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已死亡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31-140 筆)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確認收養關係不存在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親字第48號 原 告 寅○○ 訴訟代理人 張倍齊律師 複代理人 巳○○ 被 告1.地○○(兼2.天○○、3.亥○○訴訟代理人) 2.天○○ 0.亥○○ 0.戌○○ 5.申○○ 6.酉○○ 7.午○○ 8.辛○○○ 9.壬○○ 10.癸○○ 11.子○○ 上三人共同訴訟代理人 楊詠穎 12.辰○○ 13.卯○○ 14.未○○ 15.丙○○ 16.丁○○(兼被告19.己○○訴訟代理人) 17.庚○○ 18.戊○○ 19.己○○ 20.乙○○ 21.甲○○ 22.宇○○ 23.丑○○ 前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高運晅律師 高進棖律師 當事人間確認收養關係不存在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17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壹、程序事項: 一、原告起訴時以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為被告(本院卷一 第15頁起訴狀),然確認收養關係存在或不存在案件,若契 約當事人均已死亡,應以法律上有利害關係而爭執該身分關 係之人為被告,並經原告於113 年2月14日提出民事陳報狀 ,變更被告為黃梧桐、陳妲之繼承人即本件被告地○○等23人 ,屬於訴之變更,應予准許,合先敘明。 二、被告1~21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 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之一,按照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 用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 項前段規定,依原告之聲請,由 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起訴意旨略以:原告之父親黃梧桐(民國前00年00月00 日生,民國62年3月7日死亡)過世後,原告辦理遺產繼承事 宜,始知黃梧桐有養女陳妲(0年0月00日生,87年1月9日死 亡,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然原告未曾聽聞黃 梧桐提及有養女,且陳妲於昭和10年6月29日離婚後復籍於 其生父陳偕得戶內,姓名陳氏妲,是收養關係應已終止,該 收養關係是否存在,影響原告對被繼承人黃梧桐之應繼分, 為此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確認黃梧桐與陳妲間之收 養關係不存在。 二、被告1到21均未到庭亦未提出書狀答辯,被告22、23答辯稱 ,否認終止收養關係,有可能是陳妲離婚時,戶籍登記有疏 失等語,並聲明如主文所示。 三、法院之判斷:     (一)按就法律所定親子或收養關係有爭執,而有即受確認判決之 法律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親子或收養關係存在或不存在之 訴,家事事件法第67條第1項定有明文。查原告為被繼承人 黃梧桐之四子,陳妲為養女,有原告所提繼承系統表在本院 卷一第39頁可參,是原告以其稱高慧祿及張色(其二人業已 死亡)之子,原告主張收養關係已終止,為被告22、23否認 ,足認此項法律關係不明確,可能造成原告繼承相關親屬遺 產之應繼分之不明確,而此種不明確之狀態得以確認判決除 去,應認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原告提起本件 訴訟,程序上自屬適法。 (二)經查:黃氏妲的戶籍資料有登記父陳偕得、母陳王氏麵,「 從黃梧桐養女」(本院卷一第51頁),離婚後復婚復戶在陳偕 得戶內,且姓名登載為陳氏妲,但黃梧桐跟陳妲的戶籍都「 沒有終止收養」記事(本院卷一41~45頁新北○○○○○○○○、台中 ○○○○○○○○○函文),是該收養關係曾成立而未曾終止,應堪認 定。而原告並未具體說明有何收養關係不存在的理由,起訴 狀只表示原告跟原告配偶等黃氏親族,對黃梧桐曾經有養女 大多不知悉,記憶中未曾與陳妲有過往來,黃梧桐訃聞沒有 登載陳妲,沒見到陳妲來送葬或祭祀(本院卷一第22頁起訴 狀),其主張尚嫌無據,應予駁回。 (三)綜上,本件原告並未提出足資證明黃梧桐與陳妲間收養關係 未存在或已終止收養之證據,其主張其等間收養關係不存在 ,尚乏證據足資證明此事。從而,原告請求確認該收養關係 不存在,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本件事實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及證據調查,均與本 案之判斷不生影響,自毋庸一一審酌論列,併此敘明。   五、據上論結,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蕭一弘 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應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 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張馨方

2025-03-17

TCDV-113-親-48-20250317-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確認親子關係存在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親字第69號 原 告 甲○○ 法定代理人 乙○○ 被 告 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訴訟代理人 蔡婉茹 當事人間確認親子關係存在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17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確認原告甲○○與洪宸安(民國00年0月0日生、113年7月11日 死亡、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間之親子關係存在 。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按「第3條所定甲類或乙類家事訴訟事件,由訟 爭身分關係當事人之一方提起者,除別有規定外,以他方為 被告」,家事事件法第39條1項定有明文。原告訴請確認其 與洪宸安之親子關係存在,核屬家事事件法第3條所定甲類 事件,原應以洪宸安為被告,然洪宸安於原告起訴前死亡, 參酌家事事件法第63條之規定,否認子女之訴及子女否認推 定生父之訴,應為被告之人均已死亡者,以檢察官為被告, 該條立法理由謂:「因否認子女之訴以及子女否認推定生父 之訴均具有公益性質,即使應為被告之人均已死亡,仍有使 當事人身分關係明確之必要,參照我國現行法體制,在涉及 公益之民事事件,如無當事人時,係由檢察官做為職務之當 事人,成為被告,以便利並確保訴訟程序之遂行,爰規定如 第3項」,且參酌家事事件法第50條第3項「依第39條規定提 起之訴訟,於判決確定前被告均死亡者,除別有規定外,由 檢察官續行訴訟」及該條立法理由為:「二、本法第3條所 定甲類或乙類家事訴訟事件,其身分關係牽連甚廣,具有一 定之公益性,即使被告死亡,亦仍有使身分關係明確之必要 。三、承上,由訟爭身分關係當事人之一方或由第三人提起 者,若被告均於判決確定前死亡者,因我國現行法體系在涉 及公益之民事事件如無當事人時,係規定由檢察官做為職務 上之當事人,並參酌日本人事訴訟法第26條第2項規定,明 定除別有規定外,由檢察官續行該訴訟」等意旨,亦認為確 認親子關係存在事件之甲類事件,具有公益性。故確認親子 關係存在之訴與家事事件法第63條第3項否認子女之訴,均 屬涉及公益性質之民事事件,基於「相類似之案件,應為相 同之處理」之法理,為填補此法律之缺漏,於提起確認親子 關係存在之訴時,應為被告之人已死亡時,自應類推適用家 事事件法第63條第3項規定,以檢察官為被告。從而,本件 原告於洪宸安死亡後,以檢察官為被告,提起確認原告與洪 宸安間之親子關係存在之訴,揆諸上開說明意旨,應予准許 。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起訴主張:原告之母乙○○與洪宸安原為同居伴侶,乙○○ 於112年初懷孕,於000年00月00日產下原告,洪宸安尚未認 領原告,即於113年7月11日因心血管疾病突然過世,經DNA 鑑定應為直系血親關係,爰提起本件確認親子關係存在之訴 等語。並聲明:如主文所示。 二、被告表示請依法判決。 三、本院之判斷: (一)按就法律所定親子或收養關係有爭執,而有即受確認判決之 法律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親子或收養關係存在或不存在之 訴,家事事件法第67條第1項定有明文。按確認法律關係之 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 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所謂即受確認判 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致原告在 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得以對於被告之 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故確認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之訴 ,苟具備前開要件,即得謂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最高法院42年度台上字第1031號判決參照)。本件原告主張 其父為洪宸安,然戶籍上其父記載為空白,則原告因該親子 關係存否所生繼承之私法上權利義務存否即不明確,此等法 律關係有無即有不安之狀態,而此不安之狀態得以確認判決 除去,揆諸上開說明,應有確認之利益。 (二)經查,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其提出戶口名簿(本院卷 第12、13頁)、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相驗屍體證明書(第14頁 )、博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子生物實驗室DNA基因圖譜 報告各1份為證(第15至22頁)。依上開親緣鑑定結果記載 :「送檢註明為洪宸安與甲○○之檢體,其相對應之各DNA型 別均無不符,故不排除一親等直系親緣關係之機率為99.000 00000%」,現代生物科學發達,醫學技術進步,以DNA基因 定序檢驗方法鑑定子女之血統來源之精確度已達99.8%以上 ,揆諸前揭事證,應足認原告與洪宸安具有親子關係。 四、本件原告訴請確認親子關係存在雖於法有據,然被告為已歿 之洪宸安應訴乃法律規定所不得不然,核本件被告應訴所為 自屬伸張及防衛權利所必要,本院認本件訴訟費用應由原告 負擔,較為公允,爰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81第 2款規定,諭知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蕭一弘 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應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 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張馨方

2025-03-17

TCDV-113-親-69-20250317-1

家調裁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選定監護人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調裁字第12號 聲 請 人 李○○ 相 對 人 黃○○ 上列當事人間選定未成年人監護人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改定甲○○(女,民國00年0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 00000000號)為未成年人乙○○(女,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 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之監護人。 二、指定張○○(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 0000000號)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三、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為相對人即未成年人乙○○之姑姑,未 成年人乙○○之父母均已歿,無法行使親權。而原監護人即未 成年人乙○○之內祖母呂○○年邁體衰,顯不適任未成年人乙○○ 之監護人;另未成年人乙○○之內祖父李○○、外祖父黃○○亦已 死亡,外祖母王○○則為大陸地區人士,未曾來臺,不適合擔 任未成年人乙○○之監護人,故未成年人乙○○已無民法第1094 條第1項所定順位之監護人。又未成年人乙○○目前與聲請人 同住並受扶養照顧,爰聲請改定由聲請人擔任未成年人乙○○ 之監護人,並指定未成年人乙○○之表哥張○○為會同開具財產 清冊之人等語。  二、相對人之意見略以:對於聲請人主張相對人自出生即與聲請 人同住,並由聲請人扶養、照顧迄今,相對人之法定監護人 呂○○因年邁等事由而有顯不適任之情形,請求改由聲請人擔 任相對人之監護人,並指定張○○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相對人不爭執,並同意由聲請人擔任相對人之監護人等語。 三、按當事人就不得處分之事項,其解決事件之意思已甚接近或 對於原因事實之有無不爭執者,得合意聲請法院為裁定;法 院為前項裁定前,應參酌調解委員之意見及家事調查官之報 告,依職權調查事實及必要之證據,並就調查結果使當事人 或知悉之利害關係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當事人聲請辯論者 ,應予准許。前二項程序,準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編第二章第 三節關於訴訟參加之規定,家事事件法第33條定有明文。查 本件兩造合意聲請本院以裁定終結本件家事事件,本院自應 依前揭規定為裁定,合先敘明。 四、按父母均不能行使、負擔對於未成子女之權利義務或父母死 亡而無遺囑指定監護人,或遺囑指定之監護人拒絕就職時, 依下列順序定其監護人:㈠、與未成年人同居之祖父母。㈡、 與未成年人同居之兄姊。㈢、不與未成年人同居之祖父母。 前項監護人,應於知悉其為監護人後15日內,將姓名、住所 報告法院,並應申請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指派人員會 同開具財產清冊。未能依第一項之順序定其監護人時,法院 得依未成年子女、四親等內之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其 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就其三親 等旁系血親尊親屬、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 人選定為監護人,並得指定監護之方法;法院依前項選定監 護人或依第1106條及第1106條之1另行選定或改定監護人時 ,應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未成年人無第1項之 監護人,於法院依第3項為其選定確定前,由當地社會福利 主管機關為其監護人,民法第1094條定有明文。復按有事實 足認監護人不符受監護人之最佳利益,或有顯不適任之情事 者,法院得依第1106條第1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改定適當之 監護人,不受第1094條第1項規定之限制,民法第1106條之1 第1項亦定有明文。 五、經查: ㈠、聲請人主張之前開事實,業據提出戶籍謄本、戶口名簿影本 、親屬系統表為證,並有個人戶籍資料、入出境資訊連結作 業資料、移民署雲端資料查詢、親等關聯資料附卷可稽,且 為相對人、關係人呂○○到庭不爭執,堪認關係人呂○○主觀上 並無意願擔任未成年人乙○○之監護人,及年邁因素亦致關係 人呂○○難以擔任監護人之情狀,是聲請人主張之上開事實自 堪採信。 ㈡、本院審酌未成年人乙○○之父母均歿,原監護人呂○○現因年邁 已無力擔任監護人乙職,而聲請人為未成年人乙○○之姑姑, 目前與未成年人乙○○同住,且有擔任未成年人乙○○監護人之 主觀意願等情,是基於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爰依民法第 1106條之1第1項之規定,改定聲請人為未成年人微之表兄, 其願協助處理未成年人乙○○之財產事宜乙節,併依民法第10 94條第4項之規定,指定關係人張○○為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 人。 六、依家事事件法第33條、第104條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廖弼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附 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林育蘋

2025-03-17

TCDV-114-家調裁-12-20250317-1

司促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支付命令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司促字第7211號 債 權 人 玉山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黃男州 上債權人聲請對債務人粟滋菊發給支付命令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伍佰元由債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人之權利能力,終於死亡;有權利能力者,始有當事人能   力,民法第6條、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次按原告之訴,原告或被告無當事人能力者,法院應以裁定   駁回之。同法第249條第1項第3款亦有明文。再按支付命令 之聲請,不合於第508條至第511條之規定,或依聲請之意旨 認債權人之請求為無理由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   訟法第513條第1項前段亦定有明文。 二、本件債務人粟滋菊已於民國113年7月29日死亡,此有債務人 個人基本資料查詢結果在卷可稽,而債務人死亡,已無權利 能力及當事人能力,屬無法補正事項,債權人對已死亡之人 聲請准許核發支付命令,其聲請即非適法,應予駁回。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95條,裁定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並繳納裁判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民事庭司法事務官 張川苑

2025-03-17

TCDV-114-司促-7211-20250317-1

司促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支付命令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司促字第7186號 債 權 人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個人家庭分公司 法定代理人 胡學海 上債權人聲請對債務人賴順鴻發給支付命令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伍佰元由債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人之權利能力,終於死亡;有權利能力者,始有當事人能 力,民法第6條、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次按原告之訴,原告或被告無當事人能力者,法院應以裁定 駁回之。同法第249條第1項第3款亦有明文。再按支付命令 之聲請,不合於第508條至第511條之規定,或依聲請之意旨 認債權人之請求為無理由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 訟法第513條第1項前段亦定有明文。 二、本件債務人賴順鴻已於民國112年11月3日死亡,此有債務人 個人基本資料查詢結果在卷可稽,而債務人死亡,已無權利 能力及當事人能力,屬無法補正事項,債權人對已死亡之人 聲請准許核發支付命令,其聲請即非適法,應予駁回。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95條,裁定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並繳納裁判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民事庭司法事務官 黃伃婕

2025-03-17

TCDV-114-司促-7186-20250317-1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分割共有物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訴字第518號 原 告 張平和 上列原告與被告黃藍等人間請求分割共有物事件,原告應於本裁 定送達後7日內,補正下列事項,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訴: 一、按當事人書狀應記載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且該書狀及 其附屬文件,除提出於法院者外,應按應受送達之他造人數 ,提出繕本或影本,民事訴訟法第116條第1項第1款前段、 第119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起訴,應以訴狀表明當事人,提 出於法院為之,同法第244條第1項第1款亦有明定,此為起 訴必要之程式。次按原告之訴,有原告或被告無當事人能力 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 定期間先命補正,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第3款亦定 有明文。 二、經查,原告提起本件分割共有物之訴,應以全部共有人為當 事人,當事人始屬適格,又死亡之人並無當事人能力。然原 告起訴狀所列之被告黃林色、黃存已分別於起訴前即民國46 年5月17日、38年11月17日死亡,有黃林色、黃存戶籍謄本 在卷可查(卷一第55、59頁),本件之訴訟要件顯有欠缺,揆 諸前揭說明,爰命原告於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正黃林色、黃 存之除戶謄本、繼承系統表、繼承人戶籍謄本及具狀追加繼 承人為被告(如該繼承人已死亡,應再查明其繼承人,並陳 報黃林色、黃存之繼承人是否拋棄繼承),並說明繼承人姓 名、地址,並提出與追加人數相同之起訴狀繕本以利送達, 如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田玉芬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黃紹齊

2025-03-17

TNDV-114-訴-518-20250317-1

簡上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撤銷遺產分割登記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簡上字第6號 上 訴 人 台新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淑真 訴訟代理人 黃照峯律師 被 上 訴人 楊崇孟 楊惠真 楊卉庭 楊媁涵 楊偉弘 上列當事人間撤銷遺產分割登記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 年11月14日本院基隆簡易庭113年度基簡字第839號第一審判決提 起上訴,本院第二審合議庭於114年2月24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 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廢棄,發回本院基隆簡易庭。   事實及理由 一、按第一審之訴訟程序有重大之瑕疵者,第二審法院得廢棄  原判決,而將該事件發回原法院。但以因維持審級制度認  為必要時為限。前項情形,應予當事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如兩造同意願由第二審法院就該事件為裁判者,應自為判  決。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此項規  定,依同法第436條之1第3項規定,於簡易訴訟程序事件之 第二審上訴程序準用之。又所謂因維持審級制度之必要,係 指當事人因在第一審之審級利益被剝奪,致受不利之判決, 須發回原法院以回復其審級利益而言(最高法院84年度台上 字第58號裁判意旨參照)。 二、上訴人於原審起訴主張:被上訴人楊崇孟積欠上訴人債務未 償,且已陷於無資力。被上訴人楊崇孟之母楊黃阿里死亡時 留有基隆市○○區○○段0000○號建物、同段218地號土地等遺產 (下合稱系爭不動產),被上訴人楊崇孟為恐上訴人追償, 而與其餘繼承人楊惠真、楊卉庭、楊媁涵、楊偉弘、楊文治 合意,由被上訴人楊惠真為系爭不動產之繼承登記,無異於 被上訴人楊崇孟將繼承所得權利無償移轉予被上訴人楊惠真 ,為此依民法第244條第1項、第4項規定,請求撤銷被上訴 人楊崇孟於遺產分割協議中無償移轉應繼分予被上訴人楊惠 真之意思表示及請求被上訴人楊惠真塗銷分割繼承登記。並 聲明:㈠楊崇孟、楊惠真、楊卉庭、楊媁涵、楊偉弘、楊文 治就系爭不動產所為遺產分割協議意思表示及就系爭不動產 分割繼承登記行為應予撤銷。㈡楊惠真應將系爭不動產於民 國112年8月22日所為分割繼承登記塗銷。 三、原審以上訴人上揭主張關於撤銷遺產分割協議之部分,對於 共同為遺產分割協議之人必須合一確定,全體為遺產分割協 議之人應一同被訴,當事人始為適格。楊文治於起訴前已死 亡,則上訴人之訴有當事人不適格之情形,經定期通知上訴 人補正當事人適格之欠缺,逾期即駁回上訴人之訴。上訴人 逾期未補正,據此,以上訴人起訴有當事人不適格之情形判 決駁回。然查,楊文治固於起訴前死亡,然其為楊黃阿里之 夫,楊文治之繼承人應為楊崇孟、楊惠真、楊卉庭、楊媁涵 、楊偉弘,此觀被上訴人於辦理系爭不動產分割繼承登記時 向基隆市地政事務所提出之繼承系統表自明(見原審卷第13 5頁),並有上訴人提出楊文治之繼承系統表在卷可憑,是 上訴人以被上訴人楊崇孟、楊惠真、楊卉庭、楊媁涵、楊偉 弘為起訴對象,自始並無當事人不適格之情形,原審以上訴 人未補正當事人適格之欠缺逕以判決駁回上訴人之訴,訴訟 程序顯有重大瑕疵。又被上訴人經合法通知未到庭表示意見 ,無從依民事訴訟法436條之1第3項準用同法第451條第2項 規定同意由本院就該事件自為實體之裁判,以補正上開訴訟 程序之瑕疵,原審逕以上訴人起訴有當事人不適格逾期未補 正而駁回其訴,對當事人而言,形同少一審級,為維持審級 制度,自有將本件發回原審更為裁判之必要。爰由本院將原 判決廢棄,發回原審法院即本院基隆簡易庭重行審理,以符 法制,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審判長法 官 周裕暐             法 官 姚貴美             法 官 黃梅淑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判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謝佩芸

2025-03-17

KLDV-114-簡上-6-20250317-1

彰簡
彰化簡易庭

分割共有物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簡易裁定 114年度彰簡字第143號 聲 請 人 周玉媜 相 對 人 陳璋男 陳建志 陳健文 陳秋桂 陳智蕙 陳淑妙 黃田豊 黃田盛 蔡黄敏雪 黃繁惠 葉來富 黃俊福 黃俊元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共有物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有權利能力者,有當事人能力;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 終於死亡,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1項、民法第6條分別定有明 文。且原告之訴,有被告無當事人能力者,法院應以裁定駁 回之;前揭規定於簡易訴訟程序亦有適用,為民事訴訟法第 249條第1項第3款、第436條第2項所明定。又原告起訴時, 如以已死亡之自然人為被告,因無從命補正,法院即應逕以 裁定駁回(最高法院106年度台抗字第1279號民事裁定參照) 。 二、本件原告於民國113年12月23日對被告陳璋男提起分割共有 物之訴訟,惟被告陳璋男已於112年8月8日死亡,有其個人 基本資料查詢結果1份在卷可稽。是原告於提起本件訴訟時 ,因被告已死亡,而無當事人能力,且其情形無從補正。依 民事訴訟法249條第1項第3款規定,自應認為原告之訴為不 合法,應予駁回。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第2項、第249條第1項第3款、第95條 、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彰化簡易庭 法 官 黃佩穎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 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林嘉賢

2025-03-17

CHEV-114-彰簡-143-20250317-1

彰簡
彰化簡易庭

分割共有物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簡易判決 114年度彰簡字第147號 原 告 王全興業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姝蓓 上列當事人與被告黃大林等間分割共有物事件,本院不經言詞辯 論,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之訴,有當事人不適格或欠缺權利保護必要者,法院得 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 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2項第1款定 有明文。而前揭規定,於簡易訴訟程序亦有適用,此觀同法 第436條第2項規定自明。復所謂「當事人適格」,係指具體 訴訟可為當事人之資格,得受本案之判決而言。此種資格, 稱為訴訟實施權或訴訟行為權。判斷當事人是否適格,應就 該具體之訴訟,依當事人與特定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定之, 且當事人適格為訴權存在之要件,屬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事 項。 二、共有物之分割,於共有人全體有法律上之利害關係,須共有 人全體始得為之,故請求分割共有物之訴,屬於民事訴訟法 第56條第1項所稱訴訟標的,對於共同訴訟之各人必須合一 確定之必要共同訴訟,以共有人全體為當事人,其當事人適 格要件始無欠缺(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1420號民事判決 參照)。故原告起訴請求分割共有物,如未以其他共有人全 體為被告,於當事人之適格即有欠缺(最高法院83年度台上 字第3127號民事判決參照)。 三、原告訴請裁判分割坐落彰化縣○○鄉○○○段000○000地號土地( 下稱系爭土地),應以系爭土地除原告以外之全體共有人為 被告,當事人適格始無欠缺。而系爭土地之部分共有人已於 起訴前死亡,原告未列已死亡共有人之全體繼承人為被告, 自有當事人不適格之情形。本件前經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4 日以裁定命原告將系爭土地已死亡共有人之全體繼承人列為 被告,且應於書狀之當事人欄詳細記載被告之姓名及住所, 該裁定已於114年2月6日送達原告。惟原告迄未補正,爰認 本件原告之訴,因當事人不適格而無理由,應依民事訴訟法 第436條第2項及第249條第2項第1款規定,判決駁回原告之 訴。 四、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第2項、第249條第2項第1款、第78條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彰化簡易庭 法 官 林彥宇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並向本院繳足上訴裁判費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請注意民事訴訟法施行法第9條規定)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洪光耀

2025-03-17

CHEV-114-彰簡-147-20250317-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土地徵收補償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簡字第199號 114年2月11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鄭華生 訴訟代理人 袁曉君律師 被 告 新竹縣政府 代 表 人 楊文科 訴訟代理人 何家怡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土地徵收補償事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 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方面:   按行政訴訟法第111條第1項規定:「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 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經被告同意或行政法院認為適當 者,不在此限。」查原告於起訴時聲明原為:「被告應給付 原告土地徵收補償費新臺幣(下同)24萬9,900元與存入保 管專戶之利息。」(本院卷第9頁);嗣更正為:「被告應 給付原告24萬9,900元,及自民國113年3月19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本院卷第127頁) ,被告並對上開更正表示無意見,且核其請求之基礎事實相 同,無礙於訴訟終結及被告之防禦,揆諸上開規定,自應予 准許,先予敘明。 二、事實概要:   被繼承人林菊花於46年8月2日死亡,其所遺新竹縣○○市○○段 000號地號持分1/4土地(下稱系爭土地),嗣經內政部95年 3月31日內授中辦地字第0950723661號函核准徵收,並經被 告於95年6月15日公告並通知系爭土地所有權人即林菊花領 取地價補償費(下稱系爭補償費),因系爭補償費逾期未領 ,被告遂於95年11月1日存入被告土地徵收補償費保管專戶 內保管,並於95年11月13日發函通知林菊花。原告係於112 年12月25日,經法院判決確定與林菊花間之收養關係存在, 並於113年1月11日辦理繼承登記,而於同年3月19日、4月26 日以林菊花繼承人之身分,向被告申請發給系爭補償費,為 被告以系爭補償費保管逾15年已繳付國庫而拒絕,原告遂提 起本件行政訴訟。 三、原告主張略以: ㈠、被告於00年0月間通知系爭土地所有權人即林菊花領取系爭補 償費時,顯已知悉林菊花業已死亡,仍執意對其為送達,應 不生送達效力。又原告與林菊花之收養關係於日據時期即已 成立,於95年時雖未於戶籍謄本上記載,但並不影響原告為 林菊花繼承人之事實,是原告自繼承開始時,即承受林菊花 財產上一切權利義務,有關系爭補償費即歸屬於原告享有, 故本件有關系爭補償費之通知自應對原告為之,始生效力, 然被告未曾對原告寄發通知,原告自然無從知悉被告已為給 付之提出,自難謂有受領遲延可言,被告亦無法因提存而免 其此一金錢債務,且該等金錢債務雖未定有清償期限,但自 原告表明有領取系爭補償費之意思表示時起,不問被告有無 故意或過失,上開行政法上債務關係所生之金錢賠償義務即 行產生。 ㈡、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24萬9,900元,及自113年3月19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四、被告答辯略以: ㈠、依土地徵收條例第24條第1項規定目的,在於確定徵收補償之 對象,如無同條項但書所定情形,土地徵收之補償費應以土 地登記簿所載之所有權人為發給對象,始為適法;復依土地 徵收條例第62條授權訂定之土地徵收條例施行細則第25條第 1項規定,為行政程序法有關應受送達對象及處所之特別規 定,是本件被告辦理系爭土地徵收公告之書面通知及領取系 爭補償費,其受送達對象及其住所,即應以被徵收之系爭土 地登記簿記載之所有權人姓名及住址為準。本件系爭土地所 有權人即林菊花雖於徵收公告前已死亡,然依土地公告當期 查詢林菊花查無繼承人,原告雖主張其嗣經法院判決確認為 林菊花之養子,自繼承開始承受林菊花財產上權利義務包括 徵收補償請求權云云,然原告並未於本件徵收公告期間內, 向被告提出異議,亦未申請將其繼承權利備案,被告自無從 認定原告具有系爭補償費領取之身分,從而被告以系爭土地 登記所有權人林菊花為確定徵收補償之對象,並無違誤。又 被告依法將未受領之系爭補償費存入專戶保管,依法即視同 補償完畢,原告自不得再向被告為請求。 ㈡、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五、本院之判斷: ㈠、前提事實:   前開事實概要欄之事實,除後述爭點外,其餘為兩造陳述是 認在卷,並有系爭土地土地登記簿(本院卷第93至95頁)、 地籍異動索引(本院卷第97至98頁)、內政部95年3月31日 內授中辦地字第0950723661號函(本院卷第133頁)、被告9 5年6月15日府地徵字第0950073350A號函(本院卷第99至105 頁)、95年6月30日府地徵字第0950081579B號公告(本院卷 第107頁)、95年6月30日府地徵字第0950081579A號函(本 院卷第109頁)、被告95年11月30日公示送達函、公告(本 院卷第113至115頁)、被告95年6月15日府地徵字第0950073 350B號函(本院卷第135至139頁)、徵收土地所有權人歸戶 清冊、掛號執據(本院卷第141至143頁、第149頁)、95年1 1月13日府地徵字第0950148784號函(本院卷第151至152頁 )、113年4月1日府地徵字第1134200325號函(本院卷第17 至19頁)、113年5月27日府地徵字第1134200462號函(本院 卷第21至22頁)、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12年度親字第29號民 事判決、確定證明書(本院卷第23至32頁)、戶籍登記簿、 戶籍謄本(本院卷第15頁、第33至34頁)、土地登記第一類 謄本(本院卷第35至36頁)等附卷可稽,堪認屬實。從而, 本件主要爭點即為:本件系爭土地徵收之通知、系爭補償費 之發給對象,以土地登記簿所載之土地所有權人即林菊花為 準,是否合法? ㈡、應適用之法規及法理說明: 1、土地徵收條例第24條第1項規定:「被徵收土地或建築改良物 之所有權或他項權利,以公告之日土地登記簿或建築改良物 登記簿記載者為準。但於公告前因繼承、強制執行、法院之 判決或其他依法律規定取得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之所有權或他 項權利而未經登記完畢者,其權利人應於徵收公告期間內, 向該管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申請將其權利備案。」第 26條規定:「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應於國庫設立土地 徵收補償費保管專戶,保管因受領遲延、拒絕受領或不能受 領之補償費,不適用提存法之規定。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 機關應於本條例規定應發給補償費之期限屆滿次日起三個月 內存入專戶保管,並通知應受補償人。自通知送達發生效力 之日起,逾十五年未領取之補償費,歸屬國庫。前項保管專 戶儲存之補償費應給付利息。以實收利息照付。未受領之徵 收補償費,依第一項規定繳存專戶保管時,視同補償完竣。 第一項未受領補償費保管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前四 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未辦竣提存之未受領補償費,準用 之。」 2、前揭土地徵收條例第24條第1項規定之目的在於確定徵收補償 之對象,茍無前開但書所定情形,土地徵收之補償費,應以 土地登記簿所載之所有權人為發給對象,於為徵收補償處分 、公告時,自應依該規定為之,不容直轄市或縣(市)政府 以自行調查所得之實質所有權人作為補償對象(最高行政法 院98年4月份第2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㈠決議意旨參照)。   而就但書所定情形,若未於徵收公告期間內向該管直轄市或 縣 (市) 主管機關申請將其權利備案,則仍以公告之日土地 登記簿所記載者為準。亦即,核准徵收案之通知、補償費之 發給對象,原則上係以徵收公告之日土地登記簿所記載者為 準,即應向公告之日土地登記簿所記載之土地所有權人,按 登記簿上記載之住址通知領取補償費。縱登記名義人已經死 亡,不過以其名義為徵收處分相對人即土地所有權人之代稱 ,並非以已死亡之人為徵收相對人(最高行政法院94年度判 字第1505號判決意旨參照)。 ㈢、經查: 1、被繼承人林菊花於46年8月2日死亡,其所遺系爭土地前經核 准徵收,被告於95年6月15日公告並通知系爭土地所有權人 即林菊花領取系爭補償費,因林菊花住所不明於95年7月5日 依法辦理公示送達,嗣因系爭補償費逾期未領,被告於95年 11月1日依法存入被告土地徵收補償費保管專戶,並於95年1 1月13日發函通知林菊花,復於95年12月4日依法辦理公示送 達等情,為兩造所不爭執,且有前述被告函文及公告可參, 此情已足認定。 2、觀諸系爭土地之土地登記簿之記載(本院卷第93至95頁), 系爭土地之所有權人為林菊花,住所為新竹市○○○段000號, 是依前開說明,被告向土地登記簿所記載之土地所有權人, 按登記簿上記載之住址通知領取補償費,嗣因系爭補償費逾 期未領,被告依法存入被告土地徵收補償費保管專戶,於法 並無不合。而依原告訴訟代理人於本院審理時陳稱,原告係 於112年12月25日,經法院判決確定與林菊花間之收養關係 存在,於113年1月11日始辦理繼承登記,故並未於系爭土地 徵收公告期間內,向被告申請將其權利備案等語(本院卷第 129頁)。則依前揭說明,原告既未依土地徵收條例第24條 第1項但書之規定,於系爭土地徵收公告期間內,向被告申 請將其權利備案,被告自應以土地登記簿所載之所有權人為 發給對象,原告主張林菊花業已死亡,就系爭補償費之通知 應對原告為之云云,並不足採。 3、依土地徵收條例第26條第1項規定,被告應於應發給補償費之 期限屆滿次日起3個月內存入專戶保管,並通知應受補償人 ,自通知送達發生效力之日起,逾15年未領取之補償費即歸 屬國庫。如前所述,系爭補償費因逾期未領,被告於95年11 月1日依法存入被告土地徵收補償費保管專戶,並已依法通 知應受補償人。原告本件於113年3月19日、4月26日始以林 菊花繼承人之身分,向被告申請發給系爭補償費,顯已逾上 開規定之15年,是被告以系爭補償費保管逾15年已繳付國庫 而拒絕原告之申請,並無違誤。 ㈣、綜上,原告前揭各節主張,均無可採。原告執前詞訴請判決 如其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及證據,均無礙本 院前開論斷結果,爰不予一一論述,併予指明。     七、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 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法 官 郭 嘉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李佳寧

2025-03-14

TPTA-113-簡-199-20250314-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