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合併定刑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41-15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541號 聲明異議人 粟振庭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違反政府採購法等案件,對臺灣士林 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執行之指揮(113年度執助字第2157號),聲 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下稱異議人)因違反政府 採購法等案件,經法院判處有罪,經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 下稱士林地檢署)檢察官於民國113年12月12日指揮執行113 年執助字第2157號執行命令,應執行刑罰欄為:「有期徒刑 」,備註欄為:「如入監服刑,欲就近於住居地監獄服刑, 得提出住居轄區外證明文件,向執行檢察官聲請囑託執行, 並攜帶健保IC卡入監,俾利使用健保醫療」,惟該執行命令 備註欄無是否為累犯之註記,然是否為累犯與報請假釋有關 。其次,異議人本次遭判處之有期徒刑與先前所犯各罪符合 定刑要件,執行指揮未合併定刑,顯有不當。綜上,本件執 行指揮應予撤銷,另為適法執行,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聲明異議。 二、按受刑人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 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定有明文。是對於刑之 執行得聲明異議之事由,僅限於「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而此所稱「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應指檢察官有 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情形而言。又裁 判除關於保安處分者外,於確定後執行之,刑事訴訟法第 4 56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裁判一經確定,非依法定程序, 不能停止其執行之效力。另刑罰之執行,由檢察官以指揮書 附具裁判書為之,為刑事訴訟法第457條第1項、第458條所 明定;至同法第469條第1項前段「受罰金以外主刑之諭知, 而未經羈押者,檢察官於執行時,應傳喚之;傳喚不到者, 應行拘提」之規定,僅屬刑罰執行前之強制處分。檢察官為 執行徒刑而傳喚未受羈押之受刑人到場,係執行前之先行程 序,檢察官尚未就徒刑之執行製作指揮書指揮執行,即非可 認係「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自無對之聲明異議之餘地(最 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683號裁定意旨參照)。惟檢察官就 得易服社會勞動之有期徒刑之案件,若於傳喚受刑人之傳票 上註明該受刑人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旨,應認檢察官實質上 已為否定該受刑人得受易刑處分利益之指揮命令,該部分之 記載,自得為聲明異議之標的,不受檢察官尚未製作執行指 揮書之影響(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1786號裁定意旨參 照)。 三、經查: ㈠、異議人因違反政府採購法等案件,經本院以113年度上訴字第 38號判決判處異議人有期徒刑1年,並經最高法院以113年度 台上字第4252號判決駁回上訴確定,經本院查閱臺灣士林地 方檢察署(下稱士林地檢署)執行卷宗所確認無誤。 ㈡、觀諸士林地檢署執行傳票命令所載,檢察官傳喚異議人應於1 14年1月7日下午2時至該署執行科報到,有執行傳票命令在 卷可稽,猶待檢察官依法訊問相關事證後,決定如何核發執 行指揮書,本件檢察官對於受判決確定之異議人傳喚,僅係 依刑事訴訟法第469條為刑罰執行前之強制處分而已,屬執 行前之先行程序,依前揭說明,非屬得聲明異議之標的,且 通知受刑人需依法到案執行本屬檢察官執行前職權之行使, 尚非可任意指摘為違法或不當。況本件異議人遭判處有期徒 刑1年,並非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執行傳票命 令亦無否准易刑處分之記載,難認上揭執行傳票命令已屬指 揮命令而得作為聲明異議之標的。 ㈢、末按合於刑法第51條併罰規定之數罪,卻未經法院以裁判依 法定其應執行刑,因量刑之權,屬於法院,為維護數罪併罰 採限制加重主義原則下受刑人之權益,檢察官基於執行機關 之地位,自應本其職權,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 聲請法院定其應執行之刑。倘指揮執行之檢察官未此為之, 受刑人自得循序先依同條第2項規定促請檢察官聲請,於遭 拒時並得對檢察官之執行聲明異議。經查異議人並未提出關 於檢察官否准其定刑聲請之文件以供本院審酌,逕以檢察官 未就本案與他案有期徒刑合併定應執行刑為由聲明異議,依 前開說明,於法未合。 四、綜上所述,異議人以執行命令未記載累犯及檢察官未就本案 為定應執行刑之聲請為由,向本院聲明異議,核無理由,應 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刑事第二十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淑惠                    法 官 吳定亞                    法 官 張宏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洪于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2025-03-03

TPHM-113-聲-3541-20250303-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之刑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79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劉哲瑋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433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劉哲瑋因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肆 年拾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劉哲瑋因犯數罪,經判決確定如附表 ,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應定其應執行之刑,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查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各罪,經如附表所示法院分別判處 如附表所示之刑,業經確定在案。茲聲請人依受刑人之請求 (見卷附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案件是否 請求定應執行刑調查表)向本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 審核認聲請為正當,並考量受刑人所犯各罪之行為態樣及違 反法律之嚴重性,貫徹刑法量刑公平正義理念之內、外部限 制,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對於受 刑人所犯數罪為整體非難評價,復參以受刑人於前開調查表 中表明請求檢察官合併定刑之意見陳述等情,合併定其應執 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0 條第2項、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三、又附表編號1至5所示合計有期徒刑2年5月部分均已執行完畢 ,檢察官於指揮執行時自應於本件定應執行刑後之刑期予以 扣除,附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丁智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附繕本) 。                    書記官 顏督訓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2025-03-03

TCDM-114-聲-579-20250303-1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8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花蓮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士傑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22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林士傑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捌月,如 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林士傑因公共危險等數罪,先後經判 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 執行刑,爰依刑事訴訟法(下稱刑訴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 定等語。 二、法律依據: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分別宣 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 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數 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 執行之刑,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1條第5款、第53條 分別定有明文。 (二)次按「法院於酌定執行刑時,不得違反刑法第51條之規定 ,並應體察法律規範之目的,謹守法律內部性界限,以達 刑罰經濟及恤刑之目的。」、「法院依刑法第51條第5款及 第6款定執行刑者,宜注意刑罰邊際效應隨刑期而遞減及行 為人所生痛苦程度隨刑期而遞增之情形,並考量行為人復 歸社會之可能性,妥適定執行刑。」、「執行刑之酌定, 宜綜合考量行為人之人格及各罪間之關係。」、「審酌各 罪間之關係,宜綜合考量數罪侵害法益之異同、對侵害法 益之加重效應及時間、空間之密接程度。」、「各罪間之 獨立程度較高者,法院宜酌定較高之執行刑。但仍宜注意 維持輕重罪間刑罰體系之平衡。」、「行為人所犯數罪係 侵害不可替代性或不可回復性之個人法益者,宜酌定較高 之執行刑。」、「刑法第57條所列事項,除前述用以判斷 各罪侵害法益之異同、對侵害法益之加重效應、時間及空 間之密接程度、行為人之人格與復歸社會之可能性外,不 宜於定執行刑時重複評價。」刑事案件量刑及定執行刑參 考要點第22、23、24、25、26點分別定有明文。申言之, 數罪併罰酌定應執行刑時,係對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數 罪之總檢視,自應權衡行為人之責任與刑罰經濟及恤刑之 目的,俾對於行為人所犯數罪為整體非難評價。在行為人 責任方面,包括行為人犯罪時及犯罪後態度所反應之人格 特性、罪數、罪質、犯罪期間、各罪之具體情節、各罪所 侵害法益之不可回復性,以及各罪間之關聯性,包括行為 在時間及空間之密接程度、各罪之獨立程度、數罪侵害法 益之異同、數罪對侵害法益之加重或加乘效應等項。在刑 罰經濟及恤刑之目的方面,包括矯正之必要性、刑罰邊際 效應隨刑期而遞減(採多數犯罪責任遞減之概念)、行為 人所生痛苦程度隨刑期而遞增、行為人復歸社會之可能性 ,以及恤刑(但非過度刑罰優惠)等刑事政策,並留意個 別犯罪量刑已斟酌事項不宜重複評價之原則,予以充分而 不過度之綜合評價(最高法院112年度臺上字第318號判決參 照)。 (三)復按刑訴法第370條第2項、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案件 之定應執行之刑,明定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而 分屬不同案件之數罪併罰有應更定執行刑之情形,倘數罪 之刑,曾經定其執行刑,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 刑時,在法理上亦應同受此原則之拘束。是以,另定之執 行刑,其裁量所定之刑期,不得較重於前定之執行刑加計 後裁判宣告之刑之總和(最高法院113年度臺抗字第1150號 裁定參照)。此與刑法第51條各款所定之方法或範圍,均屬 定執行刑之法律外部性界限(最高法院113年度臺抗字第130 6、1214號裁定參照)。  (四)又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之數罪中,倘有部分罪刑已執行 完畢者,因僅係檢察官指揮執行時,應如何予以扣抵之問 題,要與定應執行刑無涉(最高法院105年度臺抗字第907號 裁定參照)。 (五)另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 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 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備具繕本,聲請該法院裁定 之。法院於接受繕本後,應將繕本送達於受刑人。」、「 法院對於第1項聲請,除顯無必要或有急迫情形者外,於裁 定前應予受刑人以言詞或書面陳述意見之機會。」、「法 院依第1項裁定其應執行之刑者,應記載審酌之事項。」刑 訴法第477條第1、3、4項亦分別定有明文。又依本條立法 理由略以:「第一項定其應執行之刑之聲請,不僅攸關國 家刑罰權之實行,於受刑人亦影響甚鉅,為保障其權益, 並提昇法院定刑之妥適性,除聲請有程序上不合法或無理 由而應逕予駁回、依現有卷證或經調取前案卷證已可得知 受刑人對定刑之意見、定刑之可能刑度顯屬輕微(例如非 鉅額之罰金、得易科罰金之拘役,依受刑人之經濟狀況負 擔無虞者)等顯無必要之情形,或受刑人原執行指揮書所 載刑期即將屆滿,如待其陳述意見,將致原刑期與定刑後 之餘刑無法合併計算而影響累進處遇,對受刑人反生不利 等急迫之情形外,法院於裁定前應予受刑人以言詞或書面 陳述意見之機會,俾為審慎之決定」。 三、經查: (一)受刑人因酒駕公共危險、過失妨害火車行駛安全等案件, 先後經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及本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 在案,有附表所示判決書、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 各1份在卷可稽;又附表編號2、3之罪係於附表編號1之罪 裁判確定前所犯,且附表編號2、3之罪業經本院113年度原 交上易字第8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7月確定;是檢察官 依刑訴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就附表各罪合併定其應 執行之刑,洵屬正當,應予准許。 (二)本院參酌附表編號2、3之罪業經定刑確定,附表編號1之罪 刑度非高,合併定刑之外部界限甚窄(法院裁量範圍甚為有 限)等情,可認本件顯無必要於裁定前予受刑人陳述意見之 機會。爰審酌:  1、外部界限: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及前揭二(三)說明,本 件定應執行刑之外部界限為有期徒刑6月以上、9月(2月+7 月)以下。  2、內部界限: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與編號2、3之罪在犯罪時 間固相距7月餘,然均係侵害社會法益之公共危險罪,犯罪 手段(同係酒後犯罪)、罪質及侵害法益雷同,非無相當程 度之責任非難重複程度;再考量上開各罪所侵害係具有不 可替代性或不可回復性之社會法益,以及上開判決記載所 徵顯受刑人人格(合理化己身過錯〈見執聲卷第12頁〉)及犯 罪傾向(酒後約束己身行為能力欠佳);另衡酌刑罰邊際效 應隨刑期而遞減及受刑人所生痛苦程度隨刑期而遞增之情 形,以及受刑人復歸社會之可能性。  3、綜上外部界限與內部界限為基礎,就附表各罪所處之刑, 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三)附表編號1之罪,雖已於民國114年2月1日易科罰金執行完 畢,僅係檢察官指揮執行時如何扣抵之問題,附此敘明。 四、依刑訴法第477條第1項、第3項、第4項,刑法第50條第1項 、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信旭                法 官 張健河                法 官 顏維助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秦巧穎

2025-03-03

HLHM-114-聲-28-20250303-1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056號 聲 請 人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LE THANH HAI(中文名:黎清海)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字第3242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LE THANH HAI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刑,應執行有期徒刑貳年貳月 。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LE THANH HAI因犯肇事致人傷害逃逸 等案件,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符合數罪併罰之要件 ,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之規定,聲請定其應執行 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㈠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㈡得易 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㈢得易服社會勞動之 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㈣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 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 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又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 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 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 第51條第5款分別有所明文。另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2項、 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案件之定應執行刑,明定有不利 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而分屬不同案件之數罪併罰有應更 定執行刑之情形,倘數罪之刑,曾經定應執行刑,再與其他 裁判宣告之刑定應執行刑時,在法理上亦同受此原則之拘束 。亦即,另定之執行刑,其裁量所定之刑期,不得較重於前 定之執行刑加計後裁判宣告之刑或所定執行刑之總和(最高 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2051號裁定意旨參照)。再按數罪併 罰中之一罪,依刑法規定得易科罰金,若因與不得易科罰金 之他罪併合處罰結果而不得易科罰金時,原可易科部分所處 之刑,自亦無庸為易科折算標準之記載(司法院院字第2702 號解釋、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144號解釋及第679號解釋理由 書意旨參照),故在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定其應執行 之刑時,若有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併合處罰 結果而不得易科罰金時,原可易科部分所處之刑,自亦無庸 為易科罰金折算標準之記載。再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 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 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備具繕 本,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前段亦有 明定。 三、經查,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經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 ,其中附表編號2至3所示之罪刑,曾經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 徒刑1年4月;附表編號5至6所示之罪刑,曾經原判決定應執 行有期徒刑7月,並均確定在案,有如附表所示之判決及法 院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憑。其中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 、4至6所示之罪是屬得易科罰金者,如附表編號2至3所示之 罪則不得易科罰金者,原不得併合處罰之,惟受刑人業已請 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有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刑法第50 條第1項但書案件是否請求定應執行刑調查表1份在卷可稽, 即已合定刑之要件。茲聲請人以本院為附表所示犯罪事實最 後判決之法院,聲請就該6罪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認核 屬正當,應予准許。又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至3所示之罪 刑,曾經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4月;附表編號5至6所示之罪 刑,曾經定應執行有期徒刑7月確定,業如上述,依前揭說 明,本院就附表編號1至6所示之案件再為定應執行刑之裁判 時,除遵守外部界限外,並應在前開裁判所定應執行刑加計 其餘宣告刑之總和範圍內定應執行刑。本院審酌受刑人所犯 附表各罪罪質,暨各罪行為時間間隔,受刑人犯罪行為之不 法與罪責程度、附表各罪所反應受刑人之人格特性與傾向、 對受刑人施以矯正之必要性等裁量內部性界限,參以受刑人 對本件定應執行刑表示:受刑人到案後均坦承犯行,且所犯 均為輕微罪刑,懇請從寬量刑,給予適妥之應執行刑等語( 見本院卷第59頁),爰合併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至受 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4至6所示之罪雖係得易科罰金之罪 ,但因與附表編號2至3所示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合併定刑結果 而不得易科罰金,依前揭說明,於定應執行刑時,原可易科 罰金部分所處之刑,即無庸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併予 說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53條、第51條 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 法 官 黃郁姈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繕 本)。                書記官 洪明煥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附表:受刑人LE THANH HAI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施用第二級毒品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宣告刑 有期徒刑2月 有期徒刑1年2月 有期徒刑1年1月 犯罪日期 112年6月4日 111年11月10日至  111年11月11日 111年11月10日至  111年11月11日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 112年度毒偵字第951號 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 112年度偵字第511、778號 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 112年度偵字第511、788號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案 號 113年度嘉簡字第20號 113年度金上訴字第42號 113年度金上訴字第42號 判決日 113年1月8日 113年4月3日 113年4月3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案 號 113年度嘉簡字第20號 113年度金上訴字第42號 113年度金上訴字第42號 確定日 113年2月5日 113年5月23日 (上訴至最高法院後撤回上訴) 113年5月23日 (上訴至最高法院後撤回上訴)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否 否 備   註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895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助字第1735號。 ⒈臺灣高等檢察署臺中檢察分署113年度執字第39號。 ⒉編號2至3經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4月。 編 號 4 5 6 罪 名 施用第二級毒品 汽車駕駛人未領有駕駛執照駕車過失傷害 肇事致人傷害逃逸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6月 犯罪日期 112年10月3日 111年6月18日 111年6月18日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 112年度毒偵字第1737號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 112年度偵字第4965號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 112年度偵字第4965號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案 號 113年度簡字第783號 113年度交訴字第52號 113年度交訴字第52號 判決日 113年6月4日 113年9月26日 113年9月26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案 號 113年度簡字第783號 113年度交訴字第52號 113年度交訴字第52號 確定日 113年7月5日 113年10月29日 113年10月29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   註 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3434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助字第2156號。 ⒈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3242號。 ⒉編號5至6經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7月。

2025-02-27

ULDM-113-聲-1056-20250227-1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定應執行刑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40號 聲 請 人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蔡念祥 上列受刑人因竊盜等案件,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業經判決罪 刑確定,聲請人聲請定其應執行刑(114年度執字第449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蔡念祥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有期徒刑部分,應執行有期徒 刑貳年參月。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蔡念祥因犯竊盜等案件,先後經 判決確定如附表,經受刑人聲請,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 第5款,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 請裁定等語。 二、按數罪併罰,有2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 應執行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同法第53 條、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又刑法第50條規定:「裁 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 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得 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 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 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 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是以,本件屬 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之情形,並經受刑人於判決確定後請 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有定刑聲請書1份附卷可稽(本 院卷第7頁),程序上並無不合。 三、經查,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經法院判決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確定在案,此有附表所示之刑事判決及法院前案紀 錄表在卷可稽。茲檢察官聲請就受刑人所犯附表所示各罪所 處之刑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聲請於法尚無不合,並 審酌受刑人所為數罪,包含販賣毒品、施用毒品、竊盜等, 考量各次行為態樣,4次竊盜犯行部分發生時間部分有所間 距等節,爰就所處有期徒刑部分定其應執行之刑。另就所處 得易科罰金部分,因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合併定刑後,已不 得易科罰金,附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0條第1項第1 款、第2項、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三庭 法 官 方宣恩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附 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廖婉君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加重竊盜(3次)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2年。 有期徒刑2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一日。 ①有期徒刑1年。 ②有期徒刑8月。 ③有期徒刑9月。 犯 罪 日 期 111年03月21日 112年07月10日 ①111年01月26日 ②112年01月31日 ③112年02月07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臺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8933號 嘉義地檢112年度毒偵字第849號 臺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4384號、第25010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院 南高分院 嘉義地院 臺南地院 案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793號 112年度嘉簡字第998號 112年度易字第1049號 判決 日期 112年06月29日 112年09月22日 113年02月21日 確 定 判 決 法院 南高分院 嘉義地院 臺南地院 案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793號 112年度嘉簡字第998號 112年度易字第1049號 確定日期 112年07月28日 113年02月15日 113年03月27日 編     號 4 (以下空白) (以下空白) 罪     名 加重竊盜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7月。 犯 罪 日 期 111年09月17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嘉義地檢112年度偵字第7335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院 嘉義地院 案號 113年度易字第666號 判決日期 113年11月19日 確 定 判 決 法院 嘉義地院 案號 113年度易字第666號 確定日期 113年12月18日

2025-02-27

CYDM-114-聲-140-20250227-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上訴字第91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郭沛勳 指定辯護人 李宗暘律師(義務辯護)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桃園 地方法院113年度訴字第495號,中華民國113年11月14日第一審 判決(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53722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審理範圍   上訴人即被告郭沛勳(下稱被告)不服原判決提起上訴,其 刑事上訴狀載明對原判決量刑部分聲明不服(見本院卷第23 頁),於本院民國114年2月13日審理時亦表示僅就量刑上訴 ,對原審所認定犯罪事實、罪名及沒收部分不爭執,不在上 訴範圍內等語(見本院卷第150至151頁),已明示其上訴範 圍,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本院審理範圍僅限於 原判決刑之部分,而不及於其他部分,合先敘明。 二、刑之減輕事由 (一)有刑法第25條第2項規定適用   被告雖已著手實行販賣第三級毒品行為,惟因喬裝買家之警 員自始不具購買毒品真意,事實上不能真正完成買賣毒品行 為,被告犯罪尚屬未遂,爰依刑法第25條第2項規定,按既 遂犯之刑減輕之。 (二)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適用   「犯第4條至第8條之罪於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 其刑。」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定有明文。被告於 偵查、原審及本院均自白本案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犯行,爰 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並依法遞 減之。 (三)無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適用   「犯第4條至第8條、第10條或第11條之罪,供出毒品來源, 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為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毒品條例第17條第1項所明定。被告雖供稱其毒 品來源為徐子恆(見偵字卷第96至97、120頁),惟本案並 未因被告供述而查獲徐子恆或其他正犯、共犯,有新北市政 府警察局新莊分局(下稱新莊分局)113年9月23日新北警莊 刑字第1133997861號函及檢附資料、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 3年9月25日桃檢秀優112偵53722字第1139124481號函、114 年2月4日桃檢亮優112偵53722字第1149011957號函、114年2 月12日桃檢亮優112偵53722字第1149016669號函及檢附資料 、新莊分局114年1月18日新北莊刑字第1143982938號函及檢 附資料、警員職務報告等(見訴字卷第121至123、125頁、 本院卷第97、131至139、67至69、141頁)可稽,自與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要件不符,無此規定適用。 (四)無刑法第59條規定適用   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得酌量 減輕其刑,刑法第59條定有明文。又刑法第59條規定之酌量 減輕其刑,必須犯罪另有特殊之原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 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使予以宣告法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 者,始有其適用。此所謂法定最低度刑,固包括法定最低本 刑;惟遇有其他法定減輕之事由者,則應係指適用其他法定 減輕事由減輕後之最低度刑而言。倘被告別有其他法定減輕 事由者,應先適用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其刑後,猶認其犯罪之 情狀顯可憫恕,即使科以該減輕後之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 始得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刑。查被告所犯販賣第 三級毒品罪之最低法定刑為有期徒刑7年,固不可謂不重, 惟被告於依刑法第25條第2項、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 項規定遞減輕其刑後,已大幅降低其刑度;又被告前於112 年4月3日晚間,以Twitter通訊軟體暱稱「mrk.」於公開頁 面張貼暗示兜售毒品咖啡包之文字,嗣經警員執行網路巡邏 後,佯裝為買家與被告聯繫,被告則以微信與該警員聯繫交 易含第三級毒品4-甲基甲基卡西酮成分咖啡包事宜,因而於 翌日(4日)查獲被告與廖卿均共同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犯 行,業經原審法院以113年度訴字第408號(下稱前案)判決 處有期徒刑1年11月,緩刑4年,並應於該判決確定之日起3 年內,向公庫支付新臺幣(下同)12萬元確定,有該判決及 法院前案紀錄表等(見本院卷第99至109、35頁)可按,被 告於前案為警查獲後,於半年後即再犯本案,二案犯罪手法 雷同,足認其並未因前案而汲取教訓,非屬一時失慮而偶一 為之,其法敵對意識相對較為強烈;再本案雖因警察查獲而 免於毒品流入市面,惟參以被告於本院審理時所陳係因前案 的上游要其賠償金錢,其欲償還債務,要賺錢而為本案犯行 之犯罪動機、目的,並考量其為本案犯行之手段、所販賣毒 品數量、價額等全案犯罪情節,足徵其犯本案並無特殊之原 因與環境,本院認並無何情輕法重過苛之憾,自無刑法第59 條規定適用。被告、辯護人請求依刑法第59條規定減輕被告 刑度云云,自無可採。 三、駁回上訴之理由 (一)量刑輕重,屬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苟其量刑已以 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在 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顯然失當或違反公平、比例及罪 刑相當原則,亦無偏執一端,致明顯失出失入情形,即不得 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二)又兒童權利公約內國法後,兒童最佳利益原則於我國司法裁 判已具有規範之普遍適用性,各級法院之裁判若對兒童產生 影響者,均須恰如其分地納入且始終貫徹兒童最佳利益。而 於刑事案件,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第14號一般性意見第28 段列明:⒈對於與法律產生衝突(即:被告或被確認為違法 )的兒童,或⒉(作為受害者或證人)法律所觸及到的兒童 ,以及⒊因家長觸法而受影響的兒童,均有兒童最佳利益原 則之適用。故法院之量刑結果,依個案情節,倘勢必影響兒 童關於兒童權利公約所保障之權利或利益者,恰如其份地將 兒童最佳利益納入量刑審酌因子,並做出合義務性之裁量, 即屬無可迴避。應予強調的是,法院於量刑時有義務留意到 兒童最佳利益之意義與目的,並不表示允許犯錯的父母或家 長等主要照顧者可無故逃避適當的懲罰,相反地,是要求法 院在這類情況下,應盡可能地保護無辜兒童免於受到可避免 的傷害。至於被告之罪責倘已達監禁而應使之與兒童分離之 程度,依兒童權利公約第9條第1項(父母與兒童不分離原則 )、第18條(父母共同養育兒童原則)、第20條(剝奪家庭 環境之兒童照護與安置)之規定,及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 第14號一般性意見第61段、第69段之解釋,法院之量刑則應 具有維護兒童最佳利益之目的性,且必須合乎必要性及最後 手段性,並充分考慮到不同刑期對單一兒童或若干兒童的最 佳利益所造成的衝擊,復顧及家庭環境因此而受到剝奪的兒 童,是否能獲有替代方式之照護(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 第700號判決意旨參照)。再兒童的最佳利益與所有其他審 酌因子,並非處於同等的份量級別,而係應考慮到是否不突 顯兒童的利益,兒童的利益就會遭到忽視之結果。 (三)本院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不思循正當途徑獲取 金錢,竟販賣含第三級毒品4-甲基甲基卡西酮成分咖啡包, 所為非僅漠視法令禁制,更使毒品擴散流通,戕害他人身心 健康,危害社會風氣;酌以被告所陳係因前案的上游要其賠 償金錢,其欲償還債務,要賺錢之犯罪動機、目的,其犯罪 手段、所販賣本案咖啡包之數量、價金及其可因此獲利數額 ,但尚未實際販賣流入市面即經警查獲,對社會尚未造成重 大不可彌補之損害;兼衡被告之素行,於本院自陳高中肄業 之智識程度,之前曾在7-11工作,之後則從事物流業,目前 月薪4萬元,家裡有父親、太太及小孩,太太目前沒有工作 ,專心在家帶小孩,目前經濟狀況穩定之生活狀況(見本院 卷第162至163頁,員工在職證明書、薪資表見本院卷第127 、129頁),且被告自始坦承犯行,犯後態度尚佳;再就兒 童的最佳利益部分,衡酌被告係於112年10月間犯本案,其 結婚、生子之時間分別為113年1月、12月間,則其結婚、生 子時當已知悉其有可能因本案入監,又其子為年甫3月餘之 嬰兒,雖已可形成記憶,惟尚屬幼兒期早期記憶階段,且依 兒童發展階段,其子之情感依附對象應為主要照顧者即被告 之妻,衡情當不致對被告有強烈之情感銘印,被告之妻、子 復與被告之父共同居住生活,被告之父亦尚未屆50歲(見本 院卷第121頁戶口名簿影本,戶口名簿影本顯示該址尚有被 告之奶奶設籍在該處)而處於具有工作能力之階段,則被告 縱令因本案入監服刑,對仍處於幼兒期記憶之小孩影響不大 ,亦不會使其子之養育、照護被忽視而受無以回復之影響, 並參檢察官、被告及辯護人於本院所陳科刑意見(見本院卷 第164頁)等一切情狀,認原審雖如辯護人所指,未及考量 被告之子出生而未於量刑時一併衡酌兒童最佳利益原則,惟 原審量處被告有期徒刑1年10月,其結論並無濫用裁量權致 失出或失入之情形,縱考量兒童最佳利益原則,其量刑仍屬 妥適,與罪責相當原則無違。至被告前案之緩刑宣告,日後 縱可能遭撤銷而與本案合併定刑,惟此與本案量刑是否妥適 無涉;再被告所提關於依法減刑二次後,再依刑法第59條規 定減刑之其他毒品案件裁判,因個案情節不同,亦無從比附 援引而認原判決量刑不當。被告上訴請求依刑法第59條規定 酌減其刑,並主張原審未衡酌兒童最佳利益原則及本案日後 將與前案合併定刑,請求依刑法第57條規定減刑,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四、不予緩刑宣告   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原審法院以113年度 訴字第408號判決處有期徒刑1年11月,緩刑4年,並應於該 判決確定之日起3年內,向公庫支付12萬元確定,有該判決 及法院前案紀錄表等可稽,其前已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之 宣告,不符合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第2款所定緩刑宣告 要件,自無從宣告緩刑。被告、辯護人請求給予被告緩刑宣 告(見本院卷第29頁),於法不合,無從准許。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作成本判決。 六、本案經檢察官蔡孟庭提起公訴,檢察官詹常輝於本院實行公 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侯廷昌                    法 官 陳海寧                    法 官 黃紹紘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李政庭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 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無期徒 刑者,得併科新臺幣3千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二級毒品者,處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 刑,得併科新臺幣1千5百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三級毒品者,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 新臺幣1千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四級毒品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併科新臺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專供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者,處1年以上7年 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百50萬元以下罰金。 前五項之未遂犯罰之。

2025-02-27

TPHM-114-上訴-91-20250227-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78號 再 抗告 人 鍾定軒 上列再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 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23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3年 度抗字第2658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有刑法第50條第1項 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 規定定之;又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 ,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應執 行之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2項、 第51條第5款、第53條定有明文。法院就應併合處罰之數個 有期徒刑宣告定其應執行刑時,若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 所定外部性界限,亦無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不利益變更禁 止原則、比例原則、平等原則、罪刑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 止原則等內部性界限時,核屬法院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尚 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二、本件原裁定以:再抗告人鍾定軒因犯第一審裁定附表(下稱 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法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檢 察官依再抗告人之請求,就其所犯得易科罰金之罪及不得易 科罰金之罪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核屬正當。第一審法院係 於各宣告刑中刑期最長(有期徒刑3年8月)以上,各刑合併 之刑期(有期徒刑17年4月)以下之範圍內定刑,並未逾越 刑法第51條第5款定刑裁量之外部性界限,亦未逾越定刑之 內部性界限。並已審酌再抗告人所犯各罪之罪質具有相當差 異,除侵害社會法益外,同時侵害個人財產及身體健康法益 ,加以犯罪時間跨度長達1年餘,且係多次起意犯案而不知 悔悟,定刑時不得過度減輕,綜合斟酌再抗告人所犯各罪間 之時間、空間密接程度、動機、情節、所生危害、所犯數罪 反映之整體人格特性、犯罪傾向、施以矯正之必要性、再抗 告人對本案之意見等情而為整體非難評價,顯已考量再抗告 人所犯數罪反映之整體人格特性、各罪彼此間之關聯性,基 於刑罰目的性及刑事政策之取向等因素,給予適度之刑罰折 扣,而酌定其應執行之刑為有期徒刑13年4月,並無明顯喪 失權衡或有違比例原則、公平原則、罪責相當原則之情,亦 無明顯不利於再抗告人之情事,屬法院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 ,並無濫用裁量權等違法或不當之處。抗告意旨雖以:再抗 告人所犯多屬竊盜、毒品案件,時間接近,因分別起訴、審 判而有數罪,第一審定刑相較其他案件稍嫌過重,先前之定 刑裁定並未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現已悔悟,請考量比例原 則、公平正義原則,以及再抗告人無法長期陪伴家人等情, 從輕定刑云云。然再抗告人一再施用毒品,已非偶發,所犯 其他犯罪,罪質相異,犯罪動機、行為態樣亦不相同,責任 非難重複程度低;所犯竊盜罪之犯罪態樣、情節、手段亦非 全然相同,且係為警查獲後再犯,並懸掛他人車牌或偽造車 牌犯案,足見其法治觀念淡薄、自我約束能力不佳;先前定 刑裁定前,已給予其陳述意見之機會;所執家庭因素,並非 定應執行刑時考量之事由;至他案定刑情節不同,亦無從比 附援引,因認其抗告為無理由,駁回再抗告人於第二審之抗 告。經核尚無違法或不當。 三、再抗告意旨略以:其所犯施用毒品為自戕行為,並無侵害他 人法益,所犯竊盜罪所得非鉅,且多已物歸原主;附表所示 罪刑最重僅有期徒刑3年8月,其餘均是有期徒刑1年以下之 刑,其他案情相似之定刑裁定多有大幅減刑,然第一審所為 定刑,僅小幅減少有期徒刑8月,較諸他案定刑顯然過重, 而與殺人、強盜等重罪之刑不遑多讓,有失公平;原裁定漏 未將其已判決之民用航空機之案件合併定刑,亦有不當;請 依責任遞減、限制加重、比例原則、0.66折算比例、罪刑相 當及公平正義原則,為公平合理裁定,以重刑法教化功能, 使其有機會悔過向上、返鄉孝順父母云云。經查,再抗告人 於民國111年3月11日共同犯民用航空法第101條第1項強暴危 害飛航安全罪,經第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年10月(該院112年 度矚訴字第1號判決),惟該案係於第一審法院為本件定刑 裁定後之112年10月12日始告確定,自無從據以指摘原裁定 不當;再抗告意旨另置原裁定明白之論敘於不顧,猶執陳詞 ,徒以個案情節不同,難以比附援引之他案定應執行刑情形 ,就法院定應執行刑裁量權之適法行使,任憑己意,漫事指 摘,應認本件再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張永宏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邱鈺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2025-02-27

TPSM-114-台抗-378-20250227-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139號 聲明異議人 即受刑人 蔣愽存 0000000 上列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聲明異議案件,對臺灣臺 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執行之指揮(113年11月11日南檢和辛113執 聲他1192字第1139083417號)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   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毒品等5罪,經臺南地方法院以100年 度聲字第1162號定應執行有期徒刑9年4月(下稱A裁定);又 因毒品等6罪,經本院以100年度聲字第846號定應執行有期 徒刑8年2月(下稱B裁定);再因槍砲等16罪,經本院以102年 度聲字第3號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3年8月,併科罰金12萬元( 下稱C裁定),各該裁定確定後,由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 官分別以100年度執更字第1528號、100年度執更字第2065號 、102年度執更字第363號分案執行。上開A、B、C裁定接續 執行有期徒刑長達31年2月,B裁定附表編號各罪首先判決確 定日期為編號1判決之民國97年9月1日,A裁定附表編號各罪 首先判決確定日為編號1判決之98年2月2日,聲明異議人就B 裁定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所處之刑,已於97年12月11日入監 ,其後接續執行與A裁定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所處之刑,而於 98年11月9日縮刑期滿執行完畢,惟:A裁定附表編號2應與B 裁定所示6罪合併定刑,C裁定附表編號15應與A裁定所示5罪 合併定刑,然檢察官於113年11月11日以南檢和辛113執聲他 1192字第1139083417號函駁回聲明異議人之聲請,難謂允當 ,請求撤銷檢察官上開執行命令,另由檢察官循正當法律程 序為適法處理等語。 二、按受刑人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 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定有明文。所稱檢察官 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檢察官就刑之執行或其方法違背法令 ,或處置失當,致侵害受刑人之權益而言。基此,檢察官否 准受刑人請求向法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乃檢察官拒絕受 刑人對於指揮執行之請求,得為聲明異議之標的。又刑法第 50條第1項所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案件,而 應依同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 係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聲 請該法院裁定,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固有明定。惟所稱 併合處罰,係以裁判確定前犯數罪為條件,倘被告一再犯罪 ,經受諸多科刑判決確定之情形,上開所謂裁判確定,乃指 「首先確定」之科刑判決而言。亦即以該首先判刑確定之日 作為基準,在該日期之前所犯各罪,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 至第7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在該確定日期之後所犯者 ,則無與之前所犯者合併定執行刑之餘地,倘其另符合數罪 併罰者,仍得依前述法則另行處理,自不待言。又已經裁判 定應執行刑之各罪,再就其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複定應執行 刑,均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不以定刑之各罪範圍全部相 同為限,此乃因定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定,具有與科刑判決同 一之效力,行為人所犯數罪,經裁定酌定其應執行刑確定時 ,即生實質確定力。法院就行為人之同一犯罪所處之刑,如 重複定刑,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而遭受雙重處罰之危險, 自有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適用。故數罪併罰案件之實體裁判, 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併合處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 應執行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 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等情形,致原定執行刑之基礎已經 變動,或其他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 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外,法院應受 原確定裁判實質確定力之拘束,並確保裁判之終局性。已經 定應執行刑確定之各罪,除上開例外情形外,法院再就該各 罪之全部或部分重複定其應執行刑,前、後二裁定對於同一 宣告刑重複定刑,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遭受雙重處罰之危 險,均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而不得就已確定裁判並定應 執行刑之數罪,就其全部或一部再行定其應執行之刑。此為 本院最近之統一見解。是以,檢察官以裁判確定日期之後所 犯數罪,與之前所犯各罪,不符合數罪併罰之規定,或以無 前揭例外重行定執行之情形,否准受刑人重行向法院聲請定 應執行刑之請求,於法無違,自難指摘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 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170號裁 定意旨可資參照)。 三、經查:  ㈠聲明異議人犯A裁定附表編號1至5及B裁定附表編號1至6與C裁 定附表編號1至16所示各罪,分別經判處罪刑確定。而A裁定 、B裁定、C裁定附表各編號所示各罪之犯罪時間,分別在A 裁定附表編號1、B裁定附表編號1、C裁定附表編號1所示之 罪裁判確定日期前,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本院為各該犯罪事 實之最後事實審法院,經檢察官向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及本院 聲請,分別酌定應執行有期徒刑9年4月、8年2月、13年8月 確定。聲明異議人請求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改以A裁 定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刑為首先確定判決,再與B裁定所示6 罪合併定刑,及C裁定附表編號15應與A裁定所示5罪合併定 刑,經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該署113年11月11日南 檢和辛113執聲他1192字第1139083417號函予以否准。  ㈡聲明異議人所犯A裁定、B裁定及C裁定附表所示各罪之一部或 全部,均無於合併裁定應執行之刑確定後,因非常上訴、再 審程序而經法院撤銷改判之情事,亦無因赦免、減刑、更定 其刑,致裁判定刑基礎已經變動,或其他客觀上有責罰顯不 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 行刑之必要之情形,是應受上開裁判實質確定力之拘束。又 因A裁定、B裁定及C裁定合併定應執行刑裁定後,並無增加 另案判決確定而合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亦無另定應執行 刑之必要,是各該裁定均已生實質確定力,基於一事不再理 原則,不得就其中部分犯罪所處之刑重複定應執行刑,檢察 官自無從再依聲明異議人之請求,就原已經確定之定應執行 刑裁定之各罪所處之刑,重新再為聲請定應執行刑。檢察官 否准聲明異議人前開重新定刑之請求,並無執行指揮違法或 不當之處。  ㈢聲明異議意旨固主張上開定刑組合對其較為有利云云。惟查 ,A裁定附表編號2至5、B裁定所示6罪、C裁定所示16罪,首 先判決確定日期為A裁定附表編號2至5所示之罪(99年12月1 6日確定),雖B裁定所示6罪及C裁定附表編號15所示之罪, 犯罪時間均在A裁定附表編號2至5所示之罪判決確定日前, 然C裁定附表編號1至14、16所示之罪,犯罪日期均在A裁定 附表編號2至5所示之罪判決確定日「後」,C裁定附表編號1 至14、16依法不得與A裁定附表編號2至5所示之罪合併定應 執行刑,甚為明確,聲明異議人此部分主張,難認有據。  ㈣聲明異議人另主張A裁定附表編號2至5(按:聲明異議人之書 狀有時記載編號2,本院從其有利解釋)與B裁定6罪合併定 刑,倘依此定刑,因A裁定附表編號2至5前經法院定應執行 有期徒刑9年,B裁定前經定刑8年2月,故A裁定附表編號2至 5與B裁定6罪其適法之定刑區間,下限為9年,上限為17年2 月,再加計C裁定之13年8月,及A裁定編號1之有期徒刑5月 ,合計刑期最上限為31年3月(17年2月+13年8月+5月),與 目前A裁定、B裁定、C裁定所定應執行刑並接續執行之相加 總刑期31年2月,幾無差別,反而更重,可見檢察官以A裁定 、B裁定、C裁定之組合聲請法院定應執行刑,並無聲明異議 人所指對其極為不利,有所謂「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 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 要」之例外特殊情形,聲明異議人空口謂依其方式重新定應 執行刑,對其較為有利云云,徒為一己之樂觀期待,欠缺論 據,無足憑採。且A裁定、B裁定、C裁定之定刑結果,較諸 原確定判決就各罪原宣告之刑,已使受刑人實際蒙受66年之 寬減,則此部分顯係因各該承審法官於定刑時,毋寧已就不 過度評價、比例原則、刑罰邊際效應、受刑人復歸社會必要 性等要求,均予納入實質考量,自無聲明異議人所稱徒予形 式審視。從而,檢察官認聲明異議人重新定應執行刑之請求 ,於客觀上尚乏責罰顯不相當、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有 另予定刑之必要等情形,即無不合。  ㈤綜上所述,A、B、C裁定均已確定,並無原定應執行刑之數罪 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亦無因赦 免、減刑等致裁判定刑基礎已經變動等狀況,基於一事不再 理原則,不得任意割裂再改聲請定刑。另A、B、C裁定所定 應執行刑,亦無聲明異議人所主張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 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 必要,故檢察官否准聲明異議人重新定應執行刑請求之原執 行指揮命令並無違法或不當,本件聲明異議,為無理由,應 予駁回。  ㈥聲明異議人多次就上開裁定以各種排列組合聲請重新定刑, 業經本院及最高法院多次駁回,此有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 字第628、1929號裁定在卷可按,附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蔡廷宜                    法 官 蔡川富                    法 官 翁世容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張妤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2025-02-27

TNHM-113-聲-1139-20250227-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446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楊嵩壽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 方法院中華民國114年2月4日裁定(114年度聲字第118號),提 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原審法院為抗告人即受刑人楊嵩壽(下稱 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 且附表編號2至16所示之罪確係在附表編號1所示之判決確定 前所犯,並經各法院判決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有各該 案件裁判書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按。其中得易科罰 金之罪(附表編號2、3、4、5、7、9、10、12、13、15、16 )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附表編號1、6、8、11、14),合 於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惟受刑人已請求檢察官聲 請定其應執行刑,此有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依102年1月23日 修正之刑法第50條調查受刑人是否聲請定應執行刑調查表1 紙附卷可考,是依刑法第50條規定,聲請人係經受刑人之請 求,而向原審法院聲請就附表編號1至16所示之罪定應執行 刑,經審核認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並審酌受刑人犯罪行 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附表各罪彼此間之關聯性、附表各罪 所反應受刑人之人格特性與傾向、對受刑人施以矯正之必要 性等裁量內部性界限,及附表所示各罪宣告刑總和上限之外 部性界限暨受刑人之意見,爰就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 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依刑法第51條第5款之規定及法秩序之理念 ,定應執行刑有外部界限與內部界限之拘束,且刑法第56條 連續犯之規定於民國94年刪除後,法院於數罪併罰時除不得 逾越法律規定範圍外,尚重教化功能,而非實現應報,此有 各法院對各該罪犯所判應執行刑之刑度,均獲大幅減刑之案 例、且學者著作亦曾提出具體之數罪併罰量刑模式構想等可 參。查受刑人未定應執行刑之合計刑期為5年11月,經原審 裁定應執行5年,所寬減之刑度過於苛酷,雖從形式觀之未 逾越法律之外部界限,然未充分考量受刑人所犯數罪所反映 出之人格特性、對他人財產、生命等權益及社會秩序不至有 直接或嚴重之侵害,亦非具不可替代、不可回復性,其過度 評價致罪刑不相當、其裁量權之行使與比例原則、公平正義 原則等法律秩序理念及目的規範已有所違背,懇請撤銷原裁 定,依職權裁定較適合之應執行之刑云云。 三、按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 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 法第51條第5款定有明文。次按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之刑, 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考量,並非予以犯罪行為人或 受刑人不當之利益,為一種特別的量刑過程,倘法院於審酌 個案具體情節,裁量定應執行之刑時,並未違背刑法第51條 各款或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3項等所定之方法或範圍(即法 律之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原則或整體法 律秩序之理念及法律規範之目的(即法律之內部性界限)者 ,即屬其裁量權合法行使之範疇,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字第89號裁判要旨參照)。再按數 罪併罰,應依分別宣告其罪之刑為基礎,定其應執行刑,此 觀刑法第51條規定自明,故一裁判宣告數罪之刑,雖曾經定 其執行刑,但如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前定 之執行刑當然失效,仍應以其各罪宣告之刑為基礎,定其執 行刑,不得以前之執行刑為基礎,以與後裁判宣告之刑,定 其執行刑(最高法院99年度台非字第229號判決意旨參照) ;惟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2項、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 案件之定應執行之刑,明定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 分屬不同案件之數罪併罰,倘一裁判宣告數罪之刑,曾經定 其執行刑,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在法理上 亦應同受此原則之拘束(最高法院103年度第14次刑事庭會 議決議意旨參照),亦即另定之執行刑,其裁量所定之刑期 ,不得較重於前定之執行刑加計後裁判宣告之刑之總和(最 高法院104年度台抗字第410號裁定意旨參照)。末按個案之 裁量判斷,除非有全然喪失權衡意義,或其裁量行使顯然有 違比例、平等諸原則之裁量權濫用之情形,否則縱屬犯罪類 型雷同,仍不得將不同案件裁量之行使比附援引為本案之量 刑輕重比較,以視為判斷法官本於依法獨立審判之授權所為 裁量是否有濫用之依據。此與所謂相同事務應為相同處理, 始符合比例原則與平等原則之概念,迥然有別(最高法院10 0年度台上字第21號判決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經原裁定法院即臺灣臺北 地方法院、臺灣新北地方法院、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及本院分 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並於如附表所示判決確定日期確定 在案,而附表各編號所示之罪,其犯罪時間均係於最初判決 確定日即113年3月12日前所犯,且原裁定法院確為本件之最 後事實審法院等情,有各該判決書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 卷可稽。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因而向原裁定法院聲請 就附表所示罪刑定其應執行之刑,經原裁定法院審核認正當 ,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而其所定應執行刑係在附表所 示各宣告刑中之刑期最長之有期徒刑10月以上,各刑合併之 有期徒刑7年7月以下(有期徒刑8月2罪、3月10罪、6月1罪 、10月2罪、4月2罪、2月1罪、9月1罪;共19罪),復未逾 附表各編號前所定之應執行刑期之總和(即附表編號1至10 所示13罪,前此經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10月; 與附表所餘 編號11至16之罪合計為有期徒刑5年6月),並未違背刑法第 51條第5款之規定,符合不利益變更禁止暨量刑裁量之外部 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之要求,且與法律規範之目的、精神、 理念及法律秩序不相違背,難認有裁量權濫用之情形,亦與 罪刑相當原則無悖,復無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當屬法院裁 量職權之適法行使。  ㈡本院綜衡卷存事證及受刑人所犯之犯罪類型、態樣、侵害法 益及犯罪時間、行為動機、責任非難重複程度等情,兼衡受 刑人違反之嚴重性及所犯數罪整體非難評價,綜合斟酌受刑 人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等一切情狀;且觀附表編號5 所示4罪曾經原判決合併定刑為有期徒刑8月,再與編號1至4 、6至8合併定刑為期徒刑2年6月,嗣再加入編號9、10等罪 合併定刑為有期徒刑2年10月,歷次所酌定之刑度均獲酌減 ,顯已給予受刑人相當之恤刑利益,並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 範圍,亦無明顯過重而違背比例原則或公平正義之情形,於 法並無違誤。抗告意旨徒以實務上其他定刑個案合併定執行 刑曾獲之寬減幅度指摘原裁定云云,惟此係法官酌量具體案 件不同情節之結果,且執行刑之酌定,尤無必須按一定比例 、折數衡定之理,無從比附攀引他案量刑,指摘原裁定不當 。再者,本件受刑人之所以須受有期徒刑5年之刑度,確係 因其所犯次數眾多,抗告意旨稱其所犯對他人權益及社會侵 害程度均無直接或嚴重侵害、原裁定未充分考量受刑人所犯 數罪所反映之人格特性、犯罪行為態樣、手段、動機云云, 並無足採;況司法實務上常見多個「數罪併罰」或「數罪累 罰」分別或接續執行導致刑期極長,本即受刑人依法應承受 之刑罰,刑法已設有假釋機制緩和其苛酷性,要無不當侵害 受刑人合法權益之問題,更與責罰是否顯不相當或有無恤刑 無涉(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1390號裁定意旨參照)。 是以,受刑人徒執前詞,無非係對原裁定已敘明之事項及定 刑裁量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其所定執行刑之刑期過長有 違誤而不當,並非有據,自無可採。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 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十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劉嶽承                    法 官 王耀興                    法 官 古瑞君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林君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附表:受刑人楊嵩壽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以下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簡稱「臺北地檢」;臺灣臺北地方法 院簡稱「臺北地院」;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簡稱「新北地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簡稱「新北地院」;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簡稱 「士林地檢」;臺灣士林地方法院簡稱「士林地院」) 編號 1 2 3 4 罪名 竊盜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竊盜 竊盜 宣告刑 有期徒刑8月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3月 犯罪日期 112年11月11日 112年7月20日 112年11月11日 112年9月5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42826 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53878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073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速偵字第1762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3年度上易字第245號 113年度審簡字第166號 113年度簡字第577號 112年度簡字第5353號 判決 日期 113/03/12 113/02/20 113/02/29 113/03/08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3年度上易字第245號 113年度審簡字第166號 113年度簡字第577號 112年度簡字第5353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3/03/12 113/04/10 113/04/09 113/05/14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否 是 是 是 備註 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63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5318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780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7077號 編號1至8經臺北地院113年度聲字第1584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6月 編號1至10經臺北地院113年度聲字第2493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10月 編號 5 6 7 8 罪名 竊盜 竊盜 竊盜 竊盜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4罪) 有期徒刑8月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10月 應執行有期徒刑8月 犯罪日期 112年10月21至28日 112年10月21日 112年10月1日 112年10月30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79773、80784、81640、81710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75426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80485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892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306號 112年度審易字第4055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526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240號 判決 日期 113/03/12 113/03/14 113/03/28 113/04/22 確定 判決 法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306號 112年度審易字第4055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526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240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3/05/08 113/05/08 113/05/15 113/05/19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是 否 是 否 備註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7289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7493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7127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4367號 編號1至8經臺北地院113年度聲字第1584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6月 編號1至10經臺北地院113年度聲字第2493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10月 編號 9 10 11 12 罪名 竊盜 竊盜 竊盜 竊盜 宣告刑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2月 有期徒刑10月 有期徒刑3月 犯罪日期 112年10月22日 112年11月14日 112年9月5日 112年11月11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5865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調院偵字第1355號 士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30563號、113年度偵字第778號 士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30563號、113年度偵字第778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案號 113年度簡字第1758號 113年度簡字第1941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627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627號 判決 日期 113/05/31 113/06/11 113/06/25 113/06/25 確定 判決 法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案號 113年度簡字第1758號 113年度簡字第1941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627號 113年度審易字第627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3/07/16 113/07/09 113/07/30 113/07/30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是 是 否 是 備註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9635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5367號 士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5413號 士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5414號 編號1至10經臺北地院113年度聲字第2493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10月 編號 13 14 15 16 罪名 竊盜 竊盜 竊盜 竊盜 宣告刑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9月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3月 犯罪日期 112年10月30日 112年1月1日 112年11月4日 112年10月30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6991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偵緝字第4720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調院偵字第1486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002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3年度簡字第2540號 112年度易字第1203號 113年度簡字第1721號 113年度簡字第2591號 判決 日期 113/06/25 113/07/26 113/07/30 113/08/30 確定 判決 法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3年度簡字第2540號 112年度易字第1203號 113年度簡字第1721號 113年度簡字第2591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3/08/06 113/09/04 113/12/11 113/10/01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是 否 是 是 備註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2782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3246號 臺北地檢114年度執字第96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7165號

2025-02-27

TPHM-114-抗-446-20250227-1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68號 聲 請 人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家文 (現於法務部○○○○○○○○○執行中)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執字第3365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家文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刑,應執行有期徒刑貳年伍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陳家文因違反毒品防制條例等案件, 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符合數罪併罰之要件,應依刑 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之規定,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爰 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㈠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㈡得易 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㈢得易服社會勞動之 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㈣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 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 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數罪併罰,有2裁判以上者 ,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又數罪併罰,分別宣 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 50條、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別有所明文。再按數罪併罰 中之一罪,依刑法規定得易科罰金,若因與不得易科罰金之 他罪併合處罰結果而不得易科罰金時,原可易科部分所處之 刑,自亦無庸為易科折算標準之記載(司法院院字第2702號 解釋、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144號解釋及第679號解釋理由書 意旨參照),故在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定其應執行之 刑時,若有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併合處罰結 果而不得易科罰金時,原可易科部分所處之刑,自亦無庸為 易科罰金折算標準之記載。末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依 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 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備具繕本 ,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 定。 三、經查,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經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 ,並均確定在案,有如附表所示之判決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各 1份在卷可憑。其中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是屬得 易科罰金者,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則屬不得易科罰金者, 原不得併合處罰之,惟受刑人業已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 刑,有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案件是否 請求定應執行刑調查表1份在卷可稽,即已合定刑之要件。 茲聲請人以本院為附表所示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聲請 就該2罪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認核屬正當,應予准許。 本院審酌受刑人所犯附表各罪之罪質,暨各罪行為時間間隔 ,受刑人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附表各罪所反應受刑 人之人格特性與傾向、對受刑人施以矯正之必要性等裁量內 部性界限,參以受刑人對本件定應執行刑表示:受刑人已知 錯,希望考量受刑人自白犯罪之犯後態度,所犯罪刑對於社 會治安確有不當之處,但也非罪不可恕,受刑人家中僅有1 個姐姐和1個2歲多的孩子,受刑人也還有另案要執行,非常 害怕沒有機會可以陪伴到他們,希望可以從輕定刑,讓刑度 在有期徒刑2年內,讓受刑人早日重返社會工作賺錢,受刑 人服刑期間會學習技能,出監後絕對不會再犯等語,爰合併 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至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 之罪雖係得易科罰金之罪,惟因與附表編號2所示不得易科 罰金之罪,合併定刑結果而不得易科罰金,依前揭說明,於 定應執行刑時,原可易科罰金部分所處之刑,即無庸諭知易 科罰金之折算標準。另受刑人雖請求本案定刑在有期徒刑2 年內等語,惟依刑法第51條第5款之規定,定應執行刑於宣 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 期以下,定其刑期,本件被告所犯附表編號1、2所示罪刑分 別經本院宣告有期徒刑5月、2年2月,是本院於定應執行刑 時,自應於有期徒刑2年2月至有期徒刑2年7月之範圍間定刑 ,受刑人此部分請求,於法不合,本院自難參照,一併說明 。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53條、第51條 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 法 官 黃郁姈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                書記官 洪明煥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附表:受刑人陳家文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 號 1 2 罪 名 施用第二級毒品 共同犯製造第二級毒品而混合2種以上之毒品罪 宣告刑 有期徒刑5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2年2月 犯罪日期 111年3月29日 111年3月間某日至同年月31日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 111年度毒偵字第1086號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 111年度偵字第7069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案號 111年度港簡字第207號 112年度重訴字第2號 判決日期 111年11月29日 113年9月25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案號 111年度港簡字第207號 112年度重訴字第2號 確定日 111年12月27日 113年10月29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得易服社會勞動) 否 (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備註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 112年度執字第126號 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 113年度執字第3365號

2025-02-27

ULDM-114-聲-68-202502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