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土地現值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11-120 筆)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拆屋還地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651號 原 告 陳鈺儒 陳妤蓁 上2人共同 送達代收人 邱怡菁 被 告 陳志維 一、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拆屋還地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 費。按訴訟標的之價額,由法院核定;核定訴訟標的之價額 以起訴時之交易價額為準;無交易價額者,以原告就訴訟標 的所有之利益為準,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分 別定有明文。次按請求返還土地之訴,既以土地之返還請求 權為訴訟標的,則其訴訟標的價額自應以起訴時土地之交易 價額即市價為準,土地倘無實際交易價額,得以原告起訴時 土地當期公告現值為交易價額,核定訴訟標的之價額。再按 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第77條之14規定 繳納裁判費,此為法定必備之程式,而原告2人雖係共同起 訴請求,但依其等聲明事項係基於各別利益而分別請求,故 本件訴訟標的金額應依原告2人之各別利益計算,方為適法 。從而: (一)聲明第1項即原告陳鈺儒請求被告應給付新台幣(下同)232,0 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 5計算之利息部分,訴訟標的金額核定為232,000元,應徵第 一審裁判費3,320元。 (二)聲明第2項即原告陳妤蓁請求被告應給付232,000元,及自起 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部分,訴訟標的金額核定為232,000元;聲明第3項係請求被 告應將其所有坐落台中市○○區○○段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 地)上,面積60平方公尺即起訴狀附件1編號A部分(面積以實 測為準)之地上物拆除,將上開土地騰空後,返還予原告陳 妤蓁及全體共有人部分,依首揭法條規定,本院依原告提出 系爭土地登記第三類謄本記載,於民國114年1月份公告土地 現值為每平方公尺10,200元,被告占用面積為60平方公尺, 故聲明第3項訴訟標的價額應核定為612,000元(計算式:102 00×60=612000),則聲明第2、3項訴訟標的價額應為844,000 元(計算式:232000+612000=844000),應徵第一審裁判費11 ,250元。 二、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規定,原告陳鈺儒、陳 妤蓁應於收受本裁定送達翌日起5日內依序補繳裁判費3,320 元、11,250元(請分2筆繳納,以利法院辨別),逾期未補正 ,即駁回原告2人之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林金灶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張哲豪

2025-03-19

TCDV-114-補-651-20250319-1

東簡
臺東簡易庭

返還土地等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東簡字第69號 原 告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南區分署 法定代理人 黃莉莉 訴訟代理人 黃柏榮律師 楊逸政律師 複 代理人 許耀元 被 告 林源嶢 訴訟代理人 蘇銘暉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土地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足額裁判 費。按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者,其價額合併計算之。但所主張之 數項標的互相競合或應為選擇者,其訴訟標的價額,應依其中價 額最高者定之。以一訴附帶請求其起訴後之孳息、損害賠償、違 約金或費用者,不併算其價額,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定有明文 。查本件原告起訴時,訴之聲明係請求被告應將坐落臺東縣○○鄉 ○○○段000地號土地上之磚鐵造二層樓房、棚架及庭院等地上物清 除,將面積150.38平方公尺(實測後更正)之土地返還予原告; 暨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865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 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暨自113年2月 1日起至返還前揭土地之日止,按月給付原告81元。嗣於114年1 月22日具狀變更聲明為:㈠被告應將坐落臺東縣○○鄉○○○段000地 號、670地號、671地號土地(下分別稱669地號、670地號、671 地號土地,合稱系爭土地)上如太麻里地政事務所113年7月5日 土地複丈成果圖所示編號A1(面積80.05平方公尺)、編號A2( 面積16.02平方公尺)、編號B1(面積113.24平方公尺)、編號B 2(面積118.06平方公尺)、編號B3(面積72.24平方公尺)所示 擋土牆(含水泥地)拆除,並將上開土地返還予原告;暨被告應 給付原告1,668元,及自變更訴之聲明(一)狀繕本送達之翌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暨自114年1月1日起 至返還系爭土地之日止,按月給付原告84元。上開訴之聲明第一 項之訴訟標的價額合計為113,266元【計算式:(669地號土地編 號A1、B1)193.29㎡×公告土地現值63元/㎡=12,177元;(670地號 土地編號A2、B2)134.08㎡×公告土地現值720元/㎡=96,538元;( 671地號土地編號B3)72.24㎡×公告土地現值63元/㎡=4,551元,元 以下四捨五入】;至訴之聲明第二項請求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 部分,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2項規定,則不併算其價額。是 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113,266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1,760元 ,扣除原告前已繳納裁判費1,110元,應再補繳650元。茲依民事 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5日 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之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臺東簡易庭 法 官 朱家寬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 抗告費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欒秉勳

2025-03-18

TTEV-113-東簡-69-20250318-1

家繼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特留分扣減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家繼訴字第92號 原 告 林李水仙 林盈璋 上列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何仁崴律師 被 告 林右晨 訴訟代理人 李文娟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特留分扣減等事件,本院於民國一百一十四年 二月十八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  實 甲、原告林李水仙、林盈璋方面: 一、聲明:㈠被告林右晨應各給付原告林李水仙、林盈璋新臺幣 (下同)一百一十七萬六千九百零一元,並自本件起訴狀繕 本送達翌日(即民國一百一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周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㈡被告林右晨應給 付原告林李水仙四十九萬五千元,並自辯論意旨狀繕本送達 翌日(即一百一十四年二月十五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周年 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㈢被告林右晨應自一百一十四年 一月五日起至一百一十六年八月四日止之租金於每月五日按 月給付四萬五千元予原告林李水仙,如遲誤一期未履行,其 後六期視為既已到期。 二、陳述略稱:   ㈠原告林李水仙與被繼承人林加良育有三名子女,即已歿之林 怡妏、林長民以及原告林盈璋,而林怡妏育有二子,林長民 於一百一十三年一月八日過世,與其配偶林英貞育有被告林 右晨與次女。原告林李水仙於七十年間購買新竹市○○段○○○○ ○○○○○○地號、新竹市○○段○○○○○○○○○地號等二筆土地,並將 土地登記於被繼承人林加良名下,後於八十一年間於土地上 興建四層樓之建物(門牌號碼:新竹市○○路○○○號),而建 物登記林長民為所有權人,原告林李水仙與林長民間有扶養 協議,約定每月將該建物所收取之租金四萬五千元由原告林 李水仙收受,給付方法為房客直接匯款至林李水仙之帳戶。    ㈡遺囑辦理遺贈登記,無須其他繼承人出具任何文件,縱使辦 理遺囑繼承登記,惟由土地登記規則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項 所示應提出之文件,並未區分遺囑繼承與一般繼承、分割繼 承。林加良於一百零八年過世時,長子林長民向原告林李水 仙、林盈璋表示欲辦遺產過戶手續,遂要求原告等二人交付 相關文件與印章,惟未告知原告等二人林加良立有遺囑一事 。後林長民過世,林英貞與被告皆未通知原告等二人,直至 原告收到林英貞之來信始知情,後房客向原告林李水仙表示 房東已換約,不會再將房租匯予原告,原告經一百一十三年 二月九日委由友人查詢建物登記資料,並於同年三月二十一 日至中山地政事務所調閱土地及建物資料,方驚覺於一百零 八年時,林長民即以遺囑繼承為移轉原因,取得上開二筆新 竹○○○○○○○○  ○○○○○○○○調閱原告等二人之戶籍資料,係為領出林加良郵局帳 戶活期存款,非使林長民以遺囑繼承使用,而林加良全體繼 承人雖同意將該筆款項做為喪葬費用,並由原告林李水仙收 取支付,並不代表原告等二人知道遺囑存在,況林加良之遺 囑僅提及兩筆土地,並未提到該筆活期存款。又被告所提出 原告林李水仙之聲請調解書,僅能知悉林長民有繼承不動產 ,至於如何繼承以及比例為何,原告等二人確實無從得知, 況由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遺產稅免稅證明書內容(參本院卷第 八十六頁),僅有林長民用印,可證原告等二人並不知情係 如何繼承。  ㈣被告稱原告林李水仙於一百一十三年一月六日之語音(參本 院卷第一九九頁被證四),可證其知悉林長民單獨繼承以及 林加良往生後土地就是要給林長民等語,惟細繹該語音譯文 之真意,實為門牌號碼新竹市○○路○○○號之房屋由原告林李 水仙及被繼承人林加良出資,八十一年第一次保存登記即以 林長民為登記名義人,故於林加良過世時,原告林李水仙方 表示變更房屋登記很麻煩,若變更後林李水仙往生,又要大 家蓋印章很麻煩,乾脆不變動了等語。而被證九、十號僅能 證新竹市○○段○○○○○○○○○○地號土地曾於七十八年三月及四月 間分別與林長民、林加良訂定土地建築改良物買賣所有權移 轉契約書之事實,況被證十之文件僅登記土地買賣,並無記 載林李水仙之名(參本院卷第二七九頁被證十),被告稱原 告林李水仙保管土地權狀等情,並未舉證,為無理由。  ㈤原告等二人僅知林加良生前有上開新竹市民富段之二筆土地 ,並不確定林加良是否有其他遺產。參照土地謄本與一百一 十三年公告土地現值為計算基準,新竹市○○段○○○○○○○○○○地 號之土地現值為六百九十四萬四千元(計算式:112,000元× 62平方公尺=6,944,000元)、新竹市○○段○○○○○○○○○地號之 土地現值為二百四十七萬一千二百零八元(計算式:102,96 7元×24平方公尺=2,471,208元)。被告應就其主張原告等二 人於一百零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即知悉特留分被侵害負舉證責 任,然其並未盡舉證之責,原告行使特留分扣減權並未罹於 除斥期間,兩造與林怡妏就林加良遺產之應繼分與特留分比 例如附件所示,就前開遺產而言,原告等二人得各取得一百 一十七萬六千九百零一元(計算式:6,944,000元+2,471,20 8元×1/8=1,176,901),故原告等二人爰依民法第一千一百 二十三條第一、三款、第一千二百二十五條請求被告特留分 扣減。  ㈥林長民生前曾於一百一十二年十二月三日至同年月五日傳訊 予原告林李水仙,請託原告林李水仙匯款十五萬元用於治療 癌症,有匯款紀錄可稽,可證原證三對話為真實,後林長民 亦明確表示:「房屋租金收入全部是媽的,媽請你放心」、 「以後房租四萬五千元妳留著用,不用再寄給我了」、「房 租收入都給媽留著用,不用擔心」等語(參原證三),而原 告委由新竹仲介代為找尋房客,並約定每月租金四萬五千元 (參本院卷第二二七頁原證十四),可證明確實存在扶養協 議。縱未以書面訂立契約,依民法一千一百二十條前項之規 定,仍符合扶養協議,顯見林長民係以新竹市○○路○○○號房 屋出租所收取之租金,為扶養原告林李水仙之方法,又該協 議為不要式契約,得為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八條繼承之標的 ,並非僅屬被繼承人本身,又該協議已具契約性質,不受民 法第一千一百一十七條第一、二項不能維持生活之限制,被 告繼承遺產,亦為原告林李水仙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且已為 得繼承之契約關係,應負擔債務且繼續履行。  ㈦蕭宇軒公證人事務所留存之租賃契約暨公證書(參本院卷第 二三七頁至第二四三頁),第三條約定:「租金約定及支付 …2.租金支付方式為:匯款(戶名:林李水仙,銀行名稱: 南港同德郵局,及帳號:0000000-0000000)」,明示應由 原告林李水仙收取租金,林李水仙亦與承租人以LINE聯繫, 每月向承租人通知繳交租金,承租人亦完成匯款(參本院卷 第二九七頁原證十六)。於此,該租賃契約並非指示給付, 而係第三人即原告林李水仙得向債務人李祐誠直接請求租金 給付的第三人利益契約。  ㈧按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第二項之規定:「第三人對於前項契 約,未表示享受其利益之意思前,當事人得變更其契約或撤 銷之。」、最高法院十八年上字第二九八號民事判決亦載明 :「以契約訂定向第三人為給付者,其第三人直接取得請求 給付之權,若第三人已表示享受其利益之意思,當事人即不 得就其契約變更或撤銷。」,參原證十六租客與原告對話紀 錄,應係被告與房客片面變更契約,此違反上開規定與判決 意旨,其等變更自不得拘束原告。則依照第三人利益契約之 補償關係,於租賃契約合法下,債務人即承租人仍應繼續給 付租金予原告林李水仙,要約人即出租人若自行領取租金, 亦應依照民法第一百七十九條不當得利、民法第一百八十四 條第一項前段侵權行為之規定返還予第三人。  ㈨被告抗辯該租賃契約係指示給付,並非扶養協議與第三人利 益契約,然最高法院一○○年度台上字第六七四號、臺灣高等 法院九十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四號,僅說明第三人利 益契約指示給付之區別,原告林李水仙得直接與租客聯繫並 向租客催收租金,無須透過林長民催收,顯見有直接請求權 。被告以原告林李水仙係以租賃契約出租人為林長民為由, 逕予否認租賃契約為第三人利益契約,尚與前開實務見解有 違。該租賃契約已有第三人利益契約之性質,無論是否為扶 養義務,繼受人本應繼受該義務,自不得在契約存續期間逕 行變更租賃契約。基上,原告林李水仙自得本於受利益人之 地位,要求被告給付已收取租金四十九萬五千元及自一百一 十四年一月五日起至一百一十六年八月四日止按月給付四萬 五千元之租金。 三、證據:聲請向新竹市地政事務所函調不動產移轉所有權登記 之資料文件以及於一百零八年一月一日起迄今之地政查詢紀 錄,向蕭宇軒公證人事務所調閱新竹市○○路○○○號由林長民 與租客簽立之租賃契約,向被告或承租人調閱變更租賃契約 後之租約,並提出戶籍謄本、戶口名簿、對話紀錄截圖(原 證三)、匯款紀錄截圖、訃聞、語音留言譯文數份(含原證 四)、舊式戶籍謄本暨繼承系統表、土地登記謄本、建物登 記謄本及異動索引、林英貞所書之信件、原告林盈璋所書之 信件、事件始末整理表、建物查詢結果、街景圖、未標記對 話紀錄截圖(含原證十、十四、十六)、關鍵字為保險之對 話紀錄截圖、照片等件(以上均影本)及光碟為證。 乙、被告方面:   一、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 宣告免為假執行。 二、陳述略稱:    ㈠原告林李水仙重視錢財,多年來掌握被繼承人林加良及林長 民之財產,更於林長民婚後仍要求其按月給付扶養費,使其 得以全額現金購入原告等二人現同住之房屋。而原證三之對 話紀錄截圖,被告否認其真正,實為林長民罹癌期間,原告 林李水仙仍一再透過語音留言,要求林長民持續將房屋租金 交由其收取,從而導致林長民回應:「房屋租金收入全部是 媽的,媽請妳放心。」、「以後房租四萬五千元妳留著用。 」、「房租收入都給媽留著用,不用擔心。」等內容。  ㈡林長民於一百一十三年一月九日過世,原告林李水仙於同年 月十九日傳訊予房客稱我兒因癌症過世(參本院卷第一八一 頁被證一)、同年二月六日曾以語音留言稱,現在房子已經 跟過戶給他女兒(長子)了等語(參參本院卷第三十三頁原 證四),足證原告林李水仙早已知悉林長民已辦理繼承登記 且死亡一事。又原告林李水仙後陸續於同年二月至三月間, 要求房客匯款及給予查看新租賃契約等情,預備就請求扶養 費一事興訟,顯見其對於錢財之看重。  ㈢原告曾主張林長民於辦理過戶手續時,要求原告等二人交付 印章及文件,後又稱登記無須其他繼承人出具任何文件,前 後有所矛盾。原告林李水仙於七十八年間購買土地時,原預 計登記為林長民所有,後因林英貞認稅捐費用繁重林長民難 以負擔,遂與原告林李水仙發生爭執,後該土地改由林加良 之名義登記。然原告林李水仙為使林長民負擔房屋之稅捐費 用,於八十一年間將房屋辦理第一次保存登記時,登載為林 長民所有,並由林長民負擔各種稅務及費用支出。而原告林 李水仙更於一百一十三年一月六日,以語音留言對林長民表 示:「(台語)……那厝就是原仔要給你,我就是相信你啦, 那陣仔阿爸往生的時陣,你講看我要落名嘸,我講嘸免啦, 就乾脆攏給你,擱落名下去就擱麻煩啊啦,後來你要過名就 擱大家蓋印章,麻煩啦,幹脆就事嘜給你啦……」,同年二月 間向租客稱自己為「(台語)厝主阿嬤」、「(台語)我知 影厝已經過伊查某仔的名」、「(台語)厝稅我來收」等語 (參被證四),除衡諸常情,口語上會將房屋及其基地稱為 房屋或類似用語外,被告已於一百一十三年一月八日取得房 屋及土地之全部,顯見原告林李水仙於上開對話中稱「厝」 ,應包括房屋及土地。  ㈣觀已登記之不動產辦理遺產分割繼承登記或協議分割之應備 文件,依法規及登記機關之說明,除被繼承人與繼承人戶籍 謄本、繼承系統表、遺產稅繳清或免稅證明書或不計入遺產 總額證明書、土地所有權狀等資料為共同外(參被證六), 遺囑繼承登記須檢附被繼承人之遺囑,而遺產分割協議須檢 附遺產分割協議及立協議書人之印鑑證明。又該印鑑證明依 法需由該名立協議書人本人,持自選印章即印鑑章,親自至 戶政機關申請,並在前開遺產分割協議書上用印。參新竹市 地政事務所之回函(本院卷第七十一頁至第一○四頁),林 長民於一百零八年十二月十九日辦理遺囑繼承登記,並於同 年月二十六日辦理完畢,其所檢附之文件為包含林加良及原 告等二人之戶籍謄本、遺產稅免稅證明書、土地所有權狀、 遺囑認證書等,然未包括林加良全體繼承人之印鑑證明及遺 產分割協議書。  ㈤倘若原告二人自承林長民僅表示欲辦遺產過戶手續,請求原 告等二人交付相關文件、印章以及僅知林加良有新竹二筆土 地為真實,顯見林長民非採遺囑繼承登記辦理,則林加良之 繼承人均已知悉並同意林加良留有遺囑及其內容,無須由全 體繼承人自行申辦印鑑證明及用印,即合法並單獨繼承登記 。若原告等二人並不知情有遺囑之存在,卻未曾親自申請印 鑑證明並用印,林長民還能合法完成繼承登記,實與常情不 符,顯見原告二人臨訟主張不知林加良留有遺囑及其內容, 並非事實。況林長民申請遺囑繼承登記時附繳原告等二人及 被繼承人之戶籍謄本,以及土地所有權狀由原告等二人所提 供,且遺產稅免稅證明書亦須由全體繼承人提供戶籍資料方 可請領。  ㈥該房地之所有權,最初分別登記於林加良及林長民之名下, 但所有權狀皆由原告林李水仙保管,直至一百零八年十二月 間,原告林李水仙指示林長民辦理繼承登記,僅將○六三七 之○○一二地號及房屋之所有權狀交予林長民,此為新竹地政 事務所函附之申請書僅記載土地所有權狀一份,並僅註銷○ 六三七之○○一二地號權狀正本(參本院巻第七十三頁、第八 十八頁)之原因。而參林加良之遺產稅免稅證明書(參本院 卷第八十六頁),尚有郵局活期儲蓄存款八十四萬一千五百 七十九元,林長民生前曾向被告表示,該筆現金已由林加良 之全體繼承人一同前去領回,並由原告林李水仙全額收取, 而原告等二人原主張不知林加良是否有其他遺產云云,後又 辯稱作為喪葬費用等情,顯屬矛盾。  ㈦原告等二人主張後來始知悉以遺囑繼承為房地移轉原因,而 非自始知悉一百零八年林常民取得新竹之二筆土地云云,顯 見原告等二人確於一百零八年間已知悉系爭土地由林長民單 獨繼承甚明。況一百一十三年三月五日手寫之聲請調解書筆 錄中亦記載,聲請人(即原告林李水仙)之夫逝世,其遺產 (不動產)由大兒子(即林長民)繼承(參本院卷第一九七 頁被證三)。基上,原告等二人於被繼承人林加良死亡後, 基於自由意志,處分因繼承所得之遺產,即同意由林長民單 獨、全部繼承系爭土地,自無特留分權被侵害可言,雖原告 等二人事後反悔,亦難認有理由。  ㈧退步言之,縱使原告等二人得依民法第一千二百二十五條行 使特留分扣減權,惟行使特留分扣減權應自特留分因遺囑內 容之履行受有損害時起算,並非以知悉被繼承人留有遺囑暨 其內容而開始計算,故原告等二人因於林長民於一百零八年 十二月二十六日起辦理土地繼承登記之日起兩年內即一百一 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前,行使特留分扣減權,現原告等二人 之特留分扣減權已罹於二年除斥期間而消滅。倘若有理由( 被告否認),則土地價值之計算,應以林加良死亡時之土地 價值做為計算標準,而林加良所留有之郵局存款亦全部由原 告林李水仙取得,於計算特留分扣減權時,應併予計算。  ㈨就原告林李水仙主張給付扶養費之部分,民法第一千一百四 十八條規定,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 一切權利、義務,但權利、義務專屬於被繼承人本身者,不 在此限。而基於身分關係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於其 死亡後即已不繼續發生,自無繼承問題(參照最高法院一一 一年度台簡抗字第二三九號裁定)。故子女基於身分關係對 父母之扶養義務,因以直系血親卑親屬身分為基礎而發生之 債務,考其性質屬一身專屬之義務,自不得為繼承之標的。 查林長民為原告林李水仙之子,生前曾同意將其所有之房屋 租金由原告林李水仙收取,況原告林李水仙已自認前開租金 是作為扶養之用(參原證四),故林長民死亡後,其對原告 林李水仙之扶養義務已停止,不再繼續發生,林長民之繼承 人即被告,亦無繼承扶養義務之可言。  ㈩按民法第一千一百一十七條之規定,直系血親尊親屬受扶養 之權利,仍應受不能維持生活之限制,參被證四及原證三、 十之對話留言及紀錄,原告林李水仙曾給予林長民十五萬治 療癌症,亦曾稱:「我今嘛照常二十四萬給伊啦,……,放那 多錢嘸沒什麼路用啦,我有得啊用就好啦,我有夠用就好。 」、原告林盈璋亦曾表示,媽心裡也就更沒有安全感更擔心 未來的健康及養老、只求一個心理的安全感、期許妳能每月 把新竹房子的房屋租金收益,匯款給她,讓她晚年生活及就 醫,都得以安心云云,而原告林李水仙亦自認並無爭執有不 能維持生活之情形(參本院卷第二一○頁),顯見原告林李 水仙請求被告給付扶養費並非基於不能維持生活。況依民法 第一千一百一十五條履行扶養義務之順序,應先向扶養義務 在先之人為請求,即使在先之人資力不足,仍僅得就不足部 分向請求順序在後之人履行,故原告林李水仙應先向原告林 盈璋請求履行扶養義務。  原告林李水仙另主張若並非扶養關係,亦得以第三人利益契 約關係向房客請求,且在租賃期間已由被告收受之租金,本 即應依不當得利關係返還予原告,始符合民法第二百六十九 條規定,惟被告並非原告林李水仙所指之房客,故原告之主 張無理由。按契約訂定向第三人為給付者,要約人得請求債 務人向第三人為給付,其第三人對於債務人,亦有直接請求 給付之權,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第一項定有明文。又參最高 法院一○○年度台上字第六七四號判決以及臺灣高等法院暨所 屬法院九十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四號法律問題所載: 「第三人若未取得直接請求他方給付之權利,即令當事人約 定向第三人為一定之給付,亦僅係當事人間之指示給付之約 定,尚非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所定之第三人利益契約。」、 「契約當事人一方,以言詞指示他方匯款或轉帳予第三人, 惟第三人並未因之而取得直接請求他方給付之權者,則屬於 學說上所謂之指示給付關係,而與法定之第三人利益契約尚 屬有間。」,原告林李水仙並未舉證證明其已取得可直接請 求債務人給付之權利,故該主張難信為真。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所屬民間公證人蕭宇軒事務所函附之房屋 租賃契約,雖契約約定租金之給付方式,為匯入原告林李水 仙之郵局帳戶,然細看租約之全文,並未記載原告林李水仙 有直接請求承租人給付租金之權,亦無法得出要約人即出租 人林長民與債務人即承租人間,有使第三人即原告林李水仙 ,對於債務人亦有直接請求給付租金之法效意思,是其性質 或屬前開實務所稱之當事人間之指示給付之約定,無足作為 有第三人給付條款之證據。  倘若該租賃契約為第三人利益契約(假設語氣),參民法第 二百六十九條第一項之文字,已明示本條乃第三人對於債務 人(即承租人)而非要約人(即出租人)有直接請求給付之 權,因該租約之出租人為林長民而非被告,是原告林李水仙 如依民法上第三人利益契約關係之規定,請求非第三人之被 告給付系爭房地租金,因與法定要件不符,自難認有理由。 附帶一提,被告與房地承租人所約定一百一十三年二月二日 起至一百一十六年二月一日之租賃期間,每月租金為四萬三 千元,是原告林李水仙變更後請求被告給付四十九萬五千元 及自一百一十四年一月五日起至一百一十六年八月五日止之 租金每月四萬五千元,為無理由。  原告林李水仙主張與被告間有第三人利益契約存在(被告否 認),其得向被告請求給付之依據,亦應為雙方之對價關係 ,是原告林李水仙應先證明與被告間,於原告林李水仙請求 被告給付系爭房地租金期間,有何種對價關係存在之有利事 實,否則原告之主張,皆屬無據。又原告林李水仙未證明被 告與他人間之租賃關係,內含指示承租人向原告林李水仙為 給付之約定(參本院卷第四○五頁至第四○八頁被證十二), 被告本於自己與承租人間之租賃關係收取租金,並非無法律 上原因,況原告林李水仙對被告並無請求扶養之契約及權利 ,更非房屋及土地之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是原告林李水仙 未能收取租金,乃當然之理,自非民法第一百七十九條所稱 之損害。⒊ 三、證據:聲請命原告等二人提出與林長民生前之LINE對話紀錄 、調取原告等二人及林盈璋之配偶與所生子女之所有財產暨 所得資料,並提出對話紀錄截圖(被證一)、玄奘大學應用 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聲請調解書筆錄(被證三)、LINE 語音留言譯文(被證四)、郵局郵件查詢截圖、臺北市松山 地政事務所網路公告之繼承登記內容(被證六)、中華民國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繼承案件戶籍謄本申請內容、財政 部主管法規共用系統歷史法規、土地買賣所有權移轉契約書 二件(被證九、十)、房屋租賃契約(被證十二)等件(以 上均影本)及光碟為證。 丙、本院依職權調閱兩造個人戶籍資料。   理  由 甲、程序方面: 一、按法院就前項合併審理之家事訴訟事件與家事非訟事件合併 裁判者,除別有規定外,應以判決為之。家事事件法第四十 二條第二項定有明文。經查,本件原告起訴時,請求特留分 扣減以及請求扶養費,其中請求扶養費部分為家事非訟事件 ,特留分扣減部分則為家事訴訟事件,既經合併審理合併裁 判,依前揭家事事件法第四十二條第二項之規定,應以判決 為之,合先敘明。 二、次按數家事訴訟事件,或家事訴訟事件及家事非訟事件請求 之基礎事實相牽連者,得向就其中一家事訴訟事件有管轄權 之少年及家事法院合併請求,不受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及 第二百四十八條規定之限制。前項情形,得於第一審或第二 審言詞辯論終結前為請求之變更、追加或為反請求。又法院 就家事事件法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至第三項所定得合併請求、 變更、追加或反請求之數宗事件,應合併審理、合併裁判。 家事事件法第四十一條第一、二項定有明文、第四十二條定 有明文。又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 但請求之基礎事實同一、不甚礙被告之防禦及訴訟之終結者 ,不在此限。不變更訴訟標的,而補充或更正事實上或法律 上之陳述者,非為訴之變更或追加。再按原告於判決確定前 ,得撤回訴之全部或一部,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二條第一 項前段定有明文。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五條第一項第二、 七款、第二百五十六條與第二百六十二條第一項分別定有明 文,前揭規定於家事訴訟事件亦有準用(家事事件法第五十 一條參照)。經查,原告於一百一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具狀 追加聲明不當得利並請求給付租金之聲明(參本院卷第二八 八頁),後分別於一百一十三年十二月十日(參本院卷第三 三三頁)、一百一十四年二月十四日具狀變更聲明(參本院 卷第四○九頁),更正給付租金之方式,依前揭家事事件法 第四十一條第二項、第五十一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 六條之規定,程序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乙、得心證之理由: 一、原告主張意旨略以:㈠原告林李水仙與被繼承人林加良育有 三名子女,即已歿之林怡妏、林長民以及原告林盈璋,新竹 市○○路○○○號建物原登記於林長民名下,坐落之新竹市民富 段二筆土地原登記於被繼承人林加良名下,林加良於一百零 八年過世時,原告不知林加良立有遺囑,亦不知林長民係以 遺囑繼承將前揭新竹市民富段二筆土地登記為其所有,直至 林長民一百一十三年一月間過世,其後被告基於林長民之遺 囑取得新竹市○○路○○○號建物與坐落土地,並與該房地承租 人另立租約收取租金,使原告林李水仙無法依原租約收取租 金,原告委由友人調取前揭不動產資料,方知悉林長民以遺 囑繼承取得前揭新竹市民富段二筆土地,原告之特留分受侵 害,經計算受侵害價額,被告應各給付原告林李水仙、林盈 璋一百一十七萬六千九百零一元及法定利息;㈡關於新竹市○ ○路○○○號建物與坐落土地之租金每月四萬五千元,林長民與 原告林李水仙協議歸於原告林李水仙,以履行其對原告林李 水仙之扶養義務,被告繼承該協議之契約關係,應負擔該債 務且繼續履行,且林長民與承租人間之原租約,屬第三人利 益契約,被告卻自行領取租金,原告林李水仙自得依不當得 利、侵權行為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已收取租金四十九萬 五千元及自一百一十四年一月五日起至一百一十六年八月四 日止按月給付四萬五千元之租金等語。   二、被告答辯意旨則以:㈠原告宣稱不知林加良立有遺囑,亦不 知林長民係以遺囑繼承將前揭新竹市民富段二筆土地登記為 其所有等情均不屬實,就林加良之遺產,原告二人並未提供 印鑑證明及用印辦理不動產繼承,足見原告二人知悉林長民 係以遺囑辦理繼承,原告林李水仙於一百一十三年一月六日 之語音留言亦證明其事,則自一百零八年林長民辦理新竹市 民富段二筆土地遺囑繼承後至一百一十三年間原告提起本件 訴訟,顯已逾行使特留分扣減權之二年除斥期間,原告二人 特留分扣減之主張並無理由;㈡原告林李水仙並無不能維持 生活之狀況,本非受扶養權利人,縱林長民生前與原告林李 水仙協議以每月四萬五千元之租金扶養原告林李水仙,因扶 養之請求為一身專屬權,於林長民死亡後該扶養義務亦已消 滅,另林長民與承租人簽立之租約僅存有指示給付之關係, 並非第三人利益契約,原告林李水仙依不當得利、侵權行為 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已收取租金四十九萬五千元及自一 百一十四年一月五日起至一百一十六年八月四日止按月給付 四萬五千元之租金自屬無據等語置辯。 三、原告對被告主張特留分受侵害,被告應各給付原告林李水仙 、林盈璋一百一十七萬六千九百零一元及法定利息,其請求 權已罹於二年除斥期間,應屬無據:    ㈠按遺囑違反特留分規定,與特留分被侵害,兩者法律概念意 義有所不同。「違反」特留分者固為立遺囑人,「侵害」特 留分者則係受遺贈人或受益之繼承人,二者主體並不相同。 因遺贈而侵害特留分時,侵害特留分者為受遺贈人;因應繼 分之指定或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而侵害特留分時,侵害特留 分者為受利益之其他繼承人。應得特留分之人,如因被繼承 人之遺贈,或因遺囑指定遺產分割方法或應繼分,依遺囑內 容實施結果致其應得之額不足特留分時,特留分被侵害之繼 承人,得適用或類推適用民法第一千二百二十五條規定,行 使特留分扣減權,該扣減權性質上屬物權之形成權,民法就 此雖未設有規定,惟特留分權利人行使扣減權,與正當繼承 人行使繼承回復請求權之法律效果相類似,可類推適用民法 第一千一百四十六條第二項之規定。惟所謂繼承人知悉特留 分權因遺贈,或因遺囑指定分割方法或應繼分而受侵害,當 指知悉其特留分權因遺囑內容之履行,因而受有損害而言, 非謂自知悉遺囑內容時起算,蓋遺囑內容如未被履行,即無 現實特留分權被侵害而受有損害可言,自無從為特留分扣減 權之行使,亦無從據以起算其期間之始日(最高法院一一二 年度台上字第一六九五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次按民法第 一千一百四十六條第二項規定:「前項回復請求權,自知悉 被侵害之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繼承開始時起逾十 年者亦同。」。  ㈡經查:⑴本院依原告聲請向新竹市地政事務所函調不動產移轉 所有權登記之資料文件,顯示被繼承人林加良於一百零八年 十一月二十三日過世,其遺產包括新竹市民富段二筆土地以 及郵局存款八十四萬一千五百七十九元(參本院卷第八十六 頁),原告自承其中郵局存款由原告林李水仙領取,衡情勢 必被繼承人林加良之全體繼承人協議同意由原告林李水仙領 取該郵局存款,且出示林長民辦理完成之遺產稅免稅證明書 ,方能順利自郵局領款完成,原告二人既知悉遺產稅免稅證 明書,明顯知悉新竹市民富段二筆土地為遺產;⑵原告雖主 張知悉新竹市民富段二筆土地為遺產,但不知林長民係如何 辦理繼承云云,然不論林長民如何辦理繼承,若原告二人認 為自己亦為繼承權利人,理應會於林長民辦理繼承後之合理 期間內,向林長民索討辦理繼承登記後之相關所有權狀,而 非不知林長民如何辦理繼承登記就置之不理,更何況原告二 人同住,原告林李水仙提出之一百一十三年三月五日聲請調 解書(筆錄)明白記載林加良之遺產(不動產)由林長民繼 承(參本院卷第一九七頁),足信原告二人明知自己並未繼 承新竹市民富段二筆土地;⑶林長民於一百一十三年一月八 日過世前,原告林李水仙於一百一十三年一月六日之語音留 言:「(台語)……那厝就是原仔要給你,我就是相信你啦, 那陣仔阿爸往生的時陣,你講看我要落名嘸,我講嘸免啦, 就乾脆攏給你,擱落名下去就擱麻煩啊啦,後來你要過名就 擱大家蓋印章,麻煩啦,幹脆就是嘜給你啦……」(參本院卷 第一九九頁譯文及第二○三頁光碟),足信林長民於一百零 八年間雖知被繼承人林加良有遺囑,但是否要提出遺囑加以 主張,或由全體繼承人按應繼分繼承,其實有先問過原告林 李水仙之意見,原告林李水仙明顯知悉遺囑之存在,且前揭 留言提及被繼承人林加良過世的時候,雖以「厝」表達遺產 ,但被繼承人林加良名下並無建物,顯示「厝」係包含坐落 之土地;⑷基上,即便原告二人並未確切掌握林長民辦理新 竹市民富段二筆土地相關繼承登記之時程,但既未向林長民 索討所有權狀,足信至遲於一百零九年間已知悉林長民以遺 囑繼承取得新竹市民富段二筆土地,卻因每月四萬五千元租 金引發之爭議,於一百一十三年四月九日提起本件訴訟,參 酌前揭最高法院民事判決意旨及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六條第 二項規定,原告對被告主張特留分受侵害,其請求權已罹於 二年除斥期間,故請求應屬無據。 四、林長民與承租人簽立之租約並非第三人利益契約,原告林李 水仙與林長民間縱有扶養協議,被告並不繼承,原告林李水 仙就林長民過世後之扶養費請求應屬無據:  ㈠按第三人利益契約,必當事人之一方與他方約定,由他方向 第三人為給付,而第三人亦因此對於債務人取得直接請求給 付之權利者,始足當之。是第三人若未取得直接請求他方給 付之權利,即令當事人約定向第三人為一定之給付,亦僅係 當事人間之指示給付之約定,尚非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所定 之第三人利益契約(最高法院一○○年度台上字第六七四號民 事判決意旨參照)。經查,本院依原告聲請向蕭宇軒公證人 事務所調閱新竹市○○路○○○號由林長民與租客簽立之租賃契 約,第三條固然約定租金支付方式為匯款至原告林李水仙於 南港同德郵局之帳戶,但並無原告林李水仙得直接向承租人 請求租金之約定(參本院卷第二三五頁至第二四三頁),參 酌前揭最高法院一○○年度台上字第六七四號民事判決意旨所 示之見解,難認林長民與租客簽立之租賃契約係法第二百六 十九條所定之第三人利益契約,僅係當事人間之指示給付之 約定,原告縱有向房客催討房租,亦僅係依租賃契約指示給 付之內容通知房客匯款,合先敘明。  ㈡次按民法第六條規定:「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 亡。」;同法第一千一百一十五條規定:「負扶養義務者有 數人時,應依左列順序定其履行義務之人:一、直系血親卑 親屬。二、直系血親尊親屬。三、家長。四、兄弟姊妹。五 、家屬。六、子婦、女婿。七、夫妻之父母。同係直系尊親 屬或直系卑親屬者,以親等近者為先。負扶養義務者有數人 而其親等同一時,應各依其經濟能力,分擔義務。」。又父 母之一方於子女成年前死亡,基於身分關係對未成年子女之 扶養義務,於其死亡後即已不繼續發生,自無繼承之問題( 最高法院一一一年度台簡抗字第二九號民事裁定參照),同 理,子女基於身分關係對父母之扶養義務,因以直系血親卑 親屬身分為基礎而發生之債務,考其性質屬一身專屬之義務 ,自不得為繼承之標的。經查,原告林李水仙於本院一百一 十三年九月十二日言詞辯論期日自承其並非不能維持生活之 法定受扶養權利人,但主張與林長民間有扶養協議,係約定 之受扶養權利人等情(參本院第二○九頁),然林長民業已 過世,其生前縱使以新竹市○○路○○○號房地每月四萬五千元 之租金,作為履行約定扶養義務之資金來源,但林長民過世 後即非「扶養義務人」(民法第一千一百十五條參照),基 於扶養請求一身專屬之性質,難認被告繼承原告林李水仙與 林長民間之扶養協議,從而,原告林李水仙與林長民間縱有 扶養協議,被告並不繼承,原告林李水仙就林長民過世後之 扶養費請求應屬無據。  ㈢附帶說明者,被告於本院一百一十四年一月七日言詞辯論期 日陳稱:「…我爸生病就帶我去立遺囑,我跟他說寧願他把 房子賣掉也不要現在立遺囑,但他說他沒有辦法決定,所以 他還是立遺囑。我說我爸房子賣掉就可以治療他的病,但他 還是立遺囑說要讓我處理這房子,因為我們家裡還有妹妹是 讓他掛心的,他寧願錢不夠也不要醫。」、「我爸做了全部 健保的治療,他只要不花到家裡錢的,他都做,但健保藥的 副作用很大,我同學爸爸也癌症生病用自費標靶治療副作用 沒有那麼大,我同學爸爸臨走前減少很多痛苦,我不曉得其 中緣由,但我爸爸用的自費很少,他擔心沒有錢,擔心我跟 妹妹未來的生活…。」(參本院卷第三五六頁),足信被告 不願比照其父親林長民繼續讓原告林李水仙收取每月四萬五 千元之租金,並非單純係因自身利益考慮,而係認為因必須 讓原告林李水仙收取新竹市○○路○○○號房地之租金,導致無 法出售該房地獲得價金,即無經濟來源支應自費昂貴藥物以 減輕林長民之癌末痛苦。再參諸被告對原告林李水仙之批評 ,尚提出共同原告林盈璋之碩士論文為證據(參本院卷第一 八三頁至第一九六頁),顯示被告確實對原告林李水仙有明 確敵意,被告此等價值觀是否符合傳統孝道固有可議,但非 不能理解,其不願逾越法律範圍之外對原告林李水仙為道德 上之給付,法院亦只能尊重。 五、綜上所述,原告基於特留分受侵害、履行約定扶養義務、第 三人利益契約及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等法律關係,依民法第 一千一百二十三條第一、三款、第一千二百二十五條、第一 千一百二十條、第二百六十九條、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百 八十四條等規定,請求:㈠被告各給付原告林李水仙、林盈 璋一百一十七萬六千九百零一元及法定利息;㈡被告給付原 告林李水仙四十九萬五千元及法定利息;㈢被告自一百一十 四年一月五日起至一百一十六年八月四日止之租金於每月五 日按月給付四萬五千元予原告林李水仙,如遲誤一期未履行 ,其後六期視為既已到期,其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兩造之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於本件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一 一論列,附此說明。 七、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五十一條、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八條、第八十五條第一項前段,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文衍正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林品妍 附件:被繼承人林加良遺產之應繼分、特留分比例 編號 姓名 應繼分比例 特留分比例 1 林李水仙 1/4 1/8 2 林盈璋 1/4 1/8 3 林怡妏 1/4 1/8 4 林長民 1/4 1/8

2025-03-18

TPDV-113-家繼訴-92-20250318-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遷讓房屋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368號 原 告 劉武松 訴訟代理人 許隨譯律師 被 告 劉淑惠 上列當事人間因遷讓房屋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按 訴訟標的之價額,由法院核定;核定訴訟標的之價額,以起訴時 之交易價額為準,無交易價額者,以原告就訴訟標的所有之利益 為準;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2項定有明文。次按房屋及土 地為各別之不動產,各得單獨為交易之標的,故房屋所有人對無 權占有人請求遷讓交還房屋之訴,應以房屋起訴時之交易價額, 核定其訴訟標的之價額,不得併將房屋坐落土地之價額計算在內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抗字第429號裁判意旨參照)。查原告係請 求被告應將坐落新北市○○區○○○路0巷0弄0號4樓房屋(下稱系爭 房屋)騰空返還予原告。次查系爭房屋鄰近房地之實價登錄之平 均交易價格約為每平方公尺新臺幣(下同)121,000元,此有本 院依職權查詢之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最新鄰近房地 交易價值之查詢結果1份在卷可稽。故本件起訴時系爭房屋含土 地之交易價格約為3,872,000元【計算式:(層次面積26㎡+陽台 面積6㎡)×121,000元】。又原告陳報系爭房屋因房屋現值已低於 免稅值111,000元,無法提出房屋現值,爰以111,000元核定為系 爭房屋訴訟標的價額;系爭房屋坐落之土地公告現值總額為2,03 3,040元【計算式:公告土地現值172,000元/㎡×(面積47.28㎡×權 利範圍1/4)】,此有原告提出之民事陳報狀及土地登記第一類 謄本在卷可佐。是以,系爭房屋占其房地總價之比例為5.18%【 計算式:111,000元/(2,033,040元+111,000元),小數點後第3 位四捨五入】,以此計算系爭房屋之客觀市場交易價額應為200, 570元(計算式:3,872,000元×5.18%,元以下四捨五入),因此 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應核定為200,570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2,210 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限原告於本裁定送 達後5日內補繳,逾期未補繳,即駁回原告之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毛崑山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得於收受裁定正本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 繳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李瓊華

2025-03-18

PCDV-114-補-368-20250318-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遷讓房屋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508號 原 告 曾煥展 法定代理人 游寶玉 訴訟代理人 葉宏基律師 被 告 曾麗美 曾明月 上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方南山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因遷讓房屋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按 訴訟標的之價額,由法院核定;核定訴訟標的之價額,以起訴時 之交易價額為準;無交易價額者,以原告就訴訟標的所有之利益 為準;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者,其價額合併計算之。以一訴附帶 請求其起訴「後」之孳息、損害賠償、違約金或費用者,不併算 其價額,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及第77條之2第1項 前段、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是其起訴前之孳息、損害賠償、違 約金或費用等均應併算其價額。次按房屋及土地為各別之不動產 ,各得單獨為交易之標的,故房屋所有人對無權占有人請求遷讓 交還房屋之訴,應以房屋起訴時之交易價額,核定其訴訟標的之 價額,不得併將房屋坐落土地之價額計算在內(最高法院102年 度台抗字第429號裁判意旨參照)。查原告係請求:一、被告2人 應自門牌號碼新北市○○區○○街00巷0弄0號房屋(下稱系爭房屋) 遷出,並騰空返還予原告。二、被告2人應分別給付81萬元予原 告,並分別自民國113年9月26日起至返還第1項所示房屋之日止 ,按月給付新臺幣(下同)16,000元。次查系爭房屋鄰近房地之 實價登錄之平均交易價格約為每平方公尺115,356元,此有本院 依職權查詢之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最新鄰近房地交 易價值之查詢結果1份在卷可稽。故本件起訴時系爭房屋含土地 之交易價格約為12,354,628元【計算式:總面積107.1㎡)×115,3 56元,元以下四捨五入】。另查系爭房屋現因房屋現值已低於免 稅值111,000元,而最近一次即106年度之房屋現值為105,400元 ,爰以105,400元核定為系爭房屋訴訟標的價額。系爭房屋坐落 之土地公告現值總額為8,008,000元【計算式:公告土地現值143 ,000元/㎡×面積56㎡】,此有原告提出之房屋稅繳款書及土地登記 第一類謄本在卷可佐。是以,系爭房屋占其房地總價之比例為1. 3%【計算式:105,400元/(8,008,000元+105,400元),小數點 後第3位四捨五入】,以此計算系爭房屋之客觀市場交易價額應 為160,610元(計算式:12,354,628元×1.3%,元以下四捨五入) 。是以,訴之聲明第1項訴訟標的價額應核定為200,182元;又訴 之聲明第2項前段之訴訟標的價額應核定為162萬元(計算式:81 萬元+81萬元);另請求按月賠償16,000部分,係屬起訴後之損 害賠償,不併算價額。綜上,本件訴訟標的價額合計為1,780,61 0元(計算式:160,610元+162萬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18,721 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限原告於本裁定送 達後5日內補繳,逾期未補繳,即駁回原告之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毛崑山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得於收受裁定正本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 繳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李瓊華

2025-03-18

PCDV-114-補-508-20250318-1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拆屋還地等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316號 原 告 黃憲杰 被 告 陳在州 廖美香 上列原告與被告間因請求拆屋還地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 判費,復未於訴狀載明本件訴訟標的價額,使本院無法核定訴訟 標的價額,以裁定命原告補繳裁判費,茲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 達5日內查報被告陳在州所有新竹縣○○市○○○路00號3樓及被告廖 美香所有新竹縣○○市○○○路00號3樓建物面積(實際佔用面積以測 量為準),乘以新竹縣○○市○○○段00000地號土地於民國114年1月 每平方公尺公告土地現值新台幣(下同)8萬7,246元,加計請求被 告給付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每人各8萬4,822元,及請求被告給 付自112年11月8日起至114年2月23日原告起訴前1日各應按月給 付1,420元為本件訴訟標的價額,並按本件訴訟標的價額補繳裁 判費,如未依期補正,即駁回原告之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民事第二庭法 官 王佳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 記 官 黃伊婕

2025-03-18

SCDV-114-補-316-20250318-1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分割共有物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243號 原 告 陳茂林 訴訟代理人 郭俊銘律師 被 告 林家豪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共有物事件,原告起訴未繳納裁判費,查 原告起訴請求分割兩造共有、坐落臺南市○○區○○段0000○0000地 號土地,該二筆土地原告之應有部分比例均為2分之1,本件訴訟 標的價額核定為新臺幣(下同)18,688,266元【計算式如附表】 ,應徵第一審裁判費194,972元,限原告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7日 內補繳,逾期未繳,即駁回其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民事第五庭 法 官 陳郁婷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如對本裁 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抗告,命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並受抗 告法院之裁判。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書記官 石秉弘 【附表】 土地總面積:11.62+6,909.96=6,921.58(平方公尺)。 訴訟標的價額:6,921.58(平方公尺)×公告土地現值5,400(元/平方公尺)×原告權利範圍1/2=18,688,266元。

2025-03-18

TNDV-114-補-243-20250318-1

消債更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更生事件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更字第680號 聲 請 人 即債 務 人 黃健銘即黃子誠 代 理 人 黃懷萱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聲請人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聲請更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債務人黃健銘即黃子誠自民國114年3月18日下午16時起開始更生 程序,並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更生程序。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伊已知積欠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總額新 臺幣(下同)1,264,385元,前向本院聲請消費者債務清理 前置調解,惟伊每月收入僅38,000元,扣除個人生活必要支 出18,618元,與扶養父母親之生活費14,000元後,僅餘5,38 2元,實無力負擔任何清償方案,以致調解不成立。又伊僅 係一般消費者,未從事營業,且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 或宣告破產。為此,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 之規定,聲請准予裁定更生等語。 二、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且無擔保或無 優先權之本金及利息債務總額未逾1,200萬元者,於法院裁 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請更生。債務人 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債 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法 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債務 人為前項請求或聲請,應以書面為之,並提出財產及收入狀 況說明書、債權人及債務人清冊,及按債權人之人數提出繕 本或影本。法院開始更生程序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日 、時,並即時發生效力。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後,得命司 法事務官進行更生程序。消債條例第3條、第42條第1項、第 151條第1、2項、第45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 明文。 三、經查,聲請人為一般消費者,並未從事營業,核屬消債條例 所定5年內未從事營業活動之消費者,且前未曾經法院宣告 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亦未曾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或破產 法之規定而受刑之宣告等情,有聲請人所提出之全國財產稅 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111、112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 料清單及勞工保險被保險人投保資料表等件為證(見調解卷 第27至31頁、第35頁至37頁),並有本院民事紀錄科查詢表 在卷足憑(見本院卷第49至93頁)。而聲請人於民國113年1 0月17日依消債條例第151條第1項規定向本院聲請調解,經 本院以113年度南司消債調字第822號受理在案,惟調解並未 成立等情,有調解不成立證明書為證(見調解卷第139頁) 。又聲請人現積欠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本金及利息債務,依 據各債權人陳報之債權(如附表所示,違約金、費用不計), 合計3,903,532元,尚未逾1,200萬元。從而,聲請人主張其 為一般消費者,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總額未逾1,200萬 元,且提起本件更生聲請前,已踐行前置調解程序而調解不 成立之事實,應堪認定。 四、綜合聲請人之全部收支、財產狀況、債務總額等一切情狀, 以評估是否不能維持最基本生活條件,而有不能清償債務或 不能清償之虞之情狀,本院調查及判斷如下:  ㈠聲請人之收入狀況:   聲請人主張其現任職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資深技術 員,每月平均薪資約38,000元等語,業據提出111、112年度 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薪資明細、勞工保險被保險 人投保資料表為證(見調解卷第29至37頁、本院卷第287頁 )。聲請人名下雖有○○人壽之保單,惟其保單價值準備金僅 1,208元,別無其他財產,有全國財產稅總額歸戶財產查詢 清單及○○人壽保險單資料(見調解卷第27頁及本院卷第303 、304頁)在卷可憑。而依聲請人所提之薪資明細,聲請人 於113年11月、12月、114年1月之薪資分別為28,825元、31, 102元、39,258元(見本院卷第287頁),本院審酌上情,認 應以聲請人每月收入所得38,000元,核算聲請人目前償債能 力之基礎。  ㈡聲請人必要支出狀況:   按債務人聲請更生或清算時所提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其 表明每月必要支出之數額,與消債條例第64條之2第1項、第 2項規定之認定標準相符者,毋庸記載原因、種類及提出證 明文件;債務人必要生活費用,以最近1年衛生福利部或直 轄市政府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定之。受 扶養者之必要生活費用,準用第一項規定計算基準數額,並 依債務人依法應負擔扶養義務之比例認定之,消債條例施行 細則第21條之1第3項、消債條例第64條之2第1項、第2項定 有明文。又臺南市政府所公告之114年度臺南市最低生活費 為每人每月15,515元,以1.2倍計算應為18,618元,則聲請 人陳稱其個人每月必要生活支出18,618元,未逾上開最低生 活費標準,應屬合理,當為可採。  ㈢聲請人扶養費之支出:  1.按直系血親卑親屬為第一順位之扶養義務人,而負扶養義務 者有數人而其親等同一時,應各依其經濟能力,分擔義務。 夫妻互負扶養之義務,其負扶養義務之順序與直系血親卑親 屬同,其受扶養權利之順序與直系血親尊親屬同,民法第11 15條第1項第1款、第3項、第1116條之1定有明文。  2.聲請人固主張其每月需支出扶養父母親之生活費14,000元等 語。惟查,聲請人父親黃○○於112年間無所得,名下並有房 屋1筆(房屋現值737,000元)、田賦4筆土地現值(26,464元) 、土地1筆(土地現值1,919,375元),每月並領有老人年金 4,801元,有黃○○戶籍謄本、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 單、111及112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勞動部勞 工保險局國民年金保險給付申領資料查詢表各1份在卷可考 (見本院卷第289、351至353、133頁)。聲請人之母親張○○ ○於112年間有收入22,383元,名下並有房屋1筆(房屋現值15 1,100元)、土地2筆(土地現值640,764元),每月並領有老 人年金5,324元,有張○○○戶籍謄本、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 查詢清單、111及112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勞 動部勞工保險局國民年金保險給付申領資料查詢表各1份在 卷可考(見本院卷第293頁、第355至357頁、第135頁)。是 觀諸上開卷內資料,黃○○、張○○○均非無資力之人,且聲請 人復未釋明其父母親有何不能維持生活而須受扶養之情,是 聲請人就父母親扶養費之主張,難以採認。  ㈣基上,聲請人每月收入38,000元,扣除其每月個人必要支出1 8,618元後,尚餘19,382元,可供清償債務。又聲請人之目 前債務總額為3,903,532元,若以每月可用餘額償還積欠之 債務,聲請人需償還約16.7年【計算式:0000000÷19382÷12 ≒16.7】,尚未計算聲請更生後所持續增加之利息,則以聲 請人為00年0月出生,有戶籍謄本附卷可查(見本院卷第275 頁),現年47歲,雖尚可工作18年,但至本件債務清償完畢 時,聲請人已屆退齡且難有積蓄,無能力負擔無工作能力後 之老年生活,堪認聲請人已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形,應有藉 助更生制度調整其與各債權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重建其經 濟生活之必要,應准予更生。   五、綜上所述,聲請人係一般消費者,積欠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 債務在1,200萬元以下,其曾向本院聲請債務清理調解,惟 調解不成立。又聲請人之收入扣除必要支出後,已達不能清 償債務之程度,且其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 ,復查無消債條例第6條第3項、第8條或第46條各款所定駁 回更生聲請之事由存在,則聲請人聲請更生,應屬有據,爰 裁定如主文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消債法庭法 官 俞亦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本裁定已於民國114年3月18日下午16時公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鄭伊汝   附表:(幣別:新臺幣) 編號 債權人 本金 利息 頁數 1 台灣金聯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144,000元 本院卷第171頁 367,262元 本院卷第215頁 2 元大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177,396元 274,852元 本院卷第182頁 3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404,063元 341,390元 本院卷第193頁 4 台北富邦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71,620元 175,971元 本院卷第207頁 5 第一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101,213元 44,895元 本院卷第221頁 6 國泰世華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808,645元 本院卷第229頁 7 萬榮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108,600元 171,449元 本院卷第235頁 8 長鑫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146,668元 469,190元 本院卷第361頁 9 玉山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96,318元 調解卷第17頁 (聲請人陳報) 合計3,903,532元

2025-03-18

TNDV-113-消債更-680-20250318-2

六簡
斗六簡易庭

拆屋還地等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六簡字第410號 原 告 李春梅 訴訟代理人 龔君彥律師 被 告 林宇曜 (即李復田 之承當訴訟 人) 訴訟代理人 李復田 上列當事人間拆屋還地等事件,於中華民國114年2月25日言詞辯 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將坐落雲林縣○○市鎮○段000地號土地上,如附圖所示甲部 分,面積0.35平方公尺之遮雨棚拆除後,將土地返還予原告。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401元及自民國113年1月29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自民國113年1月29日起至拆除上開 遮雨棚之日止,按月給付原告新台幣81元。 原告其餘之訴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50%,其餘由原告負擔。 本判決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台幣8,785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後 ,得免為假執行。   事 實 及 理 由 一、按「訴訟繫屬中為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雖移轉於第三人, 於訴訟無影響。前項情形,第三人經兩造同意,得聲請代移 轉之當事人承當訴訟」。查本件原告請求拆除之標的物,即 雲林縣○○市○○路00巷00號房屋,其原所有人李復田已於國11 3年7月18日以買賣為原因移登轉記予林宇曜所有,而林宇曜 具狀表示承當本件訴訟,原告亦未表示反對,是本件由林宇 曜承當本件之訴訟,而李富田則脫離本案之訴訟,先予敘明 。 二、本判決依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規定,合併記載事實及理 由要領,其中兩造主張之事實,並依同項規定,引用當事人 於本件審理中提出的書狀及言詞辯論筆錄。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以無權占有為原因,請求返還所有物之訴,被告對原告就 其物有所有權存在之事實無爭執,而僅以非無權占有為抗辯 者,原告於被告無權占有之事實,無舉證責任。被告應就其 取得占有,係有正當權源之事實證明之。如不能證明,則應 認原告之請求為有理由(最高法院72年度臺上字第1552號判 決參照)。本件原告為雲林縣○○市鎮○段000地號土地(下稱 系爭土地)之所有權人,被告對於原告為系爭土地之所有權 人,而附圖所示甲部分之遮雨棚(下稱系爭遮雨棚)為被告 所有之事實,均不爭執。惟以兩造之遮雨棚互相逾越面積各 0.099公尺(本院卷第117頁),越界的範圍在兩造共同壁之 範圍,不存在系爭遮雨棚越界情事(本院卷第325頁)等語 為辯,則被告自應就其取得占有,係有正當權源之事實,以 及系爭遮雨棚並未越界使用到原告所有系爭土地之上空乙節 證明之。  ㈡經查,兩造房屋互為毗鄰,並各自裝設遮雨棚,本院在確認 原告所設置之輔助措施可以安全測量後,請地政人員以系爭 287地號土地之地籍線為界,測量被告之建物(遮雨棚)有 無越界及其面積,經測量結果,確有越界使用原告系爭土地 如附圖所示甲部分面積0.35平方公尺等情,有現場照片、勘 驗筆錄及附圖之複丈成果圖可稽,可證被告系爭遮雨棚確有 界使用之情形。  ㈢被告既不否認有越界情事,且本件經地政測量結果系爭遮雨 棚亦有越界情形,是被告越界使用之情,可以確定。至於被 告辯稱系爭遮雨棚越界僅有0.09平方公尺乙節,然此既未經 地政機關專業之鑑界測量,僅是被告憑目視後自行丈量之結 果,難以採信。被告再辯稱斗六市土地重則後每戶梁柱都有 地政的界址點,每棟間隔是5.4米,而現場噴漆C點,若算至 C點就不足5.4米,兩造界址應是C',亦即在C點左側約5至6 公分處,而且成果圖上A-B點連線如何產生,亦有疑問等語 。本院就上開被告所質疑之各點函詢斗六地政事務所,經其 函覆稱:「二、查成果圖所示A-B連線為原告方依據現場房 屋滴水位置之噴漆,並經貴院囑需測量紅線範圍;三、另查 C點及C'並非為本所之制式界樁,故無法判斷何者為兩造相 鄰之界址點,應以申請鑑後之成果為主。四、末查依據C點 連接兩造北方之界址點,則290地號登記面積變為96.90㎡(原 為96.55㎡,增加0.35㎡),287地號登記面積變為95.41㎡(原 為95.76㎡減少0.35㎡),而C'點為被告自行繪製,本所無法 依據該點計算兩造面積之增減」等語(本院卷第499頁)。 從上可知,系爭遮雨棚越界(A-B點)之範圍,係以現場被 告房屋滴水位置噴漆測量,自屬有據;而C點及C'均非界址 點,自無在本案加以探討是否為界址點之價值。此外,倘依 C點計算土地面積,則原告之土地面積與登記面積相比較, 則減少0.35㎡,被告290地號土地面積則增加0.35㎡,故若按C '測量(被告稱C'在C點左側約5至6公分),則290地號土地 經界線再往左移,其土地面積所增加之面積將大於0.35㎡, 原告土地面積則相對地減少,自屬不合理。是被告辯稱C'點 是兩造土地可能之經界點,應無可採信。  ㈣此外,被告未另舉證證明,其有何使用系爭土地之正當權源 ,從而,原告依民法第767條前段之規定,請求被告拆除如 附圖所示甲部分,面積0.35平方公尺之遮雨棚拆除後,將土 地返還予原告,為有理由,應予准許,爰判決如主文第一項 所示。  ㈤次按「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 其利益。雖有法律上之原因,而其後已不存在者,亦同。」 同法第179條亦有明文;又依不當得利之法則請求返還不當 得利,以無法律上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有損害為其要件 ,故其得請求返還之範圍,應以對方所受之利益為度,非以 請求人所受損害若干為準,無權占有他人土地,可能獲得相 當金之利益為社會通常之觀念,最高法院61年台上字第1695 號判例參照。再按城市地方房屋之租金,以不超過土地及其 建築物申總價年息10%為限;第97條之規定,於租用基地建 築房屋準用之,土地法第105條、第97條亦有明文。本院審 酌,系爭土地位於住宅區,土地臨近斗六火車站,商業活動 尚屬活絡,且交通發達,惟被告之遮雨棚並未直接占用原告 土地搭建,而係逾越原告土地之上空使用,該逾越部分之面 積既小,且原告僅能作為遮雨棚屋頂之用,另無其它用途, 侵害尚屬輕微,是原告主張依申報地價之年息10%計算相當 租金之不當得利,顯屬過高,應依年息5%計算較為合適。查 系爭土地113年至107年間之申報地價為每平方公尺4,500至4 ,600元,有原告列印之公告土地現值及公告地價可參,本院 上網查詢亦是如此,則原告請求被告給付自起訴日起往回溯 5年相當租金之不當得利共401元(計算如附表),及自起訴 狀繕本送達翌日起(113年1月18日寄存送達),即自113年1 月2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及自113年1月 29日起至拆除系爭遮雨棚之日止,按月給付原告81元,為有 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綜上所述,原告請求被告拆除附圖所示編號甲部分之遮雨棚   ,並將該占用部分土地返還予原告,並請求被告給付原告   401元,及自113年1月2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 利息,以及自113年1月29日起至拆除系爭遮雨棚返還上開土 地之日止,按月給付原告81元為有理由,應予准許,爰判決 如主文第二項所示。逾此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而原告駁回之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其依附,亦應 一併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及所提證據,核與 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論述,併此敘明。 六、本件原告勝訴部分,係依民事訴訟法第427 條第1 項規定適 用簡易程序所為被告敗訴之判決,爰依同法第389 條第1 項 第3 款之規定,就原告勝訴部分,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又本 件被告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免為假執行等語,本院並依 同法第392 條第2 項規定,依聲請准被告預供擔保,得免為 假執行。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斗六簡易庭                           法 官 陳定國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斗六簡易庭提出上訴 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 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高慈徽 附表:(計算式:占用面積×請求期間×當年公告地價×年息=不當利金額)         四拾五入 占用面積 請求期間 當年公告地價 年息 不當得利金額 0.35㎡ 107/12/29~107/12/31 4,500元 5% 1元 0.35㎡ 108/1/1~108/12/31 4,500元 5% 79元 0.35㎡ 109/1/1~109/12/31 4,600元 5% 79元 0.35㎡ 110/1/1~110/12/31 4,600元 5% 81元 0.35㎡ 111/1/1~111/12/31 4,600元 5% 81元 0.35㎡ 112/1/1~112/12/28 46,00元 5% 80元 合計 401元 按月給付部分: 占用面積 請求期間 當年申報地價 年息 81元 0.35㎡

2025-03-18

TLEV-113-六簡-410-20250318-1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拆屋還地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200號 原 告 周郁祐 被 告 張淑嬌 吳李玉霞 詹寶珠 上列當事人間拆屋還地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暫核定為新臺幣玖拾捌萬玖仟肆佰伍拾柒元。 原告至遲應於前開核定訴訟標的價額之裁定確定後三日內,向本 院補繳第一審裁判費新臺幣壹萬參仟零柒拾元。如未依期補正, 即以裁定駁回其訴。   理 由 一、按訴訟標的之價額,由法院核定。核定訴訟標的之價額,以 起訴時之交易價額為準;無交易價額者,以原告就訴訟標的 所有之利益為準。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定有 明文。而以土地返還請求權為訴訟標的,其訴訟標的價額應 以土地之交易價額即市價為準。土地若無實際交易價額,得 以原告起訴時土地當期公告現值為交易價額,核定訴訟標的 價額(最高法院民國101年度台抗字第841號民事裁定意旨參 照)。 二、查原告主張坐落新北市○○區○○段000○000地號土地(訴之聲 明誤載為新北市○○區○○段000地號),乃原告所有;因被告 並無占用原告土地之合法權源,卻以地上物占用原告土地約 77.91平方公尺,是原告乃起訴請求被告拆除地上物並將其 占用土地返還原告(參看民事起訴狀)。考量原告係以土地 永久占有之回復作為訴訟標的,故本件訴訟標的之價額,應 以原告土地於起訴時之價值為準;又原告主張被告占用其土 地之面積,初估77.91平方公尺,參酌原告土地114年度當期 之公告土地現值(每平方公尺12,700元,參見本院職權查詢 之公務登記資料),推算其價值應為989,457元【計算式:1 2,700元×77.91平方公尺=989,457元】。爰依此標準,暫核 定本件訴訟標的價額為989,457元(俟將來測量被告實際占 用之面積後,再詳實核定其訴訟標的之價額),應徵第一審 裁判費13,070元;因當事人對於本院核定訴訟標的價額之裁 定,得於10日內抗告,故原告至遲應於本院前開核定訴訟標 的價額之裁定確定後3日內,向本院補繳第一審裁判費13,07 0元,如未依期補正,即以裁定駁回其訴。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民事第二庭法 官 王慧惠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主文第一項(訴訟標的價額之核定),得於本裁定 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50 0元;至於本裁定主文第二項(命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依民事 訴訟法第77條之1第4項後段規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沈秉勳

2025-03-18

KLDV-114-補-200-2025031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