之行為,且其間就犯罪分工、利得及罪 責等具有利害關係,均有影響其他共犯、證人及受到影響之 高度可能性,且考量共同被告於本院審理程序之證述過程中 ,仍多有前後翻異其詞、維護特定共同被告或推諉於其他共 同被告之情形,有事實足認有勾串、滅證之虞,再本案被告 陳國豪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3項販賣第三級毒品之 罪嫌,為最輕本刑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亦有相當理由認 有上開勾串、滅證之虞,此外,本案為有規模之販毒集團模 式,依起訴書附表即列有17次販賣第三級毒品犯行(被告陳 國豪共犯3次),亦堪認有事實足認被告陳國豪確有反覆實 施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3項之販賣第三級毒品之虞,而 均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2款、第3款、第101條之1第1項第 10款之羈押原因。 ㈣復審酌本案尚定有114年1月2日、114年1月9日、114年2月13 日、114年2月20日、114年2月27日、114年3月6日審理期日 ,將依序傳喚共同被告李俊緯、陳國豪、劉兆緯、劉燿銘、 傅峻熙及傳喚證人丁家晟、盧星鋕等人到庭作證之審理進度 ,以及審酌本案被告陳國豪涉嫌販賣第三級毒品之數量甚大 ,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國家刑罰權遂行之公益考量,以及羈 押對被告陳國豪人身自由之不利益、防禦權行使之限制暨為 避免被告規避或妨礙審判或執行之危險,並考量現今網路、 通訊軟體發達,被告陳國豪若經釋放在外,可輕易透過其他 行動裝置、通訊軟體與共犯或證人聯繫,是認其他侵害較小 之替代手段,均不足以確保本案日後審判及執行順利進行, 是無從以具保、限制住居等手段達成防免被告陳國豪湮滅、 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目的,亦無從預防被告 陳國豪若經釋放在外,而再犯同種類犯罪之可能,而仍有羈 押之必要性。此外,本案復查無刑事訴訟法第114條所列各 款不得駁回具保聲請之情形,是本案聲請人聲請具保停止羈 押,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 玥                    法 官 王子平                    法 官 邱于真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素霜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2024-12-23

TPDM-113-聲-3053-20241223-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054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黃彥滕 選任辯護人 黃重鋼律師 魏士軒律師 謝和軒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3年度訴字 第897號),聲請具保停止羈押,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本案並無羈押之原因及必要,請予交保代替 羈押等語。 二、按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人之人或辯護人,得隨時具保,向法院 聲請停止羈押,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按羈 押之目的,在於確保刑事偵查、審判程序之完成及刑事執行 之保全。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有法定羈押之原因,非予羈 押,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或執行,即有羈押之必要者,得羈 押之。所謂必要與否,應由事實審法院斟酌訴訟進行程度及 其他一切情形而為認定,故受羈押之被告除有刑事訴訟法第 114條所列情形之一,經具保聲請停止羈押不得駁回外,如 以其他原因聲請具保停止羈押,其准許與否,事實審法院應 有裁量之職權。 三、經查:  ㈠本件聲請人即被告黃彥滕涉犯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經檢察官提起公訴,本院於民國113年8月2日訊問後,認被 告黃彥滕涉犯起訴書起訴之各罪名犯罪嫌疑均重大,均有事 實足認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且 有事實足認有反覆實施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3項之販賣 第三級毒品罪之虞,非予羈押顯然進行追訴審判,有羈押之 必要,而於同日予以羈押,並禁止接見通信在案,復經本院 自113年11月2日、114年1月2日裁定延長羈押2月,並禁止接 見通信,合先敘明。  ㈡訊據被告黃彥滕坦承全部犯行,惟其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第4條第3項販賣第三級毒品、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 前段之發起、指揮犯罪組織罪嫌,均有卷內共同被告、證人 之證述、搜索扣押筆錄、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鑑定書、內政部 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鑑定書、監視器翻拍照片、車籍資料、通 訊軟體對話紀錄截圖等件可佐,堪認被告黃彥滕涉犯上開起 訴罪名之犯罪嫌疑重大。  ㈢參以卷內對話紀錄,可知本案販毒集團人數眾多,具有幫派 性質,本案共同被告自承有刪除對話紀錄之舉動,且於部分 被告落網後,並有處理、甚至出售未扣案毒品以湮滅證據之 行為,再考量本案販毒集團係以組織性之方式多次販賣第三 級毒品,經手毒品數量甚鉅,且具有上游供貨、調度、小蜜 蜂派送等眾多職務之完整、綿密之分工,共同被告間已有勾 串、滅證之行為,且其間就犯罪分工、利得及罪責等具有利 害關係,均有影響其他共犯、證人及受到影響之高度可能性 ,且考量被告黃彥滕及其他共同被告於本院審理程序之證述 過程中,仍多有前後翻異其詞、維護特定共同被告或推諉於 其他共同被告之情形,有事實足認有勾串、滅證之虞,再本 案被告黃彥滕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3項販賣第三級 毒品之罪嫌,為最輕本刑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亦有相當 理由認有上開勾串、滅證之虞,此外,本案為有規模之販毒 集團模式,依起訴書附表即列有17次販賣第三級毒品犯行( 被告黃彥滕共犯5次),亦堪認有事實足認被告黃彥滕確有 反覆實施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3項之販賣第三級毒品之 虞,而均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2款、第3款、第101條之1 第1項第10款之羈押原因。 ㈣復審酌本案尚定有114年1月2日、114年1月9日、114年2月13 日、114年2月20日、114年2月27日、114年3月6日審理期日 ,將依序傳喚共同被告李俊緯、陳國豪、劉兆緯、劉燿銘、 傅峻熙及傳喚證人丁家晟、盧星鋕等人到庭作證之審理進度 ,以及審酌本案被告黃彥滕涉嫌販賣第三級毒品之數量甚大 ,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國家刑罰權遂行之公益考量,以及羈 押對被告黃彥滕人身自由之不利益、防禦權行使之限制暨為 避免被告規避或妨礙審判或執行之危險,並考量現今網路、 通訊軟體發達,被告黃彥滕若經釋放在外,可輕易透過其他 行動裝置、通訊軟體與共犯或證人聯繫,是認其他侵害較小 之替代手段,均不足以確保本案日後審判及執行順利進行, 是無從以具保、限制住居等手段達成防免被告黃彥滕湮滅、 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目的,亦無從預防被告 黃彥滕若經釋放在外,而再犯同種類犯罪之可能,而仍有羈 押之必要性。此外,本案復查無刑事訴訟法第114條所列各 款不得駁回具保聲請之情形,是本案聲請人聲請具保停止羈 押,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 玥                    法 官 王子平                    法 官 邱于真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素霜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2024-12-23

TPDM-113-聲-3054-20241223-1

交簡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過失傷害案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交簡附民字第335號 原 告 黃勇叡 被 告 陳珈宇 上列當事人因本院113年度交簡字第1502號過失傷害案件,原告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 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應於刑事訴訟起訴後第二審辯論終結前 為之,但在第一審辯論終結後提起上訴前,不得提起,刑事 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第488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法院認 為原告之訴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訟 法第502條第1項亦有規定。又刑事訴訟法所設簡易程序,係 由法院逕以簡易判決處刑,無言詞辯論程序,因此有關上開 規定,於簡易判決處刑程序中,應解釋為自該案繫屬於第一 審法院起,迄第一審法院裁判終結前,方得提起附帶民事訴 訟,若案件業經判決而終結,已無繫屬,自無程序可資依附 ,須待提起上訴後,案件繫屬於第二審時,始有訴訟程序可 資依附,而得再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二、經查,被告被訴過失傷害案件,業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1 1日以113年度交簡字第1502號判處有期徒刑6月在案,惟原 告於該案件判決後之113年12月16日,始具狀提起本件附帶 民事訴訟,有該案件判決書、原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 上所蓋收狀日期戳章在卷可稽,依上開說明,原告之訴於法 未合,自應以判決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 聲請即失所依據,應併予駁回。 三、至本件程序判決,無礙原告提起民事訴訟之權利,或俟刑事 案件上訴繫屬於第二審後,於第二審辯論終結前,再行提起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附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刑事第十二庭 法 官 唐玥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本判決如不服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20日 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陳韶穎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2024-12-19

TPDM-113-交簡附民-335-20241219-1

簡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竊盜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簡上字第195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楊育哲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竊盜案件,不服本院於民國113年6月26日所 為113年度簡字第1525號第一審刑事簡易判決(聲請簡易判決處 刑案號:113年度偵字第8763號),提起上訴,本院管轄之第二 審合議庭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本院審理範圍:  ㈠按上訴得對於判決之一部為之;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 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1項、第3 項分別定有明文,又前開條文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3 項規定,於簡易判決之上訴程序亦有準用。準此,科刑事項 可單獨成為上訴之標的,於上訴人明示僅就科刑事項上訴時 ,第二審法院即不再就原審法院所認定之犯罪事實為審查, 而應以原審法院所認定之犯罪事實,作為論認原審量刑妥適 與否的判斷基礎。經查,本案上訴人即被告楊育哲僅就原判 決刑之部分認為量刑過重,並以若有賠償,請不予宣告沒收 (本院卷第137至138頁),揆諸前開規定,本院審理範圍僅 限於原判決所處之刑部分,不及於原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 、所犯法條(罪名)部分。  ㈡關於原判決認定之犯罪事實、所犯法條(罪名),均非本院 審理範圍,惟本件既屬有罪判決,依法有其應記載事項,且 科刑部分係以原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及論罪等為據,故就 本案犯罪事實、所犯法條(罪名),均引用第一審判決書記 載之事實、證據及科刑部分以外之理由(如附件)。 二、被告提起上訴,理由略以:伊有與告訴人徐振軒達成調解, 希望判輕一點,若有賠償,請不要再宣告沒收等語。 三、駁回上訴之理由:  ㈠按刑之量定及緩刑之宣告,係實體法上賦予法院得為自由裁 量之事項,若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或濫用其權限,即 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最高法院75年台上字第7033號判決意 旨參照)。次按在同一犯罪事實與情節,如別無其他加重或 減輕之原因,下級審法院量定之刑,亦無過重或失輕之不當 情形,則上級審法院對下級審法院之職權行使,原則上應予 尊重(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2446號判決意旨參照),是 如第一審法院已依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 各款所列情狀,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顯然失當或違 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亦無偏執一端,致明顯失出 失入情形,又無明顯悖於量刑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 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㈡經查,原審認定被告罪證明確,核係犯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 竊盜罪,復審酌被告犯罪後態度、犯罪手段、犯罪情節、竊 取物品之種類及價值、告訴人所受損害程度、教育程度、家 庭經濟狀況、前科素行等一切情狀,判處被告拘役30日,並 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已有衡酌刑法第57條所列情形並 說明量刑之理由,認事用法俱無違誤,亦無何判決理由未備 之違法。至被告雖稱:伊有與告訴人達成調解,原判決量刑 過重云云,惟查,被告於本院審理中固有與告訴人達成調解 ,此有本院調解筆錄可稽(本院卷第77至78頁),然被告屆 期未依約賠償等情,此有本院公務電話紀錄可佐(本院卷第 145頁、第159頁),本院已酌情予被告籌款賠償之充足時間 及機會,未見被告確有賠償告訴人,而實際填補告訴人損害 之誠意,無足動搖原審之量刑基礎,應認原審之量刑無何違 法或不當,被告空言辯稱原審量刑過重,並非有據。  ㈢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前2項之沒收,於 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犯罪 所得已實際合法發還被害人者,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刑法 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第5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所 謂實際合法發還,是指因犯罪而生民事或公法請求權已經被 實現、履行之情形而言,該情形不以發還扣押物予原權利人 為限,其他如財產犯罪,行為人已依和解條件履行賠償損害 之情形,亦屬之,申言之,犯罪所得一旦已實際發還或賠償 被害人者,法院自無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之必要;倘若行為 人雖與被害人達成民事賠償和解,惟實際上並未將民事賠償 和解金額給付被害人,或犯罪所得高於民事賠償和解金額者 ,法院對於未給付之和解金額或犯罪所得扣除和解金額之差 額部分等未實際賠償之犯罪所得,自仍應諭知沒收或追徵(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791號、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 第1673號判決意旨參照)。查被告竊得之未扣案藍芽喇叭2 個、肩包1個、背包1個(價值合計新臺幣【下同】6,720元 ),屬被告犯罪所得,被告嗣於本院審理中與告訴人達成調 解,約定應賠償告訴人15,000元,此有本院調解筆錄可憑( 本院卷第77至78頁),然被告迄今未給付告訴人分毫,揆諸 前開說明,仍應依前揭規定宣告沒收被告前開未扣案之犯罪 所得,並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 價額。  ㈣是原審既無認事用法之違誤,量刑亦屬妥當,沒收部分亦為 適法,被告以前開理由提起上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55 條之1第1項、第3項、第368條、 第373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林岫璁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檢察官李彥霖到庭執行 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 玥                    法 官 王子平                    法 官 邱于真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林素霜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20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 罪,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 項之規定處斷。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件: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簡字第1525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楊育哲 男 (民國00年0月0日生)           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住○○市○○區○○路0段000號4樓           (另案在押)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3年度 偵字第8763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楊育哲犯竊盜罪,處拘役叁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 折算壹日。 未扣案之藍牙喇叭貳個、肩包壹個、背包壹個沒收,於全部或一 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及證據,均引用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之 記載(如附件)。 二、核被告楊育哲所為,係犯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罪。 三、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為圖小利,在公共場所 竊取夾娃娃機台內之商品,侵害他人財產權,破壞社會治安 ,顯然欠缺尊重他人財產權之觀念,所為誠屬不該,惟念被 告犯後坦承犯行,兼衡其犯罪手段與情節、所竊取物品之種 類與價值(價值依告訴人徐振軒所述為新臺幣6,720元), 且迄今尚未適當賠償告訴人所受之損害,暨其於警詢時自述 之教育程度、家庭經濟狀況、有如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 錄表所示之有竊盜、毒品前科素行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 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沒收   被告竊得之藍牙喇叭2個、肩包1個、背包1個,為其犯罪所 得,未據扣案,亦未實際合法發還告訴人,爰依刑法第38條 之1第1項前段、第3項之規定宣告沒收之,並於全部或一部 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4條第2項、 第450條第1項,刑法第320條第1項、第41條第1項前段、第3 8條之1第1項、第3項,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第1項,逕以簡 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林岫璁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6   月  26  日          刑事第十五庭 法 官 陳采葳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邱汾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6   月  26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20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 罪,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而竊佔他人之不動產者,依前 項之規定處斷。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件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偵字第8763號   被   告 楊育哲 男 00歲(民國00年0月0日生)             住○○市○○區○○路○段000號4樓             (另案羈押在法務部○○○○○○○ ○)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宜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楊育哲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基於竊盜之犯意,於民國112 年12月7日晚上10時33分許,在徐振軒所經營臺北市○○區○○ 路0段00號「豊尚豪娃娃機」,利用娃娃機台所使用之735號 公鎖鑰匙,開啟店內娃娃機台櫥窗,徒手竊取藍牙喇叭2個 、肩包1個、背包1個,隨後乘坐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 客車逃離現場而得手。 二、案經徐振軒訴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文山第一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楊育哲於警詢、偵查中均坦承不諱 ,核與告訴人徐振軒警詢指訴之情節相符,復有「豊尚豪娃 娃機」店內監視錄影畫面截圖1份、木柵路2段22號路口監視 錄影畫面截圖1份在卷可考,足認被告自白應與事實相符, 其犯嫌應堪認定。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罪嫌。被告所竊 如犯罪事實欄所載財物,為其犯罪所得,請依刑法第38條之 1第1項規定宣告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或不宜執行沒收 ,追徵其價額。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3   月  28  日                檢 察 官 林岫璁

2024-12-19

TPDM-113-簡上-195-20241219-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免予沒收及追徵犯罪所得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884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陶俞廷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詐欺等案件,聲請免予沒收及追徵犯罪所得 案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其前因詐欺等案件,經本院以110年度訴字 第44號判處有期徒刑,其中犯罪事實一(三)韓元詐欺案, 業經最高法院以112年度台上字第2173號判決上訴駁回而確 定,其之犯罪所得新臺幣(下同)10萬元應予沒收。惟其已 於民國113年1月25日清償被害人王柏堯、陳煜學各10,590,0 38元、4,659,979元,是應不予再宣告沒收及追徵,爰依刑 法第38條之1第1項、第5項之規定聲請裁定。 二、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 ,依其規定。犯罪行為人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 ,因下列情形之一取得犯罪所得者,亦同:一、明知他人違 法行為而取得。二、因他人違法行為而無償或以顯不相當之 對價取得。三、犯罪行為人為他人實行違法行為,他人因而 取得。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 收時,追徵其價額。第1項及第2項之犯罪所得,包括違法行 為所得、其變得之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孳息。犯罪所得已實 際合法發還被害人者,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次按宣告前2 條之沒收或追徵,有過苛之虞、欠缺刑法上之重要性、犯罪 所得價值低微,或為維持受宣告人生活條件之必要者,得不 宣告或酌減之,刑法第38條之1、第38條之2第2項分別定有 明文。 三、經查: (一)聲請人即被告前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並經本 院以110年度訴字第44號判處有期徒刑1年2月、1年3月、1年 4月(分別對應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一(一)、一(三)、一 (四)),未扣案之犯罪所得128,000元(即犯罪事實一( 一)部分之報酬28,000元+犯罪事實一(三)部分之報酬100 ,000元=128,000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 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檢察官及聲請人均不服提起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以110年度上訴字第3486號判決上訴駁回,聲 請人不服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以112年度台上字第2173號 判決原判決關於聲請人所犯之第一審判決犯罪事實欄一之( 一)、(四)部分均撤銷,發回臺灣高等法院,其他上訴駁 回(是關於犯罪事實一(三)部分之罪刑及沒收已於113年1 月25日確定);嗣臺灣高等法院以113年度上更一字第24號 判決原判決關於聲請人所犯犯罪事實欄一之(一)之科刑、 沒收及犯罪事實欄(四)部分均撤銷、原判決犯罪事實欄一 之(一)上開撤銷部分,聲請人處有期徒刑1年1月、扣案如 附表一編號1、2「偽造之印文」欄所示偽造之印文各1枚, 暨扣案如附表二編號13所示之物,均沒收;未扣案如附表一 編號1、2「偽造之印章」欄所示之印章各1枚,均沒收、聲 請人被訴原判決犯罪事實欄一之(四)部分,無罪,於113 年7月30日確定,有前揭各判決、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 錄表可參。則就聲請人對應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一(三)之三 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經判處有期徒刑1年3月,未扣案犯 罪所得10萬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 時,追徵其價額,係上開確定判決主文諭知內容,合先敘明 。 (二)聲請人雖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第5項之規定聲請免予沒 收及追徵犯罪所得,惟此實係為貫徹任何人都不得保有犯罪 所得之原則,而以澈底剝奪犯罪所得之方式,根絕犯罪誘因 ,同時避免被告坐享犯罪所得而顯失公平正義,暨優先保障 被害人因犯罪所生求償權之規定,並非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 之聲請權。是聲請人之聲請,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三)至於聲請人前經確定判決主文諭知之罪刑、沒收內容,其文 義已甚為明瞭,在法院之確定裁判變更前,執行檢察官應依 據確定判決主文執行之。而沒收不法利得制度乃基於「任何 人不得保有犯罪所得」之原則,核與民事侵權行為係以填補 損害之目的不同,已給付和解金額依法僅生部分免予沒收之 效力,且限於個案已實際合法發還時,始無庸沒收,倘聲請 人與被害人(告訴人)達成調解、訴訟上和解,或被害人( 告訴人)經由民事確定判決取得執行名義,聲請人確有給付 ,待至執行檢察官就本案犯罪所得依法執行沒收、追徵處分 時,亦得由執行檢察官認定最後執行沒收、追徵之標的範圍 ,以明是否有無庸沒收之情形,不生重複剝奪聲請人財產之 疑慮,併予指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刑事第十二庭審判長 法 官 唐玥                    法 官 張家訓                    法 官 邱于真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韶穎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2024-12-18

TPDM-113-聲-2884-20241218-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刑並諭知易服勞役標準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630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彩玉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並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113年度執聲字第2088號、113年 度執字第7528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林彩玉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壹月, 併科罰金新臺幣陸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 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先後經判 決確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5、7款之規 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其中併科罰金部分,並依刑法第42條 第3項規定,定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項之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 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三十年;又宣告多數罰 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 金額,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1條第5、7款及第53條定 有明文。次按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之事項,有其外部性界限 及內部性界限,並非概無拘束。依據法律之具體規定,法院 應在其範圍選擇為適當之裁判者,為外部性界限;而法院為 裁判時,應考量法律之目的,及法律秩序之理念所在者,為 內部性界限。法院為裁判時,二者均不得有所踰越。在數罪 併罰,有二裁判以上,定其應執行之刑時,固屬於法院自由 裁量之事項,然仍應受前揭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之拘束 (最高法院94年度台非字第233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經查: (一)受刑人因洗錢防制法等案件,先後經法院判決判處如附表所 示之刑,且咸經確定在案(均詳如附表所示),而本院為附 表所示案件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 前案紀錄表及各該刑事裁判附卷可稽,茲據檢察官聲請定其 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 (二)本院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3項之規定,於裁定前予受刑人 以書面方式陳述意見之機會,該函經送達受刑人之住所、中 正區居所、信義區居所,受刑人之住所經以查無此人不能送 達、中正區居所經以遷移而不能送達,而信義區居所經寄存 送達,惟受刑人於上開期間經過後均未為表示,先予敘明。 (三)爰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各罪,均為違反洗錢防制法之正犯 ,參酌受刑人係以提供不同帳戶予共犯用作收取不同被害人 款項後,受刑人再依指示提領款項以購買虛擬貨幣,並存入 共犯指定錢包,而掩飾隱匿犯罪所得來源及去向之行為,暨 受刑人所侵害之法益、動機、行為、犯罪區間密集、各罪之 量刑事由等情狀,復就其所犯之罪整體評價其應受非難及矯 治之程度,並兼衡受刑人所犯各罪之原定刑期、原定應執行 刑、定應執行刑之外部性界限及內部界限,並以法秩序理念 規範之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 原則等,期使受刑人所定應執行刑輕重得宜,罰當其責等綜 合因素判斷,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並就併科罰金部 分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刑事第十二庭 法 官 唐玥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韶穎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附表:

2024-12-17

TPDM-113-聲-2630-20241217-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傷害案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630號 原 告 許育婷 訴訟代理人 趙浩程律師 被 告 陳泳蕾 訴訟代理人 陳鵬宇律師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易字第535號傷害案件,經原告就被告被 訴傷害犯行請求給付新臺幣80萬元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另原告 請求因被告誣告犯行所生損害賠償新臺幣20萬元部分,另經本院 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駁回)。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 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 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 玥 法 官 邱于真 法 官 張家訓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許翠燕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2024-12-17

TPDM-113-附民-630-20241217-1

簡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簡附民字第188號 原 告 蔣心瑜 被 告 張瀞予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簡字第3484號詐欺案件,經原告提起請 求損害賠償之附帶民事訴訟,因事件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 結其審判,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之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 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玥 法 官 張家訓 法 官 王子平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楊雅涵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2024-12-16

TPDM-113-簡附民-188-2024121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