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蘇嫊娟

共找到 170 筆結果(第 11-20 筆)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331號 上 訴 人 王宏彥 被 告 交通部公路局臺北市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戴邦芳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27日 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字第2052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佰伍拾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依行政訴訟法第242條及第244條規定,對於判決提起上訴, 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且應於上訴理由中表明 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 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上開規定,依同法第263條之5規定, 於高等行政法院上訴審程序準用之。是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地 方行政訴訟庭之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並於上訴 理由中表明上開事項者,應認上訴為不合法,予以駁回。 二、上訴人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車(下稱系爭汽車)於民國11 2年8月16日8時4分許,在臺北市○○路0段000號前,因有「非 遇突發狀況,在行駛中任意驟然煞車」、「非遇突發狀況, 在行駛途中任意驟然減速(處車主)」之違規行為,經民眾向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信義分局(下稱舉發機關)檢舉,經舉發機 關查證屬實,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3條第1項第4款及 第4項之規定,製單舉發,繼經被上訴人於113年1月17日分 別以北市監基裁字第25-AI1455253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 裁決書(下稱原處分1)裁處上訴人罰鍰新臺幣(下同)24,   000元,記違規點數3點,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北市 監基裁字第25-AI1456005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   下稱原處分2,與原處分1,下合稱原處分)裁處上訴人吊扣 汽車牌照6個月,並諭知易處處分(即「㈠自113年2月17日起 吊扣汽車牌照12個月,限於113年3月2日前繳送牌照。㈡113 年3月2日前仍未繳送汽車牌照者,自113年3月3日起吊銷並 逕行註銷汽車牌照。㈢汽車牌照經吊銷或註銷者,非經公路 主管機關檢驗合格,不得再行重新請領,但經處分逕行註銷 者,非滿6個月,不得再行請領。」)。上訴人不服原處分 ,提起行政訴訟。訴訟中,經被上訴人重新審查後,更正刪 除原處分2之易處處分部分,並重新送達上訴人。本院地方 行政訴訟庭遂就被上訴人原處分1及更正後之原處分2(即「 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部分)為審理,以113年9月27日112年 度交字第2052號判決(下稱原判決)撤銷原處分1關於記違規 點數3點部分,上訴人其餘之訴駁回。上訴人對其不利部分 提起本件上訴(至撤銷原處分1關於記違規點數3點部分,因 被上訴人未上訴而告確定)。 三、上訴意旨略以:事發當時系爭汽車時速僅每小時10至20公里   ,上訴人係因身體不適,考慮是否不再行駛或於路邊暫停觀 察狀況,故多次煞車,侵害路權,致後方駕駛不滿檢舉。上 訴人係慢慢煞車,並非驟然煞車,應非如原判決所述足以造 成人員傷亡之嚴重結果。上訴人較年邁,反應較慢,為避免 車禍,故慢慢駛向路邊,雖有侵害路權,惟並無危險駕駛之 意圖與行為。法律除法外,尚有情理,原處分重罰24,000元   ,並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上訴人實有不服等語。 四、查原判決就上訴人於上揭時、地,確有前開違規行為,暨上 訴人主張如何不足採等事項,均已詳予論述。核其上訴理由   ,無非係重述其在原審業經提出而為原判決所論斷及指駁摒 棄不採之陳詞,並非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   ,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何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之事 由,未具體表明原判決有何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1項及 第2項所列各款之情形,難認為對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 有具體之指摘。依前開規定及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 應予駁回。 五、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後段準用第23 7條之8第1項規定即明。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 訴,既經駁回,則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 應由上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六、結論:本件上訴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林季緯 法 官 魏式瑜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書記官 林俞文

2025-03-26

TPBA-113-交上-331-20250326-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聲請迴避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訴字第300號 原 告 郭俊良 上列原告因聲請迴避事件,不服司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月22日11 2年訴字第120、127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按「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得不經言 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 先定期間命補正:一、除第二項以外之當事人不適格或欠缺 權利保護必要。」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3項但書第1款定有 明文。提起任何訴訟請求法院裁判,應以有權利保護必要為 前提,亦即尋求權利保護者,得以經由向法院請求裁判的方 式,以實現其法律所保護之利益。此乃基於誠實信用原則, 主要在維護法院訴訟功能不被濫用,以維護行政訴訟制度的 效能,如請求人之請求於法律上並無實益(無爭訟實益), 亦即提起行政訴訟,如無法排除當事人權利所受到的侵害, 或改善當事人在公法上的法律地位,即無提起訴訟之必要, 其起訴自無值得保護之利益,而欠缺權利保護必要。 二、緣原告郭俊良向被告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下稱本院或被告)提 起104年度訴字第82號都市計畫事件(判決日期為民國105年 6月23日)、104年度全字第99號、第100號(裁定日期均為1 04年12月31日)、105年度全字第12號、第13號(裁定日期 均為105年6月22日)聲請假處分事件(以上5件事件,下合稱 系爭事件),先後經承審法官胡方新、鍾啟煌、蘇嫊娟(以下 合稱系爭合議庭法官)於上開日期以判決或裁定駁回。原告 不服,提起上訴,亦經最高行政法院分別以判決或裁定駁回 確定。原告仍不服,自系爭事件裁判確定後至本件訴訟(11 3年度訴字第300號)收案日(113年3月8日)止,分別提出高 達百件以上聲請系爭合議庭法官迴避之事件,而該等事件均 經本院分案審理後,以裁定駁回確定,可認原告就聲請系爭 合議庭法官迴避一案,已獲得憲法所賦予之圓滿訴訟權保障 。惟原告仍未甘服,猶向本院遞送112年8月11日、16日、25 日、31日及同年9月4日「行政訴訟聲請法官迴避狀」(以下 合稱系爭聲請狀),聲請系爭合議庭法官迴避,經被告分別 以112年9月21日北高行東審字第1120000993號函復略以:「 臺端提出旨揭聲請時,書狀所載之104年度全字第100、99號 、105年度全字第13號聲請假處分事件均經審結並確定在案 。…,臺端已持續一百多次具狀聲請上開合議庭法官迴避, 均經裁定駁回,原合議庭法官已無應執行之職務,旨揭書狀 爰予附卷。」及112年10月12日北高行東審字第1120001049 號函復略以:「臺端提出旨揭聲請時,書狀所載之104年度 訴字第82號都市計畫事件、105年度全字第12號聲請假處分 事件均經審結並確定在案。…,臺端已持續多次具狀聲請上 開合議庭法官迴避,均經裁定駁回,原合議庭法官已無應執 行之職務,爰將旨揭書狀附卷。」(以上兩函文,以下合稱 系爭函文)。原告不服系爭函文,先後提起訴願,經司法院 以113年1月22日112年訴字第120、127號訴願決定為不受理 決定,原告猶不服,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訴請本院判命被 告應就原告以系爭聲請狀所提起之法官迴避聲請予以分案( 原告用語為「不得逕為結案《吃案》,應續為審理」)等語。 原告之訴固非聲請系爭合議庭法官迴避,然原告訴請被告進 行分案之目的,無非係要求法院就其所提法官迴避之聲請予 以裁判,然如前所述,原告以聲請系爭合議庭法官迴避為由 提起行政訴訟高達百次以上,且均經本院分案並裁判原告之 聲請駁回,是原告仍以同一原因提起本件訴訟,應認無值得 保護之利益,而欠缺權利保護必要。綜上所述,本件原告之 訴欠缺權利保護必要,爰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3項但書第 1款規定,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   三、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審判長法 官 楊得君 法 官 彭康凡 法 官 李明益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 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四、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 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 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 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 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 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范煥堂

2025-03-24

TPBA-113-訴-300-20250324-1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4年度交上字第56號 上 訴 人 張智輝 被 上訴 人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6日 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1560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佰伍拾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 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判決有第24 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行政訴訟 法第242條、第243條定有明文。提起上訴,應以上訴狀表明 上訴理由,並表明下列各款事項:⒈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 其具體內容。⒉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行 政訴訟法第244條第1項、第2項亦有明文。上開規定,依同 法第263條之5規定,於高等行政法院上訴審程序準用之。是 當事人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之判決上訴,如依 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規定,以高等行政法院地方行 政訴訟庭之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 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摘,並揭示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 ;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倘為司法 院解釋、憲法法庭裁判,則應揭示該解釋、裁判之字號或其 內容。如以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 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 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此項方法表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 法條規定不合時,即難認為已對高等行政法院地方行政訴訟 庭之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二、上訴人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於民國112年1 1月5日8時19分許,在新北市○○區○○路00號,因有汽車駕駛 人有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44條第 2項規定之情形,因而肇事致人受傷之違規事實,經新北市 政府警察局土城分局(以下稱舉發機關)警員查證認為違規 屬實,以112年11月9日掌電字第C19C30483號舉發違反道路 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逕行舉發。上訴人不服舉發提出陳述意 見,經舉發機關查復違規屬實,經被上訴人審認上訴人之前 開違規行為屬實,依道交條例第44條第2項、第4項、第24條 規定,以113年5月17日北市裁催字第22-C19C30483號違反道 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裁處上訴人罰鍰新臺幣(下同)1萬2 ,000元,吊扣駕駛執照12個月,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下稱原處分。裁處書處罰主文欄原另記載罰鍰及吊扣駕駛 執照之易處處分,被上訴人於本院地方行政訴訴庭[下稱原 審]訴訟繫屬中重新審查後,將此部分刪除)。上訴人不服 ,提起行政訴訟,經原審以113年度交字第1560號判決(下 稱原判決)駁回其訴。上訴人不服,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㈠、事發當日陽光強烈,能見度不清楚,路 上人、車均呈現黑影,上訴人受陽光及路面影響,且被害人 穿著暗色服裝,導致上訴人未看見被害人,因而誤撞行人, 並非應注意而不注意。上訴人行車時速低於每小時30公里, 對於陽光、路況、行人,一直存防備心,並隨時降低車速, 符合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要求,其保持注意,才能撞到被害人 就立即煞車停車處理,其非故意不禮讓行人致行人受傷。㈡ 、被害人過馬路未看左右方來車,亦有疏忽。法令規定應禮 讓行人,惟被害人不顧自己生命安全魯莽強行過馬路,卻由 上訴人被處分,並不公平。㈢、上訴人於製作筆錄時認為係 其撞被害人,沒想說是被害人過馬路沒先看左右方來車。舉 發機關員警在事故現場圖、初判表尚未製作完成,事態不明 ,即舉發上訴人。警方舉發有爭議等語。核其上訴意旨,無 非係指摘原處分為違法,重述其於原審已主張而經原判決審 酌論斷且指駁摒棄不採之理由,復執陳詞再予爭執,而非具 體表明合於不適用法規、適用法規不當、或行政訴訟法第24 3條第2項所列各款之事實,難認對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 有具體之指摘。依前開規定及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 四、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後段準用第23 7條之8第1項規定即明。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 既經駁回,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應由上 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第 249條第1項前段、第237條之8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魏式瑜     法 官 林季緯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王月伶

2025-03-24

TPBA-114-交上-56-20250324-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公司法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4年度訴字第137號 原 告 李賡鋕 上列原告與被告經濟部間公司法事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2項前段、第107條第1項第10款分別 規定:「起訴,按件徵收裁判費新臺幣四千元。……」「原告 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但其情形可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十、起訴 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 二、查原告起訴未繳納裁判費新臺幣(下同)4千元,經本院審 判長於民國114年2月13日裁定命原告於收受裁定送達之日起 7日內補正裁判費,該裁定於同年2月20日合法送達原告,有 送達證書在卷可按(見本院卷第35頁),原告迄今未補正前 開事項,有案件繳費狀況查詢、答詢表及收文明細表在卷可 憑(見本院卷第45至49頁),其訴顯難認為合法,應予駁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第104條,民事訴訟法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林季緯                    法 官 鄧德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黃品蓉

2025-03-24

TPBA-114-訴-137-20250324-1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4年度交上字第68號 上 訴 人 劉佳翰 被 上訴 人 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李忠台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24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1273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佰伍拾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 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判決有第24 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行政訴訟 法第242條、第243條定有明文。提起上訴,應以上訴狀表明 上訴理由,並表明下列各款事項:⒈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 其具體內容。⒉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行 政訴訟法第244條第1項、第2項亦有明文。上開規定,依同 法第263條之5規定,於高等行政法院上訴審程序準用之。是 當事人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之判決上訴,如依 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規定,以高等行政法院地方行 政訴訟庭之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 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摘,並揭示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 ;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倘為司法 院解釋、憲法法庭裁判,則應揭示該解釋、裁判之字號或其 內容。如以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 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 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此項方法表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 法條規定不合時,即難認為已對高等行政法院地方行政訴訟 庭之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二、上訴人駕駛訴外人瑞旭通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旭通公司) 所有車牌號碼OOO-OOOO號營業小貨車(下稱系爭車輛),於 民國113年2月22日9時23分許,行經新北市土城區擺接堡路 媽祖田天橋(往三峽),因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 時速逾80公里」之違規行為,經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土城分局 交通分隊以113年3月4日新北市警交大字第CJ2677155號舉發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對車主即 瑞旭通公司予以逕行舉發,經瑞旭通公司向被上訴人告知應 歸責於上訴人,上訴人不服舉發向被上訴人提出陳述意見, 經被上訴人審認上訴人之上開違規行為屬實,乃依道路交通 管理處罰條例第43條第1項第2款、第24條第1項規定,以113 年9月6日新北裁催字第48-CJ2677155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 件裁決書,裁處上訴人罰鍰新臺幣(下同)3萬6,000元,並 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下稱原處分)。上訴人不服原處 分,訴請撤銷,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以113 年度交字第1273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其訴。上訴人不 服,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㈠、舉發通知單照片編號顯示為「1/2」,應 有2張照片,上訴人僅收到1張,被上訴人應補充完整照片。 ㈡、被上訴人應舉證本案雷達測速儀之雷達波發射範圍確實 鎖定系爭車輛。㈢、相鄰二白色交通標線距離為10公尺,時 速121公里代表每秒33.3公尺,考量系爭車輛之載重,系爭 車輛於1秒內通過3組完整相鄰白線,有相當困難,被上訴人 應提出錄影或連續照片以證明超速事實等語。核其上訴意旨 ,乃重述其於原審已主張而經原判決審酌論斷且指駁摒棄不 採之理由,復執陳詞再予爭執,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 之職權行使,指摘其為不當,而非具體表明合於不適用法規 、適用法規不當、或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之事 實,難認對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之指摘。依前開 規定及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 四、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後段準用第237條 之8第1項規定定有明文。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 既經駁回,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應由上 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第 249條第1項前段、第237條之8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 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魏式瑜     法 官 林季緯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王月伶

2025-03-24

TPBA-114-交上-68-20250324-1

訴更一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公路法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訴更一字第1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福和客運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吳東瀛 上列上訴人因與被上訴人交通部公路局間公路法事件,對於中華 民國114年2月13日本院113年度訴更一字第1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裁定如下: 一、按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應依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 第1項第3款及第3項至第5項規定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或 為無須委任訴訟代理人或係委任其他具備訴訟代理人資格者 之相關釋明;上訴人未委任訴訟代理人,或雖委任其他具備 訴訟代理人資格者,行政法院認為不適當者,應先定期間命 補正,逾期未補正,亦未依同法第49條之3規定聲請行政法 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同法第 49條之1第1項第3款、第3項至第5項、第7項及第49條之3第1 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提起上訴,應於上訴狀內表明上訴理 由,上訴狀內未表明上訴理由者,依行政訴訟法第245條第1 項,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提出理由書於原高等行政 法院。 二、查上訴人於民國114年3月14日(本院收文日)對於本院113 年度訴更一字第1號判決提起上訴,未依規定提出委任律師 或前述得為訴訟代理人者之委任狀,並釋明之,復未據提出 上訴理由。茲命上訴人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正委任 狀,另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提出上訴理由書,逾期不補正 即駁回上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魏式瑜 法 官 林季緯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王月伶

2025-03-24

TPBA-113-訴更一-1-20250324-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1年度再字第13號 再 審原 告 王建國 再 審被 告 國防部 代 表 人 顧立雄 訴訟代理人 簡宏明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事件,再審原告對於本院中 華民國106年9月18日本院106年度再字第38號判決,提起再審之 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再審原告起訴後,再審被告代表人由邱國正變更 為顧立雄,據其聲明承受訴訟(見本院卷二第67至69頁),核 無不合,應予准許。 二、事實概要: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於民國102年5月3日辦理列 管眷舍新竹市北赤土崎新村現地會勘作業,初步研判再審原 告居住門牌新竹市○○路00號(後經門牌整編為同路00○0號) 屬違占戶。再審原告以其居住已逾60年,期間多次自費整修 ,申請重新認定為違建戶,經再審被告以103年1月28日國政 眷服字第1030001292號令審復再審原告之身分資格仍為違占 戶,再審原告不服,循序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103年度訴 字第1205號判決駁回(下稱原判決),復經最高行政法院10 5年度判字第188號判決上訴駁回確定。再審原告以原判決有 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事由提起再審之訴,經本院 106年度再字第38號判決駁回(下稱原確定判決)。嗣再審 原告以原確定判決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第2款 、第4款、第9款、第12款、第13款及第14款事由,提起本件 再審之訴。 三、本院查:  ㈠按行政訴訟法第276條第1項、第2項規定:「再審之訴應於三 十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決確定時起算, 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再審之理由發生或 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又第277條第1項第4款規 定:「再審之訴,應以訴狀表明下列各款事項,提出於管轄 行政法院為之:…四、再審理由及關於再審理由並遵守不變 期間之證據。」第278條第1項規定:「再審之訴不合法者, 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提起行政訴訟再審之訴,應表 明再審理由及關於再審理由並遵守不變期間之證據。所謂表 明再審理由,必須指明確定判決有如何合於法定再審事由之 具體情事始為相當,倘僅泛言有何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 者,難謂已合法表明再審事由。再審原告主張其知悉再審事 由在後者,自應就此知悉在後之事實負舉證責任,即對於不 變期間之遵守,提出足以證明再審事由發生或其知悉在判決 確定或送達之後的證據,始為適法,否則仍應以判決確定或 送達後起算提起再審之訴之法定不變期間。  ㈡查原確定判決即本院106年度再字第38號判決於106年10月23 日確定,有該事件案件明細資料、案件總覽表在卷可按(見 本院卷一第111頁、卷二第347頁),再審原告提起本件再審 之訴,當自判決確定時起算30日內為之,詎其遲至111年2月 22日始提起再審之訴,有本院收文章戳所載日期可據(見本 院卷一第11頁),顯已逾期。再審原告以行政訴訟法第273 條第1項第1款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以及第2款判決理由與主 文顯有矛盾為再審事由(見本院卷一第419頁、卷二第171頁 ),應認該等再審事由於原確定判決送達時,再審原告即已 知悉,不生知悉在後之問題;再審原告以行政訴訟法第273 條第1項第4款、第9款、第12至14款為再審事由(見本院卷 一第419頁、卷二第171、363頁),惟自始至終均未見其舉 證證明有何再審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之事實,並遵守30日不 變期間之證據,則此部分再審之訴,已逾法定不變期間,於 法亦屬不合。  ㈢按行政訴訟法第276條第4項及第5項分別規定:「再審之訴自 判決確定時起,如已逾五年者,不得提起。但以第二百七十 三條第一項第五款、第六款或第十二款情形為再審事由者, 不在此限。」「對於再審確定判決不服,復提起再審之訴者 ,前項所定期間,自原判決確定時起算。但再審之訴有理由 者,自該再審判決確定時起算。」再審原告因國軍老舊眷村 改建條例事件,經本院104年11月26日103年度訴字第1205號 判決駁回,再審原告提起上訴後,復經最高行政法院105年4 月22日105年度判字第188號判決上訴駁回,於105年4月22日 確定,有案件總覽表在卷可按(見本院卷二第349至350頁) ,再審原告雖曾對原判決提起再審之訴,但經本院106年度 再字第38號判決駁回確定。再審原告以原確定判決為再審對 象,於111年2月22日提起再審之訴,依前開規定,所定5年 期間應自原判決確定時起算,則再審原告提起本件再審之訴 ,距原判決確定時點即105年4月22日顯已逾5年,且核其主 張再審事由與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5款、第6款無涉, 以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2款者(見本院卷二第363頁 ),僅泛言有再審事由,而未指明有何該條款之具體情事, 尚難謂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再審原告提起本件再審之訴, 並未遵守行政訴訟法第276條第1項之30日不變期間及第4項 之5年期間,再審原告所提再審之訴逾期,係不合法而應予 駁回。  ㈣再者,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4款規定:「依法律或裁判 應迴避之法官參與裁判」之再審事由,係指法官有行政訴訟 法第19條規定應自行迴避之原因,或法官經其所屬法院或兼 院長之法官裁定應行迴避(行政訴訟法第20條準用民事訴訟 法第35條參照),卻不迴避而擔任裁判者而言。同法第19條 第5款、第6款規定:「法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自行迴避 ,不得執行職務:…五、曾參與該訴訟事件之前審裁判。六 、曾參與該訴訟事件再審前之裁判,但其迴避以一次為限。 」第5款所稱「曾參與該訴訟事件之前審裁判」,指法官就 同一事件曾參與下級審法院裁判而言;第6款所稱「曾參與 該訴訟事件再審前之裁判,但其迴避以一次為限」,指該訴 訟事件經裁判後提起再審,曾參與再審前裁判之法官,不得 參與第一次再審之裁判而言,其後迭次再審,曾參與該訴訟 事件再審前及迭次再審裁判之法官,即無所謂依法律應迴避 之法官參與裁判之情形。再審原告主張:劉穎怡法官於本院 106年度再字第38號及107年度訴字第249號兩案均參與審判 ,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4款再審事由等語(見本院 卷一第123頁);惟劉穎怡法官曾參與107年度訴字第249號 判決,並非106年度再字第38號事件再審前之裁判,亦非前 審裁判,自無迴避之必要,本件並無依法律或裁判應迴避之 法官參與原確定判決之情事,再審原告恐有誤認,附此敘明 。   ㈤又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9款所稱「判決基礎之證物係偽 造或變造」,係指確定裁判以偽造或變造之證物為裁判之基 礎,且偽造、變造該證物者,已經宣告有罪之判決確定,或 其刑事訴訟不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者為限(同條第3 項條文參照)。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有行政訴訟法第27 3條第1項第9款規定事由(見本院卷一第123頁至第125頁) ,然再審原告並未依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3項規定,敘明具 體情事及舉證有何經刑事有罪確定判決認定係偽造、變造, 或因證據不足以外之理由,而不能為有罪之確定判決,依前 揭說明,再審原告以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9款之事由 提起再審之訴,自非合法。  ㈥當事人就同一事件對於法院所為歷次判決提起再審之訴,必 須其對最近一次之裁判具有再審理由者,始得進而審究其前 歷次裁判有無再審理由。再審原告對本院106年度再字第38 號判決所提起再審之訴既不合法,自無庸審究其前次裁判有 無再審理由,再審原告請求調查證據及言詞辯論,並無必要 。 四、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78條 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林季緯                    法 官 鄧德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黃品蓉

2025-03-24

TPBA-111-再-13-20250324-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有關營建事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訴字第468號 114年2月20日辯論終結 原 告 張○松 被 告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 代 表 人 馮兆麟 訴訟代理人 陳啟聰 周宏彥 黃紹瑄 上列當事人間有關營建事務事件,原告不服新北市政府中華民國 113年3月27日訴願決定(案號:1133100116號),提起行政訴訟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被告代表人原為祝惠美,訴訟進行中變更為馮兆麟,茲據其 聲明承受訴訟(本院卷第109頁),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二、本件經過:   被告為辦理新北市政府民國112年度建造執照審查業務,與 社團法人新北市建築師公會(下稱新北建築師公會)訂定新 北市政府委託專業公會辦理建築執照審查及查勘驗作業行政 契約書(下稱系爭契約)。新北建築師公會以112年2月14日 新北市建師字第0135號函(下稱新北建築師公會112年2月14 日函)將112年度審查建築師名單(共263位,包含原告。下 稱112年度提送名單)提被告備查。被告以原告於108年間受 託辦理建築物變更使用執照及室內裝修申請時,於辦理執照 核對副本時,未經同意擅自塗改被告已核准之原文件內容, 涉嫌違反建築法第17條及第20條規定,經被告通知原告至新 北市建築師懲戒委員會初審會陳述意見為由,認為原告有不 適任情事,以112年3月2日新北工建字第1120359932號函( 下稱系爭函)復新北建築師公會備查112年度審查建築師名 單(共252位。下稱112年度備查名單),未將原告列入備查 名單。嗣原告就參與建築執照協助審查排審議事宜函詢新北 建築師公會,經新北建築師公會函復原告未在備查名單內。 原告不服,循序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三、原告主張略以: ㈠、原告為專門職業技術人員國家考試及格且領有新北市政府核 給建築師開業證書之開業建築師,在新北市執業期間未有懲 戒及刑事處分且完成年度教育訓練,符合新北市政府委託專 業公會辦理建築執照審查及查勘驗作業原則(下稱建照審查 作業原則)頒定之資格,應得列入112年度備查名單;被告 對審查人員資格進行實質審查,將原告剃除而未列入備查名 單,該名單之備查為否准資格之行政處分;是以,該處分脫 逸建照審查作業原則且未具理由,顯然違法。 ㈡、系爭契約第2條第4項第3款約定不適任情事,限於建照審查作 業原則第5點第1至3項規定情形,系爭契約不應增加該作業 原則所無規定,原告所涉108年懲戒事件,已釐清並結案而 未經懲戒,其非不適任。 ㈢、並聲明:確認原處分(即系爭函)關於未將原告列入112年度 審查建築師名單內予以備查部分違法。 四、被告答辯略以: ㈠、新北建築師公會依系爭契約第2條將提送名單送交被告,因原 告等人不符系爭契約第2條第4項第3款約定,被告以系爭函 予以備查調整後名單,系爭函係被告依系爭契約約定,備查 新北建築師公會所提出之審查人員名單,性質為單純觀念通 知,並非被告就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對原告直接發生法律效 果之單方行政行為,並非行政處分。 ㈡、原告未敘明其得請求被告應將其列於審查人員名單之公法上 請求權存在,且依系爭契約第2條第4項第1款約定,審查建 築師名單係由新北建築師公會製作後提交被告備查,未經該 公會依該契約約定新增審查人員,被告無法逕自於該名單增 列。 ㈢、依系爭契約第2條第2項約定,新北建築師公會受託辦理項目 為建造執照及雜項執照審查。原告於108年間受託辦理建築 物變更使用執照及室内裝修申請時,因未經同意而擅自塗改 被告已核准之相關文件,經被告以違反建築師法第17條及第 20條,通知原告至新北市建築師懲戒委員會初審會陳述意見 後,被告最終未提送大會審議而予以結案。被告自106年起 為執行「106年推動建築執照審查行政透明措施實施計畫」 (下稱實施計畫),因原告於108年間涉有前揭行為,被告 依該計畫予以提列為高風險人員,故被告不同意新北建築師 公會將原告列入112年度備查名單。 ㈣、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五、本院之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及說明:  ⒈建築法第1條前段規定:「為實施建築管理,以維護公共安全 、公共交通、公共衛生及增進市容觀瞻,特制定本法;……。 」第25條規定:「(第1項)建築物非經申請直轄市、縣( 市)(局)主管建築機關之審查許可並發給執照,不得擅自 建造或使用或拆除。但合於第七十八條及第九十八條規定者 ,不在此限。(第2項)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 機關為處理擅自建造或使用或拆除之建築物,得派員攜帶證 明文件,進入公私有土地或建築物內勘查。」第28條規定: 「建築執照分左列四種:一、建造執照:建築物之新建、增 建、改建及修建,應請領建造執照。二、雜項執照:雜項工 作物之建築,應請領雜項執照。三、使用執照:建築物建造 完成後之使用或變更使用,應請領使用執照。四、拆除執照 :建築物之拆除,應請領拆除執照。」第101條規定:「直 轄市、縣(市)政府得依據地方情形,分別訂定建築管理規 則,報經內政部核定後實施。」  ⒉新北市建築管理規則係依照建築法第101條規定授權訂定,該 規則第1條規定:「新北市政府(以下簡稱本府)為實施建 築管理,依建築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訂 定本規則。」第2條規定:「(第1項)本規則之主管機關為 本府工務局(以下簡稱本局),必要時得將建築執照審、驗 及勘驗權限之一部分,委任所屬機關或委託其他機關、專業 公會團體辦理。(第2項)委託、委任作業程序及標準,由 本府另定之。」  ⒊建照審查作業原則第1點規定:「新北市政府為使受託公會辦 理建築執照審查、查驗及勘驗之事項有所依循,依新北市建 築管理規則第二條第二項訂定本原則。」第4點第1項、第2 項規定:「(第1項)本局得委託專業公會辦理項目如下:㈠ 建造執照審查。㈡雜項執照審查。㈢使用執照審查。㈣使用執 照竣工查驗。㈤施工勘驗。(第2項)前項第一款至第二款項 目,以委託建築師公會辦理為限;第三款至第五款項目,得 委託建築師公會或相關專業技師公會辦理。」第6點規定: 「(第1項)專業公會依前點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提出申請 時,應檢具申請書及工作執行計畫書,經本局審查同意,且 雙方簽訂行政契約後據以執行。(第2項)前項工作執行計 畫書,應載明公會登記證明文件與人力組織,及審查人員、 查驗人員或勘驗人員名單、相關作業流程圖與檔案管理方式 等章節。」    ⒋按確認行政處分無效之訴,必以有行政處分之存在為前提, 倘若確認之標的非屬行政處分,應屬起訴不備合法要件,且 無從補正。又行政處分是行政機關在行政法上,為規制具體 事件,以直接對外發生法律效果為目的,所為之單方公權力 措施。所謂之規制,是以設定法律效果為目的,具有法律拘 束力之意思表示,而規制之法律效果,在於設定、變更或廢 棄權利及義務,或對於權利義務為有拘束力之確認。行政機 關所為表示,是否在於作成行政處分,以及係對何一標的作 成何一程度之規制,應由內容,亦即主旨或理由,經由解釋 探求之(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裁字第336號裁定意旨參照) 。 ㈡、如本件經過欄所載事實,有原告107年7月24日新北市建築師 開業證書(訴願卷第13頁)、被告108年7月22日新北工建字 第10813182731號公告(本院卷第73頁)、新北建築師公會1 11年10月17日新北市建師字第1120號函(訴願卷第14頁)、 原告「精進建築執照加強審查作業」報名表(訴願卷第14頁 )、新北建築師公會112年2月14日函(訴願卷第5頁,本院 卷第39頁)、112年度提送名單(本院卷第41至52頁)、112 年度備查名單(本院卷第55至66頁)、和穎建築師事務所11 2年12月8日穎會建字第1120120801號函(本院卷第145頁) 、新北建築師公會112年12月15日新北市建師字第1362號函 (訴願卷第12頁,本院卷第13頁)、被告108年9月11日新北 工建字第1081668059號函(下稱被告108年9月11日函。本院 卷第153頁)、被告108年9月16日開會通知單(本院卷第155 頁)、108年度新北市建築師懲戒委員會第3次初審會議議程 (本院卷第197頁)、原告108年9月16日說明書(本院卷第1 98至199頁)、108年度新北市建築師懲戒委員會第3次初審 會議紀錄及審議資料(本院卷第161至162、201至211頁)、 實施計畫(本院卷第163至170頁)、系爭契約(本院卷第74 至85頁)、系爭函(訴願卷第4頁,本院卷第53頁)、新北 市政府113年3月27日訴願決定書(案號:1133100116)(訴 願卷第42至44頁,本院卷第15至19、67至70頁)在卷可稽, 此部分之事實,堪以認定。 ㈢、按行政機關基於法定職權,為達特定之行政目的,於不違反 法律規定之前提下,得與人民約定提供某種給付,並使接受 給付者負合理負擔或其他公法上對待給付義務,而成立行政 契約關係(司法院釋字第348號解釋理由書參照)。次按為 維護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衛生及增進市容觀瞻,國家 實施建築管理,建築物非經申請主管建築機關之審查許可並 發給執照,不得擅自建造或使用或拆除,被告為新北市政府 實施建築管理之主管機關,必要時得將建築執照審、驗及勘 驗事務委託專業公會團體辦理(建築法第1條、第25條第1項 、新北市建築管理規則第2條、建照審查作業原則第4點第1 項、第2項規定參照),準此,被告委託專業公會辦理建築 執照審、驗及勘驗事務,有助於實施建築管理以維護公共安 全、公共交通、公共衛生及增進市容觀瞻之行政目的之達成 ,是以,被告與新北建築師公會間成立之系爭契約,核屬行 政契約關係。 ㈣、被告為委託辦理建造執照及雜項執照之審查,與新北建築師 公會簽訂系爭契約,該契約第2條第4項約定:「乙方(指新 北建築師公會)應就委託審查項目建立審查人員名冊,除應 符合作業原則規定外,依下列規定辦理:㈠乙方應於契約生 效日起30日內,將審查人員名冊送至甲方(指被告)備查, 該名冊異動時,亦同。㈡……。㈢甲方對乙方審查人員如認有不 適任或有懲戒紀錄之情事,得隨時要求乙方更換適任人員, 乙方不得拒絕。」(本院卷第78頁)。查新北建築師公會11 2年2月14日函將112年度提送名單提被告備查,被告認為原 告有不適任情事,以系爭函覆新北建築師公會略以:有關新 北建築師公會函送112年度提送名單,被告同意備查252位等 語,經核係被告依其與新北建築師公會間締結之系爭契約約 定,就公會提送審查人員名單中擇定適任人員擔任審查人員 ,本質上是契約關係中確認審查人員的觀念通知,並非行政 機關單方面所為之規制措施,非屬行政處分。原告主張備查 名單為否准資格之行政處分,尚非可採。其以之為標的提起 確認行政處分無效之訴,自於法未合。 ㈤、況且,被告認為原告於108年間受託辦理建築物變更使用執照 及室內裝修申請案,該案經被告建照科核准書面審查,並核 准竣工查驗及通知申請人辦理副本核對後領取執照,原告與 建築師公會核對副本時,經公會核對副本之建築師提醒仍逕 自修改已核准卷內資料,原告未經同意擅自更改被告已核准 之原文件內容,涉嫌違反建築法第17條及第20條規定,未遵 守誠實信用原則,經被告通知原告於108年9月23日至新北市 建築師懲戒委員會第3次初審會陳述意見,原告提出108年9 月16日說明書等情,有上開被告108年9月11日函、被告108 年9月16日開會通知單、108年度新北市建築師懲戒委員會第 3次初審會議議程、原告108年9月16日說明書、108年度新北 市建築師懲戒委員會第3次初審會議紀錄及審議資料存卷可 佐,被告據此依實施計畫提列原告為高風險人員,認為原告 有不適任建造執照及雜項執照審查人員之情事,未將原告列 入112年度備查名單予以備查,難認有何不合於系爭契約約 定之情形。是原告主張其無不適任情事,被告應將其列入備 查名單云云,更非可採。 六、綜上所述,原告所訴各節,均無可採。原告訴請判決如聲明 所示,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七、本案事證已明確,兩造其餘攻擊及防禦方法,均與本件判決 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駁,併予敘明。 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 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魏式瑜     法 官 林季緯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 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四、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 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 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 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 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 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書記官 王月伶

2025-03-21

TPBA-113-訴-468-20250321-1

交抗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抗再字第12號 聲 請 人 詹大為 相 對 人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文山第一分局 代 表 人 許城銘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聲請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1月15 日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抗再字第6號裁定,聲請再審,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新臺幣參佰元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準用第2 77條第1項第4款規定,以訴狀表明再審理由,此為必須具備 之程式。而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 於同法第273條所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倘僅 泛言有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者,難謂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 ,所為再審之聲請,即屬不合法,法院毋庸命其補正。又聲 請再審,乃對於確定裁定不服之程序,故聲請再審,必須就 該聲明不服之確定裁定為前揭說明之指摘;倘其聲請,雖聲 明係對某件確定裁定為再審,但其聲請之理由,實為指摘前 訴訟程序判決或前次之再審判決或確定裁定如何違法,而對 該聲明不服之確定裁定則未指明有如何法定再審理由,亦難 認為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應以其聲請再審為不合法駁回之 。 二、聲請人前因交通裁決事件,不服相對人民國104年7月2日北 市警文山一分交裁字第AEZ880746號裁決(下稱原處分)認 其「慢車駕駛人不依號誌之指示」而裁處罰鍰新臺幣500元 之處分,提起行政訴訟,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 院)以104年度交字第308號行政訴訟裁定(下稱原審裁定) 駁回其訴,復經本院以104年度交抗字第20號裁定駁回抗告 確定。聲請人不服,對原審裁定聲請再審,經臺北地院以10 5年度交再字第1號裁定駁回,聲請人仍不服,提起抗告,復 經本院以105年度交抗字第11號裁定駁回抗告確定。聲請人 猶不服,就本院105年度交抗字第11號裁定聲請再審,經本 院駁回後並陸續以不服前一次之本院歷次駁回裁定,多次聲 請再審,迭經本院分別以105年度交抗再字第5號、105年度 交抗再字第6號、106年度交抗再字第3號、106年度交抗再字 第7號、107年度交抗再字第3號、107年度交抗再字第9號、1 07年度交抗再字第14號、107年度交抗再字第16號、108年度 交抗再字第9號、108年度交抗再字第12號、108年度交抗再 字第17號、109年度交抗再字第5號、109年度交抗再字第14 號、110年度交抗再字第1號、110年度交抗再字第12號、110 年度交抗再字第19號、111年度交抗再字第13號、111年度交 抗再字第22號、111年度交抗再字第32號、112年度交抗再字 第3號、112年度交抗再字第8號、112年度交抗再字第12號、 113年度交抗再字第4號、113年度交抗再字第6號裁定(下稱 原確定裁定)駁回。聲請人仍不服原確定裁定,以原確定裁 定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9款、第10款事由,聲請本 件再審。 三、聲請再審意旨略以: ㈠、聲請人於104年5月3日11時30分許,騎乘自行車行經臺北市○○ 區○○路O段O號前,舉發員警未制止聲請人前進,原確定裁定 、本院112年度交抗再字第8號、105年度交抗字第11號、104 年度交抗字第20號裁定及相對人104年7月20日北市警文一分 交字第l0430987000號、l04年8月10日北市警文一分交字第l 0431047400號函記載事項,與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 道交條例)第74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4條第2項規定不 合。 ㈡、原處分未給予聲請人陳述意見機會,與道交條例第8條第2項 、第9條第1項規定不合。原處分未告知救濟期間或告知錯誤 未為更正,與致聲請人遲誤者如自處分書送達後1年內聲明 不服視為法定期間內所為規定不合。並與警察職權行使法( 下稱警職法)第7條第2項、第29條第3項、警察機關執勤使 用微型攝影機及影音資料保存管理要點第3點第1項第1款、 第4點第1項第2款第4目及第5目規定不合。 ㈢、舉發員警依警職法第7條第2項帶聲請人至勤務處所查證身分 ,經舉發員警詢問身分而聲請人不否認後開立本案舉發違反 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經聲請人拒收,舉發員警當場告 知聲請人應到案時間及處所,並載明事由與告知事項於移送 聯,與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條、第2條第1項第1、3、7款、第 8條第1項、第9條第1項規定不合等語。 四、經核上開聲請再審意旨,乃重複爭執原處分違法及不服前訴 訟程序裁定之理由,惟就原確定裁定以其未合法表明再審理 由而再審之聲請不合法予以駁回之認定,並未具體指明有何 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9款、第10款規定之再審事 由之情形,要難認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依首揭規定及說明 ,本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又當事人就同一事 件對於法院所為歷次裁判聲請再審,必須其對最近一次裁判 之再審有理由者,始得進而審究其前此歷次裁判有無再審理 由,本件聲請人對本院最近一次之原確定裁定所為再審聲請 既不合法,自無庸審究其前歷次裁判有無再審理由及原處分 是否違背法令,併此指明。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聲請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 、第278條第1項、第237條之8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鄧德倩     法 官 林季緯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書記官 王月伶

2025-03-21

TPBA-113-交抗再-12-20250321-1

簡抗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有關勞工事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2年度簡抗字第20號 抗 告 人 莊清安 現於法務部矯正署屏東監獄竹田 分監執行中 上列抗告人因有關勞工事務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2年6月17日臺 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簡字第83號行政訴訟裁定,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民國112年8月15日修正行政訴訟法施行前(下稱舊法)已 繫屬於高等行政法院,而於修正行政訴訟法施行後尚未終結 之簡易訴訟程序抗告事件,除關於確保裁判見解統一機制部 分適用修正後同法第263條之4規定,而不再適用舊法第235 條之1規定外,仍適用舊法之規定(行政訴訟法施行法第1條 、第22條第2項規定參照)。 二、按提起適用簡易訴訟程序事件之訴訟,應依行政訴訟法第98 條第2項規定繳納裁判費新臺幣(下同)2,000元,此為必須 具備之程式。裁判費除法律別有規定外,當事人應預納之。 其未預納者,審判長應定期命當事人繳納,逾期未納者,行 政法院應駁回其訴、上訴、抗告、再審或其他聲請,行政訴 訟法第100條第1項定有明文。原告之訴,起訴不合程式或不 備其他要件,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 者,審判長應先定期間命補正,舊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亦 有明文。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各款係屬廣義之訴的利益 要件,由於各款具有公益性,應由法院依職權調查,如有欠 缺或命補正而不能補正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最高行政 法院90年6月份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參照)。再按抗告法 院認抗告為無理由者,應為駁回抗告之裁定;原裁定依其理 由雖屬不當,而依其他理由認為正當者,應以抗告為無理由 ,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72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項 、第449條規定甚明。上開規定,依舊法第236條之2第4項規 定,於簡易訴訟程序準用之。 三、抗告人因有關勞工事務事件,提起行政訴訟,經臺灣臺北地 方法院(下稱原審)以112年6月17日112年度簡字第83號行 政訴訟裁定(下稱原裁定)駁回其訴,抗告人不服,遂提起 本件抗告。 四、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對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惟相對人 均屬自然人,非行政機關,亦非受委託行使公權力之私人, 抗告人訴之聲明記載:老長官要抗告人途中重新入伍,官拜 中將,亦本人更為臺北憲兵隊隊長乙職等語,足見非屬公法 上爭議事件,性質上亦非得以裁定移送管轄法院之事件,有 訴訟事件不屬行政訴訟審判權,不能依法移送情形。是其訴 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五、抗告意旨略以: ㈠、相對人應於112年8月1日前擬定憲兵入職證明書,製作憲兵軍 裝、法袍全部裝備寄予抗告人。 ㈡、本件屬行政公法上與機關有訴訟之訴,此行政訴訟法牴觸法 院觀行政各案有例有稽。行政訴訟法第107條違反法官比例 原則、六法良心及憲法第16條。抗告人知會於外交部命令、 監察院及大法官參照,依有失國禮最重死刑、撤離職守刑法 第120條、內患叛亂及致使公務人員作假見證,再行立法院 參詳後一一論罪,管轄高雄地檢署。 ㈢、參照大法官等各單位及行政訴訟法第107條之牴觸內患罪等, 視三軍統帥蔡英文之政策,等足證據由陸海空三軍總司令知 此事責付原審。若涉以上之罪懇請總統令陸軍一個師、營部 、兵器第1、2、3連配合軍營聯合事畢,此事要上報以論有 無涉及。 ㈣、相對人周廣齊以狀紙載明答應抗告人重新入伍當憲兵屏東隊 隊長,以勞基保險法規而定。惟未幫抗告人以加保單位:國 防部,負責人:國防部長,加保勞保。入職書未加抗告人勞 保,實之申訴考試院等語。 六、本院之判斷: 查抗告人因有關勞工事務事件,向原審提起行政訴訟,未據 繳納裁判費2,000元,經原審於112年5月16日裁定命其於裁 定送達後7日內補繳,該裁定於同年月22日合法送達抗告人 ,有該裁定、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送達證書在卷可 稽(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簡字第83號第37、41頁)。 抗告人雖向原審聲請訴訟救助,惟其訴訟救助之聲請,經原 審以112年度救字第20號裁定駁回,復經本院以112年度抗字 第25號裁定駁回抗告確定,有該裁定附卷可佐(臺灣臺北地 方法院112年度救字第20號卷第17頁,本院112年度抗字第25 號卷第15、91至92頁)。抗告人迄未繳納原審裁判費,有臺 灣臺北地方法院114年2月27日北院信行禮112簡83字第11400 01087號函附同法院答詢表、繳費資料明細在卷可稽(本院 卷第151至154頁),足見抗告人逾補正期間而未繳納裁判費 ,起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原審雖未以抗告人未繳納裁判 費為由而駁回其訴,而以抗告人之訴不屬行政訴訟審判權且 不能依法移送為由而駁回其訴,理由雖有不同,結論並無二 致。是以,抗告人提起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七、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舊法第236條之2第4項、 第272條、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魏式瑜     法 官 林季緯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書記官 王月伶

2025-03-20

TPBA-112-簡抗-20-2025032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