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訴訟要件欠缺

共找到 17 筆結果(第 11-17 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字第1894號 原 告 郭文麗 被 告 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李忠台 訴訟代理人 黃曉妍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中華民國113年5月 20日新北裁催字第48-F00000000號裁決,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參佰元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3款規定:「原告之訴,有下列 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 補正者,審判長應先定期間命補正:三、原告或被告無當事 人能力。」是原告或被告於起訴時有當事人能力,於起訴後 死亡,喪失當事人能力,如有得承受訴訟者,依行政訴訟法 第18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168條、第173條規定,其訴訟當 然停止,但有訴訟代理人時,不當然停止,而由法院酌量裁 定停止。惟如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係專屬當事人一身者,不 得作為繼承之對象,其繼承人即無從承受其訴訟,行政法院 依前開規定及說明,屬無從補正之事項,應以裁定駁回原告 之訴;亦即,當事人能力是訴訟當事人自起訴迄訴訟終結, 均應具備的訴訟要件,為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事項,當事人 死亡時,當事人能力即行喪失,如其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不 得繼承者,除有使他人承受訴訟或使訴訟當然終結之特別規 定外,應認訴訟要件欠缺,如在交通裁決事件程序進行中原 告死亡而有此種情形者,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第236 條、第107條第1項第3款規定,應認其訴為不合法予以駁回 。 二、被告以原告所有車牌號碼0000-00號自用小客車,於民國112 年9月10日12時12分許,在苗栗縣苑裡鎮中山路(火車站前) ,有非遇突發狀況,在行駛中驟然煞車之違規,依道路交通 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43條第1項第4款等規定,以 113年5月20日新北裁催字第48-F00000000號違反道路交通管 理事件裁決書,裁處原告罰鍰新臺幣(下同)24,000元,記違 規點數1點,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下稱原處分,另11 3年6月30日道交條例第63條第1項違規記點規定修正施行, 被告於113年10月30日業以同一裁決字號,廢止上開有關記 違規點數1點部分)。原告不服原處分,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惟原告於提起本件起訴後之113年12月9日已死亡,業據原告 之子梁博威到庭陳述明確(見本院卷第187頁),並有原告個 人戶籍資料在卷(本院卷第189頁)可稽。而本件罰鍰及命參 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等處分,乃係國家為確保行政法秩序之 維持,對於違規行為人所施財產上制裁及行政管制手段,此 交通違規行為之行政法上責任,性質上不得作為繼承之對象 。是以,原告既已於本件罰鍰、命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等 處分之行政訴訟程序中死亡,其當事人能力即行喪失,復因 其繼承人不得承受原告之訴訟程序,依上規定及說明,原告 之起訴即不合法,且無從補正,應予駁回。至原告因在本件 行政訴訟程序中死亡,其當事人能力喪失,尚未確定之原處 分,對原告也喪失繼續存在之意義而失效,附此敘明(參見 最高行政法院90年12月份第2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意旨) 。 三、本件原告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起訴,既經駁回,則訴訟費用 300元(第一審裁判費)應由原告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 項所示。 四、結論,本件原告之訴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第 236條、第237條之8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 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法 官 劉正偉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書記官 方偉皓

2024-12-31

TPTA-113-交-1894-20241231-1

彰簡
彰化簡易庭

損害賠償(交通)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彰簡字第772號 原 告 新光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吳昕紘 訴訟代理人 劉哲育 被 告 粘政德(已歿)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有權利能力者,有當 事人能力;原告或被告無當事人能力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 原告之訴,為民法第6條、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1項及同法第 249條第1項第3款所明定。可知原告起訴時,如以已死亡之 自然人為被告,因無從命補正,法院即應逕以裁定駁回(最 高法院106年度台抗字第1279號民事裁定參照)。且倘被告 於原告提起訴訟前,業已死亡,衡之民事訴訟法第168條所 定之承受訴訟,必以當事人於訴訟程序進行中死亡,始得由 法定應續行訴訟之人承受其訴訟,若於起訴前死亡者,原即 欠缺當事人能力之要件,亦無從適用上開規定命其繼承人承 受訴訟之旨(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455號民事裁定參照 ),惟原告於法院為駁回裁定前,倘已提出記載該被告死亡 之戶籍謄本,並表明等待法院命其補正,俾利向戶政機關查 明繼承人,而可認定已有變更以該被告之繼承人為當事人之 意思,因該變更後尚未明確表明當事人之訴訟要件欠缺,非 無從命補正,法院自不可再以變更前之被告已死亡,逕為駁 回起訴之裁定(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660號民事裁定參 照)。 二、審判長應向當事人發問或曉諭,令其為事實上及法律上陳述 、聲明證據或為其他必要之聲明及陳述;其所聲明或陳述有 不明瞭或不完足者,應令其敘明或補充之,民事訴訟法第19 9條第2項固有明文。然係以當事人之聲明或陳述有不明瞭或 不完足者為限。如原告起訴時,明確記載以特定人為被告, 並無不明瞭、不完足之情形,縱被告於起訴前已死亡,審判 長未為闡明原告變更以其繼承人為被告,自無違反上開法條 所規定之闡明義務,業經最高法院106年度台抗字第1279號 、112年度台抗字第607號、112年度台抗字第838號及113年 度台抗字第348號民事裁定闡釋在案。 三、原告之訴,有原告或被告無當事人能力者,法院應以裁定駁 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民 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前揭規定,於簡易 訴訟程序,亦有適用,此觀同法第436條第2項規定自明。 四、原告於民國113年11月29日具狀對被告提起本件請求損害賠 償訴訟,有民事起訴狀上本院所蓋收狀日期戳章在卷足憑。 惟被告已於113年10月27日死亡,有本院依職權查閱被告個 人除戶資料1紙在卷可稽。復原告於本院裁定駁回本件訴訟 前,未提出被告之戶籍謄本並表明變更以被告之繼承人為當 事人。揆諸前揭說明,被告業於起訴前死亡,已無當事人能 力,該項欠缺屬不能補正之事項且本院無闡明原告之義務, 原告之起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五、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第2項、第249條第1項第3款、第95條 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彰化簡易庭 法 官 林彥宇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表明抗 告理由,如於本裁定宣示後送達前提起抗告者,應於裁定送達後 10日內補提抗告理由書(須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 1,000元(如委任律師提起抗告,請注意民事訴訟法施行法第9條 規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呂雅惠

2024-12-16

CHEV-113-彰簡-772-20241216-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賠償給付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08年度訴字第507號 原 告 張紅根(歿) 生前戶籍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梁 溪區曹張新村546號201室 原 告 之 繼 承 人 王鳳英 戶籍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 曹張新村546號201室 張玲 戶籍地址:同上 被 告 行政院 代 表 人 卓榮泰(院長) 上列當事人間賠償給付事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自然人於死亡時因喪失權利能力而無當事人能力。次按原 告之訴,有原告或被告無當事人能力之情形者,行政法院應 以裁定駁回之,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 是以起訴後如當事人之一造已死亡,且無訴訟代理人或承受 訴訟者,即屬欠缺當事人能力而不能補正。而當事人能力, 不特於起訴時應具備,於訴訟繫屬中原告死亡而不能補正時 ,亦屬訴訟要件欠缺,應以裁定駁回之(最高行政法院90 年度裁字第1111號裁定意旨可參)。次按行政訴訟法第98條 第2項前段、第107條第1項第10款分別規定:「起訴,按件 徵收裁判費新臺幣四千元。……」「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 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補正者, 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十、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 要件。……」。是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應依規定繳納裁判費, 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其未繳納裁判費者,起訴即屬不合法 ,經審判長定期間命補正仍不補正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 二、原告起訴意旨略以: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下稱促轉條例) ,原告權益遭受促轉條例及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 例侵害,平復臺灣司法對原告不公,對原告持有001358號抗 日救國債金存款兌償,主張中華民國政府未兌清存款,即以 威權挾帶原告之未兌存款到臺灣地區,原告主張本院須對99 年1413號案件之已繳納訴訟費之去向,對原告詳明交代。前 行政院長、歷任財政部長、海基會董事長、臺灣檢察署及臺 灣臺北地方法院利用公文函,對原告人格污衊、詆毀及妨礙 司法公正,原告將依促轉條例及臺灣回覆原告幾百封白紙黑 字公文書函等追究相關責任人。並聲明:⒈行政院對原告精 神及物質造成直接及間接傷害及損失,提出新臺幣(下同) 2千萬元撫慰賠償金。⒉行政院履行督促臺灣相關金融機構, 對原告持有之001358號抗戰未兌存款予以協兌等。    三、查原告於民國108年4月30日具狀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惟於 108年5月23日死亡,有戶口註銷證明(本院卷第151頁)可證 ,是原告係於起訴後死亡。原告起訴未據行政訴訟法第9 8 條第2項規定繳納裁判費4千元,以及未依同法第105條、第5 7條、第58條規定,記載被告代表人之姓名、陳明應為之聲 明、訴訟之種類、事實上及法律上之陳述,由原告之繼承人 簽名或蓋章,本院以111年8月23日108年訴字第507號裁定命 原告之繼承人其妻王鳳英、其女張玲於收受裁定後37日內補 正,復分別囑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下稱海基會)送 達,該裁定已於111年12月7日送達張玲收受,於112年5月20 日送達王鳳英收受,有送達證書及情況說明在卷(本院卷第1 73、257、259頁)可稽。原告及其繼承人迄未補正前開事項 ,復查無訴訟代理人或承受訴訟者,即屬欠缺當事人能力而 非具有行政訴訟當事人能力之自然人,且起訴不合程式,依 前揭規定,其訴即難謂合法,應予駁回。 四、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3款、第10款、第104條、民事 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4   日 審判長法 官  蕭忠仁    法 官  許麗華     法 官 羅月君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4   日 書記官 李承翰

2024-12-04

TPBA-108-訴-507-20241204-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字第2339號 原 告 賴叡強 訴訟代理人 呂承翰律師 朱星翰律師 被 告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7月1日北 市裁催字第22-A00U1C034號裁決,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交通裁決事件,準用簡易訴訟程序之規定;簡易訴訟程序 ,適用通常訴訟程序之規定;原告之訴,有原告或被告無當 事人能力之情形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行政訴訟法 第237條之9準用第236條、第107條第1項第3款分別定有明文 。又當事人能力,不特於起訴時應具備,於訴訟繫屬中原告 死亡而不能補正時,亦屬訴訟要件欠缺,應以裁定駁回之( 參照最高行政法院90年度裁字第1111號裁定意旨)。 二、次按有權利能力者,有當事人能力。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 生,終於死亡。自死亡之日起,當事人能力即行喪失,訴訟 進行中當事人死亡時,如為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得繼承者, 訴訟程序當然停止,應由其繼承人聲明承受訴訟或由行政法 院依職權,以裁定命其繼承人承受訴訟(行政訴訟法第186 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168條、第181條規定)。然為訴訟標的 之法律關係不得繼承者,行政法院應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 第1項第3款規定,以裁定駁回其訴。又原告或被告於起訴時 有當事人能力,於起訴後死亡,喪失當事人能力,如有得承 受訴訟者,依行政訴訟法第18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168條、 第173條規定,其訴訟當然停止,但有訴訟代理人時,不當 然停止,而由法院酌量裁定停止。如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係 專屬當事人一身者,不得作為繼承之對象,其繼承人即無從 承受其訴訟,行政法院依前開規定及說明,屬無從補正之事 項,應以裁定駁回原告之訴(參照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裁字 第2315號裁定意旨)。 三、查原告賴叡強於民國113年6月1日10時11分許,駕駛車牌號 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行經臺北市內湖區成功路2段與新 明路口時,因有「十年內已有酒駕情事,駕車酒精濃度0.25 mg/L以上(第2次)」之違規事實,經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保 安警察大隊第一中隊員警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第 3項規定,當場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掌電字第A00U1C034號舉 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予以舉發,並移送被告處理 。嗣被告認原告有「汽機車駕駛人駕駛汽機車,於十年內酒 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第2次」之違規事實,乃於113年7月1日 以北市裁催字第22-A00U1C034號裁決(下稱原處分),處原 告吊銷駕駛執照,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公布姓名、 照片及違法事實(原載關於罰鍰新臺幣12萬元及駕駛執照逾 期不繳納、繳送部分,嗣經刪除〈見本院卷第169頁、第171 頁〉)。原告不服,遂於113年8月3日提起本件訴訟,訴請撤 銷原處分。 四、惟查:   原告業於本件訴訟繫屬中之113年9月10日死亡,此有臺灣苗 栗地方檢察署相驗屍體證明書影本1紙(見本院卷第159頁) 及本院依職權查詢列印之「全戶戶籍資料」1紙(見本院卷 第167頁)在卷可憑,而本件訴訟因原告所受吊銷駕駛執照 、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及公布姓名、照片及違法事實等處 罰係其違反公法上義務所受之制裁,依其性質及法律關係專 屬於原告一身,並不發生繼承之問題,自無依行政訴訟法第 18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168條、第173條規定之餘地,且無 從命其補正,是原告之訴為不合法,自應予以駁回。 五、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第236條、第107條第1項第3款、 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法 官 陳鴻清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 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書記官 李芸宜

2024-11-27

TPTA-113-交-2339-20241127-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有關交通事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2年度訴字第560號 原 告 朱正勇 被 告 臺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 代 表 人 張建華 訴訟代理人 劉仁閔 律師 林禹辰 律師 張為翔 律師 上列原告因有關交通事務事件,不服臺北市政府中華民國112年3 月28日府訴一字第1126080625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民國112年8月15日行政訴訟法修正施行前已繫屬於高等行 政法院之通常訴訟程序事件,於修正行政訴訟法施行後,尚 未終結者,由高等行政法院依修正行政訴訟法施行前之行政 訴訟法審理(行政訴訟法施行法第18條第1款規定參照)。 查本件為行政訴訟法修正施行前已繫屬於高等行政法院,而 於施行後尚未終結之通常訴訟程序事件,除有特別規定外, 應適用舊法之規定。 二、被告代表人原為劉瑞麟,訴訟進行中變更為張建華,茲據其 聲明承受訴訟(本院卷第203至204頁),核無不合,應予准 許。 三、本件經過:   被告在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4段與松山路交岔路口至塔悠路 交岔路口(下稱系爭路口)設置內照式標誌牌面(下稱系爭 交通標誌),原告認被告未依照內照式標誌工程採購契約及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下稱設置規則)設置系爭 交通標誌及配置電源配線,循序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四、原告主張略以: ㈠、合約內容有詳細規定、路政司有頒領設施規則。111年度內照 式配線不符合標準圖說,未依合約圖說執行,依照合約配線 供給牌面使牌面晚上會發亮,被告應依照標準圖說配線作成 正確配線之行政處分。110年度內照式遵行方向八德路4段上 (松山路至塔悠路)牌面不符合規範,遵行方向箭頭為設施 規則不符,遵行藍底白箭頭部份遵7、遵18之標誌,恢復合 約及規範製作,被告應依經總統公布、路政司頒布之規範作 成正確標誌之行政處分。 ㈡、並聲明:⒈111年度內照式配線不符合圖說。⒉110年度內照式 遵行方向八德路4段上(松山路到塔悠路牌不符合規範), 恢復合約及規範製作。 五、被告答辯略以: ㈠、原告未敘明何種違法處分,致其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 ,且目前並無法律得以公益為由直接起訴之規定。 ㈡、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設置規則並未賦 予人民有請求主管機關劃設交通標誌、標線或維護公益訴訟 之公法上權利。原告無訴請被告就遵行方向八德路4段上( 松山路到塔悠路)內照式路牌作成標準配線、正確標誌處分 之公法上請求權存在,即令原告曾多次透過臺北市陳情系統 1999向被告反映上開路段箭頭內容不符合設施規則尺寸,惟 仍非屬行政訴訟法第5條所定「依法申請案件」,原告提起 課予義務訴訟,不備起訴要件。 ㈢、原告非「111年度内照式標誌工程採購契約書」之契約當事人 ,該契約性質屬私法契約,原告無從據為其公法上請求權之 依據,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未具起訴要件。 ㈣、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六、本院之判斷: ㈠、按行政訴訟法為提供人民有效之權利救濟,避免濫用司法資 源,乃配合各種紛爭性質、原告訴訟請求以及法院裁判方式 ,建立不同之訴訟類型,使原告在具備一定要件時,得請求 行政法院,對其與被告之法律爭議,以適當內容及效力之裁 判,予以公允,並且經濟、迅速、有效之解決。是以,為求 兩造之法律爭議,能得以公允、經濟、迅速、有效之解決, 原告之訴如經法院認有訴訟要件欠缺而無從補正之情形時, 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規定,應以裁定駁回之。如依其 所訴事實,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者,依修正前同法第107條第3 項規定,則得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此即為同法第 188條第1項之「別有規定」,因而得例外不經言詞辯論而為 裁判。是以,倘原告之訴,依其所訴之事實,並無證據有待 調查審認,亦無法律上問題有待釐清,在法律上顯然不能獲 得勝訴判決,即足以判斷在法律上顯無理由,為避免徒增當 事人勞費及無謂耗損司法資源,自無進行無實質意義之言詞 辯論程序之必要,以符訴訟經濟之原則(最高行政法院109 年度判字第506號、第521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按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機關對其依法申請之案件,於法定期間 內應作為而不作為,認為損害其權利或利益者,得提起訴願 ;如不服訴願決定,得再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課予義務訴訟 ,訴願法第2條第1項、行政訴訟法第5條第1項定有明文。所 謂依法申請之案件,係指人民依法有權請求行政機關作為之 謂,至單純請願、陳情或建議等,則不包括在內。是若無行 政處分或非人民依法申請之案件,即不得提起訴願,亦不得 提起行政訴訟(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裁字第1690號、第1752 號裁定意旨參照)。又個人之是否具有公法上請求權之認定 ,參照司法院釋字第469號解釋,係採保護規範說為理論基 礎,如法令明確規定特定人得享有權利,或對符合法定條件 而可得特定之人,授予向行政主體或國家機關為一定作為之 請求權者,其規範目的在於保障個人權益,固無疑義。惟如 法令僅係為公共利益或一般國民福祉而設之規定,除非在個 別事件中因各種情況之考量,例如:斟酌人民權益所受侵害 之危險迫切程度、侵害之防止是否須仰賴公權力之行使始可 達成目的而非個人之努力可能避免等因素,已致行政機關無 不作為之裁量空間外,應認人民無請求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 分之公法上請求權存在(最高行政法院105年度裁字第1388 號裁定意旨參照)。 ㈢、如本件經過欄所載之事實,有被告與訴外人中陸企業有限公 司間訂立111年度內照式標誌工程採購契約(本院卷第167至 168頁)、上開採購契約之電源控制箱配置示意圖(即圖號5 4115)(本院卷第77頁)、上開採購契約之契約服務建議書 第3條第5項之線路引接圖(本院卷第81頁)、系爭交通標誌 翻拍照片(本院卷第96至106、113、115、117、119、121、 123、125、127、129、131頁)在卷可佐,堪以認定。  ㈣、按道交條例第3條第5款規定:「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五 、標誌:指管制道路交通,表示警告、禁制、指示,而以文 字或圖案繪製之標牌。」第4條第2項、第3項規定:「(第2 項)駕駛人駕駛車輛、大眾捷運系統車輛或行人在道路上, 應遵守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之指示、警告、禁制規定 ,並服從執行交通勤務之警察或依法令執行指揮交通及交通 稽查任務人員之指揮。(第3項)前項道路交通標誌、標線 、號誌之指示、警告、禁制規定、樣式、標示方式、設置基 準及設置地點等事項之規則,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設置規則係依道交條例第4條第3項規定授權訂定,設置規則 第3條第1款規定:「標誌、標線及號誌之定義如左:一、標 誌 以規定之符號、圖案或簡明文字繪於一定形狀之標牌上 ,安裝於固定或可移動之支撐物體,設置於適當之地點,用 以預告或管制前方路況,促使車輛駕駛人與行人注意、遵守 之交通管制設施。」第13條第1項、第3項規定:「(第1項 )標誌牌面之大小,應以車輛駕駛人在適當距離內辨認清楚 為原則。(第3項)指示標誌及告示牌牌面之大小,除另有 規定外,得依字數、文字大小及排列等情況定之。」第56條 規定:「禁制標誌分為左列三種:一、遵行標誌 表示遵行 事項。二、禁止標誌 表示禁止事項。三、限制標誌 表示 限制事項。」第57條第3款規定:「禁制標誌之設計,依左 列規定:三、大小尺寸 標準型 圓形之直徑為65公分……。 放大型 圓形之直徑為90公分,……。縮小型 圓形之直徑為 45公分,……。」第61條第1項、第2項規定:「(第1項)道 路遵行方向標誌,用以告示車輛駕駛人應遵行之行駛方向。 設於交岔路口附近顯明之處。(第2項)僅准直行用『遵7』。 」第64條第1項規定:「靠右(左)行駛標誌,用以告示車 輛駕駛人必需靠分向設施之右(左) 側行駛,視需要設於 分向設施之起點。靠右行駛用『遵18』,靠左行駛用『遵19』。 」查系爭交通標誌為內照式標誌牌面,使用發光二極體(LE D,下稱LED)光源,與一般交通號誌牌面(鋁板)不同,被 告斟酌內照式標誌以LED提升標誌辨識度,使駕駛人在光源 不足處或背景光源複雜或轉向複雜點,從較遠處即可辨識牌 面,有助於提升行車安全,有利駕駛人及早反應,增加行車 安全(見被告行政訴訟答辯狀所載,本院卷第64頁),依設 置規則第13條第1項、第3項規定,在系爭路口設置系爭交通 標誌,核其裁量並無瑕疵,被告依職權在系爭路口施作設置 系爭交通標誌,難認有何損及原告之權利或利益。 ㈤、按交通標誌、標線及號誌之設置,在於提供車輛駕駛人及行 人有關道路路況之警告、禁制、指示等資訊,屬道路主管機 關基於促進交通安全,便利行人及車輛之行車安全之設置目 的,所為之公權力措施。有無設置交通標誌之必要,如何設 置,設置何種標誌以及在何處設置,均屬主管機關職權行使 之範圍,並未賦予人民有請求主管機關變更交通標誌之公法 上權利。是原告並無請求被告變更交通標誌之公法上權利。 ㈥、綜上,原告尚無法律上之權利或利益受影響,且無請求被告 變更系爭交通標誌之公法上權利,其請求被告恢復合約及規 範製作系爭交通標誌,在法律上為顯無理由,爰不經言詞辯 論,逕以判決駁回。 七、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顯無理由。依修正前行政訴訟法第 107條第3項、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魏式瑜     法 官 林季緯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 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四、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 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 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 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 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 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書記官 王月伶

2024-11-27

TPBA-112-訴-560-20241127-1

埔小
南投簡易庭(含埔里)

損害賠償(交通)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埔小字第174號 原 告 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藤田桂子 訴訟代理人 蔡昌佑 被 告 陳信隆(殁)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交通)事件,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有權利能力者,有當 事人能力;原告或被告無當事人能力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 原告之訴,民法第6條、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1項、第249條 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上開規定,於小額訴訟程序亦有適用 ,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3、第436條第2項定有明文。可知 原告起訴時,如以已死亡之自然人為被告,因無從命補正, 法院即應逕以裁定駁回(最高法院106年度台抗字第1279號 裁定要旨參照)。且倘被告於原告提起訴訟前,業已死亡, 衡之民事訴訟法第168條所定之承受訴訟,必以當事人於訴 訟程序進行中死亡,始得由法定應續行訴訟之人承受其訴訟 ,若於起訴前死亡者,原即欠缺當事人能力之要件,亦無從 適用上開規定命其繼承人承受訴訟之旨(最高法院91年度台 上字第455號裁定要旨參照),惟原告於法院為駁回裁定前 ,倘已提出記載該被告死亡之戶籍謄本,並表明等待法院命 其補正,俾利向戶政機關查明繼承人,而可認定已有變更以 該被告之繼承人為當事人之意思,因該變更後尚未明確表明 當事人之訴訟要件欠缺,非無從命補正,法院自不可再以變 更前之被告已死亡,逕為駁回起訴之裁定(最高法院109年 度台抗字第660號裁定要旨參照)。 二、原告於民國113年8月29日具狀對被告陳信隆提起本件訴訟, 有民事起訴狀上本院所蓋收狀日期戳章可參。惟被告陳信隆 已於112年1月28日死亡,有被告陳信隆個人戶籍資料查詢可 稽。而原告於本院裁定駁回本件訴訟前,未提出被告陳信隆 之戶籍謄本並表明變更以被告陳信隆之繼承人為當事人,是 原告對無當事人能力之被告起訴,該項欠缺屬不能補正之事 項,原告之起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3、第436條第2項、第249條第1項 第3款、第95條、第78條、第436條之19第1項,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2  日 埔里簡易庭 法 官 蔡孟芳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表明抗 告理由,如於本裁定宣示後送達前提起抗告者,應於裁定送達後 十日內補提抗告理由書(須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一千 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2  日 書記官 蘇鈺雯

2024-11-12

NTEV-113-埔小-174-20241112-1

重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拆屋還地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訴字第493號 原 告 財團法人樹本教育基金會 法定代理人 平松東原 訴訟代理人 李岳霖律師 潘昀莉律師 上列原告與被告埔心區福德宮管理委員會間請求拆屋還地等事件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五日內,提出補正書狀到院,補正被 告無當事人能力之情事,並按對造人數提出補正書狀繕本,如逾 期不為補正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原告之訴,原告或被告無當事人能力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 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書狀 及其附屬文件,除提出於法院者外,應按應受送達之他造人 數,提出繕本或影本。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3款、第1 19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寺廟財產為寺廟所有,監督寺廟條 例第6條定有明文,故寺廟雖未依民法規定為法人之登記, 苟依上開條例辦理寺廟登記即有權利能力(最高法院80年度 台上字第437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經查,本件訴訟,原告係以「埔心區福德宮管理委員會」為 被告,惟「埔心區福德宮」前已依監督寺廟條例辦理寺廟登 記乙節,有全國宗教資訊網查詢結果附卷為憑,是埔心區福 德宮有權利能力而有當事人能力,「埔心區福德宮管理委員 會」僅係該寺廟之機關,無權利能力,從而無當事人能力, 原告以之為被告,即有被告無當事人能力之訴訟要件欠缺。 爰依前開規定及說明,命原告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5日內具 狀到院補正之,如逾期不為補正,將駁回原告之訴。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孫健智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書記官 許文齊

2024-11-11

TYDV-113-重訴-493-2024111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