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劉以全

共找到 212 筆結果(第 141-150 筆)

重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履行協議(返還房屋)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訴字第506號 原 告 鄭張菊妹 訴訟代理人 魏大千律師 複代理人 吳俊芸律師 被 告 鄭元豪 訴訟代理人 張維軒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履行協議(返還房屋)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3 年11月25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將如附表1及附表2所示不動產之所有權移轉登記與原告。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2、7款規定:「訴狀送達後,原 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二、請求之基礎事實同一者。七、不甚礙被告之 防禦及訴訟之終結者。」經查,原告起訴狀訴之聲明經記載 為「請鄭元豪歸還不動產給母親(新北市○○區○○路○段00巷00 號3樓)」(見本院重家訴卷第21頁),惟之後將訴之聲明變 更為「被告應將如附表1及附表2所示不動產之所有權移轉登 記與原告。」(見本院卷第105頁),顯與起訴狀之訴之聲 明實質內容相符,且不影響被告之訴訟防禦或有礙訴訟終結 ,符合上開規定,自應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   新北市○○區○○路0段00巷00號3樓房屋(含土地持分,下稱系 爭房屋)是原告之夫鄭明聰生前所購置,而鄭明聰生前考量 被告係與原告同住於系爭房屋,為使被告能於鄭明聰往生後 ,仍能妥善照顧原告,故於110年4月間安排系爭房屋之財產 分配,將系爭房屋8/10之權利贈與被告,並由訴外人鄭向鈞 、鄭曉芳、鄭珮如與被告等兄弟姊妹於110年7月13日簽訂協 議書記載(下稱系爭協議書):「共同約定母親健在時,其 子女不得以個人利益或私人情緒為由,恐嚇、威脅、驚嚇母 親或其家人,以上之行為經勸導及協議扶養內容若未遵守約 定,或拖延者,則自行無條件返還父親生前所贈與之不動產 全數回歸母親鄭張菊妹,且放棄先訴抗辯權」等情。不料, 被告於112年間①多次因不滿原告之感冒咳嗽聲音,曾打破系 爭房屋窗戶,玻璃片隨即飛濺至原告床單上,以此恐嚇原告 應搬離系爭房屋,或要求原告應直接至醫院住院;②於112年 8月間曾不讓原告使用瓦斯洗澡而關閉瓦斯,之後更將瓦斯 管線及瓦斯表申請拆除;③於112年9月間向鈞院提出請求分 居,要求原告需搬出系爭房屋;④被告亦曾對原告表示「你 去死」之言語;以上行為造成原告多次受驚嚇,且差點因飛 濺之玻璃碎片劃傷身體,足見被告確實有為恐嚇、威脅、驚 嚇原告之行為,而有未遵守系爭協議書約定之事實。為此, 依系爭協議書及民法第269條第1項利益第三人契約規定,請 求被告移轉如附表1、2所示之不動產。並聲明:如程序事項 欄所載變更後訴之聲明。 二、被告抗辯:   ㈠被告並未於112年間打破系爭房屋窗戶並恐嚇原告,原告   就此主張應負舉證責任,且原證1之照片僅能證明系爭房屋 窗戶有破損之事實,然無法據此證明被告打破系爭房屋之窗 戶,故難以原證1之照片遽為不利被告之認定;且被告鑑於 原告年長因感冒而不斷咳嗽,被告出於孝心方建議原告至醫 院看診、住院,接受醫師診斷,並無恐嚇、驅趕原告之意, 原告所述顯非真實。㈡被告否認於112年9月間曾不讓原告使 用瓦斯洗澡之事實,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且原證2之監視器 畫面僅能證明112年8月30日兩造在同一處,無法證明被告不 讓原告使用瓦斯洗澡之事實,且原證2之譯文形式非真正, 該監視器影像之聲音模糊不清,無法證明原證2之譯文與監 視器影像之對話內容相符,顯難憑此為不利被告之認定。㈢ 原告因感冒未癒且不停咳嗽,被告多次勸原告至醫院就診、 住院,原告皆堅決拒絕,然因被告平日上班回家後須要休息 ,卻因原告感冒不停咳嗽而難以休息,嚴重影響被告生活作 息,故請原告先到系爭房屋隔壁之兄長家暫居,原告斷然拒 絕,被告方向法院提出分居之請求,嗣後被告念及原告年紀 已大,且居住在系爭房屋較為輕鬆,故被告方於調解時撤回 請求,此舉並未構成對原告有恐嚇、威脅、驚嚇之情形。㈣ 被告否認曾對原告表示「你去死」之言語。因此,被告對於 原告並未施以任何恐嚇、威脅、驚嚇之行為,其請求並無理 由。㈤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雙方不爭執的事實:  ㈠如附表1、2所示之不動產登記於110年4月23日登記為被告所 有(同日也登記為鄭曉芳、鄭珮如所有,原告持分如附表1 、2所示,鄭曉芳、鄭珮如則各有房屋持分1/10、土地持分1 /40,見系爭土地、建物第一類謄本,本院卷第43至49頁)  ㈡訴外人鄭向鈞、鄭曉芳、鄭珮如與被告等兄弟姊妹於110年7 月13日簽訂系爭協議書。    四、本件爭執點及本院判斷如下:  ㈠查訴外人鄭向鈞、鄭曉芳、鄭珮如與被告等兄弟姊妹於110年 7月13日簽訂協議書記載:「共同約定母親健在時,其子女 不得以個人利益或私人情緒為由,恐嚇、威脅、驚嚇母親或 其家人,以上之行為經勸導及協議扶養內容若未遵守約定, 或拖延者,則自行無條件返還父親生前所贈與之不動產全數 回歸母親鄭張菊妹,且放棄先訴抗辯權」等情,有系爭協議 書可稽(見本院重家訴卷第23頁),且為被告所不爭執,自 應認定屬實。  ㈡民法第269條第1項規定:「以契約訂定向第三人為給付者, 要約人得請求債務人向第三人為給付,其第三人對於債務人 ,亦有直接請求給付之權。」又民法第269條第1項規定之第 三人利益契約,重在第三人取得直接請求給付之權利,而契 約有無使第三人取得債權為標的,應依契約之目的並斟酌具 體事件各種情況,探究訂約意旨,並不以明示為必要(最高 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507號民事判決參照)。    ㈢就被告有無將系爭房屋中原告房間玻璃打破一事:  1.原告此部分主張,業經提出玻璃破損照片為證(見本院卷第 59至61頁),並據據證人鄭珮如證稱:「(提示原證1的照片 予證人閱覽,你知道這是什麼照片?)知道,這是我拍攝的 ,這是玻璃被敲破的照片,是在112年8月16日夜間11點多到 凌晨的時間,當時我在隔壁13號3樓睡覺,突然原告跑過來 跟我一起睡,我問原告為何跑過來睡,原告跟我說因為她咳 嗽吵到被告,後來玻璃被被告打破了,我跟原告說需要我去 講嗎?原告說先不用。」、「(妳知道這件事情,之後有無 告訴其他家人?)有,我有傳line給姐姐鄭曉芳,也有跟住1 3號的另一個哥哥鄭向鈞講,當下因為姊姊在睡覺,直到隔 天他們才商量。」、「(原告房間的玻璃被被告打破之後, 原告有甚麼想法?)很無奈,因為這樣被打破玻璃,當下心 裡會恐慌」、「(被告將原告房間玻璃打破,後來有無修復 ?)被告沒有修復,後來是隔一陣子天氣冷了,原告怕冷所 以原告自己找人修理好了」、「(原告是什麼時候跟你說窗 戶玻璃被打破?)大概是凌晨12點出頭講的。」、「(原告 為什麼會跟妳說這件事?)因為她怕跟被告說,被告會更不 開心,所以跑過來先跟我睡,我問原告原因,原告跟我說原 因,原告沒有跟哥哥說,是因為怕吵到哥哥,所以跑來跟我 說,哥哥上班需要體力」等語(見本院卷第163至167頁), 並有證人鄭珮如與鄭曉芳於112年8月16日凌晨(00:34)至 (00:47)的line對話紀錄可稽(見本院卷第171至177頁) ,互核相符,其證詞應可採信,故被告確有於112年8月15日 夜間接近8月16日凌晨時打破原告房間玻璃一事,應可認定 無疑。  2.又依照本院勘驗原證5光碟內容譯文,即被告於112年8月16 日與訴外人鄭曉芳之對話內容如下(見本院卷第147至156頁 ):   ⑴「(00:05女-訴外人鄭曉芳,下稱鄭曉芳):可是你有沒有 想到媽媽在房間裡面,你這樣打破玻璃會怎樣,我只是想 跟你討論這個,我沒有說什麼,我知道你怕吵,但是媽媽 媽媽會咳嗽也不是她願意的,不是嗎?」、「(00:18男- 被告,下稱被告):不要跟我講那麼多,這樣子,你現在 結論想講什麼 講什麼?」、「(03:09被告):我理你, 我不會修」、「(03:11被告):我不會修,我不會修」、 「(03:14被告):我幹嘛要修?我幹嘛要修?」、「(07 :43鄭曉芳):那為什麼媽媽要配合你?」、「(07:46被 告):那就不要配合阿,不要配合 我也不修嘛 講那麼多 幹嘛?」、「(07:49鄭曉芳):你就這樣子把窗戶打破了 」、「(07:50被告):真的 就不用阿」、「(10:39被告 ):所以你不要跟我講那些有的沒有的,說修 我也不會修 啦 這樣子啦」,由此對話可知,被告與鄭曉芳對話中並 未否認其曾將原告房間玻璃打破一事,僅一再重複其不會 修理窗戶等情。   ⑵再者,「(00:22鄭曉芳):我只想要跟你說媽媽 媽媽不是  故意,然後那個玻璃你這樣打破,那我現在意思是我想 問你,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只是因為媽媽吵到你,你 不開心,你為什麼不跟她講?你要這樣子,要這樣子,用 這樣的手段去對媽媽?」、(00:48被告):講啊,自己講 啊,叫她自己離開阿,她不離開阿,怎樣子」、「(01:3 2被告):就感情已經不和睦了阿,已經感情不和睦,有什 麼不合理?已經感情不和睦,有什麼不合理?你跟我講, 你看很多世上你看很多世上那些 很多感情不和睦,不就 是這樣子嗎?」、「(03:55被告):那就離開阿」、「(0 3:56鄭曉芳):那為什麼要媽媽離開?」、「(03:57被 告):講那麼多,那就離開不就好了」、「(03:58鄭曉芳 ):憑什麼,那為什麼不是你離開呢?」、「(03:59被告 ):為什麼我要離開?」、「(04:01被告):我是我是被 吵的人餒」、(04:01被告)我是被吵的 不是我 不是我吵 到她耶,你先搞清楚」、「(08:12鄭曉芳):你感情不和 睦只是你其中一個點而已啦,你其他的點只是你都沒有講 出來」、「(08:17被告):對啦」、「(08:23被告):我 跟你們坦白做什麼,我最終就是,想要離開這樣子而已啊 ,就這樣子阿,你坦白說 你也不會離,離開阿」、「(15 :56被告):我的作法 很簡單啊,隔壁,可以去隔壁住阿 ,阿不就是這樣子嗎?阿真的這樣子情形,她可以去隔壁 住阿,可以暫時住阿,阿這不就是不用吵了嗎?你看你又 不要,你看 都是你們在講…」、「(16:19鄭曉芳):所以 你也不想管你也不想修,就是不希望她住在這裡就對了的 意思嗎?」、「(16:22被告):對阿」、「(17:47被告) :不用結論了,不用了,我已經不想再談了,反正就是這 樣子,反正她自己注意一點,我只能這樣子,她自己注意 一點,我也不想講什麼了」。  3.由上可知,被告因不滿原告咳嗽聲音打擾其睡眠,於112年8 月15日夜間至112年8月16日凌晨間打破原告房間窗戶玻璃, 而原告當下因恐慌並擔心影響被告第二天上班體力,故至隔 壁13號3樓房屋告知證人鄭珮如此事並同眠,證人鄭珮如於1 12年8月16日凌晨間便將此事告知訴外人鄭曉芳,訴外人鄭 曉芳於112年8月16日晚上至系爭房屋找被告詢問打破玻璃一 事,始有原證5之錄音檔案及證人鄭珮如所提供之LINE對話 紀錄影本,故可認定被告確實有打破原告房間窗戶玻璃一事 。而且,依照前述錄音譯文內容顯示,被告並未否認其將原 告房間玻璃打破,僅稱不會將玻璃修復,且進一步向訴外人 鄭曉芳表示其係以打破玻璃事件,脅迫、恐嚇原告應主動搬 離系爭房屋,被告更提及其等間感情已不和睦,並威脅原告 應自已注意行為等語,即應認定被告已違反協議書上「不得 以個人利益或私人情緒為由,恐嚇,威脅,驚嚇母親或其家 人」之事由,且符合協議書所載「以上之行為經勸導及協議 扶養內容若未遵守約定,或拖延者,則自行無條件返還父親 生前所贈與之不動產全數回歸母親鄭張菊妹,且放棄先訴抗 辯權。」之約定。  ㈣就112年8月間不讓原告使用瓦斯洗澡一事  1.原告此部分主張,業經提出被告與證人鄭珮如交談的錄影光 碟及譯文、現場照片為證(見本院卷第63至69頁),並經據 證人鄭珮如證稱:「(提示原證二的照片予證人閱覽,這個 是你當時在現場的畫面?)是的,當時我跟被告討論因被告 把開關關起來,造成熱水器不能使用,因為夏天媽媽用瓦斯 爐燒熱水洗澡,後來被告把瓦斯管線連瓦斯表都聲請拆掉, 連燒瓦斯都不能使用」等語(見本院卷第165頁)。  2.又依照本院勘驗原證2光碟內容譯文,即被告於112年8月30 日與證人鄭珮如之對話內容如下(見本院卷第143至145頁) :「(鄭珮如):媽媽不可以使用嗎?」、「(被告):對啊」 、「(鄭珮如):為什麼?」、「(被告):為什麼,就對阿」 、「(鄭珮如):為什麼阿」、「(被告):沒有為什麼,不能 」、「(鄭珮如):給我一個具體的理由」、「(被告):我不 關瓦斯就不能這樣子」、「 (鄭珮如):那是你個人阿」、 「(鄭珮如):阿應該說鄭元豪先生,鄭張菊妹我們的媽媽不 行使用,請問為什麼?講個具體的理由,講不出來,講不出 來就不行嘛」、「(被告):唉具體的理由你不會接受啦」、 「(鄭珮如):具體的理由是什麼」、「(被告):要講什麼具 體的理由啦,我不想再跟你那個了啦」、「(鄭珮如):那就 講阿,可是重點是媽媽可以使用阿」、「(被告):使用,為 什麼?」、「(鄭珮如):為什麼不可以?」、「(被告):為 什麼能使用你講」、「(鄭珮如):為什麼不可以」、「(被 告):為什麼不行、為什麼不行」、「(鄭珮如):阿那是我 們 我們的媽媽阿」、「(被告):那關我什麼事阿?我們媽 媽又怎樣?」、「(被告):那為什麼,你說哪一個法律,那 又有哪一個法律說可以用?你講嘛,蛤你你賓出來你想嘛好 好你講阿」、「(鄭珮如):法律有說有扶養阿這間房子」、 「(被告):那扶養又怎樣」、「(鄭珮如):這間房子是你的 ,所以要供媽媽使用,我也有使用,我也要供我媽媽使用」 、「(被告):你剛剛講都用掰吧,反正你現在講, 你也有 可能在法院講,OK阿,來阿」   。  3.由上述證人鄭珮如證詞及影片譯文可知,被告確實曾於112 年8月30日將瓦斯開關關起,使原告無法使用熱水器熱水洗 澡,並向證人鄭珮如稱原告並無使用瓦斯之權限,要求證人 鄭珮如提出原告可以使用瓦斯之理由,之後更把瓦斯管線連 瓦斯表都聲請拆掉,再參照前述打破原告房間玻璃之情形, 顯然被告企圖以切斷瓦斯之方式脅迫原告搬離系爭房屋,已 有違反系爭協議書約定之事由。  ㈤另外,被告確有以原告為相對人向本院聲請分居,惟經家事 法庭調解委員調解後,原告同意撤回聲請,亦有本院家事調 解紀錄表可稽(見本院卷第71頁)  ㈥由上可知,被告於112年8月15日夜間至112年8月16日凌晨間 打破原告房間窗戶玻璃,並向鄭曉芳表示二人間感情已不和 睦,並威脅原告應自已注意;之後又於112年8月30日將瓦斯 開關關起,並向證人鄭珮如稱原告並無使用瓦斯之權限,之 後更把瓦斯管線連瓦斯表都聲請拆掉,顯然被告企圖以打破 玻璃、切斷瓦斯使用之方式脅迫原告搬離系爭房屋,應認定 被告已違反協議書上「不得以個人利益或私人情緒為由,恐 嚇,威脅,驚嚇母親或其家人」之約定,則依照協議書所載   「以上之行為經勸導及協議扶養內容若未遵守約定,或拖延 者,則自行無條件返還父親生前所贈與之不動產全數回歸母 親鄭張菊妹,且放棄先訴抗辯權」等情,原告請求被告返還 系爭房屋及其坐落之土地,於法有據。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據系爭協議書及民法第269條第1項規定, 請求被告應將如附表1及附表2所示不動產之所有權移轉登記 與原告,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主張、陳述暨攻擊防禦方法 與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本件判決結果已不生影響,故 不一一加予論述,附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的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劉以全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書記官 許慧禎 附表1 編號 建號 基地座落 建築式樣主要建築材料及房屋層數 建物面積(平方公尺) 權利範圍 建物門牌 樓層面積合計 01 新北市○○區○○段000000000○號 新北市○○區○○段000000000地號 鋼筋混凝土造 68.34平方公尺 8/10 新北市○○區○○路0段00巷00號3樓 附表2 編號 土地坐落 面積 權利範圍 縣市 鄉鎮市區 段 小段 地號 平方公尺 01 新北市 板橋區 埔墘段 0000-0000 105 8/40

2024-12-18

PCDV-113-重訴-506-20241218-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本票裁定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03號 抗 告 人 傅綉珍 相 對 人 林家榮 上列當事人間本票裁定事件,抗告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27日 本院113年度司票字第8582號裁定提起抗告,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執票人向本票發票人行使追索權時,得聲請法院裁定後強 制執行,票據法第123條定有明文。又本票執票人依上開法 條之規定,聲請法院裁定許可對發票人強制執行,係屬非訟 事件,此項聲請之裁定,及抗告法院之裁定,僅依非訟事件 程序,就本票形式上之要件是否具備,審查強制執行許可與 否,並無確定實體上法律關係存否之效力,如發票人就票據 債務之存否有爭執時,應由發票人提起確認之訴,以資解決 (最高法院56年度臺抗字第714號、57年度臺抗字第76號裁 判意旨參照)。次按在票據上簽名者,依票上所載文義負責 ,二人以上共同簽名時,應連帶負責,票據法第5條定有明 文。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在支票上除蓋用公司名章外,又自行 簽名或蓋章於支票者,究係以代理人之意思,代理公司簽發 支票?抑自為發票人,而與公司負共同發票之責任?允宜就 其全體蓋章之形式及趣旨以及社會一般觀念而為判斷。(最 高法院70年度台上字第1529號裁判要旨參照)。 二、本件抗告意旨略以:   原裁定附表所示之本票11紙(下稱系爭本票),發票人欄位 謹記載「駿豪商貿有限公司」,並蓋有駿豪商貿有限公司( 下稱駿豪公司)之大小章,並未於發票人欄位記載「傅绣珍 」之字樣,亦未蓋有抗告人之私章,則系爭本票並非抗告人 以個人名義簽發。再者,駿豪公司為抗告人一人出資所成立 之公司,抗告人一直以來均擔任駿豪公司之負責人,抗告人 於系爭本票發票人欄以駿豪公司名義蓋該公司名章,並緊接 其后蓋抗告人印章,依最高法院裁定之意旨,雖未載明代理 人字樣,惟由該票據記載之方式,依一般社會觀念衡之,已 足認抗告人與駿豪公司之間有代理關係存在,抗告人於系爭 本票上所蓋之印章,係為代理駿豪公司簽發本票,抗告人並 非共同發票人,原裁定依相對人之請將抗告人誤認為共同發 票人,而准予相對人就系爭本票對抗告人為強制執行,自有 違誤,請求廢棄原裁定等語。 三、相對人陳述略以:     系爭本票上不僅有蓋用駿豪公司之大小章,亦有抗告人之簽 名,抗告人並於系爭本票上填載其身分證字號,顯非單純代 理駿豪公司簽發,應認構成共同發票行為,抗告人應依票據 法第5條第2項規定與駿豪公司同負發票人責任,原裁定就系 爭本票為形式審查後,作成准予相對人林家榮對駿豪公司及 抗告人就本金及利息為強制執行之補充裁定,並無違誤等語 。 四、經查,  ㈠本件相對人執有發票日為民國(下同)112年3日1日記載免除 作成拒絕證書、禁止背書轉讓之系爭本票11張,票面金額分 別為10張新臺幣(下同)壹佰萬元、1張伍拾萬元,並載明 於112年3月1日起無條件擔任兌付相對人等情。抗告人雖主 張其於駿豪公司名章後緊接蓋抗告人印章,雖未載明代理人 字樣,但依一般社會觀念,已足認抗告人於系爭本票上所蓋 之印章,係為代理駿豪公司簽發本票,其非共同發票人云云 ,惟綜觀系爭本票11張之發票人欄均以手寫「駿豪商貿有限 公司」、「00000000」(經核為駿豪公司之統一編號),並 蓋上駿豪公司之公司章及法定代理人即抗告人傅綉珍之印章 (此為社會一般通念所稱之大小章),而在大小章下面又均 以手寫「傅綉珍」、「Z000000000」(經核為抗告人之身分 統一編號)等情形,依票據之文義性及一般商業習慣,抗告 人若僅以駿豪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身分簽發票據,僅須蓋用駿 豪公司大小章印文為足,毋庸手寫抗告人自己之姓名及加註 區辨個人獨特性之身分統一編號,則抗告人係另以其個人身 分所簽章,而有與駿豪公司共同發票之意思,依照上開規定 ,抗告人自應負共同發票人之責任。  ㈡從而,本件相對人執有駿豪公司與抗告人共同簽發之系爭本 票11紙,而系爭本票均載有票據法第120條規定本票應記載 事項,且相對人表示經提示後尚有如原裁定主文第1項所示 之本金及利息未獲清償等情,業據相對人提出系爭本票11紙 為證,原裁定予以准許,於法並無不合。抗告人指摘原裁定   誤認抗告人為共同發票人,而准予相對人就系爭本票對抗告 人為強制執行有所違誤,請求廢棄原裁定云云,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非訟事件法第46條、第21 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項、第449條第1項、第 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劉以全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 抗告,應於收受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須附繕本一份),並應繳納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書記官 許慧禎

2024-12-17

PCDV-113-抗-203-20241217-1

勞補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請求給付工資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補字第344號 原 告 李佳諭 一、上列原告與被告若木影像工作室、馬語昂間因請求給付工資 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按因財產權而起訴,其 訴訟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十萬元以下部分,徵收一千 元;逾十萬元至一百萬元部分,每萬元徵收一百元,因財產 權而起訴,其訴訟標的金額或價額逾新臺幣十萬元部分,裁 判費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原定額數,加徵十分之一,此 於民事訴訟法第77之13條、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訴訟、強制執 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第2條定有明文。又因確認僱傭關 係或給付工資、退休金或資遣費涉訟,勞工或工會起訴或上 訴,暫免徵收裁判費三分之二,勞動事件法第12條亦有明文 。 二、查本件原告起訴聲明係請求被告給付新臺幣(下同)834,05 2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9,140元。經核本件原告請求積欠薪 資部分(234,052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2,540元),屬於勞 動事件法第12條規定因請求工資涉訟事件,應暫免徵收三分 之二,原告應暫免徵收第一審裁判費1,693元(計算式:2,5 40元×2/3=1,693元,元以下採四捨五入計)。 三、從而,原告應徵第一審裁判費7,447元(計算式:9,140元-1 ,693元=7,447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 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裁判費,逾期不 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劉以全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書記官 許慧禎

2024-12-17

PCDV-113-勞補-344-20241217-1

勞補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補字第342號 原 告 蕭待淳 訴訟代理人 毛仁全律師 被 告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吳嘉昭 一、上列原告與被告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間因請求確認僱傭關 係存在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按以一訴主張數 項標的者,其價額合併計算之;但所主張之數項標的互相競 合或應為選擇者,其訴訟標的價額,應依其中價額最高者定 之;因定期給付涉訟,其訴訟標的之價額,以權利存續期間 之收入總數為準;期間未確定時,應推定其存續期間。但超 過五年者,以五年計算,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1項、勞動 事件法第11條定有明文。而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事件,係就一 繼續性法律關係存否發生爭執,核屬因定期給付或定期收益 涉訟,依法自應就其權利存續期間之收入總額,核定其訴訟 標的總額。次按因確認僱傭關係或給付工資、退休金或資遣 費涉訟,勞工或工會起訴或上訴,暫免徵收裁判費三分之二 ,勞動事件法第12條亦有明文。 二、本件原告訴之聲明係請求:「㈠確認兩造間之僱傭關係存在 。㈡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376,630元及自起訴狀繕 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㈢被 告應自民國(下同)113年11月25日起至同意原告復職之日 止,按月於每月20日給付原告139,942元及自各當月21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㈣被告應自113年11 月起至原告復職之日止,按月提撥5,917元至原告於勞動部 勞工保險局之勞工退休金專戶。」,經核: ㈠原告訴之聲明第㈠、㈢、㈣項及第㈡項已屆期薪資部分請求均係 以兩造間之僱傭關係存在為前提,且自經濟上觀之,其訴訟 目的一致,不超出終局標的範圍,訴訟標的之價額,應擇其 中價額較高者定之(最高法院95年度台抗字第64號裁定意旨 參照)。依照前開說明,本件即應以聲明第㈠項確認兩造間 之僱傭關係存在定之,並以僱傭關係最長以5年計算。而依 原告主張其平均月薪為139,942元及按月提撥勞工退休金5,9 17元,故原告請求確認兩造僱傭關係存在之訴訟標的價額應 核定為8,751,540元【計算式:(139,942元+5,917元)×12 月×5年=8,751,540元,此價額已含原告訴之聲明第㈡項中已 屆期之薪資139,942元部分】;另加計第㈡項聲明之年終獎金 及特休假薪資部分【計算式:(164,367元+72,321元=236,6 88元】,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應核定為8,988,228元,應徵第 一審裁判費90,001元。 ㈡本件屬於勞動事件法第12條規定因確認僱傭關係、給付工資 、退休金涉訟事件,應暫免徵收三分之二,原告應暫免徵收 第一審裁判費60,001元(計算式:90,001元×2/3=60,001元 ,元以下採四捨五入計)。 三、從而,原告應徵第一審裁判費30,000元(計算式:90,001元 -60,001元=30,000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 之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裁判費,逾 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劉以全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訴訟標的價額之核定,得於收受裁定正本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000元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書記官 許慧禎

2024-12-17

PCDV-113-勞補-342-20241217-1

勞補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請求給付工資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補字第347號 原 告 陳盈瑞 一、上列原告與被告東貝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間因請求給付工 資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按因財產權而起訴, 其訴訟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十萬元以下部分,徵收一 千元;逾十萬元至一百萬元部分,每萬元徵收一百元,其訴 訟標的金額或價額逾新臺幣十萬元部分,裁判費依民事訴訟 法第77條之13原定額數,加徵十分之一,民事訴訟法第77之 13條、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訴訟、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 標準第2條定有明文。又因確認僱傭關係或給付工資、退休 金或資遣費涉訟,勞工或工會起訴或上訴,暫免徵收裁判費 三分之二,勞動事件法第12條亦有明文。 二、查本件原告起訴聲明係請求被告給付新臺幣(下同)113,08 9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1,220元。經核本件屬於勞動事件法 第12條規定因請求給付工資、資遣費涉訟事件,應暫免徵收 三分之二,原告應暫免徵收第一審裁判費813元(計算式:1 ,220元×2/3=813元,元以下採四捨五入計)。 三、從而,原告應徵第一審裁判費407元(計算式:1,220元-813 元=407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 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裁判費,逾期不繳,即 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劉以全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書記官 許慧禎

2024-12-17

PCDV-113-勞補-347-20241217-1

勞簡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請求給付工資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簡字第130號 原 告 劉益豪 被 告 利穎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楊鎮榮 訴訟代理人 何儒亞 賴育嫻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資等事件,於中華民國113年11月25日 言詞辯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貳拾萬零陸佰壹拾參元,及自民國一百一 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 被告應提繳新台幣肆萬捌仟玖佰陸拾柒元至原告於勞工保險局所 設立之勞工退休金專戶。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貳拾萬零陸佰壹拾參 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本判決第二項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台幣肆萬捌仟玖佰陸拾柒 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不變更訴訟標的,而補充或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者 ,非為訴之變更或追加,民事訴訟法第256條定有明文。查 原告原起訴聲明為:「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49, 580元,及自本支付命令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 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等語(見本院113年度司促字第163 26號卷第7頁),嗣原告於民國(下同)113年11月25日更正 聲明為「被告應給付原告200,613元,及自支付命令送達翌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二、被告應 提繳勞工退休金48,967元至原告於勞保局之勞工退休金專戶 。」等語(見本院卷第43頁),原告上開所為,符合法律規 定,自應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   原告自112年1月11日至被告公司任職,擔任職務為PM,約定 工資為月薪56,000元,並於113年4月16日非自願離職,但被 告仍積欠原告工資共計182,879元、特休未休工資76小時共 計17,734元、勞工退休金48,967元,嗣經原告向新北市政府 提起勞資爭議調解,惟被告不同意調解方案,致調解不成立 ,故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如前開壹程序方面所載更正後 之聲明。 二、被告抗辯:   不爭執原告請求的金額。但因為公司經濟狀況不佳,希望原 告不要對公司進行強制執行,將會造成公司營運困難,公司 可以分期給付,從明年開始,一個月給付3,000元等語。 三、本院判斷如下:   原告主張上開事實,業據其提出新北市政府勞資爭議調解紀 錄影本為證,被告亦到庭對原告請求之金額表示沒有意見, 自堪信原告主張為真實。從而,原告依勞動契約、勞動基準 法第22條第2項前段、第38條第4項、勞工退休金條例第6條 、第31條等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原告200,613元,及自支付 命令送達翌日(即113年6月2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 分之5計算之利息;被告應提撥48,967元至原告於勞保局之 勞工退休金專戶,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法院就勞工之給付請求,為雇主敗訴之判決,應依職權宣告   假執行,前項情形,法院應同時宣告雇主得供擔保或將請求   標的物提存而免假執行,勞動事件法第44條第1項、第2項定   有明文。本件判決第1、2項為被告即雇主敗訴之判決,依據   前開規定,故本院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酌定相當之擔保金   額准被告供擔保後免為假執行。 五、訴訟費用負擔的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劉以全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書記官 許慧禎

2024-12-16

PCDV-113-勞簡-130-20241216-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代位移轉登記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2310號 原 告 朱建彰 訴訟代理人 黃碧芬律師 複代理人 林明煌律師 被 告 林漢懋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代位移轉登記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應再開言詞辯論,並指定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一月十三日下午 四時十分,在本院民庭大樓第三法庭為言詞辯論期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劉以全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書記官 許慧禎

2024-12-11

PCDV-113-訴-2310-20241211-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2353號 原 告 黃致強 訴訟代理人 紀孫瑋律師 複代理人 張瓊云律師 被 告 王際宇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 1月20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參拾萬元,及自民國113年4月6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十分之三,餘由原告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參拾萬元供擔保後, 得免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   原告與訴外人張書甄於民國(下同)105年間結婚,現仍為 夫妻關係,被告明知原告與張書甄間之婚姻關係,竟於109 年5月至同年12月間與張書甄交往並外出約會多次,原告於1 12年8月起在公司臉書粉絲專頁、官方line帳號見到被告配 偶傳送兩人交往過程文字,112年11月又接獲被告配偶傳來 的手機簡訊,才得知上述情形,而被告於上開期間除與張書 甄交往外,甚至張書甄當時懷有身孕、坐月子期間,被告仍 多次與張書甄發生性關係,且張書甄與被告分手後更不斷遭 受被告威脅,於111年5月間兩人又發生性關係,被告所為確 實侵害原告關於配偶之身分法益,且情節重大,致令原告精 神深感痛苦受有非財產上之損害,故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 段、第195條第l項前段、第3項規定,請求精神慰撫金100萬 元等語。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民事起訴 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㈡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辯稱:   一開始我不知道張書甄有先生,她知道我有太太,大概隔一 個月我才知道她有先生,當時我跟她已經發生性關係,109 年7 月份我陪我太太住院,我想我不要跟張書甄交往下去了 ,結果她一直傳簡訊給我誘惑我,從109 年開始我和她發生 性關係,大概有兩年,陸陸續續發生性關係至少有十次以上 。我沒有去查她的行蹤也沒有去恐嚇她。㈠並聲明:原告之 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本院之判斷:  ㈠被告侵害原告配偶權部分:  ⒈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 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 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 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且此於不法侵害他人基於父 、母、子女或配偶關係之身分法益而情節重大者準用之,民 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95條第1項、第3項分別訂有明文 。又婚姻係以夫妻之共同生活為其目的,配偶應互相協力保 持其共同生活之圓滿安全及幸福,而夫妻互守誠實,係為確 保其共同生活之圓滿安全及幸福之必要條件,故應解為配偶 因婚姻契約而互負誠實之義務,配偶之一方行為不誠實,破 壞共同生活之圓滿安全及幸福者,即為違反因婚姻契約之義 務而侵害他方之權利(最高法院55年度台上字第2053號判決 意旨參照)。  ⒉經查,被告不爭執於109年至111年間與原告配偶張書甄發展 婚外情並發生性行為(見本院卷第100頁),並經證人張書 甄到庭證稱:「四年前認識被告,是打麻將認識的,我知道 他當時有太太,也有三個小孩,小孩很大了」、「我跟被告 的性關係從109年開始陸陸續續到年底為止,當中我有提要 分開,因為被告不同意,被告開始會到我家堵我,我害怕, 所以持續發生幾次關係,直到我000年0月生完小孩,被告要 求我分手炮,之後就沒有了」等語(見本院卷第100頁),   且有原告公司臉書粉絲專頁、官方line帳號及手機簡訊等資 料可稽(見本院卷第19至56頁),足認被告與張書甄間有逾 越一般男女交往而侵害原告配偶權且情節重大之情形,故原 告請求被告應依上開規定對其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並 賠償非財產上之損害,依法有據。  ㈡原告請求被告損害賠償部分:  ⒈按不法侵害他人之人格權,被害人受有非財產上損害,請求 加害人賠償相當金額之慰撫金時,法院對於慰撫金之量定, 應斟酌實際加害情形、所造成之影響、被害人痛苦之程度、 兩造之身分地位經濟情形及其他各種狀況,以核定相當之數 額(最高法院47年台上字第1221號、51年台上字第223號判 決意旨參照)。  ⒉本院斟酌原告學歷為專科畢業,經營冷氣空調公司十幾年, 擔任公司負責人;被告為大學畢業,從事房仲業,目前仍就 業中等情,此為兩造所陳明(見本院卷第101頁),並依職 權調閱兩造稅務電子閘門資料查詢表(為維護兩造之隱私、 個資,故不就其詳予敘述,見本院限閱卷內兩造財產資料) ,綜合上開兩造之身分、職業、教育程度、財產及經濟狀況 、工作與收入、本件侵權行為事實及原告所受精神痛苦等一 切主客觀情狀,認原告請求被告賠償精神慰撫金以30萬元為 適當;逾此部分,尚屬過高,無法准許。 四、綜上所述,被告侵害原告基於配偶關係之身分法益情節重大 ,故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95條第1項、第3項 規定,請求被告賠償非財產上損害3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 達翌日即113年4月6日(見本院卷第79頁)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部分,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逾此範圍部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勝訴部分所 命給付之金額未逾50萬元,本院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1項 第5款之規定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被告聲請酌定金額為 免為假執行之宣告。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 去依據,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主張、陳述暨攻擊防禦方法 與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本件判決結果已不生影響,故 不一一加予論述,附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的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劉以全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書記官 許慧禎

2024-12-11

PCDV-113-訴-2353-20241211-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清償債務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2360號 原 告 陳鴻祥 訴訟代理人 徐豪鍵律師 被 告 孫文斌 魏嘉宏即鐵汗運輸行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債務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20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孫文斌應給付原告新台幣伍拾捌萬肆仟零伍拾陸元,及自民 國一百一十三年九月十四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 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孫文斌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於原告以新臺幣壹拾玖萬肆仟陸佰捌拾伍元供擔保 後,得為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伍拾捌萬肆仟零伍拾陸元為 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被告二人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 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原告聲請 ,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二、原告主張:  ㈠被告孫文斌於民國(下同)109年12月21日上午5時52分許, 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貨車(下稱A車),沿桃園 市○○區○道○號西向東內線車道行駛,於行經國道二號西向7. 5公里時,本應注意變換車道時,應讓直行車先行,並注意 安全距離,而以當時情況,並無任何不能注意之情形,竟疏 未注意及此貿然往左切入內側車道,適後方內側車道有訴外 人余芳明(下稱余芳明)酒後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 小客車(下稱B車)行駛而來,A、B兩車因此發生碰撞,致 余芳明因此受有胸腹部外傷,而B車遭撞擊後靜止在內側車 道,孫文斌、余芳明則分別自其等所駕駛之車輛下車,嗣於 同日5時55分許,余芳明自中央分隔島走向B車左後方處查看 時,恰有原告駕駛車牌號碼0000-00號自用小貨車(下稱E車 )沿內側車道行駛而來,亦疏未注意車前狀況而撞擊B車以 及正在B車左後方處查看之余芳明,導致余芳明胸腹部外傷 加劇,B車最終靜止在E車前方之中線車道。警方據報至現場 處理並將余芳明送醫,余芳明則於同日上午7時33分許,經 抽血檢驗確認血液中酒精濃度達188mg/dl(即0.188%),嗣 於同日上午7時49分許死亡,經解剖認定係因車禍導致頭胸 腹部外傷,致死外傷乃上腹部之撞擊,進而造成肝臟、脾臟 撕裂傷,導致腹腔內大量出血死亡。  ㈡上開事故,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2年度桃簡字第1553號民事 簡易判決(下稱桃園地院判決),關於造成余芳明死亡結果 之過失程度,認被告孫文斌、余芳明、與原告各應負擔45% 、20%、35%之過失責任。另扣除余芳明之父母即訴外人余澤 文、林瑤琪(下稱余澤文、林瑤琪)即已受領之汽車責任強 制險理賠金後,兩造應賠償余澤文新臺幣(下同)1,237,52 0元、林瑤琪1,519,437元,及自111年6月21日起至清償日止 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嗣於桃園地院判決確定後,於113 年3月5日原告、國泰世紀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泰 產險公司)與余澤文、林瑤琪簽訂和解書,就余澤文、林瑤 琪依前開判決之賠償金額及其利息,由國泰產險公司給付2 人各1,000,000元、原告合計給付1,038,322元,原告於113 年3月13日匯款給付完畢。  ㈢依桃園地院判決,被告孫文斌與原告為上開損害賠償之連帶 債務人,因原告清償連帶債務後,故依民法281條第1項請求 被告孫文斌應分擔之部分584,056元。又被告魏嘉宏即鐵汗 運輸行,與原告為不真正連帶債務人,因原告清償連帶債務 後,亦得依民法179條、類推適用民法281條第1項、請求被 告魏嘉宏即鐵汗運輸行應分擔之部分584,056元。惟如任一 被告為給付,其餘被告於其給付範圍內,免給付義務。並聲 明:㈠被告孫文斌、被告魏嘉宏即鐵汗運輸行應分別給付原 告584,056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如被告任一人為給付時, 另一被告於其給付範圍內免給付義務。㈡原告願供擔保,請 准宣告假執行。 三、被告二人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任 何書狀為聲明或陳述。 四、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㈠查原告主張上開車禍事故造成余芳明死亡,經余澤文、林瑤 琪向本案之兩造訴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訴,業經桃園地院 以112年度桃簡字第1553號民事簡易判決認定本案兩造造成 余芳明死亡結果之過失程度,分別為被告孫文斌、余芳明、 與原告各應負擔45%、20%、35%之過失責任,判決本案兩造 應賠償余澤文1,237,520元、林瑤琪1,519,437元,及自111 年6月21日起算之法定遲延利息。原告、國泰產險公司並據 以於113年3月5日與余澤文、林瑤琪簽訂和解書,由國泰產 險公司給付2人各1,000,000元,由原告合計給付1,038,322 元,原告於113年3月13日匯款給付完畢,桃園地院判決業於 113年3月15日確定等事實,業據其提出與所述相符之前開判 決、和解書、匯款申請書回條等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9頁 至第31頁),復經本院依職權調閱桃園地院112年度桃簡字 第1553號相關卷宗查明屬實,自堪信為真。  ㈡就被告孫文斌部分  1.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 汽車、機車或其他非依軌道行駛之動力車輛,在使用中加損 害於他人者,駕駛人應賠償因此所生之損害,民法第184條 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前段、第191條之2前段分別定有 明文。次按連帶債務人間依民法第280條規定,原則上固應 平均分擔義務。惟如連帶債務人間對於損害結果之加功原因 力不同者,即應類推民法第217條規定,依其應歸責之比例 定其負擔額。末按因連帶債務人中之一人為清償、代物清償 、提存、抵銷或混同而債務消滅者,他債務人亦同免其責任 。連帶債務人中之一人,因清償或其他行為,致他債務人同 免責任者,得向他債務人請求償還其各自分擔之部分,並自 免責時起之利息,此為民法第274條、第281條第1項定有明 文。  2.查本件被告孫文斌前經桃園地方法院以112年度交上易字第1 97號刑事判決無罪,惟就系爭車禍事故之發生仍認定具有過 失,並經桃園地院民事判決被告孫文斌與原告應連帶賠償余 澤文1,237,520元、林瑤琪1,519,437元及自111年6月21日起 算之法定遲延利息,且二人與余芳明就余芳明死亡結果之過 失比例分別為45%、20%、35%等節,業如前述。而被告孫文 斌已於相當期間受合法通知,於言詞辯論期日未到場,亦未 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依民事訴訟法第280條第3項準用 同條第1項規定,視同自認,堪認原告上開主張為真實。是 本件原告連同國泰產險公司已就余澤文、林瑤琪二人之債權 為全部清償,並由連帶債務人之原告給付1,038,322元予余 澤文、林瑤琪,被告孫文斌因而免其責任,依民法第281條 第1項規定,原告自可向被告孫文斌請求其應分擔之部分即5 84,056元(計算式:1,038,322÷80%×45%=584,056)。  ㈡就被告魏嘉宏即鐵汗運輸行部分   1.按連帶債務,係指數債務人以主觀共同目的,負同一給付之 債務,且各債務人對債權人均各負為全部給付義務;至不真 正連帶債務,則係指數債務人,以客觀單一目的,本於各別 之發生原因,負其債務,並因其中一債務之履行,而他債務 亦同歸消滅。二者之要件及性質相異,不容混淆。因不真正 連帶債務之各債務發生原因不同,僅因相關法律關係偶然競 合,致對同一債權人負同一內容之給付,其內部並不當然發 生求償關係,故無民法第280條所定連帶債務人間內部分擔 求償之適用,且不真正連帶債務人中一人確定判決,其利益 不及於他債務人,而無民法第275條規定之適用,另民法關 於連帶債務中為避免求償循環所設之生絕對效力事項,如對 債務人一人之免除、混同、時效完成、受領遲延等規定,於 不真正連帶債務亦無適用。(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73 號裁定意旨參照)。  2.原告雖主張其清償連帶債務後,被告魏嘉宏即鐵汗運輸行與 原告為不真正連帶債務人,原告得類推適用民法281條第1項 規定,請求被告魏嘉宏即鐵汗運輸行應分擔之部分584,056 元云云,惟查,本件原告與被告孫文斌係基於民法第184條 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前段、第191條之2前段等規定對 余澤文、林瑤琪二人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孫文斌與被告魏 嘉宏即鐵汗運輸行乃基於民法第18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對余 澤文、林瑤琪二人負連帶賠償責任,然原告與被告魏嘉宏即 鐵汗運輸行間並無法律規定或契約明示成立連帶債務,依照 前述說明,二者應為不真正連帶債務,自無從適用民法第28 0條、第281條等所定內部分擔求償;又不真正連帶債務成立 之前揭要件,乃因各債務人間,彼此「無法律規定」或「無 契約明示合意」應負連帶責任,是以不真正連帶債務人間自 無可能有法律上或契約上之內部分擔部分,故原告主張類推 適用民法第281條第1項連帶債務人間求償權之規定,應屬無 據。  3.原告另主張依民法第179條不當得利規定請求被告魏嘉宏即 鐵汗運輸行給付云云,惟查:   ⑴按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 利益,民法第179條前段定有明文。又不當得利依其類型 可區分為「給付型之不當得利」與「非給付型不當得利」 ,前者係基於受損人有目的及有意識之給付而發生之不當 得利,後者乃由於給付以外之行為(受損人、受益人、第 三人之行為)或法律規定所成立之不當得利。次按首揭說 明,不真正連帶債務之發生,僅因相關法律關係偶然競合 ,致對同一債權人負同一內容之給付,並因其中一債務之 履行,而他不真正連帶債務人之債務於其給付範圍內亦同 免其責任。準此,不真正連帶債務人向債權人為給付,係 基於履行自己對債權人所負債務之目的,有意識地對債權 人為給與行為,給付關係乃存在於為給付之債務人與債權 人間,該債務人與其他不真正連帶債務人間並無給付關係 存在,是應審理是否為「非給付型之不當得利」類型,合 先敘明。   ⑵再按「非給付型之不當得利」中之「權益侵害型不當得利 」,因侵害歸屬於他人權益內容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 ,而對受損人不具有取得利益之正當性,即可認為受損與 受益間之損益變動具有因果關係而無法律上原因(最高法 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792判決要旨參照)。經查,本件原 告給付余澤文、林瑤琪二人1,038,322元,乃基於民法第1 84條第1項前段、第191條之2前段等規定所為之給付,業 如前述,是原告乃清償自己之債務,並無所謂損害可言, 被告魏嘉宏即鐵汗運輸行對余澤文、林瑤琪二人賠償義務 之免除與原告應負之損害賠償責任間,並沒有直接損益變 動關係,故原告依民法第179條不當得利之規定,請求被 告魏嘉宏即鐵汗運輸行給付584,056元,亦屬無據。 五、從而,原告依據民法第281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孫文斌應 給付584,056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3年9月14 日)起至清償日為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逾此部分所為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就其勝訴部分,經核並 無不合,爰酌定相當擔保金額准許之,並依職權宣告被告為 原告預供相當之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至於原告敗訴部分 ,其假執行之宣告已經失去依據,應併予駁回。 七、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 前段、第79條、第390條第2項、第392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劉以全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書記官 許慧禎

2024-12-11

PCDV-113-訴-2360-20241211-1

勞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訴字第33號 原 告 潘淑芬 訴訟代理人 秦睿昀律師 被 告 鉅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龔文安 訴訟代理人 吳國輝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18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捌萬伍仟柒佰肆拾元,及自民國113年3月 1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百分之七,原告負擔百分之九十三。 本判決第一項得假執行,但被告以新台幣捌萬伍仟柒佰肆拾元為 原告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者、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 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2、3款定有明文。經查, 本件原告起訴時訴之聲明第一項為:「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 幣(下同)1,927,2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翌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等語(見本院卷 第9頁),嗣原告於民國(下同)113年6月17日減縮及變更 第一項聲明為:「被告應給付原告1,246,540元,及自起訴 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等語(見本院卷第141頁),原告上開所為,符合上開規 定,自應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   原告自82年9月2日起任職被告擔任技術員,未曾選擇適用勞 工退休金條例之退休制度(下稱勞退新制),被告亦未曾書 面徵詢原告意願,依勞工退休金條例(下稱勞退條例)第9 條規定,被告應適用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55條第1 項第1款規定(下稱勞退舊制)給付退休金給原告。之後原告 於106年1月18日自被告轉職至被告家族關係企業之協合精實 股份有限公司任職(下稱協合公司),兩家公司具事業同一性 ,從而原告服務於協合公司及被告之工作年資應合併計算, 並應就前開合併計算之任職年資於原告退休時給付退休金。 不料,原告於110年1月15日因符退休資格而向協合公司提出 退休申請,並向被告請求給付退休金,竟遭被告拒絕給付依 法應發給之退休金1,182,951元。另外原告於任職期間,自8 8年後經被告要求沒有休特別休假,被告也未向原告結算特 別休假未休工資,故請求被告給付108年度、109年度之特休 未休工資共63,589元(108年度31,961+109年度31,628=63,5 89)。為此,依勞基法第55條、第38條規定,提起本訴,併 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1,246,54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 被告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㈡原告 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抗辯:   ㈠有關退休金部分,原告於106年1月18日自被告離職時,曾   結清原告勞退舊制的勞工退休金及屆至離職時應休而未休之 特別休假工資,此有被告匯款單憑條776,028元及金額計算 內容足證。而原告於106年1月18日入職協合公司後,適用勞 退新制,此亦有協合公司於當日向勞保局申請原告入職勞保 加保及勞工退休金提繳之申請表一份及雇主協合公司依勞退 新制按月提繳原告退休金之單據可稽。而被告既已結清原告 勞退舊制年資,自不發生應併計原告任職被告及協合公司工 作年資之情形,何況原告是110年1月18日於協合公司離職, 勞動契約對象應為協合公司,故原告向被告請求,顯屬違誤 。㈡有關特休未休工資部分,被告與協合公司是不同法人格 ,原告於108年、109年所屬之勞動契約對象既為協合公司, 其向被告請求給付該2年度應休天數未休完之特休工資,即 屬錯誤。且原告於協合公司任職之108年已休特別休假共8.5 天、109年已休特別休假共10.5天,其餘未休天數均已發給 現金完畢,故原告向被告請求108年度特休未休30天之工資3 1,961元、109年度特休未休30天之工資31,628元,均無理由 。㈢併聲明:原告之訴暨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三、雙方不爭執的事實:  ㈠原告於82年9月2日至被告任職,曾離職一段時間後再復職, 之後於106年1月18日自被告離職,並於離職當日至協合公司 任職,至110年1月15日向協合公司申請退休。  ㈡原告任職被告期間適用勞退舊制,任職協合公司期間適用勞 退新制。  ㈢被告曾於106年1月18日匯款793,050元予原告。 四、本件爭執點及本院判斷如下:  ㈠被告與協合公司屬於「實體同一性」公司   1.為保障勞工之基本勞動權,加強勞雇關係,促進社會與經濟 發展,防止雇主以法人之法律上型態規避法規範,遂行其不 法之目的,應將相同事業主所成立具有「實體同一性」的公 司行號,都視為勞工之雇主,同負對勞工的勞動契約義務( 包括給付薪資、資遣費、退休金等義務在內),且於具有實 體同一性的各公司行號間,成立不真正連帶債務(最高法院 111年度台上字第829號民事判決參照),且於計算勞工退休 年資時,非不得將其受僱於「現雇主」法人之期間,及其受 僱於與「現雇主」法人有實體同一性之「原雇主」法人之期 間合併計算,庶符誠實及信用原則(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 字第1016號民事判決參照)。  2.經查,被告於76年7月28日成立,登記負責人為龔文安,並 由龔文豪、李瓊玫擔任董事;李瓊瑤擔任監察人。協合公司 則於102年12月10日成立,登記負責人為李瓊玫,並由龔柏 豪、吳貴鴻擔任董事;龔文安擔任監察人,有公司登記資料 可稽(見本院卷第27至30頁)。又原告主張龔文安、龔柏豪 為父子關係,龔文安與李瓊玫為配偶關係;龔文安並兼任協 合公司之監察人職務,且協合公司及被告公司之營業項目內 容均為電器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等情,亦為被告所不否認 ,顯見被告公司與協合公司之董事、股東均為同一家族成員 ,經營項目相同,公司設址亦相同,足證龔文安、龔柏豪、 李瓊玫家族成員中得掌控被告及協合公司之決策、經營、人 事,該2公司間係有控制從屬關係之家族關係企業,應具有 實體同一性。  3.依原告之勞工保險被保險人投保資料表所載(見本院卷第22 頁),其於82年9月2日由被告公司為其投保,再於82年10月 6日退保,又於85年11月8日加保(原告主張此段未加保期間 仍持續工作,詳如下述),至106年1月18日退保,並於當日 轉職至協合公司為其投保,則原告自82年9月2日任職迄110 年1月15日止,共計27年餘,均擔任技術員工作,且其工作 地點與工作內容均未因前開投保單位不同而有所異動,足見 原告於被告及協合公司之勞動條件,應係相同,依照前述最 高法院見解,其任職該2公司之年資,自應合併計算。   ㈡就原告於被告任職期間而言   原告主張其任職期間自82年9月2日起至110年1月15日止,被 告則抗辯原告雖於82年9月2日至被告任職,但於1個月後旋 於82年10月6日離職,於三年後之85年11月8日始再至被告任 職至106年1月18日離職,再於同日轉職至協合公司至110年1 月15日為止。惟查,  1.原告主張雖於82年10月6日自被告公司退保,惟實際僅係因 原告初入被告公司任職期間,對於工作環境不甚熟悉而短暫 離職,然其於離職後不到一個月內即重返被告公司,並持續 任職至110年1月15日,是被告當時並未替原告投保勞工保險 ,遲至85年11月8日方投保所致,故前述勞工保險被保險人 投保資料表所載並不正確等情。  2.依原告所提出82至88年度各類所得扣繳暨免扣繳憑單所載( 見本院卷第89至99頁),均明確記載扣繳單位統一編號「00 000000」、扣繳義務人「鉅元企業有限公司」、格式「50」 (即薪資所得)等字樣,原告82年度所得所屬年月亦載明82 年9月至82年12月等時間(見本院卷第89頁)。而83年度薪 資所得為263,870元、84年度薪資所得為337,468元、85年度 薪資所得為346,200元、86年度薪資所得為399,081元、88年 度薪資所得為400,478元,如原告於82年10月6日至85年11月 7日均未任職,被告又如何會製作上開扣繳憑單並發給原告 ?被告雖抗辯上述扣繳憑單有內容模糊、字體顏色不同、字 體清晰度差距極大、有無撞擊凹凸痕跡等瑕疵云云,惟此或 因保存已近30年之久、或因影印所致,均無法證明上述扣繳 憑單虛偽不實,此部分抗辯,尚難採信。  3.再者,原告主張任職於被告初期是以現金方式領取薪資,直 至84年起方改以匯款方式領取每月薪資,此亦有被告公司匯 款每月薪資紀錄可證(匯款月份為84年1月、3月、5月、6月 、7月、10月、11月、12月,見本院卷第101至102頁),如 原告84年間未受雇於被告,被告為何又會有上述匯款紀錄? 足證原告於此段期間確實仍受雇於被告無疑。  4.由上可知,原告任職被告期間應認定從自82年9月2日起至10 6年1月18日止,之後於同日轉職至具有實體同一性之協合公 司任職,至110年1月15日始申請退休。     ㈢就請求退休金部分  1.查原告係00年0月00日生,自82年9月2日任職於被告起迄至 原告110年1月15日向協和公司提出離職之退休申請時,依照 前述最高法院見解,其年資應合併計算,故原告勞退舊制工 作年資已逾25年,符合勞動基準法第53條第1、2款所訂工作 二十五年以上得自請退休之規定。  2.原告主張因於106年1月18日轉職至協合公司後已改適用勞退 新制,故就原告自82年9月2日至106年1月18日間之勞退舊制 年資,被告仍應予以保留並發給退休金,年資總計23年4月1 6日,其退休金基數應為38.5個基數,而原告退休前之月平 均薪資為30,726元(低於被告所自認的31,199元,見本院卷 第223頁),被告應給付原告勞工退休金應為1,182,951元( 計算式:30,726×38.5)等情(見本院卷第143頁),符合勞 退舊制規定,自應准許。  3.被告抗辯曾於106年1月18日匯款予原告1月薪資16,860元及 勞工退休金776,028元,合計792,888元,並提出匯款單兩張 為證(見本院卷第69頁)。原告承認有收到該筆匯款,但主 張已將被告匯給原告之結算舊制退休金年資金額領回來返還 被告公司云云,並提出取款憑證為證(見本院卷第103頁) 。惟查,依被告所提出前述匯款單、結清年資(舊制)計算 內容顯示(見本院卷第69至71頁),被告匯給原告之原告1 月薪資16,860元及退休金(扣除已付退休金36萬元+應休未休 特休33天又5小時之代金)共776,028元,總共792,888元。但 原告該取款憑條卻顯示自其名下銀行帳戶中領出高於被告所 匯總額792,888元之793,050元金額,此已顯與匯款領出歸還 之事實不符;且被告所匯總額792,888元中,尚包含原告1月 薪資16,860元,故原告所稱領出金額793,050元除高出被告 原總匯款金額792,888元外,更連同本即屬於原告1月薪資16 ,860元,及原告本身本即存於帳戶內之金錢,也領出交還給 被告,惟該等金額皆不可能還給被告公司,則依經驗論理法 則,原告此部分主張,顯難以採信。   4.再者,被告也抗辯於100年至105年間已預付退休金360,000 元,有被告提出之多張支票簽收單可稽(見本院卷第159至1 69頁),且參照原告於其本件勞資爭議調解申請書第2頁爭 議要點第4點中亦記載:「在貴公司就職中有部分是採舊制 ,當中每年有播(撥)退休金,但不知實際金額」(見本院卷 第73頁),足證被告確有預付退休金之事實。原告雖不否認 該等簽收單上簽收人之筆跡為原告筆跡,惟辯稱:該等簽收 單上之有關「退休預備金」文字係被告事後加工而成等語。 然原告形式上既不否認確於該等簽收單上簽名簽收,則原告 自應就其所稱該等簽收單上之文字係被告事後加工變造而成 之事實,負舉證責任,但未能舉證證明,依法自應認定該簽 收單為真正。  5.因此,被告應給付原告勞工退休金為1,182,951元,扣減於1 06年1月18日已付776,028元,及100年至105年間預付退休金 36萬元後,原告僅得請求給付餘額46,923元。   ㈣就請求特休未休工資部分  1.按勞基法第38條第1、2、3、6項分別規定:「勞工在同一雇 主或事業單位,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者,應依下列規定給予 特別休假:六、十年以上者,每一年加給一日,加至三十日 為止」、「前項之特別休假期日,由勞工排定之。但雇主基 於企業經營上之急迫需求或勞工因個人因素,得與他方協商 調整。」、「雇主應於勞工符合第一項所定之特別休假條件 時,告知勞工依前二項規定排定特別休假。」、「勞工依本 條主張權利時,雇主如認為其權利不存在,應負舉證責任。 」。  2.原告主張其於108年度、109年度終結前最近一個月正常工作 時間所得之工資分別為31,961元、31,628元,則被告各應給 付該年度30天特休未休工資31,961元、31,628元,共計63,5 89元等情。被告則抗辯原告於108年度特別休假為10日、已 休8.5日,餘1.5日已發給現金完畢,109年度特別休假為14 日、已休10.5天,餘3.5日已發給現金完畢等情。  3.依照前述最高法院見解,原告任職被告及協合公司年資應合 併計算,則原告自任職滿25年起,每年即應有特別休假30日 ,而原告於82年9月2日任職起至107年9月2日已屆滿25年, 故於108年度、109年度應各有30日特別休假。而依被告所提 出之請假單所載,原告於108年6月、11月、12月已休特別休 假共5.5天、109年1月、4月、5月、9月、11月已休特別休假 共7.5天(見本院卷第199至203頁)。  4.原告不否認有於請假單內各日期向被告請假之事實,卻主張 其請假事由都是勾選「事假」,自始並無使用特別休假等情 (見本院卷第206頁)。惟依上述請假單所載,原告請假事 由除勾選「事假」外,另勾選「使用特別休假」,並記載使 用天數,故原告主張自始並無使用特別休假云云,並非事實 。又依原告108年度、109年度、110年度逐月之薪資明細表 所載(見本院卷第257至261頁),原告108年及109年之每張 原告請假單上所載之特休天、時數,比對當月工資清冊之特 休天、時數及扣薪項目記載,發現每一張皆完全一致,並無 不符,更可證明每張原告請假單上所載之特休天時數,原告 確實有休特別休假,且未以一般請事假扣薪,故原告此部分 主張,無法採信。  5.另外,被告抗辯依上述108年至110年逐月薪資明細表上所累 計之108年已休特休時數累計為68小時(計8天又4小時)、10 9年已休特休時數累計為84小時(計10天又4小時),係因員 工請特休假,不一定必然以事先填請假單之方式為之,另有 以電話或請人代為請假之方式為之,故提出存在請假單所累 計之已特休天(時)數,會少於每月工資明細表上面記載之所 累計之已特休天(時)數等情。本院審酌除前述假單以外,10 8年(1月、2月、10月)各月、109年(2月、6月、9月)各月工 資明細中有記載原告有休特休天時數且未扣薪之記載,再比 對原告108年(1月19日、2月23日、10月5日)各月之打卡資料 (見本院卷第299至303頁)、109年(2月15日、6月20日、9 月26日) 各月之打卡資料(見本院卷第305至309頁),各該 月打卡中各該日,確實有原告未上班打卡、且無請假扣薪之 記載,足見工資明細表上請特休未扣薪之記載,與打卡資料 上原告未出勤之狀況相符,應認定屬實。因此,原告108年 已休特休時數累計為68小時(計8天又4小時,即8.5日)、109 年已休特休時數累計為84小時(計10天又4小時,即10.5日 )。  5.因此,原告於108年、109年度應各有特別休假30日,扣減10 8年已休8.5日、109年已休10.5日後,被告依法應給付108年 未休特別休假工資共21.5天、109年未休特別休假共19.5天 。又原告主張其於108年度、109年度終結前最近一個月正常 工作時間所得之工資分別為31,961元、31,628元一節,有玉 山銀行及國泰世華銀行存摺明細可稽(見本院卷第147至151 頁),故被告應分別給付108年度特休未休工資22,905元(3 1961/30x21.5=22905,元以下四捨五入,下同)、109年度 特休未休工資20,558元(31628/30x19.5=20558)。又依上 述108年至110年薪資明細表所載,被告於109年1月及110年1 月因108年、109年特休年度屆滿,而有就108年度、109年度 應休而未休之特休天(時)數結算,分別發給原告現金1,410 元、3,236元之記載,故經扣減後,原告僅得請求給付108年 度特休未休工資21,495元(00000-0000=21495)、109年度 特休未休工資17,322元(00000-0000=17322),共計38,817 元。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勞基法第38條、第55條第1項等規定,請 求被告應給付原告85,740元(舊制退休金差額46,923元+特 休未休工資38,817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3年3 月19日(見本院卷第43頁)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 之五計算之利息部分,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越此部分則 為無理由,無法准許。 六、法院就勞工之給付請求,為雇主敗訴之判決,應依職權宣告 假執行,前項情形,法院應同時宣告雇主得供擔保或將請求 標的物提存而免假執行,勞動事件法第44條第1項、第2項定 有明文。本件判決第1項為被告即雇主敗訴之判決,依據前 開規定,故本院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 准被告供擔保後免為假執行。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其餘爭點,核   與判決結果無涉,不再一一論述。 八、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9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劉以全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書記官 許慧禎

2024-12-09

PCDV-113-勞訴-33-20241209-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