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確認利益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21-130 筆)

重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訴字第284號 原 告 江睿皇(原名江家源) 訴訟代理人 吳佶諭律師 被 告 李良賢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4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確認被告持有原告所簽發,如附表所示本票之債權對原告不 存在。 二、本院113年度司執字第24962號給付票款強制執行事件所為之 強制執行程序,應予撤銷。 三、被告不得以本院112年度司票字第8918號民事裁定為執行名 義,對原告之財產為強制執行。 四、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而該條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 存否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 項危險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故確認法律 關係成立或不成立之訴,苟具備前開要件,即得謂有即受確 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縱其所求確認者為他人間之法律關係 ,亦非不得提起(最高法院42年度台上字第1031號判決意旨 參照)。本件被告執原告簽發如附表所示之本票(下稱系爭 本票)向本院聲請本票裁定,經本院以112年度司票字第891 8號民事裁定准予強制執行(下稱系爭本票裁定),被告復 以該裁定為執行名義,聲請對原告為強制執行,惟原告否認 系爭本票之債權對其存在,是兩造就系爭本票債權是否存在 顯有爭執,已使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處於不安狀態,且此不 安狀態得以本件確認判決除去之,原告提起本件確認之訴即 有確認利益,合先敘明。 二、按執行名義成立後,如有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 ,債務人得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法院對債權人提 起異議之訴,如以裁判為執行名義時,其為異議原因之事實 發生在前訴訟言詞辯論終結後者,亦得主張之;執行名義無 確定判決同一之效力者,於執行名義成立前,如有債權不成 立或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債務人亦得於強制 執行程序終結前提起異議之訴,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 第2項定有明文。本件被告於民國113年2月5日以系爭本票裁 定為執行名義,聲請對原告為強制執行,經本院以113年度 司執字第24962號給付票款強制執行事件(下稱系爭執行事 件)受理在案,並查封原告所有坐落臺中市○○區○○段000地 號土地及其上同段2490號建物(權利範圍均為全部),迄今 尚未終結等情,業經本院調閱系爭本票裁定及系爭執行事件 卷宗核閱無訛。原告既主張兩造間就系爭本票之原因關係不 存在、被告之票款請求權已逾票據法第22條第1項之3年時效 ,而有消滅被告請求事由,於系爭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 終結前,依強制執行法第14條規定提起本件訴訟,與前揭規 定相符,應予准許。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被告前執原告簽發如附表所示之系爭本票,向本 院聲請本票裁定,經本院以系爭本票裁定准許強制執行後, 被告復以系爭本票裁定為執行名義,向本院聲請對原告之財 產為強制執行,經本院以系爭執行事件受理中。惟就系爭本 票之原因關係,其中原告簽發附表編號1至編號21所示票面 金額共計新臺幣(下同)610萬元之本票21紙,係因被告欲 出資600萬元投資設立利昇國際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利昇旅行社公司),被告為確保其出資額,遂要求原告簽立 如附表編號1至編號21所示本票,以擔保被告之出資額,原 告應允後即自108年2月11日至同年4月28日止,陸續簽發面 額合計為610萬元之本票予被告,上開600萬元資金均係作為 成立利昇旅行社公司所用,被告並將利昇旅行社公司之股份 登記於訴外人利昇國際商務有限公司(代表人為被告)、沐 日有限公司(代表人為被告之子李孟儒)、原告、劉怡伶等 人名下;另其餘附表編號22、編號23所示面額分別為15萬元 、7萬元之本票2紙,則係利昇旅行社公司於109年間,為發 放員工薪資而有資金周轉需求,被告再分別提供15萬元、7 萬元之現金予利昇旅行社公司使用,並要求原告簽發附表編 號22、編號23所示本票,用以確保該資金獲得妥善運用,是 被告雖持有系爭本票,然其對原告並無債權存在,且原告雖 簽立借款契約書予被告,惟兩造間實無消費借貸真意,屬通 謀而無效。又系爭本票依發票日或到期日所載日期,至被告 向本院聲請本票裁定獲准時,均已逾票據法所定之3年時效 ,且被告均未於時效期間內向原告提示及催討,故系爭本票 之債權亦因罹於時效而消滅。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強 制執行法第14條規定,以系爭本票之原因關係不存在為據, 提起本件先位之訴,以系爭本票均罹於時效為據,提起本件 備位之訴等語。先位聲明求為:(一)確認被告執有如附表 所示本票之債權不存在;(二)系爭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 序應予撤銷;(三)被告不得以系爭本票裁定為執行名義, 對原告之財產為強制執行。備位聲明則求為:(一)確認被 告執有如附表所示本票之請求權均不存在;(二)系爭執行 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應予撤銷;(三)被告不得以系爭本票 裁定為執行名義,對原告之財產為強制執行。   二、被告則以:原告簽發總金額632萬元之系爭本票予被告時, 並同時簽立同額之借款契約書(兼作借據含本票)共23紙予 被告,各該借據第1條均載明被告借貸予原告之金額,及「 確認現金點交無誤」等語,並經原告簽名及按捺指印於其上 ,足見兩造間確有消費借貸關係存在,非如原告主張系爭本 票係供利昇旅行社公司設立時之出資額,及設立後員工薪資 給付之擔保,且系爭本票之請求權即便罹於時效,其本票債 權仍然存在,故原告請求確認系爭本票債權不存在,撤銷系 爭執行程序及禁止被告以系爭本票裁定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 ,均屬無據等語置辨,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得心證之理由: (一)原告主張被告前執系爭本票向本院聲請本票裁定獲准,並 於113年2月5日,以系爭本票裁定為執行名義,聲請對原 告為強制執行,復經本院以系爭執行事件受理在案等情, 業據其提出系爭本票裁定、本院113年度司執字第24962號 執行卷封面影本、113年4月29日中院平民執113年執竹字 第24962號執行命令為證(見本院卷第21頁至第25頁), 並經本院調取系爭本票裁定卷宗及系爭強制執行事件卷宗 核閱無訛,復為被告所不爭執,是原告前開主張之事實, 堪信為真。 (二)按票據乃文義證券及無因證券,票據上之權利義務悉依票 上所載文義定之,與其基礎之原因關係各自獨立,票據上 權利之行使不以其原因關係存在為前提。執票人行使票據 上權利,就其基礎之原因關係確係有效存在不負舉證責任 。倘票據債務人以自己與執票人間所存抗辯事由對抗執票 人,依票據法第13條規定觀之,固非法所不許,惟應先由 票據債務人就該抗辯事由負主張及舉證之責。必待票據基 礎之原因關係確立後,法院就此項原因關係進行實體審理 時,當事人就該原因關係之成立及消滅等事項有所爭執, 方適用各該法律關係之舉證責任分配原則(最高法院109 年度台上字第3115號判決要旨參照)。準此,系爭本票之 票據債務人即原告得以自己與執票人即被告間所存之票據 原因關係不存在對抗執票人,惟應先由原告就該抗辯事由 負舉證之責任。  (三)原告以系爭本票之原因關係不存在為據,訴請確認被告持 有系爭本票之債權對原告不存在,為有理由:       ⑴利昇旅行社公司係於108年2月23日設立登記,資本總額 為600萬元,由被告(代表利昇國際商務有限公司,持 有股份數42萬股)擔任董事長;由原告(持有股份數14 萬4,000股)、李孟儒(代表沐日有限公司,持有股份 數6,000股)擔任董事,由劉怡伶(持有股份數3萬股) 擔任監察人等情,有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可稽(見本院卷 第27頁),此部分事實,合先敘明。    ⑵附表編號1至編號21所示本票部分:     原告主張其簽發附表編號1至編號21所示之本票,係因 被告為確保其出資額600萬元,應被告之要求所簽立, 被告對其並無債權存在等情,業據證人即利昇旅行社公 司之董事兼被告之子李孟儒於本院言詞辯論時證稱:原 告為伊大學時期的老闆,原告原本想跟被告借錢開公司 ,後來因為被告也想參與,兩造最終談成由被告出資入 股成為最大股東,並擔任利昇旅行社公司負責人,當時 因為成立利昇旅行社公司的錢都是被告出的,且另外有 保證金150萬元押在觀光局,被告怕原告沒有將利昇旅 行社公司經營好,或是資金被原告挪走,所以據伊所知 ,被告有要求原告開本票擔保,簽本票的目的就是要作 為整間公司資本額的擔保,原告後來應該還有另外設定 最高限額抵押給被告,伊當時是沐日有限公司的負責人 ,也有代表沐日有限公司擔任利昇旅行社公司的董事, 利昇旅行社公司的600萬資金都是被告出的,再將出資 額依照持有股份從伊公司、原告帳戶轉到利昇旅行社公 司的籌備處帳戶,作為入資證明等語(見本院卷第181 頁至第185頁、第191頁至第193頁)甚明;參以原告簽 發附表編號1至編號21所示本票之時間,與利昇旅行社 公司設立登記之時間、資本總額大致相符;復佐以證人 李孟儒為被告之子,與被告屬至親關係,且係於本院言 詞辯論期日具結後始為上開證述,實無甘冒偽證罪責而 虛構上開情節以誣陷至親之可能,足見證人李孟儒前揭 證述原告應被告要求,所簽發如附表編號1至編號21所 示本票之目的,係為確保被告所交付之出資款600萬元 用於成立利昇旅行社公司,並避免該出資額遭原告挪用 等情,應堪認定。從而,原告主張被告對其並無債權存 在,被告持有原告所簽發如附表編號1至編號22所示本 票之債權對原告不存在乙節,足可採信。    ⑶附表編號22、編號23所示本票部分:     原告主張其簽發附表編號22至編號23所示之本票,係因 利昇旅行社公司於疫情期間,亟需資金周轉,被告為確 保所提供之15萬元、7萬元現金獲得妥善運用,要求原 告所簽發,被告對原告並無債權存在乙節,業據證人即 利昇旅行社公司成立時之會計施郁安於本院言詞辯論時 證稱:原告是利昇旅行社公司的執行長,被告則是負責 人,被告不太過問公司的事,就是出資金,伊擔任會計 期間,剛好遇到新冠疫情,要退團費給客人,也要支付 薪水給員工,經濟上有點撐不下去,利昇旅行社公司因 資金不足,有申請要將保證金拿回來,也有向銀行申請 貸款,那些錢只有公司負責人才能領取,伊跟原告提到 公司沒錢,原告就與被告講了3個小時,被告有要求原 告要簽發本票,才願意將錢匯入原告有權限使用之公司 帳戶內,後來在隔天錢就匯入了,入帳的那些錢都用在 利昇旅行社公司的需求上,如退團費給客人、發放員工 薪水、公司支出項目等語(見本院卷第97頁至第111頁 )甚明;又利昇旅行社公司係從事國內外團體旅遊,國 外旅行團路線則包含亞洲、歐美國家乙節,業據證人施 郁安證述在卷(見本院卷第103頁),而國內旅行業者 於109年、110年間,受新冠疫情影響,確有參團旅客因 解約需退費之情形,該段期間,旅行業者並幾乎處停業 狀態致出現虧損狀況,原告簽發附表編號22至編號23所 示本票之時間,復與利昇旅行社公司因逢疫情衝擊,亟 需資金周轉之時間相符一致,足見證人施郁安前揭證述 原告為解決利昇旅行社公司資金不足之問題,有向被告 提出資金需求,並應被告要求,簽發如附表編號22至編 號23所示之本票等情,應堪認定。從而,原告主張被告 對其並無債權存在,被告持有原告所簽發如附表編號22 至編號23所示本票之債權對原告不存在乙節,足可採信 。    ⑷至被告固辯稱原告簽發系爭本票之原因,係基於消費借 貸關係而為,並提出借款契約書(兼作借據含本票)為 證。然觀諸上開借款契約書(兼作借據含本票)23紙( 見112年度司票字第38918號卷第4頁至第26頁),其上 均係概以例稿方式載明「當場以現金全數交乙方親自受 迄無誤。乙方簽名,再次確認現金點交無誤」」等字句 ,而與被告於本院言詞辯論時陳稱:伊交付給原告借款 之方式,有些是現金,有些是轉帳,有些是債務協商等 語(見本院卷第194頁),顯已相異,是被告是否確有 借款予原告,並簽發系爭本票,確屬可疑;況除上開借 款契約書(兼作借據含本票)23紙外,被告始終未能提 出有交付借款予原告之事證,自難僅憑上開例稿式之借 款契約書,即逕認被告對原告有借款債權存在。是被告 上開所辯,尚不足採。 (四)按執行名義成立後,如有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 生,債務人得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法院對債權 人提起異議之訴。如以裁判為執行名義時,其為異議原因 之事實發生在前訴訟言詞辯論終結後者,亦得主張之;執 行名義無確定判決同一之效力者,於執行名義成立前,如 有債權不成立或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債務 人亦得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提起異議之訴,強制執行法 第14條定有明文。次按強制執行法第14條所定債務人異議 之訴,係以排除執行名義之執行力為目的,故提起此一訴 訟之原告,得請求判決宣告不許就執行名義為強制執行, 以排除該執行名義之執行力,使債權人無從依該執行名義 聲請為強制執行(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1576號民事判 決意旨)。本件被告對原告既無系爭本票債權存在,故原 告依強制執行法第14條規定,請求以判決排除系爭本票裁 定之執行力,命被告不得以系爭本票裁定為執行名義,對 原告之財產為強制執行,及系爭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 應予撤銷,亦屬有據。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強制執行法第14條 規定,請求確認系爭本票債權對原告不存在及系爭執行事件 之強制執行程序應予撤銷,暨被告不得以系爭本票裁定為執 行名義,對原告為強制執行,均有理由,應予准許。又原告 先位聲明請求系爭本票原因關係不存在,既據本院認定如前 ,爰不再就前開備位攻防方法予以審究,附此敘明。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經 審酌均於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予逐一論駁,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簡佩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郭盈呈 附表:(日期均為民國;金額為新臺幣) 編號 發票日 票面金額 到期日 利息起算日 票據號碼 1 108年2月11日 30萬元 未記載 111年2月12日 LS-00000000 0000000-0 2 108年2月11日 30萬元 未記載 111年2月12日 LS-00000000 0000000-0 3 108年2月11日 30萬元 未記載 111年2月12日 LS-00000000 0000000-0 4 108年2月11日 30萬元 未記載 111年2月12日 LS-00000000 0000000-00 5 108年2月11日 30萬元 未記載 111年2月12日 LS-00000000 0000000-00 6 108年3月8日 30萬元 未記載 111年3月8日 LS-00000000 0000000-0 7 108年3月8日 30萬元 未記載 111年3月8日 LS-00000000 0000000-0 8 108年3月8日 30萬元 未記載 112年11月8日 LS-00000000 0000000-0 9 108年3月8日 30萬元 未記載 112年11月8日 LS-00000000 0000000-0 10 108年3月8日 30萬元 未記載 112年11月8日 LS-00000000 0000000-0 11 108年4月9日 30萬元 108年5月2日 108年5月2日 00000000-000 12 108年4月9日 30萬元 108年5月2日 108年5月2日 00000000-000 13 108年4月9日 30萬元 108年5月2日 108年5月2日 00000000-000 14 108年4月9日 30萬元 108年5月2日 108年5月2日 00000000-000 15 108年4月9日 30萬元 108年5月2日 108年5月2日 00000000-000 16 108年4月9日 30萬元 108年5月2日 108年5月2日 00000000-000 17 108年4月9日 30萬元 108年5月2日 108年5月2日 00000000-000 18 108年4月9日 30萬元 108年5月2日 108年5月2日 00000000-000 19 108年4月9日 30萬元 108年5月2日 108年5月2日 00000000-000 20 108年4月28日 30萬元 108年4月28日 108年4月28日 00000000-000 21 108年3月28日 10萬元 108年4月28日 108年4月28日 00000000-000 22 109年4月10日 15萬元 109年4月10日 109年4月10日 0000000-00 23 109年6月10日 7萬元 未記載 110年5月31日 0000000-00 合計 632萬元 備註:⑴均免除作成拒絕證書。    ⑵業經本院以112年度司票字第8918號裁定准予強制執行。

2025-03-17

TCDV-113-重訴-284-20250317-2

中簡
臺中簡易庭

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中簡字第162號 原 告 施勇安 被 告 洪碩廷 訴訟代理人 王佑瑜律師 複 代理人 蔡如媚律師(民國114年2月19日解除委任) 上列當事人間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7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確認被告持有原告簽發如附表編號1號所示之本票壹紙,於 超過新臺幣287,000元及自民國113年4月25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6%計算之利息部分,對原告之票據權利不存在 。 二、確認被告持有原告簽發如附表編號2號所示之本票壹紙,於 超過新臺幣820,000元及自民國113年7月6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6%計算之利息部分,對原告之票據權利不存在。 三、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四、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百分之3,餘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或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項但書第3款定有明文。原告起訴聲明原請求:「確認 附表編號本票,被告對原告之債權新臺幣(下同)103萬元 不存在。」等語,迭經變更,終於本院民國114年2月17日言 詞辯論期日聲明:「被告就附表編號1號部分票面金額超過7 萬元之本票債權及利息債權不存在。被告就附表編號2號部 分票面金額超過4萬元之本票債權及利息不存在。」等語, 核原告所為,屬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依首揭法條規定 ,即無不合,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被告持有以原告為發票人,如附表所示之本票2 紙,向臺灣彰化地方法院聲請裁定准予強制執行,經該院以 113年度司票字第1275號民事裁定(下稱系爭本票裁定)核 准在案。附表所示本票雖係原告簽發,然其發票原因係由原 告向被告借貸而簽發,惟被告僅就附表編號1號所示本票向 被告借款7萬元、就附表編號2號所示本票向被告借款4萬元 。被告甚要求原告簽立借據,原告擔心如不簽立借據,被告 會打原告等語。並聲明:㈠被告就附表編號1號部分票面金額 超過7萬元之本票債權及利息債權不存在;㈡被告就附表編號 2號部分票面金額超過4萬元之本票債權及利息不存在。 二、被告則以:兩造於112年間為同事,原告自112年7月起陸續 以個人經濟周轉為由,向被告借款,兩造直至113年4月12日 止,共同結算此期間之借款總計為30萬元,並由原告於同月 25日簽發如附表所示本票,作為債信擔保,原告嗣於113年6 月10日、同年7月10日各還款6,500元與被告。原告復於113 年6月底至7月初期間,再度以需要金錢周轉為由,尋求被告 幫助84萬元,被告遂要求原告需另覓發票人共同簽發本票作 為擔保,並須同時簽立借據為憑,原告遂於113年7月6日交 付如附表編號2號所示本票並當場簽立借據,且借據上已載 明:「…以現金如數交付借款人乙方施勇安親自收訖無訛」 等文字。更甚者,原告於借款後曾透過LINE傳訊被告表示: 「每個月不是繳1萬,還84期嗎?」等語。況兩造LINE對話 紀錄中,原告亦自陳兩造間有114萬元之消費借貸關係存在 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得心證理由:  ㈠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 ,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 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 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 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故確認法律關係成 立或不成立之訴,苟具備前開要件,即得謂有即受確認判決 之法律上利益(最高法院42年台上字第1031號判例意旨參照 )。經查,被告持如附表所示2紙本票聲請臺灣彰化地方法 院准許強制執行,經該院以113年度司票字第1275號裁定准 許在案,有該裁定影本乙份附卷可稽。而原告起訴主張被告 就本票之原因關係不存在,是原告與被告間就附表所示本票 之票據權利是否仍存在,顯有爭執,致原告應否負本票發票 人責任之法律關係不明確,而附表所示本票既經法院裁定准 予強制執行,被告隨時得持該等本票准許強制執行之裁定聲 請就原告之財產為強制執行,顯將使原告於私法上之財產權 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種不安之狀態,應能以確認判決將之 除去,揆諸前開判例意旨,原告訴請確認被告就系爭本票對 原告之債權是否存在,自有確認利益。  ㈡原告主張被告持有原告所簽發如附表所示之本票,又該等本 票業經臺灣彰化地方以113年度司票字第1275號裁定裁定准 予強制執行在案;另附表所示本票係因原告向被告借款而簽 發交付等事實,業據原告提出上開本票裁定影本為證,且為 被告所不爭執,堪信為真實。原告另主張其就附表編號1號 所示本票僅向被告借款7萬元、就附表編號2號所示本票僅向 被告借款4萬元乙情,則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揭情詞置辯 。則原告前開主張是否有理由,說明如下:  1.本票固為無因證券,票據債務人不得以自己與發票人或執票 人前手間所存在之抗辯事由,對抗執票人。然發票人非不得 以自己與執票人間所存之抗辯事由對抗執票人,此觀票據法 第13條上段之反面解釋而自明。又如發票人一旦提出其基礎 原因關係不存在之對人抗辯,執票人自應就該基礎原因關係 存在之積極事實,負舉證責任。而票據為無因證券,票據債 權人就其取得票據之原因,固不負證明之責任,惟本件被上 訴人主張,系爭本票二紙係上訴人向伊借款而簽發交付,以 為清償方法,而消費借貸,因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交付,而 生效力(見民法第475條規定),上訴人既抗辯其未收受借款 。則就借款已交付之事實,即應由被上訴人負舉證責任(最 高法院院81年度台上字第879號、77年度台上字第1366號、7 3年度台上字第1723號民事裁判要旨參照)。  2.查被告就兩造間確有消費借貸關係並交付借款之事情,業據 提出兩造自113年6月5日起至同年10月25日間之對話內容擷 圖及原告於113年7月6日簽立之借據為證。而依前開對話內 容擷圖略述如下:「   被告:安欸你現在欠的哪時候還   原告:對不起我會趕快還完   被告:你之前一直借一直借你在需要的時候我也幫你,你欠      的114萬元要記得千萬不要忘了,現在我有困難你不      要害我   原告:對不起我一定會趕快還完拜託給我一點時間   被告:好我相信你不要讓我失望   原告:謝謝   (語音通話)   原告:什麼是114萬   原告:每個月不是繳1萬還84期嗎      我在家      不方便接   被告:你出來講一下      安欸?      安欸你這84是最近借的可是之前沒還得也是要還   原告:對喔我之前借的我忘了對不起我真的忘了我一定會      還 …。」等語(見本院卷第79頁至80頁)。參以上 開借據內容記載:「借款人施勇安茲向洪碩廷借款84萬元, 並已於簽立此據當場由洪碩廷以現金如數交付借款人施勇安 親自收訖無誤。…。」等語(見本院卷第53頁),是依兩造 間上開對話及借據內容,可知兩造間確有消費借貸關係存在 ,且原告對於其陸續向被告借款且共借款114萬元一情終承 認之,甚且表示一定會償還之事實。是本院認被告就兩造間 有消費借貸關係及交付借款之事實已有適當之證明,堪認屬 實。原告另主張其係遭被告威脅才簽立借據乙節,為被告所 否認,原告就前開有利於己之事實迄未能舉證以實其說,亦 難採信。  3.原告雖提出被告交付4萬元現金之照片,然此至多僅能證明 其有自被告處收受其中4萬元之事實,原告欲否認被告有其 餘交付借款之事實,即應舉反證推翻被告前開舉證,然原告 迄未能舉證以實其說,本院即無從為原告有利之認定。  ㈢被告固有交付如附表所示本票票面金額之事實,已如前述。 惟被告自陳原告就附表編號1號所示本票已分別於113年6月1 0日、同年7月10日各還款6,500元;就附表編號2號所示本票 於同年8月10日、同年9月10日各還款1萬元(見本院卷第45 頁至46頁)等語,並提出兩造間對話內容及存款交易明為證 ,復為原告所不爭執,則本院認被告前開所辯非虛。是扣除 原告前開清償之金額後,原告就附表編號1所示本票僅餘28 萬7,000元(計算式:30萬元-6,500元-6,500元=28萬7,000 元)之欠款未清償;就附表編號2號所示本票僅剩82萬元( 計算式:84萬元-1萬元-1萬元=82萬元)未為清償。 四、從而,原告訴請確認被告持有原告所簽發如附表編號1所示 本票,於超過287,000元及自113年4月25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6%計算之利息部分,對原告之票據權利不存在; 及附表編號2號所示本票,於超過820,000元及自113年7月6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6%計算之利息部分,對原告之 票據權利不存在,為有理由,應予准許。至原告逾此範圍之 請求,則屬無據,礙難准許。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舉證,核與判決結果不   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                  法 官 陳玟珍 附表: 本票附表:至清償日止利息按週年利率6%計算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113年度司票字第1275號 編 號 發票日 票面金額 (新臺幣/元) 到期日 利息起算日 (即提示日) 票據號碼 1 113年4月25日 300,000元 未記載 113年4月25日 CH661556 2 113年7月6日 840,000元 未記載 113年7月6日 CH191257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 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王素珍

2025-03-17

TCEV-114-中簡-162-20250317-1

中簡
臺中簡易庭

債務人異議之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民事判決 113年度中簡字第3684號 原 告 林宗毅 訴訟代理人 李毅斐律師 被 告 星展(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伍維洪 訴訟代理人 江肇基 上列當事人間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4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或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本件原告起訴原聲明求為判決:「 1.確認被告所持有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9年度司執字第29369 號債權憑證對原告之債權部分不存在。2.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113年度司執字第149309號執行命令應予撤銷。3.被告不得 執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9年度司執字第29369號債權憑證所載 對原告之債權對原告聲請強制執行。」(見本院卷第11頁) ,其後原告於民國114年1月23日民事準備暨聲請二狀變更其 聲明為「1.確認被告所持有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9年度司執 字第29369號債權憑證對原告之債權於逾新臺幣(下同)56 萬8,412元部分(即自97年2月27日起至104年3月23日止,按 年息百分之12計算之利息)請求權不存在。2.臺灣臺中地方 法院113年度司執字第149309號清償債務強制執行事件,就 超過56萬8,412元部分所為之強制執行程序應予撤銷。」( 見本院卷第109頁),顯屬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核與 首揭規定相符,應予准許,合先敘明。 二、原告主張:就被告所執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9年度司執字第2 9369號債權憑證,對被告請求給付97年2月27日起至104年3 月23日止,按年息百分之12計算之利息部分為時效抗辯。而 原告既然就前開利息債權已為時效之抗辯,就該部分所為之 強制執行程序即不應准許而應予撤銷。爰聲明:1.確認被告 所持有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9年度司執字第29369號債權憑證 對原告之債權於逾56萬8,412元部分(即自97年2月27日起至 104年3月23日止,按年息百分之12計算之利息)請求權不存 在。2.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3年度司執字第149309號清償債 務強制執行事件,就超過56萬8,412元部分所為之強制執行 程序應予撤銷。 三、被告主張:關於原告所主張前開罹於時效之利息債權,被告 本即未在113年度司執字第149309號執行程序中請求,原告 提起本件訴訟,確認該利息債權18萬9,432元請求權不存在 ,並請求撤銷該執行程序,並無確認利益及權利保護之必要 。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得心證理由: (一)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 確,原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妥之狀態存在,且 此種不妥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最高法院 52年台上字第1240號判例參照)。確認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 立之訴,以確認現在之法律關係為限,如已過去或將來應發 生之法律關係,則不得為此訴之標的(最高法院49年台上字 第1813號判例參照)。又原告有無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 益,以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之狀態決之。原告起訴時有確 認利益,然至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此項法律上之利益已 不存在者,法院仍應認原告之訴不備確認之訴之要件,以判 決駁回之。 (二)查本件訴訟係於113年10月23日提起,當時被告所據本院109 年度司執字第29369號債權憑證之執行名義(下稱系爭執行 名義)而提起之113年度司執字第149309號清償債務強制執 行程序(下稱系爭執行程序)所請求之金額,固係包含請求 97年2月27日起至104年3月23日止之利息債權18萬9,432元( 下稱系爭利息債權)(見司執卷強制執行聲請狀及所附之債 權憑證),然嗣經原告於113年10月8日對執行法院聲明異議 後,被告乃於113年11月1日提出民事聲明狀,就關於系爭利 息債權減縮不為請求,並請執行法院更正執行命令之扣押金 額。本院執行法院旋即於113年11月7日以中院平113司執八 字第149309號函通知臺中市大里區農會信用部,扣押金額之 利息起算日自104年3月24日起,而非強制執行聲請狀所載之 自97年2月27日起算,大里區農會於113年11月13日亦以里農 信字第1130005599號函回覆本院執行處表示:依來函辦理存 戶林宗毅扣押存款部分撤銷,僅扣押56萬8,412元,轉回戶 名林宗毅18萬9,579元等語。關於上情,經本院調閱113年度 司執字第149309號執行卷,核閱無誤,堪認被告並未對原告 就97年2月27日起至104年3月23日止之利息債權為執行之請 求。是以,被告於聲請系爭強制執行程序時,雖將系爭利息 債權列入請求執行之範疇,但嗣後已將系爭利息債權排除在 請求執行之範圍內,故原告於私法上之權利並無受侵害之危 險,原告對於被告提起本件確認之訴,確認利益已不存在而 無權利保護必要。又系爭利息債權既未於執行程序中作為請 求之標的,更無從於系爭執行程序中將之撤銷,自不待言。 五、依上所述,原告就系爭利息債權提出時效抗辯後,被告並不 爭執系爭利息債權已罹於時效一事,且就系爭利息債權即表 示不為請求,並減縮其於執行程序中所主張之債權額,嗣後 大里區農會依本院執行處之執行命令所扣押之金額,亦不包 含系爭利息債權,為兩造所不爭執。是以,本件係屬原告起 訴時雖有確認利益,然至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此項法律 上之利益已不存在之情況,且執行程序亦未對系爭利息債權 為扣押,自不生撤銷該部分之扣押程序之問題,故本院認原 告之訴不備確認之訴之要件,且無權利保護之必要,應以判 決駁回之。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 據,經本院審酌後,核與本件之結論,不生影響,爰不一一 贅述,併此敘明。 七、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本件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              法 官 陳忠榮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 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張皇清

2025-03-14

TCEV-113-中簡-3684-20250314-1

中簡
臺中簡易庭

確認債權不存在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民事判決                  114年度中簡字第150號 原 告 陳峯照 被 告 巨匠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公益美語分公司附設臺中市 私立巨匠美語短期補習班 法定代理人 廖文宏 訴訟代理人 李慧玲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債權不存在事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4年2 月19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略以:原告於109年11月間向被告購買語言學習課 程供其子即訴外人陳晉聖學習進修,商品總價為新臺幣(下 同)75,490元,扣除原告已繳納現金600元,雙方約定30期 給付,每期繳納2,496元,嗣疫情爆發致陳晉聖無法到校上 課,被告亦無提供線上教學,詎被告不斷向原告催討剩餘款 項,並扣押原告的保單,原告只好繳清分期價金及利息。原 告並未提供服務,要求原告繳款實不合理,為此提起本件確 認之訴等語,並聲明:確認被告對於原告109年11月13日短 期補習班服務契約93,166元債權全部不存在。 二、被告答辯略以:教育部公告疫情全國停課期間為110年5月19 日起至同年7月26日止,伊主動提供所有客戶課程主動展延3 個月,並於疫情期間提供遠端上課。原告購買為期24個月之 課程,每月最高可安排36堂課,並於109年11月17日啟動課 程,因展延3個月,故課程期限順延至112年2月16日,至此 學員即陳晉聖權益終止,原告主張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 ,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民事訴訟中之確認訴訟,具有預防紛爭、解決紛爭或避免 紛爭擴大等機能,其以法律關係為審判對象者,為避免濫訴 ,須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始得提起,此觀民 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規定即明。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 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原告主觀上認其 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且此種不安之狀態,能 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最高法院110年台上字第3198 號判決參照)。本件原告主張被告對其民國109年11月13日 短期補習班服務契約93,166元債權全部不存在,為被告所否 認,兩造對上開債權之存否既有爭執,且此法律關係之不明 確,對於原告之權利亦有不安之危險,而此不安之狀況有以 確認該債權不存在之確認判決除去之必要,是原告提起本訴 自有確認利益,合先敘明。  ㈡本案舉證責任法理說明:   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所謂「主張有利於己之 事實」,乃指「主張可發生有利於己法律效果之構成要件事 實」之意,至於究竟由原告或被告為此主張?該要件事實為 積極或消極事實?內界事實或外界事實?常態事實或變態事 實?均非所論。故在消極確認之訴如原告主張該法律關係自 始欠缺發生之原因事實而未成立者,因法律通常不規定何種 條件下某法律關係不成立,無法律關係不成立之要件事實, 故原告無從就該法律關係不成立之要件事實負舉證責任,反 之被告則係抗辯該法律關係存在之當事人,必須主張有使該 法律關係存在之法規(包含法理、習慣等),並對於該法規 所規定之要件事實負舉證責任。相對的,如果該法律關係一 般要件事實已存在,但有法律所規定之特別事實存在,致法 律關係未能成立(例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違反公序良俗、 欠缺法定方式等),或已成立之法律關係因發生法律規定之 事實而嗣後消滅(例如清償、抵銷、免除等),原告據而提 起確認該法律關係不存在之訴,此種訴訟雖亦為消極確認之 訴,但兩造就該法律關係發生之一般要件事實既無爭執,僅 就是否有阻礙該法律關係成立之特別事實存在,或已成立之 法律關係有嗣後消滅事實發生,有所爭執,自應由原告就阻 止該法律關係發生,或使該法律關係嗣後消滅之要件事實, 負舉證責任。是過往實務所謂消極確認之訴,應由被告所主 張存在之法律關係要件事實,負舉證責任之見解,僅能適用 於法律關係之原因關係自始欠缺之情形,不足以描述所有消 極確認之訴(呂太郎著「民事訴訟法」四版、第536至540頁 參照),本件原告主張向被告購買語言學習課程,該法律關 係一般要件事實已存在,因無法到校上課,被告亦無提供線 上教學而認短期補習班服務契約93,166元債權全部不存在, 為法律所規定阻礙該法律關係成立之特別事實,依上開說明 ,應由原告就之阻礙該法律關係成立之特別事實,負舉證責 任。  ㈢本件原告主張阻礙該法律關係成立之特別事實,均未提出證 據已明其實,又依被告提出短期補習班補習服務契約書、教 育局停課公告、學員權益書、學員上課紀錄等件證據(本院 卷第37至45頁),堪認疫情前原告之子確有上課紀錄,而疫 情期間,被告本應依指揮中心頒布之短期補習班因應 COVID -19 防疫管理指引及教育部公告配合停課 ,被告為降低學 員間染疫的風險,於疫情期間加開直播教學課程,有被告公 司歷史網頁可稽,此應為公眾所週知,堪認被告答辯屬實, 而原告就被告上開債權之權利障礙、權利消滅或權利排除事 實未曾有任何舉證,自難認其主張可採。  ㈣從而,原告請求確認被告對原告之109年11月13日短期補習班 服務契約93,166元債權全部不存在,核屬無據,不應准許, 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核與判 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                  法 官 陳嘉宏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 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林佩萱

2025-03-14

TCEV-114-中簡-150-20250314-1

中簡
臺中簡易庭

確認債權不存在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簡易民事判決 113年度中簡字第2794號 原 告 楊天祐即楊海兒 被 告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簡志誠 訴訟代理人 陳怡婷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債權不存在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4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當事人喪失訴訟能力或法定代理人死亡或其代理權消滅者, 訴訟程序在有法定代理人或取得訴訟能力之本人承受其訴訟 以前當然停止;第168條至第172條及前條所定之承受訴訟人 ,於得為承受時,應即為承受之聲明;聲明承受訴訟,應提 出書狀於受訴法院,由法院送達於他造,民事訴訟法第170 條、第175條第1項、第176條分別定有明文。本件原告起訴 時被告法定代理人原為郭水義,嗣變更為簡志誠,並經其法 定代理人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有民事承受訴訟狀暨委任狀、 公司變更登記表附卷可佐(見本院卷第89至91頁),於法相符 ,應予准許。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主張:原告於民國107年6月19日向被告購買30個月購機 方案,並簽訂第三代行動通信/行動寬頻服務契約(下稱系爭 契約)。惟原告當時處於妄想型思覺失調症(下稱系爭疾病) 發病時期,對現實並無正確認知,一直以為自己被我國國防 部政治迫害,法國總統的兒子喜歡自己,願意為自己負擔購 買IPHONE X之費用,所以才和被告簽訂系爭契約,原告所為 之意思表示,係在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所為,無行為能力, 無效,故原告於107年6月19日與被告簽訂之系爭契約無效, 原告與被告之債權全部不存在。爰依民法第75條之規定,提 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確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3年度 司執字第46949號,被告對原告的債權全部不存在。 二、被告則以:原告於107年6月19日在被告鳳山青年服務中心新 申辦門號為0000000000之行動電話(下稱系爭行動電話),受 理員依被告櫃台作業處理規範,核驗所需證件正本並影印留 存。原告於申辦上揭行動電話門號後仍有正常缴費紀錄,且 原告於108年5月20日收到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8年度司促字 第8375號支付命令後,於108年9月9日親自前往被告曹公服 務中心辦理分19期付款,並先後於108年9月9日及108年10月 5日繳納新臺幣(下同)2,043元及2,000元,因後續未依系爭 契約之約定,於每月9日繳納各期應繳金額,由櫃台依分期 付款約定,如有一期逾期未缴則其餘各期視為已到期而取消 分期設定。原告於申辦上揭門號後確有使用系爭行動電話且 如期繳費並辦理分期付款,足見原告清楚認知其有使用該門 號之行為。且依電信法第九條,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 力人使用電信之行為,對於電信事業,視為有行為能力人, 難認原告係處於無行為能力狀態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 原告之訴駁回。 三、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 確,原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且 此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最高法院 52年台上字第1240號判例意旨參照)。查本件原告起訴主張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3年度司執字第46949號強制執行案件, 業經被告持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8年度司執良字第62601號債 權憑證(下稱系爭債權憑證)聲請強制執行,然原告因罹患有 系爭疾病,處於精神錯亂為無意識狀態,無行為能力,系爭 契約應屬無效,故被告對原告之債權全部不存在,為被告所 否認。是以,兩造間就系爭契約關係存否不明確,原告之財 產有遭受被告聲請強制執行之虞,而此種不安之狀態得以確 認判決予以排除,是原告提起本件確認之訴,應有確認利益 。  ㈡原告主張其於簽訂系爭契約時,患有思覺失調症,對於購買 行動電話欠缺理解、辨識該行為將發生何種權利義務等私法 效果意思之能力,其簽訂系爭契約之意思表示應屬無效,為 無理由:  ⒈按「無行為能力人之意思表示,無效;雖非無行為能力人, 而其意思表示,係在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所為者亦同」,民 法第75條定有明文。而所謂無意識,係指全然欠缺意思能力 而不能為有效之意思表示而言。是未受監護宣告之成年人, 於行為時縱不具備正常之意思能力,然未達上開全然欠缺意 思能力之程度,仍難謂其意思表示係在無意識中所為(最高 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574號裁判意旨參照);精神錯亂, 則指精神作用發生障礙,已達喪失自由決定意思之程度而言 。又未受監護宣告之成年人,並非無行為能力人,其意思表 示是否無效,端視其意思表示是否在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所 為之具體情事而定,此應由表意人主張其喪失意思能力而無 庸就其意思表示負責之利己事實負舉證責任(最高法院111 年度台上字第1945號判決意旨參照)。本件原告主張其簽訂 系爭契約時罹患系爭疾病,對於現實欠缺正確認知,亦缺乏 辨識該行為將發生何種權利義務等私法效果意思之能力,其 簽訂系爭契約之意思表示應屬無效云云,則依前揭說明,自 應由原告就其簽訂系爭契約時係處於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所 爲之利己事實,負舉證責任。  ⒉經查,原告於107年5月9日因妄想型思覺失調症,由家屬帶至 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下稱苗栗醫院)就診,經醫師評估後安 排同日住院治療,嗣經診斷罹患系爭疾病,且病歷記載「10 7年5月9日至107年5月13日住院期間情緒起伏大,幻聽干擾 ,關係及被害妄想明顯,經過藥物治療後其精神症狀改善, 同時輔以會談治療、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療、職能治療、活動 治療等來改善其自我情緒不佳、焦慮的情形,增加其藥物及 疾病的瞭解」,診斷證明書並建議追蹤藥物治療半年,有卷 附苗栗醫院診斷證明書、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原告 健康存摺、苗栗醫院出院病歷摘要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11 5至119頁、證物袋)。而觀諸上開診斷證明書、病歷所示原 告就診情形,原告於107年5月9日固因系爭疾病而住院治療 ,直至107年5月13日出院,病歷記載經過藥物治療後其精神 病症狀改善,參以原告出院後至108年10月31日間並無繼續 就醫之紀錄,足見原告所患系爭疾病,於107年9日至107年5 月13日藥物治療後已逐步獲相當程度之控制,是原告於107 年6月19日與被告簽訂系爭契約時,其意思表示是否因罹患 系爭疾病而有所欠缺或生障礙,尚非無疑。 3、復參以原告與被告訂立系爭契約後,除於系爭契約上親自簽 名外,原告於申辦上揭行動電話門號後仍有正常缴費紀錄, 且原告於108年5月20日收到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8年度司促 字第8375號支付命令(系爭支付命令)後,於108年9月9日親 自前往被告曹公服務中心辦理分19期付款,並先後於108年9 月9日及108年10月5日繳納2,043元及2,000元,此有原告系 爭契約申請書、電話帳單繳費紀錄、分期付款記錄、分期付 款繳費紀錄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57至83頁),可見原告對於 申辦系爭行動電話及後續通訊費繳費相關事宜均經原告思量 決定,且原告收到被告系爭支付命令後,並未主張其罹患系 爭疾病,而係至被告營業處所辦理分期付款,且陸續於108 年9月9日及108年10月5日分期繳納2,043元及2,000元,難認 原告對於系爭契約有何欠缺理解、辨識該行為將發生何種權 利義務等私法效果意思能力之情事,堪認原告與被告簽訂系 爭契約期間及其後分期繳納相關通訊費時,意識能力與精神 狀態均為正常,是其抗辯於簽訂系爭契約時,對於系爭契約 欠缺理解、辨識該行為將發生何種權利義務等私法效果之意 思能力云云,尚非可採。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75條之規定,請求確認臺灣臺北地 方法院113年度司執字第46949號,被告對原告的債權全部不 存在,為無理由,不應准許。 五、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核與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   爰不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                法 官 雷鈞崴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廿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廿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 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書記官 錢 燕

2025-03-14

TCEV-113-中簡-2794-20250314-1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租佃爭議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1061號 原 告 張伯存 張仲文 張芬芬 張芬瑩 張芬薌 劉張芬馥 被 告 田貴興 兼 上一人 訴訟代理人 田貴昌 被 告 田貴盛 上列當事人間租佃爭議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4日言詞辯論 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出租人與承租人間因耕地租佃發生爭議時,應由當地鄉( 鎮、市、區)公所耕地租佃委員會調解;調解不成立者,應 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耕地租佃委員會調處;不服調處者 ,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耕地租佃委員會移送該管司法機 關,司法機關應即迅予處理,並免收裁判費用,耕地三七五 減租條例第26條第1項定有明文。本件原告主張兩造間之耕 地三七五租約無效,經原告向新竹縣新豐鄉公所耕地租佃委 員會申請調解,因調解不成立移送新竹縣政府耕地租佃委員 會調處,再因調處不成立,經新竹縣政府以民國113年9月16 日府地權字第1134213680號函移送本院審理(本院卷第9至2 68頁),本件租佃爭議事件起訴合法。 二、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 確,原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且 此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查原告主 張兩造間之耕地三七五租約無效,既為被告所否認,致原告 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且此種不安 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是原告提起本件確認之訴 有確認利益,應堪認定。 三、原告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 列各款情形,爰依被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原告為如附表編號1至3「地號」欄所示之土地( 下合稱系爭3筆土地)共有人,分別與被告間有如附表編號1 至3「租約字號」欄所示之耕地三七五租約(下合稱系爭3份 耕地租約)。惟被告交換耕作而未自任耕作,違反耕地三七 五減租條例第16條第1項規定,系爭3份耕地租約應屬無效, 爰請求確認兩造間就系爭3筆土地之耕地三七五租賃關係不 存在等語。並聲明:確認兩造間就系爭3筆土地之耕地三七 五租賃關係不存在。 二、被告則以:被告兄弟3人共同耕作,無不自任耕作之情事, 未違反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16條第1項規定等語,資為抗 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經查,原告為系爭3筆土地共有人,分別與被告間有系爭3份 耕地租約等節,有新竹縣新豐鄉私有耕地租約附表、土地建 物查詢資料附卷可參(本院卷第121、189、257、295至300 頁),且為兩造所不爭執,堪信為真實。 四、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承租人應自任耕作,並不得將耕地全部或一部轉租於他人 ;承租人違反前項規定時,原訂租約無效,得由出租人收回 自行耕種或另行出租,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16條第1項、 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16條第1項 所定之「承租人應自任耕作」,解釋上當非指必由承租人「 本人」親自耕作,其因以家中之一人名義簽訂耕地租約,而 交與其他家人共同參與耕作者,亦不得認係轉租或不自任耕 作,始符農村之現實狀況並得保護承租人權益之旨(最高法 院83年度台上字第2297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查原告主張被告交換耕作,違反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16條 第1項云云,惟被告為兄弟之事實,有被告之身分證影本在 卷可考(本院卷第31至33、93頁),足認被告交換耕作乃家 人共同參與耕作,依前開說明,不得認係不自任耕作,故原 告此部分主張,應屬無據。 五、綜上所述,原告請求確認兩造間就系爭3筆土地之耕地三七 五租賃關係不存在,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防方法及所提證據,經本院 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予逐一論駁,併此敘 明。 七、本件係依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26條第1項前段規定移送之 民事訴訟,依同條項後段規定免收裁判費,復查無兩造就本 件訴訟程序,尚有其他訴訟費用之支出,爰不另為訴訟費用 負擔之諭知,併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楊子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 20 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洪郁筑 附表: 編號 地號 租約字號 承租人 1 新竹縣○○鄉○○段○○○○段000地號 福字第178號 田貴昌 2 新竹縣○○鄉○○段○○○○段000地號 福字第178-1號 田貴興 3 新竹縣○○鄉○○段○○○○段000地號 福字第178-2號 田貴盛

2025-03-14

SCDV-113-訴-1061-20250314-1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確認抵押權不存在等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409號 原 告 林祺翔 訴訟代理人 王少輔律師 被 告 中租迪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鳳龍 訴訟代理人 簡廷益 孫世豪 許汶任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抵押權不存在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 月18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確認被告就如附表所示之抵押權所擔保債權,於超過新臺幣柒佰零柒萬元部分不存在。 二、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百分之二十,餘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 確,原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且 此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若縱經法 院判決確認,亦不能除去其不安之狀態者,即難認有受確認 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最高法院52年度台上字第1240號判決意 旨參照)。經查,本件原告主張被告對其所有之苗栗縣○○市 ○○段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所設定如附表所示最高限 額抵押權(下稱系爭抵押權)之所擔保債權逾新臺幣(下同 )500萬元部分不存在,惟為抵押權人即被告所否認,足認 原告主觀上認其法律上地位處於不安之狀態,且此種不安之 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是原告訴之聲明第1項請求確 認前開債權不存在之訴,即有確認利益,合先敘明。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主張:原告與其配偶范春櫻(下逕稱其名)前因受訴外 人張興泰、林建青鼓吹投資,然資金不足,因而結識訴外人 周光宇(下逕稱其名)即訴外人泰鼎資產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泰鼎公司)之代表人,由原告委託周光宇以泰鼎公司 名義向被告借款500萬元,詎周光宇於民國112年3月間利用 原告年老而無投資經驗等情事,私自向被告借款,並以系爭 土地設定如附表所示最高限額840萬元之系爭抵押權為擔保 ,已逾原告委託其辦理借款之範圍,是依民法第170條第1項 規定,系爭抵押權所擔保債權超過500萬元部分對原告應不 生效力而不存在,該部分之抵押權亦應予以塗銷,爰依民法 第767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確認系爭抵押權所擔保債權逾50 0萬元部分不存在並塗銷該部分之抵押權登記等語。並聲明 :㈠確認被告就系爭土地所設定之系爭抵押權,所擔保債權 逾500萬元部分不存在。㈡被告應將前項土地之抵押權所擔保 債權逾500萬元部分之登記予以塗銷。 二、被告則以:被告與泰鼎公司於113年2月27日簽立2份借貸契 約書,分別約定由被告貸與其200萬元(下稱系爭200萬元借 款)、500萬元(下稱系爭500萬元借款,與系爭200萬元借 款契約合稱系爭借款),均以分期清償方式清償,原告則提 供系爭土地設定系爭抵押權以為擔保,而泰鼎公司於113年9 月26日就系爭借款及提前清償違約金均一次清償,另於113 年9月25日與被告簽立買賣契約(下稱系爭買賣契約),約 定將熱裂解機1台以600萬元出售被告,再由被告以700萬元 售予泰鼎公司以成立融資性分期付款買賣,亦為系爭抵押權 擔保範圍,原告亦於同日再次就系爭土地簽立擔保物提供同 意書,可見原告對於系爭抵押權設定條件知悉甚詳,並非未 得其同意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本院之判斷:   原告主張系爭抵押權所擔保債權逾500萬元部分不存在,系 爭抵押權應予塗銷等語,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詞置辯。是 本件爭點厥為:㈠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金額為若干?㈡原 告請求塗銷系爭抵押權擔保逾500萬元部分,有無理由?經 查:  ㈠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部分:  ⒈按確認法律關係不存在之訴,如被告主張其法律關係存在時 ,應由被告負舉證責任(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393號判 決)。是確認法律關係不存在之訴,倘被告主張法律關係存 在且已盡其舉證之責,又未經原告提出足以推翻之反證,則 舉證責任分配之不利益自應由原告承擔。  ⒉原告主張其係以泰鼎公司名義向被告借款僅500萬元,始提供 系爭土地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為擔保,為被告所否認,並抗 辯其同意之擔保債權總額為840萬元,是本件所應審究者, 乃原告提供系爭土地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總額 為若干,分述如後:  ⑴查原告自陳其因有資金需求,而於113年2月委託周光宇以泰 鼎公司名義向被告借款,觀諸系爭借款之2份契約(下合稱 系爭借款契約)均記載借款人為泰鼎公司,且泰鼎公司之代 表人即為周光宇(本院卷第83至84頁),且證人周光宇亦於 114年1月16日於本院具結證稱:實際要向被告借錢的是原告 和范春櫻,但被告希望由一家公司出面借款,所以由原告他 們提供土地質押,我出面借款等語(本院卷第260頁),可 證原告確有以泰鼎公司名義與被告借款之合意。  ⑵次查,就原告向被告借款之金額,由泰鼎公司與被告於113年 2月27日就系爭借款所簽立之2份借貸契約書(本院卷第197 至200頁),可知系爭200萬元借款契約之借款本金為200萬 元,約定年息12.0216%,約定自113年3月起至115年2月止分 24期本息攤還,如均按期還款則還款本息總合為222萬元, 借款手續費為2萬元;系爭500萬元借款之借款本金則為500 萬元,約定年息11.8241%,亦約定自113年3月起至115年2月 止分24期本息攤還,如均按期還款,則還款本息總合為549 萬元,借款手續費為3萬元,是系爭借款之本金為700萬元, 連同手續費暨預定按期還款之利息則為776萬元。而證人周 光宇則於本院具結證稱:原告、范春櫻和被告的業務員李瑋 杰跟我大約於113年1月左右約在臺北火車站見面討論借錢的 事宜,當時是原告說要借500萬元,要先還款正常,後面200 萬元才能夠再下來,范春櫻說一個月後就可以還這筆錢,李 瑋杰就提議額度弄高一些,業績也會比較好,我在113年3月 5日與21日就將貸下來的錢交給原告,因為我也擔心原告不 還我,所以交付款項時寫成買賣契約,當時原告還給我5張 權狀。又在火車站當天原告同意質押,需要蓋章,所以有將 印鑑證明交給我,我就再把印章交給李瑋杰委託他處理,當 初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的金額就是按系爭土地可以貸到這麼 多的錢,後續借款均由原告負責償還。在火車站當天有說系 爭土地可以借到700萬元,但實際上先拿500萬元,另外200 萬元是半年後如果還款正常才可以再拿,但范春櫻在火車站 談妥後不到10日就再來跟我借錢,但這跟與被告的借款無關 ,因為被告額度雖然可以到700萬元,可是200萬元要後面才 能拿到,印象中大家是同意先拿500萬元,因此多拿到的錢 要先還回去等語(本院卷第259至268頁),另觀諸證人周光 宇所出具113年2月29日匯款予被告2萬1,000元、153萬1,500 元之匯款申請書(本院卷第287至293頁)、113年3月5日交 付現金時簽立之買賣契約、113年3月11日匯款予范春櫻50萬 元之匯款申請書(本院卷第283、285頁)等,可知周光宇於 泰鼎公司113年2月27日簽立系爭借款契約後,乃將155萬2,5 00元之款項交付被告、550萬元之款項交付原告配偶范春櫻 ,足認113年1月至2月間兩造合意由原告以泰鼎公司名義向 被告借款之金額固為500萬元,然被告交付予原告之受託人 泰鼎公司之款項總額則為705萬2,500元,其中155萬2,500元 則因兩造間基於金流帳務之考量而未經轉交原告即行返還被 告,是原告實際取得之借款金額為550萬元。然被告自承系 爭借款經泰鼎公司於113年9月26日即將前開借款連同提前清 償違約金一次清償完畢(本院卷第192頁),是前開550萬元 之借款於113年9月26日即因借款清償而消滅,首堪認定。  ⑶復按,需融資人以其經營業務所需用之財產設備出售予融資 公司,取得買賣價金後,再由需融資人向融資公司買回其所 需用之財產設備,並由需融資人分期給付買賣價金,以為融 通週轉資金之方式,即所謂融資性分期付款買賣契約,此種 交易型態,並未違背法令,且無悖於公序良俗,對我國工商 界經濟活動,非無助益,自無違背強行法規之可言;如融資 公司簽訂融資性分期付款買賣契約之當事人均明知其交易之 安排及法律效果,亦非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此種融資性分期 付款買賣契約,應認為有效(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030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經查,系爭借款雖於113年9月26日 消滅,然泰鼎公司於113年9月25日與被告簽立2份買賣契約 書(本院卷第207至211頁,下稱系爭買賣契約),約定先由 泰鼎公司以600萬元出售熱裂解機1台(下稱系爭機台)予被 告,同時由泰鼎公司以700萬元向被告買受系爭機台並自113 年9月26日至116年3月30日止分期清償價款,則泰鼎公司買 回系爭機台之契約價金乃高於售出之價金,並享有分期還款 運用資金之期限利益,是系爭買賣契約應屬融資性分期付款 買賣契約,目的在於取得短期之融資,則泰鼎公司與被告間 依系爭買賣契約既為互負債務,被告對於泰鼎公司於113年9 月26日即前開借款消滅之同日起存有本金700萬元之買賣價 金請求權。再參以證人周光宇於本院具結證稱:113年9月的 買賣契約實際上是要借款的意思,這筆錢是原告要借的,但 因為前面的錢沒有還清,所以需要換約,李瑋杰有去原告竹 北的家講這件事,有打電話給我,原告原本不肯換約,但跟 原告說明之後,雙方就簽立新的合約,原告跟李瑋杰簽的我 沒有看到,後來還是要我出來簽系爭買賣契約等語(本院卷 第264至266頁),足徵系爭買賣契約之目的乃為取得資金, 與系爭借款契約目的相類。復由證人周光宇證述稱:113年2 月的借款是先拿500萬元、半年後才能再拿200萬元,談妥50 0萬元後,范春櫻有私下找我希望可以借到更多錢,我說沒 有等語(本院卷第261、267至268頁),可知原告與范春櫻 之資金需求不僅有500萬元,且參系爭買賣契約乃於113年9 月25日所簽立,系爭借款契約則係於113年2月27日所簽立, 時隔約6個月,亦與周光宇前開半年後始能取得資金之證述 互核一致,堪認泰鼎公司因系爭買賣契約所負債務亦係因原 告委託周光宇以泰鼎公司名義向被告以融資性分期付款買賣 方式取得資金所生。而系爭買賣契約之價金倘按期清償,其 本息總合為700萬元、手續費為7萬元(本院卷第209頁), 然原告並未提出泰鼎公司迄本件言詞辯論終結為止依系爭買 賣契約對被告所負之價金、手續費、利息債務清償或因其他 原因而消滅之證明,是泰鼎公司對被告就系爭買賣契約仍負 有前開價金、利息與手續費之債務共707萬元,應堪認定。  ⑷再參以系爭抵押權之登記日期為113年3月6日,債權確定期日 則為143年2月26日(本院卷第43至53頁),其所擔保之債權 範圍則包含債務人即泰鼎公司對於權利人即被告現在(包含 過去所負現在尚未清償)及將來在抵押權設定契約書內所訂 債權最高限額內所負之債務,包括買賣價金、手續費、違約 責任等,有系爭土地登記第一類謄本在卷可查(本院卷第43 至45頁),復觀諸兩造間之抵押權設定契約書其他約定事項 第1條約定:「擔保物提供人所提供之本抵押物之擔保範圍 ,包括債務人對抵押權人中租迪和股份有限公司(包括總公 司及各分支機構)現在(包含過去所負現在尚未清償)及將 來所負在本抵押權設定契約書所定債權本金最高限額內之包 括但不限於......買賣價金、貸款、手續費......及其他一 切債務暨其利息、遲延利息、逾期利息、違約金....」(本 院卷第103頁),可知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乃包含113 年3月6日至143年2月26日期間內被告對債務人即泰鼎公司之 買賣價金、手續費、利息等債權,是被告於113年9月25日依 系爭買賣契約對於泰鼎公司所取得之買賣價金、手續費及利 息共707萬元之債權,亦屬系爭抵押權擔保債權之一部。而 被告除前開債權外,復未提出其他屬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 權存在之證明,是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於超過707萬元 部分應不存在,應堪認定。  ⑸被告雖抗辯僅其僅要借款500萬元,故逾該部分之債權乃周光 宇無權代理等語,然原告於113年3月所取得之借款550萬元 ,業已於113年9月26日清償,業如前述,復由證人周光宇證 稱:113年9月簽立買賣契約實際上是要借款,這錢是原告要 借的,款項也是原告收取,應該只是換約等語(本院卷第26 5頁),可推知兩造應係以部分新債清償、部分再以融資性 分期買賣契約,合意使原告由被告取得資金,並由泰鼎公司 出名與被告簽立系爭買賣契約,再參以原告亦於113年9月25 日,即系爭買賣契約簽立之同日出具擔保物提供同意書予被 告(本院卷第141頁,下稱系爭同意書),表明願以系爭土 地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為泰鼎公司與被告間分期付款買賣價 金之擔保,且系爭同意書簽立時原告已提起本件訴訟,應對 於擔保範圍、締約內容尤為注意方是,實難認原告對於以泰 鼎公司名義與被告間系爭買賣契約之內容全然不知,而有遭 周光宇無權代理之情形,是被告前開抗辯應非足採。  ⒊據此,本件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於超過707萬元部分不存 在,原告於前開範圍內主張系爭抵押權擔保債權不存在尚屬 有據,逾此部分則無可採。  ㈡原告請求被告塗銷系爭抵押權部分:  ⒈按稱最高限額抵押權者,謂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其不動產為 擔保,就債權人對債務人一定範圍內之不特定債權,在最高 限額內設定之抵押權,民法第881條之1第1項定有明文。是 最高限額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依民法第881條之1第2項規 定,固以由一定法律關係所生之債權或基於票據所生之權利 為限。惟所謂一定法律關係所生之債權,考諸其立法理由, 當然包括現有及將來可發生之債權,及因繼續性法律關係所 生之債權。是此種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除訂約時已發生之 債權外,即將來發生之債權,在約定限額之範圍內,亦為抵 押權效力所及。且該抵押契約如定有存續期間者,訂立契約 之目的,顯在擔保存續期間內所發生之債權,凡在存續期間 所發生之債權,皆為抵押權效力所及,於存續期間屆滿前所 發生之債權,債權人在約定限額範圍內,對於抵押物均享有 抵押權,除債權人拋棄為其擔保之權利外,自無許抵押人於 抵押權存續期間屆滿前,任意終止此種契約。縱令嗣後所擔 保之債權並未發生,僅債權人不得就未發生之債權實行抵押 權而已,非謂抵押人得於存續期間屆滿前終止契約而享有請 求塗銷抵押權設定登記之權利(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86 3號判決參照)。  ⒉經查,系爭抵押權所擔保債權金額於本件言詞辯論終結前固 僅有707萬元存在,而未及其最高限額,然系爭抵押權為最 高限額抵押權,此觀諸系爭土地登記第一類謄本即明(本院 卷第43至45頁),是其存續期間既尚未屆滿,原債權亦未確 定,該物權契約自不因其擔保債權之一部消滅或不存在而終 止,僅抵押權人即被告不得就債權不存在部分實行抵押權而 已,被告既為系爭抵押權之抵押權人,維持系爭抵押權登記 乃為其正當權利之行使,並未妨礙原告之所有權,是原告主 張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將系爭抵押權擔保債權逾500 萬元部分之登記予以塗銷,並非有據。   ⒊況由證人周光宇於本院具結證稱:在火車站當天原告同意質 押,需要蓋章,所以有將印鑑證明交給我,我就再把印章交 給李瑋杰委託他處理,當初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的金額就是 按系爭土地可以貸到這麼多的錢等語(本院卷第262至263頁 ),可證原告以系爭土地設定抵押權所同意擔保之本金金額 為700萬元,復參以系爭借款契約所約定年息分別為11.8241 %、12.0216%(本院卷第197至200頁),借貸期間均為2年, 則倘採本金一次清償方式,利息將超過140萬元,且民間貸 款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擔保以貸款本金加計20%為擔保總額 以擔保債務人倘逾期未清償所生之遲延利息,亦屬常見,是 系爭抵押權設定最高限額為840萬元,核與證人周光宇前開 證述大致相符,復參以系爭抵押權設定文件中亦有原告之印 鑑證明,並多處蓋用有原告印鑑,同時檢附系爭土地權狀正 本(本院卷第97至105頁),可知原告係將印鑑章、印鑑證 明均交付予周光宇,並將系爭土地權狀正本交付被告人員以 辦理抵押權設定事宜,衡諸常情應有充分授權,且原告於本 件起訴後應對於系爭土地抵押權設定之最高限額知之甚詳, 仍出具系爭同意書(本院卷第141頁)而對被告為同意設定 系爭土地最高限額抵押權之意思表示,是系爭抵押權設定應 係經原告同意始辦理,併此敘明。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確認系 爭抵押權所擔保債權超過707萬元部分不存在,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原告雖聲請傳喚證人李瑋杰,然其待證 事實為其與原告商議借貸契約與設定抵押權之內容(本院卷 第273頁),惟渠等商議之當日證人周光宇在場,且亦已證 述協商情形如前,應無再予傳喚之必要。兩造其餘攻擊防禦 方法,及未予援用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均不足以影響 本判決之結果,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陳景筠 附表:         土地 抵押權設定登記內容 苗栗縣○○市○○段0地號土地 權利種類:最高限額抵押權 收件年期:民國113年 收件字號:頭地資字第016240號 登記日期:113年3月6日 權利人:中租迪和股份有限公司 債權額比例:1分之1 擔保債權總金額:840萬元 擔保債權種類及範圍:擔保債務人對權利人現在(包含過去所負現在尚未清償)及將來在本抵押權設定契約書所定債權最高限額內所負之債務,包括租金、買賣價金、貸款、手續費、票款、墊款、保證債務、應收帳款業務之違約責任。 擔保債權確定期日:143年2月26日 清償日期:依各個債務契約約定 利息(率):依各個債務契約約定 遲延利息(率):依各個債務契約約定 違約金:依各個債務契約約定 其他擔保範圍設定:1.取得執行名義之費用。2.保全抵押物之費用。3.因侵權行為或債務不履行而發生之損害賠償。4.權利人墊付抵押物之保險費及其按依法定利率計算之利息。5.律師費。 權利標的:所有權 設定權利範圍:1分之1 證明書字號:113頭地資他字第000872號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周曉羚

2025-03-14

MLDV-113-訴-409-20250314-1

重勞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勞訴字第60號 原 告 藍珮瑜 訴訟代理人 陳業鑫律師 林致遠律師 被 告 滙豐(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紀睿明 訴訟代理人 余天琦律師 鍾 郡律師 張宏賓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 月14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方面:   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而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在 與否不明確,致原告主觀上認為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 狀態存在,且此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 言(最高法院52年台上字第1240號判例意旨參照)。本件原 告請求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既為被告所否認,其主張 僱傭契約所生權利之法律上地位即有不安之狀態存在,非經 法院判決確認無以除去,則原告訴請確認僱傭關係存在應有 確認利益。 乙、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略以: (一)原告於民國101年9月10日起任職被告公司,並自109年擔任 資深副總裁,月薪為新臺幣(下同)21萬8,554元,此為兩 造勞資爭議調解所不爭執(附件1),雙方並於聘僱合約約 定保障第13、14個月之年薪(原證1)。詎料,訴外人即原 告直屬主管即被告公司工商金融業務處負責人暨副總經理李 禧宜(Daphne Lee)先於113年5月30日以LINE通話稱原告之外 部活動沒有取得事前核准、申報不完整,違反公司內規,通 知原告予以解僱,但未告知任何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法 定解僱事由暨法令依據;原告因不知自己受解僱之法令依據 ,遂於翌日(31日)以電話詢問訴外人即被告公司人力資源處 專員施佳利(Lily Shih)解僱事由暨法令依據,人資專員才 「另追加」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事由,且另稱原告掛名 自己家族企業董監事,未經事前核准、有違公司內規。尤有 甚者,被告公司甚於同年6月3日「再追加」發出解僱通知書 (下稱系爭解僱通知,原證2),增列113年5月30日、31日均 未提及的解僱原因,並訂113年6月4日終止雙方之勞動契約 關係。 (二)原告直屬主管李禧宜於113年5月30日通知解僱原告時,並未 說明任何勞基法法定解僱事由暨法令依據;又被告公司於113 年5月30日、31日「另追加」以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事 由,並「增列」許多解僱原因,均有違誠信原則與解僱明確 性原則。 (三)原告疏漏申報家族企業掛名情事,原告早於108年前後與113 年3月坦承有疏失,並同時補行申報完畢,並得到被告公司 之「核准」。被告公司現「追溯」早已核准之事為解僱事由 ,有違正當信賴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而生權利失效之效果 。且被告公司於108年前後或113年3月即已「知悉」,竟仍 「追溯」原告早已坦承,經被告公司核准之事作為解僱事由 ,則被告於113年5月30日通知解僱原告,顯已逾越勞基法第 12條第2項之「30日除斥期間」。 (四)退步言,原告疏漏申報家族企業掛名職務一事,原告至多係 「初犯」、「無故意」,在職約12年期間表現良好、未對被 告公司造成任何損害、原告更無獲利,原告亦坦然面對自己 之「疏失」,且疏漏申報之內容本即屬商工登記之公開資訊 ,其「過失」之態樣、內容、結果並不構成勞基法第12條第 1項第4款之「情節重大」。且原告申報疏失全然未對被告公 司造成任何損失,且被告公司亦有於徵才網站上徵募原告顯 可勝任之工作,被告公司可採取較低程度之降薪降職等合理 懲戒手段,抑或加強教育訓練管理,卻全然未為之,亦未與 原告溝通討論其他職務安置,與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不合。 兩造間勞動契約既未合法終止,自仍繼續存在,原告得按兩 造間勞動契約、民法第482條、同法第487條、勞動基準法第 22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如附件所示。 二、被告辯解略以: (一)依被告公司員工作業規範、行為守則及個人利益衝突、外部 活動及個人帳戶交易處理準則規定,被告公司員工於每年度 均需在被告設置之平台上完成相關利益衝突之年度聲明申報 ,聲明已詳讀並了解利益衝突申報之相關規定、申報內容均 屬完整、正確且並無遺漏並予確認後,始完成年度申報,且 員工均須經申請許可後始得進行外部活動,且員工如歷經調 職、職責重大變更或外部活動有所變更時,均須重新申報取 得許可。原告自101年9月10日到職被告公司,並於109年12 月晉升為「工商金融業務處」資深副總裁,竟自105年間起 ,違反上開利益衝突、外部活動之規定,未經申請許可而擔 任如附表一所示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監事職務,且未申報 上開職務及如附表一所示之持股一、二等情。原告並於附表 二所示任職被告公司之106年至113年期間,利用上班時間及 被告公務信箱,辦理如附表二所示之系爭兼職相關業務、處 分系爭持股、指示兼職公司職員辦公、為自己及其兼職公司 之負責人即訴外人陳振龍、陳清輝等謀取利益。 (二)被告係因112年6月原告經任命為工商金融業務處大型企業二 部之主管,原告之直屬主管即訴外人李禧宜發現身為高階主 管之原告未被列在具授信核准權限人員名單中,為其拓展業 務之需,被告遂要求原告完成利益衝突及外部活動申報程序 ,惟過程中原告仍違反系爭工作規則為不實申報,經被告公 司法遵人員查詢指出,原告始進行更正,致被告遲遲無法進 行內部風險評估。被告法遵人員及原告直屬主管發現原告有 如附表一所示兼職、持股,其兼職公司近80%營業登記項目 與原告所服務之工商金融業務處客戶重疊,且原告擔任資深 副總裁,權限甚高,本得以輕易接觸、存取大量僅高階主管 始能知悉機密,被告已難設立任何防護機制以有效保護、阻 隔客戶及被告之商業機密及業務活動資訊,故被告公司法遵 人員及原告直屬主管於113年3月29日及同年4月9日駁回全部 原告之外部活動申請,並於同年4月18日進行調查,於同年5 月9日完成本件調查程序。被告甚於調查發現,原告於任職 期間履次遂行兼職業務,甚有如下違反直屬主管於110年間 要求其不得接觸成衣紡織業之禁令之事實:(1) 111年2月間 ,原告明知其所帶領之同仁負責成衣紡織業客戶(包含義鋼 實業),竟未利益迴避亦未遵守不得碰觸成衣紡織業客戶之 禁令,至110年9月始移轉該等成衣紡織業客戶至其他小組( 被證11);(2) 原告於111年5月27日請其組員審閱客戶(名 單包含義鋼集團)之優惠手續費率,足證原告就成衣紡織業 客戶及其個人關係帳戶有實質管理(被證12);(3) 111年5 月違規招攬某人造纖維股份有限公司開戶(被證13);(4)11 1年10月將其違規兼職之義鋼實業、義翰實業及其他成衣類 別客戶之存放款變動資料,寄送至自己信箱(被證14),嚴 重違反前任直屬主管於110年時所設不得接觸成衣紡織業客 戶禁令。原告違規兼職之義鋼集團各公司除成衣紡織之外, 更涉足被動電子元件製造、食品、自行車、建設營造及媒體 業等,被告如欲一一釐清其與工商金融業務處近500間企業 客戶之潛在利益衝突,做好完整防火牆隔離,無異天方夜譚 ;且原告既連不實申報取得之核准及限制措施猶未能遵守, 實難期待原告得妥善保護企業客戶之商業資訊及財務機密, 或按被告要求進行完整利益迴避。 (二)被告於113年5月9日完成本件調查程序(被證15),始確認 原告有如附表一、二所示履次故意違反上開規範之事實,並 經懲戒會議討論後,於113年6月3日由被告人資以解僱通知 書正式通知原告,自翌日(4日)起依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 款規定終止雙方勞動契約,而無逾勞基法第12條第2項之30 日除斥期間之情事。原告違規行為嚴重違反其應遵守之作業 規範、行為守則及處理準則相關規定,確實違反勞動契約及 工作規則情節重大,實難期待被告繼續信賴原告得以忠誠態 度履行職務,已該當懲戒解僱之最後手段性要件,被告依據 勞基法第12條第1項4款之規定自113年6月4日起解僱原告, 並無違法或不當,原告請求如附件聲明第二、三項所示亦屬 無據等語。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 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得心證之理由: (一)被告於113年6月4日依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規定,終止 與原告間僱傭關係,應屬合法: 1、按勞工有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雇主得不 經預告終止契約,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定有明文。次按 判斷是否符合「情節重大」之要件,應就勞工之違規行為態 樣、初次或累次、故意或過失違規、對雇主及所營事業所生 之危險或損失、商業競爭力、內部秩序紀律之維護,勞雇間 關係之緊密情況、勞工到職時間之久暫等,衡量是否達到懲 戒性解僱之程度。倘勞工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之具體事 項,係嚴重影響雇主內部秩序紀律之維護,足以對雇主及所 營事業造成相當之危險,客觀上已難期待雇主採用解僱以外 之懲處手段而繼續其僱傭關係者,即難認不符上開勞基法規 定之「情節重大」之要件,以兼顧企業管理紀律之維護(最 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1894號、109年度台上字第2385號判 決參照)。又勞動契約之給付義務,除主給付義務有關雇主 給付工資報酬義務及勞工提供勞務義務外,雇主、勞工均尚 有附隨義務存在,相對於雇主對勞工之保護義務,勞工對雇 主則有維護雇主利益之忠誠義務存在,而所謂維護雇主利益 義務,包括一系列作為或不作為義務,如遵守勞工保護法令 之作為義務或不得為對雇主有害行為之不作為義務等,而所 謂雇主利益,不僅包括一時金錢得失之利益,尚包括企業所 維護之企業經營價值文化及企業管理紀律等。如勞工違背忠 實提供勞務義務或其維護雇主之忠誠義務,已達嚴重影響雇 主對事業統制權及企業秩序之程度,足認勞動關係受嚴重之 干擾而難期繼續,而有立即終結之必要,自可認勞工違反勞 動契約,情節重大,得逕予終止勞動契約。 2、經查,依兩造所簽訂之101年9月10日聘僱合約「相關工作規 範」所載:「您同意並遵守本公司所有相關之工作規範,及 其後修改或變更之規定;…。如您願意接受本聘僱合約所載 各項條款及附件之聘僱約定,請於本聘僱合約上簽名。…」 等語觀之,兩造約定原告應遵守該勞動契約規定及被告制定 之相關工作規範事項,包括其後修改、變更規定。循此,被 告為規範所屬員工制定、公告之相關工作規範,自視為兩造 間勞動契約內容之一部,原告應受其拘束。原告倘有違反勞 動契約、被告公司工作規範事項而情節重大者,被告自得據 此依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規定不經預告終止勞動契約。 次查,依被告公司之「員工作業規範」(下稱作業規範,見 本院卷一第223至232頁)第3條「利益衝突」規定:銀行之負 責人及職員不得兼任其他銀行之任何職務,亦不得未經銀行 許可擔任或兼任滙豐集團成員以外之其他公司職務;又依被 告公司之「行為守則」(下稱行為守則,見本院卷一第237至 269頁)第2.7條「利益衝突」規定:「若同事利用其在滙豐的 職位以不當手段獲利,會損害我們的聲譽、利害關係人或業 務所在的金融市場。《必要程序:個人利益衝突、外部活動 和個人帳戶交易》…旨在保護同事及滙豐,所有同事均須遵守 該政策之規定。該等基本控制措施旨在確保一切活動恰當、 公平且透明。同事需要了解並管理或避免可能由以下因素引 起的利益衝突:1)個人關係衝突、2)從事滙豐以外的活動、 以及3)個人帳戶交易。」;行為守則第2.7.2規定:從事匯豐 以外的活動「…同事在開展任何外部活動之前,必須完成『外 部活動審查流程』以便滙豐分析並決定是否允許,然後記錄 和管理與外部活動相關的潛在衝突風險。」;再依被告公司 之「個人利益衝突、外部活動及個人帳戶交易處理準則」( 下稱處理準則,本院卷一第271至318頁,以下與「作業規範 」、「行為守則」合稱系爭工作規範)中所明示應完成外部 活動申報事項,包括:在滙豐集團以外從事任何業務,包括 任何家族企業或提供私人投資建議;接受任何外部組織的有 薪或無薪任命,擔任有影響力的職務;取得或持有任何企業 、基金、房地產銀團或合夥企業5%或以上的私人投資,或上 市公司3%的私人投資;或任何其他可能危害匯豐銀行公正性 或與您在匯豐銀行的職位產生利益衝突的外部活動等。(見 本院卷一第279、280頁,原文:「You must complete an Ou tside Activities form to review your Outside Activit ies with your line manager for the following Outside Activities:•Engaging in any business, outside of HS BC or its subsidiaries, including any family-owned b usiness or the providing of private investment advic e;•Accepting a paid or unpaid appointment of an infl uential role at any external organisation;•Acquiring or holding private investments of 5% or more, or 3% in th e case of listed entities, of any business, f und, real estate syndicate or partnership.•Any other Outside Activity that could jeopardise the impartia lity of HSBC or create Conflicts of Interest with yo ur role in HSBC.);再依處理準則規定,被告公司所有職員 在被告公司設置之ECA平台(the Employee Conduct Activit ies (ECA) platform)上,必須至少完成一次個人關係利益 衝突之申報,以確保職員已披露最新的個人關係利益衝突。 且必須在加入或變更匯豐銀行職位時完成個人關係利益衝突 之申報,以確保職員在新職位上披露(或重新披露)所有個 人關係利益衝突。且職員有責任於情況變化時(如匯豐銀行 的職位發生變化,或與特定事件相關的個人關係發生變化; 婚姻)繼續評估個人關係利益衝突。(見本院卷一第277頁, 原文:「You must disclose your Personal Connection Co nflicts via the Personal Connection Conflicts platfo rm,…All in-scope workers must com plete a m andatory attestation at least annually to confirm that they have disclosed their Personal Connection Conflicts, and to ensure their disclosed Personal Connections C onflicts are up to date. Additionally, they are also required to complete the mandatory attestation upon joining or changing their role at HSBC to ensure th ey have disclosed (or re-disclosed) all their Person al Connection Conflicts in their new role.…It is you r responsibility to continue to assess your personal connections as circum stances change (e.g. a change in role at HSBC, or a change in personal connection in relation to a specific event; e.g. marriage)等情 ,除有上揭作業規範、行為守則、處理準則在案可稽,並有 該ECA平台系操作頁面、原告參與利益衝突教育訓練課程資 料及其親簽之簽到表、被告寄予員工提申報郵件(見本院卷 第319至382頁)等在卷可證,可知被告公司職員本應於每年 度、於被告公司職位調整或個人關係發生變動時,於被告公 司設置之ECA平台上,誠實揭露所涉個人關係利益衝突事項 以完成申報,以維護被告公司之風險管控、合規經營及企業 管理紀律。 3、本件原告自101年9月10日到任,於109年12月起任職被告公 司「工商金融業務處」(下稱企金處)擔任資深副總裁,其上 尚有企金處負責人(處級主管)、再上為被告公司臺灣區總經 理,而其下有顧客關係經理(部級主管),再下為組員(業務 助理),而其所在企金處有兩組,其僅為其中一組之主管等 節,為兩造所不爭執(見本院卷三第272、273頁);另原告自1 05年3月起至112年4月間,陸續擔任由其配偶陳振龍、或由 陳振龍之父陳清輝時任、曾任負責人如附表一編號1至4所示 義鋼集團,及台灣藝術電視台公司、天翰建設公司之董事、 監察人,及擔任瑤池金母慈善會監事(以下合稱系爭兼職), 並持有義鋼實業股份2.36%(未逾5%)、台灣藝術電視台公司 股份5%、天翰建設公司間接持股15%(以下就後二者合稱系爭 持股)等情,亦為兩造所未爭執,均堪憑採。復依上所述, 原告本應依勞動契約一部之系爭工作規範,於每年度、職位 調動或個人關係發生變動時,於被告公司ECA平台上「誠實 」揭露如附表一所示個人關係利益衝突之相關系爭兼職及持 股事項,完成上開外部活動之申報,以維護被告公司之風險 管控、合規經營及企業管理紀律。原告固稱其於108年前後 及112年至113年期間均「補行申報」完畢,且經被告許可, 而有正當信賴云云,然俱為被告所否認,辯以原告於108年 、109年1月、100年11月、112年3月間所填載之ECA申報表均 未據實申報等語。經查,原告於填載108、109年ECA申報表 時,除未載外部活動,所記載兼職起始日均有不實(違規兼 職起始日均記載為錯誤之2019年11月11日),且有明確未據 實申報(未申報違規兼職五、持股一,且未填載各公司所營 事業),以致原告當時直屬主管僅下達「原告不得接觸新的『 成衣紡織業』客戶」此一禁令,產生誤認此項限制即可控管 風險等情,有被告所提出之原告ECA申報表在卷足憑(見本院 卷第459至460頁),自堪憑採。另原告於110年11月因職責變 動,經被告公司提醒後固填具ECA申報表,然其於該次申報 中就「外部活動公司」欄位僅填載「義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違規兼職四),而僅於說明欄內填載其擔任違規兼職一 至四及六,惟仍登載錯誤之起始日期(2019年11月),而未 據實申報違規兼職五之情形,致被告風控及法遵人員遭原告 不實申報內容予以核准等情,亦據被告提出110年11月ECA申 報表(見本院卷第471至475頁)可稽,基此,自無從憑其不 實申報,遽認被告因其不實申報誤准其違規兼職及持股,原 告憑此已取得正當信賴。再查,被告所辯原告於112年6月間 經任命為工商金融業務處大型企業二部主管,經直屬主管李 禧宜發現原告未被列在工商金融業務處具授信核准權限人員 名單中,為助其取得對應權限,遂要求原告完成外部活動申 報程序,惟原告於112年3月8日填載之ECA申報表,仍未就上 述不實處為更正,致李禧宜及調查人員於後113年3月調查程 序中,依被告公司自行查詢公開資訊往覆多次逐項指出後, 原告乃被動進行更正乙節,亦據被告提出112年3月8日ECA申 報表(本院卷三第247至253頁)及李禧宜與原告之電子郵件、 公司資料網頁及ECA申報表(本院卷一第477至520頁)在卷 足憑。綜上足證,本件被告所辯原告自105年3月起至112年4 月間,違反上揭利益衝突、外部活動規定,確有未於每年度 、職位調動或個人關係發生變動時『誠實』申報系爭兼職及持 股,未經被告公司許可擔任如附表一所示公司、慈善會之董 事、監察人、監事職務等情,應屬真實,堪予採信。原告既 未據實申報,則其所稱於108年前後及112年至113年期間均 補行申報完畢且經被告許可,已有正當信賴云云,委無足採 。 4、被告因原告未據實申報系爭兼職、持股事宜,經被告公司自 行查詢公開資訊逐項指正後,遲至113年3月18日原告始被動 完成申報,已如上述。則被告所辯因發現原告系爭違規兼職 、持股多達6間公司,因該等公司近80%營業登記項目與原告 服務之企金處客戶重疊,而難以設立防護機制有效保護、阻 隔客戶及被告之商業機密及業務活動資訊,故被告公司法遵 人員及原告直屬主管於113年3月29日、4月9日駁回原告全部 6份外部職務申請等語,尚非無稽,應可採信。再者,被告 因原告所涉上開利益衝突情事,於113年4月18日將原告停職 並進行內部調查時,發現除有上揭違反系爭工作規範,未誠 實申報如附表一所示個人關係利益衝突之系爭兼職及持股事 項,並於同年5月9日調查完畢後發見原告於上班時間,或為 避免義鋼實業公司外匯交割違約以郵件通知承辦人轉呈主管 以特急件特許交割(附表二編號2)、或直接下指令予承辦窗 口緊急處理陳振龍及其家醫成員於馬來西亞之相關款項匯款 事宜(附表二編號7)、或撰寫陳振龍所需交易訊息後交予承 辦之業務副總裁辦理相關外幣子帳戶事宜(附表二編號10)、 甚至利用其職銜與身分,安排陳振龍等義鋼集團高層與被告 另一部門(企業暨金融同業處)之客戶總經理會談,並於會 談當日以申請居家工作方式而不假外出陪同拜訪(附表二編 號14)…,而有利用其任職於被告公司企金處職務之便,於上 班時間為如附表二所示之行為(處理事項詳如附表二編號1至 18所示)等節,亦據被告提出兩造往來電子郵件(見本院卷一 第461至469頁)及如附表二編號1至18所示事證在卷可稽,足 認原告於106年至113年期間,利用其任職於被告公司企金處 職務之便,犧牲被告公司利益於其上班時間,辦理如附表二 所示之為其配偶陳振龍、或由陳振龍之父陳清輝時任、曾任 負責人如附表一編號1至4所示義鋼集團,及為其擔任董事之 台灣藝術電視台公司謀取利益之行為(下稱系爭圖利行為)。 綜上,原告於任職被告公司期間違反利益衝突、外部活動規 定,未誠實申報系爭兼職及持股,並利用其任職被告公司企 金處職務之便,犧牲被告公司利益於上班時間,辦理系爭圖 利行為等情,堪認原告違反兩造間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已 達情節重大之程度。至原告所稱其僅係申報疏漏非故意云云 ,然就系爭兼職、持股其既未主張有何遭他人偽冒辦理登記 及提出相關事證以實其說,難認原告上開所辯為真。原告固 又稱其縱有申報疏失,亦全然未對被告公司造成任何損失云 云,然所謂雇主利益,非僅限於一時金錢得失之利益,舉凡 企業所維護之經營價值文化及企業管理紀律等均包括在內, 考諸銀行業屬於高度監理之特許行業,原告自101年9月10日 到職並於109年12月晉升為企金處資深副總裁,自應恪遵系 爭工作規範有關個人關係利益衝突事項規定。然其竟未依勞 動契約所定相關工作規範誠實揭露個人關係利益衝突事項完 成系爭兼職及持股之申報,以維護被告公司之風險管控、合 規經營及企業管理紀律,甚於任職期間,利用其職務之便, 犧牲被告公司利益,於其上班時間辦理系爭圖利行為,顯有 損於雇主利益,實難以期待被告再委以重任,客觀上亦難期 待其為被告提供勞務時善盡忠誠義務,被告對之信賴基礎盡 失,致兩造之勞雇關係緊密程度受有影響,無法繼續僱用之 情形,無從僅以減薪、調職或記過等其他懲處方式即獲改善 可能,依社會一般通念,難以期待被告採用解僱以外之懲處 手段。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經本院斟酌上開各情節,認原 告違反工作規則或勞動契約,情節已屬重大,被告依勞基法 第12條第1項第4款規定終止系爭勞動契約,程度相當,核無 不當。原告主張被告之解僱不符最後手段性云云,洵非有理 。   5、復按勞工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雇主依前項 第4款規定終止契約者,應自知悉其情形之日起30日內為之 ,勞基法第12條第2項定有明文。查,被告因原告未據實申 報系爭兼職、持股事宜,經被告公司自行查詢公開資訊逐項 指正後,遲至113年3月18日原告始被動完成申報,且被告因 發現原告系爭違規兼職、持股多達6間公司,該等公司近80% 營業登記項目與原告服務之企金處客戶重疊,難以設立防護 機制有效保護、阻隔客戶及被告之商業機密及業務活動資訊 ,故被告於113年4月18日將原告停職並進行內部調查,並於 同年5月9日調查完畢發見原告尚有系爭圖利行為等情,均如 上所述,則被告所辯伊於調查完畢後,獲得原告有違反勞動 契約或工作規則之客觀上確信,並經懲戒會議認定情節重大 ,堪予憑採。從而,被告於113年6月3日當場出具之解雇通 知書(見本院卷一第53、54頁)予原告,以其違反勞基法第12 條第1項第4款規定為由,通知原告不經預告自翌日(4日)起 終止兩造間僱傭關係,於法有據,應屬合法,且與勞基法第 12條第2項之規定無違。至原告所稱其直屬主管李禧宜於113 年5月30日以電話通知解僱原告時,未說明依何法定解僱事 由暨法令依據,其於翌日(31日)以電話詢問被告公司人力資 源處專員施佳利時,被告施佳利才另追加勞基法第12條第1 項第4款事由云云,然縱認所稱李禧宜曾以電話通知其遭解 僱而未告知法定解僱事由;其主動打電話向人力資源處專員 施佳利詢問相關事宜,始經告知為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 等節為真,衡以,施佳利於原告電話詢問解僱事由時,除告 知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外,並與原告約定時間前來人力 資源處領取解雇通知書(見本院卷二第76至77頁),審酌被告 公司乃一大型跨國金融機構,且原告明知李禧宜、施佳利均 非被告公司人力資源處主管,依社會一般通念,難認雙方以 上開電話方式所為對話已足取代兩造相約於113年6月3日當 場交付由被告公司由人力資源處副總經理王松筠署名之解雇 通知書,或逕認被告公司有何另追加、再追加解僱事由之情 事,是原告所辯非與常情無違,殊難憑採。   (二)原告請求被告應自113年6月4日起至原告復職日止,按月給 付原告21萬8,554元,並於每年12月25日前給付原告43萬7,1 08元,且自各期應給付日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 5%計算之利息;及應自113年6月4日起至原告復職日止,按月 提繳9,000元至原告於勞工保險局之勞工退休金專戶,為無 理由:承上所述,被告於113年6月4日依勞基法第12條第1項 第4款規定,終止與原告間僱傭關係既屬合法,原告自不得 再依兩造間勞動契約、民法第482條、同法第487條、勞基法 第22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勞務報酬及提繳至勞工退休 金專戶,是原告請求如附件聲明第二、三項所示,洵屬無據 。  四、綜上所述,原告請求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及請求被告 應自113年6月4日起至原告復職日止,按月給付原告21萬8,5 54元,並於每年12月25日前給付原告43萬7,108元,且自各 期應給付日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及應自113年6月4日起至原告復職日止,按月提繳9,000元 至原告於勞工保險局之勞工退休金專戶,均為無理由,應予 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其依附 ,應併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提 之證據,均核與本案判決所認結果不生影響,爰毋庸逐一再 加論述,附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蒲心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戴 寧 附件: 訴之聲明 一、確認原告與被告間僱傭關係存在。 二、被告應自民國113年6月4日起至原告復職日止,按月給付原告新臺幣21萬8,554元,並於每年12月25日前給付原告新臺幣43萬7,108元,且自各期應給付日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三、被告應自民國113年6月4日起至原告復職日止,按月提繳新臺幣9,000元至原告於勞工保險局之勞工退休金專戶。 四、請准供擔保並宣告假執行。 五、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附表一: 編號 公司名稱 職位/持股 期間(西元年、月) 備註 1 義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2016年3月起;2023年4月起改任監察人 違規兼職一 2 義鋼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2016年3月起;2023年4月起改任監察人 違規兼職二 3 義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Vortex) 董事;2.36% 2018年11月起; 2019年11月起 違規兼職三、持股一 4 義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Microson) 監察人 2018年11月起 違規兼職四 5 瑤池金母慈善會 監事 2018年5月起 違規兼職五 6 台灣藝術電視台 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5% 2021年8月起; 2020年11月起 違規兼職六、違規持股二 7 天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原告間接持股15% 2022年3月起 違規兼職七 附表二: 編號 日期 (西元年月日) 原告利用上班時間處理事項 事證 1 2017.7.26、 2017.8.21 處理義鋼集團員工旅遊事宜。 被證5-1號、被證5-2號 2 2017.9.26 陳振龍(時任義鋼實業董事長)因出差無法用印完成當日外匯交割,原告身為工商金融業務處大型企業部業務經理,為避免義鋼實業違約,竟越俎代庖於上班時間撰擬義鋼實業之臨時外匯額度提案,以郵件交給負責義鋼實業之中型企業之北/中/南區事業部業務副總裁(英文名:Erica Liu),由其轉呈主管(英文名:Alice Tang)以特急件核准給予特許之隔日(T+1)交割交易。 被證5-3號 3 2018.1.22 與義鋼集團員工一同處理陳清輝至馬來西亞接受生長因子注射治療之付、收款事宜。 被證5-4號 4 2018.10.29 未透過窗口直接寄發資信證明給義鋼集團職員收受。 被證5-5號 5 2018.12.20 為陳振龍準備義鋼集團安徽工廠開幕講稿,並以公務信箱寄予陳振龍。 被證5-6號 6 2019.1.9 安排陳振龍參加被告公司於2019年2月22日舉行之「六國貿易論壇-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與因應」研討會;利用公務信箱指示義鋼集團職員辦理陳振龍家族宮廟之光明燈點燈事宜。 被證5-7-1號、被證5-7-2號 7 2019.3.18 直接下指令給時任窗口之業務經理助理(英文名:Sandy Yang),緊急處理陳振龍及其家族成員於馬來西亞之生長因子治療款項匯款事宜,並以公務信箱聯繫、指示義鋼集團職員辦理後續事宜。 被證5-8號 8 2019.8.26 指示義鋼集團職員以處理陳清輝夫婦赴馬來西亞施打生長因子治療事宜。 被證5-9號 9 2019.9.27 處理其對義鋼營造簽署之董事願任書,並以公務信箱寄予義鋼集團職員。 被證5-10號 10 2020.7.3 原告撰寫好陳振龍所需交易訊息後,交給時任被告與義鋼實業窗口之業務副總裁(英文名:Ross Chiang)請其按照所擬內容寄出給陳振龍以辦理加開外幣子帳戶事宜。 被證5-11號 11 2020.12.28 以公務信箱與中華電信職員討論台灣藝術電視台「瑤池金母」節目MOD上架事宜。 被證5-12號 12 2020.12.29 以公務信箱處理義鋼實業付款及負責人演講報名事宜,並以公務信箱告知陳振龍處理結果。 被證5-13-1號、被證5-13-2號 13 2021.6.17 以公務信箱指示義鋼集團職員處理辦公處所修繕費用付款事宜。 被證5-14號 14 2021.8.18 私自利用其職銜與身分,安排陳振龍等義鋼集團高層與被告另一部門(企業暨金融同業處)之客戶總經理會談,並於會談當日即2021年8月25日以申請居家工作方式不假外出陪同拜訪。該客戶為國內知名建築原料上市公司,與義鋼實業、義鋼營造及義翰建設屬同一產業鏈之上下游或協力廠商。 被證5-15-1號、被證5-15-2號 15 2022.2.22 原告以上班時間處理台灣藝術電視台股權委託書,並以公務信箱寄予義鋼集團職員。 被證5-16號 16 2023.03.03 原告出席義鋼實業董事會(未請假)。 被證5-17號 17 2024.01.23 原告以工商金融業務處主管身分參與某企業客戶尾牙,竟向與會之其他客戶推介上述與公務顯然無關之馬來西亞幹細胞生長因子施打療程,再以公務信箱去函該公司陳姓職員進行後續推介,告知可以透過「Taiwan Celia family」名義直接安排療程。 被證5-18號 18 2024.02.26 原告出席義鋼實業董事會(申請居家工作)。 被證5-19號

2025-03-14

TPDV-113-重勞訴-60-20250314-2

重訴更一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分割共有物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1年度重訴更一字第1號 原 告 黃有義 訴訟代理人 陳鼎正律師 複 代理人 陳心豪律師 被 告 黃義雄 黃健益 黃長庚 黃長順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翁瑞麟律師 被 告 黃淵喜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共有物事件,於民國114年2月25日言詞辯 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確認坐落桃園市○○區○○段000地號土地,如附圖編號A、F、K 部分土地為原告單獨所有。 二、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黃淵喜負擔4分之1,餘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者、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 此限。而原告於判決確定前,得撤回訴之全部或一部。但被 告已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應得其同意。訴之撤回應以書狀 為之。但於期日,得以言詞向法院或受命法官為之。以言詞 所為訴之撤回,應記載筆錄,如他造不在場,應將筆錄送達 。訴之撤回,被告於期日到場,未為同意與否之表示者,自 該期日起;其未於期日到場或係以書狀撤回者,自前項筆錄 或撤回書狀送達之日起,10日內未提出異議者,視為同意撤 回,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但書第2款、第3款、第262條 分別定有明文。經查: 一、本件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時,先位聲明為:兩造共有坐落桃園 市○○區○○○段0000地號土地面積33,335平方公尺土地協同原 告辦理合併分割登記,並分割為如附圖一編號A紅色及橘色 部分(面積詳待測量)由原告黃有義所有,附圖編號B綠色 部分(面積詳待測量)由被告黃義雄、黃健益、黃長庚、黃 長順維持分別共有、附圖一編號C藍色部分(面積詳待測量 )由被告黃淵喜所有。備位聲明為:兩造共有坐落桃園市○○ 區○○○段0000地號土地面積33,335平方公尺土地准予分割, 由原告取得附圖二A部分(詳細位置以測量結果為準)土地 ,附圖二B部分(詳細位置以測量結果為準)土地由黃義雄 按應有部分197,628,634/1,000,000,000、黃健益按應有部 分267,457,122/1,000,000,000、黃長庚按應有部分267,457 ,122/1,000,000,000、黃長順按應有部分267,457,122/1,00 0,000,000維持分別共有,附圖二C部分(詳細位置以測量結 果為準)土地由黃淵喜單獨取得。 二、嗣經數次變更後,於民國109年3月10日具狀更正先位聲明為 :被告應協同原告就共有坐落桃園市○○區○○段000地號,面 積33,296.91平方公尺土地辦理分割登記,內容如下:(一 )附圖六(即本判決附圖)編號A、F、K(即藍色)部分土 地面積合計10,052.69平方公尺由原告黃有義獨取得所有權 。(二)附圖六編號B、C、G、J、D、H(即黃色)部分土地 面積共計14,627.79平方公尺由黃義雄按應有部分197,629/1 ,000,000、黃健益按應有部分267,457/1,000,000、黃長庚 按應有部分267,457/1,000,000、黃長順按應有部分267,457 /1,000,000維持分別共有。(三)附圖六編號E、I、L(即 粉紅色)部分土地面積合計8,616.43平方公尺由被告黃淵喜 單獨取得所有權。備位聲明:兩造共有坐落桃園市大溪區烏 塗段面積33,296.91平方公尺土地准予分割,由原告取得附 圖七B部分面積10832.62平方公尺(詳細位置以測量結果為 準)土地,附圖七A部分(詳細位置以測量結果為準)土地 面積共計11,232.14平方公尺,由黃義雄按應有部分197,629 /1,000,000、黃健益按應有部分267,457/1,000,000、黃長 庚按應有部分267,457/1,000,000、黃長順按應有部分267,4 57/1,000,000維持分別共有,附圖七C部分(詳細位置以測 量結果為準)土地面積11,232.15平方公尺由黃淵喜單獨取 得(107年度重訴字第610號卷二第70至71頁)。 二、嗣於113年2月23日變更訴之聲明為:先位聲明:被告應協同 原告就兩造共有坐落桃園市○○區○○段000地號面積33,296.91 平方公尺土地辦理分割登記,並分割為附圖六(即本判決附 圖)編號A、F、K部分土地面積合計10,052.69平方公尺由原 告單獨取得所有權。附圖六編號B、C、G、J、D、H部分土地 面積共計14,627.79平方公尺由被告黃義雄按應有部分1萬分 之622、黃健益按應有部分1萬分之1257、黃長庚按應有部分 1萬分之1257、黃長順按應有部分1萬分之1257維持分別共有 。附圖六編號E、I、L部分土地面積合計8,616.43平方公尺 由被告黃淵喜單獨取得所有權。備位聲明:兩造共有坐落桃 園市○○區○○段000地號面積33,296.91平方公尺土地准予分割 ,由原告取得附圖六編號A、F、K部分土地面積合計10,052. 69平方公尺;附圖六編號B、C、G、J、D、H部分土地面積合 計14,627.79平方公尺由被告黃義雄按應有部分1萬分之622 、黃健益按應有部分1萬分之1257、黃長庚按應有部分1萬分 之1257、黃長順按應有部分1萬分之1257維持分別共有;附 圖六編號E、I、L部分土地面積合計8,616.43平方公尺由被 告黃淵喜單獨取得所有權。第二備位聲明:確認兩造共有坐 落桃園市○○區○○段000地號面積33,296.91平方公尺土地,如 附圖六編號A、F、K部分土地面積合計10,052.69平方公尺為 原告所有。附圖六編號B、C、G、J、D、H部分土地面積共計 14,627.79平方公尺為被告黃義雄、黃健益、黃長庚、黃長 順分別共有。附圖六編號E、I、L部分土地面積合計8,616.4 3平方公尺為被告黃淵喜所有(111年度重訴更一字第1號卷 一第235至236頁)。 三、原告復於113年4月22日就上開備位聲明更正為:兩造共有坐 落桃園市○○區○○段000地號面積33,296.91平方公尺土地准予 分割,由原告取得附圖七(即桃園市大溪地政事務所109年7 月2日溪測法字第32900號土地複丈成果圖)編號B、B1、B2 部分土地面積合計10,832.62平方公尺;附圖七編號A部分土 地面積合計11232.14平方公尺由被告黃義雄按應有部分1萬 分之1975、黃健益按應有部分1萬分之2675、黃長庚按應有 部分1萬分之2675、黃長順按應有部分1萬分之2675維持分別 共有;附圖七編號C部分土地面積合計11232.15平方公尺由 被告黃淵喜單獨取得所有權(111年度重訴更一字第1號卷一 第347至348頁)。並於114年2月25日當庭撤回原113年2月23 日之先位請求偕同辦理分割登記之訴,經被告同意在案(11 1年度重訴更一字第1號卷二第207頁) 四、原告最終聲明為其於114年2月14日以民事綜合辯論意旨狀變 更之聲明即:先位聲明:兩造共有坐落桃園市○○區○○段000 地號面積33,296.91平方公尺土地准予分割,由原告取得附 圖七(即桃園市大溪地政事務所109年7月2日溪測法字第329 00號土地複丈成果圖)編號B、B1、B2部分土地面積合計10, 832.62平方公尺;附圖七編號A部分土地面積合計11232.14 平方公尺由被告黃義雄按應有部分1萬分之1975、黃健益按 應有部分1萬分之2675、黃長庚按應有部分1萬分之2675、黃 長順按應有部分1萬分之2675維持分別共有;附圖七編號C部 分土地面積合計11232.15平方公尺由被告黃淵喜單獨取得所 有權。備位聲明:確認坐落桃園市○○區○○段000地號面積332 96.91平方公尺土地,如附圖六(桃園市大溪地政事務所108 年9月12日溪測法字第48500土地複丈成果圖,即本判決附圖 )編號A、F、K部分土地面積合計10,052.69平方公尺為原告 單獨所有。(111年度重訴更一字第1號卷二第179至180頁) 。 五、原告於113年2月23日所為追加第二備位聲明之訴,係基於兩 造就坐落桃園市○○區○○段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所 有權歸屬之同一基礎事實,而於114年2月25日撤回先位聲明 請求被告偕同辦理系爭土地分割登記之訴,已經被告同意即 生撤回訴訟之效力;另原告就備位聲明即確認系爭土地所有 權之訴為前開變更,屬減縮本件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是上 開訴之變更、追加均與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但書第2款 、第3款等規定相符,應予准許。至原告訴之聲明因桃園市○ ○區○○○段0000地號土地重測後為系爭土地,所為之更正,核 屬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非為訴之變更,併此敘明。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坐落桃園市○○區○○段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 地)為兩造之祖先於日治時期昭和5年(民國19年)11月13 日,為分家而訂立分鬮書(下稱系爭分鬮書),就當時之家 產進行分配,其就系爭土地之具體內容如桃園市大溪地政事 務所108年9月12日溪測法字第48500號土地複丈成果圖(即 本判決附圖)所示,編號B、C、D、G、H、J所示土地面積合 計14627.79平方公尺為大房所有,大房之子孫即被告黃義雄 、黃健益、黃長庚、黃長順,由其4人分別共有,編號A、F 、K所示土地面積合計10052.69平方公尺為二房所有,二房 之子孫即原告;編號E、I、L所示土地面積合計8616.43平方 公尺為三房所有,三房之子孫即被告黃淵喜,惟系爭土地未 按系爭分鬮書之分配為登記。而本件兩造間無不得分割之約 定,亦無因物之使用目的不能分割之情形,原告自得請求裁 判分割,爰先位依民法第823條規定請求裁判分割;又倘若 認裁判分割共有物無理由,按系爭分鬮書簽立時之日本民法 ,鬮分契約成立時,各房分得之財產即告確定,並歸其所有 。系爭分鬮書屬分割家產契約,縱各房應得之財產未經登記 ,於光復後,未依我國法律按系爭分鬮書登記,在當事人間 仍有物權效力。被告黃淵喜既就其所有土地之範圍有爭執, 原告即有確認利益。並聲明:(一)先位聲明:兩造共有系 爭土地准予分割,由原告取得如附圖七編號B、B1、B2部分 土地面積合計10832.62平方公尺;附圖七編號A部分土地面 積合計11232.14平方公尺由被告黃義雄按應有部分10000分 之1975、黃健益按應有部分10000分之2675、黃長庚按應有 部分10000分之2675、黃長順按應有部分10000分之2675維持 分別共有;附圖七編號C部分土地面積合計11232.15平方公 尺由被告黃淵喜單獨取得所有權。(二)備位聲明:確認坐 落系爭土地如附圖六(即本判決附圖)編號A、F、K所示土 地面積合計10052.69平方公尺為原告單獨所有。 二、被告則以: (一)黃淵喜:伊不同意以系爭分鬮書所載之方式分割,蓋因分 鬮書未依其所有之應有部分為分割,且其所分得之土地無 道路,伊不知道分鬮書如何記載,伊主張系爭土地仍為共 有關係,應依照權狀上之登記為準,不同意原告主張附圖 編號A、F、K為原告單獨所有等語,資為抗辯,認應以桃 園市大溪地政事務所108年12月19日複丈成果圖(見本院 重訴卷二第23頁)之方式為分割,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二)被告黃義雄、黃健益、黃長庚、黃長順:請求裁判分割系 爭土地,其等之分割方案如113年10月16日民事答辯、陳 報暨調查證據聲請(三)狀附圖A1所示。又系爭分鬮書效 力依本院111年度訴字第528號判決之法律見解,已確認系 爭土地之權利範圍,已經發生物權效力,該判決應有爭點 效,原告就備位聲明請求依系爭分鬮書之記載,確認編號 A、F、K為原告所有,被告沒有意見等語。 三、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確定判決之既判力,固以訴訟標的經表現於主文判斷之 事項為限,判決理由並無既判力。但法院於判決理由中, 就訴訟標的以外當事人所主張之重要爭點,本於當事人辯 論之結果,已為判斷時,除顯然違背法令,或當事人已提 出新訴訟資料,足以推翻原判斷之情形外,應解為在同一 當事人間就該重要爭點所提起之訴訟,法院及當事人就該 業經法院判斷之重要爭點,皆不得任作相反之判斷或主張 ,始符民事訴訟上之誠信原則(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 1574號判決意旨參照)。易言之,前訴訟判決理由中之判 斷雖然不生既判力,但如當事人在前訴以其為主要爭點而 加以爭執,法院就該爭點亦加以審理而為判斷,則以該爭 點為先決問題之不同後訴,即不許為與該判斷相反之主張 、舉證或判斷,此即學理上所謂爭點效,即訴訟中基於當 事人公平之禁反言及誠實信用原則之適用,以期一次解決 紛爭及防止前後裁判之分歧。是以,爭點效之適用,必須 前後兩訴訟當事人同一,且前案就重要爭點之判斷非顯然 違背法令,及當事人未提出新訴訟資料足以推翻原判斷等 情形始足當之(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2688號裁定意旨 參照)。 (二)查本院111年度訴字第528號確定判決(下稱系爭前案判決 )業就系爭分鬮書認定:兩造先祖黃園、黃良盛、黃良富 依系爭分鬮書將包含系爭土地在內之水田分予各房。按當 時適用之日本民法,於分鬮契約成立時,各房分得之財產 即告確定,並歸其所有。系爭分鬮書應屬分割家產契約, 縱各房應得之財產未經登記,於台灣光復後,未依我國法 律按系爭分鬮書登記,惟在當事人間仍有物權效力。進而 就系爭分鬮書所示各房分配面積,即如本判決附圖所測之 面積等情,有系爭前案判決在卷可稽,並經本院調取該案 卷證資料確認無訛。是以系爭前案判決對於兩造就系爭土 地所有權權利範圍予以認定如系爭前案判決附表所載,此 部分對於兩造已生既判力效力,而系爭分鬮書之效力既經 系爭前案判決認定已有物權效力,且兩造就系爭土地依系 爭分鬮書所分配之土地,亦經系爭前案判決確認如系爭複 丈成果圖(即本判決附圖)所測之面積,即系爭土地如附 圖編號A、F、K所示土地(面積合計10052.69平方公尺) 為原告所有等事實,已經兩造於前案訴訟中為充分之攻擊 防禦後,復經系爭前案判決為實質之判斷後認定,兩造就 上開爭點未主張系爭前案判決有何顯然違背法令之處,復 未提出任何新事實、新證據推翻系爭前案判決之認定,則 依上揭爭點效之理論,兩造應受系爭前案判決理由之認定 所拘束,不容再事爭執,本院亦不得為與系爭前案判決相 反之判斷。 (三)從而,依系爭前案判決之認定,系爭土地依系爭分鬮書之 約定,已分別由原告取得如附圖編號A、F、K所示之土地 所有權,如附圖編號B、C、G、J、D、H所示土地由大房取 得,E、I、L所示土地由被告黃淵喜取得所有權,則系爭 土地已非兩造所共有,原告先位聲明訴請裁判分割系爭土 地,即與法不合,應予駁回。 (四)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原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且此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若縱經法院判決確認,亦不能除去其不安之狀態者,即難認有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此有最高法院52年台上字第1240號判例意旨足參。本件原告主張其就系爭土地如附圖編號A、F、K所示部分之土地有單獨所有權一節,為被告黃淵喜所否認,原告私法上之地位處於不安之狀態,並得以確認判決除去之,故原告備位提起本件確認訴訟自有確認利益。 (五)經查,原告備位聲明部分請求確認坐落系爭土地如附圖編 號A、F、K所示土地面積合計10052.69平方公尺為原告單 獨所有部分,既經系爭前案判決認定如上,已如前述,應 認原告此部分聲明,核屬有據,應予准許。 五、綜上所述,原告先位請求裁判分割系爭土地,為無理由,不 應准許。原告備位請求確認原告就系爭土地如附圖編號A、F 、K所示部分之土地有單獨所有權,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1項但 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陳昭仁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 20 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李思儀 附圖:

2025-03-14

TYDV-111-重訴更一-1-20250314-3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債務人異議之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7372號 原 告 王世融(原姓名:王鎮源) 訴訟代理人 張家榛律師 劉慕良律師 被 告 朝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黃世雄 訴訟代理人 田惠文 上列當事人間債務人異議之訴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26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確認被告所執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九十年度執字第五五七七號債權 憑證所示債權對原告之請求權不存在。 被告不得執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九十年度執字第五五七七號債權憑 證,對原告所有之財產為強制執行。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一百一十三年度司執字第二二○五七九號強制 執行事件(含併案之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一百一十三年度司執字第 二五三三六一號強制執行事件)關於被告對原告所為之強執執行 程序應予撤銷。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伊於民國88年1月24日與訴外人蔡秀英(即黃秀 英)、闕秀蓮、謝灣里共同簽發如附表所示之本票(下稱系 爭本票),票載於89年4月11日無條件支付予訴外人慶豐商 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或其指定人被告,嗣系爭本票經臺灣桃 園地方法院(下稱桃園地院)以89年度票字第3264號民事裁 定(下稱系爭裁定)准予強制執行,經被告持以向桃園地院 聲請強制執行而無結果,桃園地院於91年3月4日發給90年度 執字第5577號債權憑證(下稱系爭債權憑證),期間被告均 未執行,並遺失系爭債權憑證,而後於107年10月25日申請 補發系爭債權憑證,遲至113年間始再對伊聲請強制執行, 現由本院以113年度司執字第220579號清償債務強制執行事 件(含併案之本院113年度司執字第253361號給付票款強制 執行事件,下合稱系爭執行事件)受理,然系爭債權憑證所 示債權之請求權時效,依票據法規定應自91年3月4日重行起 算3年至94年3月4日屆滿而消滅,伊自得拒絕對被告給付, 爰請求確認被告持有之系爭債權憑證所示票據請求權不存在   ,並依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不得執系爭 債權憑證對伊所有之財產聲請強制執行,及撤銷系爭執行事   件關於被告對伊所為之執行程序(下稱系爭執行程序)等語   。並聲明:如主文第1至3項所示。 二、被告則以:縱被告本票債權皆已罹於時效(假設,非自認)   ,惟被告仍得主張原告於行使抗辯權前5年(即108年12月13   日至113年12月12日)之利息債權,故原告主張系爭本票之   債權皆罹於時效而無請求權,自屬無據等語,資為抗辯。並   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82至83頁): (一)原告與蔡秀英、闕秀蓮、謝灣里於88年1月24日共同簽發系 爭本票。 (二)桃園地院以系爭裁定准予系爭本票之強制執行後,被告持系   爭裁定為執行名義向桃園地院聲請強制執行,因執行無結果   ,經桃園地院於91年3月4日發給系爭債權憑證。 (三)被告於107年10月25日申請補發系爭債權憑證後,於113年間   持系爭債權憑證為執行名義向本院對原告聲請強制執行,由   本院以系爭執行事件受理。 四、得心證理由: (一)原告提起本件確認之訴,有無法律上之確認利益?  ⒈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而該條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 存否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   項危險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  ⒉次按強制執行法第27條所稱之債權憑證,係指執行法院發給 債權人收執,俟債務人如有財產再行執行之憑證而言,債權 人於取得債權憑證後,雖可無庸繳納執行費用再行聲請強制 執行,但該債權憑證之可以再行強制執行,乃溯源於執行法 院核發債權憑證前債權人依同法第4條第1項所列各款取得之 原執行名義。而被告係持系爭本票准予強制執行之系爭裁定 所換發之系爭債權憑證聲請對原告強制執行,足認系爭債權 憑證所載之債權,即為被告取得系爭裁定為執行名義之本票 債權甚明。  ⒊查被告已持系爭債權憑證為執行名義,向本院聲請對原告之 財產為強制執行,而原告否認系爭債權憑證所示債權之請求 權存在,並以此為由拒絕給付,顯然兩造間就系爭債權憑證 所示債權之請求權存在與否發生爭執,攸關原告是否負有給 付票款予被告之義務,如不訴請確認,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 將有受侵害之危險,且此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 除去,從而原告提起本件確認系爭債權憑證所示債權之請求 權不存在之訴,即有確認之法律上利益,合先敘明。 (二)被告對原告之系爭債權憑證所示債權之請求權是否已罹於消 滅時效?      ⒈按票據上之權利,對本票發票人,自到期日起算;見票即付 之本票,自發票日起算;3年間不行使,因時效而消滅,票 據法第22條定有明文。次按消滅時效因請求、承認、起訴而 中斷;開始執行行為或聲請強制執行,與起訴有同一效力, 而為消滅時效之中斷事由;時效中斷者,自中斷之事由終止 時,重行起算;時效完成後,債務人得拒絕給付,民法第12 9條第1項、第2項第5款、第137條第1項、第144條第1項分別 定有明文。再按民法第137條第3項延長時效期間為5年之規 定,所稱與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之執行名義,係指實體上爭 執業已確定者而言。本票執票人依票據法第123條規定,聲 請法院裁定許可對發票人強制執行,係屬非訟事件,此項裁 定,並無確定實體上法律關係存否之實質確定力,自非屬與 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之執行名義,執票人之請求權消滅時效 期間,並不能因取得法院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而延長為5   年(最高法院83年度台上字第2675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經查,被告前持系爭裁定向桃園地院聲請強制執行,因執行 無結果,經桃園地院於91年3月4日發給系爭債權憑證乙節, 為兩造所不爭執,則系爭本票之債權請求權即因前揭強制執 行程序而中斷時效,並應自中斷事由終止即強制執行程序終 結核發債權憑證時即91年3月4日重行起算3年時效期間,迄 至94年3月4日時效即已完成,被告遲至113年間始再持系爭 債權憑證為執行名義向本院對原告聲請強制執行,顯已逾重 行起算之3年時效期間,而被告復未能舉證證明本件尚有何 時效中斷之事由,故原告主張被告據以聲請強制執行之系爭 債權憑證所示債權之請求權已罹於時效而消滅,應堪採信。 又按利息債權為從權利性質,主權利因時效消滅者,其效力 及於從權利,民法第146條定有明文,查系爭本票之本金債 權請求權已罹於時效,業如前述,則從屬於本金之利息債權 請求權亦因原告為時效抗辯而隨之消滅,故被告辯稱其尚得   請求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時起前推5年之利息云云,並無可採   。是以,原告訴請確認被告所執系爭債權憑證所示債權對其   之請求權不存在,自屬有理。 (三)原告請求命被告不得持系爭債權憑證對其所有之財產為強制 執行,及撤銷被告對其所為之系爭執行程序,有無理由?   ⒈按執行名義成立後,如有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 ,債務人得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法院對債權人提 起異議之訴,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定有明文。所謂消滅 債權人請求之事由,例如清償、提存、抵銷、免除、混同、 債權讓與、債務承擔、更改、消滅時效完成、解除條件成就 、契約解除或撤銷、另訂和解契約,或其他類此之情形(最 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899號判決意旨參照)。又強制執行 法第14條所定債務人異議之訴,係以排除執行名義之執行力 為目的,故提起此一訴訟之原告,固得請求判決宣告不許就 執行名義為強制執行,以排除該執行名義之執行力,使債權 人無從依該執行名義聲請為強制執行,惟如債權人已就債務 人之財產聲請強制執行,則債務人尚得請求撤銷該強制   執行程序,以排除其強制執行(最高法院87年度台上字第15   78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查被告對於原告之系爭債權憑證所示債權之請求權已罹於時 效,復無中斷時效事由,已如前述,原告自得以時效抗辯而 拒絕給付,且從屬於本金之利息債權請求權亦因原告為時效 抗辯而隨之消滅,當屬消滅債權人請求之事由,是債權人即 被告之系爭債權憑證所示債權對原告之請求權因而無法實現 ,原告已無給付之義務,故原告依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 規定,求為判命被告不得執系爭債權憑證對其所有之財產為 強制執行,及撤銷被告對其所為之系爭執行程序,於法自   無不合,均應予准許。 五、綜上所述,原告請求確認被告所執系爭債權憑證所示債權對 其之請求權不存在,並依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規定,求 為判命被告不得持系爭債權憑證對其所有之財產為強制執行 ,及撤銷被告對其所為之系爭執行程序,均為有理由,應   予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經本 院審酌後,認對於判決結果均無影響,爰不一一論述,併此   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顧仁彧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葉佳昕 附表:(民國) 發票人 發票日 票面金額(新臺幣) 到期日 利率 原告王世融 訴外人蔡秀英 訴外人闕秀蓮 訴外人謝灣里 88年1月24日 53萬5000元 89年4月11日 年息9.99%

2025-03-14

TPDV-113-訴-7372-20250314-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contact@know99.com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