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

共找到 188 筆結果(第 101-110 筆)

毒聲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戒治處分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毒聲字第564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劉國新 (現於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執行觀察、勒戒中)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聲請強制戒治 (113年度撤緩毒偵緝字第59、60、61、62、63、64、65號),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劉國新施用第二級毒品,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陸個 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壹年。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劉國新因施用毒品,經本院裁定令入勒 戒處所觀察、勒戒後,認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爰依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規定,聲請裁定令入戒治處所施以 強制戒治。 二、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之罪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 定,令被告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其期間不得逾2月。觀 察、勒戒後,檢察官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 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令入戒治 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 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同條例第20條第1項、第2項 後段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被告因施用第二級毒品,經本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2 85號裁定令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後,仍有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一節,有前述刑事裁定、法務部○○○○○○○○民國113年12月3 日高戒所衛字第11310008150號函暨所附有無繼續施用毒品 傾向證明書、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各1份 在卷可佐。本院審酌高雄戒治所上開評估,乃經具專業知識 經驗者在被告執行觀察、勒戒期間,依其本職學識評估被告 之人格特質、臨床徵候、物質使用行為、社會穩定度等因素 ,綜合判斷所得之具科學驗證結論;且強制戒治之目的,是 為協助施用毒品者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所為之保安處分, 上述評估標準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具一致 性、普遍性、客觀性,倘其評估由形式上觀察,無擅斷或濫 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法院宜予尊重。從而,被告經上述評 估認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由形式上觀察,該等評估並無擅 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則檢察官聲請裁定令被告入戒 治處所強制戒治,核與上述規定相符,應予准許,爰依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2  日          刑事第三庭  法 官 胡慧滿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2  日                 書記官 周耿瑩

2024-12-12

KSDM-113-毒聲-564-20241212-1

毒聲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戒治處分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毒聲字第565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許晉榮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聲請強制戒治 (113年度毒偵緝字第464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許晉榮施用第一、二級毒品,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 陸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壹年 。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許晉榮因施用毒品,經本院裁定令入勒 戒處所觀察、勒戒後,認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爰依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規定,聲請裁定令入戒治處所施以 強制戒治。 二、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之罪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 定,令被告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其期間不得逾2月。觀 察、勒戒後,檢察官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 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令入戒治 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 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同條例第20條第1項、第2項 後段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被告因施用第一、二級毒品,經本院以113年度毒聲 字第186號裁定令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後,仍有繼續施用 毒品傾向一節,有前述刑事裁定、法務部○○○○○○○○民國113 年12月3日高戒所衛字第11310008150號函暨所附有無繼續施 用毒品傾向證明書、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 各1份在卷可佐。本院審酌高雄戒治所上開評估,乃經具專 業知識經驗者在被告執行觀察、勒戒期間,依其本職學識評 估被告之人格特質、臨床徵候、物質使用行為、社會穩定度 等因素,綜合判斷所得之具科學驗證結論;且強制戒治之目 的,是為協助施用毒品者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所為之保安 處分,上述評估標準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 具一致性、普遍性、客觀性,倘其評估由形式上觀察,無擅 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法院宜予尊重。從而,被告經 上述評估認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由形式上觀察,該等評估 並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則檢察官聲請裁定令被 告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核與上述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四、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2  日          刑事第三庭  法 官 胡慧滿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2  日                 書記官 蔡靜雯

2024-12-12

KSDM-113-毒聲-565-20241212-1

毒聲更一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聲請強制戒治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毒聲更一字第13號 聲 請 人 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許銘合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3年度撤緩毒偵字第7 0號、113年度撤緩毒偵字第71號、113年度撤緩毒偵字第72號) ,經檢察官聲請強制戒治(113年度聲戒字第43號),本院於民 國113年11月6日以113年度毒聲字第386號裁定令被告入戒治處所 強制戒治,被告不服提起抗告,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於民國 113年11月25日以113年度毒抗字第208號裁定原裁定撤銷發回本 院,本院更為裁定如下:   主 文 甲○○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期間為陸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 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壹年。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甲○○因施用毒品案件,經本院以113年 度毒聲字第300號裁定令入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觀 察、勒戒後,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爰依毒品危害防制 條例第20條第2項規定,聲請裁定令被告入戒治處所施以強 制戒治等語。 二、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發回意旨則為:被告入所時尿液檢驗 結果,僅有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之陽性反應,未檢出第 一級毒品海洛因,亦無其他事證足認被告另有施用海洛因或 其他毒品,惟「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卻 在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之評分項目「入所時尿液毒品反應」 ,勾選「多種毒品反應」並評分10分;另在臨床評估之評分 項目「多重毒品濫用」,勾選「有」並填載種類「海洛因、 安非他命」而評分10分,此部分評分即難認有據。如扣除上 開項目,則未達可判定「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標準(60 分),尚不符合強制戒治之要件,原裁定依該判定結果,而 裁准強制戒治,容有未洽等語。 三、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之施用毒品罪者,檢察官應聲 請法院裁定,令被告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其期間不得逾 2月。觀察、勒戒後,檢察官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 察、勒戒人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應即釋放,並為不起訴 之處分;認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 應聲請法院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 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為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1、2項所明定。次按勒戒處所應 注意觀察受觀察、勒戒人在所情形,經醫師研判其有或無繼 續施用毒品傾向後,至遲應於觀察、勒戒期滿之15日前,陳 報該管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庭),觀察勒戒處分執行條例第 8條第1項亦定有明文。依據上開規定,受觀察、勒戒人有無 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係由醫師研判。而關於有無繼續施用 毒品傾向之評估標準,法務部於民國110年3月26日以法矯字 第11006001760號函修正頒布「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 標準紀錄表」、「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評分說明 手冊」,係以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社會穩定度 三項合併計算分數,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動態因子;先 以靜態因子分數評分,靜態因子分數總分在60分(含)以上 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60分以下,與動態因子分數相 加,如果總分在60分(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故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係依具體個案之臨床實務及 相關事證等情綜合判定,有其相當之專業依據及標準,且涉 及專門醫學。又衡酌強制戒治之目的,係為協助施用毒品者 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所為之一種保安處分類型,而該評估 標準係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具一致性、普 遍性、客觀性,倘其評估由形式上觀察,無擅斷或濫權等明 顯不當之情事,法院應予尊重。末按涉及限制人身自由之保 安處分,雖非刑事處罰,實質上仍屬對受治療者人身自由之 重大限制,除應由法院審查決定外,尚應踐行其他正當法律 程序,尤宜於宣告保安處分前,賦予受處分人陳述意見之機 會,以符合實質正當法律程序,此觀司法院釋字第799號解 釋意旨已明。對於刑法中所規定拘束人身自由保安處分之審 查,法院受理聲請時,除聲請顯屬程序上不合法而無法補正 ,或顯無理由而應予駁回者外,為保障受處分人之到場陳述 意見權,應指定期日傳喚受處分人到庭並給予陳述意見之機 會,此據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第1款、第481條之5第1項 、第3項及其立法意旨所明揭。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所規定之 觀察、勒戒及強制戒治處分,固未據法律明文規定法院於裁 定前應給予被告陳述意見之機會,遑論其陳述之方式,然該 保安處分既同樣具拘束人身自由之性質,依前開規範之意旨 ,法院於裁定前,除認為顯無必要或有急迫情形外,允宜予 被告以言詞、書面或其他適當方式陳述意見之機會,充分保 障被告之聽審權,並符合憲法正當法律程序。 四、經查:  ㈠被告因施用第二級毒品案件,經本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300 號裁定送觀察、勒戒,經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下 稱高雄戒治所)依修正後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說 明手冊之評估結果:被告之⑴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項目評分3 7分。⑵臨床評估項目評分29分。⑶社會穩定度項目評分5分。 上述三項目總分71分(靜態因子評分57分,動態因子評分14 分),綜合判斷後認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有法部○○○○○○○○ 113年10月29日高戒所衛字第11310007060號函檢附有無繼續 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見113年度撤緩字第70號偵卷第65及67 頁)、評估標準紀錄表(見113年度撤緩字第70號偵卷第68頁) 等件在卷可稽,是此部分之事實,首堪認定。  ㈡本院依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發回意旨,函請高雄戒治所檢 附相關資料函覆本院,俟經高雄戒治所檢附被告入所驗尿報 告回復本院等情,有本院113年11月29日屏院昭刑黃113毒聲 更一13字地0000000000號函、高雄戒治所113年12月4日高戒 所衛字第11300141530號函暨邱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濫用藥 物尿液檢驗報告(原始編碼:7518)在卷可證,並113年12月4 日合法送達陳述意見表予被告,被告回復略以:「請檢察官 相信我,我以後不再吸毒了,我出來就馬上工作,每天晚上 11點做到早上7點,請檢察官相信;我還是受保護管束人, 我不敢再吸毒了等語。」,亦有本院強制戒治案件陳述意見 調查表附卷可稽,是本院已予被告充分陳述意見之機會,並 就本件發回事項進行實質調查,被告程序上之請求資訊權、 請求表達權及請求被注意權均已獲得實質保障。  ㈢被告入高雄戒治所時採集之尿液,經送邱內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先依酵素免疫分析法初篩檢驗,再以氣相/液相層析質 譜儀法確認檢驗,檢出安非他命濃度為427ng/mL、甲基安非 他命濃度為4,981ng/mL,確呈安非他命陰性、甲基安非他命 陽性反應;嗎啡類濃度為32,177ng/mL、可待因濃度為1,211 ng/mL,亦呈鴉片類反應陽性。依毒品檢驗學上之常規,尿 液中含毒品成分反應所使用之檢驗方法,對於受檢驗者是否 確有施用毒品行為之判斷,在檢驗學常規上恆有絕對之影響 ,其以酵素免疫分析或薄層定性分析等方式為初步篩檢者, 因具有相當程度偽陽性之可能,如另以氣(液)相層析串聯 式質譜分析等較具公信力之儀器為交叉確認,因出現偽陽性 反應之機率極低,核足據為對涉嫌人不利之認定,此為邇來 我國實務所肯認。又毒品施用後於尿液、血液中可檢出之最 大時限,與施用劑量、施用頻率、施用方式、施用者飲水量 之多寡、個人體質、代謝情況、檢體收集時間點及所用檢測 方法之靈敏度等因素有關,因個案而異;一般於尿液中可檢 出之最大時限,海洛因為2至4天、嗎啡為2至4天、安非他命 為1至4天、甲基安非他命為1至5天;且依常理判斷,一般吸 入二手菸或蒸氣、粉末之影響程度,與空間大小、密閉性、 吸入之濃度多寡及吸入時間長短等因素有關,又縱然吸食二 手煙或蒸氣、粉末之尿液可檢出毒品反應,其濃度亦應遠低 於施用者等情,業經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現改制 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92年7月23日管檢字第09200 05609號函、93年7月30日管檢字第0930007004號函分別釋明 在案,且係本院執行職務所知悉之事項。是本件被告於入所 時採集之尿液,依前揭報告所示初篩檢驗及確認檢驗過程, 已可排除偽陽性反應之可能,況被告上開尿液檢驗結果,檢 出嗎啡類濃度為32,177ng/mL、可待因濃度為1,211ng/mL, 已逾液相、氣相串聯質譜儀法確認檢驗之閾值濃度,被告亦 無服用相關可能產生嗎啡、可待因陽性(如美沙酮)等藥品, 縱有服用,衡情上開濃度,若非刻意使用,難認有前開高濃 度之檢驗結果,是被告確有於入所採尿時起回溯120小時內 之某時許,施用第一級毒品海洛因、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 命之犯行無訛。  ㈣從而,前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之前 科紀錄與行為表現之評分項目「入所時尿液毒品反應」,勾 選「多種毒品反應」並評分10分,經核前開卷證,其形式上 並無違誤,又臨床評估項目之「多重毒品濫用」欄係以被告 先前施用之毒品種類為評估,二者評估項目之分類、評估內 容及目的均有不同;本件被告既有施用第一級毒品,則「有 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之臨床評估評分項目 「多重毒品濫用」,勾選「有,種類:安非他命、嗎啡」並 評分10分,亦屬有據。至被告主張其出所後每日都在工作, 已沒有繼續吸毒,不應再為戒治等語,惟依上開說明,可知 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係針對被告是否有「 繼續施用毒品傾向」所為評估,且強制戒治之目的亦在於使 被告終局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當不以聲請強制戒治時是 否尚有毒品施用慣行為唯一判斷標準,縱被告此部分主張為 真,亦無足動搖前述評估之結果。 五、綜上所述,被告之評分紀錄表:⑴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項目 評分37分。⑵臨床評估項目評分29分。⑶社會穩定度項目評分 5分。上述三項目總分71分(靜態因子評分57分,動態因子 評分14分),經核無誤,而依法務部與衛生署(現已改制為 「衛生福利部」)共同修正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分 標準評分說明手冊」所定判定原則,得分在60分以上者,即 可判定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茲被告之得分為71分,已逾 60分,足認其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是以,聲請人之聲請為 有理由,應予准許,爰裁定如主文。 六、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第3項,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2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楊青豫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2  日                 書記官 張明聖 附表:被告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 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 ㈠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靜態因子,每筆5分,上限10分):有,共11筆,得10分。 ㈡首次毒品犯罪年齡(靜態因子,上限10分):21-30歲,得5分。 ㈢其他犯罪相關紀錄(靜態因子,每筆2分,上限10分):有,共7筆,得10分。 ㈣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靜態因子,上限10分):多種毒品反應,得10分。  ㈤所內行為表現(動態因子,上限15分):持續於所內抽菸,得2分。 臨床評估 ㈠物質使用行為(靜態因子): 1.多重毒品濫用(上限10分):有,種類:海洛因、安非他命,得10分。  2.合法物質濫用(菸、酒、檳榔,每種2分,上限6分):有,施用菸,得2分。 3.使用方式(上限10分):無注射使用,得0分。 4.使用年數(上限10分):超過1年,得10分。 ㈡精神疾病共病(含反社會人格,動態因子,上限10分):無,得0分。 ㈢臨床綜合評估(含病識感、動機、態度、就醫意願,動態因子,上限7分):極重,得7分。 社會穩定度 ㈠工作(靜態因子,上限5分):全職工作,漁市場殺魚,得0分。 ㈡家庭(含靜態及動態因子,上限5分): 1.家人藥物濫用(靜態因子):無,得0分。 2.入所後家人是否訪視(動態因子):無,得5分。 3.出所後是否與家人同住(動態因子):是,得0分。 以上靜態因子得分合計57分,動態因子得分合計14分,兩者總分合計為71分,經評估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2024-12-12

PTDM-113-毒聲更一-13-20241212-1

毒聲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聲請強制戒治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毒聲字第399號 聲 請 人 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林漢華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3年度撤緩毒偵字第3 6號),經檢察官聲請強制戒治(113年度聲戒字第46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林漢華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期間為陸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 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壹年。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略以:被告林漢華於民國111年12月20日15時許 ,在屏東縣○○市○○○路00○0號住處,以將甲基安非他命置於 玻璃球燒烤後,吸食煙霧之方式,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 他命1次。嗣經本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163號裁定送法務部○ ○○○○○○○附設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後,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 傾向,爰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聲請裁定令被 告入勒戒處所施以強制戒治等語。 二、按觀察、勒戒後,檢察官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 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令入 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 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依前項規定為觀察、勒 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3年後再犯第10條之罪者, 適用本條前2項之規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 、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 估標準,並非完全以受勒戒人勒戒後之結果為準,勒戒前之 各種情況,仍應作為評估之依據。依勒戒處所評分說明手冊 規定,係以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社會穩定度三 項合併計算分數,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動態因子。先以 靜態因子分數評分,靜態因子分數總分在60分(含)以上為 「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60分以下,與動態因子分數相加 ,如果總分在60分(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是被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係依具體個案之臨床 實務及相關事證等情綜合判定,有其相當之專業依據及標準 ,且涉及專門醫學。又衡酌強制戒治之目的,係為協助施用 毒品者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所為之一種保安處分類型, 而該評估標準係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具一 致性、普遍性、客觀性,綜合判斷之結果,倘其評估由形式 上觀察,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法院宜予尊重。 三、經查:  ㈠依法務部○○○○○○○○民國113年11月19日高戒所衛字第11310007 470號函檢附被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評估標準 紀錄表所載,被告之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項目評分33分,臨 床評估項目評分25分,社會穩定度項目評分10分,上開三項 目評分之總分合計68分(靜態因子58分,動態因子10分)。而 依法務部與衛生署(現已改制為「衛生福利部」)共同修正 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分標準評分說明手冊」所定判 定原則,得分在60分以上者,即可判定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  ㈡又本院於113年12月2日函請被告,使被告對於本件檢察官聲 請強制戒治表示意見,被告表示:⒈僅憑一些心理師的觀察 就認為我有再吸毒之虞,我實在不服。⒉家中僅有95歲老母 親,無法來探視,不能因家庭支持度不足,就認為我有勒戒 之必要等語,有本院陳述意見調查表暨所附之被告抗告理由 及陳述狀附卷可參。惟上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 準紀錄表」將「入所後家人是否訪視」列入「社會穩定度」 項下之計分標準,係基於有無支援戒癮之支系統衡量,有其 合理之專業意見,主要在考量施用毒品者是否有強力之家庭 支持而得以遠離毒品。於未有家人探視之情形,已彰顯受觀 察、勒戒處分人在戒毒過程,家人無法提供精神或經濟支持 之情況。而被告既自承入所後,未有家人接見等情,則上述 「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在「入所後家人 是否訪視」項目,勾選為「否」而為「得分5分」之評分, 亦無違誤。又「入所後家人是否訪視」之項目,計分上限為 5分,故即使扣除被告入所後,無家人接見紀錄項目之評分5 分,被告上開靜態因子及動態因子總分合計仍有63分,對其 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認定達60分以上之結果並無影響。  ㈢本院審酌上開評估,乃經具專業知識經驗者在被告執行觀察 、勒戒期間,遵循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評分說明 手冊,依具體個案臨床實務及相關事證綜合判定,無擅斷或 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尚與被告徒稱僅由心理師主觀判斷 之情不符,且經本院形式審查後無明顯錯誤,茲被告之得分 為68分,已逾60分,依前揭說明,足認其有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從而,本院認為檢察官聲請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第3項,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楊青豫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書記官 張明聖 附表:被告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 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 ㈠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靜態因子,每筆5分,上限10分):有,共16筆,得10分。 ㈡首次毒品犯罪年齡(靜態因子,上限10分):21-30歲,得5分。 ㈢其他犯罪相關紀錄(靜態因子,每筆2分,上限10分):有,共3筆,得6分。 ㈣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靜態因子,上限10分):多種毒品反應,得10分。  ㈤所內行為表現(動態因子,上限15分):持續於所內抽菸,得2分。 臨床評估 ㈠物質使用行為(靜態因子): 1.多重毒品濫用(上限10分):有,種類:海洛因、安非他命,得10分。  2.合法物質濫用(菸、酒、檳榔,每種2分,上限6分):有,施用菸,得2分。 3.使用方式(上限10分):無注射使用,得0分。 4.使用年數(上限10分):超過1年,得10分。 ㈡精神疾病共病(含反社會人格,動態因子,上限10分):無,得0分。 ㈢臨床綜合評估(含病識感、動機、態度、就醫意願,動態因子,上限7分):輕度,得3分。 社會穩定度 ㈠工作(靜態因子,上限5分):無業,得5分。 ㈡家庭(含靜態及動態因子,上限5分): 1.家人藥物濫用(靜態因子):無,得0分。 2.入所後家人是否訪視(動態因子):無,得5分。 3.出所後是否與家人同住(動態因子):是,得0分。 以上靜態因子得分合計58分,動態因子得分合計10分,兩者總分合計為68分,經評估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2024-12-11

PTDM-113-毒聲-399-20241211-1

毒抗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聲請戒治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毒抗字第231號 抗 告 人 即 被 告 徐睿詮 上列抗告人即被告因聲請戒治處分案件,不服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中華民國113年11月1日裁定(113年度毒聲字第195號,聲請案號 :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聲戒字第31號,偵查案號:113年 度毒偵緝字第176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抗告人即被告徐睿詮(下稱抗告人)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 有毒品犯罪年齡時已滿21歲,卻被勾選毒品犯罪20歲以下時 ,相當驚訝,評分紀錄表上相差高達5分,抗告人自民國101 年至112年都未吸毒,再次(施用)時間為7月,跟評分紀錄 表所選20歲以下明顯有誤;且評估時並未問有無工作,抗告 人自107年起從事農業,與家人同住,112年父親交代回卓蘭 整理農地種植生薑及高接梨,113年4月在銅鑼鄉租地與友人 潘富美合股種杭菊,已近採收,希望減輕家中負擔;又抗告 人家中父母年邁,且需忙於農事,被告勒戒期間雖未接見, 但一直持續以書信方式鼓勵及關心抗告人。另抗告人入所尿 液檢驗呈多種反應(10分),另物質使用行為與入所尿液檢 驗同屬靜態因子,多重毒品施用亦是從尿液檢驗結果而得知 ,為何同種因素會用兩種評分方式,是本件評分紀錄表中誤 評被告的分數高達25分之多,至被告經通緝是因為法院傳錯 地址云云。 二、按觀察、勒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依 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由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 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 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定有明文。次按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之評估標準,並非完全以受勒戒人勒戒後之結果為準,勒戒 前之各種情況,仍應作為評估之依據,依勒戒處所評分說明 手冊規定,係以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社會穩定 度,三項合併計算分數,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動態因子 。而關於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標準,法務部業於11 0年3月26日以法矯字第11006001760號函修正頒布「有無繼 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評估標準評分說明手冊」,上開評分說明手冊載明判定之 原則:「受觀察勒戒人入所後,經過2週時間的觀察、勒戒 ,由處所及醫療人員依據其各項紀錄、資料及觀察勒戒期間 之行為表現,加以評分。在勒戒人入所4至6週後,可再做一 次評估以做必要之評分修正。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動態 因子。先以靜態因子分數評分,靜態因子分數總分在60分( 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60分以下,與動態因 子分數相加,如果總分在60分(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 毒品傾向』」。又評估標準紀錄表及說明手冊中「前科紀錄 與行為表現」之第1題及第3題之計分方式修正如下(餘無修 正):㈠第1項「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計分方式修正為 每筆(次)5分,總分上限為10分;㈡第3項「其他犯罪相關紀 錄」:計分方式修正為每筆(次)2分,總分上限為10分。 故「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係依具體個案之臨床實務及 相關事證等情綜合判定,有其相當之專業依據及標準,且涉 及專門醫學。又衡酌強制戒治之目的,係為協助施用毒品者 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所為之一種保安處分類型,而該評估 標準係將與判斷有無繼續施用傾向之相關因素加以列舉及量 化,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具一致性、普遍 性、客觀性,以利執法者判定受勒戒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倘其評估由形式上觀察,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情事 ,法院應予尊重。 三、經查:  ㈠抗告人前因基於施用第一、二級毒品之犯意,於112年12月3 日上午某時,在其苗栗縣卓蘭鎮住處,以將海洛因摻於香菸 點火吸食之方式,施用第一級毒品海洛因1次;另於同年月4 日下午某時許,在上址以將甲基安非他命置於玻璃球點火燒 烤後,再以口、鼻吸取煙霧之方式,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 非他命1次,嗣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 0條第3項、同條第1項規定向法院聲請觀察勒戒,經臺灣苗 栗地方法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38號裁定抗告人令入勒戒處 所觀察、勒戒後,經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下稱臺 中戒治所)評估結果,認抗告人:⑴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得4 2分(靜態因子: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得分10分;首次 毒品犯罪年齡20歲以下,得分10分;其他犯罪相關紀錄,得 分10分;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多種毒品反應,得分10分,共 計40分。動態因子:持續於所內抽菸,得分2分);⑵臨床評 估得分26分( 靜態因子:有多重毒品濫用【種類:海洛因 、安非他命】,得分10分;合法物質(菸)濫用,得分2分 ;無注射使用方式,得分0分;使用年數超過1年,得分10分 ,共計22分。動態因子:無精神疾病,得分0分;臨床綜合 評估(含病識感、動機、態度、就醫意願)中度,得分4分 ,共計4分);⑶社會穩定度得5分(靜態因子:全職工作【 種杭菊】,得分0分;家人無藥物濫用,得分0分。動態因子 :入所後家人無訪視,得分5分;出所後與家人同住,得分0 分,共計5分),以上⑴至⑶項合計73分(其中靜態因子分數 共計62分、動態因子分數共計11分),而綜合判斷為「有繼 續施用毒品傾向」等情,有上開裁定及法務部○○○○○○○○113 年10月9日中戒所衛字第11310003730號函檢附「有無繼續施 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 錄表」、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而 上開評估除詳列各項靜態因子、動態因子之細目外,並有各 細目之配分、計算及上限,且均係勒戒處所醫師及相關專業 知識經驗人士,依據其臨床實務及具體事證,在執行觀察、 勒戒期間,依主管機關即法務部訂頒之評估基準進行,依其 專業知識經驗,評估抗告人之人格特質、臨床徵候、環境相 關因素所為之綜合判斷;該評估標準係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 、勒戒處分之人,具一致性、普遍性、客觀性,所為之綜合 評分係依抗告人在執行觀察、勒戒期間之個案臨床實務及具 體事證,據以判定抗告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不僅有實證 依據,更有客觀標準得以評比,尚非評估之醫師所得主觀擅 斷,具有科學驗證所得之結論,並非一罪多罰,且在客觀上 並無逾越裁量標準,由形式上觀察,並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 不當之情事,自得憑以判斷抗告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 證明,法院宜予尊重其行政職權之行使及專業之判斷。本院 審酌原裁定法院業就上開臺中戒治所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證明書及評估標準紀錄表所載各項評分項目及評分標準詳為 審酌,認抗告人經依前揭修正後之評估標準予以評定後,總 得分共計73分,而上開評估標準紀錄表確係由符合醫師資格 之人所為之評斷,並無程序違法之情狀,再觀該評估標準紀 錄表記載之評分,係該所相關專業知識經驗人士,於被告觀 察、勒戒期間,依其本職學能在各該具體項目,就個案之臨 床實務及相關事證,一一評估後所為之綜合判斷,自得憑以 判斷被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證明,而裁定將抗告人令 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並無違誤或不當之處。  ㈡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強制戒治之目的,係因施用毒品成癮 者,其心癮不易戒除,難以戒絕斷癮,致其再犯率均偏高, 故有持續收容於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之必要。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第20條第2項關於強制戒治之規定,係屬強制規定, 只要觀察、勒戒後,經評定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 即應聲請法院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並無例外。且毒 品危害防制條例所規定之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處分,其立 法意旨在幫助施用毒品者戒除毒癮,該處分之性質非為懲戒 行為人,而係為消滅行為人再次施用毒品之危險性,目的係 在戒除行為人施用毒品身癮及心癮之措施,故觀察、勒戒之 執行,其重點在評估應否受強制治療之可能性,並依其結果 有不起訴處分之優遇,亦係提供行為人改過自新之機會。且 強制戒治係導入療程之觀念,針對行為人將來之危險所為預 防、矯治措施之保安處分,以達教化與治療之目的,可謂刑 罰之補充制度,雖兼具自由刑之性質,卻有刑罰不可替代之 教化治療作用。本件抗告人經原審裁定令入勒戒處所施以觀 察、勒戒後,既經專業人士評估仍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無 法戒斷毒癮,自有依法施以強制戒治之必要。  ㈢況依「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內項目之評 價及計分方式,應屬法務部所屬矯正機關針對各項動態及靜 態因子審慎考量,再細分出之評量依據,乃落實禁絕毒害之 刑事政策所必要,無論其評量項目及計分標準是否合宜,既 係一體適用於全體受處分人,究非單獨針對抗告人個人所為 之差別待遇,自不得率指評分結果與有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 向欠缺關聯性。而前揭評估標準紀錄表將「前科紀錄與行為 表現」列為評分項目,係考量此等紀錄可反應施用毒品歷史 紀錄、是否能遵守法律規範的性格,據以評估脫離國家公權 力拘束後遠離毒品之可能性,將該等項目列入有無繼續施用 毒品傾向之評估,具有合理性;而「臨床評估」項目則係以 物質使用行為、精神疾病共病、臨床綜合評估等因素作為評 估標準,以判斷對易生成癮性物質之戒絕能力,作為日後戒 斷毒品可能性高低之綜合判斷項目之一;另「社會穩定度」 項目則係就工作、家庭等因素加以評估,判斷是否有工作、 家庭之強力支持得以遠離毒品;衡酌強制戒治之目的,係為 協助施用毒品者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所為之一種保安處分 類型,上開評分項目係將與判斷有無繼續施用傾向之相關因 素加以列舉及量化,均係就行為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可能 性予以評估判斷,而上開評估標準紀錄表將「首次毒品犯罪 年齡」、「其他犯罪相關紀錄」、「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 、「合法物質濫用(菸、酒、檳榔)」、「使用年數」、「 精神疾病共病(含反社會人格)」、「臨床綜合評估(含病 識感、動機、態度、就醫意願)」、「入所後家人是否訪視 」、「出所後是否與家人同住」等項目予以分列評分,所側 重之面向不同,並非同指一事,而均屬評估行為人有無繼續 施用毒品可能性之重要指標,且已透過設定分數上限避免有 過苛之情形,並一體適用於全體受處分人,自屬合宜。尤其 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皆屬保安處分之一種,雖使受處分人 不能任意行動,致人身自由受有某程度之限制,然此係基於 防衛社會之目的,對於受處分人之危險人格特質命為一定之 處置,具有刑罰不可替代之教化與治療作用,與刑罰執行之 目的與功能皆屬有別,非可混為一談,核與「一罪不二罰」 或「法律不溯及既往」之原則無涉,亦難認有重疊或重複評 分之情。抗告人以入所尿液檢驗呈多種反應,另物質使用行 為與入所尿液檢驗同屬靜態因子,多重毒品施用亦是從尿液 檢驗結果而得知,主張評估標準表有重複評分,一罪兩判云 云,容有誤解。  ㈣抗告人以其首次毒品犯罪年齡時已年滿21歲,指摘有無繼續 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中「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欄 之「首次毒品犯罪年齡:20歲以下(10分)」有誤云云,惟 此部分業經原裁定於理由欄五、㈠翔實敘明該評估尚無違誤 之處。抗告意旨再事爭執,難認有理由。  ㈤又抗告人首次施用毒品係於97年5月30日偵查起訴前所為,嗣 於99至102年間數次因施用毒品案件,經法院判決處刑確定 ,抗告人猶未能戒絕毒癮於112年12月3、4日再犯本件施用 第一、二級毒品案件;其於112年12月5日因交通違規為警攔 查後,於警詢時自承其最後一次施用毒品是在112年12月4日 17時許(見112年12月5日警詢筆錄第5頁),並扣得海洛因 、安非他命、吸食器等物,有苗栗縣警察局大湖分局搜索扣 押筆錄可佐。足徵抗告人施用毒品時間確已超過1年,抗告 人主張其施用毒品為7個月,指摘評估紀錄表有誤云云,顯 對該項評分標準有所誤解,並無足採。  ㈥又依「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中「社會穩 定度」之「工作」欄部分,業經勾選「全職工作:種杭菊」 ,核與抗告意旨所述相符,並無不當違誤記載之情。  ㈦復依觀察勒戒處分執行條例第12條第1項前段規定:「受觀察 、勒戒人之接見及發受書信,除有特別理由經勒戒處所長官 許可,得與其他人為之外,以與配偶、直系血親為之為限。 」核其立法理由說明:為斷絕受觀察、勒戒人與吸毒或供應 毒品之人來往,爰規定在觀察、勒戒期間之接見及發受書信 對象以配偶及直系血親為限,但有特別理由時,得許其與其 他人接見或發受書信。則其規範意旨,乃為隔絕受觀察、勒 戒人在所期間仍與當初有關連性之「毒友」,藉由「朋友」 等無法確認法定身分、關係之人申請接見之方式保持往來, 影響觀察、勒戒之成效,上開法條限於配偶及直系血親,確 實甚嚴,但法條保留「經勒戒處所長官許可」之例外條款, 倘具有一定身分,由所方判斷並確保申請人並非前述「毒友 」,可能影響觀察、勒戒成效之考量,受觀察、勒戒人仍得 與其他人為接見。足見法律就特殊情況設有例外之規定,從 而抗告人若有特別理由,得經勒戒處所長官許可,其接見及 發受書信得與其他人為之,並未僅以配偶、直系血親身分為 限。查抗告人之戶籍地苗栗縣○○鎮○○里○○0號處所尚有多名 兄長與胞姊同住,有戶役政資訊網站查詢-全戶戶籍資料在 卷可參,其同住手足之旁系血親非不得循上開規定敘明特別 理由經勒戒處所長官許可接見。又縱認抗告人父母因年邁且 忙於農事未能探視接見、而以書信方式鼓勵及關心云云,然 此與有無家人訪視尚屬二事,未足以此即認評分有何違誤之 處。況且即使扣除「入所後家人是否訪視:無,計5分」之 分數,抗告人仍得有68分(計算式:原評估標準得分73分- 社會穩定度項下家庭上限5分=68分),亦無法推翻其經評估 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認定。是抗告意旨以上開情詞主張 評估標準有誤,尚難憑採。  ㈧至抗告人陳明其通緝係因為地址錯誤云云,雖未指明究係何 事,然此部分,並非「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之 項目,亦與抗告人是否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認定無涉,是 此部分主張,亦業經原審裁定於理由欄五、㈢敘明,抗告意 旨仍執前詞再事爭執,亦難認有理由。  ㈨綜上,抗告意旨所執上開情詞,認上開評估標準紀錄表記載 有誤、不合理為由,提起抗告均非可採。 四、綜上所述,原審採認上開評估標準紀錄表,據以判斷抗告人 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因認檢察官之聲請為有理由,依毒 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抗告人令入戒 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 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經核並無不合,抗告 人提起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張 國 忠                 法 官 李 雅 俐                 法 官 陳   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蔡 皓 凡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2024-12-09

TCHM-113-毒抗-231-20241209-1

毒抗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施以強制戒治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毒抗字第483號 抗 告 人 即 被 告 李國欽 (現於法務部○○○○○○○○強制戒治中) 上列抗告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宜蘭 地方法院113年度毒聲字第196號,中華民國113年10月29日裁定 (聲請案號:臺灣宜蘭地方檢察署113年度毒偵字第47號、113年 度聲戒字第21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被告李國欽因施用第一級毒品海 洛因、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案件經觀察、勒戒結果,認 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有「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 準紀錄表」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在卷可查。 檢察官據以聲請強制戒治,於法尚無不合,爰依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第20條第2項規定,令被告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 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 不得逾1年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㈠有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應觀察個案身 癮及心癮有無戒斷(包含觀察勒戒期間之症狀及行為表徵) 及有無戒毒之意願(包含有無服用精神科或其他藥物)而為 評價,現行「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所訂標 準實無一定準則,否則豈會在相同條件下,出現有無施用傾 向或有繼續施用傾向之差別?㈡前科紀錄在刑事審判案件僅 能作為量刑審酌之標準之一,「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 標準紀錄」卻據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項目,顯然 於法有違,且其評估比例之高,更顯不公。㈢原裁定僅單純 說明聲請意旨核無不合,而未具體說明應予強制戒治之理由 ,亦有違誤云云。 三、按觀察、勒戒後,檢察官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 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應聲請法院裁定令入戒治處 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 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 定有明文。 四、經查:  ㈠現行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標準,係依「有無繼續施 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評分說明手冊」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 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辦理,上開評分說明手冊已載明判定 原則為「受觀察勒戒人入所後,經過2週時間的觀察、勒戒 ,由處所及醫療人員依據其各項紀錄、資料及觀察勒戒期間 之行為表現,加以評分。在勒戒人入所4至6週後,可再做一 次評估以做必要之評分修正。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動態 因子。先以靜態因子分數評分,靜態因子分數總分在60分( 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60分以下,與動態因子分 數相加,如果總分在60分(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又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因係依具體個案之 臨床實務及相關事證等情綜合判定,有相當之專業依據及標 準,且其評估標準已將與判斷有無繼續施用傾向之相關因素 加以列舉及量化,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具 一致性、普遍性、客觀性。倘其評估由形式上觀察,並無擅 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自得據為判斷「有無繼續施用 毒品傾向」之依據。抗告意旨㈠徒憑己見,泛稱「有無繼續 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所列各項評分項目並無一定準 則云云,自無足採。  ㈡按強制戒治係針對行為人「將來危險性」所為預防、矯治措 施之保安處分,以達行為人再社會化或改善行為人潛在危險 性格,且行為人「有無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首次毒 品犯罪年齡」及「有無其他犯罪相關紀錄」,均與其接觸毒 品之情形及有無再犯可能攸關,將之列為有無將來危險性之 審酌因子,難認有何不合理或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之 處。況查上揭3個評分項目之計分上限均為10分,客觀上亦 明顯比例過重致使其他評分項目形同虛設之情形,自無過度 評價或重複計分之問題。是抗告意旨㈡所辯,亦無足採。  ㈢原裁定係依憑「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及「有無繼 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之評估結果,認定被告經 觀察、勒戒後,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是檢察官依法聲 請強制戒治,於法即無不合,應予准許,尚無裁定無載理由 之情形。是抗告意旨㈢所辯,仍非可採。 五、綜上所述,抗告意旨徒憑前詞,指摘原裁定違誤,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刑事第十四庭 審判長法 官 王屏夏                    法 官 潘怡華                    法 官 楊明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尤朝松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2024-12-09

TPHM-113-毒抗-483-20241209-1

毒聲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聲請強制戒治處分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毒聲字第201號 聲 請 人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林文俊 (現於法務部○○○○○○○○執行觀 察、勒戒中)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聲請送強制戒 治(113年度毒聲戒字第30號、112年度毒偵字第1460號、113年 度毒偵字第2、375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陸個月以上,至無繼續 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壹年。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甲○○前因施用第一、二級毒品案件,經 本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96號裁定令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 後,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爰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 條第2項後段規定,聲請裁定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等 語。 二、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之罪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 定,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應先裁定,令被告或 少年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其期間不得逾2月。觀察、勒 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依據勒戒處 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應即 釋放,並為不起訴之處分或不付審理之裁定;認受觀察、勒 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由少 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 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 長不得逾1年。依前項規定為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 畢釋放後,3年後再犯第10條之罪者,適用前2項之規定。毒 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1至3項定有明文。又前開所謂「3 年後再犯」,係只要本次再犯距最近1次觀察、勒戒或強制 戒治執行完畢釋放之時點,已逾3年者,即該當之,不因其 間有無犯該條例第10條之罪經起訴、判刑或執行而受影響(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3826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被告前因施用毒品案件,經本院以89年度毒聲字第1613號裁 判送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後,嗣經本院以90年度毒聲字第 1263號裁定停止戒治,所餘戒治期間付保護管束,詎其於前 開強制戒治執行完畢已逾3年,再犯本件施用第一、二級毒 品案件,經本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96號裁定令入勒戒處所 觀察、勒戒等情,業據被告於本院訊問時坦承不諱,並有上 開裁定、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臺灣雲林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觀察勒戒處分執行指揮書各1份在卷可稽,自堪認 定。  ㈡被告經送法務部○○○○○○○○(下稱臺中戒治所)後,該所就其 有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一節,經評定總分合計為66分(靜 態因子59分、動態因子7分),綜合判斷認有繼續施用毒品 傾向,有該所113年11月15日中戒所衛字第11310004310號函 暨檢附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 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各1紙附卷可參。其中各項計分項目經 本院核對卷證,並訊問被告後,認為臺中戒治所人員、醫師 於被告觀察、勒戒期間,就被告前科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 、社會穩定度等各種項目,依據紀錄、資料,本其職業之專 業知識及經驗所為綜合各項因素之判斷,其結果由形式上觀 察並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堪認被告確有繼續施 用毒品之傾向。而經本院給予被告陳述意見之機會,被告表 示:目前沒有意見等語。是依上揭法律規定,被告經觀察、 勒戒後,既經認定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則檢察官聲請將被 告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3項、第2項後段,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6   日          刑事第八庭 法 官 廖宏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件裁定,得於收受裁定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 附繕本)。                 書記官 高士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6   日

2024-12-06

ULDM-113-毒聲-201-20241206-1

毒聲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強制戒治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毒聲字第430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吳俐瑩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3年度毒偵緝字第393 號),經檢察官聲請送強制戒治(113年度聲戒字第25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陸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 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壹年。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甲○○因施用毒品案件,經依本院113年 度毒聲字第43號裁定送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觀察 、勒戒後,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有該所民國113年11 月18日北女所衛字第11361007670號函檢附之有無繼續施用 毒品傾向證明書附卷可稽,爰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 2項之規定,聲請裁定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等語。 二、按觀察、勒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 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無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者,應即釋放,並為不起訴之處分或不付審理之裁定;認 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 裁定或由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 強制戒治,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 為止。但最長不得逾一年,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 定有明文。 三、查被告因施用第二級毒品,前經本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43 號裁定將其送觀察、勒戒後,經勒戒處所評分結果,其前科 紀錄與行為表現部分合計44分、臨床評估部分合計26分、社 會穩定度部分合計7分,靜態因子得分合計58分、動態因子 得分合計19分,總分合計77分,綜合判斷為「有繼續施用毒 品傾向」等情,業據本院核閱前揭卷宗無訛,並有卷附法務 部○○○○○○○○○○附設勒戒處所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 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法務部○○○○○○○○○○ 函文暨所附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評分說明手冊 、受觀察勒戒人懲罰報告表、濫用藥物尿液檢驗報告可稽( 見毒偵緝卷第57-58頁,毒聲卷第23-31頁)。是勒戒處所之 綜合評分者依個案臨床實務及具體事證,判定被告有繼續施 用毒品傾向,本件聲請,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5   日          刑事第九庭 法 官 張谷瑛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劉嘉琪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6   日

2024-12-05

TPDM-113-毒聲-430-20241205-1

毒聲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聲請強制戒治處分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毒聲字第198號 聲 請 人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張欽城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聲請送強制戒 治(113年度聲戒字第29號、113年度毒偵字第603號),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甲○○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陸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 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壹年。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甲○○前因施用第一級毒品海洛因案件, 經本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174號裁定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 (將於民國113年12月13日期滿)後,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 傾向,有法務部○○○○○○○○(下稱臺中戒治所)113年11月15 日中戒所衛字第11310004310號函送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證明書1份附卷可稽,爰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 後段規定,聲請裁定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等語。  二、觀察、勒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依 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由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 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 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依前項規 定為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3年後再犯第1 0條之罪者,適用本條前2項之規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 條第2項後段、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另被告有無「繼續施用 毒品傾向」,係依具體個案之臨床實務及相關事證等情綜合 判定,有其相當之專業依據及標準,且涉及專門醫學,又衡 酌強制戒治之目的,係為協助施用毒品者戒斷毒品之心癮及 身癮所為之一種保安處分類型,而該評估標準係適用於每一 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具一致性、普遍性、客觀性,倘 其評估由形式上觀察,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法 院宜予尊重。 三、經查,被告前因施用第一級毒品案件,經本院以113年度毒 聲字第174號裁定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嗣被告入臺中戒 治所執行觀察、勒戒後,經該所評定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 向,有該所113年11月15日中戒所衛字第11310004310號函暨 所附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有無繼續施用 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各1份附卷可憑,依上開評估結 果,被告屬「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被告雖於本院訊問時 表示希望不要強制戒治等語(本院毒聲198卷第41至42頁) ,然本院考量上開評估結果,係由專業之勒戒所人員、醫師 於被告觀察、勒戒期間,就被告前科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 及社會穩定度等各種項目,參酌各項相關之紀錄、資料,本 其職業之專業知識及經驗所為綜合各項因素之判斷,其結果 由形式上觀察並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依前揭規 定,堪認被告應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從而,本件聲請人之 聲請,於法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3項、第2項後段,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4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簡伶潔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                書記官 胡釋云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4   日

2024-12-04

ULDM-113-毒聲-198-20241204-1

毒聲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重新審理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毒聲重字第4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謝欣哲 上列聲請人因強制戒治案件,對於本院113年度毒抗字第389號, 中華民國113年8月13日所為之第二審確定裁定(原審案號:臺灣 臺南地方法院113年度毒聲字第272號),聲請重新審理,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重新審理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謝欣哲(以下稱被告)因本件施 用第二級毒品案件,經檢察官聲請原審法院裁定令被告入勒 戒處所觀察、勒戒,原審法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6號裁定被 告有施用第二級毒品犯行,令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被告 執行觀察、勒戒後,經醫師評估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遂由 法務部○○○○○○○○○○移請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原 審法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272號裁定被告強制戒治,經提起 抗告,由本院以113年度毒抗字第389號裁定駁回抗告確定( 以下稱原確定裁定),原確定裁定作成前,並未讓被告到庭 對於檢察官聲請強制戒治表示意見,違反司法院大法官釋字 第482號、第591號、第569號、第799號解釋意旨,而有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1項第1款適用法規錯誤,且足以 影響裁定結果之情形,被告於民國113年8月28日知悉原確定 裁定有此得聲請重新審理事由。又被告於10年前即罹患○○症 ,被告在填寫監所所發基本資料調查表時已敘明被告罹患此 病症,醫師於本次評估被告是否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時,不 應將被告罹患○○症因素列入不利被告之事由,增加不利被告 之分數,據此判定被告應繼續接受戒治,被告有113年8月23 日前往國軍高雄總醫院就診之診斷證明書、113年10月24日 取得之臺南市立安南醫院病患報告等,醫師評估被告是否須 接受強制戒治時所未審酌之新證據,足認被告不應施以強制 戒治,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1項第5款重新審理 之事由。 二、按觀察、勒戒及強制戒治之裁定確定後,有下列情形之一, 認為應不施以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者,受觀察、勒戒或強 制戒治處分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或檢察官得以書 狀敘述理由,聲請原裁定確定法院重新審理:一、適用法規 顯有錯誤,並足以影響裁定之結果者。二、原裁定所憑之證 物已證明為偽造或變造者。三、原裁定所憑之證言、鑑定或 通譯已證明其為虛偽者。四、參與原裁定之法官,或參與聲 請之檢察官,因該案件犯職務上之罪,已經證明者。五、因 發現確實之新證據足認受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處分之人, 應不施以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者。六、受觀察、勒戒或強 制戒治處分之人,已證明其係被誣告者;聲請重新審理,應 於裁定確定後30日內提起。但聲請之事由,知悉在後者,自 知悉之日起算,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1項、2項分 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被告基於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之犯意,於112年9月1 8日凌晨2時6分許為警採尿回溯96小時內某時,在不詳地點 ,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1次之犯行,前經臺灣臺南 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年度聲觀字第1號、112年度毒偵字 第2740號向原審法院聲請觀察、勒戒,經原審法院以113年 度毒聲字第6號裁定被告應送觀察、勒戒後,由法務部○○○○○ ○○○依「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進行評估,認被 告在「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部分合計為32分(靜態因子合 計為30分;動態因子合計為2分);「臨床評估」部分合計 為37分(靜態因子合計為22分;動態因子合計為15分);「 社會穩定度」部分合計為5分(靜態因子合計為5分;動態因 子合計為0分),前述各方面評估分數加總共計74分,而判 定被告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有法務部○○○○○○○○113年7月 9日高戒所衛字第11310004980號函及所附「有無繼續施用毒 品傾向證明書」、「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 」(以下稱「評估標準紀錄表」)附卷可憑。檢察官遂向原審 法院聲請裁定被告強制戒治,經原審法院以113年度毒聲字 第272號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被告不服提起抗告, 經本院於113年8月13日以原確定裁定駁回其抗告,因屬不得 再抗告之裁定而確定等情,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 及上述各該裁定在卷可稽,並經本院調取全案卷宗核閱無訛 。 ㈡、被告固主張法院於作成強制戒治裁定前,並未給予到庭表示 意見之機會,有違反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82號、第569號、 第591號、第799號解釋意旨而有裁定違反法定規定之情事。 然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82號解釋係針對民事訴訟法第501條 第1項第4款再審規定是否違背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之 意旨,作成解釋認為該規定與憲法保障人民訴訟權規定並無 牴觸。又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69號解釋係針對刑事訴訟法 第321條規定,僅限制對於通姦配偶提起自訴之權利,並未 限制對於與配偶共犯告訴乃論罪之人,亦不得提起自訴,認 司法院院字第364號、第1844號解釋限制人民對於與配偶共 犯告訴乃論罪之人亦不得提起自訴,有違憲法保障人民訴訟 權之旨而應變更,最高法院29年上字第2333號判例前段及29 年非字第15號判例均不再援用。另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 591號解釋內容,係針對仲裁法未將仲裁判斷理由矛盾明定 為得提起撤銷訴訟之事由,認屬立法機關考量仲裁之特定, 參酌國際商務仲裁之通例,為維護仲裁制度健全發展之必要 所為之制度設計,未逾越立法機關自由形成之範圍,與憲法 第16條保障人民訴訟權本旨並無牴觸。至於司法院大法官釋 字第799號解釋,則係針對刑法第91條之1第1項及同條第2項 規定有再犯危險或再犯危險顯著降低,是否違反法律明確性 原則及比例原則;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2條之1第3項規定再 犯危險顯著降低是否違反比例原則及憲法第8條人身自由之 保障;刑事訴訟法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均未規定應賦予受處 分人於聲請宣告或停止強制治療程序,有到庭陳述意見機會 ,是否違反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刑法第91條之1第2項前 段規定進行鑑定、評估程序,是否對受處分人之程序保障不 足,而有違反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22條之1第1項規定,對95年6月30日刑法第91條之1規定修正 施行前,曾犯性侵害犯罪之加害人施以強制治療,是否違反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及信賴保護原則等事項,認刑法第91條 之1第1項及第2項前段規定、性侵害防制法第22條之1第3項 規定,均未違反憲法保障人身自由之意旨或比例原則、法律 不溯及既往及信賴保護原則;刑事訴訟法及性侵害防制法未 規定賦予受處分人於法院就聲請宣告或停止強制治療程序, 得親自或委任辯護人到庭陳述意見之機會,或由辯護人為其 辯護不符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意旨。是被告所舉上開司 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均與本案被告於原審法院或本院裁定 被告應受強制戒治前是否到庭陳述意見之情形無關,而難比 附援引上開大法官會議解釋,認原審或本院確定裁定作成前 有違反法令規定之瑕疵。更何況,原審法院於作成裁定前, 已寄送陳述意見調查表、檢察官聲請書、法務部○○○○○○○○有 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評估標準紀錄表等相關文書給 被告,讓被告知悉檢察官聲請對其強制戒治之旨與相關佐證 資料。被告於收受上開文書後,亦針對本件強制戒治聲請案 填寫陳述意見調查表詳敘其意見,原審法院作成裁定前,顯 已賦予被告陳述意見之機會,原審於接獲被告陳述意見調查 表後,更就有疑之處再函詢法務部○○○○○○○○,參考該所回覆 內容,方作成裁定,原審法院及本院確定裁定作成前已充分 保障被告訴訟權,完足聲請人參審權之保障,符合正當法律 程序之要求,顯無被告所指違背法令之情事,被告此部分主 張,顯不可採。 ㈢、又被告主張有其所提出診斷證明書、病患報告之新證據,足 證其先前因精神疾病,均有就診,且精神疾病與是否應受強 制戒治無關,如有精神疾病應前往醫療院所接受治療才是, 醫師以其有○○症而加重「評估標準紀錄表」有關臨床評估之 評分明顯錯誤,不應裁定令其接受強制戒治云云。觀諸被告 所提出診斷證明書上記載,被告於113年8月23日因失眠就診 ,經診斷其有睡眠障礙病症,被告並非因罹患○○症前往醫院 就診。而被告所提出臺南市立安南醫院病患報告記載,被告 於103年4月13日因胸口疼痛前往該院就診,又於103年4月27 日因藥物過量攝取前往該院就診及嗣後因被西瓜刀割傷右手 食指撕裂傷前往該院就診,亦無因○○症等精神疾病前往就診 之紀錄。上述診斷證明書固與被告主張其先前已因○○症,定 期前往醫療院所就診一情不符。再者,被告於原審法院所為 令其接受強制戒治裁定作成後,對該裁定不服向本院提起抗 告時,已提及其先前即患有精神疾病,均有看診、就醫指摘 原審裁定不當一情,原確定裁定對被告該爭執敘明「有無繼 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係依具體個案之臨床實務及相關事 證等情綜合判定,有相當之專業依據及標準,且其評估標準 已將與判斷有無繼續施用傾向之相關因素加以列舉及量化, 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具一致性、普遍性、 客觀性。倘其評估由形式上觀察,並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 當之情事,自得據為判斷被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依 據,而戒治所之心理醫師基於其醫學專業為判定,乃係臨床 實務就個案之專業判斷,該處分本於其客觀專業及具體事證 判定被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洵屬有據。關於『臨床 評估』、『社會穩定度(⒈工作)』項下各項評分一節,係精神 專科團隊以訪談方式進行判定,並據以載入觀察勒戒治療記 錄等情,有法務部○○○○○○○○113年7月17日高戒所衛字第1131 0005320號函在卷可按。且被告亦稱之前就患有精神疾病, 都有看診、就醫等語。從而,被告於原審時主張:被告無任 何精神、身心疾病或反社會人格,竟被評估為有Depression ,故評估標準紀錄表並非正確云云,應屬無據。」等語,判 斷過被告此部分聲請重新審理之事由。再者,原確定裁定根 據法務部○○○○○○○○函送包含被告之人格特質、臨床徵候及環 境相關因素等事項,所分別評列分數,而後加總計算得出總 分已達74分之結果,綜合判斷認被告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並詳為說明該「評估標準紀錄表」未有判斷瑕疵或顯不可信 之情事,亦無被告所主張之瑕疵存在,認定被告有繼續施用 毒品之傾向,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規定, 應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而駁回被告之抗告,並無適用法 規顯有錯誤,且足以影響裁定結果之情形。 ㈣、此外,縱使原確定裁定有被告所主張之瑕疵,但被告主張原 審法院及本院確定裁定作成前,並未給予陳述意見機會之事 由,其早於113年8月28日即已知悉;另被告以醫師不應以其 有精神疾病加重評分為由聲請重新審理,僅係針對先前已經 主張過事項再事爭執,且所提出謂之新證據者,亦只是佐證 其先前主張屬實,而其過去就診紀錄,明顯早已存在,並非 新發現之證據,縱使符合新證據之要件,被告早知悉該新證 據之存在,被告於知悉有上述事由後,竟未依法於原裁定確 定即113年8月13日後30日內或知悉有重新審理事由30日內提 出並聲請重新審理,而遲至113年11月11日始向監所長官提 出本件聲請,顯未遵守法定程序,本件聲請難認合法。  四、綜上所述,原確定裁定以被告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第一 審法院依檢察官聲請,裁定令被告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 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 不得逾1年,並無不合,原確定裁定因之駁回被告之抗告, 亦無不合。被告對原確定裁定聲請重新審理,除未於原確定 裁定作成後30日內提起而不合法定程式外,所主張之事由亦 不符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1項第1款及第5款規定 ,是本件聲請重新審理應予駁回。 五、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4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張瑛宗                    法 官 黃裕堯                    法 官 李秋瑩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劉紀君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2024-11-29

TNHM-113-毒聲重-4-2024112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