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臺北地檢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51-16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刑並諭知易服勞役標準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40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畢立堯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並諭知易服勞役折算標準(114年度執聲字第177號),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畢立堯因犯竊盜等案件,先後經判決 確定如附表所示(附表編號1「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欄應為臺北地檢112年度調院偵字第2269號,檢察官誤載 為112年度調院偵字第2361號,予以更正),應依刑法第53 條及第51條第7款,定其應執行之刑,並諭知易服勞役標準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刑事訴訟案件之被告死亡時,因法院裁判之對象已不存在 ,原則上即應為不受理之判決,此觀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5 款規定自明。再數罪併罰定其應執行刑之裁定,係由法院以 被告分別受宣告之罪刑為基礎,予以綜合評價後,合併決定 其應執行刑罰之特別量刑程序,所為裁定與科刑判決有同等 效力,本質上屬實體裁判,自應以法院量刑之對象存在為前 提。是以,法院於受理檢察官聲請受刑人數罪併罰定其應執 行刑後,受刑人死亡時,法院即不得更為定應執行刑之實體 裁定(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548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受刑人雖因竊盜等案件而經判處罪刑確定在案,惟受 刑人業於民國114年2月14日死亡,此有法院在監在押簡列表 、法院前案紀錄表、個人除戶資料查詢結果等在卷可稽。是 受刑人既已死亡,則刑之量定及執行程序對象已不存在,已 無就受刑人所犯數罪聲請定其應執行刑之必要,本件聲請自 難准許,爰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林傳哲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楊文祥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附表:受刑人畢立堯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2025-02-19

TPDM-114-聲-240-20250219-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616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周君瑞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227號、114年度執字第563號),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周君瑞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拘役柒拾日,如易 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周君瑞因犯竊盜等案件,先後經判決 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6款,定其應執行 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數罪併罰,有2裁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拘役者,比照有期徒刑,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120日,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一)應以拘役50日為下限、拘役80日為上限:    受刑人周君瑞因犯竊盜等案件,分別經判處如附表所示之 刑,而且均已分別確定在案,有附表所示各罪之判決書及 法院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附表編號1偵查機關年度 案號欄應更正為「臺北地檢113年度調院偵字第1015號」 )。又附表所示各罪之宣告刑分別為拘役30日、50日,總 和為拘役80日,其中最長期者為拘役50日,因此本件裁定 應以拘役50日為定其應執行刑之下限,拘役80日為定其應 執行刑之上限。 (二)受刑人應執行拘役70日:    審酌附表所示各罪均為竊盜罪(共2罪),犯罪動機、目 的、類型、行為態樣及手段相仿,所侵害者又都不是具有 不可替代性、不可回復性的個人法益,責任非難重複程度 較高,原則上可以給予受刑人相當的刑度寬減。另外再綜 合評價受刑人2次竊盜犯行時間橫跨約4個月,行為之間有 一定程度的獨立性,成功竊得的財物價值不算太高,以及 受刑人有多次的竊盜前科,經過刑罰的執行仍然不能正視 他人財產權益,主觀上有一定程度的惡性等因素之後,本 院認為受刑人應執行拘役70日最為適當,並因附表所示各 罪所宣告之拘役均屬得易科罰金之刑,定其應執行刑後仍 應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三)因本件案情相對單純,法院所能裁量範圍亦屬有限,並且 定其應執行刑之刑度結果亦非甚鉅,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3項規定,「顯無必要」另以言詞或書面予受刑人陳 述意見之機會。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 第41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刑事第十庭 法 官 陳柏榮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童泊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2025-02-19

PCDM-114-聲-616-20250219-1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

定應執行刑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69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謝錫麟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61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犯如附表所示之各罪,所處各如附表所載之刑,有期徒刑部 分,應執行有期徒刑肆年拾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甲○○因詐欺等案件,先後經法院判決 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定其應執行 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 者,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 二、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 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 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 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數罪併罰, 有2裁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刑法 第50條、第53條分別定有明文。再數罪併罰,宣告多數有期 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 其刑期,亦為刑法第51條第5款本文所明定。 三、經查,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經本院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並均確定在案等情,有各該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 錄表各1份在卷可參。而本件受刑人於知悉刑法第50條業經 修正,仍具狀請求檢察官就附表編號1至5所示之罪向法院聲 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有受刑人甲○○請求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 檢察官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須知暨聲請書1份在卷可稽(見 執聲卷),檢察官乃向本院為本件聲請。經審核本院為附表 所示案件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認本件聲請係屬正當, 爰依前揭規定,斟酌各別刑罰規範之目的、輕重罪間之刑罰 體系平衡、受刑人之犯罪傾向、犯罪態樣(相似)、各犯罪行 為間之關聯性、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數罪對法益侵 害之加重效應、整體犯罪非難評價、刑罰之一般預防功能、 矯正受刑人與預防再犯之必要性、社會對特定犯罪處罰之期 待,及受刑人對定應執行刑所表示之意見(沒有意見)等因素 ,裁定如主文所示之應執行刑。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2項、第53條、 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陳昱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趙雨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附表 受刑人甲○○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1月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1年3月 有期徒刑1年10月 有期徒刑3年 犯罪日期 民國112年11月18日 112年11月20日 ⑴112年10月17日 ⑵112年10月20日  至同年11月3日 ⑶112年11月6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桃園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7893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79704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5508、6700、21318號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桃園地院 臺灣高院 臺北地院 案 號 113年度審訴字 第335號 113年度上訴字 第3149號 113年度審訴字 第1391、1527號 判決日 期 113年7月4日 113年9月19日 113年9月11日 確定判決 法 院 桃園地院 臺灣高院 臺東地院 案 號 113年度審訴字 第335號 113年度上訴字 第3149號 113年度審訴字 第1391、1527號 判決確定日 期 113年8月20日 113年10月22日 113年10月22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是否為得易服社會勞動之案件 否 是 否  備註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3584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4500號 臺北地檢114年度執字第549號 執行中 未執行 未執行 受刑人甲○○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 號 1 2 罪 名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2月 有期徒刑1年4月 有期徒刑1年4月 有期徒刑1年6月 有期徒刑1年6月 犯罪日期 112年10月26日 112年11月3日 112年11月18日 112年11月20日 113年4月22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士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3828、4734、7142號、軍少連偵字第2號 臺東地檢113年度偵字第2710號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士林地院 臺東地院 案 號 113年度審訴字第985號 113年度金訴字第138號 判決日 期 113年10月18日 113年11月19日 確定判決 法 院 士林地院 臺東地院 案 號 113年度審訴字第985號 113年度金訴字第138號 判決確定日 期 113年11月21日 113年12月20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是否為得易服社會勞動之案件 否 否  備註 士林地檢114年度執字第436號 臺東地檢114年度執字第85號 未執行 未執行

2025-02-19

TTDM-114-聲-69-20250219-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381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呂紀緯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中 華民國114年1月21日裁定(114年度聲字第123號),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呂紀緯因犯妨害自由等案 件,經法院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本件附表編號1 、4、5為得易科罰金之罪,餘則為不得易科罰金之罪,而附 表編號2至7罪之犯罪時間均在附表編號1所示判決確定日前 所犯,且原審為最後事實審法院,檢察官依受刑人請求聲請 定應執行刑,與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無違,應予准許,又 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4所示之罪,雖曾經本院定應執行 有期徒刑12年6月確定,但檢察官就附表所示合於數罪併罰 要件之各罪聲請合併定刑,原定刑之基礎即已變動,自得另 行裁定,爰定其應執行之刑有期徒刑17年10月。 二、抗告意旨略以: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7年10月,於罪刑 相當及比例原則而言,明顯過苛,有違數罪併罰之恤刑目的 ,而有裁定不當之事實與理由。受刑人之犯行,經由所轄檢 察署先後分割起訴、再經各法院分別審判,致其責任非難重 複性較高,使受刑人因此獲有之恤刑利益偏低,此觀原裁定 僅縮減有期徒刑1年3月即明,違反責任遞減原則及限制加重 原則,使責罰未能相當,甚至儼然重於殺人罪責,而有裁定 不當之疏失與違誤,亦與定應執行刑之恤刑本旨相悖,顯然 不利益於受刑人之刑法法律權益。原裁定未考量受刑人所犯 非法製造、持有非制式手槍罪,並無販賣圖利、擁槍自重或 持槍傷人之犯罪動機及意圖,所為定刑明顯過度評價受刑人 之罪刑,請求撤銷原裁定,並基於責罰相當及刑罰經濟原則 ,另為適法之裁定,更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14年,以符罪 責相當之要求,並使受刑人早日回歸社會與家庭。 三、法律適用說明: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得易科罰金之 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者,不在此限。前項但書情形,受 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 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 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1項第1款、第 2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 (二)復按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事項,尚非概無法律性之拘束, 在法律上有其外部界限及內部界限。前者法律之具體規定 ,使法院得以具體選擇為適當裁判,此為自由裁量之外部 界限;後者法院為自由裁量時,應考量法律之目的,法律 秩序之理念所在,此為自由裁量之內部界限。法院為裁判 時,兩者均不得有所踰越。在數罪併罰而有二裁判以上, 應定其應執行刑之案件,法院所為刑之酌定,固屬自由裁 量事項,然對於法律之內、外部界限,仍均應受其拘束( 最高法院92年度台非字第187號判決意旨參照)。法院定 執行刑時,茍無違法律之內、外部界限,其應酌量減輕之 幅度為何,實乃裁量權合法行使之範疇,自不得遽指違法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抗字第932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一)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7罪,前經法院判決如附表所示之刑 並確定在案,有各該判決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稽。茲 檢察官向原審法院聲請定其應執行刑,經原審審核認聲請 為正當,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附表所示之刑應 執行刑為有期徒刑17年10月,經核係在各宣告刑中之最長 期有期徒刑8年6月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有期徒刑22年3 月以下,且未重於曾定應執行有期徒刑之總和(19年1月 )。    (二)原審既已敘明「審酌數罪併罰定其應執行之刑時,除仍應 就各別刑罰規範之目的、輕重罪間體系之平衡、整體犯罪 非難評價、各行為彼此間之偶發性、與被告前科之關聯性 、各行為所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數罪對法益侵害 之加重效應、罪數所反映之受刑人人格特性與犯罪傾向、 社會對特定犯罪行為處罰之期待等,為綜合判斷外,尤須 參酌實現刑罰公平性,以杜絕僥倖、減少犯罪之立法意旨 ,為妥適之裁量。茲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其罪名 為非法製造非制式手槍、非法持有非制式手槍、行使偽造 特種文書、傷害及妨害自由等,足徵受刑人故意違反法律 誡命,無意遵從一般社會生活秩序規範,法治觀念淡薄, 依據前揭說明,本於罪責相當性之要求,在前揭內、外部 性界限範圍內,就其整體犯罪之非難評價、各行為彼此間 之偶發性、各行為所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予以綜合 判斷,暨斟酌受刑人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及對其 施以矯正之必要性,爰就其所犯酌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 示」,顯已考量①附表編號1、4均為行使偽造特種文書罪 ,犯罪手段為懸掛偽造之車牌並駕車上路,犯罪時間之間 隔較短,係於6日內所犯,皆造成公共信用法益之侵害;② 編號2為非法製造非制式手槍罪,編號3、6均為非法持有 非制式手槍罪,所侵害者皆為社會法益,責任非難重複之 程度較高;③編號5、7分別為傷害罪、成年人共同故意對 少年犯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罪,欠缺尊重他人身體法益及人 身自由之觀念,且所量處之刑在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範 圍內,自形式上觀察,並未逾越法律外部性界限及定執行 刑之目的,亦無違反比例原則、公平原則、法律秩序之理 念及法律之規範目的等內部性界限,尚無從認原裁定有何 違法或不當之處。而上述7罪之犯罪時間集中在110年10月 至111年9月間,且附表所定執行刑之範圍在「有期徒刑8 年6月至19年1月」間,原審量處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17年 10月,要屬法院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核無不當。況附表 編號1至4曾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2年6月,受刑人已獲有減 少有期徒刑之利益,原審就附表所示7罪於本件定執行刑 時再予酌減1年3月,僅定應執行刑17年10月,對受刑人而 言已屬優惠,要無過重可言。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所定之 刑期過重而請求重新定其應執行刑云云,其抗告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至抗告意旨所稱受刑人之犯罪動機等因素, 為原確定判決個案量刑審酌之事項,與定應執行刑之裁量 無關,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呂寧莉                    法 官 邱瓊瑩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桑子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行使偽造特種文書罪 非法製造非制式手槍罪 非法持有非制式手槍罪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8年6月,併科罰金新臺幣10萬元 有期徒刑6年6月,併科罰金新臺幣5萬元 犯罪日期 111年8月11日 110年10月1日 111年8月6日 偵查機關及案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3101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550號、第11975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26716號 最後事實審法院及判決案號 新北地院112年度簡字第1953號 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上訴字第1145號 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上訴字第2979號 判決日期 112年6月14日 112年5月25日 112年10月26日 確定判決法院及判決案號 同上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3583號 同上 確定日期 112年7月25日 112年9月13日 112年11月23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否 否 執行案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9476號 臺灣高檢112年度執字第144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8052號 備  註 編號1至4所示之案件,前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3年度聲字第239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2年6月,受刑人提起抗告,經最高法院以113年度台抗字第813號駁回抗告而確定。 編 號 4 5 6 罪 名 行使偽造特種文書罪 傷害 非法持有非制式手槍罪 宣告刑 有期徒刑5月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6年,併科罰金新臺幣20萬元 犯罪日期 111年8月6日 111年3月31日 111年3月15日 偵查機關及案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26716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8906號、第20111號、第20575號、111年度偵緝字第1704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34913號 最後事實審法院及判決案號 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上訴字第2979號 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上訴字第5683號 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上訴字第4786號 判決日期 112年10月26日 113年3月14日 112年12月28日 確定判決法院及判決案號 同上 同上 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1165號 確定日期 112年11月23日 113年4月15日 113年8月7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否 執行案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8053號 士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586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1108號 備  註 編號1至4所示之案件,前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3年度聲字第239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2年6月,受刑人提起抗告,經最高法院以113年度台抗字第813號駁回抗告而確定。 編 號 7 罪 名 妨害自由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 犯罪日期 111年9月30日 偵查機關及案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35657號、第39975號 最後事實審法院及判決案號 臺北地院112年度訴字第1315號 判決日期 113年10月3日 確定判決法院及判決案號 同上 確定日期 113年11月12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執行案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8097號

2025-02-19

TPHM-114-抗-381-20250219-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刑並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91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黃盈傑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並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114年度執聲字第221號),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黃盈傑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拘役 肆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黃盈傑因竊盜等案件,先後經判決確 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定其應執行 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之等語。 二、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 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拘役 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 期,但不得逾120日。又,依刑法第53條應依同法第51條第5 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 後判決之法院之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法第53條、 第51條第5款及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均有明文。另,定 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定,與科刑判決有同一之效力,經裁判酌 定其應執行刑確定時,即生實質確定力,故已經裁判定應執 行刑確定之各罪,如再就其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複定應執行 刑,均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不以定刑之各罪範圍全部相 同者為限,此有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489號裁定意旨可 參。惟如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 致原裁判定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法院自不受原確定裁定實質 確定力之拘束,得另定應執行刑,此觀最高法院111年度台 抗字第405號裁定意旨即明。 三、經查:  ㈠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業經法院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 之刑,均經確定在案,有各該裁判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 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本院審核認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 號1所示之罪,其判決確定日期為民國113年11月19日,而如 附表編號2至3所示之罪,其犯罪日期均在該日以前,且以本 院為如附表所示各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核與上開規 定相符。  ㈡如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罪,雖曾經本院以113年度簡字第2883 號判決定其應執行刑為拘役30日確定,但檢察官就附表所示 合於數罪併罰要件之各罪聲請合併定刑,原定刑之基礎即已 變動,揆諸前揭說明,本院自得另行裁定。  ㈢如附表所示各罪之宣告刑合計為拘役50日,是為本案定應執 行刑之上限。受刑人經本院通知表示意見,其覆以請法院儘 可能從輕裁定,無意見表示等語。本院衡酌受刑人犯罪之時 間、次數、情節、所犯數罪整體之非難評價,爰定其應執行 刑如主文所示,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法 官 劉俊源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劉麗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竊盜 竊盜 竊盜 宣告刑 拘役20日 拘役20日 拘役20日 犯罪日期 113年5月31日 113年6月1日 113年6月14日 偵查機關及案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22012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22012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23909號 最後事實審法院及判決案號 臺北地院113年度簡字第2883號 臺北地院113年度簡字第2883號 臺北地院113年度簡字第3091號 判決日期 113年10月21日 113年10月21日 113年12月12日 確定日期 113年11月19日 113年11月19日 114年1月14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執行案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8614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8614號 臺北地檢114年度執字第977號 備  註 編號1至2所示案件,前經本院以113年度簡字第2883號判決定應執行拘役30日確定。

2025-02-18

TPDM-114-聲-291-20250218-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393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 人 簡逸辰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 方法院113年度聲字第4350號,中華民國113年12月31日所為之裁 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簡逸辰(下稱受刑人)先 後因犯詐欺等案件,經如附表所示法院以如附表所示判決, 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確定在案,有上開判決書及 受刑人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憑,又其中受刑人所犯如附表 編號13所示之罪為得易科罰金之罪,如附表所示其餘之罪為 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合於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1款情形, 依同條第2項規定,須經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 刑,始得依刑法第51條規定定之,而本案業經受刑人向檢察 官請求就附表所示案件聲請定應執行刑,有受刑人民國113 年11月4日出具之定刑聲請切結書1份在卷可稽。是臺灣新北 地方法院為最後審理事實諭知罪刑之法院。而如附表所示之 罪乃於裁判確定前犯數罪,檢察官依上開規定聲請就如附表 所示之罪合併定其應執行之刑,洵屬正當,應予准許。另臺 灣新北地方法院已發函請受刑人就本案表示意見,受刑人並 已表示對本案定刑沒有意見等情,此有受刑人113年11月22 日出具之定應執行刑意見查詢表附卷可佐,業已依刑事訴訟 法第477條第3項規定給予受刑人表示意見之機會。爰依外部 界限,即不得重於附表所示各罪刑之總和,及內部界限,即 不得重於附表編號1至13前定應執行刑加計其餘罪刑之結果 ,並本於罪責相當之要求,在前述界限範圍內,綜合斟酌受 刑人分別係犯加重詐欺及販賣毒品等罪,其所犯加重詐欺部 分均係於109年10至11月間所犯,且均係侵害財產法益,其 犯罪類型、行為態樣、動機均大致相同,責任非難重複之程 度較高,暨其餘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及對其施以矯 正之必要性等情,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7年4月。又受刑人所 犯如附表編號13所示之罪雖為得易科罰金之罪,但因如附表 所示其餘之罪均為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其合併處罰之結果, 其執行刑部分自無庸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附此敘明。 二、抗告意旨略以: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至12均為109年10月底 至109年11月中旬所犯,期間相距甚短,且皆為詐欺、毒品 案件等罪,附表編號13、14也為毒品、詐欺之罪,原裁定有 期徒刑7年4月,猶嫌過重;受刑人家中父親已達70歲高齡, 母親也已65歲,目前家中僅有父母居住,且受刑人服刑迄今 已3年2月有餘,並已深感悟,請綜合以上理由,重新裁定應 執行刑有期徒刑7年以下,令受刑人今年底即可陳報假釋, 盡早返家照顧父母,盡為人子的責任等語。 三、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且數罪併 罰,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 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同法第50條第1 項前段、第51條第5款、第53條規定甚明。又應執行刑之酌 定,係事實審法院自由裁量之職權,倘其所酌定之應執行刑 ,並未違背刑法第51條各款所定之方法或範圍,以及刑事訴 訟法第370條所規定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即法律之外部性 界限),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罪刑相當原則之法規範 目的或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者(即法律之內部性界限),即 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90號 裁定參照)。 四、本院查: (一)本件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經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 ,先後確定在案。上開附表編號1至14所示數罪分別均係附 表編號1裁判確定前所犯,而有二以上裁判,又如附表編號1 至12、14所示之罪不得易科罰金、附表編號13所示之罪得易 科罰金,而受刑人已請求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各罪,聲請合 併定應執行刑,此有受刑人簽名之定刑聲請切結書在卷可稽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3181號卷第2頁), 原審法院因依檢察官之聲請,就附表編號1至14所示各罪有 期徒刑部分,定其應執行之刑。依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至1 4各罪之宣告刑,最長期之刑為有期徒刑3年,合併刑期為有 期徒刑19年3月,原裁定於此範圍內,併考量附表編號1至13 所示之罪曾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以112年度聲字第3591號裁 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4月確定,酌定其應執行之刑為有期徒 刑7年4月。綜觀本件原審裁定之刑度並未逾越法律之外部性 界限,亦無明顯濫用裁量權而有違反法律內部性界限之情形 ,於法自無違誤。 (二)抗告意旨雖以前詞指摘原裁定定應執行刑過重云云,惟查受 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4、6至12所示案件均為罪質相同之 加重詐欺取財案件、附表編號5、14為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 案件、附表編號13則為佯稱販賣第二級毒品之普通詐欺案件 ,原審並已斟酌受刑人如附表編號1至14所示案件之犯罪時 間之間隔、行為態樣、罪質、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 加重、減輕效益、整體犯罪非難評價等節,所為定刑之裁斷 ,考量案情併予適度減少總刑期,對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 之罪再給予適度之刑罰折扣,而裁定如前述之應執行刑裁定 ,僅受刑人所犯各罪總和刑之38.10%(計算式:7年4月÷19 年3月≒0.3810),所為刑之裁量無明顯不利於受刑人之情事 。又參諸受刑人前因附表編號14所示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案 件,於108年3月4日經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08年度 偵字第2545號、108年度毒偵字第442號起訴在案,於108年4 月15日繫屬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詎受刑人於上開案件審理期 間再犯附表編號1至13所示之罪,甚且其中附表編號5所示案 件亦為罪質相同之販賣第二級毒品未遂案件,此外,受刑人 所犯附表編號2至4所示加重詐欺案件,甫於110年1月12日經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09年度偵字第30970號起訴在 案,受刑人旋於110年3月7日即佯以販賣第二級毒品向被害 人施詐,觀諸上開各節,受刑人法治觀念顯然薄弱,並彰其 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心存僥倖而一再犯案之人格特性,本院 認原裁定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7年4月以匡正其迭次違反刑罰 規範之行為,合於比例原則、公平正義原則、法律秩序理念 及法律規範目的,乃原審裁量權之適法行使,自應予尊重, 而難指為違法或不當。受刑人以其犯罪時間相距甚短、皆為 詐欺、毒品案件及其家庭因素等情,指摘原裁定量定應執行 刑過重等語,難認為有理由,應予駁回。 (三)從而,上開抗告意旨無非祇憑受刑人個人主觀意見,對原裁 定適法裁量權之職權行使,任意指摘,實難認為可採。綜上 所述,抗告意旨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邱瓊瑩                    法 官 劉兆菊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謝崴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2月 有期徒刑1年2月 有期徒刑1年2月 犯罪日期 109年10月26日 109年10月28日 109年10月28日 偵查機關年度案號 桃園地檢110年度偵字第5890號 臺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30970號 臺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30970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桃園地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0年度審金訴字第88號 110年度上訴字第1536號 110年度上訴字第1536號 判決日期 110年5月11日 110年9月22日 110年9月22日 確定判決 法院 桃園地院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6273號判決以受刑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駁回本院110年度上訴字第1536號 案號 110年度審金訴字第88號 確定日期 110年8月4日 (撤回上訴) 110年12月23日 110年12月23日 得否易科罰金 否 否 否 備註 新北地檢110年度執助字第3425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執助字第282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執助字第282號 編號1至13曾經新北地院112年度聲字第3591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4月確定(新北地檢113年度執更字第652號執行中) 編號 4 5 6 罪名 詐欺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2月 有期徒刑3年 有期徒刑1年2月 犯罪日期 109年11月2日 109年10月20日 109年11月10日 偵查機關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30970號 新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40394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4680、5335、5520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0年度上訴字第1536號 110年度訴字第348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112號 判決日期 110年9月22日 110年7月29日 111年1月10日 確定判決 法院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6273號判決以受刑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駁回本院110年度上訴字第1536號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0年度訴字第348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112號 確定日期 110年12月23日 111年2月15日 (撤回上訴) 111年2月15日 得否易科罰金 否 否 否 備註 新北地檢111年度執助字第282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2011號 ⑴新北地檢111年度執助字第1054號 ⑵原裁定附表編號6至8偵查機關年度案號漏載「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5335、5520號」,應更正如上 編號1至13曾經新北地院112年度聲字第3591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4月確定(新北地檢113年度執更字第652號執行中) 編號 7 8 9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1月 有期徒刑1年1月 有期徒刑1年4月 犯罪日期 109年11月10日 109年11月10日 109年10月24日 偵查機關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4680、5335、5520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4680、5335、5520號 新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43758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臺北地院 臺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112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112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274號 判決日期 111年1月10日 111年1月10日 110年12月30日 確定判決 法院 臺北地院 臺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112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112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274號 確定日期 111年2月15日 111年2月15日 111年3月22日 得否易科罰金 否 否 否 備註 ⑴新北地檢111年度執助字第1054號 ⑵原裁定附表編號6至8偵查機關年度案號漏載「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5335、5520號」、原裁定編號8最後事實審法院誤載為「新北地院」,均應更正如上 新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5914號 編號1至13曾經新北地院112年度聲字第3591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4月確定(新北地檢113年度執更字第652號執行中) 編號 10 11 12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4月 有期徒刑1年4月 有期徒刑1年4月 犯罪日期 109年10月26日 109年10月26日 109年10月26日至同年月27日 偵查機關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43758號 新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43758號 新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43758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274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274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274號 判決日期 110年12月30日 110年12月30日 110年12月30日 確定判決 法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274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274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274號 確定日期 111年3月22日 111年3月22日 111年3月22日 得否易科罰金 否 否 否 備註 ⑴新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5914號 ⑵原裁定附表編號12犯罪日期誤載為「109年10月26日」,應更正如上 編號 13 14 (以下空白) 罪名 詐欺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5月 有期徒刑2年6月 犯罪日期 110年3月7日 108年1月3日 偵查機關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9892號 桃園地檢108年度偵字第2545號、108年度毒偵字第442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新北地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1年度簡字第1864號 110年度上訴字第1387號 判決日期 111年7月12日 111年4月27日 確定判決 法院 新北地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1年度簡字第1864號 110年度上訴字第1387號 確定日期 111年8月23日 111年5月31日 得否易科罰金 是 否 備註 新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8259號 ⑴桃園地檢111年度執字第9747號(新北地檢111年度執助字第2622號) ⑵原裁定附表編號14偵查機關年度案號漏載「108年度毒偵字第442號」,應更正如上 編號1至13曾經新北地院112年度聲字第3591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4月確定(新北地檢113年度執更字第652號執行中)

2025-02-18

TPHM-114-抗-393-20250218-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定應執行之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98號 聲 請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許佑丞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3741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 伍年貳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甲○○因詐欺等案件,先後經判決確定 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定其應執行 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2裁判 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 ,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 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 ,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 文。次按數罪併罰,應依分別宣告其罪之刑為基礎,定其應 執行刑,此觀刑法第51條規定自明,故一裁判宣告數罪之刑 ,雖曾經定其執行刑,但如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 刑時,前定之執行刑當然失效,仍應以其各罪宣告之刑為基 礎,定其執行刑,上開更定之應執行刑,不應比前定之應執 行刑加計其他裁判所處刑期後為重,否則即與法律秩序理念 及法律目的之內部界限有違,難認適法。又依刑法第53條之 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 之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亦 定有明文。 三、經查,本件受刑人於附表所示之時間,犯如附表各編號所示 之罪,經法院分別判處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刑,並均分別確 定在案,且各罪均為最先一罪裁判確定前所犯,本院亦為最 後事實審法院等節,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表 所示判決之刑事判決書在卷可稽。是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 各罪,均係於最先一罪裁判確定前所犯,檢察官以本院為犯 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核與數罪併 罰之要件相符,自應予准許。又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6 所示之各罪,雖曾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113年度聲字第207 5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依前開說明,前定之執行 刑當然失效,本院自應以其各罪宣告刑為基礎,惟仍不得較 上開已定應執行刑加計如附表編號7至9所判處有期徒刑之總 和17年7月為重。是本院審酌前述定執行刑之內、外部界限 ,及受刑人所犯各罪之犯罪類型、犯罪次數、侵害法益、犯 罪時間間隔、罪數等一切情狀,並考量受刑人對於本件聲請 所表示之意見(見卷附之本院詢問受刑人定應執行刑意見調 查表),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刑事第十五庭  法 官 朱家翔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劉璟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附表:受刑人甲○○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共2次。 有期徒刑1年1月。 有期徒刑1年1月。 犯 罪 日 期 民國111年10月1日至111年10月4日 111年10月2日 111年10月1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下稱士林地檢)111年度少連偵字第14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少連偵字第14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111年度軍偵字第159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下稱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下稱新北地院) 案  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665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665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3326號 判決日期 111年10月19日 111年10月19日 113年3月14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665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665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3326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1年11月16日 111年11月16日 113年4月27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他字第283號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他字第283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7543號 編號1至6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院)113年度聲字第2075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 編     號 4 5 6 罪     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2月。 有期徒刑1年3月,共2次。 有期徒刑1年1月。 犯 罪 日 期 111年10月1日 111年10月1日 111年10月2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軍偵字第159號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北地檢)111年度少連偵字第256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少連偵字第256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  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3326號 112年度訴字第748號 112年度訴字第748號 判決日期 113年3月14日 113年6月28日 113年6月28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  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3326號 112年度訴字第748號 112年度訴字第748號 判決日期 113年4月27日 113年8月8日 113年8月8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7543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5870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5870號 編號1至6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院)113年度聲字第2075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 編     號 7 8 9 罪     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2月,共5次。 有期徒刑1年1月,共8次。 有期徒刑1年1月。 犯 罪 日 期 111年9月30日至111年10月1日 111年9月30日至111年10月1日 111年9月23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少連偵字第510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少連偵字第510號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下稱桃園地檢)112年度偵字第18103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本院 案  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763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763號 113年度審金訴1218號 判決日期 113年5月27日 113年5月27日 113年10月4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本院 案  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763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763號 113年度審金訴1218號 判決日期 113年7月17日 113年7月17日 113年11月13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4644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4644號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7801號

2025-02-18

TYDM-114-聲-98-20250218-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359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黃瀨名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 方法院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26日所為113年度聲字第3008號裁定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黃瀨名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拾年。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 (一)抗告人即受刑人黃瀨名因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業經法院先 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其中如附表 編號1至10所示之罪,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下稱高雄地 院)以113年度聲字第1515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確 定;附表編號11所示之罪,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下稱臺 南地院)以112年度金訴字第352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 1年10月確定;附表編號12所示之罪,經臺灣橋頭地方法 院(下稱橋頭地院)以112年度審金訴字第277號判決定應 執行有期徒刑1年7月確定;附表編號13所示之罪,經原審 法院以111年度訴字第999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6月 確定等情,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及如附表所示刑事判決存卷 可參。是原審法院為上開案件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 經審核附表所示各罪之犯罪行為時間,均係在附表編號1 所示判決確定日期前,符合定執行刑之要件,檢察官聲請 定其應執行之刑,應予准許。 (二)附表編號2至13所示之罪,均係抗告人於附表編號1所示之 罪判決確定前所犯,自應併合處罰,前定執行刑當然失效 ,並應以附表所示各罪宣告刑為基礎,受量處合併宣告刑 總和以下刑期之外部限制,且不得較上開已定應執行刑與 其餘各罪之總和為重之內部限制;併考量抗告人犯罪行為 之不法與罪責程度、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彼此之關聯性( 附表編號1至13均係詐欺相關聯之犯罪,犯罪目的、手段 相類,時間相近)、罪數所反映之抗告人人格特性與犯罪 傾向,及對其施以矯正之必要性、抗告人未來復歸社會之 可能性;暨原審法院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3項規定,當 庭詢問抗告人對應執行刑之意見各節,爰定應執行有期徒 刑13年6月等情。 二、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前因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而失業,且年 紀較大求職不易,從報紙看到「電動遊藝場誠徵收銀員」之 工作機會,始參與詐欺犯罪,現知悔悟,原審所定執行刑過 重,請求從輕酌定執行刑等詞。 三、按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 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 法第51條第5款定有明文。乃因刑罰之科處,應以行為人之 責任為基礎,考量人之生命有限,刑罰對被告造成之痛苦程 度,係以刑度增加而生加乘效果,而非等比方式增加,如以 實質累加方式執行,刑責恐將偏重過苛,不符現代刑事政策 及刑罰之社會功能,故透過定應執行刑程序,採限制加重原 則,授權法官綜合斟酌被告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各 罪彼此間之關聯性(例如數罪犯罪時間、空間、各行為所侵 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等) 、數罪所反應被告人格特性與傾向、對被告施以矯正之必要 性等,妥適裁量最終具體應實現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要 求。因此,法院於酌定執行刑時,應體察法律恤刑之目的, 為妥適之裁量,俾符合實質平等原則,否則有悖於公平正義 ,即有裁量權行使不當之違失(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 338號裁定意旨參照)。又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之刑,係出 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考量,並非予以犯罪行為人或受刑 人不當之利益,為一種特別的量刑過程,相較於刑法第57條 所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事項係對一般犯罪行為之裁量,定應執 行刑之宣告,乃對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除 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酌行 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之法 律拘束性原則下,依刑法第51條第5款之規定,採限制加重 原則,以宣告各刑中之最長期為下限,各刑合併之刑期為上 限,但最長不得逾30年,資為量刑自由裁量權之外部界限, 並應受法秩序理念規範之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 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自由裁量權之內部抽象價值要求界 限之支配,使以輕重得宜,罰當其責,俾符合法律授與裁量 權之目的,以區別數罪併罰與單純數罪之不同,兼顧刑罰衡 平原則(最高法院100年度台抗字第314號裁定意旨參照)。 是於併合處罰而酌定執行刑時,應審酌行為人所犯數罪之犯 罪類型、行為態樣、手段、動機,其犯罪類型相同、行為態 樣、手段、動機相似者,於併合處罰時,因責任非難重複之 程度較高,允酌定較低之應執行刑。     四、經查: (一)抗告人因犯加重詐欺等案件,經附表所示法院先後判處如 附表所示之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尚未全部執行完畢【 其中編號1至3所示之罪及編號4至10所示之罪,雖分屬得 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及不得易科罰金之罪;然抗告人前已就 編號1至10所示之罪,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並經 檢察官依法聲請定應執行刑,由高雄地院於民國113年10 月29日以113年度聲字第1515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 確定(下稱前案裁定)。是編號1至3所示之罪經與編號4 至10所示之罪合併處罰,已不得易服社會勞動】;另編號 11至13所示之罪,前經各編號所示判決分別定應執行刑如 各該編號「宣告刑」欄所示等情,此有法院前案紀錄表、 附表所示判決、前案裁定在卷供參。因附表所示各罪均係 於裁判確定前所犯,尚未全部執行完畢,與數罪併罰之要 件核屬相符。是原審認檢察官向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 即原審法院聲請定應執行之刑,核屬正當,且所定應執行 刑即有期徒刑13年6月,係在上開罪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有期徒刑1年4月)以上,未逾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外部 性界限(附表所示各刑合併之刑期總和超過有期徒刑30年 ),亦未超過前定之執行刑加計附表其餘編號所示宣告刑 之總和(有期徒刑13年11月),符合裁量權之內、外部性 界限或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固非無見。 (二)抗告人所犯附表所示各罪均係犯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 ,犯罪類型、行為態樣、手段、罪質均相同,犯罪時間尚 屬密接,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較高,參酌前揭所述,允宜 給予較高之寬減,而酌定較低之應執行刑。原裁定雖敘明 係經審酌抗告人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所犯各罪之 罪名相同,犯罪目的、手段類似、犯罪時間相近,並衡酌 罪數所反映之抗告人人格特性與犯罪傾向、施以矯正之必 要性、未來復歸社會之可能性,暨參抗告人表示之意見等 節,經綜合考量後量定前開應執行刑。然查:   1.抗告人所犯附表編號1至3之罪屬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編 號4至13之罪屬不得易科罰金之罪;然抗告人前已就編號1 至3所示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編號4至10所示不得易科 罰金之罪,請求檢察官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並經前案裁 定定應執行刑確定,則編號1至3所示之罪因與編號4至10 所示之罪合併處罰,已不得易服社會勞動,是與編號11至 13所示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併合處罰時,即非刑法第50條第 1項但書各款所定情形,應逕適用同條前段規定。原裁定 引用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2項規定,作為本案定執行 刑之依據,容有未洽。   2.抗告人因於111年4月28日至同年5月9日間,犯詐欺案件, 另經高雄地院以112年度金訴字第424號判決判處罪刑,定 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確定,其中部分犯罪日期雖與本裁定 附表編號1所示該罪之判決確定日期相同,然因與高雄地 院112年度金訴字第424號判決中其他各罪合併定執行刑確 定,不得再行抽離與本裁定附表所示各罪重新定執行刑, 而無從與本裁定附表所示各罪合併定刑等情,此有高雄地 院113年度聲字第1515號刑事裁定、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 在卷可參。原審未審酌抗告人於犯罪時為64歲,現已滿67 歲,復因犯罪型態相似之他案經高雄地院112年度金訴字 第424號判決判刑及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確定尚未執行等 情狀,就本裁定附表所示各罪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3年6月 ,僅較本裁定附表所示各罪定刑之內部界限(有期徒刑13 年11月)減去有期徒刑5月,使抗告人因此獲有之恤刑利 益偏低,且二執行刑接續執行,合計高達有期徒刑17年6 月,形同過度剝奪抗告人將來復歸社會之機會,與刑罰之 矯正原則相悖,且難認與抗告人所犯各罪所侵害法益之總 價值及定應執行刑之規範目的、恤刑理念相符。是抗告意 旨指摘原裁定所定執行刑不當,為有理由。 (三)原裁定既有上開未洽之處,自應由本院予以撤銷,復為免 發回原審法院重新裁定徒增司法資源之耗費,爰由本院自 為裁定。因附表所示各罪均係於裁判確定前所犯,且尚未 執行完畢,與數罪併罰之要件核屬相符。是犯罪事實最後 判決之法院之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於法要無不合 。本院審酌前述定執行刑之內、外部界限;併抗告人所犯 附表所示各罪之犯罪類型、行為態樣、手段、罪質均相同 ,犯罪時間尚屬密接,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較高,及其犯 罪動機、侵害法益、犯罪時間之間隔、罪數等一切情狀, 復就其所犯之罪整體評價其應受非難及矯治之程度,兼衡 抗告人之年齡,且另有犯罪型態相似、與本裁定附表所示 各罪無從合併定執行刑之他案尚待接續執行,暨所犯刑罰 經濟與公平、比例等原則,參酌抗告人之意見等節,依法 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第2項所示。    五、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第477條第1項,刑法 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吳秋宏                    法 官 黃雅芬                    法 官 邰婉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傅國軒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宣告刑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6月(3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8月 有期徒刑6月(3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10月 犯罪日期 110年8月30日 110年10月19日 110年8月25日(原裁定誤載為24日,應予更正) 偵查(自訴) 機關 年度案號 士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9417號 臺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22534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2105號 最後 事實審 法 院 士林地院 臺南高分院 士林地院 案 號 110年度審金訴字第759號 111年度金上訴字第491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158號 判 決日 期 111年3月28日 111年5月31日 111年5月17日 確定 判決 法 院 士林地院 臺南高分院 士林地院 案 號 110年度審金訴字第759號 111年度金上訴字第491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158號 判 決 確 定日 期 111年5月9日 111年7月5日 111年12月22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得易服社會勞動) 否(得易服社會勞動) 否(得易服社會勞動) 備註 士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2057號 臺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5579號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619號 編號1至10所示之罪,經高雄地院以113年度聲字1515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 編號 4 5 6 罪名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4月(2次)、 有期徒刑1年2月(3次)、 有期徒刑1年1月(3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 有期徒刑1年(4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 有期徒刑1年2月(2次)、 有期徒刑1年3月 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6月 犯罪日期 110年8月9日至110年8月11日(原裁定誤載為「110年8月9日至110年8月10日」,應予更正) 110年8月9日至110年8月10日 111年1月24日 偵查(自訴) 機關 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29620、31065、31323、31801號 新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43026號、111年度偵字第36870號 臺中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9066、20539、24492、26023、26487、29514、31076、37564號 最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院 新北地院 臺中地院 案 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2101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109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1499號 判 決日 期 112年1月10日 111年12月27日 112年2月21日 確定 判決 法 院 臺灣高院 新北地院 臺中地院 案 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2101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109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1499號 判 決 確 定日 期 112年2月23日 112年2月21日 112年3月29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臺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2276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2429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執字第6500號 編號1至10所示之罪,經高雄地院以113年度聲字1515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 編號 7 8 9 罪名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1月(2次) 有期徒刑1年3月、 有期徒刑1年2月、 有期徒刑1年1月、 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6月 有期徒刑1年4月(5次)、 有期徒刑1年3月(6次)、 有期徒刑1年2月(4次)、 有期徒刑1年1月(2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 犯罪日期 111年1月25日 111年3月17日 110年10月28日至111年3月10日 偵查(自訴) 機關 年度案號 嘉義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0334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8230、19241、21905、42694號 高雄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1426、21038、23669號 最後 事實審 法 院 嘉義地院 新北地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317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1373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768號、112年度審金訴字第22號 判 決日 期 112年1月17日 112年2月15日 112年3月9日 確定 判決 法 院 嘉義地院 新北地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317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1373號 111年度審金訴字第768號、112年度審金訴字第22號 判 決 確 定日 期 112年3月1日 112年3月29日 112年5月25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嘉義地檢112年度執字第852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6752號 高雄地檢112年度執字第4718號 編號1至10所示之罪,經高雄地院以113年度聲字1515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 編號 10 11 12 罪名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2月、 有期徒刑1年1月(3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5月 有期徒刑1年1月(11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0月 有期徒刑1年4月、 有期徒刑1年3月、 有期徒刑1年1月、 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7月 犯罪日期 111年3月4日至111年3月10日 110年11月21日至110年11月24日 111年2月24日至111年2月25日(原裁定誤載為「111年2月24日」,應予更正) 偵查(自訴) 機關 年度案號 高雄地檢111年度偵字第28758、29492號 臺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6425、25661號 橋頭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0677號 最後 事實審 法 院 高雄地院 臺南地院 橋頭地院 案 號 112年度審金訴字第298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352號 112年度審金訴字第277號 判 決日 期 112年6月21日 112年6月26日 112年8月28日 確定 判決 法 院 高雄地院 臺南地院 橋頭地院 案 號 112年度審金訴字第298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352號 112年度審金訴字第277號 判 決 確 定日 期 112年7月26日 112年8月2日 112年9月27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高雄地檢112年度執字第6326號 臺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6551號 橋頭地檢112年度執字第5429號 編號1至10所示之罪,經高雄地院以113年度聲字1515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 編號 13 (以下空白) (以下空白) 罪名 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4月(8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6月 犯罪日期 110年8月10日至110年10月5日 偵查(自訴) 機關 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482、6603、8035、12427、12527、13742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1年度訴字第999號 判決 日期 112年8月30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1年度訴字第999號 確定 日期 112年10月3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備註 臺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6911號

2025-02-18

TPHM-114-抗-359-20250218-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551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賴俊宏 代 理 人 蔣昕佑律師 陳冠宏律師 林暐程律師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詐欺等案件,對於本院111年度上 易字第1495號,中華民國112年10月24日第二審確定判決(原審 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7年度易字第369號,起訴案號:臺灣 臺北地方檢察署105年度偵字第11483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首開本院確定判決以:IMAGE FRONTIER SDN. BHD.(下稱IF 公司)及SUN KIARA PROPERTIES SDN. BHD.(下稱SUN KIARA 公司)均係在馬來西亞登記設立之公司,張芳生為IF公司總 經理,實際經營IF公司。於民國102年間,張芳生明知坐落 在馬來西亞Mukim Batu,Sungai Teba, Geran Hakmilik 138 5,Lot 1908之土地(下稱本案土地)係SUN KIARA公司所有 ,IF公司未曾取得本案土地之所有權,亦未與SUN KIARA公 司達成在本案土地上合作興建SUN KIARA建案(下稱本案建 案)之約定,即在欠缺建築基地合法使用權源,本案建案並 無興建可能等情形下,竟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 取財之犯意,先向不知情之溫宗錦聲稱IF公司與SUN KIARA 公司合作興建本案建案,IF公司欲尋找在臺代銷本案建案預 售屋者,溫宗錦遂於103年1月10日在臺灣登記設立佳美地產 開發有限公司(址設臺北市○○區○○路000號1樓,下稱佳美公 司),並以佳美公司名義與IF公司間成立協議,約定由佳美 公司代理銷售本案建案預售屋。嗣於佳美公司成立後,佳美 公司之業務員即聲請人賴俊宏便於103年初,向告訴人劉凱 玲傳達本案建案之銷售訊息,並出示依據張芳生所提供之資 訊所做成之文宣,招攬劉凱玲購買本案建案預售屋,劉凱玲 遂於103年3月7日與佳美公司簽立「不動產預定契約」3份, 委由佳美公司代為訂購本案建案編號A-13-6、A-20-6、A-21 -6等3戶預售屋,並當場簽立面額新臺幣(下同)60萬元之 支票1紙交付予聲請人賴俊宏作為定金。嗣溫宗錦因發現張 芳生提供之契約內容有諸多錯誤及疑義,張芳生更百般推託 遲不提供產權、開發許可及開工證明等正本文件以利核實交 易等情,因而察覺本案建案應屬有異,遂通知佳美公司之員 工全面停止代銷本案建案,其中亦有請聲請人賴建宏通知客 戶暫緩簽約。張芳生見溫宗錦對本案建案之銷售已產生懷疑 ,遂於103年5月8日,以IF公司名義發函終止與佳美公司間 之代銷契約,佳美公司乃於同年5月12日退還定金60萬元予 劉凱玲。不料張芳生竟承上犯意,為成功詐得劉凱玲之金錢 ,便於同年5月12日在喜來登飯店直接遊說劉凱玲繼續購買 本案建案預售屋,同時聲請人賴俊宏既已明知佳美公司代銷 之本案建案存有上揭重大疑慮,且佳美公司已因此終止代銷 ,竟仍於此際與張芳生共同意圖為張芳生之不法所有,基於 詐欺取財之犯意聯絡,非但未將上開本案建案存在之疑義及 佳美公司係因該等疑義終止代銷等情事告知劉凱玲,更配合 張芳生共同遊說劉凱玲繼續交易,致劉凱玲誤信本案建案真 實無虞,可以繼續購買,而陷於錯誤,於同年5月14日簽立 如附表所示之本案建案編號A-13-6、A-20-6、A-21-6、A-23 -6等4戶房屋買賣契約,聲請人賴俊宏更於同年5月14日載送 劉凱玲前往址設臺北市○○區○○○路000號之馬來西亞友誼及貿 易中心,就上揭房屋買賣契約進行契約認證,再將該等契約 寄回馬來西亞予張芳生,嗣聲請人賴俊宏更向劉凱玲誆稱: 除劉凱玲以外,其他客戶均已匯款云云,藉此催促劉凱玲盡 速付款,致劉凱玲又陷於錯誤,方於同年5月22日在臺北市 中山區之台新銀行建北分行,臨櫃將上開所購4戶本案建案 房屋之部分價金32萬5,000美元匯入IF公司在馬來西亞申設 之銀行帳戶內。嗣劉凱玲察覺本案建案遲未動工,且向張芳 生、聲請人賴俊宏請求退還已付價金亦未果,經查證後發現 本案建案之上揭疑義,始知受騙。認定張芳生與聲請人共同 詐欺取財,分別判處有期徒刑3年6月、2年,並諭知未扣案 張芳生犯罪所得沒收等旨。 二、聲請人即受判決人賴俊宏(下稱聲請人)因詐欺案件,經本院 111年度上易字第1495號判決撤銷第一審無罪判決,改判聲 請人與范芳生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2年,上訴最高 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141號以上訴違背法律上程式,駁回上 訴而確定。聲請意旨以本院確定判決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 第1項第6款、第3項事由提起再審,略以:  ㈠據溫宗錦於第一審證述(見第一審卷二第358頁)及其於104年 10月15日之通訊軟體Line對話表示(見他字10703卷二第158 正反面)部分,此於本院判決前已存在,然本院未就上開證 據之實質價值加以判斷,蓋細究原判決,劉凱玲係於103年5 月22日匯款,然佳美公司負責人溫宗錦卻遲至同年10月始得 確認張芳生恐以假地主身分為其施以詐術之手段,誆騙買家 給付訂金,身為地產公司尚須查證月餘始知張芳生恐有作假 ,聲請人僅為佳美公司業務員,如何能於103年5月即與張芳 生進行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溫宗錦於103年5月時仍無法確 定張芳生是否為詐騙、其終止銷售決定是否正確,尚且有疑 ,且當時佳美公司員工(包含聲請人)與客戶均不相信溫宗錦 之看法,而確實相信系爭建案並無問題,此有溫宗錦、劉凱 玲之告訴代理人於第一審陳述、聲請人於104年10月15日之 通訊軟體Line對話中向劉凱玲之表示、聲請人於偵查中之證 述為佐證(見第一審卷二第362頁、他字10703號卷二第159頁 、第297反頁、第一審卷三第174頁),故縱聲請人嗣後未將 溫宗錦之疑慮告知劉凱玲,並協助劉凱玲繼續購買系爭建案 ,亦不得據此推論聲請人與張芳生間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 ,更遑論成立共同正犯。    ㈡據劉凱玲在第一審之證述、聲請人曾於前開104年10月16日通 訊軟體Line對話中之表示(見第一審卷三第89至90頁、他字1 0703卷二第159頁)部分,此於本院判決前均已存在,惟本院 未就上開證據之實質價值加以判斷,蓋細究本院判決,聲請 人於劉凱玲103年5月22日匯款前,已表明自佳美公司離職, 對佳美公司或系爭地產代銷案不具代理或代表權限,且劉凱 玲清楚知悉其簽約之對象已由佳美公司變更為張芳生之公司 ,依一般社會通念,系爭地產本屬外國不動產投資,交易風 險本就高於國内投資案,系爭投資案的唯一國内代理公司又 與張芳生結束合作,顯然繼續投資之風險更加升高,則劉凱 玲之損失究係因其不暗國外地產投資風險評估所致?抑或如 原判決所認係受張芳生及聲請人等詐騙所致?原判決所認定 之(1)劉凱玲乃係於103年5月14日至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 心辦理完成契約認證後之某日,方向聲請人詢問是否僅有其 一人未匯款等語,在此之前,佳美公司已於同年5月8日終止 代銷契約,並於5月12日將定金60萬元退還劉凱玲,而張芳 生乃係於同日在喜來登飯店以其個人公司之名義與劉凱玲洽 談系爭建案之新版合約。及(2)聲請人為佳美公司員工,明 確知悉不可能會有其他客戶均已匯款給張芳生,卻隱瞞該等 事項。惟(1)、(2)間除有相互矛盾情形外,劉凱玲已知聲 請人自佳美公司離職,則其向聲請人探詢他人之匯款情形時 ,應係詢問「在佳美公司終止代銷後,有無其他客戶與其相 同,係另與張芳生簽約並已匯款予張芳生」,而非「是否有 客戶匯款給已終止代銷之佳美公司」,故假使聲請人仍為佳 美公司員工,本不可能查知其他客戶與張芳生間交易與匯款 情形,更遑論當時聲請人已離職,本院判決認為聲請人明確 知悉不可能會有其他客戶均已匯款給張芳生,卻隱瞞該等事 項,積極編造不實話術遂行共同詐欺取財犯行部分顯非事實 。再者,劉凱玲既已知悉系爭外國地產投資案的唯一國内代 理公司已與張芳生結束合作並退款,顯見投資風險更加升高 ,劉凱玲如欲繼續私下投資系爭外國地產,可能出於其個人 不明動機,或為預期利益而甘冒風險,聲請人係在自始不知 系爭建案有問題之前提下,基於與劉凱玲之私交及請託,協 助劉凱玲與張芳生公司直接進行交易及匯款,自難認有詐欺 故意。  ㈢劉凱玲於佳美公司終止代銷契約後與張芳生連絡,聲請人係 受劉凱玲請託,本於幫助劉凱玲之意,協助劉凱玲與張芳生 之公司簽訂新合約之相關行為,並帶劉凱玲前往馬來西亞友 誼與貿易中心將系爭新版契約辦理認證,聲請人無詐欺犯意 ,亦無與張芳生有何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  ⒈溫宗錦於審判中之證述及其於105年12月2日刑事答辯狀、第 一審109年3月2日準備程序筆錄中所列檢方與張芳生不爭執 事項第10點:「張芳生乃跳過佳美公司直接與劉凱玲聯繫本 案交易」、聲請人105年2月15日於臺北地檢訊問之證述(見 第一審卷二第89頁、第358頁、偵字11483卷二第2頁至第3頁 、他字10703卷二第297頁)部分,此於本院判決前均已存在 ,為有利聲請人之證據,原判決未就其實質價值加以判斷, 蓋細究本院判決僅以劉凱玲及聲請人間於103年10月15、16 日之通訊軟體Line對話内容(見偵卷二第13頁)認定聲請人在 對話中並未反駁,顯見確有此事,且聲請人於終止代銷契約 後,其個人確有與張芳生連絡之事實。惟上開證據顯示係劉 凱玲與張芳生親自聯繫,甚至他人是否均已匯款一事,亦是 劉凱玲轉述張芳生話語,向聲請人詢問核實,故本案關鍵在 於究竟聲請人與張芳生是否有犯意聯絡與行為分擔?自上開 證據,再輔以張芳生於第一審審判中之陳述(見第一審卷一 第112頁、卷二第85頁)、聲請人偵查、審判中之供述(見 偵字11483卷二第24頁、第一審卷三第162頁)可知,佳美公 司終止代銷後,係張芳生主動聯繫劉凱玲,遊說其繼續交易 ,而非透過聲請人聯繫劉凱玲,聲請人之所以替劉凱玲辦理 契約認證等簽約手續,實際上係劉凱玲主動委託聲請人所為 ,而聲請人本於與劉凱玲之舊識,且認為系爭建案並無問題 ,故協助劉凱玲辦理相關手續,聲請人並無詐欺犯意,亦無 與張芳生有何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  ⒉又據溫宗錦、劉凱玲、張芳生第一審證述(見第一審卷二第35 5至356頁、卷三第88頁、卷一第111頁)可知,劉凱玲於103 年3月7日與佳美公司簽立系爭建案之不動產預定契約書3份 ,並給付新台幣60萬元之保證金予佳美公司前後,佳美公司 與張芳生曾安排劉凱玲與系爭建案之其他訂購人一同前往馬 來西亞之建築現場參訪,由張芳生講解系爭建案,並與劉凱 玲交換聯絡方式,故張芳生與劉凱玲間自有聯繫之管道。  ⒊再據張芳生、劉凱玲、溫宗錦於第一審之證述(見第一審卷三 第165頁、卷一第112頁、卷三第84頁、卷二第355至356頁) 可知,佳美公司於103年5月8日終止代銷系爭建案,並於103 年5月12日將保證金60萬元退還予劉凱玲後,張芳生曾透過 于懷垣與劉凱玲接洽,並相約於喜來登飯店向告訴人繼續推 銷系爭建案,遊說劉凱玲直接與張芳生之公司簽立系爭建案 之新版合約(新合約見他字10703卷一第21頁至第22頁),張 芳生與劉凱玲直接聯繫系爭建案銷售事宜,亦指示其公司銷 售經理與劉凱玲聯絡,且除劉凱玲外,張芳生亦有與其他訂 購人接觸與聯繫。嗣係劉凱玲主動聯繫聲請人,表示其在佳 美公司終止代銷後有與張芳生繼續交易系爭建案,惟因不懂 英文,張芳生又在馬來西亞,希望聲請人能提供部分協助, 聲請人方允協助,並帶告訴人前往馬來西亞友誼與貿易中心 將系爭新版契約辦理認證,以留下證據,此亦有張芳生第一 審陳述、聲請人偵查、審判中供述(見第一審卷二第85頁、 卷一第112頁、偵字11483卷二第23反頁、第一審卷三第162 頁)為證。  ⒋後因劉凱玲匯款給張芳生後,曾與張芳生聯繫,並詢問能否 退還款項,因無法再聯繫上張芳生,遂詢問聲請人有無張芳 生之聯繫管道,聲請人並詢問溫宗錦能否聯繫上張芳生,並 成立Line群組與溫宗錦、劉凱玲一同討論如何找張芳生究責 ,更鼓勵與偕同告訴人報警提告,此有張芳生、溫宗錦於第 一審之陳述及聲請人、溫宗錦與告訴人間之通訊軟體Line群 組對話紀錄中,聲請人於104年10月16日之表示(見第一審 審易卷第48反頁、第一審卷一第112頁、卷二第357頁、他字 10703卷二第159頁)為證。     ㈣本院確定判決認定上開事實之依據,除劉凱玲單方指述外, 即以劉凱玲曾於匯款後1年半,於104年10月14日提起刑事告 訴後之104年10月16日以與聲請人、溫宗錦之通訊軟體Line 對話群組中之詢問(見他字10703卷二第159頁)作為證據, 然聲請人雖曾於偵查中陳述解釋(見他字10703卷二第297頁 ),本院確定判決卻採信聲請人明知沒有人匯款給張芳生, 張芳生係擬向告訴人施行詐術,卻本於與張芳生之犯意聯絡 ,向告訴人傳遞不實訊息。然從前開脈絡可知,佳美公司終 止代銷後,張芳生乃透過于懷垣或自行與劉凱玲聯繫,遊說 其繼續交易系爭建案,並非透過聲請人,聲請人係在劉凱玲 決定與張芳生交易後,才在其請託下得知劉凱玲仍與張芳生 有所聯繫,並同意為其提供協助,嗣劉凱玲因無法聯繫上張 芳生,遂詢問聲請人有無張芳生聯繫管道,聲請人則詢問溫 宗錦,並成立Line群組與溫宗錦、劉凱玲一同討論如何找張 芳生究責,更鼓勵告訴人至警局報案。衡酌當時背景,劉凱 玲應係向聲請人確認「張芳生表示在佳美公司終止代銷後, 仍有其他客戶與其繼續交易系爭建案,且都已完成匯款」是 否為真?而此時聲請人已非佳美公司員工,佳美公司亦已終 止代銷,自不可能查證其他客戶與張芳生間之交易與匯款情 形,劉凱玲於103年5月22日匯款給張芳生,然溫宗錦在103 年5月時仍無法確定張芳生是否為詐騙,亦不知其終止銷售 之決定是否正確,且當時聲請人、佳美公司員工與客戶均不 相信溫宗錦之看法,而相信系爭建案並無問題。  ㈤另參聲請人與溫宗錦、劉凱玲3人之Line群組對話紀錄(見他 字10703卷二第158反頁、第159頁、第160反頁、第162反頁 ),此對話紀錄除於本院判決前即已存在,惟本院判決並未 實質審酌,應屬新證據外,更足徵劉凱玲於103年5月匯款給 張芳生後,溫宗錦直到104年5月才聯繫上馬來西亞該筆土地 之地主,聲請人則是在得知溫宗錦聯繫上地主後,經由向溫 宗錦求證,才得知系爭建案係屬詐騙,劉凱玲雖於104年10 月16日20:32在通訊軟體Line群組對話中表示:「賴俊宏, 為何要騙我只剩我一人沒有匯款,其他人都已匯款」,本院 判決並以聲請人未加以反駁,作為認定聲請人有罪之證據。 惟在劉凱玲為上開詢問後,聲請人隨即於同日20:44回覆: 「因為當時是張總說的,在還是信任他的基礎下我跟學姊妳 說的」(見他字10703卷二第159頁),且此對話紀錄亦足徵 溫宗錦自始至終均係懷疑于懷垣與張芳生有所掛勾,而非聲 請人,佐以張芳生在佳美公司終止代銷後,係透過于懷垣接 洽告訴人等情,可知若張芳生有共犯,則此人更有可能是于 懷垣,而非聲請人。  ㈥綜觀偵查與法院審判中之所有卷證,均無任何聲請人與張芳 生有犯意聯絡之證據,聲請人亦未獲取犯罪所得,且張芳生 於審判中屢屢陳述「沒有跟賴俊宏合謀要一起詐騙告訴人的 行為與聯絡」、「我都沒有跟賴俊宏有聯絡」、「我怎麼會 跟賴俊宏有共同詐欺的犯意」、「我並沒有委託賴俊宏跟劉 凱玲接洽這個建案的後續銷售,我從頭到尾沒有與賴俊宏聯 絡過。我本身沒有與賴俊宏聯絡,但我知道佳美公司有賴俊 宏這個人」(見第一審卷三第96、99頁、卷二第85頁、本院 卷第121頁)等語。  ㈦據此,本院確定判決未經實質審酌之新證據,輔以既有證據 一併觀察,應可認定張芳生係透過于懷垣或自行與告訴人聯 繫系爭建案之交易事宜,聲請人乃嗣後在告訴人之請託下, 方協助相關手續,並在告訴人無法聯繫張芳生時,與溫宗錦 一同協助告訴人尋找解決辦法;且在告訴人於103年5月詢問 聲請人:張芳生表示只有其一人未匯款是否為真時,聲請人 在無法查證是否有人匯款且始終相信張芳生下,方未加以否 認或駁斥。卷内亦無任何聲請人與張芳生間有犯意聯絡或分 得犯罪所得之證據,且溫宗錦懷疑之對象始終均係于懷垣, 而相信聲請人。 三、按有罪之判決確定後,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必其聲 請之理由合於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所定情形之一,或第 421條有足生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據漏未審酌者,始准許之 。次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判決確 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 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 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 同條第3項規定:「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 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 或成立之事實、證據」。準此,聲請再審人所主張之新事實 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倘無法產生合理 懷疑,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者,自未具備上 開要件,即不能據為聲請再審之原因;又聲請再審之理由, 如僅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事實之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 事職權之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持相異 評價等情,原審法院即使審酌上開證據,亦無法動搖原確定 判決,自非符合足以生影響於原判決之重要證據漏未審酌之 要件(參照最高法院101年度台抗字第259號裁定意旨)。 四、經查:  ㈠本院確定判決係依溫宗錦於偵查及第一審審理證稱、聲請人 偵訊供稱、溫宗錦於103年5月2日向暱稱「Cheah(即張芳生配 偶)」之表示、于懷垣警詢證稱(見他卷二第295頁反面、第2 97頁;偵卷二第7頁反面、24頁正反面、第一審卷二第355至 357、362頁),可知溫宗錦於103年5月5日與6日間,已經明 確向佳美地產公司包含聲請人在內之業務員,告知本案建案 是否由中國二十冶公司營造存有重大疑慮,聲請人透過溫宗 錦告知,顯可清楚知悉本案建案恐有不實之訊息,然聲請人 竟於本案建案存諸多疑義,且佳美公司已終止銷售下,隱瞞 劉凱玲而繼續向其銷售本案建案,仍與張芳生聯絡,與張芳 生共同合作、分工,繼續銷售本案建案預售屋。再依劉凱玲 於第一審審理時證稱與溫宗錦、劉凱玲及聲請人間於103年1 0月15日及16日之Line對話內容(見第一審卷三第86至87頁、 偵卷二第13頁),可知聲請人於契約認證後至103年5月22日 劉凱玲匯款32萬5,000美元至IF公司銀行帳戶止之期間內某 時,在其所任職公司之負責人溫宗錦表明此建案存有疑義而 停止銷售下,堅持片面信賴張芳生,向劉凱玲稱只剩伊尚未 匯款,致劉凱玲陷於錯誤而匯款。況聲請人身為佳美公司員 工,就佳美公司承銷本案建案期間,客戶是否匯款部分實可 透過內部系統或向主管查證而知悉,又佳美公司已經終止銷 售本案建案預售屋,並曾主動退還劉凱玲已付之訂金60萬元 ,豈有可能客戶中只剩劉凱玲一人未匯款,又參酌溫宗錦一 審審理時之證稱(見第一審卷二第362頁),更顯見聲請人係 清楚知悉不可能會有其他客戶均已匯款完畢下,而積極編造 上揭不實話術遂行共同詐欺取財犯行。末就劉凱玲第一審審 理之證述、張芳生第一審準備程序供稱(見第一審卷三第84 至86頁、卷一第112頁),可知張芳生在喜來登飯店直接遊說 劉凱玲繼續購買本案建案預售屋之際,聲請人亦與張芳生共 同參與其中,且協助張芳生遊說劉凱玲繼續交易,簽立本件 系爭建案4戶房屋之買賣契約,聲請人更載送劉凱玲前往馬 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就上揭房屋買賣契約進行契約認證 ,促使劉凱玲匯出32萬5,000美元款項,再將該等契約寄回 馬來西亞予張芳生,聲請人於明知佳美公司及溫宗錦因察覺 本案建案存有重大疑義,而停止銷售本案建案之預售屋後, 非但未提醒劉凱玲,反親自載送劉凱玲前往馬來西亞友誼及 貿易中心進行上開契約認證,致使劉凱玲越陷越深,此舉顯然 超出一般從旁協助之角色,而近似銷售人員角色,顯示係聲 請人共同施用詐術之手段,故聲請人確實有跟張芳生合作、 分工等情屬實。  ㈡綜上,聲請再審意旨稱係告訴人在佳美公司終止代銷後,張 芳生親自與劉凱玲聯繫,遊說其繼續交易,聲請人係受告訴 人請託下,本於幫助告訴人之意,協助告訴人與張芳生之公 司簽訂新合約之相關行為,並帶告訴人前往馬來西亞友誼與 貿易中心將系爭新版契約辦理認證,聲請人無詐欺犯意,亦 無與張芳生有何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劉凱玲繼續私下投資 系爭外國地產,顯可能出於其個人不明動機,或為了預期之 利益而甘冒風險云云,顯與上開事證不符而不足採。且聲請 人於偵查中供稱:溫宗錦查證後發覺有疑義,跟我說暫停銷 售,我沒有告訴劉凱玲,佳美公司查證建案有疑義、文件不 齊等語。因此原確定判決認定聲請人明知IF公司委託佳美公 司代理銷售預售屋之建案,存有重大疑義,既未全盤告知劉 凱玲,反而隱匿該等交易危險,並配合張芳生,將原確定判 決附表所示房屋買賣契約交與劉凱玲簽署及認證、寄出,再 向劉凱玲編造不實話術,使劉凱玲匯款,因而認定聲請人與 張芳生共同完成詐欺取財犯行,有犯意聯絡與行為分擔等旨 ,核與經驗 法則 、論理法則無違,並有相關案卷資料可資 覆按。是聲請人徒憑上開情詞,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事實為爭 辯,顯係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職權之行使,任意且空泛之 指摘,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持相異評價。職是,上開聲請 意旨所持各節,經本院檢閱全部電子案卷資料後,認無法動 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自不符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 項第6款、第3項要件,不足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 實及罪名,是以,本件聲請人所舉聲請再審之理由,核與法 條所定不符,應認為無再審理由而予駁回。 五、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刑事第十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曾淑華                    法 官 陳文貴                    法 官 黃惠敏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蔡麗春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2025-02-18

TPHM-113-聲再-551-20250218-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34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曾俊榮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118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曾俊榮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玖年肆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曾俊榮因詐欺等數罪,先後經判決確 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第50條第1 項第1款、第2項規定,定其應執行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 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分別宣告 其罪之刑,其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 50條第1項前段、第51條第5款定有明文。參其立法意旨,除 在於緩和多數有期徒刑合併執行所造成之苛酷外,更避免責 任非難之重複,尤重在矯治犯罪行為人、提升其規範意識, 及回復社會對於法律規範之信賴,是就應併合處罰之複數有 期徒刑採行加重單一刑主義,以期責罰相當。乃法院就應併 合處罰之數個有期徒刑宣告定其應執行刑時,除應遵守上開 法文所定之外部界限,並應受不得明顯違反公平正義、法律 秩序理念及目的之規範。具體而言,倘行為人所犯數罪屬相 同之犯罪類型者(如複數竊盜、施用或販賣毒品等),各罪 依附程度較高,即得酌定較低之應執行刑;另所犯數罪不僅 犯罪類型相同,甚且其行為態樣、手段、動機均相似者,時 空密接,各罪依附程度高,更可酌定較低之應執行刑。 三、經查,受刑人因詐欺等數罪,經分別判決如附表所示,均經 確定在案,有各該刑事判決書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 查。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係屬得易科罰金之罪,附表編號2至 4所示之罪則屬不得易科罰金、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而 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規定之情形。茲檢察官依受刑人請 求向本院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有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依10 2年1月23日修正之刑法第50條調查受刑人是否聲請定應執行 刑調查表在卷可按(見本院卷第11頁),經核尚無不合,應 予准許。爰衡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持有第二級 毒品罪、附表編號2所示之未經許可製造非制式手槍罪、附 表編號3至4所示之加重詐欺取財罪,均核屬不同犯罪類型, 且其行為態樣、手段及動機均不相同,各罪依附程度較低; 又佐以附表編號3至4所示之罪曾經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1 年4月,及受刑人於本院陳述意見稱:從輕量刑等語(見本 院卷第93頁)。另審酌受刑人犯罪行為之不法及罪責程度、 各罪之關聯性、犯罪次數、數罪所反應被告人格特性與傾向 、對被告施以矯正之必要性、受刑人之年紀與社會回歸之可 能性,及貫徹刑法量刑公平正義理念之內部限制等,定其應 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 第2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許泰誠                    法 官 施育傑                    法 官 魏俊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李頤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附表: 編     號 1 2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2月 有期徒刑8年 犯 罪 日 期 111/02/13~111/02/15 111年1月間之某日 至111年5月26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及 案 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 偵字第54169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 偵緝字第2027號等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新北地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1年度簡字第5276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4261號 判 決 日 期 112/02/08 112/11/24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新北地院 最高法院 案 號 111年度簡字第5276號 113年度台上字第1157號 判 決 確 定 日 期 112/03/10 113/05/08 是 否 為 得 易 科 罰 金 之 案 件 是 否 備  註 新北地檢112年度 執字第4944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 執字第3776號 編     號 3 4 罪     名 詐欺 詐欺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1月 有期徒刑1年1月 犯 罪 日 期 111/06/30 111/06/30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及 案 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32585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2928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2928號 判 決 日 期 113/09/26 113/09/26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2928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2928號 判 決 確 定 日 期 113/11/05 113/11/05 是 否 為 得 易 科 罰 金 之 案 件 否 否 備  註 臺北地檢114年度執字第235號 編號3、4經高院113上訴2928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4月

2025-02-18

TPHM-114-聲-234-2025021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