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吳進寶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71-180 筆)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080號 聲 請 人 即受 刑 人 李俊豪 上列聲請人即受刑人因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 之刑,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受刑人李俊豪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 條例等罪,先後經本院以民國103年度聲字第1702號裁定( 共3罪,下稱A裁定)、100年度聲字第187號裁定(共15罪, 下稱B裁定)、108年度聲字第230號裁定(共5罪,下稱C裁 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5年10月、22年8月、5年4月確定。因A 裁定編號1、2之罪應單獨執行;且C裁定編號1至4之罪已執 行完畢,應結案處置。故應就A裁定編號3之罪、B裁定全部 之罪;C裁定編號5之罪,重新定執行刑,爰聲請裁定定其應 執行之刑等語(聲請人係向本院聲請定執行刑,並非請檢察 官向本院聲請定執行刑,有本院陳述意見書可參,本院卷第 57頁)。 二、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 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 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備具繕本,聲請該法院裁定之。法院於 接受繕本後,應將繕本送達於受刑人。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 人、配偶,亦得請求檢察官為前項之聲請。刑事訴訟法第47 7條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 三、依上開規定,得依法聲請法院定應執行刑者,僅為該案犯罪 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之檢察官,受刑人僅得請求檢察官向法 院提出定應執行刑之聲請,並無逕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之 權。本件受刑人聲請定應執行刑,與前開規定不符,應予駁 回。本件駁回後,聲請人仍可具狀請檢察官向本院聲請定執 行刑,如檢察官否准其請求,聲請人可檢具檢察官否准函文 或文書,向本院聲明異議,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莊鎮遠                    法 官 方百正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書記官 林心念

2024-12-24

KSHM-113-聲-1080-20241224-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傷害等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46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侯智凡 上列聲請人因傷害等案件,對於本院113年度上訴字第124號,中 華民國113年5月21日二審確定判決,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侯智凡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伍日內,補正原判決之繕本及證據,逾 期未補正者,駁回其聲請。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429條規定:「聲請再審,應以再審書狀敘 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繕本及證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 但經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之繕本,而有正當理由者,亦得同 時請求法院調取之」。另同法第433條規定:「法院認為聲 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 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 二、經查: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侯智凡(下稱聲請人)對本院 確定判決聲請再審,雖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惟未檢附原判 決之繕本,復未釋明其無法提出原判決繕本係有正當理由之 情況,揆諸上開說明,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顯屬欠缺法律上必 備之程式,爰依法命聲請人應於本裁定受送達後5日內補正 原判決繕本,如逾期未予補正,即依法駁回其聲請。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書記官 陳慧玲

2024-12-24

KSHM-113-聲再-146-20241224-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499號 抗 告 人 即受 刑 人 陳征宇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撤銷緩刑案件,不服臺灣高雄地方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20日裁定(113年度撤緩字第180號),提起 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發回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陳征宇於民國113年6月20日 至同年11月9日出國做生意,故未收到113年7月31日、同年9 月12日應到庭之執行傳票,因而錯失繳款之機會,絕對不是 有意不履行緩刑之負擔。抗告人有強烈意願繳款,但因不在 國內,未能接到通知,以致耽誤繳款時機,非有意違反緩刑 規定,況抗告人已於113年12月4日繳款新臺幣(下同)4萬 元。為此提起抗告,請求撤銷原裁定等語。 二、按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向公庫支付一定之 金額;受緩刑之宣告,而違反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8款所 定負擔情節重大者,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 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緩刑宣告,刑法第74條第2 項第4款、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分別定有明文。又刑法第75 條之1第1項第4款所稱情節重大,係指犯罪行為人顯有履行 負擔之可能,而故意不履行、無正當事由拒絕履行或顯有逃 匿之虞等情事而言。是以法院於審查檢察官聲請撤銷緩刑之 案件時,即不應僅以犯罪行為人違反刑法第74條第2項第1款 至第8款所定負擔,即必然撤銷緩刑,而應同時審認其違反 緩刑所定負擔,是否有上述「故意不履行」、「無正當事由 拒絕履行」或「顯有逃匿之虞」等,而足認情節重大,並足 認有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之 情事。 三、抗告人因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案件,經臺灣橋頭地方法院以 112年度易字第277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2月(共20罪),應 執行有期徒刑4月,緩刑2年,緩刑期間應向公庫支付4萬元 ,並於113年3月12日確定。嗣臺灣橋頭地方檢察署(下稱橋 頭地檢署)以113年度執緩字第142號執行在案,經該署檢察 官通知抗告人於113年7月31日、同年9月12日到庭依該確定 判決履行給付,該執行傳票均寄存於轄區派出所,但抗告人 均未到案,聯絡電話亦為空號或暫停使用等情。有判決書、 送達證書、橋頭地檢署電話紀錄單附聲請卷可參。 四、原審審酌抗告人明知已受緩刑宣告,本應積極於檢察官所定 之履行期間內完成給付公庫款項,卻未遵期報到履行,復經 橋頭地檢署檢察官通知督促履行,均恝置不理,迄今仍未給 付,毫無履行原判決所定負擔之誠意,足認抗告人確有「無 正當事由拒絕履行」之情節重大事由,堪認原宣告之緩刑已 難收鼓勵改過自新之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故依 檢察官之聲請,裁定撤銷抗告人所受之緩刑宣告。惟查:抗 告人於113年6月20日出境,至同年11月9日始入境等情,有 入出境資訊連結作業資料可參。因檢察官於113年7、8月間 ,通知抗告人應於113年7月31日、同年9月12日到庭執行時 ,適抗告人並不在國內,且該執行傳票均寄存於轄區派出所 。則抗告人是否因出國,且無他人代收執行傳票並轉知,致 不知上開傳票內容,故未於檢察官指定之期日繳交款項,尚 有疑問。原審因抗告人未依期到案,且無法聯絡,即認抗告 人確有「無正當事由拒絕履行」之情節重大事由,並裁定撤 銷抗告人所受之緩刑宣告,尚有未洽,其裁定即屬無法維持 。故本件抗告為有理由,應由本院將原裁定撤銷,發回原審 確實查明,再為適當之裁定。另因抗告人已繳款4萬元等情 ,有橋頭地檢署收據可參。且觀之法院前案紀錄表,關於本 案係記載:處分金繳清日期:113年12月4日;終結已繳:4 萬元等語。則檢察官是否已同意抗告人延遲繳交款項,而無 再聲請撤銷緩刑之意思,亦請併予查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3 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莊鎮遠                    法 官 方百正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書記官 林心念

2024-12-24

KSHM-113-抗-499-20241224-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026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曾一哲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620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曾一哲犯如附表所示之各罪,所處各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有 期徒刑拾年陸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曾一哲因犯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判   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 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前   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   條規定定之,刑法第50條第1項、同條項但書第1款、第2項 分別定有明文。又數罪併罰,有2以上裁判者,依第51條之 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 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 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1條第5 款、第 53條分別定有明文。另被告所犯數罪有二裁判以上時,其所 犯各罪是否合於數罪併罰規定,應以各裁判中最初判決確定 者為基準,凡在該裁判確定前所犯之各罪,均應依刑法第50 條、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案件之實體裁 判確定後,即生實質之確定力,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 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刑之數罪中有部分犯 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 等情形,致原裁判定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或其他客觀上有責 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 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外,法院應受原確定裁定實質確定力之 拘束(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大字第489號刑事裁定參照)。 三、查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法院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並於附表所載之日期分別確定在案,有臺灣高等 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及各該刑事判決書在卷足憑。又其中受 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5、8所示係得易科罰金之罪;附表 其餘編號所示則係不得易科罰金之罪,惟受刑人就附表所示 各罪,已聲請檢察官合併定其應執行之刑,有受刑人聲請書 附卷可參(本院卷第13頁)。是檢察官就附表所示之罪,聲 請定其應執行之刑,經核符合前揭規定,應予准許。另受刑 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4、9所示之罪部分,固經法院分別定 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月、1年3月、8年10月確定,惟受刑人 既有合於數罪併罰之如附表所示之罪,應定其應執行刑,則 該罪所定之應執行刑即當然失效,且不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 ,本院自可就附表所示各罪,更定其應執行刑。是本院定其 應執行刑,不得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法律之外部界限 ,即不得重於附表所示各罪之刑之總和。亦不得重於附表編 號2、3、5至8所示之罪之刑;附表編號1、4、9所示之罪所 定應執行刑之總和。並審酌受刑人提出之意見書(本院卷第 213頁),考量其所犯為竊盜、洗錢及毒品案件,以及其行 為日期之間隔程度;並參以其行為態樣、手段、動機等一切 情狀,爰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2 項、第53條、 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莊鎮遠                    法 官 方百正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書記官 林心念 附表: 編號 罪名 宣告刑 犯罪日期(年月日) 最後事實審 確定判決 備註 法院案號 判決日期 法院案號 確定日期 1 竊盜 有期徒刑8月,共2罪 111年4月25日 111年5月10日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112年度審易緝字第1號 112年2月13日 同左 112年3月14日 編號1曾經法院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月 編號4曾經法院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3月 編號9曾經法院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10月 2 竊盜 有期徒刑3月 111年4月16日 3 竊盜 有期徒刑7月 111年5月6日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111年度審易字第829號 112年3月6日 同左 112年4月6日 4 竊盜 有期徒刑7月、8月、9月,共3罪 111年7月19日 111年7月22日 111年8月12日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111年度審易字第985號 112年3月24日 同左 112年4月18日 5 竊盜 有期徒刑3月 111年11月8日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112年度簡字第1158號 112年5月26日 同左 112年6月27日 6 洗錢防制法 有期徒刑3月 111年10月11日至同年月13日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112年度金簡字第372號 112年8月22日 同左 112年9月21日 7 竊盜 有期徒刑7月 111年12月28日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112年度審易字第627號 112年9月28日 同左 112年11月3日 8 竊盜 有期徒刑5月 112年1月13日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112年度審易字第1231號 113年1月29日 同左 113年3月13日 9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有期徒刑5年2月、7年7月、7年8月(4罪),共6罪 111年7月14日 111年9月27日 111年10月10日 111年10月20日 112年1月15日 112年1月23日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3年度上訴字第413號 113年8月28日 同左 113年9月25日

2024-12-24

KSHM-113-聲-1026-20241224-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誣告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55號 再審聲請人 王武傑 受判決人 邱訂助 上列聲請人因受判決人誣告案件,對於本院113年度上訴字第654 號,中華民國113年10月30日第二審確定判決(原審案號:臺灣 高雄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704號,起訴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檢 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2099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無罪之判決確定後,有刑事訴訟法第422條各款所定之情 形者,雖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得聲請再審。但依同法第42 8條第1項前段、第2項之規定,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聲請再 審,得由管轄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及自訴人為之;自訴 人已喪失行為能力或死亡者,得由第319條第1項所列得為提 起自訴之人,為前項之聲請。因此,如非檢察官、自訴人或 刑事訴訟法第428條第2項所規定之人,不得為受判決人之不 利益聲請再審。 二、查受判決人邱訂助因誣告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嗣臺灣 高雄地方法院以民國112年度訴字第704號判決無罪,經檢察 官提起上訴後,經本院以113年度上訴字第654號判決維持原 審無罪判決,並駁回檢察官上訴確定等情,有該判決書及法 院前案紀錄表可參。因上開案件係由檢察官提起公訴,並非 自訴案件,故如欲就該無罪確定判決,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 ,聲請再審,應由檢察官為之。聲請人並非檢察官,應不得 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聲請再審,其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提 起本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且無法補正,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莊鎮遠                    法 官 方百正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書記官 林心念

2024-12-24

KSHM-113-聲再-155-20241224-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049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鄭力恒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640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鄭力恒犯如附表所示之各罪,所處各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有 期徒刑叁年拾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鄭力恒因犯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判   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 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刑法第50條第1項定 有明文。又數罪併罰,有2以上裁判者,依第51條之規定, 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 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1條第5 款、第53條分 別定有明文。 三、查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法院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均為不得易科罰金之刑,並於附表所載之日期分 別確定在案,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及各該刑事判 決書在卷足憑。其中編號2、3、4部分,已經本院以112年度 上訴字第972號判決時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2年(本院卷第 19頁)。故檢察官就附表所示之罪,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 經核符合前揭規定,應予准許。則本件所定應執行之刑,應 在各罪最長刑期即有期徒刑2年(附表編號1部分)以上,如 附表所示各罪宣告刑之總和(有期徒刑5年)以下定之,即 不得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所規定的法律外部界限,同時也 不得逾越附表編號2、3、4曾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2年)及 附表編號1之總和,即有期徒刑4年之內部界限。並審酌受刑 人提出之意見書(本院卷第133頁),考量其所犯為偽造有 價證卷及傷害等案件,以及其行為日期之間隔程度;並參以 其行為態樣、手段、動機等一切情狀,爰定其應執行之刑如 主文所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53條、第51條 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書記官 陳慧玲

2024-12-23

KSHM-113-聲-1049-20241223-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殺人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70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梁伯羽 代 理 人 陳微雅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殺人案件,對於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 第8199號,中華民國99年12月30日第三審確定判決(第二審案號 :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高雄分院99年度上重更二字第1號;起訴 案號:國防部南部地方軍事法院檢察署98年度偵字第89號),聲 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稱:  ㈠原確定判決將聲請人之刑度與實際著手實施殺人行為且既遂之同案被告曾紹慈之刑度同定為無期徒刑,無非係因認定聲請人係先提出「那就把他們幹掉」等語之人,並基此認定聲請人與同案被告曾紹慈具殺人之犯意聯絡與行為分擔。然同案被告曾紹慈本稱「把他們幹掉」等語為同案被告曾紹慈自己所提,係經檢方提示聲請人先前偵查筆錄後,同案被告曾紹慈見聲請人陳述對其不利始開始將提議之責任推卸至聲請人身上,才開始宣稱係聲請人主動提「把他們幹掉」等語,依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意旨,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稱「應受免刑」之依據,除「免除其刑」之法律規定外,亦應包括「減輕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規定在內,若「把他們幹掉」等語並非聲請人先提及,審酌聲請人最後並未有殺人既遂行為,依刑法第57條自不會將聲請人與同案被告曾紹慈同科以無期徒刑。此部分聲請調閱同案被告曾紹慈於98年度偵字第089號98年4月14日偵查程序之錄音檔作為新證據之提出。  ㈡查原確定判決固認定聲請人對掐住阮詩妹脖子之行為具殺人故意構成殺人未遂(此部分亦為聲請人提起再審事由,容後敘明),縱使如此,聲請人丟下刀子而以手掐住阮詩妹可見聲請人原係欲阻止阮詩妹喊叫,且最後亦未既遂並已與阮詩妹達成和解,相較同案被告曾紹慈一開始即選擇以刀刺殺黎金芳,最終刺殺黎金芳二十多刀且刀傷遍布黎金芳全身之罪行,聲請人犯罪情狀顯然較同案被告曾紹慈低,依上開最高法院47年度台上字第1249號判決意旨及刑法第57條,聲請人應論以較同案被告曾紹慈較低之刑度。然原確定判決卻將聲請人與同案被告曾紹慈均科處無期徒刑,無非係以同案被告曾紹慈指稱當初討論時係聲請人先說出「將他們幹掉」等語,而認聲請人惡性與同案被告曾紹慈同重。此有原確定判決第5頁爰引更二審判決(即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高雄分院99年上重更二字第001號)論罪「梁伯羽雖亦表示深切悔悟,且與阮詩妹達成和解,並育有一女,未直接使用兇器殘殺被害人,惟其係本案造意之主謀,舉凡選定犯案對象、打造開門鑰匙、購置行兇刀械、準備犯案工具、提議被害人若不從就殺害等,均立於主導地位,惡性匪淺」並肯認更二審判決結論可徵。  ㈢然查同案被告曾紹慈於國防部南部軍事法院檢察署98年度偵字第89號98年4月14日偵訊筆錄第6頁(聲證1)中陳稱「(問你在歷次討論中有無討論如果行搶過程中,遇到反抗或其他突發狀況?)有,他之前有問過我,如果遇到反抗或其他人怎麼辦,我那時回答說,就把他們給幹掉(就是把他們給殺死),而且他也說一定要把她們給幹掉。」,最一開始偵訊筆錄中同案被告曾紹慈明明稱「把他們幹掉」等語為曾紹慈自己先提及。   ㈣但在後續偵訊過程中,當檢察官提示聲請人98年4月13日偵訊 筆錄予同案被告曾紹慈後,同案被告曾紹慈始開始該稱係聲 請人先提及「把他們幹掉」等語,並且後續審判程序中均堅 持為聲請人先提及「把他們幹掉」等語,此有國防部南部軍 事法院檢察署98年度偵字第089號98年4月14日偵訊筆錄第8 頁(聲證1)載明「提示:本署98年4月13日證人梁伯羽偵訊筆 錄1份,供其閱覽並告以要旨。(問:有無意見?)曾紹慈答 :有,梁員也有跟我說過『一定要把他們幹掉(殺掉的意思)』 ,且我當時沒有說一定要把他們幹掉,但有附和他當時說的 那句話『一定要把他們幹掉(殺掉的意思)』,我也沒有堅持要 買刀,是他提議,我只有附和,我沒有問過他何時要去搶去 偷,其餘無意見。」等語,可證同案被告曾紹慈係因閱覽聲 請人98年4月13日偵訊筆錄後認為聲請人證詞對其不利,始 於同次偵訊中開始改稱「把他們幹掉」等語為聲請人先行提 出。   ㈤依上說明可知,同案被告曾紹慈改稱「把他們幹掉」等語為聲請人先行提出係因遭檢察官誘導、不正訊問所為,縱非遭誘導、不正訊問,亦可證明同案被告曾紹慈證詞不可信,此部分聲請再審之新證據即為同案被告曾紹慈國防部南部軍事法院檢察署98年度偵字第089號98年4月14日偵查程序之錄音,爰依軍事審判法第225條準用刑事訴訟法第429之3條聲請調查證據,懇請鈞院調閱同案被告曾紹慈國防部南部軍事法院檢察署98年度偵字第089號98年4月14日偵查程序之錄音檔。  ㈥原確定判決認定聲請人與同案被告曾紹慈具殺人之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其中一個理由為認定聲請人有看到同案被告曾紹慈在樓梯上刺黎金芳及黎金芳往樓下滑,然聲請人實際上根本未看到同案被告曾紹慈刺黎金芳、亦未見到黎金芳往下滑,而根本無從預見同案被告曾紹慈會超出渠等事前所協議的不傷害人共識殺害黎金芳,國防部南部軍事法院檢察署98年度偵字第089號98年4月10日偵訊時係因案發後聲請人立即遭逮補進行訊問,精神狀態不佳,又遭檢察官不正訊問所為之錯誤陳述。此部分聲請調閱聲請人於98年度偵字第089號98年4月10日偵查程序之錄音檔作為新證據之提出。  ㈦查原確定判決第2頁爰引更二審判決認定事實「上訴人二人即至一樓樓梯口商議如何下手取財,旋被黎金芳發現,梁伯羽立即上前欲對付黎金芳,黎金芳受驚喊「不要殺我」,上訴人二人唯恐驚醒阮詩妹,遂生殺人犯意,此時梁伯羽所持之刀掉落地面,即以手摀住黎金芳之口,曾紹慈持水果刀猛刺黎金芳臀部及腿部,黎金芳受傷跌落一樓地面,阮詩妹聽聞黎金芳喊叫而下樓察看,見狀亦驚叫『不要殺我』,上訴人二人乃依原定計畫分頭對付二女,由梁伯羽追趕阮詩妹,曾紹慈追趕黎金芳」,認為聲請人摀住黎金芳口後令同案被告曾紹慈刺黎金芳臀部及腿部,並使黎金芳跌落一樓地面,後因阮詩妹亦到場查看,聲請人始改為對阮詩妹追趕,然實際上當時環境昏暗聲請人近視度數又為400多度,根本未看見同案被告曾紹慈刺黎金芳,亦未見黎金芳滑落,僅單純欲制服阮詩妹讓阮詩妹不要喊叫才往前改追趕阮詩妹,故聲請人並無預見同案被告曾紹慈會殺害黎金芳之可能,自無從與同案被告曾紹慈在當下產生殺人之犯意聯絡。  ㈧查聲請人於案發當天國防部南部軍事法院檢察署98年度偵字第089號98年4月10日偵訊時稱好像有看到同案被告曾紹慈刺黎金芳第一刀並看到黎金芳滑落等語,係因事發後馬上遭逮補進行訊問,聲請人當時精神不佳且壓力極大,又偵訊之檢察官對聲請人加以斥責施壓,以誘導方式對聲請人為不正訊問,聲請人始為錯誤陳述,並因此影響後續法院對其共同正犯之判斷,故聲請調閱國防部南部軍事法院檢察署98年度偵字第089號98年4月10日偵訊之錄音。  ㈨原確定判決認定聲請人掐住阮詩妹頸部長達七分鐘,足證聲請人具有殺人犯意,然七分鐘僅為聲請人主觀認知,且該段時間內阮詩妹亦有反抗並與聲請人拉扯,聲請人手套始因此破裂,足徵聲請人並非七分鐘均掐住阮詩妹頸部,若聲請人卻基於殺人犯意掐住阮詩妹頸部長達七分鐘均未放手,應會造成阮詩妹死亡或腦死,亦不可能隨後即甦醒,此部分聲請函詢醫事機構關於人遭掐住頸部長達七分鐘之久是否仍有可能未死亡或腦死並於一小時內甦醒作為新證據之提出。 原確定判決第2頁爰引更二審判決認定事實認為聲請人掐住阮詩妹頸部長七分鐘足以證明聲請人亦具殺人犯意,並基此認定聲請人與同案被告曾紹慈具殺人之犯意聯絡與行為分擔。然查聲請人遭詢問時稱應該掐住阮詩妹七分鐘僅為其主觀感受,當時因事發突然聲請人腎上腺素噴發,主觀上會覺得時間已經很久,然實際上聲請人制服阮詩妹過程中並非一直掐住阮詩妹頸部不放,而係不斷與在地上掙扎之阮詩妹扭打拉扯,亦因此致聲請人手上手套被扯破,且阮詩妹若遭掐住頸部長達七分鐘,應會造成阮詩妹死亡或腦死,亦不可能於警察到場時即甦醒,且聲請人雖掐住阮詩妹,後續仍有聽到阮詩妹咳嗽聲而確認其尚生存。此部分爰向鈞院聲請函詢醫事機構關於人遭掐住頸部長達七分鐘之久是否仍有可能未死亡或腦死並於一小時內甦醒作為新證據之提出。  ㈩依照聲請人於98年4月10日偵訊錄音所示(如譯文),聲請人 當時已經有點疲勞,檢察官有點誘導,可以看出聲請人對於 共犯曾紹慈會殺害被害人黎金芳並無預見;偵訊時聲請人雖 然回答「沒有」,檢察官仍反覆訊問,導致被告最後回答「 有」。 二、刑事訴訟法第426 條第3 項規定:「判決在第三審確定者, 對於該判決聲請再審,除以第三審法院之法官有第420 條第 1 項第5 款情形為原因者外,應由第二審法院管轄之」。本 件聲請人因殺人案件,先由國防部南部地方軍事法院以98年 度重訴字第3號判處無期徒刑,被告上訴後,經國防部高等 軍事法院高雄分院以99 年度上重更二字第1 號審理後,將 第一審判決撤銷,仍認聲請人以一行為同時犯殺人罪及殺人 未遂罪,經從一重以殺人罪處斷後,仍判處聲請人無期徒刑 。之後聲請人再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以99年度台上字第19 9號認其上訴無理由而判決駁回上訴確定,此有本案判決書 、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證,並經本院調取本 案的卷證資料核閱屬實。而因聲請人並非以本案有刑事訴訟 法第420 條第1 項第5 款所定事由作為聲請再審的原因,依 據上述刑事訴訟法第426 條第3 項規定,本院自屬再審的管 轄法院。 三、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1 項第6 款規定:「因發現新事實或 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 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 。其中所謂的「新事實或新證據」,依照同法第420 條第3 項規定,是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 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而言。因此,舉凡法 院未經發現而不及調查審酌者,不論該證據之成立或存在, 係在判決確定之前或之後,甚且法院已發現之證據,但就其 實質之證據價值未加以判斷者,均具有「嶄新性」。至同法 第421 條所稱「重要證據漏未審酌」,乃是指重要證據已經 提出,或已發現而未予調查,或雖調查但未就調查之結果予 以判斷並定取捨而言;其已提出之證據而被捨棄不採用,若 未於理由內敘明其捨棄之理由者,亦應認為漏未審酌。因此 ,所謂「重要證據漏未審酌」,實與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 3 項規定之再審新證據要件相仿,均指該證據實質之證據價 值未經判斷。從而,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其以「重 要證據漏未審酌」為理由聲請再審者,仍應依刑事訴訟法第 420 條第1 項第6 款、第3 項之規定處理,不得以其不符同 法第421 條規定之要件而認其聲請不合法。再者,依據刑事 訴訟法第420 條第1 項第6 款、第3 項規定,可以據以聲請 再審者,須具備2 項要件,首先,所謂的「新事實或新證據 」,須為在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但未及調查斟酌,及判 決確定後才存在或成立等具有「嶄新性」(或稱「新規性」 、「未判斷資料性」)的事證。其次,該「新事實或新證據 」,經單獨或與先前證據綜合判斷後,須具有使法院合理相 信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事實,而對受判決人改為較有 利判決之「顯著性」(或稱「可靠性」、「明確性」)特質 。而上述2 項要件缺一不可,如果不具備其中1 項要件,就 無法作為聲請再審理由。因此,如果聲請人只是依據自己片 面、主觀所主張的事證,無論新、舊、單獨或結合其他卷存 證據觀察,經綜合判斷的評價結果,並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 決所認定的事實時,就不具備再審的理由。 四、經查:  ㈠聲請人及代理人請求調閱被告於98年4月10日及同案被告曾紹 慈於98年4月14日之偵訊錄音一節,經本院調取本案全部卷 宗之後,確認僅有聲請人上開偵訊錄音現仍留存,聲請人及 代理人僅針對該次錄音內容為本案之主張,業經聲請人及代 理人當庭陳明(本院卷第223-225頁),合先說明。  ㈡關於聲請意旨主張「同案被告曾紹慈於98年4月14日偵訊筆錄 第6頁中陳稱『(問:你在歷次討論中有無討論如果行搶過程 中,遇到反抗或其他突發狀況?)曾紹慈答:有,他之前有 問過我,如果遇到反抗或其他人怎麼辦,我那時回答說,就 把他們給幹掉(就是把他們給殺死),而且他也說一定要把她 們給幹掉』,最一開始偵訊筆錄中同案被告曾紹慈明明稱『把 他們幹掉』等語為曾紹慈自己先提及」;「同案被告曾紹慈 改稱『把他們幹掉』等語為聲請人先行提出係因遭檢察官誘導 、不正訊問所為,縱非遭誘導、不正訊問,亦可證明同案被 告曾紹慈證詞不可信,此部分聲請再審之新證據即為同案被 告曾紹慈國防部南部軍事法院檢察署98年度偵字第089號98 年4月14日偵查程序之錄音」、「可見原審判決認定『梁伯羽 係本案造意之主謀,舉凡選定犯案對象、打造開門鑰匙、購 置行兇刀械、準備犯案工具、提議被害人若不從就殺害等, 均立於主導地位,惡性匪淺』,進而認為該二名被告罪責應 當相同顯不洽當」、「當時環境昏暗,聲請人近視達400多 度,未看見曾紹慈刺黎金芳,亦未見黎金芳滑落,僅單純欲 制服阮詩妹不要喊叫,才前往追趕阮詩妹,故並未預見曾紹 慈會殺害黎金芳,自無從與曾紹慈產生殺人 犯意聯絡」一 節:  ⒈聲請人於該案上訴時已經表明其上訴意旨為:「被告梁伯羽 並無故意殺被害人之主觀犯意及行為」、「被告梁伯羽與共 同被告曾紹慈於事先謀議時,只有偷竊之犯意聯絡,並無確 切之殺人共識,只覺得見狀再隨機應變制伏被害人,並以不 傷害被害人為原則,而於預備開始行動時,即遭被害人發現 ,由於時間短瞬,渠等當時並無任何交談,所以根本沒有產 生殺人之犯意聯絡,而被告梁伯羽當時瞬間之想法,只是要 一人制伏一位被害人而已,並無殺害被害人之念頭,此觀被 告梁伯羽衝去欲摀黎金芳嘴巴時,已先將手中之水果刀丟下 ,以避免傷到被害人,即可證明。再共同被告曾紹慈殺害被 害人黎金芳之行為,已超越原計畫之範圍,是被告梁伯羽既 沒有與曾紹慈間有殺害黎金芳之犯意聯絡,自不能令被告梁 伯羽負殺人罪之共犯責任」,且載明:「被告梁伯羽雖坦承 於上揭時、地,與共同正犯曾紹慈於夜間持兇器(即不銹鋼 製水果刀)侵入被害人黎金芳、阮詩妹租屋處欲行竊,並將 被害人阮詩妹掐昏等情,惟辯稱:只有謀議行竊,並未與曾 紹慈有殺人之共同犯意聯絡等語」等節,有原審判決在卷可 參(本院卷第75頁),可見上開聲請再審意旨已經為聲請人 於原審審判過程中一再主張並反覆調查辯論。  ⒉於本案上訴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高雄分院98年度上重訴字第5 號審理中,同案被告曾紹慈先供稱:「(你與梁伯羽討論行 搶過程中,有無謀議要殺害黎金芳及阮詩妹?)有,我印象 中是梁伯羽先提出要殺害黎、阮2女,我當時以為是開玩笑 的」(該卷第116頁)、「(梁伯羽為何會說,一定要把她 們幹掉?)梁伯羽確實這麼說,但我不知道原因」等語(該 卷第124頁),聲請人當庭聽聞後並未反駁,更於審判長訊 問「是否預見所攜帶之水果刀會傷害他人,並會致人於死? 」時,供稱:「有預見,我們討論時,我確實有說過必要時 要用刀,把黎金芳及阮詩妹殺掉,但口吻應該是開玩笑的語 氣」(同卷第119頁)、「(為何會說一定要把他們幹掉? )我當時只是開玩笑」,可見該爭點已經前審在審理中詳為 調查,並無「重要證據漏未審酌之情」。  ⒊且共犯曾紹慈所供,本案是由聲請人提議殺害被害人黎金芳 、阮詩妹等語,核與聲請人當庭所供相符,可見並非虛言, 聲請意旨所主張共犯曾紹慈之殺害黎金芳行為,超出原計畫 範圍,與聲請人並無犯意聯絡,其等不應共負殺人之責等語 ,與聲請人於審判中之上開自白不合,聲請人之代理人所提 出98年4月10日偵訊錄音譯文,並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上 開認定。    ㈢關於聲請意旨主張「98年4月10日偵訊時係因案發後聲請人立 即遭逮補進行訊問,精神狀態不佳,又遭檢察官不正訊問所 為之錯誤陳述」、「98年4月10日偵訊時稱好像有看到同案 被告曾紹慈刺黎金芳第一刀並看到黎金芳滑落等語,係因事 發後馬上遭逮捕進行訊問,聲請人當時精神不佳且壓力極大 ,又偵訊之檢察官對聲請人加以斥責施壓,以誘導方式對聲 請人為不正訊問,聲請人始為錯誤陳述,並因此影響後續法 院對其共同正犯之判斷」、「聲請人實際上根本未看到同案 被告曾紹慈刺黎金芳、亦未見到黎金芳往下滑,而根本無從 預見同案被告曾紹慈會超出渠等事前所協議的不傷害人共識 殺害黎金芳」等節:  ⒈然聲請人於本案一審審理中,聲請人當時已有選任辯護人為 其辯護,然經審判長於98年7月1日當庭提示聲請人上開偵訊 筆錄問以意見時,聲請人明確稱「無意見,均是出於我自由 意思下之陳述」(本案一審即國防部南部地方軍事法院98年 度重訴字第3號卷第199頁),若聲請人於同年4月10日甫遭 檢察官為聲請意旨所指之不當訊問,衡情應當庭自行或委由 選任辯護人向法院主張,並請求(如本案聲請代理人所為) 勘驗該次訊問錄音,然聲請人與辯護人均未為之,其主張曾 經遭檢察官為不當訊問故為不實之供述等節,已難遽信。  ⒉關於聲請意旨主張當日檢察官訊問聲請人時,聲請人有精神 狀況不佳,且因檢察官對聲請人加以斥責施壓,以誘導方式 對聲請人為不正訊問,聲請人才為錯誤陳述,並因此影響後 續法院對其共同正犯之判斷一節,經聲請人之代理人複製當 日之偵訊錄音後,僅具狀表示,依照當日22時59分47秒起, 至23時2分45秒間之錄影內容可見,聲請人於偵訊中供稱有 看到曾紹慈砍黎金芳第一刀,看到黎金芳往下滑,及認為後 續黎金芳會被曾紹慈砍死之陳述,均係後續經檢察官以誘導 詢問而來等語,並未進而主張該偵訊筆錄所載內容,有何與 錄音內容不符之處。可見該偵訊筆錄所載:「(是否保持緘 默?)我選擇陳述」、「(現在身體及精神狀況如何?)   現在身體及精神狀況一切良好」等內容(本院卷第182頁) 均與錄音內容相符,故聲請意旨所主張,聲請人應訊時精神 狀況不佳、檢察官對聲請人加以斥責施壓等情不實,聲請人 及代理人所提出之上開錄音譯文並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 採認之該項證據方法(聲請人偵訊供述)。  ⒊依聲請人之代理人所製作上開時間之偵訊譯文所示,聲請人 所供述看到共犯曾紹慈殺害黎金芳之經過,檢察官僅一再問 以「你覺得...」、「你有沒有看到?」等語,而被告則自 行陳述「(他捅那一刀你有沒有看到?)有看到」、「(覺 得之後會發生甚麼事?就你當時覺得?)應該會被曾紹慈砍 死吧」等語(本院卷第179頁譯文),除未能看到檢察官有 何不當詢問之處,更可見聲請人自承有目擊共犯曾紹慈下手 殺人之經過,故聲請意旨此部分主張,並無依據。    ⒋且原確定判決所以認定聲請人與同案被告曾紹慈應負共犯之 罪責,主要是基於聲請人為本案殺人造意之主謀,提議被人 若不從就殺害等理由,而此為聲請人於前述審判中所供承, 故而與實際下手之曾紹慈同處無期徒刑,而聲請意旨上開主 張與提出之上開偵訊譯文,顯無從動搖該證據方法,亦無從 使聲請人獲得更有利之判決。  ㈣關於殺害阮詩妹未遂部分,聲請意旨主張「聲請人遭詢問時 稱應該掐住阮詩妹七分鐘僅為其主觀感受,當時因事發突然 聲請人腎上腺素噴發,主觀上會覺得時間已經很久,然實際 上聲請人制服阮詩妹過程中並非一直掐住阮詩妹頸部不放, 而係不斷與在地上掙扎之阮詩妹扭打拉扯,亦因此致聲請人 手上手套被扯破,且阮詩妹若遭掐住頸部長達七分鐘,應會 造成阮詩妹死亡或腦死,亦不可能於警察到場時即甦醒,且 聲請人雖掐住阮詩妹,後續仍有聽到阮詩妹咳嗽聲而確認其 尚生存」,並聲請向醫事機關詢問「人遭掐住頸部長達七分 鐘之久是否仍有可能未死亡或腦死並於一小時內甦醒」部分 :  ⒈聲請意旨已經說明,聲請人於掐住阮詩妹時,只是主觀上感 覺時間很久,但實際時間多久並不清楚,故顯無具體詢問醫 事機構之時間。  ⒉聲請人於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高雄分院98年度上重訴字第5號 案件審理中供稱:「我徒手勒住阮詩妹的頸部以防他叫,過 程中喊叫說『不要殺我』,但我沒有理會仍持續掐住她,直到 他昏眩沒有任何反應」、「(你掐阮詩妹的過程中,是否知 道可能造成她死亡?)知道」、「(為什麼還要掐阮女?) 不想讓他掙扎及呼喊,因為呼喊會引起別人注意」、「(你 勒阮詩妹脖子多久才放開她?)整個過程約七分鐘,但實際 時間我沒注意,一直到阮女沒有抵抗、呼救我才放手」等語 (該卷第123頁),可見聲請人明知緊掐阮詩妹之頸部可能 導致其死亡,仍執意用力勒住其脖子,直到阮詩妹沒有反應 為止,並非僅因阮詩妹不再呼救,或因聲請人擔心阮詩妹死 亡才停止,可見被告確有殺害阮詩妹之意。  ⒊至聲請人原請求向醫事機關詢問「人遭掐住頸部長達七分鐘 之久是否仍有可能未死亡或腦死並於一小時內甦醒」,然被 告下手時之力道、部位、被害人之掙扎程度、方式、時間長 短,因案發迄今已經超過15年,顯然無法回復當時之狀況, 而無從僅以書面請求醫事機關鑑定,聲請意旨此項請求難認 有理,而聲請人亦於本院詢問時撤回此項聲請(本院卷第22 5頁),故本院認為並無再為此部分調查之必要,附此說明 。 五、綜上所述,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並無理由,依法應予駁回 。 據上論結,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方百正                    法 官 莊鎮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書記官 陳慧玲

2024-12-20

KSHM-113-聲再-70-20241220-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069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黃群愷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650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黃群愷因公共危險等伍罪,分別處如附表所示之有期徒刑,應執 行有期徒刑貳年貳月。   理 由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 、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 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 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刑法第50條定有 明文。另按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 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 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1條第5款亦定有明文。又按 ,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事項,尚非概無法律性之拘束,在法 律上有其外部界限及內部界限。前者法律之具體規定,使法 院得以具體選擇為適當裁判,此為自由裁量之外部界限。後 者法院為自由裁量時,應考量法律之目的,法律秩序之理念 所在,此為自由裁量之內部界限。法院為裁判時,二者均不 得有所踰越。在數罪併罰而有應定其應執行刑之案件,法院 所為刑之酌定,固屬自由裁量事項,然對於法律之內、外部 界限,仍均應受其拘束(最高法院91年度台非字第32號判決 意旨參照)。再者,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2項、第3項,已 針對第二審上訴案件之定應執行之刑,明定有不利益變更禁 止原則之適用。而數罪併罰,倘一裁判宣告數罪之刑,曾經 定其執行刑,再與其他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在法理上亦 應同受此原則之拘束。亦即基於有利被告之不利益變更禁止 原則,分屬不同之數罪併罰定執行刑,原定執行刑有拘束新 定執行刑上限之效果,法院裁量所定之刑期上限,自不得較 重於「原定執行刑加計新宣告刑之總和」(最高法院108年 度台抗字第436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查受刑人黃群愷因犯公共危險罪等共5罪,業經臺灣高雄地 方法院及本院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有期徒刑,均經分別確 定在案,其中附表編號1、2所示之2罪,均係屬得易科罰金 之罪,依上開規定,該得易科罰金之罪,除受刑人請求檢察 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外,原不得與附表編號3至5所示不得易 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之3罪所處有期徒刑,定其應執行之 刑,惟上開得易科罰金之罪,業經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與 上開不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定其應執行刑,有受 刑人民國113年10月14日聲請書在卷可稽,則依上開規定, 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應定 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酌附表編號3、4所示2罪部分,曾經 本院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1年3月,又審酌受刑人所犯附表 編號3至5所示3罪,均係相類似之詐欺案件,且為參與同一 詐欺集團於相近之時間內所犯,又審酌刑罰邊際效應隨刑期 而遞減及行為人所生痛苦程度隨刑期而遞增之情形,及考量 行為人復歸社會之可能性,並綜合考量行為人之人格及其數 罪犯行之時間、空間密接程度各情,兼衡受刑人於113年12 月18日回覆本院之陳述意見書表示:「無意見。」等語(此 有該陳述意見狀附卷可稽)等一切情狀,在附表各罪中最長 刑期之有期徒刑1年4月以上,及各罪與前曾定應執行刑部分 合併之刑期為有期徒刑3年3月以下,就附表所示各罪所處有 期徒刑部分,定其應執行之刑為有期徒刑2年2月。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呂明燕                    法 官 邱明弘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書記官 陳旻萱

2024-12-20

KSHM-113-聲-1069-20241220-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037號 聲明異議人 即受 刑人 李育昇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聲明異議案件,不服臺灣橋頭地方檢 察署檢察官執行指揮之命令(110年度執峨字第608號之2、3)聲 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李育昇(下稱受刑 人)前因違反槍砲彈藥管制條例等案件,經本院以109年度 上訴字第1285號判處有期徒刑6年,併科罰金新臺幣(下同 )7萬元確定,嗣由臺灣橋頭地方檢察署(下稱橋頭地檢署 )檢察官核發110年執峨字第698之2號執行指揮書,將受刑 人前受羈押之日數534日折抵於有期徒刑,而未先折抵橋頭 地檢署110年執峨字第698之3號執行指揮書所載之罰金易服 勞役之日數70日。該執行方法不利於受刑人有關累進處遇之 適用,為此提出聲明異議云云。 二、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1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1日,或第 42條第6項裁判所定之罰金數額,刑法第37條之2第1項定有 明文。惟前揭所謂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係指因「本案」 所受羈押之日數而言,若因「他案」而受羈押,即不得移抵 本案之刑罰。倘受刑人有刑事訴訟法第7條第1款及第4款之 犯數罪或犯與本罪有關係之藏匿人犯、湮滅證據、偽證、贓 物各罪,而於同一案件中接受偵查及審判,若於偵、審中僅 以其中一罪名羈押,因係利用同一程序同時偵、審另罪,為 受刑人利益計,在此所謂本案之羈押,應認為包括該另罪在 內,其羈押日數可折抵另罪之刑期。蓋同一偵查或審理之羈 押,現行刑法已刪除連續犯、牽連犯,實務上已無法避免數 罪同一偵、審程序,其羈押亦難明確區分究係因何一罪名被 羈押,為保護受刑人之利益及避免同一偵、審程序各罪分別 確定之情形,應認就同一偵、審程序中之羈押期日,均可折 抵。相反地,若受刑人所犯數罪並非利用同一程序而為偵查 或審理者,此時因他案而受羈押,即不得折抵本案之刑罰(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1786號刑事裁定參照)。 三、受刑人因上開110年執峨字第698之2號執行指揮書附表所示1 0案,係經橋頭地檢署檢察官分別起訴,法院合併審判及判 決,其中前開附表編號1所示之違反槍砲彈藥管制條例案件 ,經檢察官以108年度偵字第48號案件提起公訴,臺灣橋頭 地方法院(以下稱橋頭地院)以108年度訴333號案件審理, 其餘附表編號2至10示之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則 係檢察官分別以108年度偵字第8281、9374、11691號及108 年度毒偵字第2307號等案件提起公訴,橋頭地院以108年度 訴字第420號案件審理;檢察官以108年度偵字第609、3242 號及108年度毒偵字第899號等案件提起公訴,橋頭地院以10 8年度訴字第421號案件審理;檢察官以108年度偵字第10093 號案件追加起訴,橋頭地院以109年度訴178號案件審理。前 開檢察官起訴及追加起訴之4案,橋頭地院合併審理判決後 ,被告不服提起上訴,本院就此4案,分別以109年度上訴字 第1285、1286、1287及1289號案件合併審理判決。故受刑人 被訴之上開4案,係經檢察官分別起訴,經法院合併審理判 決。 四、經查,受刑人係因於民國108年5月16日至同年6月25日間, 販賣第一、二級毒品及持有第一、二級毒品犯嫌,而於108 年7月29日為警查獲,經檢察官以108年度偵字第8281號案件 ,向法院聲請羈押獲准,受刑人因該案件而受羈押,此有橋 頭地院108年度聲羈字第184號毒品案件押票在卷可稽,本案 經檢察官起訴後,再經橋頭地院及本院羈押。而受刑人所涉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係受刑人因自107年12月2 5日起持有槍彈,而於108年1月6日為警查獲,經檢察官以10 8年度偵字第48號案件偵辦,惟受刑人並未因此案而受羈押 ,有該案件偵查卷宗在卷可稽。故受刑人係因違反毒品危害 防制條例案件受羈押,而非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 受羈押,且檢察官就該兩案件分別偵查、起訴,雖經橋頭地 院及本院與他案合併審判判決,但仍與前開最高法院裁判意 旨所稱之「於同一案件中接受偵查及審判,若於偵、審中僅 以其中一罪名羈押,因係利用同一程序同時偵、審另罪」之 可以折抵之情形不同。 五、綜上所述,受刑人所受羈押之日數,並非因違反槍砲彈藥刀 械管制條例案件所致,該羈押日數即非該案件之「本案」所 受羈押,而與前開得折抵之規定不符。故受刑人請求撤銷檢 察官執行處分,將前開遭受羈押之日數,先行折抵違反槍砲 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併科罰金刑之易刑處分日數,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進寶                    法 官 呂明燕                    法 官 邱明弘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書記官 陳旻萱

2024-12-20

KSHM-113-聲-1037-20241220-1

附民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請求損害賠償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493號 原 告 戴綉英 被 告 吳進寶 上列被告因偽造文書等案件(本院113年度訴字第331號),經原 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 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將本件附帶民事 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羅貞元 法 官 洪振峰 法 官 郭世顏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呂 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2024-12-19

MLDM-113-附民-493-2024121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