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裁定撤銷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21-130 筆)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824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吳怡萱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526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吳怡萱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應執行拘役伍拾伍日,如易科罰金, 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吳怡萱因犯竊盜數罪,先後經判決確 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規定,定其應執 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有二以上裁判者,依 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刑,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 3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宣告多數拘役者,於各刑中之最長 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120日 ,刑法第51條第6款亦有明文。再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 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 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備具 繕本,聲請該法院裁定之。法院於接受繕本後,應將繕本送 達於受刑人;法院對於第1項聲請,除顯無必要或有急迫情 形者外,於裁定前應予受刑人以言詞或書面陳述意見之機會 ,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第3項並有明文。又數罪併罰 之定應執行刑,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考量,應檢視 受刑人本身及其所犯數罪反應之人格特性,並權衡行為人之 責任、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之法律拘束 性原則下,依刑法第51條規定,以限制加重原則作為量刑自 由裁量權之外部界限,並應受法規範秩序下比例原則、責罰 相當原則等裁量權內部界限支配,以兼顧刑罰衡平。 三、經查,本件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經法院以判決判處如 附表所示之刑,且各該罪均在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判決確定 前所犯,並以本院為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有法院前案紀 錄表及上開判決在卷可稽,是聲請人之聲請於法核無不合, 應予准許。又本院已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3項規定意旨, 檢具檢察官聲請書繕本函知受刑人得對本件定應執行刑表示 意見,據受刑人回覆兩案均已和解,請求從輕量刑等情,有 定應執行刑意見查詢表可憑,併予敘明。  四、本院審酌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各罪之犯罪行為類型、侵害法 益相同,兼衡上開各罪宣告刑總和上限、各刑中最長期、犯 罪情節、次數、對其施以矯正之必要性及復歸社會之可能性 等一切情狀,基於罪責相當原則,為整體非難評價後,於定 執行刑之內、外部性界限內,並參酌受刑人之意見,裁定如 主文所示之應執行刑,併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而受刑 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部分如已執行完畢,該部分與所犯 附表其餘未執行完畢之罪,符合數罪併罰規定,仍應合併定 其應執行之刑,俟檢察官指揮執行應執行刑時,再就形式上 已執行部分予以折抵,併此敘明。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 第41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四庭  法 官 陳安信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玫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附表: 編號 1 2 罪名 竊盜 竊盜 宣告刑 拘役35日 拘役30日 犯罪日期 112/04/29 112/11/20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士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17790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629號 法院 士林地院 新北地院 最後 事實審 案號 112年度士簡字第968號 (聲請書誤載,應予更正) 113年度簡上字第298號 判決 日期 113/02/26 113/11/07 法院 士林地院 新北地院 確定 判決 案號 112年度士簡字第968號 (聲請書誤載,應予更正) 113年度簡上字第298號 判決確 定日期 113/04/03 113/11/07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備註 經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以114年度撤緩字第7號裁定撤銷原緩刑宣告,於114年2月13日確定 新北地檢114年度執字第287號 (已執畢)

2025-03-18

PCDM-114-聲-824-20250318-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竊盜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易字第1650號 公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許文豪 盧義勲 籍設新北市○○區○○路○段0號0樓(新北○○○○○○○○) 上列被告等因竊盜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4 7540、60358、61958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許文豪、盧義勲均自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三月十八日起撤銷羈押。   理 由 一、按羈押於其原因消滅時,應即撤銷羈押,將被告釋放,並以 法院之裁定行之,刑事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21條第1項 分別定有明文。 二、經查,被告許文豪、盧義勲因竊盜等案件,前經本院訊問後 ,認被告2人犯罪嫌疑重大,且俱有反覆實施同一犯罪之虞 ,並有羈押之必要,均自民國113年12月30日起予以羈押在 案。茲被告許文豪因另犯偽造文書案件,經本院以112年度 訴字第625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月,緩刑2年確定,復經本 院以113年度撤緩字第219號裁定撤銷其緩刑之宣告確定在案 ,執行起算日為114年3月18日;被告盧義勲亦因施用毒品案 件,經本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981號裁定送勒戒處所觀察、 勒戒確定,執行起算日期亦為114年3月18日等情,有卷附臺 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新北地檢署)檢察官執行指揮書(甲) 、新北地檢署檢察官觀察勒戒處分執行指揮書(見本院易字 卷第293至295頁)、被告2人各自之法院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 卷可參。本院審酌本案業於114年3月14日辯論終結,並定同 年6月20日宣判,且被告2人各因另案入監執行、送勒戒處所 觀察勒戒,本院認其等原羈押之原因及必要性已不存在,爰 依前揭規定,自被告2人開始執行另案徒刑、觀察勒戒之日 即114年3月18日起,撤銷羈押。 三、爰依刑事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21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梁世樺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曾翊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8

PCDM-113-易-1650-20250318-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沒入保證金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17號 抗 告 人 即 具保人 陳孟姍 受 刑 人 黃彥平 上列抗告人即具保人因沒入保證金案件(114年度執聲沒字第18 號),不服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14年度聲字第219號中華民國114 年2月10日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檢察官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具保之被告逃匿者,應命具保人繳納指定之保證金額,並沒 入之。不繳納者,強制執行。保證金已繳納者,沒入之。刑 事訴訟法第118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按具保係以命具保人提 出保證書及繳納相當數額保證金之方式,作為替代羈押之手 段,而繳納保證金之目的,即在擔保被告按時出庭或接受執 行,使訴訟程序得以順利進行,是沒入具保人繳納之保證金 ,應以被告「逃匿中」為其要件,如被告曾經逃匿,但於法 院沒入保證金裁定「生效」前,業已緝獲或自行到案,即不 得再以被告逃匿為由裁定沒入保證金(最高法院106年度台 抗字第626號、106年度台非字第155號裁判意旨參照)。查 :抗告人即受刑人前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本院113年 度上訴字第506號、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4031號),經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於偵查中諭知以保證金新臺幣( 下同)5萬元交保,於民國110年12月16日由具保人陳孟姍提 出上開保證金後釋放,案經判決確定,受刑人經傳喚、拘提 無著,再經檢察官通知具保人應協同受刑人到案執行未果, 經本院調閱執行卷宗核閱無誤。 二、經查,受刑人已於114年2月18日日入監執行本件有期徒刑(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3年執字第8617號),有法院前案紀 錄表可查,揆諸上開說明,受刑人已非逃匿中,即不得再以 逃匿為由裁定沒入保證金。原裁定未及審酌受刑人已入監執 行,裁定沒入保證金5萬元及實收利息,容有未洽,抗告人 請求撤銷原裁定,非無理由,應由本院將原裁定撤銷,並駁 回檢察官沒入保證金之聲請。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錦佳                    法 官 吳書嫺                    法 官 蕭于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鄭信邦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8

TNHM-114-抗-117-20250318-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撤銷緩刑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12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黃建程 選任辯護人 孫銘豫律師 賴侑承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撤銷緩刑案件,不服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 4年2月12日裁定(114年度撤緩字第24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檢察官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本件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黃建程(以下稱受刑人) 前因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9年度訴字第34號判決(以下稱前案 )判處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緩刑5年,業於民國109年8月25 日確定在案,緩刑期間至114年8月24日止。受刑人於緩刑期 間又於112年8月5日,因故意更犯共同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 案件,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於113年3月27日以112年度訴字 第1356號判決(以下稱後案)判處有期徒刑2年8月確定。受刑 人確有於緩刑期間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逾6月有 期徒刑宣告確定之事實。惟受刑人與辯護人收受後案判決時 點均係113年4月16日,嗣後受刑人與檢察官均未提起上訴, 後案判決確定時點應為113年5月9日,上訴不變期間加計在 途期間共計22天,檢察官收受後案判決之日,亦應與被告及 辯護人相當,而緩刑宣告之撤銷應於後案受有罪判決宣告確 定6個月內聲請始適法,檢察官最遲應於113年11月9日提出 聲請,本案於114年2月5日(抗告狀誤載為114年1月24日)始 繫屬於原審法院,已逾6個月法定期間,雖受刑人詢問後案 書記官為何認定後案確定日期為113年8月14日,書記官答覆 因嗣後發現受刑人變更戶籍地,再次寄送判決至新戶籍地, 上訴期間起算點以第2次送達日起算,但受刑人係於113年4 月25日始將戶籍遷至花蓮縣○○鄉○○村○○○路00巷00號,後案 判決第1次於113年4月16日送達至受刑人原戶籍地臺北市士 林區時,已發生合法送達之效力,上訴期間應自113年4月16 日起算,而非第2次送達日起算,故本件聲請不合法,且不 得補正,原裁定竟認後案判決確定日期係113年8月14日明顯 違誤,請求撤銷原裁定,駁回檢察官之聲請。 二、原裁定意旨略謂:受刑人因犯販賣第二級毒品及持有大麻種 子罪案件,經前案判處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拘役20日,併 宣告緩刑5年,且於109年8月25日確定在案,緩刑期間至114 年8月24日止。詎受刑人於緩刑期內即112年8月5日因故意更 犯共同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案件,經後案判處有期徒刑2年8 月,嗣於前案緩刑期內之113年8月14日確定在案等情,有前 後案判決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憑。是受刑人於緩刑期內 因故意更犯共同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案件,而在緩刑期內受 逾6月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經聲請人於後案判決確定後6個 月內聲請撤銷受刑人前案緩刑之宣告,核與法無不合,應予 准許。 三、按受緩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撤銷其宣告:㈠緩 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逾6月有期徒刑之宣 告確定者;㈡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逾6月有 期徒刑之宣告確定者;前項撤銷之聲請,於判決確定後6月 以內為之,刑法第75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   四、經查,受刑人前因販賣毒品案件,經前案判處應執行有期徒 刑2年,緩刑5年確定,緩刑期間自109年8月25日至114年8月 24日。受刑人嗣後於前案緩刑期間內,又犯販賣第二級毒品 未遂案件,經後案判處有期徒刑2年8月確定,有前案、後案 判決書、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堪以認定。是受刑人後 案犯行既係於前案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而受逾6月有期 徒刑之宣告確定,其前案緩刑宣告符合刑法第75條第1項規 定要件,可由檢察官向法院聲請撤銷其前案緩刑宣告無訛。 然依刑法第75條第2項規定,檢察官聲請撤銷受刑人前案緩 刑宣告,應於後案判決確定後6月以內為之。依法院前案紀 錄表記載,後案判決確定日期為113年8月14日,惟受刑人爭 執後案判決確定日期應為113年5月19日,並提出受刑人於11 3年4月16日傳送後案判決首頁畫面電子檔給辯護人之紀錄及 其身分證正面,主張受刑人係於113年4月16日即收受後案判 決送達,嗣於113年4月25日才自臺北市○○區○○街00號2樓原 址(以下稱士林原址)遷移至花蓮縣○○鄉○○村○○○路00巷00號 現址(以下稱花蓮現址),故其於113年4月16日即已收受後案 判決,後案判決於該日即已生送達效力,被告上訴期間理應 自斯時起算,後案判決嗣後再對受刑人花蓮現址重新送達, 不應影響上訴期間等語。經核閱受刑人所提出後案判決首頁 之電子檔及身分證正本,受刑人主張其於113年4月16日已收 受後案判決,似非無據。參以本院調取後案卷宗確認後案判 決送達情形,發現後案判決確實係於113年4月16日送達受刑 人士林原址,由受刑人居住地之管理委員會受僱人代為收受 ,並於同日送達受刑人之後案辯護人收受無誤,另於113年4 月24日送達該案檢察官收受,嗣後案承辦人員於113年5月10 日查詢受刑人戶籍地址,發現受刑人遷移至花蓮現址,且未 在監在押,復於113年6月25日第2度查詢受刑人戶籍地址, 顯示受刑人仍設址於花蓮現址,亦未在監在押,遂又將後案 判決重新送達受刑人花蓮現址,於113年7月8日寄存於轄區 派出所,再於113年8月16日第3度查詢受刑人戶籍資料,發 現受刑人並未遷址,亦未在監在押,乃以113年7月8日重新 送達日期計算受刑人上訴期間迄113年8月13日止,因受刑人 並未提起上訴,認後案判決確定日期為113年8月13日,上情 有臺灣新北地方法院送達證書、個人戶籍資料、臺灣高等法 院在監在押全國紀錄表、收文資料查詢清單等存卷可憑(見 本院卷第41至51頁、第67頁、第71頁、第83頁、第87頁、第 97頁、第101頁、第105頁、第107頁)。由上述受刑人與其後 案辯護人、檢察官收受判決日期及受刑人戶籍資料顯示其係 於113年4月25日遷址等情形,可徵受刑人與其後案辯護人收 受日期均為113年4月16日,當時受刑人尚未遷址,後案判決 已合法送達受刑人及其辯護人,則渠等上訴期間應自翌(17) 日起算20日並加計在途期間2日,而於113年5月8日(星期三 且非國定假日)屆滿,檢察官上訴期間則自113年4月24日收 受後案判決翌日起算20日,於113年5月14日(星期二且非國 定假日)屆滿,是受刑人後案判決確定日期應為113年5月14 日,嗣後後案承辦人員再將判決重新對受刑人花蓮現址送達 ,僅係確保受刑人得以知悉判決內容,不影響先前已於113 年4月16日後案判決合法送達受刑人之效力,且後案人員認 定後案確定日期為113年8月14日,既與法律規定不相適合, 將之記載於法院前案紀錄表,不生拘束本院之效力,故檢察 官應於後案判決確定後6個月內即113年11月13日前向法院聲 請撤銷前案緩刑判決,檢察官遲至114年2月5日始向原審法 院聲請撤銷受刑人前案判決緩刑宣告一情,有臺灣臺南地方 檢察署114年2月5日南檢和戊114執聲136字第1149007892號 函上所蓋用原審法院收狀戳章日期可查(見原審卷第3頁), 檢察官聲請撤銷受刑人前案緩刑宣告,顯已逾法定6個月期 間,檢察官之聲請不合法律上程式,應予駁回。從而,抗告 意旨指檢察官本件聲請已逾法定期間,不應准許,原裁定准 予檢察官聲請撤銷其前案判決之緩刑宣告不當,顯有理由。 五、綜上所述,原裁定未及審究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後案判決送達 之相關資料,遽認後案判決確定日期為113年8月14日,檢察 官聲請撤銷前案判決緩刑宣告期間尚未屆滿,而依檢察官之 聲請撤銷受刑人前案判決之緩刑宣告,尚有未合,抗告意旨 以此指摘原裁定不當,為有理由,爰依法撤銷原裁定,又為 免訟累及耗費司法資源,由本院自為裁定,駁回本件檢察官 撤銷緩刑之聲請。 六、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張瑛宗                    法 官 黃裕堯                    法 官 李秋瑩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劉紀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8

TNHM-114-抗-112-20250318-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定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23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許嘉文 000000 上列抗告人因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嘉義地方法院中華民國 114年2月17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984號),提起抗告,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甲○○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應執行有期徒刑貳年陸月。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犯原審裁定附表各罪,同意檢察官 向法院聲請定刑,綜合考量附表所示之數罪侵害法益異同、 對侵害法益之加重效應及時間、空間之密接程度等事項,兼 衡刑罰邊際效應隨刑期而遞減及行為人所生痛苦程度隨刑期 而遞增之情形,抗告人的意見等情,裁定抗告人應執行有期 徒刑3年2月。 二、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對於全部犯行都認罪,並賠償部分被 害人的損害,入監執行前父親已經去世,僅剩年邁母親獨居 ,原審量刑過重,請從輕量刑等語。   三、法律規定及最高法院見解:  ㈠「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 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依下列各款定 其應執行者:…⑤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 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⑦宣 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 下,定其金額。」,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第7款分別 定有明文。    ㈡法院依上開規定裁定其應執行之刑者,應記載審酌之事項, 新增訂的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4項定有明文。立法理由稱: 法院定其應執行之刑者,應於理由內記載定刑時所審酌之事 項,俾利檢察官、受刑人知悉及於不服時提起救濟,並供抗 告法院據以審查,爰增訂第四項,以維定刑之透明及公正。  ㈢立法者所以就裁判確定前犯數罪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採行 限制加重原則,除著眼於緩和多數有期徒刑合併執行所造成 之苛酷外,更重在避免責任非難之重複,蓋有期徒刑之科處 ,不僅在於懲罰犯罪行為,更重在矯治犯罪行為人、提升其 規範意識、回復社會對於法律規範之信賴,而具特別預防之 功能,應併合處罰之複數有期徒刑倘一律合併執行,將造成 責任非難之效果重複滿足、邊際效應遞減之不當效果,甚至 有違責任主義,故採行限制加重原則,以期罪責相當。從而 ,法院就應併合處罰之數個有期徒刑定其應執行刑時,固屬 法院職權裁量之範圍,然其裁量並非恣意,亦非單純之計算 問題,不僅應遵守外部性界限,更應受各種內部性界限之支 配,為避免責任非難效果重複滿足、特別預防邊際效應遞減 之不當效果,以符合罪責相當之要求,應具體審酌整體犯罪 過程之各罪彼此間之關聯性,如數罪間之犯罪類型、行為態 樣、動機、手段、侵害法益之異同。具體言之,行為人所犯 數罪各屬不同之犯罪類型者,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 之程度最低,當可酌定較高之應執行刑;反之,行為人所犯 數罪係屬相同之犯罪類型者,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 之程度較高,自應酌定較低之應執行刑;若行為人所犯數罪 非惟犯罪類型相同,且其行為態樣、手段、動機均相似者, 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更高,更應酌定較低之 應執行刑;但若行為人所犯數罪雖屬相同之犯罪類型,然所 侵犯者為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回復性之個人法益(如殺人 、妨害性自主)時,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則 較低,而可酌定較諸一般相同犯罪類型數罪之情形時為高之 應執行刑,此外,藉由分析數罪間之關係,諸如數犯罪之時 間間隔、頻率、數犯罪間是否具備目的手段原因關係等,亦 可資為決定應執行刑之參考因子。法院並應於裁判內適當說 明其裁量之理由,否則即有理由不備之違誤(最高法院112 年度台抗字第1371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本院審理後,認為原審漏未「具體」審酌下列有利抗告人的 量刑事由,所定的刑度確實過重:  ㈠本案被害人雖然高達16位,然全部被騙的金額總計約新臺幣8 萬8千多元。且抗告人與其中6人在審理期間和解,賠償完畢 ,未扣案的犯罪所得僅剩5萬7400元(原審卷第21、23頁判 決書參照)  ㈡抗告人遭查獲後自警詢、偵查、原審審理中均坦承犯罪,犯 後態度良好。  ㈢抗告人上開犯罪類型相同,行為態樣、手段、動機相似,均 是在上開為警查獲時間前在同一時期的犯罪,並非於警察查 獲後,不知悔改故意再犯,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之 程度較高。  ㈣抗告人所為造成多數被害人被騙,侵害他人財產法益及影響 社會秩序,惡性雖然非輕,然抗告人的犯罪時間集中在112 年4月至6月(原審卷第13頁判決書參照)。   五、綜上,抗告人抗告主張原裁定應執行刑罰過重等語,為有理 由,原裁定即屬無可維持,應由本院予以撤銷。又原審既已 曾為實體審酌,本院自為裁定並未損及抗告人之審級利益, 且為避免發回原審法院重新裁定徒增司法資源之耗費,本院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後段規定自為裁定。 六、本院乃審酌抗告人於本案的上開具體犯罪情節、犯後態度、 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限制加重原則,及向法院表達的意見 等一切情狀,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七、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蔡廷宜                    法 官 林坤志                    法 官 蔡川富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蔡曉卿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8

TNHM-114-抗-123-20250318-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05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曾崑銘 上列抗告人因聲明異議案件,對臺灣嘉義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4 年1月22日114年度聲字第59號刑事裁定不服,提起抗告,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發回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法院依刑事訴訟法第484條、第486條之規定,就聲明異議所 為之裁定,無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適用。聲明異議人以同一原 因或事由再行提起,法院自不得援用一事不再理原則,逕行 指為不合法,而予駁回(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抗 大字第1314號裁定主文參照)。 二、查:本件抗告人就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3年度執字 第3024號不准其易科罰金之執行指揮不服向原審法院聲明異 議,原審法院以抗告人就同一執行命令,業已向原審法院聲 明異議,且經該院113年度聲字第832號裁定駁回聲明異議確 定在案,因認抗告人本件聲明異議,有違「一事不再理原則 」,以抗告人聲明異議為不合法,駁回其聲請(原裁定理由 三、㈡部分),然法院依刑事訴訟法第484條、第486條之規 定,就聲明異議所為之裁定,無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適用,業 經最高法院大法庭上開裁定於民國111年2月16日宣示統一見 解,則原裁定以抗告人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為由,認其聲明 異議為不合法,自有適用法則之違誤,且原裁定以程序事由 駁回抗告人之聲明異議,為保障抗告人之審級利益,爰撤銷 原裁定,發回原審法院,另為妥適之裁定。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錦佳                    法 官 吳書嫺                    法 官 蕭于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鄭信邦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8

TNHM-114-抗-105-20250318-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確認決議無效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訴字第3046號 原 告 林文達 林妤珊 施昀杞 林承澤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柯劭臻律師 被 告 臺中市西屯、南屯區辰億自辦市地重劃區重劃會 法定代理人 張富茗 訴訟代理人 蔡本勇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決議無效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院於民國113年6月21日所為停止訴訟程序之裁定撤銷。   理  由 一、本院前以本院112年度訴字第1448號確認決議無效等事件, 其判決結果為本件之先決問題,依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1項 規定,於民國113年6月21日裁定本件於本院112年度訴字第1 448號確認決議無效等事件訴訟終結確定前,停止訴訟程序 。現因原告欲撤回本件訴訟,亦經被告同意,認無再停止訴 訟程序之必要,爰依民事訴訟法第186條規定,依職權撤銷 原停止訴訟程序之裁定。 二、依民事訴訟法第1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民事第五庭 法 官 陳昱翔 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繕本 ),並繳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許瑞萍

2025-03-18

TCDV-112-訴-3046-20250318-2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沒入保證金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4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陳俊宏 抗 告 人 即 具保人 黃三源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花 蓮地方法院113年度聲字第635號中華民國113年12月11日沒入保 證金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檢察官之聲請駁回。 具保人之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陳俊宏(以下稱抗告人) 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前經原審法院准以保證金新 臺幣10萬元具保,抗告人即具保人黃三源(以下稱具保人) 於民國111年7月25日繳納現金後,將抗告人釋放,嗣經原審 法院以111年度訴字第113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年7月,並經 本院及最高法院先後判決駁回上訴確定。嗣抗告人經臺灣花 蓮地方檢察署(以下稱花蓮地檢署)檢察官對其住居所地合 法傳喚,其位於花蓮縣○里鎮○○路000號居所由同居人胡雅子 於113年8月22日收受傳票而生合法送達效力,住所及其他居 所部分執行傳票寄存於轄區派出所。然其無正當理由未到案 執行,經執行拘提未獲,抗告人亦無另案在監執行或受羈押 處分,具保人經通知後,復未通知或遵期帶同抗告到案執行 ,抗告人確已逃匿,依刑事訴訟法第118條第1項、第119條 之1第2項、第121條第1項規定,具保人原繳納之保證金及實 收利息均沒入等語。 二、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前經原審法院裁定准 以新臺幣10萬元具保,具保人繳納現金後,將抗告人釋放等 情,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原審法院111年度訴字第113號、11 1年度聲字第314、320、321號裁定(詳本院卷第29至34頁) 及前開收受訴訟案款(通知繳納刑事保證金通知單)、國庫 存款收款書可佐。又原審法院前經具保人聲請,裁定第三人 王惠敏於繳納同額保證金後,准許具保人退保,發還原繳納 之保證金乙情,此觀原審法院111年度聲字第690號裁定(詳 本院卷第35至37頁)自明;然花蓮地檢署於傳喚抗告人到案 執行前,已先電詢確認具保人並未變更一節,業據本院調取 執行卷宗核閱屬實(詳執字卷之113年8月12日辦案公務電話 紀錄表),且本件查無第三人繳納保證金及具保人領回保證 金並退保之資料,有原審法院114年2月24日花院胤刑丙111 聲690字第001331號函可考(詳本院卷第55頁),是本院認 原裁定所列具保人應無錯誤,合先敘明。   三、按刑事被告之具保,係以命具保人提出保證書及繳納相當之 保證金方式,為羈押之替代手段。繳納保證金之目的在擔保 被告之按時出庭或接受執行,使訴訟程序得以順利進行。又 法院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61點規定「因具保而 停止羈押之被告,如非逃匿,不得僅以受有合法傳喚無故不 如期到案之理由,沒入其保證金。」故沒入具保人繳納之保 證金,應以被告故意逃匿為要件,只有被告故意逃匿時,法 院始得裁定沒入所繳納之保證金(最高法院100年度台抗字 第993號、102年度台抗字第273號裁定意旨參照)。至於不 到場之理由是否正當(即是否無故),應依社會通常觀念就 具體情形,按實際狀況予以判斷,未可一概而論。 四、經查:  ㈠抗告人經檢察官傳喚,未於指定之113年9月20日9時20分報到 ,具保人經通知並未於該期日帶同抗告人到場,抗告人後經 拘提無著等情,有原裁定引據之各該送達證書、通知具保人 函文、點名單、拘票暨報告書在卷可佐。  ㈡查抗告人於同年月21日撰狀表明其因左側第九肋骨閉鎖性骨 折之傷勢回診追蹤治療2次,並未好轉,醫師建議其休養2月 及手術復位固定,聲請請假2月後入監執行等語,並檢具診 斷證明書及X光片影本乙情(花蓮地檢署收件日期為同年月2 3日),有113年度執聲他字第463號執行卷宗影本為憑;花 蓮地檢署收受後,經函詢聯新國際醫院,診治醫生表示受刑 人之上開傷勢並無因執行刑罰(即入監服刑)而不能保其生 命情事(詳執聲他卷內該醫院113年10月24日聯新醫字第202 4100103號函),故不停止執行,因抗告人未留有通訊地址 ,故未函覆而報結,業據花蓮地檢署以114年1月21日花檢秀 己113執1444字第1149001783號函覆明確(詳本院卷第47頁 ),且上開診斷證明書所載抗告人確於113年9月9日到院急 診,同年月13日、20日(即檢察官指定之報到日期)前往就 診等情,有該醫院114年2月10日聯新醫字第2025010215號函 足證(詳本院卷第51頁)。  ㈢是以,檢察官認抗告人之上開傷勢不符合刑事訴訟法467條第 4款所定停止執行事由,固無疑義,然受刑人受傳喚後是否 因一般社會通念可認之正當理由,致未於指定日期到案執行 ,與其有無因該條各款所定停止執行之情形,二者尚難等同 視之;且抗告人之上開傷勢衡情本有定期回診,以確認復原 情形或有無採取其他方式進一步治療之必要,復查無抗告人 受傳喚後屢屢以此為由託詞無法到案情事,尚難認其有無正 當理由拒不到案執行,是檢察官以抗告人上開傷勢不符停止 執行事由,認其無故未到,並簽發拘票命執行拘提,似有未 妥;況抗告人已於114年2月13日自行到案入監執行,有花蓮 地檢署114年2月14日花檢秀己113執1444字第11490035270號 函(詳本院卷第53頁)及抗告人之法院在監在押簡列表附卷 可稽,益徵其並無逃匿之事實。  ㈣綜上各節,原裁定認被告已逃匿,沒入具保人繳納之保證金 及實收利息,容非允當,抗告人以其因至前開醫院就診治療 ,並非故意無理由不到案執行,無逃匿之事實,提起抗告, 為有理由,爰撤銷原裁定,並參酌檢察官陳明具保人繳納之 保證金無庸再聲請沒收(詳本院卷第71頁),自為裁定駁回 檢察官之聲請。 四、具保人抗告駁回部分:  ㈠抗告期間,除有特別規定外,為10日,自送達裁定後起算; 原審法院認為抗告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 其抗告權已經喪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上之 程式可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抗告法院認為抗告有第 408條第1項前段之情形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 406條前段、第408條第1項及第411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  ㈡原裁定於113年12月24日寄存具保人住所地轄區派出所,有送 達證書1份可考(詳原審卷第33頁),依刑事訴訟法第62條 準用民事訴訟法第138條第2項規定,經10日於000年0月0日 生送達效力,具保人住所與原審法院間並無在途期間,其抗 告期間應於114年1月13日屆滿;惟具保人遲至114年2月17日 ,始具狀向原審法院提起抗告(詳本院卷第61頁抗告狀上收 狀章),其抗告顯已逾期,且無從補正,具保人之抗告自非 合法,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11條前段、第413條,裁定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信旭                法 官 顏維助                法 官 黃鴻達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檢察官、具保人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 出再抗告狀。再抗告書狀,並應敘述再抗告之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徐珮綾

2025-03-18

HLHM-114-抗-4-20250318-1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32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羅仁忠 上列聲明異議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對於臺灣新竹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之執行指揮(114年度執再字第32號),聲明異議,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羅仁忠前因違反洗 錢防制法案件,經本院以民國111年度金簡字第85號判決應 執行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3萬元,同時宣告緩刑3年,並 應履行本院111年度附民移調字第176號調解筆錄之內容以賠 償告訴人黃碧珠、蘇廖繡、楊文鵲(下合稱告訴人3人)確 定。嗣受刑人未能履行上述緩刑所附條件,致緩刑宣告遭撤 銷而須執行原宣告之刑,且經檢察官准予易服社會勞動,目 前已完成631小時;茲因受刑人近來罹患腦栓塞症,導致持 續性暈眩、血壓偏高,顯然無法繼續易服社會勞動,爰依刑 事刑事訴訟法第484條聲明異議,請求法院准予就受刑人目 前執行案件易科罰金等語。 二、按犯最重本刑為5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6月以 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者,得以新臺幣(下同)1,000元 、2,000元或3,000元折算一日,易科罰金;受6月以下有期 徒刑或拘役之宣告,不符前揭易科罰金之規定者,得依前述 折算規定,易服社會勞動;上開規定,於數罪併罰之數罪均 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其應執行之刑逾6月者,亦適 用之,刑法第41條第1項、第3項、第8項分別定有明文。復 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 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 條固定有明文,惟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就 執行之指揮違法或執行方法不當等情形而言;換言之,判決 、裁定確定後,即生效力,檢察官如係依確定判決、裁定之 內容而指揮執行,自難指其為違法(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 字第1729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經本院以111年度金簡字第 85號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3萬元,同時宣告緩 刑3年,並應履行本院111年度附民移調字第176號調解筆錄 之內容以賠償告訴人3人確定;嗣受刑人未能履行上述緩刑 所附條件,致緩刑宣告遭臺灣苗栗地方法院以112年度撤緩 字第19號裁定撤銷,雖經受刑人提起抗告,卻為臺灣高等法 院臺中分院以112年度抗字第820號裁定駁回抗告而確定,因 此須執行原宣告之刑;又上述案件經檢察官准予易服社會勞 動等情,有前開刑事判決與裁定、法院前案紀錄表各1份附 卷可佐。  ㈡經本院檢視前開刑事判決,受刑人所犯各罪均為修正前洗錢 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一般洗錢罪,該罪最重本刑為7年以下 有期徒刑;縱使前開刑事判決對受刑人所犯各罪均諭知6月 以下有期徒刑,且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6月,惟參照刑法 第41條第1項、第3項規定,仍無易科罰金之餘地。此觀前開 刑事判決主文記載「應執行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3萬元, 罰金如易服勞役,以1,000元折算1日」,並未諭知易科罰金 之折算標準,亦十分明確。  ㈢又本院上開判決已經確定,緩刑宣告復遭撤銷,則檢察官據 以指揮執行上開判決所宣告之刑,且不准受刑人易科罰金, 僅准予易服社會勞動,其執行方法自無違法或不當可言,本 院亦無重行審酌或更為判決之餘地。據此,受刑人本案聲明 異議當屬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四庭 法 官 翁禎翊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彭姿靜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2025-03-18

SCDM-114-聲-232-20250318-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聲請停止羈押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868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吳煜偉 上列被告因偽造文書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 54946號),嗣經本院合議庭裁定改行簡式審判程序後,上列被告 聲請具保停押,由受命法官獨任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人即被告吳煜偉之聲請意旨如附件之刑事具保狀所載。 二、被告於本案起訴送審時,經諭知羈押禁見之處分確定,嗣由 本院改行簡式審判程序,已審結、宣判。被告另因詐欺等案 件,業經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指揮自民國114年3月11 日起入監執行,是自該日起,被告於身分上不但已非本案之 羈押中被告,且上開羈押禁見之原因與必要性均不復存在, 本院遂於114年3月12日裁定撤銷羈押,並駁回被告先前於本 院訊問時所提之具保停押聲請。是被告於本件又具狀聲請具 保停押,基於相同理由,顯無從准許,應予駁回。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十庭  法 官 徐漢堂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政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附件:刑事具保狀

2025-03-18

TYDM-114-聲-868-2025031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