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鍾啟煌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31-140 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有關金融事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五庭 113年度訴字第1060號 原 告 毓嘉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林文魁 上列原告與被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院、康曜生活多媒體 百貨企業有限公司、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高榮分行、合作金庫 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三民分行、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右昌簡易型分行等間,有關金融事務 事件,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105條明定:「(第1項)起訴,應以訴狀表 明下列各款事項,提出於行政法院為之:一、當事人。二、 起訴之聲明。三、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第2項)訴狀 內宜記載適用程序上有關事項、證據方法及其他準備言詞辯 論之事項;其經訴願程序者,並附具決定書。」、第57條第 1項第1、2、4至6款規定:「當事人書狀,除別有規定外, 應記載下列各款事項:一、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 人為法人、機關或其他團體者,其名稱及所在地、事務所或 營業所。二、有法定代理人、代表人或管理人者,其姓名及 住所或居所。……四、應為之聲明。五、事實上及法律上之陳 述。六、供證明或釋明用之證據。……」、第107條第1項第10 款規定:「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 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先定期間命 補正:……十、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又所謂起訴 之聲明,為請求法院判決之事項,應具體明確;訴訟標的及 其原因事實,為起訴之聲明所由生之事實上及法律上之主張 。倘若起訴之聲明欠缺具體明確,或未對應起訴之聲明表明 其事實上及法律上之主張,其起訴即為不合程式。是原告提 起行政訴訟,應以訴狀表明當事人、起訴之聲明、訴訟標的 及其原因事實,其未依規定以訴狀表明當事人、起訴之聲明 、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起訴即屬不合法,經法院定期間 裁定命補正仍不補正或補正不完全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 二、本件原告因有關金融事務事件,於113年9月9日向本院起訴 ,其起訴狀係以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行政 院、康曜生活多媒體百貨企業有限公司、臺灣銀行股份有限 公司高榮分行、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三民分行、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右 昌簡易型分行為被告(本院卷第15頁),惟除金管會、行政 院外之其餘被告均非行政或公務機關,且觀諸原告歷次所提 出之書狀記載,均是將其所主張事實及法律上之理由混合填 寫或陳述,龐雜紛亂,難以理解其所欲請求法院判決之事項 為何,其訴之聲明並不明確;且因其歷次書狀及所陳内容龐 雜,所述甚難明瞭,難解其意,故原告對所欲起訴之各個被 告究係以何種地位提起訴訟,乃至對於各個被告起訴之訴訟 類型、訴訟標的及原因事實均不明確,本院亦無從審究其起 訴是否合於程序要件(例如:是否已經訴願程序)以及是否 具有審判權,故本院乃於113年12月9日裁定命原告於收受送 達後20日內補正適格之被告、明確之起訴聲明,以及陳明其 對各別被告所欲提起訴訟之訴訟類型、訴訟標的、原因事實 及法律關係,以及得提起此行政訴訟之法律上依據,該裁定 已於113年12月13日送達,有本院上開裁定及送達證書(本 院卷第471頁)。原告雖於113年12月12日向本院具狀(本院 卷第449至469頁),但細繹其所提該書狀,仍列康曜生活多 媒體百貨企業有限公司、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高榮分行、 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三民分行、中華郵政股份有 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右昌簡易型分行等 非行政機關為被告,而該書狀內容仍是龐雜紛亂,難以理解 其所欲請求法院對各個被告判決之事項為何,其訴之聲明並 不明確,堪認原告未依本院上開裁定而為補正,依首開規定 ,應認其起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三、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審判長法 官 鍾啟煌 法 官 林家賢 法 官 蔡鴻仁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吳芳靜

2024-12-30

TPBA-113-訴-1060-20241230-2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五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207號 上 訴 人 曾明棋 被 上訴 人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中華民國113年5月28日本 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字第202號判決,提起上訴,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佰伍拾元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 ,不得為之,且應於上訴理由中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 其具體內容之事由,或表明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 法令之具體事實之事由,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2 條及第244條規定甚明。又依同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 1、2項規定,倘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 ;而判決有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 法令。是以,當事人對於地方法院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上訴 ,如依同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規定,以判決有不 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 之指摘,並揭示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 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如以同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 3條第2項所列各款當然違背法令之情形為理由時,其上訴狀 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若未依上開方法表 明者,即難認為已對交通裁決事件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 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依同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9 條第1項規定,應以裁定駁回之。 二、事實概要:   上訴人所有車牌號碼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下稱系爭車 輛)於民國112年2月28日下午3時31分許,行經新北市新莊 區中正路與大觀街口時,經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新莊分局(下 稱舉發機關)員警發現涉有「駕車行經燈光號誌管制之交岔 路口闖紅燈」之違規行為,遂攔停製單當場舉發。上訴人未 向被上訴人提出申訴,被上訴人即於112年7月14日以上訴人 有「駕車行經有燈光號誌管制之交岔路口闖紅燈」之違規事 實,依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53條 第1項、第63條第1項(裁決書上漏未記載)規定,以北市裁 催字第22-CCOC20358號裁決(下稱原處分)裁處上訴人罰鍰 新臺幣(下同)2,700元,並記違規點數3點。上訴人不服提 起行政訴訟,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於113年5 月28日以112年度交字第202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上 訴人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   上訴人迴轉時路口淨空,且無騎上行人穿越道,符合憲法第 7至24條規定。道交條例未規定紅燈不能迴轉。依行政程序 法第96條第2項、第111條第1款、警察職權行使法第4條規定 ,第二位警察未表明身分且罰單只見數字代碼,處分機關不 明,人民得拒絕之。依行政程序法第159條規定,原處分引 用之函釋非法規依據,依行政罰法第4條規定不得作成行政 罰,故聲明求為原判決廢棄、原裁決撤銷云云。 四、經查,原判決業已敘明:㈠交通部109年11月2日交路字第109 5008804號函關於闖紅燈定義之函釋,核屬交通部基於主管 權責,就法令執行層面所為之解釋,與法律之本旨並無違誤 ,自得予以援用,原告主張函釋違反法律云云,應有誤解。 是車輛於紅燈時,如逕行跨越停止線,進入人行穿越道之路 口範圍,無論係迴轉、直行或左轉,均已危及路口其他用路 人通行安全,當屬闖紅燈之違規行為。(原判決第4頁第5行 至20行)㈡本件經原審當庭勘驗舉發機關所提出之錄影光碟 ,內容略以:「15:28:56:原告行駛至停止線前,路口號誌 仍為紅燈;15:28:56至15:29:01:原告跨越停止線,騎在人 行穿越道上,迴轉至對向車道;15:59:02:原告迴轉至對向 車道後,繼續(在對向車道直行)行駛。」(原審卷第57至6 3、74頁)。可知系爭車輛有於路口號誌紅燈時,跨越停止線 後並進入行人穿越道,再迴轉進入對向車道之事實,依前開 說明,應屬闖紅燈行為無訛。(原判決第4頁第21行至29行 )㈢本件舉發機關員警已以電子列印之系爭舉發單舉發,而 原告拒絕簽章、收受系爭舉發單,員警已依法記名並告知應 到案時間及處所,並於系爭舉發單上記明事由與告知事項等 情,有系爭舉發單可查,即視同原告已交付收,舉發程序符 合依道交條例之授權而為訂定之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 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1條第1項第1款規定,舉發過程並無 違誤,原告主張舉發程序違法,應屬誤會等語。(原判決第 4頁第31行至第5頁20行)。準此,原判決業已將認定上訴人 有前揭違規行為之心證暨其認定本件事實之證據及理由等均 詳述於判決理由中,且就上訴人之主張何以不足採信,亦詳 為指駁。而細譯本件上訴人之上訴理由,無非重述其在原審 業經提出而為原判決調查審認後仍摒棄不採之主張,所陳情 由亦僅見對原審法院已為證據取捨及理由論斷者,憑一己之 見解重複爭執,難認有具體表明原判決所持何一見解或理由 如何違背法令,或有何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1項及第2 項所列各款之情形,自難認上訴人對原判決如何違背法令, 已有具體之指摘,依前開規定及說明,當認其上訴為不合法 ,應予駁回。 五、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應確 定其費用額。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既經駁 回,則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應由上訴人負 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審判長法 官 鍾啟煌 法 官 林家賢 法 官 蔡鴻仁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吳芳靜

2024-12-30

TPBA-113-交上-207-20241230-1

交上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五庭 113年度交上再字第28號 聲 請 人 江家麟 相 對 人 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李忠台(處長)住同上 上列聲請人因交通裁決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8月29日本院高 等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上再字第15號2件裁定,聲請再審,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確定裁定聲請再審,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準用同法 第277條第1項第4款之規定表明再審理由,此為必須具備之 程式。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同 法第273條所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倘僅泛言 有再審事由而未具體指明有何符合該事由之情事者,仍難謂 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所為再審之聲請,即屬不合法。聲請 再審不合法者,依同法第278條第1項規定,行政法院應以裁 定駁回之。又聲請再審,乃對於確定裁定不服之程序,故聲 請再審,必須就該聲明不服之確定裁定為前揭說明之指摘; 倘其聲請,雖聲明係對某件確定裁定為再審,但其聲請狀載 理由,實為指摘前程序確定判決或前次之再審判決或確定裁 定如何違法,而對該聲明不服之確定裁定,則毫未指明有如 何法定再審理由,亦難認為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應以其聲 請再審為不合法駁回之。 二、聲請人於民國112年5月20日16時6分許,駕駛其所有之車牌 號碼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下稱系爭機車)而行經新北 市土城區立清街(近金城路2段路口)時,於前方無阻礙通 行之突發狀況下,任意驟然煞車(斯時於系爭機車後方有一 車輛〈下稱甲車〉行駛),經民眾於112年5月21日檢具甲車之 行車紀錄器錄影資料向警察機關提出檢舉,嗣經新北市政府 警察局土城分局交通分隊查證屬實,認其有「非遇突發狀況 ,在行駛中驟然煞車;非遇突發狀況,在行駛途中任意煞車 (處車主)」之違規事實,乃於112年5月30日填製新北市政 府警察局新北市警交大字第CJ2602696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 管理事件通知單對系爭機車之車主(即聲請人)逕行舉發, 記載應到案日期為112年7月14日前,並於112年5月30日移送 相對人處理。聲請人於112年6月2日向相對人陳述不服舉發 (未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85條第1項 前段之規定辦理歸責實際駕駛人事宜),經相對人認系爭機 車經駕駛而有「一、非遇突發狀況,在行駛中驟然煞車。二 、非遇突發狀況,在行駛途中任意煞車(處車主)。」之違 規事實,乃依(112年6月30日修正施行前)道交條例第43條 第1項第4款、第4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24條及違反道 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等規定,以112年7月20日新 北裁催字第48-CJ2602696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 裁處聲請人罰鍰新臺幣12,000元,記違規點數3點,並應參 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及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聲請人不服, 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以112年度交字第269 號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駁回,聲請人仍不服,提起上訴 ,復經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以112年度交上字第411號裁定( 下稱原確定裁定)駁回確定,聲請人對原確定判決不服提起 再審之訴,及對原確定裁定不服聲請再審,前者經本院以11 3年度交上再字第15號就其主張原確定判決有行政訴訟法第2 73條第1項第1款、第2款及第4款再審事由部分(下稱前再審 裁定1)裁定移送於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後者經本院以同 案號(即113年度交上再字第15號)就其主張原確定裁定有 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第2款及第4款再審事由部 分(下稱前再審裁定2)裁定駁回。聲請人猶不服,以前再 審裁定1及2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4款再審事由,聲 請再審。 三、聲請再審意旨略以:聲請人最近才知道,法官陳心弘曾在本 院參與本件訴訟事件的行政處分,有法規顯有錯誤且判決理 由與主文顯有矛盾可證,聲請人依據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 設置規則第170條第1項規定停等,被處驟然停車情事,已違 反法令,需撤銷罰單;又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不起訴 處分已認無驟然停車而未成罪,本件違規法令與之不合,需 撤銷罰單;聲請人停駛並報案,依法取得警方道路交通事故 當事人登記聯單,並無驟然停車,本件違規法令與之不合, 需撤銷罰單;法官陳心弘依法應自行迴避而不自行迴避,前 再審裁定有重大瑕疵,爰於30日不變期間內,依行政訴訟法 第283條準用第273條第1項第4款規定,對前再審裁定1及2聲 請再審云云。 四、經查,前再審裁定1係認聲請人針對原確定判決所提再審之 訴,係專屬為判決之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管轄,因認聲請人 對原確定判決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提起再審之訴,自非合 法,故應依職權移送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前再審裁定2係 認聲請人針對原確定裁定之聲請再審,有未依法具體指摘原 確定裁定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第2款、第4款 之再審事由,即未具體指明原確定裁定究有如何該當適用法 規顯有錯誤、判決理由與主文顯有矛盾、依法律或裁判應迴 避之法官參與裁判之情事,因認聲請人對原確定裁定聲請再 審,自非合法。而對此前再審裁定1及2,有何聲請人指摘之 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4款之再審事由,聲請人並未提 出相關事證而為具體指摘,自難認聲請人主張第273條第1項 第4款之再審事由,已有具體之指摘,依前開規定及說明, 聲請人之再審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五、結論:本件再審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審判長法 官 鍾啟煌 法 官 蔡鴻仁 法 官 林家賢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書記官 張正清

2024-12-30

TPBA-113-交上再-28-20241230-1

簡上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有關補償事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五庭 112年度簡上再字第66號 聲 請 人 蘇石泉 上列聲請人因有關補償事務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2年9月13日本 院112年度簡上再字第41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確定之裁定聲請再審者,應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3 第2項之規定繳納裁判費新臺幣(下同)1,000元,此為必須 具備之程式,亦為聲請再審之合法要件。又聲請再審不合法 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83條準 用同法第278條第1項規定甚明。 二、經查,聲請人對於民國112年9月13日本院112年度簡上再字 第41號裁定不服,聲請再審,未據繳納裁判費,經本院審判 長於113年10月11日裁定命聲請人於收受送達後7日內補正, 該裁定業於113年10月21日合法寄存送達,有送達證書(本 院卷第39頁)在卷可稽。聲請人逾期迄未補正,亦有本院繳 費狀況查詢清單、臨櫃繳費查詢清單及答詢表(本院卷第41 -45頁)在卷可憑,揆諸首揭說明,本件再審之聲請自非合 法,應予駁回。   三、結論:本件聲請再審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審判長法 官 鍾啟煌 法 官 蔡鴻仁 法 官 林家賢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書記官 張正清

2024-12-30

TPBA-112-簡上再-66-20241230-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聲請假處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五庭 113年度全字第84號 聲 請 人 黃應媫 相 對 人 新竹市香山區大庄國民小學 代 表 人 許雅惠(校長) 上列當事人間聘任事件(本院113年度訴字第61號),聲請人聲 請假處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298條第2項、第3項規定:「於爭執之公法 上法律關係,為防止發生重大之損害或避免急迫之危險而有 必要時,得聲請為定暫時狀態之處分。」「前項處分,得命 先為一定之給付。」該條項所定之「定暫時狀態假處分」, 其最終目的在保全將來判決內容之實現,聲請人於得有定暫 時狀態之處分裁定後,在本案執行前,可依該裁定所定暫時 狀態實現其權利,其要件需合致:一、公法上法律關係發生 爭執;二、為防止發生重大之損害或避免急迫之危險;三、 行政法院認為有定暫時狀態之必要,始足當之。而關於定暫 時狀態處分必要性之審查,聲請人聲請法院定暫時狀態之處 分內容,所保全者既為本案權利,於聲請人本案權利存在之 蓋然性較高時,法院始有必要以較為簡略之調查程序,依其 提出之有限證據資料,權宜性並暫時性地決定先給予其適當 之法律保護,以免將來之保護緩不濟急。尤其關於滿足性處 分可使聲請人在本案判決確定前先獲得權利之滿足,形同喪 失其對本案訴訟原來具有之附隨性、暫定性等本質,而實現 如本案訴訟之內容,且發揮類似於本案訴訟之效力。基於其 影響之重大性,並平衡當事人雙方之利害,此種定暫時狀態 處分准許,其本案權利存在之蓋然性自須較高時,始得謂有 必要性。又請求假處分之原因應釋明之,亦為同法第302條 、第297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526條第1項所明定。因此,依 行政訴訟法第298條第2項規定,上述有關有防止發生重大之 損害或避免急迫之危險且有必要之情形,聲請人於聲請時均 應舉證釋明之,如未能加以釋明,則其聲請自難准許(最高 行政法院102年度裁字第568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於民國112年4月18日遭相對人強制資 遣,兩造間關於確認聘約關係存在事件繫屬於本院(即113 年度訴字第61號),並經本院以113年度救字第6號裁定准予 訴訟救助。相對人違背教師法第45條未依再申訴評議決定所 認定之聘約存在之意旨執行,以「強制資遣生效日期為112 年4月18日並溯及111年2月11日」為理由,不願給付聲請人1 11年2月11日至112年4月17日期間之薪資,兩造於補發該期 間薪資事件另於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地訴字第58號 繫屬中,亦經本院以113年度救字第8號裁定准予訴訟救助。 因相對人未將111年2月11日至112年4月17日期間年資採計於 強制資遣年資之計算中,新竹市政府以「所列111年2月11日 解聘生效至112年4月18日資遣生效……黃君究為經貴校解聘處 分?亦或資遣處分?……請貴校依教師法及相關法令妥為查證 並補正相關證明文件後報府核辦」為由,以113年9月13日府 人給字第1130151343號函(下稱113年9月13日函)退還相對 人。聲請人自111年2月11日起無薪資收入迄今,生活困難, 不但無積蓄,還有高額債務需每月償還,依教師待遇條例第 19條第3項,資遣之教師,依法提起救濟後確定回復聘任關 係者,其資遣期間未發給之本薪(年功薪)應予補發等語。 並聲明:兩造間關於確認聘約關係存在事件(本院113年度 訴字第61號)訴訟期間,相對人於聲請人上開期間應暫時按 月於每月1日給付聲請人月薪即本薪新臺幣(下同)43,620 元等語。 三、本院查:   ㈠教師法第1條規定:「為明定教師權利義務,保障教師工作及 生活,提升教師專業地位,並維護學生學習權,特制定本法 。」、第2條第1項規定:「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 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第3條第1項規定:「本法於公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學校 編制內,按月支給待遇,並依法取得教師資格之專任教師適 用之。」、第16條第1項第1款、第2項規定:「(第1項)教 師聘任後,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 議通過,並報主管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或不續聘;其情節 以資遣為宜者,應依第二十七條規定辦理:一、教學不力或 不能勝任工作有具體事實。……(第2項)教師有前項各款規 定情形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 及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之審議通過。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 教師有前項第一款情形,學校向主管機關申請教師專業審查 會調查屬實,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二分之一以上出席及 出席委員二分之一以上之審議通過。」、第17條規定:「( 第1項)主管機關為協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處理前條第一項 第一款及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情形之案件,應成立教師專業審 查會,受理學校申請案件或依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提交教師專 業審查會審議之案件。(第3項)第一項教師專業審查會之 組成及運作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6條規定: 「(第1項)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 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依第十四條至第十六條規定作成教師 解聘或不續聘之決議,或依第十八條規定作成教師終局停聘 之決議後,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學校應自決議作成之日起十 日內報主管機關核准,並同時以書面附理由通知當事人。( 第2項)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涉有第十四條至第十六條或 第十八條規定之情形,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未依規定召開、 審議或決議,主管機關認有違法之虞時,應敘明理由交回學 校審議或復議;屆期未依法審議或復議者,主管機關得敘明 理由逕行提交教師專業審查會審議,並得追究學校相關人員 責任。」、第27條第1項第2款規定:「教師有下列各款情事 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並報主管機關核准 後,得予以資遣:二、現職工作不適任且無其他工作可調任 ;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之醫院證明身體衰弱不能 勝任工作。」、第52條規定:「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 機關定之。」教育部據此授權訂定發布教師法施行細則第7 條第1項規定:「本法所稱解聘,指教師在聘約存續期間, 經服務學校依規定程序終止聘約。」、第13條第1項規定: 「本法第十六條第一項所稱其情節以資遣為宜者,指經教師 評審委員會認定有該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且非出於教師 本人之惡意者。」是可知,教師法為釐清教師之屬性並維護 教師之專業地位,明定各級學校教師均採聘任制,並建立教 評會制度,將教師聘任權責從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回歸學校自 主,經由教師之參與,以專業、理性、尊重的原則為學校遴 選最適任之教師。教師是否有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之具 體事實,應由學校教評會就個案具體事實,秉權責認定之。  ㈡教師待遇條例第1條規定:「教師之待遇,依本條例行之。」 、第2條規定:「教師之待遇,分本薪(年功薪)、加給及 獎金。」、第4條規定:「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一、本 薪:指教師應領取之基本給與。二、年功薪:指高於本薪最 高薪級之給與。三、薪級:指本薪(年功薪)所分之級次。 四、薪點:指本薪(年功薪)對照薪額之基數。五、加給: 指本薪(年功薪)以外,因所任職務種類、性質與服務地區 之不同,而另加之給與。六、薪給:指本薪(年功薪)及加 給合計之給與。七、獎金:指為獎勵教學、研究、輔導與年 度服務績效以激勵教師士氣,而另發之給與。」、第5條規 定:「本條例於公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學校編制內,依法取得 教師資格之專任教師適用之。」、第6條第1項規定:「教師 之薪給以月計之,並應按月給付,自實際到職之日起支,並 自實際離職之日停支。」、第13條規定:「加給分下列三種 :一、職務加給:對兼任主管職務者、導師或擔任特殊教育 者加給之。二、學術研究加給:對從事教學研究或學術研究 者加給之。三、地域加給:對服務於邊遠或特殊地區者加給 之。」、第15條第1項第1款規定:「公立學校教師學術研究 加給之支給規定如下:一、中小學教師:按所支本薪區分四 級支給。」、第19條第3項規定:「停聘、解聘、不續聘或 資遣之教師,依法提起救濟後確定回復聘任關係者,其停聘 、解聘、不續聘或資遣期間未發給之本薪(年功薪)應予補 發。」、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第1條規定:「 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及撫卹,依本條例行之。」、第 2條規定:「本條例之主管機關:……在縣(市)為縣(市) 政府。」、第3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公立學校(以下簡稱 學校),指由主管機關依法設立之各級學校。本條例所稱學 校教職員,指下列人員(以下簡稱教職員):一、學校依法 定資格聘(派)任、遴用之校長、教師、……前項教職員退休 、資遣或撫卹之辦理,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以現職編制內 合格有給專任者為限。」、第42條規定:「教職員之資遣給 與,準用第二十九條及第三十條所定一次退休金給與標準計 給。」、第66條第1項第2款規定:「本條例所定退撫給與, 一律採金融機構直撥入帳方式為之,並依下列規定發給:二 、資遣給與經主管機關審定其年資及給與後,自資遣生效日 起發給。」、第99條規定:「本條例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 機關定之。」教育部基此授權訂定發布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 資遣撫卹條例施行細則第2條第1項規定:「本條例第三條第 三項所稱現職,指教職員於退休、資遣或死亡時,具有現職 身分之編制內有給專任教職員。」、第3條規定:「本條例 第三條第三項所稱有給,指教職員依相關待遇法令規定核敘 薪點並支領本(年功)薪額及法定加給或相當之給與。」、 第65條規定:「各學校受資遣教職員應填具資遣事實表,檢 同退撫新制實施前任職證件及其他相關證明文件,交由其服 務學校彙送主管機關審定資遣年資及給與。各學校受資遣教 職員未依前項規定辦理者,應由服務學校代為填具資遣事實 表,檢同相關證明文件,送主管機關審定資遣年資及給與。 」、第66條規定:「本條例第四十二條所定資遣給與,應按 當事人經審定之年資,分別準用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 一款及第三十條第一款規定,計算其給與。」綜上可知,因 有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具體事實之解聘與資遣,均指教 師在聘約存續期間,經服務學校依規定程序終止聘約而言, 所異者在資遣,應按教師經審定之服務年資,依一次退休金 給與標準規定,計給其資遣給與。   ㈢關於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審查,法院係以較為簡略之調查程 序,依聲請人提出之有限證據資料,權宜性、暫時性地決定 先給予適當之法律保護,以免將來之保護緩不濟急,然就滿 足性處分因可使聲請人在本案判決確定前先獲得權利之滿足 ,形同喪失其對本案訴訟原來具有之附隨性、暫定性等本質 ,而實現如本案訴訟之內容,基於其影響之重大性,並平衡 當事人雙方之利害,此種定暫時狀態處分之准許,其本案權 利存在之蓋然性自須較高,始得謂有必要性。本件聲請人請 求相對人於本案訴訟期間應暫時按月於每月1日給付聲請人 月薪(即本薪43,620元),核與其對相對人提起確認聘任法 律關係存在之本案訴訟勝訴結果係屬相同,依上說明,聲請 人自應釋明其本案勝訴之蓋然性較高,發生重大損害或急迫 危險之程度極高,而有定暫時狀態處分之必要等情形。惟聲 請人僅敘明無收入致生活困難等情,並未提出相關證據以釋 明其本案訴訟之勝訴可能性已達顯然、相對較高之程度,   是以依目前有限之事證,聲請人本案權利存在之蓋然性尚非 明確,更遑論已達本案權利存在之蓋然性較高之程度。又教 師待遇條例第19條第3項之意旨,係規範提起救濟經判決確 定回復聘任關係,使應予補發,而與暫時權利保護制度無涉 。況聲請人就本件此部分倘不為定暫時狀態之處分,將有何 重大損害或急迫危險而有必要性之法定要件,亦未提出可供 法院即時調查之證據以為釋明,且聲請人既得依上規定請領 資遣給與,尚難認有何重大損害可言。至聲請人檢附之聘書 、訴訟救助之裁定、聲請人每月應償還債務表、各項貸款及 信用卡帳單、考核通知書、個人薪資明細表、113年9月13日 函及現行公務人員給予簡明表等,或係用以敘述本件經過情 形,或係用以說明其家庭生計狀況,核與聲請人是否面臨重 大損害或急迫危險而有必要性之釋明無關,是難認此部分聲 請符合定暫時狀態處分之要件。故聲請人本件聲請,亦無從 准許。 四、綜上所述,本件聲請人之聲請,核與行政訴訟法第298條第2 項所定要件不符,應予駁回。 五、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審判長法 官 鍾啟煌 法 官 蔡如惠 法 官 李毓華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謝沛真

2024-12-30

TPBA-113-全-84-20241230-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五庭 113年度救字第68號 聲 請 人 廖永富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總統府、行政院、司法院、立法院、衛生 福利部、新北市政府間有關醫政事務事件,提起行政訴訟(本院 113年度訴字第1176號),並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因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聲請訴訟救助,應提出可 使行政法院相信其主張為真實,而且能即時調查的證據,以 釋明其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的事由,此觀行政訴訟法第102 條第2項及第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4條規定自明。所謂 無資力,是指生活窘迫,且缺乏經濟上的信用而言。又依行 政訴訟法第49條之3第1項規定,當事人無資力而聲請本院為 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亦應就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之 事由釋明之(最高行政法院裁定113年度聲字第573號裁定意 旨參照)。次按,法院調查聲請人是否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 ,專就聲請人提出之證據為之,如聲請人未提出證據,或依 其提出之證據,未能信其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主張為真實 ,即應將其聲請駁回。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因被告等長期數年不作為、不監督, 放任包庇縱容下級機關、醫院、醫師等,致聲請人因誤診而 患有缺血性大中風、全身癱瘓、終身臥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須全天看護費3萬多元,3年來都付不出來,更無新臺幣4, 000元裁判費,故聲請訴訟救助及指定訴訟代理人等語。然 查,本件聲請人所提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 院乙種診斷證明書、醫療收據、雲林縣私立永祥老人長期照 顧中心(養護型)收據、中華民國重度身心障礙證明、109 年度、110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全國財產稅 總歸戶查詢清單等資料(本院卷第127至131頁、143至146頁 ),僅顯示其繳納醫療、看護費用、身心狀況及聲請人部分 財產、財務情況或無其他歸戶所得,惟此僅足說明其目前無 工作收入,並不足以釋明其是否毫無其他財產所得,尚不足 以釋明聲請人缺乏經濟上之信用而無資力繳納本件起訴裁判 費4,000元或委任訴訟代理人。此外,本院依職權向財團法 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查詢結果,亦無聲請人以無資力為由聲請 法律扶助而經准許情事,有該基金會民國113年12月24日法 扶總字第1130002727號函在卷可憑。聲請人就是否無資力支 出訴訟費用及委任訴訟代理人之事由,並未據提出能即時調 查之證據,以釋明其主張為真實,亦未據提出本院管轄區域 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保證書以代之,從而,聲請人聲請訴訟救 助,不符合法律規定,應予駁回。又本件既不符合訴訟救助 之要件,聲請人同時聲請本院為其選任訴訟代理人,亦無從 准許,應併予駁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審判長法 官 鍾啟煌 法 官 林家賢 法 官 蔡鴻仁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提出抗 告狀(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吳芳靜

2024-12-27

TPBA-113-救-68-20241227-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確認行政處分無效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五庭 113年度訴字第1040號 原 告 王文忠 被 告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 代 表 人 宋德仁(局長)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南雪貞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確認行政處分無效事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事實概要:   緣被告辦理「新北市板橋地區汙水下水道系統第二期工程第 七標(支(分)管及用戶接管)」(下稱系爭工程),施工範 圍包含新北市○○區○○路00巷(下稱○○路00巷)0弄00至00號 及○○路00巷(下稱○○路00巷)00至00號,原告住所係位在系 爭工程施工範圍內。因原告所處後巷污水下水道工程,經認 定為違章、鑑界、勸拆及強制拆除作業完成,被告於民國11 2年5月3日進場檢核,符合新北市下水道管理規則第16條規 定,即提供單側管線系統寬度至少75公分,雙側管線系統寬 度至少150公分之污水下水道施工及維護空間,故被告於112 年5月5日以新北水污工字第1120831671號函同意施工廠商進 場施作,施工廠商旋即進場施作用戶接管作業。然原告於11 2年5月19日提出○○路00巷0弄00號至00號建物後巷現況地坪 高低差異議,經被告於112年6月2日到場會勘結果,請廠商 暫緩施作,俟新北市政府違章建築拆除大隊(下稱拆除大隊 )釐清再行施工,嗣於112年6月28日被告偕同拆除大隊至現 場會勘,○○路00巷0弄00號至00號建物後方地坪經拆除大隊 比對使用執照及竣工圖照片顯示建物完工時,建物後方地坪 高程與現況尚符。被告復於112年7月13日再次至現場會勘, 會勘結論為:「……三、有關陳情戶反映○○路00巷0弄00號至0 0號係屬違章部分,經本府違章拆除大隊現場說明;經調閱○ ○路00巷0弄00號至00號使用執照及竣工照片資料,施工圖說 高程與現況尚符。……六、鑒於本後巷已完成退拆並繳交用戶 接管施工同意書,基於安全及全體住戶權益考量,請○○路00 巷00號住戶於112年9月30日前,提供工務局出具陳情標的係 屬違章之相關佐證資料,逾期本局將接續進場辦理用戶接管 工程。」並以被告112年7月27日新北水污工字第1121437039 號函(下稱系爭函文)檢送前開112年7月13日會勘紀錄予原 告及系爭工程範圍內之住戶。嗣被告又於112年9月6日再至 現場會勘,會勘結論為:「一、經現場會勘協調,本案○○路 00巷00號至00號與○○路00巷0弄00號至00號用戶接管,後續 將依現況於各自提供之法定空間埋設污水管線、設施及雨水 溝,另○○路00巷住戶針對○○路00巷0弄00號至00號後巷地坪 高度仍有疑義,因工務局未派員出席,住戶將委由服務處協 助,擇期邀集各相關單位會勘釐清。」另經新北市政府工務 局(下稱工務局)112年9月19日以新北工施字第1121818381 號函說明:「……三、經查領有上開執照之建築物竣工圖說, 南向防火間隔部分並無標示高程差,隨函檢送相關平面圖說 供參。…」為消除原告○○路00巷住戶對於地坪高低差之疑慮 ,除原○○路00巷00號至00號用戶排水設施,被告依後巷現況 調整在○○路00巷0弄00號至00號另行增設用戶排水設施(即○ ○路00巷00號至00號與○○路00巷0弄00號至00號各有獨立用戶 排水設施及雨水溝),污水各自分流到公共管線。迄至112年 10月下旬,被告仍未收到原告相關佐證資料,無法證明○○路 00巷0弄00號至00號住戶後巷地坪係屬違章,被告為維護住 戶權益,乃於112年11月1日進場施工○○路00巷00號至00號與 ○○路00巷0弄00號至00號各別施作污水管線、設施及雨水溝 ,並於112年11月10日施工完成用戶接管作業。嗣後,原告 於113年7月19日以存證信函請求確認系爭函文係屬無效行政 處分,經被告以113年8月2日新北水污工字第1131471574號 函復在案。原告仍不服,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起訴主張及聲明: (一)主張要旨:  1.原告於112年5月19日向被告陳情○○路00巷00號0樓住戶後巷 屬於雙向排水,污水下水道用戶於排水設備施作前,未依下 水道管理規則第16條規定拆除○○路00巷0弄00號至00號住戶 後巷防火隔間內110公分高低差之地面(下稱系爭構造物) ,以留設寬度150公分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施作空間。工務 局施工科及拆除大隊皆未說明系爭構造物符合使用執照相關 圖說,惟被告仍於112年11月1日進場施作污水下水道用戶接 管工程。原告函請拆除大隊撤銷112年7月24日新北拆勞字第 1123247170號函,拆除大隊說明系爭構造物非屬違章建築認 定範疇。惟拆除大隊缺乏事務權限而將○○路00巷0弄00號至0 0號後方防火間隔內110公分高低差地面發函被告修正會勘意 見並認定系爭構造物與竣工圖說高程尚符,而被告作成之系 爭函文為行政機關之行為、公法行為、針對具體事件且對象 是特定人之行為、單方行為、行政行為、對外直接發生法律 效果,故構成行政處分,但為無效行政處分,因拆除大隊欠 缺事務權限而認定系爭構造物與竣工圖說高程尚符,惟工務 局使管科具有事務權限,經比對竣工圖系爭110公分高低差 地面與竣工圖不符,拆除大隊違反法律嚴重,達到嚴重侵害 人民權利,以一般人之標準皆得輕易判斷其存在,如同刻在 額頭上般明顯。 2.原告有即受判決之法律上利益:因防火間隔為確保鄰棟(幢 )建築物或基地於火災發生時,火源不致蔓延至他處,消防 人員並能迅速隔離火勢以防止災害之擴大,所規定的最小淨 寬度。根據消防署統計資料,西元2019年全台火災總數22,8 66件,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建築物火災」排行第一,高達8, 003件,平均一天22件。據上,火災隨時可能發生在你我身 邊,火災發生時總是又急又快,逃生時間短暫,隨時存在不 安之狀態。況且每逢下雨時,雨水會經由系爭構造物,以及 原告住所之窗戶濺入室內,導致原告必須緊閉窗戶,影響室 內空氣品質,因空氣不流通,使空氣中之污染物質累積,危 害原告之身體健康,而健康權是司法院釋字第725號解釋所 肯認應受憲法第22條所保障。因此,原告主觀上認其在有不 安之狀態存在,且此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確認系爭 函文為無效行政處分,將之除去之而獲得法律上的利益,能 改善空氣品質,以維護身體健康。 (二)聲明:確認系爭函文行政處分無效。 三、被告答辯及聲明: (一)答辯要旨:    1.系爭函文非行政處分,原告起訴不備起訴要件,起訴不合法 ,請求予以裁定駁回:   系爭函文僅對於當日出席住戶及相關單位表達意見之會勘記 錄及說明修正內容,所為係單純事實之陳述或理由之說明, 不對原告發生何法律上之效果,亦未損及原告之權益,性質 屬觀念通知,並非行政處分,故原告起訴不備起訴要件,起 訴不合法,請求予以裁定駁回。  2.暫不論系爭函文並非行政處分,原告顯無提起本件確認處分 無效之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系爭函文僅係檢送會勘記錄暨說明拆除大隊來文修正會議紀 錄內容,無關原告所爭執○○路00巷0弄00至00號建築物後方 防火間隔高低差之認定,亦對原告之防火權益無涉,系爭函 文對於原告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並無直接侵害或造成損害之 危險,可知原告並無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欠缺訴之 利益。況○○路00巷00至00號與○○路00巷0弄00至00號間之防 火間隔確各有退縮75公分,總計達150公分以上,符合法令 規定。且被告係污水下水道施工單位負責施作各用戶所排放 之污水連接到污水下水道公共管線,至於原告爭執系爭構造 物高低差地面是否屬違章建築,其權責機關為工務局及拆除 大隊,被告無權認定或干涉。  3.暫不論系爭函文並非行政處分,系爭函文並無行政程序法第 111條第6款、第7款而有無效情形:   原告所指缺乏事務權限或認定系爭構造物與竣工圖說高程尚 符與工務局認定有間者,皆為拆除大隊,並非被告,結論卻 逕認被告系爭函文無效,邏輯推演顯有錯誤。再者,被告為 污水下水道施工單位,就污水下水道施工疑義邀集相關單位 現場會勘,製作會勘紀錄寄送各相關單位,具有事務權限。 而系爭函文僅對於當日出席住戶及相關單位表達意見之紀錄 及說明拆除大隊之修正內容,並無何重大明顯之瑕疵,原告 主張顯無理由。   (二)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本院之判斷: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6條第1項規定:「確認行政處分無效及確認 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之訴訟,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 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其確認已執行而無回復原 狀可能之行政處分或已消滅之行政處分為違法之訴訟,亦同 。」足知,行政訴訟法規範得提起確認訴訟之類型有「確認 行政處分無效訴訟」、「確認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 訴訟」及「確認已執行而無回復原狀可能之行政處分或已消 滅之行政處分為違法訴訟」三種。若當事人提起之確認訴訟 非屬上開法定之類型,即應認其起訴係不備要件,又其情形 無從補正,應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裁定駁回。 又所謂行政處分,依行政程序法第92條第1項、訴願法第3條 第1項規定,係指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 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之單方行政 行為而言。至行政機關所為單純事實之敘述或理由之說明, 既不因該項敘述或說明而生何法律上之效果者,自非行政處 分,人民即不得對之提起行政爭訟。若人民仍對之提起行政 訴訟,其起訴即欠缺實體判決要件,依前揭規定及說明,行 政法院應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所規定不備其他 要件而不能補正,以裁定駁回其訴。   (二)經查,觀諸系爭函文所示:「主旨:檢送112年7月13日本局 辦理板橋區○○路00巷污水下水道工程管線及設施埋設疑義會 勘紀錄(修正)1份,請查照。說明:一、依據本府違章建 築拆除大隊112年7月24日新北拆勞字第1123247170號函辦理 。二、旨揭會勘紀錄四、違章建築拆除大隊意見修正為『經 調閱○○路00巷0弄00號至00號使用執照及竣工照片資料,竣 工圖說高程與現況尚符』。」內容(本院卷第135頁),僅係 被告邀集○○路00巷00至00號、○○路00巷0弄00至00號及工務 局、拆除大隊等相關單位對於污水下水道工程管線及設施埋 設疑義辦理現場會勘後所檢送之會勘紀錄暨說明拆除大隊來 文修正會勘紀錄內容,據此,可知系爭函文僅係被告所為對 於當日出席住戶及相關單位表達意見所檢送之會勘紀錄及說 明修正內容,核屬單純事實之陳述及理由之說明,並不因該 等陳述及說明而對外發生法律效果,縱使拆除大隊於其中有 作意見修正,然此乃事實作用,而非法律作用,依前揭規定 及說明,當認系爭函文並非行政處分,故非確認訴訟之標的 ,是原告對於非行政處分之系爭函文提起本件確認訴訟,為 不合法,且其情形無從補正,應予駁回。  五、結論:原告之訴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審判長法 官 鍾啟煌 法 官 蔡鴻仁 法 官 林家賢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書記官 張正清

2024-12-26

TPBA-113-訴-1040-20241226-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有關土地登記事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五庭 111年度訴字第1365號 原 告 翔崴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李協成(董事長) 被 告 新竹縣竹北地政事務所 代 表 人 陳富源(主任) 訴訟代理人 林于盛 李晴瑜 參 加 人 京城國際建築經理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陳明輝 訴訟代理人 蔡雨辰 律師 參 加 人 台灣松下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田中一彥 參 加 人 鎮暘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周盟雄 訴訟代理人 蘇美玲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因有關土地登記事務事件,業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 2月11日辯論終結在案。茲查: 一、本件尚有應行調查之處,爰命再開言詞辯論,並再行準備程 序。 二、本件當事人應於收受本裁定後10日內,具狀就下列事項進行 陳報,並提出相關證據以資說明: ㈠原告部分: ⒈原處分係建築物第一次所有權登記(下以通稱之保存登記稱 之;其內包括其他登記事項欄即關於信託事項之登記〈下稱 系爭信託登記〉),則原告於本件不服者係原處分之全部( 即全部保存登記),抑或僅係就其中之系爭信託登記? ⒉原告是否為系爭信託登記之受益人?如否,則受益人究係何 人?請提出相關契約文件及明白指出係其中何條款之約定, 並進而為具體說明。 ⒊系爭建物嗣後似均已以買賣為登記原因,而出售予非本件當 事人之第三人並辦畢所有權移轉登記,依現今建物所有權登 記謄本已無系爭信託登記之記載。如此,原告提起之本件訴 訟,於現今是否仍有起訴實益(即依目前建物登記是否會影 響原告主張其就信託關係受益人之權益)?如有,請具體說 明理由及其依據為何。 ㈡被告部分: ⒈原告是否為系爭信託登記之受益人?如否,則受益人究係何 人?請提出相關契約文件及明白指出係其中何條款之約定, 並進而為具體說明。 ⒉一般申請信託登記時,申請人應提出之「登記證明文件」所 指為何?又本件訴訟中,被告就本件關於信託登記部分,僅 稱參加人京城國際建築經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京城公司) 附具「信託契約書等文件」,此等文件究係包括何具體文件 (即文件名稱、件數、內容為何)?請逐一臚列予以說明並 檢送過院參辦。 ⒊請提出新竹縣竹北市大學段5421建號建物最新建物登記謄本 (先前於113年7月18日函所附未見此建物之登記謄本)。 ㈢全體參加人部分: ⒈原告是否為系爭信託登記之受益人?如否,則受益人究係何 人?請提出相關契約文件及明白指出係其中何條款之約定, 並進而為具體說明。 ⒉參加人京城公司向被告申請保存登記時,其中關於本件信託 登記所提出之「登記證明文件」究係為何(即文件名稱、件 數、內容為何)?請逐一臚列予以說明並檢送過院參辦。 ⒊依卷附新竹縣政府109年10月22日府工建字第1093638834號函 ,參加人京城公司曾申請就相關建造執照之起造人變更為參 加人台灣松下營造股份有限公司、鎮暘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惟於申請本件保存登記時所附之使用執照中起造人則係參加 人京城公司,則系爭建物之起造人究係何人?其中變化原委 為何?請具體說明。 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審判長法 官 鍾啟煌 法 官 林家賢 法 官 蔡鴻仁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黃倩鈺

2024-12-26

TPBA-111-訴-1365-20241226-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聲請假處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五庭 113年度全字第110號 聲 請 人 陳亮諺 相 對 人 考選部 代 表 人 劉孟奇(部長)住同上 相 對 人 國防部軍醫局 代 表 人 蔡建松(局長)住同上 相 對 人 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 代 表 人 蔡宜廷(院長)住同上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假處分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依行政訴訟法第298條第2項規定:「於爭執之公法上法律關 係,為防止發生重大之損害或避免急迫之危險而有必要時, 得聲請為定暫時狀態之處分。」可知,定暫時狀態之處分係 於爭執之公法上法律關係尚未經確定終局裁判前,作成暫時 擴張聲請人法律地位之措施。易言之,聲請人於准許定暫時 狀態之處分裁定後,在本案執行前,可依該裁定所定暫時狀 態實現其權利,相對人亦應暫時履行其義務。惟定暫時狀態 之處分,本即在一定範圍內會造成達到本案勝訴判決之相同 結果,因而依此一規定聲請為定暫時狀態之處分,必聲請人 有爭執之公法上法律關係,而有防止發生重大之損害或避免 急迫之危險之必要時,始得為之。所謂爭執之公法上法律關 係,係指為假處分所保全之本案行政爭訟標的之公法上法律 關係而言,不包括與該法律關係相牽涉之其他公法上法律關 係在內(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裁字第78號裁定參照)。所 謂「重大之損害」應綜合情形判斷是否對聲請人造成難以回 復之損害;所謂「急迫之危險」係指危險刻不容緩,無法循 行政爭訟程序處理者而言。至有無定暫時狀態處分之必要部 分,因定暫時狀態之處分所保全者既為本案權利,倘本案訴 訟勝負尚難預料,或尚須經過繁瑣的證據調查程序,始得認 定本案訴訟勝訴的可能性時,即應依利益衡量原則,就聲請 人定暫時狀態之處分所獲利益或防免之損害,相對人因該處 分所受之不利益或損害,及該處分對公共利益可能發生之危 害或損害程度等因素綜合認定之(最高行政法院111年度抗 字第322號裁定參照)。 二、聲請意旨略以: (一)聲請人報名參加民國113年國防法務官考試(下稱系爭考試 ),經相對人考選部以113年12月3日選專一字第1133301618 號書函(下稱考選部113年12月3日書函)通知聲請人系爭考 試第一試榜示錄取,須依國防法務官考試辦法(下稱系爭考 試辦法)第7條規定,於第一試錄取通知送達14日內,應經 國防部指定之國軍醫院辦理體格檢查(下稱體檢)。體檢須 符合國軍人員體格標準表編號2以上體格標準,體檢不合格 或未於規定期間內繳交體檢表者,不得參加第二試。聲請人 於113年12月17日至相對人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下稱三總 松山分院)進行體檢,檢驗醫師詢問過去是否有手術及用藥 紀錄,聲請人如實回答:於96年及100年曾於醫院進行左頸 部淋巴「切片」檢驗;因有家族病史,曾預防性使用藥物保 護心血管降低未來罹病風險等語。詎料院方醫生直接於診斷 證明書上記載「高血壓病史」,完全沒有任何實際診斷作為 依據(更毋庸遑論當日體檢血壓為正常範圍內)。事後醫院 要求聲請人提供陳年已久之診斷證明書及病理報告。參照國 軍人員體格標準表規定,部位:頸部>項次:28>區分:頸淋巴 腫>代號:P所記載「編號2、4、0」皆規範正在治療中或經治 療1年仍未痊癒者,不知與聲請人年幼時期經歷有何干係。 聲請人經醫院通知後,早已於113年12月19日13時許將病歷 資料送回至體檢中心,不知為何仍經相對人三總松山分院於 軍事學校聯合招生體格檢查表(下稱系爭體檢表)判定體格 等級不合格,記載不合格原因為:「考生自述高血壓病史, 請將就醫資料送回體檢中心。」 (二)聲請人與相對人間,關於體格判定合格與否之行政處分有所 爭執,而該爭執將影響聲請人之應考試權之法律關係。又因 體格判定不合格,依系爭考試辦法第7條規定,將無法應試1 14年1月12日所舉辦之第二試(口試),考試一旦遭拒,縱 使未來於行政法院獲得勝訴判決,亦已無法回復原狀,將造 成聲請人先前努力付諸流水,損害重大至難以彌補。聲請人 並無高血壓一事,院方未經科學檢驗及相關科學資料,加上 未依國軍人員體格標準表規定,逕自認為聲請人有高血壓之 疾病而判定不合格。又關於不合格之原因實屬荒謬,聲請人 早已經按院方要求將資料送回醫院,醫院卻視而不見,逕以 「考生自述高血壓病史,請將就醫資料送回體檢中心」認作 為不合格之原因。聲請人努力學習法學知識,今年參加系爭 考試有幸錄取第一試筆試,竟在體檢時遭機關百般刁難,顯 係歧視非軍校院生報考系爭考試,排擠體制外人才進入,以 荒唐之理由作成處分,侵害聲請人憲法上所保障之應考試之 權利。聲請人因假處分能獲得參加第二試之資格,就應考試 之法律關係上有取得國防法務官錄取之機會,利益顯大於體 檢階段遭拒而止步。故本件確有急迫、重大損害發生之情形 ,且本件定暫時狀態處分不至於對公益或其他行政機關、人 民構成任何急迫危險或不利益或損害,利大於弊,屬有定暫 時處分之必要。 (三)聲明:兩造間關於系爭考試事件,准許聲請人得於114年01 月12日暫時參加系爭考試第二試(口試)之考試。 三、本院之判斷: (一)依陸海空軍軍官士官任職條例第3條之1第2項規定授權訂定 之系爭考試辦法(見本院卷第37-39頁)第2條規定:「國防 法務官考試(以下簡稱本考試)應由國防部依其員額任用需 求報考選部轉請考試院定之,並依典試法規定組設典試委員 會,主持典試事宜;其試務由考選部辦理。」第7條規定: 「(第1項)本考試應考人於第一試錄取通知送達14日內, 應經國防部指定之國軍醫院辦理體格檢查。體格檢查不合格 或未於規定期間內繳交體格檢查表者,不得參加第二試。( 第2項)前項體格檢查,須符合國軍人員體格標準表編號2以 上體格標準。體格檢查合格或不合格,由國防部依國軍人員 體格分類作業要點之規定認定之。」又系爭考試應考須知( 見本院卷第57-68頁)「貳、考試」規定:「一、考試方式 (一)本考試分二試舉行,第一試為筆試,第二試為口試( 採集體口試),第一試錄取者,得應第二試。」「伍、體格 檢查、錄取受訓及備取遞補」規定:「依據國防部112年9月 23日國法人權字第1120263276號函,本考試錄取人員應依下 列方式辦理體格檢查、錄取受訓及備取遞補:一、體格檢查 (一)應考人於本考試第一試錄取通知送達14日內,應經國 防部指定之各受理體檢國軍醫院(詳連結12)辦理國防法務 官(下同)體格檢查完畢。檢查費用由應考人自行負擔。( 二)為確認體格檢查結果符合標準與否,便於本考試第二試 作業,國防部於本考試第一試錄取通知送達14日屆滿後,統 一向國軍醫院調閱應考人接受體格檢查報告資料。應考人於 接受國軍醫院體格檢查時,視為同意國防部於第二試利用目 的範圍內,逕向國軍醫院調閱體格檢查報告資料。(三)應 考人未於第一試錄取通知送達14日內至國防部指定之國軍醫 院接受體格檢查完畢或體格檢查不合格,不得參加本考試第 二試。……(五)體格檢查須符合國軍人員體格標準表編號2 以上體格標準(詳連結7)。體格檢查合格或不合格,由國 防部依國軍人員體格分類作業要點(連結6)規定認定之。 」再者,國防部104年12月28日國醫衛勤字第1040010599號 令發布之國軍人員體格分類作業要點(下稱系爭要點,見本 院卷第71-74頁)第1點規定:「一、目的:國防部為瞭解國 軍人員體能及身體健康狀況,依據國軍人員分類作業程序, 特訂定國軍人員體格分類作業要點,以作為人事任用與訓練 之參考。」第5點規定:「五、作業程序:……(二)檢查作 業:1、體格檢查醫院責任區分:依『國軍人員體格檢查作業 規定』附件2『體格檢查執行醫院分配表』辦理。 2、受檢者經 體格檢查後,有任一項檢查結果異常者,應回國軍醫院或轉 送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實施複檢。」 (二)依上規定,可知系爭考試分二試舉行,第一試為筆試,第一 試錄取者,須再至國防部指定之國軍醫院辦理體檢,而關於 體檢合格與否,係由權責機關國防部向國軍醫院調閱應考人 接受體檢報告資料後,依系爭要點來作終局認定之決定。是 應考人如有不服,自應以權責機關國防部所作成體檢不合格 之行政處分之公法上法律關係為爭訟標的,循序提起本案訴 訟以為救濟。至於國軍醫院對應考人體檢所進行之核判或檢 查結果異常疑義實施複檢等過程或行為,尚非屬權責機關就 體檢合格與否所為終局認定之決定,依首開規定及說明,僅 為與本案行政爭訟標的法律關係相牽涉之其他公法上法律關 係,而非屬於假處分所保全之本案行政爭訟標的之公法上法 律關係。 (三)經查,聲請人報名參加系爭考試,經相對人考選部113年12 月3日書函通知聲請人系爭考試第一試榜示錄取,須依系爭 考試辦法第7條規定,於第一試錄取通知送達14日內至國防 部指定之國軍醫院辦理體檢,聲請人遂於113年12月17日至 國防部所指定之相對人三總松山分院進行體檢後,該院於系 爭體檢表上「體檢醫院核判」欄上記載:D(不合格);不 合格(原因):考生自述高血壓病史,請將就醫資料送回體 檢中心等語,有聲請人提出考選部113年12月3日書函(本院 卷第19-21頁)、受理系爭考試錄取人員體檢國軍醫院一覽 表(本院卷第23頁)及系爭體檢表(本院卷第33-35頁)在 卷可憑,固可認定。然關於系爭體檢表僅係聲請人體檢之初 核結果,而就聲請人提供今年度之相關病歷狀況,聲請人患 有高血壓,因可服藥控制,為求正確診斷輕度或重度,目前 仍待聲請人住院進行24小時監控其在未服藥狀態下之血壓數 值,再由國防部軍醫局來作複核判定,該局尚未作出複核判 定,而國防部目前亦未收到該局之複核判定,也未對聲請人 作成任何處分,亦無相關行政爭訟等情,亦經國防部人權保 障處、相對人國防部軍醫局及三總松山分院等承辦人員回復 本院明確,有本院電話紀錄(本院卷第53-55頁)在卷可稽 ,自可認定。準此,並依前開規定及說明,可認聲請人所提 出系爭體檢表,僅屬相對人三總松山分院對其體檢所進行之 核判過程或行為,尚非屬權責機關國防部就體檢合格與否所 為終局認定之決定,而僅為與本案行政爭訟標的法律關係相 牽涉之其他公法上法律關係,並非屬於假處分所保全之本案 行政爭訟標的之公法上法律關係,自與行政訴訟法第298條 第2項規定「於爭執之公法上法律關係」之要件不合,且目 前既無此一「於爭執之公法上法律關係」之產生,亦難謂符 合同條項規定「急迫之危險」之要件。此外,相對人考選部 尚未收到國防部對聲請人所作成之考生體格判定處分,目前 並未對聲請人作成得否參加第二試之通知或處分一節,亦經 考選部承辦人員回復本院明確,也有本院電話紀錄(本院卷 第53頁)在卷可憑,可見相對人考選部迄今尚未對聲請人為 任何行政行為或決定,也與聲請人間尚無產生有爭執之公法 上法律關係,亦難認聲請人就此情有與「急迫之危險」之要 件相合。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執前聲請意旨所認,應有誤會,尚無可採 ,是其請求如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結論:本件聲請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審判長法 官 鍾啟煌 法 官 蔡鴻仁 法 官 林家賢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張正清

2024-12-26

TPBA-113-全-110-20241226-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聲請迴避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五庭 113年度聲字第122號 聲 請 人 陳蔡秀錦 相 對 人 臺灣高等法院 代 表 人 高金枝(院長)住同上 上列聲請人與相對人臺灣高等法院間因司法事件(本院113年度 訴字第412號),聲請法官迴避,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19條規定:「法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自 行迴避,不得執行職務:一、有民事訴訟法第32條第1款至 第6款情形之一。二、曾在中央或地方機關參與該訴訟事件 之行政處分或訴願決定。三、曾參與該訴訟事件相牽涉之民 刑事裁判。四、曾參與該訴訟事件相牽涉之法官、檢察官或 公務員懲戒事件議決或裁判。五、曾參與該訴訟事件之前審 裁判。六、曾參與該訴訟事件再審前之裁判。但其迴避以一 次為限。」第20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33條至第38條之規 定,於本節準用之。」次按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1項規定: 「遇有下列各款情形,當事人得聲請法官迴避:一、法官有 前條所定之情形而不自行迴避者。二、法官有前條所定以外 之情形,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者。」同法第34條規定 :「(第1項)聲請法官迴避,應舉其原因,向法官所屬法 院為之。(第2項)前項原因及前條第2項但書之事實,應自 為聲請之日起,於3日內釋明之。」準此,行政訴訟事件, 有事實足認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當事人得舉其原因並 予以釋明,向法官所屬法院聲請法官迴避。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與相對人臺灣高等法院間之司法事件 (即本院113年度訴字第412號,下稱系爭案件),前經本院 於民國113年10月30日以113年度訴字第412號裁定違法移送 至相對人之下屬機構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北院)、臺灣 臺南地方法院(下稱南院),故審理系爭案件之蘇嫊娟、魏 式瑜、林季緯等3位法官(按:分別為審判長法官、陪席法 官及受命法官,下稱系爭合議庭法官)已經犯了強制罪,違 背憲法第16條規定,剝奪聲請人之訴訟權,上開裁定應予廢 棄。聲請人對上開裁定表示異議,卻經本院於113年11月27 日以113年度訴字第412號裁定視為提起抗告,而命補正裁判 費以及提出委任律師或其他得為訴訟代理人之委任狀。然聲 請人本意並非提起抗告,卻經天股(按:即系爭案件承辦股 )曠職成災,強制聲請人提起抗告,系爭合議庭法官已犯強 制罪。為此,聲請系爭案件之系爭合議庭法官要迴避等語。 三、本院之判斷: (一)依行政訴訟法第20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4條規定,當事人主 張有事實足認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而向法官所屬法院 聲請法官迴避,應舉其原因並釋明之。而所謂「執行職務有 偏頗之虞」,應以法官對於訴訟標的有特別利害關係,或與 當事人一造有密切的交誼或嫌怨,或基於其他情形客觀上足 疑其為不公平的審判者為其原因事實,若僅憑當事人之主觀 臆測,或不滿意法官進行訴訟遲緩,或認法官指揮訴訟欠當 ,即不得謂其有偏頗之虞,亦不得以其於另案曾受同一法官 不利之裁判,遽認該法官執行職務即有偏頗之虞。且法官依 據法律獨立審判,事實認定與適用法律為審判之核心事項, 縱法官認事用法對當事人不利,尚難認係對具體個案有所預 斷或偏頗,不合行政訴訟法第20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 1項第2款聲請法官迴避之規定,自不得聲請法官迴避。故法 官就當事人於不同之前案中所為事實認定或所持法律見解, 縱不利於當事人,亦是其依法獨立審判之結果,不得認為就 本案已有預斷,認有偏頗之虞,自不構成迴避事由(最高行 政法院105年度裁字第691號及109年度裁字第560號裁定參照 )。 (二)本件聲請人與相對人間因司法事件,由系爭合議庭法官承辦 系爭案件並進行審理,嗣經系爭合議庭法官於113年10月30 日以113年度訴字第412號裁定將該事件依其聲明分別移送至 有管轄權之法院即北院與南院,聲請人不服上開裁定,復具 狀向本院提出聲明異議,經系爭合議庭法官視為提起抗告, 再經系爭合議庭法官於113年11月27日以同前案號裁定,命 聲請人於收受送達後7日內補繳裁判費以及補正委任律師或 其他得為訴訟代理人之委任狀,聲請人對此一補正裁定,於 113年12月10日提出行政訴訟聲明異議狀聲明異議外,另聲 請系爭合議庭法官迴避(即本件聲請迴避案),此有系爭案 件裁定及聲請人行政訴訟聲明異議狀在卷可稽。經核,聲請 人所執前揭聲請意旨僅泛稱對於系爭案件,聲請人聲明異議 即足,系爭合議庭法官執行職務顯有偏頗云云,顯僅係就系 爭案件訴訟程序之進行過程,主觀臆測合議庭法官偏頗不公 ,難謂系爭合議庭法官於客觀上執行職務即有偏頗之虞,均 非得據為聲請法官迴避之事由。再者,聲請人並未提出證據 以釋明系爭合議庭法官就系爭案件之訴訟標的有何特別利害 關係,或與當事人之一造有何密切之交誼或嫌怨,或在客觀 上足疑其為不公平之審判,依上開規定及說明,自難謂系爭 合議庭法官於系爭案件之訴訟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綜上, 本件聲請人聲請承辦系爭案件之系爭合議庭法官迴避審理, 即與聲請迴避之要件不符,為無理由,無從准許,應予駁回 。 四、結論:本件聲請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審判長法 官 鍾啟煌 法 官 蔡鴻仁 法 官 林家賢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書記官 張正清

2024-12-25

TPBA-113-聲-122-20241225-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