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物權關係

共找到 193 筆結果(第 151-160 筆)

家聲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登記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聲字第21號 聲 請 人 李摩西 相 對 人 李惠玲 李菊蘭 上列當事人間返還特留分事件(本院113年度家調字第238號), 聲請人聲請許可訴訟繫屬事實登記,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以新臺幣400,000元為相對人李惠玲供擔保後,許可就坐 落花蓮縣○○鄉○○段000地號土地為本院113年度家調字第238號訴 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其餘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兩造與訴外人李香、李俊輝均為被繼承人曾 秀英(民國111年7月14日死亡)之子女,曾秀英遺有原坐落 花蓮縣○○鄉○○段000○000○0○000○0○000○0○地號土地。上開土 地於111年9月28日以遺囑為原因登記為相對人所有,經合併 分割為同段313土地(面積398平方公尺,登記相對人李惠玲 所有)、313之5土地(面積397平方公尺,已於111年12月15 日以買賣為原因移轉登記與訴外人)。因前述遺囑侵害聲請 人之特留分,已訴請相對人塗銷遺囑繼承登記等(本院113 年度家調字第238號),依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規定, 聲請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等語。 二、按訴訟標的基於物權關係,且其權利或標的物之取得、設定 、喪失或變更,依法應登記者,於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 原告得聲請受訴法院以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前 項聲請,應釋明本案請求;前項釋明如有不足,法院得定相 當之擔保,命供擔保後為登記。其釋明完足者,亦同,民事 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第6項前段、第7項定有明文。揆諸前 開規定之立法理由,係藉由將訴訟繫屬事實予以登記之公示 方法,使第三人知悉訟爭情事,俾阻卻其因信賴登記而善意 取得,及避免確定判決效力所及之第三人受不測之損害。其 訴訟標的宜限於基於物權關係者,以免過度影響被告及第三 人之權益。又為擔保被告因不當登記可能所受損害,於原告 已為釋明而不完足時,或其釋明已完足,法院均得命供相當 之擔保後為登記。而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並無禁止或限制 處分被告處分登記標的之效力,法院裁定時應斟酌個案情節 ,妥適酌定是否命供擔保及擔保金額,所命擔保之數額,不 得逾越同類事件中法院於假扣押、假處分時酌定之擔保金額 。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兩造均為曾秀英之法定繼承人,曾秀英遺 留之土地經遺囑繼承後合併分割,現313土地登記相對人李 惠玲所有、313之5土地於111年12月15日以買賣為原因移轉 登記與訴外人所有,因前述遺囑侵害聲請人之特留分,已訴 請相對人塗銷遺囑繼承登記等(本院113年度家調字第238號 )一節,業據聲請人提出戶籍謄本、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遺產 稅免稅證明書、土地登記謄本、地籍異動索引等件為證,並 有本案卷宗可佐,堪認屬實。本件聲請人主張前述遺囑侵害 其特留分,請求塗銷土地遺囑繼承登記部分,訴訟標的核屬 基於物權關係之請求,且此權利之取得、設定、喪失或變更 ,依法應經登記,符合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規定。 四、次查,曾秀英所遺留之土地業經合併分割,部分土地(313 之5)並以買賣為原因移轉登記訴外人,現僅313土地(面積 398平方公尺)登記為相對人李惠玲所有,另請求相對人李 菊蘭及其餘土地為許可訴訟繫屬事實登記,即無所據。此外 ,衡酌聲請人提出上開證據,就其主張之釋明仍有不足,且 本訴之事實尚未經調查審理完結,自以定相當擔保為宜,爰 依上開規定,命聲請人為相對人李惠玲就313土地供擔保後 許可本件之聲請。 五、按法院定擔保金額而為許可訴訟繫屬登記之裁定者,該項擔 保係備供相對人因不當登記所受損害之賠償,其數額應視個 案情節,依標的物受登記後,相對人難以利用或處分該標的 物所受損害為衡量之標準。本院依313土地公告現值(新臺 幣1,631,800元),聲請人所提本案訴訟屬於得上訴第三審 之事件,參考各級法院辦案期限規定,有關繼承之家事通常 程序審判案件審判期限分別為2年、2年、1年,共計5年,聲 請人提起訴訟致相對人李惠玲難以利用或處分土地可能延宕 期間約為5年,依法定利率計算,可能遭受損害407,950元( 計算式:1,631,800×0.05×5=407,950),據此酌定擔保金為 400,000元。 六、從而,聲請人提出400,000元擔保後,許可就相對人李惠玲 所有之313土地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本件聲請就該部分 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其餘請求,則無所據,應予駁回,裁 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2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范坤棠 以上正本係依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8  日                書記官   駱亦豪

2024-11-12

HLDV-113-家聲-21-20241112-1

訴聲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聲字第20號 聲 請 人 游仁宏 相 對 人 典石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楊兆熺 相 對 人 台新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吳東亮 相 對 人 台新建築經理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刁建生 相 對 人 欣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呂佳真 相 對 人 鑫堡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夏榮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所有權存在事件(本院113年度重訴字第5 96號),聲請人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之登記,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訴訟繫屬中為訴訟標的之權利,其取得、設定、喪失或變 更,依法應登記者,於起訴後,受訴法院得依當事人之聲請   發給已起訴之證明,由當事人持向該管登記機關請求將訴訟 繫屬之事實予以登記,民事訴訟法第254 條第5 項前段定有   明文。本條項之立法,係因民事訴訟法第254 條第1 項本文   規定:「訴訟繫屬中為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雖移轉於第三 人,於訴訟無影響。」及同法第401 條第1 項前段另規定:   「確定判決,除當事人外,對於訴訟繫屬後為當事人之繼受 人者,亦有效力。」據此兩規定,訴訟繫屬後繼受訴訟標的   法律關係之繼受人,未當然承繼當事人之地位,卻須受確定   判決之既判力所及,為避免繼受人因不知訴訟繫屬之事實,   致受不利益,同時減少其主張善意受讓訴訟標的之權利以阻   斷既判力,致生紛爭,故以公示制度揭示訴訟繫屬之事實,   使其知悉,以預防紛爭。惟此條項顧及公示制度之執行可能   性,兼為減少法院之負擔,乃限於繫屬中之訴訟係以取得、   設定、喪失、變更依法應登記之權利為訴訟標的者,始在適   用之列,故依此條項發給已起訴之證明者,須原告起訴係以   「得、喪、設定、變更依法應登記之權利」作為訴訟標的(   即限於基於物權關係者,例如基於不動產所有權而為請求) ,始足當之,以免過度影響被告及第三人之權益。若原告起 訴主張為訴訟標的之權利,其得、喪、設定、變更無須登記 者,縱使其聲明之內容或請求給付之「標的物」為得、喪、 設定、變更依法應經登記者(例如:不動產),或訴訟標的 之法律關係為債之關係者,均不得為上開聲請。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為相對人典石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下 稱典石公司)之債權人,曾對典石公司聲請假扣押裁定,經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北院)以111年度裁全字第495號裁 定裁准,並經北院以111年度司執全字第147號向台新國際商 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扣押命令在案。新北市○○區○○段○000 地號之建築,目前已經完成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且該建 案已經銷售完畢,刻正於地政機關陸續辦理不動產所有權狀 移轉之如附表1所示第一層(即附表2序號第1至9,面積共44 3.44平方公尺)及地下第1層至第5層(每層面積各為1232.6 4平方公尺)所示建物(下稱系爭不動產)所有權,應屬相 對人典石公司所有。聲請人已於113年8月30日向鈞院對相對 人等提起確認系爭不動產所有權屬於相對人典石公司所有之 訴,現由鈞院審理中(113年度重訴字第596號,下稱系爭訴 訟)。故本件有為訴訟繫屬事實予以登記之公示之必要,俾 使第三人知悉訟爭情事,阻卻其因信賴登記而善意取得,及 避免確定判決效力所及之第三人受不測之損害,請准就系爭 不動產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云云。 三、經查,聲請人所提起之系爭訴訟,核其起訴所主張之事實, 係本於與相對人典石公司間債之關係而為請求,並非基於物 權關係,即非屬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規定得聲請為訴訟 繫屬事實登記之範疇,亦無為補足法律規定之漏洞類推適用 訴訟繫屬事實登記制度之餘地。從而,聲請人聲請裁定許可 就系爭不動產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核與民事訴訟法第25 4條第5項所定要件不符,礙難准許,應予駁回。另聲請人之 聲請既為無理由,相對人自無依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6項後 段規定陳述意見之必要,附此敘明。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2  日          民事第七庭  法 官 李昭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 告裁判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2  日                 書記官 楊佩宣

2024-11-12

PCDV-113-訴聲-20-20241112-2

簡上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第三人異議之訴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簡上字第54號 上 訴 人 吳玲錦 被 上訴人 林淑惠 張仕傑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陳英鳳律師 複 代理人 吳文君律師(於113年9月3日終止委任) 上列當事人間第三人異議之訴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5月28 日本院113年度基簡字第269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本院合議庭 於113年10月2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上訴人主張略以:   ㈠本院112年度司執字第39011號遷讓房屋等強制執行事件(下稱 系爭執行事件)之執行標的物,係坐落基隆巿成功一路47巷7 號1樓(含增建)(下稱系爭1樓建物)如基隆市信義地政事務 所土地複丈成果圖(收件日期:96年2月14日、文號:96土 丈字第111號)所示A、B、C、D、E、F部分,面積共6.56平 方公尺之樓梯(下稱系爭樓梯),並非系爭1樓建物所有權 之範圍。系爭樓梯實則係上訴人所有基隆巿成功一路45號2 樓增建部分(下稱系爭鐵皮屋),作為通往系爭1樓建物之 對外連絡通道使用迄今,為上訴人事實管領使用中。又由系 爭樓梯四周貼有瓷磚牆,區隔上訴人所有之系爭鐵皮屋與被 上訴人所有之系爭1樓建物,已凸顯上訴人為系爭樓梯之「 事實上處分權人」。  ㈡訴外人黃己開與黃麗蓽(下逕稱其名)係於95年期間標得基隆 巿成功一路45號2樓、3樓建物(2、3樓均有增建),得標時, 「系爭樓梯」已存在法拍標的之系爭鐵皮屋内,而法拍公告 已註明「視占有情形點交」,而執行法院係按現況點交全部 法拍標的建物,故執行法院點交法拍標的建物給予黃己開與 黃麗蓽管領,自然係涵蓋系爭樓梯,故經法拍過程後所有權 當然歸屬法拍得標人黃己開與黃麗蓽2人共有。嗣上訴人於 同年10月10日向黃麗蓽買受之系爭鐵皮屋,系爭樓梯並由上 訴人管領使用,迄今已逾18年。  ㈢系爭鐵皮屋係原屋主所增建之違章建築,由原屋主原始取得 所有權,惟因未辦理建物保存登記,故上訴人亦無法取得系 爭鐵皮屋之所有權,僅得占有系爭鐵皮屋成為事實上處分權 人,而系爭樓梯為系爭鐵皮屋内部之設備、設施,為無獨立 效用,更無獨立經濟價值,為鐵皮屋之「從物」,故單獨構 不成「物權」,無物之權利可主張;又因系爭鐵皮屋所有權 仍為原屋主所有,故已亡故之訴外人陳玉霞(下逕稱其名), 贈與被上訴人張仕傑之系爭1樓建物,贈與之標的自無可能 涵蓋系爭樓梯。況依民法第297條1項規定「權利義務」移轉 為要式行為,然陳玉霞、或本件被上訴人2人,並無依上開 法定程序,通知債務人黃己開、黃麗蓽或上訴人,故對全體 債務人自不生合法移轉「權利義務」之效力,且陳玉霞業已 亡故,其「權利義務」自然歸於消滅,亦無從可以補正「通 知債務人」之程序。  ㈣系爭樓梯為上訴人所管領,而系爭樓梯所在地範圍係黃己開 、黃麗蓽於95年時所承租之公有地,故系爭鐵皮屋與系爭樓 梯所在土地皆非被上訴人所有,因此本件係「權利與義務」 涉訟與「拆屋還地」事件區分有別;依事理:被上訴人於93 年係自行建造系爭樓梯,又非上訴人請求或強迫被上訴人去 建造的,被上訴人當然無權要求上訴人拆還系爭樓梯,上訴 人也無義務承受歸還系爭樓梯。  ㈤系爭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之債權人為林淑惠、張仕傑, 與已確定之本院95年度基簡字第826號、96年度簡上字第44 號判決之債權人為林淑惠、陳玉霞兩者不同,故自有當事人 適格疑義,由於強執法院係不作實質審查事,基此事由系爭 強制執行程應予撤銷。  ㈥又按民法第125條之規定,系爭執行事件之執行命令應執行之 「返還系爭樓梯」之請求權,已逾18年無聲請執行,是本件 請求權已罹於時效。爰依強制執行法第15條提起本訴,聲明 :本院系爭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應予撤銷。原審為上訴 人敗訴之判決,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上訴聲明:㈠原判 決廢棄。㈡本院系爭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應予撤銷。 二、被上訴人答辯:  ㈠陳玉霞與林淑惠為系爭1樓建物之拍定人,點交後誤以為系爭 鐵皮屋為系爭1樓建物之一部分,遂雇工開挖系爭1樓建物與 系爭鐵皮屋連接處,出資興建系爭樓梯(此時黃己開還未拍 得系爭2樓建物),使之可經由系爭樓梯連通至系爭1樓建物 ,及在系爭1樓建物梯口施作鐵門,做為系爭鐵皮屋可對外 聯絡之樓梯。關於系爭樓梯所有權之歸屬,業經本院96年度 基簡字第826號、96年度簡上第46號確定判決認定:「…系爭 樓梯既位於原告所有之系爭建物内,復為原告所出資興建, 原告即已原始取得系爭建物之所有權,原告主張系爭樓梯為 其所有,自屬有據。」,而陳玉霞考量年歲已高,已於生前 106年12月28日,將系爭1樓建物含系爭樓梯所有權應有部分 ,全數贈與女婿即被上訴人張仕傑所有,是本件執行標的物 即系爭樓梯之權利本應歸屬林淑惠、張仕傑2人所有,上訴 人就系爭樓梯並無所有權。  ㈡按依民事訴訟法第401條之規定,併參高等法院99年度上易字 第497號民事判決意旨,又如系爭執行名義確定判決所載: 按訴訟繫屬中為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雖移轉於第三人,於 訴訟無影響,民事訴訟法第254條亦有明文。本件黃麗蓽於9 5年7月19日林淑惠、陳玉霞起訴後,雖於95年10月10日將鐵 皮屋出售予上訴人並移轉占有,並有房屋賣買契約書影本附 卷可稽(詳本院96年度簡上字第44號民事卷第71頁),是系 爭執行名義確定判決之效力,及於上訴人;而被上訴人張仕 傑已因受贈與而取得系爭樓梯之權利,即屬系爭執行名義確 定判決之特定繼受人,均受系爭執行名義確定判決之效力所 及,上訴人認本件執行程序當事人不適格應無理由。至上訴 人主張贈與行為未踐行通知義務,不生合法移轉「權利義務 」之效力應無理由,蓋踐行債權讓與之通知,依民事訴訟法 第401條規定自亦及於上訴人。  ㈢系爭樓梯位於系爭1樓建物內,增建部分於拍賣時,已編定有 建號3832號,則自編定建號後即應解為係已登記之不動產, 系爭樓梯因與系爭1樓建物附合,由林淑惠、陳玉霞取得系 爭樓梯所有權,而系爭執行名義確定判決之訴訟標的為民法 第767條之所有物返請求權,故就已登記之系爭1樓建物,並 無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上訴人為為本案之時效抗辯亦屬權 利濫用。況時效完成後債務人即上訴人僅取得拒絕給付之抗 辯權,債權人即被上訴人之債權並不因此消滅,上訴人主張 本件執行名義之債權,因時效消滅而不存在顯屬無稽。  ㈣上訴人就本件執行標的物即系爭樓梯並無所有權存在,且依 其訴狀所述,其所有之系爭鐵皮屋係向黃麗蓽所價購,其所 有權與系爭樓梯無涉,是上訴人所提第三人異議之訴顯非適 法。並於本院答辯聲明:上訴駁回。 三、兩造不爭執之事項:   被上訴人於112年12月15日持本院95年度基簡字第826號民事 判決、96年度簡上字第44號民事判決及確定證明書為執行名 義,以黃己開、黃麗蓽為執行債務人,向本院民事執行處聲 請強制執行請求黃己開、黃麗蓽應連帶將系爭樓梯返還予被 上訴人,業經本院以112年度司執字第39011號執行事件受理 在案,嗣黃己開於113年3月11日依本院113年度聲字第4號裁 定,為被上訴人提供擔保聲請停止執行。 四、本院判斷:   按判決書內應記載之理由,如第二審關於攻擊或防禦方法之 意見及法律上之意見與第一審判決相同者,得引用之,民事 訴訟法第454條第2項前段定有明文。原審審酌兩造提出之攻 擊防禦方法並調查相關證據後,認定被上訴人所持向本院民 事執行處聲請強制執行之系爭執行事件之執行名義即本院96 年度基簡字第826號、96年度簡上第46號民事確定判決(下 稱系爭確定判決),關於請求返還系爭樓梯部分,係依民法 第767條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之法律關係,請求黃己開、黃麗 蓽返還系爭樓梯,則其訴訟標的係屬對物之法律關係(即物 權關係甚明),且具有對世效力與直接支配物之效力,而本 件上訴人自陳係於系爭確定判決繫屬後,向黃麗蓽購買取得 系爭鐵皮屋續為占有使用系爭樓梯,上訴人即為受讓系爭樓 梯占有之繼受人,即屬民事訴訟法第401條第1項及強制執行 法第4條第2項第1款所規定之「繼受人」從而上訴人乃為系 爭確定判決之既判力及執行力主觀效力所及之人,顯非系爭 強制執行程序中之第三人,自不得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判 決駁回上訴人之訴(詳原審判決第7-9頁),本院此部分意 見與原判決相同,爰依上開規定予以援用,不再贅述。另補 充如下:  ㈠按強制執行法第15條所謂第三人就執行標的物有足以排除強 制執行之權利者,係指第三人就執行標的物有所有權、典權 、留置權、質權存在情形之一者而言,並不包括事實上之占 有及處分權在內。本件系爭樓梯既非上訴人所有,上訴人又 未能提出就系爭樓梯有典權、質權或留置權存在之證據,則 上訴人即無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之餘地。  ㈡次按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於確定之終局判決中經裁判者, 當事人之一造以該確定判決之結果為基礎,於新訴訟用作攻 擊防禦方法時,他造應受其既判力之拘束,不得以該確定判 決言詞辯論終結前,所提出或得提出而未提出之其他攻擊防 禦方法為與該確定判決意旨相反之主張。且所謂既判力不僅 關於其言詞辯論終結結前所提出之攻擊防禦方法有之,即其 當時得提出而未提出之攻擊防禦方法亦有之,最高法院42年 台上字第1306號、51年台上字第665號判例闡示甚明。本院 系爭確定判決業已認定系爭樓梯係定著於林淑惠、陳玉霞所 有系爭1樓建物內,復為林淑惠、陳玉霞所出資興建,林淑 惠、陳玉霞即已原始取得系爭樓梯之所有權。上訴人自黃麗 蓽受讓占有系爭樓梯,應受前案確定判決之拘束,其提起本 件訴訟,一再主張系爭樓梯所有權歸屬於黃己開、黃麗蓽2 人共有,違反系爭確定判決之既判力,於法不合,其據以提 起第三人異議之訴,難認有據。  ㈢第按確定判決,除當事人外,對於訴訟繫屬後為當事人之繼 受人者亦有效力,民事訴訟法第401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上開之「繼受人」,包括因法律行為而受讓訴訟標的之特定 繼受人在內,而所謂訴訟標的,係指為確定私權所主張或不 認之法律關係,欲法院對之加以裁判者而言,至法律關係乃 法律所定為權利主體之人,對於人或物所生之權利義務關係 ,惟所謂對人之關係與所謂對物之關係,則異其性質:前者 係指依實體法規定為權利主體之人,得請求特定人為特定行 為之權利義務關係,此種權利義務關係僅存在於特定之債權 人與債務人之間,倘以此項對人之關係為訴訟標的,必繼受 該法律關係中之權利或義務人始足當之,同法第254條第1項 亦指此項特定繼受人而言;後者則指依實體法規定為權利主 體之人,基於物權,對於某物得行使之權利關係而言,此種 權利關係,具有對世效力與直接支配物之效力,如離標的物 ,其權利失所依據,倘以此項對物之關係為訴訟標的時,其 所謂繼受人凡受讓標的物之人,均包括在內(最高法院61年 台再字第186號、42年台上字第1115號判例意旨參照)。至 債權人以確定終局判決為執行名義聲請強制執行時,其目的 係在實現債權人對於債務人私法上給付請求權,而非重啟訴 訟程序,自已不具訟爭性,與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2項之所 規定仍有訟爭性之情形不同。查陳玉霞及被上訴人林淑惠係 於95年間依民法第185條、第767條規定,起訴請求黃己開及 黃麗蓽返還無權占用之系爭樓梯,並經系爭確定判決判決全 部勝訴等情,業如前述,而系爭確定判決係於97年3月10日 確定,有確定證明書附於本院96年度簡上字第44號卷內可稽 ,又陳玉霞係於106年12月28日將系爭1樓房屋應有部分贈與 其女婿即被上訴人張仕傑之事實,亦有建物登記謄本及建築 改良物所有權贈與移轉契約書可稽,則被上訴人張仕傑既係 前開物權訴訟標的判決之訴訟繫屬後,受讓標的物即系爭樓 梯之繼受人,揆諸前開說明,即不待當事人間任何意思表示 ,當然為系爭確定判決之既判力效力所及,其持系爭確定判 決為執行名義向本院聲請強制執行自無不合。上訴人主張被 上訴人林淑惠與陳玉霞均未依民法297條第1項規定通知債務 人,被上訴人張仕傑不當然取得系爭確定判決之「債權」云 云,顯係誤解法律規定,要非足取。 五、綜上所述,上訴人之上訴理由,均不足採,兩造其餘主張及 舉證,業經原判決一一論駁,均引用之。從而,原審駁回上 訴人之訴,核無不合,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 改判,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陳湘琳                  法 官 姜晴文                  法 官 林淑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判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書記官 白豐瑋

2024-11-11

KLDV-113-簡上-54-20241111-1

訴聲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聲字第20號 聲 請 人 孫靜芸 相 對 人 孫靜蓉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間請求塗銷抵押權登記事件(本院113年 度審重訴字第151號),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以新臺幣貳佰肆拾萬元為相對人供擔保後,許可就如附表 所示抵押權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於民國111年4月14日,將其所有如附 表所示之不動產(下稱系爭不動產),設定普通抵押權予相 對人以擔保新臺幣(下同)800萬元債權,聲請人現依民法 第767條之物上請求權,起訴請求相對人塗銷上開抵押權設 定登記,由本院以113年度審重訴字第151號事件審理中(下 稱本案訴訟)。為使第三人知悉訴訟情事,俾阻卻因信賴登 記而善意取得系爭不動產,及避免確定判決效力所及之第三 人受不測之傷害,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規定,聲請 就系爭不動產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等語。 二、按訴訟標的基於物權關係,且其權利或標的物之取得、設定 、喪失或變更,依法應登記者,於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 原告得聲請受訴法院以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前 項聲請,應釋明本案請求。前項釋明如有不足,法院得定相 當之擔保,命供擔保後為登記,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 第6項、第7項定有明文。觀其修正理由,旨在藉由將訴訟繫 屬事實予以登記之公示方法,使第三人知悉訟爭情事,俾阻 卻其因信賴登記而善意取得,及避免確定判決效力所及之第 三人受不測之損害,是訴訟標的應限於基於物權關係者,同 時為免原告濫行聲請,應令其就本案請求,包括起訴須為合 法且非顯無理由者,負釋明之責。 三、本件聲請人主張依民法第767條規定,對相對人提起塗銷抵 押權訴訟,請求相對人塗銷附表所示抵押權設定登記,其訴 訟標的係對相對人行使民法第767條第1項中段之物上請求權 ,核屬基於物權關係之請求,且此不動產物權之取得、設定 、喪失或變更,依法應經登記,依上開說明,聲請人得依民 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之規定,為訴訟繫屬之登記。 四、本件聲請人就其本案訴訟之請求,業已提出第一類謄本等以 為釋明,並非顯無理由,惟其釋明仍有不足,且本案訴訟之 事實尚未調查審理完畢,自以定相當擔保而許可訴訟繫屬事 實之登記為宜。本院審酌許可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固可兼顧 交易之安全,惟因該登記之存在,相對人於訴訟繫屬期間, 因難以處分、實行系爭抵押權滿足債權800萬元所生之利息 損失,再參酌本案訴訟標的價額為新臺幣(下同)800萬元 ,本案訴訟係屬得上訴第三審之事件,參考各級法院辦案期 限實施要點規定,第一、二、三審通常程序審判案件期限分 別為2年、2年6月及1年6月,共計6年,惟本案訴訟已繫屬於 本院,且日後裁判須加計案件上訴之行政作業時間等,因認 相對人因本案訴訟審理期間因訴訟繫屬登記可能遭受之損害 約為240萬元(計算式:800萬元×6年×5%=240萬元)。故聲 請人所應供之擔保金額以相對人240萬元為適當。 五、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8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林岷奭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書記官 詹立瑜    附表 編號 土地坐落地號/面積 建號/地址 所有人 抵押權權利人 所設定擔保債權總金額(新臺幣) 設定日期(民國) 1 高雄市○○區○○段○○段0000地號/ 1294㎡ 高雄市○○區○○段○○段0000○號/高雄市○○區○○○路000號5樓 孫靜芸 孫靜蓉(普通抵押權) 800萬元 111年4月14日

2024-11-08

KSDV-113-訴聲-20-20241108-1

訴聲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聲字第6號 聲 請 人 合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鳳龍 相 對 人 歐坤潔 林致宇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間請求塗銷所有權移轉登記事件(本院11 3年度審訴字第878 號),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以新臺幣壹佰零貳萬元為相對人林致宇供擔保後,許可就 相對人林致宇名下如附表所示不動產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第三人益昌交通有限公司(下稱益昌公司) 前於民國112年3月間邀同相對人歐坤潔、第三人簡順安擔任 連帶保證人,向原告申辦分期付款買賣,益昌公司與歐坤潔 、簡順安並共同簽發票面金額新臺幣(下同)1248萬4800元 、到期日為112年12月5日之本票,惟屆期提示,仍有1127萬 1000元未獲清償。詎歐坤潔為規避聲請人追償上開債務,竟 於益昌公司未依分期買賣契約付款後,與相對人林致宇基於 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於112年12月18日虛偽簽訂不動產買賣 契約,並於113年1月5日依該虛偽之買賣契約,將歐坤潔所 有如附表所示之不動產(下稱系爭不動產)移轉登記予林致 宇,致歐坤潔名下無其他財產足資清償債務。相對人間買賣 系爭不動產及移轉所有權之行為均係基於通謀虛偽意思表示 ,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前段規定為無效,聲請人為歐坤潔之 債權人,已對相對人提起訴訟,現由本院以113年度審訴字 第878號塗銷所有權移轉登記等事件審理中,其中先位之訴 第二項係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中段、第113條,聲明請求林 致宇將系爭不動產於113 年1 月5 日以買賣為原因所為之所 有權移轉登記塗銷,並回復登記為歐坤潔所有,爰依民事訴 訟法第254 條規定,聲請准就系爭不動產為訴訟繫屬事實之 登記等語。 二、按訴訟標的基於物權關係,且其權利或標的物之取得、設定 、喪失或變更,依法應登記者,於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 原告得聲請受訴法院以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前 項聲請,應釋明本案請求;前項釋明如有不足,法院得定相 當之擔保,命供擔保後為登記,其釋明完足者,亦同;第五 項裁定應載明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 ,由原告持向該管登記機關申請登記,民事訴訟法第254 條 第5項、第6 項前段、第7 項、第8項及第9項本文分別定有 明文。其立法目的旨在藉由將訴訟繫屬事實予以登記之公示 方法,使第三人知悉訟爭情事,俾阻卻其因信賴登記而善意 取得,及避免確定判決效力所及之第三人受不測之損害。是 訴訟標的應限於基於物權關係者,同時為免原告濫行聲請, 應令其就本案請求,包括起訴須為合法且非顯無理由者,負 釋明之責。   三、經查:  ㈠聲請人先位之訴主張其為歐坤潔之債權人,得依民法第767條 、第113條等規定,請求林致宇塗銷系爭不動產之所有權移 轉登記,已提出分期付款買賣契約書、本票、系爭不動產登 記謄本、歐坤潔之111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 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見本院113年度訴聲字第6 號卷第15-47頁、本院113年度審訴字第878號卷(下稱審訴 卷)103頁〕,以為釋明,並經本院調取系爭不動產之登記謄 本、異動索引、買賣移轉登記資料核閱無誤(見審訴卷第63 -77、79-95頁),且依聲請人上揭主張,可知其先位之訴係 基於歐坤潔之債權人地位,代位歐坤潔向林致宇請求。聲請 人行使權利之訴訟標的包含民法第767條第1項物上請求權, 屬基於物權關係之請求,且此權利之取得、設定、喪失或變 更,依法應經登記,與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之要件相符 。又聲請人就其本案訴訟之請求雖為釋明,但仍有不足,且 本案訴訟之事實尚未調查審理完畢,自以定相當擔保而許可 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為宜,爰依上開規定,命供擔保許可本 件聲請。    ㈡按法院定擔保金額而為許可訴訟繫屬事實登記之裁定者,該 項擔保係備供相對人因不當登記所受損害之賠償。本件訴訟 繫屬事實之登記,雖不能禁止、限制相對人自由處分、收益 系爭不動產,然因該登記之存在,實際上仍妨礙第三人與林 致宇進行交易之意願,致林致宇處分系爭不動產發生重大困 難,是林致宇因繫屬登記所受之損害,應以該期間因難以處 分系爭不動產取得換價利益所衍生之利息損失為準,以此作 為法院酌定擔保數額之計算標準,且該數額不得逾越同類事 件中於假扣押、假處分時酌定之擔保金額。本院斟酌系爭不 動產於起訴時之交易價額約為470萬元,此經本院113年度補 字第513號裁定參酌鄰近區域房屋出售價格而認定(見審訴 卷第125-126頁),又聲請人所提本案訴訟為得上訴第三審 之民事通常案件,甫繫屬於本院約2月餘,參考各級法院辦 案期限實施要點有關第一、二、三審通常程序審判案件辦案 期限之規定,及本案訴訟之難易度等,認聲請人供擔保之金 額以102萬元為適當。 四、本件聲請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8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陳筱雯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 繳納裁判費新台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8   日                 書記官 何秀玲 附表 編號 性質 地號/ 建號/ 門牌號碼 建物坐落土地 權利範圍 1 建物 建號:高雄市○○區○○    段00○號 門牌號碼:高雄市○○區      ○○路00巷00      弄0號 編號2、3土地 全部 2 土地 地號:高雄市○○區○○    段00地號 1/20 3 土地 地號:高雄市○○區○○    段0000地號 1/20

2024-11-08

KSDV-113-訴聲-6-20241108-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請許可訴訟繫屬登記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4190號 聲 請 人 王窓明 代 理 人 王寶蓮 相 對 人 李俊益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李鴻玉、林立峯涉犯詐欺案件(113年度易字 第658號),對相對人等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113年度重附 民字第54號),並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登記,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詳如附件聲請書之記載。 二、按訴訟標的基於物權關係,且其權利或標的物之取得、設定 、喪失或變更,依法應登記者,於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 原告得聲請受訴法院以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民 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固有明文。惟附帶民事訴訟於移送民 事庭前之訴訟行為,準用關於刑事訴訟之規定;附帶民事訴 訟,除刑事訴訟法第491條各款所規定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 定外,在刑事庭審理中,並不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此觀 刑事訴訟法第490條前段、第491條之規定自明。 三、經查,聲請人就被告李鴻玉、林立峯涉犯詐欺案件,對被告 李鴻玉、林立峯及相對人李俊益等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經本院以113年度重附民字第54號受理在案等情,固經本 院調閱前揭案件卷宗查核屬實,然刑事附帶民事程序未有許 可為訴訟繫屬事實登記之相關規定,亦無相關規定可以準用 ,是聲請人之聲請,顯然於法無據。從而,聲請人聲請許可 為訴訟繫屬事實登記,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爰依刑事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刑事第九庭 法 官 陳秋君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曉妏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2024-11-07

PCDM-113-聲-4190-20241107-1

訴聲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聲字第22號 聲 請 人 劉鴛鴦 相 對 人 林韋利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不動產移轉登記等事件(本院113年度訴字第25 93號),聲請人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伊於民國104年間購買位於桃園捷運G4站附 近之預售屋,然因伊與配偶感情不睦,擔心配偶未來會就婚 後財產主張夫妻剩餘財產分配,因此伊與4位女兒即相對人 、林庭安、林芝宇 、林孟怜等人商量後,決定以渠等名義 與訴外人夏逸虎、逸偉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買賣契約書購 買坐落桃園市○○區○○段000○0000地號土地,暨其上同段1252 建號建物即門牌號碼桃園市○○區○○路00號6樓之房屋,但實 際係由伊出資新臺幣(下同)380萬元並保管所有權狀,因以4 人名義購買並借名登記於渠等名下,故每人各有4分之1,故 相對人亦因而持有坐落桃園市○○區○○段000○0000地號土地( 權利範圍40000分之112),暨其上同段1252建號建物即門牌 號碼桃園市○○區○○路00號6樓之房屋(權利範圍4分之1)(以下 合稱系爭不動產),且系爭不動產交屋後亦係由伊以每月15, 000元出租他人使用,並由伊收取租金。然兩造近日因孝親 費問題發生衝突,相對人竟否認兩造就系爭不動產存有借名 登記契約關係,故伊以對相對人提起訴訟,終止借名登記, 除主張借名登記契約終止後之所有物返還債權外,另依民法 第767條第1項前段及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相對人將系爭 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予伊,是伊係基於物權關係所為之請 求,故依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規定聲請裁定許可為訴訟 繫屬事實之登記等語。 二、按訴訟標的基於物權關係,且其權利或標的物之取得、設定 、喪失或變更,依法應登記者,於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 , 原告得聲請受訴法院以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民 事訴訟法第254 條第5 項定有明文。本條項之立法, 旨在防 免因當事人恆定原則,受讓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第 三人受判 決效力所及致生不利,暨減少實體法上因信賴登 記而產生紛 爭,乃以公示制度揭示訴訟繫屬之事實,使欲 受讓該權利或 標的物之第三人有知悉訴訟繫屬機會,據為 判斷是否受讓, 以維法秩序之安定。惟為避免過度影響被 告及第三人權益, 暨維訴訟繫屬登記制度、保全程序之分 野,限於繫屬中之訴 訟以物權關係為訴訟標的,且其權利 或標的物之取得、設定 、喪失或變更,依法應登記者,始 在適用之列。由此可知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限 於本請求之訴訟標的基於物權關係,倘訴訟標的法律關係為 債之關係,尚無裁定許可餘地。 三、經查:  ㈠聲請人主張登記於相對人名下之系爭不動產所有權應為其所 有,係因借名登記法律關係而登記於相對人名下,故請求相 對人將系爭房屋所有權移轉登記予聲請人等情,經聲請人表 明訴訟標的為民法第179條、第549條第1項規定;故聲請人 主張之訴訟標的均屬債權性質,僅具有債權效力,聲請人所 取得者既僅為請求移轉系爭不動產之債權,並非基於物權關 係,且其權利之取得、設定、喪失或變更,亦非依法應登記 者,即與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之規定不符。  ㈡聲請人雖主張其確係以民法第767條第1項規定之物權關係而 為請求,請求權是否成立應屬實體法律關係之爭執云云。經 查:  ⒈按民法第767條第1項所規定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係所有人 或依法律規定得行使所有權之人,對於無權占有或侵奪其所 有物者,行使返還所有物請求權之規定。故非所有人或得準 用之所有權以外之物權權利人,即無此項物上請求權。借名 登記財產於借名關係存續中,乃登記為出名人之名義,在該 財產回復登記為借名人名義以前,借名人尚無所有物返還請 求權可資行使(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722號、100年度 台上字第2101號判決意旨參照)。聲請人既主張與有系爭借 名契約存在,相對人就系爭不動產已辦理所有權登記,則於 相對人將系爭不動產移轉登記予聲請人前,聲請人尚非系爭 不動產之所有權人,無從基於所有權人之身分向相對人主張 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之權利,聲請人復未釋明其已得行使 民法第767條第1項之權利,則其據此聲請就系爭房地為訴訟 繫屬事實之登記,亦無理由。  ⒉次按為避免原告濫行聲請,過度影響被告及第三人之權益, 原告除應釋明其起訴合法外,其主張並須符合一貫性審查。 又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中段,係所有人或依法律規定得 行使所有權之人,對於無法律上之正當權源,占有或侵奪其 所有物,或以其他方法妨害其所有權者,行使所有物返還請 求權、所有權妨害除去請求權之規定。故行使此請求權人之 主體,須為所有人或依法律規定得行使所有權之人,始得為 之(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318號民事裁定意旨參照)。 則查,聲請人所憑之請求原因事實,既係兩造間就系爭不動 產前存借名登記契約,果若聲請人嗣後所為終止有據,仍無 由使其直接回復為系爭不動產所有權人,是聲請人主張並不 足以支持其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規定為請求權基礎之主張, 且此部分既未符合一貫性要件要求,於補正前,自無須為實 質審究。  ㈢是於本案依事實主張一貫性為起訴審查後,僅聲請人援引之 終止借名登記契約關係以及不當得利法則,與其所執原因事 實之基礎形式相合,然此既僅具債之關係性質,聲請人復未 提出其他證據釋明其確係基於物權法律關係而對相對人有所 請求,核與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規定要件即屬有別。從 而,聲請人上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登記之聲請,於法未合 ,應予駁回。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丁俞尹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台幣壹仟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8   日                 書記官 張禕行

2024-11-07

TYDV-113-訴聲-22-20241107-1

聲自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准許提起自訴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自字第58號 聲 請 人 即 告訴人 朱瑋晟 代 理 人 黃俊嘉律師 陳秉宏律師 被 告 陳慧君 陳姿茜 上列聲請人即告訴人因告訴被告侵占等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檢察 署高雄檢察分署檢察長113年度上聲議字第1336號駁回再議之處 分(原不起訴處分案號:111年度偵續字第209、210號),聲請 准許提起自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聲請人不服上級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認再議為無理由 而駁回之處分者,得於接受處分書後10日內委任律師提出理 由狀,向該管第一審法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法院認為准許 提起自訴之聲請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駁回之,刑事訴訟法 第258條之1第1項、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查 本案聲請人即告訴人朱瑋晟(下稱聲請人)以被告陳慧君、 陳姿茜(下合稱被告2人)涉犯侵占等罪嫌,向臺灣高雄地 方檢察署(下稱高雄地檢署)檢察官提出告訴,經該署檢察 官以111年度偵續字第209、210號為不起訴處分(下稱原不 起訴處分書),聲請人不服,聲請再議,經臺灣高等檢察署 高雄檢察分署檢察長(下稱高雄高分檢檢察長)以再議為無 理由,於民國113年5月21日以113年度上聲議字第1336號駁 回再議處分(下稱駁回再議處分書)。嗣聲請人113年5月27 日收受原處分書,聲請人於駁回再議處分書送達後,即委任 律師為代理人,並於法定期間內即113年6月3日具狀向本院 聲請准許提起自訴等情,業據本院依職權調取上開案卷核閱 屬實,是本案聲請程序為合法,先予敘明。 二、被告陳姿茜涉犯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嫌與被告2人涉犯實價 登錄不實罪嫌雖經原不起訴處分書為不起訴之處分,並經駁 回再議處分書分別駁回再議與認不得再議而另行簽結,惟聲 請人已明確表示此部分非本次聲請准許自訴之範圍等情,有 刑事補充自訴理由(二)狀可佐,故上揭被告2人所犯罪嫌 部分並非本件聲請准許自訴之範圍,先予敘明。 三、告訴意旨略以:被告2人係姊妹關係,陳慧君前與聲請人係 男女朋友關係,因聲請人名下尚有其他房屋,為取得銀行優 惠貸款購買如附表編號1、2所示之房屋及其座落基地(以下 分別簡稱甲房地、乙房地),遂與被告2人約定:由聲請人 及其胞弟朱穎晟分別於109年4月23日及同年5月4日與樹藤建 設公司就甲、乙房地簽訂買賣契約後,再由被告2人出名登 記為甲房地及乙房地之所有權人並向銀行申請購屋貸款,甲 房由陳慧君入住,並繳納甲房地房貸抵充租金,乙房地則由 聲請人委由代管公司尋找房客,以房客租金繳納乙房地貸款 ,聲請人並於109年11月30日、109年12月29日以「買賣」為 原因,將甲、乙房地分別登記在陳慧君、陳姿茜名下。被告 2人雖明知上揭借名登記情事,竟仍分別為下列犯行:  ㈠緣聲請人嗣後與陳慧君分手,故於111年1月間合法終止上揭 借名登記契約後,請求被告2人將甲、乙房地之所有權移轉 登記至聲請人名下。詎被告2人竟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 有,基於背信、侵占之犯意聯絡,拒絕配合辦理所有權移轉 登記,雖經聲請人於111年1月13日寄發存證信函,被告2人 仍置之不理,足認被告2人業已違反上揭借名登記契約中之 出名人之義務,而涉犯刑法第335條第1項之侵占及第342條 第1項之背信等罪嫌。  ㈡緣聲請人為取回甲、乙房地所有權狀,遂取得陳慧君同意後 ,方於110年11月5日21、22時許進入甲房拿取上揭權狀資料 。陳慧君雖明知上揭情事,竟意圖使聲請人受刑事處分,基 於誣告之犯意,於111年1月17日19時51分許至高雄市政府警 察局三民第二分局鼎山派出所,對聲請人提出竊盜告訴,故 認陳慧君涉有刑法第169條第1項之誣告罪嫌。    四、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意旨略以:  ㈠就被告2人涉犯背信罪或侵占罪部分:參照本院111年度訴字 第550號民事判决、111年度訴字第973號民事判决及臺灣高 等法院高雄分院112年度上字第191號民事判决之判決理由可 知甲、乙房地係兩造合資共有,自卷內所附之樹藤建設有限 公司房地預訂買賣契約書可知,甲、乙房地係分別由聲請人 及其胞弟朱穎晟於109年4月23日及同年5月4日與樹藤建設公 司締結買賣契約,嗣後於109年11月30日、109年12月29日以 「買賣」為原因,將甲、乙房地分別登記在陳慧君、陳姿茜 名下,故不論係由聲請人單獨出資,抑或與被告2人間係合 資購買甲、乙房地,由此業已足認聲請人與被告2人彼此間 成立借名登記關係之事實,原不起訴處分書及駁回再議處分 書未慮及上情,即率斷本案欠缺充分證據足以認定聲請人與 被告2人間就甲、乙房地成立借名登記契約,自非妥當。  ㈡就陳慧君涉犯誣告罪部分:陳慧君明知聲請人有出資購買甲 、乙房地等節,業據臺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分署113年度 上聲議字第1027號駁回再議處分書論述甚詳,且自陳慧君在 聲請人取走甲、乙房地所有權狀後並未立刻指責聲請人有何 竊盜行為,反經一定時間後方對聲請人提起竊盜告訴而遭不 起訴在案,益顯陳慧君明知聲請人並非竊盜等情為真,是原 不起訴處分書及駁回再議處分書認陳慧君欠缺誣告罪之故意 ,自有違誤。   五、按刑事訴訟法之「聲請准許提起自訴」制度,其目的無非係 欲對於檢察官起訴裁量有所制衡,除貫徹檢察機關內部檢察 一體之原則所含有之內部監督機制外,另宜有檢察機關以外 之監督機制,由法院保有最終審查權而介入審查,提供告訴 人多一層救濟途徑,以促使檢察官對於不起訴處分為最慎重 之篩選,審慎運用其不起訴裁量權。是法院僅係就檢察機關 之處分是否合法、適當予以審究。且法院裁定准許提起自訴 ,雖如同自訴人提起自訴使案件進入審判程序,然聲請准許 提起自訴制度既係在監督是否存有檢察官本應提起公訴之案 件,反擇為不起訴處分或緩起訴處分之情,是法院裁定准許 提起自訴之前提,仍須以偵查卷內所存證據已符合刑事訴訟 法第251條第1項規定「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檢察官應提起 公訴之情形,亦即該案件已跨越起訴門檻,並審酌告訴人所 指摘不利被告之事證是否未經檢察機關詳為調查或斟酌,或 不起訴處分書所載理由有無違背經驗法則、論理法則及證據 法則,決定應否裁定准許提起自訴。又刑事訴訟法第258條 之3第4項雖規定法院審查是否准許提起自訴案件時「得為必 要之調查」,依照前開說明,裁定准許提起自訴制度仍屬「 對於檢察官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之外部監督機制」,調查證 據之範圍,自應以偵查中曾顯現之證據為限,不可就告訴人 所新提出之證據再為調查,亦不可蒐集偵查卷以外之證據, 應依偵查卷內所存證據判斷是否已符合刑事訴訟法第251條 第1項規定「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否則將使法院身兼檢 察官之角色,而有回復糾問制度之疑慮,已與本次修法所闡 明之立法精神不符,違背刑事訴訟制度最核心之控訴原則。 六、經本院依職權調閱卷證核閱原不起訴及駁回再議處分之理由 暨事證後,仍認聲請人聲請以上開理由准許提起自訴仍屬無 據,茲分述如次:    ㈠就被告2人涉犯刑法第335條第1項侵占罪之部分  ⒈按刑法第335條侵占罪之成立,係以侵占自己持有他人之物為 前提,此處之「他人之物」係屬規範性構成要件要素,其規 範內容則以民事所樹立之所有權秩序為斷,而指他人所有之 物而言。次按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 及變更者,非經登記,不生效力,民法第758條第1條定有明 文。從而,不動產之所有權基於法律行為之得、喪、變更既 採登記生效主義,是否構成刑法第335條之「他人之物」, 除可認相關物權行為有通謀虛偽意思表示等無效原因外,即 應以登記名義為準。經查:樹藤建設公司以買賣為原因將甲 、乙房地分別移轉登記至被告2人名下,而分別由陳慧君於1 09年11月30日單獨取得甲房地之所有權,由陳姿茜於109年1 2月29日單獨取得乙房地之所有權,聲請人及其胞弟朱穎晟 均未曾取得甲、乙房地所有權等節,有偵查卷宗內所附之建 物登記第二類謄本(他字卷第1321號第15至21頁)及高雄市 政府地政局三民地政事務所111年4月28日高市地民登字第11 170343000號函內所附之甲、乙房地異動索引、該所109年收 件三地字第087820、087830號買賣、設定登記案等相關資料 可佐(偵字卷第7076號第461至518頁),卷內亦無證據可認 樹藤建設公司移轉甲、乙房地所有權予被告2人之法律行為 有何無效之原因,則被告2人即適法取得甲、乙房地之所有 權,故縱聲請人於111年1月間請求被告2人將甲、乙房地之 所有權移轉登記予聲請人且遭被告2人拒絕,惟被告2人此時 既屬甲、乙房之所有權人,則甲、乙房對被告2人而言即屬 「自己所有之物」,而非「他人所有之物」,依照首揭說明 ,被告2人對甲、乙房自無成立侵占罪之餘地。  ⒉又稱「借名登記」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將自己之財產以他 方名義登記,而仍由自己管理、使用、處分,他方允就該財 產為出名登記之契約,倘其內容不違反強制禁止規定或公序 良俗者,應承認其法律效力,於其內部間仍應承認借名人為 真正所有權人(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441號判決意旨 參照)。由此可知,借名登記之契約關係仍屬債權契約,而 不影響民事物權編所樹立之不動產物權歸屬秩序,是縱聲請 人與被告2人間,確如聲請暨告訴意旨所指,就甲、乙房地 成立借名登記之債權契約關係且經聲請人合法終止,此僅屬 債權關係,均與物權關係無涉,聲請人仍不因此取得甲、乙 房地之所有權人地位,自無從以此論斷被告2人就甲、乙房 係屬侵占「他人所有之物」而與刑法第335條侵占罪之客觀 構成要件相符。    ㈡就被告2人涉犯刑法第342條第1項背信罪之部分  ⒈按認定事實之證據,必須就相關聯之證據資料,予以整體之 綜合觀察,以判斷其證明力,不得將有關聯性之證據割裂, 就各個證據,個別判斷其證據價值(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 字第2633號判決意旨參照)。準此,相關聯之證據資料應綜 合觀察,而不得將其割裂後,個別判斷其證據價值。經查: 聲請人雖主張其與被告2人間就甲、乙房地係成立借名登記 契約關係,惟未提出借名登記之書面契約以實其說,況聲請 人與陳慧君在交往期間內,財務係彼此相互支應,甲房之開 工款、第一期款、房屋貸款及乙房之訂金新臺幣(下同)10 萬元、簽約款22萬元、數期工程款、裝潢款項及房屋貸款, 以及因貸款所應投保之火災保險、相關房屋稅、地價稅均由 陳慧君所支付,且由陳慧君收受乙房房客之租金匯款等節, 係有卷內所附之聲請人及陳慧君所提出之支付憑證及對話紀 錄、買賣契約單、存摺影本、收款單、樹藤建設有限公司開 立之發票、甲房房屋稅、地價稅繳款書及繳款證明、甲、乙 房裝修工程合約書、匯款申請書、存摺影本、被告陳慧君所 有之第一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號帳戶交易明細、被告 陳慧君所有之玉山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號帳戶交易 明細、被告陳慧君所有之國泰世華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 000000000號帳戶交易明細、被告陳姿茜所有之彰化銀行帳 號00000000000000號帳戶交易明細、和億室內裝修設計有限 公司所有之玉山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0號帳戶交易明 細等卷內證據資料可佐,且互核陳慧君與陳姿茜之供述,均 稱係其二人就乙房成立借名登記關係,而與聲請人無涉等語 ,故自上開事實,可知本案聲請人對甲、乙房之支配狀態, 係與借名登記契約關係下,單純由出名人出借名義供作不動 產所有權登記,並由本人繼續對該不動產管理、使用、處分 等常情相違,而以卷內尚乏積極證據為由,難認聲請人及陳 慧君、陳姿茜就甲、乙房成立借名登記契約關係等情,業據 原不起訴處分書及駁回再議處分書綜合觀察卷內相關連之證 據並論述甚詳,與首揭最高法院意旨相符,自難認原不起訴 處分書及駁回再議處分書所述理由有何違背經驗法則、論理 法則及證據法則之處。從而,聲請人及陳慧君、陳姿茜就甲 、乙房是否成立借名登記契約既屬有疑,則聲請人以被告2 人違反契約義務為由,認被告2人成立背信罪,尚難採憑。     ⒉聲請意旨雖指摘原不起訴處分書及駁回再議處分書有上揭不 當,然查:雖自卷內所附之樹藤建設有限公司房地預訂買賣 契約書可知,甲、乙房地係分別由聲請人及其胞弟於109年4 月23日及同年5月4日與樹藤建設公司締結買賣契約,然仍無 從依此斷定甲、乙房地之出資關係係由聲請人單獨出資,抑 或由聲請人與陳慧君所共同出資,以及後續對於甲、乙房地 之使用、收益狀態,等用以論斷聲請人與被告2人間是否成 立借名登記契約關係之間接事實。雖聲請意旨另提出卷內所 附之自證2、告證7、證人施倚忻、方鐘億、蕭宥勝於本院另 案111年度訴字第973號民事事件之證述,認聲請人不論就甲 、乙房地係單獨出資購買或與陳慧君共同出資購買,均能由 此堪認聲請人係借用被告2人名義而將甲、乙房地登記在其 名下,而屬借名登記契約云云,然聲請意旨此部主張則忽略 借名登記契約係以出名人單純出借名義予本人登記,然本人 就原屬自己之財產仍保有管理、使用、處分之完整權限為其 契約之特性,而聲請人就甲、乙房地是否完整享有管理、使 用、處分等權限係屬有疑等情,業經原不起訴處分書及駁回 再議處分書論述甚詳,已如前述,則聲請意旨此部所指,自 難採信。況參以另案聲請人及陳慧君、陳姿茜間與本案相關 之民事紛爭即本院111年度訴字第550號判决、111年度訴字 第973號判决及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2年度上字第191號 判决之民事判決書,可知承審法院對於聲請人及被告2人間 就甲、乙房地係是否成立借名登記之契約關係之認定尚有歧 異,更顯聲請人主張依照卷內證據已足以斷定聲請人及被告 2人間成立借名登記之契約關係等節,並非可採。   ⒊按刑法第342條之背信罪,以行為人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 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本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 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為其構成 要件。此處所謂「為他人處理事務」,係指行為人受該他人 (即本人)委任,為他人處理事務,而形成照料義務。亦即 刑法背信罪之主體,限於為他人處理事務之人,僅於行為人 本於與他人之內部關係(例如委任、僱傭契約)所生義務, 對外以他人之授權為本人處理事務,而立於為他人處理事務 之地位時,始該當於背信罪之主體。倘行為人與他人係立於 對向關係(例如買賣、借貸、居間等),而非內部關係時,即 非為他人處理事務,不具背信罪之構成要件主體適格。又所 謂「違背其任務」,係指違背本人委任其處理事務應盡之義 務,亦即為他人處理事務者,違背誠信義務所要求之信任關 係,而本人與行為人之信任關係,係建構財產照料義務之核 心元素,倘行為人與本人間,無相互信賴關係,不能認定係 背信罪之義務類型(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1944號判決 參照)。次按借名登記契約,乃當事人約定一方將自己之財 產以他方名義登記,而仍由自己管理、使用、處分,他方允 就該財產為出名登記之契約,其並準用委任之規定,故借名 登記契約成立後,當事人任何一方得隨時終止,得終止時而 不終止,並非其借名登記關係當然消滅,必待借名登記關係 消滅後,始得請求返還借名登記財產(最高法院108年度台 上字第2001號判決、111年度台上字第216號判決參照)。由 上述最高法院判決可知,倘行為人與他人間所成立之契約關 係無內、外部之授權關係,即無背信罪適用之餘地,縱行為 人與他人間成立借名登記契約關係而應準用委任契約之相關 規定,其彼此間之違反內部關係所生義務亦不當然成立背信 罪,僅行為人對外基於授權為該他人處理事務,並立於為該 他人與第三人處理事務之地位時,方有背信罪適用之餘地, 故如僅係內部法律關係之違反,僅屬單純民事債務不履行之 範疇,要與刑法背信罪之不法構成要件無涉。經查:本案聲 請人與被告2人間,縱如聲請意旨所主張,就甲、乙房地成 立借名登記契約關係,然因聲請意旨所憑之被告2人違約情 節,係聲請人以借名登記契約經合法終止為由,請求被告2 人返還甲、乙房地所有權並移轉所有權登記予聲請人遭拒, 然此並非被告2人濫用其基於借名登記契約關係所生之所有 權人地位,違反內部關係而對外與第三人處理事務之外部關 係,而係單純聲請人與被告2人間基於借名登記契約所生之 內部關係,故依照前開說明,此僅係民法債務不履行問題, 要與背信罪無涉,是聲請意旨自非可採。   ㈢就陳慧君涉犯刑法第169條第1項之誣告罪之部分  ⒈按刑法上誣告罪之成立,以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而 虛構事實向該管公務員申告為要件。所謂虛構事實,係指明 知無此事實而故意捏造者而言,如若出於誤信、誤解、誤認 或懷疑有此事實,或對於其事實誇大其詞,或資為其訟爭上 之攻擊或防禦方法,或其目的在求判明是非曲直者,均不得 謂屬於誣告,即其所申告之事實,並非完全出於憑空捏造或 尚非全然無因,只以所訴事實,不能積極證明為虛偽或因證 據不充分,致被誣人不受追訴處罰者,仍不得謂成立誣告罪 。且該申告之具體事實是否構成所訴之犯罪,乃告訴、告發 者本於個人法律認知所為之判斷,其認知與法律規定縱有未 符,因其並無捏造不實之事實而申告之行為,與誣告罪之構 成要件仍屬有間。職故,申告人不因其所告案件經法院判決 無罪或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即當然成立誣告罪(最高法院 113年度台上字第2352號判決參照)。次按房地所有權狀之 登載名義人之記載,其所表彰者僅在證明登載名義人對該房 地不動產有所有權存在,並非即為該房地權利之本身。故系 爭房地所有權狀本質上為從物及不融通物,不能與該房地所 有權分離而單獨成為處分之標的(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 1617號判決參照)。  ⒉經查:刑法第320條第1項竊盜罪之成立,係以竊取他人之動 產為構成要件,此處之「他人之動產」係屬規範性構成要件 要素,其規範內容則以民事所樹立之所有權秩序為斷,而樹 藤建設公司係以買賣為原因將甲、乙房地直接移轉登記至被 告2人名下,分別由陳慧君、陳姿茜單獨取得甲、乙房地之 所有權,聲請人及其胞弟朱穎晟均未曾取得甲、乙房地所有 權等節,業如前述。故依前揭說明,甲、乙房地所有權狀既 不能與該房地所有權分離而單獨成為處分之標的,即屬房地 所有權之從物,故依民法第68條第1項本文,自屬被告2人所 有之物,而非聲請人所有。從而,被告2人所有之甲、乙房 地所有權狀對於被告而言既屬「他人之動產」,則陳慧君認 被告擅自取走所有權狀之行為構成刑法第320條之竊盜罪, 即非完全出於憑空捏造,參照前揭最高法院判決之意旨,自 難認有何刑法第169條第1項之誣告罪故意,更不能以陳慧君 所申告之聲請人涉犯上揭竊盜犯行部分,經臺灣高雄地方檢 察署檢察官於113年2月27日以111年度偵字第8875號為不起 訴之處分,並經臺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分署於113年2月27 日以113年度上聲議字第1027號駁回陳慧君所提起之再議為 由,而認陳慧君當然成立誣告罪。從而,聲請人雖以前詞認 原不起訴處分書及駁回再議處分書認陳慧君欠缺誣告罪故意 係有違誤,仍非足採。  七、綜上所述,檢察官調查證據、採認事實確有所據,其認事用 法亦無明顯違背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或相關證據法則之情形 。聲請准許提起自訴意旨,猶執前詞,指摘原不起訴處分及 駁回再議處分意旨不當,主張被告2人涉犯上揭罪嫌,俱無 從使本院依卷內現存證據達到足認被告有此部分犯罪嫌疑, 而應由檢察官提起公訴之心證程度,是本案無足以動搖原偵 查結果之事實認定,而得據以裁定准許提起自訴之事由存在 ,聲請自無理由,應予駁回。 八、依刑事訴訟法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5   日         刑事第十六庭 審判長法 官 詹尚晃                   法 官 李宜穎                   法 官 吳致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5   日                   書記官 劉容辰 附表: 編號 門牌號碼 地號 建號 備註 1 高雄市○○區○○街00號5樓 高雄市○○區○○段0000號地號 高雄市○○區○○段0000號建號 裁定內簡稱甲房地 2 高雄市○○區○○路000號4樓 高雄市○○區○○段0000號地號 高雄市○○區○○段0000號建號 裁定內簡稱乙房地

2024-11-05

KSDM-113-聲自-58-20241105-1

家抗
臺灣高等法院

許可訴訟繫屬事實登記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抗字第101號 抗 告 人 戰振民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戰珮瑗間許可訴訟繫屬事實登記事件,對 於中華民國113年6月7日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度家訴聲字第10 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訴訟標的基於物權關係,且其權利或標的物之取得、設定 、喪失或變更,依法應登記者,於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 原告得聲請受訴法院以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前 項聲請,應釋明本案請求;釋明如有不足,法院得定相當之 擔保,命供擔保後為登記。其釋明完足者,亦同。民事訴訟 法第254條第5項、第6項前段、第7項分別定有明文。上開規 定,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規定,於家事訴訟事件亦準用之。 又特留分權利人因被繼承人以遺囑指定遺產分割方法或應繼 分,致其應得之額不足特留分時,得行使扣減權。特留分扣 減權性質上屬於物權之形成權,一經合法行使,即生扣減效 果,於侵害特留分部分失其效力,回復之特留分即概括存在 於全部遺產(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1058號、91年度台 上字第556號裁判參照),特留分權利人自得本於遺產公同 共有人之地位有所主張。 二、本件相對人以兩造均為被繼承人戰宋協珠之繼承人,戰宋協 珠以遺囑指定將其遺產即如原裁定附表所示不動產(下稱系 爭不動產)分配予抗告人,致侵害其特留分,爰行使特留分 扣減權,本於回復所有權之法律關係,訴請抗告人將系爭不 動產之遺囑繼承登記塗銷,並分割戰宋協珠之遺產(含系爭 不動產及現金,下稱本案訴訟),另依民事訴訟法第254條 第5項規定,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原法院以: 相對人行使特留分扣減權,訴請抗告人塗銷系爭不動產之遺 囑繼承登記,係基於物權關係且就取得、喪失或變更依法應 登記之權利而為請求,就本案請求已有相當之釋明。又訴訟 繫屬事實之登記雖不能限制抗告人自由處分、收益系爭不動 產,然實際上仍妨礙第三人與抗告人交易之意願,是抗告人 因該登記所受損害,應為其於本案訴訟期間難以處分系爭不 動產取得換價利益所生之利息損失。審酌系爭不動產鄰近房 地之實價登錄資料計算系爭不動產價值為新臺幣(下同)15 21萬8910元,並參考各級法院辦案期限實施要點,本案訴訟 各審級辦案期限合計5年,及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與保全程 序禁止、限制相對人處分系爭不動產造成損害情節有別,酌 以保全程序事件擔保金之80%,以法定利率週年利率5%估計 抗告人可能遭受之損害為304萬3782元(1521萬8910元×5%×5 ×80%),而裁定許可相對人為抗告人提供304萬3782元之擔 保後,得就系爭不動產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經核於法並 無違誤。抗告意旨固以特留分扣減權非物權,且相對人行使 扣減權未獲勝訴判決確定,兩造於戰宋協珠生前即有遺產分 割協議,故相對人不得行使扣減權云云。惟特留分扣減權為 物權形成權,相對人係本於系爭不動產公同共有人之地位為 本案請求,均如前述,又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已明定聲 請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應於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為之,其 立法意旨在藉由將訴訟繫屬事實予以登記之公示方法,使第 三人知悉訟爭情事,俾阻却其因信賴登記而善意取得,及避 免確定判決效力所及之第三人受不測之損害,至於本案請求 有無理由,並非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所應審究,是抗 告人前開抗辯,均無足取。抗告意旨執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 ,求予廢棄,非有理由。 三、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石有爲              法 官 林晏如                法 官 曾明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 抗告,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 告狀(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並繳納再抗告費新臺幣 1千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書記官 陳盈璇

2024-10-30

TPHV-113-家抗-101-20241030-1

訴聲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聲字第19號 聲 請 人 林姿君 代 理 人 周中臣律師 相 對 人 鄭瑋翔 上列當事人間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聲請人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 事實之登記,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以新臺幣參佰參拾捌萬元為相對人供擔保後,許可就如附 表所示不動產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緣坐落於如附表所示之不動產(下稱系爭房 地)原均為聲請人所有,聲請人全無出售系爭房地、承租系 爭房屋之意思,惟受相對人夥同訴外人黃坤鍵、吳峙瑮、彭 武換、薛宇晨共同詐欺而簽立買賣契約,並進而簽立臺灣新 北地方法院所屬民間公證人113年度新北院民公龍字第10009 7號公證書(下稱系爭公證書)所示之租賃契約。相對人前 持系爭公證書聲請強制執行(下稱系爭執行程序),請求聲 請人將系爭房屋騰空返還相對人,並經本院113年度司執字 第44807號執行事件受理。然上開契約均因欠缺意思表示合 致而不成立,或因係兩造通謀為買賣之意思表示而無效、或 係聲請人受詐欺而經聲請人撤銷該意思表示。為此爰依民法 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及第2項、民法第153條第1項、第86 條但書及第87條第1項、第92條第1項、第767條第1項及第17 9條等規定,向本院提起訴訟,其訴之聲明第一項至第四項 分別請求撤銷系爭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確認兩造就系 爭房地所為之買賣契約關係不存在、就系爭房屋所為之租賃 契約關係不存在、相對人應將系爭房地以買賣為原因之所有 權移轉登記塗銷,並回復登記為聲請人所有,現經本院訴訟 繫屬中(本院113年度審訴字第764號,下稱本案訴訟)。而為 使第三人知悉系爭房地有訟爭情事,以便阻卻其因信賴登記 而善意取得系爭房地之所有權,及避免確定判決效力所及之 第三人受不測之損害,為此,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項 規定,聲請許可就系爭房地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等語。 二、按訴訟標的基於物權關係,且其權利或標的物之取得、設定 、喪失或變更,依法應登記者,於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 聲請人得聲請受訴法院以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前項聲請,應釋明本案請求;前項釋明如有不足,法院得定 相當之擔保,命供擔保後為登記,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5、 6、7項定有明文。觀其修正理由,旨在藉由將訴訟繫屬事實 予以登記之公示方法,使第三人知悉訟爭情事,俾阻卻其因 信賴登記而善意取得,及避免確定判決效力所及之第三人受 不測之損害,是訴訟標的應限於基於物權關係者,同時為免 聲請人濫行聲請,應令其就本案請求,包括起訴須為合法且 非顯無理由者,負釋明之責。 三、經查:  ㈠聲請人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其提出系爭買賣契約書、租賃 契約書等在卷為證,並有系爭房地之登記謄本、異動索引等 附卷可佐;而兩造間本案訴訟訴之聲明三之訴訟標的,係基 於民法第767條行使所有權之物權關係,符合民事訴訟法第2 54條第5項規定得為訴訟繫屬事實登記之要件,可認聲請人 就本案之請求已有釋明,惟釋明尚有不足,為保護相對人權 利,仍應命聲請人於供相當擔保後,始得對系爭房地為訴訟 繫屬登記。  ㈡按法院就釋明不足之部分命聲請人供訴訟繫屬事實登記之擔 保金,係為擔保因不當登記可能所受之損害,法院應斟酌個 案情節,妥適酌定是否命供擔保及擔保金額,所命擔保之數 額,不得逾越同類事件中法院於假扣押、假處分時酌定之擔 保金額(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7項立法理由參照)。本院審酌 系爭房地經訴訟繫屬登記後,有致處分不易而妨害交換價值 實現之虞,並考量本案訴訟之訴訟標的價額即系爭房地於起 訴時之價值,經本院審酌近年鄰近系爭房地同地段類似條件 之房地後,核定為新臺幣(下同)16,899,211元,再預估本 案訴訟審理期間(本案訴訟標的價額已逾150萬元,係屬得上 訴第三審之案件,一審辦案期限為1年8月、二審辦案期限為 2年2月、三審辦案期限為1年2月,合計為5年),及參照前揭 民事訴訟法第254條第7項立法理由所謂「所命擔保之數額, 不得逾越同類事件中法官於假扣押、假處分時酌定之擔保金 額」,是上開登記既未禁止或限制相對人處分登記標的,與 保全程序造成之損害情節不同,故酌以80%計算相對人可能 損害,兼衡目前社會環境及經濟狀況(參酌民法第203條規定 之週年利率5%)等一切情狀,而認本件擔保金應以338萬元為 適當。 四、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李怡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裁判費新台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書記官 陳莉庭 附表 編號 性質 地號 權利範圍 1 土地 高雄市○○區○○段000000地號 1/28 2 土地 同上段30-226地號 全部 3 建物 同上段738建號(門牌號碼:高雄市○○區○○路000巷00號) 全部

2024-10-30

KSDV-113-訴聲-19-2024103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