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趙彥強

共找到 207 筆結果(第 131-140 筆)

小上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交通)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小上字第82號 上 訴 人 高郭丞 被 上訴人 周季平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交通)事件,上訴人對於 民國112年3月29日本院112年度士小字第334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 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新臺幣壹仟伍佰元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按關於請求給付金錢或其他代替物或有價證券之訴訟,其標 的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下同)10萬元以下者,適用小額程 序;對於小額程序之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 為理由,不得為之;所謂判決違背法令,乃指判決不適用法 規或適用不當,或有民事訴訟法第469條所列第1款至第5款 事由,其判決當然為違背法令,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8第1 項、第436條之24第2項、第436條之32第2項準用第468條及 第469條第1款至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又小額訴訟程序之上 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下列各款事項:㈠原判決所違 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㈡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 法令之具體事實,同法第436條之25規定甚明。準此,當事 人依民事訴訟法第468條規定以第二審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 適用法規不當為上訴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 指摘,並揭示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 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如依民事訴訟法第469條所列第1 款至第5款事由提起第三審上訴者,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 示合於該條款之事實,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此項方法表明 者,即難認為已對第二審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 上訴自難認為合法(最高法院71年度台上字第314號判決要 旨參照)。 二、本件訴訟標的金額為10萬元以下,原審乃依小額訴訟程序審 理、判決。上訴人對於該小額訴訟第一審判決不服提起上訴 ,其上訴意旨略以:肇事車輛係被上訴人向iRent承租汽車 ,依iRent24小時自助租車租賃契約約定,非承租人駕駛者 ,駕駛人及承租人需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並會取消承租人 會員資格,而被告亦同意上開條款之約定。又肇事當時泉之 鄉溫泉休閒大廈社區警衛有告知被上訴人撞倒車輛之狀況, 被上訴人亦允諾會賠償,故上訴人遲未向被上訴人請求,為 此,爰提起本件上訴等語。核其所述,並未具體表明原判決 有違背法令之情事,亦未具體表明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 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依前揭說明,自不得謂已合法表明 上訴理由,其上訴顯不合法,應予駁回。至上訴人所引「iR ent24小時自助租車租賃契約」乃車輛承租人與出租人間之 約定,上訴人並非該契約之當事人,尚無從援引該契約作為 本件請求之依據,附此敘明。 三、再按於小額訴訟之上訴程序,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應 確定其費用額,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9第1項、第436條之3 2第1項定有明文。本件第二審裁判費用為1,500元,應由上 訴人負擔,爰併為裁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四、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36 條之32 第1項、第2項、第436 條之19第1項、第444條第1項前段、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蔡志宏                   法 官 張新楣                   法 官 趙彥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書記官 陳玥彤

2024-12-17

SLDV-112-小上-82-20241217-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2097號 原 告 許禹伶 訴訟代理人 張育嘉律師 被 告 陳奕安 張墩豪 潘智偉 陳致仁 黃建豪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改用簡易訴訟程序。   理 由 本件因原告減縮聲明為請求被告給付原告新臺幣16萬元,致其訴 屬於民事訴訟法第427條第1項之範圍,依司法院民國88年3月15 日(88)院台廳民一字第06098號令發布之同一地方法院適用簡 易程序審理事件事務分配辦法第4條第1項規定,承辦法官應以裁 定改用簡易程序,爰裁定本件改用簡易程序審理。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民事第五庭 法 官 趙彥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陳玥彤

2024-12-16

SLDV-113-訴-2097-20241216-1

勞執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勞資爭議執行裁定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執字第58號 聲 請 人 蔡景棋 代 理 人 陳俞蓉 相 對 人 科菱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邱世昌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勞資爭議執行裁定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民國一百一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勞資爭議調解 紀錄調解成立內容關於:「1.資方(即相對人)應於民國113年1 1月29日前(含當日)將和解金額新臺幣1,044,462元匯入勞方( 即聲請人)原薪資帳戶。2.如資方(即相對人)未於113年11月2 9日完全清償前條之金額,將以年利率10%計算遲延利息。」之內 容,准予強制執行。 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勞資爭議經調解成立或仲裁者,依其內容當事人一方負私 法上給付之義務,而不履行其義務時,他方當事人得向該管 法院聲請裁定強制執行並暫免繳裁判費,勞資爭議處理法第 59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二、聲請意旨略以:兩造間勞資爭議事件,經臺北市政府勞動局 指派調解人於民國113年11月11日調解成立,相對人同意給 付聲請人新臺幣1,044,462元,惟相對人嗣未依約給付。為 此,爰依勞資爭議處理法第59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准予 強制執行等語。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上開事實,業據其提出臺北市勞動局勞資 爭議調解紀錄、聲請人之銀行帳戶存摺封面及內頁明細影本 為證,足認兩造間成立之調解確係依勞資爭議處理法所作成 ,是聲請人以相對人未依調解成立內容履行義務為由,聲請 裁定准予強制執行,核與首揭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四、爰依法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趙彥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對本裁定抗告,須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 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陳玥彤

2024-12-16

SLDV-113-勞執-58-20241216-1

勞執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勞資爭議執行裁定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執字第63號 聲 請 人 吳皇榮 相 對 人 海韻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張修誠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勞資爭議執行裁定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民國一百一十三年十一月六日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勞資爭議調解紀 錄調解成立內容關於:「(二)資方同意開立離職證明書(服務 部門更正為策略規劃部、離職原因更正為自願離職),勞方於11 3年11月15日至資方處所(台北市○○區○○街00號8樓)領取。(三 )資方同意與勞方簽訂承攬契約(契約生效日:113年8月24日起 至114年2月28日止,職稱:最高商務暨策略顧問,約定報酬:依 績效給付)。勞方於113年11月15日至資方處所(台北市○○區○○ 街00號8樓)簽訂」之內容,准予強制執行。 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勞資爭議經調解成立或仲裁者,依其內容當事人一方負私 法上給付之義務,而不履行其義務時,他方當事人得向該管 法院聲請裁定強制執行並暫免繳裁判費,勞資爭議處理法第 59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二、聲請意旨略以:兩造間勞資爭議事件,經臺北市政府勞動局 委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指派調解人於民國113年11月6 日調解成立,相對人應開立離職證明書予聲請人、與聲請人 簽訂承攬契約,惟相對人拒不依調解內容履行,致聲請人無 法工作。為此,爰依勞資爭議處理法第59條第1項規定,聲 請裁定准予強制執行等語。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上開事實,業據提出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勞 資爭議調解紀錄為證,並有本院公務電話紀錄在卷可稽,足 認兩造間成立之調解確係依勞資爭議處理法所作成,且其內 容包含相對人應開立離職證明書予聲請人、與聲請人簽訂承 攬契約,從而相對人自負有開立離職證明書予聲請人、與聲 請人簽訂承攬契約之義務。然相對人嗣未依調解內容為履行 ,是聲請人以相對人未依調解成立內容履行義務為由,聲請 裁定准予強制執行,核與首揭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四、爰依法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趙彥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對本裁定抗告,須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 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陳玥彤

2024-12-16

SLDV-113-勞執-63-20241216-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債務人異議之訴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2339號 原 告 周莉傎 被 告 王慶賢 上列當事人間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定繳納裁判 費,此為起訴必須具備之程式。 二、本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15 日以113年度補字第730號裁定命原告於收受該裁定送達7日 內補正,該裁定業於113年11月25日送達原告,惟原告逾期 迄未補正,有送達證書、多元化案件繳費狀況查詢清單、本 院民事科查詢簡答表、答詢表、收文暨收狀資料查詢清單在 卷可憑,揆諸前開說明,原告起訴不合法,應予駁回。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民事第五庭 法 官 趙彥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對本裁定抗告,須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 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陳玥彤

2024-12-16

SLDV-113-訴-2339-20241216-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等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2340號 原 告 建榮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兼 法定代理人 劉美芳 原 告 黃建榮 被 告 中租迪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鳳龍 上列當事人間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定繳納裁判 費,此為起訴必須具備之程式。 二、本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18 日以113年度補字第1214號裁定命原告於收受該裁定送達5日 內補正,該裁定業於113年11月25日送達原告,惟原告逾期 迄未補正,有送達證書、多元化案件繳費狀況查詢清單、本 院民事科查詢簡答表、答詢表、收文暨收狀資料查詢清單在 卷可憑,揆諸前開說明,原告起訴不合法,應予駁回。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民事第五庭 法 官 趙彥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對本裁定抗告,須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 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陳玥彤

2024-12-16

SLDV-113-訴-2340-20241216-1

勞執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勞資爭議執行裁定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執字第53號 聲 請 人 曹家涵 相 對 人 科菱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邱世昌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勞資爭議執行裁定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民國一百一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勞資爭議調解 紀錄調解成立內容關於:「1.資方(即相對人)應於民國113年1 1月29日前(含當日)將和解金額新臺幣201,944元匯入勞方(即 聲請人)原薪資帳戶。2.如資方(即相對人)未於113年11月29 日完全清償前條之金額,將以年利率10%計算遲延利息。」之內 容,准予強制執行。 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勞資爭議經調解成立或仲裁者,依其內容當事人一方負私 法上給付之義務,而不履行其義務時,他方當事人得向該管 法院聲請裁定強制執行並暫免繳裁判費,勞資爭議處理法第 59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二、聲請意旨略以:兩造間勞資爭議事件,經臺北市政府勞動局 指派調解人於民國113年11月11日調解成立,相對人同意給 付聲請人新臺幣201,944元,惟相對人嗣未依約給付。為此 ,爰依勞資爭議處理法第59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准予強 制執行等語。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上開事實,業據其提出臺北市勞動局勞資 爭議調解紀錄、聲請人之銀行帳戶存摺封面及內頁明細影本 為證,足認兩造間成立之調解確係依勞資爭議處理法所作成 ,是聲請人以相對人未依調解成立內容履行義務為由,聲請 裁定准予強制執行,核與首揭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四、爰依法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趙彥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對本裁定抗告,須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 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陳玥彤

2024-12-16

SLDV-113-勞執-53-20241216-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2255號 原 告 智韻如 被 告 葉志俊 上列原告與被告葉志俊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原告提起刑事附帶 民事訴訟(113年度附民字第1242號),經刑事庭移送前來,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收受本裁定正本送達之日起五日內,補繳第一審裁判費 新臺幣10,900元,逾期未補,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定繳納裁判 費,此屬起訴之必要程式。又原告之訴,起訴不合程式或不 備其他要件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 ,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同第249條第1項第6款亦有明 文。 二、次按詐欺犯罪被害人依民事訴訟程序向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人 起訴請求損害賠償或提起上訴時,暫免繳納訴訟費用,詐欺 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54條第1項前段固有明文。該項規定係 考量詐欺犯罪被害人因犯罪行為受有直接財產上之損害,為 免其依法救濟時另生經濟上負擔或司法程序障礙,而明文給 予特別保護(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54條第1項規定立法 理由參照)。惟倘原告之訴無理由而受敗訴判決,經判命負 擔部分或全部之訴訟費用者,待裁判確定時,仍負有繳納之 義務,合先敘明。再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 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 ,請求回復其損害,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   所謂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係指因刑事被告之犯罪行為,而 致其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等個人權利,受有損害之人而 言。不以直接因犯罪而受損害者為限,凡間接或附帶受有形 或無形損害之人,在民法上對加害人有請求損害賠償之權利 者,均得提起之(最高法院106年度台抗字第1180號號裁定 參照)。所謂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係指該刑事案件中依 民法規定應負賠償責任之人而言,如在刑事案件經認定為共 同侵權行為人或為刑事訴訟被告或共同侵權行為人之法定代 理人或僱用人等(最高法院99年度台抗字第480號裁定參照 )。是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固得附帶提起 民事訴訟,對於被告請求回復其損害,但其請求回復之損害 ,以被訴犯罪事實所生之損害為限,否則縱令得依其他事由 ,提起民事訴訟,亦不得於刑事訴訟程序附帶為此請求(最 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809號判決意旨參照)。又刑事附帶 民事訴訟,經刑事庭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規定裁定移 送於同院民事庭後,民事庭如認其不符同法第487條第1項規 定之要件時,應許原告得繳納裁判費,以補正起訴程式之欠 缺(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108年度台抗大字第953號裁定參照 )。 三、經查: (一)原告係於被告所涉本院113年度訴字第786號詐欺等案件之 刑事訴訟程序中,附帶提起本件民事訴訟,請求被告賠償 其新臺幣(下同)100萬元。然上開刑事案件乃以被告與 其他詐欺集團成員共同對原告實施詐欺取財「未遂」為被 訴犯罪事實,並認被告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未遂」 罪,是原告請求賠償100萬元部分,並非上開刑事訴訟程 序所認定之犯罪事實,則被告就本件被訴犯罪事實即難謂 為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之人,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原告應 不得就此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從而本院刑事庭本應依 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規定,以判決駁回原告此部分之 訴,其誤以裁定移送於本庭,仍應認原告就此所提本件刑 事附帶民事訴訟為不合法,且不因刑事庭誤為移送民事庭 而變為合法。故而本件原告提起之附帶民事訴訟應以獨立 之民事訴訟視之,並先依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命其補正起 訴程式之欠缺,以保障原告之訴訟權益。 (二)次查,被告就本件被訴犯罪事實既難謂為依法應負賠償責 任之人,業如前述,而原告所出具刑事附帶民事起訴狀中 復未具體釋明被告就本件被訴犯罪事實為何係「依法應負 賠償責任之人」,是亦難認被告係前揭詐欺犯罪危害防制 條例第54條第1項前段所稱「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之人」, 從而原告本件起訴自無依該條規定暫免繳納裁判費之適用 。是原告本件起訴程式就裁判費尚有欠缺,應予補正。爰 按原告請求被告賠償之金額核定本件訴訟標的金額為100 萬元,是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10,900元,惟未據原告繳納 ,應予補正。 三、據上,原告本件起訴程式尚有欠缺,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定期命原告補正如主文所示,逾期不 補,即駁回其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民事第五庭 法 官 趙彥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對本裁定抗告,須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 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陳玥彤

2024-12-16

SLDV-113-訴-2255-20241216-1

重勞訴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確認僱傭關係等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勞訴字第4號 原 告 孫寅瑞 訴訟代理人 張藏文律師 被 告 臺北市私立方濟高級中學 法定代理人 胡嘉強 訴訟代理人 楊永芳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僱傭關係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5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確認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 起,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所謂即受確認 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致原告 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得以對於被告 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最高法院42年台上字第1031號判 例意旨參照)。查原告主張其原於被告學校擔任國文科專任 教師乙節,為兩造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兩造間之僱傭關係 仍然存在乙節,則為被告所否認,是兩造間之僱傭關係是否 存在,顯已處於不安狀態,並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 害之危險,而此項不安之狀態得以本件確認判決予以除去, 揆諸前開規定及說明,原告提起本件確認之訴自有即受確認 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二、次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 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查,原告起訴時,訴之聲明第二至 四項原請求被告應自民國111年8月1日起至原告復職日止, 按月給付原告薪資新臺幣(下同)95,971元、按月提撥7,48 6元至原告個人退撫儲金專戶,並給付原告年終獎金143,957 元。原告嗣於113年11月5日之言詞辯論期日變更上開聲明為 如後所示(見本院卷二第184至185頁),核屬減縮應受判決 事項之聲明,與上開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起訴主張略以:原告自95年8月1日受僱於被告擔任國文 科專任教師,每月本薪即年功薪為46,190元。詎被告於111 年4月間通知原告自111年8月1日起不再續聘,並於111年6月 20日以方校人字第1110600046號函(下稱系爭函文)向原告表 示:「因本校自111學年度起停止招生…致產生教師超額…經 考核會討論決議考核結果再經教師評審委員會以考核成績為 基礎討論決議台端列入111學年度超額教師,本校應依聘約 第35條規定不再續約聘用」等情。惟被告就不再續聘之基礎 原因事實相關資料並未提供原告確認,且上開考核會、教師 評審委員會復未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 法第11條規定給予原告陳述意見之機會,難認程序係屬適法 ,此外,被告亦未依教師法第16條規定將不予續聘原告之案 件報請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核准,故被告所為系爭函文難認已 生解消兩造間僱傭關係之法律效果,是兩造間僱傭關係應仍 有效存在,被告自應依兩造間僱傭契約、民法第487條、教 師法第14條至16條、教師待遇條例第19條第3項之規定按月 給付原告本薪49,570元(原告110學年度之考績為甲等,故1 11學年度之薪級應晉級為575級,年功薪應調整為49,570元 );依學校法人及所屬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離職資遣條 例第4條、教師待遇條例第19條第3項規定,按月提撥3,880 元至原告個人退撫儲金專戶;依兩造僱傭契約按1.5個月薪 俸標準核發111年之年終獎金74,355元。又原告遭被告非法 終止勞動契約後,業於111年7月31日至他校任職,並於113 年7月31日於他校辦理退休。為此,爰提起本訴,請求確認 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並依上開規定請求被告給付111年8月 1日起至原告113年7月31日退休為止之本薪、提撥退撫儲金 ,及給付111年之年終獎金等語。並聲明:(一)確認兩造 間之僱傭關係存在。(二)被告應自111年8月1日起至113年 7月31日止,按月於每月1日給付原告49,570元,並自每月2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 %計算之利息。(三)被告 應自111年8 月1日起至113年7月31日止,按月提撥3,880元 至原告個人退撫儲金專戶。(四)被告應給付原告74,355元 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 之利息。 二、被告則以:被告經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核定自111年起辦理停 招,被告為辦理停招事宜,於111年4月間召開考核會、教師 評審委員會,考量原告為110學年度之國九畢業班導師,且 當年度考核分數為國文科教師最低分,為配合停招減班、降 低在學生受教權益變動,乃將原告列為超額教師而決議通過 不續聘,被告並於111年4月28日及5月4日以口頭告知原告已 決議將其列為超額教師而未續聘,並告知將尊重原告意願, 以退休、資遣、不續約或自請離職等方式辦理終止事宜,原 告乃於111年6月10日向被告表示其擬於其他學校繼續任職, 故以自行離職並保留年資方式終止兩造間僱傭關係,並向被 告申請離職證明以利其得至新學校任職使用,經被告予以同 意,故被告未再依相關法規函請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核准不予 續聘,是兩造係合意於原聘期屆滿時即111年7月31日終止雙 方間之教師聘任關係。另被告所發放之年終獎金均係在發放 前,視學校財務狀況決定,於每年12月或1月發放,並以在 職人員為對象所為之恩惠性獎金,而原告於111年8月1日起 已不再任職於被告,不符合被告發放年終獎金之要件。退步 言之,縱認兩造間契約未經合法終止,惟原告於111年6月10 日向被告申請離職證明時,即已明確表示欲至新學校任職, 且迄未對被告為提出勞務之表示或通知,故被告並無受領勞 務遲延,縱有受領遲延,原告請求按月給付報酬亦應扣除其 轉向他處服勞務所取得或故意怠於取得之利益或減省往返學 校之交通費、綜合所得稅及研究費成本等支出及非屬勞務報 酬之經常性給予等語置辯。並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得心證之理由:   經查,原告自95年8月1日受僱於被告擔任國文科專任教師, 每月本俸為46,190元;兩造間之教師聘約為1年1聘,原聘期 於111年7月31日即屆滿;原告已於111年7月31日至其他學校 任職,嗣於113年7月31日因退休而離職等情,為兩造所不爭 執(見本院卷一第205、265、279頁),足認屬實,合先敘 明。至原告主張被告係以系爭函文單方終止兩造間之教師聘 約乙節,則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詞置辯,是本件爭點厥為 :(一)兩造間之教師聘約是否係經合意終止,或係經被告 以系爭函文單方終止?如係經被告以系爭函文單方終止,則 此單方終止行為是否合法?(二)被告以原告非在職人員為 由拒絕發放111年度之年終獎金,是否屬有據?就此,本院 分別論述如下: (一)教師聘約經兩造合意終止:   1.證人即原任職於被告處負責人事事務並處理被告離職事宜 之謝佩芬到庭證稱:被告先有考評會及教評會確認原告為 超額教師,開完會兩三天後有口頭告知原告其被列為超額 教師,我們有跟原告說老師可以選擇資遣、不續聘或自行 離職、辭職的方式,111年6月9日原告考上新學校,原告 口頭告知其選擇自請離職,但擔心領不到慰助金,希望我 跟學校請示會不會因此領不到慰助金,我請示之後轉告原 告說學校有同意其自行離職,原告是被列為超額教師所以 會有慰助金,請原告放心;原告當時有口頭及書面即提出 離職證明申請書之方式告知學校其要自行離職,學校也同 意等語明確(見本院卷二第121至123頁),並有原告於11 1年6月10日出具予被告載明「欲申請離職證明書,以為報 到新任職學校專任教師之用」等情之離職證明申請書在卷 可參(見本院卷一第226頁),且被告確有經臺北市政府 教育局核定自111學年度起高中部及國中部停止招收新生 ,被告乃於111年4月25日召開110學年度考核委員會並通 過下列議案:「因停招減班教職員員額過剩,依110學年 度考核結果處理說明如下:為配合學校停招,做適當人事 減縮,以維持學校正常運作,維護學生受教權益。於111 學年度考核列為最低分縮減人員如下:孫寅瑞教師」、「 受不續聘人員,學校尊重個人意願,依私校退輔資格者規 定得以退休或資遣、離職方式辦理。…教師部分依資格自 主意願離退方式辦理。」而依被告於111年4月22日所製作 110學年教職員工成績考核統計表所示,原告於110學年度 教職員工成績考核確實經評為最低分,此有臺北市政府教 育局111年1月11日北市教中字第11031047821號函文(見 本院卷一第212頁)、被告110學年度考核委員會會議紀錄 (見本院卷一第220至222頁)、被告於111年4月22日所製 作110學年教職員工成績考核統計表(見本院卷二第136頁 )存卷可查,上開情狀核與證人謝佩芬所述均屬相符,本 已足認證人謝佩芬所述應堪採信。   2.再者,原告於兩造間教師聘約到期前之111年6月7日即經 基隆市輔大聖心高級中學甄選錄取擔任111學年度國文科 專任教師,該校並通知原告應於111年6月15日至該校報到 並提出離職證明書,此有基隆市輔大聖心高級中學人事室 所寄發之電子郵件存卷可查(見本院卷二第72頁),原告 乃於111年6月10日出具前揭離職證明申請書向被告申請核 發離職證明書以供其報到新任職學校專任教師之用,據此 ,若非原告已確認其欲於兩造間教師聘約111年7月31日屆 至時即自被告處離職,衡情應無於聘約屆至前即自行參與 其他學校所辦理教師甄試,並於甄選錄取後以欲至他校任 職為由向被告申請核發離職證明書之理,是更足認證人謝 佩芬證述原告經被告告知其被列為超額教師而擬於聘約屆 至時不予續聘後,其因已甄選錄取他校教師,乃選擇自被 告處自請離職乙節,應屬可信。   3.另查,被告就原告離職一事所製作離職證明書,前後有三 個用語不同之版本,分別為:①於「離職原因」欄記載「 配合學校停招減班自請轉任」等語之離職證明書(文號: 方校離字第111005號,下稱A證書,見本院卷一第108頁) ;②無「離職原因」欄,但於附註處記載「本證明僅供孫 師報到新學校使用向本校提出申請離職證明」等語之離職 證明書(文號:方校離字第111002號,下稱B證書,見本 院卷一第228頁);③「離職原因」欄記載「配合學校停招 減班轉任」之離職證明書(文號:方校離字第111005號, 下稱C證書,見本院卷一第236頁)。而證人謝佩芬就此業 已證稱:當時離職證明書前後有給原告兩份,第一份是因 為原告要去新學校辦理報到所以先發給原告的離職證明即 B證書,另外一份是原告辦理離職手續當天所發給之離職 證明書即A證書,至於C證書是因為當時學期末很忙,嗣後 方發現未將發給原告的離職證明影印留存,我才再做一份 要作為存檔使用,但套印到別的原稿所以才會有C證書, 但正式的離職證明書應該是A證書等語(見本院卷二第122 、123頁),是堪認原告曾於111年6月15日至基隆市輔大 聖心高級中學報到前收受被告所交付供其作為至上開學校 報到使用之B證書,及嗣後辦理離職手續時所收受之A證書 。   4.又查,原告於收受上開A、B證書後,並未向被告表示其上 所記載「申請離職」、「配合學校停招減班自請轉任」之 用語有誤,僅於收受被告於111年6月20日所製作記載「主 旨:茲因本校停招台端與本校110學年度聘約期滿後將不 再續約…。說明:…經考核會討論決議考核結果再經教師評 審委員會以考核成績為基礎討論決議台端列入111學年度 超額教師,本校應依聘約第35條規定不再續約聘用,並發 給最高本俸3個月離職金,但因本校停招,基於照顧教職 員精神,與台端完成簽署『方濟高級中學停招後教職員權 益保障共約書』…各科所需教師、行政人數留任順序以考核 分數較高者,未留任者以優退優離方式發給最高6個月慰 助金,基於照顧教職員,本校將較優厚方式依共約書規定 核發台端慰助金」等內容之系爭函文後,方先後於111年6 月21、22日就系爭函文函所載文字向證人謝佩芬表示:「 麻煩您考量我的想法及需要,更改文句內容後給我。若無 法更改文句內容,請您提供考績會議中,我被扣分或和留 任教師相比,我不夠好部分,以讓我後續從事教職的改進 」、「請您給我申訴考績的填寫單」、「我不能接受這樣 讓我變成超額教師的理由」等語,此有被告111年6月20日 所製作之系爭函文(見本院卷一第140、141頁)、原告於 111年6月9日至111年8月5日間與證人謝佩芬間之LINE對話 內容截圖(見本院卷二第84至90頁)在卷可參。衡以,證 人謝佩芬就此復證稱:原告在辦理離職的過程中,未表示 其非自行離職之意,在辦離職手續、被告交付離職證明時 亦未表示欲撤回自行離職或提出任何意見;原告收到上開 函文的時候就成績部分不太開心,有請我修改文字,我後 來有給原告成績申訴書,但原告嗣未提出申訴,也沒有說 要撤回自行離職等語(見本院卷二第121、122頁),核其 所述除與上開證據若合符節外,原告於本院審理時亦陳稱 :「我很在意被告給我的考績,我歷年來都是甲等,在被 告任職期間並無造成同事的不便或學生學習上的困擾,我 在考績上沒有任何理由會比別人低…後續我有問被告可否 告知我為什麼考績被列為最低,哪裡需要改進我可以調整 ,但被告一直說不出任何理由,只有跟我說我就是最低, 哪怕是學校跟我說出實情我也會同意被列為超額教師,但 被告就是沒有跟我說理由,我仍舊獲得我考績最低的答案 …我只是想要知道我的考績為什麼會最低…希望以被告重新 召開教評會,讓我有陳述意見的機會」等語(見本院卷二 182、183第頁),據此,更堪認原告於自被告處離職過程 中、收受上開離職證明書後,確未向被告表示上開離職證 明書所載「申請離職」、「配合學校停招減班自請轉任」 之用語有誤,僅於收上開函文後,就所載其因考核分數較 低而被列為超額教師乙節有所不滿。準此,原告既從未就 上開離職證明書所載「申請離職」、「配合學校停招減班 自請轉任」之用語表示其非自請離職而請求更正,此益徵 證人謝佩芬前所證稱原告經告知其被列為超額教師而擬於 兩造聘約屆至時不予續聘後,其因已甄選錄取他校教師, 乃選擇自被告處自請離職等語係屬信而有徵。   5.綜上,堪認原告經被告告知其被列為超額教師而擬於兩造 聘約屆至時不予續聘後,確有自被告處自請離職,並經被 告同意之事實,從而被告所辯兩造間教師聘約係經合意終 止,即屬可採。是原告以被告單方終止兩造間教師聘約不 合法為由,提起本訴請求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並請 求被告給付自遭解僱之日即111年8月1日起至原告113年7 月31日退休為止之本薪、提撥退撫儲金,核非有據。   6.至被告111年6月20日所製作系爭函文雖記載「聘約期滿後 將不再續約」等情,惟證人謝佩芬就此已證稱:系爭函文 是我擬的,第一次是原告口頭告知考到新學校所以要以自 行離職方式,擔心領不到慰助金,我當時有告知原告學校 有同意給付慰助金,後面原告擔心要到新的學校去報到, 希望我們可以更確認讓他放心,我因此急著要給原告函文 確認,說明中有清楚的告知原告請老師辦理離職手續,我 們會給他慰助金,只是在主旨部分,因為我當時比較急用 其他文就套用沒有更正到,所以才會有不續約的文字,該 函文的重點在於告知原告可以領到慰助金請他辦理離職手 續。」等語(見本院卷二第121頁),據此,堪信系爭函 文之旨在向原告表示其因被告停招而被列為超額教師,被 告同意依據兩造所簽署共約書核發其慰助金等情,且兩造 既已達成於原告教師聘約屆滿時終止勞動契約之合意,業 如前述,此合意終止契約之效力亦不因被告嗣以上開函文 向原告表示不再續約而異其結果,是本院尚難僅憑被告所 為上開函文,即認兩造間教師聘約係經被告單方終止,附 此敘明。   7.此外,被告雖另依兩造間教師聘約第28條約定,主張原告 若係自行請辭,依約應於1個月前以書面提出,被告並未 提出該書面等語(見本院卷二第15頁)。但查,兩造間教 師聘約第28條固約定:「教師於聘約履行期間,如因故辭 職,應於一個月前以書面提出。」(見本院卷一28第頁) ,然其就教師辭職一事所規範應為一定作為義務(即「於 一個月前以書面提出」)之主體乃為教師,足見其本質上 乃對教師辭職所為之權利限制,而非對學校即被告准予請 辭之限制,是自不排除原告申請辭職未依該約定「於一個 月前以書面提出」,被告仍得予以同意而達成合意之效力 。再者,本件乃於兩造間原聘約期滿後終止聘約,並非「 於聘約履行期間,如因故辭職」,是更難認有上開約定之 適用,從而本院尚難本於上開教師聘約之約定,而以原告 從未提出辭職表示之書面文件即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併 此敘明。 (二)被告得拒絕發放111年度之年終獎金:      1.按教師待遇條例第4條第7款規定:「獎金:指為獎勵教學 、研究、輔導與年度服務績效以激勵教師士氣,而另發之 給與。」準此,學校發給教師之年終工作獎金本為具有勉 勵、恩惠性質之給與,而同條例第18條第2項復規定:「 私立學校教師之獎金,除由政府依相關規定發給外,由各 校視教師教學工作及財務狀況自行辦理;其發給之對象、 類別、條件、程序及金額,由各校定之。」其立法意旨並 謂:「為尊重私立學校辦學之自主性,爰定明第二項規定 ,賦予私立學校得自訂獎金發給對象、類別、條件、程序 及金額之彈性。」從而身為私利學校之被告對於具有勉勵 、恩惠性質之年終工作獎金之發放,本具有自主性,得衡 酌教師教學工作之情形及學校財務狀況而決定是否發放, 以及發給之對象、類別、條件、程序及金額,被告對於具 勉勵、恩惠性質之年終工作獎金並無應予發放之義務。   2.又查,被告所發放年終獎金均係以「本年度12月份仍在職 之教職員」為發放對象,「本年度已離職、退休之教職員 工、兼任教師,依往例不列入核發對象」,並按考核分數 「90分以上1.5個月另發特別獎金、89分1.5個月、70分以 下不發給」之標準發放,此業據被告提出110至112年度之 年終獎金簽辦單為證(見本院卷一242至244頁),堪可認 定。是被告所發放之年終獎金顯非在制度上依教職員工在 職天數比例,按每提供一年之勞務,即應給付固定金額之 方式計算,而是被告衡酌個別教職員工之工作績效、辦事 勤惰等工作情形之考核結果,以作為是否發放該獎金及發 放數額多寡之參考標準,被告對於此年終獎金是否發放、 發放金額多寡均有單方決定之權限,並無應予發放之義務 ,是被告所發放之年終獎金性質上自不具有「勞務對價性 」及「給與經常性」,而應屬於恩惠性、勉勵性給與,從 而自不具有工資之性質。準此,兩造間之教師聘約既於11 1年7月31日原聘期屆滿時即經合意終止,已如前述,原告 並於當日轉至他校任職,自非當年度仍於被告處任職之教 職員工,顯不符合上開年終獎金給付之標準,是被告拒絕 給付,核屬有據。 四、綜上所述,原告主張被告單方終止兩造間教師聘約不合法, 難認可採。從而,原告請求確認兩造間之僱傭關係存在,並 依兩造間之契約關係請求被告給付111年8月1日起至原告113 年7月31日退休為止之本薪、提撥退撫儲金,及給付111年度 之年終獎金,均無理由,不應准許。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攻擊防禦方法,於判決 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附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趙彥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若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否則本院得不 命補正逕行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書記官 陳玥彤

2024-12-13

SLDV-113-重勞訴-4-20241213-1

簡上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簡上字第160號 上 訴 人 A 被 上訴人 王德華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2年10月30 日本院內湖簡易庭112年度湖簡字第1072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於113年12月9日言詞辯論終結,當庭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判決關於駁回上訴人後開第二項之訴部分及該部分假執行 之聲請暨訴訟費用負擔部分均廢棄。 二、上開廢棄部分,被上訴人應再給付上訴人新臺幣5萬元。 三、第一、二審訴訟費用均由被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行政機關及司法機關所公示之文書,不得揭露性騷擾事件 被害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居所及其他足資識別被害人 身分之資訊,性騷擾防治法第10條第6項定有明文。查本件 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對其有性騷擾之行為,爰依上揭規定不 予揭露其真實姓名及住所等足以識別其身分之資訊,並就上 訴人之姓名均以代號為之,俾符上開規定之立法意旨。 二、被上訴人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 各款所列情形,爰依上訴人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  貳、實體部分:   一、按第二審判決書內應記載之事實,得引用第一審判決。當事 人提出新攻擊或防禦方法者,應併記載之。判決書內應記載 之理由,如第二審關於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及法律上之意 見與第一審判決相同者,得引用之;如有不同者,應另行記 載。關於當事人提出新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應併記載之 ,民事訴訟法第454條定有明文,上開規定於簡易訴訟程序 之上訴,依同法第436條之1第3項規定亦準用之。 二、本件事實及理由,除後述部分外,因與原審判決相同,均依 上開法律規定加以引用,不再重複。原審判決就上訴人所請 求精神慰撫金新臺幣(下同)10萬元部分,僅判准5萬元而 駁回上訴人其餘精神慰撫金之請求,上訴人就此不服,提起 上訴並聲明:如主文所示。 三、本件爭點為原審判決之精神慰撫金數額是否過低?就此,本 院審酌上訴人係於求職過程中,遭被上訴人利用指揮、監督 上訴人之權勢及機會,以教導上訴人執業技巧為由,乘上訴 人不及抗拒之際,任意反覆觸摸上訴人之胸部、大腿等身體 隱私部位而對上訴人為性騷擾之行為,以逞其私慾,被上訴 人對於上訴人之身體自主權顯然欠缺應有之尊重,嚴重侵害 上訴人之身體、隱私等人格法益;衡以,上訴人因被上訴人 上開性騷擾行為,致其患有創傷後壓力症,於本件事後之相 當期日對於與他人間之一般正常往來互動亦會使上訴人心生 恐懼、焦慮、緊張等情緒反應,而需至身心科診所持續就診 ,此另據上訴人陳述明確,並有診斷證明書在卷可參,足見 上訴人確已因被上訴人上開性騷擾行為而於精神上受有相當 之痛苦,併審酌兩造之財產、經濟狀況,以及本案其他一切 情況,認上訴人得請求之精神慰撫金應以10萬元為適當,原 審判決金額確實過少,應由本院加以廢棄改判,並命被上訴 人再給付上訴人5萬元。 四、本件事證已經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於 本件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不再一一論述,並依法定本件訴訟 費用均由被上訴人負擔。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蔡志宏                   法 官 張新楣                   法 官 趙彥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判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書記官 陳玥彤

2024-12-09

SLDV-113-簡上-160-2024120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