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楊甯伃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01-110 筆)

地訴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回復原狀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地訴字第399號 原 告 黃鎮華 上列原告與被告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間有關回復原狀事件 ,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2項規定:「起訴,按件徵收裁判費 新臺幣4千元。適用簡易訴訟程序之事件,徵收裁判費新臺 幣2千元。」、第100條第1項規定:「裁判費除法律別有規 定外,當事人應預納之。其未預納者,審判長應定期命當事 人繳納;逾期未納者,行政法院應駁回其訴、上訴、抗告、 再審或其他聲請。」、第107條第1項規定:「原告之訴,有 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 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先定期間命補正……十、起訴不合程式 或不備其他要件。……」又起訴狀屬當事人書狀,除別有規定 外,應記載當事人、起訴之聲明、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 並宜記載適用程序上有關事項、證據方法及其他準備言詞辯 論之事項;其經訴願程序者,並附具決定書,分別經行政訴 訟法第57條及第105條所明定。據上,原告起訴未繳納裁判 費,或起訴狀未記載當事人、起訴之聲明、訴訟標的及其原 因事實者,即屬起訴不合法,經審判長定期間命補正仍不補 正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二、查原告起訴未繳納裁判費,起訴狀亦未具體陳明起訴之聲明 、訴訟標的等內容,經本院審判長以民國114年1月14日裁定 限原告於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正,該裁定已於同年月17日合 法送達原告,有送達證書附卷可佐(本院卷第25頁),原告 雖具狀補正被告、訴之聲明等事項,惟原告迄今仍未並繳納 裁判費,有本院收文、收狀資料查詢清單、案件繳費狀況查 詢清單、答詢表(本院卷第41-51頁)可證。是本件起訴程 式仍於法未合,依上述法律規定,自應予以駁回。 三、結論:原告之訴不合法。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審判長法 官 劉正偉 法 官 楊甯伃 法 官 陳宣每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洪啟瑞

2025-03-04

TPTA-113-地訴-399-20250304-1

交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再字第5號 再審 原告 鄭守珍 訴訟代理人 邱雅郡律師 再審 被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訴訟代理人 吳維中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華民國112年7月5 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交字第64號行政訴訟判決及本院112 年9月4日112年度交上字第294號判決,本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 第1項第13款、第14款再審事由提起再審之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再審原告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 ㈠再審原告於民國111年8月31日18時24分許,駕駛車號0000-00 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行經臺北市○○區○○路0段000 號(下稱系爭地點)時,與車號000-0000號營業小客車發生交 通事故,員警到場處理時,再審原告因陷入昏迷而緊急送醫 ,經抽血測得血液中酒精濃度為37mg/dL,換算呼氣酒精濃 度為0.185mg/L。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松山分局(下稱舉發機關 )員警遂認再審原告有「汽機車駕駛人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 準(0.15-0.25〈未含〉)」之違規行為,填製北市警交字第AFV 363751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 單)逕行舉發。嗣再審原告未於111年10月27日應到案日期前 提出陳述或到案聽候裁決,經再審被告審認違規事實明確, 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 款規定開立112年1月31日北市裁催字第22-AFV363751號違反 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裁處再審原告罰 鍰新臺幣(下同)45,000元,吊扣駕駛執照24個月,並應參加 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㈡再審原告不服提起交通裁決事件訴訟,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下稱臺北地院)於112年7月5日以112年度交字第64號駁回 其訴,再審原告不服提起上訴,經本院高等庭於112年9月4 日以112年度交上字第294號判決駁回上訴而確定(與臺北地 院112年度交字第64號判決下合稱原確定判決)。再審原告 猶不服,主張原確定判決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 及第14款所定再審事由,提起本件再審之訴。 二、再審原告主張略以:  ㈠再審原告於發生本件交通事故時,係駕駛訴外人周志忠所有 之系爭車輛,故訴外人亦經被告以違反道交條例第35條第9 項規定裁罰。然該裁罰處分嗣經本院地方庭以112年度交字 第140號判決撤銷,並經本院高等庭以113年度交上字第46號 駁回被告上訴而確定。國泰醫療財團法人國泰綜合醫院(下 稱國泰醫院)於該案中以112年9月26日管歷字第2023001516 號函(下稱國泰醫院112年9月26日函)稱:醫院之血中酒精 檢測方法為酵素催化反應法,而在血中乳酸(lactic acid )與乳酸脫氫酶(LDH)濃度升高下,可能會造成酒精測量 數值偽性上升。病人即再審原告血中乳酸經測得為4.8mmo/L ,高於正常值(0.5-2.2mmo/L),而其血中濃度低(37mg/d 1或0.037%),創傷的病人在低濃度下以酵素反應法測得的 數值,相較於氣相層析法,會有將近20%的正偏差。據此, 無法排除再審原告因創傷及以上二因素造成血中濃度偽性上 升。依上開國泰醫院函覆內容,因生化酵素免疫分析法極易 產生酒精誤差產生偽陽性,除了抽血時以酒精棉片消毒為一 般醫院採用之普遍抽血模式,再審原告血中乳酸經测得為4. 8mmo/L,高於正常值(0.5-2.2mmo/L),更可能在生化酵素 免疫分析法產生正偏差,故該函文應屬原確定判決未經斟酌 之證物,而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規定之再審事 由。  ㈡復依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下稱桃園地院)110年度原交易字第 16號判決理由,因一般醫院之急診生化儀器,其儀器偵測原 理多為生化酵素免疫分析法(含化學呈色法等),極易有偽 陽性反應發生,若以該類原理之儀器檢測酒精(乙醇),較 易受一些因素影響,如採檢時是否使用正確檢體收集管、檢 體個別特性(如該檢體是否溶血、乳酸及乳酸脫氫酶含量) 、急救輪液等因素干擾,故該判決以該案被告血液未經頂空 氣相層析儀複驗,排除血液酒精濃度檢測報告之證據能力。 本案原確定判決就足以影響判決之重要證物即上開判決理由 漏未斟酌,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4款規定之再審事 由等語。 ㈢並聲明:1.原確定判決廢棄。2.原處分撤銷。3.訴訟費用由 被告負擔。 三、再審被告則以:  ㈠再審原告提出之再審聲請狀及補充理由狀,其內容係重述其 對原處分不服之理由,亦即再審原告係就其在前審業經提出 而為原確定判決摒棄不採之主張,或執其主觀之歧異見解, 續予爭執,而非表明原確定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 ,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確定判決有何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 之事由。而原確定判決已詳為審認再審原告本件違規事實所 憑事證及認定依據,並就再審原告之主張何以不足採之理由 詳予指駁,故再審被告答辯援用前審之答辯狀及相關證物、 開庭筆錄及前審暨原確定判決。  ㈡又再審原告提及之國泰醫院112年9月26日函說明二雖表明「 此病人無法排除因創傷及以上二因素造成血中酒精濃度偽性 上升」惟科學儀器之檢測本即不可避免會出現誤差,若誤差 之出現在一合理範圍內,即不能認為測試結果有誤而逕予排 除,譬如「呼氣酒精測試器及分析儀檢定檢查技術規範」第 9.1項表2檢定公差之規範即為適例。況該函並未說明因此造 成酒精濃度偽性上升之機率為何?倘檢測正確之機率遠大於 偽性上升之機率,則該檢測之結果應可認為係正確而採納為 裁判之基礎。又此係對於再審原告有利之事實,依行政訴訟 法第13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77條規定,應由其負舉證責任 等語。 四、本院之判斷: ㈠按依行政訴訟法第278條第2項規定:「再審之訴顯無再審理 由者,得不經言詞辯論,以判決駁回之。」又同法第273條 第1項第13款及第14款、第4項分別規定:「(第1項)有下 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以再審之訴對於確定終局判決聲明不 服。但當事人已依上訴主張其事由經判決為無理由,或知其 事由而不為上訴主張者,不在此限:十三、當事人發現未經 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 裁判為限。十四、原判決就足以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 斟酌者。(第4項)第1項第13款情形,以當事人非因可歸責 於己之事由,不能於該訴訟言詞辯論終結前提出者為限,得 提起再審之訴。」而上開規定,依同法第237條之9規定,於 交通裁決事件訴訟程序準用之。  ㈡次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所謂「發見未經斟酌之 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係指該證物在前訴訟程序事實審言 詞辯論終結前已經存在,因當事人不知有此證物,或雖知有 此證物,卻因故不能使用,致未經斟酌,現始發現或得使用 者而言,並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裁判者為限,始得據 以提起再審之訴(最高行政法院105年度判字第339號判決參 照)。另同條項第14款所謂「原判決就足以影響於判決之重 要證物漏未斟酌者」,係指證物於前訴訟程序已經聲明或提 出,如經採證足以變更原判決之結果,而原判決忽略,未予 調查或論斷者而言。倘非前訴訟程序事實審法院漏未斟酌其 所提出之證物,或縱經斟酌亦不足以影響原判決之內容,或 原判決已就依該證據之主張說明其不採論之理由者,即屬已 加以斟酌,則均與該款規定之要件不符(最高行政法院108 年度上字第783號、111年度上字第847號判決意旨參照)。  ㈢經查:  1.再審原告固以國泰醫院112年9月26日函文(本院卷第43頁) 作為依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提起再審之依據,然 前訴訟程序事實審法院係於112年7月5日判決,此有臺北地 院112年度交字第64號行政訴訟判決1份在卷可憑(本院卷第 17至21頁),揆諸上開說明,因上開函文係在前訴訟程序事 實審判決「後」始作成,自不合於「該證物在前訴訟程序事 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已經存在」之情形,難認合於行政訴訟 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發見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 物」之再審要件,是再審原告執上開函文作為再審主張,於 法無據。  2.復參諸上開函文附件之研究報告(下稱系爭研究,本院卷第 45至49頁),雖係於西元2004年即93年發表,非不得認為係 在前訴訟程序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存在之證物,惟經本院 再次函詢國泰醫院,關於系爭研究與再審原告血液酒精濃度 檢測之關聯性,經覆以:「該論文係以『創傷』患者為研究對 象,然研究中並未納入血中乳酸或乳酸脫氫酶做分析。因此 ,論文作者僅以⑴以酵素法與標準法(即氣相層析法)分別 測量血中酒精,結果並無顯著差異。⑵所有以標準法測得無 酒精案例者,以酵素法皆測不到。綜上結論:依⑴及⑵觀察做 出酵素法測量血中酒精,並不會造成偽陽性或顯著升高。」 (本院卷第67頁)由此可知,系爭研究之作者顯然「不認為 」針對創傷患者測量其血中酒精濃度時,酵素催化反應法較 氣相層析法存有誤差,益證國泰醫院112年9月26日函文內容 ,係單純就系爭研究之附表內容自為解釋而得出,與作者研 究重點與結論無涉,是揆諸上開說明,系爭研究縱得作為證 物,因未對再審原告有利,亦不合於第273條第1項第13款之 要件。  3.又再審原告雖以前審訴訟程序中提出之桃園地院判決,主張 原確定判決就足以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斟酌。惟前審 之上訴審已於112年度交上字第294號判決理由之四、㈣㈤分別 敘明:「上訴人雖主張:因上訴人出車禍時病況危急,當時 又在武漢疫情嚴峻期間,故而救護人員對於上訴人之治療將 勢必嚴加使用酒精消毒云云。惟查,原判決業已敘明上訴人 於急救過程中縱有使用大量酒精進行消毒,惟酒精消毒僅係 在上訴人皮膚表層進行消毒,縱有酒精透過注射針孔進入人 體血管,而造成體內血液殘留酒精濃度甚微,然觀之前述血 液檢驗報告所示,上訴人送醫救治經抽血酒精濃度為37mg/d L,顯已超過該檢驗報告所列參考值0-10mg/dL,且經換算成 呼氣酒精濃度為每公升0.185毫克,足見上訴人體內所遺留 酒精濃度實難認係大量使用酒精消毒所致,況上訴人就此主 張並未提出相關佐證以實其說,自難據為有利於己之論據等 情,足見上訴人此部分之主張,無非於原審已爭執而為原審 所不採之主張,上訴人再行爭執,難認有理由。」;「上訴 人又主張:原審明知上訴人有失去意識、急救過之事實卻未 調查醫療相關證據,有判決違背法令之應調查證據而未調查 之事由云云。惟查,原判決業已敘明參酌臺灣臺北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112年度偵字第2126號不起訴處分書理由欄所載:『 被告(即本件上訴人)體內經檢測出含酒精成分,成因多端 ,而送醫當日急救使用之注射藥物之仿單,皆無標明使用酒 精成分,有國泰醫院112年3月20日管歷字第2023000396號函 在卷可查。』,足見上訴人送醫急救所使用之藥物並無含任 何酒精成分,自可排除上訴人因送醫使用藥物所造成酒精遺 留之可能性等情,足見原審業已調查上訴人醫療相關證據, 自難認原判決有應調查證據而未調查之違背法令之情形。足 見上訴人此部分之主張,亦非可採。」可見再審原告所提桃 園地院判決之理由見解,業經前審之上訴審審酌後,認為無 從動搖原認定,亦無應調查證據而未調查之情形,揆諸上開 說明,因再審原告僅係再次陳述其在原確定判決訴訟中之主 張,以及其對原確定判決認事用法的質疑,與行政訴訟法第 273條第1項第14款再審事由不符。 四、綜上所述,再審原告之主張與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 款、第14款之再審事由未合,顯無再審理由,爰不經言詞辯 論,逕以判決駁回之。 五、結論:再審原告之訴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法 官 楊甯伃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呂宣慈

2025-03-03

TPTA-113-交再-5-20250303-1

稅簡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牌照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稅簡字第56號 原 告 盧德誌 上列當事人因牌照稅事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起訴應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2項繳納裁判費,此為必須 具備之程式;復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規定,原 告之訴,有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經定期間命補 正而未補正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並依同法第236 條規定於簡易訴訟程序亦適用之。 二、經查,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前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2 月17日裁定命原告於收受裁定後7日內補繳,嗣該裁定於114 年1月15日送達予原告,此有上開裁定(本院卷第61頁)、 送達證書(本院卷第83頁)各1份在卷可憑。惟原告迄今仍未 繳費,此有本院案件繳費狀況查詢表、答詢表各1份附卷足 稽(本院卷第89至91頁),揆諸上開說明,原告逾期未補正 ,其訴顯難認為合法,應予駁回。至原告雖主張其在法務部 矯正署臺北看守所(下稱看守所)服刑,無法如期繳納裁判 費,故請求本院聯繫其胞兄代為繳納等語,然經看守所表示 原告並未受到禁止接見通信,可自行聯繫親人乙情,此有本 院電話紀錄1份在卷可憑(本院卷第79頁),審酌本院並無 法定義務協助原告聯繫其親人為其繳納裁判費,且原告對外 聯繫無礙,本得自行處理,又本院自原告於114年1月15日收 受上開裁定後,已提供較原訂7日更長之補正期間等待原告 補正,其遲未補正,難認合法,是原告主張於法無據,無足 可採。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法 官 楊甯伃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呂宣慈

2025-03-03

TPTA-113-稅簡-56-20250303-3

稅簡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所得稅法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稅簡字第61號 114年2月6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陳崇善 被 告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代 表 人 吳蓮英 訴訟代理人 戴仰伶 上列當事人間所得稅法事件,原告不服財政部中華民國113年5月 16日台財法字第1131391169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原告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此有 送達證書1份在卷可考(本院卷第45頁),核無行政訴訟法 第218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併準用民 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定,依被告聲請,由其一造辯 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事實概要:   原告為禾田法律事務所(下稱系爭事務所)之負責人,係該 事務所之執行業務者,為所得稅法第89條第1項第2款所定扣 繳義務人。系爭事務所民國111年度給付薪資及租金共計新 臺幣(下同)1,916,500元,其中給付未達起扣點之薪資所得 為1,220,500元;給付已達起扣點之租賃所得696,000元,已 扣繳稅款69,600元,然原告未依同法第89條第3項及第92條 第1項規定,於申報期間屆滿前即112年2月5日(適逢星期日 ,依法順延至112年2月6日)申報扣繳暨免扣繳憑單,遲至同 年5月25日始自動補報。故被告所屬中正分局依同法第111條 、第114條第2款及稅務違章案件減免處罰標準第5條第2款規 定,以112年6月20日編號Z000000000000號裁處書(下稱原處 分),就原告未依限申報免扣繳憑單(薪資所得)部分,按應 處罰鍰1,500元,予以減輕1/2,裁處罰鍰750元(計算式:15 00元×1/2=750);未依限申報扣繳憑單(租賃所得)部分,按 扣繳稅款20%之處罰金額,予以減輕1/2,裁處罰鍰6,960元 (計算式:69600元×20%×1/2=6,960),合計7,710元。原告 不服申請復查,經被告以113年1月11日財北國稅法務字第11 30001444號復查決定駁回(下稱復查決定)。原告猶不服,提 起訴願,經財政部以113年5月16日台財法字第11313911690 號訴願決定駁回(下稱訴願決定)。原告仍不服,遂提起本件 行政訴訟。    二、原告主張:  ㈠租金款項於每月給付房東之次月已繳納予被告,以形式上觀 之,雖似有未依限申報,然實質上卻已逐月申報並代為扣繳 納於國家機關,並無妨害國家機關對於稅務運作之正確疑慮 。  ㈡並聲明:訴願決定、復查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三、被告則以:  ㈠原告為扣繳義務人,屬於所得稅法第89條規定之協力義務人 ,本應注意依限申報扣繳暨免扣繳憑單,不待稅捐稽徵機關 之督促。其疏於注意,致使未依限申報,自應論罰,縱原告 已自動於112年5月25日辦理補報,亦無從消弭逾限申報扣繳 暨免繳扣繳憑單之違章事實。又扣繳憑單並未記載收受所得 之納稅義務人資料,稽徵機關無從得知該筆扣繳稅款及所得 之歸屬對象,已妨害稽徵機關掌握稅源資料,故原告主張不 足採。  ㈡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本院之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  1.所得稅法:  ⑴第88條第1項第2款:「納稅義務人有下列各類所得者,應由 扣繳義務人於給付時,依規定之扣繳率或扣繳辦法,扣取稅 款,並依第92條規定繳納之:…二、機關、團體、學校、事 業、破產財團或執行業務者所給付之薪資、…、租金、……。 」  ⑵第89條第1項第2款及第3項本文:「前條各類所得稅款,其扣 繳義務人及納稅義務人如下:二、薪資、…、租金、……,其 扣繳義務人為……、執行業務者……;納稅義務人為取得所得者 。」;「……執行業務者……每年所給付依前條規定應扣繳稅款 之所得,…,因未達起扣點,或因不屬本法規定之扣繳範圍 ,而未經扣繳稅款者,應於每年1月底前,將受領人姓名、 住址、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及全年給付金額等,依規定格式 ,列單申報主管稽徵機關;並應於2月10日前,將免扣繳憑 單填發納稅義務人。每年1月遇連續3日以上國定假日者,免 扣繳憑單申報期間延長至2月5日止,免扣繳憑單填發期間延 長至2月15日止。」  ⑶第92條第1項本文:「第88條各類所得稅款之扣繳義務人,應 於每月10日前將上一月內所扣稅款向國庫繳清,並於每年1 月底前將上一年內扣繳各納稅義務人之稅款數額,開具扣繳 憑單,彙報該管稽徵機關查核,並應於2月10日前將扣繳憑 單填發納稅義務人;每年1月遇連續3日以上國定假日者,扣 繳憑單彙報期間延長至2月5日止,扣繳憑單填發期間延長至 2月15日止。」  ⑷原告行為後,所得稅法第111條於113年8月7日修正公布,於1 14年1月1施行。該條修正前規定:「……執行業務者,違反第 89條第3項規定,未依限填報或未據實申報或未依限填發免 扣繳憑單者,處……執行業務者1,500元之罰鍰,並通知限期 補報或填發;……。」修正後移至第2項規定:「前項以外應 申報及填發免扣繳憑單者違反第89條第3項規定,未依限或 未據實申報或未依限填發免扣繳憑單者,處1500元以上20,0 00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補報或填發;……。」依行政罰法 第5條比較修正前後之規定,原告未依限填報免扣繳憑單之 義務違反行為,所處罰鍰額在修正後由固定金額1,500元改 為1,500元以上至20,000元以下之範圍,故裁處前之規定對 原告較有利,本件應適用修正前第111條規定。  ⑸原告行為後,所得稅法第114條於113年8月7日修正公布,於1 14年1月1施行。該條第2款前段於修正前規定:「扣繳義務 人如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分別依各該款規定處罰:…二、扣 繳義務人已依本法扣繳稅款,而未依第92條規定之期限按實 填報或填發扣繳憑單者,除限期責令補報或填發外,應按扣 繳稅額處20%之罰鍰。但最高不得超過2萬元,最低不得少於 1,500元;逾期自動申報或填發者,減半處罰。」修正後則 規定:「二、扣繳義務人已依本法扣繳稅款,而未依第92條 規定之期限按實填報或填發扣繳憑單者,除限期責令補報或 填發外,處1,5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鍰。」而計算罰鍰減免 處罰之裁量基準(如未經檢舉及調查前,自動補報或填發者 減免處罰等),係移至稅務違章案件減免處罰標準及稅務違 章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訂定。依修正後之稅務違章案 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所得稅法、所得基本稅額條例) 規定,如為所得稅法第114條第2款前段且係逾期自動申報或 填發之情形,係於750元以上1萬元以下之範圍內,處扣繳稅 額10%之罰鍰。依行政罰法第5條比較修正前後之規定,修正 後之規定未不利於原告,故本件適用修正後第114條之規定 。 2.稅務違章案件減免處罰標準第5條第2款:「依所得稅法第11 1條規定應處罰鍰案件,依下列規定減輕或免予處罰:…二、 …執行業務者未依限填報或未據實申報或未依限填發免扣繳 憑單,已自動補報或填發免扣繳憑單而不符前款規定,其給 付總額在1,500元以下者,按給付總額之1/2處罰;其給付總 額逾1,500元者,按應處罰鍰減輕1/2。」  ㈡前提事實:   如事實概要欄所載之事實,除後述之爭點外,其餘為兩造所 不爭執,並有原處分(行政救濟卷第10頁)、復查決定書( 行政救濟卷第15至19頁)、訴願決定書(行政救濟卷第25至 31頁)、逾期申報扣免繳或股利憑單聲明書(行政救濟卷第 7頁)、各類所得扣繳暨免扣繳憑單申請書(行政救濟卷第6 頁)、各類所得扣繳暨免扣繳憑單(行政救濟卷第5頁)各1 份在卷可憑,此部分之事實,堪以認定。  ㈢原告違反所得稅法第89條第3項及第92條第1項所定協力義務 且有過失,被告以原處分裁罰原告,核無違誤:  1.查原告為系爭事務所之扣繳義務人,該事務所於111年間給 付納稅義務人薪資所得3筆共計1,220,500元(均未達起扣點 )及租賃所得1筆696,000元(已扣繳稅款69,600元),然原 告未依限於次年申報期限屆滿即112年2月6日前(當年1月遇 連續3日以上國定假日,申報期間延長至2月5日止,又因該 末日適為星期日,順延至次日)申報各類所得扣繳暨免扣繳 憑單,遲至同年5月25日始自動申報等事實,前於㈡已認定, 原告亦不爭執,堪認原告違反所得稅法第89條第3項及第92 條第1項之扣繳義務人協力義務。復審酌原告為系爭事務所 之負責人,對於所內各項業務包含報稅情形應全權掌握,然 卻在無不能注意之情形下,逾期為上開申報,自有過失。  2.又原告上開逾期自動補申報免扣繳及扣繳憑單之情節,就未 依限申報免扣繳憑單(薪資所得)部分,依修正前所得稅法第 111條、稅務違章案件減免處罰標準第5條第2款規定,按應 處罰鍰1,500元減半處罰;就未依限申報扣繳憑單(租賃所得 )部分,依修正後之所得稅法第114條第2款前段、稅務違章 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規定,按扣繳稅款69,600元之10 %處罰,裁處罰鍰共計應為7,710元(計算式:1,500元×1/2+ 69,600×10%=7,710),是原處分裁罰內容合法。  3.至原告雖主張租金均如期扣繳,實質上並無妨害稅務運作正 確云云。然所得稅法第92條第1項課予扣繳義務人之申報協 力義務,目的係為落實公平課稅原則,避免扣繳義務人未予 扣繳或扣繳不實,以及扣繳義務人雖如實扣繳,然未按時申 報扣繳憑單,以致稅捐機關難以掌握稅源,使所得人有短漏 申報所得稅之可能,是扣繳義務人依上開規定即應依限據實 履行。佐以被告於本院審理中陳稱:原告逾期申報,會讓稅 捐機關無法及時蒐集課稅資料,於5月份辦理結算申報時, 難以核實取得該所得之納稅義務人是否漏報。且原告如期申 報,將使納稅義務人在辦理結算申報前,如有向機關查調扣 稅資料,機關能準確提供資料協助納稅義務人正確申報應稅 所得,避免造成漏報等語(本院卷第56頁),可見縱使原告 如實扣繳稅款,然逾期申報確已違反上開法規目的,造成機 關核實稅額之障礙,構成法定協力義務之違反無訛,是其主 張難認可採。 ㈣綜上所述,被告以原處分裁處原告罰鍰,並無違法,復查決 定及訴願決定予以維持,核無不合。原告訴請撤銷,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審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述之必 要,併此敘明。 六、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楊甯伃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呂宣慈

2025-02-27

TPTA-113-稅簡-61-20250227-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字第2408號 原 告 詹枬青 被 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中華民國113年7月 12日北市裁催字第22-A01EM5610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 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按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交通裁決事件之裁判,得不 經言詞辯論為之。本件屬交通裁決事件,依兩造所述各節及 卷內資料其事證已臻明確,本院認無經言詞辯論之必要,爰 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事實概要:   原告於民國113年5月15日17時21分許,駕駛車牌號碼0000-0 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行駛在臺北市士林區大 東路上,而後行經與大北路之交岔路口(下稱系爭路口)後 ,左轉進入大北路往文林路方向行駛(下稱系爭路段),因 系爭路段禁止汽車進入,故有「不按遵行方向行駛」之違規 行為,經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士林分局(下稱舉發機關)員警當 場攔停,填製北市警交字第A01EM5610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 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予以舉發。嗣原告不服 舉發提出申訴,經被告審認原告違規屬實,乃依道路交通管 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45條第1項第1款、第63條第 1項規定,於113年7月12日開立北市裁催字第22-A01EM5610 號裁決書(下稱原處分),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90 0元,並記違規點數1點。原告不服,提起本件訴訟。 二、原告主張:  ㈠「禁止左轉」標誌牌面係面向大北路,顯示禁止左轉大東路 ,且牌面與行車方向已成180度角,並非規定之90度。並在 我申訴後,舉發機關始將牌面回復為正確位置,我自無從得 知該路口禁止左轉等語。  ㈡並聲明:原處分撤銷。 三、被告則以: ㈠大東路與大北路口處設有禁止汽車左轉標誌清晰足供邊辨識 ,又即使禁止左轉標誌不明,原告於大東路左轉進入大北時 ,路口左側亦清楚設有「禁止四輪以上汽車進入」標誌,而 原告考領有汽車駕駛執照,對該標誌應有認識並應遵守,故 原告對違規事實之發生縱無故意,亦有過失,其違規事實明 確,原處分應屬合法等語。 ㈡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本院之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  1.道交條例  ⑴第45條第1項第1款:「汽車駕駛人,爭道行駛有下列情形之 一者,處600元以上1,800元以下罰鍰:一、不按遵行之方向 行駛。」 ⑵第63條第1項:「汽車駕駛人違反本條例規定,除依規定處罰 外,經當場舉發者,並得依對行車秩序及交通安全危害程度 記違規點數1點至3點。」 2.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02條第1項第11款:「汽車行駛至交岔 路口,其行進、轉彎,應依下列規定:十一、交岔路口因特 殊需要另設有標誌、標線者,並應依其指示行車。」  3.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下稱設置規則)  ⑴第18條第1項、第2項:「(第1項)豎立式標誌設置位置,以 標誌牌之任何部份不侵入路面上空且標誌牌面邊緣與路面邊 緣或緣石之邊緣相距50公分至2公尺為原則,必要時得酌予 變更。但因受地形限制或特殊狀況,得在影響行車最小原則 下,設置於路面。(第2項)豎立式標誌設置之高度,以標 誌牌下緣距離路面邊緣或邊溝之頂點1公尺20公分至2公尺10 公分為原則,其牌面不得妨礙行人交通。共桿設置時,同支 柱同方向至多以3面為限,並依禁制標誌、警告標誌及指示 標誌之順序,由上至下排列。」  ⑵第73條第2項:「指定某種車輛禁止進入標誌,圖例如下:一 、禁止四輪以上汽車進入用『禁2』。」  ㈡前提事實:   如事實概要欄所載之事實,除後述之爭點外,其餘為兩造所 不爭執,並有舉發通知單(本院卷第49頁)、原處分(本院 卷第53頁)、汽車車籍查詢資料(本院卷第61頁)、駕駛人 基本資料(本院卷第63頁)各1份在卷可憑,此部分之事實 ,堪以認定。  ㈢原告確有「不按遵行方向行駛」之違規行為,裁處內容亦合 法:  1.原告於上揭時間,行駛在大東路要通過系爭路口左轉大北路 前,右側之全家便利商店處設置有「禁止車輛左轉」之標誌 ,而左轉時則可見大北路口左側設置有「禁止四輪以上汽車 進入用」之「禁2」標誌等情,此有原告行車紀錄器畫面截 圖2張(本院卷第15頁)、員警密錄器畫面截圖2張(本院卷 第43頁)、Google map截圖(本院卷第59頁)在卷可憑,故 原告從上開2標誌,應能判斷不得自大東路左轉進入大北路 行駛,然卻疏未注意標誌內容而逕自駛入,主觀上有過失無 訛。  2.至原告雖主張「禁止車輛左轉」之標誌設置歪斜不清,故其 並無過失云云。查比對「禁止車輛左轉」於原告違規日(本 院卷第15頁)及嗣後之同年5月31日(本院卷第17頁)設置 情形,雖可認原告違規日之牌面確實較為傾斜,並非正面對 大東路,然因該標誌係設置在大東路上,仍得為駛過大東路 之車輛清楚辨識牌面內容,況車輛左轉進入大北路前,亦有 清楚之「禁2」標誌顯示該處汽車不得通行,故駕駛只要注 意及「禁止車輛左轉」、「禁2」此2標誌,相互對照理解之 下當能知悉汽車不得進入大北路行駛,然原告卻疏未注意, 自難認毫無過失,亦尚難逕以後續權責機關調整該處標示設 置方式,反推原告無過失,是原告主張,難認可採。  3.至原告另主張「禁止四輪以上汽車進入用」之「禁2」標誌 下方另設置有紅線兩側禁止臨時停車之告示牌面,造成混淆 云云,然觀諸Google map截圖(本院卷第59頁),「禁2」 標誌與下方紅線兩側禁止臨時停車之告示牌面,係以共桿設 置之方式,內容各自獨立、並未超過數量上限,符合設置規 則第18條第1項、第2項規定,自屬合法,原告過失未注意標 示內容而違規,主張洵非可採。  4.從而,被告依道交條例第45條第1項第1款、第63條第1項規 定以及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內容,裁罰原 告罰鍰900元,並記違規點數1點,符合法律之規定,亦無裁 量瑕疵。  ㈣綜上所述,原處分認事用法並無違誤,原告訴請撤銷原處分 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經本院斟 酌後,核與判決不生影響,無一一論述之必要,又本件訴訟 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併予敘明。 六、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應由原告負擔,爰確定第一審 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楊甯伃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呂宣慈

2025-02-27

TPTA-113-交-2408-20250227-1

稅簡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虛報進口貨物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稅簡字第55號 114年2月6日辯論終結 原 告 楊翔宇 被 告 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 代 表 人 黃漢銘 訴訟代理人 何家誠 黃艾雯 鄭心怡 上列當事人間虛報進口貨物事件,原告不服財政部中華民國113 年5月9日台財法字第1131391603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原告起訴後,被告代表人由趙台安變更為黃漢銘,茲據變更 後代表人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本院卷第157頁),核無不合 ,應予准許。 二、按行政訴訟法第111條第1項、第3項第2款規定:「(第1項 )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經被告 同意或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不在此限。(第3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訴之變更或追加,應予准許:……二、訴訟標的 之請求雖有變更,但其請求之基礎不變。」查原告起訴時狀 載訴之聲明原為「1.台財法字第11313916030號。2.撤銷北 普法字第1121044026號裁處。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嗣 於本院審理中變更聲明並追加原處分為訴訟標的:「1.訴願 決定、復查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並特定「原處分」為被告民國112年8月4日109年第000000 00號更1處分、「復查決定」為被告112年11月28日北普法字 第1121044026號復查決定、「訴願決定」為財政部113年5月 9日台財法字第11313916030號訴願決定(本院卷第127頁) 。審酌原告訴之變更追加未影響請求基礎,並經被告同意( 本院卷第127頁),應予准許。 貳、實體部分: 一、事實概要:   原告於108年5月13日委由捷豐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捷豐公司)向被告報運進口快遞貨物(申報單號碼:第CE/08 /0H4/S8073號),原申報貨名為「Props/配飾」,數量合計 17PCE,然經被告開箱查驗,實際來貨為中國大陸產製之「S MOK nord kit電子煙」,數量為40PCE(下稱系爭電子煙), 有虛報進口貨物名稱及數量之情形。又因系爭電子煙歸列中 華民國輸出入貨品分類號列第8543.70.99.40-7號「戒煙輔 助用之電子口腔吸入器」,其輸入規定代碼為MW0「大陸物 品不准輸入」,被告即以108年8月15日北普遞字第10810341 72號函(下稱108年8月15日函),通知原告提出進口大陸物 品之專案輸入許可文件,惟原告並未提供,被告即認原告逃 避管制,依海關緝私條例第37條第1項、第3項轉據同條例第 36條第1項、第3項規定,緝私案件裁罰金額或倍數參考表( 下稱裁罰倍數參考表),以112年8月4日109年第00000000號 更1處分書(下稱原處分),按貨價10,800元裁處1倍之罰鍰新 臺幣(下同)10,800元,並沒入系爭電子煙。原告不服,申 請復查,經被告以112年11月28日北普法字第1121044026號 復查決定(下稱復查決定)駁回,提起訴願,業經財政部113 年5月9日台財法字第11313916030號訴願決定(下稱訴願決定 )駁回。原告仍不服,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主張: ㈠被告認定系爭電子煙之貨品分類號列為第8543.70.99.40-7號 之「戒煙輔助用之電子口腔吸入器」產品,然系爭電子煙不 需加入煙油,僅使用甘油即可操作,且主要用途為表演煙圈 、特技煙霧用途,並非輔助戒煙產品,故被告以錯誤之貨品 分類號認定系爭電子煙屬不准輸入之大陸物品,應屬違法。 再者,雖報關資料有誤,但我有向淘寶的集運公司與捷豐公 司確認,並請集運公司開箱檢查內裝物是否含有違法煙油, 已盡義務誠實申報品名,並無過失。又因系爭電子煙並未違 反菸害防制法,我亦提供身分證影本進行報關,難認有逃避 管制之情形。此外,112年修法後始新增第8543.70.99.41-6 號「電子煙裝置」,可知修法前所稱戒煙輔助用之電子口腔 吸入器並不包含電子菸。被告違反法令,作成較109年7月7 日109年第00000000號處分書(下稱109年7月7日處分)對我更 不利益之原處分,顯違反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難認合法。 ㈡並聲明:訴願決定、復查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三、被告則以:  ㈠原告委由捷豐公司報運進口快遞貨物Props/配飾,惟實到貨 物為系爭電子煙,與原申報貨物名稱及數量不符,而該電子 煙輸出入貨品分類號列為第8543.70.99.40-7號「戒煙輔助 用之電子口腔吸入器」最符合其主要功能、特性及用途。又 此號別之系爭電子煙有「MW0」規定,屬臺灣地區與大陸地 區貿易許可辦法第7條規定不得輸入之大陸物品,原告未提 供專案輸入許可文件,故原告報運貨物進口,有虛報貨物名 稱及數量,且逃避管制之違章情事,此與系爭電子煙有無違 反菸害防制法無涉。  ㈡原告於報運貨物進口前,理應注意來貨相關輸入規定,並核 對報關業者申報之貨物名稱是否與實際進口貨物相符,再據 申報。縱原告主張曾要求集運業者開箱確認來貨內容,並已 主動請捷豐公司修正申報錯誤之項目等語,惟查本件報關日 為108年5月13日,捷豐公司於被告查獲系爭電子菸後,始通 知原告補具報關資料,顯係「報關後」始確認來貨申報內容 ,難謂原告已盡監督義務及誠實申報義務,核有過失。  ㈢因系爭電子煙嗣經認定不違反行為時菸害防制法第14條規定 ,本件裁處罰鍰之部分即無行政罰法第24條第1項擇一從重 規定之適用,被告作成109年7月7日處分係基於錯誤事實且 錯誤適用法律,屬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例外事由,從而原 處分裁處原告,並無違反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  ㈣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本件爭點:  ㈠被告認定原告虛報進口貨物名稱及數(重)量並逃避管制, 該當海關緝私條例第37條第1項第1款、第3項、第36條第1項 、第3項規定,有無違誤?原告主張系爭電子煙不應歸列輸 出入貨品分類號列第8543.70.99.40-7號「戒煙輔助用之電 子口腔吸入器」,有無理由?  ㈡承上,如原告該當上開違規行為,主觀上有無過失?  ㈢原處分有無違反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   五、本院之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 1.海關緝私條例  ⑴第36條第1項及第3項:「(第1項)私運貨物進口、出口或經 營私運貨物者,處貨價3倍以下之罰鍰。(第3項)前2項私 運貨物沒入之。」  ⑵第37條第1項第1款及第3項:「(第1項)報運貨物進口而有 下列情事之一者,得視情節輕重,處所漏進口稅額5倍以下 之罰鍰,或沒入或併沒入其貨物:一、虛報所運貨物之名稱 、數量或重量。(第3項)有前2項情事之一而涉及逃避管制 者,依前條第1項及第3項規定處罰。」  ⑶第44條:「有違反本條例情事者,除依本條例有關規定處罰 外,仍應追徵其所漏或沖退之稅款。但自其情事發生已滿5 年者,不得再為追徵或處罰。」   2.財政部97年11月3日台財關字第09705505100號令:「一、海 關緝獲廠商違章進口尚未開放准許開放進口之大陸物品,依 下列規定辦理:(一)進口非屬『懲治走私條例』管制物品之案 件,如經海關通知之翌日起2個月內補送專案輸入許可文件 者,免依逃避管制論處。」 ㈡前提事實:   事實概要欄所述之事實,除後述之爭點外,其餘均為兩造所 不爭執,並有原處分(行政救濟卷第53頁)、被告109年7月 7日109年第00000000號處分書(下稱109年7月7日處分,行 政救濟卷第17頁)、復查決定書(行政救濟卷第61至67頁) 、訴願決定書(行政救濟卷第75至86頁)、被告108年8月15 日函(行政救濟卷第13至14頁)、108年5月14日個案委任書 (行政救濟卷第3頁)、(GC411)稅則稅率綜合查詢作業表 (行政救濟卷第5頁)各1份附卷可稽,此部分之事實,堪以 認定。   ㈢原告該當虛報貨物名稱及數量而逃避管制之違規行為: 1.查原告於108年5月13日委由捷豐公司向被告報運進口快遞貨 物(申報單號碼:第CE/08/0H4/S8073號),原申報貨名為「 Props/配飾」,數量合計17PCE,然實際上為系爭電子煙, 有虛報進口貨物名稱及數量之客觀事實,此經㈡認定屬實, 且為原告所不爭執(本院卷第128頁)。  2.系爭電子煙歸類為輸出入貨品分類號列為第8543.70.99.40- 7號,並無違誤,原告未提出專案輸入許可文件,涉及逃避 管制:  ⑴按關稅法第3條第1項規定:「關稅之徵收及進出口貨物稅則 之分類,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依海關進口稅則之規定。海 關進口稅則,另經立法程序制定公布之。」復依海關進口稅 則總則第1點規定:「本稅則各號別品目之劃分,除依據本 稅則類、章及其註,各號別之貨名及解釋準則之規定外,並 得參據關稅合作理事會編纂之『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HS )註解』(下稱『HS註解』 )及其他有關文件辦理。」又依海 關進口解釋準則第1點規定:「海關進口稅則貨品之分類應 依下列原則辦理:一、類、章及分章之標題,僅為便於查考 而設;其分類之核定,應依照稅則號別所列之名稱及有關類 或章註為之,…。」準此,關稅法、海關進口稅則(含總則 、解釋準則)及HS註解乃共同構成我國關稅法制上海關判定 進口貨物稅則之法令依據。而關於稅則號別之適用,原則上 應依稅則號別所列之貨名為之,而是否屬該貨名規範範圍, 則應依有關之類或章註判斷之,若無適當之節或註解可適用 ,再參考海關進口稅則解釋準則及HS註解之適用,決定貨物 稅則號別之歸屬(最高行政法院111年度上字第125號判決、 109年度上字第911號判決意旨參照)。 ⑵查原告行為時,輸出入貨品分類號列第8543.70.99.40-7號為 「戒煙輔助用之電子口腔吸入器」乙節,此有(GC411)稅 則稅率綜合查詢作業表1份在卷可憑(行政救濟卷第103頁) 。而關於此分類號貨品之解釋,參諸卷附之HS針對第85.43 節之註解(行政救濟卷第97至99頁),該節節名為:「本章 未列名但具有獨立功能之電機及器具」對於該節歸類之內涵 則記載:「本節包括之所有電器用品及器具,係為未歸入本 章任何其他節者,與未能較明確歸入整本其他各章之節者, ……。歸入本節之電氣用品及器具必須具有獨立之功能。……。 歸入本節之大部分用品係以電氣製品或零件(電子管、變壓 器、電容器、抗流器、電阻器等)組成而全以電力操作者。 」可見只要是無法歸入其他各章節,係以電氣製品或零件組 成,能獨立以全電力操作之用品及器具均可歸入85.43節。 審酌系爭電子煙為可獨立使用之充電式棒狀電器,此有產品 及外包裝照片2張在卷可考(行政救濟卷第89頁、第91頁) ,應屬第85.43節之電機及器具無誤。又該節中70.99.40-7 之貨名為「戒煙輔助用之電子口腔吸入器」,由於系爭電子 煙之操作方式係將機器產生之煙霧吸入口腔中,其包裝內附 有低電阻霧化網狀線圈、口吸式霧化線圈之配備,此有產品 及包裝照片2張在卷可考(行政救濟卷第92至93頁),故屬 電子口腔吸入器無訛。另關於戒菸輔助用之描述,由於電子 煙能否用於戒煙,目前研究尚無定論(肯否均有之),復依 系爭電子煙產品外包裝所載禁用警語、使用含尼古丁煙油應 諮詢醫生、僅可在指示下使用以及僅供合法吸煙年齡者使用 之說明(行政救濟卷第92頁),可認系爭電子煙之功能屬性 包含作為其他煙類之「替代物」,是自無從排除系爭電子煙 使用者藉之輔助戒煙(我國政府大力倡導電子煙不能用以戒 煙之理念,與使用者能否利用電子煙此電器物品,摻入其所 選定之內容物以輔助其戒煙,此屬二事,尚無從以前者全然 否定後者),是基於系爭電子煙之器具特性及功能定位與「 戒煙輔助用之電子口腔吸入器」高度雷同,應屬該名詞涵意 之範疇內,則被告將之歸列為「戒煙輔助用之電子口腔吸入 器」而非同章節「其他電機及器具」,應無違誤。  ⑶至原告雖主張經濟部國際貿易署於112年3月22日貿服字第112 0150818號公告增列第8543.70.99.41-6「電子煙裝置」之貨 品號列,足以證明被告歸類方式違法云云。然查,該次公告 亦同時刪除第8543.70.99.40-7號「戒煙輔助用之電子口腔 吸入器」,倘該貨品號列原不包含電子煙在內,有何相應刪 除之必要,故原告推論顯然有誤。復觀諸上開公告於85.43 節除增刪該等號列外,又增列8543.70.99.42-5「加熱式菸 草產品裝置」、8543.70.99.43-4「其他類似個人用電子霧 化裝置」,此有該公告暨中華民國輸出入貨品分類表修訂項 目表1紙在卷可憑(行政救濟卷第107至108頁),佐以菸害 防制法於112年2月15日之修法時(同年3月22日施行),亦 是以嚴加管制電子煙、新類型菸草產品為目的,可證上開貨 品號列之增刪,是配合菸害防制法之修正,透過貨品號列更 加細緻化各式新型態菸品及產品裝置,以達嚴格控管該等物 品輸入,維護國民健康之目的,並非當時才首次新增對於電 子煙之輸入管制規定,是上開修法歷程,難為有利原告之認 定。  ⑷據上,系爭電子煙於原告行為時歸列中華民國輸出入貨品分 類號列第8543.70.99.40-7號「戒煙輔助用之電子口腔吸入 器」,而參酌該貨品分類號列輸入規定欄位所列代碼列有MW 0,中文說明為:大陸物品不准輸入,此有(GC411)稅則稅 率綜合查詢作業表1份在卷可考(行政救濟卷第5頁)。然原 告輸入不准輸入之系爭電子煙,經被告以108年8月15日函合 法通知補送專案輸入許可文件後,並未提供許可文件(行政 救濟卷第13至15頁),堪認確有逃避管制之違規行為甚明。 至原告主張其並無逃避管制之意圖云云。然依海關緝私條例 第37條第3項規定,並無「意圖」之要件,有無虛報貨物名 稱及數量而逃避管制之意思,係回歸行政罰法第7條認定行 為人有無故意、過失而定(司法院釋字第521號解釋理由書 亦同此旨),是原告此部分之主張,亦非可採。  ㈣原告就其上開違規,主觀上有過失:  1.按進口貨物採主動申報及海關查驗之制度,為確保進口稅捐 核課暨貨物查驗之正確性,貨物進口人負有誠實申報進口貨 物名稱、品質、數量等事項之法律上義務,且貨物相關資料 通常係由進口人掌握,進口人有能力確定實際來貨與其進口 貨物及申報內容是否相符,故貨物進口人有注意申報內容與 實際到貨是否相符之注意義務,而此注意義務不因進口貨物 之人委任第三人辦理報關而免除(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 字第79號判決意旨參照)。  2.查原告委由捷豐公司代為辦理貨物通關各項手續,前已認定 。而原告於貨物報關前,應向受任人主動說明系爭電子煙涉 有輸入規定,並確保無虛報品名、數量之情形,避免自身違 規。惟觀諸原告與捷豐公司電子郵件往來紀錄(訴願卷第6 頁),可見原告與捷豐公司係於108年5月13日貨品報關翌日 (即14日)即「報關後」才進行郵件聯繫,而其與大陸集運 業者於同年0月間之對話,亦僅討論系爭電子煙是否含煙油 ,與貨品輸入時是否如實申報無涉,此有對話紀錄截圖4張 在卷足憑(本院卷第19至25頁),足證原告並未對受任人為 任何防止虛報情事發生之監督行為,揆諸上開說明,原告主 觀上就致生捷豐公司虛報系爭電子煙名稱及數量以逃避管制 之情事,核有過失。  3.從而,被告認定原告違反海關緝私條例第37條第1項第1款、 第3項之規定,應依同條例第36條第1項及第3項處罰,並依 裁罰倍數參考表所訂情節,處貨價1倍之罰鍰10,800元,並 沒入系爭貨物,應無違誤。  ㈤原處分並未違反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  1.至原告另主張原處分違反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云云。惟按原 處分如適用法律錯誤,嗣經行政機關適用正確之法律重新作 成處分時,該處分並無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最高行 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96號判決同此旨)。 2.查原告本件違規事實,原經被告以一行為同時違反數個行政 法上義務規定而應處罰鍰,依行政罰法第24條第1項本文, 依法定罰鍰額較高之行為時菸害防制法第14條、第30條第1 項規定,由新北市政府以108年6月27日新北府衛健字第1081 142744號對原告處以罰鍰,被告僅依同法第2項對原告為貨 物沒入之處分。然上開罰鍰處分,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行政 訴訟庭108年簡字第143號判決認屬違法適用菸害防制法第14 條規定,故而撤銷,並經本院109年度簡上字第49號判決上 訴駁回而確定等情,此有被告109年7月7日處分書1份、上開 判決2份在卷可參(行政救濟卷第17頁、第25至43頁)。又 被告得知新北市政府所為上開處分因違法遭撤銷後,認本件 並無以一行為同時違反數個行政法上義務規定,109年7月7 日處分卻適用行政罰法第24條第1項本文、第2項規定,顯有 適用法規錯誤之情形,故將該處分撤銷作成原處分,揆諸上 開說明,並無違反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原告此部分之主張 ,於法無據,尚難憑採。 ㈥綜上所述,原告違規事實明確,被告以原處分裁處原告罰鍰 、沒入貨物,認事用法並無違誤,復查及訴願決定予以維持 ,亦無不合。原告起訴請求撤銷原處分、復查決定及訴願決 定,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審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述之必 要,併此敘明。 七、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楊甯伃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呂宣慈

2025-02-27

TPTA-113-稅簡-55-20250227-1

巡簡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巡簡字第27號 114年1月21日辯論終結 原 告 周家溱 被 告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桃園分署 代 表 人 陳宏伯 訴訟代理人 鄭喬薇 上列當事人間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事件,原告不服農業部中華民 國113年8月7日農訴字第1130712425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   原告於民國113年5月19日自泰國搭乘班機由臺灣桃園國際機 場入境時,自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下稱臺北關)之綠線免 申報檯通關,未主動申報檢疫,經臺北關查獲其攜帶含豬肉 鬆之蛋捲(計0.48公斤,下稱系爭蛋捲),移請被告處理。 被告以原告未依規定申請檢疫,違反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 下稱動傳條例)第34條第2項規定,依同條例第45條之1,及 違反動傳條例第34條第2項規定案件裁罰基準(下稱裁罰基 準)第2點第1款規定,以113年5月19日編號QS-113-4R-0000 0000號裁處書(下稱原處分)裁處原告新臺幣(下同)20萬元 罰鍰,並依動傳條例第34條之2第2項規定,將系爭蛋捲併予 銷燬。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農業部以113年8月7日農訴 字第1130712425號訴願決定(下稱訴願決定)駁回,原告仍不 服,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主張:  ㈠我不知道系爭蛋捲含有豬肉,因賣場及包裝圖示上皆標示為 椰子口味,何況被告亦未檢驗證實系爭蛋捲是否含豬肉成分 ,即逕以原處分裁罰我,處罰亦過重,故原處分違法。  ㈡並聲明: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三、被告則以:  ㈠系爭蛋捲外包裝上成分明確載有豬肉(Shredded Pork),為經 公告應實施動物檢疫品目,而原告入境通關時應注意其攜帶 之行李是否有應申報事項者,又其入境沿途皆可接受動物產 品須申報或禁止攜帶訊息,縱有不確定之情形,尚可於防檢 署網頁查詢及詢問被告檢疫櫃檯或向海關紅線檯申報,其應 注意且有能力注意卻前往綠線通關未申報,已構成過失行為 。又動植物檢疫之執行,均由現場專業動植物檢疫人員以目 視、檢視標示等方法,輔以經驗於現場立即判斷是否為檢疫 物,檢疫人員憑食品包裝上之標示、食品之物理性狀,如質 地、色澤、氣味等特徵及邊境攔獲同類產品之經驗,自得為 判斷裁處之準據,系爭蛋捲外包裝已載明豬肉成分,即為明 確之證據,故原處分及訴願決定並無違誤。  ㈡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本院之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 1.動傳條例:  ⑴第4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動物,係指牛、水牛、馬、騾、驢 、駱駝、綿羊、山羊、兔、豬、犬、貓、雞、火雞、鴨、鵝 、鰻、蝦、吳郭魚、虱目魚、鮭、鱒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 指定之動物。」  ⑵第5條規定:「本條例所稱檢疫物,指前條所稱動物及其血緣 相近或對動物傳染病有感受性之其他動物,並包括其屍體、 骨、肉、內臟、脂肪、血液、皮、毛、羽、角、蹄、腱、生 乳、血粉、卵、精液、胚及其他可能傳播動物傳染病病原體 之物品。中央主管機關得指定前項檢疫物之品目,公告為應 實施檢疫之檢疫物(以下簡稱應施檢疫物)。」  ⑶第33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維護動物及人體健康之 需要,應公告外國動物傳染病之疫情狀態,並就應施檢疫物 採取下列檢疫措施:一、禁止輸入、過境或轉口。」  ⑷第34條第2項規定:「旅客或服務於車、船或航空器之人員攜 帶應施檢疫物者,應於入境時依前項規定申請檢疫。」  ⑸第34條之2第1項第1款、第2項第4款規定:「輸入應施檢疫物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輸出入動物檢疫機關得按其情節,為必 要之處置:(第1項)一、未依第33條第3項準則規定繳驗動 物檢疫證明書或其他文件;(第2項)前項必要之處置如下 :四、將應施檢疫物逕予退運或撲殺銷燬。」  ⑹第45條之1規定:「旅客或服務於車、船、航空器人員未依第 34條第2項規定申請檢疫者,處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 。」  2.輸入應施檢疫物檢疫準則(下稱檢疫準則)  ⑴第19條第1款規定:「輸入第16條至前條以外之下列動物產品 ,應符合其檢疫條件,始得辦理輸入:一、含肉加工產品: 如附件18之1。」  ⑵附件18之1含肉加工產品輸入檢疫條件第1點:「一、本檢疫 條件所稱含肉加工產品,指含有肉類、供人食用且歸屬於下 列中華民國輸出入貨品分類號列(C.C.C.Code)之加工產品 。但經高溫滅菌罐製者,免施檢疫:㈣1904.10.90.10-2『其 他膨潤或焙製之穀類調製食品,含肉者』。」  3.裁罰基準  ⑴第2點第1款:違反動傳條例第34條第2項未申請檢疫案件裁罰 基準㈠行為人自近3年發生非洲豬瘟之國家(地區)違規攜帶 檢疫物入境 產品別次數 豬肉類及其他豬類產品 其他檢疫物 第1次 20萬元 1萬元 第2次以上 100萬元 30萬元 ⑵第4點:經審酌依本基準裁罰仍屬過輕或過重者,得於法定罰 鍰額度內,予以加重或減輕處罰,並應敘明加重或減輕之理 由。  ⑶上開裁罰基準係為使權責機關行使動傳條例第45條之1授與之 罰鍰額裁量權所訂定,審酌該裁罰基準將行為人違規攜帶檢 疫物來源之不同,區分為「近3年發生非洲豬瘟之國家(地 區)」、「未列於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33條公告口蹄疫 、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非疫區國家(地區)」及「自前 二款所列國家(地區)以外之國家(地區)」等3種類型,再依 所攜帶之動物傳染病別及產品別、違規次數多寡,訂定不同 程度之罰鍰額。其中針對攜帶豬肉類及其他豬類產品自近3 年發生非洲豬瘟之國家(地區)入境之類別,特別以註1說 明處以較重罰鍰額之理由為:「非洲豬瘟係具高度動物傳染 性之惡性豬隻疫病,目前尚無藥物可供治療及無疫苗可供預 防,且非洲豬瘟病毒可極長時間存在於豬肉類產品中,基於 豬肉類產品為傳播非洲豬瘟之高風險產品,依上表規定裁處 違規行為人,以有效達到防疫之目的,並收嚇阻之效。」核 與動傳條例第45條之1立法說明揭示:「為加強防範口蹄疫 及非洲豬瘟自境外傳入,落實邊境檢疫措施,維護我國農畜 產業生產安全。」意旨相符,並未逾越授權範圍及目的,屬 合理之裁量基準,自得予以適用。  ㈡前提事實:   事實概要欄所述之事實,除後述之爭點外,其餘均為兩造所 不爭執,並有原處分(訴願卷第82頁)、訴願決定書(訴願 卷第146至156頁)、財政部關務署查獲旅客攜帶未申報動植 物或其他產品移送檢疫單(訴願卷第72頁)各1份附卷可稽 ,此部分之事實,堪以認定。  ㈢系爭蛋捲屬於「應施檢疫物」,原告未於入境時申請檢疫, 容有過失:  1.查原告自泰國購買並攜帶入境之系爭蛋捲,該產品外觀顯示 為夾心蛋捲,而正面外包裝品名為「Crispy Roll Shredded Pork」,背面成分則標示含有「Shredded Pork 豬肉 10% 」,屬於含豬肉加工產品。又泰國並非經農業部公告之口蹄 疫、非洲豬瘟、豬瘟非疫區國家,亦為近3年曾發生非洲豬 瘟之亞洲地區國家,農業部亦公告檢疫準則第19條第1款附 件18之1貨品分列貨號1904.10.90.10-2「其他膨潤或焙製之 穀類調製食品,含肉者」於輸入時須經檢疫等節,此有系爭 蛋捲照片3張(訴願卷第76頁)、農業部112年8月30日農授防 字第1121482860號公告(訴願卷第64至66頁)、113年5月3日 農防字第1131868107號公告(訴願卷第57至62頁)、農業部動 植物防疫檢疫署113年3月27日防檢二字第1131867901號函( 訴願卷第56頁)各1份在卷可稽,堪認系爭蛋捲為動傳條例第 34條第2項所定入境時應申請檢疫之應施檢疫物。  2.次查,被告在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航廈之旅客必經入境走道數 處、X光手提行李檢查區、移民署護照查驗處、行李提領轉 盤大廳、海關紅綠線分流處均設有明顯中、英文雙語標示之 宣導海報、看板及影片,明確告知「攜帶含肉類產品入境, 如違規未申請檢疫,首次可能將重罰20萬元」以及設置農畜 產品棄置箱等情,此有照片18張在卷可考(訴願卷第35至40 頁),原告亦於本院審理中陳稱知悉自疫區攜帶肉品入境應 提出檢疫申請等語(本院卷第163頁、第165頁),可見原告 主觀上知悉其倘自泰國攜帶豬肉製品,入境時應提出檢疫申 請。又系爭蛋捲正面之品名、反面之成分標示,均明確顯示 內含豬肉成分,前已認定,審酌原告為大學畢業有社會歷練 之成年人(本院卷第163頁),且有多次出國旅遊之經歷, 有入出境資料1份附卷可憑(本院卷第149至156頁),其只 要稍加檢視系爭蛋捲包裝應可確認上情,並無不能注意之情 事,然卻未為之,以為系爭蛋捲僅含椰子成分而未提出申報 ,主觀上顯有過失,其主張系爭蛋捲標示為椰子口味,故無 從得知含豬肉成分云云,與事實不符,難認可採。  3.至原告雖稱被告並未檢驗系爭蛋捲確實含有豬肉成分云云, 然立法者訂定動傳條例第34條第2項係以避免造成疫病傳播 之「風險預防」為目的,即藉由前端對於不確定性之風險控 管,降低後端實害之發生,並非僅在危險防禦。考其理由, 係因一旦境外動物傳染病傳入我國,均將對我國農畜產業、 自然環境乃至國民身體、健康及生命將造成重大影響,而事 後國家如欲回復成非疫區,亦將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此亦 可自動傳條例第45條之1於107年之修法理由揭示:「考量入 境旅客或服務於車、船、航空器之人員從外國違規攜帶肉製 品具高度傳播疫病風險,又違規攜帶動物產品之種類繁多, 其傳播疫病風險亦隨之不同。其中實有必要針對違規攜帶非 洲豬瘟高風險動物產品者予以重罰」依國家對於不同疫病染 疫風險的承受性,為決定裁罰手段輕重之思考可知。況且, 基於行政量能有限性,自無可能苛求主管機關須一一當場查 驗旅客所攜帶之檢疫物,確認原料實際來源地檢疫,並待檢 疫出傳染疾病確認具體危險之有無後,始認定屬應檢疫物並 裁罰。是以,基於上開法規意在風險預防,只要客觀上物品 為應檢疫物即應依動傳條例第34條第2項規定履行申請檢疫 ,倘未申請,則該當義務違反之要件而具可罰性,不論該物 有無具體危險或發生實害,原告主張應檢驗確認系爭蛋捲之 成分云云,於法難認有據。  ㈣原處分裁處原告罰鍰20萬元,並無裁量瑕疵:   上開揭示之裁罰基準,特別針對自近3年發生非洲豬瘟國家 (地區)違規攜帶豬肉產品檢疫物入境,採取不論所攜帶物 多寡、重量一律處以高額罰鍰,係考量「非洲豬瘟」具高度 動物傳染性及潛伏期、尚無藥物可供治療及無疫苗可供預防 之特性,故採以重罰達有效嚇阻及防疫目的,此方式並未逾 越母法授權之目的及範圍,得為被告適用,前已敘明,是被 告處原告20萬元罰鍰,合於裁量基準第2點第1款之內容。復 審酌本件系爭蛋捲標示清楚、原告過失情節明確,前已敘明 ,並無與裁量基準之典型情形有異之特殊情節存在,故被告 未依裁量基準第4點於法定罰鍰額度內減輕處罰,難認有何 裁量瑕疵,是原告主張處罰過重云云,並非可採。 ㈤據上,原告攜帶應施檢疫物未主動申請檢疫,主觀上亦有過 失,原處分以被告違反動傳條例第34條第2項之規定,依同 條例第45條之1及系爭裁罰基準,裁處原告罰鍰20萬元,自 無違誤,訴願決定駁回原告之訴願,亦無違誤。 五、綜上所述,原告訴請撤銷原處分及訴願決定,為無理由,應 予駁回。 六、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核與判決 結果不生影響,無逐一論述之必要,併予敘明。 七、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另第一審訴訟費用應 由敗訴之原告負擔,爰宣示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楊甯伃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呂宣慈

2025-02-27

TPTA-113-巡簡-27-20250227-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簡字第48號 114年1月23日辯論終結 原 告 趙銀花 訴訟代理人 沈昌憲律師 楊惟智律師 被 告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桃園分署 代 表 人 陳宏伯 訴訟代理人 吳思宏 路幼妍 上列當事人間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事件,原告不服農業部中華民 國112年12月7日農訴字第112072399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      原告於民國112年8月17日自中國大陸搭乘上海吉祥航空HO-1 309班機由臺灣桃園國際機場(下稱桃園機場)入境,並自 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下稱臺北關)之綠線免申報檯通關,嗣 經臺北關查獲其託運行李箱(下稱系爭行李)中置有含豬肉 、雞肉成分之火腿腸3袋,共計1.875公斤(下稱系爭火腿腸 ),被告遂以原告未依規定申請檢疫,違反動物傳染病防治 條例(下稱動傳條例)第34條第2項規定,依同條例第45條之1 規定,及違反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34第2項規定案件裁罰 基準(下稱裁罰基準)第2點第1款規定,以112年8月17日編 號QS-112-4R-00000000號裁處書(下稱原處分)裁處原告新 臺幣(下同)20萬元罰鍰,並依同條例第34條之2第2項規定 ,將系爭火腿腸併予銷燬。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農業部 以112年12月7日農訴字第1120723990號訴願決定(下稱訴願 決定)駁回,原告仍不服,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主張:  ㈠我並非違規行為人,系爭行李為我兒子所有,系爭火腿腸是 由我兒子自行整理放入,我並不知情。系爭行李之所以登記 在我的名下,是航空公司於轉機時便宜行事,我直至該行李 箱被攔檢,才得知行李登載為我的姓名,故被告僅以形式即 認定我為系爭行李之所有人,認定我係本件違規行為人,違 反行政程序法第9條規定,故原處分有瑕疵,應屬違法。  ㈡並聲明:原處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 三、被告則以:  ㈠被告於桃園機場廣設文宣及廣播宣傳,亦有檢查人員口頭提 醒,且官方網頁資訊亦載明須申報檢疫之檢疫物,故原告於 通關過程均能獲得相關資訊或洽詢檢疫人員,查閱自身攜帶 之系爭火腿腸是否為須申報之檢疫品目。又依入境旅客攜帶 行李物品報驗稅放辦法第7條第2項規定,已敘明旅客攜帶任 何動植物類產品皆應向海關申報,系爭檢疫物為應申報且應 實施動物檢疫之檢疫品目範疇無誤。  ㈡經被告函詢臺北關,該件行李確係由原告攜帶通關,且託運 行李條登載為原告姓名,實際查獲情況與原告所稱顯有不符 ,且就社會通念係謹慎且認真之人於邊境通關之注意程度而 言,注意其自身行李之物品是否符合我國輸入相關規定,並 無困難,原告顯未盡其通關之注意義務,已構成行政裁罰上 之過失行為,自不能免罰。  ㈢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本院之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  1.動傳條例:  ⑴第4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動物,係指牛、水牛、馬、騾、驢 、駱駝、綿羊、山羊、兔、豬、犬、貓、雞、火雞、鴨、鵝 、鰻、蝦、吳郭魚、虱目魚、鮭、鱒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 指定之動物。」  ⑵第5條規定:「本條例所稱檢疫物,指前條所稱動物及其血緣 相近或對動物傳染病有感受性之其他動物,並包括其屍體、 骨、肉、內臟、脂肪、血液、皮、毛、羽、角、蹄、腱、生 乳、血粉、卵、精液、胚及其他可能傳播動物傳染病病原體 之物品。中央主管機關得指定前項檢疫物之品目,公告為應 實施檢疫之檢疫物(以下簡稱應施檢疫物)。」  ⑶第33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維護動物及人體健康之 需要,應公告外國動物傳染病之疫情狀態,並就應施檢疫物 採取下列檢疫措施:一、禁止輸入、過境或轉口。」  ⑷第34條第2項規定:「旅客或服務於車、船或航空器之人員攜 帶應施檢疫物者,應於入境時依前項規定申請檢疫。」  ⑸第34條之2第1項第1款、第2項第4款規定:「輸入應施檢疫物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輸出入動物檢疫機關得按其情節,為必 要之處置:一、未依第33條第3項準則規定繳驗動物檢疫證 明書或其他文件(第1項);前項必要之處置如下:四、將 應施檢疫物逕予退運或撲殺銷燬。(第2項)」  ⑹第45條之1規定:「旅客或服務於車、船、航空器人員未依第 34條第2項規定申請檢疫者,處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 。」  2.裁罰基準  ⑴第2點第1款:違反動傳條例第34條第2項未申請檢疫案件裁罰 基準㈠行為人自近3年發生非洲豬瘟之國家(地區)違規攜帶 檢疫物入境 產品別次數 豬肉類及其他豬類產品 其他檢疫物 第1次 20萬元 1萬元 第2次以上 100萬元 30萬元 ⑵第4點:經審酌依本基準裁罰仍屬過輕或過重者,得於法定罰 鍰額度內,予以加重或減輕處罰,並應敘明加重或減輕之理 由。  ⑶上開裁罰基準係為使權責機關行使動傳條例第45條之1授與之 罰鍰額裁量權所訂定,審酌該裁罰基準將行為人違規攜帶檢 疫物來源之不同,區分為「近3年發生非洲豬瘟之國家(地 區)」、「未列於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33條公告口蹄疫 、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非疫區國家(地區)」及「自前 二款所列國家(地區)以外之國家(地區)」等3種類型,再依 所攜帶之動物傳染病別及產品別、違規次數多寡,訂定不同 程度之罰鍰額。其中針對攜帶豬肉類及其他豬類產品自近3 年發生非洲豬瘟之國家(地區)入境之類別,特別以註1說 明處以較重罰鍰額之理由為:「非洲豬瘟係具高度動物傳染 性之惡性豬隻疫病,目前尚無藥物可供治療及無疫苗可供預 防,且非洲豬瘟病毒可極長時間存在於豬肉類產品中,基於 豬肉類產品為傳播非洲豬瘟之高風險產品,依上表規定裁處 違規行為人,以有效達到防疫之目的,並收嚇阻之效。」核 與動傳條例第45條之1立法說明揭示:「為加強防範口蹄疫 及非洲豬瘟自境外傳入,落實邊境檢疫措施,維護我國農畜 產業生產安全。」意旨相符,並未逾越授權範圍及目的,屬 合理之裁量基準,自得予以適用。  ㈡前提事實:   事實概要欄所述之事實,除後述之爭點外,其餘均為兩造所 不爭執,並有原處分(訴願卷第84頁)、訴願決定書(訴願 卷第4至12頁)、臺北關查獲旅客攜帶未申報動植物或其他 產品移送檢疫單(訴願卷第72頁)各1份附卷可稽,此部分 之事實,堪以認定。  ㈢系爭火腿腸屬於應施檢疫物,原告未於入境時申請檢疫,應 有過失:  1.查原告自中國大陸攜帶入境之系爭火腿腸,產品之成分標示 含有「豬肉、雞肉」,屬於含豬肉、雞肉之臘腸類似品。又 中國大陸並非經農業部公告之口蹄疫、非洲豬瘟、豬瘟、高 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新城病非疫區國家,亦為近3年曾 發生非洲豬瘟之亞洲地區國家,農業部亦公告應實施動物檢 疫品目1601.00.90.00.2「其他肉、雜碎、血或昆蟲製成之 臘腸及其類似品;以上述產品製成之調製食品」於輸入時須 經檢疫等節,此有系爭火腿腸照片4張(本院卷第61頁)、農 業部(改制前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12年8月30日農授防字 第1121482860號公告(訴願卷第64至66頁)、112年7月13日農 授防字第1121482525號公告(訴願卷第57至62頁)、農業部動 植物防疫檢疫署(改制前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 疫局)112年6月29日防檢二字第1121482408號函暨附件(訴 願卷第54至56頁)各1份在卷可稽,堪認原告所攜帶之系爭火 腿腸,為動傳條例第34條第2項所定入境時應申請檢疫之應 施檢疫物。  2.次查,被告在桃園機場航廈之旅客必經入境走道數處、X光 手提行李檢查區、移民署護照查驗處、行李提領轉盤大廳、 海關紅綠線分流處均設有明顯中、英文雙語標示之宣導海報 、看板及影片,明確告知「違規攜帶肉類及其產品入境,首 次可能將重罰20萬元」以及設置有農畜產品棄置箱等情,此 有照片18張在卷可考(訴願卷第40至44頁),足見被告以上 開各種警示告知,應足已使入境旅客清楚明瞭我國動植物產 品之檢疫規定及相關程序,或在不清楚之情形下至現場櫃檯 詢問確認,避免受罰。復佐以從中國大陸入境臺灣,含豬雞 肉之產品須經檢疫一事,已行之有年(本院卷第133頁), 審酌原告為中國籍,具有專科畢業之學歷,嫁來臺已長達16 年(本院卷第132頁、第165頁),依其智識、生活經驗,堪 認其主觀上知悉其倘自中國大陸攜帶豬肉、雞肉及該等肉類 之產品,入境時應提出檢疫申請甚明,原告亦於遭查獲時自 承:我們都知道不能帶這些東西等語,此有112年8月17日桃 園機場第一航廈檢疫櫃檯錄音譯文1份在卷可參(下稱錄音 譯文,本院卷第152頁)。又系爭火腿腸反面之成分標示, 以簡體字明確記載內含豬肉、雞肉之成分,前已認定,原告 只要稍加檢視系爭火腿腸包裝,即可確認該物屬於應施檢疫 物,並無不能注意之情事,堪認原告主觀上顯有過失,其主 張以為系爭火腿腸不含豬肉、雞肉成分云云,與事實不符, 難認可採。  3.至原告固稱不知悉系爭行李內有系爭火腿腸云云,然原告遭 查獲當下對外通電時自陳:「我們昨天我姊給我去超市買了 一些火腿腸跟蒟蒻果凍那些」,其女兒並在檢疫櫃檯向原告 稱:「我又沒有跟你們去超市又不是我的錯」、「今天買東 西的是你跟00不是我」此有錄音譯文1份附卷足佐(本院卷 第154至155頁),足證原告知悉其行李內有系爭火腿腸,其 稱不知情云云,洵非可採。  4.至原告另稱系爭行李貼有其兒子之姓名標籤,為其兒子所有 ,是吉祥航空於轉機時為便宜行事才將行李條掛於其名下, 故其非違規行為人云云,並提出行李標籤照片1張為據(本 院卷第31頁)。惟查,系爭行李自上海至桃園國際機場之航 程,托運掛條明確記載「ZHAO/YINHUAMS」原告姓名,此有 現場照片4張在卷可考(訴願卷第48至49頁),可見系爭行 李入境臺灣時,依規定係屬原告管領支配,原告自應確保該 行李內之物品符合入境規定。又關於轉機時托運行李之相關 流程,經上海吉祥航空覆以:如依平時辦理相同類型旅客之 方式,公司於上海浦東機場辦理報到手續時,若遇到友人或 是家人同行時,會與旅客口頭告知以及詢問該行李應掛在哪 位旅客身上後進行行李托運等語,此有大陸商上海吉祥航空 股份有限公司113年11月21日吉祥航台復高院字第20241121 號函1份附卷足憑(本院卷第169頁)。再佐以原告自麗江三 義機場搭機至上海浦東機場之抵達時間為112年8月16日16時 5分,而其自上海浦東機場轉機回臺灣之起飛時間為「翌日 」即8月17日8時45分乙節,此有機票行程單3張在卷可稽( 本院卷第211至215頁),足見原告並非一抵達上海浦東機場 即立刻轉機返回臺灣,衡諸常情,原告對於轉機時行李托運 之分配事項,應有相當充裕的時間,而不致在轉機慌忙中由 航空公司隨意掛上行李條,益證系爭行李之行李掛條,應係 原告指示或同意上海吉祥航空之服務人員掛其姓名後才製作 ,原告泛稱上海吉祥航空便宜行事,並未提出證據以實其說 ,難認可採。  5.據上,原告知悉自中國大陸攜帶豬、雞肉製產品入境時,應 申報檢疫,亦知悉其所屬系爭行李內置有系爭火腿腸,然其 在無不能注意之情形下,疏未確認系爭火腿腸成分,未經申 報檢疫即入境,過失違反動傳條例第34條第2項規定,被告 因而對其裁罰,當屬適法。   ㈣原處分裁處原告罰鍰20萬元,並無裁量瑕疵: 上開揭示之裁罰基準,特別針對自近3年發生非洲豬瘟國家 (地區)違規攜帶豬肉產品檢疫物入境,採取不論所攜帶物 多寡、重量一律處以高額罰鍰,係考量「非洲豬瘟」具高度 動物傳染性及潛伏期、尚無藥物可供治療及無疫苗可供預防 之特性,故採以重罰達有效嚇阻及防疫目的,此方式並未逾 越母法授權之目的及範圍,得為被告適用,前已敘明,是被 告處原告20萬元罰鍰,合於裁量基準第2點第1款之內容。復 審酌本件系爭火腿腸標示清楚、原告過失情節明確,前已敘 明,並無與裁量基準之典型情形有異之特殊情節存在,故被 告未依裁量基準第4點於法定罰鍰額度內減輕處罰,難認有 何裁量瑕疵,是原告主張處罰過重云云,並非可採。 ㈤從而,原告攜帶應施檢疫物未主動申請檢疫,主觀上有過失 ,原處分以被告違反動傳條例第34條第2項之規定,依同條 例第45條之1及裁罰基準,裁處原告罰鍰20萬元,自無違誤 ,訴願決定駁回原告之訴願,亦無違誤。 五、綜上所述,原告訴請撤銷原處分及訴願決定,為無理由,應 予駁回。 六、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核與判決 結果不生影響,無逐一論述之必要,併予敘明。 七、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另第一審訴訟費用應 由敗訴之原告負擔,爰宣示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楊甯伃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呂宣慈

2025-02-27

TPTA-113-簡-48-20250227-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字第3919號 原 告 呂武龍 被 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11月22 日北市裁催字第22-CU0000000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6款規定:「原告之訴,有下列 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 補正者,審判長應先定期間命補正:六、起訴逾越法定期限 。」此規定依同法第236條、第237條之9規定於交通裁決訴 訟事件事件亦有準用。又同法第237條之3第2項規定:「交 通裁決事件中撤銷訴訟之提起,應於裁決書送達後30日之不 變期間內為之。」 二、經查,被告以民國113年11月22日北市裁催字第22-CU000000 0號(下稱原處分)裁罰原告,並於113年11月22日當場交由 原告收受,此有原告親自簽名之送達證書在卷可稽(本院卷 第32頁),是原處分已合法送達原告。揆諸上開說明,原告 如對原處分不服,應自翌日即113年11月23日起算30日之不 變期間內為之(原告送達地址位於臺北市,無須加計在途期 間),本應於113年12月22日(星期日)屆滿,惟因該日為 假日,順延至翌日即113年12月23日(星期一)屆滿。然原 告遲至113年12月26日始提起本件訴訟,有起訴狀上所蓋收 文章附卷足憑(本院卷第9頁),顯已逾法定之不變期間。 是以,原告提起本件行政訴訟,已逾法定期限,其起訴顯非 合法,且無從補正,揆諸首揭規定,自應予駁回。又本件行 政訴訟,既因程序上不合法而予以駁回,原告於實體上之主 張及陳述,本院自毋庸審究,併此敘明。 三、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法 官 楊甯伃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呂宣慈

2025-02-27

TPTA-113-交-3919-20250227-2

續收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續予收容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4年度續收字第1100號 聲 請 人 內政部移民署 代 表 人 鐘景琨 訴訟代理人 林青樺 相 對 人 即受收容人 陳文勝TRAN VAN THANG(越南國籍) 上列聲請人因聲請續予收容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TRAN VAN THANG續予收容。 理 由 收容期間 受收容人自民國114年2月14日起暫予收容,聲請人於該期間屆滿(即114年2月28日)之5日前聲請續予收容。 具收容事由 受收容人有下列得收容之事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第1項): ☑有事實足認有行方不明、逃逸或不願自行出國之虞。 無得不予收容之情形 受收容人未符合下列得不予收容之情形(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之1第1項): 1.精神障礙或罹患疾病,因收容將影響其治療或有危害生命之虞。 2.懷胎5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未滿2個月。 3.未滿12歲之兒童。 4.罹患傳染病防治法第3條所定傳染病。 5.衰老或身心障礙致不能自理生活。 6.經司法或其他機關通知限制出國。 收容必要性 受收容人具收容事由,且無其他收容替代處分可能,非予收容顯難強制驅逐出國。 結 論 續予收容之聲請為有理由,受收容人應准續予收容,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14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法 官 楊甯伃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5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書記官 呂宣慈

2025-02-26

TPTA-114-續收-1100-2025022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